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位年青人轉工的抉擇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7-01-06

近日收到一位基礎投資班年青學員的來信。他打算轉行做股票分析員,希望我可以給點意見。我想他的個案都是不少年青人在職業生涯中所遭遇到的,在徵得他同意下,我把書信公開,讓更多年青網友參考。


親愛的鍾Sir,

我是Ken,相信止凡兄應該私低下Whatsapp過你,說有名90後想轉行去金融投資界做一名分析師,那個青年就是我;其實本身都想請教鍾Sir,希望給予小弟一些寶貴意見,但鑑於沒有鍾Sir電郵,就托止凡兄代問。

其實小弟一直都有留意鍾Sir的Blog,亦都有上過鍾Sir的投資班,認識了價值投資,認識了一些股票的估值模型,亦認識了一班投資道路上的同路人,感覺自己十分幸運;這一年閱讀了很多與投資有關的書籍,當中除了鍾Sir和一眾Bloggers的著作外,亦有鍾Sir介紹的書藉,如林森池先生的著作,愈看愈發現自己這方面的無知,也培養了自己對這方面的興趣,故想趁尚有熱情活力和無負擔的年紀下,去見識一下,試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投身金融投資界,做一名像鍾Sir咁成功的分析師;但小弟大學主修機械工程,雖然自己對數字都比較敏感,但由於主修不是金融/經濟,又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入行相對較難;其實我又不介意由低做起,最近報考了HKSI的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希望先入行做Dealer,再考CFA轉做助理分員;雖然熱情滿溢,但基於缺乏對行內的認識,仍感覺前路茫茫,很想有一些過來人/前輩給小弟一些入行建議,可以免走一點冤枉路。

我知道自己的路一定沒有別人那麼順利,但我仍然會努力做好自己,追求自己的目標,希望鍾Sir能給予小弟一些入行的寶貴意見。另外,其實我都是鍾Sir價值投資學會的一份子,我覺得很幸運有一班同路人一起分享投資的心得和堅持對價值投資的理念,期待鍾Sir的進階班。最後祝鍾Sir新一年身體健康,網誌瀏覽量蒸蒸日上。

迷途的90後Ken 上


Hi Ken ,

你發現自己很喜歡股票分析,想轉行做分析員。那麼,你先要問自己:對目前工程的工作是否還有熱情?再做下去是否有前途?因為你還年青,沒有供樓和其他財務壓力,我認為選擇職業應該興趣先行,然後再看自己的能力。

問題是現在香港的大學生,要找一份分析員的工作會比較以前困難,因為香港股票市場多了很多H股和中資股,投資銀行或證券行傾向聘請有大陸背景的人士當分析員,因為他們普遍較港人熟識國情和大陸文化,普通話當然也講得較香港人流利!

回想二十多年前,我畢業後都是從sell side股票分析員做起,幸好當時的競爭沒有現在那麼激烈,取得若干年股票分析經驗後,轉做buy side(資產管理)的機會也比較大。入行後,我發覺分析員的工作一點也不輕鬆,很多時候需要自學做盈利分析模型,工作時間一般都會較長,也經常要出差返大陸,壓力不小,你要有心理預備。

為了提高你入行的機會,我建議你盡快考CFA,爭取做分析員的人場券。另外,我會建議你由分析員或助理分析員做起,雖然起初的待遇不高,重要是可以先入行。由於你沒有相關經驗,大型證券行很難入,可以考慮中小型證券行。如果可以的話,不妨寫一份自己最熟識的個別股票分析報告或行業報告,向僱主證明你是勝任當分析員。

最後,我覺得工作不一定要選大學本科所讀的。我便是一個過來人,自己大學也是讀理科(物理),畢業後卻從事股票相關的工作(當時甚至連財務報表也不懂看呢),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志向,努力學習。只要你真心對股票分析有興趣和熱情的話,問題都不大,邊做邊學。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加油!

Best regards,

Benny


親愛的鍾兄,

首先很感謝鍾兄的鼓勵及回覆。的確現今大學生面對的競爭真的愈來愈大,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令入行機會愈來愈難,因為沒有機會入行,以致落入沒有相關經驗的惡性循環;不過很喜歡和同意鍾兄提到”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志向,努力學習”。我不介意鍾兄分享我的經歷,希望更多年青網友有所得著。

未來半年小弟都打算專心研究和考取專業試。


迷途的90後Ken 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95

充滿年青氣色的飯局

上星期五約了幾位blogger出來,今次飯局的平均年齡被拉得頗低,除鍾兄外,有90後的窮家女標竿兄也差不多90後,東昇兄也是80後,我在飯局中也好像變得老了,一到步不忘派派利是。



這次飯局,只有標竿兄是第一次見面,所以特別了解一下他的工作,又是一位自身工作與投資沒有關係的blogger。至於窮家女,以前都見過面三兩次,主要在分享會場,近期她寫blog不算太積極了,希望日後可以多點分享吧。

為證明我們於飯局中真的會「談天說地」,特別提一提我們討論了很久的一個話題,是有關一篇我曾經分享美國登月陰謀論的文章。還記得討論起這個話題的原因,是大家在討論百樂兄,在研究他的出身,於是我指曾發現百樂兄於那篇登月文章積極留言,原因可能是他大學時主修「天體物理學」,因此大家又談起美國登月的可信性,傾得熱鬧。

這次飯局主要是由東昇兄與標竿兄發起,有人安排時間地點,真好。東昇兄新書剛出版,我也有到書局看看它的擺位與入書量,看來銷情不錯,從東昇兄口中得知,書局很快就要再入新貨,很快就要加印第二版了。

既然有新晉blogger作家,大家便談起出版著作的故事來,當晚我也分享了一些心底話。我們一眾blogger都喜歡亮光文化,其實心裡大概都清楚這不是一家一線的大出版社,而blogger是否不能到大出版社出書呢?絕對不是,因為眼前已經有幾位被大出版社找過,只是可能談不成,又或者感覺不好,所以未有合作吧。

大出版社,絕對資源夠,宣傳夠,隨意造一位新作家的新書也有信心賣出數千本,但我們會想,若出版社需要作者按它的路線寫作,又會改作者所寫的東西,更會提出要求需要作者寫一些營合市場的東西的話,是否值得拉攏大出版社呢?所以,可能blogger都總有底線吧,因此大多跑到亮光文化這類小出版社處。

我也在想,如果有機會寫文出書的blogger,都跑到大出版社處,為名為利,小出版社就沒有生存空間了。事情再發展下去,小出版社不能生存,日後想出一本內容原汁原味屬於自己的著作,可能已經沒有空間了。

談到這個論點,當場有人提出(別開名了),有時小出版社又的確氣死作者,例如我們一眾blogger所出版的著作,得到零宣傳,極有限的資源,出版著作只靠作者自己的「知名度」,讓著作靜靜地到書局「放生」。相反,大出版社谷一本新書的市場策略十足,亦有很多資源,有報章、雜誌賣廣告,搞講座,書展搞分享會簽名,更有電台主持被其上司要求訪問某作者,當然也是因為該作者的出版社夠影響力。

而blogger們喜歡的小出版社則非常「樸素」,沒有精美的著作設計,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出版著作後只靠希望blogger自己在blog與fb內推書,論宣傳、市場、資源,又實在被比下去。

另一個概念,我想提醒東昇兄未必需要太遷就出版社的要求,出版社所考慮的是商業決定,希望著作寫得實際點、即食的,最好講市場、放冧巴作實例分享就更好。當然,某程度上,能賣多一點書,於影響他人的層面上看,這也不是壞事,只不過,在這個前提下所寫出來的,又是否作者想寫的東西呢?

如果作者本身是這類人由自可,若不是的話,但與出版討論寫一本什麼樣的書去營合市場,這不是在做自己,可能營合市場地去寫出一本著作會吸引更多讀者,但這些讀者未必是作者的知音,因為他們是為了「被改變了」的作者而走來看的。我對東昇兄的建議是,最緊要一直做自己,吸引過來的讀者是喜歡看真正的你所寫的東西,著作未必營合到市場,讀者人數可能會少一點,但比起錯配更好。

我也有把這理論應用到其他地方,寫blog也好,搞講座也好。從前,我曾面對過講座搞手要求我說這說那,但最後我還是堅持我的主要內容。出版著作亦然,始終寫出來的仍是我深信最能幫助他人的東西。若擔心出品的東西不適市場,或者擔心會被人罵,又或者擔心合作單位不高興,總是擔心太多,最後就做不了自己,結果可能更不堪。

我們討論了一個例子,鍾兄搞的課程,如今需要搞一個「增潤課程」,主因是有同學不太懂看財務報表,因此這些同學可能聽不懂鍾兄課程的部份內容。其實,在同一個課程,有人會覺得課程太深,希望淺白一點;有人會覺得太淺,希望深入一點;有人會覺得太概念性;有人會覺得講得太細緻,只談某幾支股票而沒有宏觀討論操作概念;不同人總有不同要求,如何處理是好?

對於這些情況,我還是做回自己。例如準備分享會,我準備時嘗試了解參與者水平與背景,盡量準備我認為最能幫到他們的東西,這已是能做到最好的了。出來的結果,總會有些意見,當然意見會接納,但別太上心,總是把自己變變變,以營合所有人,到最後會變得沒有獨立性。因此,始終要問自己最後的想法,分享、出書,為了什麼?不是為名為利,所作的行為自然不同。當然,話說回頭,若拿這些操作糊口的話,自然要看市場需求吧。

對於市場口味,寫blog十多年的我總有點眉目的,但很早期已經常分享,我沒有打算走市場路線,否則可能會吸引更多讀者吧,但吸引過來的卻未必是同路人,於我而言,意義不大。

還有提到市場競爭問題,例如東昇兄的著作專打哪一個作者的路線,其實我則認為這涉及「藍海」還是「紅海」的思維,窮家女也提出,財經書不算得上高消費產品,如讀者認為兩本書都好,絕對會同時買入兩本的。若有同類書籍,寫得很好,絕對會帶入很多新讀者,令相同類別的著作有更多人留意,有點協同效應。

記得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在申請電視牌照時也有提到此道理,無線電視與政府總在考慮現有市場能容納多少間電視台,多一間的話,整個市場份額就會被多分一份。然而,這只是「紅海」思維,若整體電視質素被搞起來了,是否能帶來新的客源而令整個市場個餅更大呢?依我觀察,blogger間也有此現象,當某blogger「走出去」時,例如見報、出書之類,整體看blog的人數都會有所增加,讓這個blogger村的影響力更大,更多人看,更多交流,更加好玩。

就這樣又傾了一個晚上,大家離開時還在餐廳門外繼續傾,意猶未盡。多謝東昇兄這餐飯,又送我們著作,又請客,我們真是「又食又取」。結帳數額很離奇,$1111,這個數字需要東昇兄賣掉100本書才能補回。難得鍾兄今次沒有早走,竟然留到最後,可惜大家忘了合照,哈哈。


其他人談飯局的blog文
http://purposelife42583.blogspot.hk/2017/02/blog-post_4.html
http://bennychungwai.blogspot.hk/2017/02/blog-post_4.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609

訪問年青人伯樂

今期iM有篇正文,止凡特意買本來品嚐,因為又有喜歡的blogger接受雜誌訪問,因此也要貼上來作個記錄,也給個平台讓大家看完訪問文章後討論一下。



這位blogger是百樂兄,近期看似動作多多,出版著作、電台、雜誌訪問、與多個機構會面、籌辦課程等,我近期也有好幾篇文章在談他,太厲害了。其實,據我所知,近期他這些「多動作」大多都是他於上年年尾回港期間所幹的事,他留港期間每天早、午、晚都與不同人士見面,把很多心中計劃都實踐著,行動力非常厲害,從這些事件已能感受到一點點創業家的魄力。

這些日子,從多個渠道了解百樂兄的背景,大概了解到他的傳奇及思路,明白他走過了一條什麼樣的路,對他白手興家的故事與邏輯也有個概念。難得有機會與他見過面與whatsapp交流,更明白為何他能如此成功。

有些人可能會著眼於百樂兄背景箇中細節,感到疑惑,這是很好的求真精神。我也有想過,若有人問我由出來工作至今,每年的身家數字如何,我相信自己也答不出來,因為我不可能一出來工作就一心想著要寫一本「自傳」,把自己的所有細節都記錄好。

坊間有不少讀物列出巴菲特在不同年紀的身家數字,其實我對此有所保留的,始終若沒有一開始便如上市公司做年報般好好記錄自己財產,怎能確認自己在70年前擁有過多少身家呢?我自己就一定答不出來,大約數字亦只能有點點記憶。

這篇訪問寫出了更多歷程,其中一個是講述百樂兄小時候在黃金商場看人「砌機」,又曾經自己編寫「街霸」程式,使其可在Apple電腦中運作。記得我少時候也有玩過「街霸」遊戲,沒想到當時原來深水埗有個小伙子正在把這遊戲改碼,而自己卻只是一個小玩家。

這個背景,令我想起一句說話,「寧欺白鬚公,莫欺少年窮」。今天看見的小伙子、窮小子,那怕他只是低下階層,那怕他成績不好,那怕他每天呆看著電腦舖頭某某在工作,千萬不要小看他們,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將來可以有多大成就,影響著多少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63

有多少年青人在看射鵰?

近日無線在播外購劇《射鵰英雄傳》,讓我家在輕輕追劇的狀態,即當我們得閒在家時就看,不在家的話就算了,有空再上mytv回看。有時在回味著舊時,自己還在唸書的時代,積極追電視劇的日子,今天早已不復再。




聽到不少批評這套射鵰的聲音,尤其指這早已經不合時宜,不理解為何無線還有興趣購入並於黃金時段播放。又指年青人早已經不看無線了,以金庸小說題材所拍的劇集更沒有市場,還會看的,只是看過其文字小說,又或者看過以前電視或電影版本,今天想回味一下而已。說得不錯,我也是其中之一,一面看著,一面在討論劇情,與以前的版本作比較。

整體感覺近年無線購入的內地電視劇水準都很高,包括之前的《武則天》、《無心法師》等,還有我沒有看的《琅琊榜》,但朋友指非常好看。內地劇水準高,因為有資金,每每數以億元製作,不難拍出好劇。為何無線不常購內地劇呢?聽聞其中一個原因,是不想觀眾慣看了這些高水準的電視劇,影響自家製劇的收視,信不信由你。

在網上看到一個講座,陶傑大談香港文化在過去十五年來的變化,先由流行曲談起,再逐步檢視不同領域。其實不止香港,全世界都進入了一個「快」的時代。他一面講著,我自己也一直感受著這十多二十年的變遷,驚覺當中變化的確巨大。

從前的歌曲可以配合一個時代的文化、當年情,今天全球的節拍都被美國製造出來的產品打亂了,因為有youtube、iphone、facebook等產品,一個tube,傳出去可以有千、萬、億人在看,長度為數十秒至數分鐘就可以了,太長的話未必可以吸引人看。

這個連文章亦然,記得《WealtHub睿富》找我寫文章時,希望我的文章長度維持在400-800字左右,我認為這個長度很難完整交代理念。他們的理由是文章會被放到fb專頁處,太長的文章難以吸引讀者瀏覽,要遷就網上讀者,文章不可以太長。

陶傑還有一個觀察,今天的明星紅得很快,這是科技所給予的機會,不過來得快,去得也快。好像早些年出現了一位韓國歌手PSY,一出來時好強勢,短時間內風靡全球,但今天已經靜了。這氣氛不如當年Beatles等組合,紅足二十年,到任何地方開演唱會也爆滿。

快食文化於電視業界也能發現,今時今日難以拍一套過百集長劇,要觀眾每晚準時八點回家收看,反而需要製作一些可透過上網,任何時刻在ipad看到的更好。

說到這裡,陶傑分享了一個科學發現,曾經有一位日本專家做了實驗,發現我們以ipad看劇的記憶力很短暫,平均只有約20分鐘左右,即20分鐘前所發生的情節已經記不起來,到底原因何在呢?還有待心理學家去研究。

文字方面,如果今天還把金庸的小說一天一篇地放到報章上,之後再拍成電影、電視劇,有人會理會嗎?相信有點困難,不是金庸小說不好看,而是這產物需要配合當年的社會背景才能成功,例如當時香港人的其他娛樂不多。如今也有連載小說被放到網上的,包括那套《那夜凌晨 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之後更被拍成電影,賺了千多萬元,如今已經無人再提了。

今天的節奏很快,多媒體要快,文字要快,即使地產霸權也要快,如短租約,加租快,令做生意的難以生存。投資也要快,$3.6買了農行,過幾日問$3.8沽不沽,談巴菲特的長線投資理念,還有多少人聽?

有了網上世界作為平台,數量上人人都可以紅,而且可以紅得很快,只要夠創意,夠出位,甚至夠反智就可以了。不少一夜英雄的概念出來了,其實這極不健康,如今要長期成為一個經典,實在難矣。

看到這裡我有點戚戚然,在這樣的世界,分享有關價值投資、長線投資、積極學習,實在不容易。今時今日不少人在談及新經濟,買當炒股、趁勢、賺價、止蝕等操作,即使不太懂科技創新也要投資一番。仿傚一些投資大師於數十年前所說的理念,實在悶死加笑死,能長時期持續分享,在今天難度比以前更高。

最後陶傑提及善用手機與科技的部分,我相當同意,他個人經常利用手機看資料、看文字,而不是玩手遊,若我們能好好利用現今科技的平台,知識增長的爆炸力將會很強。

近日在整理舊文,剛巧看到一篇文章,感慨萬分,也在whatsapp group內分享,見《長線投資人要做的事》,這些年來,你的投資很刺激還是很悶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TCjMdFlVU&list=PL2FflE5xSM4SB9vazF_dcYmop-HiucsP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17

【街訪】年青人捧Marvel劇

1 : GS(14)@2016-11-27 14:27:46

■受訪者Blaine寧願畀錢睇劇,更推介Marvel系列劇集。



為滿足市場需要,Netflix近年更開拍Marvel系列動作劇,明年會再有另一新作《漫威鐵拳俠》(Marvel's Iron Fist)於明年3月中全球首播。《蘋果動新聞》早前做了一個街訪,發現不少年青人已經轉投網絡電視Netflix懷抱,其中不少是Marvel超英劇的粉絲。大多受訪者認為美劇製作比較認真,受訪者Blaine推介《夜魔俠》(Daredevil)、《Luke Cage》與《Jessica Jones》,他透露寧願畀錢睇劇是質素問題:「TVB入面好多ideologies(意識形態)都唔太貼地,香港一係講錢一係愛情,太過lowbrow(低俗)。」至於張小姐則表示:「我本身也鍾意Marvel戲,有睇劇集《Supergirl》跟《綠箭俠》(Arrow)。」不少年輕人都再三強調,只是間中會睇TVB的劇,而有睇Netflix劇的則表示,會用半個月至一個月時間煲所有集數。採訪:馮國康、黃芷蔚攝影:馮峰、Kaman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27/198466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231

摸魚手札:續談年青人置業的老問題

1 : GS(14)@2017-04-09 10:43:05

間中會拜讀欄友利世民的專欄,因為大家的基礎知識和理念都很相約,本科讀經濟出身,深信所謂自由經濟的理念,他是香港運轉自由經濟邏輯比較圓潤、比較全面的專欄作家。呢期佢很喜歡呃like,寫了幾篇關於樓市的大熱文章,我有一點體會。講樓,不一定要講樓價高低,那是財演之流的分析,因為財演着重資產價格的升跌。當然,講樓也可以從公共政策層面去講,不過那就是think tank政策研究的層面,大家鬥拋理論同數據,理論有假設,數據也可有不同解讀,這類東西很惡頂。更重要係,買樓的心態。利世民兄講的係一個重點係很簡單、貼地,就是不要讓磚頭變成宗教。宗教講的係精神依賴,一個形而上的理念,而不着重講現實科學邏輯。世民兄眼中的宗教是更貼近一個盲信買樓就是上流出路的精神鴉片。呢一種精神鴉片,毒害了我哋呢一代人。上一代對買樓的睇法,既是滿足了住屋需求,也是投資品。行過書店睇財經書,也常常見到呢一類的原教旨聖經,講的都係同一套語言,例如買樓就是財務自由的出路、買樓就可以生活無憂等。現代這一代講的只是卑微的住屋需求,我們買樓是走不到財務自由的路。如果?家我哋買完層樓,也不會再食到那個十幾年的樓市大升趨勢,樓唔會大升,咁就談不上財務自由了。金融服務界的張華峰離地上太空,指摘年輕人不努力。喂!大佬,你二、三十年前買的樓,?家升了幾多先?客觀的宏觀環境不配合,這一代人做乜都出不到頭來。最近又有少年股神指摘八十後、九十後掛住旅行,去消費而不儲錢買樓。這個指摘對八十後可能係啱,但九十後最後生都只係27歲,大學畢業生的人均工資有數得計,就算唔食唔住都唔夠錢儲首期啦,呢個係非常科學和合乎邏輯的數學問題。社會太盲,因為鬧後生仔係無成本,所以議員會鬧、少年股神會鬧,那些「不醒人事」的人事顧問,都係盲鬧。?家我哋呢一代買樓,大多數都無能力full pay到,層樓買完還是要供。只要一供,就被份工困住十幾年,唔好話追理想,可能轉工都會怕。要達成財務自由之代價就是要犧牲十幾年的工作自由,是否值得就是價值問題了。講年輕人置業,好多都係價值判斷,唯獨有一點是必然正確,就是有意幫年輕人的政策是不停被人鑽空子,本末倒置了。好像長實樓神咁,自己也不買長實樓,寧用首置買豪宅。中聯辦首置買樓,瀟洒講一句「So what?」一些幫年輕人上車的政策被濫用,呢個問題,長遠點都要解決。呢個方向,點都係政治正確的。渾水
http://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09/199841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768

【紙紮燈籠】楊桃白兔一雙手做成 紮作20年青出於藍

1 : GS(14)@2017-10-09 00:05:48

月圓之夜,正是團聚之時。八月十五的晚上,高照地堂的,又何止月光。點蠟燭、掛燈籠,紅黃金光與白玉盤相映成畫。有些習俗,陪伴着香港的你及我成長。還記得那時候的燈籠嗎?白兔、彩兔、楊桃……款式僅此而已。人手竹紮,沒有音樂、不用吹氣,只有最原始地點亮一根紅蠟燭,置於燈籠底。偶有秋風,也就泛起點點光影。



如今中秋佳節,一個個膠製的卡通燈籠映入眼簾,說是燈籠,倒不如把它形容為會傳出刺耳音樂的玩具,那種尖銳,總把孩子嗯嗯哼哼的嬌聲都給蓋過了。然而,說竹紮燈籠絕迹了,倒也不是,不少店家仍然有售,識貨者,大有人在。只是,大部份紮作燈籠都已經改由大陸進口,只要是行內人,都看出了「國貨」手工較為粗糙,竹紮不平穩,外紙黏貼馬虎,而且款式都一模一樣。無可奈何的是,香港仍然堅持手作的師傅,寥寥無幾。歐陽秉志坐於「寶華札作」店內,專心地把一根根竹篾度尺﹑屈曲﹑折腰,塗上白膠漿後,再以沙紙紮實,逐漸形成一個楊桃竹架,接着又把紅色玻璃紙小心翼翼地扯平貼於架上,圍起金邊,繞好蠋台,最後黏上橙紅色流蘇,紅噹噹的楊桃燈籠就此誕生,如果希望燈籠更脹更直,就要放到陽光底下晾曬,「唔可以曬太耐,會爆,所以要成日望住,好多功夫o架。」可以想像,一個手紮燈籠成本不算高,工具簡單,無非是竹篾﹑紙張﹑白膠漿等,但售價動輒二百元以上,買的,都是手工,因為紮上一個燈籠,需要數小時,「買嘅都係大人,細路仔都鍾意卡通,有啲父母就特登買畀仔女,等佢地知有呢個傳統。」製作者正是香港最後幾位紮作師傅之一,阿志在這個行頭算是年輕,畢竟這不是能賺大錢的行業,而且竹篾經常刺傷雙手,也不是甚麼討好的活兒,所以根本沒有新人入行,「你話興趣班咁學就有,如果真係想入行,我咁多年都未見過。」說到阿志為何入行,他侃侃而談。小店是他父親於六十七年前開始經營,除了燈籠,還主要紮舞獅頭及祭品。小時候對紮作毫無興趣,入行的契機亦是逼不得已,「九七年回歸,要做二百個燈籠,咁我咪叫老竇教我囉。」怎料他一學,至知自己有天份,他笑言或許是自己天生好靜的原因:「做呢行真係要耐性,因為一坐就坐好耐。」上手後,阿志就一直留於店內幫忙,至數年前爸爸身體出毛病,索性接手紮作店。時至今日,阿志已經能獨當一面,但都沒有得到父親的讚賞,因為兩代人的製作類型已經有所改變。隨着傳統一個一個被淡忘,甚麼獅頭、鳳頭都已經不再製作,阿志也就發揮他的創意,做出各式各樣的紮作品,金魚缸、風筒、摺椅、甚至紅白機,令祭品不再流於大屋、衣帽這些種類:「我做嘅嘢佢都唔識做,所以佢冇讚過我喎。」雖說現時大家都已經不那麼迷信,但對於紙紮製品依然懼怕,阿志甚至試過拿着製成品在街上截車,竟然沒有的士願意停下來,他無奈表示:「其實唔恐怖,可以叫做工藝品,完成咗會好有滿足感,要燒嘅話就影張相先。」他邊說邊拿起手機,欣賞起過往的作品來,泛起點點笑意。對他而言,根本不在意有沒有人欣賞他的作品,只要作品「燒」到了陰間,先人覺得合用就好。紅事﹑白事,他不想細分,比起藝術家,他更喜歡自己另一個稱號──陰間設計師。



做紮作前,都必須先度好尺寸,不然紮起來會走樣。

沙紙要紮得平均,不然貼上玻璃紙後會凹凸不平。

阿志笑言製作過程中會很容易生氣,但看到成品就滿足。


傳統兔子燈籠是每年中秋最受歡迎的款式。

最古老的楊桃燈籠做法,是加上一條長長的梗子。

採訪:王霜木攝影:黃健峰剪接:何達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05/201729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8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