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化騰:騰訊沒有考慮做手機 大學生應先就業再創業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27/231656.html

QQ之父、騰訊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昨晚抵達武漢,將在今日見證騰訊在漢投資10億元項目奠基。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採訪時,首次來漢的他說:「在移動互聯網發展迅猛、全球互聯網企業感受到壓力的時刻,期待在武漢壯大『移動互聯網』產業,成為騰訊的新增長點。」

騰訊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都有佈局。騰訊武漢研發中心項目位於江夏區廟山開發區羊子山,計劃第一期投入10億元,擬建設「無線互聯網技術研發總部」,預計2014年建成使用。

對此佈局,馬化騰說:「中部地區缺乏一個基地。我們的人才都來自全國各地高校,他們一般都希望回到家鄉附近,方便嘛。我們一定要跟著人才走,哪邊人才多,就要在哪邊設立基地。武漢高校多,我們同事中這一帶的人也超多,大家都願意來這兒。這是個很好的機會。」

他介紹,目前騰訊在漢研發基地的員工已有200名,未來可能會繼續做大,預計將有約2600名員工在武漢辦公。

不建議大學生畢業就創業

現年41歲的馬化騰,1993年畢業於深圳大學計算機及應用專業,1998年創立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公司。在許多大學生眼裡,馬化騰是青年創業、創富的英雄。

但是,馬化騰並不建議大學生畢業就創業。他說,現在有不少創業前景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方面有非常好的機會。但大學生畢業後直接創業可行度不大,從過去 十幾年來看,成功率不是太高,更多的還是要先去一些公司鍛鍊。「我創業以前也是工作了幾年。大學畢業生還是應該先進入一些企業去工作、積累經驗、學習,然 後再看有什麼機會」。

非原創領域也有創新產品

馬化騰所領導的騰訊是中國第二大互聯網公司、一家全球罕見的互聯網全業務公司,即時通訊、門戶、遊戲、電子商務、搜索等無所不做。對騰訊有一種說法 是:「它總是默默地佈局、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你的背後;它總是在最恰當的時候出來攪局,讓同業者心神不定;而一旦時機成熟,它就會毫不留情地劃走屬於自己的 那塊蛋糕;有時它甚至會成為終結者,佔領整個市場。」因此,馬化騰和他的騰訊引發各種議論,其中爭議較多的是騰訊的創新能力。

馬化騰說:「已經沒有什麼原創的領域了,關鍵是看你的產品有什麼特色。大量創新其實在我們的產品中。比如,我們的微信最近特別火。搖一搖、看附近, 這都是我們原創的概念,這都和別人以前做的完全不一樣。我們在很多方面都領先。我們不在意別人的說法,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東西做好。」

騰訊沒有考慮做手機

同為互聯網領軍人物的雷軍近兩年推出的小米手機頗受市場歡迎,曾讓馬化騰讚賞。而就在不久前,馬化騰選擇了與TCL合作推出「智屏」。它介於平板電腦和電視之間的跨界產品搭載Android操作系統、內置QQ Service模塊、26英吋,可在客廳、飯桌、睡房等不同應用場景之間移動。

對於騰訊以後會不會跨界發展做終端產品,馬化騰說:「我沒有考慮做手機。」對於與TCL的合作,他說:「『智屏』是騰訊首次嘗試融入家庭應用場 景。」他表示,跨產業的聯動能促進更大範圍的產業資源整合,推動多產業聯動創新。騰訊一直致力將互聯網服務更便捷地接入更多應用場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61

二度就業媽媽,收入兩年翻三倍

2012-9-10  TCW




如果說,打深一口井,是進入職場修煉的第一堂課,那麼,進階下一關要累積的實力,則是在一方池塘裡,什麼魚都要能撈進網的本事。

能不能通過這一關考驗,決定你的職場生涯是在基層主管位階就打住,抱著「萬年科長」獎牌退休養老;還是具備將才基因,朝獨當一面的高階領導人下一站邁進。

房仲業資歷二十年的台灣房屋青埔領航店副總范瑀芳,專科夜校學歷的她,二度就業進入這一行。七年前,她就跨越擔任店長的門檻,但去年,她填的卻是比月薪近五十萬元的馬總統,金額還要高的「元首級」個人所得稅扣繳憑單,原因即是,她撈到了游進池塘裡的特大魚。

攤開去年戰績表,排在最前頭兩筆,分別是成交金額四億元、三億元,比台北市仁愛路帝寶豪宅還高價的土地,交易對象分別是桃園建商和新加坡外資。對房仲店頭 來說,這樣總價億元級的成交物件,在北部地區一百件占不到一件;房地價遠低於台北的中南部,一千件也不一定找得到一件。

瓶頸:小池塘釣不到大魚菜市場肉販,連五千元也要殺價

就算天生好手遇到吉星高照,也擒不來迎面而來的兩條大魚,更何況大魚不是天天有。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小說《老人與海》,老人與大魚搏鬥的關鍵時刻之前,整整八十四天沒捕到任何一條魚,但老人總說,「走運當然是好,不過我情願做到分毫 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準備了。」

小說描寫,老人指的分毫不差,指的是他把掛著魚餌的釣索,垂得比任何人更直,這樣,在灣流深處的不同深度,都會有一個魚餌剛好在他指望的地方,等著游動的魚群來吃。而別的漁夫則讓釣索隨海流漂去,有時釣索只垂到海平面下一百尺,自己卻以為在兩百尺深處。

和這位老人一樣,范瑀芳也在桃園中壢這一帶的房地產市場池塘裡,有步驟的在各角落布下魚餌。

一開始,她的獵物是買一百多萬元房子、連五千元也要殺價的中壢菜市場肉販,成交三筆物件,也抵不過同行在台北做一個案子的績效,小池撈不到大魚,因此,頭 三年摸熟中古屋交易流程之後,她一度曾轉戰土地開發公司,學人家怎麼交易農地、建地。然而,小公司雖靈活,但缺乏教育訓練和可長可久的團隊戰力。

兩年後,她再回原店復職,大家仍原地踏步搶中古屋物件,范瑀芳卻是店裡第一個能賣千萬農地、替客戶規畫節稅的業務員。五年前,公司到高鐵桃園青埔站開分 店,她主動舉手去墾荒,開始接觸到指名重劃區億元土地的大咖投資客,前年,經過十八載努力,終於結出億元級成交物件的美好果實。

如今,有近二十家房仲店頭進駐的青埔特區,已是大桃園房仲業一級戰區,「剛來的時候,標示地籍的界牌,散落在舉目看不到一片圍牆的雜草堆,」「開車繞三 圈,常常還找不到地主的那塊地,光公司印的地籍圖,就畫爛十多張。」帶著墨鏡,開車熟練的再來個大迴轉的范瑀芳,如數家珍指著特區內土地,哪一塊上個月成 交,哪一塊又是創了當地最高價行情。

改變:墊高專業門檻熟記各土地法令,什麼物件都能賣

《商業周刊》二○一二「王者大獎」決審面試現場,評審們最好奇的,也是聽她談經手過的物件,從中古屋、店面、農地、工業用地、重劃區,甚至高鐵特區,什麼物件都能賣。

這個本事,就連一位來自房地產同行的評審也半信半疑。因為以農地為例,要有處理家族共同持有的協調能力;投資客偏好的商業用地,必須具備對投報率變動和政 策走向的敏感嗅覺;工業用地除要搞懂土地分區,以及各別工業區還有不同的限建高度等規範,甚至牽涉公司債務設定抵押等法院流程。因此,如百貨公司般賣房地 產物件,並不是每一個資深業務員都辦得到。

評審抽考她,高鐵特區容積率和建蔽率的規範各是如何?「住宅區是(建蔽率)五○%、(容積率)二○○%,今年七月,政府對大面積開發提供獎勵,兩千平方公尺、五千平方公尺、一萬平方公尺都不同,還有綠建築獎勵……,」她不假思索的對答如流。

顯然,范瑀芳的基本動作到位,也才能布餌布得準,沒有因為經手大案或自認見多識廣,顯露出職場老鳥常現的流氣,因為,這些像是毛線團,與時俱改的土地法條和建築規範,她不但每週追蹤,並備份在大腦這顆硬碟裡,還現場實地演練。

行動:專挑難的任務做花九個月跑公文,只賺六萬仲介費

她曾經手中壢市中心一塊處理起來極為費事的畸零地:二十六坪土地委售總價才一百六十八萬元,位處路沖不打緊,空地被搭棚占用,地上有電線杆、台電電箱、電 信設備和路燈,還有誤占私有地的排水溝。這樣的物件,已是熟手的她看一眼便知,一個地上物就是一個主管機關,得先一一行文跑公文,把地上物處理乾淨,才會 有買方願意接手;而且像管水溝的市公所工務課等機關,又是她從沒接觸過的,絕大多數業務老鳥,是不會花時間在這種沒有營養的小案上。

不過,她肯耐煩,前後跑了十幾份公文、前去縣府調地籍圖,光處理水溝就鑑界兩次、會勘三回,每次都花去大半天時間,九個月之後終於成交結案,「仲介費用一 共才六萬六千元!」她指著影印留存的發票上金額,工務課、台電等承辦人員,以及當地兩位里長的行動電話,也都還保留在這份資料匣上。

她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白繳的學費,接同事不玩的案子,正是最佳練功的機會,「就像買房子幾千元都要計較的肉販,這種客戶難搞定,但卻也讓我學到最多。」揚起爽朗的歐巴桑笑容,她感謝曾讓她吃盡苦頭的客戶。

范瑀芳所在店的店長王桂圓觀察,許多職場老鳥後來戰力無法持續,就是因為自滿於小有局面的現況,逐漸失去對市場的敏感度,以及和顧客之間的熱度;基本功生疏不自知,出手失準頭卻歸咎手氣背,但市場景氣一定是上上下下,幾波循環之後,最先淘汰的就是這批人。

至於范瑀芳則是難得在歷經長期景氣循環,最後仍能生存下來,還越來越拔尖,這除了和她習慣接受挑戰有關,也具有一種級數到這裡的頂尖業務,那種拿掉上下班界線、把客戶當朋友、從替朋友著想角度出發的態度,因為感受到「被朋友需要」,能量便源源不絕。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是形容高手過招,第一時間勝敗已決。要在職場的池塘釣到大魚,除了餌要布得準,魚上鉤、浮筒下沉一瞬間,也要抓準時機適時抽竿,太快,會把魚兒給嚇跑;太慢,魚餌就被吃光光。

用這樣比喻,范瑀芳絕對是釣魚高手。二○○八年金融海嘯,房地產市場交易近乎停擺,范瑀芳利用這段交易清淡的空檔,上婦產科診所進行例行檢查,不過二十分鐘問診時間、一百五十元的健保掛號費,卻換來六千萬元成交大案,羨煞所有業績抱蛋的同事。

成就:精準看出客戶需求二十分鐘接觸,十天後成交六千萬

成交過程是這樣的,這位第一次打照面的婦產科醫師,隔週看到馬路邊范瑀芳掛的農地出售看板,自動打電話給她,詢問這塊地狀況,從看診到結案,前後十天結案收佣。

這樣的銷售本事,外人看起來很「神」,但范瑀芳分享,她只是更願意傾聽、觀察。由於當天她是穿著印有公司品牌的制服就診,醫生問完診,順口提到先前在青 埔、中壢買的幾塊農地,「這幾塊地你覺得該不該繼續抱?附近最近行情怎麼樣?」「是有想把農地變更蓋安養院啦,也在看市中心有沒有適合開醫院的 地⋯⋯。」

「他有沒有可能變成你的客戶,關鍵在於你怎麼接他的話?」范瑀芳說,一樣的情境,資淺的業務員可能只是「喔、喔」兩聲,就接不了話,因為他可能根本不清楚 對方說的那幾塊地,確切的位置在哪裡?最新的成交行情如何?接下來當地有沒有大型公共建設要動工?但是這一點都難不倒她,只見那位醫生一面聽,一面點頭如 搗蒜,「醫生這樣高資產的客戶,接觸過的業務員太多了,他為什麼要找你,除非他服你。」

她分享,事實上,像這樣的場合,不可能拿出商品目錄談業務,最重要的是聆聽,聽出對方問題背後的需求。例如,醫生買農地,當然不是拿來種菜,那如果也不是 炒地皮,會是什麼?從這個問題點切入、接話,「你若能聽出他沒說出來的需求,對方便會認同你。」這樣行銷於無形的火候,是經過無數次挫折,范瑀芳領悟出的 心得。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在沒有捕到魚的日子,面對一望無際、寂靜無聊的大海時,心裡想的是:「一個人在海上絕對不會孤單的。」因為老人認為身邊遇到的一切 事物,像是大海、魚群、飛鳥、風等,都是他的朋友,他都以親切的態度來接受,隨時保持開放的心態,是讓大魚願意上鉤,必要的修為。

【延伸閱讀】范瑀芳的精密碼過去10年轉戰3家分店,開疆闢土掌握新竹以北20處工業區和重劃地交易動向20分鐘開發出6,000萬元土地的買方客戶

【延伸閱讀】「精準力」養成三心法

關卡:為什麼我總是賺辛苦錢? 心法:你沒看到的,是頂尖工作者的基本功。

關卡:為什麼同事隨便聊個天就有好績效? 心法:既不聽對方說,也不懂得接球,當然常落空。

關卡:為什麼做不贏人而且還先喊累? 心法:只顧解決眼前問題,會缺乏宏觀角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67

就業性大學排名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21029/18051269
一年到終世界上有不少大學排名榜出現,令大學又愛又恨,愛者,如果大學位列前一百名,前五十名,前十名嘅話,校長面上貼金,校友開心,學生與有榮焉,出去搵工都大聲啲,大學籌款亦昂起頭,唔似沿門托缽;恨者,就係各評級機構列下啲評級條件令大學不敢不從,精仔學校依足嚟做,肯定會有著數,但如此一來,大學豈非為排名而活,本身獨立自主性何存?因是之故,美國有一啲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拒絕玩排名遊戲,威水大學如芝加哥大學亦曾拒絕一份已經不再發行印刷版本嘅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嘅排名填交資料工作,於是排名下滑,但芝大後來受不住校友壓力,幾年前願意同呢份雜誌合作番,立即打入成美國十大。
玩遊戲有規則,譬如有報刊大學EMBA排名嘅條件之一係大學國際化,於是大學聘用多幾個外籍教員與招收外國學生;條件話要注重性別均衡,於是請人時故意聘請多兩三個女教授;條件話教員要全部係PhD(博士),於是老經驗如退休大賓架,呢類實戰經驗豐富但無博士學位嘅教師會被割愛,諸如此類,做到足之後,大學EMBA排名立即升級。
又有一份排名榜出籠嘞,就係國際先驅論壇報嘅2012 Global Employability Survey(全球就業性調查),報紙委託巴黎顧問公司Emerging及德國就業顧問公司Trendence,從五月十八日至六月十日向全球2500間公司及2200個國際CEO及經理調查,請佢地根據學生之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為全球大學評級,所謂employability,就係佢地心目中之語言重要性(英語、中文、法文……),學生之地域關係,軟實力(如team player)等等等;結果如何呢?前十名大學係人都識,估中冇獎,就係哈佛、耶魯、劍橋、牛津、史丹福、麻省理工、哥倫比亞、普林斯頓、倫大帝國學院、法蘭克福哥德大學。第十一名,北京大學囉,中國大學上榜嘅有北大(11)、復旦(28)、上海交通(44,去年139,今年大躍進)、清華(84),中國香港有冇大學上名呀?有嘅,就係科大(46)!中文大學呢,不入前100名,只係名列109,與科大相距甚遠。咦有冇睇錯,港大去咗邊,將份名單睇咗三次,港大不入前150名之內,港大仲未搵到新校長,唔駛理會呢份就業性排名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84

拚就業 科大幫宏達電客製學生

2012-11-19  TCW
 
 

 

企業老是抱怨我們教出來的孩子不能用,那你開出規格,你派出老師,我幫你訓練!」十月初,龍華科大宣布和包括宏達電在內的四十一家企業簽訂合約,共推「訂單式就業學程」,校長葛自祥如此解釋。

以往教育部推產學合作,都以「產業」為對象,但業者應付競爭都來不及,對抽出時間心力培訓孩子興趣缺缺。這次龍華卻以「服務單一企業」為訴求,動員全校三院十四系所,為企業量身訂做三十七種學程,每學程二到四門課,鼓勵大三以上孩子投遞履歷來申請。

「這是從就學到就業的last mile(最後一哩),課程不用多,完全聚焦企業需求,」葛自祥表示;協同推動的人文暨設計學院院長董基良也表示,「以『訂單』為名,業界一聽就懂,完全不用翻譯!」

「訂單」讓業者埋單,但不意外的,各大學生網站上立刻有人嗆聲,代工教育、物化學生、免費勞工從大三開始,「連教育部網站都來電徵求我們同意,改稱『契合式』,」剛被納入全國八所「發展典範科技大學」的龍華校長葛自祥笑說。 名稱暗藏玄機,校方、業界也各有盤算。

「消弭學用落差,打造學生就業率」是官方正面說法,另一方面,龍華副校長、創辦人孫法民媳婦林如貞也不諱言,「少子化」是最大驅動力。

林如貞表示,估計未來十五年內,大學生將減少八萬人,部分招生率低於五成的私立科大,已傳出「鐘點費打六折」、「教滿三百六十人次才算一個鐘點」等消息,讓招生率勉強維持九成的龍華充滿危機意識。

企業審訂課程從科目到出路一條鞭規畫

「企業若滿意,學生就有出路;能為學生創造出路,他們就願意來讀,」林如貞說,私立科大的孩子多半出身弱勢家庭,負擔不起摸索就業的時間成本;同樣的,學校若不放手一搏,也只有被淘汰的份。

事實上,在龍華推出訂單式學程前,教育部已鼓勵各科大派教師到企業「深耕」駐點一年,也鼓勵產業派「業師」來學校授課(所謂業師、教師「雙師制」),龍華則更進一步,請「訂單主」協助審視、修正各系所的「課程地圖」,從學生的出路定位、科目、學分數,一直到把「校外實習」九學分列為必修,一條鞭打造就業之路。

和一般以為「學校課程追不上產業」不同的是,多數博士老師們其實擁有最新知識,只是他們不了解業界的實際需求。

老闆扮演老師學習內容與就業無縫接軌

就業學程「訂單主」之一、遊戲開發公司雷爵科技情蒐部經理羅祥凌舉例,他今年初次審視「多媒體與遊戲發展科學系」課程時,就建議在最新的Maya 3D軟體系統外,加教另一套傳統3DMix。

「Maya 3D很炫沒錯,但那主要用在多媒體,我們推遊戲必須考慮玩家的設備,太高級軟體會讓他們『卡』死,」他以「武器太新用不上」形容。

做為「業師」,羅祥凌除了定期去龍華講授單元課程外,明年初更要擔綱一整學期的「遊戲評測」課程。

「這是我們情蒐部的專業,學校教不來的,」羅祥凌說,老師只會教遊戲企畫,評測卻是一種「反向拆解工程」,把遊戲商品的手法、架構一一解碼,最後還原為發想企畫。整個過程宛如偵探推理破案,保證讓孩子成就感十足。

另一家「業主」,旗下客戶包括華碩等的機殼表面處理廠商明通企業,更由創業者詹塗城自己下海當業師,他帶著公司現場的製程動態模擬圖,教孩子「塑膠為什麼會導電」,「薄膜」和「電鍍」有什麼不同,以及製程中的眉眉角角。

企業、學生互相評量兩年觀察比僅面試有保險

「我跟孩子說,我現在教的,就是我現在在做的,你們連這個都不會,將來怎麼當頭家?」只有國中學歷,目前擁有一千一百名員工的詹塗城說。

上課、實習、專題研發,業師有充分時間評估孩子,「最大好處是『提前驗貨』!」羅祥凌笑說,兩年觀察,再決定要不要留用,這比短短兩小時面試完就要付全薪聘請員工,當然保險很多。

企業評量孩子,孩子也同步評量企業,尤其龍華以「一個系所五張訂單」為胃納目標,學生也會互通消息。所以詹塗城會在課堂插播「工商廣告」,力邀孩子來廠區走走;羅祥凌也說,「如果孩子最後選擇去上市公司,我祝福他;如果他在那裡不適應,想到我這個業師,或許會回頭。」

業者與孩子相互看,老師的角色則變得尷尬。有些老師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理論課被實務課程取代,不免又驚又怒。

「趕快走出去,去問企業要什麼,然後趕快『卡位』!」正努力遊說老師變身sales(推銷員)的董基良說,他現在教的課,就是自己從來沒學過,花了一年半才和企業磨合出來的。「做就是了!真的,沒有那麼難!」董基良為這場變革下了註解。

【延伸閱讀】科技業、線上遊戲都來訂做員工——龍華訂單式就業學程代表

學系:機械工程系 學程名稱:製造設計 學程特色:龍華投資上百萬購買精密量測儀器,由業師教導實務操作 合作企業:全球傳動

學系:機械工程系 學程名稱:自動化控制 學程特色:由hTC設備供應商EPSON和NI捐贈軟硬體,讓學校和生產線檢測設備同步 合作企業:宏達電

學系:化工與材料工程系 學程名稱:薄膜與表面處理 學程特色:用企業內實際製程,教學生各種薄膜技術,並合作研發如立體薄膜等先進製程 合作企業:明通企業

學系:多媒體與遊戲發展科學系 學程名稱:線上遊戲評測 學程特色:授課後篩選學生參加為期半年的全職實習,然後再篩選留用,轉任正職 合作企業:雷爵網絡科技應用

學系:外語系 學程名稱:外語禮賓 學程特色:訓練國際接待禮儀,並配合跨文化認知,培養學生國際觀合作企業:台北諾富特桃園國際機場飯店

資料來源:龍華科技大學 整理:李光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46

美國就業:製造業的今天 農業的昨天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224

有些大趨勢被相對較小的趨勢掩蓋了。美國製造業就業穩步減少就是這樣的大趨勢。

經濟衰退以來,美國工廠的用工人數在回升。但過去十年製造業失去的就業崗位將難以失而復得。
 
有人會將這種趨勢歸咎於國外的競爭與全球化,但經濟與政治專欄作家Tim Fernholz認為,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生產力。
 
 
早在全球化形成各國就業競爭以前,生產力已經讓人們能夠用較少的人手生產更多的產品。
 
下圖顯示了1973-2008年美國等四個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就業下滑趨勢。
 
 
換句話說,機器人在搶我們人類的飯碗。可那倒不一定是世界末日。
 
60年前,美國農業就業者佔就業總人數的比例也是這樣開始走下坡路。
 
 
1949年,大概每10個美國人就有兩人務農。後來,機器就開始奪走他們的工作。在工業化真正開始影響農場就業形勢以前還沒有這類數據跡象。
 
但50年代與60年代生人並沒有諸多抱怨,因為並非所有的農業勞動者為失業難過,經濟還在發展,工廠為他們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
 
這正是經濟學家希望的:節省勞動力的設備在某些方面減少了就業,但由於革新創造了新的價值,失業者找到了新的工作。
 
因此,Fernholz認為,今天的問題與其說是製造業的工作崗位越來越稀缺,不如說是沒有找到能替代這些崗位的地方,這實際上要問後工業經濟體的社會與經濟機制。
 
對於美國工人,確實需要多一些抽象思考,政府要集中發展教育,可能關係到提供一些服務,當然還有互聯網。
 
轉型對美國社會是痛苦的過程,但如果想一想當年農業勞動者曾經成功轉變,就會覺得這應該是值得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23

年輕人VS老年人——美國就業市場冰火兩重天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603

我們曾經就美國就業市場的年齡分叉問題*進行過深入探討,如今又是如何呢?按照Zerohedge的說法是——一如既往。自從奧巴馬上台之後,美國的就業市場似乎就被分成了兩個部分:55歲及以上人群和54歲及以下人群。需要注意的是,自從2009年1月開始,新創造的職位基本都被55-69歲這個年齡段佔據,也就是那些無法負擔起退休後養老費用的階層——伯南克的零利率政策使得他們的存款變成了笑話。

總計有402萬個新創造的工作被這些老人佔據,年輕人呢(54歲及以下)?一共丟掉了280萬份工作,而且狀況又再一次開始惡化!奧巴馬執政以來,那些正值盛年的人群(25-54歲)卻反而丟掉了220萬份工作,是所有年齡段中表現最糟糕的。

55歲及以上人群和54歲及以下人群的就業情況比較:

更細分後的情況如下:

---------------------------------

年齡分叉問題*:Zerohedge曾於2012年發表過一篇文章探討這個問題

55歲以下?新工作可沒你的份兒

差不多是在兩年之前的今天,我們第一次觀察到美國的就業市場已經逐漸發生了轉變——由全職就業者為主向兼職就業者為主轉變。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對於企業來說,僱傭一個兼職員工附帶的福利支出幾乎是可忽略的:不需要大筆的福利開支,不需要簽訂長期合同,按照小時支付薪水等等。事實上,只要經濟依舊疲軟,那麼這種就業市場的轉變就是長期的,不論美聯儲是不是承認,在未來企業都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就業者則只能被迫接受,這幾乎已經眾所周知了。鮮為人知的是曾經宣稱的2009年以來400多萬個新增職位,最後大部分都被55歲以上的兼職工人獲得了。根據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數據,從2009年6月開始美國共計增加了290萬個職位,但按照年齡劃分後我們發現350萬個新增職位被55-69歲的人群佔據,年齡在20-24歲之間的畢業生則獲得了72.9萬個,而那些25-54歲,正值盛年的人群呢?他們共計丟掉了88.6萬份工作(24歲及以下也並未從新創造的職位中獲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95

就業機會被監管掉了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kcrs.html
今年,中國有700萬大學生需要就業。明年後年,數額會更大。當然,中學生的就業問題以及失業者的再就業問題更加嚴重。

咱們中國人真的想解決這個問題嗎?當然不想。從高管到賤民,從滿洲裡到三亞,每個中國人都非常強調"監管",振振有詞。我曾經說,再成立100個發改委,也不能滿足中國人的要求。幾十年來,中國人被洗腦,已經到了觀點高度一致,和眾口一詞的地步。

大家並不是不知道,中國的就業機會都被監管掉了。我接觸到大量企業家。他們的很多生意都由於荒唐的監管而掙扎。如果某家企業倒閉,咱們的媒體和大眾就會幸災樂禍,會長期大篇幅的負面報導。"你看,這小子野心太大。貪心。不安分。也不看看他值幾斤。以前,他只是一個...."

前年,我在廣東註冊了一家公司,前後浪費了兩個月的時間。我的小算盤本來是投資諮詢,再走一步看一步。我在深圳和香港租用了辦公室,開始招聘員工,但是,我的耐心很快就被耗盡了。去年,我把它關掉了。我也把設在重慶的投資公司關掉了,耗費不菲。雖然我設立公司的目的不是創造就業,但是,這兩家公司如果沒有胎死腹中,本來是可以僱用幾十號人的。我知道的類似的故事太多了。

我做了兩年的小額貸款,現在還是兩家小貸公司的股東和董事。我最強烈的感受是,官員和監管部門固然可惡,監管條例固然荒唐,但是,大眾的愚昧無知更加可怕。今天和明天,中國的各種問題都是咱們自己的腦袋造成的。不要怪罪歐美國家,也不要怪罪四人幫。

中國的企業家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應付監管規則,監管當局,和監管人員,忙得疲倦不堪。他們經常在繼續幹和放棄之間徬徨。當然,也由於高昂的監管成本,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心情思考業務擴展,或者產品開發。中國公司如何創新,如何跟美國企業競爭?

由於官府和賤民的敵視,中國6000家小貸公司中,多數過得十分艱難。這正合官員和老百姓的口味:"你們這些一些黑心腸的高利貸業者,賺那麼多錢幹什麼?"

除非你本人失業,或者你的子女失業,你完全不用為中國的就業問題操心。就像大街上的流氓欺負弱女一樣,咱們躲開為妙。也就像在地鐵裡老人上車時,你不想讓座位。你只需要把視線躲開就行。其實,中國本來就沒有失業問題,只有"待業"問題。眼睛朝別處看吧!

西班牙的失業率25%。印度的失業率也比中國更高。烏干達?就更不要提了。所以,中國的問題不大。中國人口口聲聲反對內耗,但是,過度的監管就是最大的內耗!比文化大革命好不了多少。它把大量的企業家變成了投機鑽營的"政治企業家",天天想的是怎樣進入人大,政協,而不是怎樣創新。

因為大家根本不想解決失業問題,所以,我也不想提供任何建議。不過我有一個想法, 既然公務員隊伍已經膨脹, 如果再增加3-4億公務員名額,豈不是更好? 還可以創造上萬個部長職位, 幾十萬個局長職位....。

五年前,我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股民為什麼特別多"。原因就是,展業無門,就業無路, 「管卡壓」的經濟制度。建議大家看看。
http://zhanghuaqiao.blog.caixin.com/archives/36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72

圖解美國經濟(一):投資、就業與GDP增長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761

聯邦快遞公司(FedEx)一直是經濟學家們密切關注的一個公司巨頭,因為這個公司的動向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全球經濟活動情況,該公司CEO Fred Smith上週在「重建美國經濟增長」論壇上做了一次演講。

演講中,Fred Smith展示了他總結的美國經濟圖表。還對經濟緩慢增長下的持續失業問題表達了特別的擔憂。

Fred Smith表示,「美國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的核心因素是缺乏投資、對外國石油的依賴以及無法建立生產能力更高的貿易關係。」

此外,Fred Smith還贊成企業稅改革,稱這能夠鼓勵商業投資,也與創造就業息息相關。

以下是這位CEO整理的美國經濟圖表:

很長時間以來,美國GDP增長的平均水平一直在下降:

如果沒有投資,就沒有就業增長:

上世紀90年代,可能美國經濟中存在過度投資的問題,許多投資湧向了沒有市場的商業領域:

如果今天缺少投資,那麼就意味著未來缺少經濟增長:

如今,美國的公共建設佔GDP比例已經降至1948年以來最低水平:

「我們一直在吃老本兒」,政府淨投資一直在下滑:

(more to com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82

二十一張圖表詳解美國就業現狀(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996

上週五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美國非農就業增長16.2萬,未達到預期的18.5萬。

與此同時,美國失業率降至7.4%,達到了4年多以來的最低水平。

7月美國就業增長主要來自於零售業就業增長,該部門增加了4.7萬個職位,過去12個月中,零售業部門增加就業人數達到35萬。

下方是來自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彙總圖表,通過這些圖表能夠清楚地瞭解美國目前的就業狀況。

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美國非農就業人數變化情況:

2013年7月,美國各行業部門就業增減情況一覽:

2009年10月以來,礦業增加就業21.5萬:

建築業就業已經連續4個月沒有顯著變化了:

而製造業部門的就業增長情況,自從今年2月達到2.3萬的增加之後,一直非常低迷:

7月份,美國機動車輛和零部件生產部門的就業增加了9000人:

7月美國批發貿易部門增長就業1.4萬:

7月美國零售貿易部門增加4.7萬就業:

建築材料及園藝供應部門增長6000就業:

醫療部門的5000名就業增長中主要來自於製藥業:

日用商品行業增長9000個就業崗位:

請繼續參閱 二十一張圖表詳解美國就業現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52

二十一張圖表詳解美國就業現狀(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005

上週五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美國非農就業增長16.2萬,未達到預期的18.5萬。

與此同時,美國失業率降至7.4%,達到了4年多以來的最低水平。

7月美國就業增長主要來自於零售業就業增長,該部門增加了4.7萬個職位,過去12個月中,零售業部門增加就業人數達到35萬。

下方是來自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彙總圖表,通過這些圖表能夠清楚地瞭解美國目前的就業狀況。

請參看本系列上篇二十一張圖表詳解美國就業現狀(上)

交通運輸及倉儲類就業增長從今年2月以來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公共事業部門就業稍有下降,7月減少2000人:

2011年3月至2011中,信息行業就業減少100萬,隨後也沒有實現復甦:

7月金融活動方面就業增加1.5萬,過去12個月中增加12萬:

專業和商務服務部門就業增長相對較為迅速,但是7月僅增長3.6萬,低於歷史平均水平6.6萬:

 

教育及健康服務領域就業增長變化甚微:

7月休閒產業就業增長2.3萬,此前6月增加5.7萬:

過去一年間,個人服務和洗衣服務領域增加就業2.1萬,下圖為其它服務業就業增長趨勢:

聯邦政府就業經歷了前兩個月的下滑之後,7月穩定了下來:

2013年目前為止,美國聯邦政府淨裁員5.3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