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遊戲橘子槓上超商 肥了對手智冠

2011-1-24  TCW




二○一一年才剛開始,遊戲界裡一場虛擬與實體的大戰意外開打。

二○一○年十二月營收才剛創下歷史新高的遊戲橘子,十二月三十一日卻接到統一超、全家、萊爾富、OK等四大超商同時來函,表示二○一一年不會再繼續販售該公司遊戲點數卡。消息傳出,震撼遊戲界。

根據遊戲橘子執行長劉柏園的說法,雙方原本還在洽談新一年的合約內容,遊戲橘子希望可以調降超商高達二○%的抽成比率,對方則表示可以坐下來慢慢談,沒想到才轉個身,產品就被下架,令他感到「非常憤怒。」

這 不是遊戲橘子第一次與超商發生衝突,早在二○○二年,遊戲橘子就曾因為超商抽成比率過高,挾著主力產品《天堂》熱賣的優勢,要求降低成數,結局是失去了統 一超這個通路。一年後,《天堂》的龍頭地位,被智冠所代理的《仙境傳說》搶下,智冠成為台灣線上遊戲的新霸主。劉柏園不得已,只好重啟談判,恢復與統一超 商的合作。

每年四‧六億進超商口袋

九年前的經驗,為何在此時重演?「這一仗,是一定要打的!」遊戲橘子財務長蘇信泓堅定的說。

對遊戲廠商來說,點數卡是賺錢命脈所在,但過去營收有高達九成都掌握在超商手中,即使現在也還有四成。若以遊戲橘子二○一○年合併營收五十八億元來看,等於是有二十三億元多都掌握在超商手裡。而高達二○%的抽成比率,代表有四億六千萬元進了超商口袋。

如此高的比重,也難怪遊戲業者跳腳,「我們辛苦花錢研發遊戲,超商卻一開門就抽掉這麼多,實在非常不合理,」蘇信泓說,這是為消費者與股東而爭。

不過這一次連談都沒得談就被甩了一巴掌,「橘子可能太輕舉妄動了,」四季遊戲服務網執行長楊騏旭觀察,超商九年前學到教訓,不等遊戲橘子反應,先下手為強,聯合封殺,目的是殺雞儆猴,告訴其他業者「不要跨越紅線。」

和九年前一樣,這場大戰智冠又成為贏家,遊戲橘子再度拱手把全台灣九千多家的販售據點讓給競爭對手。這樣的結果,讓投資遊戲橘子的小股東實在看不懂,該為劉柏園的勇敢堅持高興,還是該為這場通路大戰,遊戲橘子再度陷入劣勢而感到擔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68

臉書最難纏對手 專賣網友行蹤

2011-2-14 TCW




Foursquare,中文稱為四方廣場,光看名字就知道和地理有關,不過這家「地點專賣」的網路公司,卻成為當紅社群網站龍頭臉書(Facebook)的眼中釘之一。

到底是什麼樣的公司,讓網路的當紅炸子雞都眼紅?

超吸金!吸引超過兩百萬家廣告主

簡單來說,Foursquare的核心服務,就是將社群功能從電腦移到智慧型手機上。使用者登入Foursquare網站之後,就能看到朋友去了哪、在做 什麼。二○○九年推出才三個月,美國知名網路部落格Mashable就預言它將成為下一個推特(Twitter),因為透過這項服務,不僅能讓他人知道自 己在「做什麼事」,更能讓人知道自己「在哪裡」。

廣告主對此最是喜歡,因為透過掌握消費者所在位置,更能精確掌握消費者習性與偏好,目前已經吸引了超過兩百萬家廣告主。

為鼓勵大家踴躍登入使用,每次將自己的位置登上Foursquare之後,都會獲得些分數,分數越高,就可以拿到更多的徽章,憑著徽章,就能享受鄰近廠家 的各式優惠。業者也可藉此發布優惠券、來客送禮通知,製作排行榜、提供推薦連結的功能,推出更多樣的服務及促銷,同時進行更深入的流量及顧客購物習慣分 析。

Foursquare的創意成功緊緊黏住用戶,很快就從一票新玩家中一躍成為定位社群網站(location-based service)龍頭一哥,並吸引雅虎(Yahoo)、臉書出價競購。不過,Foursquare並不為所動,臉書看苗頭不對,只得在二○一○年八月,火 速推出類似手機定位的「臉書地標」(Facebook Places)服務迎戰。

想出手機定位這個主意的人,當然不是池中物,Foursquare創辦人之一的克羅利(Dennis Crowley),其實在十一年前第一次創業時,就看到這樣的商機了。

當時他成立了「躲避球」(Dodgeball)公司,鎖定慣用簡訊及網路的大學生和年輕上班族,定為目標會員群,這些人若想呼朋引伴到簽約店家熱鬧一下,只須送出簡訊到躲避球指定的號碼,在通訊範圍內的會員朋友都會收到通知。店家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招來一批客人。

躲避球幾年間就在紐約走紅,然後迅速被移植到全美二十多個城市,包括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也因而吸引許多創投業者。當時克羅利還只是一名研究生,他 與其他夥伴對捧著黃金在門前排隊的專業投資人興趣缺缺,直到二○○五Google找上門,才讓躲避球「嫁入豪門」。

不過Google收購之後,卻無暇一一落實執行,許多創意甚至還被束之高閣。克羅利在兩年前看智慧型手機時機成熟,乾脆重起爐灶,成立了Foursquare。

成長快!每天新增二‧五萬名會員

Foursquare初試啼聲就引起各方矚目。天王部落客亞靈頓(Michael Arrington)投書力挺Foursquare:「Foursquare實力堅強,堅持下去,十年後你會慶幸這麼做。……你擁有改變世界的火焰,就放手幹吧!」

而在二○一○年八月,臉書推出地標服務幾天後,即遭《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踢爆系統漏洞百出,近三成美國使用者反制,反加速Foursquare的註冊會員數成長,二○一一年一月底已突破六百萬,每天以新增二萬 五千名的速度攀升。

美國理財投資網站Cake Financial創辦人卡本特(Steven Carpenter)觀察這一波網路創業,他定義臉書與Foursquare為「新媒體平台」,而且是「所有新創公司中,最難預測能否成功的類型,」因為 它們雖然是社群網站,卻是圍繞著新技術支援的體驗創建內容。

不過卡本特他說:「如果你能說服人們採用並消費內容,就可能以少少的創業資本,賺進一千萬美元;而且儘管規模小,贏者卻會通吃。」Foursquare讓 使用者隨時掌握朋友和家人的下落,還可以讓媒體策畫者及廣告主,掏錢建立新廣告形式,等於創新了消費者的行為與消費方式,後市可期。

Foursquare並沒有被成功沖昏了頭,為了凝聚更多人潮及錢潮,Foursquare持續在廣告中加入遊戲機制,會員每次登入合作商家的位址,不僅 會隨即通知親朋好友,還會贈送積分,而且設計出累計最高分數就能獲得「虛擬市長」頭銜的競賽方式,讓會員以行動證明對店家的支持。

還記得曾經紅極一時的廣告詞「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嗎?如果你還不信網路上無奇不有,這家「販賣地點」的網站,兩年就讓創投業者估計市值達二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十二億元),或許會讓你徹底改變想法。

【延伸閱讀】Foursquare vs. 臉書Foursquare 成立時間:2009年 總註冊使用者:600萬 每日新增用戶:2.5萬人 活躍程度:平均每人每日簽到3-4次

臉書成立時間:2004年總註冊使用者:6億每日新增用戶:30萬人活躍程度:平均每人每週停留7.5小時

註:總註冊使用者統計至2011年1月;活躍程度統計為2010年度 資料來源:comScore、Wedbush Decision Metric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84

聯通為iPhone找對手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9013&time=2011-04-16&cl=115&page=all

聯通正在降低對iPhone的補貼,並急切期待下一個新的手機終端成為救贖者,以幫助其擺脫iPhone的控制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姍姍

 

  備受關注的iPhone4又迎來了新的促銷政策,而這一次並不利好於消費者。4月12日起,中國聯通取消了此前最受歡迎的一個套餐政策,即預付 5880元話費加入286元月費套餐即可「零元購機」。這一調整的背後,是聯通對iPhone4的最高補貼比例從原來的73%降至53%。

  值得注意的是,iPhone4的最新補貼力度甚至已經低於聯通的另一部戰略終端——聯想樂Phone,後者的補貼水平是56%。

  「2011年,聯通拿出180億元補貼預算用於返還消費者,其中有150億元是給iPhone準備的。」一位聯通內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由於286元套餐「零元購機」的補貼力度太大,事實上聯通「很難從iPhone的合約計劃中掙到錢」。

  聯通今年對3G用戶的補貼預算,幾乎3倍於去年。上述聯通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指出:「聯通的補貼額度都是根據對競爭對手的分析及自身財力 測算出的,體量更大的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用戶補貼額度相對於聯通只多不少。」2011年以來,運營商對3G網絡用戶補貼均有跨越式的投入增長,可以想見 正在演進的3G用戶大戰的激烈程度。

  挖掘市場上的明星機型,將其引為戰略合約終端,再配以一份優厚的話費補貼政策,這種「捆綁銷售」模式,被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奉為圭臬,是各自發展3G用戶、特別是爭搶高端用戶的重要手段。

  不過,對於聯通來說,引入iPhone是亦喜亦憂。很快,聯通便發現自己誠惶誠恐「迎娶」回家的這款紅得發紫的明星機型,居然是一頭「怪獸」 ——特別是iPhone4上市以來,一方面每月給聯通帶來數十萬的3G高端用戶,另一方面也無情地吸走了聯通用戶補貼總預算中近八成的份額。

  在聯通所有合作終端機型中,iPhone一花獨放,強力「吸金」,其他合約機型則處於「喂不飽」的狀態。並且,補貼分配結構的嚴重失衡,惡化了聯通在「捆綁銷售」策略中的產品結構。

  過分倚重iPhone,給聯通的未來種下了隱患。儘管iPhone對提升聯通3G合約用戶收入功不可沒,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旦與蘋果 的合作有閃失,聯通的營收狀況就可能受到巨大影響。然而,聯通的終端戰略,該如何從iPhone的「控制」下分散風險、成功轉型?誰又可擔當它的救贖者?

首戰失敗

  2009年5月17日,聯通宣佈WCDMA開網商用。彼時,聯通從國外3G網絡市場營銷策略中總結出兩種不同的路徑——軟啟動(The Soft Launch)和大爆炸啟動(The Big Bang),最終聯通決定選擇後者,其特點就是儘可能快速部署網絡建設、推廣業務並搶佔市場。

  在三種3G技術標準中,WCDMA網絡技術和產業鏈都最為成熟,擁有最為豐富的終端產品。開網之初,聯通從多家廠商「選秀」了50多部機型入圍首批定製,並交由聯通華盛公司負責全國經銷。此時,聯通對於終端選擇還只是「選型」,並未提及「戰略」層面。

  入選機型內置聯通的業務,外殼有中國聯通和沃3G的Logo(標識),當時聯通華盛執行的用戶補貼率是20%,即用戶在24個月的合約期內所消費總話費的20%,可作為其購買終端的補貼被返還。這一政策是普惠性的,沒有對不同終端進行有針對性的區別營銷。

  「當時廠家和聯通對這些機型的業績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後來的表現令雙方都不滿意。」一位聯通華盛內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回憶說,銷售不佳的重要原因,就是首批戰略機型的補貼力度過弱,對消費者沒有吸引力。

  以一個用戶每月消費250元話費來舉例,其兩年總計消費話費6000元,按照20%的補貼率計算,聯通承諾贈送給消費者的話費補貼只有區區1200元。這種「聊勝於無」的購機補貼,對於嚮往價格高昂的明星終端的高端用戶來說,完全不具吸引力。

  用戶橫向一比較,馬上就會發現——「同樣每月消費250元話費,換到另外兩家運營商就可以拿到更好的手機」,用戶當然會更願意選擇他家。

  「終端選型的本質就是貼錢,而2009年聯通的補貼策略還是非常保守的,大量的補貼預算都沒有花掉。」前述華盛內部人士指出,三家運營商之中,聯通的補貼力度一向最弱。其原因,一方面是財力不濟,另一方面則是初期營銷政策的思路過於保守。

  同年10月,聯通首款戰略終端iPhone的上市,則令首批參與聯通定製選型的手機進一步遭遇冷落。

  2009年8月,聯通和蘋果公司聯合宣佈,「就在未來幾年裡合作在中國銷售iPhone手機一事達成一致」。此後,為確保iPhone這款「明 星中的明星」機型上市一炮打響,當時聯通的終端運營團隊,從集團銷售部到聯通華盛公司,「很大的精力都被牽扯在iPhone上市這件事上」。

  「大家當時的主要精力都在準備迎接10月的iPhone上市。iPhone之前的終端機型,賣不好就賣不好了。」前述華盛人士回憶說。廠商把手 機交給了聯通,聯通則交由華盛承擔社會渠道分銷。而當時聯通華盛尚屬成立初期,公司在各地的人員配備,IT系統和物流系統的商務支撐能力以及渠道的縱深都 比較薄弱,這樣一個很不成熟的市場分銷渠道,其銷售的慘淡可想而知。

  那些曾積極參與首批定製終端選型的廠商,大多對這樣的局面心灰意冷。大品牌廠商對此雖有微辭,但還會以「維護與運營商長期合作關係」為上;而一 些小的廠商則特別關注產品銷量和短期收益,「因為玩不起而選擇退出」,這其中就包括了日後在Android智能手機市場快速崛起的多普達(即HTC用於運 營中國市場的品牌)。

  此後,中國聯通試圖調整戰略終端的產品結構,在iPhone上市之後,又放出一些諸如「普及型智能機」這樣的低端戰略機型項目,並且把補貼力度 由原來的20%一路提升到40%、56%。但由於有了第一次合作的失敗教訓,或因始終處於iPhone的陰影之下,一些廠家從此便不再積極地向聯通報送 「選秀」機型了。

「怪獸」來了

  2009年10月末,聯通開始發售一代iPhone。以3GS 16GB版本為例,最初執行的「預存話費贈手機」的合約計劃中,需要預存6999元,同時執行最高一檔886元的「月度最低消費」套餐才可以做到「零元購機」。該政策對用戶的補貼率只有33%。

  直到2010年5月初,聯通首次調整了iPhone合約計劃,用戶只需要預存5880元並加入286元套餐,即可實現「零元購機」,補貼力度由33%驟升至73%,此舉幫助聯通扭轉了iPhone月度銷量不足10萬台的僵局。

  此後,iPhone的銷量突飛猛進。2010年9月25日聯通版iPhone4上市,繼續執行預存5880元選擇286元套餐即可實現「零元購 機」的補貼政策。上市首日銷量即突破4萬部,其預約用戶還在以每日1萬的數量增長。截至2010年12月末,聯通版iPhone4上市三個月已售出約60 萬部,預約用戶超過70萬。

  前述聯通華盛內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至2011年4月12日聯通調整合約計劃前,iPhone4的月銷量已經突破30萬部。

  「我做了這麼多年,iPhone4以這麼高的售價每月居然可以賣掉幾十萬部,這在國內手機市場還沒有先例。」該人士指出,過去曾創下相似戰績的手機品牌只有諾基亞,卻只是價格在500元到1000元之間的中低端機型。

  在iPhone4之前,4000元以上的高端明星機型,以往最好的月銷售紀錄也不過是三四萬部。而售價在2000元左右、一度被喻為「街機」的 諾基亞E71,其最火爆的銷售紀錄也不過是十幾萬台。iPhone的出現,成為3000元價格段消費群體手機升級換代的首選機型。

  2010年iPhone補貼政策的調整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但iPhone的一花獨放也令聯通備感危機。「不能在iPhone這一棵樹上吊死。一 旦iPhone在供貨上出現問題,抑或市場出現飽和,還有如果聯通與蘋果公司的合作破裂,須得有其他後援及時補充其留下的空缺。」前述聯通華盛內部人士表 示,中國聯通已認識到過於依靠iPhone來發展3G高端用戶,已經造成其產品線的嚴重畸形,如果繼續坐視不管,後果將不堪設想。

  於是,聯通開始積極籌劃其他戰略終端項目,希望分散iPhone的風險。2010年5月,聯通引進祼機零售價格只有2499元的聯想樂Phone成為公司第二部「戰略合約計劃手機」,其享受的補貼力度比iPhone略低,但也達到了56%。

  此後,聯通還推出普及型智能機項目,其核心指導思想是對售價在1000元至2000元之間、具備智能操作系統的終端,給予40%的補貼去發展3G用戶。該項目由中國聯通集團銷售部牽頭負責,從天語、華為、中興、諾基亞和索愛五家手機品牌中各選擇一款新品參與。

  五款手機中,價格最低的中興X850的祼機零售價為1180元,用戶如果選擇每月126元的話費套餐,就可以「零元購機」。價位最高的索愛M1i的祼機零售價為1880元。不過,前述華盛內部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評價稱,此次推出的五款機型從其品牌影響力來說「市場競爭力一般」。

  「大家對這個項目原來還具有很高期望。當時補貼力度算是比較高的。但這一年下來,最終的效果離期望值還是比較遠。家裡有iPhone這樣一個 『悍婦』,其他『小老婆』肯定就不能被照顧得很好。」該人士抱怨說,在聯通針對合約機型的補貼中,iPhone獲得的補貼在總補貼中的佔比已高達80%至 90%。補貼池子就這麼大,「分配不均」的結果必然是讓其他合約機型「受氣」「吃不飽」。

  「提起聯通,就只有iPhone;移動和電信卻給用戶留下『合約終端更加豐富』的印象。」一位業內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指出,三家運營 商所持的3G網絡制式各不相同,所以原則上並不存在「爭終端」的現象。聯通在三家運營商中規模最小,電信和移動2011年補貼預算只可能高於聯通給出的 「180億」。而且其戰略終端產品結構比較均衡,不存在聯通iPhone這樣一個「怪獸」,因此可以「很從容」地給各個終端分配補貼。

誰來救場

  進入今年4月以來,無論是蘋果零售店還是蘋果公司的其他社會分銷渠道,iPhone的貨源供應都明顯較過去充足,用戶購機已不需要登記預約了。市場供需關係的改變,讓聯通選擇「順勢而為」,於4月14日起開始以4999元出售iPhone4 16GB祼機,同時推出相應的「購手機入網送話費」促銷政策。

  此舉不僅可以讓聯通輕鬆掙取200多元的「批零差價」,還可以大大降低話費補貼,提高業務收入。

  自2010年5月聯通大幅調整補貼力度以來,補貼款項被計入當期運營成本,而來自用戶的套餐收益卻需要在未來24個月內分期收取。據近期公佈的 2010年全年業績數據顯示,2010年聯通總收入1713億元,同比增11.3%;但受累3G終端補貼,淨利僅38.5億元,同比跌59.7%。其 中,3G業務收入達115.9億元,3G用戶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即每用戶平均收入)達124元。

  目前,三家電信運營商之中,中國聯通的ARPU值最高,其中iPhone引入的高端用戶對於提升聯通3G合約用戶的ARPU功不可沒。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此依賴iPhone的「獨腳凳」似的產品結構,令聯通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風險,終端產品戰略調整勢在必行。

  目前,從華盛的角度來說,在眾多的手機合作廠商中,對索愛的支持力度最大。這首先是因為在國際一線手機品牌商中,索愛惟一「押寶」WCDMA制式,三星或摩托羅拉等品牌和其他兩家運營商皆有合作,而索愛在3G領域則只跟中國聯通合作。

  索愛在其自有社會渠道方面,與此前合作的愛施德和天音控投都出現了一些問題,因而也較倚重聯通華盛。而且相對於諾基亞和三星,索愛屬小眾品牌,產品用戶主要集中在一到二三線城市市場,恰好與華盛渠道契合度最高。

  不過,儘管索愛備受華盛的關愛,仍無法幫助聯通從根本上改善產品結構。「下一步的重點還是要跟諾基亞去合作。」前述華盛內部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iPhone一旦在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與聯通的合作出現問題,未來最有可能承擔空缺的手機品牌,只有諾基亞。

  「諾基亞的市場地位在那裡擺著。雖然大家都在嘲笑它,但就看歷史份額和當下的銷量,只有諾基亞能擔此重任,別的品牌都夠嗆。」該人士表示,諾基 亞產品線橫跨入門級、普及型智能機以及中高端明星機,按每一個價格段、每一個項目現有的銷售數據來看,除iPhone外,給聯通帶來最多合約用戶的機型還 是諾基亞的幾款產品,總體月銷量接近10萬部。

  當然這一銷量數字與iPhone仍有「1︰4」的差距。此外,在貢獻度上,iPhone的綜合ARPU值超過200元/月,是其他合約機型ARPU值的2倍,所以總體收入貢獻幾乎是「8︰1」的差距。

  一時間很難找到與iPhone相媲美的明星機型,是聯通必須面對的客觀事實;而另一方面,聯通的銷售渠道也存在較突出的問題。

  銷售帶聯通合約計劃的定製手機,對於與聯通合作的社會渠道來說,並不是很合算的買賣。對於這些零售商而言,經銷非合約手機,可以舒舒服服地掙到 幾百塊錢的批零差。而靠銷售合約機型幫助聯通發展合約用戶所獲得的佣金收入,按現行的結算流程,需要從消費者每月實際交納的話費額中,按10%的比例分 24個月逐月抽取。這對手機零售商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

  同樣在渠道商的佣金合作環節,中移動要「大方」許多。2010年,中移動曾對一款三星的TD手機出台刺激政策,渠道商每為移動發展一位合作用 戶,就可以一次性直接獲得500元佣金。「當時天音公司都賣瘋了,既能掙經銷差價,又能從移動直接拿到可觀的佣金,整個項目最後讓天音拿到了上億元的收 入。」一位業內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

  「簡而言之,就是聯通財力不濟,基礎薄弱,補貼不起,佣金砸不起,廣告也做不起。與此同時,與蘋果的合作,大量的補貼又被iPhone吸走,導 致隱患重重。」前述聯通內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樣描述聯通在終端問題上所處的困局,「但聯通的這場戰略終端產品結構調整,我不樂觀,因為短期內我 看不到誰能夠替代iPhone。」

  財新《新世紀》實習記者倪偉峰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4

高雄菜市場 蹦出台積電新對手!

2011-4-18  TCM




一個六十二年次的叛逆小子,三年前,他從南部菜市場裡的一家小辦公室起家,創立了「綠陽光電」,今年第二季成功把CIGS太陽能電池(見七十四頁小辭典)出貨到義大利,領先台積電,成為台灣第一家正式量產出貨的公司。

搶台灣第一領先台積電成功量產

CIGS是太陽能產業備受矚目的未來技術,從台積電的太陽能布局就看得出來。 CIGS太陽能所以會受到重視,主要是這項技術是以玻璃鍍金屬物質的方式,來蓄積太陽能並轉化成電力。未來技術如果成熟,大樓上的玻璃,都能變成發電的電池,整棟大樓就能變成發電廠。

目 前主流的多晶矽太陽能電池,台積電是用投資茂迪的方式切入市場。但一方面卻入股美商Stion,取得CIGS技術,計畫自行生產CIGS太陽能電池。但 是,CIGS技術還沒成熟,連台積電的技術來源Stion都無法大量量產CIGS太陽能電池,台積電必須自行研發量產技術;也因此,張忠謀在去年九月,台 積電太陽能廠動土時,才會直言「我們就賭了!」

台積電的太陽能工廠還沒裝機,卻有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綠陽光電,比台積電早兩年跨入市場,搶在 台積電前面量產成功,「他們是台灣第一家正式量產出貨CIGS太陽能電池的公司。」太陽光電協會創會理事長藍崇文觀察,現在全球有能力生產超過100MW 的CIGS太陽能電池的公司,只有兩家,綠陽也只有10MW。 綠陽光電董事長李適維今年三十八歲,他的碩士研究題目就是CIGS太陽能電池。在美國念博士時,一次和美國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合作,給了他意外的 創業機會。

當時美國研發人員已經能用這種技術,做出轉換率達到一九%的高效率太陽能電池,只要克服量產問題,降低成本,這種技術就能發揮低 成本優勢。李適維心想,「這不是台灣的強項嗎?」那幾個星期,他一有機會,就抓住研究人員聊天,猛抄筆記,他們不只告訴他技術概念,更重要的是告訴李適 維,生產CIGS太陽能電池,最關鍵的幾個困難究竟是什麼,這個關鍵資訊,給了他創業的機會。

研究人員告訴他,要生產高效能的CIGS太陽能電池,技術已經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沒人提供材料、設備,成本居高不下。

創投沒興趣為了創業,在釣蝦場募資

回台灣後,他一面在面板廠上班,一面每年自掏腰包參加光電展,觀察相關材料、設備的發展,在二○○七年,他發現相關的供應鏈已經成形,只要有技術,就能用便宜成本生產出CIGS太陽能電池,這可能是他一生唯一一次的創業機會。

有了技術,這時才發現,在台灣,光有技術想找到創投資金,簡直是難上加難。

李 適維回憶,「我曾經跟台灣最大的創投公司大老闆簡報,對方只給我五分鐘,」他連電腦都還沒打開,就剛好碰上另一家太陽能電池公司總經理路過,「做薄膜太陽 能電池(CIGS),沒機會啦!」李適維回憶,「一分鐘不到,會面就結束了,」走出創投公司,外面下著毛毛雨,李適維心裡下大雨。

李適維改走最傳統的路,借錢創業。

他 的父親是老師,母親是家庭主婦,只能靠和鄰居朋友募資,他的創始股東有自助餐店老闆,也有建商、塑膠公司老闆,全都是屏東人,一開始,他甚至曾在釣蝦場開 過法說會,募資六千萬後,他在高雄一個菜市場的早餐店二樓開始創業,開始寫規格,設計生產線,用自己的方法跟其他大公司一起在全世界最先進的太陽能技術上 競爭。

進入關鍵一年未能快速擴產恐被超越

一開始,股東們沒人瞭解李適維要做的技術究竟是什麼,願意投資,是看中李適維的執行力,拿著好不容易募來的錢,李適維必須定出清楚的目標,公司什麼時候能設立生產線,什麼時候能拉高良率,答應了,就要準時完成。

為了設立生產線,他又再募資一億六千萬,有一段時間,綠陽光電的生產線良率停在一○%,股東開始有不同的聲音,「少年咧,停損也要想一下喔!」

「做CIGS其實是一堆細節的結合,」李適維說,要先把玻璃加熱到六百度,再鍍上一層層金屬膜,形成像半導體一樣的電子結構;最難的部分,是處理中的硒化過程,必需靠經驗調整數十種變因,才讓每一片的發電效率平均。

李適維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好幾個星期,才想出可能的解法,直到現在,他仍一天待在生產線上八到十小時,調整生產方法,良率逐漸從一○%,提升到七八%。

從菜市場出身,李適維每天都必須面對股東監督,「現在,我在哪裡都可以開法說會。」有五、六十個股東監督,讓他想慢下來都不行。看到綠陽的成績,去年中華開發決定投資綠陽七%股份,是綠陽最大法人股東。

綠陽的成功,有一半必須歸功於時機,「早一年或晚一年進來,我現在可能就在種田了,」李適維開玩笑說。

李適維的下一步,是要快速擴廠,他計畫要在一年後,將產量擴大到100MW,追上全世界前兩大的廠商,這恐怕是比量產更大的挑戰,綠陽能不能維持領先優勢,未來一年將是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12

面對百度、阿里巴巴進逼 騰訊如何拚過對手?

2011-5-9  TWM




馬化騰:部門間PK讓騰訊壯大對於外界傳出騰訊壟斷市場的批評聲浪,騰訊主席馬化騰強調公司絕對無法壟斷市場。

他認為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各自的優勢已然確立,但騰訊仍將在對手占優勢的領域持續發展,只要滿足客戶的需求,一切就會水到渠成。

編按: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網路產業里,騰訊的每個舉動,都大幅影響數億名網民的使用習慣。正因為「圈」住大量用戶,騰訊的動態向來是業界高度關注的焦點。在 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平時極少接受媒體訪談的騰訊主席馬化騰難得地侃侃而談,分析騰訊未來的經營藍圖,看法值得讀者深入瞭解。以下為專訪內容:《今 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最近一再強調,騰訊正進入戰略轉型期,轉型的大方向是什麼?

馬化騰答(以下簡稱答):全球網路產業的趨勢,其實都在往「開放」走。尤其是與人際關係鏈特別緊密的社群網站更是如此。騰訊一直做的IM(線上即時通訊),本身就是一個關係鏈非常強的社區應用。我們過去幾年一直在思考怎麼轉變、怎麼轉型?但難度還是比較大。

在美國,基本上是毀掉以前的IM,包括微軟的MSN也好、雅虎messenger也好,基本上慢慢就式微了。因此對騰訊來說,一直感到壓力很大。你是等別人革你的命,還是你自己去革自己的命。

需求整合

做好使用者的資訊回饋匯集騰訊做了很多產品,過去一、兩年已經都有苗頭出來,現在正著手準備。其實這是水到渠成,並不是說因為有一個360事件的出現(注:指騰訊與奇虎360的程式爭端),我們才做這個改變。

問:現在騰訊服務項目非常多,能夠產生綜效嗎?

答:舉例來說,一個使用者用QQ,QQ上面還掛一個QQ mail,有時候你要用郵件溝通,有時候要用IM溝通,騰訊都可以滿足你。這個體驗整合起來比較好,而不是完全獨立開,我們希望未來包括使用者手上所有的 資訊,各種各樣的資訊回饋都可以匯集在一起,統一通知用戶,統一處理。我覺得這個體驗會更好。

所以在社群的發展,對騰訊來說一定要用新的形態,包括微博(微網志)也一樣。對於騰訊來說,我們發展微博,肯定是和新浪和搜狐不一樣,肯定還是要結合 IM、SNS(社群)和微博串聯的方式。因為QQ是私有的,SNS則是私有訊息雙向傳達,微博則是更加開放的,是public message︵公開訊息︶。

其實概念有點像蘋果iPhone的體驗,你用一個account(帳戶),可以自選各種應用,最終綜合體驗是很好的,比較符合一站式的體驗。

水到渠成

順應用戶習慣的改變而改變問:外界對騰訊有不夠開放、壟斷網路市場的疑慮,你怎麼回應?

答:我認為整個騰訊平台要完全成功,整個用戶消費的收入,有一半要分給開發商。騰訊現在一年一八○億人民幣收入,有四十億人民幣是分給開發商的,其實已經 最大了。所以外界說我們封閉、壟斷,真覺得挺冤!騰訊絕對是超過人家加總的。只是沒有成體系,也沒有理論,也沒有去說,就這麼去做。以遊戲來說,現在近七 ○%的收入,是來自于和開發商合作。

至於談到壟斷,每一塊都壟斷,這是不可能的!有些市場可能占三分之一,也有可能是四分之一,綜合大家實力來判斷,這是比較可能的。我相信中國其他網路公司,也具有這樣的實力。

問:很多人說騰訊服務不夠創新,都是走別人的路,你怎麼解釋?

答:我們肯定要選更有希望成功的產品。已經紅海一片了,再進來意義就不太大。像網路遊戲,我們是走藍海的策略。大陸從過去到現在,都是MMORPG(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的武俠類的,但我們一開始就做很多休閑遊戲,就很成功。

問:騰訊現在已經是一萬多人的龐大公司,還有當初的創業激情嗎?內耗大嗎?

答:我們還是有很多服務,是由下而上出來的。往往是很多部門又在打架了,我要去協調,看怎麼整合。現在騰訊花很長時間在怎麼取捨,怎麼捏合,內部組織架構怎麼去重構,然後哪一些人比較有靈性可以去做。我們有很多這樣的PK!比如微博,就有四、五個部門涉及進來。

問:你怎麼分析未來中國網路產業的格局?騰訊、百度、阿里巴巴,這幾家大公司應該怎麼分配這個市場?

答:百度圈資訊,騰訊圈人,阿里圈商務活動,各自的優勢是不一樣的。應該說,這幾年競爭完之後,基本上大家也看清楚了,這個邊界還是比較清楚的。將來不會有太多越界。因為做好自己的主體就很好了,其他領域拿到一○%的市占率就很好了。

像是騰訊的搜尋引擎「搜搜」,就還是要做,但可能就是有一○%就很好啦!我們現在的搜尋引擎團隊,很多精力都花在內部服務上,比如微博,本身就要搜索,沒這個技術怎麼做?

比如線上增值服務的支付系統,現在越來越轉向線上支付,就要有一個線上支付平台可以拉動,這個就需要「財付通」和「拍拍」(騰訊旗下的購物網站)。其實我 們現在賣給消費者的體驗和虛擬產品,實際上也是一種電子商務。這個電子商務你怎麼做得好,都是賣東西,很多都是相通的。

問:在你的規畫裡面,騰訊五年以後應該是怎麼樣?

答:我覺得最重要是順應用戶習慣、需求改變而改變,包括使用者的成長,新的終端、新的通信方式,新的網路頻寬不斷改變,很多需求都會發生改變。只要滿足用戶的需求,我覺得其他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不是刻意追求。

撰文·楊方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6

國美炮轟京東不可持續 劉強東聲稱要干掉對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6/5MMDAwMDI0MDY5Mg.html

國美電器與京東商城隔空對掐著。

昨天,在上海舉行的「國美電器網上商城底價運動與云戰略發佈會」上,國美電器總裁王俊洲表示,2010年國美營收突破1000億元,他完全不相信,一個100億元採購規模的電商企業,能比一個1000億採購規模的企業「更有價格優勢」。

2010年,京東營收為102億元,約為國美電器營收的1/10。

京東董事長兼CEO劉強東不怕。前天,他在微博上如此表態:「本想忍住不說!可是實在難受:遇到十倍於自己的對手就繳槍絕非創業者該有的精神!用3000萬幹掉3個億的企業才是創業者該有的追求和氣質!終於可以洗洗睡了!」

王俊洲的表態,是在配合國美電器電商領域的新一步。繼去年11月併購大家電電商庫巴、今年4月國美自有品牌網上商城正式上線後,國美昨天再度公佈了自有品牌「國美網上商城」的新目標。

「未來2到3年,國美網上商城將佔國美電器營收的10%以上,佔中國網購市場營收的15%以上。」他說。

他表示,達到這目標,國美有三大優勢,即供應鏈管理系統、覆蓋全國的物流配送、長期可持續的低價。

國美電器電子商務總經理韓德鵬對《第一財經日報》說,2011年,公司將加速擴建物流,自建31個倉儲、112個物流配送中心,覆蓋300多個城市。他透露,公司已在上海嘉定工業園規劃一個200畝的物流基地。

王俊洲說,這些資源加上正與供應商融合的後台信息系統,可引領中國電商業。目前電商,賣數碼、光盤、書沒問題,但一賣冰箱等大家電,就算「從北京到涿州」都難。

韓德鵬不點名說,某電商總說自己最便宜,但不可持續,因為其採購凌亂,東拼西湊,很多產品甚至從國美買走然後再賣,且總搞些充滿玄機的營銷,東西便宜,但消費者就是買不著,因為它在「炒貨」。

昨日有媒體說,京東部分低價家電來自國美,後者監控到,許多低價促銷產品被某「黃牛黨」買走。韓德鵬說,前不久國美曾拒絕一個3000萬元的黃牛黨訂單。不過京東相關人士否認這一說法,強調與上游供應商合作緊密,擁有正規進貨渠道。

關於低價,劉強東根本不吃國美這套。他之前表示,就是要比蘇寧、國美低。並強調,國內一些家電上市公司利潤率不到1%,京東給它們的利潤比國美和蘇寧高3%。他甚至說: 「從事電子商務一定要走價格戰這條路,如果逃避只有死路一條。」

眼下國美網上商城的價格似乎不如京東有優勢。韓德鵬說,不出3年,將能做到比京東更便宜。

王俊洲認為,家電網購拼的是實力,光「燒錢」拼低價沒用,不可持續。因為,任何公司股東都希望賺錢。

這 讓人聯想起剛獲得15億美元融資的京東。截至目前,京東已連虧幾年。劉強東表示,公司虧損,主要原因是投資過大、物流成本過高,如果不計算物流投入,京東 兩年前就盈利了。去年4月,他曾對本報表示,物流能力短缺導致京東無奈有意踩剎車,放緩增速。上週他又表示,如果上海的亞洲一號項目(物流基地)順利建 成,2012年下半年某個月有望實現盈利。

不過,儘管國美以及蘇寧對京東頗有微詞,但它們的電商規模依然遠不及京東。國美內部人士透露,公司網上商城改版上線1個月,增長了600%,單月營收約1.4億元,約等於2010年全年營收。

國美網上商城內部人士稱,公司希望今年到20億元。但這不及京東2010年的1/5。而國美旗下另一電商子品牌庫巴,2010年營收約5億元,2011年目標為10億元,同樣遠不及。

而昨天劉強東在微博裡表示,公司年初預計今年營收240億元至260億元,現調整為280億元至300億元。這一數據已接近國美、蘇寧實體店營收的1/4。

蘇寧相關人士斷言,如果只算家電類產品,京東增長不可能那麼高。劉強東很坦誠地透露,日用百貨部分增長了522%。

不過,儘管口角橫飛,中國電商市場卻在迅速壯大。國美們、京東們均多次強調,這一市場目前還處於初期階段,市場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領導者。眼下,它們仍在野蠻生長,時而兵戎相見,時而惺惺相惜。

韓德鵬透露,國美網上商城正快速擴張,正在北京建一個2萬平方米的辦公中心,今年員工人數將從520人擴張到1200人至1400人。

蘇寧易購之前表示今年將組建6000人電商團隊,不過內部人士透露,其中有與實體部分共享的人力。

京東更瘋狂,宣佈獲得第三輪15億美元融資的當天,劉強東說,幾乎全部投到物流與技術研發的建設項目中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96

五星級鴨王改攻品牌三振對手

2011-6-27  TCW




六年前,如果有人說本土養鴨人家 可以攻進頂級法國料理,一定會被笑癡人說夢。而今,「我們是用宜蘭的豪野鴨。」無論是採訪五星級飯店還是高級西餐廳,不消我問,主廚們都會特別報上這鴨肉 履歷來,神情彷彿在介紹美國安格斯牛或北海道帝王蟹一樣。讓宜蘭鴨跳脫鴨賞名產,成為高級料理店爭相宣傳的名牌,是一個六年四班的年輕鴨農自己創造出的藍 海。「豪野鴨」這個名字,讓林和曄六年內從背債四千萬元,到今年營收上看七千萬元。

坐落在宜蘭三星鄉,一萬六千坪大的豪野鴨場,兩萬多隻鴨在青山綠水下盡情的玩水、曬太陽,空氣中沒有腥臭味,砂石地彷彿鋪了層雪白的絨毛毯,每年有十四萬 隻以上的櫻桃谷鴨在此成長茁壯,賣進各大中、西式餐廳。「鴨肉搭黑皮諾葡萄酒很棒,鴨肝就適合配甜白酒。」理著平頭、拿著iPhone談生意的老闆林和 曄,筆挺的名牌西服,體面有型,難以相信他平日是穿著雨鞋清鴨糞的鴨農。他懂美食、會品酒,常出現在美食圈的記者會、餐酒會上。這類場合是豪野鴨的主要戰 場,觥籌交錯間,又談成一筆生意。

負債起家! 媽媽一通求救電話,讓他放棄出國

雖說是繼承家業,但「豪野鴨」的故事,可不是幸福家庭的風光薪傳,而是充滿泥濘的顛簸之路。「從零開始很簡單,但我是負債起家。」林和曄苦笑道。早年養鴨 人家大都以種類多、大量生產的方式來經營,什麼鴨都養。但在中游盤商的階段,就被剝了一層皮。「你不聽話,他就『制裁』你,要不故意晚半個月來收,耗損飼 料就賠了十五萬元。也有車子開來,先把水箱裝滿過磅,鴨子上車兩次過磅前,偷偷把水漏光,坑我們的錢。」加上父親不善管理,債台越築越高,終於無力回天, 宣告破產。

六年前的他,研究所畢業後在台北工作,一通來自宜蘭老家的電話,改變了他一生。「我媽打來,說家裡撐不下去了!」上門的都不是客戶而是債主,「我問老公怎 麼辦,他竟回說不知道,我只好把問題丟給兒子。」林碧蓮說。夢想與媽媽之間,林和曄選了後者。第二天把工作辭了,提著原本想出國闖蕩的三十萬元積蓄回老 家。「爸爸我沒得選,但我得保護媽媽,不然沒有人照顧她。」

在林和曄的字典裡,沒有「逆來順受」這個詞,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官司。他把父親扔一旁不處理的法律文件攤開,審視眼前的債坑有多深,賣地、籌款,一步步解決債務。農場整理好後,他明瞭延續過去的模式穩死,必須尋找新的活水。

自創品牌! 不願受制盤商,轉攻頂端客層

那時,宏?硍偎帠郈鴗H施振榮在《商業周刊》專欄點醒了他,提到台灣農業應建立品牌,「有自己的品牌,才會回頭鞏固品質,客人感受度更高,你的價值就變高。」加上過去受制盤商的惡夢,更堅定他要拿回主控權的決心,「豪野鴨」應運而生。

做品牌得先認清自己的市場定位,他觀察到國內鴨肉消費金字塔的頂與底間區塊非常大,首先,他將品種單一化,專心養「進可攻、退可守」的櫻桃谷鴨。櫻桃谷鴨 屬於北京鴨的分支,皮厚肉嫩,油脂均勻,法菜喜歡牠特別肥美的鴨胸,中菜則愛牠皮脆多汁的口感。為了保持品種純正,林和曄都從加拿大進口小鴨,林碧蓮依照 其毛色和活動力篩選後,再專心養大。以鴨胸來說,他設定比進口貨的價格低兩至三倍,比其他本土鴨價格高二○%。無論是高級餐廳或中低價位的餐館,這個CP 值都讓客戶有「賺到」的感覺,「所以我投進好球帶的機會大,別人很容易被三振!」林和曄得意的笑說。

此外,林和曄腦裡彷彿有個分析軟體,只要輸入客戶的基本資料,如「單人消費一千五的高級西餐廳」,就跑出「鴨胸、冷凍切塊」的相對應商品;價位五百的居酒 屋,可能是鴨肝、生鴨胸;三百元涮涮鍋,給它去骨鴨腿。「懂客戶的需求,幫他規畫,替他省錢,通常談成的機會超過七成。」這是林和曄的不敗心法。

要別人埋單,品質一定得保證。於是林和曄申請生產履歷認證,水質、抽血、培育紀錄都攤在陽光底下。豪野鴨個個體型碩大,羽毛潔白蓬鬆,該區的活水和砂石地 也是主因。這種鴨愛乾淨,沾到雨水就會把全身啄得光禿禿,又喜歡趴著,排水良好的砂石地,可防止最值錢的鴨胸受傷腐爛。為了維持純淨的環境,林和曄三不五 時得跟盜採砂石的廠商抗爭,「他一開挖,我就去檢舉。」

此外,櫻桃谷鴨吃不胖又挑食,三公斤飼料才換來一公斤肉,林和曄特地在飼料上下重本,從第二十天開始,他就加料阿根廷進口原粒玉米和智利魚粉,「鴨子一聞 到魚味就瘋掉了!」這是鴨肉漂亮油花的來源。不過,櫻桃谷鴨腸胃不好易夭折,過去較缺乏食品安全概念,一生病就打藥,導致鴨子體內有許多藥物殘留。本身學 食品科技,林和曄以預防取代用藥,只要看天候不好,就在飼料中加綜合維他命為鴨子強身護毛,且在小鴨階段就施打疫苗,降低染病率。

而豪野鴨的獨門資產,就是林碧蓮的兩大養鴨法寶:「養鴨日誌」、「分區管理」。林碧蓮每日登記的養鴨日誌甚至被農委會拿來當作範本參考。「端午節後,太陽 早起,晚才下山。」看似沒頭沒腦,卻跟鴨子是否長得好息息相關。「太陽晚下山,鴨子也跟著晚吃晚睡,我要配合牠們。」

賣力行銷! 一家家訪客戶,客訴也親自解決

每天清晨四點,林碧蓮就來巡視,病懨懨、腳受傷的,都逃不過她的法眼,「這區是『後段班』,長得慢的我都抓過來。」另闢一區,讓牠們有獨立水源和飼料。才能趕上其他「同學」進度,七十五天後順利畢業。

黃毛小鴨一區還獨享全天放送的廣播,這是林碧蓮自創的「收音機養鴨法」。「有時候人家會放鞭炮,聽習慣牠們才不會被嚇到跳起來跌斷腿。」收音機還特地放在 飼料旁,吸引牠們來吃東西,快快長大。巡完一圈,已經九點,下午四點又要再巡一次,「兒子為我回來承擔這一切,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鴨養好。」擦擦汗,六十 多歲的林碧蓮說。

媽媽專心養鴨,兒子奮力接單,這是一個濃烈母子情打造的鴨場。而林和曄面對客戶,身段可以放得很軟,去年銷售突破四千萬元,林和曄依然自己跑業務,開著十 五年的BMW,一家家拜訪客戶。記者某次採訪法式料理時,巧遇林和曄,原來該餐廳老闆訂了豪野鴨胸,抱怨肉柴,於是他帶來一副新的鴨胸,還帶來一位主廚好 友,親自料理給老闆 吃。

坦承自己是「緊追不捨」的人,看到商機絕不放過,只要東西夠好,「沒有做不成的生意,時間早晚而已。」林和曄自信的說,這一刻,他絕不是個只看天吃飯的鴨農。

【延伸閱讀】1.有自己的品牌,你的價值就變高。

2.母子齊心拚事業 林媽媽總說自己記性差,卻每天勤幫鴨子寫日記,回報林和曄為家捨棄留學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22

日本人種菜﹐中國人不是對手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4162.html

中國傳媒報導﹐日本企業在山東租下幾萬畝耕地﹐種菜﹐養牛﹐農田有鐵絲網保護﹐有攝像頭﹐高科技檢測﹐幾十個日本來的工程師派駐﹐已經花了幾千萬美元。

但由於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除草﹐五年下來都是虧損。產量不到當地農民的五分之一﹐這樣蹧蹋土地﹐當地農民都覺得心痛。由於不打農藥﹐農田的害蟲爬到當地農民的田裡﹐造成糾紛﹐最後日企還要賠償當地農民。

日本企業負責人說﹐這些土地﹐由於已經之前被化肥和農藥污染了﹐所以土壤需要花很多年時間來培養。「在十年內不會想盈利。」

文章的報導在中國有很多反響﹐有的罵是為日本企業做廣告﹐但也有表示敬佩﹐覺得中國農業模式應該反思。

我覺得這真是活生生的例子﹐讓人對日本這個民族震驚不已。

首先﹐相信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沒有一個中國政府可以做到這樣的事。

先不說﹐現在的企業和政府都是急功近利﹐其實現在在中國﹐也有很多人在搞有機農業﹐但都沒有這樣的決心和魄力。

其次﹐日本人的目光遠大﹐真是讓人感到恐怖﹗

這家日本企業和中國政府簽的協議﹐已經說明產品不會銷售日本﹐只會在中國市場銷售﹐這也山東政府願意把這麼大土地出租給它的原因。

它的目標市場是將來中國的高端市場﹐大概有幾千萬的消費人口﹐為了吃完全放心的食品﹐不會在意金錢那種。

坦白說﹐這樣的消費群體﹐目前中國還在培養﹐但過幾年﹐一定是龐大無比。

對這家日本企業來說﹐租了土地﹐完全沒有必要急功近利地推出產品﹐還不如等這個市場慢慢成長。而在頭幾年﹐可以慢慢恢復地力﹐建立品牌。

試想﹐再過五年﹐如果消費者(他們的數量是現在的好幾倍﹐也將更捨得花錢)知道有一家這樣的公司﹐肯花十年的時間來回覆土地有機耕作的能力﹐你覺得他們還有選擇嗎﹖它到時要怎麼定價都可以﹗

到時候﹐中國本土的高端有機食品公司﹐恐怕只會剩下這家日本企業了﹐所有中國公司都不會是它的對手。悲哀的是﹐這到時將是現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5

會計師轉業做包材 打趴日本對手

2012-1-9  TCW

企業創新有兩種:一種是無中生有,以獨一無二技術創新領先;另一種則是後進突圍,從細縫中找到創新之道,讓 自己成為領先者。
生產空氣柱緩衝包裝材料、坐落於新店山邊的亞比斯國際,贏的策略正是後者。 擁三十五項專利數量比日本對手多三倍 成立於二○○三年的亞比斯國際,靠著三十五項空氣柱緩衝包材國際專利,國際客戶橫跨了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和中國,包括杜邦(Duont)、惠普(H)、三星(Samsung)和索尼(Sony)等。

不管是專利數還是大廠客戶數,均領先競爭對手日商AIR-AQ三倍之多,堪稱 「小池塘中的第一名」。 過去,生產商為了保護各種電子產品、酒瓶免於碰撞造成損壞,通常會在箱子與產品間,放上一層緩衝包材,例
如:保麗龍、EE、紙塑等;但在環保、省空間趨勢上,出現了外觀如氣球般的氣柱式緩衝包材。
空氣柱緩衝包材僅占整體包裝材料的五%至一○%,可謂「新起之秀」。 九年前,當時四十八歲、會計師出身的廖耀鑫準備創業,在朋友推薦與看好環保趨勢下,決定切入空氣柱包材領
域。當時的他,想得單純,認為只要從日本進口設備,就能接續生產。

只是,「跟日本人買設備、材料時,大家是朋友,一聽到你也要加入戰局,敵我態勢就出來了,」廖耀鑫苦笑著 表示,當時「他們開出價格比原先使用保麗龍成本貴五成。這樣一來,原本使用空氣柱包材可以讓成本降低兩成的 價格優勢,頓然全無。」

而即便機器到位,挑戰依然非常大。好比說,要達到完全貼合、包緊客人需求的空氣柱形狀,就要能客製化,但 機台設備是固定的,生產流程也是固定的,常因為製程中充氣條紋的壓製到裁切,一個關卡的失誤,便出現不良品
。此外,產品還要能通過承受重力加速度衝撞的落測實驗。
一般來說,科技廠商多要求空氣柱包材緩衝能力,要能如彈簧般,即使產品從百米落下也要絲毫未損的性能。 創業初期虧慘了發不出工資,抵押六間房 兩年時間過去了,從材料、設備、細緻度和應用面設計,廖耀鑫共投資了近億元。不斷實驗,眼前的亮點卻始終
黯淡。發不出工資、剩下老婆簡婉慈、弟弟廖耀全三名員工、抵押了上海、台北共六間房子,最慘時,公司一年營
收只有二十四萬元。

虧損連連,為什麼還這麼堅持?「做不起來,不是產品不對,而是技術和自己的知識不足。」既然頭已經洗下去
,他不甘心就此認輸。「認賠出場,資金、技術轉眼成空,但既然產品趨勢是對的,只要研發出對的方向,就能搭
上成長曲線。」想清楚後,在妻子、亞比斯國際經理簡婉慈支持下,他又投入研發。
傻傻的堅持,讓自己差點破產;但能夠後發突圍,同樣來自傻傻的堅持。 第三年改良技術砸三千萬,築專利護城河 到了第三年,連夜晚作夢都會夢到實驗、改良的廖耀鑫,累積前兩年的失敗,利用過去學校所學建立研究方法
,把變數簡化,在混合問題的障眼法中,抽絲剝繭解決「細節中的魔鬼」。

以克服材料薄膜厚薄不均,造成吹氣就爆開問題為例。他先瞭解到,材料、貼合度不強和壓製工序中三層材質壓 合不平整有關。廖耀鑫就從機台下手,讓原來一起平壓的三層融合,改成像齒輪交錯般壓製,這樣就能達到平整狀 態。

另方面,他也將改良技術拿去申請專利,築起競爭的「護城河」。「申請歐洲一個專利至少要三十萬元,每個專 利固定申請六個國家,最少要八十萬元。」但他說:「不申請不行,中小企業技術門檻不高,一推馬上被仿冒,就 死了。據我的觀察,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都死在這裡。」光在專利上的投資,就超過了三千萬元,比現在一年獲利 還要多。

而當他掌握三十五個發明專利,不僅陸續取得三星、惠普和索尼等科技大廠的訂單;同時,也築起自己的競爭門 檻。

二○○七年時,競爭對手日商AIR-AQ眼見昔日吳下阿蒙日漸壯大,於是,一狀告上法庭指控亞比斯專利侵權。但 因為在研發中便申請專利,經過三年訴訟,最後由亞比斯獲得勝訴。

「將產品改良到好用,且具有專利,是亞比斯最大的競爭優勢,」二○○九年投資亞比斯的華陽創投協理李天翔 說。價格優勢加上創新優勢,也讓目前亞比斯在台灣和蘇州共有十一條生產線,平均月產四百二十萬個空氣柱包材
,「已供不應求,明年還要擴充到二十條產線,」廖耀鑫說。
目前亞比斯隨著產能開出、加上大客戶數逐年以兩成速度增加,每年營收與獲利不斷成長。 在空氣柱緩衝包材製作中,比得是閉氣最久的能耐,而這不也正是亞比斯一路走過來的真實寫照?因為憋得久
,埋頭鍛鍊讓自己更強,它今日才能成為小池塘的第一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84

書店「包裹」商場 誠品對手變Sogo

2012-1-9  TCW


誠品書局是靠賣書起家的,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誠品整個集團二○一一年將出現首度營收突破一百億元,每股 稅後盈餘(ES)也逼近兩元,創下誠品成立二十二年以來最漂亮的成績單;有意思的是,這份成績單背後,有著誠 品轉型的故事,包括經營商場,賣肥皂、賣醬油、賣兒時零食……之類的銷售,都使得誠品在銷售書本的知識財之 外,另外開出了一條文化財的財路。

誠品二○一一年整體營收達到一百一十億元,較二○一○年成長一二%,也將是二○○四年轉虧為盈以來,獲利 幅度是繼金融海嘯後最豐收的一年,預估ES接近兩元,其中主要獲利來自商場,占了整體獲利七成比率,書店僅占 獲利比重三成。

賣風格,變觀光熱點!每四人就有一人來台必逛 誠品轉型之路,是如何把愛書人轉化為經營商場的商機,第一步就是「賣生活風格,將文化財轉為觀光財」。

「誠品獨特競爭力就是把書店當作品味、生活風格來賣。」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分析。「能夠賣『生 活風格』,在轉型觀光產業時,才能吸引外地觀光客。」二○一一年誠品到店人數一億二千萬人次,其中海外觀光 客約占一百五十萬人次,觀光局統計該年來台觀光達到六百萬零一百一十人次,平均每四個觀光客就有一人來台必 逛誠品。

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也提出同樣觀察。「誠品商場比一般書店大,不能僅靠賣書營利;如果跟百貨公司比,相 較較小,所以要走出與文化相關結合的獨特特色。」
賣故事,變品牌賣點!本土肥皂一年可賣破億元 也就是說,抽象的生活風格要包裝成可銷售商品,「商場跟文創平台不同處,前者看重商品本身,而誠品則在意
商品背後的創造人。所以前者會談商品價格,誠品卻著重在商品製造人跟作品之間的故事。」誠品控股總經理李介
修說。

舉例來說,「誠品知味」專門販售台灣在地食材,像兒時零食、古法釀造的醬油,原本很平常的日用品,加上背 後奮鬥故事,發酵在誠品營造的文創平臺上,就能產生不同效益。

以阿原肥皂為例,一塊肥皂,走的雖是本土自產路線,但賣的是國際品牌價格。一塊肥皂能賣到兩、三百元,是 一般市售肥皂的四、五倍,卻創下年營業額上億元商機。「我們一直都清楚自己的品牌價值:肥皂是載體,文化、 夢想,才是我們想傳達、分享的內涵。」創辦人江榮原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將有故事的香皂擺在文創商場中
,與一般商場所展現的坪效就差了近萬元。
賣人潮,變集客據點!會員消費是一般書店三倍 第二步則是用集客力創造坪效新價值。 別蓮蒂指出,賣場經營講求坪效,但坪效不只僅有商品力,還有集客力。「誠品的集客力是集中追某種特色、訴
求的人,能掌握這群人,他們出手消費跟一般到百貨公司消費者就會不同。」
目前誠品會員客群就超過七十萬,專注於經營這群人,其平均消費購書量是台灣人到一般書店的三倍。 誠品會員平均一年購買十二本書,若以每本書背約厚三公分計算,一年內購買的總冊數可以疊出接近五百座一
○一大樓。站在愛書人的基礎下,用書籍文化來帶動商場人潮,當人潮轉化成商潮,就成為誠品集團總營收突破百
億元的關鍵因素。

誠品控股副董事長吳旻潔坦言,營運壓力是改變最直接的推手。連她自己都曾經質疑過創辦人吳清友:「為什麼 誠品要做商場?那不是誠品。」當時,她並沒有得到滿意答覆。等她真正坐上管理位置時,才理解書店的風光,若 是不靠商場的獲利來支撐,可能無法長久走下去。

截至二○一一年底,誠品結合書店和商場模式的複合式商場,全台有三十九家店,二○一二年也將在台中經典、 新竹巨城、新北淡水、新板特區等店要開幕,而結合電影院、音樂館和旅館,總樓地板面積達一萬四千坪的北市松 山菸廠據點,預計於二○一三年開幕,更進一步將「誠品」品牌印在各種商業模式上。

同時,在二○一二年也將進軍香港,於銅鑼灣開出首店;二○一三年底於蘇州成立中國誠品首店,「台灣誠品風 味」觸角正式跨出海峽。

為了迎向下一個二十年,誠品不僅要西進中國市場,還要準備公開上市。

雖然誠品的轉型有了初步成果,然而,橫在眼前的就有種種挑戰:「如何將台灣誠品風味複製到外地,在硬體方 面,如果外地不能鋪木板呢?如何營造誠品原始氛圍?在軟體方面,如何將抽象風格清楚描述?台灣味和在地文化 的比重?」別蓮蒂提出她的質疑。

挑戰的第一步,誠品跨出去了,當未來競爭對手不再是金石堂或者傳統書店,而是轉變成微風廣場、Sogo百貨或 是ATT 4 FUN複合式商場時,賣文化氛圍的競爭優勢是否還能持續,還有待時間觀察。

【延伸閱讀】ES重回金融海嘯前高點——誠品歷年營收、E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