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法說會後連跌兩根跌停板 外資論斷:宏達電最壞的情況還沒到

2012-8-13  TWM




一場外資分析師怎麼問,都得不到答案的線上法說會,一連串難看的獲利數字,宏達電第三季又踢鐵板了。然而,還沒為滿腹疑惑的投資人解答,王雪紅就登高一呼要買庫藏股,能不能聽,答案就藏在歷史軌跡裡。

撰文‧賴筱凡

就在宏達電第二季線上法說會的前四十八小時,巴克萊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蓋欣山,正忙著準備寄給客戶第一手報告,蓋欣山的指尖緩緩敲下這幾個字:「看起來最 壞的情況還沒到。」四十八個小時後,宏達電線上法說會不只沒交出好消息,第三季還會更差,投資人的心已經先涼了半截。

「未來十二個月(宏達電獲利)要翻船的機會,還滿大的。」蓋欣山這一席話,其實說得已經算是非常保守了,在他沒說出口的背後,真正要示警的是,或許宏達電由盈轉虧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只想做手機,股價難破三百元為時一個小時的宏達電線上法說會,每位外資分析師開口都先稱讚宏達電今年的旗艦機種,「One系列在各大科技網站上有很高的評 比,甚至超越三星S3」、「One是不錯的產品」,只是,話鋒一轉,緊接著所有分析師都想知道的是:「產品不錯,為何拿不出成績單?」「大陸出貨成長強 勁,為何第三季營收數字繼續向下掉?」這就像是一場找不到答案的法說會,不論外資分析師怎麼問,宏達電財務長張嘉臨能回答的只有:「我們會持續努力,提高 消費者對宏達電的品牌認同度。」蓋欣山深深的嘆了口氣,「最重要的是,Peter(周永明的英文名)必須想想,他們希望五年後的宏達電,會是什麼樣的公 司?」宏達電就像是一艘迷失航向的船隻,找不到方向,堅持不跨入低階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策略,更是招致外資的不諒解。

於是,外資分析師得不到答案,法說會後,一份份報告從各大券商寄送出來,賣出、減碼、調降目標價;更可怕的是,摩根大通證券大刀一砍,宏達電的目標價只剩下一六○元,距離昔日股價登上一三○○元榮景,不過只有一年三個月的時間。

新產品獲利貢獻還沒出來,就進入衰退期「簡單這樣講好了,未來科技業的戰爭,不能只靠一種武器來獲勝,如果在Cher(王雪紅的英文名)、Peter心 中,宏達電五年後只是一家手機廠,那很簡單,股價就是差不多三百元以下,市場給它的本益比不會高,三百元差不多就到頂了。」蓋欣山話說得直接,卻也透露出 對台灣品牌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儘管宏達電的研發設計實力,讓宏達電的股價不至於跌破百元關卡,但上漲空間同樣有限。

過去三季,宏達電財測跳票、新機銷售不佳、營收縮水、毛利直落,幾乎沒有一個是好消息,但壞消息結束了嗎?顯然還沒有。

美國電信商AT&T將兩年綁約的宏達電One X手機售價,直接腰斬,只賣九十九美元,「這是一個警訊,宏達電的One系列推出不到三個月,電信商綁約價就砍半賣,宏達電花了大半資源研發的殺手機種, 獲利貢獻還沒出來,就即將進入衰退期。」一名外資分析師搖了搖頭,這無疑是敲響了One系列產品的警鐘。

看完宏達電繳出的上半年成績單,追蹤宏達電多年的蘇格蘭皇家銀行亞太下游硬體首席分析師王萬里直指,「看來宏達電年底前都不會有什麼題材了。」即使宏達電開發已久的Win 8手機可能在第四季露臉,但強碰上蘋果iPhone 5的現身,風險真的很大。

今年六月十三日,下大雨的日子,王雪紅撩著褲管、涉水走進股東會的畫面,猶在眼前,她大聲疾呼將加碼宏達電的話,還在資本市場上迴盪,但王雪紅始終沒有告訴投資人,加碼宏達電的理由何在。

威盛殷鑑不遠,當王雪紅喊買庫藏股……「王雪紅都買進宏達電五千張股票了,能跟進嗎?」這是一位小散戶的疑問,王雪紅沒有拿出有力的理由說服他,答案卻已在歷史軌跡裡。

二○○三年九月,威盛股價從天上六二九元掉下來,只剩下不到五十元,王雪紅說話了,威盛要實施庫藏股,預計買進一萬五千張,結果實施了兩個月,僅買進了七九九一張。

○四年,王雪紅又大聲疾呼要力挺威盛,連續三次買回庫藏股,但威盛股價卻從近五十元,四、三、二、一,最後威盛股價只剩不到十元。

當然,宏達電不必然會步上威盛的後塵,但宏達電去年三次買回庫藏股,都難替股價加分。

如今,王雪紅又疾呼要加碼宏達電,能否奏效,挽回市場投資人的信心,還有待觀察。但無庸置疑的是,面對市場投資人、外資分析師的滿腹疑問,宏達電若繼續對投資人打官腔,答非所問,得不到答案的投資人,也會直接反映在股價上,讓宏達電了解他們有多失望。

威盛5次實施庫藏股,股價仍然回不去,那宏達電呢?

公司 買回期間 買回股數(千-股) 實際股價表現(%)威盛 2003/09~11 7,991 -4.2 2004/03~05 8,336 -14.8 2004/06~08 7,879 -23.2 2004/09~11 12,651 +3.0 2008/11 17,456 +6.9 截至101/08/07最新股價:7.80元宏達電 2011/07~08 10,000 -12.9 2011/08~09 10,000 +1.9

2011/12~

2012/02 6,914 +15.5 截至101/08/07最新股價:240.50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69

最壞的年代?最好的年代!—中國銀行股投資邏輯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94yd.html

1、長期而言,銀行業是眾多行業中歷史最悠久,生存能力最強的行業之一。美國很多銀行歷史都超過100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歷史長達147年,如果不是中國近現代激烈更替,中國銀行的歷史已長達107年。而100年間,很多行業都已經交替更換,1896年第一次編制的道瓊斯工業指數中的成份股,只有一隻仍在指數中。香港恆生指數幾十年期間,只有極少數公司能長期停留在成份股中,主要是:金融、房地產、公用事業,製造業只有一家公司長期存在。銀行業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血液,它承擔了貨幣創造、信用和交易媒介、提供服務等眾多重要職能,甚至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地步。每一次銀行危機,最終都必然由政府出面出資,解決危機。用全體社會的資金來為銀行買單。次貸危機是如此,香港歷次銀行業危機也都是如此。這是其它行業所不具備的特徵。

 

2、長期而言,一個健康向上的經濟體中,優質銀行業的平均資本回報率應高於社會平均資本回報率,甚至持續高於上市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如果銀行業在該國又處於行政監管下的市場壟斷競爭,那麼這個回報率會更高很多。如果是管制較弱的較充分市場競爭下,優秀的銀行企業平均回報率仍然會遠遠大於上市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以管制嚴格的壟斷競爭格局下的中國銀行業來說,2007年-2012年的平均上市銀行的資本回報率分別為:24.53%、24.19%、19.35%、20.69%、21.35%。2012年前三季度來看,全年維持超過20%的回報率沒有任何問題。而期間的經濟波動非常劇烈,上市公司剔除金融股的回報率從最高接近16%,到最低不足9%,出現了劇烈波動。以美國來看,其市值前20名的大銀行平均資本回報率在經濟繁榮週期中(90年代-2007年)遠遠高於上市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例如危機受損最慘烈的花旗銀行,1992-2006年間15年的平均稅前資本回報率高達25%!2008年花旗的稅前資本回報率暴跌至-37%,但隨後又開始逐步回升到2011年的8.2%,向美國銀行業平均稅前資本回報率靠攏。

 

3、考慮到銀行的壟斷性,各國都試圖引入競爭。例如利率市場化、跨區域的限制、多元化的限制等等。中國目前也是如此,如果不這麼做,那麼中國高度集中且事實壟斷競爭的銀行,成為凌駕於實體經濟的「吸血者」。這樣的話,一方面銀行獲得了超出社會平均回報的利潤,一方面也承擔了社會幾乎大部分的風險。長期而言,銀行業遠遠超過社會平均回報率的情況必然導致實體經濟發展受到影響,最終反噬銀行業。但是可悲的是,放鬆管制和引入市場競爭的結果,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將銀行業轉變為風險偏好者。例如巴塞爾協議之後,銀行受制於表內業務的資本高損耗,而不斷地介入表外業務,致使表外資產規模日益龐大,甚至比表內資產大十倍的地步。最終,表外業務的膨脹和失去監管,導致次級貸款的多米諾骨牌倒塌。又如利率市場化後,必然驅趕銀行業進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貸款和其他業務領域。因此,銀行業的悲哀,正如老巴所言:銀行業是一個好行業,不過總是週而復始的群體性做傻事。而銀行的對風險的追逐,往往和經濟週期重疊:高景氣階段容易衝動放鬆風險控制,經濟谷底卻格外審慎,導致銀行的業績出現超出經濟週期的劇烈波動。因此,可以預計,中國在逐步放鬆監管和引入競爭(但這個過程非常緩慢)後,中國銀行業會逐步開始追逐高風險高收益業務,例如小微企業貸款、消費信貸、信託(隱蔽風險,少資本損耗)等等。

 

4、本輪經濟週期下的風險暴露遠不會像市場普遍猜測那麼嚴重。原因很簡單,第一是銀行業的引入競爭才剛開始,過去大的國有及股份制銀行仍然囤積在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國企,業務相對簡單,沒有國外銀行複雜的業務體系和表外業務。第二是監管方發現問題較早,例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問題,也就是在地方貸款膨脹後一兩年時間就由銀監會提出了重點通報,隨後嚴格控制壓縮地方融資平台貸款比例。房地產等其他行業貸款風險問題也是發現和警示較早。第三是經濟儘管下滑,但幅度不是失控的,1-2個點的年度GDP增速下滑不會帶來致命的不良貸款膨脹。從三季度來看,國有大行普遍較好,沿海比較集中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表現相對差一些。招商銀行可能由於股東方很多都是航運業,而航運業的回報率幾乎到了崩潰邊緣,這可能對資產質量有一定影響。另外招行的經營區域還是主要集中在沿海三個經濟區,受經濟影響相對較大。當然,銀行的風險暴露通常會滯後經濟週期,因此還沒有到最終對此次經濟週期下銀行不良資產風險暴露程度做定案的時候。

 

5、利率市場化和放鬆監管(包括准入條件調整、城商行的上市等),加上不良風險的滯後暴露,未來可能銀行的平均資本回報率水平會呈現下降趨勢。這是為什麼股市不願意給與銀行更高溢價的原因之一。由於目前市場機構已經逐步淪為邊緣角色,散戶重新成為市場主力,全流通下上市公司大股東和散戶之間的博弈取而代之。缺乏理性投資觀念的中國散戶,歷來都是賭博心理較重的群體。從浙江世寶的劇烈波動可以看到中國目前股市現狀的一個縮影。這種投機成風的市場下,市值規模很大的銀行股自然就受到市場冷落。

 

6、過往數年,關於銀行股的爭論不斷,其實並未改變一個事實:銀行的基本面變化遠遠比股價變化更平緩。銀行股的低迷,除了自身基本面原因外,背後原因很多,包括:2006-07年藍籌股投機狂潮的還債(太多機構散戶為漫漫熊途而傷心悲觀)、大小非股東在全流通下與散戶的博弈加劇、國家倡導的經濟轉型為各路資金投機追逐概念創造了條件、散戶為交易主體導致市場缺乏穩定的機構投資者(實際上機構投資者並不比中國散戶更有穩定性,甚至投機之風更盛)等等。

 

7、對於風險而言,每天都在報紙上能看到的風險,不會是致命的風險。最大的風險往往來自於未被市場普遍認知的,即黑天鵝事件。已經發生的,特別是最近發生的風險,往往也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風險往往是此前極少,甚至從未發生過的。中國銀行業有自身的風險,但不會像市場一直普遍共識的那樣巨大。我甚至懷疑,當利率逐步市場化後,中國銀行的風險才會在隨後的經濟波動中真正暴露。

 

8、此前多年,市場所普遍認知的很多關於銀行業、銀行股的看法都是選擇性的失明。例如:一方面認為銀行手續費等費用收取是不合理的(政府甚至也出台相關法規,這是多麼可笑的做法?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政府一直將銀行視為某種意義上的政府機構了!就如同取消節假日高速路收費一樣,誰給了政府權力去用法規剝奪一家公眾上市公司利潤?)一方面又認為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較低,不如國外銀行「先進」(用過外資銀行的客戶應該知道中國銀行的費用收取並不高)。一方面認為銀行不應該佔有中國上市公司淨利潤的接近50%(忽視了中國上市公司總利潤佔全部中國企業的比例問題),一方面又對銀行股佔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不到30%視而不見(2007年正好反過來,這是個反應市場情緒的鮮明對比)。一方面認為銀行的資產風險很大,另一方面又認同大部分中小企業能夠獲得長足發展(創業板、中小板的普遍高估值)。一方面看空整體中國經濟和大型傳統企業,一方面又認為轉型的企業將會普遍獲得高增長。

 

9、如果一個行業歷史證明是具有極強生命力的,且長期健康向上經濟體下整體長期回報率高於社會甚至上市公司整體回報率。當假設中國未來銀行業資本回報率長期回落到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下時,當市場僅願意為全部銀行企業(不分優劣,即如同2010年為創業板整體支付全部高估值一樣)支付接近甚至不到1倍淨資產價格時,我幾乎可以確定,長期而言,現價投資銀行股平均的股市回報率不會低於上證指數平均水平,且可以獲得較多的派息。回報率也基本可以確定:年均復合收益率不會低於10%,實際上應該介於10%-20%之間,因為還包括有派息及派息再買入帶來的復合回報。這還未考慮經濟如果出現新的景氣週期與股市迭加導致的「投機溢價」。有人又會說:哈,我會選擇在熊市中持有弱週期性的防禦行業,例如醫藥、食品飲料等必需消費行業,經濟向好時,我轉而投資行業上游的原材料行業,隨後轉為復甦週期性受益的化工、機械等,最後才會選擇經濟週期末端受益的銀行股等。嗯,我的回答是真心佩服,如果能做到的話。可惜我這種比較遲緩笨拙的人,是無法領略這種駕馭經濟和股市週期的境界的。還有一種,類似公募、私募與上市公司(甚至各類老鼠倉)緊密結合的方式,在國內也是比較盛行。但這些都不是我等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模式。

 

10、銀行股的過去三年持續低迷,讓很多投資者「反思」,但這不過是人的本性而已(跌悲漲喜)。市場有效論已經無數次被證明是嚴重錯誤的理論,但總會有那麼多人信奉它。當然,市場並不總是失效,相反,很長時間內市場可能都是有效的。如果市場有效,那麼2003年中國石油就不應該定價2元港幣,4年後國內定價50元人民幣了。市場在投資者情緒穩定時,是容易達到相對有效率的。但在悲觀和樂觀、恐懼和貪婪的情緒驅使下,總是容易在某些時刻偏離正常軌道。

 

11、銀行股投資最大風險在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向下,如果此種情況發生,那麼中國上市公司整體資本回報率將逐年下滑,企業虧損面加大,銀行承受絕大部分經濟下滑的壓力。屆時銀行股可能淪為日本類似的局面,投資銀行股將遭遇長期慘淡的回報。不過,我是個樂觀者......

 

12、小牛同學已經進入「執怮敏感期」,即將進入「秩序完美期」.....看完孫瑞雪先生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後,發現現在的小孩成長似乎越來越複雜,不知道是專家把事情研究複雜了,還是孩子的成長真的就這麼複雜?不過當小牛同學某天瘋狂糾結於公園路燈編號缺失了一個「1023」號後,我覺得還是專家說得對,在小牛同學眼裡,一個連續編號的數字中突然發現有缺失導致不連續,這是非常難以忍受的。後面還有:「詛咒敏感期」、「交際敏感期」.....覺得有些「天旋地轉」的感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69

支撐高成長股泡沫的邏輯將逐一破滅——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 價值at風險

http://xueqiu.com/9769652619/23686064
自蛇年以來,創業板、次新中小板為首的高成長股經歷了一波瘋狂的上漲,大幅跑贏主板指數。我認為,創業板破萬億市值以及40倍的PE,並不是簡單地高成長就能解釋的,雖然創業板瘋狂是建立在朝陽行業未來成長的確定性上的,但短期的泡沫主要原因是由於市場偏好的變化,就如同2000年科技股泡沫和美國漂亮50泡沫一樣,預期再美好,也需要實實在在的業績和合理的估值。當然不可否認,科技股泡沫和美國漂亮50泡沫後,都有公司最後脫穎而出,但其餘大部分公司基本都是大跌,有的甚至破產。現在A股大部分的成長股結局已經注定了。

  具體來說說創業板的市場偏好問題。

  1. 3-4月份的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弱復甦的基本面,傳統藍籌股特別是週期股的業績反彈疲弱,市場資金毫不猶豫的選擇撤離。在經濟弱復甦的情況下高成長股票的業績確定性很高且短期無法證偽,由於A股的投資者風險偏好一直較高,價格和趨勢比價值更重要,投資者傾向追求成長股,偉大而短期無法證偽的故事容易將股價推至泡沫,對於那些股價在低位的大藍籌(比如中國建築、中化學、魯泰等)總是懷有偏見,同時投資者的視野偏短,要求的回報率偏高,而機構相對排名的壓力過大,有嚴重的博弈情結。中國的機構都喜歡抱團取暖,再加上散戶煽風點火,創業板的瘋狂也可以理解了。

  2. 有很大一部分成長股大漲是基於管理層的利益訴求,全流通解禁(或股權激勵)之前大股東有做高業績配合資金拉升的意願,只有不斷拉高交投才會活躍,去年有段時間創業板嚴重縮量,按照那樣的情況全流通後根本無法出貨,一砸就跌停了,沒有對手盤。可以對比07年的牛市後期藍籌股的行情,這和05年的股改有很大關係。

  3.最後從市場角度看,IPO停發導致部分優質股成了稀缺股,市場上的高成長只能是越來越少,資金自然追捧。

 因為人性的種種缺點導致了市場短期的錯配,以上三點的邏輯打破只是時間問題。

  我多次強調,很多高成長都是偽高成長,業績大增只是短期的幻覺罷了。現在創業板中即便是那些真正有價值的股票也已經有泡沫了,每次有泡沫來的時候,絕大部分人都會說:不,這次不一樣,相信我,他不是泡沫。比如「XX是高成長公司,未來發展空間很大,以XX%的增速來看現在估值高是合理的」。但事實上,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投機從未改變。

  很多創業板自上市來能夠連續高速成長主要是因為規模小,利用IPO的募資成長速度很快,但很多細分小行業的創業板公司成長是有瓶頸的,不能夠持續的。只有極少數成長股能夠真正長大。大部分股票很可能在上市幾年後逐漸趨於平庸,有的股票在解禁後可能就會回到原點,有的偽成長股故事就要講不下去了,業績最終會說明一切,大部分成長股的邏輯毫無疑問最終會破滅。比如有的企業利用募資不斷的異地擴張堆積庫存,利潤增長是虛幻的:易華錄、藍色光標、銀江、大部分環保公司這些都是靠BT模式不斷擴張,大量的現金是擴張的前提,一旦募資用完,高速成長期也將過去,可以看到這些公司的現金流非常緊張,大股東甚至質押大量股份。還有一些就更為誇張,利用財務手段連續三年高速成長,目的在於3年後的全流通,或者股權激勵。另外,PEG可能是一個偽命題,資本市場上往往都會認為去年考10分,明年考20分的學生遠比去年考90分今年考95分的學生來得好,這是多麼可笑,偉大而短期無法證偽的故事更容易吸引人,而對於那些股價在低位的優質股票總是懷有偏見。偏見何時能夠消失,偽成長何時能夠證偽我不知道,可能就是明天,可能也在明年(有些成長股一季報已經出現苗頭,例如大族激光、康得新、水晶光電等)

  另外,據我的觀察,今年1月份以後,創業板部分個股全流通後大宗交易平台開始出現密集放量減持,找一下數據不難發現今年的減持力度和廣度都是很大的,接盤方大部分都是機構席位,從成交量上看,創業板持續縮量上漲表示機構接盤的籌碼鎖定。機構重倉創業板的邏輯除了高成長短期的確定性和抱團取暖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高成長股的稀缺性。但是這種稀缺性毫不牢靠,市場近期有傳聞新股上市要取消持續盈利條件,IPO的開閘就是一個引爆點。很多成長股的唯一性和稀缺性不再,大量的小企業上市後,很多股票立馬失去價值(比如某某是行業唯一的上市公司)。這一天可能很快就要來到。

    綜上,支撐中國版的「漂亮50」高成長股泡沫的邏輯將逐一打破。信號就是IPO的開閘,一旦經濟有再度復甦的預期,那麼週期股的邏輯就會反轉。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滬深300,特別是上證50指數將會跑贏創業板和中小板指。

   雖然本人很早之間就一直看空創業板,現在看是明顯低估了創業板上面三點的泡沫邏輯,不過我從未感到惋惜也正是因為A股市場不斷的有這樣短視的偏見,才使得我們的藍籌股估值趨於合理(相比較過去),對比港股更能高判立下(港股的小盤股估值更是嚴重低於我們的創業板)。雖然無緣這些高成長的泡沫,但我們才有機會低價買入真正優秀的股票。在成長股瘋狂的情況下想要做到不為所動真的很難,大家都在追尋高成長熱門股,投資冷門股和低估值藍籌更需要勇氣,巴菲特2000年錯判科技股行情的時候也被人恥笑(最後結果呢?),可見要做到真正的人取我棄,人棄我取是多麼的難。真正的大師能穿越時間的河流,遠離那些短期的紛擾,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懂好生意的模式,看清一個企業真正的價值,低估時買入,高估時沽售。理解好生意、好公司、好價格。有時候投資更是一種自我修行。

   我的建議是現階段應該買入低估值的藍籌股(特別注意週期股的逆襲),關注被人拋棄的冷門低估股,尋找可能出現拐點的股票,迴避那些高高在上的高確定性的成長股。繼續尋找成長股,一定要找到拐點開始或週期底部的時候(參照彼得林奇的理論)。很多偽價值投資者在泡沫最大的時候買入,同時高舉價值投資的邏輯,根本不會察覺到泡沫,這注定比投機的人死得更慘(投機這波創業板高成長股行情的人看見破位至少還會止損)。

  最後,說的悲哀一點,創業板在股市的地位現在就像房地產在中國經濟的地位,雖然不合理,但也只有創業板的一些權重股高成長靠得住,如果創業板崩盤,主板的藍籌股雖然能夠跑贏,但也不太可能獨善其身,只不過可能跌的少一點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18

高盛CEO談風險:最壞的絕對會發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181

Blankfein此番言論,是7月25日在澳大利亞公司董事早餐會上發表講話時說的。

Blankfein說:

大多數風險控制實際上就是先進的應急計劃,以及訓練自己意識到以下這點:只要時間夠長,可能性非常小的事件不光有可能發生,而且絕對會發生。無限期的定義是,只要你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一切都會發生。

Blankfein認為,金融風險的主要問題是,普通人指望著他們最害怕的事——如房地產價格的崩潰——不會發生。

Blankfein說:

一旦你認為某事不可能發生,其他人也會這麼想,人們會調整他們的行為,這樣這些事兒可能性就增加了。

Blankfein還說:

每個人都認為這麼多人在房地產上違約是不大可能的,但這就給房地產違約創造了更大的可能性,因為很多資本流入了這個領域。

Blankfein稱銀行沒有用最好的方式來處理其與廣大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

我們在應對房地產價格崩潰的風險時候做的更好,好於我們管理銀行與更廣大社會之間關係的工作——這項工作並沒有得到完美執行,這麼說可能還算保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68

索羅斯:蘇格蘭選了最壞的時候公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82

130425182900-george-soros-jcpenney-620xa

億萬富翁,投資家索羅斯認為,蘇格蘭選擇了一個最壞的時間點進行公投,如果9月18日公投導致蘇格蘭獨立,對於整個歐洲都將造成巨大打擊。

在事實上在2012年歐債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索羅斯就曾撰文呼籲必須捍衛歐元,不惜一切代價捍衛歐元區的統一。

而這一次索羅斯說,歐洲是二戰後全球新秩序關鍵保護者,但經濟危機令歐洲變得更“內向”。如果蘇格蘭獨立將導致歐洲進一步脫離國際事務。

索羅斯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

現在可能是蘇格蘭決定脫離歐洲,或者蘇格蘭宣布從英國獨立最壞的時間點。

歐盟現在只是一個半成品,歐洲各國犧牲部分主權組成一個聯盟,以實現他們共同的理念。現在這個理念在各方面都受到了打擊。

俄羅斯對烏克蘭不宣而戰是歐洲目前最緊迫的威脅,但是絕不是唯一的威脅。民族主義,反民主思潮正在崛起歐洲內部,和歐洲的邊境迅速上升。

……

作為一個大國和全球金融中心,英國應該成為歐洲對抗危機核心力量。但是同美國和歐盟一央行,英國同樣被內部問題弄得焦頭爛額。來自保守黨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在黨派壓力之下,選擇在2017年公投是否脫離歐盟。現在離開蘇格蘭獨立公投之後幾天時間,英國還沒有來得及宣告脫離歐盟,蘇格蘭和英格蘭就要先宣布離婚。

離婚總是痛苦的。無論對蘇格蘭和英國而言,獨立從政治和經濟上都沒有好處。獨立後的蘇格蘭財政基礎將不穩定,尤其是債務償付方面可能出現巨大風險。

索羅斯認為認為只有在一種情況下,蘇格蘭從英國獨立才是合理的,那就是英國2017年的公投選擇退出歐盟:

只有在英國無法解決與歐盟的分歧,並且“親歐派”蘇格蘭人想要在2017年之後繼續留在歐盟,到這個時候蘇格蘭有了正當的理由進行公投。如果真到了這一步,蘇格蘭處境又將有所不同,蘇格蘭獨立將更具合法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68

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布倫特原油刷新兩個月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99

布倫特原油周一繼續走高,刷新近2個月高點至62.57美元。因投資者預期原油最糟糕的時刻已經過去,市場需求可能會出現回升。

四月結算布倫特原油上漲1.05美元至62.57美元,上一周布倫特油價漲幅達到6.4%。三月到期的WTI原油周一上漲1.7%至53.68美元。

brent

wti

上周美國原油鉆井平臺數下跌98個,跌幅創22年最大,並且為連續10周下降。油企通過鉆井,用來尋找新的石油。鉆井活動下降可能比實際產量下降提早許多個月。

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NOC)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稱,如果利比亞政府無法控制住襲擊,公司將被迫停止各個領域的所有業務,以保證公司員工的生命安全。作為非洲最大的原油儲備國和OPEC成員國之一,利比亞1月日均產油量達到35萬桶。不過在發生石油管道被襲之後利比亞的產能降至18萬桶/日。

基金經理看漲原油情緒也創7個月新高。CFTC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月10日,原油凈多頭合約上漲13%至158974份,為去年7月以來最高。

科威特石油部長Ali al-Omair則在科威特一個行業會議上表示,“我們認為油價在下半年將繼續反彈,但是目前反彈的速度比我們預期的更快。”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78

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布倫特原油刷新兩個月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99

布倫特原油周一繼續走高,刷新近2個月高點至62.57美元。因投資者預期原油最糟糕的時刻已經過去,市場需求可能會出現回升。

四月結算布倫特原油上漲1.05美元至62.57美元,上一周布倫特油價漲幅達到6.4%。三月到期的WTI原油周一上漲1.7%至53.68美元。

brent

wti

上周美國原油鉆井平臺數下跌98個,跌幅創22年最大,並且為連續10周下降。油企通過鉆井,用來尋找新的石油。鉆井活動下降可能比實際產量下降提早許多個月。

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NOC)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稱,如果利比亞政府無法控制住襲擊,公司將被迫停止各個領域的所有業務,以保證公司員工的生命安全。作為非洲最大的原油儲備國和OPEC成員國之一,利比亞1月日均產油量達到35萬桶。不過在發生石油管道被襲之後利比亞的產能降至18萬桶/日。

基金經理看漲原油情緒也創7個月新高。CFTC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月10日,原油凈多頭合約上漲13%至158974份,為去年7月以來最高。

科威特石油部長Ali al-Omair則在科威特一個行業會議上表示,“我們認為油價在下半年將繼續反彈,但是目前反彈的速度比我們預期的更快。”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01

澳門黯然失色 但最壞的時刻還沒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32

macau01

澳門博彩業收入已經連續9個月下滑,然而,澳門黑暗的日子遠沒有過去。

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Gaming Inspection and Coordination Bureau)3月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澳門2月博彩業收入前所未有地下跌了48.6%,且為連續第九個月下滑,行業總收入跌至195億澳元(約合24.4億美元)。

大多數分析師依然看好澳門賭場的前景,但麥格理證券分析師Jamie Zhou看空澳門博彩業的股票。

Zhou向彭博新聞社表示,博彩收入將繼續下滑直到今年中期,而澳門的賭場們將因缺少自由現金流而被迫下調股息,這讓其股價顯得過高。

Zhou在去年12月給予了金沙中國和銀河娛樂“賣出”評級。自那時起,這兩家賭場集團的股價下滑近19%。

本屆政府執政以來,中國大陸的反腐風暴嚴重影響了澳門的賭博業。野村證券的分析師Harry Curtis指出,中國中央政府已經開始敦促澳門特區政府轉變發展思路,減少對賭博收入的依賴,中央政府對於澳門新開賭場的規模會加以暗中控制。同時國內反腐敗力度強化也使得高端賭客不敢再隨意前往澳門一擲千金,這令賭業失去了重要收入來源。

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得力助手、何鴻燊旗下澳門博彩控股有限公司CEO蘇樹輝去年11月曾表示,未來六個月澳門博彩業收入還將受到中央政府反腐行動的影響,2015年將只有“較高的個位數增長”。

澳門政府官員曾在上個月表示,(澳門)本地接待能力是個大問題。農歷新年過後,澳門將與中央政府檢討(大陸赴澳)自由行計劃。

澳門六家賭場運營公司——金沙、銀河、永利澳門有限公司(Wynn Macau)、澳門博彩控股(SJM Holdings)、米高梅以及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Melco Crown Entertainment)的市值於去年蒸發890億美元。

Zhou是目前唯一一個建議賣出銀河娛樂的分析師。他表示,其它分析師對賭場股過於樂觀。收入的下降和工資的上漲將吸幹賭場的現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20

這是最壞的時代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7/blog-post_56.html

巴黎:

也是最好的時代!!

筆者終於一次最似樣的A轉H,工行A最後一註居然以25%的差價轉回H,唔計工行升個舊,單單轉兩次,己經賺4成。

筆者謹呼籲這段期間有做過AH低買高轉的Blog友,在此留過大名齊說聲多謝我們祖國和香港的對手,因為你們見証了最簡單直接的價值投資賺錢方法。

有個聰明的Blog友問我,佢想極都唔明點解同一個蘋果價錢會相差咁大。

我好老實回答:

根據波浪理論分A、B、C浪,A浪的出現是處於.........������������������������������������@,xYZmmq

……後刪九百幾句,………

結果都是我唔鬼知道!

但我只知一個道理,買便宜那面,沽貴個面。

惠理基金謝清海說他本人最憎一些分析家寫了十頁紙,講了成個鐘,而後總結時就說假如(If),或者(or),但是(but),他會馬上請這人走路,因為佢唔知呢條友想講乜。其實呢個唔係謝先生的獨特性格,價值派都是討厭以廢話But if or,去迴避一些要做決定的時刻。

有人問筆者為何能克服心魔,其實我和大家一樣都是人一個,但無論個人做任何交易,腦袋只會諗:

買股係買資產,資產是那些即使放在屋位枱底乜都唔做,股市死人塌樓,那舊資產仍然會好似鬼上身每分每鈔都在印銀紙並且一舊舊入你袋,如果個袋裝不下,唔攞那舊錢又會暫放在公司令股東股本一級級咁累積上去(holding gain)。

把這個想法釘入個腦入面,24小時行又係咁諗,睡覺又咁諗,咁就可以心無雜念。

筆者買的股票,即使明天交易所停止運作,它們仍然會每分鐘賺錢,然後到時到候就塞入我個褲袋,即使唔理佢,每年收的股息亦足夠家庭一年開支。

而交易市場只是一個提供方便我利用那些無厘頭對手的地方,佢地慣性有便宜唔買而去買貴野,又最喜愛在跌市沽貨和升市時候撲入佢。

今天市場先生又悲傷地來求我交易,我唔會問點解,唔會講咁多But ,if,or,只會集中睇下有無自己想要的、會自動生錢的便宜貨。


交易方面:連續兩日差小小入唔到川河,但買入建行、工行和順豪科技,星期一會繼續入。這兩天筆者看到很多人對大陸暴力入市、出動公安威脅、A股自動停牌有一些不滿,明天我會談談個人看法和這些事對投資的啓示。

順便一提,價值投資法第三班的名額有限, 有興趣請到以下連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7/blog-post_10.html?m=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769

好的創意,壞的執行 一錯到底

2015-09-07  TCW

悠遊卡公司的波多野結衣事件,驚動了全社會,就連台北市長柯文哲都說:如果是民營公司,這可能是好的創意,但悠遊卡是半公營單位,會惹來爭議,可是悠遊卡公司都一意孤行,執行到底!

如是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個經典的案件,值得探討。總結整個事件,這是一個好的創意,但使用了壞的執行方式,而最後卻一錯到底。

為何說這是好的創意?波多野結衣絕對是個話題性人物,如果運用得當,宣傳效果十足,對企業經營是絕對加分!

為何說是壞的執行?因為波多野結衣是AV女優,在大眾眼中形象是有爭議的,任何一個公司只要市場面對的是社會大眾,都要考慮波多野結衣的兒童不宜的爭議。

因此對柯市長所言,這對民營公司是個好創意,是錯誤的觀念,只要市場面對大眾,都未必能使用這個創意,這是所有便利超商都不肯販賣「波卡」的原因,他們也顧慮出入的客戶有眾多女性、父母、小孩,因而不適合販賣此一兒童不宜的商品。

因此悠遊卡公司把波多野結衣用在給大眾使用的卡片上,這絕對是壞的執行方式,用錯了波多野結衣。

當全社會關注此一話題,有眾多反對聲浪時,其實悠遊卡公司有機會修正調整,化危機為轉機,甚至出現成功的行銷效果。只是悠遊卡公司錯過良機,一錯到底。

如何做,能化危機為轉機呢?

其實悠遊卡公司只要把「波卡」改為限量、限對象發行,只針對十八歲以上的人限量發行,在卡上註明「十八限」,比照所有的成人出版品,就可以避免爭議。

而且,若公告限量發行五千張,並只在網路上販售,完全針對波多野結衣的線上宅男粉絲族群,以創造飢餓行銷的氛圍,說不定還會造成搶購,屆時只要再發行第二版五千張即可。

如果悠遊卡公司採取此種做法,不但可以杜絕衛道人士之口,並且吸納之前因引發爭議的媒體宣傳效果,轉而為成功的行銷手段,而得到化險為夷的完美結局。

只可惜悠遊卡公司的高層決策人士,濫用了柯文哲市長的信任與充分授權,而一意孤行到底,完全不知檢討修正,令人扼腕。

這事件對企業經營的教訓是:一、充分授權要選擇可託付的對象;二、危機中永遠有轉機,要冷靜思考,千萬別一意孤行。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何飛鵬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1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