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12/20-dec-2011.html
今天沒有操作。
記得芒格提過嫉妒是七宗罪中最愚蠢的一宗。以下找到一篇有關嫉妒心理的解釋。
嫉妒心理是在自己不如別人優越而有了失落感時才會產生的。嫉妒心是對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的人的一種忌恨,是對無意或有意競爭者的一種仇恨心。一般來說,一個人並不對所有的人產生嫉妒,只是嫉妒比自己強的人,尤其是經常和自己在一起,年齡、性別、學歷、地位等條件相似,過去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還不如自己,可現在卻超過自己的那些人。每當與這些比自己強的人在一起時,嫉妒就會產生,內心就會產生一種痛苦的刺激,從而造成情緒上的抵觸和對立,最後把這種變態情緒發洩到對方身上。
可引起一個人嫉妒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如別人的突出的學習成績,出色的工作能力、組織能力、活動能力與社交能力,優越的家庭條件,漂亮的容貌、服飾、打扮等,都可能引起人的嫉妒。
嫉妒心看上去似乎是對自尊心的一種滿足與安慰,但實際上它滿足的只是自己並不正確的慾望。倘若一個人不能從與他人的相互比較中努力進取、合理競爭,僅以嫉妒別人的進步與優勢來安慰、滿足自己的自尊心,那麼,這種不正當的心理防衛勢必成為自己前進路上的重大障礙。
-----------------------------------------------------------------------------------------
心理學是一門很好的學問,對心理有一定的認識,除了可以更好了解自己之外,還可以對別人的行為言論的動機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其實嫉妒心強和心胸狹窄是互通的,謙遜就是對抗嫉妒心理的最佳良藥。芒格認為只有把所有情感心理排除在外的判斷才可稱得上是真正的客觀理性,這就是所謂的「高度」理性。
其實我提了很多次高度理性,結果到今天才真正解釋何謂「高度」,真抱歉。
傳統營銷理念將消費者劃分為高、中、低端群體,認為低收入群體應該購買低價產品,高收入群體應該購買奢侈品。其實傳統營銷理念out了!
現代消費者變得越來越複雜,他們消費時會表現出雙重心理:通過購買高端商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通過購買高性價比商品滿足自己「佔小便宜」心態。
傳統教科書裡的消費公式是價格等於商品的使用價值,而現代消費公式是合理價格等於使用價值加上心理價值。
(問對網/圖)
買奢侈品為了追求心理價值:
心理價值是昂貴的。一個意大利皮包,其使用價值也就幾百塊吧,標價更多反映出的是心理價值。時尚女性虛榮心較強,跨上高檔包心理感受極高,所以願意多花幾千塊獲得極大的心理價值。
買打折品為了趨近使用價值:
反觀高性價比商品,客戶追求的是實用,不願為商品付出任何心理價值,期望價格接近甚至低於使用價值。聰明的商家會利用客戶的這種消費心理,讓他們感覺佔了便宜。
瞭解消費者的雙重性格,對商家意味深遠。一款產品,要麼走高端路線,要麼走低端路線,分別滿足人不同的消費心理,而夾在中間會左右為難。
人類的——經常出錯但總體上很有用——心理傾向相當多,而且相當不同。大量的心理傾向的自然結果就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原理:認知往往取決於情景,所以不同的情景通常會引起不同的結論,哪怕是同一個人在思考同一個問題的時候也是如此。
以下是人類常見的心理傾向:
一、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
二、喜歡/熱愛傾向
三、討厭/憎恨傾向
四、避免懷疑傾向
五、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六、好奇心傾向
七、康德式公平傾向
八、豔羨/妒忌傾向
九、回饋傾向
十、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
十一、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
十二、自視過高的傾向
十三、過度樂觀傾向
十四、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十五、社會認同傾向
十六、對比錯誤反應傾向
十七、壓力影響傾向
十八、錯誤衡量易得性傾向
十九、不用就忘傾向
二十、化學物質錯誤影響傾向
二十一、衰老—錯誤影響傾向
二十二、權威—錯誤影響傾向
二十三、廢話傾向
二十四、重視理由傾向
二十五、lollapalooza傾向——數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造成極端後果的傾向
這種lollapalooza傾
向在我翻閱過的那幾本心理學教科書裡是找不到的,至少沒有得到系統的介紹,然而它在現實生活中卻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解釋了米爾格拉姆的實驗結果為什麼會
那麼極端,也解釋了某些邪教組織為什麼能夠極其成功地通過各種手段將許多心理傾向引起的壓力施加在傳教目標身上,從而迫使他們皈依。被邪教盯上的目標跟巴
甫洛夫晚年研究的那些狗是相同的,他們的抵抗力因人而異,但有些被盯上的人在邪教的壓力之下頓時變成了行尸走肉。實際上,有些邪教管這種皈依現象叫做「咔嚓」(snapping)。
這
份心理傾向列表中體現的思想系統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用呢?廣義的進化(包括基因的進化和文化的進化)早已將這些心理傾向深深地植根在我們的大腦裡,這些我
們無法擺脫的心理傾向能帶來什麼實際的好處呢?我的答案是,這些心理傾向帶來的好處可能比壞處多。不然的話,它們就不會存在於人類容量有限的大腦中,而且
還對人類的處境產生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這些傾向不能,也不該,遭到自動地清除。儘管如此,上文描繪的那種心理思考系統,如果得到正確的理解和應用,將有助
於智慧和端正行為的傳播,並且有助於避免各種災難。心理傾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各種心理傾向和防範它們的對策通常能夠防患於未然。下面列出的這些例子讓我
們明白一個道理: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是非常有用的:
一、卡爾·布勞恩的交流方法。
二、飛行員訓練中對模擬器的使用。
三、酒癮戒除組織的制度。
四、醫學院中的臨床培訓方法。
五、
美國製憲大會的規則:絕對保密的會議;最終投票之前所有的投票都不記名;大會結束前選票隨時可以重投;對整部憲法只投一次票。這些是非常聰明的、尊重心理
學的規則。如果那些開國元勛當時使用的是另外一種表決程序,那麼許多人將會受到各種心理傾向的影響,從而採用那些互不一致的、僵化的立場。那些英明的開國
元勛讓我們的憲法順利通過表決,因為他們摸透了人們的心理。
六、使用祖母的激勵機制(註:前文所述「祖母的規矩」),讓人們約束自己,從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七、哈佛大學商學院對決策樹的強調。在我年輕而愚蠢的時候,我經常嘲笑哈佛大學商學院。我說:「他們居然在教那些28歲的人如何在生活中應用高中的代數知識?」但後來我變得聰明了,終於明白他們的做法是很重要的,有助於預防某些心理傾向引起的糟糕後果。雖然明白得有點晚,但總比始終不明白好。
八、
強生公司所用的類似於屍檢的做法。在絕大多數公司,如果你進行了併購,而這次併購成為災難的話,所有造成這次愚蠢併購的人、文件和演說都會很快被忘記。沒
有人願意提起這次併購,因為害怕聯想到其糟糕的結果。但是強生公司規定每個人都要審視已完成的併購,將預測和結果進行比較。這麼做是非常聰明的。
九、查爾斯·達爾文在避免確認偏見方面作出的偉大榜樣。美國藥品管理局(FDA)效仿了達爾文的做法,很明智地要求在開發新藥物的研究中必須採用反確認偏見的「雙盲試驗」(Double Blind)方法。
十、沃倫·巴菲特關於公開競拍的原則:別去。
在以上列表所展現的思維繫統中隱藏著什麼特殊的知識問題?
嗯,
答案之一就是悖論。在社會心理學裡面,人們對這個系統瞭解得越多,它的真實性就越低,而這恰恰使得這個系統在防止糟糕後果、推動良好結果方面具有很大的價
值。這個結果是悖論式的,讓人沒辦法把心理學和基礎物理學聯繫起來,但這有什麼關係呢?就連純數學都無法擺脫所有的悖論,心理學裡面有些悖論值得大驚小怪
嗎?
這
種認知轉變中還有一個悖論:被操控的人即使明知道自己正在被操控,也會心甘情願地被對方牽著鼻子走。這在悖論中創造了悖論,但還是那句話,這有什麼關係
呢?我曾經非常享受這種情況。許多年前,我在晚宴上遇到某位漂亮的女士。我以前並不認識她。她先生是洛杉磯一位有頭有臉的人物。她坐在我旁邊,仰起那張美
麗的臉龐,對我說:「查理,你能用一個詞來說明你在生活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嗎?」我明知道她肯定對許多人都這麼說,但我還是覺得很高興。我每次見到這位美女都會精神一振。順便說一聲,我跟她說的答案是我很理性。至於這個答案是不是對的,你就自己判斷啦。我可能展現了某些我原來不想展現的心理傾向。
儀式變身投資人見面會
經過兩年的發展,創新工場邁出了全國拓展的第一步,出門第一站就選擇上海。9月8日,創新工場與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楊浦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後,創新工場上海基地於上週五正式開業。
創新工場的開業儀式主打「務實牌」,一場名為「創業嘉年華」的系列活動幾乎全都圍繞著創業者,為他們提供服務和培訓。其中,尤以「風險投資人和創業 者對話」的環節最為「給力」。多位國內重量級風險投資人受邀到場,不乏草根互聯網投資人蔡文勝、起點創投基金合夥人查立等明星「投資人」。
商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擠滿會場的數百位本地創業者翹首企盼,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候「心儀」的天使投資人為自己指點迷津,這樣的場面就算在上海這樣具有創業氛圍的大城市也並不多見。
然而,記者注意到,有的創業者即使滿腔熱血,費盡唇舌,也難撼天使投資人的心,這讓一些創業者打起了退堂鼓。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這看似令人灰心的一幕其實正體現了本次投資人問診的「務實」一面……
「過去三年,我看到了創業者面臨的挑戰。在中國這個環境下創業確實很難成功。」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在次日的「公開課」上說道:「昨天,我們被創業者的精神所感動,我也看到許多天使投資人向創業者給出了最誠懇的建議,甚至勸告有的創業者不要再繼續創業。」
李開復說,「我知道有些創業者還不太明白,我要告訴他們的是,如果創業者無法避免以下十種易犯的錯誤,那他們和投資人的對話肯定很難超過10分鐘。」
提醒創業者易犯「十錯」
李開復表示,第一錯「僥倖心態」。創業者堵投資人的門、向投資人群發Email,認為投資人看到郵件就會投資。其實沒有這麼簡單,投資人每天要看數以百計的商業計劃書,然後再篩選並做深入調查,不可能讓你「僥倖」獲勝。
第二錯:「拍腦子想點子」。不要認為拍腦子想出的點子就會拿到投資,好點子不值錢。
第三錯:「想問題沒有深度」。創業者很浮躁,有個點子,馬上就寫商業計劃書、找投資;但見了面,幾個問題下來,創業者就被問倒了。
第四錯:「堆疊商業模式」。有的創業者喜歡把一系列的「流行商業模式元素」做堆疊,但事實上這讓投資人很倒胃口。
第五錯:「偽需求」。創業者喜歡把周邊人群的需求放大。例如「我老婆有這個需求,我朋友有這個需求」。但這些需求是偽需求,不是創業者從真正用戶那裡問來的。
第六錯:「過分偏執」。極個別創業者為得到投資,以「我得了絕症,你不來看我,我就不活了」這樣的偏執話語威脅。這樣的情況,就算投資人來見你,但最終還是要看項目。
第七錯:「低估創業難度」。創業難,難於上青天。今天即使你得到李開復的投資,進入創新工場孵化,要想成為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的概率還不及千分之一。
第八錯:「故作神秘」。創業者把「點子」當商業機密,與投資人談條件:「先給錢再說點子」。要知道,創業者是靠執行獲勝,不是靠秘密的點子。
第九錯:「不誠信」。創業者「盜竊」他人項目的知識產權。
第十錯:「描述不清晰,講話沒重點」。投資人希望,創業者能用一句話概述:「項目情況、用戶、市場和團隊特色。不要浪費彼此時間」
一念間:人類誤判心理學-社會認同傾向
本文選自:一念間的博客
@本在一念間
大家不妨仔細想一想,每天有多少時間/多 大比例是自己真正的在思考和做決定?結論恐怕是大家都不願面對的:我想大部分人不到十分之一,很多人可能不到百分之一。其他的時間只不過是像草履蟲那樣簡 單的回應刺激,或者思維處於無序狀態(行尸走肉)。我們從小機械地按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吃飯、睡覺、上學,選擇大家認為不錯的工作,然後像草履蟲一樣機械地 按公司的要求作出反應(大多數人回郵件只不過是不經過大腦思考的無意識活動),之所以買房、結婚和生子只不過看到周圍的人都這麼做。我們穿流行的衣服,去 人山人海的景點旅遊,看熱播的電視劇,然後上網去用掉剩餘的最後一點時間。很多人有上網強迫症,不熬到半夜絕不睡覺,其實什麼也沒做。我常說一句話:身體 的苦行來自於內心的空虛,而放任自己的空虛就是最大的懶惰。大家拚命地做各種無意義的事情來填滿自己的時間,逃避不思考的內疚感和空虛感。通過不停重複同 樣的動作而躲進了人群,逃避了自我,逃避了思考。我們每天做的事真的是我們發自內心真正想做的嗎?人雖然自詡為萬物之靈,但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和草履蟲 沒什麼區別。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 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一般說來,當我們對自己缺乏信心時,當形勢變得 不很明朗時,當不確定佔了上風時,我們最有可能以別人的行為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銀行擠兌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當中對某些食品物品的瘋狂搶購,就是例 子。
至此,我們理解芒格的人類誤判心理學中的社會認同傾向、西奧迪尼的社會認同影響力、《烏合之眾》一書中提到群體各種匪夷所思的行為、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等概念時就容易多了。下面我們來看一些案例。
【群眾遊行】現在的人很難理解文革或其他群眾運動(比如《烏合之眾》一書中描述的法國革命),我之前也覺得像天方夜譚,直到美國打南斯拉夫時轟炸/誤炸了中國大使館。那時大家本來在教室看書,突然各個學校的遊行隊伍唱著歌走進學校,去看熱鬧的人漸漸地就成了遊行隊伍的一員,然後大家繼續去其他學校,人越來越多。大家喊著口號唱著歌,漸漸地都變得很亢奮,群情激昂,進入一種很奇怪的狀態(讓我想起太平軍高喊著「刀槍不入」走 向八國聯軍的槍炮)。然後大家一致同意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走到美國大使館去!沒有任何人考慮過到底有多遠,要在平時這種提議絕沒人會同意。大家最終聚在美 國大使館外扔石頭,每當有人打中窗戶等目標時,人群就會爆發一陣歡呼。但當石頭在使館內堆了厚厚一層,扔石頭就很難有新的進展了。這時一件可怕的事發生 了,有人指著使館附近的一輛車說:「這可能也是美國使館的車,砸!」於是瞬間那車就千瘡百孔了,雖然有人說看車牌不是使館的,但所有人都選擇性地聽不到他的話。
【市場先生】如今人們越來越依賴網絡,面對網絡上浩如煙海的信息也越來越無助,於是大家索性將選擇權交給別人。人們關注熱門/頭 條新聞,查看論壇回覆最多的帖子或點擊最高的博文,關注粉絲最多的微博,在網購時也必然選擇最多人選擇的那款產品。因此,股票投資中市場先生的情緒反覆無 常也就很自然了。我們大多數人關注的股票其實是對自己有影響的某個人在關注而已,我們每天所謂的研究不過是尋求心理按摩/心理安慰而已。
【尋找比賽場地】如果一個人自動依照他所觀察到的周圍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去思考 和行動,那麼他就能夠把一些原本很複雜的行為進行簡化。而且這種從眾的做法往往是有效的。例如,如果你在陌生城市想去看一場盛大的足球比賽,跟著街道上的 人流走是最簡單的辦法。由於這樣的原因,進化給人類留下了社會認同傾向,也就是一種自動根據他看到的周邊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去思考和行動的傾向。
【電梯實驗】心理學教授喜歡研究社會認同傾向,因為在他們的實驗中,這種傾向造成了許多可笑的結果。例如,如果一名教授安排1 0
【壓力的影響】社會認同傾向在什麼時候最容易被激發呢?許多經驗給出了下面這個明 顯的答案:人們在感到困惑或者有壓力的時候,尤其是在既困惑又有壓力的時候,最容易受社會認同傾向影響。由於壓力能夠加強社會認同傾向,有些卑鄙的銷售機 構會操縱目標群體,讓他們進入封閉和充滿壓力的環境,進行一些像把沼澤地賣給中小學教師之類的銷售活動。封閉的環境強化了那些騙子和率先購買者的社會認同 效應,而壓力(疲憊通常會增加壓力)則使目標群體更容易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當然,有些邪教組織模仿了這些欺詐性的銷售技巧。有個邪教組織甚至還使用響尾 蛇來增強目標群體的壓力,威逼他們加入該組織。
【謝皮科綜合症】由於壞行為和好行為都會通過社會認同傾向而得到傳播,所以對於人類社會而言,下面兩種措施是非常重要的:(1)在壞行為散播之前阻止它;(2)倡導和展現所有的好行為。並非所有人都能抵制壞行為的社會傳染。因此,我們往往會遇到「謝皮科綜合症」:它指的是弗蘭克·謝皮科所加入的那個紐約警察局極其腐敗的情況。謝皮科因為拒絕和警察局的同事同流合污,差點遭到槍殺。這種腐敗現象是由社會認同傾向和激勵機制引起的,這兩種因素共同造成了「塞皮科綜合症」。我們應該多多宣講謝皮科的故事,因為這個可怕的故事向人們展示了社會認可傾向這種非常重要的因素會造成一種非常嚴重的邪惡現象。
【天上有什麼】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可以證實這一點,站在一條繁忙的人行道上,選定天空中的某一快空白,盯著看上1分鐘,在這段時間裡你的身邊大概不會發生什麼事情;第二天,你帶上四五個朋友到同一地點一起往上看,不出1分鐘,就會有大群路人停下來,把脖子伸得長長的,跟你們幾個一起往天上看;即使是那些沒有加入你們的行人,也無法阻抗那種至少往上瞄一眼的壓力。
【小費】酒吧招待常常會在酒吧開門前在自己的小費盤裡放上摺好的幾塊錢,假裝是前面的顧客留下的,讓人覺得用折好的錢給小費是酒吧裡應有的禮貌。教堂的募捐人處於同樣的理由也事先在收錢的籃子裡放些錢,這樣效果非常明顯。我發現很多乞丐也深諳此道。
【多元無知】然而在觀察他人來消除我們自己的不確定性時,我們很可能忽略一個細小但很重要的事實,就是他人可能也正在觀察中尋找社會證據。特別是形勢模糊不清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看一看別人正在做什麼,從而致使一個極為重要的現象的出現──「多元無知」。書中提及一個曾經轟動美國的案例,那是1964年,一位叫凱瑟琳•吉諾維西的三十歲女子在深夜下班回家的途中在紐約皇后區一條街道上被刺殺,在長達35分鐘的時間內,攻擊者在接上追逐、襲擊了她三次,整個過程中凱一直在尖叫呼救,而她的38個鄰居從自己窗戶裡觀看了謀殺的整個過程,卻沒有一個人報警。後來,在問及為什麼不報警的時候,目擊者都聲稱「我不知道」,有幾個人說是害怕或不想捲進去。而實際上一個匿名報警電話並不會對他構成什麼威脅;《紐約時報》以及其他媒體的後續報導都將這一事件聚焦到美國國民的冷漠無情自私自利上。然而來自紐約的兩位心理學家(比布•拉湯內
金融心理分析(PA)在香港是較少人討論,原因不明。之前提到:經濟因素的改變,是非常緩慢。市場價格的中短期變動,只是市場參予者的微妙情緒變化,多於實際基本因素變化。那麼金融心理分析應該佔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才對吧!今日找來金融心理學一書,很值得整合消化,加強對市場行為了解,納入交易考慮。
1. 資訊價格錨定:過於著重已有的資訊或是已知的價格
例子:一個分析員要撰寫分析報告,在探訪一間上市前已獲得以下資訊:
10位跟蹤這間公司的分析員中,有8位的評級是強烈買入。
他們對下年的盈利增長預測是50%。
板塊中的相類公司市盈率是50,這間公司則是48。
現在是牛市中。
公司股價是$100。
10位分析員給予未來12個月目標價平均是 $130。
這個分析員很可能又是一個給予目標價 $130左右的標準分析員。原因是他被已有資料及現時股價所影響,他已經不能作出獨立判斷了。
〔實際上,還有一個原因是分析員不想出錯。如果一起出錯的話,沒有問題。如果只是他一個人出錯,而其他人對的話,非常大檸樂,明年可以收工了。)
價格錨定,亦是阻力位及支持位的背後主要成因。
2. 隨波逐流:群體壓力,過於相信大眾相信的
實驗例子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正常人在獨立判斷下是99%以上會答對。實驗中加入一些特意答錯題目的參予者,結果:
如前面有1個答錯的人時,實驗對象有3%機會跟著犯錯;
如前面有2個答錯的人時,實驗對象有13%機會跟著犯錯;
如前面有3個答錯的人時,實驗對象有33%機會跟著犯錯。
實驗結果是,當存在群體壓力時,人們特別重視群體意見。如在股票市場,資產泡沬在末段時的瘋狂漲勢,是因為大家信念相同,互相影響及群體壓力下,大家都放棄自己的看法。
3. 過份相信價格及價格變化趨勢
金融集體思維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是資產價格,沒有其他金融信息比價格更好地,更廣泛地,更經常地交流;沒有其他金融信息比價格更能反映出究竟其他人在幹什麼,想什麼。此外一般人有一種非理性傾向,認為最近期的價格變化趨勢會很有可能延續下去。
結合以上幾個因素,價格趨勢會不斷延續至完全不合理情況,難以收拾。
===
趨勢是如何開始形成?
試用# 3337安東油田服務 作為研究對象,股價還沒爆升前:
事件:
2月24日股價見頂
3月7日發盈警
3月23日公佈業績,業績不算差
3月27日反彈
6月26日開始第一級突破
7月5日開始第二級突破,收穿2月24日高位
7月8日公佈斯倫貝謝已購入423,361,944股本公司股份,佔20.10%。
7月9日放量爆升
小結:
2月24日股價見頂後連續下跌多天,之後發盈警,相信此股有不少消息靈通的春江鴨;
6月26日開始突破,似乎春江鴨早已知斯倫貝謝入股的消息;
7月9日,市場上有幾類不同的投資者,盯實此股:
春江鴨及一些技術分析作手由之前密集區1.17買進後,已在2星期內獲利40%,準備隨時埋單;
在密集區1.17沽出的投資者異常痛苦,他比以前更相信此股是絕世好股,很希望有機會再次買進;現價追入,心理關口很難讓他好過(自我防御態度),唯一可以做的是等候股價回落,這樣沖進去仍可保留一點自尊;
之前持貨的長線投資者非常高興,貪婪情緒叫他要守倉,恐懼情緒叫他要獲利了結。他不斷打量看應該加碼還是換馬;
此股沽空額不多,不過短期升浪吸引沽空者注意;已沽空此股的投資者異常痛苦,他是感到絕望恐懼,甚至不敢計算自己虧損了多少(選擇性暴露);沽空此股的投資者亦可能反手做好,值此挽回損失(跟個股戀愛,希望從同一股票賺回失去的);
之前在chatroom中,已經有網友指出,此股是板塊中較為可取,不過只是沒有後台,所以信心不足。現在有大後台了,不確定性因素消除,還沒有買進的投資者已是虎視眈眈;
那麼,劇情如何發展呢?結果,股價不能突破2011年的頂部密集區,一些去年買入的股蟹需要走貨(資訊價格錨定):
7月12日發盈喜後大陰燭收低,回吐之勢不可逆轉,調整了升幅的68%,剛好是到達2月時的頂部:
回吐了不少後,看好的投資者把技術獲利盤吸乾,RSI已顯示超賣,結果,牛趨勢開始了:
總結:
此例子反映了掌握不同資訊的投資者在牛趨勢開始前的博奕,及大家如何在股價變動中獲得一些資訊;
市場認定 $1.17一定是估值底部(資訊價格錨定);
2011年的頂部是關鍵位(資訊價格錨定);
技術走勢預示非一般內在利好的基本因素;
破險式亦可順利使用;
阻力及支持位在短期走勢確實是有強烈作用;
掌握關鍵時刻不同參予者的情緒有助斷定交易策略;
那麼,牛趨勢如何不斷強化呢?
(待續…)
測驗1:有72% 人選擇A,選擇B的話要賭多少人可以救活,大家不敢賭。
測驗2:其實是跟測驗1一樣,不過測驗1將問題重點是放在收益上。測驗2將問題重點是放在損失上。只有22% 人選擇A,大家不願意殺害400人。選擇B的話,是將損失延後,將損失不確定化。
測驗3:關乎全人類的未來,決策人唯有選擇A,雖然收益率較低(25%),至少人類不會被滅絕。這個跟退休人士的風險取向差不多。
測驗4:理性的天使很想選擇B,因為收益率較高(33%)。不過出錯的話較難跟上帝交差(為何地球一輔清袋?),所以他會選擇A。
測驗5:可憐的天使會選擇B,因為收益率較高(33%),可以博一博,成功的話不用下地獄;反正選擇A的話一定下地獄。困頓的基金經理就像是可憐的天使,要用客戶的財富賭一賭。
測驗3-5是幻想式實驗,想說明一般人跟機構性投資者在不同情況下會有非常不同的決擇。
====
牛趨勢如何自動強化
當牛趨勢形成後,它會有自動強化的傾向,原因有多個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因素。因為是正反饋的關係,牛趨勢一般是強勁而且偏離基本因素:
1. 事後偏見和後悔
當市場或個股漲上去後,我們一般會錯誤地以為我們實際上早已預料它會上漲,一種強烈的後悔感油然而生,於是股價稍有下跌,我們便急不及待地衝進去。
2. 技術指標向好
股價上漲又引起技術分析作手及分析員注意,他們根據技術走勢作出建議,跟風者進一步強化牛趨勢。技術指標愈多人使用的話,就會有自我強化,自我實現的效果。
3. 代表性效應
股價進一步上漲後,代表性效應開始佔據我們的腦子,我們自然地認為現在的趨勢是具有意義的。例如,近期H股氣勢如虹,大家會聯想到內地經濟已然開始改善,趨勢將會延續下去,這時我們更想買進。
4. 莊家的錢放在心靈錢包
牛趨勢經過一段時間後,愈來愈多人賺到甜頭。這時,更多人願意把更多的錢再投入股市。賺到錢都是放在高風險的心靈錢包,這個現象心理學家叫玩莊家的錢,在賭場中大嬴了一把的人總是會一直賭下去,直到輸光為止,因為他們不認為賭的是自己的錢,他們賭的是莊家的錢。
5. 自我驗証
隨著股價上漲,上市公司很容易籌集資金,新資金有助發展業務,連帶公司的上下游伙伴的股票也上漲了,財富效應下,經濟基本面進一步支持股價趨勢。
6. 估值謬誤
一般人及分析員錯誤運用估值法,在自我驗証原則下,錯誤估值法令高昂的估值合理化。
7. 媒體合理化
媒體專注於報道大眾心態,媒體加入大合唱時令牛趨勢進一步合理化。同時,群體壓力下,分析師發出更多買進建議,賣出聲音愈來愈少。
8. 莊家操控
莊家自身交易自編技術圖表,加上用媒體力量去推銷,不斷推高股價。
9. 中介人推動証券交易增加
牛市中成交量直線放大,銀行及証券最為高興,他們雇用更多人推銷產品及股票,鼓勵客戶加入牛市大軍。
10. 金融流動性增加
財富效應下,更多金錢投入市場,不斷循環的現金流推動下,市場進一步上漲。
11. 股神再現
到達牛市中後段,牛市股神數量大增,媒體亦會爭相報導其言論及預測。股神謬論令人們更加亢奮,更加相信牛趨勢會持續。
12. 熊大軍投降
最頑固的看空基金及淡友都堅持不了,紛紛加入牛大軍行列。最熊的大淡友反手撲進時,往往是牛市末段,大家都想認識的明燈,很有市場價值!
13. 空軍崩潰
當大多數有經驗的投資者發覺不對勁,開始看空時,金融泡沫的最後階段來臨。不過很難確定轉折點,由於市場動力仍在,市場會繼續上揚,超過預期。所以空軍必須止蝕,購回股票,產生了最後一波的爆發,大頂要出現了。
(待續…)
討論牛趨勢如何不斷強化前,先談一個舊題目:零成本。
1. 舊文重刊:零成本的迷思
昨天有一位網友跟我談及他一項高風險的投資,這跟他的風險取向大大不同!原來他在某股票賺取不俗的短線回報,他把利潤放在新的高風險投資上,並宣稱這是零成本的投資,絕對是划算。
這邏輯令我記起數年前東尼在壹週刊中將他在VTech賺來的利潤,全放在電盈身上,亦宣稱是零成本的投資,使他有足夠理由去購入一只低質素的股票。
原來許多人都把口袋裏的錢分為不同的等級,-些是血汗錢,-些是退休錢,-些是橫財。血汗口袋的錢,當然要好好保護。橫財口袋的錢,當然可揮霍一番或作高風險投資。難怪中頭獎的幸運兒,有不少都散盡家財。
用橫財口袋的錢,可能令你更安心去面對較高風險投資或不明確的前景。不過筆者的口袋只有一個,這樣可更有系統地去控制風險,畢竟所有等級錢都是「真錢」,零成本只是一個自我安慰的概念而已。
2. 心靈錢包
將自己的錢不自覺地分類至不同風險類別是一種常見現象,我稱之為心靈錢包。快速賺來的,近來跟風賺來的,股票因為突發事件上漲的(如突然派發股息),會放入高風險錢包。從緩慢的藍籌股賺來的,跟大市同步賺來的,股價幾經辛苦反彈回來的,精心研究的股票賺來的,會放入低風險錢包。
每個心靈錢包的風險兌換率不同,不時自動增減。心靈錢包對利潤作出很不理性的處理方法,令人對風險警覺性下降。
3. 要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
另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不少人喜歡報仇,不喜歡被某個股欺負。如果投資者從某股虧了錢,他會不自覺地希望有天可以把它征服,從它那處賺回失去的錢。投資者似乎要把這個股票放進獨立的心靈錢包去作結算了。
4. 永不考慮虧損股
相反,也有投資者發誓不再考慮以前令他巨量虧損的股票。痛苦的經歷令他肯定此股的質素或是背後莊家的惡毒,不應再次被搵笨。可惜,牛重臨時永不考慮的毒誓終於會被忘記及放棄,直至歷史重現時投資者又再發誓。
5 試圖優化每筆交易
每個投資者都曾經對自己承諾未來每個交易都是精準無誤,每個交易都成功爭取好回報。試圖優化每筆交易是普遍現象。為了優化每筆交易而放棄優化整體回報;或者為了改善一項交易而不斷加碼降低平均成本;都是不理性行為。
6. 汰強留弱
收割鮮花,留下雜草。一般人喜歡將獲利項目快速收割,留下虧損項目希望有反彈一日。
背後心理因素是:人們更願意賭損失而非賭收益。
賭損失的意思是將損失情況不作出確定。例如一個股票虧損了,投資者覺得只要一天不把它賣出,損失情況依然是不確定。留下雜草,是將損失情況不確定化。
事實上,虧損股收復失地所帶來的心靈上的滿足比金錢上的滿足更大,更令人高興。
賭收益的意思是將收益情況不作出確定。例如一個股票有利潤了,如果把它立刻賣出,收益情況便會得到確定。收割鮮花,即是確定收益。不收割鮮花,投資者覺得收益得不到確定。
事實上,有糊唔食罪大惡極,失去可以被確定的利潤所帶來的心靈損傷比金錢損傷更大,更令人十分困頓。
7. 人們更願意賭損失而非賭收益
書中有一個心理測驗,去證明人們更願意賭損失而非賭收益:
測驗1: 600人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以下2種藥物可供選擇:
A. 可以挽救200人的生命
B. 有1/3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人也救不活
測驗2: 600人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以下2種藥物可供選擇:
A. 肯定致400人救不活
B. 有1/3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人也救不活
我將這個測驗改變了少許:
測驗3:全球有60億人,全部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你是決策人,有以下2種藥物可供選擇:
A. 可以挽救15億人的生命
B. 有1/3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人也救不活
測驗4:全球有60億人,全部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你是一個管轄地球的天使,要跟上帝交數。有以下2種藥物可供選擇:
A. 可以挽救15億人的生命
B. 有1/3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人也救不活
測驗5:全球有60億人,全部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你是一個管轄地球的天使,要跟上帝交數。很不幸,你管轄的星球有不少災害,今年表現很差,好可能要下地獄。有以下2種藥物可供選擇:
A. 可以挽救15億人的生命
B. 有1/3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人也救不活
大家可以幻想一下結果,下回討論。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