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已經成為市場上無法忽略的一股重要力量。以保險公司起家的安邦,在短短數年時間里資本迅速擴張,無論是國內市場頻頻舉牌,還是海外市場瘋狂“掃貨”,其膨脹速度都令人咋舌。這匹黑馬究竟是如何煉成的?底氣又是從何而來?
今年12月,安邦保險集團註冊資本金額達到619億元。據公開信息,中國人保集團註冊資本為424億元,中國人壽為282億元,中國平安為79億元,中國太保為90億元。而未上市的中國再保險集團股本為364億元。2012年安邦保險集團正式宣布成立,僅僅經過兩年的擴張,總資產已超7000億元,位居行業第四。
官網顯示,安邦保險是一家綜合性保險集團,總資產規模達7000億元,目前擁有財險、壽險、健康險、資產管理、保險銷售、保險經紀等多種業務。
安邦目前在A股市場上持有9只股票,分別為金地集團、招商銀行、金融街、民生銀行、華業地產、吉林敖東、中國電建、工商銀行和萬科A。持倉股票的總市值達1000億元。
那這兩年,安邦究竟幹了什麽?
1 持股招商銀行10%,第二大股東
招商銀行公告,截至12月9日,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公司股份達總股本的10%。截至三季度末, 安邦財產保險持有招行股份的7.36%,是第三大股東。這是繼去年12月斥資百億元增持招行股份之後,安邦保險再度觸及舉牌線。
2 持股民生銀行超過10%,第一大股東
民生銀行公告稱,截至2014年12月17日,安邦保險擁有公司表決權股份數量為3,404,014,005股,占比10.00%,為本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3 三次舉牌金地集團持股近19%,第二大股東
截至2014年4月8日,安邦人壽通過安邦人壽保險傳統賬戶購買金地集團股份累計達到2.23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旗下子公司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達到2.24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兩者合計持有金地集團股份達4.47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0%。
4 三次舉牌金融街持股20%,第二大股東
金融街12月18日晚間公告,截至12月17日,安邦保險旗下公司合計持有公司股份比例達到20%。
5 收購比利時FIDEA保險公司100%股權,並購德爾塔·勞埃德比利時銀行
12月16日,安邦宣布以2.19億歐元的價格並購德爾塔·勞埃德比利時銀行。這是安邦繼收購比利時百年保險公司FIDEA之後,又一次100%股權收購比利時金融機構。
FIDEA保險公司是比利時保險市場的知名品牌,擁有一百多年的經營歷史,通過多元化分銷渠道向個人客戶和公司客戶提供綜合性保險服務。FIDEA保險公司擁有全面的網絡、豐富的產品線、完善的風控體系,以及專業的產品設計能力。FIDEA保險公司長期以來保持充足的償付能力。
6 斥資50億元成都農商行持股35%,控股股東
7 斥資超120億元從希爾頓手中買下紐約地標華爾道夫酒店
今年10月6日,安邦以19.5億美元(約12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從希爾頓手中接盤久負盛名的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此舉引發極大關註。
8 持有華業地產4.99%,第三大股東
9 萬科第三大股東、工行第七大股東、吉林敖東第四大股東、中國電建第七大股東
10 傳安邦有意收購韓國友利銀行
另據新浪財經的報道,市場傳聞安邦保險集團將收購韓國排名第二的商業銀行韓國友利銀行。事實上,若安邦保險集團收購的資產,將不僅僅是該銀行本身的資產。新浪財經從美國證監會獲悉,目前韓國友利金控的業績報告已刊登。而11月1日,韓國友利銀行已完成與韓國、美國上市的友利金融控股的並購,友利金融控股的名字將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重組後的友利銀行的新股。也就是說,傳聞中安邦保險集團尋求並購的是一家上市銀行。
神秘安邦 橫空出世
2004年,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僅5億元,這10年間,安邦保險經歷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迅猛發展。
安邦保險前身為安邦財險,由上汽集團聯合中石化等數家央企設立。因股東雄厚的資本實力,成立之後的安邦財險接連增資,2009年時已至51億元。2013年底,因舉牌金地集團、招商銀行兩家上市公司,傳聞將收購世紀證券、香港永亨銀行,此前並不廣為人知的安邦保險浮出水面,並被業界視為2013年底橫空出世的保險業“土豪”。
不過,安邦保險的保費收益業績並不耀眼,根據保監會網站公布的數據,在2014年1~8月,安邦保險的財險保費收入為33.6億元,在中資保險公司中僅列第17位;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為332億元,在中資保險公司中僅列第8位。
但其投資卻很廣泛,據公開信息,安邦保險涉足投資的包括招商銀行、民生銀行、金地集團、工商銀行、中國電建、吉林敖東。此外,安邦保險的高管十分神秘,在其官網上,幾乎查不到關於安邦保險高管的任何信息。
2010年,在集團公司成立後,安邦財險董事長胡茂元出任集團董事長,吳小暉出任安邦集團CEO。不同於集團公司成立後在業務擴張上的引人側目,安邦集團CEO吳小暉是一個低調到找不到太多公開信息資料的人。在他的掌舵下,安邦集團正在成長為一家跨國金融集團。
根據保監會在2013年11月14日的公示,最新的變化是保監會核準吳小暉擔任安邦保險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原集團董事長胡茂元出任董事。保監會同時核準朱藝、陳萍、姚大鋒、趙虹、陳小魯等人在安邦集團的董事資格。
據財新網報道,吳小暉實際控制的另一塊資產國通高盛,不在安邦體系內,但在資金、投資上又互有關聯。
吳小暉任國通高盛董事長,其投資風格與安邦集團頗為相似,但在投資不動產、銀行之外,更布局能源投資。安邦集團自身則通過另一管道從事能源投資。2009年7月,北京安邦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2億元,單一出資人為北京安邦物產有限公司,兩者在同一地點辦公。法人代表何新民,即上述安邦集團第一大股東聯通租賃集團的法人代表。
以下圖表來自財新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過去幾個月來頻繁出售掃貨民生銀行和招商銀行的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安邦保險”)終於“修成正果”。正式成為民生銀行最大股東的同時,安邦副總裁姚大鋒也當選為民生董事會董事。
金融新貴“有錢、任性”,30.85億股確立大股東地位
成立於2011年6月28日的安邦保險,在2012年底時總資產規模達到5100億元。據其官網最新數據,安邦保險目前總資產規模已達7000億元。縱觀安邦保險目前的版圖架構,包括了產險、壽險、健康險、養老險、國內資產管理公司、香港資產管理公司、保險銷售、保險經紀、成都農商銀行、邦銀金租、世紀證券。
在先後舉牌招商銀行、金地集團、收購華爾道夫酒店和比利時FIDEA公司,如今的安邦保險集團已聲名大噪,成為金融圈的一匹“大黑馬”。
根據民生銀行18日晚間公告披露第一大股東變更公告,憑借旗下4個公司5個賬戶持有的30.85億股,安邦保險持股比例達到9.06%,確立為第一大股東地位。加上中小企業投資公司3.19億股的表決權委托,安邦保險實際持有民生銀行表決權股份總數達到10%。原大股東劉永好旗下的新希望投資有限公司和南方希望實業有限公司合計持有民生銀行總股本的6.67%,成為第二大股東。
11月底,安邦保險第一次舉牌,宣布其持有民生銀行5%股份。在這一個月不到時間內,安邦保險又增持了約13.65億股民生銀行,以近期平均價8元估算,安邦保險投入了逾100億元用於增持。另外值得註意的是,現在安邦保險手中仍有“後招”,截至2014年11月28日,安邦保險持有民生銀行A股可轉債629萬張。
拿下民生董事會席位,想象空間還能再大一點麽?
而安邦更大的好消息則是安邦保險集團副總裁姚大鋒增補為民生銀行第六屆董事會董事的議案獲股東大會審議通過。
在23日的民生銀行股東大會上,民生銀行現任副董事長、第二大股東、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發言表示,安邦增持給民生銀行發展帶來很大想像空間。
劉永好申請在此次股東大會上以股東身份做了發言,他說想了很久安邦大比例增持民生銀行是好是壞,並稱安邦保險與民生銀行可以在業務上有互補,另一方面,安邦目前有眾多大力度並購舉措。
“誰能給民生帶來價值就支持誰。”劉永好表態稱,可能會投贊成票支持姚大鋒為民生銀行董事。
劉永好掌控的新希望和南方希望合計持有民生銀行股份22.7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6.67%,兩者作為一致行動人已變身為民生銀行第二大股東。
無獨有偶,華爾街見聞此前也報道,新財富銀行組第一名、國泰君安分析師邱冠華在報告中指出安邦保險舉牌民生銀行完全超市場預期,打開巨大想象空間(業務空間和股權空間)。
邱冠華表示,作為一家沒有真正控股股東的上市銀行,民生銀行對於安邦保險加速完善金控拼圖意義重大。而中投與民生銀行高管淵源深厚,意味著將會產生巨大想象空間:安邦、老股東、潛在股東的應對選擇可能給市場帶來巨大沖擊。
控股銀行昭然若揭,安邦火力全開
一位保險業內學者分析,安邦保險明顯有控股銀行的意圖,其目的就是參與銀行的管理,實現綜合經營。如果是財務投資的話,不會頻繁增持一家銀行,因為持續投資一家銀行風險比較大,不太符合分散投資風險的原則。
招商銀行的公告顯示,今年6-12月的7個月中,安邦財險分別在6、7、8、10、11、12月,6個月增持招行A股股份。目前安邦保險持有招商銀行的總股本為10%,已接近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
根據港交所提供的數據計算,對招商銀行的增持,安邦保險耗資超180億元。
此前,安邦保險集團試圖入局招商銀行董事會,但在隨後召開的股東大會上被投票否決。
2013年5月,招行董事會改選,安邦推選該集團副董事長、副總裁兼安邦人壽董事長朱藝為招商銀行董事候選人,出任非執行董事。但招行股東大會否決此項了議案,表決結果是,20.91%贊成,58.95%反對,20.14%棄權,贊成票位列10位候選人之末且未過半。
一位不具名銀行業分析師看來,雖然按照公司章,安邦保險集團可以提議增加董事會席位。但顯然大股東不同意他們加入。
不過雖未進入董事會,但雙方已經開展業務合作。據保險行業相關人士介紹,以招商銀行北京分行為例,在其銷售的保險公司產品中,安邦保險相關產品占比很高。
對擴展商業銀行的經營版圖,早在2011年9月,安邦保險集團斥資50億獲得成都農商行35%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
在其他金融領域,金融街公告顯示,安邦保險集團旗下安邦人壽通過積極型投資組合在二級市場上增持金融街5%股份(約1.49億股),使其持股增至7.44%,再加上安邦保險集團旗下和諧健康保險的12.56%持股,安邦保險在金融街上的總持股比例達到20%,逼近目前第一大股東北京金融街投資(集團)公司26.89%的持股量。
安邦保險方面還持有金地集團等上市公司的大宗股份。安邦保險近期還以19.5億美元自希爾頓酒店集團購得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收購了比利時百年保險公司FIDEA和比利時德爾塔·勞埃德銀行。
公開資料顯示,安邦集團目前擁有財險、壽險、健康險、資產管理、保險銷售、保險經紀、銀行等多種業務,是一家綜合性保險集團。集團網絡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擁有3000多個網點、2000多萬客戶以及海外資產管理公司。除了對保險全牌照的布局,安邦保險對銀行、租賃、券商、信托的收購亦一城連著一城。
在大手筆收購的同時,安邦保險已在安排融資事宜。今年11月,有消息稱,安邦保險將最早於2015年啟動在香港的IPO(首次公開發行),融資規模在20億美元,這是繼2012年中國人民保險集團之後,香港市場第二大保險公司的IPO。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民生銀行12月25日晚間公告,公司25日收到安邦人壽、安邦財險、安邦保險集團和和諧健康保險(以下合稱“信息披露義務人”)通知,至25日,信息披露義務人持有民生銀行普通股股票共計47.87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4. 06%。
加上中國中小企業投資有限公司於12月17日委托給安邦保險集團行使表決權的3.19億股民生銀行A股普通股股份,安邦系持有民生銀行具有表決權股份總數達51.06億股,占比高達15%,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
這是一周之內安邦保險第二次舉牌民生銀行。12月19日,民生銀行公告,公司股票收到了安邦保險的增持。當時增持後,安邦保險持有民生銀行10%的股權,繼續保持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的地位。而僅6個交易日後,安邦即增持民生銀行股份17.06億股,斥資超過174億。
此外,公告還顯示,至25日,安邦人壽還持有民生銀行A股可轉債6239890張,安邦保險集團控股子公司安邦資管持有民生銀行A股可轉債20000張,合計6259890張。
近一個月以來,安邦保險相繼“舉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
招商銀行公告,截至12月9日,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公司股份達總股本的10%。截至三季度末, 安邦財產保險持有招行股份的7.36%,是第三大股東。這是繼去年12月斥資百億元增持招行股份之後,安邦保險再度觸及舉牌線。
中證網援引多位投行界人士表示,安邦保險對金融街、招商銀行有可能繼續增持,甚至爭奪控股權。
通過對上市公司頻繁舉牌,安邦保險在加速完善金融控股集團的拼圖。今年3月,安邦養老獲得了保監會同意開業的正式批複,這意味著安邦保險已經具備財險、壽險、健康險、保險銷售、保險經紀、資產管理等業務的全部保險牌照。
《證券時報》援引媒體報道稱,安邦保險目前主要牌照只差一個信托。有消息傳出,安邦保險正在洽談天津信托。對此安邦保險沒有回應。
目前,安邦保險集團總資產規模7000多億元,位列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以及中國人保集團之後,居行業第四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原文刊載於騰訊財經。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年底股市的火爆,吸引著眾多資金流入。不過,相比於眾多散戶資金來說,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安邦集團)一系列的大手筆,儼然二級市場的帶頭大哥。甚至有散戶紛紛追隨安邦集團的腳步,帶頭大哥指哪兒打哪兒,競相買入民生銀行、招商銀行、金地集團、金融街等。
和散戶們不一樣的是,安邦集團意圖顯然要高遠的多。12月23日,在累計砸下123.71億元後,安邦集團如願謀得民生銀行董事席位,安邦集團副總裁姚大峰增補為民生銀行第六屆董事會董事。
這也是安邦集團首次進入全國性銀行董事會。2013年5月,安邦集團曾試圖進入招商銀行董事會,提名安邦集團副總裁朱藝為董事候選人,但在第九屆董事會成員改選中,朱藝是唯一落選的候選人。
瘋狂掃貨:銀行、地產、全球購
安邦集團對銀行業務有著濃厚的興趣。騰訊財經註意到,從2011年起,安邦集團就在低調地增持民生銀行、工商銀行,2012年開始增持招商銀行。
在2013年5月安邦集團試圖打入招商銀行董事會失敗後,2013年12月其大手筆砸入136億元,使其在後者股權占比上一舉突破5%;時隔一年後,安邦集團再次發力,對招商銀行的持股比例達到10%。
2014年11月開始,安邦集團加快了對於民生銀行增持的步伐。11月底持股比例超過5%,僅僅不足20天後,安邦集團累計持股達到10%,成為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民生銀行公告披露,安邦集團在11月和12月中,在民生銀行身上累計花費123.71億元。
12月25日,根據民生銀行最新公告,安邦集團對其持股比例已經刷新至15%。
安邦對於銀行的渴望,並不止於二級市場的交易。2011年安邦集團戰略投資並控股成都農商行,拿下銀行牌照。根據媒體報道,這筆交易大約是斥資50億元獲得35%的股權。在安邦集團組織架構中,成都農商行赫然與安邦各個子公司並列。
除去投資銀行業務,安邦集團對房地產也頗感興趣。數據顯示,安邦集團共持有4家A股房地產企業股票,分別為金地集團、金融街、華業地產以及萬科A。
截至12月17日,安邦集團增持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達到後者總股本的20%。金融街在公告中表示,安邦集團在未來12個月內還將繼續增持。
數據還顯示,自2012年3季度以來,安邦集團多次增持金地集團股份。根據金地集團公告,截至2014年12月19日,安邦集團在金地集團的持股比例達到20%,與金地集團第一大股東生命人壽的持股比例僅差9.99%。
在安邦集團投資版圖上,海外亦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從2014年10月份以來,安邦集團已經買下紐約華爾道夫酒店,以及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和德爾塔·勞埃德銀行。
安邦下一個獵物
有相關統計顯示,“有錢任性”的安邦集團2014年已經花去超過400億元。其註冊資本在2014年兩度增資,從120億元增至619億元。不過,安邦集團並未透露其資金來源。
相比於資金來源,更勾起市場好奇心的是,安邦集團的下一個獵物是誰?
騰訊財經查詢發現,截至9月30日,安邦集團共持有10家A股上市企業,除去上文所述銀行和房地產行業之外,它還出現在中國電建、吉林敖東和齊翔騰達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名單上。
值得註意的是吉林敖東,安邦集團占有其1.28%的股權,為吉林敖東第四大股東。而吉林敖東則為廣發證券第二大股東,占據後者21.03%的股權。
除去這些上市公司,安邦集團還在2014年9月收購了世紀證券,擁有了券商牌照。而另據消息稱,安邦集團正在積極接洽天津信托,並意圖收購,此番動作如若成功,安邦集團將成為囊括保險、銀行、證券、信托等牌照的金融集團。
“安邦集團的下一步,還會繼續跟進銀行和地產。”華泰證券保險行業分析師陳福說。
陳福解釋,安邦集團對於銀行業務的興趣一直存在,目前在謀得民生銀行董事會席位後,並不會就此罷手。
“銀行對於保險企業來說,不僅僅可以布局渠道,增加保險產品的銷售量,同時兩者結合會帶來巨大的戰略意義。”陳福說。一個例子便是,中國平安旗下擁有保險、銀行和投資等多重業務,這也使其成為國內最大的綜合金融集團。
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的話也證明這一點,在安邦集團進入民生銀行董事會後,他表示,在當前混業經營局面下,“與作為保險公司的大股東安邦合作免不了”。
另外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對騰訊財經表示,2013年時安邦集團折戟招商銀行董事會,“主要原因是當時話語權較弱,安邦只占了招行百分之二點多的股權,再加上招商局在招行的話語權較強,所以失敗。”不過,經過多輪瘋狂砸金之後,安邦集團目前擁有招商銀行10%的股權,“應該說進入董事會不難。”這位分析師表示。
陳福表示,目前國內地產是稀缺資源,安邦集團持股4家房地產企業,應是看中其保值價值。同時,持有房地產企業股權,或為其開展養老地產業務帶來便利。
“結合安邦集團投資方向來看,下一步的方向還可能是創投基金。”陳福對騰訊財經表示,最近保監會放開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作為一個新的投資方向,有著較高的收益率,安邦集團也可能加入進去。“這也是延伸其業務產業鏈的一個方向。”
不過,在安邦集團看來,下一步永遠是市場推測,他們一邊在市場上頻頻出手揚名立萬,一邊又是出奇地低調,不願出聲。一位安邦集團內部人士告訴騰訊財經,“公司的氣勢還會上揚,接下來還有大動作,但是具體什麽我們不能透露。”
安邦低調掌舵人
就在三年之前,安邦保險集團還僅僅只有一家財產險公司。這家成立於2004年的保險公司,股東包括上海汽車集團和中國石化等,其快速擴張始於2010年。
2010年,安邦財險接盤在健康險市場排名倒數第一的瑞福德健康險公司,占據其總股本的的99%。收編過後,瑞福德健康險被更名為和諧健康險,安邦藉此進入健康險領域。
隨後,安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此,安邦擁有財產險、壽險和健康險等營業牌照,集團化戰略露出雛形。
2011年5月,安邦資產管理公司開業;同月,和諧保險銷售有限公司獲批。隨之而來的是國內第八家保險集團牌照,2011年,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一躍成為國內保險行業大型集團公司之一。
2011年6月,安邦持股51%的北京瑞和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成立。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安邦集團迅速完成財險、壽險、健康險、資產管理、保險銷售、保險經紀以及銀行等業務架構的搭建。
隨著安邦集團業務全面開花,其註冊資本金隨之飆升。成立之初的5億元註冊資本金,經過5次註資,達到2011年的120億元,資本實力一度位居財險業第二,僅次於平安財險。截至2014年12月,安邦集團的註冊資金已達619億元。
對應安邦保險註冊資本金激增的是股權構成的變化。安邦財險的發起股東上汽集團和中石化等國企股東逐漸退出大股東陣列,聯通租賃集團、旅行者汽車集團、上海標準基礎設施投資集團等民營股東逐漸上位。
在安邦保險最後一次增加資本金後,保監會公告顯示,增資後,聯通租賃集團有限公司持股19.983%,為安邦保險第一大股東;旅行者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持有19.317%,為第二大股東;上海標準基礎設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18.900%,位居第三。
如此龐大的金融帝國,究竟是誰在掌舵?
2010年,在集團公司成立後,安邦財險董事長胡茂元出任集團董事長,吳小暉出任安邦集團CEO。不同於集團公司成立後在業務擴張上的引人側目,安邦集團CEO吳小暉是一個低調到找不到太多公開信息資料的人。在他的掌舵下,安邦集團正在成長為一家跨國金融集團。
根據保監會在2013年11月14日的公示,最新的變化是保監會核準吳小暉擔任安邦保險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原集團董事長胡茂元出任董事。保監會同時核準朱藝、陳萍、姚大鋒、趙虹、陳小魯等人在安邦集團的董事資格。
北京工商局的信息顯示,安邦保險集團的董事還包括朱雲來,劉曉光和王新棣為獨立董事。
在騰訊財經搜索安邦集團管理層信息過程中,偶然發現,2010年曾經有媒體報道過一則地王競爭賽的新聞:一家名為國恒地產的公司以26.74億元天價擊敗華潤、新鴻基、保利等公司,以高達165.5%和167.5%的溢價率收購余杭兩塊地。國恒地產背後的母公司是一家位於北京的投資公司名為國通高盛,法人代表為溫州人陳萍。
關於國通高盛的一則新聞曾出現在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7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親切會見國通高盛董事長吳小暉一行。這意味著,吳小暉亦可能為國通高盛的主要管理者。安邦集團與國通高盛是否有著相同的實際控制人,還不得而知。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安邦,這家在本土壽險市場位居第八的保險公司,今年以來無比強勢地在全球瘋狂掃貨,手筆之大令人側目。
在國外,安邦收購比利時FIDEA保險公司100%股權,並購德爾塔·勞埃德比利時銀行,從希爾頓手中接盤久負盛名的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國內,安邦更是頻頻出手,將民生、招行、金地、金融街均收入囊中,持倉A股總市值超過1000億元。
所有人都在納悶:一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保險公司,是如何迅速崛起的?支撐其在資本市場不計成本吸籌的巨額資金,究竟來自何處?
首先,有錢任性的安邦有著一幫“土豪”股東。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安邦保險的前身安邦財險成立於2004年,由上汽集團聯合中石化等數家央企設立,最初的註冊資本僅5億元。不過,隨後在股東雄厚資本實力的支持下,成立之後的安邦財險接連增資,2009年時已至51億元。2011年9月再度增資至120億元。
最大手筆的註資來自於2014年。今年4月,安邦保險股東就已大手筆增資180億元,註冊資本金達到300億元。
保監會今年12月披露,安邦保險再度獲準增資319億元,增資之後註冊資本金一舉達到619億元,資本金規模躍居市場首位,遠超“亞軍”人保集團的424億元,由一家中型險企一舉跨入保險巨頭行列。
而多家媒體調查,除了股東註資,保費是支撐安邦金融帝國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今年1至11月,安邦人壽上海分公司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已達到約109億元,遠超老牌保險公司平安人壽和中國人壽的91億元、67億元。去年同期安邦人壽在上海分公司保費收入僅有549.26萬元,規模增加1984倍,如此暴增讓業界大為驚奇。
在北京市場前十月的保費數據中,第一把交椅依然是平安人壽北分公司,保費收入為113.9億元。而安邦人壽以原保險保費99億元緊排其後,作為壽險老大的中國人壽只有68.5億元。
保監會公布的前11個月保費數據顯示,安邦規模保費達到564億元。而2013年全年,安邦人壽原保費只有13.68億元,投資類保費為82億元。
那麽問題就來了,究竟是什麽產品如此吸金,讓安邦的保費收入突然暴增呢?《經濟觀察報》援引一家上海市場排名前三的壽險公司銀保渠道負責人的消息稱,安邦保費暴增的奧秘,在於依靠遠高於競爭者的保險和理財產品迅速蠶食市場。
下面的兩款產品就很能說明問題,據《經濟觀察報》:
閔行滬閔路一家郵政儲蓄網點的銀保產品只有一款安邦長壽利豐保險,其他都是基金產品。安邦該產品的2年期預期年化利率為4.71%,五年期為5.84%,比銀行定存收益高出不少。
該產品說明書顯示,這是一款在人身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後,為了回饋客戶推出的自主定價、收益固定的保險計劃,一經投保利益就可鎖定。
……
在建設銀行網點,銀保渠道只有兩款產品,一個是新華人壽的惠福寶,保本保息年化收益4.5%,安邦財險的一個三年期安邦共贏三號投資型綜合保險產品的收益卻高達5.17%,比短期銀行理財產品、國債都高出不少。
而兩家網點的營銷員推銷的一個共同點則是,都是純理財產品,附帶的保險全都是贈送的。
不過,這種靠高收益、高手續費吸引來的資金成本很高,對投資收益的要求非常高。而安邦的投資策略也明顯差別於傳統的做法。
與以往註重資產配置和負債久期不同,安邦對於民生、招行等公司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並購整合銀行地產等優質資產,除了股票權益類收益,還可以分享企業發展的長期利潤。
《經濟觀察報》援引一家壽險公司銀保渠道負責人的評論稱,這種激進的模式對公司的投資管理能力和風險管控的要求很高,如果大的投資環境好的話,還好;否則,風險累積形成滾雪球效應,一旦投資不能覆蓋成本出現破產,這些公司將逃脫不了。
不過,另類激進、有錢任性的安邦最終是否能走出一條“顛覆之路”,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繼續增持民生銀行A股,本周五港交所文件顯示安邦持有民生銀行A股比例升至18.35%,穩居民生第一大股東位置。
安邦自11月底舉牌民生銀行增持至5%之後,這已是第8次增持,安邦於1月19日增持1.64億股,均價9.191元。
上一次安邦增持民生銀行是在去年12月底,持股比例由10%升至14.06%,加上中國中小企業投資有限公司委托給安邦保險的股份,安邦擁有表決權的股份為51億股,占比15%。
此前的第一大股東,民生銀行原副董事長、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已於去年12月26日以每股均價10.8元,減持1.854億股民生銀行A股,套現約20億元。
今年1月2日,民生銀行另一大股東史玉柱對此發表看法稱,“覺得安邦控股民生銀行挺好,有大股東照料,民生未來說不定更有戲”。他同時在微博上表示,“健特生命持有的11.5億A股民生股票,既然咱公開承諾了3年不賣,就絕不會賣,就留給孫子的兒媳婦吧”。
民生銀行A股股價自去年11月以來由6.44元漲至本周五的10.38元,漲幅逾61%。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為1月26日出刊的《財經》雜誌文章,作者為蔡靜,本文系財經網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財經雜誌微信號:i-caijing
10家子公司、近萬億元資產規模、619億元資本金,實現這一切,安邦保險集團(下稱安邦)只用了不到五年時間。
2014年,安邦猶如猛虎下山。對內增持招商銀行(600036.SH/03968.HK)股份、坐掌民生銀行(600016.SH/01988.HK)第一大股東,舉牌兩家地產上市公司金融街(000402.SZ)和金地集團(600383.SH)。對外買下紐約百年酒店華爾道夫,收購百年歷史的比利時FIDEA保險公司和200年歷史的比利時德爾塔·勞埃德銀行,以每月上頭條的節奏,頻頻給自己送上創立十周年的生日“賀禮”。
2010年之前的安邦,還只是一家默默無聞的財險公司,但轉折也在這一年發生。2010年,安邦突然發力,用一年時間迅速完成從集團到壽險、健康險、資產管理公司、保險銷售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等諸多子公司的組建,堪稱中國保險業近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奇跡”。
在金融綜合經營的大勢之下,安邦亦不滿足於僅在保險業施展拳腳。從2011年取得成都農商行控股權,到2014年民生銀行股權之戰,安邦攬得銀行、金融租賃、證券等數張金融牌照,僅僅用了三年時間。
“有錢任性”的安邦,是公眾和業界眼里的新一代金融“土豪”。一位接近安邦管理層的人士稱,安邦內部將自己視為“金融財團”。
要成為金融財團,考驗的將不僅僅是資源開拓和整合的能力,更是對其資本運作能力的考量。綜合各方面信息,業界傾向於認為,自2010年以來,安邦已走上了一條被稱為“資產驅動負債”模式的發展之路,在資產端通過投資做大規模,在承保端通過高收益產品獲取大量現金流。
這種模式被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是保險不同於銀行和信托的相對優勢。但也不乏質疑之聲,認為這是“火中取栗”,以高風險博高收益。在低利率環境下,如果宏觀形勢和投資環境發生改變,現金流一旦斷裂,可能釋放出的風險將會很大。
一位長期關註和研究安邦的保險公司人士認為,從目前來看,安邦對這種模式運作得比較順利,它所具有的獨特背景和高層資源優勢,使其成為保險業一個特殊的存在,其模式不具可複制性。
資本更叠
十年前,安邦還是一家總部設在浙江寧波的財險公司,由多家來自汽車或交通業的股東組建而成。第一大股東是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下稱上汽集團,600104.SH),持股20%,其余股東則包括中石化(600028.SH)、聯通租賃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聯通租賃)、旅行者汽車集團、上海標準基礎設施投資集團(下稱上海標基投資集團)等公司。除了上汽集團和中石化,其他幾家為民企股東。
依托汽車業股東的資源優勢和網點,車險業務成為安邦財險的立身之術。然而,彼時的車險業務利潤被代理商中介擠占,惡性競爭激烈,全行業車險幾無利潤可言。
於是,安邦在創業之初,提出一項 “經銷商成長計劃”,與安邦合作的4S店,在提車優先權、汽車貸款和汽車配件價格等方面享有優惠。換言之,4S店以降低車險手續費,換取在汽車售後維修和配件銷售環節更大的利潤。
安邦還推出“贈送代步租車卡”服務,由與其股東有業務關聯的租車行提供代步車。對於這些車險新政,安邦當年曾自我總結為“在汽車產業鏈上進行利益重新分配,形成合作共贏的新模型”。善於以多種形式與其股東形成利益共同體,安邦在發展初期對此便已有充分展露。
安邦的做法,在同行看來卻是市場的攪局者。彼時上汽集團品牌的4S店約有1000余家,安邦依托於股東優勢,在汽車產業鏈上下其手,對當時車險市場的影響可想而知。
2006年安邦實現原保費收入34.80億元,2007年增至57.52億元,但2008年卻下滑至48.18億元。據一位財險公司人士透露,安邦財險開業之初曾制定了100億元車險目標,但一直難以實現。“車險是辛苦買賣,安邦的股東們沒有耐心等著它做大。”一位財險公司人士如是評價。
2009年之後,安邦財險開始提出做大銀保市場策略,壓縮車險業務。
業務策略改變的同時,安邦的股東架構亦悄然生變,這種變化通過安邦數度增資,逐漸顯現出來。
成立之初,上汽集團是第一大股東,2008年增資後,聯通租賃等5家公司與上汽集團並列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均為16.48%。2012年增資時,聯通租賃成為增資主力,共增資16.4億元,持股比例升至19.983%,躍居第一大股東。旅行者汽車集團和上海標基投資集團分別位居第二和三大股東,上汽集團未參與增資,降至第六大股東。
公開資料顯示,聯通租賃1996年5月在杭州成立,主營汽車連鎖經營、汽車出租、設備和不動產租賃、機電設備、建築裝飾材料、五金交電銷售等業務,目前的法人代表是何新民。
但一位早年在安邦財險任職的人士透露,聯通租賃事實上受到安邦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小暉的影響和控制。
相關資料顯示,吳小暉是溫州人,早年從政,其後從商,是上汽集團在浙江最大的承銷商,與上汽主要領導層相熟。後來在上海發展,力邀陳小魯加入上海標基投資集團。該公司以投資浙江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起家,曾投資杭寧高速公路浙江段、320國道嘉興段等數條高速公路項目。
吳小暉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背景,則是其與前領導人家庭聯姻。據熟知情況的人士透露,吳小暉善於將這一關系用於商業拓展和聲譽背書,讓一些不甚知情的政、商界人士為安邦提供便利。
出現在公開場合的吳小暉,總是西裝革履,儀表講究,顯得精明強幹。與他打過交道的人通常認為他“行事風格比較強勢、擅用各種高層資源”,而其員工對其評價則是精力旺盛的“工作狂”。
綜合公開報道和工商資料顯示,傳為吳小暉實際控制下的資產還包括北京國通高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國通高盛)、華金能源集團和中亞華金礦業集團等公司。這些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則包括:中亞華金礦業集團持股51%的新疆千鑫礦業有限公司、國通高盛持股3.47%的北京陽光四季房地產開發公司以及持股90%的國恒實業、國通高盛和華金能源共同成立的北京人和在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此外,國通高盛名下還包括北京卓卓網絡科技公司、北京蓋德汽車營銷管理公司和北京美睿文化藝術中心公司。吳小暉所實際控制的這些公司主要經營能源、礦業和地產等業務。
進一步的第三方信息顯示,安邦實現集團化之後,旗下一些子公司或聯營公司亦與上述幾家公司及其業務領域有所關聯。比如,安邦獨資成立的北京安邦物產公司,旗下有北京安邦能源投資公司和北京商務中心區開發建設公司等4家公司。國通高盛持股50.95%的北京濤力投資管理公司,與安邦人壽成立了北京安德力房地產公司,其中安邦人壽出資990萬元,持股比例為99%。在CBD地塊競購中,濤力投資與安邦人壽聯手。此外,濤力投資還持有1.79%的成都農商行,是其第十大股東。
通過幾次增資,財、壽和健康險等安邦系子公司的股東結構已變為安邦保險集團一股獨大。比如,2011年安邦人壽增資時,由第一大股東安邦保險集團獨自增資32.9億元,其持股比例升至99.868%,北京創新騰達汽車銷售公司、聯通租賃集團、美君投資集團(2013年由上海標基投資集團改名)和浙江中路基礎設施投資集團的持股比例則被稀釋至0.033%。在2014年再次增資時,亦由安邦保險集團獨自增資80億元,使其持股比例進一步升至99.9576%。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安邦財險身上。2012年,安邦財險增資,安邦保險集團成為第一大股東,持股90%,2014年增資時升至95.26%。此外,安邦對和諧健康險的持股比例為99.70%。
不過,民生銀行發布的安邦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顯示,安邦保險集團本身並沒有持股5%以上的單一股東,亦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經過數輪增資,安邦已遠離成立之初的國企大股東背景,曾被安邦對外重點宣傳的兩大國企股東——上汽和中石化,已悉數退出安邦股東第一陣營。
隨著一系列股東架構的調整,昔日極其低調的吳小暉,開始走到前臺,2013年11月出任安邦保險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資產增肥
在新興保險公司紛紛謀求集團化之即,安邦亦開始一改單機構運作格局,走上擴張之路。
2009年,安邦財險開始對外擴張,第一個動作是將位於上海的瑞福德健康險收入囊中,2010年將其改名為和諧健康險。隨後,安邦人壽、安邦資管、集團、財險和養老險,以及和諧保險銷售公司和北京瑞和保險經紀公司等保險中介機構相繼設立,實現了保險全牌照格局。
擴張不止於此。2012年安邦出資56 億元取得成都農商行35%股權。2013年開始逐筆增持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目前已成為招行第二大股東和民生第一大股東。據接近安邦的人士透露,下一步安邦還會繼續增持民生銀行,以實現對其控股。
2013年,成都農商行和安邦人壽成立邦銀金融租賃股份公司,成為首家保險系金融租賃公司。次年,以17億元收購世紀證券91.65%的股權,而天津信托亦在其“願望清單”之中。通過一系列運作,安邦在金融領域初步完成布局。
在機構設置上,安邦亦實行境內外“兩條腿走路”,2011年成立安邦資產(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先後成立安邦資本(香港)有限公司和安邦中國發展(香港)資產有限公司,完成香港的資產管理布局。
2014年,安邦海外金融投資拉開實戰帷幕,相繼收購比利時FIDEA保險公司和比利時德爾塔·勞埃德銀行。此外,有消息稱,安邦對香港永亨銀行和韓國友利銀行興趣頗大。
業界梳理安邦的擴張之路,可以顯示出其投資誌在取得被投資方的控股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安邦這種投資絕不僅僅是為了謀求投資收益的財務投資,而是進行戰略布局,全面搭建資本運作的平臺,以做大可運作的資產規模。
安邦官網顯示,目前其集團總資產為7000億元,已躍居保險業第四位。其2013年報顯示,總資產規模為4293.16億元的成都農商行,是其資產規模迅速“增肥”的主力。而來自壽險、健康險和財險三大保險板塊的總資產,僅占集團總資產的32.65%。
成都農商行2013年年報則顯示,總資產同比增長了42.54%,這種增長主要來自同業業務,其中,存放同業款項和拆出資金增加545.61億元,增長高達94.85%;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增加 321.85 億元,增長 63.03%。
近兩年,銀行同業業務增長迅速,亦由此產生了一些監管灰色地帶。央行在《中國金融穩定(2014)》中指出,金融機構通過低成本借入短期同業資金,再投資於期限長、收益高的資產獲取超額收益,可能導致流動性風險。一些同業業務通過多層“通道”包裝,資金劃轉頻繁,容易引發交叉性風險傳染。
據接近安邦高層的人士透露,目前安邦的總資產實際上已近1萬億元,如果能繼續增持民生銀行股份,從而在財務上實現對民生銀行的並表,則其集團總資產有望達到5萬億元。屆時安邦的資產規模將超越平安,躍居保險業首位。按照保監會關於投資比例的監管規定,安邦將擁有1.5萬億元的投資資產規模,這在保險業亦是空前的。在“資產驅動負債”模式之下,做大資產端對於安邦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因此,許多金融業界人士觀察認為,實行對民生銀行的財務並表,正是安邦當下最迫切的訴求。根據港交所公告,到2015年1月19日為止,安邦持有民生銀行A股18.35%左右的股權。
一位保險公司財務負責人認為,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並財務報表》規定,財務報表的合並範圍應以控制為基礎予以確定,即要看安邦能否能夠達到對民生銀行的“事實控制”或“實質控制”,如果持股比例不到50%但對其擁有控制權,便可以並表。
所謂“事實控制”或“實質控制”是指,能否擁有被投資企業半數以上的表決權或在董事會占有多數表決權,或有權決定其財務和經營政策並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活動納入其整體經營戰略規劃,或在事實上任免了被投資企業的絕大多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不含外部董事)等。僅就財務政策層面來說,只要滿足其中一項要求,安邦可並表民生銀行。
但要對股權分散的民生銀行形成“實質控制”,左右其經營,則並非易事。
《財經》就其增持民生銀行一事致函安邦,詢問相關事宜,截至發稿,安邦未予回應。
保險業務的奧秘
安邦在短期內迅速實現擴張,離不開雄厚資金的支撐。除了來自股東的資本金,另一塊則是保險業務帶來的持續現金流。
僅從原保費收入來看,安邦的業務並不出色。截至保監會發布的2014年11月的最新數據顯示,其財險原保費收入為46.14億元,人壽原保費收入482.08億元,和諧健康險保費收入僅有1.11億元。
安邦業務的奧秘在於其投資型產品所形成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從這一項上,可以管窺其業務發展路徑之變。
根據新會計準則,投資型保險產品的保費收入不計入原保費收入,而歸入“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
保監會對投資型財險產品的監管較嚴,2008年發布《關於加強財產保險公司投資型保險業務管理的通知》,對財險公司銷售投資型保險產品的資質、銷售規模和期限等作出了嚴格規定。
該文件下發之後,投資型財險幾乎退出市場,安邦卻對其青睞有加。保監會官網顯示,2010年批準安邦銷售“安邦穩贏”和“安邦共贏”投資型綜合保險,總體銷售規模不得超過100億元,銷售期限為兩年。當年安邦財險便銷售了92.54億元。事實上,安邦在2009年已有所試水,規模達109.21億元。
一位財險公司高管認為,安邦在2009年和2010年力推投資型財險產品,“選擇的時機不錯”,因為當時正處於低利率環境,資金成本低。2010年上證綜指全年下跌14%,股市低迷也吸引了一部分資金投資於保險理財產品。
2012年保監會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財產保險公司投資型保險業務管理的通知》,監管趨嚴。但安邦依然熱情不減,2013年投資型財險業務規模達974.70億元,同比增長40.96%,而集團合計的“保戶投資新增保費”一項則高達1603.65億元。2014年1月,保監會批複安邦共贏3號投資型綜合保險(1年-3年期)銷售一年,其後安邦還申請了延續銷售一年。
一位財險公司高管透露,2014年安邦銷售的投資型財險規模可能高達千億元。而根據保監會對該產品審批的規定,其所有投資型財險產品的總體規模,要控制在公司2013年2季末投資型保險產品可使用規模之內。
據了解,安邦投資型產品熱銷,一個原因在於預期年化利率高於同行。以“長壽利豐”產品為例,兩年期預期年化利率為4.71%,五年期為5.84%。據一位壽險公司產品開發部負責人介紹,目前市場上一年期的同類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約3.7%,2年期的預期年化利率通常在4%。此外,安邦支付給銀行網點的手續費亦高於同業。
安邦的另一個利器,則是對銀行網點的廣泛滲透。根據當前規定,每個銀行網點最多只能代理三家保險公司的產品。一位壽險公司業務部門人士透露,在北京市場,安邦幾乎進駐了中、農、工、建、招、郵以及北京銀行等銀行的所有網點,換言之,這些銀行網點代理銷售的三家保險公司產品中,必有安邦。
如此強大的網點開拓能力,令保險同行望而興嘆。“無論從能拿到網點的高層資源上,還是從產品本身的收益上,別人都沒法和它競爭。在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中,它的規模差不多能占到五分之一。”上述壽險公司人士表示。
《財經》記者從一些銀行網點了解到,安邦熱銷的投資型產品主要是躉交型。安邦人壽2013年報亦顯示,其99%以上來自銀保躉交產品,未來三年仍繼續以銀保渠道業務為主。一份2014年人身險公司銀保同業交流數據顯示,2014年安邦人壽的銀保新單規模達610億元,約占十分之一,排名第三名。
躉繳型產品的優勢在於來錢快,可以迅速攬得大筆現金流,以用於投資。人保資產保險與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眾撰文指出,在利率下行周期,以躉交型短期險產品獲得資金,配置於高收益的長久期資產,便可獲得超額收益。
不過諸業內人士指出,躉繳型產品“短錢長投”,一旦現金流斷裂,將會引發極大風險,現金流風險不容忽視。
安邦模式之辯
安邦的這種 “資產驅動負債”的發展模式,在業內有頗多爭議。
所謂“資產驅動負債”,就是通過高收益保險產品獲得大量現金流,做大資產端,運用保險杠桿博收益。投資收益只要能夠覆蓋運營成本,實現利差,保險公司便可盈利。基於這種模式,有的券商分析師甚至提出,研究保險公司只需看其保費增速、業務結構和投資收益率曲線即可。
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被奉為“資產驅動負債”型的成功典範,自1970年以來,其凈值年複合收益率約20.6%,剔除浮存金因素後的年複合收益率約13.7%。
一位財險公司人士指出, 國外財險公司可投資的資金包括準備金(即巴菲特所說的浮存金)與資本金之和,財險準備金的資金成本比壽險低得多,如果綜合成本率低於100%,則財險的資金成本幾乎為零,這也是巴菲特一直強調的一點,亦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成功之道。
在中國複制巴菲特的這一模式,成為國內一批保險公司的夢想。《財經》記者無法求證安邦是否同樣受其啟發。
一位長期研究安邦發展模式的保險業人士則對安邦表示贊賞,在他看來,安邦把保費杠桿玩得很精妙。在現行規定之下,4億元資本金可以做100億元規模的保費,那麽以安邦目前的資本金規模,至少可以撬動1萬億元以上的保費,獲得25倍的杠桿。
該人士分析,安邦主打銀保業務,運營成本要低於個險,估算資金成本約是6.8%。只要投資收益率能做到10%以上,便足以覆蓋其運營成本且有盈余。
該人士算了一筆賬:以安邦2014年總資產達1萬億元、投資規模約1000億元來估算,凈資產收益率約為25%-30%,而國外成熟保險公司多在10%-15%。“如果安邦資本回報能達到這個,對於股東來說,只需投資一兩年便能獲得超額收益,時間短、回報高,還會不肯增資嗎?對安邦來說,錢的來源不是關鍵問題,怎麽賺錢才是關鍵。”
安邦2013年的集團年報顯示,其凈資產收益率(ROE)為24.83%,同比增加12.42%。財險的凈資產收益率為29.90%,人壽為6.15%,和諧健康險則為4.51%。
不過,上述人士指出,“資產驅動負債”模式能否順利運轉,關鍵在於要做短期杠桿,並同時實現三點:要有可持續的資本金以滿足償付能力的要求、業務規模能夠迅速做大、投資收益要高。在他看來,市場上采用這種模式的保險公司,可能做得到其中一到兩點,但同時實現這三點卻很難。“別的公司用這種模式可能會把自己做死,但安邦用這種模式還能盈利,就在於它能同時做到這三點,特別是第三點。”
安邦2013年報表顯示,集團投資收益為72.97億元,同比增長83.85%,凈利潤則為69.99億元。
一位接近安邦高層的人士表示,安邦的優勢在於“手里有錢、上面有人”。投資風格激進,擅用股東背景和資源優勢,成為安邦留給業內的印象。
曾被同行艷羨的一個例子是,2011年4月7日,保監會調整《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暫行規定》,其中一項是將設立方需經營保險業八年以上的規定改為五年以上。4月18日,成立6年多的安邦便拿到安邦保險資管公司籌建批文,並於5月開業。事實上,早在安邦財險設有投資中心時,便取得受托投資等原本只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才具備的資格。
從目前安邦的權益類投資來看,主要集中於金融與地產股,除了招行和民生銀行,安邦還是金地集團和金融街的第二大股東、華業地產(600240.SH)和萬科A(000002.SZ)的第三大股東。九家主要持倉股票的總市值近1000億元,2014年平均收益率約為46%左右。
除了金融和地產股,安邦亦熱衷於不動產投資。其集團2013年報顯示,2013年投資性房地產規模為259.99億元,其中,財險為157.32億元。2014年在不動產領域最引人註目的投資則是斥資19.5億美元接盤華爾道夫酒店,成為中國公司在美最大一筆地產交易。
在不動產領域,安邦亦成立了多家投資平臺。北京企業信用信息網顯示,安邦保險集團直接投資的房地產性質的子公司包括北京仁和聯安房地產開發公司、安和嘉邦房地產公司、安邦物產公司和北京邦通漢鼎房地產開發公司等四家公司。
在債權計劃投資領域,安邦的項目並不多,安邦資產官網顯示,債權計劃項目只有2013年設立的“安邦-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債權投資計劃”一筆,募集資金20億元。在其他長期股權投資領域,則參與了七個股權投資合夥企業,規模為86億元。
“從它在2014年大手筆增資和猛做保費規模來看,今年可能會有更大更多的投資動作。”一位保險公司人士評價。
不過,在他看來,安邦模式即使運作成功,對於其他同業也沒有多少參考價值,“因為它是遊離於規則之外的一個特殊存在,它的人脈和背景,是別的公司不可能有的”。
一位財險公司人士認為,國內保險公司不宜盲目學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因為其資產與凈資產的比率只有2倍,而國內保險公司普遍則高達10倍,杠桿率太高。“追求高回報必然風險也大”。同樣采用“資產驅動負債”模式,“巴菲特成了財主,國內公司則變成賭徒”。
安邦2013年報顯示,集團總資產5806.20億元,凈資產為321.66億元,則其資產與凈資產比率為18倍。
某保險集團董事長指出,安邦這種玩法,就是不停做大資產,做大分母後再做大投資,這樣不停地放大杠桿,不出事則已,一旦出事,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出大窟窿”。在他看來,監管層應該對其有所約束。
人保財險執行副總裁王和則認為,“資產驅動負債”本是保險經營的一個簡單而基本的邏輯問題,現在卻本末倒置,成了一個“悖論”。隨著“償二代”即將實施,保險業應該正本清源,回歸保險經營的本源。在“償二代”將開啟的新的監管環境之下,考驗保險公司的將是科學經營和創造價值的真實能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