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客戶端夠多,但是中國網民就是這麼多人,即便是將來全民互聯網,也會因為個人喜好或者閱讀習慣而選擇使用幾款客戶端,這樣拋給客戶端們就成了如何吸引更多用戶這個議題。但是新聞客戶端目前已經進入劃分群體的階段,或者說求精的階段,這意味著客戶端們已經為自己做了定位,以後要做的是在吸引某些群體的同時,再嘗試下落地的可能,這幾乎是當前所有客戶端的集體訴求。
下面,通過分析幾款有代表性的新聞客戶端的近期表現,預測一下新聞客戶端的未來發展方向。
搜狐新聞客戶端攜手加多寶 聚集吃貨玩轉搜鮮之旅
最近的新聞客戶端活動中,搜狐是最頻繁的,在世界盃期間的活動「足球之夜」成功的「調戲」搜狐自媒體平台全部自媒體人之後,一直也沒閒著,更是於7月23日啟動了搜狐新聞客戶端政務平台,來自國務院辦公廳、最高檢、最高法、公安部等30多家政府單位入駐搜狐新聞客戶端,這意味著「兩微一端」時代到來。
更為顯眼的,是8月5日搜狐新聞客戶端吃貨自媒體聯盟聯手加多寶啟動的一個名為「加多寶搜鮮記」的活動,全國近200多位美食自媒體人,以旅行的名義,打通線上與線下,深入探訪各地風土人情,搜尋中國各地最鮮活、最具有特點和特色的味道,這簡直就是現實版的《舌尖上的中國》,更為可恥的是這些吃貨們將用三個月的時間,吃遍全國6條路線19座美食城市,簡直羨慕煞我等,沒辦法,誰讓咱沒有超級發達的「味蕾」呢,再好的菜也品嚐不出多好的味道,還是乖乖的吃泡麵吧。
網易新聞客戶端大搞本地化 房產定製覆蓋大中城市
8月7日,網易新聞客戶端發佈了4.0版本,新版本強化了本地化服務功能,其目的在於打造定製化及服務化的產品。「購房直通車」頻道一直是網易新聞客戶端的重量級產品,此次全新改版,無非是讓房產信息可以更全面的展示給讀者。
網易新聞客戶端一直在尋求服務+諮詢的融合突破,這次新版本可以看到比以前做的更好了一些,仍舊是吧主打的房產板塊放到了首位,同時加入「本地行情」、「打折優惠」、「線下看房」、「購房直通車」服務鏈,以打造站式置業平台,這就意味著用戶可以直接在新聞客戶端預約看房了。很顯然,網易是想借助新聞客戶端落地,這倒算是移動客戶端的一種商業模式,不過照這個方向發展下去,客戶端會不會加入客服及商品展示功能,那麼它還算是新聞客戶端嗎?
中搜搜閱客戶端聯姻友寶達 十萬瓶飲料售貨機上取
在最近的新聞客戶端活躍名單中,中搜搜閱也算是其中一員,搜閱也是在搞活動,方式與搜狐新聞客戶端相類似,不過沒有聯手飲料企業,而是與自動售貨機運營商友寶達成戰略合作,開展了名為「夏日送清涼•請全國人民免費喝飲料」的活動。流程很簡單,用戶只要下載中搜搜悅,註冊成功後就可以免費獲得中搜贈送的一定額度的中搜幣,在線購買冷飲成功後,即可到附近的自動販賣機上領取。這次活動,據稱在8月4日下午16點至17點,短短1小時內就有10萬瓶飲料被網民搶走。
活動效果不錯,像中搜這樣直接給予用戶脫離線上的實物獎勵,業內上書首次,這種方式更為接近於大眾消費者。相對於網易客戶端,這算是新聞客戶端的另一種落地模式,將來用戶可以充值到中搜搜悅,憑藉新聞客戶端就可以買東西,一定角度上這更像支付寶錢包之類的金融產品了,大概搜閱以後會向更適合大眾生活的方向發展,不管產品如何,既能看新聞又能用來直接消費的APP應該是很酷的,這同時也算是其在O2O領域的全新實踐。
澎湃新聞客戶端「打虎記」揚名 傳統媒體逆襲仍需探索
澎湃新聞客戶端聯通網站於7月22日上線,「澎湃」在業界為人知曉是其在試運營階段的「打虎記」系列報導。澎湃想做的是「原創的、互動的、嚴肅的、有思想和價值觀的」政經類新聞產品,然而,真正嚴肅的內容真的存在嗎?應該說澎湃新聞客戶端算是上海報業集團的一次全新嘗試,當然也算是傳統媒體的轉型逆襲,因此給予行業很大的震動,澎湃新聞客戶端的事實是在告訴大家傳統媒體也可以成功的,只是大家對這個客戶端抱有諸多猜疑。
這裡只說兩點:一是澎湃新聞立志要做中國第一時政品牌,繼續「打虎」也沒有問題,但是這些內容是不是澎湃想曝就曝的,很多時政新聞都要經過上方的授權才能發佈,這限制了內容來源是時效性;二是整治新聞的受眾群體是窄小的,澎湃如果不憑藉其他平台,能夠獨立發展的更好嗎?因此,雖然澎湃有客戶端,卻更像是時政方面的自媒體,今後的發展方向及商業模式仍舊需要探索。
新聞客戶端發展新方向:落地、實體、政務
以上對4個近期比較活躍以及剛上線的新聞客戶端各做了一個總結,本文提及的這幾個客戶端是比較積極與活躍的,而那些大平台如百度、騰訊等新聞客戶端暫時相對穩定,因為他們還有其他產品能夠適應當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因此新聞客戶端的發展暫時放緩,主要還是以圈人為主。
從這4個新聞客戶端的發展現狀,能夠看到其發展方向,大致可以表述為落地、實體與政務。
落地即客戶端向O2O模式發展,網易新聞客戶端是以房產服務落地,搜閱則是以實體消費落地,搜狐新聞客戶端則以活動拉人落地,這是今後新聞客戶端的主流發展方向;
實體即新聞客戶端開始由純粹的閱讀內容向實體功能轉變,譬如網易的「購房直通車」正在向服務內容過渡,這是轉向實體功能的開始;
政務則是走政府宣傳的路線,仍舊是以內容為主,更多的是向讀者傳達政府的一些信息,這個目前就要看搜狐新聞客戶端與澎湃新聞客戶端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各大平台們講究的是平台延伸,或者稱其為移動閉環,以此紛紛都拿出殺手鐧級的移動應用,微信等超級APP已然佔有足夠優勢,就連一些傳統行業也湧現出了一些重量級的移動應用。
新聞客戶端可以算是門戶網站、資訊網站及搜索引擎的殺手鐧,因此必須全力發展,並且還要不斷突破,這樣來看,新聞客戶端門當前在做的所有動作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註:本文為王吉偉投稿,微信公號jiwei1122,微信個號mcjave,微博@王吉偉-。
周五(9月19日)根據蘇格蘭公投選舉委員會的信息,最終還是反獨立陣營贏得多數票。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公投,一度令英國面臨領土分崩離析、金融動蕩、全球影響力減弱的威脅。那麽反獨立派獲勝對外匯市場有什麽影響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投行們的觀點:
巴克萊(Barclays):
蘇格蘭公投選擇仍留在英國,英鎊已經抹平了公投之前的風險折價。
我們估計因公投風險,歐元/英鎊和英鎊/美元目前交投區域都存在1~2%的折價。美元和歐元此前都兌英鎊升值了約1.5%,並且市場波動性也迅速下降。
我們預計歐元/英鎊將繼續走低,因歐央行和英國央行利率走向分歧。但是英鎊/美元在當前價位的的上行空間有限。
因公投風險事件已經平息,我們認為市場將重新回歸基本面。我們上周顯著下調了歐元/美元目標,預計未來市場焦點將是圍繞歐/美的下跌。
巴克萊仍持有在1、3280做空歐元/美元的頭寸,目標1.2815。
丹斯克銀行(Danske):
英國市場的不確定並未完全消除,市場焦點轉移至2015年5月大選。預計日內風險資產上漲、避險資產回落的趨勢還將繼續。
英鎊近期由於市場預期蘇格蘭不會獨立而產生的溢價將被抹平,我們預計歐元/英鎊近期將持穩在0.78,但因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呈現方向性不同,預計未來12月的趨勢仍偏下行。
我們預計英國央行將在2015年1月加息,歐元/英鎊匯率預期為3個月後0.78、6個月後0.77、12個月後0.76。
澳新銀行(ANZ):
蘇格蘭公投塵埃落定使英國經濟最大的政治風險消失。
英國央行依然將成為G8國家中最有可能第一個加息的國家,短期內英鎊可能會下跌一點,但我們預計英鎊對交叉盤貨幣未來將保持強勢,建議逢低做多英鎊對非美貨幣。
很難準確預測英國央行的加息時點,但英國央行依據的是經濟數據,預計家下來數月的強勁經濟數據將使英國央行意識到行動宜早不宜遲。鑒於澳聯儲和新西蘭聯儲都暫停了升息步伐,英鎊上行可期。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Credit Agricole):
在蘇格蘭公投未能贏得獨立的情況下,英鎊/美元料在日內進一步反彈至1.66,下周還有進一步上漲空間。
盡管本周美聯儲FOMC利率決議在政策聲明中依然沒有摒棄寬松的鴿派基調,歐元與美元短線利差或進一步火大,這或打壓歐元/美元本周或下探測試1.28。本行認為歐元匯價在第4季度結束的時候或貶值5%左右。
法國興業銀行(SocGen):
蘇格蘭獨立公投最終以反對獨立勝出而告終。雖然後市還可能沈浸在蘇格蘭獨立公投分立的‘後怕’中,但為其兩個星期的高波動率可能逐漸降溫。
雖然美聯儲主席耶倫在新聞發布會上依舊市場出了鴿派信號,但是顯而易見的是美聯儲正在向退出量化寬松(QE)和利率正常化穩步邁進。美元或從中獲得利好支撐。
目前股市、信貸和新興市場反應雖不及2013年美聯儲宣布退出QE反應那般強烈,但是美元在G10貨幣中或繼續走高。
至於英鎊/美元,建議在匯價反彈至1.65上方附近時技術性做空。美元/日元目標看向110.50阻力。
此外,歐元/美元目前仍然嚴重承壓。但歐洲央行在周四(9月19日)退出的TLTRO規模不及市場預期,市場期望歐洲央行采取更激進措施提振歐元區經濟。
此外,由於新西蘭臨近大選,紐元目前相對脆弱。今日本行維持做空紐元/美元和澳元/美元觀點。
此外,在瑞典大選結束後,本行維持做多美元兌瑞典克朗、也看漲挪威克朗兌瑞典克朗。
貝倫貝格銀行(BERENBERG BANK):
蘇格蘭獨立帶來大混亂的風險已經消除。但並不是一勞永逸,因為投票中支持獨立的呼聲仍然很高,不過至少能平靜相當長一段時間;市場目前暫時可以回歸正常。
瑞銀(UBS):
我們相信市場的關註焦點將會從公投轉移會英國經濟與央行的貨幣政策。鑒於英國經濟維持全球發達國家中最快的增長步伐,我們預計英國央行將會第一個升息。因此,投資者可以當繼續持有隔夜的英鎊頭寸。
預計英國股市的反彈將會是有限和短暫的。
在經濟方面,各主要指標扔顯示下半年英國經濟將會繼續強勁增長,失業率將進一步下滑,薪資也將開始增長,這或將足以讓英國央行在四季度開始升息。
市場對於英國政治方面的註意力將集中於2015年的大選,屆時或將有新的政策出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年9月,德國法蘭克福,歐洲央行新總部大樓前。9月4日,歐洲央行再度下調三大利率,同時單方面宣布啟動資產購買計劃。 (東方IC/圖)
隨著美日關系、美歐關系的重塑,多極化格局消解,全球政經秩序正在發生巨大而深遠的變化。
2014年是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生戰略性重構的一年。在眼花繚亂的地緣沖突、人倫悲劇和經濟金融博弈中,世界並沒有如戰略家和經濟學家所普遍預測的那般真正走向多極化,而是恰恰相反。
本輪全球性經濟危機,顯著的削弱了日本及歐洲的相對國際競爭力,這表現為日本和歐元區被迫犧牲本幣幣值及國際交易屬性來刺激脆弱的經濟。結構上,日元和歐元先後被迫放棄與人民幣的結盟,轉而接受美元的匯率救助。
最新的變化來自歐洲。隨著2014年9月初歐洲在美國幫助下的重新定位形成雛形,全球政治經濟與金融秩序正在發生巨大而深遠的變化。
繼2014年6月1日歐洲央行宣布史無前例的負利率政策之後,9月4日再度下調三大利率,同時單方面宣布啟動資產購買計劃。歐盟之內,法國宣布放棄歐盟制定的2014年赤字削減計劃,德國對南歐國家強烈的反緊縮主張采取了事實上的默許,甚至允許第三輪談判中進一步減免希臘債務。
這意味著,實施4年的強硬的“德國路線”在不斷弱化,歐元區宏觀經濟政策正從“寬貨幣+緊財政”向“更寬貨幣+松財政”轉向。更寬貨幣,是說歐洲央行正以“無底線”的姿態加速和擴大貨幣寬松,而松財政的涵義,是指歐盟委員會松綁成員國尤其是一些南歐國家的赤字削減計劃。
接下來,歐洲經濟政策將踏上日本之旅:超級寬松貨幣、財政松綁、結構改革並存。歐洲央行獲得越來越大的話語權,尤其還要考慮到統一的歐洲銀行聯盟之監管權將上收至歐洲央行。德國允許一個越來越具有侵略性的歐洲央行,亦屬非同尋常之事。
歐洲的宏觀經濟政策正在發生方向性的改變,這個改變與德國的角色轉移有很大關系,一方面,德國開始站出來為“歐洲病”負責,另一方面,德國在歐盟內部獲得了新的權力空間。
此前的緊縮財政政策盡管修複了歐元信用,但沒有實質性改善歐洲的經濟結構。2013年二季度起,歐元區經濟開始複蘇,2014年卻持續地向通縮滑去。
以通縮風險、貨幣政策失效、財政政策形成逆向選擇為特征的“歐洲病”盤旋不去,已經開始動搖歐洲一體化的根基,包括極右翼政治勢力的崛起、反猶主義擡頭、民族分裂主義興起(如蘇格蘭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德國路線還是不是合理,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今年年初以來,歐洲開始反思這種模式,並在意大利總理倫齊上臺以後達到高峰。
德國路線並非是德國自己決定和自己能夠解決的,而是仰賴於整個歐洲的宏觀治理體系的變化。
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相當長時間內,德國的存在感消弭於經濟增長,德國民眾普遍反對德國出頭。北約、歐盟、歐元相繼誕生,有效約束了德國的擴張。但也由此在歐元區形成了遺患無窮的耗散型頂層治理框架:三權分裂、三方制約及軍事外部化。
歐元是有先天缺陷的幣種,一般被認為是貨幣統一但財權不統一,實際上是貨幣主權、財政主權、軍事主權的三權分裂。即歐洲央行掌握貨幣主權,歐元區各國掌握財政主權,美國接管歐洲防務從而約束了軍事主權,即軍事外部化。三方制約,則是在整個歐盟平臺上,英法德相互制衡。英法在博弈中領導歐盟,英國親美國,法國追求更獨立的外交政策,而德國通常只能在歐元區框架下主導貨幣政策。
在這種治理框架下,德國能起的作用很有限。但本輪危機改變了一切,號召德國承擔領導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尤其2013年波蘭這樣深受二戰淩辱的國家站出來呼籲,表明各國已開始放下二戰陰影,承認德國的領導權。
在2010-2013年這四年間,德國開始在歐元區層面主導經濟整合,上收成員國的財政主權。最終,在德國的主導下,歐元區走上了德國路線,達成了財政緊縮方案,經過艱苦努力在2013年構建了永久性歐洲救助機制(ESM),歐洲銀行聯盟機制(單一監管機制SSM及單一處置機制SRM)也初步構建完成。
這是以歐元區合眾國為夢想的整合思路。只是,2014年發生的事情,動搖了整個歐洲的治理框架。
2014年以來,系統外部風險集中釋放。肇始於利比亞的阿拉伯世界沖突傳導至烏克蘭,進而帶來俄歐深度沖突。
內部的一系列變化也在發生——歐洲手足無措、英國去歐盟化、歐元區結構調整空間逐漸擠壓殆盡、歐元挑戰美元能力的徹底喪失,這些都充分暴露了耗散型的歐洲治理系統存在的崩盤風險。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快速擴展的人民幣外交(即以人民幣國際化為條件加入中國經濟圈)和不斷西擴。
這推動了美國考慮調整歐洲的頂層治理框架,改變現有秩序。隨著2014年上半年全球局勢的演化,美國在7月開始“棄英扶德”,構建歐洲的新治理框架。這個框架首先就體現為布局未來10年的新歐盟委員會人事體系,該布局由德國主導。
在目前的歐洲人事布局中,新一屆歐盟理事會主席由波蘭總理圖斯克來擔任;英國強烈反對的老牌政治家前盧森堡首相容克,在德國支持下最終於7月順利就任歐盟委員會主席;西班牙財長金多斯成為歐元集團常任主席,也就是歐元財長——替換掉之前的荷蘭財長。這也說明德國已經放棄之前財政緊縮策略,因為荷蘭財長是財政緊縮的堅定支持者。
在此次歐盟人事權力安排中,德國利益主導顯露無遺,意法西等南歐國家寬松財政的意願被充分照顧,英國聲音在歐盟中被邊緣化。
在歐盟治理的層面,德國已獲得實質性的經濟、政治、外交主導權。這樣,德國更主動地承擔起歐洲的債務壓力,放松了對歐元區紀律的約束。
此輪人事安排決定了歐盟未來5-10年的政治經濟戰略路線。
從2012年12月安倍上任到2014年年中解禁集體自衛權,美國通過賦權換取了日本背棄中日貨幣互換協議支持美元,從而完成了對日本治理體系的重塑;2014年6月-9月,美國采用類似策略,完成了對歐洲治理體系的重塑。這一重塑對全球政治經濟生態的影響非常深遠。
歐洲央行正在接近其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但硬幣另一面是,歐元已放棄了對抗甚至取代美元的目標,轉為美元的有力補充。歐洲的重新定位,意味著之前歐美相互掣肘的局面逐漸平息,歐美開始實質性的利益融合。
隨著美日同盟、美歐同盟的相繼修複,將推動全球政治格局從多極化向兩極化發展。這對金融市場的沖擊,實際上我們已身在其中,它已經將全球金融的十字架結構改寫為晶體結構。
歐盟的重新定位同時帶來歐元的重新定位,歐元將不再固執的追求幣值穩定甚至暫時割舍一些國際儲備貨幣份額,而更多服從於經濟增長和通脹目標,因此歐元長期走弱趨勢已經成立。
但與2013年有所不同,本輪貶值幅度最大的可能並非是歐元,而很可能是英鎊。美元與歐元關系的重新定位,正在消解英鎊作為美元與歐元潤滑劑的存在屬性。
日元和歐元先後重新定位,中國將被迫重新定義人民幣國際化。
在聯歐戰略出現問題之後,中國未來不得不通過金磚國家機制和上合組織機制,加大對周邊經濟體(中印緬經濟區、東南亞、中亞、俄羅斯)及金磚國家的整合力度,此外還有半腳踏進門的英國——隨著在歐盟人事安排中被邊緣化,英國7月以後突然與中國展開全方位經濟合作,並支持人民幣國際化。
客觀講,這些國家在國際金融戰略意義上遠不及日本和歐洲,但經濟結構上卻具有高度互補性,在幣種交易中,人民幣也更具有比較優勢。相反,G3集團(美日歐)在金融、信息、汽車、化工、高端制造等核心領域有很高重合度。
因此,國際貨幣秩序的改變對中國也許是塞翁失馬。人民幣國際化將選擇一種更為務實的路徑來推進,即“新興市場+區域金融治理體系+雙邊投資協定+商品定價”模式。
(作者為Macrosystem Finance Institute 首席研究員,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中國財政部周二發布通知,明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尚未清償完畢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按照先清理、後甄別的順序,按四大原則將地方政府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
十月初國務院公布《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後,欲劃清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城投債歸屬,上萬億可能不會被納入地方預算管理的存量城投債的違約風險將隨之增加,如何劃分這些存量債務成為市場關註的焦點。
財政部制今日印發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清理甄別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全文點此)中指出,清理甄別工作的目的,是清理存量債務,甄別政府債務,為將政府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奠定基礎。
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並獲取合理回報,同時減輕政府公共財政舉債壓力,《辦法》要求地方政府認真甄別篩選融資平臺公司存量項目,對適宜開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項目,要大力推廣PPP模式。
《辦法》明確甄別工作由財政部門牽頭負責。財政部門商有關部門對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存量債務進行逐筆甄別:
1. 其中通過PPP模式轉化為企業債務的,不納入政府債務。
2. 項目沒有收益、計劃償債來源主要依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甄別為一般債務。如義務教育債務。
3. 項目有一定收益、計劃償債來源依靠項目收益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或專項收入、能夠實現風險內部化的,甄別為專項債務。如土地儲備債務。
4. 項目有一定收益但項目收益無法完全覆蓋的,無法覆蓋的部分列入一般債務,其他部分列入專項債務。
《意見》中曾指出存量債務分為兩部分:
一是地方政府應當償還的債務,納入預算管理。針對這部分債務,允許各地區申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以降低利息負擔,優化期限結構。必要時可以處置政府資產償還債務。
二是企事業單位債務中不屬於政府應當償還的部分,意見提出要遵循市場規則處理,減少行政幹預。
關於如商定債務分類,《辦法》要求債務部門負責人、財政部門負責人、政府主要負責人三方共同簽字確認。隨後由同級審計部門出具審計意見並經同級政府批準後逐級上報,省級財政部門應於2015年1月5日前上報財政部。
城投債的命運因《意見》和《辦法》的出臺而改變,迎來分水嶺。對被納入預算管理的存量城投債這無疑是利好,因違約風險下降,稀缺性加大。而未被納入預算管理的城投債則可能因無政府背書而違約。
根據審計署的審計報告,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性債務總規模為17.9萬億,其中銀行貸款10.1萬億,同期,銀監會統計口徑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9.7萬億,列入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城投債1.1萬億元,約占同期城投債余額的50%。
據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報道,財政部近期下發的《地方政府性存量債務清理處置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曾提到,“各級政府要按照分類處置、風險可控的原則,抓緊剝離融資平臺公司的政府融資職能”及“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在妥善處理存量債務和在建項目後續融資的基礎上,通過關閉、合並、轉型等方式,抓緊妥善處理融資平臺公司”等相關規定,將給城投公司帶來很大影響。
在2008年4萬億的刺激下,地方政府債務急速膨脹。而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城投公司)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中央曾多次下發文件,其中今年5月國務院批轉的發改委《關於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的意見》力度較大,其明確指出,“建立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
聯合資信評級總監劉小平認為,《意見》出臺後,短期內將表現為傳統城投債發行規模增速放緩,項目收益債將獲得快速發展,城投債品種創新仍有待突破等特征;長期看,城投企業業務轉型是必然,傳統城投債將逐漸被地方政府的一般債務及專項債務、企業的項目收益債及普通企業債等替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歐洲央行可能即將開始大規模債券購買計劃(QE),同時如果希臘左翼政黨在本月25日的大選中獲勝,希臘則存在債務違約和退出歐元區的風險。分析師們普遍認為這兩個利空因素導致歐元近日跌至九年來低位,未來歐元將如何演繹,且看分析師們怎麽說:
法國興業銀行,Kit Juckes:希臘25日選舉及歐洲央行22日可能公布主權債券購買計劃,導致歐元在聖誕假期內對美元和日元又跌了2%。歐元對美元跌破1.20觸發眾多止損,也使得歐元隨後加速下行。短期內我們擔憂歐元或將更為疲弱,所有人都將傾向於逢高做空。
法國巴黎銀行,Michael Sneyd:市場對歐央行22日祭出QE的預期愈發強烈,加上對25日希臘大選結果的擔憂,將對歐元持續造成壓力。通縮壓力日漸增強應支持歐央行暫時越過“道德風險”並宣布QE,我們維持看空歐元對美元至1.18的目標。
摩根士丹利,Hans Redeker:新的一年中我們對美元牛市依舊不變,預計美元對G10國家貨幣包括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漲勢將進一步擴大。因為如今市場參與者的焦點在22日的歐央行會議,所以未來新興市場及高貝塔值的G10國家貨幣將較市場預期更為疲弱。
渣打銀行,Steven Barrow:一月對歐元來說是個考驗,三大利空因素對歐元構成壓力。首先是歐元區本周三的12月CPI數據,同比很可能將錄得負值。其次是22日的歐洲央行會議,將有望祭出QE。然後25日的希臘選舉也充滿不確定性。歐洲央行對通縮的概念可不是通脹數字變成負值那麽簡單。通縮比這更為嚴重。通縮反映出消費者和企業的消極情緒,對於未來物價持續下跌的恐懼將延緩消費及投資支出。
花旗集團:在立陶宛成為歐元區第19個成員國之際,市場預期歐洲央行將推出全面寬松政策,希臘政局的不穩定增加了其脫離歐元區的可能性,我們感到市場對於歐央行QE的結果預期過於保守。
布朗兄弟哈里曼,Marc Chandler:歐元對美元中線準備下破1.1650目標,美元有望維持去年的漲勢。本周投資者將了解到歐元區和日本經濟還繼續在泥潭中掙紮,同時美國的就業將持續增長。有初步跡象顯示在工資上漲的推動下勞動力成本也開始上升。
野村,Jens Nordvig:歐元的跌勢還不足以影響歐央行的QE計劃。經濟中的低通脹和通縮風險依然很大。野村曾預計歐元對美元在今年二季度跌至1.15,但如今野村預計歐元將更早跌至這個目標,可能就在最近幾周內。
加拿大豐業銀行,Camilla Sutton:政治的不確定性、疲弱的經濟數據,加上本月可能代表歐元區從反通貨膨脹進入通縮的CPI數據,以及鴿派的央行態度,這幾大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市場對歐元的信心受到打擊。我們預計歐元區資本外逃的的趨勢將持續,現在試圖抄底歐元還為時過早。
蘇格蘭皇家銀行,Alberto Gallo:歐元區周三將公布的12月CPI數據預計同比將萎縮0.1%,部分由於持續下跌的油價,中期通脹預期也在持續下降,幾乎與油價的跌勢同步。我們認為歐洲央行在本月22日的會議上很有可能將擴大資產購買範圍至主權債券,機構及公司債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以美國為鑒:去杠桿後的A股牛市何去何從 格隆匯:Adam 暫停三家新開融資融劵賬戶:阿基米德的杠桿沒了 周五的晚上是個奇妙的晚上,自從11月21日晚央行突然宣布降息,每個周五都是號稱法定做多日,因為都怕周五晚上又突發個什麽利好消息,比如降準啦等等。但上個周五證明,這一天不僅是利好消息的專利日,也是利空消息的合適出場時間:上周五晚,中國證監會突然發文,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3家公司存在違規為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問題,受過處理仍未改正,且涉及客戶數量較多,對這3家公司采取暫停新開融資融券客戶信用賬戶3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 A股為什麽這幾個月這麽牛,主要原因就是意外降息導致資金加杠桿回流股市,也就是所謂的錢堆出來的牛市,或者稱為杠桿上的牛市。這個錢很大一部分就是從券商融資得來的,基本上12月,券商的融資額度都滿了,你要融資都要排隊,可見之前融資買股的火爆。而且這個融資是不規範的,證監會要求融資只能對50萬資金以上客戶開放,但實際上,很多券商為了搶業務,你25萬去給你融,誇張點的10萬資金也給你融。 但現在突然把券商龍頭的中信,海通,國泰的融資業務給暫時掐了,那麽等於說是把很大一部分新增資金來源給掐了。有杠桿的時候,是借力矩來撬,只要杠桿足夠長,地球撬起來都沒問題(這就是阿基米德所謂的,給我一支足夠長的杠桿,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沒杠桿時,就不是撬了,而是徒手搬,搬能搬多大的石頭?一不小心還會砸自己的腳——至少下周大多數場內投資者多少會被砸點腳的。 所以估計多數人都憋著和我同樣的一個問題沒好意思問:去杠桿了,這個牛市還成立麽?後市合區何從? 此時去杠桿的用意何在? 首先我從各方搜集了點消息,仔細揣摩後,談談我對管理層去杠桿的看法: 1:掐的是新開戶用戶,老用戶不管,就是以前那些不合規的用戶並沒有讓你強行平倉,這樣起碼可以不用擔心由於不合規問題導致的強行平倉對股市的踩踏。因為錯在券商,沒在投資者,國家沒道理強制把你的股票賣出。這可要理解成是不讓再加長杠桿了,而不是把原來的杠桿截斷或者截短; 2:處罰是中信等券商不讓新開戶,那麽如果要新開融資賬戶,只要合規,那去其他券商便可。這樣新用戶要融資入市的腳步你擋不住,頂多就是要規範,50萬以下不讓幹。而且近期增量資金入場步伐減慢,所以之前進場的機構與高凈值客戶資金幾乎都已經進了。這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市場的杠桿長度其實還是可以加的,只是換其他家去加,只是讓“首惡”分子消停消停。 3:A股十年不鳴,一鳴就不可收拾,一個半月任性暴漲,成了瘋牛。瘋牛當然危險,作為管理層,給股市降降溫,控制下小資金的風險理所當然。 4:冒失猜測,去杠桿的核心目的還有:希望保證國家貨幣寬松的效果不要南轅北轍。貨幣寬松是為了給經濟轉型提供支持和空間。如果央行的寬松,中小實體企業融不到錢的仍舊融不到,反而企業把大量資金投進股市想短撈一把,這就與政府的意圖相去太遠了。包括周六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禁止將商業銀行授信資金作為委托貸款資金來源,並規定商業銀行受托發放的貸款不得用於從事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理財產品,股本權益等投資。其目的都在於保護實體經濟的資金不要被資本市場侵蝕了。 綜合來看,證監會的文件雖然客觀會封堵一些資金。但它的警示作用更大於實際控制作用,告訴市場要規範。換個角度,我們甚至可以猜測是為了配合之後的註冊制和進一步的貨幣寬松——我寬松可以,你別太過分。我寬松後只見股市紅火,不見實體經濟有個響,誰敢、誰願意繼續寬松? A股牛市到底走到哪一步了? 到3400後的A股看似扶搖直上,但卻又仿佛搖搖欲墜,那麽A股牛市到底走到哪一步了? 下圖是A股所有股票降息以來的動態PE的中位數。 ![]() 可以發現其實A股牛成這樣,但A股估值的中位數都幾乎沒有改變。說明了這個牛市是一個典型的結構牛市,只牛了那些大盤藍籌為代表的低估值股票。最明顯的就是上證A50的股票,估值水平從7點多倍到了最近的11.5倍(見下圖)。 上證A50動態PE估值水平 ![]() 我全面回溯了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歷史經濟與股市,中國目前的位置與美國80年代後很類似。下圖是美國股市過去的估值中位數,可以看到美國股市的中位數一直在20倍以下,如果我們這樣對比A股的40倍,那麽A股算是嚴重的高估。但其實A股的整體高估值是由中小盤股瘋漲造成的。如果我們把A50作為參考,A50的動態PE差不多與下圖中美國1984年的水平相當。 ![]() 美國經驗可以參考嗎? 1984年之後的幾年,美國的幾個主要特征是: 1、美國經濟持續下滑(見下圖)——這和目前中國非常類似 ![]() 2、貨幣政策處於寬松期,利率持續下行(見下圖)——這也和目前中國很類似 美國基準利率(1981-1994) ![]() 3、但股市卻一直在上漲,在經濟下行初期的三年是加速上漲的“瘋牛”,指數三年翻倍有多,之後才開始進入“慢牛”。股市估值的中位數從1984年的7倍上漲到了1991年的15倍左右。(見下圖)——這和中國目前更加類似 美國DJ工業指數(1984-1991) ![]() 很明顯,A股現在的處境、邏輯與美國1980年代非常像:經濟向左,股市向右。經濟下滑引致貨幣寬松,利率下降導致股市估值修複。 這個期間,美國股市動態PE從7倍漲至17倍。而如果我們僅考慮A50,也差不多從最低的7倍上漲到了最近的11倍。那麽參考美國估值修複到到15倍的話,只要國內貨幣政策仍舊偏向寬松,A50的估值修複過程應該還有比較長的一段路,漲到14-15的水平應該沒什麽問題。換句話說,如今A股的估值修複過程已經走了一半(或者更多?),還剩一半。但後面的過程可能不會像12月那麽瘋狂,瘋牛變慢牛的可能性很大,尤其在證監會突然發文控制流入資金的影響下。 再看看美國去杠桿後的情況 93年後,美國利率水平開始擡高,也就是開始了去杠桿。 但我們接著往後看DJ工業指數更長時間的走勢:氣勢如虹。 ![]() 上圖紅框內就是我前面說的美股估值修複的過程,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謂的杠桿上的牛市階段,其實放大來看,這個階段的漲幅並不算大,美國主要的漲幅還在後面1992至2000年(這個期間才是牛市的主體過程)。而後面大漲的主要原因則很簡單:杠桿雖告一段落後,實體經濟基本面開始跟上來,美國經濟企穩走好並持續的高增長(如下圖紅框所示)。 ![]() 對我們的啟發與借鑒: 1、杠桿上的牛市很正常,也並不可怕。杠桿本來就應該產生牛市。杠桿都能撬動地球,一個區區牛市算什麽? 2、只靠杠桿並不能創造大牛市。真正的大牛市一定是宏觀基本面跟上來的結果。美國80年代後期股市的漲幅貌似不錯,但92年之後才是波瀾壯闊的基本面大牛市; 3、牛市不能一直靠杠桿:完全靠杠桿的牛市遲早出問題。適當的時候控制杠桿長度,對牛市、對經濟都有好處; 4、中國的宏觀經濟如果能在本屆政府帶領下完成結構轉換與升級,中國的未來會有遠比目前大得多的牛市。現在這牛市只是小兒科。 5、如今的A股我認為還只是以A50位代表的結構性牛市,並且修複空間不能算太大。最後要能支持A股繼續向上的動力則是國內經濟見底,用利潤的增長來消化估值水平,尤其是中小盤40倍中位數的水平,這樣才能看見一個皆大歡喜的全面大牛市。 6、最後的問題就是中國經濟何時見底,這個問題實在非常難回答,影響的因素非常多,但如今國內高層的種種動作,包括強勢的反腐,強勢的改革,有遠見的經濟政策,或許都預示著這個底離我們不會太遠。反過來說,如果經濟不能見底,現在炒的估值修複到最後也只是一個憋了半天的P。 |
酷派:安全概念能否引領行業
在國產手機廠商中,酷派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從發展路徑看,其與華為不無相似之處,甚至2014年底酷派祭出大殺器—安全精品手機的策略,也與華為推出Mate7不謀而合。
隨著3G智能手機市場的爆發,原本專注於中低端市場的酷派,憑藉低價多款覆蓋和捆綁運營商的策略,在過去幾年成長異常迅猛。2014上半年,酷派營收高達148億港元,而在5年前,中國剛進入3G元年之時,其收入僅為26億港元(圖 1)。
賽諾報告顯示,2013年酷派以9.1%的市場佔有率穩居國產手機第三,2014年的前幾個月,其4G智能機銷量也位居國內前列。酷派手機的快速成長在股票市場上也得到一定認可,從2012年初開始,其股價最高漲幅逾3倍,遠超同期恆生指數和滬深300指標漲幅,但近半年來又開始從高位回落,反映了投資者的信心不足。
儘管酷派出貨量較大,2014年10月已達6000萬台,由此也佔據了一定的入口,但61億港元的市值(截至2014年12月25日收盤)及11倍PE的估值,的確與其佔據國內較大市場份額的地位有所不配,與小米450億美元的估值和走向精品及高端的華為相比,更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
酷派手機出貨量雖和小米有得一比,但小米有7000萬的MIUI用戶,酷派的COOLUI系統無法與之媲美。在商業模式上,小米的全生態模式和華為的高端精品路線,都是酷派所缺失的,在投資者眼中,這都是「硬傷」。
分析酷派2009年至2014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可以清楚看到其規模化後急需突破的窘境。在國內智能手機的廝殺中,酷派的綜合毛利率從2009年的27%跌落至目前的13%(圖2),其手機銷量(入口)也沒能帶來多少變現,目前酷派流量變現收入僅佔總收入的0.6%,儘管酷派的銷售費用率控制在6%的水平,但其淨利潤率也隨毛利率一路暴跌,目前僅為2.7%,不及2009年的三成。
分析酷派各類資產周轉率,可以發現頗有意思的地方(圖3)。首先是其資產周轉率提升非常快, 從2010年的不足20倍預計將升至2014年的 38倍。結合酷派在生產設備上的投資比例並不高來看,反映出設備及相關固定資產投資並非酷派手機競爭最為關鍵的因素,加大研發費用的投入或是其當務之急,這也是目前國內智能手機整體面臨的問題所在。
酷派存貨周轉率得不到提升,是因為其存貨餘額較大,2014半年報顯示,其存貨金額高達49億港元,較上年末增長90%,遠高於同期55%的銷售增長。對手機製造商而言,批量採購能夠獲取成本優勢,但每款手機的生命週期不長,且手機存貨和配件通常跌價較快,雖然廠商會大幅銷價以清庫存,但這對企業盈利頗為不利。酷派高存貨或與其多款低價覆蓋策略及過多依靠捆綁策略相關。其應收賬款周轉率較為平穩,反映了酷派與運營商、電商和實體店等銷售渠道的關係較為穩定,但其以往過度依賴運營商也常遭詬病。
複製小米模式必須燒錢,對身為上市企業的酷派來說,這並非可行的方式,華為Mate7則為酷派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樣板。酷派也必須借助自身在技術及應用上的研發優勢,走精品路線、創品牌效應,提高高端產品的出貨比例,這對提高公司的整體毛利率水平、減弱對運營商的依賴、改善存貨及改善現金流都極為有利。
酷派也的確為這樣一個高端產品準備著。2014年12月12日,其推出全球首款採用硬件隔離雙系統手機—鉑頓,售價高達4680元,高過華為的Mate7尊爵版。按照酷派官方的介紹,鉑頓主打安全概念,通過將Android系統和酷派自有的安全系統進行硬件隔離、芯片硬加密、一鍵硬關閉等防護體系,多層次保證手機安全。值得一提的是,酷派早在2005年就推出私密和防盜功能,2009年開始進行私密安全認證。此外,在配置和外觀方面,鉑頓也顯得高大上。
安全一直是各手機生產商競爭的主要領域之一,如華為Mate7的指紋技術被稱為最安全的指紋支付,酷派此舉則將安全牌打到了極致,政企用戶是鉑頓最有希望拿下的大蛋糕。
與此同時,酷派還選擇與奇虎結盟,優化商業模式。2014年12月16日,奇虎360宣佈投資4億美元,獲得酷派全資子公司Coolpad E-Commerce(酷派大神)45%的股權。酷派一直在模仿小米的生態圈,但卻苦於缺乏高黏性的龐大活躍用戶,結盟之後,酷派可望借力360的安全衛士、瀏覽器、軟件管家、桌面等活躍用戶群,流量變現率有望大幅提高。而奇虎360也希望借此搭建更大的生態平台。
但在資本市場上,這一消息宣佈當日,奇虎和酷派股價卻雙雙大跌,之後酷派還受不利事件的影響,股價較12月12日的1.95港元/股下跌27%至12月25日的1.41港元/股。從長期的戰略佈局而言,無論是酷派還是奇虎360,這樣的聯盟應當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最終取得什麼樣的市場效果,競爭對手又是如何反應,一切有待觀察。
魅族和其他小米追隨者能走多遠
在國產手機廠商中,小米也不乏模仿者,魅族是其中的典型。
魅族2008年從MP3轉型做手機,其創始人黃章一度被認為是一干喬布斯模仿者中最神似的一個。他從不在媒體面前露面,關門專注做手機,外界對他的全部認知來自魅族論壇上一個叫J.Wang的ID。創業早期,他幾乎每天泡在論壇與粉絲們就手機問題進行激烈討論,固執地堅持自己的審美。魅族手機因做工精緻、外形出眾,很早就吸引了一批粉絲,甩一干模仿蘋果的廠商幾個身位,甚至受到過喬布斯的表揚。他曾在微博上放話,「和老羅、小米比炒作,我肯定輸。要是比做產品,我可以秒他們幾條街」。
如果沒有小米,魅族很可能繼續這麼專注而緩慢地發展下去。直至2013年,創立僅3年的小米出貨量達到1800萬台,銷售收入達到265.83億元,將魅族的263萬台出貨量、50億元銷售收入遠遠甩下。鮮明反差刺激了黃章,2014年初他突然「開竅」,隨即展開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革:敞開大門,接受資本進駐,融資20億元,還推翻了堅持多年的單產品策略,推出兩款不同價位的產品搶佔市場份額。與此同時,他全面放棄利潤,帶頭挑起價格戰,先後推出1799元和2499元兩款產品,以超高性價比向大眾市場邁進。為留住人才,家長制的魅族,也開始學互聯網公司,推行員工股票期權制,還與阿里云OS聯姻,推出搭載云OS系統的手機????甚至,黃章開始學習借鑑一向不屑的小米營銷方式:深度介入社交媒體傳播,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社區空間等自媒體平台作宣傳陣地,由副總經理親自站台。在小米傳聞400億美元的估值還有待證實時,魅族就迫不及待地以小米為參照,自我估值60億美元—這一市值直逼中興。
然而,同樣的輕資產模式、零線下實體、重互聯網入口概念、融資燒錢,在搶佔入口的道路上,小米已經佔了先機,魅族不論在供應鏈還是品牌認知上,都處於被動地位。數據也表明,2014年魅族約500萬台的出貨量與小米的6000萬台相比,差距又拉大了。
在衝量的道路上馬不停蹄的還有後起之秀一加、錘子等品牌,對它們而言,小米更是望塵莫及的巨頭,只好各自在打法上艱難地尋求差異,以暫時求得生存。
一加在營銷上選擇先海外再國內,儘管用了各種營銷手段,但根據其創始人劉作虎2014年10月提供的數據,一加的銷量僅為近100萬部。這是一個幾乎不會引起任何競爭對手緊張的數字。而錘子則討巧地計劃衝擊3000元+的檔位,可惜被市場無情地打壓,降價千元後才算真正打開市場。2014年12月,其創始人羅永浩宣佈錘子手機銷量僅為慘淡的12萬台。
小米模式容易模仿,但依靠模仿趕超小米是不現實的。小米不僅有MIUI系統長時間積累的粉絲效應,背後還有跟隨者們難以複製的龐大「雷軍系」,這個和小米手機幾乎同時起步的多層次生態佈局,是小米未來升級和差異化其服務的重要根基。
小米的優勢,大多數追趕者都不具備,而小米在專利和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這些新興手機廠商無一倖免。查閱專利資料可知,魅族、錘子、一加等品牌的專利數均不如小米。繼小米在印度遭遇專利起訴後,一加也在印度遭到封殺。
海外市場暫時出不去,眾多品牌智能在國內狹窄的空間拚殺,免不了硬件同質化競爭、利潤不斷被攤薄等現實問題。可以預料,在一段時間的追趕和煎熬後,一批廠商很可能淡出市場。
不過,在宇龍酷派集團副總裁曹井升看來,4G時代仍會是國產手機的天下,其市場份額將達到百分之七八十。而伴隨硬件互聯時代的來臨,手機將成為個人對外交互的窗口,未來在硬件層面有可能產生新的商業模式,為手機廠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不過對那些追隨者而言,當智能手機再度發生顛覆性變革時,它們還能跟得上嗎?
法國興業銀行石油研究部全球負責人Mike Wittner周一發布的最新報告認為,2015年上半年原油市場將會非常疲軟,下半年將趨平衡。第一季度很難看到阻止油價進一步下跌的因素和上行推動力,二季度將會出現美國頁巖油增量放緩的初步跡象,為油價提供支撐。報告預測上半年WTI將在42至47美元/桶,下半年上升至56至60美元/桶。
報告稱,2年期原油期貨價格不斷走低,已經接近多數美國頁巖油的盈虧平衡點。這將會很大程度上觸發全球供給“再平衡”。
2015年上半年的基本面很疲軟,這一因素也被市場已經考慮進去,導致即月(front-month)油價承受更大壓力,交易延期費(contango)也更加陡峭。
報告認為,不耐煩的市場可能會試圖進一步壓低油價,到可能迫使成本較高的加拿大和美國原油生產商停產。此外,沙特將繼續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油價會平衡供給,但不是沙特或OPEC,而是在整個供給面市場上建立新的平衡機制。
上圖顯示,多數美國頁巖油(與WTI原油同質)的盈虧平衡成本在三大關鍵地區(Bakken,Permian,Eagle Ford)是60-65美元/桶(資本支出+運營支出),其中運營支出為15-25美元/桶。
報告稱,供給再平衡機制並非停產,而是削減支出、采油和新的油井完工數。而新的油井將在3-6個月後開始大幅減少,12個月後,減少75%。
2年期WTI原油期貨最近的價格區間為60-65美元/桶。報告稱,為了讓供給再平衡,需要降低到60-65美元區間的並非即月合約(front-month)價格,而是更長期的2年期合約價格。
能源與石油公司通常都會在投資計劃和決策時考慮未來兩年的情況,尤其是當他們知道市場平衡機制已經改變的時候。
法興稱,行業報告顯示,美國能源與石油公司2015年的對沖比例約為60%,但2016年僅對沖了15%。這也讓2016年的油價成為制定投資計劃更重要的根據。
如果看一下2年期原油合約的價格,就可以解釋為何即月合約價格要比此前預期的低得多。
法興預測,非OPEC供給(包括OPEC天然氣液)增長 2.0 百萬桶/天 (2014), 1.0 百萬桶/天 (2015)
- 2015年美國每季度原油供給增長: 1.0 百萬桶/天, 0.8 百萬桶/天, 0.6 百萬桶/天, 0.4 百萬桶/天
全球需求增長:0.7 百萬桶/天 2014, 0.8 百萬桶/天 2015
- 全球需求在下半年總是強於上半年。
- 由於油價降低對生產國GDP直接負面影響,這些國家的需求也會降低。
- 消費國需求受到低油價的影響在短期內較小。需求總體疲軟。新興市場因補貼削減和稅收增加,市場終端用戶享受到的油價下降要小得多。貨幣貶值也讓用戶價格相對更貴。
預計201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全球存貨生產增速分別為1.55 百萬桶/天 and 1.75 百萬桶/天,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總體平衡,下半年將會是一個非常不同的市場。
2008至2009年,全球石油庫存累積是2.1億桶(08年三季度至09年2季度的四個季度內)。2014年,全球石油庫存預計高達2.65億桶。
法興預測,2015年上半年原油庫存將增加3億桶。但報告提醒,不要被2009年至2015年表面上的相似性所欺騙。
2009年與2015年有何不同?
法興認為,2009年,油價崩潰主要是由宏觀經濟和石油需求推動的,OPEC削減產量實現了再平衡。而2015年,油價崩潰主要是由供給面的結構性變化驅動的,OPEC並不會削減產量以實現再平衡。
報告指出,不耐煩的市場可能會試圖逼迫高成本的石油生產商更快停產,而非等待頁巖油生產商做出緩慢反應。
與美國頁巖油的市場動態完全不同,這主要是關於削減投資。如果油價跌到低於現金運營成本,最終油田/項目將被關閉。
法興認為,當WTI跌到30美元至40美元/桶的時候,昂貴的加拿大和美國(非頁巖)油田多數都比較危險。例如加拿大的一些油砂(oil sands)項目和美國的低產油井(stripper well)等。但總體來說,直接停產並不會向你想象的那麽快發生。
沙特將繼續強調,他們毫無意願減產,而且會依賴市場本身再平衡供給,即使這將花費數年時間。
沙特石油部長Ali Naimi最近還表示,沙特不會減產,哪怕油價跌到40美元還是20美元。他指出,作為成本最低的石油生產國,他們應該最後減產,而非第一個。沙特與其OPEC國家的海灣地區盟友,最近幾周都沒有發表新的言論,但卻更經常、更確信地闡述上述論點。
仍然有一些市場參與者相信,這只是短期供需問題。但他們也漸漸明白,決定原油市場運作的核心問題——供給平衡機制,已經徹底改變了。
一些市場參與者仍然在等待,寄希望於沙特改變決定。然而,沙特的堅持並非“任性”,而是深思熟慮的戰略決定。處理一個長期結構性問題,需要一個長期戰略。沙特的問題就是:美國頁巖油和其他不斷增加的非OPEC供應(油砂、深水離岸油井等)。
法興認為,沙特的一個五年期展望是,要求OPEC和沙特減產的呼聲將不斷減弱。沙特減產將給其他人帶來好處,卻給自己帶來傷害。
如果沙特在去年11月決定減產,世界會是什麽樣?法興認為,他們可能會把油價從80美元推升到90美元。但一系列減產會不得不接踵而至。最終,關鍵在於收入,而非價格。然而,遲早他們會發現,減產終究是徒勞。
2015年上半年的原油市場將非常疲軟,但下半年會恢複平衡。
第一季度很難看到阻止油價進一步下行或推升油價的因素。第二季度,美國頁巖油增速放緩的初步跡象將略為油價提供支撐。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油價將會有些上升。市場重新平衡,美國頁巖油增長持續放緩。
報告指出,風險包括原油生產商的生產成本面臨下行壓力,以及如果WTI油價全面進入30美元至40美元區間,將迫使北美油廠關閉。法興稱,並不相信WTI油價會跌破30美元/桶。
總體來說,如果原油價格維持在100美元/桶,那將導致供給過剩,需求相對太疲軟。然而,如果維持在50美元/桶,最終將導致供給過少,需求太強。因此,法興認為,油價可能在75美元/桶的水平上是供需平衡最可持續的。布倫特油價將走向75美元/桶的水平。
法興的原油供需與價格預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法興原油報告深度解析:2015油價何去何從? 作者:嚴婷 法國興業銀行石油研究部全球負責人Mike Wittner周一發布的最新報告認為,2015年上半年原油市場將會非常疲軟,下半年將趨平衡。第一季度很難看到阻止油價進一步下跌的因素和上行推動力,二季度將會出現美國頁巖油增量放緩的初步跡象,為油價提供支撐。報告預測上半年WTI將在42至47美元/桶,下半年上升至56至60美元/桶。 油價面臨多重因素導致的下行壓力 ![]() ![]() 報告稱,2年期原油期貨價格不斷走低,已經接近多數美國頁巖油的盈虧平衡點。這將會很大程度上觸發全球供給“再平衡”。 2015年上半年的基本面很疲軟,這一因素也被市場已經考慮進去,導致即月(front-month)油價承受更大壓力,交易延期費(contango)也更加陡峭。 報告認為,不耐煩的市場可能會試圖進一步壓低油價,到可能迫使成本較高的加拿大和美國原油生產商停產。此外,沙特將繼續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油價會平衡供給,但不是沙特或OPEC,而是在整個供給面市場上建立新的平衡機制。 聚焦美國頁巖油的盈虧平衡成本 ![]() 上圖顯示,多數美國頁巖油(與WTI原油同質)的盈虧平衡成本在三大關鍵地區(Bakken,Permian,Eagle Ford)是60-65美元/桶(資本支出+運營支出),其中運營支出為15-25美元/桶。 報告稱,供給再平衡機制並非停產,而是削減支出、采油和新的油井完工數。而新的油井將在3-6個月後開始大幅減少,12個月後,減少75%。 供給再平衡關鍵在於2年期合約價格 ![]() 2年期WTI原油期貨最近的價格區間為60-65美元/桶。報告稱,為了讓供給再平衡,需要降低到60-65美元區間的並非即月合約(front-month)價格,而是更長期的2年期合約價格。 能源與石油公司通常都會在投資計劃和決策時考慮未來兩年的情況,尤其是當他們知道市場平衡機制已經改變的時候。 法興稱,行業報告顯示,美國能源與石油公司2015年的對沖比例約為60%,但2016年僅對沖了15%。這也讓2016年的油價成為制定投資計劃更重要的根據。 如果看一下2年期原油合約的價格,就可以解釋為何即月合約價格要比此前預期的低得多。 市場繼續預期2015年上半年供給嚴重過剩 ![]() 法興預測,非OPEC供給(包括OPEC天然氣液)增長 2.0 百萬桶/天 (2014), 1.0 百萬桶/天 (2015) - 2015年美國每季度原油供給增長: 1.0 百萬桶/天, 0.8 百萬桶/天, 0.6 百萬桶/天, 0.4 百萬桶/天 全球需求增長:0.7 百萬桶/天 2014, 0.8 百萬桶/天 2015 - 全球需求在下半年總是強於上半年。 - 由於油價降低對生產國GDP直接負面影響,這些國家的需求也會降低。 - 消費國需求受到低油價的影響在短期內較小。需求總體疲軟。新興市場因補貼削減和稅收增加,市場終端用戶享受到的油價下降要小得多。貨幣貶值也讓用戶價格相對更貴。 預計201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全球存貨生產增速分別為1.55 百萬桶/天 and 1.75 百萬桶/天,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總體平衡,下半年將會是一個非常不同的市場。 今年的全球石油庫存增量將遠遠大於2008-2009年 ![]() 2008至2009年,全球石油庫存累積是2.1億桶(08年三季度至09年2季度的四個季度內)。2014年,全球石油庫存預計高達2.65億桶。 法興預測,2015年上半年原油庫存將增加3億桶。但報告提醒,不要被2009年至2015年表面上的相似性所欺騙。 2009年與2015年有何不同? 法興認為,2009年,油價崩潰主要是由宏觀經濟和石油需求推動的,OPEC削減產量實現了再平衡。而2015年,油價崩潰主要是由供給面的結構性變化驅動的,OPEC並不會削減產量以實現再平衡。 ◦不耐煩的市場可能迫使油價下跌“逼宮”原油生產商停產 ![]() 報告指出,不耐煩的市場可能會試圖逼迫高成本的石油生產商更快停產,而非等待頁巖油生產商做出緩慢反應。 與美國頁巖油的市場動態完全不同,這主要是關於削減投資。如果油價跌到低於現金運營成本,最終油田/項目將被關閉。 法興認為,當WTI跌到30美元至40美元/桶的時候,昂貴的加拿大和美國(非頁巖)油田多數都比較危險。例如加拿大的一些油砂(oil sands)項目和美國的低產油井(stripper well)等。但總體來說,直接停產並不會向你想象的那麽快發生。 ![]() ![]() ◦沙特將繼續傳遞信息:平衡供給需要新機制 沙特將繼續強調,他們毫無意願減產,而且會依賴市場本身再平衡供給,即使這將花費數年時間。 沙特石油部長Ali Naimi最近還表示,沙特不會減產,哪怕油價跌到40美元還是20美元。他指出,作為成本最低的石油生產國,他們應該最後減產,而非第一個。沙特與其OPEC國家的海灣地區盟友,最近幾周都沒有發表新的言論,但卻更經常、更確信地闡述上述論點。 仍然有一些市場參與者相信,這只是短期供需問題。但他們也漸漸明白,決定原油市場運作的核心問題——供給平衡機制,已經徹底改變了。 一些市場參與者仍然在等待,寄希望於沙特改變決定。然而,沙特的堅持並非“任性”,而是深思熟慮的戰略決定。處理一個長期結構性問題,需要一個長期戰略。沙特的問題就是:美國頁巖油和其他不斷增加的非OPEC供應(油砂、深水離岸油井等)。 法興認為,沙特的一個五年期展望是,要求OPEC和沙特減產的呼聲將不斷減弱。沙特減產將給其他人帶來好處,卻給自己帶來傷害。 如果沙特在去年11月決定減產,世界會是什麽樣?法興認為,他們可能會把油價從80美元推升到90美元。但一系列減產會不得不接踵而至。最終,關鍵在於收入,而非價格。然而,遲早他們會發現,減產終究是徒勞。 法興原油價格展望 2015年上半年的原油市場將非常疲軟,但下半年會恢複平衡。 第一季度很難看到阻止油價進一步下行或推升油價的因素。第二季度,美國頁巖油增速放緩的初步跡象將略為油價提供支撐。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油價將會有些上升。市場重新平衡,美國頁巖油增長持續放緩。 報告指出,風險包括原油生產商的生產成本面臨下行壓力,以及如果WTI油價全面進入30美元至40美元區間,將迫使北美油廠關閉。法興稱,並不相信WTI油價會跌破30美元/桶。 總體來說,如果原油價格維持在100美元/桶,那將導致供給過剩,需求相對太疲軟。然而,如果維持在50美元/桶,最終將導致供給過少,需求太強。因此,法興認為,油價可能在75美元/桶的水平上是供需平衡最可持續的。布倫特油價將走向75美元/桶的水平。 法興的原油供需與價格預測 ![]() 來源:華爾街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