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高校評價體系變革在即爭議“雙一流”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323

教育部稱,中央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將“985工程”“211工程”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視覺中國/圖)

“2016年全國兩會上,教育界別對雙一流爭議很大,地方院校特別擔心被淘汰,他們認為不是公平競爭。”

“地方院校和中西部高校能否入選一流大學的基礎是是否具有一流學科,而是否具有一流學科取決於大學自身的學科建設和人才梯隊培養。一些高校不是因為雙一流才發展不起來,而是自身學科建設實力不足。”

2016年6月23日,教育部等部委聯合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其中包括兩個985工程文件和4個211工程文件,立即被外界解讀為985、211兩大工程將被廢除。

6月28日,教育部回應稱,中央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將“985工程”“211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雙一流”建設一經披露,立刻引發截然不同的兩種論調。支持者認為,雙一流會改變高等教育的遊戲規則,“一些不知名的大學可能憑借一兩個優勢學科迅速崛起,一些原本的985、211高校可能被排除在雙一流之外。”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光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河南省高考考生人數常年位居全國前列,但全省沒有985大學,211大學也僅有一所,“不管是學生、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不管以前有什麽分歧,但在這件事兒上,大家的意見空前一致:這次我們河南高等教育的機會可能真的要來了。”

質疑者的擔憂和支持者的喜悅來得同樣激烈。一位不願具名的全國政協委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6年全國政協會議上,教育界別對雙一流的爭議很大,“一些地方院校擔心雙一流會造成新一輪的不公平競爭”。

“時機剛好成熟了”

“雙一流”之所以引發巨大關註度,主要是國家對兩個985工程文件和4個211工程文件“宣布失效”四個字。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教育部網站公告公示信息發現,對規範性文件的處理,教育部有廢止和宣布失效兩種提法。例如2011年2月24日,教育部曾廢止和宣布失效386份規範性文件。

至於廢止與宣布失效的區別,國務院法制辦協調司曾專門做過解釋,廢止就是已經被明確代替的,與上位法是相互抵觸的,必須予以廢止,帶有明令的性質,“而出現適用期已過、調整對象已經消失等情況的規範性文件應該宣布失效。”教育部網站在宣布文件失效時也曾同時說明,已失效的規範性文件不再作為行政管理的依據。

針對外界關於“將要廢除985和211”的質疑,教育部在回應時透露了“雙一流”建設將在年內啟動,“目前,教育部等正研究制定實施辦法和配套政策,擬於今年啟動新一輪建設。”

事實上,有關“雙一流”建設的想法早就在教育界流傳。一位中部省份教育廳副廳級退休幹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學術界關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提法很早就出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內出現過一次高校校長、書記集體表態潮,“有些排名在國內前十的校長和書記,表態要用十五到二十年,或者最多三十年時間,把自己的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表態潮最盛時,一度有一家西北省會城市的民辦高校校長計劃用一二十年把學校建成中國的哈佛大學。”

“當時我就寫文章說他們過於樂觀,那個民辦高校校長的表態甚至很可笑。”上述退休教育幹部認為,從歐美教育強國的著名大學發展史來看,世界一流大學有其自身建設和發展的規律和周期,不是在有限的二三十年時間里就能建成。

不過,“雙一流”建設的想法一直在決策層醞釀之中。到了十三五規劃咨詢意見階段,教育界就已經得知,在國家教育現代化戰略規劃中,雙一流建設將取代已經存續三十多年的985、211工程。

從官方文件中,雙一流取代985、211也有跡可尋。媒體梳理教育部工作要點發現,從2007年至2013年,教育部每年都會在工作要點中提及985和211工程,但在過去兩年工作要點中,已經找不到相關描述。

直到一年前,中央關於要建設“雙一流”的構想正式提出。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設計分2020、2030和本世紀中葉三個時間節點,最終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上述教育廳退休幹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改革開放後,國家對高等教育領域的幹預措施歷經三次變化,從最初的重點大學建設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推出985、211兩大工程,再到2015年8月提出雙一流建設,“我們已經有了三十多年的高等教育發展基礎,到《方案》設計的本世紀中葉實現雙一流的目標,周期是足夠的。現在提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時機剛好成熟了。”

飽受詬病的985和211

多年來,對985和211兩大工程的質疑聲一直不絕於耳。

“985工程”始於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宣布:“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幹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次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

“211工程”則是於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後正式啟動,它的主旨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

截至2011年3月底,全國共有39所“985工程”高校,112所“211工程”高校,所有的985高校都是211學校。

“985、211工程啟動的歷史背景是全國高校都面臨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國家的初衷是希望通過這兩大工程吸引地方財政投入大學建設,爭取建設一批在國際上獲得認可的一流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但是無論從哪個排行榜看,中國能入選的大學就那麽幾所,我們並沒有實現兩大工程的規劃目標。”

兩大工程最為人詬病之處在於,其中摻雜了太多非學術因素。985和211工程高校形成一定規模後,既不再增加,也不再淘汰,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系統。同時其身份的固化,弱化了高等教育市場的競爭和學校的績效意識。

“211工程尤其明顯,從最初的幾十所到現在的一百多所,評了五次,實際上從剛開始評的時候很多大學就發現問題了,也公開提出過不公平、鐵飯碗的問題,但它就這麽評出來一百多所。”儲朝暉說。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洪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11的問題在於,評選時需要照顧地區平衡,每個省份至少要評出一所211大學,造成211大學質量參差不齊,“一些落後地區的211大學和老牌強省的211大學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他說,受非學術因素影響,985工程最後幾個批次入選的學校和第一批此入選的學校綜合水平相差也很大。

對於高校來說,一旦入選985或者211,學校相當於有了名正言順的“身份”,在科研經費、招生就業、師資建設等方面獲得的政策支持,是非985和211學校根本無法比擬的。

在兩個工程實施前,原本相差無幾的兩個高校,如果一個入選,另一個落選,經過若幹年發展,兩者差距會愈發明顯。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曾潤喜舉例說,“比如湖南師範大學和湘潭大學,二者之前實力相當,均只有一個國家重點學科。1996年,湖南師範大學入選211工程,湘潭大學沒有入選。經過若幹年建設,湖南師範大學在2007年國家重點學科評選中,新入選5個,而湘潭大學只新入選了2個。”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211高校及省部共建高校獲得的財政科研經費,約為每個學校4億元,而其他本科高校平均的科研經費僅為一年3000萬元。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2005年,他所在的學校經第三批次評選入選211工程,“當年光科研經費就多了將近兩千萬,整個學校沸騰了,覺得進入了另一個俱樂部,跟別的學校不一樣了。”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光宇直言,“高校一經入選985或者211,經費、科研、人才各方面的特權就滾滾而來。但是,大樹底下寸草不生,而且大樹也沒有長好,因為沒有競爭,沒有淘汰。慢慢地,985和211成了終身等級制。”

樂觀的期望

“雙一流”建設對985、211的反思在於,盲目追求規模不如集中力量建設優勢學科,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先要有世界一流學科。不過,《方案》只設定了發展目標,而實現目標所必須的發展規劃細則、學校與學科評價體系等關鍵因素目前均未出臺。

“教育部門一直在做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人才的指標體系,目前仍在討論之中。”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洪宇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教育部兩大官方智庫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不同的場合對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評價體系發表了不少研究成果,“這兩家的指標研究成果出入並不大,而且與民間的研究成果也很相近。此外,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也一直在做世界大學的排名。“

“一流大學更多的是社會認同,從專業的角度看目前沒有評價體系,相比之下,一流學科的可評價性更強一些。”儲朝暉說。

一流大學是以一流學科為依托的,“在世界排名前5%才能算一流學科,你有了若幹個一流學科的支撐,才能說是一流的大學。”周洪宇認為,至於一流大學,則需要世界上幾大排行榜都認可,包括美國《新聞周刊大學》排名、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英國QS排名等。

根據國外的學科評價體系,國內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事實上已經具備了一流學科的潛力,比如中國科技大學在量子通訊領域就是國際領先水平,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對引力波的研究也處在世界第一方陣。

“最勵誌的是寂寂無名的河北科技大學,因為有一個優秀的研究者(指韓春雨,他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發表了一項“諾貝爾獎級別”的實驗成果),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的先進成果也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周洪宇說。

照此邏輯,在雙一流的遊戲規則下,一些高校完全有可能憑借一兩個優勢學科迅速崛起,一些原來的985大學可能被排除在雙一流之外。周洪宇對此很有信心,“即便不看國際排名,只看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對學科的排名,華中師範大學的政治學、文學、心理學等優勢學科比很多985高校的相同學科排名都高。”

民辦教育界同樣對雙一流持樂觀態度,他們期望雙一流打破只評學校不評學科的評價壁壘。2016年全國兩會,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回應代表建議時表示,雙一流應該包括民辦大學和職業高校,這讓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光宇大受鼓舞:“民辦院校一些應用性極強的學科也有希望進入雙一流,比如我們的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我自認為不比公立大學辦的差。”

“從國際範圍看,不談歐美那些著名的民辦大學,一些知名度不高的民辦大學也有世界一流的學科。”李光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得益於校企合作的優勢,韓國現代集團創辦的蔚山大學的海洋、船舶相關專業學科,都已經建設成世界一流水平。

“雙一流”是否符合教育規律?

教育界也有人對雙一流不那麽看好,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就是其中之一。

何兵每次到清華大學講課時,都會講同樣一些話:我們現在的高等教育規劃像一座大山,山頂是985,下面是211、一本、二本、三本,孩子剛要進入高等教育階段,你就擺一座山在這,孩子們就要往上爬,孩子和家長都被綁架了。

“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路應該是把這座山削平了,把985、211和一本二本三本都取消,應該是扶弱,而不是再助強。”每次何兵講到這里時,臺下的大學生都掌聲如潮,“因為所有人都對這件事深惡痛絕。”

然而,無論是985、211還是雙一流,在何兵看來,結果都會把高校分為國家重點扶持和非重點扶持兩種身份,仍然沒有改變“助強”的本質,“從某種程度講,雙一流更看重學科是一種進步,但它是否符合教育規律完全是另一碼事,它不是在松綁。”

何兵覺得,國家和地方已經不再適合給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太多的扶持政策,而應該把教育資金投入中西部地區的高校,“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每個省都有幾所優質大學,而不是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之間高校的差距越拉越大,像河南這樣每年高考考生人數都是全國第一,但本省沒有985大學,211也只有一所。”

一些中西部高校同樣有這樣的擔憂。一位不願具名的全國政協委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6年全國兩會上,我所在的教育界別一組對雙一流爭議很大,地方院校特別擔心被淘汰,他們認為不是公平競爭。”

安徽大學原黨委書記黃德寬也在今年兩會上公開表示,“雙一流怎麽建,地方高校和中西部高校都特別關註。(我們)既希望能抓住機遇,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又因為處於劣勢地位,怕進一步拉大差距。我們感到很糾結,壓力很大。”

周洪宇並不認可這種擔憂。他覺得,“地方院校和中西部高校能否入選一流大學的基礎是是否具有一流學科,而是否具有一流學科取決於大學自身的學科建設和人才梯隊培養。一些高校不是因為雙一流才發展不起來,而是自身學科建設實力不足。”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院研究員曾潤喜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雙一流實際上是新一輪的高等教育工程,但高等教育不是搞一個工程就可以進步的,高等教育發展所遵循的是它自身發展的規律。

“如果雙一流不是給高等教育院校更多辦學自主權,尊重大學根據高等教育規律和自身發展情況靈活、自主制定學科規劃,那等待它的結局將會是再次被廢除,掃進歷史的故紙堆。”曾潤喜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47

“雙一流”建設:應重效率而不是公平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258

2016年8月19-21日,在“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挑戰與應對高端論壇”上,來自教育部、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及教育發展和規劃研究專家學者把脈“雙一流”,對發展規劃、學科評估體系建設等關鍵問題進行探討。“‘雙一流’建設關鍵是一流學科建設”“經費撥付應該註重要效率而不是公平”等成為本次論壇的主流意見。

國務院於2015年10月24日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後,各界翹首以盼的“雙一流”建設具體方案卻遲遲未見出臺。

該論壇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主辦,與會者包括教育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各省市自治區主管教育規劃的副廳長及各地級市教育局負責人等共200余人。

學科評估不是唯一標準

“學科評估對‘雙一流’有重要作用,但不是絕對作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任王立生在論壇上回應熱點關切。據悉,今年第四輪學科評估申請參加評估的學科點達7000多個,涉及500多所高校,比第三輪學科點多出2765個。

為迎接學科評估,許多高校自主開展了學科調整工作,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介分析,這種調整有利於支持最有“一流”潛質的學科,但還是學科排名,“這是潛在、臆想中的一流學科‘卡位’,動機過於功利。”

馬陸亭認為,各高校開展學科評估工作過於功利還表現在“讓相關學科支持最有希望脫穎而出的學科”“撤銷排名相對靠後學科”等,他建議學科調整除了關註該學科在全國的水平外,還要綜合考慮發展趨勢、前景以及全校育人、研究中的生態作用。

重“一流學科”還是重“一流學校”?

“雙一流”建設涉及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關系問題,據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盧曉中介紹,當前公眾對“雙一流”的建設對象作了一些策略上的劃分,如一些大學著力於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而另一些大學則主要是致力於一流學科建設。他認為,這一策略上的劃分會造成“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與一流學科建設不盡相同,需要區別對待”的誤解。

“當前亟需從認識層面上進一步明確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內在本質聯系以及‘雙一流’建設的一體聯動關系,避免政策的誤讀”,盧曉中認為,“雙一流”建設應該“堅持以學科為基礎”和抓住學科建設這一龍頭,促進和帶動大學的全面建設和真正發展。

不過馬陸亭則認為,“一流大學”建設大學不應重複參加“一流學科”建設項目,建議經費逐步過渡到增加“基本支出”撥款系數的方式進行。他說,“一流學科”建設點的評選和經費撥付是按學科進行的,錢到了學校後使用的權限可以不在學科點而在學校,有利於提高學校的統籌權、自主權和經費的使用效益。

“經費人人都有份,人人都平庸”

此前,一份“首批‘雙一流’建設擬定大學名單”在網上熱傳,名單顯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8所大學被確定為首批一流大學,華北地區共有57個一流學科,教育部已回應從未發布過“雙一流”名單。不過浙江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眭依凡在論壇上發言透露,有傳聞首批經費已經到位,不少大學正在制定建設方案,“上榜大學基本上把這筆錢平均分配到各個學院系科”。

“如果是真的,這種天女散花式的平均主義資源配置方式,無益於旨在‘科技關鍵領域’及‘人文重點學科’根本突破的‘雙一流’建設。”眭依凡說,世界一流大學的指標是在全球名列前茅,達到國際卓越標準,“所以,一流大學是極少數甚至個別大學的目標。”

“政府以及大學必須集中力量和資源,為少數大學和為少數學科的建設,這是我們必須作出的選擇。” 眭依凡建議經費不應是人人有份的平庸主義,“人人有份的話,就人人平庸。”

“這本來就不是公平的事情”,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沈紅同樣認為,“雙一流“建設應註重效率,經費需集中在重點學科上,“把錢都撒出去沒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19

機構買入這3股 拋售雙一科技2174萬元

盤後數據顯示,5月4日龍虎榜中,共8只個股出現了機構的身影,有3只股票呈現機構凈買入,5只股票呈現機構凈賣出。

當天機構凈買入前三的股票分別是建新股份、高斯貝爾、*ST華信,凈買入金額分別為1790萬元、525萬元、49萬元。

當天機構凈賣出前三的股票分別是雙一科技、廣聯達、永泰能源,機構資金流出凈額分別是2174萬元、916萬元、519萬元。

詳見下表:

從詳細數據看,機構今日買入最多的建新股份有1家機構買入,凈買入金額1790萬元。

盤面上,公司股價今日小幅低開後一路攀升,午後封住漲停,臨近尾盤漲停板被打開,但最終仍以漲停價收盤,股價也創出近兩年多來新高。

消息面,公司於4月26日晚發布2018年一季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2.74億元,同比增長176.06%,環比增長60.72%;實現歸母凈利1.14億元,同比增長2233.25%,環比增長115.93%。預計公司2018年上半年部分產品的銷售收入及盈利能力將穩步提高,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長。

在賣出排行榜上,機構賣出最多的雙一科技有1家機構進行了賣出,凈賣出金額2174萬元。

盤面上,公司股價今日延續昨日漲停勢頭繼續大幅高開,並快速漲停,但很快便炸板,午後再度封住漲停,但臨近尾盤再度炸板,成交換手率高達50%。

消息面,今日高送轉概念繼續受到資金關註,多只個股漲停。雙一科技的年報送轉方案為10轉6股,派10元,市場預期中報可能繼續進行送轉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4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