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K12、題庫,這些年我走過的彎路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1/56281.html

i黑馬導語】:近來有不少知名網站開始發力建設K12題庫,日前某論壇更是把2013年稱為「在線教育元年」。而元年之前,本文作者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迄今嘗試了不少方向,也走了不少彎路,在此做個小結。有人說「看1000個成功案例不如看1個失敗的例子」,那就謹以此文和正在創業路上的各位兄弟姐妹們共勉……

(一)初次試水就嗆水

本人本科就是師範專業的,後至華東師大讀研。在讀研期間,導師受教育部指派負責2000年開始的初、高中學科《課程標準》制定,所以也有幸跟著導師參與了蘇教版高中教材的編寫及比較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從此就和教育、出版行業結緣至今。

畢業後在一家公司擔任教輔圖書編輯,後擔任編輯部主任,負責面向全國的中小學教輔圖書策劃編輯工作。2007年,受到數字出版浪潮的影響,公司決定從教育出版轉向為出版。因為公司的團隊主要人員、內容資源和人脈都是教育行業的,所以綜合考慮下來,題庫是個比較合適的切入點。當時題庫的營銷目標主要是定位給老師使用,學校付費。

大方向確定後,接下來就是產品生產了,我們為了保證質量,每道題目都是請的一線老師打標籤,並聘請國內第一的排版公司進按照新聞出版規範的格式要求進行錄入排版,再審讀、校對、入庫,總共接近20個流程,每題成本30多塊錢。第一期題庫的題量約20萬題,直接消耗的資金連帶其他成本近1000萬元。

題庫前台功能可以滿足教師對考卷中每題難度、考點(可同時考查兩三個)、測量目標、題型等參數,命題完成後可以查看對應的雙向細目表,還能進行成績統計分析。應該說是基本上滿足了教師在命題考試方面的專業要求。

題庫建設完成後,我們組建了一個十幾人的銷售團隊,準備宣傳材料,進行話術培訓和考試。然後他們就開始跑學校了,然而兩個月跑下來,結果讓我們很失望:只有1個銷售員成功開單了,其他銷售員都沒有開單,銷售員根本見不到校長,準備的話術和資料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

當時作為一個產品生產人員,覺得沒法理解這個情況。這個產品對提升教學效率很有幫助,他們怎麼就沒啥興趣呢?後來跟校長老師打交道多了,才逐漸意識到學校是使用公費採購軟件,一般是校長拍板,老師使用。也就是說,用戶體驗的好壞對付費者的影響比較小,甚至根本就沒有辦法影響付費購買者。而校長購買此類產品首先還是看關係熟不熟,產品體驗倒是其次了。深層次原因就不多說了,相信大家也懂的。

最終這個項目靠創始人之前做教輔書時積累的人脈在銷售,每年有些利潤。但是這種模式已經完全沒有市場化的可能,更談不上複製性和爆發性了。第一次試水就以嗆水而告終。

(二)想借力老師?難

  2009年,受朋友所邀我加入了一個新團隊,初期負責題庫建設並逐漸介入運營工作。新團隊對產品的營銷定位有所改變,大家認為既然學校市場不好做,那就把題庫免費提供給老師使用。讓老師能方便地在網上佈置作業,分析班級或學生個體的薄弱點;還能進行自動批閱客觀題進行質量分析和在線答疑;家長也可以登錄查看孩子的學習情況,三方還能進行交流溝通。產品之所以免費讓老師用,就是想通過老師的教學關係網進行輻射,把孩子和家長黏到網絡上來,然後他們付費試用增值服務。

接下來我們通過一些熟悉的學校向家長發放傳單,在教輔書上印製網址,當然重點是向老師進行推薦,我個人也通過師範大學的同學資源進行拓展推廣,讓他們進行試用。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老師們沒啥興趣。

為什麼?一是老師普遍還停留在購買教輔書或者網上下載試卷略作修改的階段,根本沒有精選試題然後組卷的動力;有這個精力的老師還不如下班後帶幾個補課的學生來錢快,又省事;二是涉及教輔行業潛規則,這裡不多說了;三是其實大部分老師還是把教書當成了職業,並不是一份事業。我們做產品時聘請的教師顧問多是名師,這些老師無疑是有事業追求的,但是他們不是廣大老師的典型代表。前期的市場調研對象「抽樣不夠隨機」。

那麼學生喜歡嗎?很遺憾,學生也不喜歡。記得在上海書展上,當學生聽說我們展位上的是題庫時,嚇得掉頭就跑。可能有的機構想,把題庫做成APP,方便學生碎片時間使用,應該不錯吧?但是我個人不看好,首先沒見過這麼好學的學生,其次碎片化時間讓學生一邊用手機一邊在草稿紙上計算也不太現實。既然沒法借力老師渠道,而學生又沒興趣,那這種模式也很難走通了。

(三)銷售增長,忍痛中斷

既然老師這個渠道走不通,那就乾脆不走,團隊決定直接打通到學生和家長的通道。怎麼打通?一是就在教輔書上打廣告;二是用電話銷售的模式向家長狂轟濫炸,再以免費講座的形式邀請他們參加,再推銷產品,基本上就是線下輔導班招生的那套。當然,什麼DM、DEM、單頁啥的都嘗試了下。

為了節省成本,大家都赤膊上陣了,這段時間裡我把文案、推廣、發傳單、講座講師、諮詢師、客服、管理運營等各種活兒都幹了一遍,雖然很累,但是和家長接觸多了,對於營銷的理解也加深了不少。

這種模式下,銷售額倒是增長比較快的,因為基礎低,差不多每月銷售額的增長率是100%,如果按照這種趨勢保持下去的話,從幾萬元的月銷售額到突破百萬元的月銷售額預計一年內可以實現(平均客單價5000元)。

然而,由於這種營銷模式的前期投入成本是大於營銷收入的(這一點做過線下輔導班的同行們都瞭解的),再加上創始人之前資金消耗過多,在堅持了4個月後實在沒法持續投入了,只有眼睜睜地停下了。記得後來某VC還對我說過:「你們這個線下模式應該堅持下去的,等你們月銷售破百萬的時候,我們就進了。」但是我只能心裡苦笑,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為了生存,只能緩一緩再想別的模式吧。

從另一方面說,我們也確實沒有特別看好這種模式,畢竟被線下輔導班玩爛了,將來的複製性和爆發性應該不是太好。

不過這次嘗試的收穫也是有的,雖然只有短短3個多月的營銷推廣,從家長的反饋和當時我們的現場成交率來看,已經比較接近線下班的數據了。這說明家長對於線上課程是接受的,而且有的家長是購買了4年的課程,折後總價接近2萬元,這說明價格也不是問題。這些數據也給了我們繼續堅持下去的力量。

(四)B2C漸有起色

痛定思痛,既然資金缺乏,其他燒錢模式都不好走,我們決定冒險嘗試網絡營銷的路子,直接把課程通過網絡推給客戶,即B2C電商模式。我們的想法是,也許這樣能找到一個低成本的爆發點,至少資金投入方面的可控性比較強。不像會議營銷那樣,前期的人員工資、電話費、場地費等固定開支是不可避免的。

由於擔心家長不太願意在網上支付大額費用,我們對課程進行了切片和微小化處理,並加強了營銷元素在產品中的融合。新產品終於在2013年下半年上線了。

既然採取電商模式,那怎麼找到C並讓C來?一般無非是搜索引擎、廣告聯盟、各類媒體等等。但是,對於我們的資金狀況和客單價來說,我們沒法做到想別的機構那樣每個月幾十萬上百萬的投入。我們只能不停的嘗試各種低成本途徑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流量精準度。這段時間再次赤膊上陣,把SEM、媒介、站外優化、渠道拓展、營銷策劃等等能幹的都幹了。辛苦是有的,收穫也是有的,從目前數據來看,流量和轉化開始有起色了,只是增長還不夠快。正如91外教的龔海燕所說,缺乏資金的支持下,新網站的創業壓力還是很大的。

據統計,現在每天平均2.6家新的在線教育網站誕生,眾多大佬也在發力K12和題庫,各種商業模式都在試水,在線K12競爭越發激烈了。競爭激烈是壞事也是好事,至少商家多了也是一種造勢,我覺得在線K12的春天應該不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01

【在線教育】題庫產品如何戳到用戶痛點?

http://www.iheima.com/thread-22436-1-1.html
目前市面上的題庫產品同質化程度高,各家產品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基本的賣點有:

「全」:大部分題庫產品都稱自己擁有海量最新最全的練習題。

「隨時隨地做題」:題庫產品都有自己的移動客戶端,聲稱可以讓用戶利用碎片時間實現移動練習。

「個性化出題」:現有題庫產品都可以根據用戶的做題結果數據為用戶量身定做練習題。

「預測考分排名」:部分題庫產品聲稱自己擁有海量用戶,可以根據大量用戶數據推測學員當前學習水平排名。

以上問題確實是目前題庫產品可以解決的,並且已經解決的很好。但是題庫產品的這些功能並沒有戳到用戶「真正的痛點」,試問:學員真的需要一個大而全的題庫嗎?利用碎片時間做題是學員的剛需嗎?預測考分排名用處大嗎?所謂的個性化出題,真的能做到個性化嗎?這些問題我留到文章後半部分來解答,這裡先來說說題庫產品應該解決的痛點是什麼?

考試培訓一般涉及五個環節:「教」、「學」、「練」、「測」、「答」,而題庫屬於「練」這個環節的產品。在我們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學員在「練」這個環節普遍的痛點是「做題沒有思路」。

學生總是反應:「老師課堂講的內容我都聽懂了,但是課下做題就是沒有思路,怎麼辦?」。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成了題庫產品的核心價值所在。

「思路」何來?

那麼,題庫產品如何解決這個用戶痛點呢,我們需要從傳統教育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入手來尋找答案。

伍爾福克的《教育心理學》中關於輔助學習的理論,就是用來解決學員學習思路問題的理論基礎。輔助學習是指在學習的最初階段提供策略幫助,隨著學生越來越獨立,這種幫助逐漸減少。其中的策略幫助包含:提示,回憶線索,鼓勵等。也就是說在學員沒有思路的時候,我們需要給予學員一定的思路提示,學員通過這些提示,慢慢建立系統的解題思路。

其實,我們在具體的教育實踐當中也是這麼做的。當有學員詢問我們教師題目的時候,我們往往先給學員一個提示,通過給出提示後學員的反應,定位學員具體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從而培養學員在此類問題上的解題思路。

不難發現,這種培養學員做題思路的效率是非常低的,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做一對一的溝通才能發現和解決學員在解題思路方面存在的問題。在線教育正是要利用IT技術提高傳統教育面臨的效率問題。為瞭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為題庫產品增加了「提醒功能」。如果學員在做題的時候,發現題目不會做,可以點擊提醒按鈕,屏幕上會出現這道題的關鍵解題思路提醒,一般每道題目會設置3-4個關鍵提醒,學員根據自己的情況點擊提醒按鈕,最終解出題目。下面是這個功能的DEMO截圖展示:

當學員看到這個題目不會做的時候,學員可以點擊提醒按鈕

點擊第一下提醒按鈕,出現提醒1,這時如果學員可以選出正確的選項,說明學員卡殼的原因是不知道15以內的質數有哪些。如果出現第一個提醒後學員還是不會做這道題,可以繼續點擊提醒按鈕。

出現提醒二以後學員經過自己複習算術平均數的定義,這道題就可以解答出來了。

「提醒功能」的好處:

1 可以利用「提醒」,來培養學員做題思路。

2 利用步驟提醒,我們可以掌握每一個學員做題的「過程數據」,通過過程數據我們可以準確定位學員這道題真正卡殼環節在哪個部分,從而可以真正的為學員提供個性化的練習題。比如上面這道題,如果學員在「提醒1」後把題目做出來,說明學員在算術平均數的定義上不存在問題,而對於40以內質數的記憶出現了問題,後續為學員推送的題目當中會增加40以內質數的考察,而對算術平均數定義的考察相應的減少。

上面的這個提醒步驟是我們題庫產品的其中一項功能,這裡我們想通過這個功能的誕生過程,引出我們做在線教育產品的宗旨:做在線教育一定是以教育本身為出發點,所有的互聯網技術一定是從解決學員問題的角度來設計和構建產品,以此為宗旨才能避免在線教育之路跑偏。

下面我們來回答文章最初提到的幾個問題:

1、問:學員真的需要一個大而全的題庫嗎?

答:大而全的題庫只是題庫公司提出的一個概念,學員並不需要。其實學員需要的是少而精的,能夠幫助學員深刻理解所學知識點,並能熟練掌握應用的題庫產品。

2、問:利用碎片時間做題是學員的剛需嗎?

答:利用碎片時間做題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點,但需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科目都適合碎片化時間做題。

我們認為,一些文科類的學科,比如政治,英語等,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反覆練習,來強化記憶,但是對於理科科目,其實並不適合碎片化時間學習,因為理科科目強調的是理解應用,真正理解的理科內容是不容易忘記的。比如:做數學練習,首先需要學員拿出整塊的時間,其次教師要為學員提供精心設計過的題型矩陣來做系統練習才能夠掌握提高。所以在我們的移動端產品中,沒有理科題目,因為利用碎片時間做理科題目無疑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並沒有實際意義。

3、預測考分排名用處大嗎?

答:預測考分排名確實是學員心理上需要的一個功能,但是這個功能單獨存在的話沒有太多意義。

如果加入社交元素,激勵機制,就可以激發學員成就感的內驅力,這樣才是比較好的功能。

4、現在的題庫產品真的能做到個性化出題嗎?

答:現在的題庫產品只能掌握學員做題的「結果數據」,而對學員做題「過程數據」沒有掌握,所謂的個性化出題自然也是有一定侷限性的。

本人所寫的題庫產品的「提醒功能」也符合我在《從京東上市,看電商顛覆傳統零售業對在線教育發展的啟示》這篇文章中的觀點,在線教育需要做好兩件事:

1 儘可能「全」的收集用戶學習行為數據,並加以分析應用到教學實踐當中;

2 不斷的優化用戶體驗。

只要做好這兩點,在線教育就會像電商顛覆傳統零售業一樣,爆發出巨大能量。「提醒」功能正是做到了上面所寫的第一點。

來源:芥末堆 作者:周林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38

起底“解題神器”的奧秘,海量題庫背後如何盈利?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8/149643.html

黑馬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幸福了。遇到不會做的難題怎麽辦?掏出手機,拍照、上傳、獲得答案,一切so easy。而這些,就是現在多款“解題神器”正在發力所做的事情。

解題神器背後其實離不開大量的人工參與,而與巨大工作量對應的是目前難以找到盈利模式。因此,多款解題神器不排除將來向“一對一解題”收費的可能。不過,黑馬哥始終有個困惑:如果學生解題都依賴解題神器,那他們自己又能從中學到什麽呢?
 
文 | 本刊見習記者 周路平
編輯 | 齊介侖

 
傳統路徑下,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多求助老師、同學或家長。當下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飛速發展已為之提供了新選擇——用手機拍題上傳獲得答案。
 
自學霸君2013年8月上線後,百度作業幫、學習寶、阿凡題、猿題庫旗下產品小猿搜題等同類軟件井噴式湧現。目前學霸君、學習寶、阿凡題均已完成千萬元級大額融資,學習寶則已率先落定B輪融資。
 
盡管熱錢已然湧入,但作為在線教育細分市場之一,相較其他門類,拍照搜題並不是一個容易賺錢的行當。
 
神器的秘密
 
拍照、切分、搜索,幾秒之內,詳細的題目和解析將出現在手機終端。這一場景已開始大量出現在中小學校園。拍照搜題也因如此強悍的表現被學生奉為“解題神器”。
 
拍照搜題的神奇存在兩個關鍵因素,即圖像識別和海量題庫。前者識別,後者匹配。圖像識別成文字和公式依賴圖像預處理、光學字符識別(OCR)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三類技術。基本上每一道題目的搜索解答均需經過這三道工序。
 
OCR是德國科學家Tausheck最先於1929年提出的概念,目前已相對成熟。文件掃描和名片錄入等生活場景都與OCR相關。但其弊端也很明顯——面對圖片不清晰、結構複雜等狀況時,識別效率大打折扣。基於深度學習的圖像識別是在數據訓練的基礎上對圖片進行識別、大規模樣本集標註。這是識別的重難點。
 
這些專業詞匯在普通人看來未免雲里霧里,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曾給百度李彥宏寫過一封公開信,信中以下段落有助於理解前述內容:
 
“圖像識別……需要大量標註圖像數據,其實就是手工把照片上的字一個個框出來。每個中文字需要上千個這樣的小圖片,還得分別屬於不同場景……我們在天津有個這樣的小屋子,黑黑的,有140多個小夥伴們在那里沒日沒夜盯著那個屏幕,框著一張張千奇百怪的照片……”
 
業內人清楚此公開信來由。當時學霸君正在遭遇百度手機助手、91手機助手下架,張凱磊因此拍案而起。在憤筆抨擊百度封殺行為之余,公開信特意提及了搜題拍照工作的不易。當然,文中人工標註方式現已逐漸被機器標註取代。
 
技術之外,題庫是搜題的源頭活水。
 
軟件本身並不會做題,答案的最終呈現有賴海量題庫的匹配。題庫量的大小成為各平臺對外宣傳的焦點。目前各平臺公布的題庫量均為數千萬道題,阿凡題接近3000萬,學習寶超過4000萬,百度作業幫超過7000萬。這更像是一場數字遊戲。這些題庫和解析多源於出版社和網絡。例如作業幫題庫,將近一半資源來自百度知道。市面上售賣的教輔書另為渠道之一。而其中一些參與者通過手工拍照錄入的方式增加題庫量。
 
識別率差別源自各家技術和題庫的高下。目前學霸君、學習寶、阿凡題、小猿搜題四款軟件,對外宣稱的識別率分別為87%、85%、85%、90%。事實上,北京商報曾對作業幫、學習寶、小猿搜題、學霸君四款拍照搜題軟件進行過測試,準確率最高的為82%,最低的僅為38%,平均準確率不足60%。《創業家》記者也在實際測試中發現,該類軟件識別準確率確與官方公布數據存在較大差距。

靠系統還是靠人工?
 
機器與人工的運用,是拍照搜題領域最為分化的地方。智能原本就是為了顛覆傳統的人工解題,然而非標準化造成機器搜題在實現上存在障礙。拍照搜題要不要人工解答,這還真是個問題。
 
題目無限,題庫有限。即使能夠做到及時更新,題庫也無法百分之百地解決所有問題。機器不行,求助學霸,由人工解答,寫出步驟,達到搜題解疑的目的,這是拍照搜題在運用UGC時的邏輯。為了提高用戶的解題熱情,諸如作業幫、學習寶之類的平臺方已紛紛推出相應激勵措施,比如通過答題換積分、積分換禮品等方式刺激用戶內容生產的積極性。
 
盡管如此,體驗並不完美。大部分題目還是處在無人回答的狀態,或者簡單的題目引起蜂擁搶答,難題被冷落,直至淹沒在題海。《創業家》記者在采訪學生用戶時也了解到,他們答題的動力很大程度上在於獲取積分、兌換禮品。這種物質驅動或難持續,且已衍生出做假換積分等行為。小禮品數量有限、大件商品積分值太高,也開始影響用戶答題的積極性。阿凡題的做法是,專門邀請上千名老師入駐,一方面保證解答質量,另一方面提高用戶體驗和活躍度。
 
同行對手中已不乏試水UGC者,但學習寶似乎興趣不大。“我們暫不打算走這條路。”學習寶CEO黃湧濤對《創業家》記者稱。學習寶也有用戶答題的板塊,但他們更希望借助軟件本身的優化,來解決搜不出題的問題。在學習寶的功能中,求助學霸不是第一選擇,用戶只有在搜不出題時才能使用。
 
盈利觀
 
教育行業很賺錢,這是很多從業者的共識。對於拍照搜題的創業者而言,他們或許會是這種共識最大的反對者。他們最不願談及的就是賺錢問題。
 
盡管都搭載著拍照功能,但做法各有側重。在盈利模式上,各平臺態度一致,均稱暫時還沒有考慮盈利的問題。當然,這或與平臺自身顧慮有關。但客觀講,拍照搜題相較培訓、直播等其他細分領域,顯然更難嗅到錢的味道。
 
“這只是一種工具,學習解疑的工具”,猿題庫副總裁李鑫對《創業家》記者說。李鑫稱,猿題庫推出小猿搜題,從一開始沒有將它當成盈利業務,做這件事只因“別人沒做好,用戶又有需求”。
 
“我想的是,這1.8億中小學生如何能夠得到最好的教育服務。盈利和商業模式一點都不重要。”學習寶CEO黃湧濤的說法格局宏大但又耐人尋味。
 
阿凡題創始人陳李江表示,目前雖不予考慮,但他並不認為盈利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他看來,答疑個性化服務和流量分發,是很好的變現方式。
 
難賺錢也是部分投資人擔心的問題。創新工場投資總監張麗君去年底看了好幾個相關項目,但一直沒投,原因就在於,她感覺這里面存在用戶體驗無法保障和商業模式變現難等問題。“相比職業教育,K12的付費群體與使用主體不是同一類人,這種轉化跨度有點大。”
 
對於猿題庫而言,小猿搜題只不過是副業,其他以此為主業的平臺看起來已不得不思考以後的生存盈利問題了。
 
起家於拍照搜題的軟件商們,在一邊流量猛增、一邊變現難的情況下,開始有了突圍的跡象:學霸君作為最早一批入局拍照搜題的平臺,專攻機器搜題,如今也開始往做題練習的方向拓展;學習寶在固守陣地的同時,已增加語音答題服務,目前不收費,但並不排除將來收費的可能,畢竟背後是大量的人力支撐;阿凡題采用的是機器搜題+教師背後答題的模式,現在則希望在機器搜題的基礎上,實現從簡單的答題到深度答疑的轉變——“答題是做出題目,答疑是搞懂問題”——至於答疑將以何種形態出現,陳李江並沒有過多透露。


版權所有:本文作者周路平,編輯齊介侖,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在自由市場搜刮完學生用戶後,突然發現學生刷題時間有限、主動刷題的學生人群有限,只刷客觀題而不刷主觀題的學生幾乎沒有,於是題庫類產品相繼推出老師端,利用各種補貼手段來搶占老師用戶,試圖用金錢來培養老師的使用習慣,來綁架老師的行為,想借資本之力進入校園完善整個學習鏈條。

題庫類產品是否能搶灘登陸,不得而知,但是看官們可隨我來探討下幾個問題。

1、體制內的產品的真正用戶是誰?

也許很多人會回答:用戶當然是學生。毋庸置疑,教學當然是以學生學習結果為導向,但是這只對了一半。我們研發產品,最終受益者都是鎖定在學生身上:如何通過種種手段最終提升學生成績,使其在升學考試中占有優勢,這是每一個K12產品的研發初衷。只是因為K12階段學生所特有的一些特性,如:自主能力差、家長限制網絡使用時間、沒有經濟來源等,我們的產品通常要繞幾個彎,才能實現研發初衷。

追究產品入校這個現象,可以知道大家都在極力鏈接老師,以占據學生更多應用場景,從而迫使學生被動學習提升成績。不難理解,既然選擇進入體制內市場,我們真正的產品用戶是老師!

這里不是說K12在線教育產品的用戶畫像都應該圍繞老師展開,而是,準備進入體制內市場或者已經進入體制內市場的企業,應該明確目標:產品試圖通過校園渠道,借助老師力量,帶動產品推廣,那就應該圍繞老師痛點展開,否則活躍低是必然的。

2、老師的痛點是什麽?

眾所周知,現下針對老師的評價體系仍是升學率、教學課時等。老師痛點最後的落腳點都是:如何有效提升學生成績。

於是在資本的推動下,一批題庫型產品,直接切入作業環節,依托簡單粗暴地題海戰術,輔以提供數據的學情分析來幫助老師判斷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應該說,這類型產品在提分方面能有一定效果。

但是老師想提升學生成績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不是單一的作業管理。

首先要備課,他們要準備教案、課件、知識點講解;其次要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利用評測、作業等多元手段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最後需要和家長有效溝通,形成老師、學生、家長的三方良性互動模式,促進學習方案制定與落實。

可見題庫類產品雖然有效,但對於老師的教學場景來講,應用太單一,無法提效整個教學任務。

因此與老師應用場景更加緊密結合的產品也應運而生,如全通教育的全課雲、英捷教育的微課100。全課雲從校務管理入手,延伸至老師教學教研的輔助,全方面的打造了智慧校園的概念。而微課100則專註於老師教學應用場景,為老師提供備教改考輔一站式服務,以學生行為、學習結果數據為依據提供輔導策略以供老師判斷選擇,同時鏈接家長,強化老師、學生、家長三方關系形成良性互動促使學習方案的落實。

3、體制內市場產品的阻礙點在哪里?

這個時代大環境決定了誰都想借助新技術脫穎而出,老師們也不例外。不過,他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來為新技術做儲備。

產品操作過於繁瑣?對不起,我們真沒空陪你玩,辦公桌上還有很多試卷要批,教案要寫。即便我們願意學,也難以趕上計算機專業領域的朋友。

產品體驗很好,只是教材不同步?朋友,不是我們不要你,只是我們也是有教學目標的,中考、高考就在那里,巋然不動。讓我怎麽用呢

不難看出,體制內市場的產品要想滿足老師的需求必然要考慮兩個問題:

教學資源的同步;工具產品的易用性以及與使用場景的契合度。

教學資源永遠是老師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石,而圍繞著教學資源在線市場的爭奪從早期純粹的在線教育企業,到如今各地的教育出版社無不想滲透在線教育領域,而隨著國家“互聯網+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大力推動,教育資源又一次站上了風口浪尖,微視頻、優秀電子資源不斷的湧現出來。

而由互聯網技術催發的各種教學工具,通過教育信息化多年的耕耘也具備了登場條件。隨著學校硬件的普及,寬帶網絡的覆蓋,老師們的教學場景已經從傳統的粉筆黑板模式跨入了電子多媒體模式,與之相匹配的工具產品也孕育而生,有互聯網起家的一起作業,打入老師作業場景;也有渠道市場脫穎而出的微課100,搶占老師教學場景。

大風起,豬飛揚,誰能搶占風口的位置,誰就能獲得順勢而起的機會。抓住用戶痛點,專註極致打造,貼近老師應用場景,快速反應叠代,必能占據一席之地。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與君共勉。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kartal,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