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籠包、芒果冰與牛肉麵被稱為「永康街三寶」,但近年來,一攤「天津蔥抓餅」異軍突起,搶盡逛街客的目光,還被《紐約時報》評為亞洲最好吃的蔥抓餅;這家不到一坪大的小店,一天賣出兩千片,每年獲利破千萬元。
撰文‧梁任瑋 「九層塔的要不要辣?」鐵板清脆的聲音鏗鏘作響,下午四點,坐落台北市永康街熱鬧角落的「一坪獲利王」——天津蔥抓餅攤前,排隊的人潮綿延超過三十公尺,老闆翻轉餅皮的雙手從未停過,還是照著自己的節奏,把餅皮煎得金黃噴香才交給客人。 「蔥抓餅要做得好吃,一點也快不得。」腳踩輕便的藍白拖、穿著樸素襯衫、頭戴棒球帽的歐吉桑不疾不徐地說,他正是這家天津蔥抓餅攤的林老闆。 別小看這個不到一坪的攤位,四、五位工作人員在擁擠的空間分工合作、動作熟練地煎餅、加料、包裝,平均一分鐘賣出三到四片,換算一天賣出二一六○片,以每片三十五元計,一年營收高達兩千五百萬元,等於一坪地就創造一千三百萬元利潤,堪稱永康街商圈的一坪獲利王。 不僅如此,林老闆自己就是旁邊、也是永康街老字號「誠記越南麵館」店面的持有人,除了蔥抓餅的營收,每月還有十餘萬元房租可收,他把坪效發揮到極致的功力,在永康街恐怕找不到第二位。
致富心法一: 把工作當運動,越忙越快樂然而,這家蔥抓餅的成功,並非僅靠地利之便,背後其實有一段絕處逢生的故事。 一九九一年之前,這間店面原本是林老闆經營的「天使皮鞋店」,鞋匠出身的他,雖然擁有一身好工藝,但卻不敵當時工廠開始大量生產皮鞋的衝擊,不僅找不到師傅一起製作手工皮鞋,連帶生意也逐漸萎縮凋零。 為了養家,林老闆把皮鞋店生意交給太太照顧,另外找了泰山黎明工專校長司機工作,希望能多一份固定薪水貼補家用。「後來皮鞋店生意還是無力回天,我太太下定決心將店面轉租給誠記,並保留一點空間做生意,才有今天蔥抓餅的局面。」林老闆說,妻子總是想辦法突破困境,是很堅強的女性,他把一切成就都歸功於給妻子。 原來,隔行如隔山,收掉皮鞋店後,林太太賣過珍珠奶茶、豆花,但生意始終沒起色,「連鎖手搖茶店如雨後春筍般增加,開到最後,大家都是殺價競爭,很難經營下去。」直到二○○一年加盟天津蔥抓餅,才出現轉機。 儘管現在已六十六歲,也有穩定店面租金收入來源,兩年前才自校長司機工作退休的林老闆,依然認真經營蔥抓餅生意,他與太太幾乎全年無休,每天早上九點就開門營業,直到晚上十點才打烊,「來攤位幫忙就是我們的運動,也是樂趣。」他打趣地說。
致富心法二: 自創新口味,把握國際露臉機會皮鞋匠出身的林老闆,早年訂做皮鞋就以技術紮實獲得客戶信賴,轉賣蔥抓餅一樣抱持腳踏實地的精神,選材用料實在,每片蔥抓餅比一般厚二○%。不過,真正讓永康街蔥抓餅暴紅的關鍵,是一二年被《紐約時報》評選為「亞洲最好吃的蔥抓餅」,也讓原本在永康街就小有名氣的攤子,瞬間躍上國際舞台。 談起這段經歷,戴著口罩的林老闆臉上看得出一絲驕傲神情,「那時候《紐約時報》記者偷偷來採訪好幾次,最後一次才表明身份,我還不敢相信,直到台灣的電視台播出這條新聞,我才確認是真的。」讓《紐約時報》驚豔的蔥抓餅口味,是林太太首創的「九層塔加蛋蔥抓餅」,只見她毫不手軟地將氣味濃郁的九層塔放在煎得酥脆的餅皮上,再搭配滑嫩蛋汁,份量十足,「有一陣子九層塔產量少,一斤要價一百元還是得賣,多出來的成本只能自己吸收。」林老闆開業十三年,只有調漲過五元,因為他相當自豪自己的蔥抓餅是永康街的「庶民美食」,每個人都吃得起。 事實上,為了維持穩定的口感,幾年前,林老闆也成立中央廚房製作蔥抓餅麵團,他認為,「做生意與人生一樣,絕對不能偷工減料,要賣給客人的產品,為了賺錢降低品質,做事怎麼會成功?」林老闆的一生,正是充滿這樣的熱情與衝勁。不論年輕時替客人製作皮鞋,或是現在經營一間小小的蔥抓餅攤位,他感慨地說:「我始終相信『自助者天助之』!」 天津蔥抓餅 進駐永康街時間:2001年進駐永康商圈原因:本身為永康街房東,利用畸零地賣起蔥抓餅年營業額:估計約2500萬元特色:永康街上單價最便宜的「庶民美食」 |
| ||||||
最頂尖新聞媒體試圖擺脫對廣告的過分依賴,高質量的內容收費模式初現曙光◎ 財新記者 李小曉 文lixiaoxiao.blog.caixin.com 是否有足夠多的讀者願意為高質量的原創內容付費?紐約 時報的轉型之路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回答。 4月2日,紐約時報新上線兩個收費牆(付費數字閱讀)產品——NYT Now 和 Times Premier。自此,紐約時 報的數字訂閱有了基礎、標準和豪華三個版本。 《紐約時報》創刊於1851年,是美國最負盛名的主流媒體之一,也是世界新聞界的豐碑。經歷了戰爭、蕭條與無數次罷工,紐約時報百年來巍然不倒。 紐約時報在數字時代的轉型能否成功,意義非凡。 紐約時報董事長兼 CEO 馬克 · 湯 普森在電話會議中表示,2014年對紐約 時報意義重大, 「我們希望通過這兩項收費牆的新產品,給讀者增加選擇而擴大訂閱的人數。這對公司的未來至關重要。 」隨著廣告收入不斷下降,傳統媒體不得不擺脫對廣告收入的過分依賴,而通過付費閱讀模式尋找更健康的收入來源,初見曙光。 自從2011年初上線收費牆之後,紐約時報的發行收入扭虧為盈,扣除上年一次性收入的影響,紐約時報目前利潤呈增長態勢。從發行收益來看,2013年紐約時報公司的發行收益為8.24億美元,同比增3.7%,一定程度抵消了廣告收入的下降。這主要歸功於收費牆模式。和2012年相比,收費牆帶來的收入增加了33.5%,達1.4億美元。 世界報業與發行人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有25億人看報紙,超過全球成年人口的半數,此外還有6億人閱讀數字報紙。 金融危機之後,紐約時報股價一度低迷,2011年股價跌至5.79美元。隨著收費牆模式的推出,近年來紐約股價一路穩步拉升,截至4月3日,股價回升至17美元。但相較其2002年43美元的歷史峰值,尚有不小的距離。 廣告收入滑滑梯 廣告業務無疑拖了紐約時報的後腿,其2013年廣告收入 (包括印刷和數字廣告)為6.66億美元,和上年的7.11億美元相比下跌6.3%,延續著此前「滑滑梯」的態勢。2012年,紐約時報廣告收入同比下跌5.9%。 紐約時報很大程度地依賴傳統印刷廣告,佔其廣告總收入76%。美國廣告收入統計公司 MediaRadar 數據顯示,在和《紐約時報》 《華爾街日報》 《今日美國》三家美國權威報紙中,紐約時報 在2013年印刷廣告市場中份額最大。然而,傳統印刷廣告業務正在快速萎縮。2013年,紐約時報印刷廣告收入同比下降了7%。數字廣告亦呈下降態勢,較2012年下降4.3%。尋找廣告業務下滑的原因,紐約時報自我歸結為兩點 :低迷的經濟形勢和激烈的市場競爭。 2013年,美國經濟狀況讓廣告業務(包括全美廣告、零售廣告和分類廣告)受到壓力。紐約時報業績顯示,在零售廣告中,百貨商場和時尚珠寶類廣告收入下降。在全美廣告中,金融服務、影視娛樂、科技創新等類別的廣告量都有所下滑,只有奢侈品行業的廣告量持續增長。在分類廣告中,各個類別均有下滑,其中下滑最嚴重的是房地產和汽車。 漢威士數字營銷公司高級客戶經理沙汭表示, 「很多歐美客戶因為2012年賺錢不多,2013年投放廣告量受限。 」「近兩年廣告業務增速最快的是亞洲地區,美國和歐洲業務一直停滯不前。 」沙汭表示。 除了整體經濟形勢,日益複雜和碎片化的數字廣告市場亦導致了紐約時報 2013年廣告收入下降。 「包括廣告聯盟、廣告交易所和實時競拍在內的新生產物讓廣告價格面臨巨大壓力。 」紐約時報 財報表示。 「傳統媒體廣告萎縮是大勢所趨。 互聯網廣告有幾點優勢:首先,價格相對便宜 ;其次,互聯網可更精準地投放客戶群 ;第三,互聯網廣告效果可評估量化,曝光量和轉化率都可通過用戶點擊來計算,甚至能知道最後有多少流量指向了購買,不像傳統媒體惟一可參考數據就是收視率和發行量。 」沙汭表示。 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3月13日發佈報告,預測2018年全美數字廣告支出在所有廣告支出中佔比升至36.4%,超過電視廣告支出所佔的36.1%。 然而,紐約時報的數字廣告並未水漲船高。2013年,數字廣告同比下降4.3%,這歸咎於碎片化的數字廣告市場。 今年初,紐約時報宣佈對網絡版進行改版,這是2006年至今的首次改版。 改版後的紐約時報網絡版引入了「原生廣告」 ,即付費軟文。這類文章用藍色框框,字體區別於正式報導,也註明是收費刊登的文章。即使如此,據外媒報導,軟文板塊的開闢仍讓記者們頗有微詞,但紐約時報高層希望通過此類廣告性質的收費文章來提高營收。 掙紮在廣告收入衰退中的報紙不止紐約時報一家。華爾街日報隸屬於新聞集團(NWSA) ,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第二財季,收入22.4億美元,同比下降4%,其中集團的核心業務部門——新聞和信息服務在第二財季收入同比下降9%至16億美元,廣告收入降幅為10%。 實際利潤增長 數字化革命讓紐約時報乃至整個傳統報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仔細分析,情況已有所轉機。 2013年,紐約時報的淨利潤為 6510.5萬美元,較2012年的1.36億美元大幅下滑,降幅超過50%。稅前利潤為 9479.9萬美元,較2012年2.58億美元下降63%。 年報顯示,紐約時報於2012年出售了 indeed.com,產生了1.65億美元的一次性獲利,當年共有出售資產獲利2.2 億美元。這項一次性獲利導致紐約時報 2012年利潤大幅上升,因此2013年紐約 時報稅前利潤比上一年下降1.64億美元。 如果去除這個一次性收入,2013年實際稅前利潤上升了5600萬美元。 此外,2012年紐約時報減記了在ongo.inc 的投資,價值約550萬美元。 長期股權投資方面,2013年因行業不景氣,參股公司虧損入賬320萬美元,而2012年是盈利290萬美元,這又造成了510萬美元的利潤差距。 如果將上述的一次性獲利、減記和參股公司虧損都扣除,2013年紐約時報 實際稅前利潤是上升6660萬美元。 紐約時報2013年營業利潤亦從1.04 億美元提高至1.56億美元,其中1156萬美元來自主營業務,4000餘萬美元來自養老支出的下降。2013年紐約時報因養老金產生的費用約為940萬美元。2012 年約有2600員工參與新養老計劃,因養老產生的相關費用約5028萬美元。 2013年紐約時報的運營成本由上年的14.41億美元下降至14.12億美元,變化較小,基本符合預期。 綜上所述,2013年紐約時報的業績——淨利潤、稅前利潤、營業利潤其實都是上升的。 收費牆模式 紐約時報的利潤增長勢頭來自收費牆業務。這也印證著整個傳媒業的轉型軌跡:隨著廣告業務的下滑,越來越多媒體將注意力重新放到讀者身上,通過收費閱 讀的方式尋找新的增長點。有人將數字版收費牆看做傳統紙媒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紐約時報在年報中表示,數字訂閱用戶的增長,說明讀者願意為高質量的新聞內容付費。這一點也受到相當多投資人的認可。 紐約時報的收費牆始於2011年,上線以來用戶規模一直不斷增長。業績顯 示,截至2013年底,紐約時報電子訂閱 用戶總數達76萬,同比增長19%。 數據分析公司 Statista 報告顯示,2010年後三個季度紐約時報的發行收入一度持續下滑,隨著2011年初推出收費牆業務,發行收入頓時扭虧為盈,並持續上漲至今。 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命運相當。 其第二財季報告顯示,華爾街日報同樣面臨著廣告收入的衰退以及數字訂閱收入的增長。新聞集團總裁羅伯特· 湯普森在一份聲明中強調,新聞集團在向數字領域轉型中成績斐然,數字訂閱人數、網站流量以及出版社的數字銷售額都處於增長態勢。 |
序、拚命轉型的《紐約時報》人
在紙媒收入下滑的大背景下,執著的媒體人只能將希望寄託在那些聲譽卓著的報刊上——也許它們可以成為扭轉頹勢的中流砥柱。
但現實總是太殘忍。
進入數字化時代後,《紐約時報》同樣陷入收入下滑的困境。2013年,這家媒體的整體收入僅為六年前的一半。於是它們決定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一個有追求的媒體不可能看著自己走向窮途卻什麼都不做。
2014年年初,《紐約時報》網站進行了七年以來的最大改版。隨後他們不斷拋出一系列新的收入提升方案,比如嘗試新的廣告形態,推廣新的數字內容收費產品……但努力和努力的效果常常不成正比,從最新季度財報來看,有一部分利好趨勢,但總體成效仍不明顯。
根據近日發佈的財報,《紐約時報》第二季度收入為3.89億美元,同比下滑1%,運營利潤5570萬美元,同比下滑21%。究其原因,依舊是老問題:廣告收入下滑速度過快,訂閱收入的增長不能彌補該缺口。該季度,《紐約時報》廣告收入1.56億美元,同比下滑4.1%,訂閱收入2.1億美元,同比增長1.4%。
一、被《紐約時報》寄予厚望的四個增收方案
1.原生廣告
年初改版後,《紐約時報》首次在網站首頁推出了原生廣告。這些廣告和日常發佈的新聞稿件極為相似,但其實是由廣告贊助商提供,因此可以看成是付費文章。
當原生廣告出現在主頁時,會有突出的標識進行說明。比如標題周邊會有藍色的邊框,前面還有一條免責聲明,提示這類文章是由其他公司「付費購買和發佈」。
2.Times Premier:高級內容付費服務
這是今年4月推出的一項全新的內容付費服務。面向的用戶群是是對《紐約時報》深度內容需求更大的讀者。定價45美元/月(4周)。
服務內容包括:
Times Insider欄目內容閱讀。該欄目僅面向Times Premier用戶。裡面會提供《紐約時報》深度報導背後的故事。把一些沒有寫進公開報導的內容在這裡呈現出來。
Times Talk視頻訪談。《紐約時報》記者採訪各類名人的視頻集。
每月兩本免費電子書。書籍的內容是根據相應主題,蒐集並整理《紐約時報》報導過關於該主題的內容,製成電子書供閱讀。
每月四款填字遊戲。提供特別設計的《紐約時報》填字遊戲。遊戲由填字遊戲主編Will Shortz專門設計。
免費分享數字版閱讀權限給兩位家庭成員。將12周的紐約時報數字版訂閱作為禮物分享給三個朋友。本人自己可免費獲得所有數字版閱讀權限。
3.NYT Now:移動端重磅新聞閱讀
該移動應用和Times Premier服務同時推出。定價7.99美元/月。
應用上的內容分為兩類:由編輯挑選《紐約時報》當天各個欄目頭條新聞進行推送;另一類新聞即編輯挑選的其他新聞網站的優質新聞內容,點擊標題後跳轉到其它新聞網站。
用戶如果只在應用中瀏覽新聞標題和摘要,並不需要付費。每月可免費看10篇全文。若超過該數量,才需要付費成為會員。
4.NYT Opinion:移動端評論和專欄內容閱讀
《紐約時報》在6月推出了一個全新的應用NYT Opinion。定價5.99美元/月。
該應用提供《紐約時報》各個評論欄目、專家約稿類的內容。和NYT Now一樣,每月可免費看10篇全文。超過該數量後,需付費成為會員。NYT Opinion也提供編輯挑選的其它網站優質評論內容。用戶點擊後跳轉到其它網站。
三項內容付費訂閱服務促進了第二季度的付費用戶增長。截止到第二季度,《紐約時報》數字內容付費訂閱用戶數為83.1萬,增長了3.2萬。
二、數字內容收入為何僅佔五分之一?
即使《紐約時報》今年已經開始不斷豐富內容付費類產品,但對收入和實際付費用戶增長的拉動效果仍不高。
傳統紙質版帶來的收入依舊遠遠超過數字版收入。根據《紐約時報》2014年第二季度財報數據,來自紙質版的收入佔比73%,數字版收入佔比僅為21%。
數字訂閱付費規模難以快速擴大,影響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收費模式單一
《紐約時報》在數字內容付費訂閱方面的方式顯得極為單一。除了紙質版訂閱每月約30美元的訂閱費,數字版訂閱收費模式分為三個套餐:
網站+手機應用:15美元/月;
網站+平板應用:20美元/月;
所有數字版閱讀權限:35美元/月;
收費方案的模式單一化讓讀者並不能很快感知到購買付費服務的優勢。尤其在社交網絡上消費內容時,用戶對於內容來源的重視程度削弱,對於單一媒體的忠實程度也降低。
《紐約時報》今年開始嘗試的內容收費方式發生改變。基本思路就是利用不同層級的內容產品組成不同的收費服務。
2.創新者的窘境
對於擁有一個成熟傳統業務的企業而言,想要放棄自身熟悉且高利潤的模式,做一個新領域的創新者並不容易。《紐約時報》也陷入了這樣的窘境。
《紐約時報》的數字版訂閱定價和紙質版的訂閱價基本相同,甚至更高。這導致部分讀者寧願繼續訂閱紙質版,因為訂閱紙質版後可自動獲取所有數字版的閱讀權限。
當接近73%的收入依舊來自傳統紙質業務時,傳統媒體難以割捨過去的業務模式。無論是內容生產者,還是銷售團隊,對經營數字內容的重視程度無法提升。
3.後廣告時代的消費模式未知
如今《紐約時報》已經進入了「後廣告」時代,訂閱費用以54%的收入佔比超過了佔比40%的廣告。而在2000年,訂閱費用的收入佔比只有26%。
向用戶收費卻並不容易。此前《福布斯》專欄作者Greg Satell就表示過,媒體行業的黃金定律是,讓廣告主為自己的用戶掏錢永遠比讓用戶為內容掏錢來得更多。
進入了後廣告時代後,《紐約時報》想要從訂閱收費中挖取更大的利潤變得困難。與此同時,在線廣告的收入又多集中Google、Facebook、Yahoo等互聯網公司。
《紐約時報》需要解決的的問題就集中在,如何發現更多觸達用戶的渠道,並以符合互聯網內容消費習慣的策略把內容聰明地賣出去。
結語:做個好媒體,同時做個聰明的生意人
即使面臨長期的營收難題,《紐約時報》依舊是這個時代貢獻優質內容的重要媒體。對於它的忠實讀者而言,《紐約時報》似乎應該堅持繼續提供優質的內容而不是花更多心思去賺錢;而對於其他媒體機構來說,《紐約時報》的轉型某種意義上被賦予了「帶頭大哥」的色彩光環——你成功了,大家才能找到出路。
但對於《紐約時報》自身來說,它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讓自己在數字化時代,更好的活下去。
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的過程中,《紐約時報》已經借助四個營收新方案證明了自己改變的決心和速度——但這些還遠遠不夠。當數字閱讀流量已有超過一半轉向移動端時,如何借助產品層面的變革,來找到更具效率和可持續性的營收模式,是《紐約時報》需要繼續思考的主題。
好媒體的準則在各個時代都不會變。但好生意是什麼樣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答案。
社交媒體改變新聞報導方式
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新聞學院進行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在美國,負責每日新聞製作的記者、編輯和製作人對當前的工作感到不滿。他們認為工作缺乏自主權,而新聞行業正在向錯誤的方向發展。
這一調查名為「數字時代的美國新聞工作者」。與2002年時的調查相比,此次調查顯示,美國新聞從業者的平均年齡有所增長,更多人擁有了大學學歷,同時對美國兩黨的傾向性有所下降。不過,在所有新聞從業者中,男性人數仍遠遠超過女性,而少數族裔的比例也低於社會平均水平。
調查同時發現,目前在每日工作中,美國新聞從業者更加依賴社交網絡。許多人使用社交網絡去關注突發新聞,並瞭解其他新聞機構正在進行什麼報導。在新聞從業者中,社交媒體較少被用於檢驗信息真實性,以及對消息來源進行採訪。大部分人都認為,社交媒體幫助了他們的工作,使他們更好地與讀者互動,並使報導速度更快。不過,只有很少人認為,社交媒體減少了他們的工作量,提升了效率,幫助他們報導更多新聞,或提升了他們的可信度。
以下是此次調查結果的要點:
——59.7%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新聞行業正在走向錯誤的方向。
——62.6%的受訪者認為,過去一年中,新聞編輯室的規模正在減小。
——新聞從業者的年齡正在增長。2013年,美國全職新聞工作者的年齡中位數達到47歲,比2002年時增加6歲。
——從事新聞工作的女性比例增長了4.5%,但在美國新聞工作者中所佔比例僅略高於1/3。
——美國少數族裔的新聞工作者比例從2002年的9.5%下降至2013年的8.5%。
——約92%的美國全職新聞工作者目前擁有學士及以上學位,但只有37.4%來自新聞專業。
——薪酬的性別差異仍然存在。
——大部分新聞從業者聲稱自己保持獨立。
——對工作的滿意度進一步下降。對工作「非常滿意」的新聞從業者比例從2002年的33.3%下降至23.3%。
——對工作自主權的感受也在下降。
——認為政府「監管」正在加強。
——與以往相比,更多美國新聞從業者看重「分析複雜問題」的價值,而對「快速獲取信息」以及「覆蓋大部分讀者」的價值不太看重。
——與以往相比,美國新聞從業者不太支持使用有爭議的技術來進行報導,例如利用政府和企業的保密文件。
——社交媒體改變了新聞採集方式。美國新聞從業者對社交媒體的使用主要是用於獲取信息,以及跟蹤競爭對手的情況。新聞從業者認可社交媒體帶來的影響。
《紐約時報》填字遊戲欄目現任編輯威爾·肖茨每天花10到12小時在填字遊戲上,“不是在解字謎,就是在設計字謎”。 (CFP/圖)
美國著名的電視主持人“囧司徒”(美國主持人Jon Steward,他主持的新聞諷刺節目《囧司徒每日秀》,用搞笑的方式諷刺新聞事件和人物,在中國也擁有大批年輕觀眾)在解字謎的時候,習慣揮舞握著圓珠筆的左手,一邊怒吼:“快點,解出來!”很快他嘶吼出答案,埋頭填空。在他看來,《今日美國》的字謎太“花哨”,只有《紐約時報》的合胃口。它們設計得更嚴謹,更有挑戰性。
《紐約時報》前公眾編輯丹尼爾·奧克倫特(Daniel Okrent)打趣:“當你走進斯坦福的賽場,問里面的500個人:你最喜歡哪家報紙的字謎,他們會說是《紐約時報》。它的字謎是黃金標準。”奧克倫特說的賽場是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這是全世界持續最久的填字遊戲比賽,至今已有36年歷史。
《紐約時報》填字遊戲已成美國填字遊戲迷的聖經。在網上訂閱《紐約時報》填字遊戲,年費39.95美元,有十萬人以上的訂戶。
囧司徒和奧克倫特都出現在2006年的紀錄片《文字遊戲》中。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威爾·肖茨(Will Shortz)和填字遊戲的故事,肖茨既是《紐約時報》填字遊戲欄目的現任編輯,也是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的創辦人。
他至今為《紐約時報》設計和編輯了七千多套填字遊戲,此外還有為其他電視、廣播節目設計的大量填字遊戲。
“世界上的每個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字謎。解決字謎滿足了人類的某些基本需求。”肖茨在采訪中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1978年,威爾·肖茨創辦了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每年一度,2014年3月舉辦了第37屆。每年有五六百人參賽,他們都是填字遊戲迷,聚在一起,“就像找到了失散的親人”。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囧司徒每每想象字謎設計者,總覺得那會是一個不到一米高的小矮人。
“我尊敬那些制造字謎的人,”同時他又百思不得其解,“我完全無法想象他們是怎麽創造出那些字謎來的。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麽要這麽做。”
等他見到威爾·肖茨,才發現“小矮子”的印象錯了。肖茨身高正常,嘴唇上方留著牙刷式的胡須,笑起來看上去很和善。
肖茨自認“很出色的解題者”,“把那些需要填的空給我,我都能填上。”他對填字遊戲的癡迷到了“見了空就想填上”的地步,每天花10到12小時在填字遊戲上,“不是在解字謎,就是在設計字謎”。
14歲,肖茨把自己設計的第一份填字遊戲賣給了一家青年雜誌。16歲,他成為填字遊戲設計師,定期給出版社和雜誌社供稿。
肖茨小時候就開玩笑,以後要學填字遊戲相關的專業。1974年,他入讀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學校有一個叫做“個性化專業”的新項目,學生只要說服學校,就可以將任何事物作為專業,並自行設計課程。
在一本字典里,肖茨發現竟然真有“字謎學”。他通過了“個性化專業”的項目。“字謎學原本是研究謎語,我把它延伸到了各種形式的智力遊戲。”肖茨為自己設計的課程包括:字謎建造、20世紀的美國字謎、回文構詞法、數字字謎創造、邏輯謎題、謎題心理學、字謎雜誌。
美國大約有十來所大學提供類似的“個性化專業”,而肖茨是唯一選擇字謎為專業的學生。
從印第安納大學畢業後,肖茨又在弗吉尼亞大學攻讀了法律學位。他原本的計劃是,先從事10年法律工作,等賺夠了錢,再去做他真正想做的事情——設計填字遊戲。結果,他等不及了,拿到學位後,他直接開始填字遊戲生涯。
1993年,肖茨成為《紐約時報》填字遊戲欄目編輯。面試時,他提出幾點想法:“首先,我要維持字謎的優雅和智力上的嚴格。除此之外,我加入更符合時代氣息的和反映當代流行文化的詞匯,讓字謎的主題更多元和更可玩,以引入更多的年輕人;要在每天刊登的字謎旁加上設計者的名字,因為在我加入之前,那些字謎都沒有署名。”
21年來,有肖茨署名的填字遊戲書出版了超過100本,他自己則擁有超過2萬本填字遊戲的藏書和雜誌,其中最古老的書可以追溯到1545年。
“你甩了我,你有什麽了不起?你拿過什麽比賽的冠軍?”艾倫·利普斯坦(Ellen Ripstein)拿了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2001年的冠軍,她終於揚眉吐氣,在《文字遊戲》里對前男友喊話。
鋼琴師瓊恩·戴爾芬(Jon Delfin)則是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開賽以來的7屆冠軍,被稱為“當代最偉大的填字遊戲玩家”。
每年3月,像艾倫和戴爾芬這樣的填字遊戲高手會從美國的四面八方聚集到康涅狄格州位於斯坦福德市的萬豪酒店(2008年換到了紐約的布魯克林),他們聚在一起,“就像找到了失散的親人”。
比賽分兩天進行,選手坐在一條長桌的兩端,彼此之間用黃色紙板隔開。他們要完成七輪填字比賽,決出最快、最準確的幾位,再在一塊大紙板上,眾目睽睽之下,完成一道高難度的填字遊戲。計時15分鐘,答題完畢後,再根據使用的時間、答對題數計算總分,分數最高者成為冠軍。
1978年,肖茨找來幾個設計填字遊戲的朋友,創辦了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149人參賽。那一年,肖茨25歲。
“我人生中的一個目標,就是用字謎將人們聚合在一起,而填字遊戲錦標賽就是一個非常棒的方式。”肖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當時的一等獎是150美元和一個銀質獎杯。如今,來參賽的每年有六七百人,第一名的獎金是5000美元。”2014年,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舉辦了第37屆。
1987年開始,每個星期日早晨,他在美國國家廣播電臺主持一檔名為“周日特別填字”的節目,和聽眾互動,一起玩“聲音版”的填字遊戲。比如肖茨提問:“白雪公主的小矮人?”熱線電話那一頭的觀眾卡了一下殼之後,勉強想了一個答案:“史努比算嗎?”電話兩頭都笑成一團。
肖茨五十歲生日當天,收到了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手寫的祝福便條。克林頓曾經被肖茨設計成字謎,後來也成了《紐約時報》填字遊戲的粉絲。“比爾·克林頓是一個非常有野心也很出色的字謎解題者。”肖茨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閱讀讀者來信是肖茨每周最愉快的時光。有讀者稱他為“最聰明的解字謎英雄”,更多的來信是吐槽,比如,“你真是太太太變態了。”肖茨總是邊讀邊哈哈大笑。
“我很能理解那些填字謎的人。”肖茨把自己的工作稱為“世界上最好的工作”:“錢都是第二位的,你為他們帶去樂趣、擴大知識面。”
紀錄片導演肯·伯恩斯(Ken Burns)也是填字遊戲迷:“我們生活的城市,到處都是盒子。你在盒子(公寓)中生活、在盒子(寫字樓)中工作、在盒子(交通工具)中馳騁,我們還有一份這樣盒子狀的報紙。這報紙里有一整頁是我最喜歡的。那里有一系列格子,你可以在里面玩精妙絕倫的文字遊戲。”伯恩斯不抽煙、不喝酒、不喝咖啡,他的替代品是:每天早上拿起鋼筆,去做《紐約時報》上的填字遊戲。
解答填字遊戲究竟是什麽感覺?
“就像處於事業的巔峰吧。”藍色少女合唱團的成員艾米莉·賽利爾斯(Emily Saliers)在紀錄片《文字遊戲》里大笑著回答。
“我就是常感到驚奇,”另一位成員艾米·雷(Amy Ray)說,“當你盯著一個題面看,答案會突然自己出現,你會很吃驚:你居然還懂這個!”
肖茨自己也沒有想過,最後會成為《紐約時報》填字遊戲編輯,“我在印第安納州的鄉下長大,我一直不認為自己是個有文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填字遊戲編輯這份工作又相當嚴格。”
除了5位常任設計者之外,《紐約時報》也面向公眾征集謎題,有一系列具體而微的要求:有思想、文學性、娛樂性;如果包含特定的雙關語,那麽所有的雙關語必須是同一類型;主題和題面老少鹹宜;要重視那些流行的詞匯、名字和短語;鼓勵加入日常用語,無論它們是否被收入字典;鼓勵用一些不常用的字母,比如J Q X Z K W等;可以用品牌名稱,只要是被大家知曉的。
周一到周六刊登的15×15字格普通字謎,300美元一則,周日刊登21×21字格,較難,報酬也高:1000美元。
一年下來,《紐約時報》會用110個編題者的題目。
肖茨每天要從60-75份填字遊戲中挑選出可用的,再編輯和重寫題面。重寫題面的標準有兩個:一是準確,一是要符合《紐約時報》的風格,題目從周一到周日,難度逐漸提高。
1940年代,《紐約時報》的填字遊戲越來越受歡迎,每周都需要一位專門的編輯負責。這個任務落在瑪格麗特·法勒(Margaret Farrar)頭上,她原本並不情願,她更想做的是新聞,但一兩年後,她逐漸使《紐約時報》的填字遊戲標準化了。1942年,她成了《紐約時報》填字遊戲的首位專職編輯。
法勒制定的一些規則沿用到現在,比如:有1/6的格子是黑色不用填的;詞與詞之間不能割斷聯系;不能填只有兩個字母組成的詞;必須是中心對稱圖形,即,將題格上下顛倒後,起格的黑白格分布仍和原來一樣;不可以在字謎中使用和排泄器官有關的詞。
最後一條規則讓梅爾·瑞格爾(Merl Reagle)發愁。他是《紐約時報》的字謎設計者之一。有一陣子,他總是不由自主地想到尿、洗腸這樣的詞條,但只能放棄。
和肖茨一樣,瑞格爾也是字謎發燒友。他10歲就開始自行創造字謎。他總是在想字謎,想字母的各種組合,比如:Noah's Ark(諾亞方舟),把s和h交換,就變成:“No,a shark!”(不,有鯊魚!)
《紐約時報》曾經刊印過的填字遊戲至今出版了上百本。2007年,一款名為“紐約時報填字”的電子遊戲發行,里面存儲了超過1000例填字遊戲,玩家可以根據不同主題自由選擇填字種類。
南方周末:你說過《紐約時報》的讀者是最聰明、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批人,所以針對他們設計題目也會要求更高。哪些題目更適合《紐約時報》的讀者?
威爾·肖茨:《紐約時報》有一大批精英受眾。這個群體非常大,有數百萬人。針對他們,我會使用例如歷史、古典音樂、藝術、歌劇、神話這一類經典的文化類別,作為字謎的主題和題面。而這些知識,比如說《今日美國》的解題者恐怕就無法解答。
南方周末:這麽多年,你對填字遊戲感到厭倦過嗎?設計題目有枯竭期嗎?
威爾·肖茨:我從來沒有對字謎感到過厭倦。我一直在學習新的東西,也一直在想辦法,將舊詞用新的主題和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我工作的時候,經常能開懷大笑。我也非常喜歡那些字謎愛好者。他們聰明、有趣、知識全面、有創造力,而且非常好玩。和他們相處非常有意思。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對字謎感到厭倦,那就意味著我厭倦了人生。
南方周末:數獨遊戲2005年由日本傳入美國,你說過:“數獨完全反填字遊戲規則,它不關心你知道什麽,純粹是機械運動,更像種快餐遊戲。”但數獨書的銷量卻比填字遊戲書更好。你怎麽看?
威爾·肖茨:字謎和數獨的解題者有兩個共同點,他們都喜歡智力挑戰,都喜歡填空。當然,他們是兩種不一樣的群體。字謎解題者喜歡挑戰他們的知識和詞匯。而數獨是純粹的邏輯謎題。
在2005年和2006年,數獨風頭正勁的那一兩年,數獨匯編的銷售確實超過了字謎匯編。但我認為現在情況不是這樣了。字謎和數獨受歡迎的程度至少是一樣的,甚至可能更勝一籌。
南方周末:網絡時代,填字遊戲的玩家可以很容易搜索到字謎答案,你認為這會給填字遊戲帶來負面影響嗎?填字遊戲未來有哪些可能性?
威爾·肖茨:人們可以通過任何喜歡的方式來玩字謎遊戲。如果他們想用谷歌的話,沒問題。如果他們不想靠外界幫助,也沒問題。我不管,只要能給解題者帶來快樂,我都覺得合適。老實說,《紐約時報》的大部分字謎都無法用谷歌搜到答案,它需要用你的頭腦。我想,字謎將永遠與我們同在,無論是以紙質還是電子的形式。
南方周末:你看過中文版的填字遊戲嗎?你對它的印象和評價是什麽?
威爾·肖茨:中文是象形文字,一個字表音又表意,不像字母是表音的。因此,用中文玩字謎,並不那麽方便。不過,我看了中文字謎,用二到五個象形字組成的詞語與其他詞語相連,也是可行的。
世界上的每個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字謎。解決字謎滿足了人類的某些基本需求。
南方周末:《紐約時報》推出的填字遊戲App和報紙上的填字遊戲欄目一樣受歡迎嗎?
威爾·肖茨:《紐約時報》字謎App只是一種讓字謎數字化的方式。你可以給自己計時,如果你想的話可以看提示,並且在完成後檢查自己的答案正確與否。或許應用程序的使用者比在紙上玩字謎的人要年輕,至於其他方面,我認為它們沒有什麽區別。
金融時報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歐洲央行相關人員稱,歐洲央行目前並沒有考慮購買企業債。12月的央行決議上,該話題並不在議題之上。歐元對美元隨後出現明顯反彈,自1.2747上揚至1.2783,不過很快回吐漲幅。
路透稍早曾報道歐洲央行可能會在12月會議上討論相關話題,並最快於明年第一季度正式購買企業債。當時曾經引發市場急跌,歐元對美元自1.2810下跌至1.2750一線。
此前有市場人士認為,一旦歐洲央行正式決定購買企業債券的話,那麽將意味著歐洲央行的寬松力度比美聯儲的量化寬松還要強勁。而假定徳拉吉所采取的的措施都不能改變經濟狀況的話,那麽他可能不得不選擇直接購買公司股票,以直接影響個私人資產價格。
自本輪油價暴跌以來,有關於沙特的陰謀論大行其道,但《紐約時報》的報道顯示,其中不乏事實部分。
憑借自己在國際原油市場的主導地位,趁著俄羅斯政府承受著油價大跌的打擊,沙特一直在施壓俄羅斯總統普京,要求俄羅斯放棄支持敘利亞總統巴沙爾(Bashar al-Assad)。
巴沙爾的堅定支持者:
一位沙特外交官表示,“如果原油能為敘利亞帶來和平,我認為沙特不會放棄嘗試。” 幾位來自美國和中東的情報和政府官員對此表示認同。
俄羅斯是巴沙爾的堅定支持者之一,多年來一直向該政府出售武器以幫助對抗包括“伊斯蘭國(ISIS)”在內的反政府武裝。此外,俄羅斯還向敘利亞提供各種武器零部件、特種燃油,為其訓練狙擊手,對其直升機進行維護。
那麽俄羅斯會屈服嗎?
普京常常表現出這樣的態度:寧願承受經濟困境,也不願因外部壓力改變其政策。美國和歐洲實施的制裁並未讓俄羅斯結束對烏克蘭的軍事幹預,並且普京繼續堅定地支持巴沙爾。ISIS把中東弄得更加不穩定,普京將巴沙爾政府視為在該地區的一個堡壘。
威逼利誘:
為了讓俄羅斯在敘利亞這樣的地區性問題上作出讓步,沙特也曾向俄羅斯領導人展示過對俄經濟上的好處,但是從來沒有在油價如此低的情況下這麽做過。現在尚不清楚這些(沙特與俄羅斯的)討論會產生什麽實質性影響。盡管美國也希望俄羅斯不要再支持巴沙爾,但是沙特若削減產出並推高國際油價可能會給美國部分經濟造成傷害。
沙特外長Saud al-Faisal和俄羅斯外長 Sergey V. Lavrov 去年11月在莫斯科會晤,但Lavrov 拒絕了讓國際政治參與油價設定的想法。
他說,“我們相信油價應當基於市場供求的平衡,它應該免受任何政治或地緣政治的影響。”
沙特如何才能成功?
美國官員稱,因為入侵克里米亞和東烏克蘭而遭受國際制裁,俄羅斯正承受著金融經濟上的痛苦和外交上的孤立。 但是普京仍然希望被視為中東地區的關鍵玩家。
沙特的目的能否達成取決於俄羅斯對原油收入下滑的看法。德州農工大學布什政府和公共服務學院(Bush School of Government & Public Service)的中東問題專家F. Gregory Gause III表示,如果俄羅斯受到的打擊很大並需要就原油價格立刻達成協議,那麽沙特就處於一個讓俄羅斯為地緣政治付出代價的有利地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城市金融學會秘書長詹向陽在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刊文稱,盡管中國目前貨幣、信貸存量巨大,但是在被過剩產能、無效投資以及非實體經濟的高回報領域大量擠占的情況下,直接作用於實體經濟領域、具有流動性的貨幣資金其實相對不足。
詹向陽分析稱,中國目前巨大的存量貨幣和貸款中,有相當部分被過剩產能和無效投資擠占,已經失去了流動性。被過剩產能和無效投資占壓的貨幣和貸款,已經失去了流動性而成為死滯的要素。沒有流動性的貨幣喪失了流通的功能,不能再當作“通貨”使用。因此,評估當前流動性是否充足,應當將這部分被占壓而無法收回的、已經失去流動性的貨幣和貸款存量排除在外。
此外,外匯占款大量減少,使得央行通過此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大幅減少,進而對貨幣供給量產生倍數級的收縮效應。
再次,商業銀行吸存能力普遍下降,存款大量流失。引起其放貸能力下降,進而派生存款下降,銀行放貸能力進一步降低,最終導致流通中的貨幣和貸款減少。綜合考慮表內、表外融資總規模以及信貸資金對實體經濟的帶動效用,實際上銀行間接融資的供給能力是有所下降的,實體經濟獲得的融資力度是在減小。
另外,詹向陽分析稱,幾乎所有行業甚至包括新興產業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致使銀行出於資金安全考慮,貸款選擇艱難,貸款意願下降。綜合考慮以上幾點,“可以說真正具有流通能力的流動性偏緊,通縮離我們已經很近了。“
不過,人民日報2月16日還刊文稱,不要誇大風險,隨便扣上通縮的帽子。未來在基建投資、內需消費和對海外投資驅動下,在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調控下,中國有足夠辦法化解通縮隱患。事實上,央行也正在行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8 15:31 編輯 國企改革並非越大越好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降至6年來最慢,中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進入了最後規劃階段。本屆政府已承諾將大力改革和鞏固國有經濟,解決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和腐敗問題。 鐵路、核電等行業已宣布了一系列國有企業的“巨無霸”合並。從政治層面而言,合並可能比市場改革要更容易一些,但這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作為“皇冠上的明珠”的國有企業,需要的不是變大,而是變好。 國有企業是中共過去的遺留物,但今日仍對中國經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仍貢獻著近三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並且依然能優先獲得國內信貸。中央政府自身就擁有一百多家企業,主要集中在國防、石油和電力等戰略行業。 這些企業已成為國際上的重要企業,在海外控制著6900億美元的巨額資產。去年有47家央企登上《財富》(Fortune)世界500強榜單。 經過三十多年的市場化改革後,人們可能會認為中國政府的國有企業組合已與整體國有經濟一起萎縮了。2003年,央企的數量為196家,現在是112家。但實際上,“消失”的央企中,除了三家以外,其他的全都是並入了其他央企。 毫不令人意外的是,根據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新出爐的一份報告,央企子公司平均數量從2003年的82家激增到2010年的191家。但政府的國有產業“大掃除”明顯缺一個“垃圾桶”——對表現最差的企業進行私有化或讓其破產的標準化流程。 提倡以合並方式進行改革的人認為,合並結合了國有企業的互補能力,從而提高了它們的效率和競爭力。他們以兩家國有核電企業即將進行的合並為例子——國家核電(SNPTC)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CPIC,簡稱中電投)將合並成一家960億美元的企業巨頭。 這一合並將把國家核電購自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的先進第三代核電技術,與中電投龐大的資本資源融合到一起,形成明顯的雙贏局面。而更為理想的是,國家核電的董事長王炳華曾任中電投總經理,這令談判過程及日後的行政整合更為順利。但這類有利條件不太可能被複制,尤其對於傳聞中的石油、造船和電信業的大型合並而言。 國有企業的合並產生不了中國迫切渴望的全球產業冠軍,反而可能加大現有的運營效率低下問題,並制造更難解決的監管挑戰。根本問題在於,決定哪些國有企業重組、以及如何重組的力量是政府,而不是市場。 中國政府應減少國企獲取銀行貸款的特權,並明確說明將開放哪些受保護行業,讓它們去迎接更大的競爭。政府應建立一個透明的標準化流程,關停難以維系的企業,對其資產進行私有化,而不是簡單地合並或為它們紓困。 如果習近平政府沒有準備好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至少應該開始有針對性的改革,以改善監管和激勵機制。例如,政府可以對高管在加強董事會及內部審計方面的進展進行問責。 大多數央企僅在近五年才成立董事會,許多董事會都是內部人員組成。國有企業缺乏監管其龐大業務及人員的能力,這一點從若幹事實中明顯可見,比如見諸報端的3600美元一頓的午餐,以及7家國內外會計師事務所最近受雇調查國企海外資產情況。 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應重新將國企薪酬與市場表現掛鉤,對那些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盈利的高管進行獎勵。但是,中共的精英們並沒有建立這種以業績為考核的激勵機制,而是宣布計劃降低企業高管薪酬,降幅最高達50%。反腐打擊加上國企高管減薪或許能迎合公眾情緒,但肯定不能激勵亟需的績效提升。 中國政府國企改革新計劃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政府是否能將控制權交給市場力量。在政策持續癱瘓之際拒絕放開改革的韁繩,將進一步拖累中國正在放緩的經濟。這也絕不僅僅是國內結構調整的狹隘問題。 政府的不作為將限制國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並威脅到它們與國外政府及企業越來越多的合作夥伴關系。如果中國領導人為了利於政府控制而繼續抑制市場力量,這一決定的代價將遠遠超過改革的成本。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又一家西方老牌大報要被賣出去了。
據外媒報道,日本經濟新聞社將從英國出版公司培生集團(Pearson)手中以8.44億英鎊(約合1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其旗下老牌財經報紙《金融時報》(FT)。
培生集團隨後確認,正在商討出售《金融時報》事宜,但不包括它在《經濟學人》雜誌中持有的50%股份。
分析人士稱,擁有171年歷史的培生集團正在進行戰略調整,並把業務重點逐漸轉向教育領域,而出售《金融時報》也是遲早的事。
此前,媒體還揣測《金融時報》的買家將會是德國出版巨頭斯普林格集團、英國的通訊社湯森路透或是美國的彭博新聞社。據知情人士稱,斯普林格集團之前也在和《金融時報》接洽。
“我對攜手《金融時報》這個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新聞機構感到非常驕傲。”日經新聞社董事長兼社長喜多恒雄稱,“我們擁有共同的新聞價值觀。”
培生集團旗下還擁有朗文出版公司和企鵝出版公司等出版業務。1998年創建的培生教育出版集團是世界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團。
英國《金融時報》創刊於1888年,去年的日發行量達到72萬份,數字訂閱用戶數量占全部訂戶比重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