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過石油危機、金融風暴的他,大膽在金融海嘯時逆勢投資200億,這位百億現金王,怎麼看台灣明年房市、景氣? 歷時十二年,台灣近年最大的飯店投資案:台北萬豪酒店(Marriott),十二月初正式開張。 這是台灣第一代製鞋大王、西華集團董事長劉文治,在二○○八年金融海嘯時危機入市,砸下兩百億元現金的台灣最大飯店開發案。為了做到最好,甚至一路追加預算,到正式完工又追加了近百億元。 這塊開發基地,是台北大直低密度都市開發計畫的預定地標,其他周邊區域受限最高四十米,這裡的樓高不得低於一百米,完工後,最高處達航空管制的一百六十米。這裡是劉文治打造的台北新地標,一棟是台灣最大的商務會展飯店,一棟是全台灣最高的豪宅。 五十年前,他創立的華岡製鞋曾是阿迪達斯(Adidas)亞洲代理與採購商,是台灣第一批接下國際運動鞋訂單的「鞋業霸王」,連寶成都曾是他的下包商,讓他成為台灣最早期的百億富翁企業家。因此,他在台灣企業界是有名的「現金王」。 鞋業不只讓劉文治賺到百億財富,與德國人打交道所感染的歐洲服務態度,讓他在二十五年前打造西華飯店,成了本土五星級商務飯店的代名詞。 一九九〇年代中期,阿迪達斯因為家族成員過世,想找新的股權接手者而找上劉文治,他差點就買下對方股權,成為這個世界運動品牌的新老闆。 過去一向獨立經營的劉文治,這次不以西華為名,而與國際飯店連鎖集團萬豪合作,這是西華集團從本土飯店邁向國際級飯店的新布局。他特別把萬豪酒店二十樓的餐廳以阿迪達斯創辦人孫女「Inges」為名,感念這個讓他發跡的家族。 公司從不上市、不用股票融資,幾乎全用自有資金蓋飯店的劉文治,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卻炮火四射抨擊時政,說出其他上市櫃大老闆等企業界不敢說出的心聲。 這位白手起家五十年,碰過石油危機、亞洲和全球金融危機等多次景氣循環的台灣企業家,究竟看到什麼台灣政治與經濟發展的問題,不吐不快?以下是《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摘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央行連二季降息,台灣出口不好,再沒內需動力,明年經濟還是不容樂觀嗎? 劉文治答(以下簡稱答):營建業占台灣將近二〇%GDP(國內生產總值),從運輸、勞工,鋼鐵來看,現在鋼鐵業快掛了,我剛開始蓋(台北萬豪),一噸鋼筋 一萬九幹元,現在不到一萬元,大家都在流血。我現在最大痛苦,就是有些學者都亂放炮,講些不該講的話,有時候矯枉過正的時候,當很多產業受傷的時候,要再 調回來,很久啦。就好像中國大陸一胎制,當時很成功,現在怎麼辦?現在再生也來不及,也沒有人願意再生,這東西下去,我看將來台灣很多問題,沒有人繼續投 資,大家對政府不信任。 以我的例子,我在蓋這個房子的時候,投資有案,有去觀光局申請,當時我有business forecast(營運預測),包括需要稅方面的預算,才有損益表跑出來,當時我們做,至少還可以,不要賺太多但是不會虧本。但是我們在估算房屋稅跟地價 稅,房屋稅一年四千萬元到五千萬元,結果一出來變成一億四千萬元。我們一共有二萬四千坪,一年要繳一億四千萬元,(台北)一〇一有十二萬坪,他們繳一億二 千萬元。它(北市府)就是兩分法,一〇三年七月一號(以後)的,就是要用新制,以前照舊的。 稅金是一定要有公平性跟普遍性,哪有同一條街上,因為我晚一天,我的稅金就等於是他的三倍、四倍。 問:你是說現在的問題是政府信任危機,政策變來變去?答:他們就是看報紙怎麼寫,證券交易所得稅,三年前就講說不要怎麼樣,三年來還是同一幫人通過,同一幫人拿掉。 他們可以很浪漫說一些話,但是不應該太浪漫讓這些政客就這麼做一個決定,兩、三年以後做了不行又回來,付出的社會代價很大。 現在銀行存款有差不多八兆五千億元,你放款出去還不到七成左右,表示說沒有人(借錢),需要投資很少。假使銀行收了存款,假使貸不出去也要付存款利率,現 在大家不願意做的話,像我們投資一個東西,也不是說今天立竿見影,那能不能成功還不知道,但是不能說我已經奄奄一息了,政府再把我斬下去(台語),現在問 題就是這樣子。 生意風險我們是接受,但是政治風險我真的是沒辦法接受。 問:有人認為,本來台灣的地價稅、房屋稅都太低,調高是相對合理的措施啊? 答:對呀,但是你不能只調一家,不能只調一個人呀,你要調是合理,但是以後,現在台北市有很多BOT案沒有人做,你調的是三倍、五倍,誰敢做? 最近台北市有一個案,民生東路跟中山北路口,本來公賣局的地,後來沒有人標,沒有人要去做。他裡面有一個很荒謬的事情,標到的人做完這案子以後,必須要有 三〇%到四〇%面積租給人家,租金不能超過一坪七百元,荒謬的是當你房子蓋好,依照新的房屋稅的話,一坪一個月的稅金就已經七百元了。 問:你的意思是,現在政府的政策,與實際的市場發展脫節? 答:所以現在BOT沒人要做,南山廣場做完,一坪一個月要負擔房屋稅差不多一千五百元,假設(租全)一坪三千,現在地價又給他漲三成,房屋稅、地價稅,一坪(成本)差不多就要兩千元。也不是說一萬坪通通可以租出去,結果這東西要打老虎,老虎沒打死,狗都打死了。 假使要打房,今天台北市發生問題一般是住宅,但你把商業部分通通都打掉實在是太不應該。我們這邊將來會聘請差不多一千人,我假使再不行只好收起來不做啦,否則我這還要繳稅,我認為是很嚴重傷害。現在大家一般企業做生意的人,就是怕說誰也不知道會有怎麼樣的改變。 問:台北市政府最新通過明年公告地價調升三〇%,政府用各種方式降房價,你怎麼看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答:所有房地產漲價,台灣政府要負最大責任。Al3(信義區土地)那塊地給遠東,標價十三億九千萬元,標到南山的時候(指世貿二館),已經到兩百、三百億 了。繼續一直標,(價格)才一直提,民問買賣沒有人會去(拉高價),後來因為壽險公司有錢,就一直把它提上來。問:如果是這樣,抑制房價的解方是?答:政 府自己要負責任,不能政府都不扛責任。我昨天去誠品買一本書,講說二〇%巴黎人都住在政府做的住宅,我們就只有用嘴巴講。 問:那明年房地產市場的景氣會如何?答:沒有人敢(投資),整個都停頓。今年房屋成交率低,明年恐怕會更慘,今年已經幾乎沒有人在買房子了,明年恐怕就沒 有。假使明年(成交量)比今年down(降低)五〇%,還算很樂觀的數字。大概更多銀行存款就放不出去。現在房子貸款不願意貸,到時候恐怕也沒有人有這個 需求了,那就看銀行可以撐多久。 假使銀行開始有問題,再去追溯過去的時候,那些制定法律的人還是快快樂樂在拿一八%退休金。 對我來講,我是白手起家,民國五十幾年創業,這兩年碰到的事情真是很荒謬。 SARS我也覺得一時可以過去,最近滿焦慮,荒謬就說制定政策都沒想到後面,這樣下去開宗明義就是台北市是不是不要再前進,以我們財力虧個兩年、三年沒關係,看到台北市是不是變成這樣,到時候大家會再去看當時的決定是不是對的。 問:你說的地價稅問題是柯P的政策,柯P執政剛好滿一週年,怎麼評價他? 答:我對柯P的定義是「加稅市長」,他上來就是加房屋稅,現在再加地價稅,然後把停車場費用再加上去。我沒有看到他有把市政府效率提高,他有沒有把費用降低,看不到,有很多不必要的東西,或重複layer(階層)他應該要降低。 我們這邊要拿一張執照要經過幾次檢查,同樣的人要經過三次、四次檢查,同樣的東西要經過三次、四次,非常浪費,我們公務員做得很辛苦。Nobody is happyin Taipei(在台北人人不快樂)。你問公務員他們高興了嗎?內科的交通有沒有解決掉了?台北的空氣汙染有沒有解決掉? 因為你這個東西,會不會產生說從此不進步,我們現在(政策)火車已經開到鵝鑾鼻了,再下去就是海了。 問:離總統大選不到一個月,要給總統當選人什麼經濟建言? 答:當然還是存一線希望,看新總統能不能瞭解現在企業不願意投資的問題,不願意投資的問題在哪裡。 Q:現在的問題是政府信任危機,政策變來變去?A:生意風險我接受,但政治風險我沒辦法接受。 劉文治批市府兩分法稅制:哪有同條街上,因為我晚一天,我的稅金就是他的3倍、4倍。 Q:現在政府政策,與實際的市場發展脫節?A:這東西(地價、房屋稅)要打老虎,老虎沒打死,狗都打死了。 整理者萬年生 採訪者吳修辰、萬年生、林淑慧 |
日本消費稅提高至一〇%的時程,再次延宕,安倍雖力求脫離通縮,但統計數據提示「還差得遠」,若無法根除民眾對未來的不安,活絡消費難上加難。 六月初,日本首相安倍晉 三公布消費稅增加到一〇%的預定時程,將延後至二〇一九年十月才開始實施。 「有關再次廷後消費稅加稅時程的這項決定,是我『全新的判斷』,和之前與民眾的約定不同,如果有人批評我違反選舉政見,我也會虛心接受。」安倍說。 原本預定於二〇一五年十月實施的加稅措施,安倍第一次宣布延後到二〇一七年四月時,他曾經斷言「絕對不會再次延期」,之後也不斷在各種場合中表示:「只要不再發生像雷曼風暴,或東日本大地震等級的災害,就會照預定時程加稅。」 然而今年五月底在日本舉行的七大工業國(G7)伊勢志摩高峰會期間,安倍力主「以新興國家為首,全球經濟正面臨巨大的危機,」似乎試圖替他將再度推遲加稅時程,提供一個合理的理由。 政府說就快擺脫通縮 但餐飲、零售業不敢漲價 本次的再次延期發言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力求不和過去的發言互相矛盾的各種說明。六月一日公布再延期後,當天東京股市的日經股價指數下跌二百七十九.二五點,以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五.七三點作收;隔天六月二日的收盤價,則再下跌三百九十三.一八點。加稅再次延期的題材,早已提前反映在股市中,這兩天的日股下跌只反映出對日圓持續升值的擔憂,幾乎沒有人認為消費稅再次推遲加稅時程,可以活化略顯疲弱的消費力道。 根據日本總務省公布的四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扣除價格波動劇烈的生鮮食品後,綜合指數為一〇二.九(以二〇一〇年為基期一百),比起去年同期下跌〇.三%,為連續兩個月下跌。安倍宣布再次延期加稅時,雖然強調「就快擺脫通縮了」,但是消費第一線仍陸續祭出應付通縮的營業策略。 日本最大連鎖家庭餐廳集團雲雀集團(Skylark),旗下的主力餐廳「Gusto」本月將大幅調整菜單,調整方式是價位相同但增加分量等,實質上就等於降價。這是因為今年三月起,該餐廳連續三個月的來客數和營業額表現,都比去年差,所以希望經由增加低價位品項等,爭取更多的客層,避免顧客繼續流失。零售業也一樣.今年四月起,優衣庫(Uniqlo)開始修正以前的漲價路線,針對部分長銷商品的降價措施奏效,五月在日本國內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成長七.六%。 三越伊勢丹控股公司、高島屋、大丸百貨母公司J.FrontRetailing、Sogo西武等日本四大百貨公司所公布的二〇一六年五月份營業額,也同步衰退,連續三個月減少,原因之一就是高價位口凹項的銷路開始出現隱憂。 消費者對價格敏感 車市、房市需求不振 德意志證券資深分析師風早隆弘指出:「二〇一五年秋冬以來,消費者對價格更敏感了。」顧客對於拍賣或促銷的反應極大,「不便宜就不買」的消費行為越發明顯。 需求不振所帶來的通縮陰影,也籠罩在其他業界。 因為日本政府推遲加稅時程,野村證券將二〇一六年度的日本國內汽車需求量預測值下修二十萬輛,至四百九十萬輛:二〇一七年度則上調十五萬輛至五百一十萬輛。這是因為原本預測加稅前會出現的搶購潮消失,再加上連續十七個月輕型汽車(排氣量六百六十c.c.以下)的需求減少,所以將兩年合計的需求預測值下修五萬輛。 房屋市場也不再熱絡。不動產調查公司東京Kantei巾場調查部主任研究員高橋雅之表示:「從去年入秋開始,(房地產)銷路就呈現疲軟,現在又喪失了消費稅加稅的賣方題材,市場上的供給調整,甚至是降價求售的動向將越來越明顯。」 實際上在銷售第一線,已經看得到這種趨勢。 某大型不動產公司的業務員就說:「因為不能直接降價,所以就透過附贈家具等方法來促銷,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多。以前就算一次要銷售超過一百戶,當天搶購一空也很常見,現在只能減少每一次的銷售戶數,以創造當天搶購一空的假象。」 實質薪資連五年減少 民眾對未來不安,縮緊荷包 消費力道無法提升的原因,顯而易見。厚生勞動省公布的二〇一五年度實質薪資指數,比前一年度減少〇.一%,已經連續五年減少.安倍經濟學雖然提升了企業業績,但影響尚未及於個人。 再加上對未來的不安,讓消費者更是看緊錢包,不敢消費。 三越伊勢丹控股公司社長大西洋就對推遲加稅的效果存疑:「原本預計明年四月實施的消費稅加稅雖延後了,但站在確保社會保險制度的穩定財源,以及健全財政的觀點來看,最終還是不得不提高消費稅。除了社會保險的負擔增加外,對將來的不安也造成民眾消費意願低落。」 擔任財政制度等審議會(財務大臣的諮詢機構)會長,同時也是立正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的吉川洋就擔心:「提高消費稅是充實社會保險的必要代價,政府延後實施實在令人遺憾。如果連處於完全就業狀態的現在,都無法如期加稅的話,那可能就永遠都加不了稅了。」 自從二〇一四年四月日本消費稅率由五%提高到八%後,原本看漲的民間消費力道就開始停滯不前。加稅會影響消費,因此政府對於再次加稅,表現得猶豫不決,或許也就不難理解了。 提高消費稅率的目的,是要充實社會保險,消除民眾對於未來的不安。現在推遲加稅時程,或許可以暫時解決眼前民間消費不振的問題,但是國民對於將來的不安,也因此跟著延長,消費者只好選擇勒緊荷包以為因應。 由此看來,當局延後加稅時程的決策,也不一定是最佳解決方案。 (Nikkei Business (c) 2016 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譯.李貞慧 審稿.張務華博士 |
這一波房屋稅調漲,地方政府像是接力賽,加稅浪潮席捲全台,且不分自住戶或投資客都「通殺」。政府的目的,是為了打房價、救百姓,還是打百姓、救財政? 衝擊!30年中古屋恐遭殃財政三機制,讓縣市爭相加稅 過去三年,已有十縣市將房屋稅計算基礎的「標準單價」提高,其中雙北、高雄大幅調高○.八倍至一.六倍;今年在財政部限期調高標準單價五成的要求下,更有十二縣市要調漲。其中又以台南市首開先例,在調高標準單價外,還將二○○一年七月後興建的房屋,全部納入新房屋稅課徵對象,擴大衝擊面。此舉並獲得前年剛漲過房屋稅的台北市響應,考慮明年要將適用範圍擴大到屋齡三十年內的房屋。 一場被媒體形容為史上最有慼的加稅風暴,正式登場。不同於今年元旦上路的「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打擊對象是兩千萬元以上高價豪宅的短期投資客,使其交易成本增加,這一次,地方政府調漲不動產稅的對象,則是持有房屋的人們,不分投資或自住,透過公告地價和房屋標準單價的陸續調高,讓「養房子」的成本上升了。 究竟這場加稅風暴是怎 形成的?房屋稅的課徵權力在地方政府,過去三十年因地方首長、議會不想得罪選民,遲遲不讓公告地價和房屋標準單價隨市價而調整,如今又為何敢大開漲稅之門? 地政士公會榮譽理事長王進祥說:「全都是財政部惹的禍!」他有三大理由,首先,財政部中央統籌分配款設計,是地方政府自籌財源越多,才能分配越多。 地方政府財政主管透露,近年財政部都有要求地方政府調整房屋標準單價、公告地價,還列為財政努力的指標之一,表現奸壞直接影響來自中央的統籌分配款。 解方!四關鍵保障自住戶設價值、面積、戶數、持有期門檻 這樣的機制讓全台各縣市進入一場加稅比賽,也因此,就算台北市的自主財政狀況比其他縣市奸,一樣不能輕易放棄加稅的機會,以免中央給的錢變少。 其次,原本二?一四年房屋稅條例修正漠視問題發生,至今還沒有提出自用戶稅率調整的配套措施。台北市財政局副局長游適銘也把問題丟回中央,他說地方政府只能調整稅基,保障自住與弱勢族群,應由中央調整自用住戶的稅率來處理。換句話說,針對不炒房、不囤房的自用戶,中央政府應設法調降其稅率。 事實上,行政院長林全曾在兩年前受訪說,現行房屋稅跟地價稅的稅率在一%到三%,「那是很重的稅,銀行的存款利息也不過一%。」林全過去曾主張,想要用大幅提高持有稅(房屋稅和地價稅)來打壓房價,是有效手段,卻不是正當手段,時,還設有新訂的標準單價只適用新屋的防火牆。財政部一年多前決定廢除這條法令,也為中古屋加稅開了大門。 最後,房屋稅的制度設計,是財政部管稅率、地方政府管稅基(也就是標準單價)。主動取消前述防火牆的財政部,不可能不知道,一旦地方政府調整標準單價,就會演變成有房族幾乎全面加稅。 王進祥認為,財政部選擇躲在地方政府背後不作為,因為不想賣房子的自住者也被牽連,萬一負擔不起房子賦稅,還可能被迫賣屋。 如今,面對各地方政府的加稅潮,中央有何反應呢?財政部賦稅署長李慶華回應,民怨可能是地方溝通不良導致,目前沒有調整自用稅率規畫,建議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給自用住宅適當折扣優惠。 王進祥認為,想要避免錯殺無辜自住戶,只要把價值、面積、戶數、持有期間這四大條件設好門檻,尤其加強保障只有一戶自住屋的民眾,提出一個更優惠的稅率,或是針對這類自用族群,提出房地持有稅合計可徵收的一個合理上限,就能降低民怨。 至於主張加稅打房的一派,在新內閣中以內政部次長花敬群為代表,他日前強調「(持有稅過去)三十年都沒有調整,現在只是讓課稅的稅基更合理。」 曾任宜蘭縣財政局長的金融研訓院顧問黃崇哲則認為,房屋稅應該要能反映公共服務的價值。而充實地方稅收的目的,也是避免讓財政困境變成下一代的負擔。 「充盈地方財政」、「追求居住正義」,立論雖都言之成理,但人民要問的是,政府想糾正自己過去三十年的不作為,需要一次下猛藥嗎?而追求公平正義,也是「寧可錯殺」嗎?想推動增加民眾負擔的政策,政府的做法,應該要更周全。 撰文者林洧楨 |
國務院近期印發的《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表示,進一步發揮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健全包括個人所得稅在內的稅收體系,逐步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進一步減輕中等以下收入者稅收負擔,發揮收入調節功能,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高收入者”被替換為“年薪12萬以上”,“稅收調節”被替換為“加稅”。“年收入12萬元以上被稱為高收入群體,要加稅”的假消息在多個公眾號和朋友圈廣泛流傳。
但是,財政部、稅務總局多個專家表示,年收入12萬元以上只是自行申報個稅的標準,從來不是界定中高收入的界限。個稅修正案等多個文件中並未明確表示高收入群體是指年薪12萬以上的群體。而“12萬以上是高收入”純屬誤讀和推演。
專家表示,網傳的“個稅要分三步走”,也是空穴來風。國家確實會通過分步走的方式,逐步達到改革目標,但具體方案還未確定。
2005年國務院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時,規定“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從中國境內二處或者二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等情形,納稅義務人應當按照規定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並且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義務人,要在年度終了後3個月內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
國家稅務總局在2006年《關於印發<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辦法(試行)>的通知》中也提到, 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個人所得稅納稅義務人,應於納稅年度終了後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但並未提到,年所得12萬以上屬於高收入群體。
也就是說,只是以12萬為標準進行個稅申報,納入綜合納稅申報的試點,並不是劃分中高收入的標準。網傳的“12萬以上是高收入”是屬誤讀。
記者了解到,國家財稅部門設置12萬元為個稅申報的標準是從便利征管、減輕征收成本的角度來考慮的,自主申報只是個人所得稅的一種征收方式,在世界各國也是通行做法,這麽規定只是為了堵塞征管漏洞的需要,並沒有任何加稅的意思。
此外,根據現行《立法法》規定,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征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也就是說,只能通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決定,國務院無權作出所謂的“加稅”決定。
24日據新華視點消息,近期個稅改革再度成為熱點,針對有觀點稱“年收入12萬元以上被定為高收入群體,要加稅”,多位熟知個稅改革的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專家24日回應說,這一觀點是誤讀,純屬謠言。
專家表示,12萬元不是劃分高低收入人群的界限。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義務人自行申報早在2006年就開始執行了,不是什麽新鮮事,也不是任何加稅的意思。
@新華視點 微博截圖
資料圖:保時捷跑車。(2016年10月26日)(新華社 黃氏香/圖)
重點不在加收10%的消費稅,而在收稅環節的變化,從生產(進口)環節,改到了零售環節。
從2016年12月1日起,在中國市場上零售價格130萬元(不含增值稅)及以上的乘用車和中輕型商用客車,將在零售環節加征消費稅,稅率為10%。
2016年11月30日,財政部、國稅總局在發布這一通知時稱,此舉是“為了引導合理消費,促進節能減排”。其實,早在1994年中國消費稅開始實施時,就按照汽車排放量設置了不同的稅率,現行汽車消費稅(2014年版)中,針對1.0L、1.0L-1.5L、1.5L-2.0L、2.0L-2.5L、2.5L-3.0L、3.0L-4.0L、4.0L以上排量的乘用車,設置了從1%-40%不等的消費稅稅率,體現了“節能減排”導向。
這次征稅,主要是增加了一個稅目,即在“小汽車”稅目下增設“超豪華小汽車”子稅目,有些類似奢侈品征稅。對於高汙染高耗能產品、高檔消費品以及高檔服務納入消費稅征收範圍,通過稅收引導合理消費,也是共識。
零售價格130萬元(不含增值稅)以上的汽車,主要為進口,本身銷量不會太大。就在2016年11月26日的“第十三屆中國進口汽車高層論壇”上,國機汽車發布《中國進口汽車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16-2017)》預計,2016年國產汽車市場規模約為2650萬輛,進口車市場市場規模約110萬輛。零售價格130萬元(不含增值稅)以上的汽車沒有專門的銷售統計數據,估計不會超過進口車總量的1%,放在中國汽車銷售市場,約為萬分之四。
對於這類汽車的消費人群來說,多加10%的消費稅甚至也不會對其購買決策產生太大影響,因為進口車“稅比價高”是常事。2016年3月,中國海關總署官方微信“海關發布”曾專門發文介紹,一輛進口車要繳三個稅種:關稅、增值稅、消費稅。其中,關稅稅率為25%,增值稅稅率為17%,消費稅稅率則根據排氣量不同,從1%~40%不等。
以一輛從德國進口的4.4排量的寶馬X6為例,假設這款車到岸價格是50萬元人民幣,那麽它的關稅為12.5萬元,增值稅為17.7萬元,消費稅則高達41.6萬元,總的進口成本為121.8萬元(這一價格還不包括經銷商利潤)。
對超豪華汽車加征10%的消費稅,顯而易見的好處是,政府能多收稅。假設一年賣出1萬輛130萬元的車,政府可以收到1.3億元超豪華汽車消費稅。
但相比今年推行的營改增的減稅額,這也是小巫見大巫。2016年11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透露,自2016年5月試點全面推開營改增以來,到10月底累計減稅965億元,加上前期試點行業和原增值稅行業通過營改增的減稅額,預計全年減稅總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
這次征稅最大的不同,是以前的汽車消費稅都是在生產(或進口)環節收稅,這次則是在零售環節征稅。這也是本次加稅跟普通消費者的最大關聯。征稅環節的變化,是2014年底以來啟動的消費稅改革的一個重要議題。
消費稅是以消費品的流轉額作為征稅對象的各種稅收的統稱,稅款最終由消費者承擔。中國自從1994年實行消費稅以來,一直是實行價內稅,在生產環節收稅,即生產企業先交消費稅,產品賣出去後再收回。哪個地方生產消費品的企業越多,哪個地方的消費稅越多。比如,消費者在北京買了一輛武漢生產的汽車,消費稅其實交在了武漢。此前新能源汽車異地銷售障礙,很大程度上也與之相關。
對消費者來說,消費稅更像是一筆糊塗賬,既不知道稅交在了哪里,也不清楚自己交了多少稅。目前,中國的國內消費稅屬於中央稅,由國稅部門征收。2015年中國財政收支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國內消費稅10542億元,僅次於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是第四大稅種。2016年5月推行營改增以後,消費稅目前是中國的第三大稅種。
早在2013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就首次向社會公開了其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提議按照消費地原則將國內消費稅劃為地方稅,由生產環節改為零售環節征收。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告明確指出,要“調整消費稅征收範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汙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納入征收範圍”。
那麽,既然超豪華汽車消費稅征收是在零售環節,會不會逐漸推及其他汽車,再推及其他品類?地方政府接下來對招商引資的熱情會不會轉向鼓勵本地區消費?
在“營改增”完成之後,消費稅改革應該也不遠了吧。
資料圖:保時捷跑車。(2016年10月26日)(新華社 黃氏香/圖)
重點不在加收10%的消費稅,而在收稅環節的變化,從生產(進口)環節,改到了零售環節。
從2016年12月1日起,在中國市場上零售價格130萬元(不含增值稅)及以上的乘用車和中輕型商用客車,將在零售環節加征消費稅,稅率為10%。
2016年11月30日,財政部、國稅總局在發布這一通知時稱,此舉是“為了引導合理消費,促進節能減排”。其實,早在1994年中國消費稅開始實施時,就按照汽車排放量設置了不同的稅率,現行汽車消費稅(2014年版)中,針對1.0L、1.0L-1.5L、1.5L-2.0L、2.0L-2.5L、2.5L-3.0L、3.0L-4.0L、4.0L以上排量的乘用車,設置了從1%-40%不等的消費稅稅率,體現了“節能減排”導向。
這次征稅,主要是增加了一個稅目,即在“小汽車”稅目下增設“超豪華小汽車”子稅目,有些類似奢侈品征稅。對於高汙染高耗能產品、高檔消費品以及高檔服務納入消費稅征收範圍,通過稅收引導合理消費,也是共識。
零售價格130萬元(不含增值稅)以上的汽車,主要為進口,本身銷量不會太大。就在2016年11月26日的“第十三屆中國進口汽車高層論壇”上,國機汽車發布《中國進口汽車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16-2017)》預計,2016年國產汽車市場規模約為2650萬輛,進口車市場市場規模約110萬輛。零售價格130萬元(不含增值稅)以上的汽車沒有專門的銷售統計數據,估計不會超過進口車總量的1%,放在中國汽車銷售市場,約為萬分之四。
對於這類汽車的消費人群來說,多加10%的消費稅甚至也不會對其購買決策產生太大影響,因為進口車“稅比價高”是常事。2016年3月,中國海關總署官方微信“海關發布”曾專門發文介紹,一輛進口車要繳三個稅種:關稅、增值稅、消費稅。其中,關稅稅率為25%,增值稅稅率為17%,消費稅稅率則根據排氣量不同,從1%~40%不等。
以一輛從德國進口的4.4排量的寶馬X6為例,假設這款車到岸價格是50萬元人民幣,那麽它的關稅為12.5萬元,增值稅為17.7萬元,消費稅則高達41.6萬元,總的進口成本為121.8萬元(這一價格還不包括經銷商利潤)。
對超豪華汽車加征10%的消費稅,顯而易見的好處是,政府能多收稅。假設一年賣出1萬輛130萬元的車,政府可以收到1.3億元超豪華汽車消費稅。
但相比今年推行的營改增的減稅額,這也是小巫見大巫。2016年11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透露,自2016年5月試點全面推開營改增以來,到10月底累計減稅965億元,加上前期試點行業和原增值稅行業通過營改增的減稅額,預計全年減稅總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
這次征稅最大的不同,是以前的汽車消費稅都是在生產(或進口)環節收稅,這次則是在零售環節征稅。這也是本次加稅跟普通消費者的最大關聯。征稅環節的變化,是2014年底以來啟動的消費稅改革的一個重要議題。
消費稅是以消費品的流轉額作為征稅對象的各種稅收的統稱,稅款最終由消費者承擔。中國自從1994年實行消費稅以來,一直是實行價內稅,在生產環節收稅,即生產企業先交消費稅,產品賣出去後再收回。哪個地方生產消費品的企業越多,哪個地方的消費稅越多。比如,消費者在北京買了一輛武漢生產的汽車,消費稅其實交在了武漢。此前新能源汽車異地銷售障礙,很大程度上也與之相關。
對消費者來說,消費稅更像是一筆糊塗賬,既不知道稅交在了哪里,也不清楚自己交了多少稅。目前,中國的國內消費稅屬於中央稅,由國稅部門征收。2015年中國財政收支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國內消費稅10542億元,僅次於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是第四大稅種。2016年5月推行營改增以後,消費稅目前是中國的第三大稅種。
早在2013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就首次向社會公開了其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提議按照消費地原則將國內消費稅劃為地方稅,由生產環節改為零售環節征收。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告明確指出,要“調整消費稅征收範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汙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納入征收範圍”。
那麽,既然超豪華汽車消費稅征收是在零售環節,會不會逐漸推及其他汽車,再推及其他品類?地方政府接下來對招商引資的熱情會不會轉向鼓勵本地區消費?
在“營改增”完成之後,消費稅改革應該也不遠了吧。
美國國會眾議院共和黨提出的取消與替代奧巴馬《平價醫療法案》的計劃或將為富人削減數千億美元稅收,引發不少爭議,而一些富有的紐約人卻在主動要求美國政府給自己加稅。
迪士尼家族女繼承人阿比蓋爾·迪士尼(左)和投資大鱷喬治·索羅斯(右)
21日據美聯社報道,居住在紐約的80位富豪聯名給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庫默(Andrew Cuomo)寫信,主動要求政府給他們和其他高收入者加稅,以籌資20億美元,用於支持教育和改善基建,並幫助該州的窮人和無家可歸者。
這些富豪在信中表示:“現在是時候對紐約的長期經濟活力進行投資了。我們需要投資,以幫助所有的同胞擺脫貧困並攀上經濟階梯,包括建設從學齡前到大學的強大公共教育體系。此外,我們還需要對脆弱的橋梁、隧道、水路、公共建築和道路進行投資。”
所有簽名者的年收入都在65萬美元以上,屬於紐約州最富有的1%行列。這當中還包括一些億萬富翁,例如投資大鱷喬治·索羅斯、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掌門人史蒂文·洛克菲勒,以及迪士尼家族女繼承人阿比蓋爾·迪士尼。
不過,他們的提議將面臨紐約州議會強大的政治阻力。雖然紐約州眾議院中的民主黨人也主張對百萬富翁增稅,但共和黨主導的參議院反對這樣做。
據悉,去年一封類似的信函基本上處於被立法者 “忽視”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