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412.html
我與老婆一向十分節儉, 加上多年來穩當投資, 總算有個可觀的投資組合, 投資組合以股票為主, 經驗過百年一遇的金融海潚過後投資回報都尚可以 (金融海潚時仍100%股票, 並沒有做出止蝕之類的動作), 心中已經覺得算是有所交待。反觀很多身邊朋友、師奶及親戚都由買股票變炒股到抽新股、再變炒輪、再變期指及牛熊證, 最後再變為發誓永遠不沾股票, 而我卻永遠堅持買股票是與企業擁有人夾錢一起做生意, 相信這個概念一定可以令我們早點獲得財務自由。
曾看過李嘉誠先生的訪問, 他說自己記憶力驚人, 長實有數十間子公司, 她們的賬目李生全部都看過, 隨便都可以說出某家子公司會計賬目內的數字。其實同樣的能力, 巴菲特都同樣擁有, 他們都是對會計數字十分敏感的人。
可能有人會說, 他們都是企業家, 生意是自己搞的, 當然對公司的會計數字十分掌握, 買股票的又怎會擁有公司或子公司呢? 其實大家手上是否有一堆股票呢? 她們不就是你們的公司及子公司, 她們每年都為你賺錢, 你應該每年每季檢閱她們的業績, 還要記入腦, 不時有什麼公司新聞及政策推出, 第一時間想想對自己投資的公司及子公司有什麼影響, 當然你不是營運者, 你不能作出什麼營運動作, 但你有權增持或減持的, 這是你運用資金的權利。
如果長線來看, 其中一家子公司表現不佳, 發展潛力有限, 管理層又表現不濟, 李嘉誠先生一定會動手處理, 換掉管理層又可以, 把公司重組又可以, 成本控制等。而投資者的投資組合 (子公司) 如果出現上述情況, 投資者大可沽貨離場, 把資金投入有未來的子公司。
但請記住一點, 如果經常買入沽出 (假設不是炒作), 而原因是買入後不久你又發現管理層不濟或公司沒有未來, 一次半次還可, 一年十次八次的話, 你就要好好檢討自己買入子公司前的研究分析是否做得妥當, 外國人有一句很好的形容,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 被人騙了兩次以上, 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此仍舊文章經修改後重溫, 原文網址
http://hk.myblog.yahoo.com/cpleung826/article?mid=5463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9508.html
很多時企業都會有缺錢的時候, 企業要吸水有好幾種方法, 每一種都有其好處及壞處, 我們應該怎樣演繹其吸水方法對股東的影響呢? 可以當自己與幾位朋友夾錢開茶餐廳, 應該會比較易明。
發行債券
發行債券可以說是最直接的方法, 夾錢開茶餐廳要更多資金, 最直接當然是向銀行借錢, (發債就是向債券購買人借, 當然, 債券購買人不一定是銀行), 銀行是不會分薄股東的股份權益的, 但到時到候茶餐廳需要向銀行付上利息, 一定會對未來盈利有所影響, 因此要衡量債息及利用債項所賺取更多盈利的能力。
發行新股
發行新股有點像印銀紙一樣, 印些新股票出來賣就可以獲得資金, 假設一間本來四個人的茶餐廳找多一個人夾錢, 本來的四位股東由每人平均佔25%的權益變成每人平均佔20%的權益, 未來茶餐廳的盈利都會被新股東分薄了, 當然好處就是舊股東一蚊都不需要拿出來而茶餐廳都能獲得新資金, 從前的匯控很常用這一招獲得新資金作出收購其他公司擴大版圖 (注意: 舊股東跟新股東的股權不一定是平均分布的), 要注意集資後的經營前景會否能夠抵銷分薄股權的損失。
發行優先股
優先股有點像債券與股票兩者中間的產物, 優先股股東可以像債券一樣跟公司討論利息條款, 同時又可以在某時刻對換成股票, 但未對換之前優先股是沒有公司股東的權利, 與債券相似。債券、優先股及股票到公司破產時會按對公司權益的操控倒序地獲分派公司的資產, 對公司權益的操控由大至小是股票, 優先股至債券, 所以破產時最先分享公司資產的是債券持有人, 再到優先股, 最後才是股票持有人。
供股
供股即需要原來股東再加錢夾股, 四個股東一人夾多十萬予茶餐廳, 供股前跟供股後各股東的股權並沒有任何改變, 對未來盈利的分享也沒有改變, 但如果當中有股東不夾錢, 他原有的權益就會被其他股東分薄了。匯控早前的世紀大供股, 接下來一些內銀股都進行了供股, 正是用這個方法吸水, 增加公司的現金儲備水平。
其他方法
企業還有更多方法吸水, 例如賣家產, 和黃就很喜歡賣東西獲現金, 匯控在金融海潚時, 各界都關注她會否變賣如交行之類的優質資產, 企業在經濟高峰甚至是泡沫時高價賣家產是十分漂亮的, 但在經濟差時因周轉不靈而被迫賤賣家產就太可惜了。還有公司可能把部份資產分拆出來上市, 上市後就能獲得新股東的資金, 以前看電視很多商業奇才最厲害就是把公司拆骨、合併、重組, 最後能增加現金流或資產價值, 從而把股價推高, 早前李嘉誠就把和黃的一些業務分柝到新加坡上市成功吸水。
企業總有需要資金的時候, 在選擇用哪一種方法吸水時應該充分考慮小股東的利益, 對沒有照顧小股東的吸水行為, 而只玩弄財技者, 大家最好敬而遠之。
此仍舊文章經修改後重溫, 原文網址
http://hk.myblog.yahoo.com/cpleung826/article?mid=4835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08.html
近日小股災, 聽到有些人的想法原來可以好特別, 有位人兄會話股災是預期之內, 銀行股及保險股都是「篤數」行業, 沒有實業, 賺多少錢任由他們說, 人工手續費成本又高, 不亂騙錢怎可能生存, 所以一到股災就現形。
我非常了解他, 知道他對會計、股票、金融、生意、理財等知識其實十分缺乏, 所以就討論下、分享下, 將銀行及保險股的賺錢過程講一次, 而又將賣衫賣飲品的所謂「有實業」行業的賺錢過程講解一次, 從中加點個人意見, 例如「有實業」行業的存貨問題, 即生產了過多貨品又賣不出, 要找地方存貨, 甚至要銷毀, 反而銀行及保險行業的貨是錢, 沒有存貨問題, 所以各行都有其好處壞處。
然後他再話, 銀行及保險股都是「篤數」, 今季又話賺, 下一季又話蝕, 根本不可信。
我又反問:「咁你睇過人地盤數未呢? 即係年報。」(其實我知道答案一定無)。
他說:「洗乜睇呀, 唔洗睇都知係做數啦, 一年話搵億億聲, 俾一兩億d會計整靚條數咪得囉。」
於是我講深少少, 講有關宏利(0945)早前因利率下跌而需要根據加拿大會計制度對所有保金賠付作永久年期的撥備, 當中又講解少少保金賠付的意思, 它跟利率的關係, 又講解少少對盈利作出撥備的意思, 真假盈利或虧損。其實我故意講得深入一點, 我知道他不會明白的, 最後我想帶出的是我也不是了解得很多, 至少我知道這些, 對於年報內的數字, 先不要討論真假問題, 先假設都是真的, 投資股票的人最大的問題是成本年報任他看都不懂看, 不懂看又買, 好像雷曼事件, 買的不懂, 賣的又不懂, 連設計這些工具出來的都以為自己懂, 最後就死路一條。
所以, 我討論得深入一點, 讓他知道人家會計及核數的世界都是專業, 很不簡單, 自己不懂就不要說人家的數都是假的, 這樣不公平。再者, 不懂就不要投資, 更要虛心一點, 永遠好像什麼都懂, 不會學到新知識的, 虛心一點向世界學習一下吧。
Steve Job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think different.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13.html
弟弟一年多前剛出來工作, 開始接觸股票, 身為哥哥的我當然要指點一下迷津, 我倆平日都有討論投資理財的問題, 他對我的理念一向都頗認同及清楚。
其實我一早就鼓勵他開投資戶口小試牛刀, 因為只看書、看資料及討論的話, 理論再好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很難鍛鍊出投資時的EQ出來的, 現在他終於開了戶口, 隨時可以action了! 為了使他更了解什麼是價值投資, 我建議他在首廿萬的投資只可以選擇一支股票, 當選定以後, 買賣操作都只可以局限在這一支股票上。
起初他也不明白, 我解釋了這個限制起碼有四個好處, 第一是集中投資, 廿萬對一個剛出來工作的畢業生可算是不少的數目, 但我告訴他, 當進入投資市場, 這個數目少到不得了, 把資金一分再分, 一些股上升一些股下跌這些拉上補下的投資方法, 只是因為對投資的股票不了解而以為分散風險, 實際風險還在 (不了解就是不了解, 對投資不了解就是風險), 用少數資本還把火力分散, 根本起不了什麼回報威力。
第二, 減少多餘費用, 如果得十萬分散成二十支股票, 平均一支買入幾千元, 假設平均一支股票每年派三次息, 以匯豐戶口為例, 每次派息時銀行都收$30, 一年就蝕了$1,800, 這個只是動也不動地收股息都要付的成本, 還未有計算買入賣出二十多支股票的操作成本, 七除八扣, 如果投資組合是一百萬以上, 這些手續費所佔的巴仙還可以吧, 但如果資金本身已經不多, 多買幾支股票不是好主意。
第三, 人沒有無限時間, 加上剛出來社會工作, 在工作上還要花很多時間學習, 回家還要研究數以百家的公司, 我覺得不可能, 誰說可能的話只是因為根本沒有研究得透徹就完事, 所以最終只會沒有好好研究及了解要投資的股票就買入, 把所有精神時間集中研究一家公司, 這樣會比較可行。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就是如果只給你投資一家公司的話, 你一定不會草率行事, 我作出一個假設性問題, 就是現在你有資金可以搞生意, 搞什麼生意都可以, 而這盤生意是上市公司中任選一間, 但要專心做這盤生意, 不可以做東又做西, 這盤生意就是你的唯一家檔, 在這個前題下, 你的投資決定將會有很大變化, 例如看見雜誌有專家說內地大西北的供水問題嚴重, 未來水利的公司十分有前景, 值得買! 好了, 現在你選了這家水利公司後就只可投資這一家公司, 你會選嗎? 不會, 但如果沒有限制, 很多人都會小注投入些仙股毫股, 或看兩頁雜誌再上網 click 兩下就入少少貨, 試一試運氣之類, 或以為自己對投資目標已經了解非常, 但如果只可買入一家, 我相信每個投資者都會傾盡全力去深入研究, 最簡單就是由上而下, 全球什麼國家未來廿年最當道? 這個國家內什麼行業在未來廿年最牛? 這個行業中有哪些上市公司? 每家公司的情況如何? 只選一家你會選哪一家, 原因何在? 它這盤生意抵買嗎? 它的價值在哪裡? 它在全球危機時價值如何變化 (是年報上的價值, 不是價格)? 最後是它現在價格如何? 這些不是難做的, 現今上網找資料十分方便, 很多地方都把資料整理得很好, 如果用這種深入研究方法都認定一支仙股是值得訓身的話, 那就訓身吧!
第四點所描寫的, 本來就是投資前應該做的, 但很多人卻不以為然, 以為看三、兩頁雜誌及報紙就對公司了解非常, 繼而買入, 這些人在大狼市時 (指上落波幅極大) 就會被震走, 希望弟弟慢慢明白為何金融海嘯時我滿手都是暴跌的金融股, 但還會瘋狂加碼, 人家以為我是溝淡, 使傷勢減輕, 這只是瘋子的說法, 如果你真的對你自己的投資有足夠了解的話, 你會明白的。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663.html
投資不是賭博, 當水平足夠的時候, 每宗投資都會從生意角度去作出研究, 生意中要考慮的風險、回報期、成本 、投入時間、回報等等, 有了這些概念, 自然一理通百理明, 對各式各樣的投資作出正確的思考, 我指的投資包括股票, 炒樓, 買樓放租, 做生意, 到買賣iphone產品及淘寶ebay, 甚至賭場及馬會, 只要考慮周全, 賭博都會變成投資, 問題在於是否真正明白每個投資中的要點。
早前跟同事討論iphone5, 因為iphone 產品一向有人炒賣賺錢, 我話今次又看看iphone5投資價值如何, 可是同事對這些炒賣行為相當反感, 指出這些人在內地被稱為「果農」, 因為蘋果公司出的產品是「果」, 炒賣這些產品的人只算是「果農」, 好像充滿貶意。
我看法又不同, 如果當這些行為是投資生意來看, 這是相對有趣的, 所需要的知識也不少, 電視中看到一位人稱「iphone婆婆」的炒賣者, 她每天就買入多部iphone產品, 從她的行為及訪問看出很多生意之道, 例如她對所有iphone產品的行情極之熟識, 甚至每個時段各種產品的回收價都十分清楚, 對成本的控制, 種種都不是外行人能及的。
在討論中, 我指出這些生意的角度, 其實這是不錯的生意, 例如成本近乎零, 因為可以用visa卡買入, 在免息期內把貨賣出就是無本生利, 風險不是太高, 只要每次買入貨不太大量的話, 行情突然轉風對你都影響不大, 回報期又快, 由於成本低所以回報率會非常高, 所以如此的投資實在難找, 難怪不少人投入這些行為。
不過, 說實在點, 轉賣iphone產品始終對社會經濟發展沒有太多幫助, 對這種行為不應得到太高鼓勵, 但對如此行為作出生意角度的思考研究其實不錯。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13.html
曾經與一位同事討論股票, 他對股票十分有研究, 也會用很多時間來讀股票資訊 (包括上班時間), 所有市場新聞都追得很緊, 對股票的認識可以是隨你說個號碼他都知道是什麼股票。
他買賣股票都是短線, 追消息, 炒版塊, 認識他的時候是 06年左右, 他在炒中國奧運概念股, 當年很多新股上市, 他大部份都有參與抽新股, 再之前的澳門賭博概念熱以及科網股熱, 他都有參與。
與他討論時, 每當講起哪支股票, 他大多數都會說他曾經持有過, 有些會說支股票令他贏錢, 有些就輸錢, 一講起股災時期, 他就會認為最重要是「走得切」, 講了很久, 討論過很多次, 我都不知道他的投資回報如何。
他會討論很多股票, 但都不是其價值, 不是討論其公司的賺錢能力, 而是這支股票替他賺錢的能力, 例如他會考慮支股票「有冇力上」、「當唔當炒」, 他追消息追了十多年, 到底投資回報是多少呢? 我不是太想知道, 始終這是人家的事情, 平時「吹水」不一定要數身家的, 換轉是人家問我的身家, 自己也不太想回答, 不過從他的描述之中, 他的大約投資回報都可以約略估計得到, 因為很多時他都會為贏得一萬幾千而非常高興。
其實, 每天花心血花精神追消息, 不如好好耐心買入優質資產, 讓它滾動而幫你賺錢好過, 當你建立的賺錢機器滾動了, 沒有這些機器的人要追也追不來, 起初是幾萬元, 慢慢過十萬元, 慢慢過百萬元, 當然最好自己的工作又能升職加薪, 但當機器一步步滾上去, 其實工作的收入對你影響會越來越輕, 到時恒指一萬點又如何, 三萬點又如何, 身家只是時高時低而已, 目標是不停製造現金的機器, 到一定水平時, 再回看那些為贏得一萬幾千股票而追趕消息的人 (好彩會贏, 但不好彩連本都要輸突), 已經是不同層次了。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12.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11.html
學習理財, 穩妥投資, 有多餘錢就買入好資產, 好資產是能帶來穩定現金流的東西, 這些道理不難明白, 但做得到的總是不太多人, 原因何在呢?
看不見遠景未來就不做
這是從一位朋友身上聽到的, 他不是80後, 但也曾經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不理財不儲蓄, 其中原因是他當時人工低, 儲蓄也剩不了多少, 數千元人工, 減去生活費及給父母的, 可能只剩下一千幾百, 不如消費罷了, 後來又因為加了薪, 又要計劃結婚, 於是才被迫要有理財計劃, 現在算是不錯, 但他也有點後悔自己起步太遲。
賺快錢心態
曾有人問, 慢慢等投資組合成長, 是不是太慢嗎? 知道股市在瘋狂中, 在泡沫中, 何不用一點點錢作投機呢? 炒一、兩轉好過整個組合等五年, 我想這是機會率問題, 不錯, 在股市瘋狂時炒一炒, 一轉可能賺三幾倍, 每次都贏的話, 十分和味, 但事實上, 你在贏誰的錢呢? 只是在市場對賭, 有人賺, 就一定有人蝕, 沒有公司的實質經濟效益, 股市就只是一個零和遊戲, 最後賺的都是收佣及手續費的單位。
投資實體在投資知識之前
在投資之前, 很多人都沒有好好地投資自己的知識, 就在我身邊的人, 不少買了很多年股票, 但連市盈率還不懂, 有些能談市盈率及公司盈利的就已經是討論中的專家, 可是坦言沒有看過年報, 更說:「我識睇年報我就係會計師啦!」我發現他們都十分崇拜專家, 每日專家說了什麼, 他們就會說什麼, 認為這些就是能令他們賺錢的消息, 就算輸錢都只埋怨自己知道消息知道得太慢而已。
羊群心理
心理學中對研究人類行為有一種理論, 就是羊群心理, 當大眾都在做一件事情時, 人類心理上就不會離群地做別的或相反的事情, 當電視的財經專家, 以至身邊的朋友都在討論什麼東西在短時間會升值時, 不會有太多人能夠考慮更遠的投資, 因為這是一種成為異類的行為。
所以, 財務自由之道, 說來容易, 做卻難, 開始可能沒有儲蓄, 有儲蓄又想賺快錢亂投機, 想投資又沒有投資知識, 有投資知識又有資本的, 但又很難離群地操作, 如果你能做到的話, 恭喜你, 而你可以看看身邊的人到了哪一個水平。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9.html
瑞房(272)出中期業績, 其中一個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近年颯升的負債比率, 要看負債比有很多公式, 好像瑞房提供了一個淨資產負債率, 計算頗為複雜, 是以可換股債券、票據、銀行及其他借貸總和與銀行結餘及現金兩者間的差額再除以權益總額計算, 好像不容易理解其有效性, 有些人就會用權益除負債, 或短期債除現金等價物之類, 每一個數字都有其意義, 只要每年觀察其一致性, 就能看到公司負債問題有否惡化, 當然用短期債對現金等價物就可以看到公司的現金流水平有否問題。
無論用哪一個負債比來看瑞房, 都不難發現瑞房的負債在颯升, 因為早排瑞房才印可換股債券來融資, 當然大家都知道, 起樓是要很多資金的, 找銀行借不一定是最減成本的融資方法, 瑞房選擇了可換股債券, 看看這些債的成本如何。
年報中第33頁列出了借貨的結構, 當中有21.7億可換股債券及65億票據, 再翻開第11頁, 這兩項利息支出分別是1.14億及2.32億, 這是中期業績, 因此這是六個月的利息, 所以按年息計, 可換股債券10%, 而票據要付7%息, 而總債務都要付超過7%利息。
10%, 7%, 不算是低息借貸, 只是這兩項價值86億的借貸, 一年就有大約7億元的利息成本, 這是一個什麼數字呢? 看看半年盈利是7.84億, 一年可能是16億, 如果沒有這7億利息, 不就是多一半利潤?
當然, 數字不是這麼簡單, 第11頁就有個7.46億的負債資本化項目, 這就是說如果沒有第31頁中那244億的負債, 公司發展中項目中就會少7.46億元資本, 所以在盈利入帳時都會補回這個因負債而得到的資產, 使總借貸成本只是5千多萬, 信不信由你。
無論如何, 巴菲特, 李嘉誠及富爸爸都不喜歡負債, 而大家看年報中負債時不能單看總負債, 小心看錯表中負債的威力或殺傷力。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html
跟秘書姐姐講理財, 我話富人跟窮人最大的分別就是資產及負債的比重, 先解釋了資產及負債的定義, 我是用富爸爸窮爸爸書中的定義 (不是會計學的定義), 資產就是會把錢放進你口袋的東西, 負債就是把錢從你口袋拿走的東西。
簡單易明, 然後我說富人所買的多是有好回報的, 有價值的, 多是資產, 而窮人就相反, 專買負債。她說, 「我無負債, 因為無買樓」
我就話「唔係得樓先可以叫負債, 有時樓又可以係資產又可以係負債, 講負債, 咁你個iphone呢?」
佢問「iphone都唔會攞走我d錢...」
我話「咁你個3G plan都唔少野, 加上成5千蚊買部iphone返黎, 玩三四年就點都要換過啦, 如果計折舊, 機身一年都唔見千幾蚊, 3G plan又三舊水一個月, 你咪為呢部野個個月用成五舊水, 佢帶俾你個回報有無咁高? 或者係你好需要佢?」
佢話「我需要佢囉」
我話「咪係囉, 用iphone無問題, 但係要知道呢d係消耗品, 甚至叫做你既負債, 除非部iphone幫你賺到好多錢, 如果唔係佢並唔係一種資產, 你要知道你享受緊一件乜野先得」
佢話「咁又係, 咁我認真數下有乜負債先, 屋企上網費啦, 老公架車啦, 租屋啦...」
我話「衣食住行呢d野唔洗計啦, 富人窮人都要用, 當然多數富人消費慾無窮人咁大咁啦, 唔知點解窮人特別講享受, 富人反而好儉樸, 數呢d負債無意思, 睇唔到好大分別, 不如你數數你d資產俾我聽?」
佢話「要每個月有錢俾我? 我份工囉...」
我問「係呀, 當係啦, 仲有無?」
佢話「......無lu, 真係無lu......係喎, 真係無喎, 原來我除左份工真係無資產喎!」
大家都不妨數數資產, 如果發現自己除了工作收入以外數不出資產來, 小心手停口停, 你離財務自由還有很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