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董擺不平許文龍  奇美電分拆喊卡

2011-6-13  tCW




五月二十六日下午,已經久未露面的奇美創辦人許文龍親自出席《零與無限大》新書感恩會,分享他貫穿零與無限大的思考體系、以及無為而治的經營哲學。

會後,面對外界所關心的奇美電一分為三為何突然叫停一事,許文龍卻是絕口不談,只有淡淡說一句,「企業沒有永遠這回事;永遠存在的,是我的博物館和醫院。」

許文龍不愛炒股!回歸本業,撤銷奇菱興櫃

許文龍雖然退休多年,已經沒有參與公司日常營運,但是集團內公司的大方向,仍然是許文龍說了算。其實從去年十月計畫上興櫃的奇菱科技突然宣布撤件,就可以看出以許家為首的原奇美勢力對於推動公司上市櫃的反對態度,也可以看出奇美、鴻海兩大集團現在所存在的矛盾。

被外界譽為是「小奇美」的奇菱,和奇美電子同在台南,但因為公司沒有上市櫃、缺少員工分紅配股這項誘因,在求才上一直無法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所以奇菱科 技董事長宋光夫一直很積極推動公司上市櫃。去年奇菱還因為打入三星(Samsung)LED TV背光供應鏈而聲名大譟,營收突破四百一十八億元、每股盈餘二.○三元,並且申請上興櫃。

不過奇菱上市櫃的計畫卻意外的在去年底告終,關鍵就是因為許文龍表態反對。「老人家(指許文龍)說一家奇美電子上市讓很多老股東的錢全都壓在裡面,不能再對不起股東了。」奇菱高層透露,去年中許文龍在董事會上叫宋光夫專心經營本業,堅持不讓奇菱上市櫃,所以緊急煞車。

雖然搬出徵才、籌資等諸多理由企圖說服許文龍,但是對於許文龍來說,「炒股票根本就跟搶劫沒有兩樣!」最終奇菱還是撤銷興櫃申請。至於奇美實業投資的擴散膜廠宣茂科技,也因為不堪長期虧損,以及奇美實業不再繼續投資,於日前宣布將撤興櫃。

無獨有偶的是,今年三月法說會上,奇美電執行長段行建才正式宣布奇美電將一分為三,讓觸控面板與中小尺寸部門切割出去簡易上市,但這項分割案卻在宣布不久又喊卡。

「當初合併就是為擴大經濟規模、降低成本,公司合併不到一年又要分割,不是在走回頭路?」奇美實業老臣透露。而且奇美電擁有七千億元資產、十三萬名員工,究竟怎麼分?分給誰?內部一直搞不定。

目前奇美實業持有奇美電子約一三.五七%股權,是最大單一法人股東,旗下聯奇開發也持有三.五七%股權,以許家為首的舊奇美勢力投下了反對票,也讓這個備受矚目的分拆案至今仍然停滯不前。

一向被譽為是幸福企業的奇美集團,和被笑稱是血汗工廠的鴻海集團,經營哲學本來就是天差地別。相較於奇美實業成立五十多年來堅持不上市櫃,鴻海集團則是相 當熟悉資本遊戲。許文龍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企業經營理念的不同,也讓奇美電子集團內相關供應鏈的布局,出現截然不同的路子。

郭台銘擅長資本遊戲!靠上市櫃子公司打團體戰

以績效掛帥的郭台銘,在看這些原奇美集團轉投資公司的時候,就是緊盯損益表上的「bottom line」(淨利),虧錢的公司就收掉,有利可圖的就收進來自己做。所以在合併後沒有多久,累計燒掉十億元的AMOLED面板公司奇晶光電、以及兩年來投 資二十億元的奇美能源成為率先中箭的箭靶,在去年低調關門。

至於航空母艦奇美電,今年第一季大虧一百三十八億元,這個數字,幾乎等於鴻海第一季賺的錢(一百四十四億元),看在經營鴻海三十年來沒賠過錢的郭台銘眼裡,簡直成為了眼中釘。

既然合併看不到效益,腦筋動得快的老郭,乾脆再把公司分拆,個別推動上市。針對主要業務分割,有助簡化組織和產品結構、提升管理效率;從資金面來看,公司的投資評價被提升,股價就會提高,不只使得股東的資產價值增加,公司後續籌資成本也可望降低。

奇美電供應鏈中,未來最受矚目的當屬LED布局的兩家公司啟耀光電和奇力光電。這兩家公司由段行建相當依賴的左右手-奇美電製造副總經理丁景隆掌舵,他更 身兼啟耀董事長。隨LED燈條業務爆發,啟耀去年轉虧為盈、每股盈餘一.○七元,近期將送件申請上櫃。做LED磊晶、晶片的奇力,去年每股盈餘四.七八 元,今年也將登錄興櫃。

奇美材料去年登錄興櫃,四月份送件、預計在第三季掛牌上市。「這些新公司雖說是奇字輩,不過實際營運已經不是實業掌控,創辦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奇美實業主管透露。

鴻海集團擅長打團體戰,透過旗下上市櫃子公司,達到整個集團業務、籌資等各面向操作最佳化目的。反觀奇美集團的關係企業有三十幾家,卻只有奇美電子一家上市,反映出兩大集團對於市場資本遊戲、經營權控制的態度大不相同。

郭台銘眼見宸鴻憑著「蘋果觸控面板供應商」登上股后,也希望藉由讓奇美電分拆,來活化奇美電的價值,卻意外引發兩家公司的矛盾。後續奇美電供應鏈的布局是不是也會生變,值得持續關注。

【延伸閱讀】兩人經營理念走反路!—奇美電供應鏈廠上市狀況

郭台銘力推上市

公司:奇美材料 主要業務:偏光片 資本額:41.96億元 上市進度:送件申請上市

公司:啟耀 主要業務:CCFL、LED封裝、燈條 資本額:20.71億元 上市進度:送件申請上櫃

公司:奇力 主要業務:LED磊晶、晶片 資本額:22.70億元 上市進度:送件登錄興櫃

許文龍力阻上市

公司:宣茂 主要業務:擴散膜 資本額:2.40億元上市進度:將撤興櫃

公司:奇菱 主要業務:背光模組、特殊顯示器、複合材料 資本額:48.61億元 上市進度:撤銷申請興櫃

資料來源:各公司、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4

惠普:考慮分拆或出售PC業務部門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41370.html

谷,現在輪到惠普上場了。

8月18日,這家全球最大的PC廠商披露了三個令人震驚的消息:考慮分拆或出售PC業務部門;放棄去年剛收購的WebOS操作系統;發出102億美元收購英國軟件公司Autonomy Corp的要約。

對於劇變中的技術公司,尤其是境況不佳的PC產業來說,上述任何一條消息都不同尋常,更何況是它們一齊襲來—全球出貨量最大的PC公司正準備「拋 棄」PC業務,這樣的行為等於是給這個產業提前畫上了句號。惠普不是第一個扔掉PC業務的,2004年,IBM把自己的PC業務賣給了中國的PC製造商聯 想,自己則專注於IT服務和諮詢業務。

別指望這能得到投資者的歡迎。8月19日,惠普的股價重挫20.03%,報收23.60億美元,創下6年來的最低記錄,今年2月至今,惠普市值縮水了50%。

這並不難理解:被考慮拆分的個人信息系統部門主營PC業務,佔惠普1/3的營業額;大規模的收購又將消耗大量現金流。惠普還同時調低下一個季度的營收預期,消極的財務影響讓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其列入負面觀察名單。

你一下子就能從這些「激進」的動作中嗅到失敗與掙扎的氣息。

某種程度上,有著70年歷史的惠普公司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微妙的位置。斯坦福大學的同班同學比爾·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維·帕卡德(David Packard)1939年在學校附近帕洛阿圖(Palo Alto)的一個車庫裡創建了這家公司,而它誕生的這片太平洋海岸山脈與舊金山灣環繞的狹長地帶,直到32年後才因為信息浪潮的興起而被命名為「硅谷」。 是的,惠普從未引領過信息技術的大趨勢,或者說,它傾向於把技術體現在具體的電子工業產品上—無論是音頻振盪器、核磁共振器、生命測量儀、微型計算機,還 是激光打印機和它的墨盒……硅谷幾乎很少有公司像惠普那樣接近一家「商業機器公司」。而斯坦福和車庫,是人們能把惠普和硅谷連接在一起為數不多的意象。

惠普內部的科學家們未必喜歡聽到這些。「你不能只看iPad,你不能否認惠普是世界上打印領域最偉大的公司。」惠普全球研究院的科學家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回應質疑。好吧,還是打印機產品。

它差不多還是整個硅谷最篤信「規模效應」的玩家,這讓它很早就變得過於龐大。分拆和收購是它近20年來一直在做的事。相比大多數硅谷公司傾向於收購初創技術團隊,惠普更享受直接拿過來的生意,而且從來都是這樣。

履職不到一年的CEO李艾科(Léo Apotheker)似乎在重複著分拆和收購這兩個標準動作。他是個初到硅谷的德國人,近兩年的職業經歷加劇了人們對他的質疑:2010年2月,德國商業 軟件公司SAP以不再續約為由逼迫他辭去CEO職務,9個月後他卻被惠普聘請,接替因性騷擾醜聞被迫去職的赫德擔任CEO。對於這件事,SAP的對手—世 界第二大軟件公司甲骨文董事長埃裡森(Larry Ellison)在給《華爾街日報》的郵件裡直言不諱:「惠普董事會愚蠢透頂,他們內部原本有幾個不錯的人選,但最後卻選了一個剛被炒了魷魚的傢伙。」

「剛被炒了魷魚的傢伙」趕上了惠普的衰退週期。成本控制、財務槓桿與大規模收購是前任CEO赫德維持惠普良好財務狀況和競爭力的利器,但在不可抗拒的行業變局面前,這些都不管用了。於是,人們看到了李艾科剛剛做出的三個重要決定—它們不僅影響著惠普,也牽動著整個科技業。

惠普的選擇,宣示了一個PC時代的終結。

如果按蘋果「I'm a Mac, he is a PC」的劃分,惠普是PC市場利潤率最高的玩家。據粗略估計,2010年它的利潤率大約在5.4%,幾年前一度接近8%。這已經是PC行業的黃金利潤率了 —部分PC廠商的利潤率甚至不到1%,還不及把這些投資存進銀行獲得的利息。

而分析人士估計蘋果Macintosh電腦的利潤率大約在15%—它通過控制軟件獲得了更高的價值。即便這樣,喬布斯還說:我們現在需要給它降級。

殘酷競爭擠壓了生產商的價格和利潤。這些大多採用英特爾處理器和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的計算盒子,已經誕生了30年。它們彼此之間幾乎毫無分 別,為了讓它們看起來有點不一樣,惠普這幾年的做法是在筆記本電腦的外殼附上一層漾膜的特殊材質,使它看上去有特殊的質感;或者與奧迪、Vivian Tam和MTV等機構合作設計幾款主題產品,讓它們的用戶在表面上有些歸屬感。

「PC的競爭可以進入個性化的軌道,我們過去都錯了,」惠普個人信息集團全球市場高級副總裁Satjiv Chalil曾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說。他把這稱作「PC is personal again」,但這樣的personal(個性化)是靠營銷噱頭拉動的,缺乏門檻和想像力,本身也是同質的。

它已無從選擇。因為英特爾和微軟從一款個人電腦獲得的利潤率,遠比PC廠商要高得多。它們決定了一部電腦的全部,這簡直是公開的秘密,即使在1990年代的PC業鼎盛時期也不例外。

雪上加霜的是,更具吸引力的產品出現了—比如蘋果iPhone與採用了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還有蘋果iPad等平板電腦裝置,無論是上網、打遊戲還是社交網絡的溝通,都比PC的效果要好很多。

IDC數據顯示:2011年第二季度PC市場的增長率僅2.6%。儘管惠普仍以18.5%的佔有率居PC市場頭把交椅,但這畢竟是它利潤率最低的業務—上季度它貢獻了407.4億美元的收入和1/3的營收比例,卻僅提供了不到15%的利潤。

幸好惠普還有其它業務—個人及企業打印解決方案,以及企業級服務,包括IT服務、軟件、數據中心和企業通信等。從3年前開始,PC業務對惠普利潤增 長的貢獻便基本停止了,而IT服務成長為惠普利潤最重要的部分。2008年,惠普以13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IT服務公司EDS(Electronic Data Systems),並一口氣裁掉了它超過10%的員工,如今昂貴的重組已獲得回報。

這讓惠普有底氣分拆或出售PC生意。儘管它勉強能從製造和營銷夾縫中擠出更多的利潤,但放棄仍是最佳選擇。這足夠成為PC行業的標誌性事件—全球最大的PC廠商放棄了這個市場,還有誰能相信它的未來?

一些公司將分享到惠普淡出帶來的市場機會—比如宏碁、戴爾、聯想、索尼和東芝,更有那些迄今將製造業作為支柱的新興市場玩家。但聰明的角色一定在考 慮複製惠普的選擇。以戴爾為例,它在2010財年收購了涉及存儲、虛擬化、數據中心、軟件、云計算服務和信息安全的8家公司,卻關閉了在得克薩斯和北卡羅 來納州的PC製造工廠,並將另一個在波蘭的工廠出售給富士康。

今年3月15日,惠普CEO李艾科在舊金山的一次媒體會議上信誓旦旦地說:他「絕對無法忍受」惠普拆分PC的傳言。而路透社報導稱:這幾個月百仕 通、KKR和德太投資等私募股權公司一直試圖促使惠普同意分拆PC業務,並讓它們接盤,但李艾科一直拒絕,他辯解稱惠普同時向個人和企業提供硬件和軟件服 務,就像蘋果一樣。

但它畢竟不是蘋果。在財報的壓力下,惠普終於慌了。

惠普還慌亂地放棄了剛收購15個月的WebOS平台。這意味著在終結PC的同時,惠普也徹底放棄了「後PC時代」的一切—它殺死了古老的智能手機品 牌Palm,接著殺死了WebOS。它扼殺了「移動新世界」的另一種可能,把用戶和擁躉推向蘋果、谷歌和微軟,並承認它們的控制權。

半年前,它甚至還恨不得每台惠普電腦在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的同時兼容WebOS。現在,無論是惠普PC還是WebOS,都要不存在了。

2010年5月惠普剛收購Palm的時候,很少有人相信這是一場救贖的開始,直到2011年2月9日惠普發佈了一系列WebOS家族的產品—包括平板電腦TouchPad,以及作為Palm延續的智能手機HP Pre3和Veer。

當時惠普證明了WebOS仍值得期待—TouchPad的多任務處理和窗口功能比iPad和Android平板電腦還要便捷,在一些社交模塊工具 上,它的用戶界面設計和交互也頗具創造力。惠普還為這台TouchPad提供了獨立的電影程序商店。當人們用一款HP Pre智能手機輸入文字的時候,WiFi同步功能會讓不遠處的另一台TouchPad平板電腦在屏幕上自動顯示同樣的內容,它讓發佈會現場的不少觀眾都驚 嘆了。

這是惠普當時引以為傲的「連接性」。「我們擴展了WebOS家族,迷人的平板和兩款智能手機,但我們想得更遠,我們要讓WebOS隨處可見,用它連 接筆記本電腦、台式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打印機和攝像機等,這是宇宙中最先進的云計算技術。」惠普全球執行副總裁兼個人信息產品集團總裁布拉德利 (Todd Bradley)說。

布拉德利甚至把它看成是一個簡單的算術:惠普每秒鐘可以生產2台PC和2部打印機,因此安裝了WebOS的設備年出貨量可以輕鬆超過1億台。「我可以保守地說,大變革正在發生。」

當時惠普幾乎把WebOS看作其面向消費者所有產品的核心—不僅是移動產品。今年2月,惠普個人信息產品集團首席技術官菲爾·麥金尼(Phil McKinney)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直言不諱表示惠普希望WebOS成為世界第一的操作系統。他堅信這屬於惠普而並非Android。

麥金尼還肯定了當時剛發生的微軟與諾基亞的戰略合作,並嘲笑Android由於「開放」造成的終端巨大差異和用戶體驗缺失。「我們相信WebOS生 態系統能提供更好的體驗,」對WebOS已失去發展先機的質疑,他不以為然。「We're incredibly early(我們不是一般的早),」他說。

現在回顧,WebOS一統江山的願景和惠普希望它超越蘋果和谷歌成為全球第一的夢想,都更像虛張聲勢的表演。8月18日財報電話會議上,惠普首席財 務官凱希·萊斯佳克(Cathy Lesjak)披露了WebOS的營收:虧損3.22億美元。它甚至超過了該業務2.66億美元的收入,且WebOS平板電腦TouchPad的銷售並未 達預期。

現在李艾科的判斷是:即使部署WebOS復興計劃,也至少需要幾年時間,而且不能確保成功。他只是不好意思明說—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谷歌對摩托羅拉移動的收購,是壓垮惠普董事會和李艾科的最後一根稻草。在解釋放棄WebOS原因的時候,李艾科主動提及這場交易:「移動市場正在經歷一些巨大變革,本週的新聞只是再次表明了這一領域的變革速度。」

惠普似乎意識到在佈局移動市場上已徹底沒機會了。它不願意再等待那個耗時耗資甚巨的願景,而是在慌亂中趕緊下船為妙。它不在意葬送了WebOS和Palm留給人們的最後記憶,反正這一開始也不是它的。

當然,我們寧可相信惠普這一系列放棄和分拆的行動並不是要毀了這家公司。畢竟,斥資100多億美元收購英國軟件公司Autonomy Corp這件事體現了惠普另一個層面的激進。某種程度上,這場收購可以被看作是2008年惠普139億美元收購IT服務公司EDS,以及2009年27億 美元收購網絡通信設備商3Com的延續。

它也向人們揭示了「硅谷戰爭」的另一面。

在被蘋果、谷歌和微軟攪得方寸大亂的移動互聯網格局和社交網絡之外,「硅谷戰爭」還有另一個戰場,它不那麼性感但十分重要,關鍵詞是軟件、云計算和企業通信,參戰者包括甲骨文、思科和美國東海岸的IBM,還有中國的華為等玩家。

現在,惠普也終於成為戰爭的主角。

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於用網絡技術來改變處理計算任務的方式,這種趨勢就是所謂的云計算。每個人的電腦不再是計算和存儲內容的中心,運算和存儲發生在互聯網上。

當更多的文檔和程序通過云計算的方式存儲和共享,當社交網絡的興起讓交互的數據呈幾何級增長的時候,它們就需要越來越龐大和複雜的數據中心,惠普一 直以來是數據中心業務最大的供應商。另一方面,云計算需要軟件的改變—它讓軟件本身變得越來越像動態靈活的服務,而不是一次性購買的昂貴裝備,企業通信解 決方案則解決了云計算和軟件之間的協同溝通問題。

它們越來越像是一回事:企業客戶通常需要一個打包的方案。以惠普的競爭對手IBM為例,過去它通常需要在銷售IT服務、軟件和存儲產品的同時,聯合網絡通信設備商思科作為戰略合作夥伴,一起將解決方案賣給客戶。

軟件一直是惠普較弱的業務,相比它卻是IBM的長項—在云計算和軟件解決方案上IBM是領先的廠商。而惠普此番巨資收購Autonomy Corp無疑是為了擴充軟件的實力,後者是一家智能軟件公司,長於數據分析,收購它符合軟件業的趨勢。

不難判斷它應該是李艾科主導推動的。李艾科在SAP的任期內完成了對商業智能軟件公司Buisness Objects 68億美元的收購,並把它變成SAP的一個部門,具有整合商業智能軟件業務的經驗。甚至有傳言說,李艾科加盟惠普是衝著收購SAP去的。

加上前任CEO赫德2008年主導的對EDS的收購,惠普在IT服務和軟件領域已具備媲美IBM的規模,而IT服務已成為惠普增長最強勁的業務。今年3月,李艾科公佈的惠普新戰略顯示,未來惠普的關鍵詞是云計算、軟件和連接性—它與IBM越來越像了。

但惠普比IBM多了一塊業務—企業通信,這是它2009年11月收購3Com獲得的。此前IBM和惠普都選擇思科作為網絡通信解決方案的合作夥伴, 而當思科2009年初同樣以云計算的名義直接進入數據中心業務之後,IBM選擇了暫時的忍耐,但不久後還是選擇了另一家規模偏小的網絡通信設備商 Juniper作為貼牌合作對象。

也許在華為競購3Com失利後,惠普就已有收購它的圖謀,所以在思科進入服務器市場後,惠普幾乎毫不猶豫地跟思科翻臉了。現在,惠普的通信產品已成為思科的主要對手之一—它有著更便宜和靈活的價格。

現在,你看到的是一個企業業務最為龐大的惠普:從IT服務到軟件,再到云計算解決方案和數據中心,還有企業通信。李艾科將惠普轉型成為一家軟件和云計算服務驅動型公司的企圖正在實現—它的盈利能力需要變得更強。

這也決定了它四面受敵的處境—在軟件和云計算解決方案領域,它將面對IBM、甲骨文和華為等公司;在數據中心領域,思科和IBM是它的敵人;在企業通信領域,它將繼續面對華為和思科的挑戰。

但也許根本無法選擇,這幾乎是最適合惠普的一條道路。不過,在這條路上,惠普也變得稍微「硅谷」那麼一點了。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近日撰文稱:「惠普(我也是其董事會成員)宣佈正在探索將它苦苦掙扎的PC部門剝離,以使公司能將更多精力放在軟件開發上,它看起 來更有前途。」

惠普正在痛苦地告別PC的舊世界,戴爾、宏碁、聯想們又將作出怎樣的選擇呢?

1977年:

蘋果推出首款微型計算機Apple II。

1981年:

IBM 5150,現代PC行業的始祖,所有x86 PC的原型。人類進入PC時代。

1982年:

康柏公司成立,破解IBM 5100 BIOS,推出PC產品,並使IBM在PC反壟斷官司中失利。

DEC發佈第一款個人電腦,進入PC市場。PC市場進入多元階段。

1984年:

蘋果Macintosh誕生,它採用施樂(Xroex)的圖形界面技術,將微型計算機用戶界面帶入新的時代。

戴爾公司成立,開始銷售個人電腦。

聯想公司成立 。

1985年:

微軟開發的首款DOS圖形化界面Windows 1.0發佈,被迅速應用在所有PC產品上。

英特爾戰略轉型,進入微PC處理器市場。

1986年:

康柏推出Deskpro 386,這是首款使用Intel i386 CPU的個人電腦,首款32位x86 PC。

1989年:

惠普收購計算機公司阿波羅,進入PC市場。

1991年:

英特爾推出「Intel Inside Program」,成為PC行業標準制定者。

蘋果推出第一台移動電腦Powerbook,開啟筆記本電腦時代。

1992年:

IBM發佈第一款筆記本電腦Thinkpad 100,PC進入移動階段。

1995年:

微軟Windows 95大獲成功,英特爾推出ATX標準,統治PC業的Wintel聯盟正式形成。

1998年:

康柏電腦收購DEC。

首款iMac發佈,喬布斯回歸蘋果後的第一款傑作,帶動了蘋果的復興。

1999年:

微軟第一次提出平板電腦概念(Tablets PC),但產品未獲成功。

2002年:

惠普收購康柏電腦。

2004年:

聯想收購IBM PC事業部。

2006年:

蘋果放棄Power PC架構,全面支持X86架構,開始使用英特爾的架構和芯片。

2007年:

宏碁收購電腦廠商Gateway,亞洲公司漸成PC市場主要力量。

「上網本」浪潮在英特爾的帶動下興起。

2009年:

「上網本」曇花一現。

智能手機增長率首次超過PC。

2010年:

蘋果發佈平板電腦iPad,PC前途再受嚴峻挑戰。

2011年:

喬布斯宣佈給Mac產品系列「降級」。

微軟在下一代Windows 8中支持ARM架構,統治PC業的英特爾微軟聯盟崩潰。

惠普考慮分拆PC業務,全球第一大PC廠商即將走入歷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6

開心人IPO「改道」 線上線下分拆上市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3561&PHPSESSID=be635596cea421ec9167a0c39a929800

國內連鎖藥店龍頭「開心人(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開心人」)的上市新路徑終於浮出水面。

  《第一財經日報》昨日從可靠渠道獲悉,開心人已確定將其電子商務部分(B2C)分拆上市,首批海外融資1000萬美元將於今年12月中旬完成,用於廣州和上海物流中心建設。

  原本公開宣佈在2010年完成上市的開心人,現已經比計劃晚了一年。開心人給出的解釋是,上市計劃中途發生變化,將整體上市改成電商、實體分拆上市。

  2009年下半年,正在準備上市的開心人進入了電子商務領域,一年後,開心人電子商務業務正式上線。「這一計劃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上市計劃重新調整,」有消息人士告訴記者,「搶佔零售藥店的電商先機,甚至成為其整體轉型的窗口。」

  2002年,在中國首創平價藥店模式的開心人拋開中間環節,直接向廠家及大型醫藥公司採購藥品,比國家核定價格平均降低45%,憑價格優勢在全國順利擴張。

  但平價之痛緊隨而至,許多城市藥房掀起價格血戰,不少藥店被拖入惡性競爭,整個藥品零售行業的利潤也急劇下降,有數據顯示,當時僅有15%的藥店處於贏利狀態。

  在這一背景下,開心人2004年開始由「平價大藥房」向「標準藥超」轉型,同時通過營造高毛利品種和品牌藥、普藥之間的組合,以求在高速擴張的同時穩固利潤。

  上市的想法在這一階段開始逐漸清晰。

  2008年1月,經過一年的談判,與花旗銀行控股的日本日興集團國際戰略投資(下稱「日興集團」)達成協議,後者向開心人注資1億元人民幣。在未來2年內,日興集團還將繼續累計注資3000萬到5000萬美元。

  開心人新聞發言人鄭英華當時曾透露,1億元人民幣到位後,開心人將會展開收購整合以及開直營店兩大行動,大規模在全國市場佈局,同時啟動在福建、新疆、山西、江蘇等地的併購計劃,目標將主要鎖定當地小規模連鎖藥店,採用全資購買或者控股的方式,確保在2010年上市。

  在融資之後,開心人大藥房制定了10年發展規劃:3年內實現門店數量1000家,成為國美、蘇寧式的零售連鎖企業;並以1000家為起點,逐步 發展到1800家,成為世界級的醫藥企業。在5~10年內,開心人大藥房銷售總額要實現100億元,打造百億級的中國醫藥上市企業。

  不過,隨後出現的電商業務在一定程度上令這一計劃逐漸改道。

  「電商業務是作為開心人轉型的一個戰略,而不是對傳統零售實體業務的線上補充,這是2009年開始做B2C的時候就確定的。」開心人網上藥店董事總經理史文祿接受本報採訪時透露,「網上戰略不是開心人的一個戰略,而是『第一戰略』。」

  記者瞭解到,開心人目前將網上藥店完全獨立於實體連鎖,成立了獨立法人的公司,全力為上市作準備。

  數字顯示,中國目前32萬多家藥店,其中連鎖藥店企業只有1600家,而且大多為區域性,行業集中度水平偏低。而從銷售額上來看,中國醫藥連鎖 終端的銷售額每年僅有20多億美元,而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都高達百億美元,並且集中於幾大醫藥連鎖巨頭。對於現階段的連鎖藥店來說,誰先拿到了資金,誰就有 可能最先改變格局。(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95

太古分拆地產上市 「內地病」待解

http://www.eeo.com.cn/2012/0112/219463.shtml

經濟觀察報 特約記者 周禾眠 記者 廖傑華 太古逆市重啟地產業務分拆上市計劃,並將於1月18日在港交所掛牌交易,股份代碼為其成立年份:1972。和2010年第一次嘗試IPO不同,此次為介紹 上市,即新的太古地產公眾股東皆為原來太古A(00019.HK)和太古B(00087.HK)的股東,分拆上市不涉一分錢集資。

雖未盡如太古管理層的原意,但將地產業務獨立上市,是太古夙願。分拆公告向投資者解釋,分拆的好處為日後有需要時,將可於股本市場籌集資金。

在香港項目已成熟的情況下,太古地產未來的驅動力落眼於內地市場。儘管十年前已進入內地,但過於緩慢的開發節奏讓太古失去了許多機會,如何在內地進一步發展是太古必須面對的問題。

太古相關人士對本報表示,由於現在處於敏感期,不便接受採訪,相關詢問參見公開材料。

分拆上市

在香港,老牌英資財團太古素來是「甲級商業地產」的代名詞,它在港島金鐘站的太古廣場綜合體,有商場、三幢寫字樓和三座五星級酒店,投入使用二十餘年仍歷久彌新,光是此項目估值便達300億港幣。

近年來隨著港股V型反彈,金融地產各鏈條蓬勃,寫字樓租金亦水漲船高,已超越倫敦和東京,為全球最昂貴地區,而在2007年時,香港僅排名第七。

高力國際全球寫字樓動態報告顯示,港島中心的甲級寫字樓月租金已由2010年中的每平方米9.7港元,升至13.8港元。即租用5000平方米辦公室,每月需付7萬港元,一年加上管理費,則需近100萬港元。

2011年9月底,在業績記者會上,太古股份總裁郭鵬對記者表示,太古簽下租約期至少為3年,2012年並非重談價錢的續約高峰期,相信「未來18個月內租金可維持穩健」。

有穩健的租金收入,是太古地產最大的賣點。而太古集團旗下的國泰航空(00293.HK)、貨運和飲料部門,一直是「盈利炸彈」,如2008年時國 泰不敵高油價壓力,嚴重虧損,拖累太古全年盈利倒退78%。此次分拆,太古方面不斷在公開場合強調「地產業務獨立上市為集團一貫目標」,而市場更多解讀 為,沒有航空、貨運和飲料業務「負擔」的太古地產,可以更容易地在資本市場融資。

但太古地產上市之路並不平坦。

太古首次宣佈地產業務獨立上市是在2009年,為了上市,太古特意做了一系列重組,至2010年5月公開招股時,招股書厚達734頁碼。

2010年5月,太古第一次嘗試將地產業務獨立上市時,擬集資208億港元,其中七成,即145億港元將用於償還貸款。集資失敗後,2011年7 月,向新加坡主權基金豐樹集團出售位於九龍的又一城商場,作價188億港元,且悉數以現金支付。出售又一城為香港歷史上金額最大的地產項目交易,而出手闊 綽的買家豐樹集團,則是淡馬錫旗下的地產和資產管理旗艦。

交易完成後,太古派發特別息共45億港元,即交易所獲淨額約為143億港元,賣產效果和上市集資相差不遠。一位里昂證券的地產分析師指出,金額和條件皆合太古管理層胃口,相信這亦是交易從6月底磋商,到7月底即「火速成交」的主要原因。

據2011年半年報,又一城的基本盈利(即售價減去原始成本)為86億港元,而撇除各項營運費用和交易佣金,出售又一城的純利約為6.4億港元。

又一城在地鐵和九廣鐵路交匯點,又毗鄰香港城市大學,可謂地處東九龍中心。本報記者於一個非週末的下午到達又一城,聖誕新年的裝飾仍未拆,商場裡人 流洶湧,一些熱門服裝店和食肆甚至需要排隊付款。有分析師估計,又一城每年租金收入超過12億港元,保守估計淡馬錫每年可有6.4%的基本回報,顯著高於 近期香港商舖2%-3%的租金回報。

內地「病症」

儘管在香港分拆上市,但太古地產的未來在內地。

年報顯示,太古地產的2011年資本開支預算為107億港元,其中九成用於內地四個在建項目。太古地產於香港有150萬平方米的商業物業,但現時已 交付使用的內地物業,僅為15萬平方米。論及潛力,香港已無土地儲備,發展中的內地物業則達70萬平方米。其「當家人」主席白紀圖 (Christopher D. Pratt)多次在公開場合解釋太古的發展計劃時,強調「謹慎是我們的DNA」。但2011年中接受媒體採訪時,白紀圖又坦言,錯過了在內地便宜拿地的黃 金時期,而太古開發的步伐又「相對緩慢」。

太古在內地耕耘十載,卻只有兩個項目入市。

2001年,太古地產受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之邀,以一方出地、一方出錢的模式發展廣州太古匯項目。但直到2011年9月24日,廣州「太古匯」才正式開業。

與廣州太古匯如出一轍,上海大中裡項目亦是命運多舛:從2002年拿地,2006年開始拆遷,2010年底拆遷工作才基本結束。

北京三里屯Village項目,是太古地產另一個在內地入市的項目。原定該項目於2007年10月開業,但是由於南北兩區定位差異和高租金預期,招租情況不佳,尤其是北區。最終直到2008年12月,三里屯Village南區才正式開業,而北區已經是陸續上市。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美資券商地產分析師認為,太古對內地營商環境不熟悉,作風過於刻板,遲遲拿不到政府批文,讓項目開工遙遙無期,如上海靜安區大 中裡項;其次,太古於內地執行力不足,工程進度屢遭拖延;最後,太古選取的內地合作方本身資金鏈緊張,需要太古扮演「救火隊」的角色。

該人士最後一點,為針對其成都項目的合作方遠洋地產。成都大慈寺的重建項目規劃面積為25萬平方米,預計於2014年分階段落成。項目還處於挖地基 的階段,1月6日遠洋地產便發佈公告稱,將此項目的股權由50%降至19%,以換取太古以股東貸款的方式向合營公司注資2.3億美元。最初選擇與遠洋地產 合作,白紀圖解釋為,太古因航運業務一直和遠洋集團有密切聯繫,而旗下兩家地產公司合作,表面上為「水到渠成的雙贏」。

至於仍在拆遷的上海靜安區大中裡項目,根據太古年報,面積為35萬平方米的綜合體計劃於2015年啟用,但「實際啟用時間需視乎附近地鐵站的興建情況」。

主領此次分拆的高盛,在1月9日發佈的最新研報中亦毫不客氣地給了太古「沽售」評級,並「點名批評」太古內地項目執行力弱,交付日期屢屢推遲,令投資者擔心其未來發展能否重拾正軌。

在項目拖延纏身的煩惱下,最近一件「喜事」為歷經十載的廣州太古匯項目終於去年9月25日開幕。翌日,太古即向市場宣告分拆一事,又「大膽」預計北京頤堤港項目可於2011年底落成,以現時情況看,太古又一次「失約」看好其內地項目的投資者。

太古2011年12月21日宣佈分拆地產業務獨立上市前,股價為93.4元,此後一路走低,截至發稿,太古A徘徊在77元附近。換言之,太古地產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價錢,應為每股16.4元。

在香港投資者心裡,太古的企業管治為上市公司典範,但內地項目屢屢讓人失望,未來能否借太古地產發力,延續香港的成功故事,仍需時間來證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20

1.企業的併購與分拆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ymw.html

=====整理了與最好的朋友之前探討的一些關於企業、價值、人生、為人、處世的觀點。一共49個觀 點,有時候我的觀點僅限於一句話。說來很奇怪,探討僅限於他簡短博文所涉及的問題,而我只是負責評論。沒有說明朋友的名字,是因為他很謹慎,今日起,拿出 來一起分享。=====


1.企业的并购与分拆    企業併購的動因有很多,可以是為了追求規模經濟,可以是為了實現多樣化經營,也可以是為了獲得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等,但其目標只有一個,即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然而,隨著國際標準化的進程加快,企業資產的特定性程度應當越來越少,企業的縱向一體化在資產特定性達到一定程度時,市場交易的各種潛在成本就會阻止企業 繼續依賴市場,這時就會出現縱向一體化。一個產業中資產特定性越高,縱向合併的現象應該越多,反之就應該越少。這時應當解體,進行適當的分拆。

 

而一個適當的分拆,則會使企業在一定時間內所掌握的經營資產規模絕對或相對減小,或者使業務種類和跨度減少,以達到資源優化配置、資本增值最大化或資本損 失最小化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經營模式。企業分拆的目的主要是讓企業從負協同效應中解脫出來,強化核心業務,把企業做強、做大,為企業創造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2

太古分拆 蔡東豪

2012-03-01  NM

股票市場古怪事天天發生,真真假假,大部分財技動作我已沒興趣深入了解。不過最近一個令人費解的企業行動牽涉一間行事正派的藍籌公司,我想知多一點,我說的是今年1月太古(0019)分拆太古地產(1972)上市。


2010 年中,太古曾計劃分拆太古地產,集資逾200億元,做了一大輪功夫,只欠最後一腳,但太古在最後關頭宣布擱置上市,當時提出理由是,對定價不滿意,太古不 願賤賣。那時市況不壞,有其他大型企業成功上市,太古之解釋有點牽強。今次捲土重來,上市形式不同了,太古以介紹形式分拆,不牽涉集資,把太古地產股份分 派予太古股東。太古地產上市後,太古仍持83%權益,10%派予太古公眾股東,7%派予太古大股東凱瑟克家族。即是說,太古地產上市沒集資,是紙上動作, 由一間上市公司變了兩間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進行分拆,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市場不懂分拆或誤解了公司的真正價值。以和黃(0013)為例子,市場不時傳和黃計劃分拆赫斯基石油獨立上市,原因是和黃是綜合性企業,估值跟資產值 經常出現大折讓,赫斯基作為一間獨立能源公司,或可吸引到更多對資源有興趣的投資者。赫斯基的估值埋藏在和黃眾多資產之中,可能是被低估了,分拆上市,可 釋放赫斯基的估值。 二、獨立融資。這個原因跟第一個有關,又以和黃和赫斯基為例子,赫斯基或者有個別融資需要,作為獨立上市公司,可在股票和債務市場提升知名度,減低融資成 本。 三、有需要從母公司剝離。最經典的例子是上世紀末美國綜合食品集團把煙草業務分拆上市,不少投資者因道德理由,不能或不願投資煙草業務,把煙草業務分拆上 市,可把業務分清楚,由投資者自行選擇。


四、離離合合。綜合企業講潮流,一時流行,一時不流行,流行的時候管理層 大談協同效應,一加一等於三,不同業務互相扶持,不流行的時候改口簡約是美。 把分拆太古地產的個案套進以上四個例子,好像格格不入。太古一向是備受投資者擁戴的優質藍籌,估值之高是綜合企業之冠,股價相對資產值折讓不高。太古地產 埋藏在太古之中,估值隨時有賺冇蝕,分拆之後能獲取更高估值的原因不大站得住腳。 高盛剛剛為太古地產做了一份三十頁紙的研究報告,巨細無遺地分析太古地產的前景,投資級別是中性(Neutral),即係無意見。太古地產逾七成收入來自 香港的收租和酒店業務,穩陣過穩陣,地產發展項目不多,大部分是現有項目的延伸,內地佔收入不足兩成,驚喜和風險同是有限。報告刊出當日太古地產股價是 19.3元,高盛的一年目標價是20元,這種投行報告真搞笑,明顯的是分析員不大願意下注,一定要寫又不知怎寫,唯有寫完等於無寫。


作 為太古旗下其中一項業務,我看不到太古地產有什麼蝕底的地方;換句話說,太古地產作為一間獨立上市公司,沒有明顯的新增好處。太古的形象一向非常好,太古 地產旗下的商廈、商場、酒店管理可能是香港地產商中管理得最出色,市民清楚看得到,不存在價值被隱藏的問題。太古地產可獨立融資這理由也不大成立,太古地 產大型發展項目不多,融資需要有限,況且以太古的實力,銀行爭住借錢。 講來講去,太古為什麼要分拆?太古並不是慣玩財技的公司,管理層偏向保守,這麼大的動作不會是貪得意,必有後着。以太古的正派作風,後着不似是一些騙小股 東的行為,我傾向相信這是太古大股東凱瑟克家族的財務安排。


太古地產市值1100億元,凱瑟克家族直接持股市值近 100億元,把這部分在市場出售,可套現可觀金額,但不影響太古持股,也不會被市場視為看淡太古地產前景。相反,太古不分拆太古地產,凱瑟克家族想套現, 唯有出售太古股份,形象上不討好。這一招以介紹形式分拆上市,為凱瑟克家族製造有體面的套現機會。太古多年來沒有大舉投資中港地產,可能反映了凱瑟克家族 對中港地產業務長遠的看法。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91

史玉柱新算盤:巨人醞釀分拆子公司上市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12/225708.html

巨人網絡主業是網絡遊戲,在多元化戰略上比較謹慎,子公司分拆上市的模式有待考究

史玉柱又有新想法了

昨天,業內傳出消息稱巨人網絡或將旗下部分子公司資產分拆,並謀求獨立IPO。據可靠消息稱,這一計劃中涉及的核心資產是《征途2》項目組即巨人網絡子公司巨嘉網絡。

這似乎有些先兆。本週二起,巨人網絡把新核心產品《征途2S》形象片掛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多塊戶外廣告屏上。巨人由此成為第三家在時代廣場打廣告的中國企業,也是網遊業中的第一家。

巨人這次投放的是產品廣告。值得注意的是,《征途2S》正是巨嘉網絡的新拳頭產品。

這看起來是史玉柱在為巨嘉網絡的分拆做試探性鋪墊。這位營銷高手一直以其不按常理出牌的營銷風格而著稱,並在此前腦黃金、腦白金、征途等諸多案例中無往不利。

艾瑞諮詢網遊分析師曹笛認為,史玉柱赴美打廣告在為新遊戲和拆分資產的品牌造勢,同時也是在試探美國市場的反應,其效果考評可能將決定其新產品的走向,如是否在美國市場推出,甚至是否會分拆在美獨立上市。

巨人網絡官方對於《征途2》項目組分拆傳聞未予置評。一位熟悉巨人網絡的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醞釀分拆巨嘉網絡計劃已久。

這源於巨人從2009年開始推進的「內部產權改革」。這項意在強化激勵並讓項目團隊分享收益的計劃於當年初開始推動,並於年底開始實現首批項目公司掛牌。

在這場改革中,巨人網絡新設的項目均轉為公司,巨人母公司出資51%,研發運營團隊持股49%。當時,巨人網絡即承諾,「給子公司非常大的自主權,包括在條件成熟時可以分拆IPO」。

巨嘉網絡推出的《征途2》去年開始正式商業運營,獲得較大成功。巨人財報顯示,去年淨營收2.848億美元,淨利潤1.398億美元,史玉柱將公司營收同比大增歸功於「《征途2》的非凡表現」,但並未披露該遊戲的具體收入。

巨人網絡從不在財報上披露單款遊戲的收入。不過,據可靠消息稱,憑藉《征途2》的運營各項指標,巨嘉網絡已達到分拆上市要求。

消息顯示,巨人目前正在斟酌兩套不同的分拆方案。其一是以《征途2》子公司巨嘉為容器,將其他遊戲項目都裝入其中,巨人網絡本身剝離網遊業務轉型為 投資控股母公司;而另一種方式則是巨嘉「淨身上市」,而巨人網絡則保留原有尚未項目制公司化的《征途》項目組及其他「贏在巨人」計劃下的項目。

前述知情人士分析說,方案二的優勢在於可以提供持續的激勵機制,更有耐心地不斷孵化新的項目,如今年初巨人開始正式發力的網頁遊戲領域。據證實,該 子公司已在《征途2》公測後選出部分骨幹,組建團隊研發新項目;若採用方案一,相當於給各項目公司一次性激勵,同時使巨人網絡跳出網遊領域,獲得更大的投 資業務拓展空間,擁抱更大格局。

有網遊業高管認為,如果選擇拆分巨嘉單獨IPO,這有助於巨人網絡加快集團化推進,也給這家子公司未來的發展與擴張帶來更多空間。

眼下,中國網遊股在美國資本市場市盈率普遍不高,儘管巨人網絡運營一直平穩,盈利狀況良好,其富餘的現金儲備卻難有合適的投資選擇。

去年史玉柱就曾被美國基金機構寫信批評。原因是,巨人網絡賬上趴有不少閒置資金,董事會打算用其在保險、金融領域進行些財務性投資,賺取更多現金, 卻被指「不務正業」。如剝離網遊業務轉向控股公司角色,巨人這類煩惱或將會少些。同時,它也將有機會擺脫產品型公司模型的束縛。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巨人網絡主業是網絡遊戲,在多元化戰略上比較謹慎,子公司分拆上市的模式有待考究。何況眼下資本市場環境不佳,相關策略預計難於短期內決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98

10億豪賭「分拆上市」黃粱一夢 劉益謙撤退同方股份隱秘路徑曝光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13/wMMzA3XzQxODUwMw.html

「目前是否進行有關分拆上市的資本運作,我並不瞭解,但此次投資,我相信會是長期持有的過程。」一年多前,當劉益謙挾十億巨資入股同方股份(600100.SH)時,其接受記者採訪的話言猶在耳,但如今,其與同方股份的緣分卻似已在數月前便畫上句號。

4月11日,同方股份2011年年報顯示,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09.6億元,淨利潤7.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48%。

同方股份稱,投資收益增加是公司業績變動的主因。年報顯示,當年公司非經常性損益5.87億元,同比增2.99億元,主要以所持百視通15.466%股權參與重組獲得廣電信息(600637.SH)股權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形成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所致。

截至2011年末,同方股份2010年年報中還穩居二股東之位的「法人股」大王劉益謙,卻已與大增的收益無關。

2011年年報顯示,截至當年底,劉益謙已從公司前十大股東中消失,而第十大流通股股東金鷹成分股優選基金僅持600萬股。這意味著,同方股份2011年中分紅後,持股高達1億股的劉益謙或已在2011年底之前清倉。

2010年10月中旬,劉益謙對同方股份的前景信心滿滿,但被寄予厚望的這筆投資,最終卻讓叱咤資本市場多年的他兵敗「同方股份」。

「分拆上市」成黃粱一夢

即便規模超百億的公募基金恐怕也難以花10億元買一隻股,而劉益謙卻敢於豪賭。

2010年4月28日,同方股份公告稱,大股東清華控股擬公開轉讓所持的5000萬股,當日起接受報價。

同年5月11日,受讓方揭曉,劉益謙以21元/股獲得該股權。

2010年10月中,國家有關部門批覆,同意其受讓上述5000萬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耗費10.5億元後,劉以5.03%的股權成為同方股份二股東。

2010年5-10月,同方股份一直徘徊在20-23元,甚至一度跌至19.73元,這就使得該筆股權轉讓還未正式到戶就已形成賬面虧損。

「21元每股的價格有點高。」斯時,上海一位熟悉劉益謙的私募人士便向記者坦言。那麼,劉益謙動用10.5億巨資入股同方股份的勇氣從何而來呢?

「投資同方股份的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中它的分拆上市概念。」轉讓協議獲批當天,劉益謙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解釋道。

2010年4月初,坊間傳出有關監管層發出上市公司可分拆子公司創業板上市的消息,同方股份則被視為「分拆上市第一股」。

該股斯時公告稱,「公司正研究相關政策和規定,評估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科技領域及環保、水務、建築節能等節能減排領域的業務境內外分拆的可行性,依此擬定所屬控參股子公司分拆上市的方案。」

儘管劉益謙對該筆指向「分拆上市」概念的投資信心滿滿,但有關政策導向卻漸漸轉變。

2010 年3月底,證監會有關人員表示,「明確允許」境內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創業板上市,但需滿足六大條件。同年9月,有關人士又表示,創業板原則上「不鼓勵」 分拆上市,只有主板一些大企業滿足特定條件,才可申請創業板分拆上市。及至11月,監管層稱,「從嚴把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創業板上市。數月內,政策 態度逐步趨嚴。

2011年,一度被市場炒得火熱的「分拆上市」概念隨著監管層態度的變化成為浮云,同方股份的分拆計劃就此觸礁,2010年11月,曾攀至31.57元的同方股份應聲回落。

截至目前,同方股份分拆上市杳無音信,因2011年5月實施10轉10股派1元分紅除權,2012年4月12日,該股僅為9.69元。

劉益謙緊急清倉

儘管劉益謙2010年底便已得知巨額投資或被「分拆上市」概念撞腰,但因其受讓比例超過5%,必須鎖定半年才能在二級市場買賣,否則其所有收益歸公司所有,這也讓劉益謙難以及時脫手。

2011年6月27日,等待實施完同方股份上述高轉增的分紅和其股份半年鎖定期解禁後,劉益謙便迫不及待地開始清倉行動。公告顯示,當日,劉益謙售出80萬股。

「劉 益謙此時僅售出80萬股是故意為之。」上述私募人士告訴記者,送股後,持有1億股的劉益謙最初微量減持,是為規避有關政策紅線,為之後的大規模拋售做準 備。完成上述減持後,劉益謙持有的同方股份佔其總股本的比例由5.03%降至4.99%,「規避了有關持股份額超過5%的股東減持需及時披露的規定」。

果然,2011年第三、四季度,劉益謙開始大規模減持。

同方股份2011年三季報顯示,劉益謙當期共減持4731萬股,截至當年9月末,其僅持有5189萬股,佔總股本的2.61%,從二股東滑到第三。

2011年四季度,劉益謙和他所持的5000餘萬股完全消失在前十大股東之列。

按清倉時間段的股價計算,劉益謙斥巨資投資的同方股份似乎並沒有給他帶來預期投資收益。

同 方股份除權後,劉益謙投資成本約10.45元。2011年6月27日,劉第一次減持日的最高價僅10.67元;2011年三季度,該股均價僅9.4元,高 摸11.47元,低探7.78元。2011年四季度,該股繼續走低,最高10.46元,最低僅有6.97元,均價約8.5元。

這意味著,如按其減持期間的均價計算,劉益謙10.5億元投資,即使加上現金分紅500萬元(稅前),其賬面資產也不到9億元。

「按有關股價,劉不虧損的可能性較小。」上述私募人士坦言,雖然劉的成本為21元/股(除權前),但加上投資團隊的人力成本、交易費用、時間成本等,其在同方股份中的該筆投資成本在23元/股之上,除權後約每股11.5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64

分拆攤薄華懋股權 陳振聰暗戰華懋慈善基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8/wMNDA2XzQ2MjIwMw.html

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因為和「龔如心爭產案」扯上關係,而備受關注。

6月25日,宏霸數碼(0802.HK)擬發行價值8870 萬港元的可換股票據(可轉債),用以收購一家名為MGIE(下稱:妙格)的遊戲公司55%股權的議案獲得通過。

具 體而言,宏霸數碼若未及贖回股權,妙格可將該票據兌換成1.04 億股或17.46%的宏霸數碼股權,並將一躍成為其最大股東。而目前的最大股東,華懋慈善基金以Veron International Limited公司名義持有宏霸數碼的13.31%的股權,將被攤薄至10.99%。

值得注意的是,曾鬧得沸沸揚揚的「龔如心爭產案」主角——陳振聰和華懋慈善基金的名字均出現在宏霸數碼的大股東名單中。

「這 (宏霸數碼)是一家以融資為目的的上市公司,資金可能用作支付陳振聰應付官司的部分費用。」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本報透露,購買妙格後,華懋慈善基金 將陷入比較被動的狀態:如果華懋慈善基金出錢將股權買回,實則在為其對手——陳振聰的訴訟費用買單;如果不贖回部分股權,則華懋慈善基金的股權將面臨被攤 薄的局面。

華懋集團方面發言人稱,集團曾向股東發佈公告,表示由於宏霸數碼仍未召開股東會議,因此對此事暫不予置評。

不簡單的實體公司

宏霸數碼不像一家簡單的實體公司。

2010年7月,宏霸數碼曾宣佈旗下股份1拆20的分拆議案失敗。當時,大股東華懋慈善基金約持有6566萬股,反對票與該基金持股量大約一致。

2012年,分拆計劃捲土重來。

6月25日,宏霸數碼收購妙格55%股權的議案,在馬來西亞舉行的股東特別大會上獲約68%的支持票正式通過,收購價格為8870萬港元。截至去年12月底,該公司已發行股份4.93億股,但25日參與投票的票數總額僅為2.08億股。

消息人士稱,妙格公司在2010年前曾出現負資產90多萬港元;2011年才開始扭虧為盈,全年營業額為1000萬港元左右,利潤為400多萬港元,其中一部分收入仍未回收。截至今年2月,該公司的應收賬款約為700萬港元。

令人不解的是,宏霸數碼是一家上市的生物識別和射頻識別(RFID)產品及解決方案供應商,卻計劃斥巨資收購一家財務狀況如此的手機遊戲開發公司。

聯交所數據顯示,目前,宏霸數碼的幾位大股東分別是Veron International Limited、林學沖、莊日傑、龔如心、The Offshore Group Holdings Ltd.、陳振聰及譚妙清等。

1999年,由幾家企業合併成立的宏霸數碼,當時的投資者中就包括龔如心和陳振聰,而龔如心投資約佔該公司股權的21%。龔如心去世後,這家公司成為支持陳振聰在與華懋家族爭產的經濟支柱之一,上述業內人士稱。

華懋慈善進退兩難?

2007年,龔如心病逝後,陳振聰自稱是龔的遺產唯一受益人,由此掀起與華懋慈善基金會爭奪千億元遺產案的序幕。2010年,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華懋慈善基金一方勝訴,繼承龔如心的千億遺產。

宏霸數碼的股價也應聲下落。自2010年1月15日曾高達的11.96港元,下跌至目前的不足1港元。

在此期間,為了支付高額的訴訟費,陳振聰一直通過拋售宏霸數碼套現。聯交所數據顯示,2009年10月,陳振聰擁有的股權份額為23.22%。8次拋售套現後,其目前持有的宏霸數碼股權僅為13.31%。

消息稱,截至今年5月底,香港高院判決稱,陳振聰需要支付華懋慈善基金約8000萬港元的訴訟費,這一數字恰與收購妙格的集資額差距不大。

面對宏霸數碼近年的拆股佈局,華懋慈善似乎進退兩難。

上述業內人士稱,如果華懋慈善選擇保護股權,則需要購買更多股份。然而,這種情況下,華懋慈善是在變相將自己的錢貢獻給陳振聰,以償還其對華懋慈善欠下的訴訟費。如果選擇不購買更多股份,華懋慈善的股權將不斷被陳系股東攤薄。今後,宏霸數碼或面臨被陳系股東變賣的結局。

聯交所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30日,華懋慈善持有7家港股公司主要股權,分別是丹楓控股、安寧控股、宏霸數碼、香港資源、博富臨、北海集團及時富金融。在這7家的持股份額中,宏霸數碼僅位列倒數第二。

「面對上述境況,華懋慈善能做的,其實比較被動。」上述業內人士認為,華懋慈善若對此決議有異議,則可選擇證監會投訴;或調研項目,證明上述收購項目存在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0

新聞集團分拆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25

  從澳大利亞阿德萊德一張報紙起家的傳媒大亨默多克—沒能保住他的傳媒帝國。


  6月28日,新聞集團董事會批准了該集團有關分拆旗下兩大業務板塊的計劃。


  新聞集團預計耗時一年,將旗下的出版業務和娛樂業務分拆為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並繼續運作。分拆完成後,默多克將繼續出任這兩家公司的主席,並擔任娛樂業務公司的CEO。


  新聞集團旗下的出版業務包括《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等170多家報刊、圖書出版公司及教育業務;娛樂業務則包括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福克斯廣播公司等。


  早在多年前,新聞集團內部多位高管就開始向默多克建議實施拆分計劃,但默多克始終持否定態度。默多克多年來一直在堅守他的傳媒王國的完整性。


  但近來英國的《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令默多克在英國的報紙業務受到重創,並繼而影響到了整個新聞集團的聲譽。這一事件也徹底打破了其鼓吹的「報紙業務與娛樂業務互相強化與協助」的平衡。


  這麼多年娛樂業務在不斷強勁增長,而出版業務卻好像什麼也做不了。


  從2008年到2011年,集團娛樂業務利潤增長13%,而出版業務在此期間利潤下降了26%。2012財年前三季度,娛樂業務更是貢獻了近75%的營收和90%左右的運營利潤。根據美國報業協會預計,在過去5年,全行業的報紙廣告下降了50%左右。


  新聞集團此舉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摩托羅拉的分拆行動,這一分拆同樣將公司曾經較為強勢但後來卻陷入泥潭的業務剝離出來。摩托羅拉經歷過尋找買家到自己經營的過程,但最終,摩托羅拉移動業務—也是摩托羅拉得以起家的業務—還是被谷歌收購。


  默多克否認了將出售分拆後的出版公司。他正著手為新的出版公司組建管理團隊。《華爾街日報》的主編羅伯特·湯普可能會是首席執行官的最佳人選,他是默多克的心腹之一。而《華爾街日報》近年來在新媒體上亦表現不?俗。


  為了留住出版業務的投資人,新聞集團管理層決定給分拆後的出版公司一張為零的資產負債表—摩托羅拉也曾這麼剝離過移動業務的負債。


  默多克給投資者的承諾是,他將通過數字化方面的投資來重振出版業務,並發起新的收購。但在此之前默多克的數字化嘗試《The Daily》也未獲得市場青睞。


  儘管默多克本人信心十足,但股東們可現實得多。出版業務現在等於失去了保護傘。默多克不再兼任出版業務的CEO了。


  「為了使出版業務在接下來兩至三年內穩固,他們將不得不縮減開支,不管是裁員或是可能剝離一些報紙比如倫敦的《泰晤士報》。」美國市場調研公司Outsell新聞業分析師多克特說。


  要想保全整個出版業務集團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些施行分拆計劃的傳媒大佬們


  麥格勞-希爾(McGraw-Hill)公司


  2011年9月,標準普爾的母公司麥格勞-希爾(McGraw-Hill)分拆為金融和教育公司。前者保有標準普爾的評級和指數業務;後者經營教科書出版業務。當年,教育公司就展開了大規模裁員和縮減開支計劃。


  維亞康姆


  2006年初,媒體巨頭維亞康姆集團一分為二,分成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維亞康姆兩家上市公司。其中CBS負責廣播電視業務;而新的維亞康姆公司則專注有線娛樂業務,包括MTV網絡、BET、派拉蒙電影及家庭娛樂等。


  分拆未立即給上述兩家公司帶來更好看的財務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