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三板企業的困惑:創新層還是IPO?

對於不少滿足IPO條件新三板企業而言,究竟是等待創新層制度紅利還是轉身IPO是一個問題。

七月底以來,已經有13家新三板企業公告進入IPO輔導,兩家企業經過驗收,一家企業IPO申報獲得受理。總共公開IPO意向的新三板企業已經達到至少226家,其中一半來自創新層。

由於流動性持續低迷、股價不斷下挫、融資乏力,面對A股和新三板之間巨大的估值差距,越來越多新三板企業萌生了上市IPO的想法,對新三板創新層配套制度落地調整了預期。

不過,上市也非坦途,走IPO之路的掛牌企業不僅要面臨IPO排隊的不確定性,期間還要忍受不能股權融資之苦,此外對資管計劃等三類股東的清理也存在一定障礙。

新三板企業眺望A股

周五,創新層企業派諾科技(831175.OC)發布公告稱已通過廣東證監局上市輔導驗收,將向中國證監會正式提交IPO申請,股票將會停牌。兩天前,另一家創新層企業捷昌驅動(830948.OC)也發布公告稱通過浙江證監局上市輔導驗收,將提交上市申請,公告後股票交易量有所放量。

本月以來,已經有1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宣布進入上市輔導,進行上市輔導的企業總數增至226家,其中創新層和基礎層企業大約各占一半。大多數擬IPO新三板企業一直沒有交易,只有個別股票日成交金額超過100萬元,其中金宏氣體(831450.OC)近日單日成交金額多次突破1000萬元,但仍與交投活躍的A股上市公司仍有差距。

8月1日,愛柯迪(834393.OC)公告稱公司IPO申請已經被證監會受理,股票在全國股轉系統暫停轉讓。

一家正在接受上市輔導的創新層企業總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公司對於驗收後是不是報IPO是很讓人猶豫的問題。假如新三板的困局一直沒有改變的話,我們的股東包括機構投資者也會要求我們走IPO這條路。”

上周五,三板做市指數繼續下行,收至1091點,低於去年年中市場恐慌性暴跌的最低點。在新三板市場分層正式實施以來的35個交易日里,三板做市指數跌了29天。分層制度的推出一個多月來未能扭轉市場持續下跌的趨勢。

由於流動性萎縮,企業股價跌破定增價,新三板市場的一級市場融資功能也受到影響。聯訊證券研報顯示,到今年7月,共有200多起掛牌企業定增終止或撤銷,企業定增失敗的概率正在增加。

海通證券新三板與結構融資部總經理魯公路在周五新三體主辦的新三板交易商大會上表示,上半年企業真實獲得融資金額600多億元,只有融資需求的大約20%。他表示,“從估值角度,很多創新層也從成長性和財務指標等都可以和創業板公司對標,但是創業板平均PE在七八十倍,而創新層企業估值可能是二十五六倍。”他認為,這也是部分企業考慮轉到滬深交易所IPO的原因。

IPO路途不平坦

雖然有越來越多新三板企業“身在曹營,心在漢”,但是真正實現轉板上市的企業數量在過去一年還沒有一例。最近一家還要追溯到去年6月,合縱科技(300477.SZ)摘牌同時在創業板上市。在目前200多家進行上市輔導的掛牌企業中,只有38家提交上市申請並被證監會受理,占比約17%。

一家華東地區上市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推薦的企業也有不少符合IPO條件、想轉IPO的。我們的意見是稍微等等,因為並不是只要滿足創業板門檻就能IPO,另外還要想清楚周期有多長,成本是多少。其實不如先上創新層,看創新層的制度落地後流動性怎麽樣,如果還不錯,那麽轉不轉都無所謂。”

按照規則,創業板的凈利潤準入門檻包括兩年累計盈利1000萬元以上或凈利潤500萬元以上且營收不少5000萬元。但統計顯示,企業過會時的利潤往往接近於5000萬元。而38家IPO被受理企業的凈利潤都超過了1000萬元。

目前,在排隊IPO的企業數量仍有700多家,雖然本月以來IPO發行提速。不過,IPO之路仍充滿不確定性,而且一旦開始排隊,就意味著企業不能夠再進行股權融資。

一家專註新三板的投資機構創始人告訴本報記者,“很多新三板的企業心目中規範性水平實際上與目前IPO審核政策的標準有非常大的差異,IPO財務數據核查的程序可能會給想上市的新三板公司帶來很多困擾。”

他認為,大部分進行IPO輔導的企業是相對傳統的、或者成長性有限的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他們轉板的決心較強。猶豫中的主要是TMT、大消費類的高成長企業,他們更符合新三板創新創業成長型企業的定位。他認為,創新層未來可能會再分出一層,實行競價交易。

統計顯示,在226家進入IPO輔導的掛牌企業中,68%為制造業企業,13%來自信息、軟件技術行業,6%來自建築業。

前述掛牌企業總經理對記者表示,由於無法預計排隊IPO需要多長時間,在此期間股權不能變動,不能融資,因此可以在報IPO之前融一筆錢,申請IPO的決定也會立即吸引市場投資者的關註。

不過,他提醒,轉IPO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包括券商資管、公募專戶、信托計劃三類股東的清理。他表示,“他們符合新三板投資者適當性資格,可以從二級市場上買公司的股票,但是監管者目前對要不要清理這三類股東,現在還沒有明確的說法。這就是困擾我們要不要IPO的一個主要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55

獻血量增長進入瓶頸期 輸血藍皮書披露行業十大困惑

“為什麽獻血要無償而輸血要收費?”“為什麽要獻血給陌生人用? ”“獻血會影響健康?”“獻血會感染疾病?”……

血液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資源,稀缺並被普遍需求,世界各國均將血液管理工作納入國家策略層面進行規劃和管理。12月2日,在上海發布的首部《輸血服務藍皮書》稱,采供血行業“無人不知”但又“無人不謬”。

除了上述這些疑問外,藍皮書主編、上海市血液中心黨委書記、世界衛生組織輸血合作中心主任朱永明還列舉了輸血行業目前面臨的十個方面的困惑。

無償獻血的定義和驅動模式。朱永明提出,當前各地獻血量的增長都進入所謂瓶頸期,增長勢頭減緩,供血和臨床需求的差距不斷加大。這個減緩或瓶頸,是新一輪迅速發展前的換擋過渡期,還是成為長期趨勢?如是前者,減緩的原因和以後會迅速發展的動因分別是什麽? 過渡期有多久? 如是後者,怎麽破解? 是不是應該從重新思考無償獻血的含義和驅動模式開始入手?

地方政府、社會各界對采供血工作的支持。前者表現的是財政補貼、人員招聘、績效管理等方面不到位,牽頭領導作用弱等問題;後者表現的是有關職能部門或社會單位對采血點設置、無償獻血宣傳等不支持或設置障礙等問題。

對新技術、新模式的敏感性。雖然血液核酸檢測已經全面進入常規化,但是對比20世紀90年代艾滋病和丙肝抗體檢測的引入和采用,目前在采用細菌檢測、病原體去除、全面去白等新技術,以及獻血者再歸隊、血液安全監測(haemovigilance)、PBM等新模式方面的進展均比較緩慢。

臨床的結合和指導。血站與醫院臨床科室的專業聯系還不夠,在履行指導臨床醫療用血工作方面無論是能力還是途徑都不夠。大部分醫院的輸血科不屬於臨床科室,這不利於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和對臨床輸血的指導。

法規體系的定位和協調。與血液監管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指南以及如何將其定位、發揮作用、相互關系等尚待明確和理順,及時更新和修訂的機制尚不全。

信息系統建設。血液信息系統孤島化嚴重,關於系統聯網的呼聲雖然強烈,但是在聯網目的(功能)、聯網方式、技術前提(比如數據、代碼、系統等的標準化)、隱私和信息安全(防止泄露,防止被企業濫用)等重大基礎問題上,還缺乏全面思考和共識。

各地發展差距。跟社會經濟發展差距類似,各地區血液事業發展也不平衡。由於單位運行模式、財務制度、監管要求的改變,原來常見的形式多樣的地區間、單位間的對口支援以後可能越來越難見。

血站分類、定位和監管模式。朱永明說,各地血站普遍存在與人員績效、單位分類管理有關的問題。有些地區“把血站當成機關,把獻血當成公務活動,把獻血者、誌願者當成公務員”的傾向顯著。

決策程序和依據。有些重大決策長期存在爭議,如延長血樣保存期、全國統一血費項目和標準而非統一測算方法等,事先缺乏調研和溝通,事後缺乏宣傳和補救。

對行業及其前景的思考。朱永明說,有些發達國家近年臨床用血顯著減少(當然依然遠遠高於我國的水平),造成血站運行成本上升而收入下降(供過於求),有些血站甚至難以為繼。國內外都有幹細胞誘導血液成分的成功報道。這些都可能會對采供血行業的前景、機構設置和運行產生深刻的影響,業內基本尚未關註和研究這些影響及其對策。

藍皮書介紹,自“十二五”以來,國內血液制品行業無論是原料血漿采集量,還是血液制品產量、品種均逐年增長,但距離滿足臨床需求仍有相當差距。

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全國原料血漿采集量有較大提升,2015年全國采漿量接近600萬升,較2014年增長了約12%;在冊供漿員數量明顯增長,超過了200萬人。

隨著采漿量的提升,我國血液制品產量也出現了較大幅度增長,其中靜註人免疫球蛋白(pH4)批簽發量從2011年587余萬瓶增長至2015年857余萬瓶,國產人血白蛋白批簽發量從2011年約2000萬瓶增長至2015年的3000余萬瓶。

但據藍皮書介紹,我國血液制品仍然供不應求,進口人血白蛋白比例已從2011年的40%增長至2015年約60%,雖然其增長趨勢放緩,但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加大,若采漿量得不到較大提升,市場缺口將進一步擴大,進口比例也會隨之增加。

目前,我國血液制品結構仍以白蛋白為主(占比64%),存在品種單一、資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全國30余家血液制品企業能夠生產人纖維蛋白原、三種特免球蛋白、人凝血酶原複合物、人凝血因子Ⅷ的企業不足10家,尤其凝血因子類產品更是血友病患者的救命藥,供應量常處於短缺狀態。

“如何進一步提升采漿量,擴大各制品生產規模,提高血漿資源和采漿資源的利用率,緩解供需緊張仍是我國血液制品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藍皮書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70

VR內容生產者的困惑:拍攝硬件問題待解

12月30日,王菲的演唱會將進行VR直播,對於無法進場的菲迷來說,最考驗的將是一同亮相的VR攝像機。

就像一百多年前拍照片時攝影師還需要鉆到大黑匣子里,今天的VR影視拍攝、直播中,設備也是一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讓VR影視內容的生產者們焦慮的是,目前市面上的拍攝設備並沒有在成本和質量上達到一個滿意的狀態。

近日,VR影視科技公司Jaunt中國CEO方淦在北京談到其中國戰略時說到,因為在市場上沒有找到合適的拍攝設備,Jaunt自己制作了一款VR攝影機。盡管這款攝影機對外給出了7~8萬元的報價,但是Jaunt並不會對外出售,頂多是出租,因為這款設備的使用並不簡單,而且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維護。

Jaunt 公司的VR攝像機

成立於2013年9月的Jaunt是矽谷的明星VR初創公司,其在硬件設備、內容制作、發布渠道等多個環節都進行了布局。截止目前,Jaunt共完成了四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到了約1億美元,投資方包括谷歌、迪士尼、紅點投資、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等。

在看到了中國巨大的VR影視市場之後,今年,SMG(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Jaunt和CMC合資組建了Jaunt中國,由方淦出任CEO。方淦在泛娛樂領域有深厚的背景,曾經是東方夢工廠CEO,之前還曾擔任NBA中國的董事總經理。成立中國公司對於Jaunt來說也是打入中國市場的第一步,畢竟在內容審查、發行等問題上需要更熟悉中國情況的管理人員。

不少傳統影視人都開始嘗試VR技術。來自IT桔子的數據顯示,2016年,VR內容制作領域投融資項目數以及金額與前兩年相比迅速上升。

但是他們普遍都遇到了設備的難題。目前,國內VR內容團隊所用的拍攝設備主要有七維、極圖、IDEALENS、諾基亞的OZO等等。一些使用者告訴記者,目前市面上的機器都還處在非常早期的狀態,笨重、不方便操作,而且經常會出現一些傳統攝像機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問題,導致經常需要重拍。但是,技術也在進步,比如現在的機器都能做到機內拍完就實時縫合。

VR影視的拍攝過程和傳統的影片有非常大的區別。比如,傳統拍攝過程中攝影機的移動很便捷,各種穿幫的物品都可以隱藏起來;而VR影視中是不敢輕易移動的,否則會讓觀眾產生眩暈感。即便是有好的故事和演員,如果拍攝設備和技術跟不上,就會猶如“馬拉火車”一樣。

“一些機器沒有試錯就上市,也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惑,而且之前幾乎都沒有成形的作品。”一家VR影視團隊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自己團隊用的是國產設備,之前也考慮過Jaunt的設備,它的成像技術很好,適合出精品,但是並不適合規模生產,可能需要花較長時間才能生產出一部短片。事實上,沒有一款機器既能保證質量又能保證速度,都是各有優劣勢,因此在拍攝中不能只有一款機器。

華榮道傳媒CEO趙琳琳對記者介紹,現在還有一些公司在用3D 180度的攝像機,安全距離比較近,成本也會降低不少。

VR長劇《都市怪談》拍攝現場

對於設備公司的投資也是布局VR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2015年4月,七維獲得光線傳媒天使輪200萬投資。今年3月,光線傳媒又追加了4000萬投資七維的A輪。同年9月,Jaunt也拿到了迪斯尼等機構的6500萬美元C輪融資。

剛剛成立三個月的Jaunt中國和小米VR達成了合作,方淦認為,盡管西方在傳統影視上有優勢,但是VR影視到來之際,中國的創意是有機會領先的,並且,手機一定是未來的一個VR切入口,中國的智能手機保有量非常大,而且更新速度也很快。

從老式照相機到現在的智能手機,拍攝的便捷化走過了百余年歷史,VR的全景式拍攝是否也有可能從現在的極度專業最終走向普通消費者呢?方淦說到,現在手機的攝像頭還是單方面的,但未來這些功能也一定會植入手機里,消費者可以買到一些設備直接裝到智能手機里面拍VR。

除了Jaunt App入駐小米平臺,小米還會跟Jaunt在交互技術方面進行結合與升級。此外,Jaunt中國也將和國內更多的主流手機廠商合作。Jaunt制作的內容主要是面向B端專業用戶,方淦表示,面向C端的VR內容肯定有市場,但不是Jaunt的戰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866

一名90後對前途的困惑

收到一位年青blog友的電郵,提到他因我的著作而開始接觸財務知識,而且積極吸納相關知識,更越來越有興趣。我常說 I'm nobody,在網絡世界中與其他人又互不認識,但總在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別人,這是好事多於壞事。每次看到這些感想時,總是感到很奇妙,人一世物一世,能有此機會,夫復何求。



迷途的90後Ken:

記得上年大學畢業剛踏出社會工作,決心想學習理財投資,於是在書展因緣際會之下買了止凡兄的著作《積財有技》,從中學習了不少的財務知識和財技,便開始拜訪止凡兄的Blog,令我這名初哥對理財投資和財務自由有更深的體會。之後在止凡兄Blog中的網誌連結中發現了鍾記的Blog,開始認識價值投資和一些股票的估值模型,於是也買了鍾記的著作和參加了他的投資班(記得你Blog中有賣過廣告),漸漸學始對投資愈來愈有興趣,開始閱讀了大量相關的書著。之後也有參加止凡兄與經濟商學院合作的講座,介紹了很多不同的Bloggers,當中Starman的財技令我大開眼界,於是又開始研究Reits和閱讀相關書藉;同時也開始學習閱讀財務報表;漸漸我發現自己對投資愈來愈有興趣。

首先多謝止凡兄願意花時間睇我呢一年的經歷,今次來信其實是想止凡兄給小弟一些寶貴的意見。

小弟背景同止凡兄有點相似,大學主修工程,現在在一間機電工程公司任職機電工程師;工作了一年半,我發現自己對工程根本無興趣,雖然好專業同前景都好好,但人好難在自己無興趣的範疇上獲得成功和呆得長久,有時會好羨慕有些人可以工作於自己的興趣當中;這段接觸投資的時間當中,發現自己對投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晚都花時間閱讀相關書藉;現有工作雖然收入穩定,但感覺自己的生活如行屍走肉,好像以時間換取金錢,經常有衝動想離開現況,想轉行投身金融投資界,做一名分析師;但小弟大學主修既不是金融/經濟,又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入行相對較難,其實我又不介意由低做起,最近報考了HKSI的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想先入行做Dealer,再考CFA轉做助理分員;雖然熱情滿溢,但也感覺前路茫茫,很想有一些過來人/前輩給小弟一些建議,可以免走一點冤枉路。

知道止凡兄都不是行內人,未必能給予太多意見,但始終也是我的前輩和啓蒙者,我也希望止凡兄能給予小弟一些寶貴的意見。

祝止凡兄和一眾Bloggers新一年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出多幾本書!


止凡回覆:

Ken你好,你的經驗是我最想聽到的,是受到啟發,一步步對投資有了興趣,再而自己去求知。

得知你對本身行業不感興趣,我也是工程師,工程界其實有很多範疇,除了不同工種外(你已透露你是機電的),還有很多位置,有consultant,main contractor,sub contractor,supplier,client,政府等等,就每一個位置又分不同project而有不同的情況,好像在香港做building的,與在新加坡建鐵路的項目已有很大分別。

我不清楚你是否對所有工程項目都沒有興趣,始終有些工程是頗好玩過癮,做起來亦有點使命感,不過興趣這東西要迫也迫不來,加上做工程難以發達,有前輩說工字不出頭的「工」,是指工程的「工」,哈哈。如果感到沒有興趣,趁年青,快快轉行,也不失為好方向。


Ken後續回覆:

感謝你的回覆,我自己現在在一間Consultant工作,都有接觸一些機電方面的設計,不過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識與我本科所修讀的有點出入,感覺有點吃力;我明白行行出狀元,每個行業總有出色和成功的人,但我感覺在這一行很難達到那個境界,故想趁在這個尚有熱情活力和無負擔的年紀下,去見識一下,試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縱然結果未必是成功,但至少不會留下一個遺憾!


後記:

Ken所提到的是工程界,因為本身也是在工程界工作多年,所以希望說多一點。

以前也有提過,工程師算是專業中最吃力不討好的其中一員,當我們在談專業人士,總會想到醫生、律師、飛機師,還會有建築師、會計師等,今時今日更會想到補習天王,但就好像很少會聯想到工程師。一名專業工程師是否應該被看低一線呢?從成為專業的難度來看,大概不應該吧。

若以Ken的機電工程來看,本身要有相關的工程學科大學畢業(工程內部再細分很多範疇的),畢業後要按工程學會的培訓計劃工作兩年,之後要再多取兩年工作經驗,這才有基本資格準備申請註冊成為工程師,即畢業後四年為最低消費。可惜申請註冊需要「老闆」簽名,以Ken工作的consultant為例,多不會「準時」簽牌,畢業後六年、八年、十年才能註冊的大有人在。

即使得到老闆簽牌,也不代表一定能註冊,視乎哪個學會,需要寫文、面試、筆試或視像面見不等,考核包括多個範疇,如技術知識、獨立思考、溝通能力、領導能力、新知識領域等,當中尤其考技術知識非常看運數,因為面試員多為資深工程師,而工程界問題多的是,他剛好問一些你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只能憑 sense 去回答,看他是否滿意。

以機電工程師來看,能於30歲前取得註冊專業已不錯了,但這只算是入門班。在香港,還有其他專業資格需於工程師後才能申請,例如機電工程當中三個範疇的Registered Professional Engineer可簽名入消防局排煙系統設計、Registered Energy Assessor可簽名確認機電工程署能源條例相關文件等,如果是結構範疇的話,註冊後多年才有機會成為Registered Structural Engineer能認可一個結構、Authorised Person可簽名入屋宇署文件。我們常打趣地說,這些才是有資格「坐籠」的牌,因為簽名後有刑事責任,單單只是註冊工程師,未夠班。

得到這些專業資格時,隨時人到中年,其實從讀書到那一刻,工程師所付出的絕不比其他專業少噢。所得到的回報又如何呢?我只能說大部份工程師都「餓不死」,一定夠養家吧。

先說工程界的dream job,如入政府的話,起薪點是Point 32,近六萬多元,過兩三年就能開始拿十年房津,又多萬多元。就算一世不升職,年薪過百萬一點也不是問題。

前景看似超好,但若一個專業會以政府工為目標,視它為dream job,其實都幾可悲,因這代表市場很難給予這個待遇,所以才人人想入政府,不少私人公司的市價更與政府差很遠。即使這個dream job,想發達也不太可能,只能叫做「餓不死」,而不是大富大貴的一類。

反觀醫生、律師,若向錢看的話,應該不會想加入政府吧,一個出色一點的家庭醫生,到屋邨小商場處自己掛牌開診,月薪百萬(不是年薪)也不是問題。律師,更不用說吧,今天李柱銘、湯家驊早已富甲一方,看《律政強人》那套無線劇也看得我心癢癢

工程界有一個問題,很難以個人名聲出來接一些超大工程來做。能接下政府、港鐵、發展商等大工程的,多是大型工程公司。港珠澳大橋或高鐵工程等工程會找金門建築、中國建築、法國地基等巨頭去做。若以個人名聲創立一家工程公司,可能只會做一些商舖裝修工程吧。高鐵工程與商舖裝修工程,雖然都是工程項目,但是完全不同層次、不同世界的東西。

當然,工程界總有人能創立私人工程公司,顧問也好,承辦商也好,成功的例子總是有的,某些還管理得不錯,例如機電的ATAL、結構的CM Wong等,但這條路實在不能說是普遍與容易,至少比醫生診所、律師樓、會計師樓、建築師樓等都要難得多。

以前聽聞金融界分析工作很喜歡請工程畢業生,可能因為工科生面對很多數字,分析力與數字處理能力都不錯,因為工作上需要與數字打交道,始終計錯數而出事的話真的會害死人,所以一般都經過頗嚴謹的訓練。這些優勢在工程界中算不上什麼,因為在工程界內人人如此,但其他地方可能用得著這種優勢。同一個優勢,在工程界可能只能「餓不死」,但到另一界別可能已經發達也說不定。

我相信出來工作不久的Ken未必對工程界中多個範疇有很深入認識,還記得自己剛出來工作不久,連「判頭」代表什麼也不清楚,以上寫的希望可讓他了解多一點。然而,在文字中Ken用了「行屍走肉」來形容他現在的工作狀態,這其實是不太理想,正如我在回覆中提到,若真的沒有興趣,趁年青盡快轉行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478

買“假股票”、殼股不值錢了!A股賺錢如同針挑土!這7大困惑,你搞透了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1/1108503.html

沙漠里,獵物太少,在饑餓的驅使下,獅子們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就是去圍獵一頭長頸鹿,一些獅子驅趕,一些獅子沿途獵殺,經過10多頭獅子的圍獵,費了不少勁,最終獵物還是在毫無受傷的情況下跑掉了.......

問題出在哪里?如果理性的想想,首先它們之間的身高差距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其次,長頸鹿的踢勁非常強大,獅子要是被踢一腳的話,會受重傷甚至生命危險,不那麽好接近長頸鹿,第三,就是奔跑的速度兩者相差無幾,獅子也沒有絕對優勢.....

獅子圍獵長頸鹿居然有這麽多的困難,小夥伴們想一想,上述圍獵場景,像不像近期的操作的股票呢,費了很大的勁,卻難以賺到錢?面對目前的A股,你是不是困惑也有點多呢?今日,火山君(微信號:huoshan5188)就來梳理總結一下這些困惑,以及尋找解決的辦法。

1,白馬股減持VS茅臺創新高

近期白馬股陷入巨大的爭議之中。根據歷史規律判斷,在熊市第4階段,白馬股會出現補跌,目前的市場中,一些白馬股確實也出現了休整,還有一些白馬股出現了減持動作,比如美的集團、老板電器、蘇泊爾等。不過貴州茅臺卻較為獨特,卻不斷創出新高,白馬股陣營也出現這樣的分化,小夥伴們大呼看不懂啊!

在昨天中午,私募大佬但斌在其微博上表示:“只要赤水河的水還在流淌,否則你等一千年一萬年也看不到茅臺崩盤的時刻!茅臺就算過了高速成長期,至少也會像可樂、帝亞吉歐,或者就像‘高等級債券’一樣吸引穩健的長期投資人”。

那麽問題來了,誰能親眼看到茅臺一千年一萬年後是什麽樣的呢?

“漂亮50”一詞今年來被多次提及,那麽當年巴菲特是如何面對“漂亮50”的呢?這或許能夠給你帶來一些啟示。

1969年,“漂亮50”相當風靡,被很多投資者追捧。巴菲特認為股市已到達奢侈的頂部(當年道指最高點位是5月14日的973點),自己找不到任何可投資的品種。於是,他致電合夥人稱,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並解散了旗下的有限合夥基金,賣出所有投資組合,將現金歸還合夥人。然後,他在現金堆里等了四年,重回市場時遍地都是便宜貨。

當大家都在追捧某類股票,並且漲幅已經不小了,你是應僅做欣賞還是應該跟風買入呢?實際,如果你去那些下跌途中的優質成長龍頭股之中尋找,或許還能夠找到潛力品種,如果再耐心等待的話,或許能夠等到便宜的價位。

2,首發限售股解禁,第一創業大跌,它會是次新股的一個縮影嗎?

由於首發限售股的解禁,次新股第一創業7個交易日股價跌了40%,從去年11月至今,股價從最高的45.48元跌到14.62元,跌幅達60%多,下跌慘烈。

火山君發現,對於首發新股,一般上市1年後遇到的是小股東的限售股解禁,由於獲利巨大,這類股東拋售動機比大股東強烈,上市3年遇到的是大股東的限售股解禁,他們的拋售動機會考慮更多的方面。

大家看,這次第一創業的大跌,由於股權質押了,大股東還需補充抵押物。

對於那些上市剛1年的次新股,在首發限售股解禁的情況下,是否需要回避呢?

3,殼股大貶值。

據證券時報報道,隨著IPO加速,A股殼資源的稀缺性正在降低,過去是資產方對殼緊追不舍,如今是殼向資產方窮追猛打。“現在一個殼資源估值15億都可能有人賣,以前沒有50億都不能坐下來好好談。”滬上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

火山君發現,包括一些炒殼股的機構今年來業績也不好。

對於IPO加速對殼股的影響,是否應該引起重視呢?最近幾個月里,借殼上市的*ST天儀,股價翻了3倍多,它能夠代表所有殼股的頹勢嗎?未來一些垃圾股是否存在流動性問題呢,也就是成交冷清的現象?

4,滬指非常的穩健,在5000點買工商銀行這樣的大盤股都在3000點解套了。但卻有1100只左右的個股卻創出了2638點以來的新低,有點懷疑自己是買了“假股票”。

有業內人士認為,熊市重質,去偽存真。垃圾股正在顯露出一些本來的面目。也由於資金的偏好,一些股票可能被過度追捧,一些優質成長股也存在被錯殺的現象,股價變得越來越便宜,也表明機會越來越近。

5,雄安概念股火爆,有多少小散能夠在里面賺到錢?沒有吃到雄安概念的小散是否應該後悔莫及?

答案是,股市永遠不缺機會,只要本錢在,努力學習提高研究操作水平,識別股市機會和風險,把握能力圈里的投資機會,這樣勝算就會越來越大。

6,滬指無量就這樣耗著,何時為一個安全布局點?

從滬指來看,3080點比較的關鍵,它是雙頂頸線位,從5月8日以來,它即沒有被有效跌穿,也沒有被有效向上突破,所以短期方向不明朗。但是滬市的成交量卻越來越小了,這是幾個意思?沒有量,滬指能夠走多遠?為何滬指如此的穩健?

從火山君的資金線來看,目前還沒有跌至平行通道的下軌處,看來安全布局的時間還得繼續等待。

7,在IPO加速的背景下,市場資金逐步減少的情況下,未來如何選擇選股?

火山君覺得,近日有一位私募說得蠻有道理。上海滾石投資總經理王繼青認為,“目前,新股擴容速度比較快,如果不買真正好的股票,可能就沒有翻身的機會!A股港股化會越來越明顯,市場存量資金將逐步流向確定性增長的、並且有可能成為龍頭的公司股票。未來優勢的行業中有技術壁壘、產品有巨大市場空間的上市公司,可以不分主板或中小創,資金將逐漸積聚到這種優勢行業中的細分龍頭公司上來。”

最後,火山君想說的是,面對這麽多的困惑,等你想明白了,再行動也不遲。知道股市漲跌的本質原因,比胡亂的操作而迷失方向更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64

樓民講場:追不追價的困惑

1 : GS(14)@2012-05-05 14:44:5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308995
今年 2月, 80後的我計劃買樓結婚,睇中粉嶺綠悠軒,當時業主叫價 248萬元,我決定購入,但因公事要離港三天,於是向代理口頭落實,並表明我會在回港後簽約。豈料三天後,我主動致電代理,才知單位已被另一內地買家加多 5萬元搶走!
我好激氣,因為當出現另一買家加價搶貨時,代理沒有通知過我,甚至要我親自追問簽約事宜,始知心儀單位已被買走。得罪講句,這種雙邊代理毫不專業,完全無為顧客的利益着想。
有買樓經驗的朋友教訓我這位初哥:口講無憑,睇啱就要「即磅」,期望代理維護顧客的利益,簡直天方夜譚。除了發吓脾氣,我根本無計可施。算了,就當作上了一課吧!
不過,這一課很昂貴(尤其對要上車的我)。這兩個月來,市況話就話靜止,但價錢卻一直升,如今再看各個放盤,都開價 268至 278萬元,才兩個月已叫高了廿多萬元,即是要預多幾萬元首期,我只是一個「掹掹緊」、逐蚊儲的打工仔,點追?
追,追唔起;唔追,不知升到何年何月;又怕高追後遇上暴跌,隨時影響半輩子的生活質素,最弊自己趕住用。成世仔,未試過心情咁矛盾兼難受。
讀者肥仔文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各界來信,以 450字為限,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註明《家》樓民講場,請留聯絡電話。編輯保留文章的刪減權。
2 : 肥B(18468)@2012-05-05 16:16:54

呢d野係要撞下板先識架啦....
3 : Sunny^_^(11601)@2012-05-05 21:08:50

大部分代理都係咁嫁啦.好明顯大陸人唔只比多5萬,應該更多既佣.
4 : idsdown(1658)@2012-05-05 23:42:22

切, 就算簽臨約都可以反價的, 最多賠3~5萬, 我就唔信佢落10萬細訂
5 : 肥B(18468)@2012-05-06 15:49:07

所以咪話, 呢方面無經驗的, 一係找個有經驗的朋友幫幫手, 否則, 係要碰下一鼻灰先得~~
6 : 亞力士(1473)@2012-05-10 00:00:22

結婚真係要買樓?
7 : 龍生(798)@2012-05-10 00:30:50

梗唔係啦, 但你唔買, 囡囡唔嫁咋嘛
8 : Ar Yan(11362)@2012-05-10 08:35:44

7樓提及
梗唔係啦, 但你唔買, 囡囡唔嫁咋嘛

係外父外母唔俾嫁~~

所以,我成日都話買樓俾囡囡,首期我俾,供就佢供,而且只落佢名架

佢立即話「你即係搵我笨,俾的重債我背」(n無收入)

佢又蠢唔晒呵~~smiley
9 : Ar Yan(11362)@2012-05-10 08:42:03

1樓提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308995
今年 2月, 80後的我計劃買樓結婚,睇中粉嶺綠悠軒,當時業主叫價 248萬元,我決定購入,但因公事要離港三天,於是向代理口頭落實,並表明我會在回港後簽約。豈料三天後,我主動致電代理,才知單位已被另一內地買家加多 5萬元搶走!
我好激氣,因為當出現另一買家加價搶貨時,代理沒有通知過我,甚至要我親自追問簽約事宜,始知心儀單位已被買走。得罪講句,這種雙邊代理毫不專業,完全無為顧客的利益着想。

個個客,真係當個盤係 經紀獨家架?

你想買時,人地都想買,你送票上去時,人地可能已經加多5萬簽左,通知都無用

唔通你叫屋主陪錢接你個價? 你肯加幾多? 10萬?20萬?
10 : 肥B(18468)@2012-05-10 09:56:09

9樓提及
個個客,真係當個盤係 經紀獨家架?

你想買時,人地都想買,你送票上去時,人地可能已經加多5萬簽左,通知都無用

唔通你叫屋主陪錢接你個價? 你肯加幾多? 10萬?20萬?


佢根本就未買過樓, 又無同有經驗的朋友幫手, 以為買樓先到先得, AGENT講「道義」架嘛.....
11 : Ar Yan(11362)@2012-05-10 10:26:24

10樓提及
9樓提及
個個客,真係當個盤係 經紀獨家架?

你想買時,人地都想買,你送票上去時,人地可能已經加多5萬簽左,通知都無用

唔通你叫屋主陪錢接你個價? 你肯加幾多? 10萬?20萬?


佢根本就未買過樓, 又無同有經驗的朋友幫手, 以為買樓先到先得, AGENT講「道義」架嘛.....

道義係想食你盤時, 叫你講佢講道義
12 : 肥B(18468)@2012-05-10 10:27:59

入世未深係要交下學架嘛~~
13 : GS(14)@2012-05-10 22:04:39

11樓提及
10樓提及
9樓提及
個個客,真係當個盤係 經紀獨家架?

你想買時,人地都想買,你送票上去時,人地可能已經加多5萬簽左,通知都無用

唔通你叫屋主陪錢接你個價? 你肯加幾多? 10萬?20萬?


佢根本就未買過樓, 又無同有經驗的朋友幫手, 以為買樓先到先得, AGENT講「道義」架嘛.....

道義係想食你盤時, 叫你講佢講道義


現在道義不值錢
14 : 亞力士(1473)@2012-05-10 23:44:06

唔關道義事 大家入來買野 你睇完話要諗 下個一來就扑鎚 點解唔賣比佢
15 : 龍生(798)@2012-05-11 00:53:03

亞力士兄所言甚是啊

我都不明有什麼道義問題....

佢又無落訂, 點解要人留俾佢?

口頭落左就當係? 佢幾多歲?

係咪以為自己搭小巴, 玩後數?
16 : Ar Yan(11362)@2012-05-11 07:42:44

15樓提及
亞力士兄所言甚是啊

我都不明有什麼道義問題....

佢又無落訂, 點解要人留俾佢?

口頭落左就當係? 佢幾多歲?

係咪以為自己搭小巴, 玩後數?


所以,肥仔咪話佢係無熟人,無經驗囉!!

講真,有票有交易~~ 唔通個經紀同你賭白頭片
17 : Danielchan(27995)@2012-05-12 21:09:53

真係無辦法,冇落訂,只係口頭上講,如果你返到黎你話唔要,咁個業主米要失兩邊!
18 : passport(1491)@2012-05-13 01:39:13

我同意丫…口頭wo…唔通我叫佢hold哂話買就信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1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