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民間借貸:一場接近崩盤的龐氏騙局 止損永遠是對的

http://xueqiu.com/1947482702/26304369
最近一個月,無意中接觸了不少從事民間借貸的人。從我最近瞭解的情況看,中國的民間借貸與龐氏騙局非常相像,比較可怕的是,經過近5年多的發展,這個龐氏騙局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邊緣。

有幾個現象反應了這個局已經發展了多麼嚴重的地步:

1、基本上我接觸到的朋友,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二、三、四線城市,民間借貸的普及率之高令我驚嘆,放貸者之多甚至多過股民。

2、借貸的利率之高也令我咋舌,月息2分屬於起步價,即年化26.8%的利息是最低的。3分息(年化42.6%)是正常價,4分息(年化60.1%)也很常見,5分息(年化79.6%)才算高的,更高也不是沒有,比如當下這個時候,接近年關,8分息、10分息的借款人都有。但是,不要說資產收益率超過26.8%,中國資產收益率超過15%的企業都屬於鳳毛麟角,究竟有誰能承受這麼高的利率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資金鏈已經斷了的企業,或者資金鏈難以為繼的龐氏騙局。

3、為什麼月息2分屬於起步價,因為民營企業從銀行貸款的實際利息成本也高達20%——中國利率的二元結構是個嚴重的問題。

4、所有這些民間借貸最重要的擔保特是房地產,另一個就是值得依賴的中間人。竊以為,在借款人無力還款的情況下,無論是房地產還是中間人,都無法擔保本金安全。

5、民間借貸崩盤已經在溫州發生過,溫州屬於對於商業比較敏感的地區,走得最早,問題也暴露得最早。現在,我看到次敏感的一些城市的民間借貸也已經出現嚴重的問題。

6、一些朋友已經捲入到出問題的民間借貸中。

7、一位與我老家民間借貸領域關係密切的投資人告訴我,他放貸必須監管資金去向,一般都需要成立一個新的項目公司操作,但一旦他提出這個要求,借貸者就卻步了。這個現象明確無誤的告訴我們,這些借貸者是在借新還舊,至於還舊的本金還是利息就不得而知了。這就回到了那個古的比喻,借款人可能都有十個鍋,但卻只有五個蓋子(資金)。

投資界有句俗話:智者始而愚者終。五年前的放貸者或許是最精明的商人,而現在的放貸者可能成為龐氏騙局最後一棒的接棒者。值得警惕的是,伴隨著民間借貸的崩盤,當地的房地產市場往往也會出現崩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24

價值投資者如何止損? 張永鵬88_he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jd3.html

保羅·瓊斯是我最尊敬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照片中,牆上貼著他的座右銘,Losersaveragelosers(傻冒才在虧損股上攤低成本)。對於趨勢投資者而言,止損不止贏是短線交易的第一法則,自不必多說。那麼,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應該如何對待虧損股呢?止損,死扛,還是越跌越買?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回顧一下賣股票的三個理由:1、基本面惡化;2、價格達到目標價;3、有更好的其他投資。換句話說,價值投資買的就是便宜的好公司,所以賣出的原因就是:1、公司沒有想像的好,2、不再便宜;3、還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公司。這三個理由均與是否虧損無關。

  

  許多人潛意識中把買入成本當作決策依據之一,常見的兩種極端行為:1)成本線上,一有風吹草動就鎖定收益;成本線下,打死也不賣。2)成本線上無比激進,因為賺來的錢輸了不心疼;成本線下無比保守,因為本錢虧一分也肉痛。這兩種極端都是人性中的「心理帳戶」在作祟。

  

  忘掉你的成本是成功投資的第一步。全市場除了你之外,沒有人知道或關心你的買入成本,因此你的成本高低、是否虧損對股票的未來走勢沒有絲毫影響。保羅瓊斯在判斷哪些股票是Loser的時候,他並不是從自己的成本起算的,他是從股價的近期高點起算的----那才是人人都看得見的參照點。


  忘掉成本,也就不存在虧損股和盈利股的區別,也就不會總希望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許多人在某個股票上虧了錢,總想從這只股票上賺回來,結果是在哪跌倒就在哪趴著,反而錯過了很多其他機會。投資就是個不斷比較不同股票的過程,與成本無關。


  熊市末期,價格已經顯著低於價值了,常常吸引價值投資者買在底部的左側,這時候止損就容易倒在黎明前的黑暗裡了。然而,不止損,就有潛在的RuinRisk(毀滅性風險)的問題,不可不慎。所以,不止損是有很嚴格的前提條件的:1、必須是避開了各種價值陷阱;2、所買的股票有足夠安全邊際;3、所承擔的只是價格波動的風險而非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之前寫的三篇博客《價值陷阱》、《成長陷阱》、《安全邊際》和《真假風險》其實就是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條件下可以死扛,而什麼條件下必須止損。對投資者而言,這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比爾米勒在輝煌了15年之後晚節不保,在第16年把前15年的超額收益悉數退還給市場的前車之鑑,值得每個投資者深思。

  

  價值陷阱


  價值投資最需要的是堅守,最害怕的是堅守了不該堅守的。金融危機時花旗從55元跌至1元的過程中就深度套牢了無數盲目堅守的投資者。關鍵是要避開價值陷阱。所謂價值陷阱,指的是那些再便宜也不該買的股票,因為其持續惡化的基本面會使股票越跌越貴而不是越跌越便宜。


  有幾類股票容易是價值陷阱


  第一類是被技術進步淘汰的。這類股票未來利潤很可能逐年走低甚至消失,即使PE再低也要警惕。例如數碼相機發明之後,主業是膠卷的柯達的股價從14年前的90元一路跌到現在的3元多,就是標準的價值陷阱。所以價值投資者一般對技術變化快的行業特別謹慎。


  第二類是贏家通吃行業裡的小公司。所謂贏家通吃,顧名思義就是行業老大老二搶了老五老六的飯碗。在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時代,很多行業的集中度提高是大勢所趨,行業龍頭在品牌、渠道、客戶黏度、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只會越來越明顯,這時,業內的小股票即使再便宜也可能是價值陷阱。


  第三類是分散的、重資產的夕陽產業。夕陽產業,意味著行業需求沒增長了;重資產,意味著需求不增長的情況下產能無法退出(如退出,投入的資產就作廢了);分散,意味著供過於求時行業可能無序競爭甚至價格戰。因此,這類股票的便宜是假象,因為其利潤可能將每況愈下。


  第四類是景氣頂點的週期股。在經濟擴張晚期,低PE的週期股也常是價值陷阱,因為此時的頂峰利潤是不可持續的。所以週期股有時可以參考PB和PS等估值指標,在高PE時(谷底利潤)買入,在低PE時(頂峰利潤)賣出。另外,買賣週期股必須結合自上而下的宏觀分析,不能只靠自下而上選股。


  第五類是那些有會計欺詐的公司。但是這類陷阱並不是價值股所特有,成長股中的欺詐行為更為普遍。


  這幾類價值陷阱有個共性,那就是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因此,目前的便宜只是表象,基本面進一步惡化後就不便宜了。


  只要能夠避開價值陷阱,投資可以很輕鬆:找到便宜的好公司,買入並持有,直到股價不再便宜時、或者發現公司品質沒你想像的好時,賣出。這是一個蠢辦法,但正如《美國士兵守則》所說,若一個蠢辦法有效,那它就不蠢。


  成長陷阱


  許多人認為,買股票就是買未來,因此,成長是硬道理,要買就買成長股。的確,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長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長股」。許多國家(包括A股)的歷史數據表明,高估值成長股的平均回報遠不及低估值價值股。原因就在於成長陷阱(GrowthTrap)比價值陷阱更常見。


  成功的成長投資需要能預測新技術走向的專業知識,需要能預判新企業成敗的商業眼光,以及能預知未來行業格局的遠見卓識。沒有多年摸爬滾打的細分子行業研究經驗和強大的專業團隊支持,投資者就很容易陷入各種成長陷阱。


  1、【估值過高】最常見的成長陷阱是過高估值(Overpay)--高估值的背後是高預期。對未來預期過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統計表明,高估值股票業績不達預期的比率遠高於低估值股票(中小板/創業板就是例證)。一旦成長故事不能實現,估值和盈利預期的雙殺往往十分慘烈。


  2、【技術路徑踏空】成長股經常處於新興產業中,而這些產業(例如太陽能、汽車電池、手機支付等)常有不同技術路徑之爭。即使是業內專家,也很難事前預見最終哪一種標準會勝出。這種技術路徑之爭往往是你死我活、贏家通吃的,一旦落敗,之前的投入也許就全打了水漂,這是最殘酷的成長陷阱。


  3、【無利潤增長】上一輪互聯網泡沫,ProfitlessGrowth大行其道,燒錢、送錢為手段來賺眼球。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高的行業(例如C2C、QQ),在發展初期通過犧牲利潤實現贏家通吃,則為高明戰略;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低的行業(例如B2C電商),讓利所帶來的無利潤增長往往不可持續。


  4、【成長性破產】即使是有利可圖的業務,快速擴張時在固定資產、人員、存貨、廣告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現金投入,因此現金流往往為負。增長的越快,現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極端情況導致資金鏈斷裂,引發成長性破產(GrowingBroke),例如拿地過多的地產商和開店過快的直營連鎖(特別是未上市的)。


  5、【盲目多元化】有些成長股為了達到資本市場預期的高增長率,什麼賺錢做什麼,隨意進入新領域而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成長投資要警惕主業不清晰、為了短期業績偏離長期目標的公司。當然互補多元化(例如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和相關多元化(橫向完善產品線和縱向整合產業鏈)另當別論。


  6、【樹大招風】要區別兩種行業,一種是有門檻、有先發優勢的,Successbegets more success(成功導致更大的成功);另一種是沒門檻、後浪總把前浪打死在沙灘上的,Success begetsmorecompetition(成功招致更多的競爭)。在後一種行業,成長企業失敗的原因往往就是因為太成功了,樹大招風,招來太多競爭,蜂擁而至的新進入者使創新者剛開始享受成功就必須面對無盡跟風和山寨。例如團購,稍有一兩家成功,由於門檻低,一年內中國就有3000家團購網站出現,誰也賺不到錢。即使是有門檻的行業,一旦動了行業老大的奶酪引來反擊,一樣死無葬身之地,例如網景瀏覽器(Netscape)的巨大成功,樹大招風,引來微軟的反擊,最後下場淒涼。


  7、【新產品風險】成長股要成長,就必須不斷推陳出新,然而新產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應的風險也是巨大的,而收益卻是不確定的。強大如可口可樂,也在推新品上栽過大跟頭。穩健的消費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醫藥股在新產品上吃的苦頭更是不勝枚舉。科技股的悲哀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開發出來的新產品常常不被市場認可,醫藥股的悲哀則是新藥的開發週期無比漫長、投入巨大而最後的成敗即使是業內專家也難以事前預。


  8、【寄生式增長】有些小企業的快速增長靠的是「傍大款」,例如,有的是為蘋果間接提供零部件,有的是為中移動提供服務,在2010年的「中小盤結構性行情」中都雞犬升天,在2011又跌回原形。其實,寄生式增長往往不具持續性,因為其命脈掌握在「大款」手中,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有些核心零部件生產商在自己的領域內達到寡頭壟斷地位讓下游非買不可,提高自己產品的轉換成本讓下游難以替換,或者成為終端產品的「賣點」(如英特爾),事實上自己已經具備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成為「大款」的,另當別論。


  9、【強弩之末】許多所謂的成長股其實已經過了其成長的黃金時期,卻依然享有高估值,因為人們往往犯了過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的錯誤,誤以為過去的高成長在未來仍可持續。因此,買成長股時,對行業成長空間把握不當、對滲透率和飽和率跟蹤不緊就容易陷入成長陷阱而支付過高估值。


  10、【會計造假】價值股也有這個陷阱,但是成長股中這個問題更普遍。一個是市場期望50%增長的成長股,另一個是市場期望10%增長的價值股,哪個更難做到?做不到時,為避免戴維斯雙殺,50倍PE的成長股和10倍PE的價值股,哪一個更有動力去「動用一切手段」來達到市場的預期?


  各類價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各類成長陷阱的共性是成長的不可持續性。成長是個好東西,好東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價格抬高了,而人性又總把未來想像得太美,預期太高,再好的東西被過度拔高後就容易失望,失望之後就變成陷阱了。成長本身並不是陷阱,但人性的弱點中對未來成長習慣性的過高預期和過高估值卻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安全邊際


  有安全邊際的公司通常具有如下特點:


  1、東方不亮西方亮,給點陽光就燦爛


  有個段子說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乾,做稀了是豆腐腦,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沒了是豆漿,放臭了是臭豆腐。未來N種情景,只要1條實現就賺錢,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就是安全邊際。對未來要求太高的股票是沒有安全邊際的,正如《美國士兵守則》所說,必須組合使用的武器一般都不會一塊運來。去年買工程機械時,心想:機械替代人工、保障房、城鎮化、產業升級、產業轉移、產能擴張、中西部大開發、進口替代、國際化、走出去戰略,哪一條能實現對工程機械都是利好,這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安全邊際。


  2、估值低到足以反應大多數可能的壞情況


  低估值是安全邊際的重要來源。未來總是不確定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多。低估值本身反應的就是對未來的低預期。只要估值低到足以反應大多數可能的壞情況,未來低於預期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人說,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其實,低估值所帶來的安全邊際是獲得低風險高回報的最佳路徑。價值1塊錢的公司,5毛錢買入,即使後來發現主觀上對公司的估值出了30%偏差,或者客觀上公司出了意外導致價值受損30%,兩種情況該公司仍值7毛錢,投資者仍不吃虧,這就是低估值帶來的安全邊際。


  3、有「冗餘設計」,有「備用系統」來限制下跌空間


  安全邊際好比工程施工中的冗餘設計,平日看似冗餘,災難時才發現不可或缺,例如核電站僅有備用發電系統是不夠的,最好還有備用的備用。現實生活中百年一遇的災害可能十年發生一次,股市更是如此。鋌而走險雖然能在許多時候增加收益,但是某天你會發現,「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零乘以任何數都是零,所以特別要警惕RuinRisk(毀滅性風險)。垃圾股如果沒有更大的傻瓜接下一棒,股價是沒有「備用系統」支撐的。博傻遊戲玩久了,騙子越來越多,傻瓜就不夠用了,還不如在低估值和基本面的雙重保險中尋找安全邊際。


  4、價值易估,不具反身性,可越跌越買


  有安全邊際的公司通常業務簡單,價值易估,不具有反身性。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股價下跌本身對公司基本面有負面作用,易形成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例,貝爾斯登股價跳水會導致交易對手「擠兌」,有反身性,故不能越跌越買;可口可樂股價跳水絲毫不影響它賣飲料,無反身性,故可越跌越買。


  真假風險


  一、感受到的風險和真實的風險


  風險有兩種,一種是感受到的風險(PerceivedRisk),另一種是真實的風險(RealRisk)。股票暴漲後,真實的風險上升,感受到的風險卻在下降,在6000點股市最危險的時候大家感受到的都是歌舞昇平;股票暴跌後,真實的風險下降,感受到的風險上升,在2000點股市相對低谷時人們感受到的卻都是淒風苦雨。


  乘飛機和乘汽車相比,旅行相同的距離,乘汽車的死亡率是乘飛機的60多倍,但是有飛行恐懼症的人很多而害怕乘汽車的人卻很少。乘飛機的PerceivedRisk大,但是真實風險小(出事的概率只有6百萬分之一),所以賣航空保險是一門很好的生意。


  二、暴露的風險和隱藏的風險


  從另一個角度看,風險可以分為暴露的風險和隱藏的風險。我們要承擔暴露的風險,因為人們已經避之惟恐不及,危險性已經反映在價格里了,承擔這樣的風險會有相應的高回報。相反,我們要避開隱藏的風險,因為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承擔這樣的風險沒有相應回報。


  911事件發生後,人們都不敢坐飛機了,其實9月12日與9月10日相比,暴露的風險大了但是隱藏的風險反而小了--之後的10年是美國航空史上最安全的10年。911之後數月,許多人以駕車代替乘飛機,反而在高速公路的車禍中比往年多死了1500人。


  能否區分真假風險往往也體現了一家機構的文化和水平。1987年10月,美國股市一天狂瀉23%,高盛的風險套利部門損失慘重,魯賓微笑著對團隊說,公司對你們充滿信心,如果你們想加倉的話,那就去做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競爭對手SmithBarney 在黑色星期一之後解僱了套利部門的所有員工。


  其實,黑色星期一之後,暴露的風險很大,但是隱藏的風險不大;感受到的風險很大,但是真實的風險不大。能區分並利用這兩種風險的不同,是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


  三、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


  再換個角度看,風險還可分為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當市場在5000多點時,股價天天向上,風平浪靜,價格波動的風險貌似不大,但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卻巨大;當市場在2000點時,股價跌跌不休,波濤洶湧,價格波動的風險好像很大,其實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卻已急劇縮小。


  美國的VIX指數,衡量的就是市場的波動性,每次市場的底部伴隨著的都是VIX的高點,也就是市場波動性最大的時候。為什麼人們常常會在底部斬倉呢?就是因為市場底部往往也是市場波動最劇烈的時候,而大多數投資者承擔股價波動風險的能力是很弱的,並且常常在市場底部把波動性風險混同為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


  有個故事說一個失戀的人找到一個老和尚,他說師父啊,這個事情我怎麼都放不下,老和尚就讓他拿著一茶杯,給他倒熱水,水滿了燙到他的手,他就把杯子放下來,老和尚說,這個事情就跟這杯茶是一樣的,痛了就放下了。很多人做股票也是一樣的,漲了,爽了,就滿倉;跌了,痛了,就清倉。低點低倉位、高點高倉位就是這麼來的。其實,對於逆向投資者來說,最痛的時候,往往是最不該放手的時候。正如索羅斯所說,如果你承受不了失敗的痛苦,就不要入市,因為沒有人能夠百戰百勝。


  然而,對於管理他人資產的職業投資者來說,市場波動的風險卻是實實在在的風險,並且在客戶贖回或者風控強制止損時,就會轉化為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所以,對於每一個基金經理來說,成功的前提是管理適合其投資風格的產品和找到適合其投資風格的客戶群。


  四、真假風險


  人們常說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其實,風險和回報常常不成正比。投資不可能不承擔風險,成功的投資就是要承擔那些已經暴露的、大家都感受到的、有相應風險折價但是真實危險性卻很小的「假」風險。(邱國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27

P2P江湖的四位遊俠:因為太刺激所以上癮,像賭博一樣難 止損永遠是對的

http://xueqiu.com/1947482702/29258582
【摘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P2P這個原本就魚龍混雜的江湖近期很不太平。「旺旺貸」捲款跑路令百度全面清理P2P網貸平台,建立白名單制度;深圳錢海創投倒閉,受騙者近萬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P2P這個原本就魚龍混雜的江湖近期很不太平。「旺旺貸」捲款跑路令百度全面清理P2P網貸平台,建立白名單制度;深圳錢海創投倒閉,受騙者近萬人……

然而這個江湖還在不斷壯大。一位P2P業內人士說,騙局曝光也讓P2P進入更多人的視野,更多的投資者正在擁入這個市場。

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江湖?中國基金報採訪了四位資深P2P投資人:土豪高管、程序員、工薪階層,還有一位不懼踩雷的催債大戶,讓這些江湖遊俠講述自己的江湖恩怨。

土豪俠羿飛:800萬見證P2P發展史

羿飛是他的網名,年僅36歲的他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副總裁,5年的P2P投資經歷使他在這個圈子裡小有名氣,同時也使他成為P2P行業發展的見證者。

經歷過「血雨腥風」的他,已有了自己的P2P投資方法及研究體系,他的P2P平台評價評級數據已經成為一些投資者的風向標。他說,P2P確實讓人上癮。

羿飛已記不清第一次接觸P2P的具體時間,大約是2009年在網上閒逛時不小心打開了一家叫拍拍貸的網站,瞭解一些大概玩法後就投資了1萬元。

「當時參與的人都是瞎投!」羿飛說,那時借款人可以循環借款,雖然也有壞賬,但在分散投資策略下基本能保持盈利,平均一年收益在10%左右。其實,在他瞭解了英國ZOPA和美國Lending Club的P2P商業模式後,真沒覺得這個行業有多大前途。

決定增加投資是在2010年紅嶺創投上線以後,有些標的項目承諾100%本金擔保,而且借款利率比拍拍貸高,基本都達到24%。羿飛清楚記得當時還有一家電視台做了報導,羿飛不僅把拍拍貸的錢轉移,還增加了投資。一開始紅嶺創投的規模並不大,後來上線了投資人之間的擔保業務後才開始火了。羿飛認為,這項業務的玩法是2011年P2P風險大爆發的導火索。

由於加槓桿、大量借款人不斷借新還舊以及跨平台借款和反覆抵押套取借款,借款人無力償還債務,P2P平台風暴在2011年底爆發了。

羿飛2011年底風險爆發時總投資額在30萬元~40萬元,其中有10萬元是收益。對於這次風險爆發,羿飛是怎樣成功躲過的呢?

好奇心救了羿飛。羿飛比較敏感,他想瞭解平台所有標的的情況,當時並沒有相關的信息披露,因此,他就把資金分散,投了幾乎所有1到3個月的借款標。而在策略上,他只投短期限標的。他說,分散投資一方面分散風險,另一方面還可以瞭解全站借款標的回款情況,配置比較可以使資金快速撤出。

羿飛回憶,當時他發現逾期標的列表達10多頁,佔所投項目的10%。看到一頁頁的逾期標,他做出撤走資金的決定。由於平台擔保條款,逾期後平台會墊付資金,這使得他幾乎沒有什麼損失。

羿飛說,從2011年12月底開始撤資,到2012年2月全部離場。大部分風險都讓擔保人承擔了,所以一批擔保人倒了,當時P2P市場的慘狀讓人感覺春節都過不去了,他也萌生退意,不想再做P2P。

然而3個月後,羿飛帶著100萬資金再次殺回P2P市場,他說,因為太刺激,所以上癮。

不過,經歷了風險的他,制訂出了新的投資方法:項目必須是真實的,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做分散投資。他把資金分散在4到5個平台上,選擇收益20%~25%的借款標,這樣如果一家平台跑路,餘下的收益還可以覆蓋風險。在借款標的選擇上,1個月標佔50%的資金,2個月標佔30%,剩下的在3個月標裡。一旦出現風險,很快就能撤出大部分資金。

羿飛也認識到數據的重要性,開始收集、統計、分析P2P平台的數據,並且定期發佈到網貸天眼上,供大家學習交流,並排除欺詐平台。

信用風險爆發之後,存活下的平台和新建立的平台開始注重抵押貸款,純信用貸款越來越少。不過,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是P2P第二個美好的一年。這一時期羿飛投資額從100萬增到了150多萬。

伴隨餘額寶等互聯網產品的上線,互聯網金融開始火起來,P2P行業的關注度直線上升。而隨著平台代碼模板的出現,使得建立P2P平台異常容易。這就為2013年下半的平台欺詐埋下了伏筆。羿飛說,當時活躍的平台有200多家,從2013年10月開始,3個月的時間倒閉了七十幾家。

羿飛原本想慢慢追加投資的計劃被打亂。由於欺詐的平台跑路導致更多的資金尋找避險平台,導致好的項目一標難求,羿飛不得不增加投資金額拿標,如今羿飛在P2P上的資金總額已達到800多萬元。

對於未來,羿飛認為,隨著行業的正規化,P2P的收益率會逐漸下降,羿飛說,如果收益率跌破15%,他就會考慮退出這個行業,但現在還看不出來。羿飛把賺到的錢陸續投資到銀行股,他說,銀行估值太低了,未來一定有機會。

數據俠老侯:P2P淘到第一桶金

從事軟件開發工作的老侯當初怎麼也不會想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居然來自隨手建立的網貸天眼論壇。這是老侯開始P2P投資時建立的一個投資者論壇,如今已與融途網共同成為第三方P2P平台諮詢網站。

經歷過A股市場2008年暴跌的股民老侯帶著對A股市場的失望,在2011年接觸到P2P。作為工薪階層,老侯很小心,每天只投50元錢,連續投資1個月之後,每天都見到回頭錢,他對P2P就開始信任了。第二月,每天投入500元錢,第三個月就把全部家當50萬資金全部投了進去。當時選擇的平台是人人貸。

50萬對老侯來說是全部,吃過股市的虧也聽說過民間借貸的風險,老侯開始像分析股市一樣收集數據編寫程序。雖然市場上根本找不到P2P數據提供商,但這對IT軟件行業出身的他來說並非難事,借款人數量、壞賬額、成交金額等都被記錄到老侯的數據庫中。

2011年底,他建立了自己的P2P第三方論壇:網貸天眼。當時老侯並沒想到這樣的論壇能有多大的發展,只是方便投資人之間分享數據而已。隨著關注的平台增多,數據量開始增多,老侯的朋友圈也快速擴大。後來網貸天眼被一家VC看中,直接入股,就這樣老侯也淘到人生第一桶金。

其實,老侯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不踩雷。2011年P2P信用風險爆發時,老侯的總投資額縮到20多萬,這樣算下來,一年的投資收益基本與工資持平。但是老侯還是想提高收益率,他開始關注秒標。

然而好景不長,以發秒標為主的淘金貸跑路事件刺激了老侯,他意識到光有數據是不行的,還要上門考察。2012年初開始,老侯開起了平台考察之路。考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除了時間和精力以外,難的是如何考察?如何評估?如何寫報告?老侯可以說是門外漢,但他效仿券商研究報告制訂了考察問卷、考察評級。

投資者的考察一般是看平台老闆的資產實力,而老侯關注的核心是老闆的人品和公司是否正規。用老侯的話說:「再有錢的老闆只要人品不好也一樣會跑路。」另外,調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老侯還把測謊儀的原理用在調研上,他把「業務團隊、平台定位和發展、業務模式、部門人員是否齊備、現有業務情況」這五大問題,變著花樣地向平台老闆提出,看他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下,對同樣的問題回答是否一致,一旦發現前後不一就會立即停止一切合作。銅都貸、非誠勿貸、中財在線這些跑路平台老侯都考察過。

實地考察中糖衣砲彈不斷:頭等艙、豪車接送、五星級酒店、海鮮大宴、老闆全程陪同,臨走時還有一個大紅包。老侯說吃人家的嘴短,這樣的盛情讓他感到害怕。後來他制定自己的考察規矩,交通食宿都有標準,最重要的是每次還要帶幾個相關投資人做公證方。

催債俠金錢豹豹:P2P討債之路

2011年之後,金錢豹豹進入了P2P市場,一開始僅是幾千元玩玩,後來發現P2P收益真的高於其他投資理財產品就加大了投入。金錢豹豹算是真正的投資大戶,目前投資總額有1000多萬,分散在30多個平台上,每個平台資金都在20萬元到30萬元之間。

去年P2P行業發展快,倒閉跑路的也多。金錢豹豹說,他踩到了三個雷,分別是湖北的天利貸、深圳的萬利創投和東方創投,壞賬80萬元。他說,做P2P遇到欺詐平台很正常,關鍵是如何處理。他對收壞賬有一套自己的理論。

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找到平台老闆和線下借款人是決定能否收回借款的三大要素。天利貸出現資金無法收回情況後,金錢豹豹第一時間完成三大要素。並發起了維權活動成立了維權基金,當時這可能是P2P行業第一隻維權基金。控制住運營的人後,金錢豹豹報警,配合公安局立案做筆錄。當時當地警方對P2P瞭解甚少,有時為了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投資人還打過橫幅、遊行。

金錢豹豹說,在維權追債的過程中最大的阻力並不是平台老闆和借款人賴賬,而是投資人之間的不團結。因為一般情況下,即使還款也不可能足額足息地歸還給每一位投資者,因此,先還誰後還誰甚至不還誰都是個問題。有一些投資人開始各自成立團體,更有一些投資人開始借追債捐款來騙其他投資人的錢。總之,各有各的小算盤,都想先拿到錢。

這幾年,金錢豹豹參與過多次維權行動,他說,有些地方平台與地方政府關係複雜,外地人去催款就困難重重。因此他開始建立自己的線下催收團隊,團隊的成員是根據跑路平台的背景對應成立,要求有一定公、檢、法人脈。在催收上也並非是社會上非法的討債公司。曉之以禮,動之以情,最重要的是要擊垮借款人的抵賴心理。金錢豹豹說,他還沒見過真正還不起錢的人。

另外,金錢豹豹也不是一味地催收,他還將不能收回來的債權在其他平台出售,轉移債權,他說,並不是把風險轉嫁給其他,而是說,有些錢,他們收不回,但有人是能收回來的。

對於催收的成本,金錢豹豹說當然要賴賬人承擔,比如差旅費、食宿費、交通費等。維權基金承擔前期費用,錢收回後再補回去。

金錢豹豹期待P2P行業更加規範,嚴格監管,這樣他也就不把時間都花在維權基金和催收團隊上了,P2P是一個新興行業,野蠻發展時期出現什麼情況都是有可能的。他說,能像我一樣維權的人不多,資金有限的投資者只能自認倒霉。他建議投資人要嚴格躲避所謂的高息借款,對於借款合同必須規範,該幾方簽字一定要簽好,對於抵押物和借款目的也要自己的判斷力。

踩雷俠老白:戒不掉的P2P癮

老白接觸P2P投資是因為公司的業務關係。2012年初,一家P2P公司找上門來求合作,因工作關係,老白對P2P行業進行了詳細調研。當時,P2P還不像現在這樣為大眾熟知,一圈調查下來公司業務沒有做成,但老白已經十分瞭解這個行業,並且產生了試試的想法。

為了判斷P2P平台是否正規,老白用了最常規也是最土的方法:定時截屏。就是每天定時定點截取P2P網站的項目屏幕,一段時間後,把同一項目的圖片連在一起,對數據變化進行觀察和對比,如果做假的話,某些數據就會很特殊。最後他選定了自己認為很靠譜的紅嶺創投。從此,老白就開始了P2P生涯,一發不可收拾。

第一次投資P2P老白功課做得那是相當充足。初始資金不多,雖然才2000塊,但老白的小心程度彷彿他投的是2000萬。首先是分散投資,選擇了幾十個借款標,閱讀這些標的借款資料,包括:借款人的需求、還款記錄、資金用途、逾期記錄、信用級別、信用記錄等。他說,白天工作晚上看資料經常看到凌晨。對於自己認可的標的最多也就投100元,對於皇冠級的借款人最多也就投500元。

經過幾個月的投標經歷後,看資料改為上第三方論壇交流。這樣下來,收益率持續增長,一個標連著一個標地投,根本沒有時間一一研讀,而那些資料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當所有的投資都按時收到還款時,當收益率曲線一直向上時,投資的心態就更加迫切了。他說,第三方平台上大家都說好的就投,不說好的就少投。他主要看網貸天眼和網貸之家,還註冊了各種平台的QQ群,也經常參加投資人線下聚會。老白髮現,比他收益高且沒有壞賬的投資人非常多。

老白膽子開始大了起來,增加資金量,只投高收益標的。除工作和睡覺時間外,全部精力都放在P2P上,長期泡在圈子裡。他說,真跟賭博一樣,家都不顧了,一心只想高收益,註冊所有平台,每天一家家平台找標的,唯恐被落下,有好標沒有投上就是賠錢了。

為了快速賺錢,老白痴迷秒標和天標,秒標就是秒殺的標的,天標是以天為借款週期的標的,一開始是一般金融機構在季度末借的過橋資金,或是新平台上線的促銷活動。有3天、5天、7天不同的週期,這些標的收益高,回款快,是老白的最愛。

當你痴迷後,離踩雷也就不遠。

老白回憶,後來這種方式被騙子平台利用,用高收益吸引來資金後跑路,其中一家就是及時雨的平台。被圈子裡的人拉去的時候,這家平台又開了另外兩個P2P平台,老白也遲疑過,一個老闆為什麼開三個P2P平台呢?但是看到高收益,老白還是沒有忍住。天標貸其實並沒有讓老白踩雷,只是帶著僥倖心理投資,能躲過一時卻躲不過一世,徽州貸才是老白心中的痛。

他是2013年9月份投的這家網站,當時投資收益率達年化50%。這是一個新平台,老白殺入後的3個月都很正常,直到11月份,這個平台開始提現困難,12月份老闆跑路,現在還處在維權當中。對於這次踩雷,老白說,最痛苦的不是錢都沒了,而是這期間的心理煎熬。

最開始,有些出事苗頭的時候,投資人之間出現分歧,為了各自的利益吵架,小投資者希望能通過曝光和鬧事拿回本金,而大額投資者不希望事件惡化,因為那樣很難全額回本,有些大額投資者放言要打折收購小投資者的債權。

而平台的老闆一再承諾會解決資金問題。小投資者其實也希望事情能夠解決,有了這些承諾,自然也就不再說話。這時,大家都還對還本付息抱著希望。大家的意願是平台不能倒,能吸引來新的投資者接盤,自己穩穩當當地收回資金離場。

況且這家平台以前也出現過類似問題,這次也會順利解決,大家都在盼望中等待。有些投資人也很盲目,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一邊是高收益,一邊血本無歸,老白自己也無法取捨。

後來,隨著提現困難時間不斷延期,投資人開始坐不住了,一部分開始去曝光給平台老闆增加壓力,另一部分充當起平台護盤使者。當時大家是希望平台能夠歸還本金,已不再想收益了。很多人一邊向外面傳遞平台的問題,一邊維護平台的口碑。老白說,我們當時的心理很糾結,不曝光可能會收回本金,曝光了可能什麼都沒了。後來平台每天只允許提現1%,中小投資者最終開始四處曝光。

隨著提現困難和逾期的增多,投資人信心開始崩潰,有人開始轉讓債權,從最開始的9折到8折、7折、6折,最後4折也無人敢接。

從可能出問題到投資者崩潰僅僅持續了10天左右,平台客服開始陸續離職的時候,老白說,你就知道這次真的完蛋了。後來老白髮現,這家公司自己收購一家擔保公司並給自己擔保。

不過,踩過雷後老白沒有離開P2P,他說,就像賭博一樣,很難戒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218

廣州:一家人租房近20年花費超百萬 自稱不後悔 止損永遠是對的

http://xueqiu.com/1947482702/29567320
租客一家

陳先生:祖籍汕頭,廣州戶籍,從事餐飲業,50多歲。

妻子:在海珠區一家知名醫院工作。

女兒:在從化讀大學。

目前年均家庭收入超過40萬元,所租房屋實用面積都在100平方米以上,對社區配套、交通各方面要求較高,平均月租金5000-6000元,多年房租超100萬。

當下,沒錢買房去租房,被贊「明智」;有錢不買房去租房,被批「傻瓜」。而在廣州,就有這樣一批甘願做「傻瓜」的人。現租住海珠區磨碟沙的陳生(化名)就是租房的鐵桿粉絲。來穗20多年的他,早已在廣州落地生根娶妻生女,自詡是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產階級。陳生夫妻名下只有一套20多年前的福利分房,一房一廳,全家人的戶口都落在那裡,但至今全家仍未買商品房。20多年來,除了在窄小的福利房裡住的近5年,一家三口都住在租來的房子裡,先後樂此不疲地搬家高達9次。

第九次搬家

今年5月16日晚8點,陳生一家的入夥飯在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公寓內開席了,來自汕頭東里的陳生親自下廚做了一桌佳餚,慶祝第九次喬遷之喜。「我看樓盤的眼光還是很準的,這次搬家也符合我們全家人一直以來的要求:一是房子要大;二是鬧中取靜。」陳生在席上如此評價新居。記者觀察發現,這套有雙陽台並且南北對流的公寓,兩室兩廳,一廚兩衛,周邊地鐵等公共交通一應俱全,遠離鬧市區又出行便捷。

1991年,陳生與來自湖南的劉女士在廣州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並開始了租房生活。1994年,女兒娜娜的出生並沒有改變陳生的租房觀念。20年後的今天,搬進的房子仍然是租來的。

現在,陳生在番禺從事餐飲業,妻子在海珠區一家知名醫院上班,女兒娜娜則在從化讀大學。在廣州打拚多年,夫妻二人已有不薄的積蓄,年均收入超過40萬元。「房子就是一個能讓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的地方,至於是買的還是租的,都不重要。」陳生如是說。

飯後,大家在客廳圍坐一起,汕頭人陳生邊泡茶邊與記者侃侃而談:「我以前當過老師,做過公司經理,後來自己做老闆,開過咖啡館也開過會所,現在轉行做餐飲。」

平均兩年半搬一次家

「20多年裡,平均兩年半搬一次家,曾遇到故意找茬的房東,也遇到不靠譜的搬家公司,但這些都是寶貴的經歷及財富。」陳生告訴記者。

2004年,由於福利房太小,再加上陳生在水蔭路開間咖啡館,於是,他們在水蔭路的福萊花園租了房。不過,在海珠區讀小學的娜娜上學要轉三次公交車。「這是我上小學時最煩惱的事。但2006年,我在育才中學讀初中,我們搬到水蔭路的雅景花園,我媽買菜方便,我上學也很方便。」娜娜回憶道。

時至2008年,娜娜上初三,陳生一家又開始搬家了。這次搬進的是珠江新城的南國花園。「那時的珠江新城連麥當勞都沒有,生活配套尚未完善,但放眼望去都是充滿新意的高級寫字樓,周圍的鄰居也都是高素質的白領、金領,一家人過得悠然自得。」

一年後,他們又搬進了金碧華府。「當年金碧華府的租金要高過南國花園,我有點不捨得,但看了房之後卻喜歡上了金碧的超大空中花園,於是欣然隨著老公搬了。」陳太表示。

後來他們一家又搬到了新城海濱花園。沒過多久,由於陳生的生意離開市中心,到番禺發展,並在番禺麗江花園立足,這一家理所當然地將家安置在麗江花園。

今年,娜娜已讀大學,年過五十的陳生又搬家了。這一次,他把新家選在了離陳太工作只有一個地鐵站的世港國際公寓。「也算是對她多年遷就我不斷租房的一點補償。」

矛盾陳太:喜歡住新家但搬家好麻煩

搬家,對於大部分租客而言都是件煩心事,整理行李的麻煩自不必說,縈繞在他們心頭的還有居無定所的心酸。陳生卻不這麼認為,他一邊悠閒地倒茶一邊說:「租房住能看到更多的風景,認識更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

陳太則默默地瞥了陳生一眼。娜娜就坐在記者身旁,她一語道破了其中的玄機:「我爸沒煩惱,背包一背無拘無束,想走就走,想住哪住哪,煩惱是我媽的。」

原來在搬家過程中,陳太要負責聯繫搬家公司、打包裝箱等這類繁瑣小事,而陳生只要找好房子便大功告成。「這次找的搬家公司特別不靠譜,打爛了我家一個花瓶和一個茶壺。」

陳太說她最難忘的一次搬家是在珠江新城,新家距離原來住的樓盤只有200多米,「從車上下來的時候我都傻了,離得那麼近居然還要興師動眾地搬一次家。」而陳先生選擇搬家的理由是,看中了新家漂亮的空中花園。「租房子住我是沒意見,但是搬家搬得也太頻繁了。他(陳生)什麼都不干,就當甩手掌櫃,我可有得煩了。我也喜歡住新家,但我不喜歡搬家。」陳太如是說。

堅定陳生:想住哪就住哪,不後悔沒買房

據陳生介紹,他們家多年來租的房實用面積都在100平方米以上,兩房兩廳是標準配置,社區配套、交通各方面要求也比較高,平均每個月的租金在5000 -6000元左右,最貴租金達7000-8000元。

陳生身邊的親戚朋友不斷提醒:省點錢買個偏遠點的房子,用5000元還月供綽綽有餘,趕緊買套房吧。陳生卻不這麼看,「我住過南北通透的南國花園,住過有空中花園的金碧華府,也住過直望江景和廣州塔的海濱花園,如果買這些房子,不僅貴,而且還是二手房。而租房,我想住哪就住哪。」

記者粗略計算,陳生一家多年來租房花費超過100萬元,按照目前的房價,已經可以在郊區買個小三房。「就算如此,我還是覺得買房不划算。100多萬在廣州買不起我曾經租過的那些寬敞明亮的房子,但是我分別體驗過它們的精裝修,跟它們的業主享受過一樣的福利,這就夠了。」

說到現在的高房價和買房難,陳生舉著酒杯滔滔不絕:「當年的房價還說得過去,現在的房價太離譜,就算這樣我也不後悔當年沒買房。」

面對高企的房價,陳生一家也有無奈,但更多的還是對租房生活的滿足。「如果買一套房子自住,那房子升值貶值對我而言沒差別;如果賣舊房換新房,那我還是只有一套房,差別也不大。再說買一套房子住30年也該換了,買房就相當於在同一個地方租幾十年的房子,相比之下租房子比供樓便宜多了,而且還有很多樂趣。」

未來會不會考慮買套房養老?陳生表示,等年齡再大一點,實在搬不動了,會考慮買套房子定居下來。

陳生一家租房搬家線路

1 .1991年,陳生結婚,開始租房生活,居住點是陳太所在海珠某醫院附近

2 .1999年,搬至一房一廳的福利房

3 .2004年,搬到水蔭路的福萊花園

4 .2006年,搬到越秀區雅景花園

5 .2008年,搬到珠江新城南國花園

6 .2009年,搬到珠江新城金碧華府

7 .2011年,搬到新城海濱花園

8 .2012年,搬到番禺區麗江花園

9 .2014年,搬到海珠區世港國際公寓

「租房住能看到更多的風景,認識更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

「我住過南北通透的南國花園,住過有空中花園的金碧華府,也住過直望江景和廣州塔的海濱花園,如果買這些房子,不僅貴,而且還是二手房。而租房,我想住哪就住哪……不後悔當年沒買房。」

——— 鐵桿租客陳生

旁觀者

羨慕VS無安全感

據調查顯示,中國人買房的平均年齡是27歲。同時,廣東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東有近一半家庭處於租賃各類住房的狀態,其中70%是20-40歲的青壯年。

對20多歲的年輕人就想著買房,陳先生說:「年輕的時候流動性大,不確定因素太多,買了房子也是負擔。為了房子的月供,你不敢跳槽;為了房子,你不敢離開這座城市。」

對於這個中產家庭的租房生活,記者身邊有些朋友表示羨慕:他們一家住過那麼多優質樓盤,看到了多面的廣州;也有的表示:無法接受居無定所的生活,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就沒有安全感。

知名房產專家韓世同則表示,租房值得提倡,這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居住觀念,國外很多人都會選擇這種方式。「如果中國人能改變結婚買新房的觀念,就會減輕年輕人的購房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05

北京全面排查P2P網貸風險 設「冒煙」指數 止損永遠是對的

http://xueqiu.com/1947482702/29615168
網易科技今日獨家從接近北京金融監管機構人士處獲悉,北京市有關部門已經啟動全面排查P2P網貸平台風險,並通過設置「冒煙」指數,預警網貸平台的跑路風險。

該機構人士告訴網易科技,北京市有關部門近期召集幾家有代表性他的P2P網貸平台,就網貸平台經營過程中存在的「跑路」風險、資金池風險等徵求意見。

據該人士透露,北京市有關部門已啟動對北京轄區所有P2P網貸平台的風險排查,並通過多項指標設置「冒煙」指數,一旦有P2P平台的經營指標超過設定的指標範圍,「冒煙」預警將啟動。

該人士稱,就目前全面排查的範圍主要為涉及資金安全的P2P網貸平台,眾籌等其他形式的互聯網金融暫不在本輪排查範圍。

就在本週末,北京出現首家P2P跑路,註冊在北京,上線不到4個月的網貸金融平台「網金寶」網站無法訪問,造成數百位投資者巨額損失。

據網易科技瞭解,「網金寶」曾被收錄在百度、360、搜狗等網站的詞條中,並通過了「安全聯盟」、「中國龍網」等第三方組織的認證。

此外,「網金寶」的備案公司為北京雄偉光大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保機構為湖北中州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不過,上述兩家公司均發表聲明稱,與「網金寶」沒有任何關係。

截止目前,「網金寶」在網站披露的累計成交金額已超過2.6億元。

上述接近監管機構人士也透露,北京市金融局目前正在推動建立P2P行業協會,預計在6月底前就將成立。協會成立之後,將以行業自律的形式,對P2P平台在資金託管、信息披露方面提出要求。

此外,對P2P監管,坊間傳聞本月將出監管細則,銀監會相關負責人士對媒體表示,P2P的行業監管細則正在抓緊研究,目前細則制定工作已經啟動。

翼龍貸CEO王思聰向網易科技表示,P2P監管將進一步規範P2P行業發展,下半年或出現更為嚴重的「跑路潮」。

據網貸之家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5月,我國新增29家P2P網貸平台,同時,當月有7家平台跑路或關閉。數據同時顯示,今年1至5月,全國新增網貸平台220家,其中1月新增平台數最多,達63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83

止損和止盈 老高悟道

來源: http://xueqiu.com/2481355035/31509581

以前發表在新浪的一篇老文章,突然看到,轉到雪球來吧。

止損和止盈

純粹的價值投資者不喜歡止損,前提條件是他們對公司價值有著極其透徹的理解及準確的估算。下面內容,就無需再看。

以前說過,A股由於信批,內幕交易,系統風險等,技術走勢很多時候會反應基本面的一些信息,所以根據技術走勢所導致的資金變動做一些風險防範,尤其對職業股民來說,相當於系了一個安全帶。

個人比較認同且使用的止損方法

1. 固定比例止損

買入一只股票,如果虧損超過8%,則要進行清倉。前提條件是,買點一定是仔細斟酌後的合適買點。 如果,對公司研究比較透徹,且在能力圈範圍之中,可酌情適當調低止損點。 止損比例如何確定?需要個人經驗,歐奈爾根據長期經驗給出的是8%止損。當然,如果你選中的股票成長市值空間巨大,可適當調低止損點。也有人設定減倉點和清倉點:比如8%減倉,15%清倉。

止損的好處有時可以規避黑天鵝的發生。

2. 賬戶資產總額回撤比例止損

很多私募都有清盤線,比如0.7,就是為了防範系統風險。

當多只股票組合形成的賬戶資產總額短期大幅下跌,說明存在系統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比如一個由5只股票構成的賬戶,突然凈值下跌15%,參考整體大勢,這時就要采取主動措施,減倉或清倉,規避系統風險的發生。減倉點和清倉點,都有投資者自行設定,取決於對資產回撤的容忍度及市場大勢的判斷。很難給出具體數值,完全因人而異。08年,如果投資者采用這個方法,可以有效規避大熊市。

3. 止盈

如果一只股票買入後,取得了較多盈利,何時離場呢?總體原則是讓利潤奔跑,但也要加個止盈,防止大的過山車。止盈點如何設定,一些投資者喜歡以均線作為止盈點,比如跌破60日均線作為止盈點,或者跌破10周均線。也有的是采用固定比例,比如從高點回撤幅度超過15,或者20%等等。還有的采用技術形態,量價關系,壓力線,或者其他技術指標等等,這個不是我的強項,不展開討論。

舉個2012年酒鬼的例子,如果在有效跌破60日均線,途中黃色框框內清倉,可以規避後續的大幅下跌。我所認識的投資者中有極少數人在此區間清倉,從而規避了大的風險。



投資者,尤其職業投資者,始終要把防範風險放在第1位,小心使得萬年船,持續,穩定,長久盈利,就會走上低風險的投資之路。投資要原則性和靈活性並重,什麽時候嚴格執行紀律,什麽時候適當靈活,完全取決於個人性格。系上安全帶開車,在危急時刻,可以保住我們的性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48

價值投資者如何止損?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26&page=1&extra=#pid5474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20 12:37 編輯

價值投資者如何止損?

作者:邱國鷺



保羅·瓊斯是我最尊敬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照片中,墻上貼著他的座右銘,Losers average losers(傻冒才在虧損股上攤低成本)。對於趨勢投資者而言,止損不止贏是短線交易的第一法則,自不必多說。那麽,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應該如何對待虧損股呢?止損,死扛,還是越跌越買?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回顧一下賣股票的三個理由:1、基本面惡化;2、價格達到目標價;3、有更好的其他投資。換句話說,價值投資買的就是便宜的好公司,所以賣出的原因就是:1、公司沒有想象的好,2、不再便宜;3、還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公司。這三個理由均與是否虧損無關。


許多人潛意識中把買入成本當作決策依據之一,常見的兩種極端行為:1)成本線上,一有風吹草動就鎖定收益;成本線下,打死也不賣。2)成本線上無比激進,因為賺來的錢輸了不心疼;成本線下無比保守,因為本錢虧一分也肉痛。這兩種極端都是人性中的“心理帳戶”在作祟。


忘掉你的成本是成功投資的第一步。全市場除了你之外,沒有人知道或關心你的買入成本,因此你的成本高低、是否虧損對股票的未來走勢沒有絲毫影響。保羅瓊斯在判斷哪些股票是Loser的時候,他並不是從自己的成本起算的,他是從股價的近期高點起算的----那才是人人都看得見的參照點。


忘掉成本,也就不存在虧損股和盈利股的區別,也就不會總希望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許多人在某個股票上虧了錢,總想從這只股票上賺回來,結果是在哪跌倒就在哪趴著,反而錯過了很多其他機會。投資就是個不斷比較不同股票的過程,與成本無關。


熊市末期,價格已經顯著低於價值了,常常吸引價值投資者買在底部的左側,這時候止損就容易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了。然而,不止損,就有潛在的Ruin Risk(毀滅性風險)的問題,不可不慎。所以,不止損是有很嚴格的前提條件的:1、必須是避開了各種價值陷阱;2、所買的股票有足夠安全邊際;3、所承擔的只是價格波動的風險而非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之前寫的三篇博客《價值陷阱》、《成長陷阱》、《安全邊際》和《真假風險》其實就是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什麽條件下可以死扛,而什麽條件下必須止損。對投資者而言,這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比爾米勒在輝煌了15年之後晚節不保,在第16年把前15年的超額收益悉數退還給市場的前車之鑒,值得每個投資者深思。


價值陷阱


價值投資最需要的是堅守,最害怕的是堅守了不該堅守的。金融危機時花旗從55元跌至1元的過程中就深度套牢了無數盲目堅守的投資者。關鍵是要避開價值陷阱。所謂價值陷阱,指的是那些再便宜也不該買的股票,因為其持續惡化的基本面會使股票越跌越貴而不是越跌越便宜。


有幾類股票容易是價值陷阱


第一類是被技術進步淘汰的。這類股票未來利潤很可能逐年走低甚至消失,即使PE再低也要警惕。例如數碼相機發明之後,主業是膠卷的柯達的股價從14年前的90元一路跌到現在的3元多,就是標準的價值陷阱。所以價值投資者一般對技術變化快的行業特別謹慎。


第二類是贏家通吃行業里的小公司。所謂贏家通吃,顧名思義就是行業老大老二搶了老五老六的飯碗。在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時代,很多行業的集中度提高是大勢所趨,行業龍頭在品牌、渠道、客戶黏度、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只會越來越明顯,這時,業內的小股票即使再便宜也可能是價值陷阱。


第三類是分散的、重資產的夕陽產業。夕陽產業,意味著行業需求沒增長了;重資產,意味著需求不增長的情況下產能無法退出(如退出,投入的資產就作廢了);分散,意味著供過於求時行業可能無序競爭甚至價格戰。因此,這類股票的便宜是假象,因為其利潤可能將每況愈下。


第四類是景氣頂點的周期股。在經濟擴張晚期,低PE的周期股也常是價值陷阱,因為此時的頂峰利潤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周期股有時可以參考PB和PS等估值指標,在高PE時(谷底利潤)買入,在低PE時(頂峰利潤)賣出。另外,買賣周期股必須結合自上而下的宏觀分析,不能只靠自下而上選股。


第五類是那些有會計欺詐的公司。但是這類陷阱並不是價值股所特有,成長股中的欺詐行為更為普遍。


這幾類價值陷阱有個共性,那就是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因此,目前的便宜只是表象,基本面進一步惡化後就不便宜了。


只要能夠避開價值陷阱,投資可以很輕松:找到便宜的好公司,買入並持有,直到股價不再便宜時、或者發現公司品質沒你想象的好時,賣出。這是一個蠢辦法,但正如《美國士兵守則》所說,若一個蠢辦法有效,那它就不蠢。


成長陷阱


許多人認為,買股票就是買未來,因此,成長是硬道理,要買就買成長股。的確,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長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長股”。許多國家(包括A股)的歷史數據表明,高估值成長股的平均回報遠不及低估值價值股。原因就在於成長陷阱(Growth Trap)比價值陷阱更常見。


成功的成長投資需要能預測新技術走向的專業知識,需要能預判新企業成敗的商業眼光,以及能預知未來行業格局的遠見卓識。沒有多年摸爬滾打的細分子行業研究經驗和強大的專業團隊支持,投資者就很容易陷入各種成長陷阱。


1、【估值過高】最常見的成長陷阱是過高估值(Overpay)--高估值的背後是高預期。對未來預期過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統計表明,高估值股票業績不達預期的比率遠高於低估值股票(中小板/創業板就是例證)。一旦成長故事不能實現,估值和盈利預期的雙殺往往十分慘烈。


2、【技術路徑踏空】成長股經常處於新興產業中,而這些產業(例如太陽能、汽車電池、手機支付等)常有不同技術路徑之爭。即使是業內專家,也很難事前預見最終哪一種標準會勝出。這種技術路徑之爭往往是你死我活、贏家通吃的,一旦落敗,之前的投入也許就全打了水漂,這是最殘酷的成長陷阱。


3、【無利潤增長】上一輪互聯網泡沫,ProfitlessGrowth大行其道,燒錢、送錢為手段來賺眼球。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高的行業(例如C2C、QQ),在發展初期通過犧牲利潤實現贏家通吃,則為高明戰略;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低的行業(例如B2C電商),讓利所帶來的無利潤增長往往不可持續。


4、【成長性破產】即使是有利可圖的業務,快速擴張時在固定資產、人員、存貨、廣告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現金投入,因此現金流往往為負。增長的越快,現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極端情況導致資金鏈斷裂,引發成長性破產(Growing Broke),例如拿地過多的地產商和開店過快的直營連鎖(特別是未上市的)。


5、【盲目多元化】有些成長股為了達到資本市場預期的高增長率,什麽賺錢做什麽,隨意進入新領域而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成長投資要警惕主業不清晰、為了短期業績偏離長期目標的公司。當然互補多元化(例如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和相關多元化(橫向完善產品線和縱向整合產業鏈)另當別論。


6、【樹大招風】要區別兩種行業,一種是有門檻、有先發優勢的,Success begets more success(成功導致更大的成功);另一種是沒門檻、後浪總把前浪打死在沙灘上的,Success begets more competition(成功招致更多的競爭)。在後一種行業,成長企業失敗的原因往往就是因為太成功了,樹大招風,招來太多競爭,蜂擁而至的新進入者使創新者剛開始享受成功就必須面對無盡跟風和山寨。例如團購,稍有一兩家成功,由於門檻低,一年內中國就有3000家團購網站出現,誰也賺不到錢。即使是有門檻的行業,一旦動了行業老大的奶酪引來反擊,一樣死無葬身之地,例如網景瀏覽器(Netscape)的巨大成功,樹大招風,引來微軟的反擊,最後下場淒涼。


7、【新產品風險】成長股要成長,就必須不斷推陳出新,然而新產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應的風險也是巨大的,而收益卻是不確定的。強大如可口可樂,也在推新品上栽過大跟頭。穩健的消費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醫藥股在新產品上吃的苦頭更是不勝枚舉。科技股的悲哀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開發出來的新產品常常不被市場認可,醫藥股的悲哀則是新藥的開發周期無比漫長、投入巨大而最後的成敗即使是業內專家也難以事前預。


8、【寄生式增長】有些小企業的快速增長靠的是“傍大款”,例如,有的是為蘋果間接提供零部件,有的是為中移動提供服務,在2010年的“中小盤結構性行情”中都雞犬升天,在2011又跌回原形。其實,寄生式增長往往不具持續性,因為其命脈掌握在“大款”手中,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有些核心零部件生產商在自己的領域內達到寡頭壟斷地位讓下遊非買不可,提高自己產品的轉換成本讓下遊難以替換,或者成為終端產品的“賣點”(如英特爾),事實上自己已經具備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成為“大款”的,另當別論。


9、【強弩之末】許多所謂的成長股其實已經過了其成長的黃金時期,卻依然享有高估值,因為人們往往犯了過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的錯誤,誤以為過去的高成長在未來仍可持續。因此,買成長股時,對行業成長空間把握不當、對滲透率和飽和率跟蹤不緊就容易陷入成長陷阱而支付過高估值。


10、【會計造假】價值股也有這個陷阱,但是成長股中這個問題更普遍。一個是市場期望50%增長的成長股,另一個是市場期望10%增長的價值股,哪個更難做到?做不到時,為避免戴維斯雙殺,50倍PE的成長股和10倍PE的價值股,哪一個更有動力去“動用一切手段”來達到市場的預期?


各類價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各類成長陷阱的共性是成長的不可持續性。成長是個好東西,好東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價格擡高了,而人性又總把未來想象得太美,預期太高,再好的東西被過度拔高後就容易失望,失望之後就變成陷阱了。成長本身並不是陷阱,但人性的弱點中對未來成長習慣性的過高預期和過高估值卻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安全邊際


有安全邊際的公司通常具有如下特點:


1、東方不亮西方亮,給點陽光就燦爛


有個段子說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幹,做稀了是豆腐腦,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沒了是豆漿,放臭了是臭豆腐。未來N種情景,只要1條實現就賺錢,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就是安全邊際。對未來要求太高的股票是沒有安全邊際的,正如《美國士兵守則》所說,必須組合使用的武器一般都不會一塊運來。去年買工程機械時,心想:機械替代人工、保障房、城鎮化、產業升級、產業轉移、產能擴張、中西部大開發、進口替代、國際化、走出去戰略,哪一條能實現對工程機械都是利好,這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安全邊際。


2、估值低到足以反應大多數可能的壞情況


低估值是安全邊際的重要來源。未來總是不確定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多。低估值本身反應的就是對未來的低預期。只要估值低到足以反應大多數可能的壞情況,未來低於預期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人說,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其實,低估值所帶來的安全邊際是獲得低風險高回報的最佳路徑。價值1塊錢的公司,5毛錢買入,即使後來發現主觀上對公司的估值出了30%偏差,或者客觀上公司出了意外導致價值受損30%,兩種情況該公司仍值7毛錢,投資者仍不吃虧,這就是低估值帶來的安全邊際。


3、有“冗余設計”,有“備用系統”來限制下跌空間


安全邊際好比工程施工中的冗余設計,平日看似冗余,災難時才發現不可或缺,例如核電站僅有備用發電系統是不夠的,最好還有備用的備用。現實生活中百年一遇的災害可能十年發生一次,股市更是如此。鋌而走險雖然能在許多時候增加收益,但是某天你會發現,“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零乘以任何數都是零,所以特別要警惕Ruin Risk(毀滅性風險)。垃圾股如果沒有更大的傻瓜接下一棒,股價是沒有“備用系統”支撐的。博傻遊戲玩久了,騙子越來越多,傻瓜就不夠用了,還不如在低估值和基本面的雙重保險中尋找安全邊際。


4、價值易估,不具反身性,可越跌越買


有安全邊際的公司通常業務簡單,價值易估,不具有反身性。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股價下跌本身對公司基本面有負面作用,易形成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例,貝爾斯登股價跳水會導致交易對手“擠兌”,有反身性,故不能越跌越買;可口可樂股價跳水絲毫不影響它賣飲料,無反身性,故可越跌越買。


真假風險


一、感受到的風險和真實的風險


風險有兩種,一種是感受到的風險(Perceived Risk),另一種是真實的風險(Real Risk)。股票暴漲後,真實的風險上升,感受到的風險卻在下降,在6000點股市最危險的時候大家感受到的都是歌舞升平;股票暴跌後,真實的風險下降,感受到的風險上升,在2000點股市相對低谷時人們感受到的卻都是淒風苦雨。


乘飛機和乘汽車相比,旅行相同的距離,乘汽車的死亡率是乘飛機的60多倍,但是有飛行恐懼癥的人很多而害怕乘汽車的人卻很少。乘飛機的Perceived Risk大,但是真實風險小(出事的概率只有6百萬分之一),所以賣航空保險是一門很好的生意。


二、暴露的風險和隱藏的風險


從另一個角度看,風險可以分為暴露的風險和隱藏的風險。我們要承擔暴露的風險,因為人們已經避之惟恐不及,危險性已經反映在價格里了,承擔這樣的風險會有相應的高回報。相反,我們要避開隱藏的風險,因為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承擔這樣的風險沒有相應回報。


911事件發生後,人們都不敢坐飛機了,其實9月12日與9月10日相比,暴露的風險大了但是隱藏的風險反而小了--之後的10年是美國航空史上最安全的10年。911之後數月,許多人以駕車代替乘飛機,反而在高速公路的車禍中比往年多死了1500人。


能否區分真假風險往往也體現了一家機構的文化和水平。1987年10月,美國股市一天狂瀉23%,高盛的風險套利部門損失慘重,魯賓微笑著對團隊說,公司對你們充滿信心,如果你們想加倉的話,那就去做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競爭對手Smith Barney 在黑色星期一之後解雇了套利部門的所有員工。


其實,黑色星期一之後,暴露的風險很大,但是隱藏的風險不大;感受到的風險很大,但是真實的風險不大。能區分並利用這兩種風險的不同,是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


三、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


再換個角度看,風險還可分為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當市場在5000多點時,股價天天向上,風平浪靜,價格波動的風險貌似不大,但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卻巨大;當市場在2000點時,股價跌跌不休,波濤洶湧,價格波動的風險好像很大,其實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卻已急劇縮小。


美國的VIX指數,衡量的就是市場的波動性,每次市場的底部伴隨著的都是VIX的高點,也就是市場波動性最大的時候。為什麽人們常常會在底部斬倉呢?就是因為市場底部往往也是市場波動最劇烈的時候,而大多數投資者承擔股價波動風險的能力是很弱的,並且常常在市場底部把波動性風險混同為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


有個故事說一個失戀的人找到一個老和尚,他說師父啊,這個事情我怎麽都放不下,老和尚就讓他拿著一茶杯,給他倒熱水,水滿了燙到他的手,他就把杯子放下來,老和尚說,這個事情就跟這杯茶是一樣的,痛了就放下了。很多人做股票也是一樣的,漲了,爽了,就滿倉;跌了,痛了,就清倉。低點低倉位、高點高倉位就是這麽來的。其實,對於逆向投資者來說,最痛的時候,往往是最不該放手的時候。正如索羅斯所說,如果你承受不了失敗的痛苦,就不要入市,因為沒有人能夠百戰百勝。


然而,對於管理他人資產的職業投資者來說,市場波動的風險卻是實實在在的風險,並且在客戶贖回或者風控強制止損時,就會轉化為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所以,對於每一個基金經理來說,成功的前提是管理適合其投資風格的產品和找到適合其投資風格的客戶群。


四、真假風險


人們常說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其實,風險和回報常常不成正比。投資不可能不承擔風險,成功的投資就是要承擔那些已經暴露的、大家都感受到的、有相應風險折價但是真實危險性卻很小的“假”風險。(轉自新浪博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02

價值投資者如何止損? 梁軍儒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v20r.html

  邱國鷺  

 

 

       保羅·瓊斯是我最尊敬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照片中,墻上貼著他的座右銘,Losers average losers(傻冒才在虧損股上攤低成本)。對於趨勢投資者而言,止損不止贏是短線交易的第一法則,自不必多說。那麽,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應該如何對待虧損股呢?止損,死扛,還是越跌越買?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回顧一下賣股票的三個理由:1、基本面惡化;2、價格達到目標價;3、有更好的其他投資。換句話說,價值投資買的就是便宜的好公司,所以賣出的原因就是:1、公司沒有想象的好,2、不再便宜;3、還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公司。這三個理由均與是否虧損無關。

許多人潛意識中把買入成本當作決策依據之一,常見的兩種極端行為:1)成本線上,一有風吹草動就鎖定收益;成本線下,打死也不賣。2)成本線上無比激進,因為賺來的錢輸了不心疼;成本線下無比保守,因為本錢虧一分也肉痛。這兩種極端都是人性中的“心理帳戶”在作祟。

忘掉你的成本是成功投資的第一步。全市場除了你之外,沒有人知道或關心你的買入成本,因此你的成本高低、是否虧損對股票的未來走勢沒有絲毫影響。保羅瓊斯在判斷哪些股票是Loser的時候,他並不是從自己的成本起算的,他是從股價的近期高點起算的----那才是人人都看得見的參照點。

忘掉成本,也就不存在虧損股和盈利股的區別,也就不會總希望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許多人在某個股票上虧了錢,總想從這只股票上賺回來,結果是在哪跌倒就在哪趴著,反而錯過了很多其他機會。投資就是個不斷比較不同股票的過程,與成本無關。

熊市末期,價格已經顯著低於價值了,常常吸引價值投資者買在底部的左側,這時候止損就容易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了。然而,不止損,就有潛在的Ruin Risk(毀滅性風險)的問題,不可不慎。所以,不止損是有很嚴格的前提條件的:1、必須是避開了各種價值陷阱;2、所買的股票有足夠安全邊際;3、所承擔的只是價格波動的風險而非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之前寫的三篇博客《價值陷阱》、《成長陷阱》、《安全邊際》和《真假風險》其實就是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什麽條件下可以死扛,而什麽條件下必須止損。對投資者而言,這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比爾米勒在輝煌了15年之後晚節不保,在第16年把前15年的超額收益悉數退還給市場的前車之鑒,值得每個投資者深思。

價值陷阱

價值投資最需要的是堅守,最害怕的是堅守了不該堅守的。金融危機時花旗從55元跌至1元的過程中就深度套牢了無數盲目堅守的投資者。關鍵是要避開價值陷阱。所謂價值陷阱,指的是那些再便宜也不該買的股票,因為其持續惡化的基本面會使股票越跌越貴而不是越跌越便宜。

有幾類股票容易是價值陷阱

第一類是被技術進步淘汰的。這類股票未來利潤很可能逐年走低甚至消失,即使PE再低也要警惕。例如數碼相機發明之後,主業是膠卷的柯達的股價從14年前的90元一路跌到現在的3元多,就是標準的價值陷阱。所以價值投資者一般對技術變化快的行業特別謹慎。

第二類是贏家通吃行業里的小公司。所謂贏家通吃,顧名思義就是行業老大老二搶了老五老六的飯碗。在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時代,很多行業的集中度提高是大勢所趨,行業龍頭在品牌、渠道、客戶黏度、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只會越來越明顯,這時,業內的小股票即使再便宜也可能是價值陷阱。

第三類是分散的、重資產的夕陽產業。夕陽產業,意味著行業需求沒增長了;重資產,意味著需求不增長的情況下產能無法退出(如退出,投入的資產就作廢了);分散,意味著供過於求時行業可能無序競爭甚至價格戰。因此,這類股票的便宜是假象,因為其利潤可能將每況愈下。

第四類是景氣頂點的周期股。在經濟擴張晚期,低PE的周期股也常是價值陷阱,因為此時的頂峰利潤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周期股有時可以參考PB和PS等估值指標,在高PE時(谷底利潤)買入,在低PE時(頂峰利潤)賣出。另外,買賣周期股必須結合自上而下的宏觀分析,不能只靠自下而上選股。

第五類是那些有會計欺詐的公司。但是這類陷阱並不是價值股所特有,成長股中的欺詐行為更為普遍。

這幾類價值陷阱有個共性,那就是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因此,目前的便宜只是表象,基本面進一步惡化後就不便宜了。

只要能夠避開價值陷阱,投資可以很輕松:找到便宜的好公司,買入並持有,直到股價不再便宜時、或者發現公司品質沒你想象的好時,賣出。這是一個蠢辦法,但正如《美國士兵守則》所說,若一個蠢辦法有效,那它就不蠢。

成長陷阱

許多人認為,買股票就是買未來,因此,成長是硬道理,要買就買成長股。的確,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長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長股”。許多國家(包括A股)的歷史數據表明,高估值成長股的平均回報遠不及低估值價值股。原因就在於成長陷阱(Growth Trap)比價值陷阱更常見。

成功的成長投資需要能預測新技術走向的專業知識,需要能預判新企業成敗的商業眼光,以及能預知未來行業格局的遠見卓識。沒有多年摸爬滾打的細分子行業研究經驗和強大的專業團隊支持,投資者就很容易陷入各種成長陷阱。

1、【估值過高】最常見的成長陷阱是過高估值(Overpay)--高估值的背後是高預期。對未來預期過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統計表明,高估值股票業績不達預期的比率遠高於低估值股票(中小板/創業板就是例證)。一旦成長故事不能實現,估值和盈利預期的雙殺往往十分慘烈。

2、【技術路徑踏空】成長股經常處於新興產業中,而這些產業(例如太陽能、汽車電池、手機支付等)常有不同技術路徑之爭。即使是業內專家,也很難事前預見最終哪一種標準會勝出。這種技術路徑之爭往往是你死我活、贏家通吃的,一旦落敗,之前的投入也許就全打了水漂,這是最殘酷的成長陷阱。

3、【無利潤增長】上一輪互聯網泡沫,Profitless Growth大行其道,燒錢、送錢為手段來賺眼球。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高的行業(例如C2C、QQ),在發展初期通過犧牲利潤實現贏家通吃,則為高明戰略;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低的行業(例如B2C電商),讓利所帶來的無利潤增長往往不可持續。

4、【成長性破產】即使是有利可圖的業務,快速擴張時在固定資產、人員、存貨、廣告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現金投入,因此現金流往往為負。增長的越快,現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極端情況導致資金鏈斷裂,引發成長性破產(Growing Broke),例如拿地過多的地產商和開店過快的直營連鎖(特別是未上市的)。

5、【盲目多元化】有些成長股為了達到資本市場預期的高增長率,什麽賺錢做什麽,隨意進入新領域而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成長投資要警惕主業不清晰、為了短期業績偏離長期目標的公司。當然互補多元化(例如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和相關多元化(橫向完善產品線和縱向整合產業鏈)另當別論。

6、【樹大招風】要區別兩種行業,一種是有門檻、有先發優勢的,Success begets more success(成功導致更大的成功);另一種是沒門檻、後浪總把前浪打死在沙灘上的,Success begets more competition(成功招致更多的競爭)。在後一種行業,成長企業失敗的原因往往就是因為太成功了,樹大招風,招來太多競爭,蜂擁而至的新進入者使創新者剛開始享受成功就必須面對無盡跟風和山寨。例如團購,稍有一兩家成功,由於門檻低,一年內中國就有3000家團購網站出現,誰也賺不到錢。即使是有門檻的行業,一旦動了行業老大的奶酪引來反擊,一樣死無葬身之地,例如網景瀏覽器(Netscape)的巨大成功,樹大招風,引來微軟的反擊,最後下場淒涼。

7、【新產品風險】成長股要成長,就必須不斷推陳出新,然而新產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應的風險也是巨大的,而收益卻是不確定的。強大如可口可樂,也在推新品上栽過大跟頭。穩健的消費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醫藥股在新產品上吃的苦頭更是不勝枚舉。科技股的悲哀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開發出來的新產品常常不被市場認可,醫藥股的悲哀則是新藥的開發周期無比漫長、投入巨大而最後的成敗即使是業內專家也難以事前預。

8、【寄生式增長】有些小企業的快速增長靠的是“傍大款”,例如,有的是為蘋果間接提供零部件,有的是為中移動提供服務,在2010年的“中小盤結構性行情”中都雞犬升天,在2011又跌回原形。其實,寄生式增長往往不具持續性,因為其命脈掌握在“大款”手中,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有些核心零部件生產商在自己的領域內達到寡頭壟斷地位讓下遊非買不可,提高自己產品的轉換成本讓下遊難以替換,或者成為終端產品的“賣點”(如英特爾),事實上自己已經具備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成為“大款”的,另當別論。

9、【強弩之末】許多所謂的成長股其實已經過了其成長的黃金時期,卻依然享有高估值,因為人們往往犯了過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的錯誤,誤以為過去的高成長在未來仍可持續。因此,買成長股時,對行業成長空間把握不當、對滲透率和飽和率跟蹤不緊就容易陷入成長陷阱而支付過高估值。

10、【會計造假】價值股也有這個陷阱,但是成長股中這個問題更普遍。一個是市場期望50%增長的成長股,另一個是市場期望10%增長的價值股,哪個更難做到?做不到時,為避免戴維斯雙殺,50倍PE的成長股和10倍PE的價值股,哪一個更有動力去“動用一切手段”來達到市場的預期?

各類價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各類成長陷阱的共性是成長的不可持續性。成長是個好東西,好東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價格擡高了,而人性又總把未來想象得太美,預期太高,再好的東西被過度拔高後就容易失望,失望之後就變成陷阱了。成長本身並不是陷阱,但人性的弱點中對未來成長習慣性的過高預期和過高估值卻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安全邊際

有安全邊際的公司通常具有如下特點:

1、東方不亮西方亮,給點陽光就燦爛

有個段子說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幹,做稀了是豆腐腦,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沒了是豆漿,放臭了是臭豆腐。未來N種情景,只要1條實現就賺錢,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就是安全邊際。對未來要求太高的股票是沒有安全邊際的,正如《美國士兵守則》所說,必須組合使用的武器一般都不會一塊運來。去年買工程機械時,心想:機械替代人工、保障房、城鎮化、產業升級、產業轉移、產能擴張、中西部大開發、進口替代、國際化、走出去戰略,哪一條能實現對工程機械都是利好,這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安全邊際。

2、估值低到足以反應大多數可能的壞情況

低估值是安全邊際的重要來源。未來總是不確定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多。低估值本身反應的就是對未來的低預期。只要估值低到足以反應大多數可能的壞情況,未來低於預期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人說,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其實,低估值所帶來的安全邊際是獲得低風險高回報的最佳路徑。價值1塊錢的公司,5毛錢買入,即使後來發現主觀上對公司的估值出了30%偏差,或者客觀上公司出了意外導致價值受損30%,兩種情況該公司仍值7毛錢,投資者仍不吃虧,這就是低估值帶來的安全邊際。

3、有“冗余設計”,有“備用系統”來限制下跌空間

安全邊際好比工程施工中的冗余設計,平日看似冗余,災難時才發現不可或缺,例如核電站僅有備用發電系統是不夠的,最好還有備用的備用。現實生活中百年一遇的災害可能十年發生一次,股市更是如此。鋌而走險雖然能在許多時候增加收益,但是某天你會發現,“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零乘以任何數都是零,所以特別要警惕Ruin Risk(毀滅性風險)。垃圾股如果沒有更大的傻瓜接下一棒,股價是沒有“備用系統”支撐的。博傻遊戲玩久了,騙子越來越多,傻瓜就不夠用了,還不如在低估值和基本面的雙重保險中尋找安全邊際。

4、價值易估,不具反身性,可越跌越買

有安全邊際的公司通常業務簡單,價值易估,不具有反身性。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股價下跌本身對公司基本面有負面作用,易形成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例,貝爾斯登股價跳水會導致交易對手“擠兌”,有反身性,故不能越跌越買;可口可樂股價跳水絲毫不影響它賣飲料,無反身性,故可越跌越買。

真假風險

一、感受到的風險和真實的風險

風險有兩種,一種是感受到的風險(Perceived Risk),另一種是真實的風險(Real Risk)。股票暴漲後,真實的風險上升,感受到的風險卻在下降,在6000點股市最危險的時候大家感受到的都是歌舞升平;股票暴跌後,真實的風險下降,感受到的風險上升,在2000點股市相對低谷時人們感受到的卻都是淒風苦雨。

乘飛機和乘汽車相比,旅行相同的距離,乘汽車的死亡率是乘飛機的60多倍,但是有飛行恐懼癥的人很多而害怕乘汽車的人卻很少。乘飛機的Perceived Risk大,但是真實風險小(出事的概率只有6百萬分之一),所以賣航空保險是一門很好的生意。

二、暴露的風險和隱藏的風險

從另一個角度看,風險可以分為暴露的風險和隱藏的風險。我們要承擔暴露的風險,因為人們已經避之惟恐不及,危險性已經反映在價格里了,承擔這樣的風險會有相應的高回報。相反,我們要避開隱藏的風險,因為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承擔這樣的風險沒有相應回報。

911事件發生後,人們都不敢坐飛機了,其實9月12日與9月10日相比,暴露的風險大了但是隱藏的風險反而小了--之後的10年是美國航空史上最安全的10年。911之後數月,許多人以駕車代替乘飛機,反而在高速公路的車禍中比往年多死了1500人。

能否區分真假風險往往也體現了一家機構的文化和水平。1987年10月,美國股市一天狂瀉23%,高盛的風險套利部門損失慘重,魯賓微笑著對團隊說,公司對你們充滿信心,如果你們想加倉的話,那就去做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競爭對手Smith Barney 在黑色星期一之後解雇了套利部門的所有員工。

其實,黑色星期一之後,暴露的風險很大,但是隱藏的風險不大;感受到的風險很大,但是真實的風險不大。能區分並利用這兩種風險的不同,是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

三、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

再換個角度看,風險還可分為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當市場在5000多點時,股價天天向上,風平浪靜,價格波動的風險貌似不大,但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卻巨大;當市場在2000點時,股價跌跌不休,波濤洶湧,價格波動的風險好像很大,其實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卻已急劇縮小。

美國的VIX指數,衡量的就是市場的波動性,每次市場的底部伴隨著的都是VIX的高點,也就是市場波動性最大的時候。為什麽人們常常會在底部斬倉呢?就是因為市場底部往往也是市場波動最劇烈的時候,而大多數投資者承擔股價波動風險的能力是很弱的,並且常常在市場底部把波動性風險混同為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

有個故事說一個失戀的人找到一個老和尚,他說師父啊,這個事情我怎麽都放不下,老和尚就讓他拿著一茶杯,給他倒熱水,水滿了燙到他的手,他就把杯子放下來,老和尚說,這個事情就跟這杯茶是一樣的,痛了就放下了。很多人做股票也是一樣的,漲了,爽了,就滿倉;跌了,痛了,就清倉。低點低倉位、高點高倉位就是這麽來的。其實,對於逆向投資者來說,最痛的時候,往往是最不該放手的時候。正如索羅斯所說,如果你承受不了失敗的痛苦,就不要入市,因為沒有人能夠百戰百勝。

然而,對於管理他人資產的職業投資者來說,市場波動的風險卻是實實在在的風險,並且在客戶贖回或者風控強制止損時,就會轉化為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所以,對於每一個基金經理來說,成功的前提是管理適合其投資風格的產品和找到適合其投資風格的客戶群。

四、真假風險

人們常說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其實,風險和回報常常不成正比。投資不可能不承擔風險,成功的投資就是要承擔那些已經暴露的、大家都感受到的、有相應風險折價但是真實危險性卻很小的“假”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94

高盛:美債看空者 止損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63

美聯儲,耶倫,美國國債,QE

昨日美國國債收益率暴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不再預計利率會上升。有些投資者只是希望減少損失,不願再等更久。

高盛宏觀研究團隊從今年6月月中起就在建議客戶,應該押註3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走高,當時該債券的收益率為93基點。昨天上午,該團隊在該債券的收益率跌破70基點時建議客戶止損,截至當天下午4點左右,收益率小幅回升至約73基點,高盛此前建議的交易損失約20個基點。如果以當天逼近55基點的收益率最低點比較,損失將高達約38個基點。

高盛宏觀研究團隊當時的報告稱,9月美國零售銷售不及預期,美國債券價格升勢擴大,建議做空收益率正處66基點的3年期美國國債,止損位70基點。對始於今年6月16日的倉位建議平倉,當時債券收益率為93基點,可能現已損失27個基點。

美國國債,收益率,GDP,QE,美聯儲

高盛上述建議是基於,與其他期限國債相比,短期美國國債溢價太低。因為高盛預計,到2017年,美國的年均經濟增速為3%,高於趨勢水平,通脹率會更靠近2%這一美聯儲目標,美聯儲會從明年第三季度開始加息,然後加息速度會比市場預期的快,在2018年年底以前讓利率回升到4%,即貨幣政策不再寬松,達到中性。

而近來的形勢發展並未讓高盛改變上述宏觀與貨幣政策的基本觀點。

高盛經濟學家認為,油價和其他能源價格下跌可能使美國消費者受益,歐元區和全球其他地區增長疲弱以及美元升值不可能明顯影響美國的經濟增長。即使美元走強和能源價格下跌可能少許加快通脹上升,高盛也預計美聯儲不會改變貨幣政策的立場。

對於美國國債市場日內交易急劇波動、資金流動變化大,高盛認為,這表明投資者對那些規模很大的空倉在平倉。所以美國國債市場的收益率才被大幅壓低,跌破了高盛認為與宏觀與貨幣政策預測一致的點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61

著名私募清水源清盤報告:旗下多只產品爆倉 止損類產品踩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619.html

著名私募清水源清盤報告:旗下多只產品爆倉 止損類產品踩踏

證券時報網 2015-07-03 23:07:00

面對極端行情,成立3年多、收益率超10倍的知名私募管理人——清水源,如今卻爆出多只簽訂止損條款的產品達到爆倉線或穿倉。

面對極端行情,成立3年多、收益率超10倍的知名私募管理人——清水源,如今卻爆出多只簽訂止損條款的產品達到爆倉線或穿倉。

按清水源的說法,目前全行業設止損產品發生踩踏,旗下多只產品爆倉。

對於清盤,清水源給出的原因是:政府利好政策頻出,不敢減倉而高倉運行。

報告摘要

1、因凈值低於0.7止損

2、簽訂止損條款產品基本達到爆倉線或擊穿

3、有設置止損線的產品都在踩踏

4、政府利好政策頻出,不敢減倉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微信號)記者獲得的一份清水源通知第三方機構清盤相關產品投資者解釋會會議紀要顯示:

1、爆倉的產品形態是哪一類?

清水源:公司部分產品與相關渠道簽訂了止損清盤協議,凈值低於0.7止損。

2、目前多少只產品爆倉?

清水源:有簽訂止損條款的產品基本都達到爆倉線或擊穿。需要待今日估值清算後,才能確定有多少只產品需要進入清盤溝通環節。相關清盤方案需要本周末商討後與各渠道和投資者再敲定。

3、目前市場情況是什麽?

清水源:市場現在就是踩踏事件,不僅僅清水源一家,有設置止損線的產品都在踩踏。由於資金規模龐大,自營資金已無法承受補倉。由於一家公司的多產品的策略基本一致,因此一支產品清盤拋售股票會導致內部多只產品踩踏,蔓延到多只有止損線的產品,甚至蔓延到市場上。

4、投研與風控為何不分離,這次極端事件下風控是怎麽操作的,為何不通知減倉或采取股指期貨對沖?

清水源:公司認為投研本身就需要帶有風控意識,而極端事件超出了風控的預計。在極端事件下,政府利好政策頻出,不敢減倉。團隊的特長在於擇時選股調整持股結構,在過往牛熊市中均是有效的,本次極端事件下,團隊依然采取了最擅長的調結構方式,在26號依然高倉位,未減倉,而是將持股從創業板轉至國企改革相關板塊,但是策略失效導致凈值不斷被擊穿。整個6月份,在5000點-5100點時,團隊有進行減倉,但528行情結束後認為市場恢複單邊牛市,若貿然做空風險會很大,所以沒有做空也沒有減倉。

5、目前持有清盤的產品的客戶是否可以轉至不設止損線的其他產品中?

清水源:需要本周末團隊商量出幾種關於清盤的方案後,再與渠道和客戶商定。

6、團隊實際能力可管理的資金規模有多大,目前有多大?

清水源:團隊實際管理能力在30億左右(有客戶問:但是招行的產品發行就有30億,你們怎麽管。他們答:招行的沒有設止損線)。

編輯:姚逸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