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黄光裕或考虑正式分拆非上市门店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583585.html

据香港媒体援引黄光裕家族发言人10月28日证实,国美电器(00493.HK)创始人黄光裕和现任主席陈晓自9月28日的特别股东大会后一直进行的谈判 “毫无结果”,双方矛盾无法通过私了解决,创始大股东坚决要求陈晓退出国美董事会。

大股东并认为,公司管理层在董事会中占有太多席位,必须进行调整。

报道援引黄方发言人贾鹏云指出,双方不存在任何“和风细雨”式的谈判,目前大股东提出的所有诉求均未被接纳,若在合理时间内,双方协商没有进一步进展,黄方面将考虑正式分拆非上市门店,并再次提议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贾鹏云透露,大股东计划未来五年拓展内地200个城市的非上市门店总数至750家,预计销售规模达450亿元人民币,同时国美母公司正在与国际知名私募基金洽谈合作,以确保集团零售业务及地产业务未来发展的资金充裕。

报道称,目前,黄光裕方面已做好独立经营非上市门店的准备工作,包括团队组建、ERP系统、资金预备等,而有关非上市业务上的详尽发展规划也已初步完成,相关部门的人员配置和谈判工作亦已基本完成。

但报道亦援引国美新闻发言人对此反驳,自从事件发生以来,国美管理层始终保持以积极的态度与大股东接触,以期达成符合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解决方案。

另报道也援引接近国美人士说,9月28日以后陈晓方面确实在与黄光裕方面保持沟通,就相关事宜进行谈判。不过,陈晓一直未就相关问题对媒体作出响应。

由于担心管理层与创始股东的纠纷再起导致国美分裂,国美电器今日股价再度大挫,截至14点31分,跌6.47%报2.6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45

不分拆共识并未达成 黄家坚持要陈晓出局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04/2039252.shtml

 每经记者 谢晓萍 郎振 发自北京
“双方目前没有就非上市业务达成任何不分拆的共识。”黄光裕方面提名人邹晓春昨日 (11月3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陈晓方面的不积极,谈判截至目前依然没有实质进展。
此前,黄光裕方面表示如果在合理的期限之内未达成有效决议,大股东方面也将启动剥离非上市门店和再次提起特别股东大会。
大股东方面也并非没有准备,据知情人士透露,黄光裕方面正积极同持股比例超过2%的机构密切接触,这意味着,国美的控制权之争或将迎来新一轮的股东大会。
新一轮谈判进展缓慢
躲避了媒体聚光灯的新一轮谈判,仍旧不明朗。
有报道称,11月1日,国美董事局主席陈晓、贝恩投资的代表以及黄光裕家族代表杜鹃又开始了新一轮谈判。对此,邹晓春表示,双方目前没有就非上市业务达成任何不分拆的共识。谈判的结果是要达成“一揽子计划”,但是对方(陈晓)的态度并不积极。
“其实,早在特别股东大会后,创始大股东根据自身诉求,曾经提出解决国美长期稳定发展的 ‘一揽子计划’”,邹晓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但是,上市公司目前没有为达成‘一揽子计划’与创始大股东进行积极接触,而是采取拖延的方式,继续在排 挤和损害创始股东的合法权益。可以说,目前并没有为争取早日签署‘一揽子计划’协议的谈判发生。”
在董事局席位的问题上,曾有“邹晓春、黄燕虹代替贝恩资本的两位非执行董事”的版本传出;且贝恩也曾提出过将董事席位增加至13人。但是,黄光裕方面认为,大股东并非以候选人进入董事局为目的,而是“要体现大股东方面在董事局的合理话语权”。
黄光裕方面表示,“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创始大股东的诉求没有改变;包括重组董事会,陈晓应对公司过去一年多来的战略方向和经营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和公司目前被动局面负责,陈晓必须尽快退出公司的领导层。”
非上市业务惹争议
11月1日国美门店“分家”的关键时间点已经过去,国美依旧在托管协议下维持着完整国美。但是,围绕非上市业务的争议仍将继续。
此前,有媒体报道,国美高管曾对媒体表示,黄家8月底打出这张牌时,是为了让支持董事局的投资者改变主意,因为这不仅将让上市公司利润减少16%,而且将使国美电器依靠门店数量优势确立的采购规模优势削弱,但是由于“非竞争协议”存在,也让这张牌成为“废牌”。
陈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2004年国美电器上市后就与非上市公司签署了非竞争协议,其中规定一旦非上市门店结束托管,那么上市门店和非上市门店就将存在同业竞争,这样大股东就必须放弃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成为纯粹的财务投资者。
但上述言论遭到了黄光裕方面的坚决否定。“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些言论只是表露出‘去黄光裕化’的明显企图和误导投资者。”黄光裕方面发言人表示。
资料显示,2004年7月29日,黄光裕与上市公司签署了《不竞争承诺契约》,第二条约定,双方彼此无条件及不可撤消地向对方承诺,于本契约期间内,不 会在对方已开设门店的城市从事业务;同时第三条约定,本契约于黄先生不再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其含义与上市规则相同)时失效。而双方于2009年6月22日 签署的“管理协议”第6.1条规定,各方有权以提前60天的书面通知终止协议。
“非上市门店结束托管,与黄先生是不是控股股东是没有法律联系的。是增持还是减持到30%以下,是不是让《不竞争承诺契约》失效,主动权掌握在创始大股东手里,陈晓没有发言权。”黄光裕方面表示。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国美非上市门店覆盖131个大中城市,拥有370间门店(不包括香港及澳门地区的门店),具体为:河北、河南、山西、浙江、湖南、江西、贵州、新疆等地。
陈晓此前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由于非上市的370家店多处二线城市,现时对国美的效益不大,反而占用了不少公司的管理资源,去年收取约2.5亿 元管理费,但投入的成本约2亿元,并不划算。这说法也遭到了黄光裕方面的否认。黄光裕方面指出,陈晓所说的数据很不准确,更有误导投资者的嫌疑。
据黄光裕方面透露,2009年国美总部管理费用总共为2.24亿元,其中包括5200万元的央视广告费用。若如陈晓所言,其投入非上市业务的成本达2亿 元,难道上市公司总部一年用于自身的管理费用只有2000万元?所有的人工费用(8400万元)、广告费用(5200万元)、租赁费用(2200万元)、 咨询费用(2400万元)难道都是为非上市业务所支出的?
公开资料显示,非上市部分2010年中期销售额为96.2亿元人民币,占上市部分的 约39%;从盈利能力看,国美上市部分2009年度的净利润为14.09亿元 (其中收取非上市部分2.33亿元管理费),非上市部分的同期净利润为6.28亿元,达到上市部分的44.6%。
黄家频繁接触机构投资者
“对黄家来说,也并非没有牌可打。”知情人士表示,除非上市门店外,对投资者来说,最担忧的无非是黄光裕方面再次提议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邹晓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在合理的时间内,双方没有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创始大股东将会采取适当行动,包括考虑终止非上市业务的托管和再次提议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事实上,黄光裕方面也正在积极努力地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此前由于国美股权结构复杂,机构太多,而此前,由于资源有限,黄家同投资者沟通并不太顺畅,到8月底才正式同机构投资者进行相应的对话,这也造成了特别股东大会的“失利”。
而这一次,黄家是有备而来。据接近黄光裕方面的核心人士透露,11月1日以来,邹晓春方面在北京拜会了多家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其中以机构投资者居多。最大的一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超过2%。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联交所网站的中央结算系统持股记录查询得知,持有国美股票在2%左右的机构共有四家,即大福证券、高盛(亚洲)证券有限公司、交银国际和名匯证券,持股比例分别为2.63%、2.62%、2.22%和1.74%。
针对邹晓春的言论,国美董事局方面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终止非上市业务的协议还是召开特别股东大会,“都是大股东所拥有的合法权益,大股东可以根据自己的诉求来做决定。”
该人士表示,管理层希望有一个稳定和健康的经营环境,为股东创造价值。“自从事件发生以来,我们始终保持以积极的态度与大股东接触,以期达成符合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能集中精力经营管理好公司业务,落实公司制定的五年计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5

融资新支点:五大电力密集分拆新能源资产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7/yNMDAwMDIwOTYyNQ.html

继2009年12月10日国电集团下属新能源平台——国电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916.hk,下称“龙源电力”)在港上市之后,2010年12月6日,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0958.hk,下称“华能新能源”)正式招股,迈出了赴港上市的“最后一步”。

而大唐集团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01798.hk,下称“大唐新能源”)也将于12月7日正式招股。至此,五大电力集团中已有三家将新能源分拆上市。

剩下两家——华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虽然没有明确上市时间表,但本报记者获悉,华电集团已经通过福新能源有限公司整合了新能源资产,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则在香港控股了一家壳公司,计划将新能源资产分批注入。

“在五大电力企业的业务版图上,新能源正摆脱原来的配角地位,”能源专家林伯强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随着火电业务瓶颈日益凸现,新能源资产正在成为电力巨头们重要的效益增长点和新的融资支点。”

密集上市

12月6日,华能新能源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自即日起招股,招股价在2.98港元—3.98港元,拟发行24.9亿股股份,拟集资74.2-99.1亿港元。


作为华能集团旗下子公司,华能新能源主要业务为风力发电,其战略投资者包括国家电网、淡马锡控股及中银集团等。

据一位接近华能集团的人士称,华能集团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筹划新能源公司分拆单独上市,但受制于当时国资委希望央企实现整体上市的大思路而搁置。在去年国电电力旗下龙源电力在港IPO获得巨大成功后,华能迅速启动了新能源公司的上市工作。

几乎同时上市的大唐集团新能源资产,今年7月刚刚把大唐集团公司旗下除上市公司之外的风力发电资产整合成了大唐新能源股份公司。

接近承销团的人士透露,大唐新能源招股价介于2.33-3.18港元,将发行约21.43亿股,计划募资68亿港元。战略投资人包括中铝海外控股公司、鞍钢集团香港子公司、长江电力、国家电网国际发展公司等。

实际上,华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新能源资产证券化也是指日可待。

据华电集团旗下新能源子公司总经理方正近期在参加论坛活动时表示,华电新能源公司的上市工作正在紧张准备中,时间定在明年,地点依然是香港。方正表示,华电已计划将福建省境内的水电资产注入该公司,这将为华电新能源带来约4亿元以上的利润。

五大集团中唯一没有将新能源资产单独上市计划的中电投集团,实际上已先行一步。

早在2007年底,中电国际就收购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并将其改名为中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中电投已实现对该上市公司的控股,未来将把旗下新能源资产注入到该公司中。

扎堆港交所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已经完成和即将实现上市的国电、大唐和华能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香港作为其新能源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地”。

对此,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张帅表示:“这主要是香港的资本市场更为灵活,而且对新能源产业认可度也很高。”

“在香港上市,监管审核较快,而且融资频率和次数的限制少。” 张帅说。

据已经公开信息,2009年龙源电力上市时,融资目标仅为100亿,最终超额募集到177亿元,创下中国电力企业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额最大、市盈率最高等多项第一。

一 位投行人士则对记者解释称,新能源产业还处于新兴发展状态,目前利润还不高,且盈利不稳定,而国内A股上市有连续3年盈利等要求,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很难 达到要求。此外,这些央企的新能源子公司往往是集团业务重组而成的,在A股市场涉及重大业务重组的公司短期内不能上市,而在香港H股上市则不受这些限制。

一 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则认为,在电价机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电力集团用传统能源资产融资难度较大。而在华能新能源和大唐新能源之前,龙源电力、新天绿色能 源等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企业在香港上市后,融资情况不错,显示出资本市场对香港上市的清洁能源的需求要高于内地火电资产。

做大新能源

本报记者了解到,国电、大唐、华能作为五大电力集团新能源资产上市的先行者,同时也恰好是我国风电投资运营企业的前三甲。其中,国电集团目前风电装机约为560万千瓦、大唐集团风电装机约为300万千瓦、华能集团风电装机186.2万千瓦。

“当初,几大电力巨头发展新能源,出发点大多是出于获得更多火电项目的目的,因为国家规定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必须在本企业的电源结构中达到一定的比例。而到现在,几大电力集团已经开始将新能源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产业来运作。”林伯强说。

目前,酝酿一年多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上报至国务院。根据上述发展规划,初步计划到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要达到1.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2000万千瓦。

大唐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胡永生表示,大唐新能源公司目前已在内蒙古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在役风电场——赛罕坝风电场;在上海建成了国内首个海上风电场——上海东大桥海上风电场;并把内蒙古东山风电场建成了国内首家电网友好型风电场。

华能新能源总经理赵世明表示其正在加拿大、新西兰等地进行风场前期研究,物色海外并购机会。另海上风电方面则已有2000万千瓦的项目进行测风,太阳能方面则正进行13个前期准备工程。

“从长远来看,新能源的成本将越来越低,而传统火力发电的成本则越来越高。对于处在原料和电价夹缝中的五大电力集团来说,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林伯强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42

新浪微博應該分拆上市嗎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5411

假如Twitter被賣掉了,新浪微博該怎麼辦?


  新浪的股價在過去6個月上漲了120%,簡直遇到它上市10年來最風光的時候。投資者的熱情一定與不停增長的微博用戶數有關。
在這段時間裡,總能聽到些關於新浪會將微博分拆上市的傳言,這想想還是件蠻刺激的事情,就像微博本身已經給新浪帶來的刺激一樣。
據說Twitter已經與Facebook和谷歌展開了收購談判,估值約為80億至100億美元。它的用戶數是1.9億,相比Twitter,新浪微 博用大約1/3的時間讓自己的用戶達到5000萬(重要的是用戶活躍度相當),然後它適時地向外公佈了開放平台的計劃,並宣佈啟用獨立域名—儘管當時公司 否認這與分拆之間的聯繫。
如果按照之前每月增加1000萬的速度計算,現在新浪微博的用戶數應該在8000多萬,假使有加速度效應存在,則可能已經或馬上能接近一億。
華爾街人士正極力推薦新浪股票。投資基金Ironfire Capital創始人Eric Jackson認為,在未來3個月內新浪股價還要翻番(當然他擁有新浪股票)。Eric在Twitter上的一位私人投資者朋友Mark抱有同樣的想法, 他覺得如果優酷可以值30億美元,為什麼新浪微博的價值不是50億美元呢?易凱資本CEO王冉覺得應該在20—30億美元之間。
我們暫且把對新浪微博的估值討論放到一邊,先來找找將其分拆上市的原因到底會有哪些:

A 控制。新浪的管理層利用MBO成為公司最大股東,解除了困擾公司多年的隱憂,但它仍然是一家股權相對分散的公司。將新浪不同業務梳理成幾個獨立公司,將是更好地控制這家企業的方法。同時,獨立對於微博的運營團隊來說會有更好的激勵作用。
B 屬性。微博與新浪門戶是不同的媒體屬性,前者是基於個人的應用,這也許是新浪應該拆分微博最根本的原因。與新浪其它部分都不相同,微博是一個產品和一個開 放平台的架構,從最開始就擁有很強獨立性,它的設計在學習Twitter的基礎上也作了很多改變,例如博客式的評論方式、多媒體嵌入(現在Twitter 也在這麼做了)等,它的雙向交流方式也接近於Facebook式的社交媒體。
C Twitter。前面已經提過Twitter,而另一社交網站Facebook的估值都已經達到了恐怖的500億美元,超過波音、諾基亞這些巨頭,高盛們也不在乎繼續推高它。在Twitter、Facebook高估值背景下,新浪幾乎不用擔心拆分後的融資前景。
D 概念。新浪同樣不用擔心中國概念在美國的待遇,看看剛剛出盡風頭的優酷就知道了。投資者Mark說他打賭99.7%購買優酷股票的人從來沒有打開過這個網站。他們只是聽說「又一個百度來了」,然後就什麼顧慮都打消了。
E 盈利?還拿優酷來做例子吧,美國人好像不是太在乎這一點。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認為,新浪微博合適的上市時間會在2012年下半年或者2013年上半年,可以不盈利,但必須要有明確收入。

  新浪就應該對微博做點更大的事了。據說兩家獨立公司已經註冊成立,這應該是做準備的架勢了。
接下來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幾個「如果不或者如果還不」的小問題。目前來看,如果說新浪微博不會著急分拆上市,首先是因為其生態系統還未成熟。基於 Twitter目前有超過30萬的應用軟件,對於新浪來說這工作才算剛剛開始。其次,商業化方面,新浪微博還沒有令我們看到,它究竟會如何運用好廣告、增 值服務、電子商務等模式。
曹國偉曾說,未來一些時間內新浪微博的主要精力仍會放在如何在產品層面上吸引到更多用戶。與Twitter不同,新浪還必須面對騰訊等對手(騰訊說自 己的微博註冊用戶春節過後已經超過一億),這是擔憂之一。另外一些可能投反對票的人還會考慮政策和監管方面的風險。Twitter去年收入約4500萬美 元,但該公司在尋找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的過程中一直舉步維艱。假如Twitter被出售,那可能意味著其對於未來的商業模式信心不足,這對新浪微博不是一 個好消息。
我們前面說了許多關於新浪股價的問題,如果我們再回到這點上來說,目前新浪90美元左右的股價是歷史上最高的一個區間,它向上的動力幾乎就來自於微 博,這時候一旦分拆,而新浪又找不到新的支撐,那事情就不好說了。並且,微博在盈利模式上的不明朗性令它無法很好地對抗市場的風吹草動,前面說的小問題有 可能瞬間就成了大問題,然後,就導致兩個公司都不討好的局面。
當然,你不可能什麼好處都能佔到,商業就是這樣。
聯繫編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9

才庫(0550)評論及分拆解讀(1)

(1) 業績發佈後的事

3日前(2月24日),才庫(550)公佈了一份有驚喜的業績,並 連特別股息派發10仙,全年派息13仙,較2009年大增一倍,為淡市的好消息,導致第二天股價一度大升70%,至3.9元,並在下午停牌,收報3.4 元。

當日下午,公司宣佈已於 2011年1月17日提交A1 Form,分拆其印刷業務上市,估計為持股82%的匯星印刷,為於2009年分拆先傳媒(Cinderella Media Group) 失敗後, 第二次分拆本身業務上市。

次日股價下跌約10%, 至3.06元。

(2) 博客及雜誌的評論

2月25日, 據筆者所知,分別有三個博客,包括紅猴股評clcheung派得好發表 了評論,次日imoney的吳家順亦有談及此股,但各人均有不足及錯誤之處,作為最早分析此股的博客之一,我有一些對他們的評論及 更正。

1 紅猴股評

其評論如下:

「不過,當中才庫(550)實的部分多少頗難判斷,所以風險較高。才庫(550)剛公佈去年業績,每股盈利由$0.26升至$0.51,為多年來一大突破, 主因中國航機雜誌廣告收入大增,公司亦香港的「Recruit」雜誌則七年來首錄盈利,並剛重新在特選港鐵站內派發;匯星印刷更在向美國市場付運書籍方面 位列第七。

形勢大好,但存暗湧,「於2010年11月,先傳媒與中國南方航空之合約重續多五年。集團在過去兩年成功與航空公司客戶重續合 約之比率達100%。本集團已詳盡分析風險與回報,確保此業務模式仍然穩健並且在商業上可行。為了成功續約,集團須提高與航空公司的利潤分享安排。因此, 先傳媒對本集團之利潤貢獻或會在不久將來略減,惟先傳媒仍然是一項擁有穩定現金流的穩健業務。」

若信核數師香港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公 司盈利大升水份不多,其他收入多了1,400萬,當中銷售廢紙及副產品之收益便多賺1,000萬;應收帳增長合理,惟押金因括根據航機雜誌業務之相關協議 而已向航空公司支付之按金增加了8,700萬。

最特別是主席劉竹堅於年報表明「我們留意到公司股份過去交投淡靜,與集團的業績並不相稱。 為此,管理層正與投資顧問著手研究提升股份價值,預期可於不久將來宣佈計劃詳情。集團正積極物色可以增加本集團價值的收購目標。」明顯有心想炒高股價,怪 不得公佈業績後已急不及待公佈有關分拆印刷業務的計劃。

才庫(550)前天公佈業績,昨天以大成文大幅上升,今天回肚,收$3.06,PE為6,亦是股價多年所處PE水平,因公司「著手研究提升股份價 值」,筆者假設估值PE提升至8,股價可見$4.06。派息比率維持25%低水平,但以現價計息率仍有4%以上。」

他的評論已算不錯,但並無深入多研究多幾年業績,筆者認為可改進之處如下:

i. 印刷業務2010下半年盈利較去年2009年下半年倒退:

該公司的印刷業務於2005年開始,據往績來為,每年的營業額除2008年經濟較差外,下半年營業額較上半年多20%,盈利則佔超昶60%之外,其實下半年的營業額一般至少較上半年多50%以上,盈利可能是佔全年的絕大部分。

但是2010年,印刷業務下半年的營業額只多30%,貢獻僅為全年的57%,為多年來的下限,2010年下半年的貢獻4,176.4萬,亦較2009年4,621萬倒退9.7%,為多年來的第一次,估計主要為因為上半年稱「集團的利潤率持續下滑,中國政府規定勞工成本須有超過20%的增幅,對於聘用員工的規則實施更嚴格的限制,以及紙張和其他成本全線上漲,其中以貨運成本的升幅最為明顯,另一方面,本集團卻無法將成本轉嫁給客戶。」所致,所以他趁現時問題未這樣明顯之時分拆,實是明智之舉。

ii  不同業務的影響

公司有兩項業務: 分別是印刷及航空雜誌,航空雜誌業務屬於高增長及盈利主要來源,只是因下年一次性的問題倒退,未來仍會保持良好的成長性,故應有較高估值。但是印刷行業屬於工業,競爭激烈,獲利不穩定,故此應值較低估值,故此我會於下文重新估值。

iii 息率

其實今年派息有特別息,但計及派息比率持續下降,在現金水平持續變差下,加上擴張需要資金,經常盈利可能倒退下,未來派息可能變為正常,故4%的息率不太保險。

2 clcheung

他的評論如下:

「# 0550才庫,俾佢呃晒 …. ! 上次管理層主動唱淡,震死咗可唔可以叫賠錢 ?

上半年是這樣說:航機雜誌業務之利潤貢獻將於二零一 一年受到重大打擊。首先,其中一份合約將於二零一零年年底屆滿,雖然管理層對續約之成數感到樂觀,但目前的營運環境預示續約時集團的利潤率將會明 顯下降。其次,目前有跡象顯示中國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此可能會打擊集團的主要收入來源-奢華產品供應商的廣告開支。

現在是這樣說: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先傳媒與中國南方航空之合約重續多五年。 集團在過去兩年成功與航空公司客戶重續合約之比率達100%。本集團已詳盡分析風險與回報,確保此業務模式仍然穩健並且在商業上可行。為了成功續約,集團須 提高與航空公司的利潤分享安排。因此,先傳媒對本集團之利潤貢獻或會在不久將來略減,惟先傳媒仍然是一項擁有穩定現金流 的穩健業務。集團在積極發掘中港兩地傳媒行業的收購商機,務求減少對航機雜誌界別的倚賴。憑藉集團在中國行之有效之銷售網絡以及在國內傳媒行業的聯繫,管 理層對集團的成功發展感到樂觀。

我們留意到公司股份過去交投淡靜,與集團的業績並不 相稱。為此,管理層正與投資顧問著手研究提升股份價值,預期可於不久將來宣佈計劃詳情。集團正積極物色可以增加本集團價值的收購目標。

真係俾佢吹脹 ! 」

我也有相同看法,我認為管理層上半年過分看淡不是壞事,但是導致別人有錯誤看法,應該指正,但大股東於約1.4元增持,應告訴你他的看法如何。

3 派得好

「全年營業額升65%, 下半年比起上半年收入多出1.2億; 全年毛利3.2億, 下半年毛利比起上半年多出近6千萬; 銷售費用微增而行政成本不變, 導致純利勁升超過8成至1.57億, 下半年純利比起上半年亦增近4千5百萬, 單單係下半年賺既1億已經多過上年度全年純利, 表現非常突出. 老實講我之前冇深入研究過呢間公司, 早幾日用白痴方法推算全年純利1.1億可能過於草率及武斷, 但我相信每股賺$0.50都好大可能遠超市場預期.

應收帳大增但多出來的絕大部份都係來自同南航簽新約既按金, 而應收帳總體增幅同營業額增幅相若. 因乜解究又要借多5千幾萬呢? 純粹個人估計, 應付帳不升反減, 即係有D數要即找冇得拖, 難怪會有短期週轉壓力, 短債多左幾千萬都算講得通.

下半年派息$0.065+特別股息$0.035, 再加埋中期股息$0.03, 即係全年計每股賺$0.50而派$0.13, 派息率26%. 好老實講, 呢間公司越賺越多錢但派息率就越搞越低, 管理層都開到口話唔滿意股價表現, 遲下會有新搞作, 但我諗你不如穩定番個派息率會更加實際. 其實呢度真係有小小疑問, 何解佢唔可以派高D息呢? 

另外搞鬼之處係上半年管理層仲大肆唱淡, 但新出爐呢份報告入面管理層已經改哂口風話對前景感到樂觀並充滿信心, 如果套用相反理論, 即係下期業績又會轉差? 

姑且唔理咁多野, 單計EPS $0.5, 現價 $2.20 即P/E 4.4倍, 派息$0.13即股息率5.9%, 算係好抵架喇, 即是話如果你唔介意佢派息率連年遞減 (又或者搏佢將來派息率見底回升), 唔介意佢核數師係均富的話, 都可以諗下買佢, 但聽日可能開市已經MARK高左十幾個%了.」

其實同clcheung看法差不多,但有幾點可評論:
i. 借錢的原因:
其實因為他近年的增加印刷業務,不斷要增加機器,提升出版量,加上購紙應需要預付資金或快些付錢,但客戶付款慢,提升週轉資金,導致資金緊張所致。

ii. 派息少的原因
正如之前所稱,都是印刷業務需要資金的問題,導致派息要減少。

iii. 盈利倒退
在兩項主要業務均有倒退的危機下,其實應該業績會倒退,但分拆的印刷業務應該導致有出售業務盈利,估計業績還不致太難看,下文會有評論。

4 吳家順

他好像只看了那份業績公告,沒有去查證一下之前的公告及招股書,竟稱航空廣告業務於8年內第一次盈利。

其實,公告是指出《Recruit》雜誌「自二零零三年以來首次錄得營業虧損後,此部門於二零一零年恢復獲利。」,據我所查證2004年年報2007年轉主板的招股書,其實公司早已於2003年獲利,早已歸類為廣告業務的航空廣告業務早已於2004年賺錢,並成為主要盈利來源,所以我看到這處都沒有看下去了。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47

奇美電分拆受阻 郭台銘急救許文龍

2011-3-10  TNM




本週四(10日)奇美電召開法說會前夕,爆出去年第四季恐大虧250億元,震撼市場。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要將奇美電「一拆為三或四」的分拆大計,成了各界關注焦點。

本刊調查,這套分拆大計,因事前不知情的另一大股東奇美許文龍家族反彈,而進度受阻;為此,郭台銘日前尋求許文龍支持,結果不如預期。本刊4日向許文龍求證,他說:「只要對員工、股東好。」他都沒意見。

原訂十日召開法說會的奇美電,提前爆出,去年第四季大虧二百五十億元,全年恐虧損一百五十億元,是成軍十年來最差勁的一次成績單,也讓揚言要交出群創與奇美電合併成效的郭台銘,顏面無光。

老郭登門 尋支持

事實上,為尋求突圍,郭台銘早在三個多月前,即提出分拆奇美電大計,打算將奇美電一分為三或四,拆成大尺寸面板、中小尺寸面板、觸控及組裝,各自發展一片天。然這件牽扯七千多億元資產的頭號大事,迄今一直沒有拍板定案,頗不尋常。

本刊調查,郭台銘原本期盼在二月底董事會上通過分割議案,但因另一大股東奇美許文龍家族的內部反彈,硬生生地被擋了下來。

知情人士透露:「郭董打算分拆奇美電的事情,事前都沒跟持股近一四%的創始股東許家打聲招呼,就連廖董(奇美電董事長廖錦祥,許文龍妹夫)都是在報紙上看到的,當然很生氣,覺得許家人的感受很不被尊重。」已經造成許家不滿。

為此,奇美電尾牙前(農曆年前),郭台銘親自南下拜訪許文龍,除了提前拜年送禮外,也就分拆事宜進行說明,希望尋求許文龍支持。

「老郭南下台南其實不只一次,除了親自拜訪許文龍外,也曾拜會廖錦祥等。同時,老段(奇美電總經理段行建)也多次在南廠召開幹部會議,希望收買人心,盡快推動分割。」消息人士說。

衝擊股權 引反彈

但郭台銘屢次上門求助,結果不如預期。「當初要合併就是要擴大經濟規模、降低成本,現在又要分割,不是要走回老路?」許家人不滿地說。許文龍家族成員質疑,奇美電與群創合併剛滿一年,人事組織剛剛才重整好,如今又要分拆,勢必對員工們造成重大衝擊。

更重要的是,「如果只是分拆成幾個一○○%持股的子公司,奇美電仍是奇美電,不影響股東權益,老先生(許文龍)不會有意見。問題就在於老郭(郭台銘)打算 將分拆的子公司,各自獨立上市籌資。這對許家來說,資產如何分割、淨值如何估算,股東手上股權如何作嫁?股權會不會被稀釋?接下來要用多少錢上市?子公司 名字如何取?誰接董事長與總經理?老郭都沒有給一個讓許家人滿意的答案。」許家人不滿地說。

「過完年後,老郭又來了,不斷地解釋給老先生聽,但是老先生依舊不置可否。」知情人士透露。

許文龍 暫不表態

本刊上週五(四日)特別南下親自向許文龍求證。

一聽到郭台銘打算分割奇美電一事,許文龍立刻回說:「奇美電的事情,我不是很清楚,你應該去問總經理(段行建)他們。」經追問之後,許文龍才說:「我跟郭董很久沒有見面了,只有通過幾次電話啦,(分割)細節我不大清楚。」

對分割,到底是贊成?還是反對?許文龍則強調:「只要是對員工、股東好,我都沒有意見。」他還提醒本刊,如有問題,可以看看他新出版的書。

《零與無限大》是許文龍口述自傳,講述自己一生做人、做事、經營企業的哲學,其中第一○五頁,提到「上市公司有一半動機是在騙大眾的錢來花。」「炒股票是全世界最合法的搶劫。」因此,許文龍特別重視股東權益的維護。

對於許文龍不表態,親近許家的人士解讀:「老先生目前似乎還沒有跟郭董攤牌的打算,要等郭董提出更好的方案,才來做決定。」今年六月,奇美電將改選董監事,看來,為了分割一案,二大股東的角力戰,才剛要開始。

合併重整 軍心散

奇美電與群創原本是台灣面板界的二軍與三軍,一年多前,在郭台銘勸服、許文龍點頭之下,二者合併為面板龍頭,一舉一動,備受矚目,尤其鴻海群創以軍事文化掛帥,奇美則是幸福企業,磨合一年多,風風雨雨不斷。

合併後,光是人事調整就消耗多時,「大家都在擔心新制度、新主管,根本無心好好工作。現在韓國三星、LG Disply已經成功取得登陸設廠執照,面板業的競爭壓力真的很大,要趕快動起來,不能再等了。」奇美電主管說。

同時合併後,新奇美電遭到來自原奇美電客戶的質疑。

奇美電本來只產製面板,賣給大客戶仁寶及冠捷等NB與液晶電視代工大廠組裝,但併入以系統組裝為主的群創後,被質疑有利益衝突,遭到客戶減少對奇美電面板的採購。

為此,郭台銘一度考慮各自獨立成二家公司,或是把系統組裝併回鴻海。去年第三季時,奇美電內部曾就分割事宜進行討論。不過,在許文龍家族反對,加上客戶反彈力道減緩,分割計畫才告暫停。

業務分割 闢新局

然去年第四季,情勢再度起變化。為打開新局,郭台銘親自搶單,好不容易幫奇美電擠入蘋果iPad2的供應商名單中,加上觸控面板商機浮現,奇美電內部再度針對分割事宜進行研究,同時將報告書遞交給郭台銘。

「尤其是TPK(宸鴻)靠著蘋果帶動的觸控商機,一上市,股價就暴衝上五百元,在台股大舉吸金的效應,震撼了郭董,認為不把觸控面板業務分割上市,光靠鴻海本身的光環,恐怕很難替奇美電籌措到足夠擴張的資金。」

而去年底,歐盟對奇美電處以鉅額罰款,這件「意外」,更是讓郭台銘鐵了心要分割。「為了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郭董希望透過分割,讓各個業務都能獨立存活下來,同時也建立防火牆,彼此不受拖累。」鴻海主管私下透露。

一分為三 待評估

究竟奇美電如何分拆?本刊調查,除了日前傳出的觸控面板、中小尺寸面板二塊外,最早被提出的系統組裝業務,也考慮在內。也就是說,未來奇美電將形成為大尺 寸面板、系統組裝、中小尺寸面板、觸控四大業務。「系統組裝是否要分割出去,郭董仍在評估,目前對外還是只說一分為三。」知情人士透露。

此外,幕僚也替郭台銘訂好了三套分拆劇本,影響最小的是,建立四大業務利潤中心制,各自獨立運作,但財務上不分割;其次,是分別成立為一○○%持股的子公 司,以「集團化」運作;最後,則是把奇美電變為控股公司,將中小尺寸、觸控、組裝業務各自獨立,引進策略投資夥伴,分別上市。

儘管對分拆大計,許家人反彈聲浪不小,但一向講究效率的郭台銘,並未停下分割奇美電的腳步。

檢討大會 定方向

本刊調查,一月底,奇美電開了一場檢討大會,會中,郭台銘對奇美電南廠(南科廠區)的三位高階主管王志超、薩文志與丁景隆大為讚揚。去年第四季,要不是大 尺寸面板的銷售建功,奇美電去年第四季的財報數字將會相當難看。而「過去一向賺錢,負責中小尺寸的北廠,卻因大客戶砍訂單,慘遭郭董修理。」知情人士透 露。

這席話,總算讓段行建坐穩總經理大位。由於奇美電三合一之後,合併成效一直不如郭台銘的預期,因此業界盛傳,如去年第四季表現不佳,段行建恐將交出總經理大位。「負責中小尺寸的副總許庭禎最有機會上位。老段很清楚,誰在外面放話他要被幹掉。」奇美電主管私下透露。

「一月下旬的那一場會議,還決定了奇美電的分割方向。未來觸控與大尺寸面板部分歸老段;中小尺寸業務,則交給許庭禎;至於超哥(王志超)、老薩(薩文志)與老丁(丁景隆)則全力協助老段。」奇美電主管透露。

會議結束後,整個奇美電也都動了起來,不但人事組織、指揮體系開始調整,就連後段的資訊系統都開始分割。

大將指揮 先分工

最先從奇美電分割出去的就是中小尺寸部門,包括原統寶、群創與奇美電在竹南、南京與廣東的中小尺寸生產基地,現在全都向許庭禎報告。

而大尺寸面板部分,由王志超與丁景隆、薩文志三人統籌管理南科與大陸廠的生產、製造與系統組裝業務,並統一向段行建報告。段行建本人,則全力衝刺觸控面板業務,以多爭取蘋果的訂單為目標。

外資分析師表示,對於觸控、中小尺寸面板等業務,未來如分拆獨立上市,樂觀以待,而奇美電本身還有罰款干擾,不利於股價表現,如果可以分拆,以目前觸控面板正夯來看,應該會表現不錯。

郭台銘小檔案

現職:鴻海集團董事長

生日:1950年10月8日

學歷:中國海專畢業

經歷:1974年創立鴻海;鴻海集團現為全球電子代工龍頭

家庭:與亡妻林淑如育有1子1女;與現任妻子曾馨瑩育有1女1子

財富:1,372億元,為本刊2010年台灣首富。

許文龍小檔案

現職:奇美醫院、奇美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生日:1928年2月25日

學歷:台南高工機械科

經歷:1953年和哥哥創奇美塑膠廠;1959年任奇美實業董事長;1987年接手逢甲醫院(現名奇美醫院);1998年創奇美電;2004年卸任集團董事長,轉任董事;2010年將奇美電併入鴻海集團旗下群創光電

家庭:妻子許廖秀蘭,育有1子2女

回應:

針對郭台銘私下拜訪許文龍一事,奇美電僅表示,屬於大股東個人行為,與公司營運無關,無法回應。而鴻海方面也回應,屬於董事長個人行程安排,無法代為回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34

世茂化解高負債率: 分拆、還貸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5/4MMDAwMDIzNjU4Mg.html

一向擅長資本騰挪的世茂系,終於也感受到了高負債率潛在的風險,並著手緩解。

世茂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許世壇近日在崑山世茂廣場開業期間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坦言,公司已經意識到高負債率潛在的風險,並已採取措施控制風險,其中包括計劃今年償還部分貸款,從而降低負債率。

不過,對於世茂系而言,償還貸款只是權宜之計。旗下包括以酒店資產為核心的旅遊地產板塊的分拆上市,才是「許氏家族」高層心目中真正的一舉兩得之選。

「分拆旅遊地產資產香港上市的事宜正在與港交所方面積極溝通,希望儘早成行,此舉能大幅度扭轉高負債率的問題。」許世壇直言,為了進一步提高償債能力緩解高負債壓力,世茂集團今年將全力加速銷售,全年爭取400億元銷售額。

5月3日,來自香港的信息披露,世茂房地產已於贖回日期以贖回價悉數贖回所有尚未償還的浮息票據,贖回價相等於浮息票據本金額100%即2.5億美元,另加於贖回日期的適用溢價及未付利息,共支付的贖回價約為2.554億美元。

儘管世茂方面表示「贖回對其財務狀況並無構成重大影響」,但外界同時也理解為,即便通過這次贖回,也未能改變世茂房地產目前較高負債率的基本狀態。

作為世茂系目前兩大上市旗艦之一的世茂股份,就當前的負債率情況而言,似乎明顯優於世茂房地產。世茂股份首席財務官陳汝俠曾不止一次對外表示,公司的負債率依然存在較大的融資空間。在陳汝俠看來,世茂股份剛過60%的資產負債率在行業內也不算高。

世 茂股份最新發佈的2011年一季度報顯示,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9億元,實現營業利潤2.49億元。長江證券分析師指出,公司資產負債情況相對於大 多數住宅類開發商來說較為樂觀,一季度扣除預售賬款後的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另外公司持有貨幣資金32億元,短期借款與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總和為21 個億,短期償債壓力不大。公司目前主要銷售的商業對於業績將會起到支撐的作用。

不過,許世壇坦言,世茂股份作為世茂集團商業地產的旗艦,自完成資產注入後專注開發商業項目時間並不長,建成並成熟運營的大型項目尚未形成較大規模,更多商業項目後續還需較大規模投入。換言之,緩解高負債率的潛在風險,是整個世茂集團共同面對的課題。

調控壓力之下,銷售回款的能力將變得更加關鍵。許世壇介紹,「世茂集團全年的銷售目標是360億元,爭取實現400億元。世茂今年大部分項目都在6月份之後入市。」

世茂股份商管總經理賈濤告訴本報記者,目前世茂股份每年的大型商業開發項目為3—4個,最多4—5個,取決於目前商業地產管理團隊規模。「再好的模式,團隊跟不上,也很難作出精品。所以,世茂的另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盡快培養壯大自己的商業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89

味皇兄的分拆幻想(2011年5月16日稍更正)

味皇兄的「如何好似+x咁搞上市」,本人有感而發,有點東西想寫。

(1) 分拆上市規則

味皇兄話:

1. 「根據上市的規則,要上市的公司最少要有3年的盈利記錄,最近1年最少要賺5000萬,因此在2009年尾成立的子公司,就最快需要在2013年達到5,000萬的目標。

2 「另外為左要偽裝成高增長公司以獲得高市盈率,就需要安排第一年賺超少,第二年有幾千萬,第三年達標。」

第2點我無異議,但是第1點,我有一些東西會補充。

a. 上市年期

已經在前文王雅媛文章的疏失提過,「假如它是上主版,它是對的。根據上市規則4.04條,需要提供 「於上市文件刊發前三個會計年度每年的業績」,但上市規則根據第8.05A、8.05B及23.06條,如果管理層有足夠經驗,或是其為工程公司或項目的 公司亦可以接納少於3年的上市紀錄,但這屬於非常特別的例子。

但 是如何它是上創業板,這段話就不對了。其實根據創業板上市規則11.12A(1)條,「新申請人或其集團...必須具備足夠至少兩個財政年度的適當編制的 營業紀錄,及且從日常及正常業務經營過程中產生淨現金流入」。

b. 關於是否三年均需盈利

在主板上市規則8.05條有提到:

「(a) 具備不少於3個會計年度的營業記錄(參閱《上市規則》第4.04條),而在該段期間,新申請人最近一年的股東應佔盈利不得低於2,000 萬港元,及其前兩年累計的股東應佔盈利亦不得低於3,000 萬港元。上述盈利應扣除日常業務以外的業務所產生的收入或虧損;」

至於創業板上市規則11.12A條有提到:

「新申請人或其集團(不包括採用權益會計法或比例綜合法將其業績在發行人財務報表內列賬的任何聯營公司、合資公司及其他實體)必須具備足夠至少兩個財政年度的適當編制的營業紀錄,及且從日常及正常業務經營過程中產生淨現金流入(但未計入調整營運資金的變動及已付稅項)。申請上市的新申請人或其集團此等在刊發上市文件前兩個財政年度從經營業務所得的淨現金流入總額必須最少達2,000萬港元。」

由此可見,如果上創業板,不需要盈利,只需兩年合計現金流入2,000萬即可,其中1年可以是負數,但是第2年就要補足2,000萬。

但如果是主板的話,上市前1年盈利要有2,000萬,但是前2年和3年,其中一年可容許虧損,只要兩年加起來正數3,000萬則可,所以如果按照要高增長的推論,其實就是第一年蝕錢,第二年補洞之餘要多3,000萬上,第3年要賺多過上一年則可。

(2) 關於分拆上市的手段

這個,味皇兄提出了很多建議,在上市前一堆方法以下就此點列如下,並作出一部分評論:

1.子公司向母公司租用廠房同設備及店面,令折舊減少以增加子公司盈利,折舊歸母公司

2.子公司向母公司要原料,母公司按第一年高賣,第二年正價,第三年平價供貨以增加子公司盈利,減少母公司盈利

6.子公司唔再租廠房,出高價向母公司購買

按: 其實只需租店面即可,在生產方面,並逐步委派自己的手下開公司做分包商,轉由他們直接生產,但實際上由母公司租用廠房給他們生產。

在單價上,則年年慢跌,解釋則因為銷售量增加。雖這些「分包商」利潤減少,但是會承諾在上市集資後買回他們的股權,補回他們的利潤。

這樣看來,就可以做到避免關連交易,也造出關連交易持續減少的假象,這樣就過了上市這一關。


3.每年開發出新產品,成果逐年注入子公司,增加子公司盈利,而研究支出就歸母公司

4.公司的資源全部撥去子公司,子公司進步神速,母公司發展停滯

按: 其實這個東西亦可以這樣做,但實在太露骨,其實這個在過程上,可多開由一個人頭員工控制的研發部,把部分原公司想注入的專利,以一個較相宜的價格轉給會上市的公司,或者把專利以低價租予子公司,又或者把子公司產品分割成新研發部,並資本化該等專利,這樣就不損報表,所以應該就可以技術上做到味皇想做的事。

在資源上,實際上也不需這樣做,只需銷售上和母公司產品併網,但是實際上分開就可以,這樣就可利用母公司資源做大事,這樣,銷售成本就可壓到最低呢。

5.上市前向子公司低息免息貸款,上市後貸款到期,高息向母公司續期

按: 根據上市規則及公司條例,其實並對公司資助上市公司的限制,正如卓能(131)一樣,就算趙世曾P+1.8%借錢予公司,或者像恆地一樣只以拆息借錢予公司亦可。只是如果得益多於披露時,但如果公司受益,需要遵守披露規則。

根據上市規則14A.65條規定以下是屬披露事項,但如果有資產抵押的並無規定:

「(4)  關連人士或任何屬《上市規則》第14A.13(2)(b)(ii)條所述的公司為上市發行人的利益,按一般商務條款(或對上市發行人而言屬於更佳條款者)提供財務資助,但並無以上市發行人的資產就有關財務資助作抵押。」

所以,如果好似味皇兄的事例,是可以的,但是以一家零售公司,也許榨壓供應商更有用,或者由母公司加長數期,但這些多出來的錢是用來作購買這公司的貨,以供應這家欲上市公司的資金來源,似乎來的更有用,也避免了大量關連交易呢,只要不到披露的界線,完全看不出,只是看到報表上母公司應收款大一些吧。

 

7.資源流向母公司,母公司進步神速,子公司發展停滯甚至倒退

8.私有化子公司

9.夠3年後再分拆

按:  其實這個我沒有異議,只是8就一定要等低潮呢,況且下一次就不要分拆上一市私有化的東西,是分拆原有上市的東西,這樣就好解釋一些。

根據古藉《快快樂樂學食人》記載,除了上市要把一些固定資產如電訊、物業投資及基建外,上市外,分拆前一定不要搞任何發展計劃,分拆後才大搞,這樣就不會使盈利變樣呢,上市後因大量投資,開支增大,這就現形了。

下一篇,我會試試搞個模型,看看味皇兄假設能否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64

味皇兄的分拆幻想(2)

上一篇講到要弄個模型出來,來證明味皇兄的說法,現在就做一些假設,但因為資產負債表較不重要,故此決定不予列出:

(1) 母公司銷售額是10億,每年增長10%,但子公司銷售額2億,每年銷售有50%增長。

(2) 毛利率30%,子公司銷售成本每年降低2%,省出來的支出由母公司吸收。

(3) 銷售費用及管理費用10%,子公司銷售成本每年降低2%,低的支出由母公司吸收。

(4)研發費用為銷售額3%,但子公司研發費用因為已資本化及並無攤銷,故研發費用為零。

(5) 折舊費用為銷售額5%,但子公司因無廠房,所以無折舊支出,廠房由母公司租予子公司產品分包商使用,租金收入為子公司銷售額的的3%。

(6) 稅項為25%。

(7) 母公司持子公司約40%,這就不用併入報表,子公司賺的錢全部向母公司派發股息。


如果母公司報表同子公司沒有財技,母子公司報表拆開會是這樣的,比例會是和營業額一樣:



但實施轉移後,子公司利潤大增,而母公司雖然營業利潤大幅減少,但是分佔子公司利潤增加,增長只是稍為放緩。



轉移利潤的效果,其實是有遞增效應,但是可以從分佔子公司盈利補回一部分,稅也可交少一些,實際上報表影響有限。


假設以此3年的轉移利潤作為損失,以第3年轉移的利益作為基數,利用市盈率放大後,假設分拆33.33%股票後,公司股權攤薄至30%計算利益,把利益損益相抵銷,製成下表。

從下表可見,就算母公司以6.8倍分拆公司上市,實都是正數,如果以20倍上市,利益更達到1.76億,這就是公司1.3年利潤了。由此可見這方法確實是有實效的,所以上市公司這麼喜歡把轉移母公司利潤至子公司,然後上市,獲取更大的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02

淘宝分拆为三家公司 马云称不排除集团整体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16/xMMDAwMDI0NTAxMQ.html

以下为邮件全文:

各位阿里人:

经过数月的思考及准备,集团决定从二零一一年六月十六日起把淘宝分拆为三家公司。三家公 司为:一淘网(www.etao.com),淘宝网(www.taobao.com),和淘宝商城(www.tmall.com)。这次分拆影响重大,所 以我向大家汇报主要的出发点和意义。

1. 全球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决定把“大淘宝”战略提升为“大阿里”战略。近两年来,互联网在搜索、SNS(社区化)和电子商务领域 里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新公司层出不穷。2009年启动的“大淘宝”战略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初步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网购生态系统。为了更好 适应今天行业的快速发展,集团决定提升“大淘宝”战略为“大阿里”战略。“大阿里”将和所有电子商务的参与者充分分享阿里集团的所有资源——包括我们所服 务的消费者群体、商户、制造产业链,整合信息流,物流,支付,无线以及提供数据分享为中心的云计算服务等,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好, 更全面的基础服务。大阿里战略的核心使命仍是建设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促进新商业文明。

2. 客户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网上消费购物在淘宝的引导和努力下已经从生活的补充变成了生活的必需,我们要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和个性化的服务。另 一方面,随着内需的展开和企业的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使用电子商务来服务客户,他们需要的支持和服务也是今非昔比了。所以我们必须从以淘宝网为主的消 费者平台升级为“无处不在”的供需双赢的消费平台。这新平台将由阿里巴巴B2B和三家“Tao”公司一起完成对不同客户的服务:我们希望一淘网的购物搜 索,淘宝网价廉物美的社区化创新以及淘宝商城的精品专业体验给消费者以全新的感受;同时,也能更加专业化的帮助更多企业和创业者开展积极的电子商务服务和 营销。

3. 新商业文明的建设必然会要求企业内部管理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必须主动创新。阿里公司在短期内发展成那么大,但竞争优势不是凭个子大。我们必须在组织结构 上不断尝试和创新,才能摸索出适合互联网发展的新型企业管理的思路和模式,保持创造力和先进性。阿里的惯例就是把大公司化成小公司来做,这样才能建立更加 创新的机制,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和新同事成长起来,在“小”环境里让大家有更多机会展示才华和能力。

4. 我们相信淘宝分拆能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今天的分拆看起来似乎令淘宝失去规模优势,从“有”变成了“无”,但这是无处不在的“无”! 我们把淘宝融入到大阿里战略的核心,将为整个行业和集团的发展创造巨大的价值,给无数电子商务的从业者更多公平竞争和发展的机会。我们坚信,中国电子商务 发展的好和阿里可能没有太大关系,但发展的不好和阿里一定有关系。今天阿里的整体利益一定是和整个行业的规模和未来一致的。我们不排除未来集团整体上市的 可能性,让一直相信和支持我们的员工和股东们分享成果。

这次战术变革需要强大的团队执行。在大阿里战略中,B2B上市公司承担重要职责,为此集团决定为B2B配置最优秀的领导团队。即日起,陆兆禧将专职 担任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支持陆兆禧的团队包括:首席财务官武卫、ICBU总经理彭翼捷,CBU总经理叶朋,人力资源副总裁邓康明、技术副总裁李昂以及供 应商服务部付总裁吴敏芝等。

淘宝分拆后的三家公司依总裁加董事长的机制运营。一淘的管理团队由总裁“东邪”吴泳铭领衔,汇报给一淘董事长彭 蕾。淘宝网的管理团队由总裁“三丰”姜鹏领衔,汇报给淘宝网董事长陆兆禧。淘宝商城的管理团队由总裁“逍遥子”张勇领衔,汇报给淘宝商城董事长曾鸣。“苏 筌”戴珊负责领导技术和公共服务支撑大平台,全力支持各公司的业务发展,直接汇报给集团CEO马云。

阿里人,我们应该为自己骄傲!有几家公司敢在处于遥遥领先地位、业务快速发展之际,还能摆脱对优势的依赖,能有自我变革的意志和力量,实施主动调整。我相信,我们的团队经过这次分拆,会走得更好,变得更有效率,更加优秀。

阿 里人,变化是痛苦的,没有一次变化会顺利发生。但我们必须变化,我们必须变化在变化之前。我们的商业模式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和这个社会的发展和责任紧密相 连,时代成就了我们,我们不能辜负时代。电子商务只是刚刚起步,要记住,我们今天追求的不仅仅是最佳的商业模式,既然我们有幸能参与改变商业历史的进程, 我们还应该更积极的去推动和探索新商业文明的发展之道!

阿里巴巴集团CEO

马云

2011.6.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