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收破銅爛鐵窮小子 拚出中國A股上市250億富豪 亞洲再生鋁大王 黃崇勝 貪婪是阻礙成功的魔鬼

2012-4-30  TWM



怡球金屬,這家對台灣人而言很陌生的公司,卻是亞洲最大的再生鋁供應商。從汽車、刮鬍刀、儲存資料的電腦硬碟,到家中裝修需要用的手動工具,全得仰賴怡球 生產的再生鋁。黃崇勝,這位曾經被迫出走台灣的高雄漁戶窮小子,是如何翻身掙得如今地位?

撰文‧何清頤 攝影‧劉咸昌四月二十三日,台灣百大富豪排行榜中擠進一位新面孔,他是怡球金屬資源再生集團董事長黃崇勝,他與其家族以新台幣約二五○億元身價,躋身台灣 前五十大富豪,身價進逼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

就在這一天,怡球金屬在中國上海A股主板掛牌,當天股價上漲逾一六%到人民幣十五.一四元。黃崇勝家族所持有怡球逾七成股權、超過三億張的股票,立刻轉化 為新台幣二五○億元的財富。

怡球金屬,對台灣人而言相當陌生,因為這家公司並未在台灣設立工廠,甚至連辦事處也沒有;但在全球工業鋁市場,這家公司卻是赫赫有名,怡球是全球前三大、 亞洲第一大的再生鋁供應商。

去年營收規模超過新台幣二五○億元,再生鋁年產量達三十二萬噸,若以目前每輛汽車使用一一○公斤再生鋁計算,怡球年產量足可生產近三百萬輛汽車。

日本超過三成的再生鋁進口得仰賴怡球,知名汽車大廠包括豐田、本田、日產與三菱等,都向它購入再生鋁以生產汽車引擎等重要零組件,日本《產業新聞》因此稱 怡球為「日本汽車工業的重要夥伴」;此外,黃崇勝生產的鋁不只可以當汽車的原料,全球近七成的硬碟供應商都是怡球客戶,怡球的再生鋁還能用在飛利浦的刮鬍 刀、博世的手動工具,而且松下的家電產品上都看得到。

童年活在負債之中

充滿危機意識 窮鬼立志翻身當全球億萬消費者開著嶄新的拉風汽車、打開吸塵器、用電腦上網時,背後都有這位「亞洲再生鋁大王」──黃崇勝的貢獻,這位不為人知的台灣新富 豪,為了迎接這一天,他已經默默打拚了三十年。

今年五十五歲的黃崇勝,出生在高雄縣永安鄉(現為高雄市永安區)的漁戶人家,從小困頓的環境,促使他常暗地發願:「將來一定要做大生意,當大企業家,改善 家裡的經濟環境。」永安,原是高雄沿海最小的鄉鎮,由於所處海岸線是沙洲、潟湖遍布的區域,因此發展出內海養殖魚塭產業,不過,魚類撈捕工作向來是靠天吃 飯,收入並不穩定。

黃崇勝的童年,就處在這樣的環境。一場風災,就讓養殖虱目魚的父親一年的辛苦全泡了湯,得再四處借錢,才能從頭來過,一次失利,經常得讓黃崇勝父親再努力 三年,才能將債還完。永遠還不清的債,永遠靠天吃飯,危機意識自小就存在黃崇勝心中,他最記得母親說的一句話:「絕不能失信於人。」,因為,養魚不是大賠 就是大賺,大賠就得靠借貸才能翻身,不能失信,才能東山再起。

初入廢五金業受挫

受限台灣法令 被迫轉戰馬國因為窮,黃崇勝高中畢業就當兵去了,希望能盡快退伍幫助家裡。因為學歷低,他只能從事倉管員的工作,退伍後好長一段時間,黃崇勝的月薪就只有 四千八百元。窮小子,縱有企圖心,但找不到翻身的機會。

直到二十五歲那年,黃崇勝在朋友的帶領下從事廢五金買賣,他笑說,「從此一腳踏入『歹銅舊錫』(台語:破銅爛鐵)行業」。投入廢五金買賣行業不過兩年,黃 崇勝就累積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八○年代,正值台灣工業高速起飛的年代,對於合金原料的需求殷切,黃崇勝自東南亞購入廢五金再轉手賣出,光賺取中間價差,就 讓他在短短兩年間,賺進超過一百萬元。

未料,政府一道新法令,讓黃崇勝中斷了繼續在台灣發展的機會。

八○年代初期,高雄市政府為整頓廢五金行業,要求相關業者必須進駐當時才剛啟用的高雄大發廢五金事業區,同時還規定,必須購入一定規模的土地與廠房,才能 申請進駐。這道法令對於才嘗到甜頭的黃崇勝而言,無疑是如高牆般的門檻,他被迫結束台灣才剛起步的一切。

當地的廢五金業者,一時如無林之散鳥,四處亂飛。當時,與黃崇勝相同處境的高雄廢五金同業有上百家,多數選擇到中國發展,惟有黃崇勝到馬來西亞重啟爐灶。

異鄉打拚從零開始

兩天睡三小時 圖釘刺腿提神理由是,經營廢五金貿易的經驗告訴他,當地日本企業有購買鋁合金需求,然而當地卻無任何業者具供貨能力,日本業者全數向國外購買。馬來西亞, 成了黃崇勝再出發的據點,當時,黃崇勝才準備結婚,結婚前一天,岳父還問他的妻子:「真的不考慮換個人嫁嗎?」一百萬元,對當時的黃崇勝而言,可能是父親 養殖虱目魚十年都賺不到的金額,已經是非常大的數目了,但到馬來西亞卻等同從零開始,黃崇勝購入一英畝土地後,已所剩無幾,只能住在工廠的夫妻兩人,有長 達一年半的時間打地鋪睡覺。

因為沒錢,黃崇勝連基本的金屬熔燒設備都買不起,他土法煉鋼,從台灣買了十幾頂阿兵哥的頭盔,再焊接一根鋼管,就充當舀鋁湯的勺子;因為沒錢,黃崇勝買 料、送貨全都自己來,怡球工廠位於馬來西亞南部的柔佛,而當地的廢五金回收業者與客戶全在吉隆坡一帶,單趟車程就得花上快六個鐘頭。

每晚十點工廠收工後,他與妻子就開夜車直奔吉隆坡,凌晨三點多向廢五金回收業者購入廢料後,再拜訪客戶,每兩天只睡三個多鐘頭的日子,黃崇勝整整過了五 年。他回憶:「當時車子上都會擺圖釘,開車快睡著時,我就拿圖釘刺大腿內側。」

砸重金買關鍵儀器

讓「流氓條」標準化 搶大客戶這五年時間,黃崇勝還經歷了股東間因經營理念不合被迫拆夥,只好獨資經營。自立門戶的第二年,又遇上馬國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且由於鋁合金產品 不受馬國保護,進口零關稅,黃崇勝在馬來西亞的起步可說相當艱苦。

直到一九八九年,黃崇勝做出一項攸關怡球未來的重大決定。他投資數百萬元,就只為購買一台光譜分析儀器,這不過是一套檢測設備,對提高生產效率毫無幫助, 且價格已相當怡球過去五年獲利的三分之二。

當時的怡球還不過是年產量一、二千噸、十來人的小工廠,但這台儀器,卻能清楚檢測出怡球所製造再生鋁的含量,也因為這套設備,怡球終於靠著「合格品」打進 設廠於馬來西亞的日本客戶。

雖說是看準馬來西亞當地日本企業有再生鋁需求,才到馬來西亞設廠,然而怡球真正做到這筆生意,卻已經是五年後的事了。

這一步跨出後,怡球開始實現計畫性生產,因為是與大型客戶做生意,因此怡球能知道大型客戶的產量規畫,黃崇勝開始敢大膽向當地銀行融資,生意因此越做越 大,從一九八九年起三年內,怡球的鋁合金產量增加近兩倍。

馬來西亞當地台商形容黃崇勝,「他總是做好準備,才會跨出下一步。」當同業全處心積慮帶著「流氓條」(未經檢測、含量標示不明的再生鋁)試圖向日本企業兜 售時,黃崇勝卻是等到賺夠錢買進光譜分析儀後才闖關;當同業無不想盡辦法向當地銀行貸款擴充事業時,黃崇勝卻是確定未來訂單無虞才行動。黃崇勝十年磨一 劍,就為在最對的時機出擊。

一九九五年,怡球先取得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註冊,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家在全球最大金屬交易所進行買賣的業者;隔年,怡球新廠啟用之際,公司也順利在馬 來西亞掛牌。

隨著產量快速增加,怡球碰上一個問題,在於馬來西亞當地的廢五金已不敷怡球需求,當時怡球幾乎已囊括馬來西亞逾七成的廢五金量,但來自客戶端的需求仍遠大 於此,「gap(落差)至少有三成」,空有訂單,也有資金,竟然沒子彈打仗,成了怡球掛牌後的困境。

黃崇勝決定再向外跨出一大步,他向歐美市場購買廢五金,「越先進的國家,回收系統越成熟,而且,先進國家所產生的廢五金也才最多。」他清楚,怡球要做大, 不只是客戶全球化,還得採購全球化。

為此,黃崇勝曾經自己一個人開著車在美國四處尋找廢五金供應商,一待就是半年。怡球也開始培養採購團隊,派駐美國各地,親自考察每個廢五金回收場。從黃崇 勝的採購全球化念頭開啟,直到怡球在美國設立公司,又過了五年時間。「不貿然行動,我要讓怡球的每個決定都是有把握的。」黃崇勝說道。

在馬來西亞掛牌後的第三年,怡球已是東南亞最大的再生鋁業者,但距離世界級舞台還相當遠,而當時,台灣的再生鋁龍頭廠商──紐新鋼鐵與峰安金屬,年產量都 較怡球多出一倍以上,簡單來說,當時的怡球也不過是地方之霸。

怡球幹部就說,那幾年怡球的例行月會,黃崇勝討論的永遠都是,「要如何做到亞洲第一、世界第一。」對他而言,東南亞最大再生鋁業者這個稱號,只不過是怡球 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逗點,離終點還很遠。

經營心法一:不貪

忍住價漲誘惑 安度金融風暴一九九七年,對全球再生鋁產業是個轉捩點,那一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市場供需缺口從前一年的供不應求,一八○度反轉,由於前一年景氣大好, 許多再生鋁業者擴張信用融資搶貨、備貨,在這時全栽了跟頭。

當時國內的紐新鋼鐵與峰安金屬,就因為槓桿操作過大,全在這一波景氣反轉下退出競爭行列。一九九八年,紐新鋼鐵傳出跳票,當年底紐新的約當現金僅有六千多 萬元,存貨竟高達三十四億元,紐新因資金周轉不靈,最後只能以下市收場;峰安金屬甚至以開立假發票、會計作帳等不法行為,試圖掩飾公司虧損。這波亞洲金融 風暴,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再生鋁業者關門大吉,且多數是如紐新、峰安或怡球般的中型工廠。

怡球為何能躲過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黃崇勝只用了兩個字說明:「不貪」。金融風暴前一年的景氣太好,再生鋁價格不斷飆漲,導致紐新、峰安等業者在手中 明明沒有訂單的情況下,卻仍勇於借錢大買廢料,惟有怡球卻仍緊守採購原則,維持最多一成的廢料準備量。「不貪,只是賺多賺少而已,至少不會賠錢。」他說 道。

「紐新、峰安的邏輯是,依照他們的專業判斷,鋁價格肯定還會上漲,因此就算找不到客戶,也能拿到交易所賺價差。」一位再生鋁業者分析道。他稱這是「魔鬼的 誘惑」,因為「紐新、峰安夠專業,認為價格一定會漲,要他們忍住不出手,這並不容易。」他嘆道,「但往往這種專業,最後會害死他們。」問黃崇勝為何能忍住 「魔鬼的誘惑」?他先回了一句,「失敗為成功之母,那是騙人的,像我們這種人,失敗一次,就什麼都沒有了。」他坦言,因為學歷低、出身窮,讓他凡事「先想 敗,才想贏」。「我不是沒想過賺價差,但想到如果賭錯一次,可能就得回去養魚,就算了。」黃崇勝再說了一句:「本業才是王道,沒有本業,什麼都是假的。」 這聽來像是經營事業再簡單不過的事情,然而,這項「王道」在這個行業卻很難,因為金屬價格波動太大,「魔鬼的誘惑」無所不在。

經營心法二:寧吃虧

賠錢也接單 讓客戶高度信任一九九七年,對再生鋁業者的另一個考驗是:美元持續貶值。這意味著,每筆鋁合金交易都是賠錢生意,而且做越多就賠得越多。

原因在於,廢五金回收行業是寡占市場,又由精打細算的猶太人把持,如怡球般的再生鋁業者,須拿現金購買廢料,而交貨卻是至少三個月後的事,美元在短期間劇 貶,就會導致成本高過售價。

劇烈的匯率變化,加上全球鋁合金市場急凍,「反悔訂單在當時是稀鬆平常的事。」黃崇勝指出。然而,當時的怡球,卻是對每筆廢料下單絕不取消,同業這麼說黃 崇勝,「講出口的話,他一定做到。」甚至,同業取消的部分訂單,他還照單全收,明明知道是賠錢生意,怡球卻還願意做。也就在那一年,怡球取得廢料回收廠的 高度信任。

「這行業絕大多數時間是賣方市場,廢料廠有選擇供貨對象的權利,小廠經常會被欺負。」黃崇勝不諱言,怡球也曾碰過買進十個貨櫃廢料,進工廠打開才發現,每 個貨櫃都塞滿一半的海沙,只有靠貨櫃門口的才是廢料。難道不能要求退貨?黃崇勝回答,「多數時候,廢料廠根本不承認。」秉持「不貪」原則,讓怡球躲過一九 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寧可吃虧的作法,更讓猶太人大開眼界,逐步取得廢料供應商的高度信賴。站穩腳步後,怡球在○一年到中國設廠,進入企業擴張期,到中國 的頭八年,怡球的再生鋁年產量,只成長約七成,之後即展現一鳴驚人之勢,最近四年,產量飆升將近三倍。

這段期間,雖經歷○八年全球金融海嘯,鋁價在一年內跌到剩三分之一,怡球依然能維持每年獲利,還因此取得銀行的高度信任,目前怡球在馬來西亞與中國總共取 得三百億元的貸款,且全數為信用貸款,這也讓怡球在再生鋁這個具高度資金門檻(採購廢料須以現金支付)的行業中,持續領先同業。

赴中國大展身手

A股掛牌 要當在地最大業者○八年,黃崇勝決定捨馬來西亞,到中國市場一展身手。從○八年底自馬來西亞下市,到今年四月二十三日在中國上海A股掛牌,黃崇勝花了將近 四年的時間,「就算用走的,從吉隆坡都走到上海了。」他笑說。

到中國掛牌,是因為黃崇勝有更大的夢想要執行。明年起,他要往上游走,怡球將在中國建立廢五金資源回收系統,他希望能成為中國的SIMS(SIMS為全球 最大的廢五金回收業者,年營業額超過新台幣二千五百億元),屆時,怡球將不只能生產鋁合金,還能生產其他各類再生金屬產品,「往上游做,就像台塑蓋了六輕 之後,就能多出至少五十個產品線。」出身台塑集團的怡球總經理陳鏡清說道。

因此,怡球的下一個動作,除要持續興建新廠,預計三年後,怡球的再生鋁年產量將再翻倍外,未來將會在中國一級城市設立廢五金回收場,並在長江、黃河沿岸設 立內陸河運碼頭,建立自有船隊與車隊,讓怡球目前所在地江蘇太倉港,成為中國最大的廢五金終點站。

「做大一點,不要讓人趕上。」這是黃崇勝經常對怡球幹部說的一句話。即使已經成為亞洲第一的再生鋁廠,但他仍不滿足,黃崇勝的目標是,一條龍生產,進而成 為再生金屬產品的全方位世界級供應商。

「台塑五人小組」推動怡球高速成長從2008年到現在短短4年,怡球金屬的再生鋁年產量成長2倍,一路從中國最大,衝到亞洲第一,營收三級跳的背後竟有台 塑的影子,亞洲最大的回收鋁公司與台灣塑化龍頭有什麼關係?

原來,由怡球總經理陳鏡清領軍的「台塑五人小組」是高速成長的幕後功臣。「台塑五人小組」在4年多前加入怡球,平均年齡超過60歲,最年長者已有67歲。 在加入怡球前,「台塑五人小組」在台塑集團都擔任重要職務,陳鏡清曾是台塑總管理處電腦處處長,後來擔任台塑網中國區總經理,強項是ERP(企業資源規 畫),還有台塑重工前廠長,以及專長於自動化設備的人才。

為延攬「台塑五人小組」,黃崇勝可是煞費苦心,他等了陳鏡清足足3年,才等到他點頭答應,與黃崇勝共同打拚。陳鏡清回憶,這3年,黃崇勝每星期都會隻身親 赴江蘇昆山向他請益,最後是黃崇勝一句「王永慶都做到90幾歲,你想什麼退休?」激將法,才說動他。

陳鏡清原本只想當顧問,但黃崇勝堅持不行,「無權,你就不能施展。」他說道。進到怡球的第3天,黃崇勝就將公司的大小章全交給陳鏡清,其他4位台塑退休老 臣,也全由陳鏡清做主延攬,黃崇勝完全授權的態度,也讓陳鏡清甘願賣命。而此次怡球在上海A股掛牌,也為陳鏡清掙得上億元身價,這可是他在台塑幾十年也未 能擁有的。

黃崇勝

出生:1957年

現職:怡球金屬資源再生集團董事長經歷:倉庫管理員、廢五金貿易

學歷:高中畢業

怡球

成立:1984年

主要業務:再生鋁製造

地位:全球前三大、亞洲第一大再生鋁業者重要客戶:日本豐田、本田、日產等汽車廠;飛利浦、博世、希捷等2011年營收:超過250億元2011年獲利: 超過15億元和全世界做生意的一流統籌力──怡球廢料來源、全球客戶與生產商品

主要廢料來源

美國 洛杉磯、紐約、休士頓

澳洲

巴西

工廠:馬來西亞柔佛、中國太倉

供應

馬來西亞

JCY科技:硬碟

中國

東風汽車:汽車

奇瑞:汽車

日本

本田:摩托車、汽車

日產:汽車

豐田:汽車

三菱:汽車

松下:小家電(如電子鍋、微波爐、電暖器等)

普利司通:汽車零組件

日本電產(Nidec):馬達

美國

德爾福(Delphi):汽車零組件蓋茨傳動(Gates):動力傳動機械

荷蘭

飛利浦:

小家電(如果汁機、吸塵器、咖啡機、熨斗等)

德國

博世:手動工具

台灣囡仔離鄉背井 拚出亞洲最大──怡球再生鋁年產量與大事紀

初創期

1984 怡球金屬成立

1993 新廠設立,年產量超過1萬噸

成長期

1995 怡球品牌進入倫敦交易所1999 東南亞第一再生鋁廠

2001 怡球中國成立

擴張期

2005 怡球美國成立,實現採購全球化2008 在馬來西亞下市,公司完成重組2010 中國第一再生鋁廠2011 亞洲第一再生鋁廠

45萬噸(估)

2012 4月23日在上海A股掛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66

專訪德國再生能源之父 費爾:市場自由化 綠能發展才有生機 楊卓翰


2012-6-11  TWM




台灣在二○○二年的《環境基本法》已經揭示廢核目標,但十年後核四仍準備運轉。

《今周刊》專訪德國再生能源之父費爾,他說,台灣九九%的能源都仰賴進口,從經濟層面來看,發展再生能源是台灣唯一的出路,但前提是必須讓電力市場自由化。

撰文‧楊卓翰 攝影‧吳東岳「我不懂,你是說台灣已經在二○○二年決定要廢核,但是你們的總統準備要讓另外一座核電廠運轉?」在德國國會辦公室裡,費爾議員(Hans-Josef Fell)的表情非常困惑。

發展再生能源,原料才不須全面仰賴進口費爾是德國綠黨議員,也是德國《再生能源法》的起草人,有「再生能源之父」之稱。他一生致力於廢核,而他所起草的法 案在二○○○年通過,從那時開始,德國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從五%迅速成長到今天的二○%,成為他最著名的成績單。但他卻對台灣的情況皺了眉頭。

「我知道,他們說核能只是階段性的,等台灣替代能源發展成熟,自然就會除核,對吧?」費爾想了一下,準確地說出台電的一貫說詞。「然後,你們的再生能源十 年來停滯不前,對吧?」他再一次說對了。根據台電數據,去年綠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四.一%,而綠能占總能源供給更只有○.四%,與十年前幾乎無異。

費爾熟知這套劇本,因為當年他在德國推動再生能源時,也遭遇到一模一樣的阻礙。如今德國已經決定在二○二二年廢核,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更已經超越核能。德國是怎麼做到的?

「我想你們還沒理解,從經濟層面來看,再生能源是台灣唯一能走的路。」在德國政壇為綠能及廢核發聲超過三十年的費爾說。

以他的經驗,政府總是偏好傳統能源,因為傳統能源的既得利益者太龐大;而大型電力公司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自然想盡辦法排擠再生能源。「因為傳統能源只會越 來越貴,綠能長期來說終究會比傳統能源便宜。」費爾進一步解釋:「太陽光和風都是免費的,再生能源只需要設置成本。二○○六年要價三萬六千歐元的太陽能光 電板,現在中國製造的價格只要一萬六千歐元。但是石油、煤礦、鈾礦這六年來漲了多少?」費爾聳聳肩。

這個問題,台電最清楚。按照台電說法,近日的電價調漲就是反映長期以來的國際原物料上漲,台電無法再供應便宜的電價。「你們還沒發現,所謂的便宜電價,其 實是長期以來政府對採購的巨額補貼嗎?在德國,全部能源補貼最高的不是再生能源,而是煤礦進口。」面對不斷上漲的國際原物料,九九%能源都靠進口的台灣, 再生能源是唯一出路。

發展再生能源,必須先將市場自由化但發展再生能源談何容易?台灣早在二○○九年就通過師法德國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根據台電資料,去年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比率仍只有四.一%。德國又是如何做到二○%的成績?

「你的電力市場一定要先自由化。在德國也一樣,傳統電力獨占者絕對不會自己行動。我們兩家最大的電力公司E‧ON和RWE,過去十年生產的再生能源不超過 八%。你一定要引入新的玩家。」「大公司絕不可能放下既有的傳統思惟。」費爾舉電腦產業為例:「一九四三年,IBM總裁湯瑪斯.沃森(Thomas Watson)預言:電腦絕不可能普及,全世界不會超過五台。今天大型電力公司也在說一樣的話:再生能源絕不可能普及。」費爾指出了再生能源最核心的精神 「去集中化」:「不會再有集中的大發電廠,每個家庭本身就是一座發電廠。我家從一九九一年就裝了太陽能板。今天我的房子用太陽能板生產的電超過我的用量五 ○%,我還賣了很多電出去。」費爾的《再生能源法》主旨正是如此。「要讓再生能源發展,你也需要制定遊戲規則,鼓勵大型發電業者以外的小型供電商投入市 場。」事實上,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就有這樣的企圖,但是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仍然一籌莫展,這又是什麼問題?

確保廠商投報率,才能健全產業發展「台灣的製造商競爭力很強,我家的太陽能板就是從台灣進口的。」費爾首先釐清問題:「台灣空有設備,無人發電,最大的問 題,就是市場沒有足夠的誘因。」「《再生能源法》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證讓綠能發電商能獲利。」發電商的目的,就是賣電,但綠能發電還在初期階段,投入成本 相對大;為了讓廠商願意投入市場,政府就必須干預,特別提高再生能源的購買電價,也就是「回饋電價」。「這個回饋電價一定要夠高,確保廠商的投資報酬率, 才會有人肯發電。」對於台灣版的《再生能源法》,費爾直指:「因為你們的收購電價太低了。」以風力發電的成本為例,一度電約二.三元台幣,但台電一度電的 收購電價為二.六元台幣,廠商幾乎沒有獲利空間。也難怪台灣唯一一家德商風力發電公司英華威(Infra West),揚言要在法令通過後退出台灣市場。

反觀德國,在風力發電上給予相當於四元台幣的優渥誘因,讓德國的風力產業連帶背後機具、電網、金融保險的龐大產業鏈一起蓬勃發展。而《再生能源法》帶來的龐大商業利益,可以在布萊梅舉辦的離岸風力產業峰會上看到。

德國總理梅克爾全力發展綠能,計畫興建占地約五千平方公里的離岸風力發電廠,空前規模,讓峰會上的二百多位廠商代表個個興奮不已。在台上發表演說後,穿梭 於人群之中寒暄的前社民黨參議員,西北綠能產物保險(Nordwest Insurance)的董事總經理溫德斯博士(Dr. Patrick Wendisch)更是如此。

在商言商,溫德斯毫不諱言:「我可以向你說一百個風力發電有多棒的理由,但對這個產業來說,沒有投資報酬率就不用談。」他指出:「在回饋電價之下,廠商可 以自行研發,只要提高發電效率,利潤就能擴大。這些研發不用政府出力,市場機制自會運作。」這正是費爾的《再生能源法》激起的效果。惟有廠商願意投資,民 眾才有綠電可用。台灣若不先將電業自由化,並提供綠能產業足夠誘因,英華威不會是唯一退出的廠商,而核電可能永遠無法從這個島上革除。

只靠一套法案,啟動德國綠能德國《再生能源法》六大重點:1. 保護獲利,降低投資風險《再生能源法》保證以高於一般價格優先收購綠能電力,稱為「回饋電價」,期限長達20年。價格以廠商每年能獲利7%為計算基礎。

2. 不靠政府公庫,使用者付費「回饋電價」絕不讓政府出資,不用申請預算,而是電業者直接將電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電力消耗大戶永遠負擔最多,獎勵省電的一般民眾及企業。

3. 回饋電價逐年減低,最終退場隨著技術成熟,初期投資風險降低之後,回饋電價將逐年降低。政府預計在2030年,再生能源的成本就會開始低於傳統能源,價格干預也能退場。

4. 法條簡單,全民可參與法令淺顯易懂,老百姓都看得懂。而且申請安裝過程簡單,最快2至3個月就能安裝完成,也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的主因。民眾除自給自足 外,還可賣電給業者,每度電最高可賣0.5歐元(相當於17元台幣),一個家庭一個月光賣電收入可達400歐元(相當台幣1萬5000元)。

5. 電網義務延伸,普及全國鄉鎮法令規定,電業者有義務讓綠能電力優先並聯。「只要你有綠電,電網業者就必須想辦法擴建電網,讓綠電上網」,不讓傳統大型電力公司有機會排擠綠電。

6. 完整配套

《再生能源法》激勵投資,另外更在其他聯邦法提高石化、核能的能源稅,迫使需求移往綠能。並且放寬綠能發電器材的貸款限額,讓民眾融資程序更加簡便。

找出解決方案 是綠能發達之道「的確再生能源有許多挑戰,但是遇到問題時,你是雙手一攤,還是選擇解決問題賺上一筆?」一家風力機具商舒華茲先生(Thorsten Schwarz)說,「Smart Solution」(智慧解決方案)是德國再生能源界流行的一個詞彙:當遇到問題時,想辦法解決,用這個解決方案再賺一筆。

農夫不願意出租土地讓你裝風電機?「我們有專門協調的法律公司,絕對可以幫你談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好價錢。」舒華茲最近還新安裝了一套葉扇,運用流體力學可 以讓每小時發電量增加三成。「這套技術來自二個工學院的小夥子,現在大概比我還有錢。」問題很多,但是都有解決的方法,「真正的問題是,你想不想解決。」 德國綠能有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舒華茲提出了最重要的問題:「你要解決問題,成為產業領頭羊,還是繼續使用核電,等那不可預防的災害襲來?」費爾 (Hans-Josef Fell)

現職:德國綠黨國會議員

國會黨團能源政策發言人

事蹟:德國《再生能源法》起草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5

有關Glaucus對於中金再生的質疑 金魚佬投資扎記

http://yuloyulo.blogspot.hk/2013/02/glaucus.html
2013125, 中金再生(773)主席秦志威向國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轉讓3.41億股持股,佔股本29%,總購買價34.08億元.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是國務院直接擁有的企業.
2013128早上, 沽空機構Glaucus Research發表報告狙擊,對其多項運營數據表示質疑, 涉嫌偽造賬目,設目標價為零.
中金再生即時申請停牌, 公司現正安排公告澄清.

本人一般只分析公司的業績, 絕少評論新聞. 然而, 中金再生此個案, 收到一些電郵諮詢, 也作個簡單的回答.

看畢Glaucus 的報告, 當中有6大質疑.

1)     按中國環保局網上的數據, 中金再生及其子公司每年可進口的廢金屬量, 與公司年銷售量差之千里. 其實, 中金再生跟其他競爭者不一樣, 其業務比較偏向廢金屬貿易, 加工部分比較少. 從招股書可見, 中金再生有一澳門子公司中環澳門, 負責”向外國供應商採購廢金屬供中國業務使用或售予其他客戶”, “倘中環澳門所採購的廢金屬在體積、純度及其他要求方面符合客戶的需要,中環澳門亦會直接向外界客戶銷售廢金屬”, 這說明進口公司已是客戶, 而非中金再生進口廢金屬. 其二, Glaucus 30%的生產率推算中金再生需要進口的廢金屬量, 也是令人笑掉牙的推論, 例如中國進口的廢銅平均品位都非常高, 1號銅及2號銅, 品位都在百分之八九十以上, 而且中金再生只進行簡單分類, 絕少用手工拆解.

2)     廢鋼銷售高度集中在某客戶廣州鋼鐵企業集團. 當中Glaucus的銷售數字不知從是根據什麼來源.

3)     比較同業(齊合天地), 中金再生增長高, 員工人數低. 中金再生偏向廢金屬貿易, 收回來的廢金屬一般品位都比較高, 因為其供應商已做了許多拆解的工作. 所以中金再生的毛利一直比同業齊合天地低.

4)     之前CFO離職. 舊聞一則.

5)     主席套現股份, 一就是中節能環保上當, 一就是貪污賄賂. 有色眼鏡之言.

6)     欠銀行貸款57. 中金再生是做貿易的, 一定需要銀行貸款, 而且公司有43億的現金及定期存款, 另加上130億的應收帳(大部分是大國企),Glaucus就隻字不提.

一個靠垃圾報告, 靠可恥手段進行沽空的機構, 因為遠在他方, 很難以法律手段制裁. 唯一對應的方法是股份停牌延長一點, 令其支付利息. 也相信, 股份復牌時, 行家們會齊心買進, 挾死沽空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23

Carl Icahn購入6%股份 戴爾私有化進程再生變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714

Carl Icahn正在增持戴爾並準備聯合其他股東反對私有化,這位激進投資者的介入再加上私募巨頭黑石以及聯想、惠普準備提出新的收購報價,正在使得對這家全球第三大PC廠商戴爾的爭奪戰更加白熱化。

彭博援引消息源稱,戴爾董事會對於創始人Michael Dell 和私募Silver Lake提出的244億美元私有化報價並不滿意,而目前資產管理公司黑石,以及計算機製造商惠普和聯想均有收購興趣。

消息人士向CNBC透露,Carl Icahn已購入接近1億股戴爾股票,佔比約6%。他預計很快將遞交戴爾相關的13D報告。

CNBC稱Icahn很可能將反對創始人戴爾提出的私有化交易,而是尋求該公司通過「槓桿資本結構調整」發放一次性股息,彭博預期該股息的規模將是9美元每股

Icahn行動得到了Southeastern資產管理公司的支持, 後者作為最大的外部股東持有戴爾8.4%股份,並正在積極遊說其他股東反對投票支持私有化交易。

還有一個跡象表明戴爾私有化可能面臨更深層次的挑戰,週三私募巨頭黑石集團表示有興趣提出一個報價。據FT援引消息人士稱,黑石已經簽訂了保密協議,在競購條款期(go-shop period)內查看戴爾的賬目。

戴爾公司僱傭投行Evercore執行競購條款期將在3月22日結束。彭博消息稱全球最大的兩家PC廠商,聯想和惠普均表示有興趣收購,並借此機會查看戴爾的賬目。

但是全球最大的PC廠商聯想收購第三大的戴爾將面臨巨大阻力。FT援引消息人士稱,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認為戴爾屬於美國關鍵資產,CFIUS將會對中國企業的收購設置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33

PE監管再生爭端

2013-04-01  NCW  
 

 

盡管可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但業界仍不希望看到監管規則如此衝突,

令市場無所適從

◎ 本刊記者 劉冉?鄭斐 文不同部委之間對私募股權基金(下稱 PE)監管權限的爭奪再升級。

國家發改委近期發佈的加強 PE 備案監管的通知,嚴禁 PE 涉足公開市場業務,內容與此前中國證監會發佈的創新令針鋒相對。

繼2011年發佈《關於促進股權投資企業規範發展的通知》 的2864號文之後,發改委3月25日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股權投資企業備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下稱《通知》 ) ,下令各地股權投資備案管理部門須6月1日前出台備案管理規則,並稱違規投資的 PE 需要限期整改,否則予以公示以作懲罰。

僅一個多月前,證監會出台《資產 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 (下稱《暫行規定》 ) ,將公募牌照發放給 PE 機構的同時,要求參與二級市場交易累計超過1億元(含定向增發)的 PE 機構赴基金業協會進行基金管理人登記。

PE 以聲譽為立業之本,傳統上認為不需要接受金融監管。在中國,因為可能涉及向國有資金募集,發改委規定了備案制。

在最近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後,國際上開始探討 PE 要加大透明度和接受一定程度的監管,證監會也開始了類似努力,規定 PE 涉及公開市場業務需要到證監會旗下的中國基金業協會備案,由此,證監會與發改委二者誰來監管 PE 的爭議,陷入短兵相接。

面對市場上對發改委行政干涉 PE 投資範圍的質疑,一位接近發改委的業內人士分析,發改委歷來禁止 PE 進入二級市場。他並提出,依照目前中國的國情,嚴防非法集資是監管的重要任務。

“發改委的《通知》對大多數PE 沒 有實際影響,但對於傾向于進行大財富管理嘗試的 PE 而言,可能會面臨監管難題。 ”一位 PE 行業資深律師表示。他亦介紹,PE 機構完全可以使用不同的備案主體在不同的監管機構備案,同一品牌不同團隊備案,在法律上可行。

盡管可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但業界仍不希望看到監管規則如此衝突,缺乏統一的協調,這樣仍會令市場有無所適從之感。 “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聽哪個呢?”一位國內大型PE合伙人無奈表示。

規則衝突

根據《通知》 ,發現股權投資企業和股權投資管理企業參與發起或管理公募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金融衍生品、發放貸款等違規行為的,要通知其限期整改。未按規定整改的,將被列為“運作管理不合規股權投資企業、運作管理不合規受托管理機構” ,並在相應國家或省級備案管理部門網站上予以公示。

這對以聲譽為生命的PE 而言,也不啻為一記重手。

“根據這條規定,對一些有意進行大財富管理嘗試的 PE,將有比較大的影響, ”上述資深律師表示, “按照發改委的通知,對於二級市場的介入可能出現一些不合規定的情況。 ”業界人士透露,鼎暉募集了一隻約40億美元的 QFII 基金,弘毅曾有意收購歐洲德克夏集團(Dexia SA)的資產 管理業務。中信產業基金亦擁有達到十余人的二級市場分析團隊。

一位國內大型 PE 合伙人表示,按照全世界經驗來看,西方成熟市場的PE 均可以自由進入二級證券市場。這是最基本的市場經濟原則,因此證監會的創新是符合潮流的。發改委的做法無疑是與市場經濟的大方向相違背的。

發改委與證監會的規則衝突將給謀 求做大資管的大型PE 帶來的矛盾最大,但這樣的 PE 數量目前並不多。 “開展二級市場業務我們只是內部研究過,但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推進這一業務,因此發改委的政策對我們短期內沒有影響。 ”九鼎投資合伙人吳剛對財新記者表示。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PE 合伙人表示,長期來看,發改委的政策限制了 PE 未來的發展空間。 “如果放開的話,就是多一項業務,多一項選擇,肯定是個好事情。 ”該人士介紹,對於開展二級市場業務,目前只是部分 PE 有些考慮和想法而已,但真正做的很少,大家都在研究、琢磨階段。

根據證監會資管業務的《暫行規定》 ,符合條件的 PE、VC 等其他資產 管理機構也可申請開展基金管理業務,並據產品類別進行備案和監管。業內人士表示,這是一種從過去牌照監管過渡到產品、業務監管的新監管思路。

《暫行規定》亦規定,具有三年以上證券資產管理經驗、實繳資本或實際繳付出資不低於1000萬元、最近三年證券資產管理規模年均不低於20億元的股權投資管理機構(PE)和創業投資管理機構(VC)可申請公募基金管理牌照。

證監會相關負責人在通氣會上亦對財新記者表示,有關 PE 申請公募牌照的具體實施辦法、個人股東發起設立基金等相關問題正在討論研究當中。

一位國資背景 PE 高管對財新記者表示, “發改委相當于把證監會推出的創新政策給否了。 ”他解釋說,如果像證監會那樣放開市場,基金將來都會做得很大。基金做成私募只可以對個別人募集,如果做成公募,就可以聚集大量的資金。發改委的政策對投資業務影響不大,但對募資業務影響很大。 “我們本來是打算接下來要做的。現在發改委不讓做那我們就不做唄。 ”不過,發改委新規未明文禁止PE 參與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這也是當下不少 PE 的主要業務。未來可能出現同時在發改委和證監會備案的基金,或是同一品牌下,不同 PE 和團隊分別到兩邊備案的狀況。

備案兩難

監管條文衝突加大了 PE 行業的市場監 管成本。

“去哪裡備案應由 PE 自己決定,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型 PE 高管表示,該 PE 已成為了中國基金業協會會員,但目前尚未在國家發改委備案。

發改委《通知》明確要求,PE 規 模在1億元至5億元的,到省級備案管理部門備案 ;規模在5億元以上的,限期到省級備案管理部門提交備案材料,並由省級備案管理部門出具初步審查意見,提交國家發改委。並要求各地方發改委、金融辦等部門于4月底之前完成行業風險排查工作,並形成情況匯總 ;最遲于6月底前出台各地方股權投資企業備案管理規則,並將進度與合規情況報于國家發改委。

不難發現,發改委規定的備案時限與證監會發佈的《暫行規定》的實施日期恰好重合。業內十分關注具體執行情況。

“備案本身沒有問題,國內的確存在利用 PE 進行非法集資的監管漏洞,但部際之間最好有協調。 ”另一位大型PE 合伙人表示。他建議,如果 PE 參與二級市場業務,可以在證監會下屬行業協會完成補充備案,發改委備案主要監管PE合伙企業的基本資質。

目前,在全國上千家 PE 管理機構、上萬個 PE 基金(通常一家 PE 管理機構管理多個 PE 基金)中,2012年在國家發改委網站上備案的 PE 基金36家,2013年截至目前18家。

中國基金業協會網站顯示,目前已有鼎暉股權投資管理(天津)有限公司、上海複星創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信並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在內的62家PE管理機構成為基金業協會會員。

對於 PE 而言,在國家發改委備案是獲得全國社保基金投資的必要條件。

2008年,社保基金獲批投資在發改委已經備案的 PE,總體投資比例不超過全國社保基金總資產(按成本計)的10%。

2012年底,全國社保基金總資產已經超過萬億元。

“當時也是覺得有這個機會,就選擇了備案。 ”一位在發改委備案的 PE 合伙人表示。該基金至今尚未獲得社保基金的注資。

業內反映,有數家在國家發改委備案的 PE 並未按規定及時披露基金最新募資狀況與重大投資項目,也獲得了向社保基金募資的資格。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認為,“發改委公佈的政策很難執行,因為沒 有什麼懲罰措施,惟一可要挾的就是向社保基金募資。但多數 PE 本來就拿不到社保的錢。能拿到社保錢的 PE 背景都了得,也不會聽發改委財金司的約束。 ”“如果一隻基金既想在國家發改委備案,又想發公募產品,按照現在發改委的規定,那就是不可能的了。但 PE 如果真發公募產品了,發改委也無約束手段。 ”一位PE界資深人士認為。

投中集團研究總監李瑋棟向財新記者表示,國家發改委此次發佈的通知內容,與2011年發佈的2864號文大致相同,只是強化了合伙制 PE 基金出資人不得超過50位、公司制 PE 基金出資人數量則不得超過200人的基本要求。

監管戰爭

不同部委在 PE 監管上衝突不斷,引發業內熱議。

《基金法》修訂草案二審引起業界極大關注,焦點為是否將私募基金納入調整範圍。陽光私募基金入法得到一致支持,股權投資基金(PE)入法則受到阻擊。發改委等部門曾以 PE 投資運作方式、對管理人的專業資質要求、風險控制都與證券投資基金不同為由,反對將 PE 納入《基金法》 。 (相關報道見本刊2013年第2期報道“證監會滲透 PE 監管” ) 。

《基金法》定稿雖未將 PE 機構明確納入新《基金法》監管範圍,但“證券”的解釋定義權由國務院下放到了證監會。 “如果證監會將‘證券’的定義擴大至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其監管範圍將與發改委出現交集。 ”方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郭強表示。

接近發改委的知情人士透露,發改委此次出台《通知》 ,並未與證監會達成調和意見。

對於 PE 禁止參與二級市場的規定,這位人士表示,發改委主要是考慮到大財富管理混業經營容易誘發風險,而徵信系統的規定則是依據3月15日已經實施的《徵信業管理條例》 。

對於《通知》提出加強 PE 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和徵信機構推薦,一位大型PE 創始人表示, “我認為給 PE 做評級 機構是違反市場經濟基本原則的。私募基金靠的是在業內做項目的口碑、能力,又不是公募,公募還沒有評級呢。靠這種方法監管,完全扭曲了市場的作用。 ”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黃嵩指出,目前中國PE 存在四個事實上的監管部門。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則分別負責監管券商和證券基金的股權投資、信托型 PE 基金以及商業銀行通過海外機構設立的 PE 和保險系 PE。

“PE 立法迫在眉睫,應確認其法律地位、組織形式,以及各方的權利義務。 ”黃嵩說。

發改委確立對 PE 的監管權在先,但對於 PE 而言,鑒於 IPO 退出渠道對其意義重大,PE 機構也很難忽略證監 會的監管,即使通過並購渠道退出,涉及參與上市公司定向增發、上市公司的重組並購等,多項業務仍涉及證監會。

在2月的一次通氣會上,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PE/VC 沒有明確納入新《基金法》 ,證監會已經與發改委等部門進行溝通,儘量統一監管規則和監管標準。從發改委新規來看,雙方溝通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60

英達公路再生「再生」神技(1)

這家公司在星期五開始招股。筆者初步翻過招股書,除了上市後市值達25.27億至35.82億,以扣除其他項目的盈利約1.36億元計算,市盈率在18.54倍至26.28倍之價,至於資產2.42億,定價是非常貴。但除此之外,發現招股書很多值得留意的地方,現在先談談他造數的神技,下一篇再談他們的股東的詭異之處。





這間公司的業務方面,其實包括兩項,一是以判頭及承包商幫助公路鋪上瀝青,二是銷售瀝青的設備,前者其實按項目承包,增長空間一般,所以就加上銷售設備這項業務,數字看來快速增長,使營業額和盈利也高速發展。但招股書好像遮遮掩掩,不太提及這一個項目。實際上,他們是用了合營公司塞貨這個技倆把盈利造起來。

根據招股書的數字,銷售情況如下:



但如果細心看清楚,發現機組銷售突增,那是為甚麼呢?  原來是銷售機組給合營公司的銷售大增,由1台增至7台,使銷售由1台變成8台,帶來的營業額及毛利,由2011年分別1,275.1萬及913.5萬,劇增至2012年的1.04億及7,271.7萬,使該分部營業額及毛利暴升至2012年的1.33億及9,797.5萬。至於銷售予合營的貢獻營業額和收入如下:



如果扣除這些銷售,我們可以來看看對營業額、毛利及純利的效果:


撇除所有合營銷售不計,公司營業額僅增長20%,至3.81億,盈利增長48.8%,較原來的數字大減,至7,966.6萬,實際的但市盈率卻在31.72倍至44.97倍,是非常貴的水平,相信是那些曾經在陳葉馮會計師的人教路才想得出的東西。希望大家留神,不要被表面上的高增長所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61

英達公路再生(6888)「再生」神技(2): 股東篇

上一篇談及他合營塞貨造盈利的技巧,今期談談股東的奇怪之處。

(1) 家族股東的持股吊詭之處
家族成員股東包括施安娜、施韻雅、施偉鵬,都是老闆施偉斌的兄弟姊妹。

在「歷史及企業架構」一節,其實只是提及家族成員轉讓的過程,並無提及原因。最初他們的股權施偉斌轉讓予Rank Best Holdings Limited及Best Venture Holdings Limited持有,後來股東重組,股權拆散至個人持有,可能主要因為股東結構變化固定的問題。

在一輪重組及上市之後,施安娜、施韻雅及施偉鵬分別透過Smart Executive Group Limited、Rank Best Holdings Limited及Smart Vision Partner Limited分別持有5.42505%、2.85%及2.25%,合計10.52505%,即是大約1.052505億股,以招股價下限2.43元計,市價約2.56億元。除了施安娜外,後者因持股不逾5%,其後股權變化是不需披露的。

根據招股書,我是找不到任何限制這批股東的禁售限制,所以這批股東隨時可以在上市後減持? 為甚麼大股東施偉斌持有的股有禁售限制,這批家族股東沒有呢?

(2) 黃溢初及丁鼎和施先生的合作關係?
1.  黃溢初

根據招股書,黃溢初為零售業務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並在福建省擁有穩固的業務網絡,並在1990年認識施偉斌,能力協助他在福建的業務發展,。後來曾經借款給施偉斌,並以向施偉斌借款1,930萬,把還款結清,現時持股大約1.5%,即是1,500萬股,以現市值2.43元計,持股價值大約3,645萬,另較他成本價1.63元高出49%。

公司以股代債的情況,可以見到施先生有還款時候財力不太充裕。關於借貸的原因,「黃溢初先生提供貸款的初衷乃彼會直接或間接取得由施先生所控制主要從事瀝青路面養護服務業務及瀝青路面養護設備業務的公司的股份或股本權益」,以及作價合理,故取得股權後,合作應到此為止。但是他們的關係不只這樣淺。

公司在2011年至2013年間開設7家合營公司,其中一家是福達道路再生工程有限公司,由黃溢初持有作New Bester Group Limited及英達公路再生各持有50%股權,股本為6,300萬,即上市公司出資3,150萬。根據之前的一篇文,恰巧就出售了7部機器給合營公司,估計每合營公司1部,平均每組機器大約1,494.7萬,即是大約一半的資金就給機器吃掉了,他的模式,就是先投入資金放入合營,再用機器拿走資金,一來造盈利,二來降低投入成本,三來又可給人積極擴充的印象,真是非常高明。

2. 丁鼎
根據招股書,丁鼎是持有53%股權的附屬公司內蒙古英達東方道路再生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是鄂爾多斯市東方路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持股人士。他持有的Swift Sino Holdings Limited,投入了1,000萬人民幣向施安娜收購股權,至上市後變成709.5萬股,時值1,724.085萬,成本就和黃先生一樣。

這此公司和上市公司關係很多,合共3項:
1.  2011年公司和鄂爾多斯市路通公路養護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合營公司,上市公司投入1,530萬持有51%,然後向它售出一組機器,作價1,275.1萬港幣,實際投入不足254.9萬,就可以換來913.5萬毛利,非常划算。

2.  2012年上市公司增購2%蒙古英達東方道路再生工程有限公司,作價120萬人民幣,成為上市公司的附屬公司,並為公司錄得875.7萬盈利,真是本少利大。

3. 鄂爾多斯市東方路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上市公司提供的養護服務大約2,200萬至3,200萬元,佔營業額約6.6%至10.1%,並向其採購瀝青約1,500萬元,佔營業成本6.9%。

可見這兩位投資其實又是互惠互利的組合,你為我投資,我為你做數,谷大盈利上市,街外錢一齊賺。

(3) China City 退出神祕之謎

在招股書入面,有一位China City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股東是中途退出的,分別由楊高才及孫新民分別持有98%及2%的實益股權,他們投入了2,000萬港元向施偉斌購得股權,但最後只支付了1,500萬,剩餘500萬沒有支付,最後在上市前1個月,施偉斌以1,500萬取回這部分股權,但沒有提及施先生的資金來源,究竟他如何解決這個資金問題呢?

楊高才和孫新民據稱是中國城投集團的董事長及副主席,在中國城投集團的網站上,亦有他們和英達主席同場的紀錄。至於中國城投集團的背景,據他們稱是國家資本,有跨行業的投資,包括投資、科技、金融、進出口、傳媒及房地產等。但根據央企的名單,並無此集團的名字出現,至於何地的地方企業,我們也找不到,不過根據招股書的資料,其實實益股權都是和China City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一樣屬於同一控股公司,是一間民營企業,如果大家有資料,請提供給我們。

中國城投集團實際是持有上市公司其中一間公司宿遷恆通道路再生工程有限公司的14%股權,網站上也有紀錄。上市公司則持有51%股權,至於宿遷市交通投資有限公司則持有35%股權,投入資金是1,225萬人民幣,大約是1,500萬港元,但同時應該都是向上市公司買機器,花了大約1,400萬,實際沒花多少,又幫公司賺了幾百萬,又是投小賺大的傑作。

至於他們股票上的傑作,如果細心留意他們的網站,他們的合作夥伴原來是向心先生控制的中國趨勢(8171,前思拓通訊),楊先生亦曾在2009年擔任總裁,2011年辭任。向心先生亦持有主板的中國創新投資(1217),這兩間公司經常在做很多交易,有機會再談。

據他們網站資料,他們亦有投資香港教育機構樂之優兒,但我找不到紀錄。最近和華建控股(479)換股,不知當中有沒有相關?



楊高才


右為孫新民

(4) 其他值得留意的投資者
關於其他投資者方面,其實和南京頗有關係,我們不如寫寫看:

1. Fortune Kingdom Investments Limited
Fortune Kingdom Investments Limited由郭元蘭控制,持有765萬股,時值1,858.95萬,郭元蘭的背景很有官方色彩,她是南京紫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的股東是香港紫金聯合發展有限公司 ,是南京市的窗口公司。這公司由上海上市公司南京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提供資金供其營運,亦有和它交易。郭小姐亦和施主席出席同一南京非正式場合


郭元蘭

如果細心發現,南京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最近控制的朗詩集團入主深圳科技(106),並打算成為其地產的旗艦,可參看香港中國公告。

2.東安控股有限公司(前稱Kang Hai Pharmaceutical Holdings Limited,康海藥業有限公司)
這間公司由許天楚持有,持有784.9萬股,時值1,907.35萬。許天楚原來是從事藥業,持有康海藥業,後來購入生產大白免奶糖、後果被發現用過期餡料生產月餅的冠生園的股權,並把康海藥業出售給新加坡上市的亞洲藥業。亞洲藥業在2008年私有化,但失敗,後來更名為綠葉制藥,在2012年再由鼎暉投資、中信產業投資基金及新天域資本購回全部股權,預期未來再在香港等地區重新上市。他好像信佛教。


許天楚

3. 曹亞冰
她持有77萬股,時值187.11萬。根據資料,她是太平洋產業基金瑞環資本副總裁,他們也很活躍資本界,曾購入聯合能源集團(467,前特時泰、東潤拓展)在姊妹公司、在國內的上市東方集團的東方家園,後失敗。

總的來說,這家公司其實是靠關係建立起來的公司,內中的關係至是重點,砌數技巧一流,所以大家要小心未來如果關係沒有後的業務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45

再生時在地獄 - 中國金屬再生資源(00773)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249234

這篇文章我貓王兩年多之前寫的,當時我沒有深入做調研,既然一眼看出它不是價值股,我沒有再追查!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924895

一年前我貓王做圖表掃瞄的時候,電腦告知我中國金屬再生資源(00773)技術面可以買入,當時我想它如何爛也可以炒三兩星期,抱著先買入後研究的心態,買了少許!可是,一看之下,我竟然現發這樣的奇境!此股2011年的應收賬款是當年盈利的5倍以上!股本超過90%是應收賬款!換言之,如果我買這只股,每投入一元,就有9角可能不能收回來的!這立即嚇得我魂飛魄散!雖然我只購入了少許,目的是測試掃瞄程式如何,忍不即住立蝕沽,輸掉一些交易費及差價離場,後來股價然勁力飊升!炒股嗎........投資與投機,唉!

Picture

這幾天中國金屬再生資源(00773)被證監會亦提出質疑,認為該公司早在2009年公開招股時已開始「造假」,情況與2009年上市、2010年暴露造假的洪良國際相似,作為中金再生保薦人的瑞銀及招商證券要負上責任?????我質疑我從網上資料都發現這重大問題,專家難辭其咎!

Picture
更使我貓王迷惑的是我以前舉過一些例子,地雷股一般在停賽之前走勢會是十分差勁的,看中國金屬再生資源(00773)之前的股價多亮麗,出事前怎會想到在那一刻!如說一些只顧投機不理基本面的炒家,買了地雷股被人揶揄是應該的!而我之前舉過一隻群星紙業(03868),從基本面上根本看不到它的問題在哪裡,今已停牌兩年多了!股啤酒論說股民愛泡沫,可是,啤酒有毒叫人怎去飲用!港股爛至如斯田地是誰之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63

中金再生「冧棚」基金股東冚包散

2013-08-01  NM  
 

 

上週五,涉嫌賬目造假,停牌逾半年的廢金屬回收商中金再生(773),突然被證監會向法院申請清盤,同時放料予商業罪案調查科,封艇拉人。行動之快及狠,令市場嘩然。○九年上市的中金再生,回收場曾遭人掟燃燒彈恐嚇,但憑借環保概念,獲一眾基金、散戶熱捧,成功搭出一個市值過百億的「巨棚」,譜出一齣將爛銅爛鐵「點成金」的神話。如今巨棚一夜倒下,由基金到散戶,都無一逃脫;做淡的對沖基金則因為在場外掃平貨平倉,仍大賺一筆。

週五,證監會破天荒使出「尚方寶劍」,引用《證券及期貨條例》第212條,向原訟法庭提出呈請,將中金再生(773)清盤,並委任保華顧問為臨時清盤人。事實上,中金再生自今年一月起,一直停牌,停牌前股價為九元四角,但據悉已有機構投資者以低至一元在場外沽貨,免得清盤程序漫長,鎖死資金及蝕到渣都無。

財經演員輸三球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他及客戶合共持有約五十萬股中金再生,以平均買入價六元算,今次清盤令,估計令他損手三百萬元。「其實我算好好彩o架,最高峰時揸住一百萬股。但舊年開始覺得中細股成交少,有事時走唔甩,先無再買,加上開咗新基金,好多舊客轉走咗呢隻股,剩番咁少喺度,如果唔係真係死晒!」黃國英嘆道。他指中金再生是基金愛股,不少大型基金都有持貨,但部分已中途離場﹕「我由佢○九年上市開始買,當時覺得佢嘅古仔OK,呢類公司現金最重要,上市後有錢,生意做多一倍,好有機會拋甩競爭對手,咪睇好佢囉。上市之後都升咗一個開o架,我無走之嘛!」對於今次證監會「出重拳」,他大嘆無奈﹕「唉!今次證監真係好狠呀!我都唔知點解,你幫我問吓好過啦!」現時他打定輸數﹕「而家清盤,我都預咗變牆紙o架啦。今次當係買個教訓,以後玩少啲囉!」根據港交所資料,「民企明燈」劉央的西京投資、摩根大通、加拿大富豪Desmarais Paul及挪威央行,均持股百分之六至七,按停牌前股價九元四角計,以上基金損失超過六億元。

中金再生惹火事件簿

證監狠招殺一儆百

根據證監會資料,由○九年上市招股書開始,中金再生已涉嫌報大數,持續造假數,誇大公司的財務狀況、業務規模及主要附屬公司帶來的收益。其中,該附屬公司於○七、○八及○九年,聲稱向三間主要供應商採購的金額絕大部分是虛構。更為嚴重的是,證監稱公司仍然存在涉嫌誇大財政狀況的問題,其一二年財務業績可能受影響,而有關業績至今仍未公布。證監是次出手明顯胸有成竹,並將個案轉交商業罪案調查科,後者亦行動迅速,於上週搜查中金再生,並拘捕林姓男子及黎姓女子,二人的姓氏及年齡與中金再生前公司秘書兼財務總監林寶基,及主席秦志威太太、非執董黎煥賢相符。過往證監會對付違規上市公司,最多只要求凍結資產。最典型要數一○年三月的「洪良案」。證監會指當時上市不足三個月的洪良,在招股文件上載有重大虛假或誤導性資料,於是動用《證券及期貨條例》第213條權力,要求法院凍結洪良存放銀行近十億元資金。後來證監與大股東達成和解,將集資所得的錢退回予小股東。不過,今次中金造假事件明顯更嚴重,據知中金再生亦對調查採不合作態度,證監會才首次動用第212條權力,將中金再生清盤。「對上市公司嚟講,呢條例算最惡,公司隨時永不翻身。」基金公司傲揚集團主席兼投資總監尹滿華指:「證監明顯手握足夠證據,否則唔會去到咁盡。」他指,在公司清盤過程中,最先取回權益的一定是政府,其次是員工、有抵押債權人、高級債權人、普遍債權人,最後才輪到小股東。不過,亦有人悶聲發大財。中金再生停牌前一個月,沽空額大增,停牌前一日沽空更近四百萬股,佔成交量四成。有大行估計,中金再生在停牌當日未平倉沽空達九千二百萬股,涉及近九億元。這班淡友,正是今次贏家。「而家場外股價跌到咁低,好多人想甩貨,好容易用低價搵到買家借貨平倉,呢班淡友就賺大錢!」尹滿華說。

百億巨棚一夜倒下

停牌前市值過百億的中金再生,九九年由秦志威夫婦創立,主要在內地從事廢金屬回收,○九年六月來港上市,打着「中國最大的再生金屬資源公司」的旗號,硬銷環保概念,集資近十六億,獲超額認購四十三倍。 所謂環保,其實是「收買佬」。公司向海外及國內供應商回收廢鋼、廢銅及其他廢金屬,再進行分類及加工,然後賣給煉鋼企業。但是,這盤生意彷彿有將爛銅鐵點成金的威力。集團收入由○七年的不到廿億元,暴增至一一年的超過五百億元,暴升二十七倍;純利激增十三倍。紙包不住火。近年內地鋼材市場不景氣。佔公司三成生意額的最大客仔廣鋼集團,自顧不暇,但中金再生從廣鋼得到的收入,由○六年至一○年卻以倍數激增。至一一年,廣鋼旗下珠江銅材公司已停產,而中金再生向廣鋼的銷售亦只按年下跌三億至五十三億元。另一邊廂,主席秦志威早已部署「跳船」。今年一月,公司發通告指獲「央企」中國節能青睞,買入秦志威手持的三成權益,讓他套現三十五億,食一鋪美滿的大茶飯。但同月,有翻版「渾水」之稱的美資沽空機構Glaucus發表報告,質疑中金再生與廣鋼的交易。中金再生同日宣布「短暫」停牌,至今仍未復牌。醜聞纏身,嚇窒中國節能,公司七月再發通告,指交易仍未完成。秦志威原已到口的肥肉,隨時要嘔返出來。負責搭起這個百億「巨棚」的秦志威,持有香港身份證,九五年至二千年曾出任私人公司黃埔物資(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九九年才忽然「環保」,收購香港一家從事金屬回收業務的公司。○一年,秦志威泊到國企廣州鋼鐵集團,自此風生水起。分別出任主席及非執董的秦氏夫婦,上市後至一一年,合共支取約三千四百萬薪酬,報住深水灣道獨立屋,生活富貴。公司爆煲後,秦志威一直潛水,反而妻子黎煥賢懷疑被捕,變了「擋箭牌」。但講到尾,最無辜的一定是一眾無路可逃的小股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856

中金再生啟示錄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nfo.html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3年第45期)

 

香港上市公司中國再生金屬資源(控股)有限公司(0773.HK,以下簡稱「中金再生」)近來爆出財務造假醜聞,729,香港證監會發佈公告稱已向當地法院申請將其清盤。上市公司造假不是什麼稀罕事,中金再生能讓我感興趣,源於一篇報導,其標題為《股神噩夢,中金再生如何欺騙專業投資者》。據報導,「該公司過去3年披露的『良好』業績,不僅吸引了香港女股神、西京投資公司主席劉央,也吸引了加拿大股神馬雷家族PowerCorporation和全球最賺錢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中央銀行。」

股息和交稅是「試金石」                                                   

說實話,我對滿天飛的「股神」們並不存敬畏之心,但報導中的下面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注意——「股神劉央有一套獨門的選股秘笈,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公司要有穩定的派息。不幸的是,中金再生的派息不僅很穩定,而且不受經濟週期影響而逐年上升。」

派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證明上市公司利潤的真實性。此前,我在雪球網作訪談時曾這樣回答投資者,「簡單地說,如果這家公司現金分紅很多,而且大股東持股比例並不是很高,這份年報的可信度就比較高。」

那麼,中金再生的案例是否表明這一定律失效了呢?我認為並非如此。來看一下具體數據。

1:中金再生2009-2011年派息情況

單位:港元

2009

2010

2011

每股收益

0.54

0.85

1.63

每股派息

0.12

0.16

0.32

派息率

22%

19%

20%

 

20092011年,儘管中金再生每股派息金額逐年上升,但派息率卻比較穩定。不過,對判斷業績真假,派息率是否穩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派息率的高低以及大股東持股比例多少。

一家上市公司如果業績造假,那麼派息會成為其造假的成本。如果大股東持股比例越低,派息率越高,大股東以外的投資者分到的股息越多,則造假成本就越高。而就這一案例而言,中金再生20%左右的派息率並不算高;而其大股東持股比例在50%以上,相對較高。綜合考慮,中金再生造假的股息成本並不高。

與股息一樣,交稅多少也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造假成本的重要指標,而中金再生交稅之少令人吃驚,其企業所得稅實際稅率不但遠低於競爭對手齊合天地(0976.HK),也遠低於理論稅率。

2:中金再生、齊合天地企業所得稅實際稅率

單位:億港元

中金再生

齊合天地

2009

2010

2011

2009

2010

2011

除稅前利潤

5.04

9.45

19.65

5.87

4.82

2.04

所得稅

0.25

0.53

0.92

1.68

1.29

0.88

所得稅實際稅率

5%

6%

5%

29%

27%

43%

 

中國再生金屬資源,從公司名稱上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家主要業務在中國的上市公司,而事實也是如此——以2011年為例,中金再生96%的營業收入來自中國。既然如此,中金再生應向中國繳納企業所得稅,理論稅率應為25%

中金再生年報披露享有稅收優惠,但按其所述,至少在20102011年無論如何其實際稅率也不可能低於10%

根據中國相關法律及法規,本集團兩間中國附屬公司揚州亞鋼金屬有限公司及天津亞銅自彼等首個獲利年度起豁免兩年中國企業所得稅,其後三年稅項減半。二O一二年為兩間附屬公司獲減半繳稅的最後年度。

而從披露的其它內容來看,中金再生所得稅畸低的原因很是令人費解,「本集團現正享有低實際稅率,主要由於澳門附屬公司(根據澳門離岸商業服務公司法規成立的實體)產生的溢利獲稅務豁免。」難道,中金再生的子公司中,竟然是澳門的子公司盈利最多而中國大陸的子公司獲利甚少?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也不應該是這樣。在中金再生的年報中,「主席報告」洋洋灑灑數千言,當中卻並無「澳門」二字。從會計報表附註——「所得稅開支」來看,計算所得稅也是從稅前利潤和中國大陸的稅率開始的。

3:中金再生2011年企業所得稅

單位:千港元

 

2011

除稅前溢利

1,964,783

中國企業所得稅稅率25%

491,196

不可扣稅開支的稅務影響

26,985

非課稅收入的稅務影響

-4,351

應佔聯營公司虧損的稅務影響

1,441

給予中國附屬公司的稅務優惠的稅務影響

-1,268

給予澳門附屬公司的稅項豁免的稅務影響

-477,892

未確認的稅務虧損的稅務影響

4,509

運用過往未確認的稅務虧損

-5,056

其他未確認的可扣稅暫時差異的稅務影響

57,750

運用過往未確認的可扣稅暫時差異

-2,232

近往年度撥備不足(超額撥備)

1,107

年內稅務支出

92,189

 

我不瞭解澳門的情況,不知道為什麼那裡能夠對一家公司給予那麼大的稅收豁免。不過,就算澳門政府真的異常慷慨,其影響力似乎也不會大到能夠讓大陸稅務部門直接減免中金再生大陸子公司的稅收。然而,從現金流量表上可以看到,中金再生2011年「已付中國企業所得稅」僅有0.76億港元。

如果只是單純地享受稅務優惠,那還屬於造假成本低的範疇,而以中金再生如此離奇的交稅情況,就幾乎可以直接斷言其業績造假了。

瞭解公司業務和競爭對手很重要

中金再生造假事發,源於美國做空機構GlaucusResearch 的一份研究報告,根據媒體報導,報告中列舉了以下6項疑問。

1、根據國家環保局資料,中金再生旗下僅有廣州亞鋼、天津亞銅、寧波亞鋼和廣州亞銅四家子公司有資格進口有色廢金屬,且2011年和2012年進口量不會超過3.1萬噸和8.75萬噸,但是為了達到公司所宣稱的產量,公司過去兩年卻不得不平均每年進口144萬噸。

2、該公司必須每月進口11.3萬噸廢銅以完成公司宣稱銅產量,亦即公司成為中國最大的廢銅進口商,但2011年和2012年海關資料表明中金再生並非廢銅月進口量前十。相比之下,銷售額僅為中金再生五分一的競爭對手齊合天地卻躋身前十。

32011年向最大客戶(國企廣州鋼鐵企業集團)供應其所需有色金屬的84%。

4、每名僱員對公司年收入貢獻1100萬美元,相當於蘋果公司的6倍。

5、存貨周轉率是競爭者齊合天地的五至六倍。

6、在金融危機期間,資本回報率與馬多夫騙局相似,不像一個有高度週期性的廢舊金屬回收企業。

對中金再生打擊最大的是前3條質疑,而要作出這樣的質疑,無疑要對中金再生的業務、競爭對手和客戶的情況相當瞭解。

我注意到,GlaucusResearch 的第5條質疑是依據財務指標作出的,但是,他們並非單純地計算中金再生的指標,而是和競爭對手作對比。事實上,如果不這樣做,可能很難發現中金再生的異常。

在中金再生2011的年末的資產中,應收賬款及票據佔了52%,從其造假的惡劣程度來看,該類資產的真實性很令人懷疑。

4:中金再生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

單位:億港元

2009

2010

2011

營業收入

90.63

225.08

521.41

應收賬款及票據

25.50

70.21

92.13

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

103

114

64

 

然而,根據年報數據計算的中金再生的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指標卻在2011年迅速減少。通常情況下,如果有上市公司造假,由於其應收賬款是虛構的,不能收回現金,日積月累,很可能會出現應收賬款周轉天數越來越長的現象。不得不說,中金再生的反常現象很能迷惑投資者。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營業收入的高速增長實在是太可怕了,可能會掩蓋掉太多的問題。

和齊合天地作一下對比,異常就出現了,中金再生的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遠高於齊合天地。

5:齊合天地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

單位:億港元

 

2009

2010

2011

營業收入

23.39

59.32

98.16

應收賬款及票據

0.67

1.30

3.36

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

10

8

12

              

還需要確定的是,齊合天地的貨款回收可能那麼快麼?我計算了一下A股「有色金屬冶煉與加工——銅」行業上市公司2011年的應付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指標,發現其中位數僅為21天。而且,在12家公司中只有經營規模倒數第二的盛屯礦業應付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135天)多於中金再生的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64天)。這就是說,中金再生和齊合天地的下遊行業支付貨款確實很快。

6:銅冶煉與加工行業A股上市公司2011年應付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

單位:億元

證券代碼

證券簡稱

營業成本

應付票據

應付賬款

應付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

600362.SH

江西銅業

1,069.81

33.00

22.76

19

000630.SZ

銅陵有色

668.26

0.98

38.75

22

000878.SZ

云南銅業

312.08

2.89

18.90

25

601168.SH

西部礦業

189.83

2.42

7.77

20

002203.SZ

海亮股份

113.61

0.11

14.10

46

600255.SH

鑫科材料

48.09

1.70

0.83

19

002171.SZ

精誠銅業

31.25

0.87

10

002295.SZ

精藝股份

23.98

0.12

0.61

11

601137.SH

博威合金

21.35

2.46

42

600490.SH

鵬欣資源

3.68

0.02

2

600711.SH

盛屯礦業

2.35

0.73

0.14

135

600139.SH

西部資源

0.93

0.14

54

合計

2,485.23

41.95

107.34

22

簡單算術平均數

34

中位數

21

 

對上市公司造假要保持高度警惕

回顧一下GlaucusResearch 的第5條質疑,我們可能要問,為什麼中金再生的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率遠低於齊合天地而存貨周轉率卻截然相反?我猜測,這很可能是因為存貨造假成本較高,相對不容易騙過審計師——如果審計師執行審計程序時對公司的應收賬款只是函證一下,而對存貨卻要進行監盤。

再來看一下Glaucus Research 的第4條質疑,我認為這是分析上市公司是否造假的一個很好的思路。   其實,與齊合天地作比較也可以看出異常來。2011年,中金再生的營業收入是齊合天地的5.31倍,然而,中金再生當年除董事外其他員工的薪酬及工資只有0.67億港元,而齊合天地為2.06億港元。由此來看,中金再生很可能連對職工薪酬造假都覺得麻煩。

分析到這裡,我們會發現中金再生的造假遠稱不上天衣無縫。事實上,GlaucusResearch 能發出對中金再生的第3條質疑都有幸運的成分。很多上市公司都不會在年報中披露大客戶的詳細情況,而中金再生卻披露了其來自廣鋼集團的銷售收入,因為廣鋼集團是其關聯方。連關聯交易非關聯化都不知道,中金再生的造假水平很難說有多高。

我覺得可能頗有一些A股上市公司造假水平比中金再生高,若非如此,前一段時間的IPO核查風暴,證監會也不會要求審計師做那麼多工作,如全面核查企業近三年來所有的銀行流水、調查企業供應商和客戶的情況等。

問題的關鍵在於企業造假在A股上市的效益太高了,以至於某些企業願意花費很高的成本去造假。中金再生在香港上市,其發行市盈率僅為17.6倍。作為對比,近來A股市場上臭名昭著的造假股萬福生科(300268)的發行市盈率高達30.2倍。

至於為什麼「股神」劉央會栽在中金再生身上,這或許是因為她喜歡自上而下選股,對分析具體公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曾有記者問,「您的『貫通法』中,到底是自上而下看政策重要,還是自下而上看行業和公司更重要?」劉央的回答如下:

「貫通法」的要義是變通,有時候看政策比看個股重要,有時候看個股比看政策重要,這是需要根據市場變化來進行判斷的動態過程。具體來說,首先一定要看大環境、大趨勢,中國最大的風險是什麼?政策的不穩定和霸道,所以一定要看政策轉變對整個大環境的影響;第二要看每個行業的整合週期、政策的側重點和國家的扶植程度,要非常清楚並跟准每個行業的拐點;第三要真正重倉到一個行業,才能共享該行業3—5年增長空間。

相對來說,看個別公司比較容易,不懂一家公司,訪問10次你總該懂了吧。

問題是,如果對上市公司造假沒有足夠的警惕,那麼訪問100次公司可能也發現不了中金再生存在的問題。

請注意,我並不是說劉央的選股思路不好。其實,警惕性太高、過於小心了,有可能錯過很多賺錢的機會。我只是認為,作為一個自下而上選股的價值投資者應該從中金再生這個案例中借鑑一下GlaucusResearch 的分析技術,與此同時,提高對上市公司造假的警惕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