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合一影業整合入阿里影業,馬雲要讓“阿里大文娛”整體上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5/161866.shtml

合一影業整合入阿里影業,馬雲要讓“阿里大文娛”整體上市?
娛樂資本論 娛樂資本論

合一影業整合入阿里影業,馬雲要讓“阿里大文娛”整體上市?

阿里大文娛這次內部整合成效到底有多大?

本文由娛樂資本論(微信ID: yulezibenlun)授權i黑馬發布。

今日,阿里影業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通過內部信的方式宣布,將加速公司戰略聯動安排。

從這封內部信中,可以看出以下幾個核心點:

1、優酷和阿里影業將共同出資成立藝人經紀公司,還要即將開始投資網絡大電影項目。

2、為了加速“一個影業”的發展,原優酷土豆旗下的合一影業團隊整合加入阿里影業。

備受影視圈關註的還是兩家影視公司的整合。事實上,自從阿里巴巴收購優酷之後,合一影業整合進入阿里影業就已經是註定的結局了,遲早的事。

一個值得註意的細節是,即日起,原合一影業負責人劉開珞將與原阿里影業CEO張強一樣,直接向俞永福匯報。這說明,在整合之後,兩家公司相當於在一定程度上雙品牌獨立運營,暫時並未劃分出各自的角色和分工。

在一家互聯網電影公司的高管看來,合一影業的並入,至少讓阿里影業在電影項目投資方面,多了一些資源和渠道。在電影投資方面,合一影業起步跟早,是經驗豐富的“老兵”。

“不管怎麽說,合一影業是能從影片中賺到錢的,但是,阿里影業參與了這麽多項目下來,未必能賺到錢。這次把合一並入進來,也體現阿里影業真正做電影的決心。”

但阿里大文娛這次內部整合成效到底有多大,能否能帶來1+1>2的效果?

如果合一影業的發展勢頭比較好,其實可以從大文娛中拆分出來單獨上市。但是,合一影業這幾年發展沒有取得太大突破,更多是利用優土的資源參投了一些電影,沒有找到自己精準的定位和不可取代的優勢,這樣基本上沒有單獨拆分出來的必要。

在上述高管看來:“劉開珞在原合一負責開發、制作、營銷、發行業務,在電影內容領域確實有著豐富的操盤經驗,但這些業務範圍和原阿里影業CEO張強負責的業務有著高度重合,談不上對阿里影業有空白領域的填補;另一方面合一影業從成立至今,基本沒有獨立主控成熟項目或者優質IP。”

所以,阿里大文娛內部的這次整合具體效應還有待觀察。”

0001

一位熟悉情況的內部人士透露,現在還是資源整合階段,先整合內部資源,然後再出門打仗。“未來,阿里影業可能會從港股退市,而阿里大文娛將整體上市,做A股千億市值的公司,這是阿里大文娛的整體思路。”

阿里大文娛強勢整合

關鍵人:俞永福

去年10月31日,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正式啟動籌建,業務組成方包括優酷土豆、UC、阿里影業、阿里音樂、阿里體育、阿里遊戲、阿里文學、阿里數字娛樂事業部,俞永福出任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

0002

俞永福

業內人普遍認為,俞永福多年沖在一線、擁有不同業務公司一把手的職業經歷,已然具備了強大的指揮作戰、高效管理、黏合各部門的能力。

這也難怪阿里大文娛班委、核心成員之一的楊偉東會感慨,俞永福常會在運營的精確性和高效上幫到他。從楊偉東的公開發言和采訪資料中,我們也可以察覺到俞永福作為實權人物發揮的實際作用。

1、為各業務部門合作搭建橋梁、清除障礙

12月21日,在優酷品牌煥新的發布會上,優酷土豆總裁楊偉東舉了一例。

他談到,“像以前,我跟曉鵬,他是UC,我是優酷,說白了,以前大家要有商有量才能一起去做事,這時候還是要找到一個中間的東西,(但)大家如果是一個集團的時候,這時候哪怕一個業務跟一個業務之間完全沒有達到共贏的方案,但是也必須做,可能就是他幫他,為什麽?因為這個時候你必須這麽做,這樣才能達到集團的最大效力和效益。”

試想一下,當雙方的利益分配沒談攏時,若有“中間人物”俞永福出面處理,事情就好辦多了。

2、為各業務部門直接調配人才

據悉,現在手淘產品負責人直接從阿里調到了優酷。楊偉東曾愉快地表示:“從社會找人還是麻煩,在我們這兒組織直接調配就可以嘛。”

以優酷土豆為例,在它加入阿里生態後:“資金、速度明顯提升了,人才隊伍的優勢和提升是比較快速的。良禽擇木而棲,你自己會去分析,要選擇什麽樣的公司、什麽樣的生態去發揮自己的能力。”

當時他曾預告今年3月阿里大文娛會整合完畢,至於整合理由:“主要是為了提高集團運轉效率。”

3、將“生態打法”落實到底,讓各個團隊發揮協同效應

據說俞永福常與楊偉東等人開會。“可能一個眼神、幾句話,大家可以達到一個高度的默契。”或許正因如此,楊偉東思路清晰,號稱要用實業心態把“生態打法”落實到位。

一個典型的例子,楊偉東會對要求優酷土豆負責綜藝、直播業務的王平,在具體項目上一定要立足阿里,找到優酷綜藝的協同點、貢獻點和思考點在什麽地方。

一定要這樣嗎?楊偉東解釋稱,這正是生態公司和單點公司的區別。“興趣數據和用戶數據要相互結合,兄弟公司可以幫你,你也要借他們去思考生產、變現,還有市場的方向。”

據楊偉東介紹,他們有計劃和阿里影業去想《火星情報局》的電影,和阿里音樂做一些音樂方面的事。

另外,如何將阿里生態後臺開放的數據全部打通,也是俞永福帶領的阿里大文娛集團正在做的事兒。再以客戶為例,“除了投優酷視頻,你還可以把在天貓、在UC、在高德、在阿里音樂等其他合適的場景,只要符合你品牌的需求,我去做推廣,這是最基本的案例。”

如何協同阿里大文娛的各個業務主體,針對一個內容源進行多次消費和多層消化、讓其釋放出更大的經濟效益,目測2017年我們會逐漸看到相關案例。

“進攻性並購”背後,

阿里影業得失幾何?

去年,阿里影業公布半年時,賬面上還留存著百億現金。在接受娛樂資本論的采訪時稱,阿里影業方面表示,將用這筆錢開啟“進攻性並購”。

在阿里影業投資的這批公司名單中不乏和和影業、麥特文化等影視圈知名公司,還有海外公司。

0003

馬雲和斯皮爾伯格

比如,2016年10月,阿里影業投資了斯皮爾伯格的公司AmblinPartners,並約定參與對方每年6-9部電影,以及電視劇、短視頻等多種數字內容的投資、發行;11月,阿里影業戰略投資和和影業,獲得和和影業30%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除了阿里影業本身的投資之外,在外圍通過阿里影業旗下的文娛產業基金投資了一批衛星公司。不久前,阿里影業文化產業基金入股吳奇隆夫婦公司稻草熊影業,持股15%剛剛完成工商變更。

事實上,阿里大文娛把所有的公司分為三環。一環公司是類似阿里影業,優酷這種100%控股的全資子公司;二環公司就是像稻草熊這樣的,占有部分股權,進行緊密合作的公司;三環公司就是跟阿里大文娛有戰略合作的公司。

阿里影業對內容的渴求可見一斑。這次合一影業整合入阿里影業,將進一步提升阿里影業對內容的篩選和運營能力。

0004

劉開珞

合一影業成立於2014年,掌舵人劉開珞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在成為合一影業總裁之前,曾經在小馬奔騰、萬達影視等傳統影視擔任高管,在電影行業具備相當的資源、人脈以及實操經驗。

加上背靠優土大平臺的優勢,合一影業在3年中參與投資和發行的影片將近40部,其中包括《捉妖記》、《匆匆那年》這種票房佳作,還參與了《少年班》等3部影片的發行。

此外,合一影業還做過電影宣發。從開拍前就已介入,制作、廣告植入、發行、宣傳各個環節全面參與。這類項目盤子不算大,但給了合一影業全面的“練兵機會”。

縱觀合一在電影項目上的合作,雖然數量不低,但大多以參投和輔助發行為主,並未主控過成熟IP的項目開發。況且,與大部分互聯網電影公司類似,合一影業在影視資源上很難深入,甚至有點抓襟見肘,而園囿於優酷原本的視頻生態,並不能給合一帶來更多資源支持。

合一影業存在的種種掣肘也是業內人士對本次業務合並帶來的成效保持觀望態度的重要原因。

與樂視影業、騰訊影業相比,

阿里影業未來的趨勢是“票務+投資”

在諸多互聯網電影公司中,各家有各家的優劣勢。

樂視影業發展最早,在影片投資制作方面也比較有經驗。《歸來》《爵跡》《盜墓筆記》《長城》《九層妖塔》等,在往年的重要檔期都可以看到樂視影業投資和發行的影片。但樂視影業始終沒有打通票務平臺,旗下也沒有自己的影院。

去年騰訊影業召開917發布會,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騰訊影業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宣發團隊,另一方面,這個宣發團隊並不排斥外來合作。在去年上映的《少年》這部影片中,騰訊不僅是主投主控方,而且還是主要宣發方,和光線傳媒做聯合發行。

0005

更重要的是,在過去的這段時間里,騰訊影業旗下的三大工作室,已經梳理出一整套電影制片人和創作者去推進項目的體系和機制,並逐漸沿著各自的方向形成各自的氣候,並且在自有IP的開發上,已經拿出了不錯的片單。

相比而言,阿里影業在線上發行方面,比樂視影業、騰訊影業的產業鏈更加完善。阿里影業旗下的淘票票目前正在加入在線票務第一陣營。在《決戰食神》、《一條狗的使命》等幾部影片中,淘票票在電影發行方面的優勢和能力已經逐漸顯現出來。

阿里 影視圈 戰略聯動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99

阿里全資收購大麥網 大文娛音樂戰略全面啟航

”早在2014年7月,在我們大文娛戰略還在雛形期,我們就成為大麥網的重要股東。這是一場持續三年的認認真真的戀愛,也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水到渠成的婚禮。”

2017年3月21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對中國最大演出票務平臺大麥網完成全資收購。這意味著大麥網正式加入阿里大文娛戰略版塊,通過線下內容落地與渠道觸達服務,助力大文娛各大版塊“一起跑起來”。

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表示,隨著大麥網的加入,將進一步完善線下基礎服務環節的搭建,擁有更豐富的用戶觸及渠道,使我們得以將優質的內容、“一站式”的服務和獨一無二的創新文化娛樂體驗帶給更廣泛的消費者。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文化娛樂集團秘書長張宇將出任大麥網CEO。同時大麥網創始人曹傑擔任特別顧問。

大麥網以演唱會票務起家,是中國最大的覆蓋現場演出、體育賽事等領域的演出票務平臺,也是該領域最大的系統服務提供商。阿里在2014年7月以D輪投資人身份進入大麥,持有大麥網32.44%股份。

據悉,作為大文娛版塊重要組成部分的阿里音樂,未來將同大麥網實現業務打通。一方面,在線演出票務結合音樂應用,實現用戶數據打通;另一方面,以粉絲為核心,聯動藝人、票務資源,形成以粉絲、藝人、平臺三方聯動的“線上+線下”的音樂營銷模式。借力於同大麥的整合,阿里音樂將實現業務持續升級,引領阿里大文娛音樂戰略全面啟航。

今年3月3日,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宣布任命張宇為阿里音樂CEO,提出“繼續加速阿里音樂產品和內容生態建設”。

阿里巴巴集團同時表示,VR(虛擬現實)技術將成為未來顛覆線下演出行業的關鍵。作為“第二現場”的VR演唱會,其市場前景不可估量,無限想象。“我們認為,VR技術將為消費者帶來一種更加自如,同時更為經濟的全新娛樂體驗。”

2017財年阿里季度財報顯示,由UCWeb、阿里音樂、優酷土豆等組成的阿里巴巴大娛樂版塊,正在成為繼電商業務、雲計算之後的新主營業務和核心收入來源。截至2016年12月31日,數娛業務收入達到40.6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3%。

通過生態版圖的不斷豐富完善,阿里文娛集團正在不斷為整個產業創造全新的價值。在俞永福看來,阿里進入文娛產業是“高起點創業”,這是一個可以長期發展的實業領域。要做好文娛產業,不僅需要堅實的生態實力支撐,更需要有長期投入的耐力,以及事無巨細的努力。

“形勢比人強,形勢逼人強!讓我們用實力、耐力和努力,一起去守望新的麥田!開始奔跑吧!”俞永福在員工信中寫道。

附俞永福致阿里大文娛、大麥網的員工信全文

一起跑起來!

各位同學:

我很高興的向大家宣布,我們剛剛完成了對大麥網的全資收購。早在2014年7月,在我們大文娛戰略還在雛形期,我們就成為大麥網的重要股東。這是一場持續三年的認認真真的戀愛,也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水到渠成的婚禮。

我要感謝曹傑、馮宇鴻夫婦對大麥網的卓越貢獻,在他們的領導下,大麥網在十幾年內成長為中國第一娛樂營銷平臺。未來曹傑先生將擔任特別顧問,為大麥網的持續發展和突破繼續貢獻其行業經驗和洞見。

經過了過去幾年的努力,我們陸續完成了對電影、音樂、視頻等內容產業的布局,並形成了結合內容生產、可多屏分發的大文娛平臺。隨著大麥網的加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線下基礎服務環節的搭建,擁有更豐富的用戶觸及渠道,使我們得以將優質的內容、“一站式”的服務和獨一無二的創新文化娛樂體驗帶給更廣泛的消費者。

今天,大麥網在優化其核心產品的同時,將進一步催化阿里生態各大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作為大文娛版塊重要組成的阿里音樂,將首先同大麥網實現業務打通。一方面,在線演出票務結合音樂應用,實現用戶數據打通;另一方面,以粉絲為核心,聯動藝人、票務資源,形成以粉絲、藝人、平臺三方聯動的“線上+線下”的音樂營銷模式,實現阿里音樂的業務升級。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文化娛樂集團秘書長張宇,將出任大麥網CEO。我相信,隨著大麥網和阿里音樂版塊的深入融合,阿里大文娛音樂戰略也將邁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形勢比人強,形勢逼人強!讓我們用實力、耐力和努力,一起去守望新的麥田!

開始奔跑吧!

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47

阿里大文娛成立三大業務品牌:賦能現場娛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9/165205.shtml

阿里大文娛成立三大業務品牌:賦能現場娛樂
朱丹 朱丹

阿里大文娛成立三大業務品牌:賦能現場娛樂

阿里大文娛現場娛樂事業群未來將在用戶觸達、內容生產和商業化三個方向上,為現場娛樂行業賦能。

i黑馬訊 9月19日消息,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以下簡稱“阿里大文娛”)旗下大麥網舉行戰略發布會,宣布成立阿里文娛現場娛樂事業群,包括大麥網、MaiLive和麥座三大業務品牌。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大文娛秘書長、阿里音樂和大麥網CEO張宇(花名語嫣)兼任現場娛樂事業群CEO。

微信圖片_20170919163504

阿里大文娛董事長兼CEO俞永福

阿里大文娛董事長兼CEO俞永福表示,成立現場娛樂事業群將進一步提升大麥服務用戶的能力,創新現場娛樂體驗,把中國現場娛樂的盤子進一步做大。“大麥是阿里大文娛打通線上線下的關鍵環節。”

據悉,阿里大文娛成立一年多以來,圍繞“基礎設施賦能產業升級”這一定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優酷通過加大內容投入,在暑期劇集流量市場占比近50%,淘票票躍居中國在線票務平臺NO.1。

在俞永福看來,綜合型文娛集團是大勢所趨,只有在“一個大文娛”的架構下,才有充分的用戶觸達能力、內容生態能力和多元的商業化能力。“我相信整合的大文娛將成為常態,未來業界會有更多的‘某某大文娛’出現”。

發布會上,阿里影業CEO樊路遠、大優酷事業群總裁楊偉東、阿里音樂董事長宋柯、阿里文學CEO黎直前等阿里大文娛高管悉數出席,與俞永福、張宇共同啟動大麥品牌升級LOGO煥新儀式。

大麥煥新,升級現場娛樂事業群

大麥是中國綜合類現場娛樂票務營銷平臺,成立於2004年。大麥業務覆蓋演唱會、話劇、音樂劇、體育賽事等領域。2017年3月,大麥成為阿里巴巴全資子公司,融入阿里大文娛業務布局。

微信圖片_20170919163514

加入阿里大文娛半年後,大麥此次升級為現場娛樂事業群,啟用新品牌形象及定位,提出“去現場、為所愛”的全新Slogan,瞄準了文化娛樂消費升級帶來的現場娛樂這一風口。

據悉,阿里大文娛現場娛樂事業群的業務構架將分為大麥網、MaiLive和麥座,三大子品牌同步發展,為現場娛樂行業提供從內容出品、渠道觸達到落地服務的一站式平臺,打造行業新生態。

“今天,大麥迎來了戰略、品牌上的升級,這不僅意味著我們啟用了全新的品牌形象及定位,也標誌著阿里大文娛對大麥未來發展給予的更大期待。”現場娛樂事業群CEO張宇表示。

三大版塊賦能現場娛樂新生態

阿里大文娛現場娛樂事業群未來將在用戶觸達、內容生產和商業化三個方向上,為現場娛樂行業賦能,票務營銷、內容出品和智慧場館將作為三大業務抓手。

大麥網專註於票務營銷,以全品類覆蓋、全渠道觸達和全鏈路服務,為用戶提供創新的現場娛樂體驗,打造最豐富的現場娛樂信息及購票平臺。同時,將聯動阿里大文娛的生態資源,通過阿里的產品設計思路和技術實力,提升用戶服務能力。

MaiLive將扮演賦能合作夥伴的角色,從扶持創作者、擴展IP價值、C2B定制等方向發力。8月初的首屆天貓“88會員節”,MaiLive助力天貓打造了一場會員專屬的“寵愛無限”全明星演唱會,萬余張門票兩天內售罄,在線直播火爆程度躍居優酷TOP3,成為一場行業標桿式的C2B現場演出。

MaiLive還將攜手優酷、阿里文學、蝦米音樂等推出“尋光計劃”、“聚光計劃”等一系列扶持文化娛樂行業新人才和新IP。

麥座是基於大麥多年的演出場館軟硬件解決方案,融入阿里巴巴的大數據、雲計算等能力,推動傳統演出場館的智能化。未來,阿里大文娛現場娛樂事業群將投入5億元,全面升級麥座系統,強化票務銷售、內容服務、數據服務、金融服務和營銷等五大能力,通過科技的力量改造超過1000+傳統演出場館。

阿里文娛 大麥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42

收購創業公司成立遊戲事業群 阿里加速布局“一個大文娛”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27/1151101.html

每經實習記者 王星平 每經編輯 曾健輝

繼上周宣布將大麥網升級為現場娛樂事業群後,阿里大文娛的調整仍在繼續。9月26日,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簡稱阿里大文娛)宣布正式成立遊戲事業群,下設開放平臺事業部和互動娛樂事業部。同時,由原網易COO詹鐘暉(叮當)等創辦的廣州簡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廣州簡悅)並入阿里遊戲事業群。

目前,遊戲市場呈現明顯的兩強爭霸格局。但阿里在遊戲領域的野心一直未減。遊戲時評人張書樂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遊戲作為文娛的一個鏈條,對整個大文娛起到承接和反哺的雙重作用,是其形成衍生品和吸金能力的關鍵。但阿里若要在遊戲這塊業務上打開更多市場,未來仍需要打造出爆款產品。

自研和聯運兩條腿走路

阿里大文娛以優酷、UC和垂直業務群構成3大核心用戶平臺,推動劇集、綜藝、電影、文學等內容板塊。遊戲是文娛產業IP全鏈路開發中的重要環節,對整個大文娛起到承接和反哺的雙重作用,同時也是爆款IP觸達用戶和商業化的平臺。

早在2016年,阿里就開始重點布局遊戲。2016年1月15日,阿里和UC九遊合並,UC九遊更名為“阿里遊戲”,並將進行公司化運作。此次,UC九遊也將並入阿里大文娛旗下遊戲事業群。

對於此次成立遊戲事業部的意義,阿里大文娛公關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成立遊戲事業群的目標還是做大文娛的基礎設施,實現文影遊多方聯動。簡悅主要負責自研業務,九遊負責聯運業務,從而實現自研和聯運兩條腿走路。

阿里大文娛董事長兼CEO俞永福在員工內部信中表示,遊戲事業群將沿襲阿里大文娛的班委會領導制,由班委會共同制定遊戲事業群的戰略,推進業務策略的落地執行。其中,遊戲事業群下設兩個事業部,互動娛樂事業部和開放平臺事業部。

據行業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網遊市場規模超1600億元,預計2017年將超2000億元,是全球最大的遊戲市場。

收購公司創始人來自網易遊戲

眾所周知,擁有數億用戶的騰訊和強大自研的網易占據行業兩極,獨立遊戲開發商也大量存在。此次收購的廣州簡悅雖不為大眾所知,但其創始團隊卻不可小覷。

據了解,詹鐘暉曾經是網易遊戲的靈魂人物,1999年加入網易,2011年離任時為網易COO。從10人到4000人,詹鐘暉建立了一支完整的遊戲開發運營團隊。

2011年5月,詹鐘暉帶領網易遊戲杭州研發中心總監吳雲洋(雲風)、前網易暴雪合資公司總經理陳偉安等人離職創立簡悅遊戲。陳偉安曾經是《魔獸世界》、《星際爭霸2》產品運營負責人,吳雲洋曾經是《大話西遊2》、《夢幻西遊》自研項目的主力開發者。上述遊戲都曾在市場上創下佳績,這二位也將一同進入阿里任職。

不過,詹鐘暉在內部信中也坦言,整體而言,在人口紅利噴發、端遊用戶大遷徙的時代,簡悅尚未成為表現最出色的遊戲團隊。在創新與“套路”、遊戲性與商業化、核心玩家與大眾用戶等方面,其有理想、有情懷,卻受限於資源有限、體量不足,沒能準確地把握好市場的脈搏。

張書樂表示,雖然在一些經典遊戲的運營和開發上,簡悅的團隊形成了一個小閉環鏈條,但阿里並購的不是公司和公司的產品,而是這個能創造和運作遊戲的團隊,其主要成員的履歷主要都是大型端遊,在手遊方面能否打開局面,其實不確定性還較大。

反哺“一個大文娛”

數據顯示,在2016年中國800億元手遊市場中,騰訊+網易的自研手遊總流水占手遊市場銷售總量的51%,Top10遊戲企業自研移動遊戲產品總流水占據了總量的74%。市場已經呈現明顯的兩強爭霸格局。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手遊的崛起,主要在於騰訊旗下《王者榮耀》與網易旗下《陰陽師》兩款遊戲的推動,如果沒有一款手遊爆款產品出現,將很難打破騰訊與網易兩強爭霸的格局。

事實上,阿里在遊戲上的野望已經很久,就在今年3月,阿里遊戲在2017年戰略發布會上表示,將砸10億元資金助力遊戲IP生態發展,並啟動遊戲國際化戰略。此次“挖”來網易的傳奇人物,同時又將遊戲業務上升為事業群,能否在愈發繁榮的手遊市場中攪動格局?

張書樂認為,此次阿里成立遊戲事業群的意義主要還是在其“一個大文娛”生態上的鏈條補充,對整個大文娛起到承接和反哺的雙重作用。不久前,俞永福分享了阿里大文娛成立15個月來的戰略思考,特別提出了“一個大文娛”的理念。他判斷,中國文娛產業進入了整合發展的時代,未來大文娛將成為產業常態,如果不具備生態能力,無法實現產業間相互拉通和銜接,將會存在很多資源和能力的缺陷。

“成立遊戲事業群對整個行業格局應該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因為現在遊戲領域還是靠血統的,網易的研發背景,騰訊的社交背景,阿里遊戲看似有靠山,但靠山和遊戲關聯不大。”張書樂說。

但阿里在遊戲領域並非沒有“蹊徑”可走。張書樂表示,阿里的生態,最終還是回到電商,阿里的遊戲目標也是如此。如果未來阿里用遊戲作為入口,然後讓背後的遊戲衍生鏈,特別是周邊產品形成更大的藍海市場引爆,會讓阿里的遊戲業務產生很大的能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821

阿里大文娛完成優酷整合 視頻行業進入下半場"搏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27/1156934.html

每經記者 李卓 實習記者 許戀戀 每經編輯 魏文藝

距離優酷並入阿里版圖已經整整一年,曾一度稍顯落寞的優酷似乎正在努力找回昔日雄風。2016年4月,阿里完成對優酷的全資收購,2016年10月,阿里籌建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隨後大優酷事業群正式成立。一年的磨合之後,10月25日的優酷秋集上,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宣布,阿里大文娛對優酷第一階段的整合已經成功完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俞永福強調了未來對優酷的投入將是“unlimited”(無限的),未來阿里對視頻內容產業的投入只會上升,不會下降。業內人士認為,在阿里強大的資本和流量加持下,優酷卯足勁要重回視頻行業老大的寶座,但在愛奇藝和騰訊視頻等強敵環伺下,資本護航的優酷要走的路並非康莊大道。

“新優酷”上演彎道超車

並入阿里之前,優酷已經獨立發展了10年。2006年,古永鏘創立優酷,10年里逐漸帶領優酷成為國內視頻行業的代表之一。2010年,優酷成為第一家登陸美股的中國網絡視頻公司。2012年,優酷宣布與土豆合並後迎來事業拐點,一度成為中國視頻網站的霸主。

隨著愛奇藝、騰訊視頻、樂視視頻的突飛猛進,加上傳統視頻網站的版權燒錢大戰愈演愈烈,優酷在此過程中並沒有占到上風,遭到狙擊之後的優酷最終選擇加入阿里,成為阿里大文娛版圖里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俞永福介紹,阿里大文娛的版圖可以概括為3+X,3指的是大優酷、大UC以及蝦米音樂、九遊等垂直生態,而X則對應內容生態,包括阿里音樂、阿里文學、阿里遊戲、阿里影業等等。

磨合的過程並不容易,有報道稱,大優酷事業群總裁楊偉東一年前接手優酷時,2017年的頭部劇已經被搶光,對於平臺來說這一影響無疑十分致命。按照內容的制作規律,一部作品從立項到出結果,綜藝至少需8個月,劇集則要1年半到2年,這意味著優酷在2017年將無米下鍋。

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對於優酷、愛奇藝這類平臺型視頻網站來說,沒有頭部作品的加持會讓用戶直接轉投其他網站,因為用戶並不忠誠。意識到現實的困境,楊偉東曾想讓身邊更多人接受優酷在競爭中暫時落後的事實,“不要再有任何的幻想”。

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優酷2017年在劇集上的表現可以說讓人驚喜。在劇集上,依托強大的資本實力,校園類型劇《春風十里不如你》、二次元《鎮魂街》、甜寵類型劇《顫抖吧,阿部》和刑偵劇《白夜追兇》均取得了不錯成績。骨朵數據顯示,今年暑期檔,以優酷、愛奇藝、騰訊為代表的頭部視頻平臺貢獻了60部劇,流量達315億(VV),其中優酷占比49%。業內人士認為,優酷正在進入一個再次加速度發展的狀態。

大視頻進入下半場“搏殺”

公開信息顯示, 2017年愛奇藝、優酷、騰訊、樂視視頻等主要視頻網站付費會員數量均超過2000萬, 中國視頻付費用戶已經超過1億。 截至2016年底,中國視頻付費用戶規模7500萬(該數據為有效付費會員,不包含各類渠道贈送會員),是全球第三大視頻付費市場。

在樂視已經掉隊的情況下,國內視頻網站已經形成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三國殺”的鼎立之態。業內人士認為,大視頻行業的戰事進入了下半場,內容方和平臺方的關系正在發生明顯質變,各大平臺的打法決定了未來各自的生存空間。

在綜藝上,優酷近一年的表現稍遜一籌,紅極一時的《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均非出自優酷。楊偉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優酷戰略的保守,未來優酷的工作重心將會往綜藝傾斜,他會親自抓綜藝。

記者註意到,在優酷擅長的劇集板塊,優酷不滿足於單純的劇集制作和播出,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楊偉東指出,電視劇和網劇這種按播出媒介來劃分類別已經過時,按照媒體融合的今天,劇集市場應該分為黃金檔劇集、超級劇集和網絡劇集,不同的劇集適用廣告、會員付費以及衍生品開發等不同的廣告模式。

楊偉東透露了優酷在劇集上的進一步規劃,未來優酷將重點扶持中國的季播劇,推動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國產季播劇產生。對季播劇模式的探索,需要基於平臺和內容方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電視臺時代,一個內容采購完成,雙方基於這個內容的合作關系就基本結束。但現在內容方和平臺方在內容籌備階段就開始建立關系,要求內容方和平臺圍繞用戶做深度互動。“如果還把內容方和平臺的關系設定為簡單的一錘子買賣,這樣的內容方沒有未來。” 楊偉東表示,不轉變思路,未來三年部分傳統內容公司會面臨內容癱瘓的窘境。

官方數據顯示,阿里大文娛每個月已有5億活躍用戶,電商平臺每個月也有5億活躍買家,未來如何完成兩個5億用戶的融合連接,如何將活躍用戶變現為商業價值,是擺在優酷面前的一大難題。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優酷有著阿里系令人眼紅的巨大流量,同時又有官方宣稱的投入無上限保駕護航,在未來視頻行業競爭中具有優勢。但如何把這些優勢變成優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進一步完成商業變現,還需要時間檢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