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回首业绩浪,以及令人惊心的股价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lfth.html

最近中报业绩快发完了,回顾了一些以前关注的低pe公司,许多出现了业绩倒退和股价大跌,如

中讯软件、胜利管道、珠江钢管、奥思、鹰美等。

给我的感觉是,如果你不能获得较为确切的公司业绩进展,此类小公司确实风险极大。

而业务稳健的大公司如统一企业、汇源果汁,即使业绩不妙,股价却几乎不受影响,更别说其他优质公司了。

似乎颇能反映巴菲特的观点:优质公司可长期持有。

而低质公司则颇费心力,难以长期持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48

最近的投资风格,以及一个感想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me27.html

最近的投资比较顺,回顾这一段历程发现所选股票完全没有遵循老巴对公司质量的要求。

为什么呢?因为高质量公司的价格难以感动我。

 

于是,我转向低pe公司,期望找到风险较低的品种。这期间,我感悟到的一个最大的感想,就是市场涨得越高,剩余的低pe公司中问题越多。因为整个市场较低 时,有许多低pe公司不是因为自己发展前景不好,而仅仅是因为市场整体不好。这时,如果我们对个股前景一无所知,但是选一组低pe个股,很可能捞到好的。

但是,随着市场高涨,那些不涨的剩余的低pe公司最终会越来越少,这些剩余公司出问题的概率就大多了(当然也有尚未发掘的珍珠)。

这些剩余的低pe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前景不好,如美国双反对钢管、铝材的影响,棉花价格上升对纺织与oem服装厂的影响,如果你用预估的盈利考察其pe,实际上不低。我现在对此类公司至少要等到报表出来,大幅下跌才考虑。

 

由于市场较高,再加上上述原因,我实在不太敢随便投一个低pe公司,但我也不投高pe公司。这时,我转向了一个策略,就是尽可能了解这些低pe公司的前 景,比如,从澳门赌场数据以及柬埔寨游客人数增长,推测金界的预估盈利。从瑞士行业协会发布的对各地出口数据以及香港政府发布的统计数据了解香港和中国钟 表珠宝销售数据,寻找一些尚在低pe(指预估的pe)的公司,如果公司管理层没问题,我会进入。

 

最后悔的是没有早一些注意瑞士钟表协会每月发布的数据,否则投资收益会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36

喬布斯的失算、以及他瞄準的目標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1683633386/

世界失去了一位偉人。他就是美國蘋果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同樣的年紀,生活在相同的時代,還曾多次碰面,他的離世令人悲痛。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死」,筆者不禁暗自神傷。

乔布斯的失算、以及他瞄准的目标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喬布斯的豐功偉績已經在各種場合被很多人談及。通過Macintosh開闢個人電腦時代、攜美國NeXT的新一代OS「NeXTSTEP」回到蘋果公 司、在美國Pixar Animation Studios製作出三維熱播電影、便攜式音樂播放器「iPod」、智能手機「iPhone」、平板終端「iPad」,喬布斯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 變。

只要結合媒體的變遷來看,喬布斯的偉大便一目瞭然。從這個角度回顧喬布斯的功績,他瞄準的下一個目標就會浮出水面。

背景是「媒體」的發展歷史

老實講,對於蘋果公司最初投產的「Apple I」和「Apple II」,筆者可沒有什麼好評。在開發Macintosh的時候,喬布斯選擇了不兼容這些老機型的軟件。而其競爭對手——美國微軟公司在把OS轉換成 Windows的時候,則保障了軟件與上一代OS,即MS-DOS的兼容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微軟對市場與用戶考慮得更多。

採用圖形用戶界面(GUI)的Macintosh的確出色。看到Macintosh,曾經擔任微軟副社長的筆者感覺到了加快開發在MS-DOS上運行的GUI的必要性。

但是,眾說紛紜的GUI在當時並非蘋果公司的獨創。在美國,包括Personal Software的「VisiOn」,Digital Research的「Graphical Environment Manager(GEM)」在內,很多計算機企業都曾開發過GUI。而Macintosh就誕生在這個GUI熱潮之中。

筆者認為,Macintosh的主要功績在於提出了「DTP(desk-top publishing)」。通過使用佳能的激光打印技術開發「LaserWriter」,喬布斯創造出了與個人電腦相結合的文件編輯和印刷系統的潮流。

在當時,寫信一般使用美國IBM公司生產的電動打字機,打字機之所以會走向沒落,正是因為LaserWriter與Macintosh的合二為一。從出版物(文件)的編輯到音樂和影像等「媒體」的編輯,喬布斯推出的產品一貫秉承著利用計算機技術推動變革的發展主線。

回歸老東家蘋果後,喬布斯憑藉多彩設計的個人電腦「iMac」從危機中拯救了蘋果。面對危機,喬布斯通過投產高速大容量的Macintosh,給音樂和 影像的編輯工作帶來了革新。這似乎運用了在NeXT建立UNIX計算機的開發環境,在Pixar開發電影製作用三維CG軟件的經驗。

專業終端造就了「iPhone」
乔布斯的失算、以及他瞄准的目标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乔布斯的失算、以及他瞄准的目标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筆者感覺,作為編輯出版物、音樂、影像的專業平台,打造Macintosh的經驗似乎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iPod」終端日後成功的原因。

眾所周知,在音樂CD盜版橫行之際,喬布斯在iPod的同時推出了「iTunes」,建立了有償提供內容的下載平台「music store」。這是前無古人的壯舉。從1990年代後期到2000年代前期,類似於美國Napster和美國谷歌公司的免費提供內容成風。在那個時代,建 立起讓用戶輸入信用卡信息,一鍵購買內容的機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給iPod賦予手機功能的意義上來說,如今火爆的「iPhone」是其延伸。這兩款產品的暢銷決定了世界對於蘋果公司的評價。蘋果公司的股價也在商品暢銷的同時開始上漲。

在這裡,讓我們略微回顧一下媒體技術的發展歷史。在收音機和電視的黎明期,創造出市場的是美國企業。自從RCA開發並投產收音機後,NBC等媒體企業開始播放AM和FM廣播和NTSC制式的電視節目,在音樂和影像的流通領域掌握住了世界的主導權。

之後,在磁帶和VTR的時代,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索尼和松下電器產業(現松下)等歐日家電企業爭搶霸主寶座,美國企業則銷聲匿跡。直到音樂CD和DVD的時代,該領域的霸權也一直由日歐企業把持。

通過開發iPod和iPhone,喬布斯率領的蘋果公司把媒體技術的霸權又返回給了美國。該公司的企業評價,也就是股價之所以攀升,正是因為音樂播放器 和智能手機等面向普通消費者的便攜式信息終端的走紅。這並非一日之功。如上所述,在其誕生的背後,隱藏著喬布斯在專業終端領域長年培育的業務經驗、人脈以 及直覺。

他利用專業技術打造出涵蓋出版物、音樂、影像的系統,也構建起了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出版物和音樂業務模式。最後僅剩的一點,就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影像服務。也就是全面擠壓現在的DVD和藍光光盤等盒裝媒體的業務。

除了喬布斯別無他人 

除了喬布斯別無他人
乔布斯的失算、以及他瞄准的目标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西和彥
尚 美學園大學研究生院藝術信息學專業教授。Digital Domain代表董事社長。信息學博士。大學時期曾創辦ASCII,出版日本首份個人電腦專業雜誌《月刊ASCII》。在經營公司的同時,還與微軟的比 爾·蓋茨一同從事MS-DOS和Windows的開發。曾任微軟新技術副社長等職務。除此之外,還參與了MPEG視頻的開發和標準化。近年來主要在大學從 事研究和教育活動。並且經營高端視頻的策劃開發公司Digital Domain。(點擊放大)
在這個方面,喬布斯也有失算。在投放iPad的時候,蘋果公司曾力推把iPad作為電子書。但筆者認為利用iPad觀看影像恐怕才是其真實的想法。隨著 HD影像成為主流,對於觀看影像,iPad的屏幕尺寸還嫌小,而且第3代移動通信的通信速度也比較慢。這種半吊子的終端恐怕是喬布斯的失策。截至目前,蘋 果的電子書業務還談不上成功二字。

喬布斯最後親自發表了互聯網服務「iCloud」,以及傳聞即將投產的大屏幕平板電視。這二者的結合恐怕才真正是喬布斯描繪的影像服務。按照筆者的猜 想,怎樣使廣播電視的免費發送、存儲、電影等高品質影像的收費互聯網服務更加方便、更富有樂趣,曾經是喬布斯探索的對象。

這種業務模式由家電和計算機企業來構築的情景,恐怕不是媒體內容企業所樂見的。明知如此,還能在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和紐約大型媒體間遊刃有餘的,這世界上除了喬布斯以外別無他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喬布斯去世後,探索影像媒體新形態的行動或許會再次陷入迷霧。他的確精通技術。擁有洞悉各種技術動向的廣闊視野。甚至到了不懂技術就不算人的程度。也正應為如此,喬布斯才創造下了如此豐功偉績。

筆者對他構想的影像服務的形態充滿了期待。中年辭世實在令人扼腕嘆息。(特約撰稿人:西 和彥,尚美學園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1

2011年總結以及2012年展望 法國梧桐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1deb.html

 

2011年終於快將過去,由於年底可能事情較忙,預先做一下總結。對於股市而言,過去兩年不堪回首,但是對於投資者來講,過去兩年實在是福音,我自己的中 國人壽持股量增加了近兩倍,實在感激過去兩年的不斷下跌,能夠令我用同樣的價錢買到更多的股份。另外,重申一下自己的策略,是堅持林SIR的「以貨為 本」,著眼點是能夠增加我的持股量,因此,國壽的A-H套戥是我非常喜歡運用的。
  總結2011,首先要看看2011年開始時自己的持倉結構:
中國人壽A佔比:21.86%
招商銀行佔比:13.15%
古井貢B佔比:13.95%
張裕B佔比7.23%
魯泰B佔比:15.86%
新奧燃氣佔比:13.57%
蒙牛 佔比7.2%
現金:7.19%

此外,2011年也新增部分資金,因此上面的投資結構和現金比例均需要有所調整。

2011年年末的持倉結構:

 

 

中國人壽A佔比:44.62%

貴州茅台佔比:16.3%

張裕B佔比:21.61%

新奧燃氣佔比:18.32%

現金:0.16%

本年盈虧:1.33%(截止12月23日)

總結一下2011年的操作:

1.在7.8和7港元左右全部賣出魯泰B,部分在78港元加碼張裕B,部分在50港元加碼古井貢B。

賣出魯泰B的原因是當時覺得張裕B和古井貢B更加吸引,另外,正如MC書記所言,連續幾年固定資產未有增長,產能增幅有限。另外,當時棉花價格飛昇,對於公司影響開始出現,而人工支出漲幅遠高於純利增長,反映公司在人工成本控制方面手段匱乏(後來有股權激勵方案補救)


2.2010年下半年開始,24港元,21港元,以及今年初在19.5港元分別買入蒙牛,但是在國慶後26港元附近清倉,所得一半增持新奧能源,其他增持貴州茅台和張裕B。

 

賣出蒙牛的原因:

A.整個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無論是伊利,還是上游的現代牧業,都在拚命進入,巨額的銷售費用吞噬了股東盈餘。

B.管理層逐漸流失,中糧管理的效果還需要觀察,暫時避開」他人的婚禮「

C.過去幾年,04,06,08年均大量印發股票,攤薄股東權益,未來是否如地產行業一樣,需要不斷融資支持發展暫未可知。

D.低端消費品始終慎防質量事故,三聚氰胺以及今年的瘦肉精事件陰影始終籠罩。


3.瘦肉精事件後買入雙匯,從56元起向上追入,成本價68元,最後於79元賣出,所得資金全部買入國壽

雙匯我認為是一間非常賺錢的公司,不像蒙牛和魯泰B,賣出時是認為公司或者行業前景欠奉。雖然瘦肉精事件令 公司受到口誅筆伐,但是我認為,投資者要摒棄感性的衝動,就比如菲利普莫爾斯,煙草行業令到全世界人民死亡率增加了許多,在歐美是邪惡行業的象徵,不妨礙 股票市場上的成功。

彙總一下雙匯的研究歷程:

 

A.都是非常賺錢的生意,如母公司的ROA長期穩定在13%以上,ROE接近30%,而什麼生物工程技術公司,ROA長期在40%左右,比什麼茅台還牛B。

B.再次印證張裕的研究中提到的一樣,什麼進入上游,上下游產業一體化都是屁話,河南的萬東牧業,過去三年的總資產基本沒有增長。同時,ROA也非常不穩 定,是一個典型的靠天吃飯的行業。因此,在「保障原料-豬肉安全」的長期股東利益和短期股東盈利的兩方面,管理層以後要更加慎重,從長遠來講,當然是要逐 漸開始規模化養殖來控制品質,但是規模化養殖也有中國現實的困難(山多,面積小,污染大,與人爭糧等),同時短期對盈利也有影響。

同時岔開一句哈,有些朋友話,投資這些公司不如投資上游養殖的公司,個人認為就是錯誤的,這類養殖公司就是相當於原材料行業,毫無市場專利保護,每個養殖 公司出產的雞鴨鵝,和其他的並無區別,收購公司不可能因為你出的雞鴨鵝而開高價,純粹的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就好像中國的鋼鐵行業一樣。規格型號和全世界 一模一樣,只能在價格上打拚。

那麼,回到正題,雙匯有沒有市場經濟專利?

可以先回答這些問題:

i.為什麼這麼好賺?生意模式如何,是否加大屠宰量就可賺多些,那麼為什麼過去這些年產能增加不是太快?

ii.其他競爭對手在哪裡?

iii.增長瓶頸在哪裡?


D過去幾年,雙匯的固定資產增幅很少,甚至有所倒退(04年增速出現峰值),由於雙匯的豬源是「基地型」,絕大部分豬不是屬於雙匯的,固定資產大部分是土 地、機器,因此,過去幾年整體來講,雙匯的產能增幅非常少,基本上來講,過去幾年只是提高產能利用率。這個意味著,一方面隨著不斷折舊,機器的淨值不斷下 降,同時產能利用率不斷上升,以及代銷集團的產品,營業收入不斷上升,因此,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ROE不斷上升(有些類似於維他奶的模式,生產豆奶的機器 不斷折舊,在賬面上可能淨值都為零了,但是實際上還是在用,因為榨豆奶的設備不會過時),也就是講,雙匯的ROE不斷上升僅僅是由於淨資產的不斷下降。另 外一方面,可以思考,從雙匯下屬各個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業績觀察,都是一盤非常好賺的生意,ROA、ROE都是很高,那麼為何雙匯不擴張呢?反觀競爭對手 ---雨潤的表現,固定資產每年都是40-50%的增速增長,姑且不論雨潤的現金流是否能夠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擴張,那麼為什麼雙匯發展本身不擴張,直到最 近才有所動作?觀察雙彙集團的資產和雙匯發展的資產,推測應該是在過去幾年中,雙匯發展固守原有陣地,產生巨大現金流(過去幾年的派息率都超過了50%, 同時現金流遠超過資本開支),作為一個現金奶牛,支撐集團公司南征北討,直到現在集團公司內非股份公司的資產已經差不多相當於股份公司的資產,相當於股份 公司幫人「湊仔」,因此雙匯的產能擴張也是非常快的,只不過它的產能擴張體現在集團層面,而從2010年開始推出方案準備購買該部分資產,以及真正實現 MBO後,從2011年開始(2010年11月10日發佈對外投資公告),對外投資的主體基本又回覆到以股份公司,結合過去幾年雙匯的巨大關聯交易、管理 層股權MBO,其中有什麼訣竅,還需要仔細思考。


E過去幾年雙匯的運營在股份公司和集團公司遊走,那麼整體上市後會如何呢(購買集團公司大部分資產,已經差不多相當於整體上市了,當然集團內還有部分與肉 製品無關的產業)?由於一方面股份公司外的資產已經進入成熟收割期,參照股份公司內的子公司的財務情況,該部分資產的盈利情況還是相當理想的,另外一方 面,過去幾年股份公司不用參與擴張,在折舊、高分紅等因素的影響下,ROE長期維持高水準的情況也將一去不復返。另外,股份公司「現金奶牛」的角色將會有 所改變,派息率會下降;ROE會下降,長期來看,能夠維持16-20%就已經不錯,如果不融資,那麼純利的增幅不會超過20%,PE也不應該超過20倍。


F觀察資產收購預案,雙彙集團08年、09年的ROE均在30%左右,和股份公司相差無幾,考慮到大部分擴張均是在集團層面進行,資產膨脹得很快這個情 況,ROE高達30%是一個很厲害的數字。一方面,代表這些資產的確已經進入成熟期(怪不得,現在要整體上市了,當然,這個對於股份公司來講似乎也無損 失),另外一方面,應該是集團公司借用了股份公司的銷售網絡,因此得以輕資產運營。

但總而言之,整體上市涉及方方面面,要預判將來表現的確資料不足,還是應該封存倉位,等到塵埃落定後觀察集團公司表現再講。


G剛剛看過其他博客上關於雙匯的一些文章,其中有些還是比較出名的「價值投資者」,不過,個人感覺都是泛泛而談,用《投資叢林》裡面的說法,是「比率分析 師」的工作,對著一組財務指標在指手畫腳,但是對於數字背後的意義,和公司運營的策略就無從講起。(再次佩服一下MC書記)。關於雙匯,結合上面的思考, 我覺得要回答幾個問題:

I.從母公司和各個子公司來看,是一門非常好賺的生意,那麼,不斷複製就OK了,為何在過去幾年沒有這麼做?(反觀雨潤)

II.過去幾年,雙匯為何不斷派高息(派息超過純利的5成),那麼收購集團資產整體上市後會否繼續派這麼高的股利?

III.網上有些「價值投資者」留意到公司的ROE很高,然後分析到資產周轉率很高,那麼為什麼資產周轉率很高呢,整體上市後會否繼續保持?

暫時覺得,想明白了這幾個問題,就領會到過去幾年雙匯的運作。但是,將來整體上市後情況如何,就真的還需要給時間繼續觀察。

IV.留意到整體上市報告中,股份外公司的ROE也是蠻高的,去到30%了,那麼整體上市後有什麼改變呢?


最終放棄雙匯,主要原因有幾個:

a.管理層誠信問題,始終無法說服自己

b.食品安全是一個幽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跳出來。

c.正如上面一直探討的一樣,過去幾年雙匯的高派息、高ROE有其特殊原因,個人預期整體上市後派息率會下降,ROE會下降。


4  
於2011年8月中旬將招行全部換馬成國壽。
A.招行每隔兩三年就融資,對於個人來講資金實力要求較高,另外,也因此招行派息方面受限,長期持有的話派息方面比不上國壽,而國壽由於集團公司背負高利率保單,基本上集資意願沒有那麼強。
B.信林SIR,保險股比銀行股行業性質更好。
C.銀行股總市值遠大於保險股,而保險股中前三甲基本已經上市可以代表整個保險行業,因此保險股更加便宜。
D.集中到一隻股票後所佔倉位也只有23%,未算過重。(哈哈,後來年末時國壽的倉位近五成了。)
E.銀行入股保險方面,正如以前中石油等央企進入保險行業一樣,未能改變行業競爭格局。主要是銀行只能做股東,未能直接做保險,培養經紀和吸納人才需時,兩者是完全不同行業。
F.銀行如建銀國際入股上市公司等方面,受到資本金影響,只是個例,未算普遍。
G.銀行的高盈利建立在社會分配過度傾向上,如果不對稱加息可能損害銀行盈利,但是就有利社會中小企業發展和消除民眾怨氣。
H.國壽持有很多銀行股,持有國壽可以間接持有銀行股。
I.集中火力重鎚出擊,以後不斷買進。


5.將古井貢B換馬成同行業的貴州茅台。
 林SIR在《平民資本家》「細細粒,容易梗死」一章都有提到,「上車前深思熟慮,挑選行業中的『龍頭大哥』是減低風險的好辦法。每一行業中的 龍頭大哥,必定經歷過與對手激烈競爭,已有相當竟能能力,才能夠脫穎而出。-------,遇上市場逆轉,仍有足夠財力及人才來幫助公司轉型,發展新產品 及服務」及香港電台2005年12月8日的訪問中提到,選取龍頭公司,不要「走雞捉隻鴨,錯過了最好的後,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廣東話,不知道怎麼翻譯成 普通話了),選取行業中的二流公司,期望小公司跑得更快,而這個在長線(5-10年)來講是錯誤的」(短線當然無法預測)。
雖然自己開始時持有古井貢酒,但是都要承認,茅台的市場經濟專利遠高於古井貢酒。
  當時買入古井貢的理由,一方面,看好白酒行業;然後古井貢酒估值便宜,首先,因為是B股,先天性已經便宜一大截,其次,當時業績出現爆發期,因此雙重疊 加,估值顯得比一線白酒股更加低;此外,當時古井貢酒能夠將賺到的錢派給小股東,09年派息率去到50%以上,是體恤小股東的表現,當然,2010年需要 大發展因此保留了更多現金,而茅台,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派息率很低,天量現金長期躺在銀行,不派出來,一方面導致小股東只能期望股價上升,另外一方面也拖慢 了ROE的提高。因此當時買入古井貢B。
   在這裡自己思考,希望能夠回答過去幾年茅台運營策略上的疑問
A.過去幾年,各大券商都講,茅台通過操縱預收款,來調節營業額和利潤,是否真的如此?
B.過去幾年茅台營業額慢速增長(15%),考慮到提價因素,也就是講,基本上銷售量毫無增長,但是2011年又回覆快速增長,中間的原因是什麼呢?
C.茅台和二線白酒的典型,洋河股份的經營策略上有什麼區別?

在過去十年,真實營業額比報表中的營業額高出15%左右,標準差只有1.19%,非常穩定,代表茅台的純利表中的營業額非常真實反映了銷售情況,並無通過預收款的變動來操縱,從而回答了第一個問題。
那麼,也就有第二個問題,也就是茅台的營業額,在過去3年為何毫無增長?(剔除提價因素),經過思考,我認為這個問題要結闔第三個問題來考慮。
茅台釀造一瓶酒的時間,從2006年開始逐漸拉長,從06年的2年幾到去年的近乎5年,而洋河股份的酒,基本半年不到就可以出窖了。正常來講,茅台酒屬於 醬香型,從入庫到出窖,大概就是需要5年,也就是講,你現在喝的酒,2011年,大概是06年、07年釀造的。而洋河,屬於清香型,大概釀造週期為期一 年,而洋河報表中只有半年不到,代表一個可能是把水當做酒來賣,另外一個可能是買人家的基酒,貼上自己的牌子來賣,類似於工業中的OEM。
觀察上面報表,05年-07年存貨的增長情況,維持一個低速增長,而從存貨轉化為銷售,正如上面所述,大概週期是3年,因此,08年-2010年的營業額,也只能維持一個低速增長。因此,08年開始的營業額低增長,實際是由於05年底,06年開始出現的產能受限有關。
再觀察08年,存貨同比出現大幅增長,講明在前兩年年公司大幅擴展產能開始見到成效,產量開始上升。3年的釀造週期,在2011年開花結果,因此2011年營業額再次恢復高增長,而這個和所謂的管理層換屆,產品滯銷等毫無關係。
   另外,08年開始的產量至今都未有減速,維持在30%左右的增速,證明至少在今年,產能都未去到一個瓶頸的位置。
關於直營店的思考:
個人認為,目前茅台的直營店佔比多少?微不足道而已,因此,多開直營店,對於整個茅台公司,只不過是杯水車薪,根本就是微枝末節。另外,結合出廠價和零售 價,思考與經銷商的關係處理是一門藝術,茅台的零售價是經銷商炒起來,很難講背後又沒有茅台公司的意願在,但不能認為這個是安全墊,或者開直營店可以吃下 這個價差,因為你直營店開得多,經銷商利益受損,既然可以炒高,也是可以炒低的,直營店最多就是敲山震虎,對於投資者來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謂的直營 店,所謂的中檔酒,如習酒,漢醬,對於整體茅台來講都是神馬,因為佔比實在太小,投資者宜抓住要害。


而茅台的增長,或者講公司的經營策略,正如上面所言,著重點有兩個:1.產能擴張,然後帶來產量增長,這個一方面可以觀察營業收入的增長(剔除提價因素) 就可以觀察產量增長,而產能增長則可以觀察存貨增長(釀酒原料,只有產能擴大了,可以釀更多酒了才會購買更多原料),這個觀察今年的營業收入,可以知道產 量在放量,另外觀察存貨的增長情況,就知道至少到現在產能還未到瓶頸,因此至少5年內產量基本都會大幅增加,當然,產量增加市場能否承受這個是看管理層的 能力和茅台這個品牌是否真的能夠維持。2.就是結構優化,逐漸轉向更加高毛利的年份酒等上面,這個體現在存貨周轉時間(越來越長)、毛利率(雖然已經很 高,但是可以更加高)

以上就是2011年的主要操作,以及當時的研究思路。


 
下面是展望一下2012年的投資規劃、思路。
A 中國人壽原則上不加倉,但是優先滿足A-H套戥。
B 加倉茅台。
C 考慮是否買入941中國移動
考慮加倉後,預計2012年年初投資組合結構為
中國人壽A+H  38%
貴州茅台     25%
張裕B        16%
新奧能源     14%
中國移動     7%
  其中金融股佔比四成,消費股四成,公用股兩成。
① 為什麼不加倉國壽呢,因為國壽已經佔了組合的近四成,比例很高,另外,通過優先進行H-A套戥,已經增加了國壽的持股量
② 為什麼不加倉張裕B呢,因為張裕越研究越不懂,市場經濟專利較弱,而且私營企業,內部人控制
③ 為什麼買入中移動?因為以後資金會減少,需要考慮組合的防守性和現金流,而中移動基本上股息會不斷增長,而且市場份額基本已經穩定。但是中移動的問題是國 內手機滲透率已經超過7成,接近飽和,另外一方面,由於巨額投資,4G短期內是不用指望的,那麼,移動的蹩腳的3G制式將持續拖累發展。
④ 為什麼加碼茅台?因為預期茅台以後幾年會繼續高速發展,超過30%復息增長。具體加倉策略還需研究
⑤ 是否加碼新奧能源呢?還在考慮中。
不利有
I 民企,風險較大
II 收購中國燃氣,對財務構成壓力,另外,本身最近兩三年負債也已經不斷上升
III 正如林SIR話齋,避開他人的婚禮
有利有
I 市場經濟專利還在,獨家經營權30年,而且汽化率只有3成,遠未飽和
II 從08年開始出現自由現金流,雖然負債加重,但是現金流足以覆蓋(未考慮收購中國燃氣)
III 如果不考慮收購,以目前經營和估值來計算,很便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76

2012一季度個人操作以及思想總結 金錢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2dyba.html
四點半,睡不著了,總結了下一季度的得失。這個季度總得來講,太順了,順過頭了。年底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年盈利在40,結果到三月初就超額完成了,客戶部均 利最高達到了58;主倉也到了40多;給朋友公司兼職的投資部的盈利稍微低點,也有30多點。得,樂極生悲了。最大的失敗點在中交上,沒有重視指數對其影 響。結果造成目前13點的倉位浮虧。主倉與公司賬戶其重倉的中交,海信等利潤回吐了總利潤額的10%。這是個很嚴重的數字。因為在銀行,保險,劵商等大倉位股上一直是盈利的。客戶部好歹機動性強了很多,回吐較少。
金融板塊的操作還是延續了老策略,隨指數波段操作,一個波也就10個點的利潤。題材股,新股的操作就比較隨機了,1231算是比較成功的操作了,1800 是失敗的操作。在這部分操作中,失敗的例子很多很多,還好的是都把虧損控制在可控的範圍內。消費板塊,從大消費概念中的智能電視龍頭的海信,延伸操作的 2429以及海爾等;到前些天倉位進的非食品飲料的消費股,其實就是高檔服裝的那麼幾個股。煤礦的永泰能源;這些可以就說是完全反映出今年的操作主題了。 這些操作適時而已。
操作上,還是應了那句老話:該忍則忍,不能氣短;該狠則狠,不能手軟。
倉位的執行政策一直在變化,一季度變了好幾次,從集結到分散再到集結,感覺自己的小肩膀的責任挺重,賬戶數額達到了110個,目前操作人員也有了20人, 天天亂鬨哄的,都是一幫孩子,要求學習,要求進步,要求漲薪,要求這要求那,我頭都大了。能滿足的儘量滿足,都不容易。記得有老人這麼說過,人啊,成才不 容易,就算你是個人才,也需要有人來渡他。年輕人,總是把社會上很多事情看的那麼庸俗。
一孩子問我,如何能把操作技術提上去。我講,你說的這個事還是要看你自己的。無非就是努力認真四字。從我周圍的很多人,特別是搞證券這行當的人中,不管老 的少的,包括我自己總犯這樣那樣的錯,這個錯可以避免麼?可以。但是當時想不到。腦子反映慢了,現在做股票特別是重大投資的時候,總是很慎重,想忘這了 麼?忘那了麼?總是在回味,結果呢?錯,還是犯了!不過我覺得做事情,千萬不要愛不愛己所愛,專不能專己所長。
和孩子們在一起,工作之餘的時候,我勸他們多看點書,特別是最基礎的書,例如講K線的,講最基本的技術指標的,講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可以把歷史上所有 的大牛股,大熊股的上漲以及下跌K線圖拿打印機打印出來,搞到紙上。不多說,這樣的資料你能打印出1000多張來,沒事就多看看。在看的時候也把自己設身 處地的想一想,分割開時局的K線走勢,你會如何?不要取笑這是紙上談兵,有的孩子這樣做了,可沒堅持,認為這是無用功,不然啊。其實這紙上之功,也是大有 學問的。很多形態,我再看,也是很有感覺的。初學者學的好的,有一二分功力就不錯了。之後再學,學的好的,就有六七分了。這是一個大腦印象的重複積累的過 程。孩子們總是嫌棄我太絮叨了,總是重複說著,我覺得絮叨點沒啥不好,一點關鍵的東西,至少你可以記得住。股市這塊草地,依舊是那塊草地,可吃草的牛是新的。
時不時感覺很累,也感覺心態有點老。自我的性格還不喜動,這種性格造成了我個人在正面的慾望、自我證明的壓力以及負面的性格因素、家人朋友不理解自己的理 想、目標的情感氛圍所形成的內外拉伸就使的我個人在目前的心態上造成了一定空門思維。這種思維、思想上的孤獨極致與周圍的知識、理解氛圍造成了一個衝突, 一個拐點,還必須拐下去又不能一去了之。可以說投資,我把它看成了一種信仰,黃世忠曾經說過:一個有信仰但信仰之路越走越窄的人,痛苦會尤其深刻。命運發 展的必然結局與這結局的不被人接受之間出現了永恆的衝突。這種衝突使得個人情感上收穫的孤獨感進一步加強,變得幾乎不可能消解。這個矛盾差在我這個年齡尤 為突出。傳統的規矩,有點不適應。
還好我不信仰什麼宗教,否則我就成了一個極右派。
我的理解:證券這個行當,很多人其實都是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81

巴菲特投資案例之喜詩糖果,以及給我帶來的思考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sh.html
 

1972年,巴菲特用2500萬美元收購了喜詩糖果。當時喜詩糖果的總資產為800萬美元,銷售額為3000萬美元,稅前收入為500萬美元,稅後收入為200萬美元,銷售量為1600萬鎊。

    2007年,喜詩糖果的總資產為4000萬美元,銷售額為38300萬美元,稅前收入為8200萬美元,稅後收入約為7600萬美元(按7%左右的營業稅計算,不清楚為什麼1972年稅前收入和稅後收入差距那麼大),銷售量為3100萬鎊。

    如果是按稅後收入,喜詩糖果每年的複合增長是11%;如果是按稅前收入,喜詩糖果每年的複合增長是8.3%。這35年,喜詩糖果的銷售量複合增長僅為 2%,銷售價格的複合增長為5.5%。重要的是,這35年來,喜詩的淨利潤每年都是100%分紅,紅利累計總額為12.6億美元(網上找到的數字,可能不 準確,但相差應不多),而累計的資本投入卻只有3200萬美元(巴菲特曾說過很了不起,因為一般的公司大概要投入4億美元才能達到同樣的銷售額)。

    1. 如果分紅再投資的復合收益率是20%,那麼所有分紅再投資產生的利潤大約是1360000萬美元(簡單按35年11%的平均增長率計算,實際應該更高,因 為喜詩從1972-1982的11年間,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約為19%),加上2007年的評估值76000萬美元(淨利潤7600萬美元,簡單按10倍 PE計算,實際的估值應該更高一些),則巴菲特的這筆投資,約是19.9%的復合收益。

    2. 如果分紅再投資的復合收益率是15%,那麼所有分紅再投資產生的利潤大約是525000萬美元,加上2007年的評估值76000萬美元,則巴菲特這筆投資,約是17%的復合收益。

    3. 如果分紅再投資的復合收益率是10%,那麼所有分紅再投資產生的利潤大約是232000萬美元,加上2007年的評估值76000萬美元,則巴菲特的這筆投資,約是14.7%的復合收益。


    我的思考:

    一. 如果永續增長率不是5%,而是8%甚至10%會怎樣?

    我們在現金流折現方法計算內在價值時,一般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增長時期,第二部分是永續增長期。在計算永續增長期的折現時,不自覺的會將永續增長率定 為5%。可是喜詩這35年的現金流複合增長率卻達到11%,而且在下一個35年,其現金流的複合增長率可能也遠不止5%。

    一般用10%的折現率(這個數字也值得思考,國內和國外一樣麼?),所以如果永續增長率定為5%,那二十年之後的折現值,會變得越來越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是如果永續增長率能達到8%,甚至10%,甚至超過10%,那二十年之後的折現值,卻並不會出現明顯減少。

    我認為中國實際的通貨膨脹率,遠遠超過統計局公佈的CPI,按照貨幣的貶值速度,估計在10%左右吧。未來很多年,人工工資還會不斷上漲,通貨膨脹率自然 也不會很低。中國那些有定價權的企業,比如茅台,比如張裕,在未來很多年如果能不斷提價,那即使銷量增長不明顯,可淨現金流達到8%,或者10%的複合增 長,是很有可能的。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很多優秀企業淨現金流的複合增長遠超過10%。


    二. 如果產生的淨現金流不是全部發放股息,而是全部留存(不用於再投資或再投資無收益)會怎樣?

    喜詩糖果每年將利潤的100%分紅,而且只需要很少的資金再投入,巴菲特將大量的分紅再投資其他的股權或者收購其他企業。如果喜詩糖果完全不分紅,而是將 淨現金流留存起來,那35年後,喜詩糖果就是一個賬上擁有12.6億美元淨現金(管理層還有可能亂花這些現金)、稅後收入約為7600萬美元的企業。對巴 菲特來說,這樣的投資結果,明顯會比分紅再投資得到的結果差很多。

    我想說的是,像茅台這樣賬上有大量無效的現金(再投入用不了那麼多現金),卻吝嗇分紅(近年有改善)的企業,沒有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02

試錯以及不斷試錯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15
 《紐約客》的何偉說中國人可能會對很多東西都逆來順受,但飯菜不在其列。「我認為,那正是他們長期以來既有一流美食,又有政治災難的原因之一。」 我覺得他說得頗為俏皮,不過這不是今天我想說的重點。我只想續貂地說一句,飯菜耐受力其實也是有差異的。據我目力所測,帝都人民最為堅強。今後如果失業, 我一定削尖腦袋,擠入這裡的餐飲業。因為在此地營生,一輩子都不會有什麼職業危機感的。


  在展開論述之前,讓我描述一個童年場景先。我小時候喂過雞,喂雞是一個兒童所能做的少數有成就感的事情。你都不用將米撒下去,只消手一揚,方圓兩百米 的雞都會聞風而動。在雞們的小腦袋裡,你是一家之主還是黃口小兒都不重要,只要你手裡有吃的,它們就過來參見陛下。特別乖。眼下,我看到的各大餐館就有我 當年的風範。手攥一把米,看云卷云舒,雞頭攢動,過得很是寫意,根本不用顧及那些像蝗蟲一樣結伴而來且飢餓難耐的就餐人士的感受。


  作為蝗蟲之一,看到這種不公平的社會現象,總是有點如鯁在喉的。當我早先還富有正義感的時候,尤其如此。我曾經發誓,永遠不踏入馬蘭拉麵半步。也曾指 著一家川菜館,對人說這家風格是做給叫花子吃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家老北京餐館,請一個親戚吃飯。時間倉促,來不及打探,我看它古色古香,又是鳥籠又 是古裝片道具,還白牆黑瓦竹影婆娑賓客滿門的,就踏步進去了。保險起見,我點了香辣雞翅。心想這可是蒙著眼睛昧著良心都能做好的一道菜啊。十分鐘後,我們 就有幸吃到了此生最難吃的雞翅。最後10多個雞翅留在了桌面上,悉數完璧歸趙。這有點像弱勢食客的一次行為藝術,寓意化自賈島的詩句:「誰有不平事,今日 把示君。」走出店門,我深深地回望了一眼它,看裝修風格,也是投了點錢的,為什麼要跟火車站賣德州扒雞似的,一副看透生死,賣一單絕交一個朋友的做派啊?


  我感到不能理解,並歸咎於北方吃食的粗糙和遇店不淑。後來當我眼界變得開闊,經歷更多的時候,我開始明白,這根本不是什麼南方北方問題。舉個例子,前 幾天我在萬達廣場的草本工坊,點的就是港式點心,四人吃了四百多塊,出門時,他們返了我一張50的券。我在餘生如果使用了它,只有一種可能:我徹底走投無 路了。


  也就是說,難吃是大概率事件。在一個就餐人數過剩的背景裡,有一條簡單的真理,我們需要明白。它的要義只有五個字:你不吃拉倒。聽上去有點難受麼?那 看來你也得管理一下你的期望值了。所謂管理,簡單來說,即是調低。如何調到最佳狀態呢,我也為你準備了答案:試錯以及不斷試錯。我想,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就是不再吃到一盆難吃的菜就唧唧歪歪,叫苦不迭,而是微皺眉頭,然後掏出小本,將此店打上一把小叉吧。當然,如果你是更有擔當的人,你可以在微博上成立一 個類似北京傻逼餐館點評及預警的小組。這應該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35

#874廣州藥業估值再論以及其他 山頂洞人投資手記

http://sddr2010.blogspot.hk/2012/07/874.html
#874星期五再創歷史新高。前不久說它將是今年的股王之一,現在更是深信不疑。

母公司廣州藥業集團(我簡稱「廣集」)連日來循法律途徑對鴻道加多寶進行追剿,加多 寶繼續強辭奪理,儼如脫了衣褲的潑婦在街上扯着一位帥男的衣領又罵又耍賴。本來在下對加多寶失去王老吉紅罐的經營權帶一分同情,但後來越看越搞笑,越看越 覺得離譜,越覺得鴻道的要員無賴兼不擇手段。

較新的話題是,加多寶指20105月(即仲裁裁定鴻道跟廣集的補充協議無效的起始日期)後依然向廣集支付商標使用權費用,因此20125月前的兩年經營具法律保障。廣集的最新回應是,其實是鴻道單方面強行支付,把錢退還了還是要打賬過去,而鴻道單方面支付費用,不影響鴻道非法生產和銷售紅罐王老吉這個事實。

有跡象顯示,加多寶在今年5月仲裁裁決前,比以前更大量地生產紅罐向其經銷商壓貨。

假使717日前北京中級人民法院不放出隻黑天鵝,那很可能意味着,廣集將向鴻道追索兩年多以來非法經營所得的利潤,金額是數十億人民幣以上的天文數字,幾可打垮鴻道,而加多寶的紅罐真正賣得最紅火的,恰恰是過去的兩三年。不過這裏或存在灰色地帶,真搞這宗官司的話或要拖相當的時日。

估計鴻道加多寶已經徹底理屈辭窮了。不過,無賴有無賴的嘴臉,好戲可能繼續上演……

至今仍沒看到密集的外資盤對#874上 下其手(一向跟山頂博客好像依稀有點「關聯」的巴克萊倒時不時看到),也許這邊並沒有深度追蹤該股的機構(之前僅花旗和大摩有評論,但似乎未有足夠的追 蹤,評估方式也存有問題),也許官司未徹底塵埃落定難以讓機構投資者完全安心,也許有人想等廣藥紅罐王老吉的進一步銷情才作定奪,也許有人未能評估將來王 老吉商標如何注入廣藥而不敢輕舉妄動……不過,有時,或往往,當要吸貨時已經措手不及。廣藥香港這邊的股價看樣子更像是底部在逐漸上移:在12元很快升至13元,目下,或許在14元……月前曾猜國內A股或有能耐衝至25元人民幣,果然,最近則在徘徊。

先且不管先前錯判形勢以老舊觀念看扁廣集而目前可能蹲在果實纍纍的葡萄架下流口水或 咬牙切齒的的評說者了,看國內也好,香港這邊的也好,覺得不少個人或網站對廣藥的「估值」並不中肯,甚或不着邊際,國內有人就直接以為廣藥將來不用花錢 (或印股)就可以直接取得商標並在每股盈利方面受益,所以很容易算出每股至少值3040乃至100元人民幣的估值,不免讓人失笑。最近看到國內新浪網股吧中有略靠譜的估值嘗試,就是猜估可見未來廣藥約需多印4億多股來吸納王老吉商標,也就是花大約一百億元人民幣左右,因為王老吉商標根本僅是無形資產。

吾不知這種評估方式對與不對,不過至少比較靠譜。王老吉商標鐵定了注入廣集的旗艦廣州藥業#874,目前是廣集授權廣藥的全資子公司王老吉大健康來運營王老吉紅罐及其他王老吉相關產品,廣藥自己則有近五成的綠盒(由旗下的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運營)股權並攤分其利潤。

廣集不直接讓原有的王老吉藥業來運營紅罐,主因是王老吉藥業的近一半股權實際上也屬於鴻道(還有香港的王老吉傳人之一王健儀),沒理由「再益佢」,甚且,當綠盒的商標經營權約滿後,自然也會轉歸王老吉大健康和廣藥自己。

目前有趣又弔詭的是,王老吉大健康這家廣藥的全資子公司,其利潤目前是跟廣藥沒有關 係的,互相獨立,廣藥由王老吉紅罐的生產銷售能得益的僅為王老吉大健康支付予廣集商標使用權費用的一半(屬「返還」)。個人懷疑,他朝廣集把王老吉商標注 入廣藥時,應也連帶把王老吉大健康併入廣藥的資產負債表內,不然就缺漏了最大的一塊肥田,而到時怎麼算法,實在摸不着頭腦。

估量,假使王老吉大健康能較合宜地產銷紅罐王老吉,到時廣藥連帶王老吉的所有商標納 入的話,估值或不止一百億人民幣,但若估值過大的話,則非常不容易讓小股東們滿意,而定價過高,對廣集說到底也沒有長線好處,這會讓上市公司背負極高的商 譽,而廣集又是廣藥的最大市場持份者,況且,廣藥也不可能有多少現金予以支付,多半是印「公仔紙」,廣集應該樂於看到公仔紙有強大的升潛空間。從這個角度 看,到時廣集未必定價超出一百億多多少,若連帶綠盒的所有商標運營權都一網收的話(實際上目前不能不算是廣藥的),或值一百五十至二百億也說不定,即包攬 了所有王老吉商標的擁有權和相關運營的團隊和資產。

個人曾認為,若廣集邀得雀巢等外資同行參股(習用其管理模式、已有產品的銷售渠道和 品牌實力)將是極佳的選擇,但可能要面對「政治」因素。目前廣集的紅罐王老吉面臨的最需要克服的困難是快速擴展銷售渠道(尤其是餐飲),而之前找銀鷺、統 一等大企業代工,並沒有利用其渠道。要知道,時間有限,廣集若不能盡快克服這個阻困,會使紅罐的發展相當轉折和崎嶇……

怎說也好,假若造價150200億,用印A股的方式加以支付,以每股25元算,則約增發6億至8億股。併購白雲山A和部分其他資產後,廣藥股本約13億。即到時,總股本或為1921億股。

假設明年底前相關的資產悉數注入#874,超模糊估量,廣藥連白雲山不連綠盒的貢獻明年年底盈利或達7億人民幣(且不論白雲山企業原來擁有的肥美的舊市區重建用地),假設紅罐和綠盒總銷售額為100120億元人民幣,淨利率15%(在擴展初期,難望利潤率可以超越20%),得1518億元利潤,合共利潤2225億元。(不過要留意的是,綠盒到明年底,鴻道仍攤佔着近半股權,而個人估量綠盒截至明年底全年的銷售額有望衝破35億元。)

取較樂觀的利潤25億算,總股本則假設為20億,則每股盈利約達1.25元人民幣,若以較保守的20倍市盈率算(因企業業務相當一部分為藥),或值25元人民幣(而個多月前我個人則亂估A股短期或在25元人民幣左右到價),即約30元港幣一股!而廣藥的市值則有望飛升至600億港幣以上(目前康師傅的往績市盈率逾35倍,市值1160億左右;統一往績市盈率逾70倍,市值近300億)。

而現價,則可能算是五折酬賓。

不過,以上皆為非常不靠譜的推算,變數很大,貼現着一年半的審慎樂觀預期。然而,也沒計量白雲山的土地資產以及廣藥合併白雲山後其潛在的業務擴展,而近一年以來,廣藥似乎很想在藥業方面有一番大作為。



二、其他


近個來月,個人的持股主力是#81#874#123#3900,近一個星期則主要再增持了#3900。其他板塊有不少都錄得一些反彈,但仍未怎麼放心,所以個人持股不多量也少。

較新的消息是,溫總重提對房市房價的管束,務求令房價難以反彈。估量溫總是「真心」的,但全國各地的地方政府和銀行怎樣應對又是另一回事,尤其是那批剛需購房者和一些投機者。

全球在減息,各地政府在無計可施下,較明顯能做的就是刺激銀行多放貸、增加流動性和 減輕借債者的負擔。然而,能否強力刺激出真實的需求,能否提升地區的競爭力、生產力,能否降低失業率,能否適當應對和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依然是未知 數,而且,似乎合該悲觀一點,而歐債危機僅屬暫緩,沒得到根本性解決。

而全球經濟和金融面臨的問題非常深重,背後的主因和「要素」,看來是:電子網絡對工 種的「創造性毀滅」仍在持續、工業機器的更廣泛應用和全球平均的生產力的提升配合環球資金的流竄也在擊碎着一個個的舊飯碗、資本主義社會對增加負債的毒癮 沒有消減並與日俱增、貧富懸殊現象持續加劇、多國迷失在快速的時代轉變中……

所謂產業結構的調整,不管是哪一國,尤其是中國,談何容易?根本是任重而道遠。人民 幣匯率很可能處於虛高的狀態,尤其是連年超發貨幣、資產價格已大升、薪資持續猛漲(數年前側聞一般餐館的服務員月薪約七八百元,現在,據說二千元也不容易 找得到人做)之後,而一些製造成本更低的國家,若得到不太糟的政策的扶持,興許會逐步擠壓中國的就業。也許要再等個五年八載,原西方先進國家,才有望較顯 著地降低失業率——如果,這個世界發明和發現了許多新工種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71

投資札記【397】簡析沃爾特.施洛斯 第四章:案例以及投資歷程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14.html

【關鍵詞:歷史低點、比收購價低接近一半。可見其買入時候的股價低廉,價值突出】

案例:銅生產商美國阿薩科公司。1999年,沃爾特在該公司股價跌至13美元歷史低點時大舉購入該公司股票,隨後不久墨西哥最大礦產公司墨西哥銅業集團便以22.5億美元的報價收購了阿薩科,合每股支付30美元。沃爾特的投資轉眼就翻了一番。

【關鍵詞:淨資產、8折、股息3%、買入後2年下跌很常見。我們一來看出了老施的選股基本要素;二來作為一個分散組合中的一個元素,部分股票長期不漲還是 能忍受的,2年跌掉30%還是老施太常見的狀況】一個案例可以展示施洛斯的選股方法。輪轂製造商「卓越實業國際公司」,3/4的銷售收入來自通用汽車和福 特汽車。利潤已經下降了5年。施洛斯從茶几上拿起一本價值線的小冊子,用手指指出一串數字,他看上的指標是:股票以淨資產的8折交易,3%的股息回報率,沒有債務。「很多人說,『明年能賺錢嗎?』我關注的是資產。然後沒有債務,那些資產總值些錢。」 那家輪轂製造商「卓越實業國際公司」該多好?他買入2年後,股價跌掉了1/3。但是這位超級投資者,已經見過太多這樣的下跌,他樂觀的確信這家公司起碼值個淨資產價。「這個價你賠的了多少?」他反問道。

【關鍵詞:製造手套、7倍、破淨,一個隱形不起眼的製造型企業】一個成功的案例:Fownes Brothers公司,製造手套的,2美元買入,低於每股營運資本,15美元賣出。

【買的早賣的早也經常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他也發現了大牛股。由於庫存和應收款已變得不那麼重要,他的策略轉向股價低於帳面價值的公司。但交易節奏已經有所上升。他經常發現自己購買的股票,買入後還會跌很久,或者賣出太早。

【這樣的企業也是他的撲捉對象,可見只要分散佈局,符合基本要素就可以】他1994年在雷曼兄弟上市不久後買入,價格低於淨資產,很快賺了75%賣出。後來雷曼兄弟公司的股票漲到買價的三倍。

【價值獵手的本性:便宜時候貪婪,沒便宜貨時候恐慌】他很多交易做的也很準。他2000年市場崩潰前賣空了雅虎和亞馬遜公司,並獲利了結。然後,因為找不 到便宜貨,他和他兒子清償了投資者的錢,返還了投資者1.3億美元。施洛斯2000-2001分別取得了28%和12%的回報率,相對的標普指數回報率為 -9%和-12%。

【觀察很重要,討價還價也很重要】他也找到少量便宜的股票在某些時候有上升的潛力。他的觀察名單上(見表)的CNA金融,股價是淨資產打9折,年中已下跌 了18%。這家保險公司有小量債務,實際控制人是億萬富翁Tisch家族,擁有投票權股份的89%。他說,如果變得更便宜會買。 「我不能說人們靠此致富,但我更願意安全邊際大些,總比後悔好,」他說。「如果股價繼續下跌,我不會擔心。讓Tisches去操心吧。」

【看吧,只有打擊才有打壓,股價才可能大幅破淨,人們都不是傻子,一般狀況是嚇不倒人的。但是這樣的波動也太瘆人了吧,11到0.8,然後又回到10.5,價值投資真是不容易,買著買著,越低越手軟,是不是?】 Bassett 家具受到糟糕的房地產市場的打擊。這家製造桌椅的公司以淨資產的6折交易,還有80美分的分紅,豐厚的7%的股息回報率。施洛斯抱怨說:淨資產已經多年沒 有上升了,而且分紅下降的可能很大。他的買入理由:會在公司減少分紅時考慮買入。那時Bassett家具公司會更便宜,當然以後這家公司還是復甦的。(譯 者注: Bassett家具在施洛斯觀察名單時,2008年初股價是11美元左右,2009年3月股價一度跌到0.8美元/股左右,對,你沒看錯跌去了90% 多!2012年5月9日最新的股價是10.54美元,是當時低點的12.88倍!--僅股價變動,未計算分紅。所以價值投資可不是那麼好做的。)

 

一生經歷:

【他的清教徒式的投資基本源於他的學歷,沒有更多的雜念,我會多少用多少,只要這些就足夠了】沃爾特1916年生於紐約。他從未上過大學,還不滿二十歲就 開始在華爾街工作。據沃爾特回憶,起初他就職的證券公司統計部門負責人向他推薦了彼時剛剛出版的格雷厄姆著作《證券分析》,隨後他參加了紐約證券交易機構 贊助的由格雷厄姆執教的課程,從此步入投資界

二戰期間,沃爾特入伍服役,但仍然一直與格雷厄姆保持聯繫,並於1946年退役後開始為這位傳奇投資人工作。在為格雷厄姆工作期間,沃爾特曾與巴菲特共用一間辦公室。

【低調源於性格,他從不推銷並且保持返還利潤保持規模,可見他除了賺自己能力範圍內的錢外,本性致使其淡欲而不貪】1955年,沃爾特離開格雷厄姆的公 司,建立他自己的投資夥伴公司。與其他19位投資者以10萬美元起步創建了自己管理的基金,資金主要來源於他自己和少數的投資者。後來成功吸引到92個投 資者。但是施洛斯從不推銷他的基金或者開啟第二隻,他通過把實現的利潤返還給投資者保持規模在可控的範圍內,除非他們告訴他用利潤再投資。

 

【他有了自己清晰的投資路線,如果有團隊,只能平滑個人能力而變得無所事事或者很平庸】在擔任基金獨立管理人期間,沃爾特不收取任何管理費,但要求在盈利 的條件下收取25%的利潤。據悉,他在管理基金的過程中沒有聘請任何研究助手,甚至沒有秘書。他和兒子埃德溫在一間房間裡工作,集中精力閱讀《價值線》雜 誌和各種財務報表。

【悠閒源於投資是他一生最大的愛好,甘於清淨的性格,較少的情緒波動,將最簡單的道理堅持到底就是完美】施洛斯是個有著濃密眉毛的慈祥的長輩,他那種悠閒 的方式是賺快錢的投機者無法理解的。他從來沒有擁有過一台電腦,他從早晨的報紙獲得報價。他的財務信息主要來自公司的報告,通過郵遞或從價值線公司來的二 手文本。運用直接從「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那裡學到的投資技巧,沃爾特的投資獲得了穩定回報。據他本人計算,在1955年至2002年期間,他管理的基 金在扣除費用後的年復合回報率達到15.3%,遠高於標普500指數10%的表現。期間累計回報率更高達698.47倍,大幅跑贏同期標普500指數80 倍回報率的水平。

【長壽也來自於他清單寡慾,以投資為樂,以樂為工作】他的一生經歷過18次經濟衰退,但他執掌的基金在近50年的漫長時間里長期跑贏標竿股指;他曾得到 「價值投資之父」本·格雷厄姆的親傳,與「美國股神」巴菲特共事,並被後者讚譽為「超級投資人」;他長期堅守簡單的價值投資原則,在九十歲高齡時仍保持著 高度機敏的投資嗅覺。

【他不需要巴菲特的光環,他是一個不善於活在聚光燈下的人,即便這樣,但他活得一樣很怡然很有成就感,每個人的投資風格就是他的性格的最好體現,我深信不 疑】巴菲特發表聲明稱施洛斯是與自己相交61年的朋友,「他的投資記錄輝煌,但更重要的是,他樹立了正直的投資管理典範。他信仰的道德標準與他的投資技巧 同樣出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30

賣「萌」,以及「不可言說」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57

  你的智能手機裡有iMessages、WhatsApp、微信,可能還有更多下載之後就只用了一兩次的即時通訊軟件。如果朋友們都在用同一個即時通訊軟件,你就更沒動力去下載一個新的,即便它是免費的。


  不過一個叫LINE的免費即時通訊軟件,自2011年6月在日本上線之後,半年內就積累了1000萬用戶。它的開發者NHN Japan公司宣佈,截至2012年8月13日,LINE在全球的用戶已經超過5500萬。兩個月前,它們的用戶數量剛突破4000萬。


  它的界面設計和流行的App並沒有任何不同,只是它把其他即時通訊軟件的附屬功能「表情」變成了核心競爭力。


  假定你在iPhone上下載了這個App,你打開好友發來的訊息,很可能發現界面中除了一張貼圖之外,沒有文字:兩隻一瘦一胖的貓並列站立,瘦貓手裡握著一條魚,胖貓的手緊緊攥住瘦貓的尾巴,表情無辜。


  收到這樣的表情,你都不好意思拿一個普通平淡的圓形笑臉去回應。LINE的有趣之處在於,它會激發你產生使用這些貼圖表情的慾望。


  貓貼圖只是LINE線上貼圖商店數千套貼圖中的一種,它們從去年聖誕節開始陸續被NHN Japan公司的LINE團隊設計出來,用戶花費人民幣12元就可以從貼圖商店下載一套約30張左右的貼圖。


  眼下用戶在貼圖商店看到的類似饅頭人(Moon)、科妮兔(Cony)、布朗熊(Brown)和詹姆士(James)等卡通角色都出自LINE內部設 計團隊的原創,當然你還有機會在貼圖商店中看到Hello Kitty、EVA等漫畫形象。創始人舛田淳對《第一財經週刊》說,貼圖系列中有名的角色是諸如三麗鷗(Sanrio)等日本本土設計公司協作共同開發 的,這往往更能吸引粉絲的關注。目前,貼圖商店共有2000套貼圖,約50個系列。


  舛田淳表示,僅僅開放兩個月,貼圖商店就創收了3.5億日元(約合2800萬人民幣),截至2011年7月中旬,這個數字變成了5億日元(約合4000萬人民幣)。


  其實早在2011年6月即時通訊應用LINE在日本最初上線時,產品並沒有專門的貼圖商店,表情欄附屬於對話界面,僅此而已。用戶們在發送語音或者文字訊息的間隙,可以向對方發送一條表情訊息。


  只不過比起其他通訊應用,LINE的原始表情欄目中的圖片並不是由那些簡單的幾何圖形或者線條拼湊而成,而是從一開始就被設計過。比如一隻長得像饅頭 的白色小人一本正經地握著一把沾了水的藍色拖把做「拖地狀」,大概可以表達「正忙著吶沒空」的意思,或者一隻全身通紅,攥緊拳頭,頭頂冒出兩團白氣的「生 氣版」饅頭人。它比普通通信App表情欄裡表達憤怒的圖片更加複雜和生動。


  LINE的用戶有60%來自日本海外。台灣目前是LINE最大的海外市場,除此之外,像泰國、香港、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用戶集聚區。其他地 方,比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中東國家,以及瑞士、土耳其、俄羅斯等國家也有LINE的用戶─但你可以明顯感受到亞洲用戶對於LINE的偏愛。


  創始人舛田淳告訴《第一財經週刊》,在日本,符號表情和裝飾郵件的文化非常發達。表情符號隨著通訊軟件的普及得到了推廣,在日語中,還有專門以漢字「顏文字」來稱呼的表情符號,人們喜歡借助於各種通訊程序,用符號來表達心情。


  LINE團隊覺得把這個文化延伸到手機上是可行的。「一來是滿足LINE用戶的需要,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所做的事情存在文化基礎,它並不是空中樓 閣。」舛田淳說。這個前日本百度董事會成員曾經因行銷經驗豐富受到百度CEO李彥宏的肯定,後者還常常稱讚其「很會為用戶著想」。


  在一次LINE的公開推廣會上,舛田淳表示,LINE的訴求就是希望讓使用者在跟親近的人溝通時,為他們提供一款適當的軟件來傳遞情感。


  各式各樣的表情圖案成為LINE的切入點,它讓這款App得以在眾多即時通訊應用中區分出來。用舛田淳的話來說,用戶無需透過文字或者語音就能溝通想法,甚至是那些用語言難以描摹的細微情感。


  你甚至可以認為LINE放大了一種「東方式」的溝通形式,即隱藏語言─這種溝通形式在「高語境」的亞洲國家更加常見。所謂的「高語境」也就是指談話雙方並不總是把話說得很直白,但聽者總能意會語義。


  這或許是貼圖商店在亞洲走紅的原因。它既能為用戶提供「可愛」的視覺體驗,也為他們創造了比普通應用更加私密的交流形式─而且是自定義的。


  作為LINE目前最大的海外市場,台灣同時也是LINE團隊全球拓展的第一站。LINE進入本土市場之初就對其作過大量報導的台灣科技媒體《數位時 代》的主編羅之盈告訴《第一財經週刊》,台灣一開始流行的是WhatsApp,後來才是LINE。LINE之所以能夠打動台灣用戶,除了它能夠免費下載,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可愛的貼圖,這些有趣的表情圖取悅了台灣的用戶,尤其俘獲了女性用戶的芳心。


  比起著名的美國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身上那種商務風格,LINE看起來更像是為女性用戶專門設計的軟件。不過舛田淳否定了這個說法,但是他同 時又表示在創造LINE這款軟件時,團隊確實為女性用戶考慮了很多,原因在於他們發現女性對於即時通訊軟件的需求比男性更大,簡單來說,她們更喜歡發文字 訊息和煲電話粥,也更在意體驗。


  這樣一個軟件的創始團隊的成員絕大多數都是男人。在創造這款軟件時,除了借助市場調查,這些人常常為了揣測女性的細膩心思,而不停追問如果自己是女性的話,會對這款產品有什麼需求。


  LINE在台灣的推廣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在「重度網絡使用者」中小規模自然成長,利用電視廣告在公眾中密集推廣─在這個階段台灣LINE用戶的人數 暴增,以及電視廣告播出之後的自然擴散效應。羅之盈說,LINE團隊在第三個階段推出的貼圖功能加強了當地用戶的使用頻度和好感度,口碑效應也因為貼圖功 能的推廣變得更加突出。


  考慮到App的特點和投入產出比,利用電視作為推廣媒介的舉動似乎有點不可思議。羅之盈解釋說,用電視來推廣LINE是舛田淳團隊的一次試驗,它在日 本取得了成功,而台灣市場被認定為LINE海外市場拓展的試驗田,它接近內地、香港和其他亞洲區域,也分享趨同的文化,如果這種方式也能夠在台灣成功,他 們便可能將這一推廣模式複製到未來的開拓市場上。


  得益於NHN公司善於製作周邊產品的特點,LINE的線上產品尤其是貼圖商店的貼圖人物也被製作為實體商品被放入貨架上銷售。在NHN公司的品牌專賣店裡,消費者能夠買到貼圖裡的實體商品,比如玩偶或者印有人物形象的便利貼、雨傘、筆記本、杯墊等商品。


  羅之盈覺得,這些可愛的線上人物走到了線下,用戶能夠擁有一個實在的物體,這能夠加強用戶對LINE產品的使用頻率和好感度。「當然,前提是要有源源不斷的形象被開發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