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持有現金、資產與負債的分別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r2w.html

十年前在中國,如果你擁有一百萬元人民幣,百萬富翁哦,想必會有很多的人羨慕吧?今天你的身家即使已經翻了番至兩百萬元人民幣,即使你的身家已經跑贏了CPI,也不可能像以前般令人羨慕了,甚至會感覺到被別人給比了下來。

再想想十年前歐洲人擁有一百萬歐元,美國人擁有一百萬美元,他們今日身家同樣翻一番至兩百萬元。他們的感受和我們在中國的感受會是一樣的嗎?是什麼導致這種落差?是通脹嗎?通脹只是部分原因,影響比通脹更大的各國GDP增長的不同。

 

如果一名歐洲人十年來一直持有現金,他每年的感受到的財富損失大約是:現金/1-(CPI+GDP增長-利率),以歐洲過去十年的情況計算,大約也就是每年損失2%罷了。

如果是小日本呢?因為小日本過去十年持續地零增長、零通脹。他們一直持有現金並沒有損失,反而賺了利率。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小日本的政府國債利率只有1%,卻廣受到日本國民的熱烈追捧。

如果情況發生在中國呢?在中國,過去十年持有現金每年感受到的損失估計應該達到12%之巨。也就是說十年前的一百萬元相當於現在的三百萬元左右的了。

 

大約在七八年前,身邊的一班朋友們的資產都在七八位數之間。幾年下來有的人還在七位數浮沉,有的人已經進入了十位數,完全不在同一個級別,少有聯繫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分別呢?除了投資項目回報的不同,更多的是對資產管理的取向。

有的朋友幾年前和我身家差不多,卻因為見識過香港回歸後的負增長年代,投資相當保守,一直持有過多的現金比例,一直等待機會。現金卻在不知不覺中快速貶值。

大多數的朋友更像我,不愛負債同時也厭惡持有現金。除了公司正常營運所需要的現金外,其他的幾乎全部用於購買了不同類型的資產,身家隨著資產的快速上漲而上漲。

小部分已經少有聯繫的朋友卻不單止厭惡持有現金,更是熱衷於負債,十釐以下的借貸幾乎是來者不拒。幾年下來,二三十倍的回報,把一班朋友們遠遠地拋在了後面。

 

其實在中國,最為大家所認識的致富故事是,不少人十年八年前拿著十幾萬元按揭貸款買了幾十萬元樓宇,今天他們的房屋已經價值兩三百萬,就也是過去幾年持有負債而買入資產的結果。

 

事後孔明沒有多大意思。未來十年又會是怎麼樣?中國未來十年相信GDP還是會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通脹率相信會繼續維持在5%左右。十年後的M2供應量很可能又是比現在的多三四倍。持有現金而不是資產,估計每年將要面對10%的損失。

 

網絡上看到一些博友也跟老外學起了現金和資產管理,我覺得很可笑。如果一個人將身家的50%買入股票而另外50%卻持有現金等待,即使他持有的股票年漲了30%,他的身家也只是上漲了15%,相當於和國民資產同步而已。

 

老外持有現金等待,站在他們的立場並沒有錯,因為他們沒有多大的損失;中國人持有現金,卻是明明白白地以每年10%的速度虧損中。我不鼓勵負債,但絕對反對持有現金。在中國,既然我們的現金購買力時時刻刻都在貶值,我們應該考慮的是買入何種資產而不是持有現金等待買入資產。我們應該學習的是資產的置換而不是資產的管理。

 

無論是股票還是個人的其他資產,我一直都堅持滿倉操作也是基於這個原因。還記得「萬元戶」這個名詞嗎?不久的將來「百萬富翁」這個名詞也會成為過去式,就像現在的香港一樣。

 

 

備註:這裡指的負債不是指高利貸,房屋和車子一樣是商品而不是資產,房屋所佔據的土地才是資產。優質資產泛指一切稀缺、難以再生而需求不斷增加中的一切資源。水源、土地、野生藥物、牛黃、優質股票、稀缺資源、能源、古木等都可算是優質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74

長期持有﹐不是永遠持有 一只牛的投資日記

http://feigan.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13.html

長期持有﹐不是永遠持有

對某個企業的股票選擇長期持股不買﹐關鍵在於

  • 了解它的收入來源﹑資產﹑財務
  • 對它的前景有強烈的信心
  • 管理層對股東老實
  • 已經便宜買入
  • 投資的回報中上﹐隨着歲月增加﹐雖然發生暫時性變化﹐可是很快的又追上來

所以繼續持有的強烈信心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


一時的暴利並不代表長期的盈利﹐而經常的微利卻可以轉化成長期的巨大收益。

長期持有的前提是
隨時關注企業的基本面及盈利狀況﹐如果會嚴重惡化﹐就應當及時賣出手中的股票了


長期持有並非永久持有

  • 因為在持有的過程中﹐可以不斷觀察和了解企業的發展狀況﹐以決定持股的期限
  • 因此有些暫時持有的股票很有可能會變成長期持有﹐而原來長期持有的股票也可能會被賣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0

fatlone’s view: 為何有這麼多博客持有數碼通(#315)?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2/03/09/fatlones-view-%E7%82%BA%E4%BD%95%E6%9C%89%E9%80%99%E9%BA%BC%E5%A4%9A%E5%8D%9A%E5%AE%A2%E6%8C%81%E6%9C%89%E6%95%B8%E7%A2%BC%E9%80%9A315/

先插一下中國休閒食品的隊, 我數日前只是link駁link地看過數個股票博客的網站, 發現數碼通(#315)是其中一隻出現最多在博客的持倉組合的股票

希望這篇文不會引起任何人的不滿吧…

我看到這個現象, 真的似曾相識, 在某一段時間博客們總會有一些股票同時擁有, 而印象中多數出現這個現象的時候就是該股票的高位, 之後就會下跌, 又或者很難再有大作為繼續數以倍計地向上狂衝

我沒有作過統計, 以上只是我印象中出現過, 要我舉例子我暫時只能想到中國聯塑(#2128), 你可以在我的tag cloud查看, 最多人看的應是斬掉#2128的那篇, 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出文的時間, 對比其他博客在同一時段的持倉是否都有#2128。我沒有真的去這樣做, 如果有人做了歡迎留言告知大家。請留意我那篇文是去年2月中寫的, 對比出文之時的最後收市價5.21, 仍有一段距離呢

我個人是沒有對數碼通做過任何研究, 但是, 我作為一個smartphone用家來說幾句本地電訊市場的看法, 我不是專業人士, 我的言論從來都不用太上心 (亦不會有人上心吧:-P)

現在智能手機已接近人手一部, 連家父家母也投向android的陣營中, 智能手機的穿透率已相當高。(我要強調, 我的言論只限香港, 這一點很重要) 而令到ARPU急升的原因是有大量用戶開始使用智能手機, 所以他們從收費低廉的純語音通話計劃轉移到數據服務計劃。這個轉移的速度是和智能手機的市場穿透率成反比的, 簡單點來說就是市場已開始飽和, ARPU上升的動力就自然下降。我不是說從這一刻開始就沒有任何空間增長, 只不過, 最有機會使用智能手機的人口有很大部份已經正在使用, 而當中大部份都已經上了data plan, 我暫時沒有認識一個iphone/galaxy s2 or note的用家是純粹用手機講電話。

餘下還未用智能手機的人口, 有很大部份是根本不會用, 又或者即使會用都不會用data plan, 亦即使他們會用data plan, 都會是用最低用量的計劃。我的理據是, 最少人用智能手機的人口是老年人, 其次是小孩, 這兩部份已佔百多萬人口, 如果不計算他們市場已經相當飽和。雖說香港平均每個人擁有超過1個流動電話號碼, 但我不太相信有很多人會願意「供養」2個data plan… 又不是沒有可能的… 除非tablet更加普及, 促使客戶為其平板電腦再額外買data吧… 如果可以解答這一點, ARPU的確可以再提升

以上是從收入角度去看, 如果以成本計算, 我認為下降空間不大, 科技的更新換代不會停, 支出永不能大幅下降, 不要大增就已算成功, 更重要的是…我根本不會算電信公司的帳 :-P 所以就無謂再多講了。

香港市場太小, 很快飽和, 增長的故事很快便沒戲唱, 所以我這刻不會視#315是一隻所謂的「十年/十倍股」, 即使你能夠4元買入, 我看不到一間在香港和澳門營運的數碼通有升上40元的理由。至少兩三年內應該不會去到這個水平。

如果你說「OK, fatlone, 我只是短炒」這倒我沒有意見。

我在去年與友人談論濠賭股, 質疑賭場股的成長是否已快到極限, 因為我見澳門已迫滿大陸客, 城市的容量幾乎已到了極限, 還可以再多擠幾十%的人嗎? 結果我是看錯了, 股價真的可以繼續升。所以今回數碼通的評論我亦有可能看得很錯。

歡迎大家交流, 多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68

記錄:招商銀行之持有與賣出。 下一個十年怎麼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c6a6350101f7yh.html

近期,招商銀行似乎有反轉之態勢,我已大量買入,令人遺憾的是沒能滿倉。

所謂,「反轉「或」鑽石底「是建立在」預測「基礎上的,我是」我不知道「派別的,預測市場是上帝的事情,永遠不是我的。

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招商銀行內在價值,或模糊定義是內在價值區間幾何?當然,可以很寬泛······,這並不可笑。

其實,可笑的是,有」超人「能將內在價值精確值某個數據,甚者小數點後兩位。

1.淨利潤

開銀行,不掙錢,那是傻子。我統計了招商銀行11年/富國銀行22年的經營業績,如下。

另,招行/富國銀行的業務分析/盈利能力模式分析,各位博友已研究很多,不用再講了吧。

富國銀行

1)富國銀行,91年至2012年的22年期間,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31%。非常驚訝,在金融業如此發達的美國,居然有如此高速增長的企業,且銀行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這麼分析,銀行業具有天然能掙錢的行業優勢。

2)如果您什麼也不干,即不買,也不賣,22年期間淨利潤增長42倍。簡單的說,不考慮股價影響,30歲投資100萬與富國銀行,50歲時至少值4200萬。

3)關注到10年平均淨利潤增長僅2.7倍,如果我很傻,03年買入富國銀行,依然是個不錯的生意。但,我能堅持那麼久嘛?所以,買得好,非常重要。

4)富國銀行,91年至2012年的22年期間,共有3年年份發生淨利潤未負增長,分別發生在01年/07年/08年,不過都沒有虧損。也就是說,最好的銀行依然是週期性行業,誰也無法逃脫,大概7年~10年循環一次,週期性來臨的時刻是價值投資者建倉之良機。

5)富國銀行,91年至2012年的22年期間,每股淨資產的年均增長率僅19%,已很棒了,但依然低於淨利潤增長。

image

招商銀行

1)招商銀行,2002年至2012年的11年期間,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40%。其實,富國銀行10年平均淨利潤複合增長率41%相互比較,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給招商銀行超過富國銀行的估值水平。換句話說,給予「發展中的中國銀行的估值溢價」其實是一個「騙局」,是欺騙投資者的手段而已。

2)招商銀行,2002年至2012年的11年期間,每股淨資產年均複合增長率14%。居然,沒有跑贏富國銀行,說明什麼?更沒有理由對採用PB估值方法的招商銀行,給予更高估值。

3)招商銀行,2002年至2012年的11年期間,淨利潤負增長發生1次,從未發生虧損。

4)綜上,招商銀行根本不必富國銀行更優秀,沒有任何理由給予估值溢價。換句話,發展中的中國,給予銀行業更加美妙的前景與估值溢價是根本兩碼事。招行的盈利模式/利潤結構/風險控制/管理層,比富國銀行更優秀嘛?根本沒有,別信那些騙人的鬼話。

image

2.內在價值

富國銀行

1)富國銀行,91年至2012年的22年期間,年度平均股價下跌年份僅4年,是價值投資者買入的良機。

2)PB估值:22年期間,平均最低PB=2.7倍,平均最高PB=4.2倍。股市長期來看,是稱重機,22年期間夠長的吧。因此,富國銀行合理內在價值估算區間:2.7倍<PB<4.2倍,倘若股價在該等區間內,絕對是應該什麼也不做,用屁股投資,坐享其成即可。

3)PB估值:將可能出現市場無效性考慮,22年期間,平均最低PB=1.1倍(低於該標準出現4個年份,分別是91年/09年/11年/12年,特別是09年最低PB=0.6倍,怪不得,老巴持續買入),平均最高PB=5.2倍(高於該標準出現5個年份,分別是98/99/00/01年,07年/08年,這是絕對需要賣出的時刻)。更簡單,PB<1.1倍,絕對應該買入;PB>5.2倍,絕對應該賣出。

4)PE估值:做個參照,與PB指標參考即可。

綜上,富國銀行合理內在價值估算區間:2.7倍<PB<4.2倍,倘若股價在該等區間內,絕對是應該什麼也不做,用屁股投資,坐享其成即可。PB<1.1倍,絕對應該買入;PB>5.2倍,絕對應該賣出。

image

招商銀行

1)招商銀行,02年至2012年的11年期間,年度平均股價下跌年份6年,部分原因是增發或送配導致,無法衡量。

2)PB估值:11年期間,平均最低PB=2.2倍,平均最高PB=4.6倍。股市長期來看,是稱重機,11年期間似乎不夠長吧。因此,招商銀行合理內在價值估算區間:2.2倍<PB<4.6倍,倘若股價在該等區間內,絕對是應該什麼也不做,用屁股投資,坐享其成即可。

3)PB估值:將可能出現市場無效性考慮,11年期間,平均最低PB=1.5倍(低於該標準出現3個年份,分別是06年/11年/12年,特別是12年最低PB=1.07倍,可能是未來數年的最低估估價),平均最高PB=4.6倍(高於該標準出現5個年份,分別是07/08/09年,這是絕對需要賣出的時刻)。似乎是,PB<1.5倍,絕對應該買入(難道應該比富國銀行有更高的溢價?);PB>4.6倍,絕對應該賣出。

4)PE估值:做個參照,與PB指標參考即可。

image

3.結論

結論1:招商銀行根本不必富國銀行更優秀,沒有任何理由給予估值溢價。

結論2:招商銀行合理內在價值估算區間:2.2倍<PB<4.6倍,倘若股價在該等區間內,絕對是應該什麼也不做,用屁股投資,坐享其成即可。

結論3:考慮安全邊際,招商銀行PB<1.1倍,絕對應該買入;PB>4.6倍,絕對應該賣出。

結論4:2012年每股淨資產預估9元/股×1.1倍=概約10元,絕對應該買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82

也談「持有是否等於買入」 一念間

http://xueqiu.com/4624725729/22726170
無意中看到雪友們在討論「持有是否等於買入」,貼主給出的標準答案是「等於」。在我看來等式是否成立是有許多假設和限定條件的,答案見仁見智,只是對各自投資理念的闡述。但如果給出一個「標準」答案,我覺得是不妥的。

1、答案和常識不符。對不符合常識的結論我都持警惕態度。
2、無條件認同「持有=買入」等式會對誤導其他投資者。很多人只記住了結論卻沒關注成立條件,這會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好企業可以隨時買入(時間的玫瑰)
3、題目的描述有些誤導

於是這裡談談另一種可能,目的在於強調不同的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並無標準可言。

原貼的問題和答案
http://xueqiu.com/6832369826/22584894
http://xueqiu.com/6832369826/22589948
1、持有是否等於買入:從科學的角度看,持有肯定等於買入。換個角度說就是,如果你的賬戶不小心被清倉了,你是否會按原樣買回來(如果你「被清倉」後,做出了與之前不同的選擇,說明你自己的邏輯是矛盾的)
2、合理到高估部分的錢,要不要賺:如果要賺,就必須面對問題1帶來的嚴肅挑戰。舉個例子,某股票,價值10元,5元買入,15元賣出(這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正常的盈利路徑)。這時的問題在於,如果15元賣出,那麼14元是否應該買入(持有=買入哦)?就算你不賺高估的錢,也要面對相同的問題,如果10元賣出,9.5元是否應該買入?

@微光破曉 的答案:
1、持有是否等於買入:是的,持有=買入。因為持有和買入所面臨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此處忽略ABH股那微不足道的摩擦成本)。這一點,是科學。......認為持有不等於買入的朋友,需要再好好思考一下。(我上篇文章的註釋中說,這兩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說錯了,問題2沒有標準答案,但問題1有!持有=買入,這就是標準答案。)
2、合理到高估部分的錢,要不要賺:要賺。市盈率鐘擺理論,本身就包含了對高估的解釋。我們能理解低估的必然性,就能理解與之相對的高估的必然性。賺錢靠的是概率,不是價值。所以我的看法是,適度高估的錢可以賺,極度高估的錢要有風控、有策略地賺。......這裡囉嗦一句,不能為了賺高估的錢而傻等高估,投資中一切決策,要以機會成本為基礎。

持有=買入=賣出?
帖中認為持有=買入。「因為持有和買入所面臨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對這個推論我不做評論,但略作引申。假設我們持有60%股票X,和40%現金(不考慮其他機會成本),於是我們可以說:持有X=買入X,因為持有X和買入X(賣出現金)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但也可以說持有X=賣出X,因為持有現金和買入現金(賣出X)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即持有是零交易成本下的持續性的無數個買入的串聯,也是零交易成本下的持續性的無數個賣出的串聯。

所以如果推理成立,那等式應該是「持有=買入=賣出」,選擇性地只強調等式的一半可能會有誤導

一切應該儘可能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
作為一個巴迷,下面來談談我的看法。原題目很多東西過度簡化,以致有些誤導,而巴迷是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的。因為股票的價值是無法精確得出的,以概率論來說,股票價值10元,是指其期望值是10,但實際值一定不是10(實際值落在任何一個點,比如10.00的概率都趨近於0),反而有較小概率其實際值是0或正無窮。如果談的是固定收益品種,那我認同原文結論,比如債券到期時值15元,那14元顯然是值得買入的;但如果是股票,結論未必成立。借一句愛因斯坦的名言「一切應該儘可能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

市場98%的時間是不可知的
巴迷認為股市絕大部分時間是有效的,不可知的,只有極少部分是無效的,有確定性機會的。(投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很容易看出來有些公司的業務比其他公司要好。但它們股票的價格升得太高了,所以突然之間,到底應該購買哪只股票這個問題變得很難回答。我們從來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在98%的時間裡,我們對待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狀態。我們不知道。通用汽車的股價跟福特比會怎樣?我們不知道。——查理·芒格

下面是我的假設和定義(不考慮其他機會成本和摩擦成本):
查看原圖股票價值10元(期望值是10,即落在10附近的可能性最大),最低到5元最高到15元的概率最大。

買入:增加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同時減少現金比例。我們較確信股價到這附近是因為市場暫時失效,有較大安全邊際,因此在5元附近(比如4~6)應該進行買入操作。倉位隨安全邊際變化。
賣出:減少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同時增加現金比例。我們較確信股價到這附近是因為市場暫時失效,導致股票被高估,因此在15元附近(比如14+)應該進行賣出操作。倉位隨危險邊際變化。
持有:維持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維持減少現金比例。在其他時候,我們不確定股票是高估還是低估(這是市場是有效的,或是不可知的),因此我們持有X不動,或是賣出X買入指數其效果大概率是一樣的。倉位隨預期估值變化。

因此可以看出,在巴迷看來,買入和持有是有較大差別的。有人會問弄這麼複雜有意義嗎?有。明白這點,你就明白在低點買茅台是價值投資,而強調隨時買就不是。

我的答案
回到第一個問題,當投資組合有新增資金(比如「被清倉」後複製組合)的時候如何操作?很簡單,如果符合我上面買入條件的,則買入;符合賣出條件的,則持有現金;其他情況,隨便(買入X,或買入指數)。當然對最後一種情況,我會等比例操作並維持持股比例(比如60%的X和40%的現金)。這種情況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買入,只是資金管理的調整,因為X的佔比沒變,整個組合的倉位,風險程度和投資風格都沒任何變化。

看了我畫的圖,第二個問題就不存在了。我前面說過,如果是固定收益,要賺;但對股票,合理到高估部分風險逐步增大,即使要賺,也要有相應的風險控制(比如倉位逐漸降低)。我的建議是不賺,這時還不如買指數。因為人總是容易高估自己。。。(奧古斯丁法則:「90%時間事情比你預料的要糟,剩下的10%的時間,你無權期望太多。墨菲法則:如果事情既可以向好的方向發展,又可以向壞的方向發展,那麼它多半會向壞的方向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6

美國25.8萬億美元股票市場 誰是持有者?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0

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美國股市總價值25.8萬億美元,這樣龐大資產的持有者是誰?

下面這張圖顯示,美國股票持有者持股所佔的份額比較,家庭投資者(包括非盈利性組織)是美國股市最大的股東,他們持有37.9%的份額。隨後是共同基金的19.4%和海外投資者的13.4%。

下圖提供的是2011年第一季度的情況,方便做出對比:

下表為1990年、2000年和2006年第3季度的美國股市持有者分類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41

資產持有人的優勢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30.htm
l近日有新聞報導, 利苑的一家有42年歷史的茶餐廳將要結業, 原因又是業主加租所至。據報東主被業主加租一倍, 租金由30萬加至60萬, 而東主被訪問時竟仍然為業主說好話, 指加租至 60萬已經算有良心, 因為附近有化妝店月租高達95萬。

可惜東主計算過, 當租金30萬時, 苦心經營只有三兩萬利潤, 一旦加租至60萬的話, 實在沒法經營下去。很有趣, 東主憶述42年前, 租金只雖要2000蚊, 今日加至60萬, 足足300倍, 而42年前他的雲吞麵只賣8毛一碗, 今天就加至28蚊一碗, 只是35倍左右。

這個故事證明什麼? 很明顯是做生意不及手持資產吧, 這是蕭若如說過的, 香港地租舖做生意, 最賺得多始終是地主。又是地產霸權嗎? 香港這種生態不利做生意嗎? 事實上世界城市競爭力評分之中其中一項就是租金, 因為這直接影響各行業的生意發展。
話雖如此, 生意還是有很多種, 有租金成本的, 自然利潤會隨著租金被扣去, 好像要與資產持有人分享似的, 而資產持有人又不用冒做生意的風險。但有些生意租金成本不大, 例如facebook, microsoft, iphone等, 生意做得好, 資產持有人又沒他辦法。

其實, 直因為以上的原因, 止凡對投資零售股時, 始終帶有一點顧忌, 尤其是主力香港市場的, 因為生意越好, 可能只是資產持有人越賺而已, 公司有盈利增長時, 本應不是variable cost的租金成本亦會隨之增長, 相當難測。
站在個人的投資立場, 為何這麼多人喜歡儲磚頭呢? 的確有當中的吸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478

投資札記【483】週年洋:簡單持有低價優質公司足以致富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8tz.html

簡單持有低價優質公司足以致富

——分享我管理賬戶的一點心得

週年洋

 

今日翻看我管理的一個賬戶,3年半時間資產已經翻番,這已經超出了我們當年的預想。把這個過程寫出來,跟大家分享點滴經驗。

 

有一個影響我一生的老師,他有一個願望就是離開現有的公務員職位,以後可以安心閱讀小說和潛心創作。我希望用我的投資技能幫助他一把,雖然我不敢說,讓他現在就離職獲得身心自由,但至少可以讓他退休後有一點餘錢到世界各處旅遊和體驗生活。

 

我們20多年交往,已經是亦師亦友,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最懂我的人,非我這個老師莫屬。他在短信中說:從你15歲認識你起,你的品質,人生觀,學習和交往能力,心態調節能力,人生智慧和洞察力一直在成長,你就是一個績優股。當然,後面這句話未必屬實。

 

2009年,我們倆簡單溝通,他很快認同我的理念,我們商量建立一個20萬元的賬戶,我們的心理目標是10年翻兩番達到80萬元,年複利率15%。不算很高的目標,但如果真能實現的話,我覺得也是不錯的成績。20096月開始,我這位老師分三次把資金打入賬戶,分別是9萬(618)、7萬(73)和4萬元(717)。也許對很多人來說,20萬不算什麼,但對我這位做公務員的老師來說,湊齊20萬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第一筆資金我全部買成了4700股格力,買入價18.71元。後面兩筆錢也是全部買了格力。也就是說到2009717,我老師的賬戶裡全部是格力,持股9900股。那個階段格力一直漲勢不錯,我便在1028賣掉了5900股格力。當時的想法是稍微分散一點,做個小組合。

 

1117民生銀行香港招股獲得很好反響,股價上限達到9.5港元,當時覺得民生A股低估,加之民生在A股的PE以及PB都較低,認為短期值得買進,便為我老師賬戶買進19000股,成本8.54元。後面格力送股發放股息和配股,民生送股和發放股息,我把股息變成了股票,因為民生很長時間處於虧損狀態,股息多數就變成了民生銀行的股份。

 

當前資產總值406032.40元,格力6784股,成本6.926元,收益率309.18%,民生銀行23200股,成本6.584元,收益率39.73%。整個賬戶收益率已經翻倍。

 

3年半的時間裡,我操作這個賬戶的次數不到10次,如果除去配股和股息投資的話,整個操作次數也就5次,如果當時資金一次到位的話,那就只要3次就夠了。全部買入格力後,中間只做過一次大的交易,就是賣掉短期大幅盈利的多半格力股份,買入民生銀行。相對於很多朋友的買進賣出,在低買高賣中多次決策,弄得自己煩惱、緊張甚至睡眠都成問題,這種簡單買入持有就太簡單了,而最終成果也還不錯。我和我老師都能正常生活,該讀書照樣讀書,該睡覺按時睡覺。當然,每個人價值觀不一樣,也許對金錢有遠大夢想的人,我們這種小打小鬧不值一提,但我還是選擇過豐富而心靈自由的生活。

 

我現在還在規勸我以前的老朋友,我希望他們像我這個老師一樣,建立他們自己的股票賬戶,我幫他們投資,我是免費服務,我的初衷,只是想讓我的朋友能夠在我的幫助下,早日走上自由的生活道路。同時我也有所得,那就是給了我實現自己理念的機會,不過,這種做法的前提是,對方必須絕對信任才行。雖然錢在他自己賬戶,但是能接受我這套投資理念是很難的。

 

這個賬戶就格力電器和民生銀行。對於格力電器,我在很多地方寫過,我自己賬戶絕大部分持股就是格力電器,而且是從20074月開始,買入就持有,最早的籌碼已經7個年頭了。民生銀行在客戶心目中具有小微企業銀行的定位,也是基於價值低估買入的,但是買入的時機還是有點早,沒有估計到市場對銀行的低估竟然到如此悲觀的程度,但即使那樣,今天也收穫不錯。

 

這兩個公司都是不錯的好公司,但兩個公司實現價值的方式完全不同,格力電器每年發展超出預期,市場總是低估它,以致只要靠收益增長就能得到不錯的股價增長,只要堅持持股,每年總能得到不錯的收益。但民生銀行則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低估,如果沒有基於價值的信念的話,這個過程就會很痛苦,更有可能承受不了痛苦,中途或者在最艱難也是最後的黑暗中退出。

 

其實,即使是同樣不錯的公司,如果未來環境變化的話,我們要看公司能否繼續穩定增長,同時看待公司的市場情緒能否依舊穩定;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業績成長能否總是超出市場預期。如果同是不錯的公司,其中一個具備後一個特點,那就更多或者全部持有這個公司,格力算是一個這樣的公司。而民生隨著經濟週期和市場情緒的變化,股價遲遲才回歸。

 

即使你有一套成熟的投資理念,也要在實際操作中不斷思考,才會有一點點長進。另外,對於那些小額投資者,只要建立正確的投資哲學,真正從定性角度(定位)弄懂公司,學會一些簡單的財務指標比如用杜邦分析分解ROE指標,以不錯的價格買入,堅定信心,簡單持有,即使為數不多的資金,一旦2030年按照15%的複利率持續下去,那也會給自己帶來一筆相當豐厚的財富。希望我這個小賬戶的管理經驗,能給小額投資者一點信心。當然,賬戶還在實驗期,但我有信心在10年期滿時實現再翻番的目標,也許達到100萬元也是有可能的。

 

——2013123於多倫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04

為什麼要持有債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97

我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共有兩次公開回答過這個問題。第一次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債券和股票呈現高度相關性。股票上漲的同時,債券價格下跌;反之亦然。投資經理只有肯定資產多樣化不能帶來好處的時候,才會將所有的資產押注在股票上。不幸的是,我們現在都知道多樣化的表現很好。

雖然投資經理現在也會做出相同的決定,但原因卻有所不同。美聯儲將利率壓低至歷史性低點,債券的收益率令人失望,特別是對那些資金不足的養老基金。債券收益率的下降,伴隨著資產價格的上漲,使得很多經理人不得不重倉持有股票。

另外一個使得投資者從債券轉向股票的原因是,他們相信利率也許「明天」就會上升。我要澄清一下,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收益率短期之內是不會上升的。

對資產管理者而言,抓住時機就是一切。「太早」在投資裡的同義詞是「錯誤」。如果你在兩年前購買日本股票,那麼現在可能證明你是對的(日本股票半年大漲50%),然而這是在經歷浮虧20%以後的事情。

債券是否存在泡沫?

流向債券基金的資金流要比流向股票的資金流充沛,特別是2009年以後,投資者激進地尋求收益率。但這就一定意味著債券市場存在泡沫?

答案顯然是否定,大轉換尚未發生。首先,市場上的買家和賣家是一一對應的。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賣出債券,買進股票。這就意味著市場必然有一個人會賣掉股票。這是個零和遊戲。

與眾多評論的觀點相反,其實現在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頭寸並不低。從下圖可以看出,美國有超過40%的家庭資產投資於股票,是所有資產投資比重最高的,而投資債券的比重最小。

「各主要經濟體都存在財政赤字;如果國家是貸款人,那麼央行就是借款人。因此,QE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持續。

除非美聯儲確實看到明顯的消極影響,否則QE將會被持續下去。伯南克主席已經重申過很多次了,目前尚未看到任何QE消極影響存在的證據。而且接任美聯儲主席的熱門人選耶倫,也表示沒看到QE的消極影響,至少在2025年以前,QE政策都是合適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持有債券顯然是合理的。債券的收益率未來將只會更低,不會更高。

股市怎麼看?

很多人認為QE助推了股市。雖然事實是這樣,但人們普遍存在一個誤解。儘管很多證據顯示QE助推股價上漲,但QE操作並不是美聯儲免費發放的股市「看跌期權」。而事實是,QE操作是美聯儲免費發放的美國國債和抵押證券的「看跌期權」。

所以只要QE存在,就應該持有債券。

一些投資想法

美股牛市在4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現在處於美股牛市即將終結的階段。

不要僅僅因為高股息收益而去購買股票。沒有任何人能確保高股息收益率股票的長期表現要好過債券。另外我再重申一次,短期利率不會上升,債券收益率也不會上升。「

Gundlach認為至少有四大理由支持利率短時期內不會上升:

利率不會上升,因為現在的勞動參與率是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利率不會上升,因為家庭收入中位數是19年的最低值

利率不會上升,因為QE將持續為美國政府預算融資

利率不會上升,因為這將扼殺經濟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96

南紡股份持有朗詩集團20.9%股權到底價值幾何? 下崗小農民

http://xueqiu.com/8334903303/24215103
背景資料:
2011年末,朗詩集團總資產112億元,其中:貨幣資金17億元,存貨89億元,新增土地3塊,對應佔地面積21.8萬平米,建築面積45萬平米,新增樓面平均價4185元/平米;負債總額98億元,其中:銀行借款8.08億元,預收款項54億元,除預收帳款後資產負債率為39.4%;股東權益14.02億元,其中:總股本3億元。2011年度朗詩營業收入39.2億元,銷售均價13666元/平米,利潤總額6.37億元,淨利潤4.25億元,淨資產收益率達到30.3%,銷售回款45.5億元,2010年為44.5億元。2005年至2011年,銷售收入平均增長率96%,淨利潤平均增長率113%,平均銷售毛利率41.8%,平均銷售淨利潤率13.1%,平均淨資產收益為37.8%。(摘自林勁峰  披露資料)

南紡股份2012年財報,朗詩集團2012年營業收入49.58億元,淨利潤為4.29億元,2012年底總資產為132億元,淨資產16億元。而朗詩官網最新數據顯示,朗詩集團2013年5月底未經審計的總資產超過150億元。南紡股份2012年從朗詩集團獲得分紅6300萬元。

南紡股份公告稱,2001年至2006年期間,南紡股份四次增資朗詩集團,合計投資3978.3萬元。截至2012年末,朗詩集團給南紡股份總共帶來了19980萬元的現金分紅。此外,南紡股份仍持有朗詩集團20.91%的股份,對應的淨資產賬面價值3.35億元。

持股價值:
朗詩集團2012年末淨資產賬面價值16億元,但當年淨利潤高達4.29億元,淨資產收益率高達27%,而這主要還是由於2011年、2012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低迷情況下的經營結果。以往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均在30%以上。

朗詩集團2012年銷售額(房產預售,非交付結算的會計確認營業收入)約75億元,2013年銷售額預計百億元,這些銷售額大都在2013年和2014年計入會計確認營業收入,因此可以預計朗詩集團2013年營業收入應該可以達到60-65億元,參考以往平均銷售淨利潤,考慮到近兩年行業利潤下降,按照10%計算,淨利潤也可達到6-6.5億元。

我們假設南紡股份其他業務均剝離或不虧損,南紡股份佔股20.9%,預計2013年朗詩集團帶來1.25億元淨利潤,參考同期銀行利率,資本化率計為5%,南紡股份持有朗詩集團的股權價值25億元。

2009年朗詩集團為運作A股IPO,優化調整股權結構,南紡股份通過江蘇省產權交易所轉讓5%股權,交易價格為4750萬元,交易價格對應當時的淨資產賬面價值,市淨率達到7。以此為參考,以2012年年末淨資產賬面價值計算,南紡股份股權對應的淨資產賬面價值3.35億元,南紡股份持有朗詩集團股權價值也在23.45億元。

綜合分析來看,目前南紡股份持有朗詩集團股權價值判斷在24億元是比較中性的。南紡股份目前市值才17億不到,還未超過南紡股份持有的朗詩集團20.9%的股權價值高。因此,未來朗詩集團若在適當時機完成整體注入深圳科技(HK0106)後,其股權價值將更具增長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