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手滑敗物前 不能不想的四件事

2014-02-07  TCW
 
 

 

都是人生第一次領全薪的我們,決定一起合作,了解一般成年人的消費行為。最重要的是,我們想知道:錢有沒有辦法花得更不一樣,但花得更快樂?

合作計畫底定,我們開始把錢分送給陌生人,但是他們不能想怎麼花就怎麼花,而是由我們決定花錢的方式。初步的研究發現就頗有看頭:改變花錢方式,確實會影響日常的快樂程度。即使是五美元的小錢,也有這種力量。

一、錢少不是大問題花得好,百元就能擁抱快樂

最新研究出人意料的顯示,更有錢與更快樂常常不能畫上等號。

根據全美抽樣調查結果,大家都認為,年薪從二萬五千美元跳到五萬五千美元,生活幸福感會加倍,也就是說,金錢加倍,快樂加倍。但根據資料顯示,跟年薪二萬五千美元的人相比,年薪五萬五千美元的人,幸福感只多了九%。走到世界各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歡笑與喜樂,個人所得的影響力小得驚人。

雖然金錢能夠買到各式各樣的美好事物,小至美食,大至治安良好的住宅地段。但取得財富必須付出代價,甚至光是想像中的財富就能讓我們違背快樂應有的舉止。

掏五美元買東西通常不是問題,但是下一次,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在花錢買快樂嗎?花這筆錢可以帶給我最大的快樂感嗎?

二、讓享受像吃巧克力偶一為之,滿足感更能持續

現代人大多很幸運,不管在超市、加油站、電影院,到處都買得到巧克力。但是巧克力唾手可得,反而會減損巧克力的美味。有項研究請學生在某天下午到心理學實驗室做一件很簡單的事:吃一塊巧克力,隔週再回來吃第二塊。整體而言,學生雖然吃的是同一種巧克力,但他們覺得第二次的不如第一次的好吃。

人的體驗就是如此無奈:越多接觸某事物,它的影響力通常會隨之減弱。感覺鈍化不全然是壞事。習以為常也有好處,例如習慣寒冬或是難聞的氣味。有個星期五傍晚,鄧恩養的威爾斯柯基犬被臭鼬噴得滿身臭味。她一時衝動,一把將臭氣沖天的狗抱在懷裡,自己也沾惹一身腥。鄧恩花了幾個小時用番茄幫自己和狗泡澡,還用了其他家務妙方除臭,臭味總算消失了。她出發參加朋友的派對。鄧恩抵達後沒多久,女主人神情緊張的嗅了嗅,驚呼一聲:「有臭鼬!」鄧恩自以為已經奏效的除臭妙方,原來並不管用。臭味聞久了後,鄧恩已經慢慢習慣,也就不那麼嗆鼻。對負面事物習慣成自然,相信是許多人的共同經歷,我們常常沒想到,對正面經驗也會變得習以為常。不管是買巧克力還是買高檔車,習慣成自然的現象就好比路障,會阻礙我們延續快樂的感覺。

車子跟房子一樣,是大多數人這輩子金額最高的消費。要花大錢買BMW嗎?還是省錢買福特雅士(Escort)?或者中價位的本田雅哥(Accord)才是明智的選擇?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請學生預測自己駕駛前述各車款的快樂感受。結果當然是BMW拔得頭籌。但如果真的開車上路呢?開名車會比較快樂嗎?為了找出真相,研究人員又訪問一群車主,請他們回想上次開車時的快樂程度。這些車的價格差異頗大,最低約四百美元(莫非是東歐國民車Yugo?),最高到四萬美元,但研究發現,車主開車時的快樂程度與開哪種車完全無關。

研究人員又請另一群車主列出車子的品牌、型號、年份,然後回想開車時通常有何感受。循此思考駕駛體驗時,名車車主的享受程度較高。也就是說,車價與感受程度之間在此突然出現相關。為什麼會這樣?

被問到對某事物的整體感覺時,大家往往會給一個概化的答案。他們不會一一回想過去五十次開BMW的感受,然後計算平均值,反而較像是這樣分析:「我有一輛午夜藍Z4跑車,三百匹馬力,搭載硬頂敞篷。我當然喜歡開啊,這是哪門子問題。」不可否認,這些酷得不得了的特色可能會大幅提升試駕時的享受,這就是為什麼買車時,聰明的銷售人員會把我們的注意力導向車子的功能配備。新奇是吸睛的焦點,抓住我們的心思,刺激我們的情緒。但一旦習以為常,哪怕是午夜藍Z4跑車這種稀世珍品,吸睛度也會漸漸衰退。深冬時,開車去購物的路上,我們心裡想的恐怕是:「開快車道,卻被龜速老爺車擋在前頭,路況不好,又不方便超車;希望到店裡還買得到熱騰騰的烤雞。」幾乎什麼念頭都可能出現,就是不會想到現在開哪一款車。氣溫零度以下,硬頂敞篷哪裡還會重要。因此,開名車通常不會比開國民車快樂。

除非,我們把開車變成難得的享受。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後一項調查中,請車主回想上次純粹為好玩而開車的感受。結果發現,開名車的人較享受。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所以,開BMW的快樂不會比開福特高,除非你在偶然間把注意力轉到車子本身,例如被研究人員問到這個問題,或在蜿蜒山路享受專注駕車的樂趣。

三、忘了吧!名牌迷思車再高檔,開心只有一下子

大多數人都知道,買車過了二十四個月,愛車的心情絕對比不上第一天把車開回家的時候,放屁笑話聽到第二十四則,絕對不比第一則好笑。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請受訪者預測他們在使用各類產品時,享受程度會隨著時間如何變化。大多數人都預期享受程度會下滑,大至電漿電視、小至萬花筒,各種產品都是同樣結果。問題是,一拿到閃亮的新玩具,大家很容易就忘了這個道理。另一項研究中,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給學生一個萬花筒,請其中一半預測一星期後玩萬花筒還有多少樂趣,另一半則預測隔天的樂趣程度。兩組學生都預估快樂不會稍減,雖然在前一項研究裡,大多數人都認為,玩萬花筒的樂趣會隨著時間拉長而下降越多。換句話說,雖然我們都知道時間會沖淡樂趣,但新玩具當前,我們還是會把這個道理拋在腦後。等到研究人員提醒大家時間因素,受訪者才會想到,樂趣感就像浪潮般,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沒人提醒,大家都認為樂趣感是不會變動的汪洋大海。因此,產品的新鮮感往往不如預期持久。前述研究的報告顯示,學生把萬花筒帶回家玩之後,一週後的樂趣感遠低於一天後。

四、改變像跑馬拉松想要贏,少不了學習與苦練

樂趣感會降低是因為人不是溫度計。把溫度計放進溫水,水銀會逐漸上升,精準反映水溫。「不管溫度計剛才放在哪裡,烤箱也好,冰水裡也罷,也不管放幾小時、幾天還是幾年,溫度計都會忠實呈現溫度。」研究人員夏恩.弗瑞迪克(Shane Frederick)與喬治.羅文斯頓(George Loewenstein)解釋說:「水銀對先前的狀態沒有記憶,人類以及其他生物卻不一樣。」同樣一盆溫水,如果是在寒冬早晨剛從戶外走進屋內,把手放進水裡可能會覺得很燙,但如果是悶熱的夏天,可能會覺得涼爽。此外,手放在溫水裡久一點,起初的感覺很快就會鈍化。

人類情感的運作道理也大同小異,因此我們對改變十分敏銳。如果能了解溫度計跟「快樂度計」(cheerometer)的根本差異,就能打造具體的花錢策略,打擊感覺疲乏。

當然,改變花錢方式絕對不是活得更快樂的唯一途徑。但我們可以看出,錢花得對,更容易買得到快樂,因為同樣是花錢,某些東西的快樂性價比更高。話雖如此,日常生活應該處處追求快樂嗎?追逐快樂不是徒勞無功、痴人說夢嗎?正如《洋蔥報》一則諷刺頭條指出:「成年人真以為能找到快樂。」根據有些研究指出,刻意追逐快樂可能會造成反效果。研究人員請受測者聽一段悅耳、但並非天籟級的音樂,要求他們盡可能讓自己感覺愉悅,結果發現這些人的快樂程度比不上沒有被如此要求的人。曾經陷入沮喪的人都知道,想辦法要自己快樂很難。對一個人說「開心點就好了」,就好像在說「跑贏一場馬拉松就好了」。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需要很多幫助和練習。(本文摘自第二、第五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