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投資札記【446】一念間:人類誤判心理學-社會認同傾向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65o.html

一念間:人類誤判心理學-社會認同傾向

 (2012-06-03 14:31:21)

本文選自:一念間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3wqo.html

@本在一念間 人生而殘缺,對自己極度不自信,面對自然、世界和自己時充滿了恐懼和無力感——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於是只好求諸於神、佛、聖人以及其他同類。當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的特點越來越明顯時,社會認同成為人類最有用最強大也最可怕的一種傾向。尤其現在的中國社會,信仰的缺失使人們更加依賴社會認同。

 

大家不妨仔細想一想,每天有多少時間/多大比例是自己真正的在思考和做決定?結論恐怕是大家都不願面對的:我想大部分人不到十分之一,很多人可能不到百分之一。其他的時間只不過是像草履蟲那樣簡單的回應刺激,或者思維處於無序狀態(行尸走肉)。我們從小機械地按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吃飯、睡覺、上學,選擇大家認為不錯的工作,然後像草履蟲一樣機械地按公司的要求作出反應(大多數人回郵件只不過是不經過大腦思考的無意識活動),之所以買房、結婚和生子只不過看到周圍的人都這麼做。我們穿流行的衣服,去人山人海的景點旅遊,看熱播的電視劇,然後上網去用掉剩餘的最後一點時間。很多人有上網強迫症,不熬到半夜絕不睡覺,其實什麼也沒做。我常說一句話:身體的苦行來自於內心的空虛,而放任自己的空虛就是最大的懶惰。大家拚命地做各種無意義的事情來填滿自己的時間,逃避不思考的內疚感和空虛感。通過不停重複同樣的動作而躲進了人群,逃避了自我,逃避了思考。我們每天做的事真的是我們發自內心真正想做的嗎?人雖然自詡為萬物之靈,但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和草履蟲沒什麼區別。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一般說來,當我們對自己缺乏信心時,當形勢變得不很明朗時,當不確定佔了上風時,我們最有可能以別人的行為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銀行擠兌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當中對某些食品物品的瘋狂搶購,就是例子。

 

至此,我們理解芒格的人類誤判心理學中的社會認同傾向、西奧迪尼的社會認同影響力、《烏合之眾》一書中提到群體各種匪夷所思的行為、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等概念時就容易多了。下面我們來看一些案例。

 

【群眾遊行】現在的人很難理解文革或其他群眾運動(比如《烏合之眾》一書中描述的法國革命),我之前也覺得像天方夜譚,直到美國打南斯拉夫時轟炸/誤炸了中國大使館。那時大家本來在教室看書,突然各個學校的遊行隊伍唱著歌走進學校,去看熱鬧的人漸漸地就成了遊行隊伍的一員,然後大家繼續去其他學校,人越來越多。大家喊著口號唱著歌,漸漸地都變得很亢奮,群情激昂,進入一種很奇怪的狀態(讓我想起太平軍高喊著刀槍不入走向八國聯軍的槍炮)。然後大家一致同意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走到美國大使館去!沒有任何人考慮過到底有多遠,要在平時這種提議絕沒人會同意。大家最終聚在美國大使館外扔石頭,每當有人打中窗戶等目標時,人群就會爆發一陣歡呼。但當石頭在使館內堆了厚厚一層,扔石頭就很難有新的進展了。這時一件可怕的事發生了,有人指著使館附近的一輛車說:這可能也是美國使館的車,砸!於是瞬間那車就千瘡百孔了,雖然有人說看車牌不是使館的,但所有人都選擇性地聽不到他的話。

 

【市場先生】如今人們越來越依賴網絡,面對網絡上浩如煙海的信息也越來越無助,於是大家索性將選擇權交給別人。人們關注熱門/頭條新聞,查看論壇回覆最多的帖子或點擊最高的博文,關注粉絲最多的微博,在網購時也必然選擇最多人選擇的那款產品。因此,股票投資中市場先生的情緒反覆無常也就很自然了。我們大多數人關注的股票其實是對自己有影響的某個人在關注而已,我們每天所謂的研究不過是尋求心理按摩/心理安慰而已。

 

【尋找比賽場地】如果一個人自動依照他所觀察到的周圍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去思考和行動,那麼他就能夠把一些原本很複雜的行為進行簡化。而且這種從眾的做法往往是有效的。例如,如果你在陌生城市想去看一場盛大的足球比賽,跟著街道上的人流走是最簡單的辦法。由於這樣的原因,進化給人類留下了社會認同傾向,也就是一種自動根據他看到的周邊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去思考和行動的傾向。

 

【電梯實驗】心理學教授喜歡研究社會認同傾向,因為在他們的實驗中,這種傾向造成了許多可笑的結果。例如,如果一名教授安排1 0 名實驗員靜靜地站在電梯裡,並且背對著電梯口,那麼當陌生人走進電梯時,通常也會轉過身去,擺出相同的姿勢。心理學教授還能利用社會認同傾向促使人們在測量東西時出現很大、很荒唐的誤差。

 

【壓力的影響】社會認同傾向在什麼時候最容易被激發呢?許多經驗給出了下面這個明顯的答案:人們在感到困惑或者有壓力的時候,尤其是在既困惑又有壓力的時候,最容易受社會認同傾向影響。由於壓力能夠加強社會認同傾向,有些卑鄙的銷售機構會操縱目標群體,讓他們進入封閉和充滿壓力的環境,進行一些像把沼澤地賣給中小學教師之類的銷售活動。封閉的環境強化了那些騙子和率先購買者的社會認同效應,而壓力(疲憊通常會增加壓力)則使目標群體更容易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當然,有些邪教組織模仿了這些欺詐性的銷售技巧。有個邪教組織甚至還使用響尾蛇來增強目標群體的壓力,威逼他們加入該組織。

 

【謝皮科綜合症】由於壞行為和好行為都會通過社會認同傾向而得到傳播,所以對於人類社會而言,下面兩種措施是非常重要的:(1)在壞行為散播之前阻止它;(2)倡導和展現所有的好行為。並非所有人都能抵制壞行為的社會傳染。因此,我們往往會遇到謝皮科綜合症:它指的是弗蘭克·謝皮科所加入的那個紐約警察局極其腐敗的情況。謝皮科因為拒絕和警察局的同事同流合污,差點遭到槍殺。這種腐敗現象是由社會認同傾向和激勵機制引起的,這兩種因素共同造成了塞皮科綜合症。我們應該多多宣講謝皮科的故事,因為這個可怕的故事向人們展示了社會認可傾向這種非常重要的因素會造成一種非常嚴重的邪惡現象。

 

【天上有什麼】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可以證實這一點,站在一條繁忙的人行道上,選定天空中的某一快空白,盯著看上1分鐘,在這段時間裡你的身邊大概不會發生什麼事情;第二天,你帶上四五個朋友到同一地點一起往上看,不出1分鐘,就會有大群路人停下來,把脖子伸得長長的,跟你們幾個一起往天上看;即使是那些沒有加入你們的行人,也無法阻抗那種至少往上瞄一眼的壓力。

 

【小費】酒吧招待常常會在酒吧開門前在自己的小費盤裡放上摺好的幾塊錢,假裝是前面的顧客留下的,讓人覺得用折好的錢給小費是酒吧裡應有的禮貌。教堂的募捐人處於同樣的理由也事先在收錢的籃子裡放些錢,這樣效果非常明顯。我發現很多乞丐也深諳此道。

 

【多元無知】然而在觀察他人來消除我們自己的不確定性時,我們很可能忽略一個細小但很重要的事實,就是他人可能也正在觀察中尋找社會證據。特別是形勢模糊不清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看一看別人正在做什麼,從而致使一個極為重要的現象的出現──「多元無知。書中提及一個曾經轟動美國的案例,那是1964年,一位叫凱瑟琳吉諾維西的三十歲女子在深夜下班回家的途中在紐約皇后區一條街道上被刺殺,在長達35分鐘的時間內,攻擊者在接上追逐、襲擊了她三次,整個過程中凱一直在尖叫呼救,而她的38個鄰居從自己窗戶裡觀看了謀殺的整個過程,卻沒有一個人報警。後來,在問及為什麼不報警的時候,目擊者都聲稱我不知道,有幾個人說是害怕或不想捲進去。而實際上一個匿名報警電話並不會對他構成什麼威脅;《紐約時報》以及其他媒體的後續報導都將這一事件聚焦到美國國民的冷漠無情自私自利上。然而來自紐約的兩位心理學家(比布拉湯內 約翰達雷)卻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沒有任何人採取恰恰是因為有太多的旁觀者。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當週圍有幾個可能幫忙的人時,每一個人的責任感便降低了,每一個人都以為其他人會去幫忙或是已經幫了忙,而結果卻是沒有一個人幫忙;另一個原因則建基於社會認同基礎上,和多元無知效應有關。人們習慣於從其他人的反應來對事件的緊急程度作出判斷。但人們卻忘了,目睹事態發展的其他人也在尋找社會證據。而且因為我們都喜歡在他人面前表現得信心十足、沉著穩健,因此尋找證據的過程也是不動聲色的。結果每個人都顯出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於是按照社會認同原理,這件事情被解釋成為了一個非緊急事件。

 

【相似性】社會認同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上文中提及的:不確定性,還有一個則是:相似性。也就是說,與我們類似的人的行為對我們最有影響力,因此,我們更有可能效仿與我們相同、而不是與我們不同的人的行動。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電視上由普通人做的廣告越來越多的原因。向來怕水的小孩在看到別的小孩在水裡歡騰跳躍時,也會萌發試一試的念頭。依據社會認同理論,媒體上對自殺事件的過分渲染會導致社會其他人的自殺傾向上升、或者嘗試自殺行為的幾率增加,這種傾向曲折地表現為飛機失事以及交通事故的增多。這也正是聖地亞哥大學社會學教授戴維菲利普斯所提出的維特效應所要闡述的主要內容。後續研究進一步發現,在這些自殺事件的主人公和後續的交通事故事主之間存在某種相似性;在擴大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媒體上對暴力的過分宣揚與實際生活中的暴力事件增多有必然聯繫,而且,在前後的事件主導者身上都存在者一定相似性、比如說年齡、職業、生活環境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