📖 ZKIZ Archives


企業交棒「隔代」接班比較好?

2011-8-8  TCW




家族企業主經常面臨抉擇,接班人 該從家族外部找?還是從內部找?如果從外部找,專業經理人一旦認為企業主最終是要讓自己子女接班,長期職涯發展受限,不太可能真正成為企業親如家人的「內 人」,因此,多半將家族企業視為短暫舞台,家族企業也面臨留才困境。但如果企業主決定從家族成員擇才,又常因為第二代、第三代能力不及創業第一代,而以失 敗告終。

一二三六期,特力集團董事長何湯雄與台大副校長湯明哲談引進外商經理人改革企業, 須先從企業主改革自己,做到真正授權開始;本期兩位將更加深入家族企業治理的關鍵議題:如果引進外商經理人進入家族企業核心,如何同時解決留才與接班兩難困境。

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湯):上一次我們談到,引入外商經理人做為家族企業改革催化劑,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其實是老闆自己;還談到了,家族企業不見得都是缺點,比起專業經理人,創業家其實看得更長,更不易被股票市場短期利益左右。

你也談到,如果選擇專業經理人擔任執行長,重要的是能夠承上啟下,把創業者十年、二十年的策略想法化為制度。其實,這是在講,家族企業的傳承,最重要的還是創業之初的精神與理想能夠延續下去,是你非常重視的事。

然而,我也要問,你現在還是特力集團最高的負責人,當然下面的經理人不可能去改這個理想與熱情,像是許多專業經理人當家的企業一樣,只重視短期的金錢利益,但站在企業永續的角度看,你不可能永遠坐在決策者的位置上?

特力集團董事長何湯雄(以下簡稱何):是不可能……,但我有兩個女兒。

家族企業的傳承,子女接棒或經理人接管?

湯: 你是希望子女接班?所有亞洲文化,尤其華人企業都希望子女接班。誠實講,幾乎沒有不這樣期望的。如果子女能夠順利接班,當然皆大歡喜,然而,你也看到,國 內企業第二代很多都是名校MBA(企業管理碩士),可是這些人面臨管理現實,很多有眼高手低的問題,他們想要超越老爸,但年紀又輕,怎麼超越?老爸財務不 熟、英文不好,所以我就玩財務槓桿、玩購併、玩衍生性金融商品,但後來出了事,老爸再出來接?

何:我覺得(應該)是隔代接班。我不敢印證我的方法一定正確……。今天她們(女兒)沒有接班,她們還在各部門裡。

今天你(父母)要教,別想了,因為父母教小孩,根本就是糟糕。沒有小孩把父母當神的,要錢,父母給;要買房子,你幫我。愛是很愛的,但是和尊敬不同。

可是如果今天是專業經理人給的建議,加上我還有顧問團, 當她們真有事來找你商量,你才真正可跟她們坐下來談。

講一個故事,Sophia(特力集團執行長童至祥)來了之後,有天跟我說,「Robin(特力集團旗下特力貿易副總經理何采容、何湯雄大女兒)我把她調去上海管貿易採購。」

所以我回答,「為什麼調她去?那裡都是很有經驗的老幹部,她可掌控局面嗎?」結果Sophia說,「我跟她講好了喔。」

貿易是我們集團裡最老的公司,有三十年,Robin一點點經驗都沒有。但我手不能伸出去(直接幫她)對不對?

我 就逮機會問我女兒,「妳的計畫是什麼?」結果她很清楚說出她的計畫。她調到上海,例如大客戶沃爾瑪(Wal-Mart)來訪好了,採購團隊要準備簡報,以 前是不問客戶「採購策略」是什麼的。但她去之後,就要求採購團隊要提客戶的採購策略,我們那些老幹部怎麼知道什麼叫採購策略?趕快去找啊,跟買家溝通,所 以,接下來向客戶簡報的東西就剛好符合買家的策略。

治理專業的培養,該師法過去或勇於創新?

以前我們經營時,哪會這樣做呀……,(這件事之後),我就再沒有去管了,看都不看。

基 本上,我們家的女兒,不是我和Judy(特力集團共同創辦人、何湯雄妻子李麗秋)教出來的,我們用顧問(編按:一二三六期何湯雄提到為進行企業改革所引進 的外部顧問)。 她們是受西方教育訓練的。老大(何采容)是USC(南加州大學),老三特力專案副總何采妍是George town(喬治城大學)的,她們跟顧問、經理人有相同語言可溝通。但也因為,我的腦袋被我們顧問,咚!改了過來, 我們以前哪懂課本的XYZ?因為這樣,今天我與女兒溝通,就可溝通了。

當她(女兒)私下來找我,我就有機會講為什麼讓公司往這個方向走。有一次她就跟我說,「Daddy,我們要跟上你們太難了。」她們(女兒)已經知道父母(創業)理念。

湯:可是第二代往往與第一代經驗相差太多了……,他們的高度不是你的高度!

經理人的長期職涯,能坐上大位或功成身退?

何:他們不再需要我們以前的經驗,時代不一樣,今天他們只要學到你(企業創辦人)為什麼帶領公司這樣走就行了。

湯:OK,以這樣的模式,你的經營邏輯可以傳承。在這裡, 專業經理人還扮演很像是「太子傅」的角色……。但如果老闆真的這樣想,專業經理人勢必沒有辦法成為集團最高位,經理人在沒有長期生涯前景的情況下還有企圖心嗎?

何:這涉及專業經理人的political sense(政治敏感度)。Sophia與我女兒感情好, 如果我覺得事情不對, 直接跟CEO說,讓Sophia跟她們溝通。

湯:這是共治的概念?但這樣行得通?以前王安(王安電腦創辦人)曾找很好的經理人當CEO,後來兒子大了,CEO就知道自己非走不可。

何:基本上,我看差不多了我就退出了,我六十出頭了,我要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以後可能是,今天的Sophia以後可以上來做董事長,女兒們可以去做總經理,這樣就很健全了。

管 理精華第一代企業家想頤養天年,必須有接班計畫,如果要子女接班,由於兩代間差三十年,不是第一代做到七、八十歲,就是第二代青澀接班,都不是理想的結 局,折衷之道,是找位專業經理人承上啟下,等到第二代歷練成熟再行接班。只要股權在握,其實何時接班並不重要,但前提是要找到正直、積極幹練,會處理家族 企業複雜的人際關係,又對企業和家族忠心的專業經理人。

近來西方管理學探討家族企業永續,焦點已從「接班人計畫」轉移到「如何讓企業精神延續」,大家都在尋找,家族企業引進外部人才同時,維繫家族高度凝聚力,重視長期利益的「最佳範例」,這是中外都在進行中的潮流,沒有標準答案,但每一種創新嘗試都具有啟發作用。

【延伸閱讀】挑接班人,國外重能力勝關係

去年,特力集團旗下的特力屋改選董監事,何家第二代何湯雄大女兒何采容、三女兒何采妍當選董事並身兼經理人。特力集團第二代接班布局就已經明朗化。

觀察特力集團的接班布局時間點,與引進外商經理人執行企業改革幾乎同步。特力集團創辦人何湯雄在考慮外商經理人條件時,並不只考慮管理專業能力,也非常重視其是否善於處理與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並以此前提做為延續企業理念的接班藍圖。

如果將特力集團視為台灣,或者華人企業挑選接班人的一個小樣本,比較起西方家族企業挑選接班人,最重視的條件,兩者的差異是什麼?

東西方接班人皆必備:正直、忠誠

1998 年,《家族企業期刊》(Family Business Review)三位學者針對485個家族企業調查,問他們認為接班人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第一、是人格正直(Integrity);第二是承諾 (commitment),包括對企業的忠誠和獻身。這兩個優先條件明顯與華人企業主想的差異不大。

但出人意外的是,這些西方企業家認為接 班人一定要有外界工作經驗,這和華人企業將第二代從畢業就進家族企業做事的做法不同。另外,明顯與華人企業有所不同的是,當問到這些企業主與企業裡家族成 員之間的關係重要性時,受訪的家族企業主將它排在第11位。顯然外部經理人的能力比關係更受看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29

比亞迪,最近比較煩

http://www.nbweekly.com/news/business/201109/27402.aspx

銷量連續6個月下滑,財報慘淡,功勛高管離職,史上最大力度的裁員風暴……過去光環圍繞的明星車企比亞迪如今正遇到一場大麻煩。

72_2

目前比亞迪「被優化」的人員很大一部分是2010年招進來的應屆畢業生,這也在比亞迪內部產生了一個「史上最悲催的10屆」的說法。而那些非銷售的比亞迪員工也擔心裁員的大刀有一天會落到自己頭上。

記者_ 沈玎     攝影_孫海

剛過去的這個八月,比亞迪被兩條微博給引爆了。一條來自於網友「雅魯藏」的裁員爆料,一條來自於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夏治冰的辭職。

在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這家正被糟糕的財報和慘淡的業績所纏繞的汽車公司,突然又要同時面對銷售公司靈魂人物的離職和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風暴。

比亞迪有點麻煩。

夏治冰請辭

8月5日晚上21點36分,夏治冰在微博上這樣寫道:「累了。辭去在比亞迪的一切職務……」在發出這條消息時,公眾所熟知的夏治冰的身份,還是比亞迪股份公司副總裁、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

現在,趙冉(化名)回想起來,其實在7月底的A3網管理層培訓會上,告別的跡像已經顯露。當時夏治冰唱了兩首歌,其中一首是《死了都要愛》。很多人沒注意夏治冰在演唱之後,還說了一番感人的話。當時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夏總」的歌唱得不錯。

「這是比亞迪公司第一次面對功勛高管的離職。」趙冉說,在比亞迪公司內部,這就像是一個不祥的徵兆。因為自公司成立以來,沒有一位功勛高管離職,這 一直是比亞迪賴以為豪的一種精神圖騰。在比亞迪工作超過4年的趙冉,和他的很多同事一樣,都把夏看做是比亞迪汽車板塊的靈魂人物,扮演著近似於老闆王傳福 一樣的決策者的角色。

13年前,夏治冰因何與比亞迪結緣,這個故事就像是比亞迪的企業文化一樣,很多員工都耳熟能詳—1998年,求賢若渴的王傳福帶著招聘隊伍,去了北 大。面試之後,王傳福專門請學生吃了頓大餐。官方版本這樣描述:在飯桌上,夏治冰被比亞迪的規劃和宏圖所感染,被「王總的個人魅力」打動,於是毅然投奔比 亞迪。這一投就是13年。

夏治冰曾坦露自己在比亞迪壓力最大的兩件事。其一是2003年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進軍汽車行業。

「有兩年時間,銷售完全不知道要做的是什麼,不知道要去哪裡找經銷商,不知道敲開經銷商的門後要和他們說什麼。」

夏治冰也像模像樣地搞過一些媒體活動,當地的嘉賓領導在念稿子時,時常將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汽車品牌唸錯,有人念「比迪汽車」,也有人念「比迪亞」。

隨後,F3就誕生了。曾有一位不願具名的著名設計師直言:「模仿抄襲不會讓比亞迪走得太遠。就像考試作弊一樣。考試作弊能夠讓一個學生走多遠?」而 一位合資汽車公司的中方負責人卻反駁道:「技術、創新是國家和憤青們最一廂情願的事情。就做企業來講,技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市場的敏感度、把握度。比 亞迪在這方面做得太完美了。」

飽受爭議的F3最終在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奪得單一車型銷售冠軍,夏治冰也就此成為國內汽車市場摧城拔寨、創造神話的傳奇人物。

另一個讓夏治冰備感壓力的事件,是2010年的經銷商退網危機。後來在比亞迪內部反思此事件時,總結了這些原因:「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所有的人只 報喜不報憂,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市場誤判;前端銷售人員出於個人利益,惡性競爭;不同區域不同的銷售政策;飛速建網,卻罔顧網絡質量;對經銷商採取了殺雞取 卵的銷售政策。

夏治冰更是深深自責:「由於我個人的急功近利,誤導了公司及銷售團隊。我定的策略對商家苛刻。我要求過高,團隊壓力過大後管理渠道用力太猛。傷害了經銷商朋友。於此致歉!」

2010年,宣佈退網的比亞迪經銷商多達308家,整體經銷商退網比例高達22.63%。經銷商網絡失控,也被外界視為夏治冰離職的重要因素。

在微博上,夏治冰這樣解釋自己的離職原因:「八年前接手銷售團隊時,銷量少。說把大家帶到累計四十萬輛時我離開。後來公司沒批。到上個月我們已跨過了一百六十萬輛。公司去年7月以來的一年困難時期已過去……身體也得調養,所以此月道別。」

「夏總辭職的真正原因,我不得而知,或者真如他自己所說,僅僅是因為累了。」趙冉對於夏治冰的突然請辭,最大的感觸就是意外。他並沒有想到,這件事卻預示著在幾個星期之後,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爆發的,更讓他感到錯愕的裁員風暴。

72_1

深圳坪山比亞迪總部的六角大樓。因為業績下滑,自8月以來,這裡一直醞釀著比亞迪有史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裁員風暴。

裁員70%

8月29日,網友「雅魯藏」在微博爆料:「比亞迪汽車銷售所有營銷部立即解散,限定9月30前全部尋找生路,就這麼突然被辭職了,突然想到了夏總離開的原因。」

隨後,更多的微博佐證了比亞迪裁員的消息,網友「DemoniacBoy」以比亞迪內部員工的口吻稱:「去年11月比亞迪銷售公司有5000多人,到今年3月剩下3102人,現在只有2000多人了……昨天晚上得知,營銷六個部,全部被咔嚓掉了。」

「現在裁員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因為我們從來不說『裁人』,而是『優化』。從銷售公司,把你調去車間。很多人接受不了,只能辭職。」對於趙冉來說,讓他看不懂的是新總經理侯雁的「出爾反爾」。

在媒體面前,侯雁是個「新人」,而在比亞迪內部,侯雁其實是一個1996年就進入比亞迪的「老人」。這位生於1973年的青島人,在比亞迪從一個小銷售員做起,歷任生產工作、項目經理、分管渠道等多個職位……

夏治冰離職之後,在比亞迪汽車召開的一場媒體會上,履新的侯雁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他的接任看起來頗為匆忙,在與記者交換的名片上,還依然寫著此前的職位—比亞迪汽車產業群生產經營計劃處總經理。

為了穩定軍心,侯雁上任之後當即宣佈了三個「不變」—銷售團隊不變、銷售策略不變、銷售渠道不變。不過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一切都變了。

「在公司內部,有一些『陰謀論者』認為,比亞迪需要調整,但銷售隊伍的搭建與銷售政策的制定等,都帶有夏治冰的色彩。所以,夏治冰的離職是為這種調整掃清了障礙。」趙冉告訴記者,「另有一些稍帶些人情味的猜想,覺得夏總的離職,是因為不忍做出如此大範圍的裁員決定。」

但不管怎樣,動盪的氣氛還是席捲了銷售公司的每一位員工。「早上來到辦公室,看到很多同事眼角帶著淚水,彼此見面也是默默低頭走路,感覺很多東西突然變味了。」2009年進入比亞迪的小王有些傷感。

據小王透露,「這幾天,經常會有人被叫去談話,一般都是各個科室指標排名靠後的人員。談話表示該人員不能在銷售工作,但可以調到其他事業部去。一般情況下是調去總裝車間,有專業背景的可以去做技術工作。」

根據公司政策,此次內部調整,涉及的部門除了銷售公司,還有比亞迪第十一事業部(公交、大巴事業部)及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

一位自稱是比亞迪被裁員工的網友在微博上稱,「比亞迪這次主要是裁汽車銷售營銷部,裁員目標是把2700人的銷售公司裁到800人,第一步先裁到1600人,把準備裁掉的區域經理和科員安排到11部做車間工人。」

率先在微博爆料的「雅魯藏」更是表示,「被精簡員工的四條出路:一個月時間自己找工作;去十一事業部車間;走內部招聘;一個月找不到工作又不願意去車間的自生自滅。」

在深圳坪山的比亞迪總部,僅從工服上就很容易區分員工的身份:深藍色的是車間工人,淺藍色的則是在六角大樓上班的管理層。

「年前已經有不少淺藍色的人,最後換上了深藍色的工作服。這些管理人員做不慣銲接這樣的技術工作,有些甚至還被工人們嘲笑。」趙冉說。

在隨後的幾天時間裡面,不斷有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的員工,發郵件到各大媒體爆料,「我收到裁員通知是在8月29日下午三點半左右,公司給的解釋就是 說營銷部門全部解散了,和網上說的差不多,裁員規模在65%到75%左右」;「我們部門撤銷的全是科員,科長就降職為科員,領導也是大批量調動、閒置或者 降級任用」……

昔日的員工,現在紛紛自揭東家傷疤以求保住工作,這對於一家企業來說,是莫大的諷刺。為了防止事情進一步擴大,比亞迪公司後來索性關閉了所有的外網權限。

「確實有人員工作崗位方面的調整,但具體調整人數沒有確定。公司並沒有裁員,而是例行公司多年的輪崗制,優勝劣汰。」8月31日,比亞迪方面對記者 做出了這樣的回覆。同一天,比亞迪銷售公司總經理侯雁簽發了《關於汽車銷售各營銷部人員配置及區域劃分調整的通知》,這被認為是比亞迪管理架構趨於扁平化 的開始。

「原來比亞迪把全國市場劃分為6大戰區,裁員之後,戰區的概念就沒有了,現在的架構差不多回到2009年初甚至2008年的架構,即大量收縮。」小王表示。對此,比亞迪公關部的人回應記者稱「具體調整細節將在9月公佈」。

2009年和2010年,是比亞迪的招聘高峰年,分別擴招了1000名和1700名左右的應屆畢業生。到目前為止「被優化」的人員很大一部分是2010年公司擴招的應屆畢業生,這也在比亞迪公司內部產生了一個「史上最悲催的10屆」的說法。

「由於大部分員工是自動離職,所以這些辭職員工沒有任何補償。」小王告訴記者。

9月1日,一位2010屆的被「優化」員工,這樣寫道:「比亞迪,請你勇敢地對被你裁掉的員工說,你們被炒魷魚了,而不是你被優化了……」

神話褪色

現在,趙冉還時常想起曾經的好日子。在他剛入職比亞迪後不久,股神巴菲特的投資,助推了王傳福一手締造的神話。

實際上,在發生危機之前,比亞迪一直重視校園招聘,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始終是比亞迪的生力軍。小王曾經對在比亞迪的工作感到很滿足,「在這裡我們一畢業就可以住樓房,而且是單人間,還可以零首付買車,每個月都有車補和電話補貼。」

如果把比亞迪汽車事業部當做一個汽車企業來看,它似乎並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但如果把它放在比亞迪集團的背景下看,則會發現它擁有超強的製造業基因和新能源技術的耀眼光芒,更有夏治冰帶來的令人咋舌的「千店計劃」雄偉藍圖。

2008、2009年趙冉做區域經理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每天都充滿精神,即便半夜2點才睡是常態,第二天一早,他仍能精神抖擻地身著西裝,背上筆記本電腦,在8:30之前出門。

那時,趙冉每天都會有很多事,他要參與各種各樣的會議,有時是為了招聘,有時要琢磨派哪位老員工去新開的二級店做店長,有時是為了商討在汽車交易市場如何搶到一個好商舖,有時則是要做新的客戶滿意度培訓……

忙也有忙的好處,比如跟自己的大多數同學相比,趙冉的收入就不錯,雖然比不上中石油或外企,但至少比亞迪也是家大公司。而王傳福在2007年放出的 「2015年中國第一、2025年全球第一」的狠話,也成為了一個無法複製的,讓小汽車公司迅速成為主流談資的成功營銷。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能在電視上 看到比亞迪的新車廣告。

2009年年底,比亞迪通過設立4張銷售網絡和低門檻准入制,構建了遍佈全國的1000餘家經銷商,國內任何一家汽車公司都難以望其項背。再加上數量龐大的二級店、直營店,比亞迪已經擁有了類似工商銀行的網點覆蓋。

但是後遺症在2010年初夏出現。由於壓貨和渠道內鬥,經銷商經營虧損導致的退網事件把比亞迪推到了風口浪尖。夏治冰將部分原因歸為熱錢,「這些 『熱錢游資型經銷商』一旦發現不符合預期往往火急退網。當然我們也犯了錯,這樣的經銷商我們不應該貪多。以前蘿蔔快了不洗泥,經銷商資格審計不嚴,這是我 們的教訓。」

2010年9月27日在深圳,夏治冰在全國經銷商大會上向所有經銷商三度鞠躬道歉,承諾實施營銷新政。

不過,銷售業績卻像決堤的洪水。中汽協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比亞迪是連續6個月銷售下滑的國內車企,銷量僅為22.58萬輛,下滑22%。如果下半年不挽回銷量頹勢,比亞迪很難完成全年銷售57萬輛至60萬輛的目標。

8月22日,不合時宜出爐的比亞迪中報,又再次讓這家公司淹沒在質疑聲中。財報顯示, 2011年上半年,比亞迪營業利潤3.28億元,同比下降87.55%;市場佔有率也從去年的6.34%下降到了4.69%。

目前,比亞迪H股的股價已經從2009年10月23日最高價的85.50港元,下跌到今年8月30日的15.46港元。這個成績,甚至拖累了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美名。

雖然尚未收到勸退通知,但趙冉和小王在比亞迪的未來,已經被蒙上了陰影。2009年經濟危機時,比亞迪曾毫不留情地將西安工廠的員工砍掉了一半之多。他們很擔心這個前車之鑑會輪到自己,事實是現在的比亞迪也確實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裁員。

對於這家曾經「野蠻生長」,如今卻正在「野蠻自救」的公司,業界的態度複雜。趙冉說他更喜歡汽車觀察人士程遠說的一句話,「比亞迪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他們已經認識到了。在這關鍵時刻,希望大家要幫它一把,而不能落井下石,因為自主品牌的發展,太不容易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96

公路公司的比較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BLOG

http://blog.yahoo.com/_72WIFHLVKF2G7BULLLTKWEWV6Y/articles/137711/index

根據上圖(摘自摩根大通一份報告),你會如何去選擇呢?

正如Graham先生所講,投資不是挑選最好的,而是將不好的剔走。

我首先會將深圳高速(548) 剔走,因它Interest coverage ratio太低,只有2-3倍。

接著我會將越秀交通(1052) 剔走,因它ROE(~7%)不高,如果長此而往地作再投資會比較吃虧。

接著我會將合和公路也(737) 剔走,因它P/B(~1.6)比其他的高,另外Net gearing(~60%)也比較高,而且廣州-深圳高速公路已是一條成熟公路。

接著我會將浙江滬杭甬也(576) 剔走,雖然它處於淨現金狀態,但我不太喜歡它證劵業務版塊。

最後留下來3家公司 - 安徽皖通(995)﹑江蘇寧滬(177)和四川成渝(107),看下去好像安徽皖通最好,因它NAV折讓(-64%)大﹑市值(US$1b)偏小﹑ROE(~15%)合理﹑股息率(~7%)也不錯。至於江蘇寧滬(177)和四川成渝(107),我就無法判斷誰比較好,唯一指出前者市值是7家公司最大的,可能將來增長會比較慢。

另外﹑摩根大通亦指出安徽皖通的公路商用車比較多,承受經濟下滑的風險比較大。

以上只是非常初步的研究,並不足以作投資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8

談一談最近我比較青睞的能源類股票 盈杉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ee3fe0100v1sf.html

天能動力和超威動力

嚴格說不是能源類的公司,但是也算相關吧,兩家都是做電池的,以後電動汽車的應用是大方向,或者叫做新能源汽車吧,這樣叫比較符合潮流。除了動力電池外,還有儲能電池也是另外一種應用。 天能和超威今年的業績肯定很不錯,比去年增長很多。未來如何就要看汽車方面的應用和推廣程度了。關於這兩個公司我寫過好多了,可以參照我其他文章。目前估值的話,天能動態pe目前是5-6倍吧。

 

永暉焦煤

永暉焦煤是最大的蒙古焦煤進口商,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海運焦煤進口商。雖然短期來看焦煤受到鋼鐵行業低迷的影響,焦煤價格會有所回落。但是長期來看中國焦煤 還是嚴重不足,很依賴於進口。所以永暉的焦煤進口生意還是可以長期做,而且可以做的很大很好。永暉和上游焦煤供應方,以及中日韓等地的鋼廠都有長期協議, 上下游都非常穩定。

蒙古進口倒中國的焦煤利潤是很高的,而永暉在焦煤的物流運輸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下圖為永暉的在建項目(來自於2011年中報)

 

谈一谈最近我比较青睐的能源类股票

永暉是次新股,他在10年10月以每股3.7發行了9.9億股,等於說融資了將近37億港幣。並於11年4月發行了年息8。5%的5億美元優先票據,2016年到期,截止2011年6月,永暉有現金57.63億港元,38億港元的負債,就是優先票據,資產負債率53%。

永暉利用財務槓桿進一步加大物流投資和收購上游優質煤炭資源。下面是11年11月1號的公告,

永暉焦煤發佈公告稱,公司與日本丸紅株式會社成立合資公司,以收購多倫多上市,於加拿大亞伯達註冊的焦煤生產商Grande Cache Coal,每股出價現金10加元(約78港元),較目標公司股份收市價溢價70%,現金代價總額9.83億加元(約77億港元)。   永暉焦煤及日本丸紅分別持有合營公司60%及40%的股權,並分別就上述收購出資5.899億加元(約46億港元)及3.933億加元(約31億港元)。收購完成後,公司將獲得2.2萬公頃的礦場經營面積,攬入總量達3.46億噸的礦藏資源。

今年永暉的年目標是進口800萬噸蒙古煤,400萬噸海運煤,合計1200萬噸的目標。如果完成目標的話,今年利潤估計能達到18-20億港元左右,業績同比增長在70%-80%。 目前股價計算2011年pe為5左右. 明年永暉運輸和洗煤的產能進一步擴大,並且有了加拿大自有的焦煤成本進一步降低,未來利潤可以保持持續增長。

 

崑崙能源

中石油子公司,目前經營原油開採和天然氣分銷業務。從過去中石油對崑崙能源的整合來看,中石油對崑崙能源定位是中石油的天然氣上市平台,未來中石油會持續把天然氣相關資產整合注入崑崙能源,比如沒上市的崑崙燃氣就是很可能被注入崑崙能源的。 而我個人對於國內未來的天然氣發展市場是相當看好的,而中國的天然氣不管是哪個燃氣公司,歸根結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中石油,而中石油的天然氣未來將都會在崑崙能源的資產裡。關於崑崙能源的整合可參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ee3fe0100v1sb.html

根據發改委的指引,中國天然氣佔初級能源的比例,將由2010年的3.9%增加至2015年的8.3%,年複合增長率達19%。而崑崙能源(00135)被母公司中石油(00857)定位為發展天然氣業務的上市旗艦,預期未來將繼續獲得注入優質資產,以圓其2015年達至500億元至1,000億元營業額的發展目標。

從過去對中石油資產的收購來看,收購價格基本上還是比較厚道的,基本上收購成本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所以未來的崑崙能源可以通過自身增長和外延式擴張持續增長。

也許從靜態pe來看崑崙能源估值只能說是合理,並不便宜,但是從未來的資產注入,以及中國廣闊的天然氣市場空間,以及天然氣消費增速來看,目前價格一點都不貴。至少在業內他是沒有競爭對手,是壟斷者,他有很強的確定性,看好中國的天然氣業務,崑崙能源準沒錯。

 

 

中國燃氣和華潤燃氣

業務是差不多的,中國燃氣比華潤燃氣多了LNG業務。而普通燃氣業務華潤的平均毛利率有30%,中國燃氣只有20%左右,可見央企就是不一樣,連燃氣的進貨成本都比人家低,呵呵,不過別 拽,崑崙系的毛利只會更高,中石油才是王道啊,你們都要跟我來買。話歸正傳,燃氣未來的發展肯定是看好,至於買什麼公司呢?華潤燃氣持續收購母公司資產, 中國燃氣也有自己的擴張,公司肯定是華潤燃氣實力更強,畢竟母公司是大央企。而中國燃氣今年利空不斷,但是從估值角度,中國燃氣便宜很多,可以說只有華潤 的一半價格吧,所以我買的中國燃氣比華潤燃氣多,便宜才是硬道理,對吧,呵呵。短期來看上漲空間肯定是中國燃氣能漲的更多,長期開看就不知道了。對於一個 發展潛力很大的公用事業股,其實這樣的價格買入也還是合算的,至少沒什麼風險。畢竟某個城市的燃氣特許經營權拿到了,這裡就是你的地盤了,沒人和你競爭, 這和其他行業大不同。 目前還是各大燃氣公司爭奪地盤的時代。崑崙燃氣,中國燃氣,華潤燃氣,港華燃氣,新奧能源,還有各地的一些公司,比如上海的申能,河北的新天綠色能源,這 和啤酒行業何其相像啊。 至於為什麼看好燃氣呢?因為1,目前很多城市的開通率還不高,內涵發展空間很大,外延式的收購也同時進行,所以增長可以很快。 2 就是沒人跟你競爭。3就是除了普通燃氣業務以外,LNG和CNG業務也是利潤增長點。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燃氣走在前面,畢竟他們都在發展,而華潤燃氣只 是經營普通的燃氣業務。中國燃氣未來增長潛力很大,當然目前普通燃氣業務的毛利率最高,華潤集中資金在做普通燃氣業務的收購,也是提高資產效率的表現。所 以兩者見仁見智吧。

華潤燃氣剛剛在10月份私有化了鄭燃,11月份又有新的舉動了

路透香港11月2日電---中國城市燃氣供應商--華潤燃氣控股有限公司(1193.HK: 行情)週三稱,其全資附屬公司華潤燃氣與天津燃氣訂立合營合約,建議成立合營公司,投資總額為60億元人民幣.

 該合營公司將主要在天津市從事投資、建設及經營城市燃氣管道、銷售及分銷燃氣、提供燃氣相關設備、裝置及配套服務,以及燃氣設施維修及維護.

 "本集團深信,透過與天津燃氣成立合營公司,將可即時打進當地市場,以及最終打進大天津濱海區."華潤燃氣控股執行董事王添根在公告中稱.

 公告並稱,建議合營公司的註冊資本為50億元人民幣,其中49%由華潤燃氣以現金注資,51%由天津燃氣向合營公司轉讓其注入資產的所有權權益的方式注資.

 待訂立獨立資產轉讓協議後,將會把天津燃氣有關於天津的管道天然氣業務的其他資產,包括管道燃氣設備及分銷設施以及從事燃氣業務的公司的股權,轉讓予合營公司.

燃氣行業的圈地行動進行時!

 

梁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8

中美招股書比較:美國由律師執筆 中國保薦人執筆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4543/

2012年2月1日,臉譜(Facebook)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S1註冊表,其主體部分為招股書。業內一般認為,美國招股書質 量較高,可借鑑之處較多。近年來,美國招股書也確有「擴張到亞洲」的現象。最近幾年在香港上市的大型中國企業,例如建行、工行等,其招股書均由美國律師撰 寫,而不是由香港律師或者中國大陸律師撰寫。

中美兩國招股書披露的差異有哪些呢?本文從四個方面做簡要討論,包括兩國都要求披露但存在差異的要求或做法、有中國特點的披露要求、有美國特點的披露要求以及影響披露差異背後的因素。

一、都要求披露但有差異的要求或做法

早在10年前,中國證監會就頒佈準則,對招股書披露的內容和格式做了要求。現行有效的準則於2006年修訂,俗稱「一號準則」。對於招股書的格式和 內容,美國也有類似格式準則。美國發行人的首次公開發行(IPO),比如臉譜此次發行,適用S1表格,外國發行人的IPO,比如2005年百度的發行,適 用F1表格。一般而言,美國的披露準則與國際證券組織(IOSCO)對招股書披露的要求一致,符合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主要資本市場的披露做法。從包含的 大體內容看,我國的「一號準則」僅在一些細節與美國存在差異。

比如,對於募資運用,就美國來講,S1註冊表的第4項規定,發行人應披露募資主要用途以及每一用途大致金額。發行人若目前無明確用途,該項規定允許 發行人做出相應披露但要說明發行原因。實踐中,許多發行人在招股書中披露募資將用於「流動資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臉譜披露的理由是為了A類普通股的公 開流通市場,以便於進入資本市場、獲得資金以及便於老股東逐漸退出。據筆者理解,我國「一號準則」沒有明確說明發行人是否可以說資金沒有明確用途。同時, 「一號準則」對許多用途又做了披露要求,發行人對每一種用途都需要根據格式準則要求做出詳細披露,包括是否獲得審批等。

二、中國特色披露要求或做法

由於中國發行人的特點,「一號準則」包含不少「有中國特色」的披露要求或做法,比如,要求對同業競爭做出詳細披露,這和我國發行人存在控股股東有 關。美國的披露準則對此問題不太關注,不少美國上市公司股權分散,持股比例為5%以上的股東已經非常少見,持股30%甚至更多的股東則更為罕見,同業競爭 並不普遍。當然,美國也存在高科技企業、私人企業上市時創始人持有大量股權的情況,比如扎克伯格目前持有臉譜約36%股權,但對於這些大股東可能帶來的同 業競爭問題,美國SEC通常要求他們以簽署不競爭協議等方式來管理,而非通過在招股書中強制披露要求控股股東承諾來管理。

從一定角度來看,「有中國特色」的做法和中國市場的發展階段有關,與中國市場特點有關,並不存在合理或不合理的問題。美國之所以對這個問題不夠關注,也是與美國市場歷史上形成的較為分散的股權結構有很大關係。

三、美國特色披露要求或做法

不僅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披露要求,美國也有不少有該國特色的披露要求或做法。比如,臉譜有一章披露「今後可以出售的股票」,這是S1表格要求披露的。 這一章的核心是告訴投資者,上市後還有多少老股可能被出售、有多少僱員股權激勵計劃下的股票可能被出售,投資者可由此預期後市售股壓力,有點類似於我國的 「大小非」。

這一披露要求的主要原因在於,就首發前發行的股票而言,比如,向私募投資者發行的股票、向創始人出售的股票,屬於美國法律意義上的「限制性」股票。 公司上市後,限制性股票的出售,除了要受持有期(類似於鎖定期)限制以外,這些限制性股票的出售還要滿足其他條件。比如,即便過了一定期限,這些股票也不 能隨便公開出售,如果要公開出售,則應由公司替老股東到美國SEC註冊,其程序類似於首發流程;或遵守相關規則允許的出售方式和限額,比如每3個月期間不 能超過公司股本的1%,或前4周的平均交易量,以高者為準。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註冊制的一個具體表現:公開發行或者出售股票都需要向美國SEC註冊, 不論是新發股票,還是老股東出售股票,除非符合某些豁免規定。「限制性」股票的含義、相關規則以及披露要求,都是比較有美國特色的規定,根據筆者瞭解,我 國大陸以及香港地區都無類似要求。

美國還有一些披露要求,屬於國際通行的披露做法,但國內卻不常見。比如,臉譜招股說明書有一章描述承銷,對於誰是承銷商、承銷報酬情況等都有比較詳 細的披露,這在我國企業的招股書中通常是沒有的。又比如,臉譜的招股書正文和財務報表是合在一起的,兩者共同構成一部完整的招股書,而我國的招股書則不含 財務報表,為了增加對財務信息的披露 ,我國招股書有專門一章或者一部分披露「財務信息」,主要是對財務報表的編制基礎、重要附註進行解釋。

此外,臉譜的招股書中披露了創始人扎克伯格的一封信,對臉譜的理念、文化等做了比較有激情的描述。這種做法不屬於強制性披露要求,在其他發行人的招 股書中似乎也並不常見,更像是臉譜在承銷商、律師的策劃下進行的一個獨特披露。美國SEC是否接受這樣的做法,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這一做法目前尚不能確 定,但這也體現了美式招股書在嚴謹的大背景下的某些創新做法,只要沒有虛假陳述,超出格式準則要求之外的做法也可嘗試。

四、招股書撰寫的差異

中美兩國招股書格式準則的差異、披露做法的不同之處很多,難以一一列舉。但美式招股書質量相對較高,似乎是近些年來業內的共識,強調審核過程的公開 是其水平較高的一個原因。每一稿招股書都公開、美國SEC的審核意見要公開、發行人的回覆也公開,撰寫人要為此承擔壓力,但這也利於其知識的積累。今後解 決類似問題時,相關律師可在美國SEC網站或相關數據庫進行搜索,借鑑以往項目的處理模式。

更為重要的是,招股書的寫作投入很大。在美國,招股書均由律師執筆,雖然業務章節等部分可由投行協助,但最終潤色仍由律師完成。臉譜首發註冊表的首 頁,除了列出公司首席執行官外,緊接著列出的是公司律師和承銷商律師的名字,既有律師事務所的名字,也有主辦合夥人的名字。同時,美國SEC只同律師及會 計師溝通,而不與投行溝通。所以,律師在註冊表的準備、招股書的撰寫和整個首發流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律師的職業特點(善於和文 字打交道)和收費模式(按小時或固定費用收費而不按發行金額比例收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招股書質量的提高。

在我國,律師在招股書的寫作過程中參與不多,整個招股書製作基本由保薦人/承銷商負責,這似乎是我國的一個特色。實行保薦制度的國家或地區不多,即 便在實行保薦制度的香港,招股書的撰寫仍然主要由律師負責。雖然不能得出保薦機構撰寫招股書的質量不如律師所的結論,但一是從保薦機構的職業特點來看,比 如對財務數字、市場敏感,對文字則不一定敏感;二是從保薦機構的收費模式,比如根據融資額按比例收費,這二者似乎都會影響招股書的寫作。從這個角度來看, 中美兩國披露規則、披露實踐的差異,不僅在於規則本身,也不僅在於字面上的要求,可能還在於規則之外的實際運作。我國在進一步完善招股書撰寫和審核機制的 過程中,這些差異性也都是可供借鑑和參考的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0

銀行股實證(5):成長性比較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1jht.html

銀行股實證進行到第5篇了。光大和3家城商行以外的銀行都已公佈2011年報,從本篇開始實證數據將包括最新年份數據。在之前的博文中曾經說過,我不太關心公司的成長性,因為那些成長性高的公司其內在價值更難以把握。那麼比較銀行股的成長性意義又何在呢?主旨在於考察哪些銀行在過去幾年的競爭中落後了,僅此而已~

過去幾年中國貨幣發行量保持了非常高速的增長,2008以來全社會整體貸款複合增長率高達22.0%。這方面的宏觀信息參考人行網站的統計數據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3172/index.html。下表1列示了各上市銀行貸款、總資產、淨利潤的增速情況。其中深發展於2011下半年完成了與平安銀行的合併,數據沒什麼可比性。

12008-2011年銀行貸款、總資產、淨利潤複合增長率

股票代碼

公司名稱

貸款

增長率

總資產

增長率

偏差

淨利潤

增長率

601288.SH

農業銀行

22.0%

18.5%

-3.5%

33.3%

601398.SH

工商銀行

19.4%

16.6%

-2.8%

23.4%

601939.SH

建設銀行

19.6%

17.6%

-2.1%

22.3%

601988.SH

中國銀行

24.4%

19.4%

-5.0%

25.0%

601328.SH

交通銀行

24.5%

19.9%

-4.6%

21.3%

000001.SZ

深發展

29.8%

38.4%

8.6%

155.8%

600000.SH

浦發銀行

24.0%

27.0%

3.0%

29.7%

600015.SH

華夏銀行

19.8%

19.4%

-0.5%

44.3%

600016.SH

民生銀行

22.3%

28.3%

6.0%

52.4%

600036.SH

招商銀行

23.4%

21.2%

-2.2%

19.7%

601166.SH

興業銀行

25.3%

33.1%

7.8%

30.8%

601818.SH

光大銀行

NA

NA

NA

NA

601998.SH

中信銀行

29.2%

32.5%

3.3%

32.3%

002142.SZ

寧波銀行

NA

NA

NA

NA

601009.SH

南京銀行

NA

NA

NA

NA

601169.SH

北京銀行

NA

NA

NA

NA

從貸款來看,中信銀行以29.2%排名居首。中信銀行跑得最快的理由何在呢?還真說不上來,有瞭解內情的朋友請不吝賜教。其他最低工商銀行19.4%,最高興業銀行25.3%。從表中還可看出,各銀行貸款增速之間沒有顯著差別,同志們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被貨幣大量發行的潮水席捲著呼嘯前行。

1同 時列示了各銀行的總資產增長率以及貸款增長率與總資產增長率的偏差。幾大行的貸款增速高於總資產增速,招商銀行也表現出相似的特徵。交通銀行總資產增速僅 高於四大行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的總資產增速則顯著高於貸款增速。興業銀行出現這一現象得益於其同業業務(銀銀平台)的快速發展。民生銀行呢? 沒找到原因,還需要進一步求證。

1最後一列是淨利潤的增速。民生以52.4%居首。招商以19.7%排 名最後,居然是這樣。四大行保持較低的成長率俺可以接受,但招行、交行比它們還低,總覺得有點說不過去。博友熊熊兄說招行是因為出於「二次轉型」考慮自己 放慢了發展速度。關於「二次轉型」和放慢速度的關係沒有搞得很懂,很想聽聽朋友們的意見。交行呢?我不敢抱太多的希望。

關於淨利潤,下表2做了更深入的比較。我們以招行歷年淨利潤為基準,看看其他各行利潤相當於幾個招行。以工行為例。2008年工行淨利潤為5.26個招行,到2011年則為5.76個招行。民生、興業過去幾年的表現最為突出。2008年民生利潤僅為0.37個招行,短短幾年後的2011年則相當於0.77個招行。交行的表現同樣糟糕。

2:淨利潤相當於招行的數量

股票代碼

公司名稱

2008

2009

2010

2011

601288.SH

農業銀行

2.44

3.56

3.68

3.37

601398.SH

工商銀行

5.26

7.05

6.41

5.76

601939.SH

建設銀行

4.39

5.85

5.23

4.68

601988.SH

中國銀行

3.01

4.43

4.05

3.44

601328.SH

交通銀行

1.35

1.65

1.52

1.40

000001.SZ

深發展

0.03

0.28

0.24

0.28

600000.SH

浦發銀行

0.59

0.72

0.74

0.76

600015.SH

華夏銀行

0.15

0.21

0.23

0.26

600016.SH

民生銀行

0.37

0.66

0.68

0.77

600036.SH

招商銀行

1.00

1.00

1.00

1.00

601166.SH

興業銀行

0.54

0.73

0.72

0.71

601818.SH

光大銀行

0.35

0.42

0.50

NA

601998.SH

中信銀行

0.63

0.79

0.83

0.85

002142.SZ

寧波銀行

0.06

0.08

0.09

NA

601009.SH

南京銀行

0.07

0.08

0.09

NA

601169.SH

北京銀行

0.26

0.31

0.26

NA

多說一句幾乎為所有投資者一致看好的招行吧。俺在形成這篇博文時還比較成長性指標以外的更多指標,發現招行的許多指標更趨向於四大行,這不是一個令人happy的發現。

結論:

1、對交行的成長性沒有信心,給予剔除。

2、招行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暫時認為我沒有搞懂原因,予以保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6

多晶硅研究系列1:三大生產工藝的比較 Mono

http://xueqiu.com/4136177129/21617194

1.多晶硅的生產工藝:從西門子法到改良西門子法

 

從西門子法到改良西門子法的演進是一個從開環到閉環的過程。

 

1955年,德國西門子開發出以氫氣(H2)還原高純度三氯氫硅(SiHCl3),在加熱到1100℃左右的硅芯(也稱「硅棒」)上沉積多晶硅的生產工藝;1957年,這種多晶硅生產工藝開始應用於工業化生產,被外界稱為「西門子法」。

 

由於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存在轉化率低,副產品排放污染嚴重(例如四氯化硅SiCl4)的主要問題,升級版的改良西門子法被有針對性地推出。改良西門子法即在西門子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尾氣回收和四氯化硅氫化工藝,實現了生產過程的閉路循環,既可以避免劇毒副產品直接排放污染環境,又實現了原料的循環利用、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針對單次轉化率低)。因此,改良西門子法又被稱為「閉環西門子法」。

 

改 良西門子法一直是多晶硅生產最主要的工藝方法,目前全世界有超過85%的多晶硅是採用改良西門子法生產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改良西門子法主要用來生產半導 體行業電子級多晶硅(純度在99.9999999%~99.999999999%,即9N~11N的多晶硅);光伏市場興起之後,太陽能級多晶硅(對純度 的要求低於電子級)的產量迅速上升並大大超過了電子級多晶硅,改良西門法也成為太陽能級多晶硅最主要的生產方法。

 

2.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的工藝流程

 

 查看原圖

(改良西門子法工藝流程示意圖)

 

改良西門子法是一種化學方法,首先利用冶金硅(純度要求在99.5%以上)與氯化氫(HCl)合成產生便於提純的三氯氫硅氣體(SiHCl3,下文簡稱TCS),然後將TCS精餾提純,最後通過還原反應和化學氣相沉積(CVD)將高純度的TCS轉化為高純度的多晶硅。

 

在 TCS還原為多晶硅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劇毒副產品四氯化硅(SiCl4,下文簡稱STC)生成。改良西門子法通過尾氣回收系統將還原反應的尾氣回收、分 離後,把回收的STC送到氫化反應環節將其轉化為TCS,並與尾氣中分離出來的TCS一起送入精餾提純係統循環利用,尾氣中分離出來的氫氣被送回還原爐, 氯化氫被送回TCS合成裝置,均實現了閉路循環利用。這是改良西門子法和傳統西門子法最大的區別。

 

CVD還原反應(將高純度TCS還原為高純度多晶硅)是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生產工藝中能耗最高和最關鍵的一個環節,CVD工藝的改良是多晶硅生產成本下降的一項重要驅動力。

 

3.與主要生產工藝的比較

 

改良西門子法在多晶硅生產領域已經應用了幾十年,至今它的主導地位仍然牢不可破。通過CVD技術的改良、中間氣體生產技術的進步和規模化效益的凸顯,二次創新的改良西門子法已經成為目前技術最成熟、配套最完善、綜合成本最低的多晶硅生產工藝。

 

從2008年開始大舉進入多晶硅生產領域、目前產能分列全球前兩位的中國$保利協鑫能源(03800)$和韓國OCI是改良西門子法的典型代表。利用成熟的技術、完善的配套和自身產能規模的迅速擴張,保利協鑫和OCI在控制多晶硅生產成本方面很快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也給原有的世界多晶硅生產大廠(所謂的多晶硅七巨頭)帶來很大壓力。

 

最近公佈的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保利協鑫的多晶硅生產成本已經降至18.6美元/公斤(包括設備折舊成本,大約佔14%),綜合電耗可低至65度/公斤。

 

(1)硅烷法

要聊硅烷法,就不得不聊到挪威的REC公司(Renewable Energy Corporation)。REC是全球最重要的高純硅烷供應商,一度佔據全球電子級硅烷市場80%的份額,對採用硅烷法生產多晶硅有很強的動力。

 

和保利協鑫專注於多晶硅生產、產業鏈條相對單一不同,傳統多晶硅大廠多為電子材料綜合供應商,如德國Wacker的產品涉及多晶硅、有機硅、聚醋酸乙烯、白炭黑等,而挪威REC、美國MEMC($休斯電子材料(WFR)$)則是全球電子級硅烷的重要供應商。

 

硅烷法製造多晶硅也是一種化學方法,核心工藝是利用高純度硅烷在反應器中熱分解為高純度硅。硅烷法可以分為兩類,較早出現的是硅烷西門子法(Silane Siemens), 即用硅烷(SiH4)而非TCS作為CVD還原爐的原料,通過硅烷(包括副產品SiH2Cl2,下文簡稱DCS)的熱分解和氣相沉積來生產高純度多晶硅棒 料,REC旗下的REC Silicon公司(位於美國,包括原Asimi和SGS)採用過此方法生產電子級多晶硅;不過,REC近期的多晶硅擴建項目採 用了另一種硅烷法——硅烷流化床法(Silane FBR),將硅烷(UCC法製成的硅烷可以包含副產品DCS)通入加有小顆粒硅粉的流化床(FBR)反應爐內進行連續熱分解反應,生成粒狀多晶硅。

 

和REC採用的硅烷流化床法類似的是由美國MEMC最早推出的流化床法, 以STC、H2、冶金硅和HCl為原料在流化床(FBR)高溫(500℃以上,不算很高)高壓(20bar以上)下氫化生成TCS,TCS通過一系列歧化 反應後製得硅烷氣,硅烷氣再通入有小顆粒硅粉的流化床反應爐內連續熱解為粒狀多晶硅。這種方法制得的多晶硅純度相對較低,但基本能滿足太陽能級多晶硅的要 求。

 

查看原圖

(流化床法的工藝簡圖)

 

硅 烷法的優點在於熱解時溫度要求較低(800℃左右),流化床法還有參與反應的硅料表面積大、生產效率高的優點,所以還原電耗低於改良西門子法;另外,硅烷 流化床法是一個連續生產的過程,除定期清床之外設備可連續運行,也不需要換裝硅芯、配置碳電極等,這些優點均反映為硅烷法生產多晶硅的現金成本很低。以 REC為例,2011年Q4硅烷流化床法生產多晶硅的現金成本已降至14美元/公斤。

 查看原圖

 (REC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的生產成本)

 

 

不 過,硅烷流化床法相對改良西門子法還不是很成熟、單位建設成本也比較高,2011年Q4 REC的單位研發成本是4美元/公斤,單位折舊是8美元/公斤, 多晶硅生產的綜合成本為26美元。另一方面,改良西門子法在二次創新(提高CVD產能、優化CVD單位功耗、改進STC氫化工藝等)後,無論是還原電耗還 是綜合電耗都有顯著降低,考慮到目前改良西門子法的單位建設成本已經很低(保利協鑫約30美元/公斤),其生產多晶硅的綜合成本仍然優於硅烷流化床法。以 保利協鑫2011年Q4的情況為例,多晶硅綜合成本為19.3美元/公斤,不僅優於REC硅烷流化床法的同期成本,也優於REC制定的2012年Q4目標 ——23美元/公斤。而且,硅烷法對安全性要求很高(硅烷易爆炸,被REC Silicon收購的日本小松Komatsu在應用硅烷法時就曾發生過嚴重的 爆炸事故而不願擴大生產;REC Silicon的6500噸新生產線Silicon III在投產後不久也出現過氣體洩漏的安全問題而被迫緊急搶修); 硅烷分解時容易在氣相成核從而生產相當比例(10%以上)的硅粉,變相拉高成本;流化床法製成的多晶硅純度也相對較差。

 

 

至於$英利綠色能源(YGE)$當 初為什麼會選擇硅烷法,個人認為是自身急於「彎道超車」+外部專家「忽悠」的結果。資料顯示,英利的六九硅業選擇用四氟化硅法生產硅烷,一期工程採用硅烷 西門子法,利用CVD爐熱解硅烷生產高純度多晶硅,設計年產能3000噸;計劃中的二期工程則準備採用硅烷流化床法,通過流化床反應裝置將硅烷熱解為粒狀 多晶硅。

 

暫且不論受專利嚴格保護的硅烷流化床法(六九硅業一期工程還沒有應用此方法),單是生產高純度硅烷的四氟化硅法, 六九硅業要自主掌握也有很大的難度。四氟化硅法又稱休斯法,是美國MEMC的專利技術,雖然適合大規模生產高純度硅烷,但工藝難度高、設備龐雜(特別是提 純)、投資巨大,而且不像改良西門子法在關鍵設備及工藝方案上有成熟供應商。因此,六九硅業的「自主研發」進展得很不順利,不僅硅烷法自產的多晶硅成本遠 高於外購,而且實際產量也一直遠低於設計產能;2011年Q4,英利對六九硅業進行了高達人民幣23億元(合3.615億美元)的固定資產減值處理。

 

 

(2)冶金法

有別於改良西門子法和硅烷法的化學方法,冶金法是 利用物理方法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其典型工藝是將純度好的冶金硅進行水平區熔單向凝固成硅錠,去除硅錠的外表部分和金屬雜質聚集的部分後,將硅錠粗粉碎並 清洗,並在等離子體熔解爐中去除硼雜質,然後二次區熔單向凝固成硅錠,再次除去外表部分和金屬雜質聚集的部分然後粗粉碎和清洗,最後在電子束熔解爐中除去 磷和碳雜質直接生成太陽能級多晶硅。

 

 查看原圖

 

 (冶金法的典型工藝流程,摘自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技術發展現狀及展望》)

 

從理論上講,冶金法的工藝要比改良西門子法簡單很多,綜合電耗也低許多(大約22度/公斤,改良西門子法最優也在65度/公斤),所以投資少、建設週期短、生產成本低。

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講冶金法現在有多麼厲害,可以取代改良西門子法,那他一定是在「忽悠」。

 

原因很簡單,純度問題成為冶金法多晶硅的致命傷,綜合考慮後目前並無成本優勢。最早採用冶金法生產多晶硅的是日本鋼鐵企業JFE,早在2001年它就投入了一條冶金法中試線,不過這位先驅很快發現冶金法實際成本太高且看不到可以明顯降低的前景,最終停止了中試線的運行。

 

之 前,讓大家開始對冶金法多晶硅充滿期待的真正原因是太陽能級多晶硅高企的價格,而非冶金法多晶硅本身。由於化學法製造多晶硅投資巨大、建設週期和達產週期 長,使得太陽能級多晶硅的供應剛度很大,而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光伏市場的連續啟動讓需求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出現非常明顯的增長,使得太陽能級多晶硅的 價格出現急劇攀升並維持420美元/公斤的高價到2008年上半年。正是這種背景下,冶金法多晶硅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亮相,阿特斯太陽能利用這種多晶硅生產 的光伏組件(轉化率13.3%-14%)獲得了訂單,而後賽維LDK簽訂了用冶金法多晶硅(由加拿大TIM和挪威Elkem供應)為德國電池Q-Cell 代工硅片的協議。國內採用冶金法生產多晶硅的企業主要有上海普羅和$銀星能源(SZ000862)$,挪威Elkem(除了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Elkem還是全球最大的冶金硅供應商)於2011年被中國藍星集團收購。

 

而 現在的情況呢?優質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現貨價格已跌至25美元/公斤附近;化學法多晶硅的供應量十分充足(前四大供應商的產能已經可以滿足30GW以上光伏 組件對多晶硅的需求);更為關鍵的是低轉化率的光伏產品已經沒有市場,而純度低,製成的光伏產品轉化率低、易衰減正是冶金法多晶硅的硬傷。挪威Elkem 的情況顯示,冶金法多晶硅必須與電子級多晶硅摻雜後才能滿足太陽能級多晶硅的基本條件,製成轉化率15%-16.5%的光伏電池。短期內,多晶硅純度低、 產出的電池效率易衰減成為冶金法難以突破的瓶頸,使其不僅不可能取代化學法,而且也難以充當「有益的補充」這一角色。

 

 

4. 改良西門子法仍將是最主要的生產工藝

 

綜上所述,改良西門子法依然「綜合素質」最優的多晶硅生產工藝,短時間內被其他工藝替代的可能很小。

 

其實,從產業應用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目前的四大多晶硅供應商(保利協鑫、德國Wacker、美國Hemlock、韓國OCI),除Wacker在Poly 5生產線有650噸的流化床法產能之外,其餘產能(截至2011年末約為18.1萬噸)全部採用改良西門子法。

查看原圖

 

因此,本系列的後續文章都將把改良西門子法作為研究對象,第二篇文章將探討改良西門子法的成本控制與新工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3

關於利郎、七匹狼、安踏的數據比較,2011年 黃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0zh8s.html

關於利郎、七匹狼、安踏。

 

 

先列出2011年的數據,涉及錢的單位一律是人民幣(元):

 

 

利郎

七匹狼

安踏

總收入

27.08億

29.21億

89.04億

毛利

10.55億

12.56億

37.62億

稅前利潤(主營業務)

7.04億

4.80億

20.11億

毛利率

38.96%

43.00%

42.25%

淨利率

26.00%

16.43%

22.59%

營業面積

32.6萬平方米

44.1萬平方米

95.9萬平方米

店數目

3032個

3976個

7778個

每店面積

107.5平

111平

123平

每平收入

8300

6624

9285

平米利潤(主營業務)

2387

1098

2097

每店收入

89.31萬

73.47

114.48

每店利潤

23.22萬

12.17

25.85

 

 

 

上面的毛利率反應了公司的價格定位。淨利率反應了公司的節儉程度。

1、利郎的毛利率39%是最低的,淨利率26%是最高的,說明公司行政成本低,營銷成本低。這一點我喜歡,說明他是最能經得起競爭的公司之一。安踏其次,毛利率42%,淨利率23%。七個狼最差,毛利率43%,淨利率16%

2、利郎的店舖只有3000家,七匹狼有3900家,安踏有7700家,說明利郎小些,在複製擴張上利郎的空間略大,同時利郎的規模已經上千家了,這個模式比較成熟 ,複製後賺錢的可能性挺大的。

3、利郎的每平米利潤2387元是最高的,這一點說明一旦競爭加劇,房東加租,利郎是最可能保持適當利潤的公司,安踏其次,2097元;七個狼最次,1098元。

4、利郎品牌的專業度最好,在「商務男裝」上遙遙領先。七匹狼在哪個領域絕對領先呢?安踏呢?專業度越好的公司,競爭起來越輕鬆,營銷成本越低。

    另外,男裝及運動品牌的競爭在加劇,最近大量男裝公司(以及運動品牌)上市使公司都不缺錢,大家都拚命打廣告,拚命租店舖擴張,推高了這個行業的整體成本,使大家都不賺錢,所以一旦某一行業扎堆上市,這個行業的所有公司的營利都會受到影響,並持續到某些公司將上市時集來的錢燒完為止,這就是為什麼最近服裝企業以及運動品牌的股價這麼不景氣的關鍵因素之一。利郎稍好,因為利郎主打「商務男裝」,在這個領域,他是絕對領先者,面對競爭會從容很多。勁霸主打夾克,九牧王主打西褲,雖然互相有競爭,但比運動品牌好多了,運動品牌就很難分清誰主打什麼。七個狼的男裝定位感覺也不是很明確,若單單定位於男裝,則面臨的競爭將是非常殘酷的。不過利郎也就稍好一點點而已,好得有限,所以對這個公司我是有點猶豫的。

    看上面的數據,安踏也是一個很好的公司,而且市盈率相當低,我不喜歡她的地方主要在於她現在又作女性運動裝,又作小孩運動裝,我特討厭這種不斷延伸自己品牌的公司了,雖然一時得力,但時間長了總會吃虧,安踏若換個牌子作小孩的,換個牌子作女性的,那就很好,因為安踏控制成本控制得很好啊。特步也是一樣,小孩裝作得如火如荼啊。匹克就更糟了,原來還集中於藍球運動,現在說要利用在藍球上的經驗發展到跑步等各種運動上去,無法忍受。

男裝:雅戈爾,七匹狼,希努爾,勁霸,利郎,海瀾之家,九牧王等。

西服:雅戈爾

西褲:九牧王

商務男裝:利郎

夾克:勁霸

其中雅戈爾還作房地產,不可能喜歡啦,九牧王和勁霸到時候還可以仔細研究,但好像在大陸上市,價格就低不下來了,我也不喜歡,我只喜歡便宜的好公司。

海瀾之家我很喜歡,因為我買各種休閒裝時經常去,那裡的貨便宜,而且不打折,選衣服也不會有人來煩你,廣告上說一年去兩次將所有的男士衣服都可以買好,我一年還不止去兩次。

我很討厭打折的公司,一旦打折,我又不喜歡還價就總覺得買虧了,所以海瀾之家的不打折對我來說是很好的,不過聽說他現在存貨很多很多,說不定在有些店舖也會打折了,那樣就不爽了。

海瀾之家我只是喜歡去買衣服,不是一定要買他公司的部分,聽說他要上市了,剛上市的話我是不會買的,但會關注。等他上市兩三年了再說吧,夠便宜就會買少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16

美股比較好賺

2012-4-23  TCW



過去半年,當人們仍在為台股一年 一○%的報酬率掙扎時,有個市場卻讓二十年台股操盤經驗的中實戶翻倍,讓三十出頭年輕操盤手在半年內賺五成,還讓非專業投資人在歐債最慘的兩年,總資產逆 勢成長八成。

什麼市場這麼好康?答案是:美國股市。反觀他們周遭的人,死忠投資台股,過去半年報酬率不到一五%。

台股老 江湖轉攻美股!交換情報聚會,從台股盤後改午餐

先來看兩個場景。

場景一:台北市東區某高檔餐廳的午餐時刻,四、五個在台 股打滾二十多年的老手走了進來,時鐘指著十二點半。

照理說,此時他們應該在券商的VIP室緊鑼密鼓的準備收盤前的最後一波操作,但這些老 江湖卻在關鍵時刻抱著資料,像個學生準備上課!地點正確,時間也沒搞錯,改變的是,這群老手換了戰場,他們在兩、三年前,帶著一身功夫,轉進了肥美的投資 新獵場——美國股市。

這類交換訊息的聚會行之有年,但從他們開始獵美股後,聚會時間從晚餐聚會,挪到午餐時段。以前,他們聚會是輪流報潛 力股、交換企業內部情報、市場小道消息、計算籌碼、盤算大股東動向;轉戰美股之後,他們則開始討論總經數據、企業財報,檢討上次會議觀點是否需要改變,凝 聚共識後,回去立刻下單。

台股市場淺碟,以往的聚會,五次中總有兩、三次找不到標的;現在到了美股這個大海,每次幾乎都能找到值得投資的 企業,就算行情清淡,談論的也是世界趨勢、經濟和歷史。

過去兩三年,台股在內外因素夾雜下,行情震盪,少有扎實的獲利,想不到,當他們開 始轉戰陌生的美國市場,這群人賺到翻倍的利潤,原本計畫淺嘗即止的市場,現在反而成為這群老手的核心持股。

場景二:一間位在台北市重慶南 路的補習班教室,擠滿學生。

新品種美股獵人崛起!兩天學費二萬五,美股操作課爆滿

這裡不是公職補習班,也不是補考證照, 但學費兩天要價二萬五千元,相當於一個基層上班族一個月薪水;什麼課程讓他們犧牲薪水?答案是美股操作課程。

「去年,同樣課程,報名人數 不到二十人,但到五月份的新課程,報名人數超過一百人,整整多出四倍。」美國CNBC電視台《百萬投資》節目獲得第四名、美股講師謝宗翰說。

班 上成員五花八門,有在大學就讀的學生,也有投資台股多年的股市老手,還有在外商公司上班,月薪十餘萬的上班族……。他們熱烈的討論著,「蘋果要不要賣?臉 書掛牌要不要買?」

和一般股票族不同,他們很習慣科技產品,上課時,面前擺放的不是筆記型電腦,就是iPad;他們操作美股,就是想買到 原汁原味的公司,不以在台股投資「概念股」而滿足。課堂中三不五時迸出的英文,很容易與傳統拿著紙筆抄名牌的股友社,區隔開來。

他們,是 一群新品種的美股獵人。

當台灣股市,陷入產業轉型的瓶頸;當歐洲掉落幽暗的債務深淵;當新興市場快速成長魅力不再,這些美股獵人,在市場 一片看衰的情況下,把眼光放到了美國身上。他們知道,這個全球巨人即便仍有病在身,但病情正好轉,而且他仍然是全球生產力最高、消費人口最大的巨人。

因 此,一群由台股轉戰美股的獵人崛起,面貌越來越多元,人數越來越多。

根據券商公會最新統計資料,台灣購買美國股票、ETF的金額,在今年 二月份較前一個月暴增近一倍,達二百四十億五千萬元,創下近半年的新高。而凱基、元大和富邦國內前三大複委託券商,其美國部位的交易量,也在二月份成長三 成(較一月份)。這些,都告訴我們:美股獵人正迅速增加。

其實看好美股的,不只他們,世界級大師更早就轉向。

金磚之父歐 尼爾看多從新興市場,回到核心市場美國

有「金磚之父」之稱,高盛資產管理執行長歐尼爾(Jim O’Neill),在二○○五年喊多金磚四國,但在四大金磚褪色之際,他去年開始轉向,並喊出從二○一一年開始將是「美國年」的論調。他看多美股,認為美 股不論是本益比或股價淨值比,都很便宜,有機會上漲二○%。他,是從周邊新興市場轉進核心市場的代表人物。

而過去半年來,美股、台股也是 兩樣情。從指數位置來看,美國的道瓊、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P 500),在過去半年上漲超過二○%,創下○八年以來新高,那斯達克更上漲二八%,是二○○○年以來最高價位。反觀台股,在過去半年漲幅近六%,連美股一 半不到;指數至今無法突破去年四月高點,更回不到馬英九第一次當選的高點。

他,是台股中實戶抱宸鴻提心吊膽,不如覺悟買蘋果

太 平洋對岸的獵場雖然肥美,但要扮演哥倫布勇闖新市場,並不簡單。對於資產雄厚、人脈綿密、消息面廣闊的中實戶,要大規模轉進,跨出舒適圈,更難。

場 景一裡的中實戶代表歐大(化名),回憶當初勇敢踏入美股的歷程表示,早在○六、○七年,他首度接觸到美股。

當時台灣科技業流行到美股掛 牌,先有奇景光電,後有晨星半導體。他們一群投資同好紛紛開設美股戶頭。他們開戶是為了出貨,在台灣未上市市場先以低價買進美國掛牌概念股,一等到標的掛 牌,便在第一時間在美國市場賣掉獲利了結,立刻把資金調回台灣。美股對他們的意義僅是台股的延伸,一個遙遠的選項。

○八年,歐大帶著全家 到香港迪士尼度假,迪士尼跟可口可樂在全球各樂園合作,裡面的飲料全屬於可口可樂,看小朋友一罐接一罐,他直覺認為可口可樂股票可以買,可是心裡出現阻擋 聲音:「難道其他人都不知道嗎?這種大品牌,每個人都看到,會有什麼機會?」結果,可口可樂從當時一股五十幾美元,飆到現在七十二美元,兩年漲四成。擦身 而過的財富,讓他時刻謹記在心。

真正刺激他付出行動的,是蘋果。

iPhone的銷售量直線上升,按照舊邏輯,他們開始在 台灣找蘋果概念股、供應鏈的公司投資。過程中,有人說:「找那麼辛苦,直接買蘋果不就好了嗎?」當時朋友們仍然沒人行動。但當蘋果股價在三百美元時,開始 有人直接「吃蘋果」了。

這位買蘋果的仁兄,也布局台股,但選股功力一直不如歐大,兩人,一人抱蘋果,一人抱台資色彩的iPhone觸控面 板廠——宸鴻。前半年績效是:宸鴻上市前半年,股價從五百漲到九百三十六元,漲幅八七%;蘋果則只從三百美元漲到三百三十七美元,漲幅一二%,宸鴻相對風 光。

但是到現在,宸鴻股價從去年中的九百三十六元一路最低跌破四百元,跌幅近六成,但蘋果卻從三百美元一路最高漲到六百四十美元,漲了一 倍以上;短線利多和長期趨勢兩者高下立見。

歐大自問:「我在台灣找得半死而且提心吊膽,他買完蘋果就輕鬆看股票漲,為什麼我不到源頭 取?」

○九年時,他就邀了幾個朋友,組成美股討論小組,每隔兩、三週聚會一次。這四、五個股市老手各個學有專精,有的擅長財務、有的有產 業背景、有的擅長掌握投資氣氛,共同點是在台股裡打滾超過二十年,個個累計數億身價。

一開始,他們仍從與台灣關聯度高的科技業切入,進場 前都經過團體討論達成共識再進場。也因為進場時間點就在○九年美股低點,第一年,他們獲利一倍就出場,第二年則賺了四倍,最重要的戰役是投資慧榮掛牌的 ADR(美國存託憑證)。

嘗到甜頭後,歐大將投資美股的部位從兩成提高到四成,去年,他們進一步合資成立基金,一方面有助提高投報率,二 方面是大家都上了年紀、體力有限,不如交給其中最有興趣的人,負責執行投資決議。今年預計在半年到一年間,再賺一倍。「大家都押房子玩的,是來淘金、搶錢 的,出國比賽當然就要拿第一(翻倍)!」歐大說。

雖是功力二十年的投資高手,但從場內回顧以前站在場外,他認為站在場外看,有多重心理障 礙:

第一,美股沒有漲跌幅,資訊也沒有台股多,會不會一瞬間就財富消失?第二,交易平台陌生,資金怎麼進出?第三,台股都有股性,但美股 股性我們不知道。第四,用操盤台股模式想美股,要找潛力股,要有內線,否則便覺勝算不夠大。

然而,進場美股後才發現,因為美股是大型、成 熟市場,對數字反應靈敏,只要知道經濟成長率、失業率、企業財報等關鍵數據,用簡單的邏輯思考即可,遇到波動也覺得很OK;結果,好的東西擺越久、賺越 多。反觀台股離得近,訊息報告很多,波動頻繁,投資人會想要掌握每個段落,反而壓力很大。

「雖然都是錢,可是美股比較好賺」,歐大說。

他, 是慘賠百萬小散戶看好人人吃麥當勞,提前圓換屋夢

不只忠實戶靠美股找到美麗新天地,小散戶也靠美股反敗為勝。

三十五歲的 蕭景元,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過後,買進生平第一檔股票茂德迄今,「股齡」約達八年,他投資台股的方式和菜籃族沒兩樣。每天看新 聞、電視投顧老師賣力的報明牌,《夢想街五十七號》是他最常收看的節目。

藝不高、人卻膽大的蕭景元,聽信明牌,股票、選擇權、權證樣樣都 來,結果賠得比賺得多。

某天上午,他坐在麥當勞吃早餐,看著櫃檯前大排長龍;他想,買麥當勞股票,一定會大賺。他回家翻遍國內股票掛牌公 司,不僅沒有麥當勞,真正沾上邊的「概念股」也沒有,買美股是唯一的路。

但他英文不好,成為麥當勞股東的念頭,一閃即逝。買不成麥當勞股 票,他回家聽投顧老師賣力推薦茂矽,立即進場。沒想到買進沒多久股價直直落,第二天,忍痛把股價腰斬的茂矽賣出,只拿回三分之一現金,茂矽成了他心中永遠 的痛。

直到去年,他接了一家準備做美股投資教學公司的網頁設計工作後,才發現投資美股沒那麼難。讓他備感自信的是,心中朝思暮想的麥當 勞,竟然不畏金融海嘯,股價一路上漲,股價接近一百美元。

剛開始,他面對網頁中滿滿的英文,也頭痛不已,幸好,現在券商很多網頁都中文 化,包括公司的基本資料、財務資料或是新聞,全都是看得懂的中文。除了看券商提供的資料外,蕭景元還會造訪準備投資標的的官網,遇到長串看了就頭痛的英 文,他則利用網路上的翻譯工具,至少可以看懂七、八成的內容,對他來說,已經很足夠了。

在經過模擬操作後,蕭景元認為投資美股應該可以上 手後,決心徹底與台股說「拜拜」。算一算,他投資台股八年,最終以賠錢百萬元出場,這次,他準備新台幣百萬投資美股,挑選自己買得起的公司,美鋁、美國銀 行與英特爾(Intel),是他首度進場買進的三檔股票。

他採現貨與選擇權混合操作方式,買進現股同時賣出次月更高價的選擇權,目前,他 利用這套操作法,每個月可以穩穩獲利二%。雖然不是太亮眼的投報率,但一年算下來,獲利率超過三成,是一筆不錯的「業外收入」。

一般人總 認為,投資美股要熬夜看盤,他說,這都是迷思。

他只要在下單前,擬好投資策略,等到美股每天晚上九點半開盤的半個小時內,把下單指令鍵進 電腦後,就可以關機睡覺。而睡眠的同時,一萬二千公里外的股市,正幫他賺錢中。

穩定的報酬,讓他提前一年多,在今年年初完成終生大事,也 等待時機準備把在新北市的小房子換掉。而他心中一直沒忘記,有朝一日資金夠多時,一定要買麥當勞股票,一償多年來的心願。

他,是小本錢上 班族轉投全球股市龍頭,定期定額賺翻倍

財金網站編輯李柏鋒,是另一個靠美股賺錢的例子。

他在○五年開始投資台股,當時的 他正在讀博士班。即使是買公認「不必傷腦筋」的台灣五十指數型基金,但從進場那天起,他每天早上都想盯盤,持續三、四個月後,甚至焦慮到睡不著。他想: 「難道沒有讓心情平靜的市場嗎?」抱著疑惑,他棄台股轉而研究美股。

手上資金不多,李柏鋒固定每個月購入新台幣三千元到一萬五千元的美 元,只要時機一到,碰觸到他預先設定好的價格,電腦自動幫他買進,照常早睡早起。 他投資標的以美股ETF為主,並且透過美股,同時將觸角伸到全球各股市的ETF;除非遭逢重大利空,股價被嚴重低估,才出手買進個股,而每支個股比重不會 超過總資產的五%。

○七年年底,美股因金融海嘯開始往下掉,一直等到○九年巴菲特在《紐約時報》上發表美股值得買,他才進場。

他 買進九美元多的美國銀行、一‧四美元的花旗銀行,前者現在投資報酬率為二五七%,後者為一五○‧九%。然而他覺得投資美股最興奮的不是翻倍,而是在○九年 年底,成為偶像巴菲特的公司——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的股東,他說,「這檔股票至今報酬率為五○%,比其他都少,但是意義不同。」

缺乏美國經驗的都飄洋過海來美股淘金,具 有美國經驗的黃敏嘉、亞當(化名),他們根本靠美股過活。

曾經在美國曼氏期貨擔任交易員的黃敏嘉,三年前回台灣後,繼續投資美股。

交 易員的訓練,養成她打德州撲克的嗜好,每半年要去賭場打一次牌,她發覺景氣越差,賭場生意反而越好,所以米高梅、金沙一直都在她的投資組合裡。○九年美股 低檔時,有一天她到賭城拉斯維加斯玩德州撲克,發現三天前才買的米高梅,一覺醒來股價就飆漲一五%,讓她體會到美股無漲跌幅限制的痛快。

亞 當(化名)在花旗、瑞銀證券擔任過分析師,離開券商後想靠投資為生,他用的投資標的便是美國股市;有趣的是,他沒使用太複雜積極的投資工具,反而選擇最簡 單、最被動的指數型基金。過去八年,他搭配標普五百的指數型基金和三十年期公債,等公債大跌或是美股大跌時,同時買進,不計算股息,每年光是價差就有一 ○%,比以前上班的死薪水多。

事實上,這些美股獵人不是特例,攤開近一年美國漲很大的股票名單,原來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大企業,股價都響 徹雲霄。譬如IBM漲了近五成,賣牙膏牙刷的高露潔股價也逼近一百美元,連星巴克都大漲八二‧八%。這,無異是一座金礦遍地的新大陸。

你, 也應該開始行動漲勢還在半山腰,買分身不如買本尊

更進一步來說,美股有許多全球的領導性公司,過去買台股,投資人只能買到美國代工廠概 念,但「買分身,不如買本尊」,是美股最值得看中的因素。譬如,如果你看好智慧型手機,那麼,你買聯發科,不如買高通;如果你看好液晶面板,買友達,不如 買康寧;如果你看好運動用品,買寶成、豐泰,不如直接買耐吉(Nike)。

但有人說,美股已經漲這麼高了,還有行情嗎?其實,股神巴菲特 今年三月就明示,美股並不便宜,但與其他資產相比,美股仍具投資魅力。為什麼?

在貨幣氾濫全球的當下,資金尋求的是相對價值。放眼全球股 市,新興市場正飽受通膨拖累,歐洲有國家債務纏身,中國股市仍往下修正,美國公債的殖利率則已低無可低,只有美國股市一枝獨秀,伴隨基本面穩健上揚。

從 基本面看,美國就業人口持續緩步上升;從四月十一日開始,美國進入財報季,由美國鋁業揭開序幕,超乎預期好的成績單,讓美股展現支撐力道。

從 資金面看,聯準會副主席葉連(Janet Yellen)和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杜德里(William C. Dudley),在四月中,都暗示利率寬鬆可能維持到二○一四年。反觀台灣,光是證所稅和油電雙漲兩件事情,就讓台股成交量萎縮到七百億以下。

相 較之下,現在美股才漲到半山腰,即便最近漲多修正,但年底美國總統大選在即,還有一波大好行情在前,只要油價不過度飆高,今年一定要有的賺錢部位,逢回一 定要補進的資產,就是美股!

在台灣,多數人正面臨萬物皆漲、薪水不漲的困境,我們還只能單戀台股嗎?

十五世紀末期,哥倫 布為尋求香料和黃金,毅然揮別熟悉的歐洲家鄉,一年後,最終發現美洲新大陸;現在,美股寶山就在眼前,要登頂爬上山頭,猶未晚也。

【延伸閱 讀】近半年,美股漲幅比台股多3 倍

標準普爾五百指數+21%台股加權指數 +5.75%

註:1.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是由 500家領導企業組成,比起道瓊工業指數僅包含30支股票更具代表性。2.統計區間為2011年10月3日至2012年4月17日 整理:蕭勝鴻

【延伸閱讀】找到適合你的美股投資術

獵豹型投資人:此類投資人以看技術線型為主、短線操作。平日須關注華爾街日 報、CNBC、彭博社等新聞動態,以及重大經濟數據,在盤前須先定調當天盤勢的情境及策略。

短線操作重要的是研判市場風向,除了基本線型 操作外,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波動係數(VIX,簡稱恐慌指數)也可當成重要參考,超過四十表示市場進入恐慌、市場超賣,低於十五表示投資人過於樂觀,市場 超買。

無尾熊型投資人:這種投資人不願為投資而改變作息,投資美股,可像亞當一樣,買指數型基金較合適,初入門者可以 S&P 500指數為主。若出現回檔修正,可預先下好預購單,只要碰到合理價格,電腦自動買進。

狼型投資人:此類投資人 資金多、台股投資經驗豐富,他們會同時布局台美股市,從下游賺到上游,只要有利潤絕不放過。如投資的美國科技股,與台灣製造商有上下游的關係,所以一拿到 訂單消息,先布局台灣下游公司賺一波,等到兩、三個月後,出貨量逐漸反映美國公司的銷售量後,再布局美股賺一回。

袋鼠型投資人:此類投資 人抱持著存股票、長期投資的心態投資美股,適合小額投資人用來累積資產;美國股市會針對股利預扣三○%的稅,但對長期投資人而言仍划算。賺錢重點在低價買 進高殖利率股票,累積配股配息,而非賺取高資本利得,諸如英國石油的配息一直不錯,去年殖利率約有一○%。(文●單小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86

公司有團購我就跟,因為比較便宜

2012-4-30  TCW



公司團購電扇,你也會跟著買?看 到路上的麵包店大排長龍,你也會走進去,莫名其妙買了上百元的麵包回家?

如果是,你已經掉進「從眾效應」(Conformity Effect)的消費陷阱裡。

美國社會心理學先驅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在一九五一年設計了一個實驗:小房間裡坐了七個人,最後一位參與者走進去,實驗開始,有兩張小卡,一張是一條直線,另外一張則是三條長度不同的 線。主持人問在場的人,「三條中哪一條跟另一張小卡一樣長?」團隊安排好的七個人故意答錯答案,測試這最後一個走進來的受試者會「從眾」的比率有多高?

這項針對一百二十三個人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十二個重要問題中,有七五%的人會因為從眾而講錯答案至少一次!

大排長龍,可能是「三人成虎」

人們會出現這種現代版的「三人成虎」現象,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我們不想顯得特立獨行,因為人類若與眾不同,就代表會特別受到注意,會造成心理壓力;第 二,我們習慣性的認為,別人「說不定」有比我們更好的情資和訊息以供判斷,人類天生害怕損失(loss aversion)心態,讓我們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所以下一次,當你看到其他人大排長龍,而想要去湊熱鬧時,不妨停下來想想,你到底是不想與眾不同?還是不想錯過可能的選擇?如果你知道,別人可能也是因為 你來排隊而排,你還會跟進嗎?

我應該這樣做:1.逛網站購物時,別急著點選銷售最佳的產品,因為這正是「從眾」。 2.永遠別在團購宣布的第一天就搶著加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