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贏家試金石 20%的試煉 他們如何讓賈伯斯買單?

2010-10-04  TWM  
 

 

24,900元,是一支iPhone 4的價格;1,200萬台,是今年iPad的銷售預估量,這是一個由上億位蘋果使用者創造出的銷售奇蹟,蘋果在iPad開賣後,寫下1,040億元的單季新高獲利數字。

然而,在台灣的7百家科技廠裡,能與蘋果共享榮耀的卻不到10%,能分食到一台iPad的利潤,不到20%。

在這場殘酷的競賽中,他們想盡辦法要擠進蘋果供應鏈的窄門,他們用研發實力達成不可能的任務,他們用最獨創的「S」級服務讓蘋果滿意,他們用最靈活的管理、最大的彈性配合蘋果的需求,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他們派出最頂尖的精英,就為了讓追求完美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點頭,說Yes!

 

撰文‧賴筱凡

九月十六日晚上,凡那比颱風侵台前一晚,風雨欲來的前夕,台北市信義威秀卻照常熱鬧非凡;世貿二館湧進上千人大開派對;位於台北市仁愛路的中華電信總部,也迎來了四百位VIP客戶,他們有人等了十一個小時,有人從公司走到現場排隊;這些人都只有一個目的,在隔天的凌晨零時,從三大電信商手裡買下iPhone 4。

場景拉到日本東京,號稱「宅男聖地」的秋葉原,大街上處處可見iPad的宣傳字樣,蘋果專賣店裡更是人滿為患,不管是帶著中國口音的大陸客,或在地的日本人,都忙著拿起展示用的iPad與iPhone 4仔細端詳,外頭的海報更用斗大的字寫著:「iPhone 4缺貨,每人限購一支。」這些人的狂熱,就為了擁有一支iPhone 4、一台iPad,為了走在科技產品的流行尖端,為了享受科技產品帶來的生活革命,更為了成為蘋果執行長賈伯斯的信徒。

一點也不誇張,在缺乏科技新品的二○一○年,iPad與iPhone 4幾乎獨領風騷,光是iPad開賣六十天,銷售量就突破兩百萬台。國際市調機構更預估,今年iPad全球銷售量將上看一二九○萬台;拓墣產業研究所甚至預估,iPad對NB產業的侵蝕程度,將高達三成,而iPhone 4也可望在今年賣出三四五○萬支。這不僅對宏達電形成極大威脅,更讓遲遲推不出平板電腦機種的雙A||宏碁與華碩慘踢鐵板。

然而,你一定難以想像,靠著iPad、iPhone 4大賣,賈伯斯的魅力卻能養活全台灣十幾萬個家庭,他們有的是鴻海員工,有的是和碩員工,每一家接到蘋果訂單的零組件廠,都在全球颳起的蘋果旋風裡,賺飽荷包,讓十幾萬個家庭跟著受惠。

還有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這些動輒市值上兆元、上千億元的大小台廠加起來,卻僅分食iPad每台成本二○%都不到的利潤。

在NB代工末路的氛圍下,蘋果iPad、iPhone 4的訂單,儼然成為台廠的救贖,更是今年下半年至明年獲利成長的保證書。誰能在這不到二○%的淬煉中勝出,博得賈伯斯信賴,誰就是後PC時代、NB代工末路下的倖存者。

 

賈伯斯的難搞

 

連郭台銘也得罰站道歉

但想擠進蘋果供應鏈的窄門,接蘋果的訂單,沒有「十八般武藝」哪接得上手?一位科技大廠董事長就這麼形容,「蘋果是最好的客戶,同時也是最難搞的客戶。」蘋果的產品走在趨勢最前線,絕對無庸置疑,每個產品線的大賣,也都讓蘋果供應鏈跟著大賺,但在賺錢的背後,台廠為了服務好蘋果、綁住這個超級大客戶,卻是用盡心思、砸下重兵。

蘋果的企業文化,在賈伯斯身上顯露無遺,尤其深植在每位蘋果員工身上,「畢竟人家是國際大廠,又是客戶,自然講起話來??(挺起胸膛),就是比較有風。」在這位科技大廠董事長口中,與蘋果交手沒有三兩三,豈上得了梁山。

最實際的例子,就是富士康去年弄丟iPhone 4的工程樣機,對於保密要求甚高的蘋果,完全無法容忍這種事發生,最後弄丟樣品機的富士康員工跳樓自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還得親自飛到蘋果總部罰站、鞠躬道歉,原因只有一個:他們得罪不起這個大客戶。

在亞洲,郭台銘是重量級的企業大老,是掌控上百萬名員工的「成吉思汗」,但在蘋果面前,他只是一名代工廠的老闆,是供應鏈上的一個廠商。「一通電話就把你叫到美國總部去,講沒三句話就結束,是常有的事情。」為了搞定蘋果這個「大咖」客戶,縱使是身價上億元的科技大廠老闆們,只要蘋果一通電話,都得乖乖拎著公事包,飛到美國去。

這樣說來或許誇張,卻是真真實實地發生在台灣科技產業裡。當NB產業面臨平板電腦大軍壓境的危機,當做NB產業的生意已變得格式化,想抓住下一波成長潮的台灣科技廠,就得參加這不到二○%的淬煉,擠破頭也要躋身蘋果供應鏈,即使分享的是不到二○%的利潤,卻是NB代工末路下的另一條康莊大道。

於是,這不到二○%的淬煉,才正要開始!

 

淬煉一:研發力

 

想接單得先證明你有本事

在代工產業裡,傳誦著一個有趣的說法,要做蘋果的生意,得先到蘋果受訓半年。例如廣達負責蘋果的團隊,就要先赴美受訓半年,得到蘋果認可後,才能接洽蘋果的業務。雖然無從考證,卻真實反映出蘋果在每個環節的謹慎,不僅製程、設備得經由蘋果指定,就連人都要蘋果認證。

其實,蘋果與每家台廠的合作都非常密切,甚至在工廠裡遇見蘋果的員工,都不用太意外,因為他們必須隨時掌控每一顆零組件的生產進度、品質,「往好方面想,他們是在幫你,我們反而還得感謝他們。」正達總經理江嘉斌說,去年訂單最慘澹的時候,是蘋果盯著他們把東西做出來,才有後面打入iPad供應鏈的甜美果實。

「不過,蘋果要的東西都是最新的,你有沒有本事給,這是關鍵。」不願具名的科技廠總經理說,為了要開發蘋果指定的產品,經常先行投入了大筆資金,最後效益卻不成正比,另一位同樣做蘋果生意的電子大老就忍不住抱怨,「常常要你研究這個、那個,最後我們做出來了,他們(指蘋果)卻說要再看看。」正因蘋果對於研發實力的高度要求,要熬過這不到二○%淬煉的第一關,就是研發實力要夠堅強。以正達為例,在最關鍵的兩百天裡,成功達到蘋果的要求,將玻璃厚度從一釐米降到○.五釐米,但這還不能滿足蘋果,因為它要的是○.四釐米的玻璃。

同樣的,為了強化代工設計能力,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砸下七十億元購併兩家金屬機構件廠,就是為了補強和碩在金屬機構件的供應能力,讓和碩在爭取代工設計訂單,更有利基點。其實在華碩、和碩尚未分家前,和碩就曾經替蘋果代工過NB,如今和碩自立門戶,又以設計實力著稱,第一戰就是要搶回蘋果這塊餅。

然而,鴻海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iPhone 4的CDMA版本訂單被童子賢拿走,自然得在iPad上扳回一城,郭台銘積極將河南鄭州與四川成都打造成專門生產iPhone 4與iPad的重鎮,更全力將周邊配合供應商集結,就是為鞏固鴻海研發及系統組裝實力。

 

淬煉二:應變力

 

隨時能將產能增加二○%

具備基本門檻的研發實力後,第二關要淬煉台廠的,是應變能力。

不願具名的科技廠總經理透露,「在每張蘋果訂單簽約時,裡面都有一項附屬條款,他要求你必須要有隨時將產能增加二○%的能力。」這二○%測驗的是台廠的應變能力,是驗證供應商在產品熱銷時,能否跟上蘋果的腳步。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就指出,蘋果一年就專攻一款產品,手機產品今年是iPhone 4、電腦產品今年是iPad,所以火力必須全開,不只內建的零組件要擁有最新的技術,產品大賣的時候,蘋果更要抓住這段關鍵時機,因為隨時可能因為三星出了新款的平板電腦、RIM又推出更炫的黑莓機,讓iPhone 4、iPad令市場著迷的魔力盡失。

為了保留這二○%產能的空間,參加這場淬煉的台廠老闆心中都有一份產能調整計畫,因為蘋果隨時可能要求你比原先預估(forecast)還高的出貨量,交期也可能隨時縮短,端看這些台灣供應商怎麼拿出本領來因應。

今年初,當市場還在引頸企盼iPad問世之際,正達的南科廠已經緊鑼密鼓地加緊衝高良率,因為他們很清楚,一旦iPad上市,追在後頭的出貨壓力將塞爆生產線,所以擴產計畫在他們確定拿下蘋果訂單後,就不斷地進行。同樣地,去年就開始整建江蘇常熟生產線的新普董事長宋福祥,為了接下iPad大單,他準備了一半的產能在等著生產iPad電池,「面對蘋果,新普願意無上限的配合生產。」這就是新普的實力。

負責提供iPhone 4關鍵晶片的供應商就曾私下透露,為了嗑下iPhone 4這口蘋果,被要求三個月後就得交貨,這對於前置期長的晶片供應商來說,無異是一大挑戰,「但你就是要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周七天,不停不休的做,直到產品交貨為止。」

淬煉三:服務力

 

勿期待別人不來搶飯碗

在採訪過程中,大嗑蘋果的這些台廠,多半不敢具名評論這個「超大咖」客戶,不僅是簽訂保密條款的緣故,更多是這些蘋果供應鏈上有名的廠商都很清楚,一旦洩露了任何有關蘋果的事情,就等著掉單子,因為在參加這場淬煉前,保密,是蘋果要求供應商的基本條件。

除了保密之外,為了讓蘋果滿意,台廠身段得夠「軟Q」,除了研發、生產外,將服務做到最極致,例如廣達就專為蘋果設立「戰情中心」,對外不得透露任何資訊,即使負責不同客戶的同事,也不能互相交流,「永遠只有蘋果team(團隊)的人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什麼。」這句話雖簡潔,卻道盡台廠為了服務蘋果,將保密機制做到滴水不漏。

但這還不夠,要做蘋果生意,得二十四小時待命,不管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台廠老闆們都得在第一時間知道,甚至有一家科技廠還為了蘋果建置獨特的「警報系統」,不管老闆身在何方,他都是警報訊息的第一個接收者;晶技更是獨創「S」級客戶服務,用最柔軟的身段,贏得這場淬煉。

的確,當全球化變成勢不可當的潮流,台廠的競爭對手來自全球各地,爭取訂單不能永遠打殺價戰,當別人也有厚實研發能力,也有產能支援能力,「比的就是誰的服務好。」前台積電人資長李瑞華說,「你永遠不可能期待別人不會來搶你的飯碗。」這場戰役裡,縱使台廠分到的只是二○%不到的利潤,然而,當iPad銷售預估數字一路從不到千萬台,到三年後可能上看五千萬台,這已占全球NB出貨量的一五%,「這個數字,可能還要再上修。」陳清文說,iPad對NB的衝擊,恐怕將擴大到三○%之多。

在這個趨勢裡,台灣雙A迄今仍沒有角色,就像高盛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金文衡所說,「我們美國研究團隊預估明年平板電腦的市場,iPad會拿下八○%,台廠可能會白忙一場。」這也是為什麼iPad二代延至明年初才推出,「因為這個市場根本沒有它的對手,它遙遙領先了快一年。」一名供應商說。

當雙A碰壁,當iPad與iPhone 4獨領風騷,參加蘋果這場不到二○%的淬煉,成為台廠不得不走的路,「成功之後,做出口碑,後面湧來的訂單才是關鍵。」一位科技廠老闆透露,當蘋果成為市場指標,能在這場淬煉中活下來,成為坐擁蘋果這塊試金石的贏家,因為來自其他品牌源源不絕的訂單,才是他們被蘋果「磨到深處無怨尤」的最佳獎賞。

你不能不知道賈伯斯 10大難搞

1隨call隨到免理由

蘋果一通電話,供應商就得拎著公事包飛美國,卻常講沒三句話就被斥回。

 

2更動交期長短不定

交期經常被壓縮,視銷售、研發進度,交期也有可能延後。

 

3配合研發卻不採用

蘋果希望供應商配合研發新技術,資本支出先投入,然而未被採用的新品總比採用多。

 

4品質要求超級挑剔

即使薄度多1公釐,甚至些微色差,都不符蘋果要求。

 

5配合設計費盡心力

1年只出1機的蘋果,設計過程不斷更改,供應商也得要有彈性隨時跟著改。

 

6要想接單先訓半年

由於蘋果對產品品質要求高,因此要接蘋果訂單前半年,供應商人員還必須先受訓半年,獲認證才開始出貨。

 

7疑難雜症一肩扛起

蘋果相當重視供應商的問題解決能力,若料源或是研發遇瓶頸,供應商都得立即提出解決方案,不然恐遭轉單。

 

8售價昂貴毛利過低

蘋果產品單價雖高,但單一零組件、代工組裝價格卻都不高。

 

9支援擴產不得異議

近期iPad、iPhone 4大賣,蘋果就要求供應商必須大開產能,支援訂單需求。

 

10保密條款太過嚴苛

蘋果對供應商的保密程度要求甚高,一旦洩密,就可能被抽單,近期就發生蘋果施壓廣達,狀告記者的事件。

台廠大老使出渾身解數為博賈伯斯青睞

童子賢

砸70億元購併日騰與日貴兩家機構件廠,補足金屬機構件實力。

成績 拿下iPhone 4 CDMA版訂單,打破鴻海獨吃iPhone訂單的格局,更有機會進一步拿下蘋果最新電視產品iTV訂單。

 

郭台銘

加碼觸控領域,並將成都設為未來iPad與iTV生產重鎮,積極重整大陸布局,天津、河南鄭州將為手機組裝生產線。

成績 為iPad獨家供應商,代工組裝iPhone 4,旗下多家轉投資公司雨露均霑。

 

林百里

設立無塵室等級生產線,生產超薄NB Macbook Air。

成績 第二代MacBook Air訂單入袋,新款iMac及MacBook Pro機種訂單也陸續入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5

Termsheet:創業融資的試金石

http://www.eeo.com.cn/2011/0901/210247.shtml

沒有融資經驗的創業者,和投資人見了一次面,就開始耐心地等待投資人來投錢,這是一個常見的錯誤,如同守株待兔。一般機構投資人都有自己的投資流 程,要想知道他是否真的對你的項目感興趣,有一個絕招——試探地問他是否可以出一份投資Termsheet 給你,即投資意向書。

Termsheet的厲害之處在於,這份沒有任何法律效應的文件,卻涵蓋了一個投資案中的所有關鍵性條款,嚴格限定了你和VC的利益關係、股權分 配、投資額度、購股認價、注資條件、投資監管、業績指標等等。所以,不越過Termsheet這道關,你是休想融到VC一分錢的。至於Termsheet 上有些什麼主要條款?你該如何在談判桌上坦然應付?今天我們就來逐條討論一下吧!

A.優先股東(Preferred Shareholders)

VC通常不願意成為公司的大股東,而是希望團隊在公司裡能佔有足夠的股份,這樣團隊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200%的努力工作、創造財富。但是小股東是 否一切都要聽從大股東來做決定呢?小股東的權利是如何得到保障的呢?答案很簡單,VC在這裡通常要求拿「優先股」,公司裡的重大決定,比如任命CEO、 CFO,年計劃審批、上市、對外收購或出售公司等,VC都有一票否決權,「優先股」是保護「小股東利益」的一種通用法律工具。

B.創始人的期權股(Founder's Vesting Stock)

當VC在一家公司注入資本之後,很多情況下,創始人的股份實際上變成了「期權」,行權期少則兩年,多則三年。將你的原始股權變成了期權,VC可以防 範創業者個人出風險。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如果你不稱職,公司是可以將你請走的,換個人來接替你,那麼,你沒有兌現的期權股份可以讓出來,分給接你班的那個 人。

C.注資週期(Traunches)

VC投資你一大筆錢,通常不會一次性到位,而是分期分批向公司注資。這時的「注資週期」很大程度是根據你和VC約定的業務「里程碑」,而里程碑都是 經過了數字的量化,統統體現在你的「財務預測」當中。注意留神,仔細分析一下你的財務預測,最好要保證6個月或12個月的費用是能夠給足的,再仔細看看下 一筆注資的條件是什麼。建議創業者一定要在財務預測上花足夠精力,工夫做到家,不然自己會很被動。

D.對賭條款(Put Options)

VC會假設你說的全都是真的,基於你的美麗故事,VC答應給你很高的公司估值和白花花的銀子。要是錢被套進來了,你做不到呢?那也有補救的方法,比 如調整公司最初的估值,減少你的股份。這是一條重要條款,務必三思而行。對賭條款也是量化了的,它的主要根據往往又是你的「財務預測」。所以,創業者的融 資故事儘管可以樂觀,但是故事背後的「財務預測」務必要保守,既要保守到你自己有充分信心可以去完成,又要保證保守的程度不讓VC一看以後就對你的項目失 去了興趣。總之,要說得到,做得到。

E.核心團隊非競爭條款(Key Person None-Compete)

核心團隊如果離開了公司,VC會要求你3-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不能從事同類或相關的行業。其實這類條款在任何一家公司裡簽的勞動協議裡都有類似的出 現,不足為奇,如果你有猶豫,不妨想想,假如你有一天離開公司又去重新創業,難道你真的還會去做一模一樣的事情嗎?你難道還會有興趣寫一樣的軟件,設計一 樣的產品,起一樣的產品名字嗎?這豈不是自己在山寨自己、複製自己,少了創業那種開天闢地創新的勇氣?我的建議是,如果你將來離開了公司再去創業,也得做 一件新事情才來勁,非競爭條款怕什麼?!

F.團隊期權(ESOP)

VC投錢時,還會要求創始人拿出相當一部分股票,通常在10%-20%左右,作為未來新進高管和員工的期權池。ESOP就是Executive Stock Option Pool的意思,是指給未來高管和基本員工的期權,給多少、什麼時候給是可以商定的,但是ESOP是在VC進來之前給,還是在VC進來之後給,這對你自己 的股份稀釋程度是不一樣的。當然ESOP不是高等數學,相信你作為一個智慧的創業者和CEO,對ESOP會有更好的感覺和把握。ESOP的關鍵不是讓VC 開心,而是要擺平團隊,激發大家的動力。

G.清算優先權(Liquidation Preference)

如果不幸運,創業公司的業務還沒有做起來,公司就要進行清算,那麼VC有權將他的那部分權益先拿走,如果還有些剩下的,那才是你的。也就是說,如果 公司清場變賣了所有剩下的資產換來的錢,VC要先把屬於他的那一份拿走,剩下的你才可以拿,沒有剩下的,你就兩手空空,這一條又是VC的標準條款。誰讓你 要拿人家的錢,又把人家的錢給糟蹋掉了?剩下的廢銅爛鐵賣了幾個錢先還給投資人,理所當然呀!

H.獨家談判權(Exclusive Negotiation)

VC和你的Termsheet是需要保密的,通常要求在6個月內是獨家的。你在Termsheet上籤字了就等於認準了婆家,別再心猿意馬了。要知 道VC是很在乎創業者的「誠信」的,如果你簽了獨家協議還繼續在外面尋花問柳,豈不誠信有大問題?另外,簽了Termsheet之後,VC會開展「盡職調 查」,從技術的,到法務的,再到財務的,這一大推工作對VC來說,有直接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要不是獨家的,人家才不願意去花這份心思。

I.注資條件(Closing Conditions)

VC在注資前常常還會根據在盡職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一個清單作為注資條件,注資條件是因人而異,大部分是在VC的「盡職調查」中發現的公司的毛 病,有的需要你在VC注資前加以清理,也有的要在VC注資後逐步改進。儘管有時VC的條件苛刻,但無論如何他們是希望公司的治理規範,未來發展得更快,只 有這樣,才可能最後得到雙贏的結果。

記住:Termsheet是投資人的一個重要信號,表示他對你項目的認可與鍾愛,簽了Termsheet等於融資成功了80%,只要在隨後的盡職調 查中不出什麼致命的意外,希望已經在握。但是拿到了Termsheet,不要沾沾自喜,掉以輕心。下面還有兩場大仗:盡職調查和最終的投資合約,這些關卡 不過去,你最終照樣還是拿不到錢,融資無法成功。

創業者要學會換位思考,時時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理解Termsheet裡的條款,這樣你對VC的顧慮就很容易迎刃而解了。一句話,融資是創業者的一道必備本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37

金融效率是特許權的試金石 二元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7beb2001010mf6.html
 金融效率(Financial efficiency)是金融業務中常見的概念。對於非金融企業,其定義為「企業的資本投入與利潤產出的關係。在百度上以「金融效率」和「價值投資」並列作為關鍵詞,未搜到相關的文章。聯想到《奧馬哈之霧》中反覆提及的「資本回報」,這可能是我們在價值投資學習中容易忽視的一部分

 

   格雷厄姆曾經說到一個企業經營的是否好,不僅在於其盈利狀況,還在於有沒有達到資本的最佳利用,既是不是以最低成本產出最高利潤,金融效率高不高。

 

   提高金融效率對於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來說,往往興趣很小。事實上,「管理者總是從股東手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本來減少自己的金融問題。這樣,一個典型的管理方式在操作上往往需要更多的資本,如果股東允許的話(事實上他們經常允許)。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大型企業的公眾股東們能像一個年輕而精力充沛的企業家一樣,為了從自己投入的資本中獲取最大收益而艱苦努力。」所以管理層對於金融效率的提高漠視居多。

 

   在眾多價值投資的書籍中,二元發現很少有人再提及格雷厄姆的「金融效率」思想。在學習巴菲特收購案例中,二元不斷體會了金融效率的重要性。金融效率高的企業,是以較少的資本投入取得較高的資本回報,即資本回報領先。金融效率遙遙領先的企業實質上是巴菲特鍾愛的一次投入,永遠生錢的經濟特許權模式。只有擁有特許權的企業才能不依靠資本的持續投入,而長期地保持競爭力。

 

   資本回報並不能在財報中直接體現,可以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稅後利潤減去優先股股息與股東權益的比率 )做類似考察。

 

   巴菲特在1979年致股東信中提到:「我們判斷一家公司經營好壞的主要依據,取決於其股東權益報酬率,而非每股盈餘的成長與否。」ROE作為價值投資最重要的判斷依據,其根本還是資本回報。資本回報揭示了企業在每賺一塊錢利潤的背後使用了股東多少資金。如果能夠瞭解此點,價值投資的理念就豁然開朗。《奧馬哈之霧》一書在「靜止的時鐘」章節就股東權益報酬率做了深入的探討。

 

   上市公司的每股盈餘是ROE同每股淨資產的乘積,因此,提升每股盈餘有兩個緯度,一是提高ROE,二是提高每股淨資產。巴菲特更喜歡的是提升ROE。他在1985年致股東信中寫道:「當資本報酬率平平時,這種累加式的賺錢方式實在是沒有什麼了不起。你坐在搖椅上也能輕鬆達到這樣的成績。只要把你存在銀行的錢放著不動,一樣可以賺到加倍的利息。」

 

   綜上所述,金融效率高的企業無疑是ROE和淨資產長期雙增長的企業,這種雙增長如果能夠長期持續,並保持資本回報的領先,那企業就可能是擁有經濟特許權,具有護城河的超級明星企業。金融效率是超級明星股擇選的試金石。    

 

鏈入網友:價值樂園的博客 的一文:淨資產收益率:好公司第一定律

 

按照現代經濟學方法論,證實是不重要的,關鍵是證偽。

 

    迄今為止,我還沒有發現哪個保持高淨資產收益率的公司,利潤和淨資產沒有大幅增長。也沒有發現利潤持續(4-10年)大幅增長的公司,淨資產收益率很低的(低於10%)。所以需要朋友提出反例。

 

    證實一下。

    1、一個公司如果有x%的淨資產收益率,並且能保持。那它的利潤就會按x%的複利增長,淨資產也會按x%的複利增長(假設利潤再投資)。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淨資產

10.0

11.5

13.2

15.2

17.5

20.1

23.1

26.6

30.6

35.2

40.5

利潤(15%)

1.5

1.7

2.0

2.3

2.6

3.0

3.5

4.0

4.6

5.3

6.1

淨資產

10.0

12.6

15.9

20.0

25.2

31.8

40.0

50.4

63.5

80.0

100.9

利潤(26%)

2.6

3.3

4.1

5.2

6.6

8.3

10.4

13.1

16.5

20.8

26.2

 

    從上表可以看出,15%的淨資產收益率,10年後利潤增長了4倍,淨資產也增長了4倍。26%的淨資產收益率,10年後利潤增長了10倍,淨資產也增長了10倍。

 

    2、如果這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假設公司交易價格都按淨資產定價,那公司的價值要分別上漲到原來的4倍和10倍。

 

    3、如果這是一家上市公司,假設市場對公司的估值和10年後一致的話(PE、PB估值),公司的股價就要上漲4倍和10倍。

 

   典型的例子就是沃爾瑪:

 

 

年份

1970

1972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銷售額(百萬)

30.9

78

236

1248

6400

25810

82500

165000

281500

374500

經營利潤

2.2

5.6

11.5

74.3

501

1707

4262

8710

17300

22000

經營利潤率

7.1%

7.2%

4.9%

6.0%

7.8%

6.6%

5.2%

5.3%

6.1%

5.9%

淨利潤

1.2

2.9

6

41.2

271

1076

2681

5324

10267

12731

股東權益

6.2

10.7

36

165

984

3965

12726

25878

49396

64608

淨資產回報率

19.4%

27.1%

16.7%

25.0%

27.5%

27.1%

21.1%

20.6%

20.8%

19.7%

 

    1970-1980年,沃爾瑪的利潤增長了35倍,1980-1990年,利潤增長了25倍,1990-2000年,利潤增長了5倍,2000-2008年,增長了2.5倍。而沃爾瑪的股價也上升了3000倍以上。

    沃爾瑪保持了超高的淨資產收益率,1970-1995年常常超過25%。因為沒有詳細分析沃爾瑪的融資和分紅數據,所以利潤增長率會有不同。但說明好公司 第一定律是夠了。沃爾瑪把賺來的錢開新店,驅動了利潤和淨資產的上升,最後驅動了股價的上升。沃爾瑪在上市後30年裡,投資回報率只落後於西南航空和巴菲 特。

 

    如果一家公司有高的淨資產收益率,但不把利潤保留再投資,也是一家好公司。

    典型的例子就是喜詩糖果。

 

年份

1970

1972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7

銷售額(百萬)

 

31.3

50.5

97.7

 

 

 

 

 

383

經營利潤

 

4.2

11

16

29

 

 

 

 

82

經營利潤率

13.4%

21.8%

16.4%

 

 

 

 

 

21.4%

淨利潤

 

2.1

5.1

7.5

14.5

 

 

 

 

40

股東權益

 

8

 

 

 

 

 

 

 

40

淨資產回報率

26.3%

 

 

 

 

 

 

 

100.0%

註:很多年份沒有數據,這是目前能找到的數據。

 

    喜詩糖果的淨資產收益率從1972年的26.3%上升到2007年的100%——非常非常非常高的數字。巴菲特在2007年的信裡說「1972年購買以來 的稅前總收益是13.5億美元,而這一切最初投入的資本僅僅是2500萬美元,增加的資本投入只是區區3200萬美元,淨現金流入13.18億美元」。喜 詩糖果的業務特性決定了不可能大規模擴張業務,所以把利潤分配給股東。也就是自由現金流。

 

    和沃爾瑪比喜詩糖果要遜色一些,因為喜詩糖果分配的利潤要有高的再投資收益率才能得到長期的高的投資回報率,沃爾瑪直接幫股東完成了這個工作。巴菲特可以用喜詩糖果分配的利潤來投資,一般人就要難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64

房地產是新政府的第一塊試金石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abzx.html

中國經濟要走強,最根本的就是要讓老百姓富起來,消費實力強起來,十三億人的購買力,把中國經濟再推高幾個量級不成問題,這是大白話,也是大實話,也是世界留給中國人真正站起來的最後機會,現實裡,比毛思想,比貓論,比代表論,比科學發展論都要實用,好好實施,一定立竿見影!

 

普世價值已經讓世界政治越來越簡單,像美國大選,辨來辨去,其實就是開門七件事,減稅還是增稅,福利分配如何,等等,扯其他的,這主義那主張,沒聽眾,也沒人關心,因為這些已經成為共識,沒什麼好扯得了。

 

中國不是民選政府,權利移交很神秘,國人對未來像賭博押注一樣,也不知道到究竟會是個什麼路子,所以大家各看各的,最近的人民幣大漲,是不是也算外資的一種押寶呢?

 

對未來新政府,我的看法很簡單,嘴裡唱哪個主義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唱一套做一套已經很久了,不在乎再堅持一段,關鍵看做什麼,怎麼做,經濟是首要大事,經濟搞不好,必定一切亂了套,其他也就別扯了,經濟能不能搞好,就看最普通民眾的購買力是否增強,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是否增長,這兩個好了,經濟必定會好,反之,麻煩可能繼續累積,直到自己從內部開始崩掉。

 

縱向的比,中國不可謂不富裕,只是問題出在富得極不平衡,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後並不帶動大家都富起來,而是相對富的更富,窮的更窮,思想意識上也有了變化,很直白的叢林法則意識,很直白的馬太效應意識,原本這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如果社會公平,機會相對均等,是無可厚非的,但現實並非如此,目前體制下,社會公平遠遠不夠,貧富差距的不斷傾斜,加大了社會心理的扭曲度,貧富快形成兩大陣營了,這很危險,達則兼濟天下的富人很少,很多慈善活動實質是作秀炫耀或者是為了更大的商業目的,富起來的人只關心自己的商業利益最大化,少有人去考慮什麼社會責任,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社會會變成一個隨時爆發的火藥桶,我學習英國史,覺得英國最終能夠從一個小島逐漸壯大成為一個超及強大的世界日不落帝國,其子文化發展出來的美國,又成為當今世界獨霸一級的世界強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貴族階層,富裕階層有與民讓利的傳統,階級是一直存在的,但是階級矛盾不至於激化,公平性儘可能的作為社會最重要的核心被維護,富人和貴族只有根植於廣大民眾的尊重甚至愛戴的基礎上才可能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傳承;中國的新富階層,嚴重缺乏這種意識,甚至根本沒有這種意識,不僅沒有,還要挑撥甚至挑釁,比如任志強的只為富人蓋房一說,還被賦予說真話的光環,沒多少人意識到這實際上是一種危險;如果財富不能夠延續和傳承,在時間這根軸上不過是不同人和家族的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那這個社會離成熟,離穩定都差得很遠,也許中國的公平是類似於麻將桌上的推倒重來而體現的,潛台詞就是:你別牛,沒多久就放倒你!

 

過去的十年是房地產的十年,對於過去從無有過房地產的無產者遍地的中國,有這樣的輝煌十年也算是對應的,但凡事都有盡頭,房地產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早已遠遠跑過平均收入的增長水平,業界和既得利益者無視這一點,不僅如此,還嫌不夠,獲益不過癮,還期望它再漲二十年,慾壑難填到了近乎瘋狂之境,如此情況,若能實現,那麼無論怎麼增加民眾收入,通過各種途徑力圖增加國民可支配財富的努力,統統不及房地產的一招吸星大法,任何努力都填不平它不斷增長的慾望;

 

所以,新政府要如何開展政改,還真不好說,但是如何讓中國經濟快速進入發展的正途,還是有跡可循的,如果人均收入增長、購買力增長和貨幣保值能力不能很快得到改善,如果腐蝕CPI最大的推手房地產依然固我,那麼中國經濟不僅徹底告別高增長,甚至埋下巨幅震盪的隱患,以中國人的忍耐程度,對變態容忍的能力,這種隱患的惡性程度必定是驚人的,就像鐵道部,幾個高層幾十億幾百億的貪,連一個中低層都能搞幾千萬,若不是容忍變態的體制本身已經達到了變態的地步,這一幕怎麼可能積累到這種程度才發生?

 

美國人最近有個新說法,讓中國製造回家去吧,就是說,美國自己也意識到,made inUS意義重大,它解決就業,對經濟最大的拉動力還是要來自內部,而這個來自內部的動力,當然是自家民眾的購買力,中國這些搞經濟的,看得到什麼是要點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17

好生意的試金石:用戶參與效用建設 二元思考

http://xueqiu.com/5395815496/25065389
好生意,是價值投資者嘴邊長掛的「術語」,究竟啥時好生意,詮釋多樣。二元的理解,好生意大致可以理解為具有護城河的生意。

M群一場關於「數字化」和「模擬化」的探討對於如何尋找好生意很有啟發,其將模擬和數字定義為:「模擬,我們可以認為可以比較的,但是不能計數的一切概念,用經濟學的屬於描述就是相對效用;而數字基本上簡單來說就是可以計數的,絕對效用。」根據定義,二元將可以標準化複製的產品或服務引申為數字化,將不能完全複製的概括為模擬化。即數字化就是0和1的組合,流程複製。而模擬化,是無法完全詮釋為0和1,也就無法全複製。

關於護城河,巴老給出了「低成本」第一要素:「多數人都認為(各家公司的)服務基本上是相同的或接近的,所以成本是他們的決定因素。所以,我就要找低成本的公司,這就是我的護城河。」從數字與模擬化的角度,低成本的要素實質就是完全複製,即數字化。

巴老給出的護城河另外一個要素為「重置」:「給我10個億,我能對競爭對手有多少打擊?給我100個億,我對全世界的可口可樂的損失會有多大?我做不到,因為他們的生意穩如磐石。」這裡闡述的又是好生意不可完全複製,即模擬化!那究竟什麼樣的生意不可以通過金錢完全複製呢?看看以下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蘋果的IPHONE和IPAD,其系統由機器和軟件APP組成,硬件是標準化複製的,即已數字化。但每個用戶的APP卻是不同的,即系統的整體效用建設加入了個性化,這是模擬化。你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山寨出類似蘋果的機器,卻無法組建用戶的APP系統,前者是低成本,後者是重置可能。

有人說這個好生意不是早就有嗎?微軟?!是的,二十多年PC機的飛速發展,可持續確定性賺錢的就是微軟,它是用戶參與效用建設的平台商鼻祖。做硬件的就是搬運工,比爾·蓋茨位列全球富翁三甲是個必然。

第二個案例為宜家。遍佈世界各地的宜家家居賣場,具體到每個產品是那麼的一致,標準數字化。而聚焦到每個用戶的家裡,卻又是那樣的繽紛多彩,很難看到一致,這就是數字化基礎上的模擬。這是宜家好生意的巨大利潤來源,是其寬廣護城河的根本:可以複製單一家具,但無法複製的是用戶個體參與的家居建設,模擬化部分。

第三個案例看淘寶。抽絲剝繭,淘寶最難複製的是什麼?點評下的信用體系,這是淘寶存在的基石。複製或是擊敗淘寶,就必須超越一個個由用戶和商家彙集的龐大信用生態圈以及內在的消費大數據。有木有可能?超越信用生態圈,微信似乎可能,它比淘寶更牛掰的要素在於平台基於線下的熟人圈,其信用權重大於淘寶,可能以少勝多。但超越消費大數據,卻只有時間的積累了。

人類的經濟史是需求發現和創造與滿足的發展史。效用最大範圍的複製是其極致的目標,千方百計法將個體的滿足轉化為多數人的滿足是工業化的追逐,這就是數字化,賺取規模的利潤。但大工業過程中,逐利者又發現規模化產品或服務帶不來持續的高利潤,數字化意味著低成本後的利潤消失,一價定律填平價值窪地。養豬、養雞,能賣高價的卻是小規模放養的土豬土雞。於是又折返模擬化,以非工業化尋求高毛利。

模擬是否就很好?複製和傳承的困難。以私房菜為例,好吃因為大廚。大廚今天拉肚子,二廚的菜就走味,因此私房菜開連鎖店是斷然不行的。但資本永遠想著的是賺大錢,賺規模化的錢,這是模擬再次走向數字的必然。人類的經濟發展史就是在模擬、數字化中螺旋上升。

那有沒有辦法既能賺取模擬化的高毛利,又能獲得數字化的規模效益呢?數字化基礎上的模擬!即建立複製基礎上的個性化產品或服務,這是個好生意。而由用戶參與完成的效用就是最好的體現!這個參與完成的積累就會轉化為好生意的護城河。

尋求投資好生意難不難?核心在於有沒有掌握方法論。「判斷用戶是否參與了效用完成」,一個可能的試金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