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德拉吉寬松承諾讓經濟學家陷入困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899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暗示最早可能將於下個月采取行動來對抗低通脹問題,在歐元區經濟複蘇顯示出穩固跡象的背景下,這一表態讓經濟學家們對歐洲央行是否會推出進一步刺激愈發困惑。 據彭博對38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其中19位經濟學家認為,德拉吉將於3月歐洲央行議息會議時放松貨幣政策。另外19位經濟學家則持相反觀點。 雖然歐元區通脹水平於今年1月份達到了4年內新低,但是去年底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卻超過了預期。 在通脹走低的壓力威脅著經濟增長的背景下,德拉吉正在努力對歐元區經濟複蘇提供支持。但在2月6日的議息會議上,歐洲央行仍然維持利率水平不變。德拉吉當時表示,歐洲經濟情況還很複雜,需要更多的信息來做出是否采取行動的決定。 荷蘭Nibc銀行的經濟學家Duncan de Vries表示,“歐洲央行可能更願意按兵不動,通脹水平顯然較低,未來幾個月預計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在經濟增長微弱改善的背景下,預計政策制定者還會仔細研究短期通脹的動態。” 然而,IHS Global Insight首席英國及歐洲經濟學家Howard Archer則表示,“如果歐洲央行的通脹預期顯示歐元區CPI仍然會在2016年保持在2%以下的水平,那麽這很可能是誘發德拉吉推出進一步刺激的動因。” 在預計歐洲央行將於3月采取寬松行動的經濟學家中,多數認為其行動的方式是降息或者啟動購債項目。但目前歐洲央行基準利率已經低至0.25%,降息的空間已經很小了。 另外,彭博調查還顯示,80%受訪經濟學家認為歐洲央行的前瞻指引是有效的,這一比例較1月時的77%有所增加。 2013年第四季度,歐元區GDP初值環比增長0.3%,高於預期0.2%,較前一季度的環比增長0.1%也有所加速。其中,德國和法國去年四季度GDP增長雙雙超預期,可能預示著2014年經濟將強勁複蘇。詳情可參見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德法帶動歐洲四季度GDP超預期 或預示2014年強勁複蘇 歐盟統計局將於本月28日公布歐元區2月初步CPI數據,歐洲央行也將於3月6日更新其通脹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18

從去年底至今這段時間裡有過買房辦按揭貸款經歷的人,很可能有這樣的困惑 lucky2812

http://xueqiu.com/5041991643/29515994
從去年底至今這段時間裡有過買房辦按揭貸款經歷的人,很可能有這樣的困惑:個人徵信記錄良好,也有穩定的收入和稅單,且工資流水清晰,可是銀行房貸卻很難申請下來;好不容易申請到,首套房貸利率都上浮了5%~10%,相比幾年前朋友購房貸款能打八九折,想想心裡不是滋味。這樣的情況看來已不少見,以至於央行在近期的住房金融服務專題座談會上對銀行下要求:控制個人房貸的壓單,接單、審批後就要盡快放款。會上有兩家股份制銀行也承認,首套房貸利率上浮了8%左右。

   個人房貸為啥又貴又難貸?上網搜索,發現幾乎所有論點都將銀行行為全盤歸咎於「房價將下跌」。這一邏輯本身沒錯,房價有越來越大的下跌可能性,意味著貸款的「抵押物」有價值縮水的可能性。亦即貸款風險上升,貸款定價自然要重估。可是,這一邏輯未免簡單化。房價預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各銀行的決策?除此以外,在銀行的計劃財務(下稱「計財」)考量裡,難道就沒有別的影響因素了嗎?

   對於央行苦口婆心將個人住房貸款解讀為「有經濟增長穩定功能」,並要求優先確保住房消費貸款的資源配置,銀行將作何反應?當前各銀行的額度情況又有哪些複雜性?換句話說,你的房貸接下去能寬鬆起來嗎?

 本期「愉見財經」揭秘銀行「放房貸」這一看似簡單的業務背後的一把把小算盤:一個房貸,對於銀行來講,有三套邏輯。

零售貸款:資金定價邏輯

在銀行的經營邏輯裡,個人房貸究竟算個啥?其實,從部類劃分看,房貸的頭上有三頂「帽子」:在貸種上,房貸是個金業務,屬於「零售貸款」;在頭寸期限上,房貸是「(中)長期貸款」;在投向分類上,個人房貸亦屬於「房地產類貸款」。

你去一個支行申請個人房貸,獲貸的先決條件是它「有米下炊」,即這個支行和其分行本身要有相應的零售貸款額度給到你。為什麼有些銀行會「壓貸」?問題就出在了額度上。

它的額度從哪裡來?「說白了就像『拍賣』一樣,總行每年放出零售條線的額度大盤子,各個分行出價,出價高的得到更多額度。」一名城商行計財業務人士這樣告訴筆者。其中「價格決定論」顯而易見。這名計財業務人士由此認為,「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的分行就比較吃虧」,因為這些地方的金融業市場化程度高,使得貸款的定價更透明以至價格偏低,而定價上不去也就影響了分行向總行的「搶」額度資源能力。

順著這一資金定價邏輯,有三個銀行不願告訴你的秘密,你在貸款時必須心裡有數。

第一個秘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下級行向上級行要額度時「拍賣」式的定價,會被轉嫁給客戶。當你的客戶經理告訴你「排隊等一等」時,你或許不知道,在你前頭「插隊」的情況時有發生:比排隊多久更重要的是,你願意接受上浮多少的房貸利率。稀缺的額度資源,往往被出價高者得。

第二個秘密,是「遞延效應」。對銀行運作有瞭解的讀者或許聽說過「年尾貸款難、年頭貸款易」的說法,因為從收益角度考量,銀行會把稍多的貸款資源放去年頭,而市場需求旺盛的年份,不少銀行在年尾都會面臨貸款額度短缺,零售額度亦不例外。

可是今年,年頭去申請房貸的客戶出乎意料地同樣面臨不受歡迎的窘境。那是不少銀行的另一個秘密。筆者從若干銀行聽聞,去年底壓下的貸款較多,不得不用今年的額度去滿足實際發生在去年的需求。遞延效應之下,年頭的新客戶們又被壓到了年中,以此類推。而究其實質,是供求關係失衡。

從「供求關係」來看,央行在前述住房金融專題座談會上提出的辦法是「切中要點」的。一名大行資負部門人士告訴筆者,央行在會上表態「如果銀行有規模方面的訴求,可以找央行幫助協調各行際間的規模調節」,可讓銀行從房貸供給層面上得以改善。

第三個秘密,對於銀行「漲價」房貸,其實並非是其過於「黑心」,實在是銀行有著維繫利差的無奈。從行業來看,在負債端,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深化,加上互聯網金融強大吸存能力的「攪局」,銀行獲得儲蓄/存款的成本已經越來越高。

一家中型銀行的支行長表示他不傾向在個人房貸上花力氣,因為「做房貸簡直像義務勞動」。他的計算方式是,銀行目前相對高成本的負債(如吸收金融同業的協議存款)有的年化利率已經超過5%,而這還不是銀行的放貸成本,因為還要計入20%的不產生收益的存款準備金,由此,實際的成本至少是「5%÷0.8」,相對6.55%的中長期貸款基準利率,「銀行簡直不創利,白忙乎」。

這個秘密之下,銀行也有了「貸款種類間再平衡」的訴求,當銀行對於對公貸款,尤其是其中的中小企業貸款更具議價能力,更多的頭寸就可能被調整過去。

銀行的實際情況並沒逃過央行的監測。因此在住房金融服務專題座談會上,央行的用詞是和逐利的銀行談「社會責任」:要求銀行理解購房者的生存壓力,做到財務可持續發展,能保本或微利就好。

只是,央行的殷殷期望對於理論上已被拋向市場化經營的銀行,尤其是多家上市公司銀行是否有效?一名上市銀行總行人士向筆者表示,作為上市公司的銀行若要從基本面上保證股價穩定、股東受益,就必然會看重業績增長;總行每年制定利潤指標,也都是要面對董事會審核壓力的。

中長期貸款:流動性管理邏輯

銀行經營需要通盤考慮,除了資金定價和貸種平衡的邏輯,計財還需要把控「流動性」問題,因此在貸款期限上,每個銀行都有長期、中長期、短期貸款間的額度分配及平衡。

「這就好比你自己理財,比如你有100元錢,可以用20元投長期國債,30元投5年期信託,剩下的一半投資股票一半存個活期,需要容易變現的資產來應對生活急需。」前述城商行計財業務人士說,銀行也是這樣控制期限平衡的,房貸屬於不能短期變現調整頭寸的資產。

而零售貸款中長期資產的盤子,至少對於諸如這名計財人士所在的城商行,「經過前幾年的高速發展,那部分份額已經趨於飽和」。

和期限一併考量的另一個計財邏輯是「集中度」管理,資產要分散在幾個籃子裡,「就像你不會把所有錢都拿去投一個公司的股票,或都拿去投黃金一樣」。這名計財人士說。而另一個尷尬的現實是,長期資產中流向房地產的集中度也過高了。

由此,一些銀行此前的內部指令其實是,對於房貸,要進行現有份額的退出,以及新增份額的限制。

房地產類貸款:風控邏輯

促使銀行決策貸款放與不放的底線是風控邏輯。而個人房貸風險相對大不大,恰恰是筆者在採訪過程中遇到的最顯分歧的問題。

從已有數據出發,不少銀行人士告訴筆者,個人房貸因為有足值的抵押品而被長期歸類於銀行的低風險品種。從房貸大行工行的數據來看,截至4月末,該行的個人住房貸款不良貸款率僅為0.27%,低於全部貸款的不良率水平。

可麻煩的是,有些銀行人士看到了風險的滯後性——現在的報表數據體現不了未來的資產質量走勢,尤其是房價已經停止上漲。筆者近期從數名銀行風控部門相關人士處獲悉,他們雖並不支持「房價崩潰論」,但對於房價持續高漲也已不抱期望。在銀行的話語體系裡,房價的下跌就直接意味著「抵押物貶值」。

「過去房貸的低不良率和房價一路上漲息息相關,如果房價不漲甚至下跌,情況就會不同,類似於溫州地區那樣的『棄房』現象就是警鐘,不少銀行也因此反覆內部做壓力測試。」 前述城商行計財業務人士稱。

除了抵押物價值有變化的風險,有資產處置經驗的銀行人士還提到了後續抵押物拍賣過程中的嚴重損耗。一名相關業務人士表示,從目前經驗來看,房貸壞賬後房產進入拍賣程序,往往第一次拍賣甚至第二次拍賣都會流標。「流標後,第二次拍就要打八折賣,第三次再打八折。」該人士稱,近階段進入銀行拍賣程序的房子單價都比較高,市場需求弱,不容易拍成功。

「而這還沒有算進另兩個『貓膩』」。他補充說,第一個「貓膩」是一些房產在申請貸款時,或多或少買通評估方使估值虛高,在此基礎上算出的抵押率必然是不合適的;第二個「貓膩」是有一些房貸和個人消費貸(以裝修名義等)組合發放,而消費貸的實際資金用途也是購房。這兩樣,都一定程度擴大了房貸風險。

剛發佈的中國指數研究院房地產指數系統百城價格指數顯示,2014年5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978元/平方米,環比上月下跌0.32%,是2012年6月以來連續環比上漲23個月後首次環比下跌。http://www.xfed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71

「專注投資」的困惑:你專注的行業低迷三五年,該怎麼辦? 西點老A

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150661
提出這個問題是由於Julian-Z上週建議,感覺很好,這幾天一直在思考,昨天方同學的話題「股市與賭徒」也頗有感觸,於是今天想聊聊這個話題。
(「股市與賭徒」:http://xueqiu.com/1955602780/30147669
Julian-Z的建議原文是:
---------------------------------
Julian-Z:專注有專注的好處,但分散也有分散的優點。如果專注於某一領域或個股進行投資的話會出現兩個問題:

一是如果這個領域遭遇整體性滑坡後怎麼辦?比如你之前要是專注於鋼鐵股的投資,而行業又恰逢多年的不景氣,投資者是選擇不離不棄還是選擇其他深度研究的行業領域可以頂上?如果選擇進入其他領域的話,那是不是意味著在專注的同時還是需要適度的分散?

二是「專注」不能與「準確」劃等號,我可以說我專注於某一行業或個股的研究,但並不能因此就認為自己的研究結果一定是準確的。有時恰恰因為你對行業或個股研究太過深入,因此會在不經意間愛上這個股票,你的結論反倒不如其他未做深入研究的旁觀者來得準確客觀。

-------------------------------------

    對於走「專注投資」道路的朋友來說,這是個難以迴避的問題,如果專職做研究不交易,倒好辦,對於更多人而言,研究是為了實戰,如果你專注一個行業持續低迷三五年怎麼辦?
   比如這幾年的鋼鐵,機械,券商等傳統強週期行業,比如塑化劑和禁酒令之後的白酒行業,專注這些行業的話,這段低迷的日子怎麼辦?要不要換到其他行業?換的話會不會偏離「專注投資」的理念?

思考了很久,我的想法是:

1 「專注投資」,從資產配置的角度,有個比例劃分的問題,比如我主倉就是七分倉位在軍工北斗,三分倉位在消費醫藥,「軍工北斗高波動性 + 消費醫療穩健性」是我認可的今後比較好的投資組合。七分精力聚焦在熟悉的行業,三分精力聚焦在簡單易懂型業務的公司上;

2 對於能力圈外的行業和公司,如何儘可能達到專業的程度,一是自己儘可能多學習,而是想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請教,比如我的配置的醫藥消費類股票,是我長期看好的大行業,對於該類股票,除我自研外,主要參考身邊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意見。很多機構的組織形式也是這樣思路,每個研究員負責自己的領域,基金經理綜合把關,實現「專注基礎上的有限分散」;


我的回答很膚淺,想請教雪球的朋友們是怎麼做的,怎麼看這個問題的。這個問題和建議很有代表性,要想做好「專注投資」,就必須想通想透這個問題,否則就容易「打著專注投資的旗號,不干專注投資的事情,就像很多號稱價值投資,實際卻幹著投機的活,專注投機的人,套住了,就號稱價值投資死扛了」,就像@不明真相的群眾 昨天的「股市與賭徒」的討論一樣,不論你用什麼理念,關鍵是堅持你的理念,言行一致才是重點。採用的思路,提出的理念,自己都不相信,做不到,那還有什麼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13

吃的是腔調, 賣的是信任,難的是監管 網購美食:誘惑?困惑?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596

網絡美食勃興的背後,美味誘惑與監管困惑並存。 (何籽/圖)

社交網絡勃興,網購美食也開始湧向餐桌。這種充滿腔調的新業態在滿足需求的同時,存在天生的“隱蔽性”,一旦食品安全出現問題,賣家們只需要關閉虛擬世界中的店鋪,就能徹底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滋……”天剛泛白,白象就把蛋液、甘藍、番茄和新鮮雞肉一道放進熱騰騰的油鍋。這份杭州傳統早餐蛋餅出鍋後,紅綠搭配,煞是好看。

此時,遠在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小熊也準時走進廚房。“今天的蝦怎樣?”這是她和搭檔的每日經典對白。她盤起長發,戴上塑膠手套,開始打理成箱的小龍蝦。

白象手創的早餐配送“晨之美”和小熊主打龍蝦外賣的“麻小熊”,都是剛創立的品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他們辭職創業,擁抱國家倡導的“草根創業的新浪潮”。自此世界上少了兩個辦公室中的白領,卻多了一對能一手做菜一手用微信接單的“網絡私家廚子”。

然而,面對正在興起的自制美食網售浪潮,相應的監管幾乎是空白。網絡美食家們銷售的食物大多缺乏資質和衛生許可,一旦食品安全出現問題,那些沒有執照的賣家們,只需要關閉虛擬世界中的店鋪或者註銷微信號,就能徹底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於是,難免有人會煮鶴焚琴地問一聲:“這些網絡美食坊,在食品安全方面,靠譜嗎?”

賣的是信任

互聯網賣美食,更多的是在銷售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腔調”。

小熊曾在京城一家雜誌任職,如今她習慣每天化好妝,戴上嫩黃色的印著卡通小熊的頭盔,騎著電動車在京城送貨。

“麻小熊”的銷售主要基於微信朋友圈。劉欣靈是中國大陸第一批用上iPhone的人,也是最早訂購“麻小熊”的食客。像大多拿到“麻小熊”的顧客一樣,她會拍張照在微信“曬單”,因為“包裝漂亮得讓人驚嘆”: 印有“麻小熊”LOGO的腰封、一次性手套、桌布、牛皮紙說明書,有時甚至還附贈一本新出版的新聞特稿選。

用劉欣靈的話說,小龍蝦這種市井小吃與精美包裝和美女送貨員放在一起,充滿了違和感,卻又讓人感到“一種文藝女青年的氣息”。

浙江農林大學大四學生郁培清第一次訂購白象的“晨之美”早餐,也是被它散發出的“文藝範”傾倒。

白象制作的早餐非常時髦:招牌手工雞肉卷、牛油果吞拿魚三明治、菠菜意面……收到後將一個個精致的小盒碼在辦公桌上,不像是早餐,倒像是米其林餐廳精心準備的宴席。

腔調還體現在附贈的方巾上。在食客劉璐家中,至今仍然保存著數十張“晨之美”早餐套盒配送的方巾。她曾把一張印有小鳥圖案的方巾曬到朋友圈。一個法國朋友在下面點贊,說方巾上用法文寫著“好胃口”。那以後,收集“晨之美”的方巾成了她的愛好。

除了腔調之外,網絡自制美食的風靡也和消費者對傳統餐飲業的不信任直接相關。

此前,小熊習慣去北京簋街吃小龍蝦,後來她選擇自己烹制龍蝦乃至創業,就是因為擔心小飯館做的“不幹凈”。

麻小熊宣稱每只蝦都要經過至少10秒才能處理完畢——在她看來,是每天消耗幾噸蝦的店家做不到的。

於是,當“麻小熊”將選料、烹飪過程拍成圖片,發到朋友圈,劉欣靈很快就分享了。這契合選擇網絡購買美食的顧客心理:了解原料來源,看得見加工過程,所以我願意花高價購買。

對劉欣靈來說,麻小熊不是商家,倒更像是一個素未謀面的朋友。劉璐訂購白象的早餐,也是因為朋友圈中“一個很靠譜朋友”的分享。這種憑感覺而來的信賴感,是社交網絡提供的附加值。

在中山大學公共管理學系教授劉亞平看來,這種信任恰恰是中國當下食品安全亂象中最稀缺的。

“盡管官方和企業一再告訴大家,國產奶粉很安全,但不少人還是選擇海外代購。這反映了消費信心的崩塌。”劉亞平說,網售食品提供給消費者的信任,不是來自政府認證,而是來自對商家的認可,對朋友評價的信賴以及自己到加工地點親自考察而產生的信心。

中國特色監管

“人與人之間,能夠只靠信任嗎?”曾在衛計委任職的馬立新是網售食品堅定的反對者。在他看來,網購食品的行為“很扯”:“一邊怪食品安全不好,一邊自己瞎買瞎吃。”

馬立新認為,這些食品來源沒有資質,物流不專業,也沒有追溯體系,這些都是監管盲區,一旦出問題就會是很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事實上,新興的微店只占網絡自制食品銷售的很小份額,其主力軍仍在淘寶等網購平臺上。在淘寶中敲入“自制食品”,結果超過一萬條。

比如一家農家臘肉店就在淘寶滾動播出視頻:在遵義赤水市寶源鄉回龍村村委會的牌匾前,一位穿著白襯衣黑西裝的人,正操著濃重的方言說:“我是回龍村村長,我為農家臘肉代言。”

然而,政府對網絡食品的監管,仍停留在“即將起步”的階段。

2014年6月,《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其中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並承擔食品安全管理責任;未履行法定義務,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並先行賠付。”

但像“麻小熊”這樣的自制美食賣家應該如何監管,法律沒有具體規定。

中國對食品的生產和經營實行許可制度。食品安全法規定,從事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都應該取得相應的許可。小熊也只是在申請淘寶店時才發現,一旦選擇販賣類別為“食品”,必須先輸入食品流通許可證編號。

只用了兩周時間,小熊就委托朋友辦好了淘寶要求的“食品流通許可證”。

“在網上賣自制食品,辦餐飲許可證就行。”北京億達晨光投資顧問有限公司一位李姓經理向南方周末記者保證,只要6000元人民幣,就在兩周內拿到一張餐飲許可證。

“這種情況在美國不會發生。無論在網上販賣什麽食物,美國的商家都必須獲得FDA或者州政府的營業執照。”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高級食品安全研究員馬丁·波克納威(Martin Bucknavage)為州政府農業部工作,負責培訓來自中國的食品企業,他曾花了很長時間了解中國泛濫的網絡自制食品。

不過,波克納威也意識到文化差異:美國各個地區的食物差異性不大,而中國食品地域性強,口味相差也“太大了”。特別是對中國人來說,“食物所象征的情懷和生活方式,和它實際意義一樣不可缺少”。

和線下銷售不同,網絡把美食體驗和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信任鏈接起來,但這種信任又因為彼此之間現實的空間距離而顯得脆弱,甚至完全依靠賣家自律。

“麻小熊”宣稱幾乎不用蔥油、蒜味鹽和各種添加劑,只用真正的辣椒、花椒和大蒜榨油調味。但這樣產生的開銷遠比使用添加劑大,生意越來越好之後,節約成本和擴大產量同時擺上臺面。看到支出明細後,小熊默默將炒蝦用的冰糖換成白砂糖。

在杭州華測瑞歐科技公司法規處負責人白利強看來,隨著消費群體的擴大,與“冰糖換白糖”這種無傷大雅的問題相比,更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隨時可能發生,其中最主要的是微生物汙染和細菌超標等食源性疾病風險。“我不相信光憑信任就可以做好,一旦想要提高利潤率時,就難說了。”

發證許可是否現實?

無論對於賣家還是買家,監管空白帶來的不安全感都一直存在。

小熊辦了許多證,但她至今也搞不清楚,手上的幾個證分別管著什麽。“領證”近一年,還真沒有一個監管部門查到“麻小熊”的店面。對比其他實體店鋪三天一小查,五天一大查,小熊感覺網絡自制美食確實處於監管的“盲區”。

在淘寶論壇上,對於“辦證有什麽用”的疑慮同樣存在。

“北京、西安、長春曾通過地方立法提出網絡售賣食品必須獲得工商部門的相關許可,但網絡售賣自制食品的許可和監管執法部門,仍未明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鵬說。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江蘇、安徽、海南等地食藥監督局官員,得到的反饋都是:目前只能管到實體店,網上交易根本沒法管。

這也正是許多賣家網上入行的主要原因。“如果要辦證這麽麻煩,我直接到城里開一間超市,何必還搞什麽網店呢?”一位網絡賣家說。

在中國,食品小作坊一直被視為食品安全的重災區,也是監管難點。面對成千上萬的網絡賣家,利用發證這種傳統監管方法監管並不現實。

“有些公眾可能不在乎網售食品是否有許可,他們明知會有風險。”在劉亞平看來,某個領域,政府沒有監管,這並不意味著是監管盲區,可能只是表明現有監管力量(如來自市場、社會的力量)尚且不能有效地約束經營行為。那麽政府在介入時,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有的約束力量的作用,否則可能是越管越糟。比如監管者要做的是信息披露,通過宣傳告知公眾風險。

此外,國外正流行一種“參與式監管”的做法,賣家邀請消費者隨時去到種植地或加工地參觀,通過增加透明度來保證產品的安全。賣家和消費者之間是認識的,甚至是有感情的。這樣,他們在種植和生產食品的時候,往往會更用心。劉亞平認為“這是一種值得鼓勵的共治模式”。

“也可以考慮依靠類似於大眾點評這樣網絡評價機制,鼓勵網民消費者對相關的網售食品的安全性加以評估和公開,以此來幫助消費者辨明信息,增強識別能力。”劉鵬建議。

盡管監管難題還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摸索當中,現實中的網絡美食卻不可抑制地端上了越來越多的餐桌。2014年11月,兩個新人加入了“麻小熊”團隊,小小的廚房里更加熱鬧了,蝦子源源不斷地送出,而各種許可證,則被堆在廚房的一角。

(應受訪者要求,馬立新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73

歐版QE究竟何時出 市場很困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591

eur20141204

昨夜歐元兌美元走出了一波三折的行情這期間發生了什麽呢:

(1)在北京時間9:30前後,也就是德拉吉講話剛剛開始,歐元便大跌40余點下破1.23整數關口。

這或因市場擔憂德拉吉發表鴿派言論導致歐元大跌,部分機構先行做空歐元對沖匯率風險。

(2)隨後多空激烈拉鋸,但僅幾分鐘後便選擇突破上漲近百點,因德拉基暗示明年2月之前歐洲央行都不會采取QE措施。

該言論明顯屬於偏鷹派格局,此前有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本月歐洲央行即將全面QE。但從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來看,3月QE這一時間節點似乎比較可靠。德拉吉的講話讓QE時點推遲了兩個月,歐元出現估值修複。

(3)向上突破1.24後未能站穩,瞬間下跌70點,因德拉吉表示在決定QE一事上,並不需要歐洲央行成員一致同意。

此前歐洲實施QE的最大問題之一便是央行成員之間意見不一,以德國為首的經濟較好、體量較大的國家並不需要QE,德拉吉此番言論預示QE最終出臺面臨的阻力將小於預期。

(4)跌勢僅維持十幾分鐘,行情再度逆轉,歐元在兩個多小時內穩步走高100余點,刷新兩天來新高1.2450,因德拉吉稱資產負債表的措辭調整的決定並非一致通過。

這顯然和上一次他的發言內容背離,市場感到內部分歧的加大或阻礙徳拉吉展開全面QE。

(5)淩晨1:30分前後歐元突然閃跌60余點,因彭博社援引兩名官員報道,歐央行管委將在1月會議上討論全面QE方案,購買範圍包括主權債券等各類債券。

德拉吉90分鐘的的發布會中完全沒有提及“1月QE”的內容卻在發布會結束後3小時被爆出令市場感到驚慌,就如同上一次發布會德拉吉堅定的稱擴大資產負債表是重要任務,而本次又說該措辭並沒獲得一致通過一樣,似乎德拉吉三小時之前的講話又存在放煙霧彈的可能,歐元走弱也是情理之中。

綜上,投資人原本指望德拉基會公布歐洲央行QE計劃的具體細節,或何時央行可能祭出購買資產計劃的任何暗示,但德拉基還是發揮了一貫措辭模糊的特色,讓投資人反複揣摩,歐元美元已經提前大跌了三天的情況下,德拉吉本次的講話總體不及市場預期的鴿派,不難理解歐元為何出現大幅反彈並一波三折的走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31

有關58的幾點困惑 美股看過來

http://xueqiu.com/8756318259/38010862
有關58的幾點困惑
58作為分類廣告的平台做的非常出色,也獲得了市場的認同的資本市場的肯定,但最近受各類併購刺激股價節節攀升,市值回到40億美元,而盈利因資本開支增大轉虧,就有點看不懂了。
1. 輕資產VS重資產
平台型互聯網公司把握流量入口,輕資產,經營槓桿高,一家通吃,市場給予高估值很正常。而對於一家從輕資產向重資產O2O轉型的公司,而且涉及的家庭服務業規模化經營效益比較難體現,而投入又很大,且沉沒成本很高,值得再給這麼高的估值嗎?
2. 線上vs 線下
上市公司最終必須要以盈利的增長來回報投資者,而去年搜房網為提升盈利而提價所遭到的的房產中介的抵制而導致股價的下跌仍近在眼前。歸根結底,這還是競爭門檻和定價權在誰手裡的問題,特別是對房產中介這樣一個非標,需要實地,人與人溝通的行業。不錯,收購安居客可以提升58的出租房信息資源及交叉銷售能力,特別是在搜房受抵制的情況下。但問題是,即使58通過併購安居客成為行業老大了,如果整個行業的業態和定價權沒有本質的變化,合併帶來的收益能兌現嗎?
3. 平台型vs 垂直O2O
平台型公司需要對信息比較公開,對所有信息提供者一視同仁,平台的價值才能體現,信息提供者才會有積極性參與,流量才會源源不斷。而最近一系列在O2O領域的一系列併購,是否分類廣告的信息平台還能保持平台應有的特色呢?既做裁判又能做運動員當然是很美好的,但現實中能實現嗎?畢竟分類廣告業務是58的根基。
4. 收購創造vs 損毀價值
以高估值去收購低估值的生意並創造synergy, 往往是能為股東創造價值的。但如果高估值收購的是本身業務前景也不確定,而且將來會被撥備掉的業務的,那可能就是那些在高估值時去投資的人買單了。58之前的併購記錄大家可以看看,當然不能說歷史就一定代表未來,但是risk/reward值不值得是要考慮一下的。

對於新興產業的公司,即使沒有盈利給予高估值也很正常,但市場期望的是盈利在公司的高進入門檻下,有能力在可預期的未來有較大確定性實現可觀的可持續性的盈利。看了一下目前市場唱多的人對58 的估值和目標價,已經要用DCF而不是PEG了(因為近幾年盈利太低已經沒法用PEG預測來justify目前的股價了)。而要靠2018年以後的盈利和自由現金流才能來捍衛目前估值的公司,是否要好好掂量下那些預測的假設前提有多靠譜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87

萬達電商困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708.html

萬達電商困惑

第一財經周刊 江敏 2015-06-13 10:05:00

“金錢萬能”這句話在萬達的電商業務上並不奏效,即使擁有傳說中的高薪,也無法避免其高層的動蕩。6月3日,萬達電商第二任CEO董策宣布離職,距其上任僅15個月。

換了兩任CEO,可王健林的電商業務還是沒有找到方向。

“金錢萬能”這句話在萬達的電商業務上並不奏效,即使擁有傳說中的高薪,也無法避免其高層的動蕩。6月3日,萬達電商第二任CEO董策宣布離職,距其上任僅15個月。

董策在他的任期做成了一個並不為太多人所知的產品—飛凡網。根據王健林之前的設想,飛凡網將打通騰訊、百度線上線下的賬號,整合會員體系,開發支付功能及互 聯網金融產品,建立通用積分聯盟、大數據融合、Wi--Fi共享、產品整合、流量引入等多個功能—通過電商,把線下廣場變得更智慧,而不僅僅是賣東西。

但即便擁有百度、騰訊這樣IT界巨頭級的合作夥伴,萬達電商的產品也並沒有變得更智慧一些。別說騰訊、百度的賬號,它連萬達廣場本身也沒能打通。

飛凡網的App上有兌換用戶積分和預約車位的功能,但目前只有北京通州和武漢菱角湖兩家萬達廣場接受預約停車。並且這兩處停車場剛完成測試,還沒有正式上線。

萬達在電商道路上走過很多彎路。第一個產品萬匯網的想法是要做成一個會員積分體系,將以前的會員系統都加入雲端,消費的積分可以累積,可以在線上購買商品,也可以當現金花,並且永不作廢。不過,最終實現的效果更像是一個優惠券兌換站。

未成功的原因依然在於技術和執行力上。積分用於消費需要在底層建立一個積分清算系統,把顧客在商鋪POS機的銷售數據接入萬達電商的後臺。這又涉及到和商鋪的合作,改造收銀的POS機,或者增加一個旁路,讓銷售數據回流到後臺,形成閉環。

2014年4月,萬匯網和App上線4個月之後,第一任電商CEO龔義濤辭職。董策上任之後,並沒有繼續運作萬匯網,而是重新做了飛凡網。

低調內測的飛凡網,線上購買是重點功能。商場商品、萬達寶貝王消費卡、萬達電影樂園門票都可以在線購買,甚至房子也有了預約看房的功能。

“飛凡網走得有點太急了。”貓酷CEO王永告訴《第一財經周刊》,貓酷是商場O2O方案提供商。“飛凡網看著特別像電商,就是傳統的商品、傳統的電商經營模式。但即使把萬達所有單品都數字化,也不及淘寶一個零頭。”

萬達的另一個問題是一直沒有找準電商的產品邏輯和定位。最早的萬匯網只有很少的服務功能,更多是優惠信息,但實體商場不可能像團購一樣上來就大規模補貼。

董策離職後,原本進展緩慢的系統開發和業務變得更加沒有頭緒。

“萬達是屬於走得比較早,想得比較多的。”科拓網CEO孫龍喜告訴《第一財經周刊》。

作為做停車業務的第三方平臺,科拓網早在去年8月就已經接到萬達電商要求,接入車型、車身顏色、會員身份、停車時間及經常停車位置等數據。但直至現在剛完成兩處停車場的測試,本來接下來會在7月對1十幾個停車場進行改造,而董策離開後,誰也不知道下面該如何走。

王健林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開始調整。6月5日,在萬達總部的內部學習會上,他向員工展示了未來商城的概念—消費者由智能系統引導,自動尋找車位,在消費時在App上查找商品信息,之後用同樣的系統進行消費和結算等。這條“提供服務”的思路,實際上否定了電商團隊將線下商品搬到線上的模式。

其他商業地產也都在積極追趕。出走後的龔義濤創辦了萬江龍,作為第三方幫購物中心實現線上業務運營,目前和寶龍地產的電商部合作。另外,天津大悅城App已 有20萬用戶,銀泰在2014年接受了阿里巴巴53.7億元的戰略投資,如果轉型成功,靠租金而活的商業地產,可以降低單一盈利模式帶來的風險。

曾經被“騰百萬”(騰訊百度和萬達的合作)甩開的阿里巴巴也正在做自己的O2O。

在阿里巴巴的逛街App“喵街”里,銀泰已接入成為合作的購物中心。喵街為顧客提供室內地圖,尋車或找店的服務。對阿里巴巴而言,在線上流量達到瓶頸之前及它也需要尋找到增加流量的新途徑。它在商業地產上看到了新機會。

據龔義濤透露,在他在任期間萬達電商曾和阿里巴巴談過合作,但最終沒有成功。王永分析數據掌控權限可能是談判破裂的原因。阿里巴巴公司對於數據的控制權很強,不會分享給合作夥伴。

未來地產O2O試驗想要成功,無疑需要變得更聰明,數據則是增加智慧的關鍵。

“商場O2O有三部曲,首先線下服務關聯帶來流量轉化和長期黏性,大部分商場現在還做不到線下服務線上化;第二是數據整合產生用戶理解、智能推薦以及衍生需求挖掘;最後才是流量變現,衍生消費整合(場外資源)和實體電商創新。”王永說。

董策在離職信中使用的語氣都有明顯的萬達風格:“在過去15個月的時間里,我們一起探索並確定了全新的O2O新商業模式,一同實現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互聯網應用系統平臺超級大上線,共同見證了飛凡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這段話與王健林在宣布國內“騰百萬”合作時畫出的餅一樣大。而在此之前,王健林首先要做的是,先花800萬元招到下一任電商CEO。

編輯:羅懿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92

家電之都順德的困惑:中小企業智能化無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4638.html

家電之都順德的困惑:中小企業智能化無門

一財網 王珍 2015-08-20 15:18:00

作為家電之都的順德能否在智能化改革中引領風潮令人關註。盡管美的、格蘭仕、萬和等一批企業已經高舉智能化轉型大旗,但更多的中小企業仍在觀望。

當前智能化已經成為家用電器繞不開的話題。

作為家電之都的順德能否在智能化改革中引領風潮令人關註。盡管美的、格蘭仕、萬和等一批企業已經高舉智能化轉型大旗,但更多的中小企業仍在觀望。

“順德是觸網還是死亡?”8月19日下午,由科通芯城、順德家電商會聯合舉辦的一個助推硬件智能化轉型的論壇上,該問題引發與會者熱議。

科通芯城總裁助理文東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上海、北京近年湧現了一批新興的智能家電企業,相比之下順德中小型家電企業的智能化轉型有點滯後。

美的集團已經提出,到2018年,智能家電將占總體銷售的50%;格蘭仕今年7月已推出語音控制的智能空調,以及智能冰箱和智能洗衣機;而新寶的智能面包機、長帝的智能烤箱、格蘭仕的智能空調等均已被納入阿里雲的平臺。

而中小企業卻困難重重。順德家電商會培訓交流部經理高明媚告訴記者,她曾問一家電熱水器生產廠“有沒考慮過向智能化方向轉型”,對方的回答則是“我們產品的亮點是恒溫,投入‘互聯網+’,一是投入成本大,二是產品不可控。”高明媚坦言,自去年以來,家電業在下滑,中小企業日子更艱難。“兜里沒錢,卻要他們在還不確定的項目上投入,自然會相當謹慎。他們經常問的幾個問題是——誰投了、要投入多少、什麽時候有收益、智能產品投放市場有人買嗎?”

很多中小企業對智能家電的認知也很不足。曾為順德家電企業與阿里合作做技術支持的上海慶科副總經理任建宏認為,遠程遙控並不是智能家電的全部,未來形成整套的智能家居之後,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許多順德中小家電企業以代工為主,本身利潤微薄。“一個普通的電飯煲,成本大約100元,賺的就是幾塊錢,如果智能模組的成本要加30-40元,他們肯定接受不了。”高明媚說。即使願意轉,能力也是一個問題。有的一年做100萬-200萬臺微波爐的小企業,工廠里只有兩個工程師。順德以工業為主,小企業要想留住高端的人才,比較困難。

順德,曾經以桑基魚塘、魚米之鄉著稱,改革開放後,又成為聞名世界的家電之都,曾幾何時,這里的空調、冰箱、電飯煲、微波爐、電風扇等家電產品的產銷量在全球均名列前茅。

隨著合肥、武漢、重慶等中西部基地的崛起,加上順德土地資源短缺、人工高企,順德家電如今已經不再是“一枝獨秀”。即使是旁邊的中山,也分流了不少順德的家電企業。

這一輪智能化轉型的成敗,將決定“家電之都”能否創造新的輝煌。據順德家電商會的統計,順德及周邊的家電成品生產廠約600~700家,除了上述大品牌,大部份是中小企業。因此,中小家電企業的智能化轉型成為重中之重。

瑞德智能的研發中心副經理顧焯南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智能模塊的成本正在下降,去年還要30~40元,今年降至20~30元,預計2015年四季度可以降至20元以內。

“去年仍是觀望期,今年順德的中型企業已經少量試產智能家電,當然許多小企業還在徘徊。隨著智能模塊成本下降,明年將有望加快智能化的步伐。”顧焯南說。

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也看上了智能生態圈的建設,紛紛向廠家伸出橄欖枝。

對於順德來說,智能化已經不是要不要轉的問題,而是如何轉的問題。杭州極加科技的CEO李誌平是“順二代”,他的父輩在順德開家具廠有十多年了。但曾在阿里巴巴工作的李誌平,卻把自己智能家具創業之地放在了杭州。“9月,我們的智能電視櫃將在京東上市。”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22

【馨金融】“人人貸”們的困惑:中國式P2P去向何方?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8947.html

【馨金融】“人人貸”們的困惑:中國式P2P去向何方?

一財網洪偌馨 2015-11-30 20:18:00

2013年底,人人貸的母公司完成了1.3億美元的首輪融資,領頭方為摯信資本,還有一個不為外界所知的隱形投資方是騰訊。

人人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P2P的代名詞。

一方面因為它是國內成立較早、也是較為知名的P2P借貸平臺之一;另一方面則源於2011年銀監會的一紙文件——《中國銀監會關於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該文件把P2P(peer to peer)直譯為了“人人貸”。

2013年底,人人貸的母公司人人友信完成了1.3億美元的首輪融資,領頭方為摯信資本,還有一個不為外界所知的隱形投資方是騰訊。這筆融資創下了當時全球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紀錄,一直到2015年才被打破。

外界對於完成巨額融資的人人貸寄予了很高的期待,但出乎意料的是,相比這幾年高歌猛進的P2P行業而言,人人貸步子邁的並不快,甚至可以說十分保守。截至2015年9月末,這家老牌的P2P借貸平臺成交量為112億元。

一直到今年10月,沈寂已久的人人貸終於公布了它的新戰略,上線財富管理平臺WE財富。從P2P平臺向多元化、全方位的財富管理平臺過渡,從固定收益產品向權益類產品延伸。

但此刻,與它名氣相當、甚至比它更晚成立的多家P2P平臺都已經率先宣布轉型。類似的轉型思路在2015年已經上演多次,包括陸金所、積木盒子、拍拍貸等一批國內最為知名的P2P平臺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同樣的方向。

在戰略上失去先發優勢的人人貸還面臨著另一個窘境,那就是它內部人事的巨變。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獲悉,人人友信集團首席執行官陳紅梅已在前段時間離職,至此,人人貸及其母公司人人友信集團的第一代高管已經基本“換血”。目前,人人貸創始人張適時身兼集團和人人貸的“一把手”。

頻繁的戰略調整、人事變動是這兩年中國P2P平臺們所經歷的常態。在2015年末,當我們再對照“個人對個人的借貸”(P2P)這個定義時,已經很難在國內找到幾家純粹的P2P借貸平臺,行業的大洗牌就在平臺的自我更替中完成了。

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傳統金融業機構漸漸覺醒,互聯網巨頭也在加大投入,在日漸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有多少P2P平臺可以通過轉型成功突圍?而更重要的命題是,接下來數千家中國式P2P會去向何方?

一代高管集體謝幕

人人友信集團有人人貸和友眾信業金融兩家公司組合而成,其中,以友眾信業金融為核心,負責線下債權開發,人人貸為線上融資渠道。

目前,人人貸官網上的高管介紹僅留下了張適時、李欣賀、楊一夫三個創始合夥人,原有的其他高管介紹已經全部被刪去。而僅留下的這三個人也並沒有標明他們現在在公司所擔任的職位。

人人貸的人事變動大幕從2014年末已經拉開,原首席運營官顧崇倫、副總裁李江、金融產品總監王堅、市場總監畢建等核心高管接連離開,總監或以上級別基本大換血。其中,顧崇倫、王堅另起爐竈創辦了社交投資平臺“人人操盤”。

相比人人貸,其母公司人人友信的高管此前相對穩定,但今年開始已有不少人離職,其中就包括財務總監韓佳銘,首席執行官陳紅梅,風控政策總監楊威,審核總監康娜,運營總監袁立宇等。

作為前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風控部門的高管,陳紅梅不僅業務經驗豐富,在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學術造詣也頗深,曾著有《互聯網信貸風險及大數據》一書。人人貸曾經有計劃涉足消費金融業務,引入陳紅梅也是希望加強這一塊的風控能力。

不過,論證許久的消費金融業務遲遲未能上馬,一度箭在弦上的消費金融產品“黑卡”也臨時撤下。據本報記者了解,人人貸從去年便開始籌謀消費金融業務,人員、系統、產品都已到位,但不知何故在正式推出前不久擱置了該計劃。

據本報記者了解,離開人人友信後的陳紅梅加盟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擔任互聯網金融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金融大數據研究室主任,以及道口貸董事等職,參與研究、咨詢和教學工作。

市場環境巨變、公司戰略調整都成為導致人員變動的重要因素。事實上,過去兩年,面臨管理層的動蕩不止人人貸一家公司,大多數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都經歷了大範圍的人員更替。

以陸金所為例,自其2011年9月成立至今,4年內換了4任總經理,近2年內至少有7位副總經理相繼離職。此外,陸金所的風控、技術、產品等重要部門人員流動性也較大。

一位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CEO告訴本報記者,通常創業公司人員的組成有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普通員工,基本年齡都不大,願意進入創業公司一起奮鬥;另一部分是重金挖角的高管,可以為公司帶來核心的技術、資源。

“近兩年,創業熱潮湧動,創業公司層出不窮,年輕人面對的機會也多,所以流動性也比較大。而高管方面,合作是否默契、利益分配是否均衡、業務策略是否一致等等都是影響高管團隊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他表示。

布局財富管理平臺

在人員動蕩的2015年,沈寂已久的人人貸也公布了它的最新戰略。

10月13日,人人貸宣布了其戰略升級計劃,即由P2P平臺升級為財富管理平臺,並豪擲800萬美金買下新域名:WE.COM,該平臺定位為純理財端,而其原有的renrendai.com平臺則承擔了借款人服務功能。

根據人人貸CEO張適時在發布會當天的描述,未來WE理財將通過多元投資產品、專業顧問服務和精準深度資訊,包括專屬化資訊,為更多用戶提供優質化的財富管理。而平臺上提供的理財產品將涵蓋基金、保險與P2P等。

談及轉型的原因,張適時表示,其戰略決策歸因於“經濟快速發展中理財需求旺盛和理財服務嚴重不足之間的嚴重矛盾”,目標在於緩解傳統銀行服務不夠標準化的成本難題。

據了解,WE理財將采用人、機結合的方式實現這個理財“服務”,備一支足夠規模的、專業的理財顧問團隊進行線上線下服務。而人機結合中的“人”則得益於友信覆蓋全國28個省市、60多家網點的布局。

根據最初的定位,WE理財試圖打破大多數理財平臺以產品銷售為導向的方式,取而代之以服務驅動。希望通過提供個性化的理財解決方案,滿足不同用戶的理財訴求,進而形成溝通、了解、建議、執行和跟蹤的財富管理閉環。

提供更個性化的理財服務一直是不少金融業機構努力的方向,如今在“數據即資產”的理念下,互聯網金融公司希望通過挖掘和分析用戶的各種數據進而使為之提供個性化的綜合理財方案變成可能。

而更重要的背景在於,伴隨近十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已經形成了巨量財富積累,居民可投資額持續增長。但事實上,大部分人尚未享受到較為全面的投資理財與財富管理服務。

在此情況下,如果可以借助於互聯網的渠道、產品和服務,真正實現便捷、低成本的綜合財富管理,這無疑將形成巨大的市場空間。所以廣大互聯網企業、金融業機構也都瞄準了這一未來的業務增長點。

目前,包括平安集團的一賬通、京東金融、螞蟻聚寶、陸金所等一批積累了海量用戶和數據的互聯網理財平臺都加入了智能理財的功能,開始強調財富管理的概念。

有媒體用“戰略豪賭”來形容人人貸的此次轉型,轉型的方向和思路是否正確尚待時間的驗證,但至少這次它願意下註了。

P2P平臺去哪兒了

2015年,下註謀轉型的P2P平臺不止人人貸一家。

究其原因,一方面,這幾年快速發展的P2P行業因為跑路、倒閉平臺層出不窮而變成了一個負面纏身的領域,不少平臺希望跳出這個圈子。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的領跑者已經看到了發展的天花板,急於轉型謀求出路。

早起國內的P2P平臺對接的都是個人經營性貸款及中小企業貸款,由於征信和風控體系尚不完善,大多數的業務還是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即線上申請、線下風控,而這種方式令業務規模的擴張速度受限。

盡管成立於2010年5月的人人貸是國內最早的一批P2P借貸平臺,但其業務規模、用戶數量的增長一直相對保守。第三季度,人人貸成交金額僅23.60億元, 覆蓋38467名借款人。要知道,友信線下有著三四千人的團隊。

由於資產供給不足,上線的產品往往都會被“秒殺”,人人貸的投資人時常要面臨資金站崗的問題。當然,面對這一窘境的不只是人人貸一家公司,不少知名的P2P平臺都被優質資產匱乏這一問題困擾。

產品單一、供應不足都會直接導致用戶流失,而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單一的P2P產品也無法長期滿足投資人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所以,為了提升用戶黏性、滿足用戶需求,提供更豐富的產品和服務是一個自然的過度。

拍拍貸總裁胡宏輝談及拍拍貸即將涉足財富管理平臺時提到,財富管理平臺需要基礎資產的支撐,拍拍貸經過8年的發展,在理財端和資產端都有一定的積累,“現在只是把原有的資產生成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通過另一種方式給到投資者。”

拍拍貸的想法與不少正欲轉型的P2P平臺不謀而合。短期來看,在資產端和理財端之間,P2P平臺普遍選擇在理財端發力。當然,這是最為快捷、有效的轉型方式。

首先,這些平臺已有了原始的客戶、產品和數據積累,可以自然轉化。其次,與市面上的各類理財產品相比,P2P平均1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以此為基礎再加入保險、基金、私募等標準化的產品可以滿足不少人的投資需求。

但長遠來看,僅僅在理財端調整,而沒有在資產端創新,P2P平臺的根基依然不穩。尤其,面對以螞蟻聚寶、京東金融等電商巨頭,以及平安一賬通、陸金所等背靠金融集團的理財平臺,P2P們在流量、場景、資產方面都缺乏核心競爭力。

有能力轉向綜合理財平臺的P2P畢竟只是少數,更多的平臺還在探索和嘗試著不同的轉型之路。不過三四年時間,當我們再談及中國的P2P時幾乎已經找不到幾個典型樣本了。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687

深圳科協原主席:華為無人區困惑凸顯開放式創新短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969.html

華為年報顯示,2015年其在創新研發上的投入已超過1000億元,這個數字遠超蘋果(據Strategy & Show數據,蘋果2015研發投入6億美元,約合42億人民幣),但在今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華為領導者任正非還是提到了華為進入無人區的迷茫。6月19日,在華大藍色彩虹孵化平臺啟動儀式上,深圳科協原主席、源頭創新百人會秘書長周路明認為,這種後繼乏力暴露出華為在開放式創新上的短板,也暴露出國內創新產業上的不足:缺少能夠快速創新的高質量中小企業

周路明認為,相比之下,蘋果構築了良好的開放創新生態,因此雖然其研發投入不多,但在創新效率上卻能趕超華為。

在今年WWDC上,蘋果宣布公開旗下軟件Siri,提供開發者應用。截至今年6月,蘋果平臺上的開發者數量已經達到1300萬,比去年新增200萬,這些開發者為蘋果提供源源不斷的免費軟件應用開發資源。雖然蘋果系統是閉環,但其形成了獨有的開放式創新生態,將技術開發交給適合的人才和公司進行。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過去四個季度中,蘋果收購了15家公司,大部分為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從提供攝像頭、GPS等傳統手機模塊以及內置軟件的公司到人工智能、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的公司,蘋果均有涉足。相對而言,華為收購的中小企業則少很多。從華為在創新上的短板也能看出國內創新產業上的不足:缺少能夠快速創新的高質量中小企業。“國外的產業和中國非常不一樣的就是國外真正的創新不是跨國公司,而是中小公司。華為在創新的生態中沒有很多的小企業給它提供並購,來支撐它的發展。”周路明表示。

因此,周路明認為要解決華為及國內大型企業的無人區困惑,應該將開放式創新與國際協同創新相發展,跨國企業將自己生態開放出來,對於企業創新持續發展有所幫助。

“以前,中國的創新實際上由政府承擔了組織者的身份,但是現在來看非常不適合。”在周路明看來,隨著全球創新鏈壓縮,大型企業或者行業內領先者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以前全球創新的資本、創新鏈拉得非常長,不同的環節有不同的創新組織來完成,現在一個組織都能承擔起創新鏈全部的工作,比如華大和蘋果。”在這個壓縮過程中,市場需求對於基礎研究環節產生重要作用,這也意味著企業提高創新效率,必須舍棄不適合市場需求的研究項目。

“目前,中國的需求端越來越趨於高級化,甚至比美國、歐洲更高級,這個高級化帶來的結果對創新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周路明說。

當然,中國創新也有其天然優勢,在周路明看來,國內在制造業配套上的優勢能夠有助於企業形成更好的開放生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