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9013&time=2011-04-16&cl=115&page=all
備受關注的iPhone4又迎來了新的促銷政策,而這一次並不利好於消費者。4月12日起,中國聯通取消了此前最受歡迎的一個套餐政策,即預付 5880元話費加入286元月費套餐即可「零元購機」。這一調整的背後,是聯通對iPhone4的最高補貼比例從原來的73%降至53%。
值得注意的是,iPhone4的最新補貼力度甚至已經低於聯通的另一部戰略終端——聯想樂Phone,後者的補貼水平是56%。
「2011年,聯通拿出180億元補貼預算用於返還消費者,其中有150億元是給iPhone準備的。」一位聯通內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由於286元套餐「零元購機」的補貼力度太大,事實上聯通「很難從iPhone的合約計劃中掙到錢」。
聯通今年對3G用戶的補貼預算,幾乎3倍於去年。上述聯通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指出:「聯通的補貼額度都是根據對競爭對手的分析及自身財力 測算出的,體量更大的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用戶補貼額度相對於聯通只多不少。」2011年以來,運營商對3G網絡用戶補貼均有跨越式的投入增長,可以想見 正在演進的3G用戶大戰的激烈程度。
挖掘市場上的明星機型,將其引為戰略合約終端,再配以一份優厚的話費補貼政策,這種「捆綁銷售」模式,被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奉為圭臬,是各自發展3G用戶、特別是爭搶高端用戶的重要手段。
不過,對於聯通來說,引入iPhone是亦喜亦憂。很快,聯通便發現自己誠惶誠恐「迎娶」回家的這款紅得發紫的明星機型,居然是一頭「怪獸」 ——特別是iPhone4上市以來,一方面每月給聯通帶來數十萬的3G高端用戶,另一方面也無情地吸走了聯通用戶補貼總預算中近八成的份額。
在聯通所有合作終端機型中,iPhone一花獨放,強力「吸金」,其他合約機型則處於「喂不飽」的狀態。並且,補貼分配結構的嚴重失衡,惡化了聯通在「捆綁銷售」策略中的產品結構。
過分倚重iPhone,給聯通的未來種下了隱患。儘管iPhone對提升聯通3G合約用戶收入功不可沒,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旦與蘋果 的合作有閃失,聯通的營收狀況就可能受到巨大影響。然而,聯通的終端戰略,該如何從iPhone的「控制」下分散風險、成功轉型?誰又可擔當它的救贖者?
首戰失敗
2009年5月17日,聯通宣佈WCDMA開網商用。彼時,聯通從國外3G網絡市場營銷策略中總結出兩種不同的路徑——軟啟動(The Soft Launch)和大爆炸啟動(The Big Bang),最終聯通決定選擇後者,其特點就是儘可能快速部署網絡建設、推廣業務並搶佔市場。
在三種3G技術標準中,WCDMA網絡技術和產業鏈都最為成熟,擁有最為豐富的終端產品。開網之初,聯通從多家廠商「選秀」了50多部機型入圍首批定製,並交由聯通華盛公司負責全國經銷。此時,聯通對於終端選擇還只是「選型」,並未提及「戰略」層面。
入選機型內置聯通的業務,外殼有中國聯通和沃3G的Logo(標識),當時聯通華盛執行的用戶補貼率是20%,即用戶在24個月的合約期內所消費總話費的20%,可作為其購買終端的補貼被返還。這一政策是普惠性的,沒有對不同終端進行有針對性的區別營銷。
「當時廠家和聯通對這些機型的業績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後來的表現令雙方都不滿意。」一位聯通華盛內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回憶說,銷售不佳的重要原因,就是首批戰略機型的補貼力度過弱,對消費者沒有吸引力。
以一個用戶每月消費250元話費來舉例,其兩年總計消費話費6000元,按照20%的補貼率計算,聯通承諾贈送給消費者的話費補貼只有區區1200元。這種「聊勝於無」的購機補貼,對於嚮往價格高昂的明星終端的高端用戶來說,完全不具吸引力。
用戶橫向一比較,馬上就會發現——「同樣每月消費250元話費,換到另外兩家運營商就可以拿到更好的手機」,用戶當然會更願意選擇他家。
「終端選型的本質就是貼錢,而2009年聯通的補貼策略還是非常保守的,大量的補貼預算都沒有花掉。」前述華盛內部人士指出,三家運營商之中,聯通的補貼力度一向最弱。其原因,一方面是財力不濟,另一方面則是初期營銷政策的思路過於保守。
同年10月,聯通首款戰略終端iPhone的上市,則令首批參與聯通定製選型的手機進一步遭遇冷落。
2009年8月,聯通和蘋果公司聯合宣佈,「就在未來幾年裡合作在中國銷售iPhone手機一事達成一致」。此後,為確保iPhone這款「明 星中的明星」機型上市一炮打響,當時聯通的終端運營團隊,從集團銷售部到聯通華盛公司,「很大的精力都被牽扯在iPhone上市這件事上」。
「大家當時的主要精力都在準備迎接10月的iPhone上市。iPhone之前的終端機型,賣不好就賣不好了。」前述華盛人士回憶說。廠商把手 機交給了聯通,聯通則交由華盛承擔社會渠道分銷。而當時聯通華盛尚屬成立初期,公司在各地的人員配備,IT系統和物流系統的商務支撐能力以及渠道的縱深都 比較薄弱,這樣一個很不成熟的市場分銷渠道,其銷售的慘淡可想而知。
那些曾積極參與首批定製終端選型的廠商,大多對這樣的局面心灰意冷。大品牌廠商對此雖有微辭,但還會以「維護與運營商長期合作關係」為上;而一 些小的廠商則特別關注產品銷量和短期收益,「因為玩不起而選擇退出」,這其中就包括了日後在Android智能手機市場快速崛起的多普達(即HTC用於運 營中國市場的品牌)。
此後,中國聯通試圖調整戰略終端的產品結構,在iPhone上市之後,又放出一些諸如「普及型智能機」這樣的低端戰略機型項目,並且把補貼力度 由原來的20%一路提升到40%、56%。但由於有了第一次合作的失敗教訓,或因始終處於iPhone的陰影之下,一些廠家從此便不再積極地向聯通報送 「選秀」機型了。
「怪獸」來了
2009年10月末,聯通開始發售一代iPhone。以3GS 16GB版本為例,最初執行的「預存話費贈手機」的合約計劃中,需要預存6999元,同時執行最高一檔886元的「月度最低消費」套餐才可以做到「零元購機」。該政策對用戶的補貼率只有33%。
直到2010年5月初,聯通首次調整了iPhone合約計劃,用戶只需要預存5880元並加入286元套餐,即可實現「零元購機」,補貼力度由33%驟升至73%,此舉幫助聯通扭轉了iPhone月度銷量不足10萬台的僵局。
此後,iPhone的銷量突飛猛進。2010年9月25日聯通版iPhone4上市,繼續執行預存5880元選擇286元套餐即可實現「零元購 機」的補貼政策。上市首日銷量即突破4萬部,其預約用戶還在以每日1萬的數量增長。截至2010年12月末,聯通版iPhone4上市三個月已售出約60 萬部,預約用戶超過70萬。
前述聯通華盛內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至2011年4月12日聯通調整合約計劃前,iPhone4的月銷量已經突破30萬部。
「我做了這麼多年,iPhone4以這麼高的售價每月居然可以賣掉幾十萬部,這在國內手機市場還沒有先例。」該人士指出,過去曾創下相似戰績的手機品牌只有諾基亞,卻只是價格在500元到1000元之間的中低端機型。
在iPhone4之前,4000元以上的高端明星機型,以往最好的月銷售紀錄也不過是三四萬部。而售價在2000元左右、一度被喻為「街機」的 諾基亞E71,其最火爆的銷售紀錄也不過是十幾萬台。iPhone的出現,成為3000元價格段消費群體手機升級換代的首選機型。
2010年iPhone補貼政策的調整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但iPhone的一花獨放也令聯通備感危機。「不能在iPhone這一棵樹上吊死。一 旦iPhone在供貨上出現問題,抑或市場出現飽和,還有如果聯通與蘋果公司的合作破裂,須得有其他後援及時補充其留下的空缺。」前述聯通華盛內部人士表 示,中國聯通已認識到過於依靠iPhone來發展3G高端用戶,已經造成其產品線的嚴重畸形,如果繼續坐視不管,後果將不堪設想。
於是,聯通開始積極籌劃其他戰略終端項目,希望分散iPhone的風險。2010年5月,聯通引進祼機零售價格只有2499元的聯想樂Phone成為公司第二部「戰略合約計劃手機」,其享受的補貼力度比iPhone略低,但也達到了56%。
此後,聯通還推出普及型智能機項目,其核心指導思想是對售價在1000元至2000元之間、具備智能操作系統的終端,給予40%的補貼去發展3G用戶。該項目由中國聯通集團銷售部牽頭負責,從天語、華為、中興、諾基亞和索愛五家手機品牌中各選擇一款新品參與。
五款手機中,價格最低的中興X850的祼機零售價為1180元,用戶如果選擇每月126元的話費套餐,就可以「零元購機」。價位最高的索愛M1i的祼機零售價為1880元。不過,前述華盛內部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評價稱,此次推出的五款機型從其品牌影響力來說「市場競爭力一般」。
「大家對這個項目原來還具有很高期望。當時補貼力度算是比較高的。但這一年下來,最終的效果離期望值還是比較遠。家裡有iPhone這樣一個 『悍婦』,其他『小老婆』肯定就不能被照顧得很好。」該人士抱怨說,在聯通針對合約機型的補貼中,iPhone獲得的補貼在總補貼中的佔比已高達80%至 90%。補貼池子就這麼大,「分配不均」的結果必然是讓其他合約機型「受氣」「吃不飽」。
「提起聯通,就只有iPhone;移動和電信卻給用戶留下『合約終端更加豐富』的印象。」一位業內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指出,三家運營 商所持的3G網絡制式各不相同,所以原則上並不存在「爭終端」的現象。聯通在三家運營商中規模最小,電信和移動2011年補貼預算只可能高於聯通給出的 「180億」。而且其戰略終端產品結構比較均衡,不存在聯通iPhone這樣一個「怪獸」,因此可以「很從容」地給各個終端分配補貼。
誰來救場
進入今年4月以來,無論是蘋果零售店還是蘋果公司的其他社會分銷渠道,iPhone的貨源供應都明顯較過去充足,用戶購機已不需要登記預約了。市場供需關係的改變,讓聯通選擇「順勢而為」,於4月14日起開始以4999元出售iPhone4 16GB祼機,同時推出相應的「購手機入網送話費」促銷政策。
此舉不僅可以讓聯通輕鬆掙取200多元的「批零差價」,還可以大大降低話費補貼,提高業務收入。
自2010年5月聯通大幅調整補貼力度以來,補貼款項被計入當期運營成本,而來自用戶的套餐收益卻需要在未來24個月內分期收取。據近期公佈的 2010年全年業績數據顯示,2010年聯通總收入1713億元,同比增11.3%;但受累3G終端補貼,淨利僅38.5億元,同比跌59.7%。其 中,3G業務收入達115.9億元,3G用戶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即每用戶平均收入)達124元。
目前,三家電信運營商之中,中國聯通的ARPU值最高,其中iPhone引入的高端用戶對於提升聯通3G合約用戶的ARPU功不可沒。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此依賴iPhone的「獨腳凳」似的產品結構,令聯通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風險,終端產品戰略調整勢在必行。
目前,從華盛的角度來說,在眾多的手機合作廠商中,對索愛的支持力度最大。這首先是因為在國際一線手機品牌商中,索愛惟一「押寶」WCDMA制式,三星或摩托羅拉等品牌和其他兩家運營商皆有合作,而索愛在3G領域則只跟中國聯通合作。
索愛在其自有社會渠道方面,與此前合作的愛施德和天音控投都出現了一些問題,因而也較倚重聯通華盛。而且相對於諾基亞和三星,索愛屬小眾品牌,產品用戶主要集中在一到二三線城市市場,恰好與華盛渠道契合度最高。
不過,儘管索愛備受華盛的關愛,仍無法幫助聯通從根本上改善產品結構。「下一步的重點還是要跟諾基亞去合作。」前述華盛內部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iPhone一旦在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與聯通的合作出現問題,未來最有可能承擔空缺的手機品牌,只有諾基亞。
「諾基亞的市場地位在那裡擺著。雖然大家都在嘲笑它,但就看歷史份額和當下的銷量,只有諾基亞能擔此重任,別的品牌都夠嗆。」該人士表示,諾基 亞產品線橫跨入門級、普及型智能機以及中高端明星機,按每一個價格段、每一個項目現有的銷售數據來看,除iPhone外,給聯通帶來最多合約用戶的機型還 是諾基亞的幾款產品,總體月銷量接近10萬部。
當然這一銷量數字與iPhone仍有「1︰4」的差距。此外,在貢獻度上,iPhone的綜合ARPU值超過200元/月,是其他合約機型ARPU值的2倍,所以總體收入貢獻幾乎是「8︰1」的差距。
一時間很難找到與iPhone相媲美的明星機型,是聯通必須面對的客觀事實;而另一方面,聯通的銷售渠道也存在較突出的問題。
銷售帶聯通合約計劃的定製手機,對於與聯通合作的社會渠道來說,並不是很合算的買賣。對於這些零售商而言,經銷非合約手機,可以舒舒服服地掙到 幾百塊錢的批零差。而靠銷售合約機型幫助聯通發展合約用戶所獲得的佣金收入,按現行的結算流程,需要從消費者每月實際交納的話費額中,按10%的比例分 24個月逐月抽取。這對手機零售商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
同樣在渠道商的佣金合作環節,中移動要「大方」許多。2010年,中移動曾對一款三星的TD手機出台刺激政策,渠道商每為移動發展一位合作用 戶,就可以一次性直接獲得500元佣金。「當時天音公司都賣瘋了,既能掙經銷差價,又能從移動直接拿到可觀的佣金,整個項目最後讓天音拿到了上億元的收 入。」一位業內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
「簡而言之,就是聯通財力不濟,基礎薄弱,補貼不起,佣金砸不起,廣告也做不起。與此同時,與蘋果的合作,大量的補貼又被iPhone吸走,導 致隱患重重。」前述聯通內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樣描述聯通在終端問題上所處的困局,「但聯通的這場戰略終端產品結構調整,我不樂觀,因為短期內我 看不到誰能夠替代iPhone。」
財新《新世紀》實習記者倪偉峰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