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7.html
近期多間上市公司相繼公布業績, 因為工作忙, 所以沒有第一時間看投資組合的業績, 但多數自己有買的公司業績都被多位網友分析了出來, 算是有個概念。
有不少網友分析業績時, 會對公司的業績感到失望, 而事實很多公司的業績都強差人意, 網上看到連市場先生都開始對國壽作出批評, 而我又偏向不會因為短期一兩年的業績而定一間公司的生死, 何況是一兩季的業績呢? 更說實點, 業績是還有錢賺, 只是賺少了。如果是基金佬, 相信即刻狂出報告說什麼增長期已過, 什麼投資價值不高, 已成為公用股之類, 他們可能在未出業績就估算業績, 每季甚至每個月的銷售訂單不好就洗人倉, 這些操作我完全不認同。
又說回做生意的概念, 只要還是好生意, 還是好的管理層, 還沒有變質的公司, 業績只是因為市場升跌及環球經濟出現一時間的收縮, 反應又何需太快呢? 還是那一句, 但願自己曾在六七十年代買入了很多匯控, 中電, 長實, 新鴻基, 恒生, 煤氣......到現在還未放就好了。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5.html
不知道大家有否在公司中經歷過改朝換代, 意思是最高管理層換班, 一般來說, 最高管理層一起身, 整個原用的皇朝都會改變, 這是人之常情, 因為新上任的老闆又怎會用原有的班子而不用自己的心復呢?
從老闆口中得知, 一間公司改朝換代的威力可以很大, 他曾經就服務過數家公司, 在一些公司中都做了多年, 更是管理層, 當時他開始覺得自己的工作穩定而有機會做到退休時, 誰知一個改朝換代就令公司變天, 他也要走人 (還未被炒, 但不走可能會被玩死), 所以他經常以過來人身份提醒我們, 工作實在要講際遇及運氣, 當然實力很重要, 有實力的人會遇到較多可把握的機會, 但很多時候, 時不與我, 就會事與願違, 一份穩定的工作都可以一下子變成被炒高危。
大約兩年前, 我的舊公司也是相對穩定的公司, 過往二、三十年都沒有炒人, 這也是管理層的自豪之作, 我也工作得很滿意, 只是後來想轉工出去走走, 但當我走了之後, 其實一個大佬上位坐正做董事, 一上場就把公司的穩定制度大改, 迫走不少服務十多二十年的員工, 全力提升公司的效率, 賺更多錢。
近日, 新公司的管理層又換班, 雖然離正式換班還有三個月, 但發現公司又準備出現大事件, 一些原用多年的制度被質疑, 公司的架構又準備被改變, 從前被舊班子加入的架構, 現在新班子想精簡架構, 同事間都擔心可能要炒大半人走。
自問還未到怕被人炒的年齡及職級, 假如今天被炒, 一走出街就可以找到另一份工, 但還是替很多其他同事擔心, 大家在討論, 都認為新班子一定為交業績而做一點動作, 每一個改朝換代都是這樣, 一上場就要各部門多交10%利潤或減10%成本之類, 或是把多餘架構合併或刪減, 又或是分支新部門而加入自己的心腹, 總之, 所有員工都為新任管理層而增加很多工作量或死不少腦細胞。
最恐怖的現象是中高層的擦鞋行為, 最高層還未坐定, 還未出聲, 還未有方向, 還未要求交數, 一眾中高就已經為求自保做出很多古怪行為, 他們希望討好主旨, 猜測主旨意思, 自把自為地做事, 例如會問一些多年來都沒有問的問題: 「點解呢個team既成本咁高? 點解要咁做, 唔咁做, 寫個report解釋..., 下年原本請兩個人, 掉轉頭要cut一個人, 你諗諗點cut!」, 他們為求生存, 不擇手段, 總之交數, 但表現到最重要就是他, 是人是鬼, 在這個時候一眼就可看出。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0.html
buy and hold優質股是可以享受複利威力的投資方法, 以做生意的角度去持有股票, 只要所持有的公司基本因素不變, 自然不用沽出, 長期持有已經可以享受股息及股東權益增長的好處。
因此, 一般來說, 長線投資者都會在公司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繼續持有股票, 而近期我在思想多一個需要沽出股票的情況, 就是被市場投機者超買而做成過份溢價的時候, 其實這會產生一個很好的套現機會。
本 來價值投資及長線投資, 應該看公司基本面, 公司的賺錢能力還在, 為何要沽股呢? 這就是你在搞生意, 可是每天都有位市場先生在搞亂, 每天都出價要求買你的生意, 他所出的價高高低低你早已習慣, 由於這盤生意實在太好, 你多不會理會他的要求, 只會集中精神做好這盤生意, 可是市場先生有時極不理性, 他會受市場氣氛影響, 隨時可能出一個天價要買你的生意, 如果天價在前, 是時候計計數是否賣掉這盤生意給這個瘋子。
股 票背後的公司是一盤生意, 每年有盈利, 盈利又有增長, 公司又會成長, 越做越好的生意, 對價值投資者實在是長線持有的極佳對象, 可是如果股價颯升, 升至這間公司幾十年的盈利都追不會這個股價 (而公司的盈利增長也已經計算在內), 在這個時候, 沽出股票等未來股價回落再買回也不錯。
當 股價升至這個水平, 泡沫已經出現, 接著而來的多是一個大跌市 (但當然泡沫可以持續一段時間), 所以在這個時間沽股離場還可以避免股市回落的痛苦。但有一點要注意一下的, 市場先生當然給出了一個不合理溢價, 要股價回復合理水平有兩個, 一是股價跌回合理水平, 二是股價在很長的時間不跌, 但公司內在價值強勁提升至追及股價, 甚至出理第三個可能, 就是在兩者之間, 如果是第一個情況, 當然沽股是精明之舉, 可是如果是第二個情況的確價值飛升, 令大家只能望門輕嘆。
沒有人可以保證沽股後股價就會回落, 而比輕安全的做法就是巴菲特買股時的安全邊際, 在沽股決定時要計算到股票公司的溢價有一定的水平, 而且越高越好, 就好像巴菲特買股時要求股票比內在價值平, 越低越好, 這是他的安全網, 一旦自己分析有點錯誤都還有所保障。
所以, 買$1東西時, 最好用$0.5好了, 到賣$1東西時, 最好用 $2, $3, $5...賣, 但如果你問我有否賣過優質股的經驗, 確實沒有! 而現在也還未到時候, 所以都只是想想而已。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19.html
瑞安房地產(0272)在無線電視的財經透視講解市場策略。
http://mytv.tvb.com/news/financemagazine/124465#page-1
有研究內房股的朋友都會覺得瑞房的賣樓周期比一般內房股都會比較長一些, 而瑞房的項目又的確比其他內房股的項目不同, 項目總會有著一些特別的地方, 成為城市中的地標。我也一直有這種感覺, 而且這種感覺由中央打嚴房地產的這些年更加強烈, 瑞房的賣樓及套現速度實在慢人半拍。
不過, 我一直喜歡投資一些能創造價值的公司, 這是真正資本主義的贏家, 如果家家公司都能做的, 最後只是鬥快做、鬥平做、鬥賤做, 這不會是一個好結果, 要做最後贏家, 一定要做出人家做不到的價值。
一般房地產公司都是投地、建房、賣房, 投地時呎價多少塊, 建築成本如何, 不同地段的樓價如何, 項目的利潤都一定能大概計算出來, 餘下來的就是鬥靚價搶地, 鬥快建成, 賣樓時推出熱鬧氣氛等, 誰能找出更多價值呢?
在香港, 我覺得長實就是前者, 不停建房賣房, 主打貨如輪轉。而能加添更多價值的就有新地及近年的信和, 新地發展下的沙田, 是整個區去考慮, 商場購物中心加上住宅, 令整個區變成超高人流的地區, 使地價因經濟活動而升值, 賣樓時能賣更高的價錢, 這些價值都是新地創造出來的。
瑞房令我想起新地, 做的都是非一般的項目, 上海新天地已經不是一般發展商會或能做得出的項目, 結會新舊元素於一身, 令建築期及成本增加不少, 其他重點城市的項目都有類似的特色, 看完這篇報導, 我對瑞房未來會跑出又多了些信心。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29.html
假如你支股票不停發新股, 你會有何感覺? 發新股來做什麼? 用來還舊債。
公司發新股, 對舊股東的影響是間接的,你所持有的股數不變, 但對公司的控股權不知不覺地少了, 對公司盈利的分享也不知不覺地少了, 只要看一看該公司所發出的股票總數, 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持股被間接沖淡了多少。
最可怕及影響最深遠的可哪間公司發新股呢? 我保証一定對你有影響。不是匯控, 不是港交所, 而是美國政府! 從1971年開始, 美國佬就不停地發新股 (印銀紙), 對手持美金的人就是間接地被沖淡面值, 可怕的地方是你很難準確計算出你被沖淡了多少? 跟美元掛釣的港元, 累我們一直要接受這個問題。
我們不是美國人, 應該不需要交美國稅, 但美國政府抽稅很有趣, 他們會直接地抽國民的稅, 這個很多國家都會做, 只不過美國稅比較複雜而已, 抽了稅便有錢做事, 保持國家穩定。
還有一種稅是間接的, 美國政府不夠錢就會印, 銀紙用債券保墊, 印了新錢就拿來用, 債券要付利息的, 還不到利息時又會印新錢出來, 總之會令舊錢持有人的價錢被沖淡, 美國政府的購買力是靠舊錢持有人的價值損失所支付的, 即持美金或美金掛釣貨幣者是在間接繳交美國稅, 我們都是受這家不停發新股的公司所拖累的, 你有何感覺呢?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15.html
中電、港燈今次加電費好像過了火位, 本來個遊戲, 無論以前的13.5%或是現在的9.99%, 在這個低息環境之下, 兩電永遠都是贏家, 只要不要 'cross the line', 個party一直可以繼續。
如今, 兩電一下就去到盡, 加電費申請中還要計及多年後才建成的投資, 又加足利潤上限, 建議電費加幅比通脹還要高出很多, 這一定會觸動公眾神經, 變相下一次再討論利潤率的時候, 兩電手持的本錢一定少很多, 這是不智的。
近年上市公司多講 'sustainability' 「可持續發展性」, 兩電明知他們的利潤就控制在利潤率上, 沒有本錢討論提高利潤率, 等於減低可持續發展性, 這樣大大份賺幾年錢之後就被緊緊控制著的公司, 投資價值不像從前高。
一間好而又值得投資的公司不是每每都謀取暴利, 得罪人多、稱呼人少的。反而應該要在公眾、股東及員工之間取得平衡, 從而將社會資源發揮到最大化, 其中最大原因就是沒有做好平衡點的話,「可持續發展性」就會受到影響, 一、兩次賺到盡而做嗅個公司名之後, 後果一定自己承受。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14.html
現在全球的目光都在歐債, 美國的問題好像少了很多, 之前大家都期望美國的QE3, 後來出了一個OT (operation twist) 就完事, 現在又好像成功解決了危機似的, 所有問題轉移到歐洲, 真奇怪。
歐債都已經一段時間, 之前所等待的「見血」事件始終沒有出現, 但每星期, 大市就總是緊張得很, 一有什麼看風草動, 投資人就抽走資金, 令股市回落, 這樣驚弓之鳥的投資人, 間接令「見血」事件很難出現。
市場經過08年金融海潚之後, 好像都比以前謹慎了不少, 絕對不會輕舉妄動, 始終在大跌市時就「cash is king」, 每個人都希望當資產價格暴跌時, 自己就滿手銀紙, 隨便買。其實情況有點像香港人經歷過97年樓市泡沫爆破之後, 對中原指數100點特別有介心, 對市場的態度都比以前小心。
不過, 每次泡沫爆破之時, 受傷都一定是大部份投資人, 只有少數可以全身而退, 而全身而退者又不一定能賺上大錢, 最後都只能等大市回升才入市。所以帶「估市」心態的投資人, 中招機會仍然高, 雖說大家比以前小心了, 但這只是市場需要多一點時間引大家入局而已, 當「潮」形成時, 始終是最多人在水中的時候, 亦是最多人不知潮退正在來臨的時候。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31.html
巴菲特講過黃金是沒有用的, 他對黃金完全沒有興趣, 而作為股神的他所說的話當然有份量亦有道理。
事實上擁有黃金實在沒有意思, 沒有利息, 而現在全世界的貨幣都不再以黃金支持 (連最後的瑞士法郎都不用黃金作支持了), 黃金已經被人故意抛棄。
金錢又好、貨幣又好、債券又好、甚至是公司股票及衍生工具, 說到底它們的價值都是信心問題, 一個國家政權危機及信貸危機, 其貨幣、債券甚至國家內的公司股票都可以一夜之間變成廢紙, 因為背後支持的東西一夜之間消失了。
黃金呢? 我思考了不少時間, 甚至到現在還在思考, 黃金可以支持其他貨幣, 但如今所有貨幣都不要它支持了, 黃金只是一件金屬而已, 甚至比白銀還沒有價值, 因為白銀在工業上有更多需求, 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就是講供求, 如果沒有黃金需求, 黃金本身根本不值一分錢。
但說到信心問題, 每當戰亂或全球有國家危機時, 人民都自動自覺緊抱黃金, 到底黃金是真正的財富最終形態? 還是只是人們心目中的財富最終形態呢? 可能這兩個問題根本沒有分別, 因為沒有人類活動, 所有東西都來得沒有意義, 財富的形態必先有人為主體。
看完貨幣戰爭一書, 好像又有一點啟發, 看看書中後記的一段文字:
「黃金具有所有貨幣中最高等級的流動性。黃金不僅在人類5000年的歷史上, 被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政體的社會公認為財富的最高形式, 它也必將在未來的社會擔當起經濟活動最基本度量衡的重大歷史重任。在世界歷史上, 人們曾4次嘗試抛棄黃金作為貨幣體系的基石, 而試圖"發明"更為聰明的貨幣制度, 前三次已經失敗, 而我們當今的世界正在經歷第四次失敗。人類與生俱來的貪婪本性注定了以人的主觀意識來標定客觀經濟活動的嘗試不會成功。」
看來, 只看現在各國的貨幣策略, 故意抛棄黃金的方法, 有點兒短視, 看歷史的話, 美國這樣發債印銀紙應該最終失敗, 當局勢一亂, 人民又再會擁抱黃金, 看來黃金的形態不能單靠一個時代各國的貨幣政策就能改變。
到現在為至, 我還贊成儲一定比例的黃金, 但比例不應太高, 始終錢是需要在社會流動的。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2/yc.html
由打工仔做起, 今天已經得到財務自由, 而又會在網上無私地跟大家分享財務自由之路的blog友不多, 財叔與YC都是其中之一, 兩位都曾接受傳媒訪問, 他倆主力都是靠買樓致富的, 我一直都有追開他們的blog, 亦每一篇都細看過, 希望可以借助他們的經驗使自己財務之路好行一些。
讀完他們的blog之後, 發現雖然他倆都是靠買樓致富, 但其實方法有點不同。財叔最喜歡買入有未來的物業來持有收租, 等可觀價值出現後賣出, 在可見的未來買入的物業能有很大價值上的變化, 這個「可見的未來」可以理解為幾年左右, 所以財叔多會留意四十年以上而又有可能被收購重建價值的舊樓, 如果物業未來值一般, 財叔又會選擇一些有創造價值可能的樓宇, 例如買入後劏房、豪裝、打通等, 有創造價值可能的樓盤都不會走出財叔法眼, 財叔又會玩弄財技, 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他提過在樓市低迷時, 銀行估值可能比樓價高出兩、三成, 因此他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先full pay層細價樓, 再用銀行估值按七成完整取回full pay的樓價, 一招零首期真是少點經驗都不會知道有這個可能性。
YC兄就是令一個模式, 他會買入有長遠前景的樓盤, 這些樓盤多是抗跌力很強的藍籌屋苑, 買的時候會選擇在中原指數較低的時候買, 而在中原指數較高的時候賣出。當YC買入若干物業後就會持有, 並在樓價上升時到銀行加按套現, 再買入更多物業, 這是他所謂「整大個餅」, 到樓價升至泡沫水平時沽出套現, 這是他所謂「食餬」。YC買入後就用租金收入保留持貨的實力, 長時間地享受香港經濟發展所帶動的地價升值以及樓市高低的升跌浪。
兩者比較之下, YC的操作模式難度比較低, 風險也比較少, 但在成功造出不敗之地之前要配合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 YC是公務員, 這方面完全沒有問題, 要學習的話, YC的模式會較容易上手, 需要鍛鍊的是長遠眼光及定力。相反, 財叔的操作模式所需要的功夫及經驗相對比較多, 有點像打理一盤生意, 找有前景的舊樓來等收購或劏房出租, 說就容易, 但做起來十分難, 我就有位同事試過到旺角及上環的地產舖, 希望跟經紀混熟後能得到值得投資的買盤訊息, 但只能得到一次又一次冷淡對待, 問多幾次都放棄收場, 更不要說要有裝修班底之類。他倆還有一點分別, YC會對中原指數高低定立持貨步位的目標, 但財叔就好像在高市、低市都能找投資, 這個對市場的看法也是兩者之間很大的分別。
說財叔及YC的共通點, 除了投資物業致富之外, 他們還有很多共通點, 例如他們都非常著重現金流, 而租金回報就是投資物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現金流指標, 按他們的建議, 不懂計數是不應該投資的。還有, 他們都非常肯定槓桿的威力, 他們選擇投資物業都是因為物業可以獲得非常穩定的槓桿, 要利用槓桿, 他們都會明白銀行是他們的朋友, 跟銀行打好關係是十分重要的。
我非常建議對財務自由這個課題有興趣的人去看畢財叔及YC的所有文章, 不過當你想運用當中智慧時, 請小心現在香港的情況可能有點改變, 例如香港過去三十年的增長與未來三十年的增長有何分別? 現在屋宇處對劏房的態度。銀行的信貸資料庫對多間樓按揭的影響。全球正在極低利率水平, 在這個起步點應否在上會時計得太盡? 政府SSD令炒家絕跡後, 樓市的生態變化如何。以上種種都是應用人家的智慧時要考慮的問題。
還有一個他倆比較少提及的, 就是稅務問題, 這個問題在香港個人買賣股票都不太需要考慮的問題, 但買賣物業及收租就一定要考慮, 個人名義持有? 公司名義持有? 找親戚名義持有? 報物業稅? 個人入息稅? 還是利得稅?這個稅務問題也是一個很大的命題。
財叔 blog
http://www.xn--rort53k.com/index.php/joomlaorg
YC blog
http://blog.yahoo.com/_BIBG6PRURNDFYIOSVOFF2AOCOE/articles/page/1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26.html
看了有線的樓盤傳真, 其中有一位嘉賓指出了樓市一個「不夠爽」的主因, 就是換樓鏈被打斷, 而打斷換樓鏈的不只政府, 還有銀行。
對經濟有認識的人都會知道金錢是要流動才會有經濟活動, 例如一個10蚊, 我拿來買買報紙及紙巾, 這個10蚊就到了報商販手中, 之後商販拿去買菜, 這個10蚊就落到菜販手中, 菜販又拿這個10蚊去交租...就這樣, 一個10蚊就做出很多的GDP。相反, 但如果這個10蚊不流動, 它永遠只會在我的口袋中, 沒有為今年的GDP付出過。
同樣, 發展商建出來的新樓動不動都幾百萬, 香港人哪來這麼多錢買呢? 先不要說內地人全買下。香港人要買的, 多是先以換樓客為主, 換樓客先賣掉自住的, 扣減未供完的按揭之後就拿著百多萬或更多, 就在市場換更新的更大的單位, 足夠付首期就行, 就這樣細屋換大屋, 另一家人就由無屋變有屋的買入他的舊單位, 一層一層連成一條換樓鏈, 整個經濟循環也是靠這樣的生態。
如今樓市成交漸近冰封, 主因有多個, 有中原指數到100令新買家卻步, 政府SSD使買家三思, 樓按借入成數收緊, 上會不一定能借足, 銀行又加按息計劃, 使原業主及新買家按息不同, 大大增加換樓成本, 非常多的理由, 大部份都是打擊成交, 打擊換樓鏈, 現有業主賣不出舊樓, 想買入新樓都有心無力。
總之, 一直都覺得政府打擊樓市對錯焦, 出的招都是打擊成交多於打擊樓價, 到現在為至, 除了不停賣地, 就不覺得那一招是真正打擊樓價的, 看他們的動作, 仍然覺得現有政策沒有問題, 就繼續讓樓市成交冰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