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0.HK 信星集團 - 評級: 持有 PARTIPRAL - 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3/08/1170hk.html1170.HK 信星集團 - 評級: 持有
公司資料:- 信星集團主要從事製造便服鞋履, 嬰兒小童鞋履及戶外鞋履. 主要客戶包括Skechers, Clarks, New Balance, Asics及Rockport. 2012-2013年度五大客戶共佔本集團總營業額約90.56%. 另外集團亦有經營零售兒童鞋履業務, 旗下品牌費兒的王子目前於中港經營55間店舖.
- 上市日期1994年9月29日. 2013年8月29日收盤價$1.61, 市值11.13億. 一個月平均成交量約38.5萬股; 三個月平均成交量約28.2萬股.
- 大股東即主席陳敏雄夫婦共佔集團總權益44.75%; 德國基金DJE Investment S.A.佔權益9.99%; 安本資產管理 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佔權益7.02%. 公眾持股量約38.24%.
最新營運情況:
- 零售業務 - 費兒的王子 (Fiona's Prince)
- 九月底前會陸續將蝕錢零售店舖關掉
- 將更多店舖遷移至百貨公司及商場, 大部份租金會由營業額拆賬
- 致力發展網上零售業務, 開始與天貓等網上商城討論合作細則
- 截至目前為止, 今個財政年度分部表現理想. 預期今年營業額會繼續有雙位數字增幅.
- 主要客戶(尤其Skechers)出現壓價情況, 未能保證今年毛利率會否超越去年.
- 公司著力加強與New Balance, Asics及Clarks合作, 較著重訂單利潤及相同產品訂單數量.
- 目前已經沒有跟Timberland合作.
- 未來會繼續於越南中部發展廠房, 未來兩至三年相關資本開支約1.5億元.
未來發展方向:
- 管理層表示會繼續發展零售業務, 但未能保證何時能夠扭虧;
- 對製造業務發展甚具信心, 並相信越南將會迎來黃金十年, 未來會加大當地產能比重.
- 評級: 持有 / 目標價: $1.74 (相當預期P/E: 10倍)
- 幾乎可以肯定公司不會放棄仍然在虧損中之零售業務. 將虧損店舖關掉並把街舖遷移至商場及百貨公司, 以降低租金壓力, 希望可以把分部虧損收窄.
- 管理層對今年營業額樂觀, 但毛利率預期則僅屬審慎. 有提及過客戶出現壓價情況, 尤幸公司策略上不會胡亂接利潤率太低的訂單, 預期毛利率不會再出現大幅波動.
- 預期未來三年資本開支僅約1.5億元, 每年現金流其實已經足以應付有餘. 不過公司並沒有打算將部份手頭現金以特別股息形式回饋股東, 公司估值或會繼續受到限制.
股價圖表:
一張圖列示16.8萬億美債持有人分佈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16National Public Radio做了一張圖,解釋了哪些國家或機構持有了16.8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換言之,下圖解釋了美國人都在欠誰的錢:

BI總結如下:
1.美國國內購買了大部分的美國國債。
2.美國聯邦政府持有6萬億美元的國債。因此,如果美債違約,那麼聯邦政府也將遭受損失。
3.外國持有5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其中中國和日本是最大的持有國。
4.中國僅持有1.3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因此,美國對中國的負債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
5.的確,美國債務規模龐大。但是,二戰後美國、日本和其它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美國能夠控制長期福利支出,這個規模的美債是可控的。
中投接近完成8億英鎊收購黑石集團持有倫敦物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034中投公司正接近完成對私募巨頭黑石持有的倫敦西區規模最大辦公樓物業的收購。如果這筆規模近8億英鎊的交易最終完成,將成為中投迄今在歐洲達成的金額最高房地產交易,這凸顯了中投在海外投資的信心正不斷增長。
中投擬收購的Chiswick Park項目位於倫敦西部。這個佔地32英畝的開發項目租戶包括高通 、 Tullow Oil Plc 和Ranbaxy等知名企業。雙方的談判在去年12月份就已經開始。
FT信息源透露,目前談判進行得非常深入,雙方有望在11月底之前達成協議。
如果這筆交易順利進行,將成為中投在英國房地產市場的第二筆購入投資。
2012年,中投以2.5億英鎊買下德銀在倫敦城的英國總部大樓。除了物業之外,中投還購入了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Thames Water)8.68%的股權。
黑石集團最初為Chiswick Park開出的價碼是大約8億英鎊。但由於未能吸引到足夠高的報價,該商業園未能售出。
作為替代策略,黑石集團為該項目未清償的6億英鎊債務進行了再融資。
目前中投與黑石正在談判的價格在6.5億英鎊至8億英鎊之間。中投擁有黑石集團的部分股權,在後者2007年IPO之前對其投資了30億美元。
出售Chiswick Park將成為黑石今年一連串的物業出售計劃中的最新一項。按資產價值計算,黑石是全球最大商業地產「地主」。利用美國和歐洲房地產價格飆升,自(今年)1月份以來黑石標售或出售的物業價值達到了數十億美元。
負債和持有現金總額均創新高 美企有錢花不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333
在零利率的背景下,目前美國企業持有的現金數量處於歷史高位,企業凈負債也比危機前高出15%。但令人憂慮的是,企業目前只是將大量的錢用於回購股票,但卻並不加大投資,如果2014年繼續如此,長期來看將不利於美國經濟複蘇。
下面法興銀行的圖表顯示,目前美國公司持有大量現金,而且已經處於歷史高位,但與此同時,企業的債務也創下歷史新高。企業凈負債(負債減現金)也比2008年危機前多出15%,同樣為歷史新高。數據上根本看不出任何企業債務減少的跡象。所謂的去杠桿化,實際上只是推高了資產價格,但沒有降低債務的絕對值。
但詭異的是,手持大量現金的企業並沒有將錢用於投資和購買設備,而是進行了大量的股票回購,這短期來看對股東是利好消息。但如果在接下來幾年中企業依然捂緊口袋不肯投資,那麽股市繁榮將是不可持續的,而且美國經濟複蘇的持續性也將受到質疑。
華爾街見聞曾報道,美國的投資已經連續低迷了多年。如今企業生產設備陳舊但手上現金充裕,有能力也有意願進行資本投入,明年企業集中更換設備引發的大量投資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2014年,美國企業投資潮或將再現。
全球複蘇將取決於少數持有巨額現金的大企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527
昨天,華爾街見聞曾報導,美國企業的負債和現金均創下歷史新高,事實上,不僅僅是美國,全球非金融類企業手上的現金都在增加,而且日益呈現兩極分化。雖然市場普遍期待企業2014年能增加投資,推動經濟進一步復甦,但決策權卻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大企業手中。比如蘋果就坐擁1500億美元現金。
據FT,諮詢公司Deloitte研究顯示,全球最大的三分之一非金融企業擁有2.8萬億美元現金。這將影響到2014年企業資本投資和收購是否能帶動全球經濟增長。
該公司併購部門主管Iain Macmillan警告稱:「展望未來,是否會出現新一波投資潮的決策權掌握在少數企業手上。」
標普全球1200指數的企業中,持有25億美元以上現金的公司擁有所有現金的82%,該比例至少為2000年來最高。而在2007年時,該比例僅76%。僅蘋果一家公司在上一個財年末就擁有1500億美元現金,佔1200家企業現金總量的5%。

相比大公司,規模偏小的公司更樂意為增長進行投資。Macmillan評論稱:「現金持有量少的公司通常更有進取心,願意增加投資以追求營收增長,他們的股價表現也比競爭者要好。」
目前,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呼籲企業增加資本支出。美銀美林週二的一份面向基金經理的調查顯示,58%的投資者投票希望企業增加投資。有67%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在過去幾年的投資「低於平均水平」。
標普公司最近的研究顯示,如果非金融企業在2012年至2013年按照往年的正常水平進行投資,那麼這兩年期間全球投資將增加9000億美元。
據FT,一些分析師預計,在投資者的擔憂和期待下,2014年企業將增加資本支出。美銀美林歐洲投資分析師John Bilton表示:「企業可能會更加努力地獲取回報。」
11華銳01、11華銳02 2014第一次債券持有人會議回顧 北京小熱昏
http://xueqiu.com/7738481478/29258680剛參加完會議回來,由於上次萬科毛大慶講話直接變發言稿弄出來動靜超大,心有餘悸,我就簡單寫個小總結感覺的東西吧。
會議地點在門頭溝龍泉賓館,最後投票總票數20張,佔債券比例24.9%,張數6970970,華銳風電代表為財務總監楊志遠和副總裁趙洋,受託管理人為瑞銀的2個(名字沒記住)
會議議案叫做「關於督促華銳風電合理規劃資金安排及確保公司債券按時足額還本付息的議案」,不過具體也沒有寫到底怎麼個督促還本付息發,議案本身沒什麼意思。投票倒是全票通過了(畢竟不通過就更沒意思)。
後面開始問答環節,這個有意思多了。首先是關於財務報表中現金流突然減少的問題,給出的理由是銀行貸款還本付息需求。這方面涉及到的有現金流中有多少是為了銀行開票所備的保證金(答10億)、是否有銀行要求提前還款而造成還本付息增多(答無)、授信額度為何不使用(答銀行貸款利率還較高,考慮今年爭取盈利的要求打算晚點拿)等等。財務報表華銳的都看的到,給出保留意見就是知道本身問題就不少,現金流、存貨比例之類的,討論的點也較多,不過也就這樣了。
接著周先生
![[很贊] [很赞]](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03zan.png)
作為散戶問了幾個很尖銳的問題。第一、會議的選址,為什麼選在偏僻的門頭溝地區(門頭溝粉勿黑),到底是有意想和債權人探討還是根本就是想逃。這個從超日債券會議的選址就很明顯,要是真想好好談的話,選個地鐵附近或者飛機站火車站附近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大家都好。答規定裡面只規定了會議召開要在公司受過管理人所在城市,沒具體規定地址,算是被糊弄過去了。
第二、50%的形成有效決議規定限制,從超日可以看出一般很難達到,能否網上投票或者給參會者提供便利。答法規還沒通過網上投票或者網上會議的申請規定該怎麼操作。
第三、瑞銀聯繫方式不直接,電話打不通(這個獲得了很多參會者的響應,雖然說我好像沒遇到這個問題就是了)打電話打前台沒人接啊,問問題被迴避啊之類的,呵呵
第四、瑞銀證券在這之前對於華銳的管理具體做過哪些具體工作,質疑不作為,要求提供工作記錄。這個問題機構是不好提的,畢竟都是同行嘛,真出了什麼問題機構直接就被自己的投資者打死了,只能靠散戶挑戰了,結果當然被打太極了
這次參會,感覺中國的債券持有人整體散戶方面對於具體的債券投資的概念都還不太瞭解,比如要出現銀行貸款違約之類的情形,才會出現受託管理人接手公司資產的狀況,所以華銳在現階段也是不會有這種被動。回售公告一般提前30天發出,基本上上巨潮資訊都看得到。股東資產鎖定和公司盈利然後還違約之類的就屬於惡意違約了,誰也沒招。
趙洋回答過程中提及了一些有信心還債的依據。1、公司一直是信用貸款,尚未有抵押貸款。如果進行抵押擔保債權會可能造成銀行貸款也要去抵押,形成連鎖反應,不一定是好事。雖然說看樣子是不大可能增加抵押擔保了,不過經過超日我基本上覺得在中國有抵押也沒什麼區別,人家要是不想還錢就不還錢。
2、累積集體壞賬15億,各高管正在盡力要回。
3、市場銷售回升,一季度毛利回升,經營有信心。
4、預計市場銷售回款能夠還債,不行的話已經有募集資金儲備,通過轉移儲備資金還債,再不行通過銀行授信(尚有未使用60億額度以及新增80億額度(未定)可以保證),再不行通過上調票面鼓勵繼續持有(這個基本不可能,現在行權收益30%,你票面再高都抵不上的)。
沒法完成的幾個。1、公開市場債券回購。之前無先例,監管不讓,股東買也不讓。2、暫停展緩暫停上市交易。沒談成。3、像湘鄂情一樣定向增發。股東結構不同,華銳無實際控制人,前幾大股東都沒有相互關聯,能自願限售股票就不錯了,定向增發做不起來,也太過複雜。
總之,債券持有人會議,感覺能參會的還是大家都儘量參加,靠抗議維權之類的都太過曲折,既拖時間又費精力,參加會議是正道。
劉元生:我為什麼持有萬科30年 金石
http://xueqiu.com/1175857472/298113536月19日,萬科第一大個人股東劉元生在深圳接受了萬科TV的採訪,講述了他與王石、與萬科三十多年的緣分。穿越若干牛熊週期,1988年劉元生投資萬科的360萬元股票,今天已經變成10個億,書寫了中國股市的傳奇。
Bene qui latuit, bene vixit.(善生活者,故隱其名。)——奧維德
六月正午。深圳大梅沙萬科中心。濕熱明亮的空氣中,目送劉元生的車遠去,筆者腦中仍然是一堆問號——那個懸了二十多年的問題當面得到了答案,眾人心中的迷惑依然無解。
兩個小時前在錄影棚,萬科TV攝製組的楊蓓問:二十多年來您為何一直持有萬科股票?
劉元生答:「以我的性格來講,不喜歡搞投機的生意,我總是希望能看遠一點。」
楊蓓又問:為何對它有信心?
劉元生還是說:「我更喜歡看遠一點,而不是貪近利。」
錄影棚裡有人點頭,似乎聽懂了,又似乎沒聽懂。畢竟,此刻給你360萬,你還是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更不要說重現劉元生從360萬到10個億的傳奇。
經歷豐富者和年輕人的區別在於,運用同樣的語言,背後的含義可能完全不同。畢竟,同一個詞背後,支撐它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厚度、結構各異,人生經驗無法複製,機械照搬就是災難。二十多年前,如果你買入的是日本股票,哪怕再「看遠一點」,恐怕今天還沒法翻身。
進一步的問題是:到底看什麼,到底看多遠。
劉元生今年七十一歲,身材壯實,筆挺的藍襯衫,棕色褲子,淺棕皮鞋,走起路來步履輕快。來到萬科總部,見到萬科員工,主動與大家握手,筆者與他的手初一接觸,感覺寬大厚實,略一發力,自己的手像被鉗子微微夾了一下,這才想起,他練過幾十年的小提琴。
在拍攝自我介紹時,他給自己的身份定義是:香港仁達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管絃樂團董事局主席。
他沒有強調自己在股市上的驕人戰績,而這正是外界賦予他的巨大光環。追問之下,他只是說:「這個情況可能在中國比較罕見,但在國外還是比較普遍的。如果你30年前買了美國的IBM、可口可樂、蘋果的股票,那麼長期以來,你的回報都很好的。所以我一直鼓勵年輕人,做投資要真正作為投資,不要投機,要看遠一點。」
「這個情況」四字背後,藏了一段持續26年的傳奇。1988年,萬科股份化改造之初,劉元生買入360萬元的萬科股票,穿越若干牛熊循環,第一大個人股東地位紋絲不動,這些股票今天的價值超過10億。20多年,1只股票,270多倍增長,超過股神巴菲特。
上面這段敘述,這家公司的股東和員工都不陌生,新動力甚至會從老員工那裡,聽到一些「增強版」的故事,個中細節不無誇張。今天,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劉元生走到了我們的攝像機前,親自講述他與王石、他與萬科三十多年的緣分。
劉元生在70年代末認識王石。那個時候,他在廣州友誼劇院演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王石來聽,二人就認識了。1983年他們開始合作。當時王石經常來香港,劉元生跟王石談了很多國外的成功企業家、成功公司。王石很有興趣。
劉元生說,當時王石給他特別深刻的一個印象就是:不像一般去香港的內地人,喜歡吃吃喝喝,喜歡玩,而是去圖書館或書局,買很多書。這一點讓劉覺得王石很特別,跟一般人不一樣。後來王石對萬科進行股份化改造,劉想鼓勵他,希望他成功。當時劉買了360萬股,在1991年正式上市之後,很快漲到七八塊,後來漲到二十多塊,很多朋友就賣掉了。不過通過IPO上市撈一把並不是劉的目的,他不是想賺快錢,不是想投機,所以基本上就沒動,「還是希望這個企業能夠長期做下去,能夠更成功。當時也沒有想到規模能夠做這麼大。」
這再次印證了,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遠見而非權謀,但「遠見」這個詞放到歷史長河中,實在難以捉摸。偉大的人物也常低估時代的大勢。柳傳志創立聯想時,他的願景是「成為一家年產值200萬元的大公司」;佩奇創立谷歌時,他的雄心是把公司做到1億美金;而遲至2004年,萬科高層也一度認為公司規模不大可能達到千億……
儘管受困於未知的迷霧,劉元生對王石和萬科的信任始終沒有動搖。他說,當時是投資在王石這個人身上的。因為他很欣賞王身上的一些特點:第一是肯學習,第二是肯吃苦。他還記得,與王石做生意的時候,夏天37度,他們經常自己扛貨在深圳交貨,「你們可能都想像不到。」
以是觀之,劉元生的基本面分析獨具特色:落腳點不是「金融煉金術」,而是符合國情的「識人術」。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看人還是比較準的。」
用人不疑、看淡世事的心態,使得劉元生面前的每一個人都毫無壓迫感。接受採訪這天,甫一落座,拿出一部黑色的iPhone 5S手機要WIFI密碼,因為公共網絡小故障,最後用筆者的iPad熱點聯網,他接回手機,樂呵呵地說,「你走了,我怎麼辦?」;錄影前,他在事先打印出的問題清單上,寫下了各個問題的回答要點,他的手書字跡很大,約是紙上印刷體四號宋體的三四倍高,筆畫之間的連屬很重,筆勢往右上傾斜著,像連筆寫英文;化妝時,特意叮囑化妝師:「眉毛不要加得太多,別最後出來(片子),不像我了。」
樂觀隨和幫助他渡過了25年前的難關。當時有人對他說,你的投資肯定泡湯了,他採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因為本來並沒有想通過這個投資獲得多少回報,「只是希望能把事情促成……在中國開新的一條路。」
現在劉元生仍然把這些股票穩穩拿在手裡,因為他覺得,「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但是這名「超級散戶」不像其他投資者那樣整天關注行情,而是把90%的精力放在音樂、藝術和慈善方面,他說,「一個人不應該這樣活,整天盯著股價,我覺得太不開心了。」
劉元生的股票可以連地皮一起買下整個萬科總部,但他並不是公司董事,也不干預公司日常經營,是萬科獨特治理結構中的「定海神針」之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可謂戰略投資者的典範。對於近年萬科的一些嘗試,他坦言,沒有資格做評論,「因為這需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
回顧與萬科打交道的三十多年,劉元生認為,這幾年萬科還是保持了創業期的很多優點,但千萬不能忽略人才的問題:「一個公司要成功,人是最主要的資本,怎麼樣把人,尤其是有能力的各層次人才留下來,這是萬科現在一定要考慮的因素。我希望在這個問題上能有突破,那就能夠戰勝其他競爭者。」
40分鐘錄影結束,工作人員紛紛上前,與這位傳奇人物合影。他走時不忘跟錄影棚所有人揮揮手:「謝謝啊,大家辛苦了!」出了總部門口,聞訊而來的其他同事,再次把他團團圍住求合影,公司Logo雕塑前,舉起一排七長八短的手機。工作人員擔心他的身體,希望盡快結束,躲開日曬,他卻說無妨,笑呵呵地一一照完。
筆者旁觀。
對於那些80後、90後員工來說,也許他們並不完全瞭解眼前這位老人的故事,然而因為他此刻的在場,瞬間模糊了歷史與現實的分界線,讓你不由產生憑藉觸摸、言談或電子光影融入那份歷史的激動,這種「在場感」的奇特張力,也正是誘導筆者作此文的原因。
對於閱盡世事的劉先生來說,此刻的意味卻無比明確:1980年代,他與王石並肩扛貨的那些日子,就是這樣的深圳陽光和深圳溫度,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
來源:萬科週刊
中國持有多少美債?美國財政部也搞不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363

中國持有多少美國債券?這個問題甚至連美國財政部自己也搞不清楚。(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財政部每月都會公布國際資本流動報告,詳述跨境資金流動數據。不過,考慮到包括中國央行在內的全球各大金融機構不會將所有交易細節都全盤托出,所以美國財政部的這份報告仍舊是憑借相關數據和經驗得出的猜測。
華爾街見聞網站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主要外國持債人持債規模統計表統計得出,中國6月減持25億美元美國國債。
可根據美國財政部的6月份國際資本流動數據,將當月中國凈購買的3.72億美元短期美國國債加上當月凈購買的236億美元中長期美國國債,得出的結果是6月份中國凈買入240億美元美國國債。
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美國財政部自己都搞不清楚。
美國財政部表示,將交易數據與年度國債持有規模數據結合起來計算是有可能得出月度持債規模數據的。但華爾街日報稱,投資者應該意識到這種做法有一定難度,尤其是在計算單個國家持債規模時。
這其中涉及的部分問題在於,一些數據是基於交易得出的,但是這些數據並不會計算一些金融機構代表其他國家進行的交易。不過,主要外國持債人持債規模統計表則會將這種代理交易數據納入考量,並將各個交易分門別類到合適的國家中。
以比利時為例。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有文章提到,比利時這樣一個GDP只有4840億美元、人口僅1100萬的“彈丸之地”,卻成為緊隨中國和日本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美債持有國。主要原因在於國際性證券清算組織——歐洲結算系統(Euroclear)的總部就設在比利時。
一些國家會將所持有的美國債轉移到了Euroclear這一巨大的容器,以避免直接持有所帶來的不便。而在法律上,Euroclear沒有義務向美國財政部提供這些交易的細節。這也是以保密聞名的加勒比海幾個金融中心的美國國債持有量排名全球第四的原因。
美國國債主要外國持有者統計表應該也會反映基於匯率波動的所持國債價值變化。但匯率的波動程度不足以解釋兩項統計不一致的狀況。
投資喜新厭舊?研究發現學贏家策略不如買入持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647
買入並持有可能不是最佳投資策略。但數據顯示,這種方式比仿效熱門共同基金的策略更有效。(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共同基金巨頭Vanguard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遵循過往贏家的策略投資有危險。Vanguard對九種投資風格過去十年的分析結果均顯示,買入並持有的業績會超過按照以往贏家的方式投資。他們將贏家定義為,三年間年回報率高於業內回報中值的基金。
投資顧問機構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的研究主管Michael Batnick認為,上述研究結果不算意外,因為共同基金本來難以持續錄得超越大盤的佳績。
讓他意外的是,與熱門共同基金相比,九種風格買入並持有的業績平均勝率高達52%。
換句話說,如果要依據過往業績做投資決策,與其學習贏家的方式,不如參考以往輸家的方式。

中國銀行業囤積黃金 持有量暴增55%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698

中國大型銀行持有的貴金屬價值同比增加66%,因為更嚴格的借貸規則令銀行難以貸出資金,促使銀行增加對客戶的黃金租賃。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截止二季度末,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這四大國有銀行持有的貴金屬總價值為3780億元。這種增長甚至超過了國際基準金價7.5%的漲幅。
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若以6月30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每克261.86元的價格計算,中國銀行業持有的黃金總量相當於1445噸,規模較去年同期增加55%。這一規模超過了中國央行持有的1054噸黃金儲備。
伴隨房地產市場走弱及壞賬增加,中國正通過提高借款成本、限制向較高違約風險行業放貸而控制信貸。這令銀行增加貴金屬持有量,以擴展黃金租賃業務。
工商銀行信息顯示,這類業務沒有融資上限限制,且為銀行表外貸款。
黃金租賃是指企業以租賃方式向商業銀行租用黃金,到期後歸還同等數量、同等品種的黃金並以人民幣交付黃金租賃利息的業務。
Shanghai Leading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合夥人Duan Shihua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黃金融資在過去一年快速增長。銀行的策略清晰地表明,很多中國企業仍然無法獲得足夠的融資。
華爾街見聞網站實時行情顯示,截止北京時間9月2日15:00,國際現貨黃金價格報1275.55美元/盎司。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