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因加息回落可低吸 盧志威
1 :
GS(14)@2016-03-31 15:06:042016-03-29 HJ
聯儲局在議息後,成功令市場對加息預期減慢,刺激新興市場反彈,但在復活節前,突然又有委員出來表示,4月有機會加息,所以風險資產如商品、新興市場股票、貨幣又再有回落勢頭。
其實,加息這個講法,已被聯儲局操控了兩年,大家應該對耶倫的心態有所了解,就是每當股市上漲,人心樂觀,必定是加息之時,反之人人恐慌,爭相逃往避險之時,聯儲局往往就會收手,現時美股又再次逼近歷史高位,就連商品和新興市場也懂得反彈,看來只要沒有股災,聯儲局已可以隨心所欲地加息。
在現時的情況操作,困難度甚高,如果採用追強的手法,必定要買入公用股以及食品股,但是如聯儲局大手加息,相信這類股份會出現人踩人狀況,所以不能成為主力,反而如果商品因為炒加息而回落,可以成為低吸機會。
現在全世界經濟都差,只有美國可以加息,理論上美元應該要升,但由於早前升幅過大,現時美元在調整,但中長線來說應該處於牛市當中,如果美國成為世界增長的火車頭,將有望靠消費重新谷起新興市場的經濟,所以用一個幾年的投資角度看商品市場,應該視目前的弱勢為機會。
至於港股,在加息陰影下,應該又回到以往上落市的情況,至於港樓如果再加兩三次息,應該會再打殘好不容易累積的氣氛吧!
(逢周二見報)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
城大教授曾淵滄:次季業績放榜後低吸
1 :
GS(14)@2016-05-17 03:36:16【明報專訊】與張華峰的預測相若,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特約教授曾淵滄料深港通於第四季始有機會推出。他又認為,中國證監會及香港證監會於宣布推出深港通前,將加強整頓兩地股市,讓深港通正式啟動後,中資股可迎來長期健康升浪,故他仍持有港交所(0388),並且正等待該股於8月公布按年大幅倒退的第二季業績後,再增持該股博倍升。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張華峰於去年第二季大時代期間已沽清港交所,作為比較,曾淵滄於2012年第三季以每股平均價約100元買入該股後便持有至今,放長線釣大魚,「港交所於2012年6月宣布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後,股價曾大跌,但我認為這收購是好事而非壞事,港交所股價下跌並不合理,於是掃貨並持有至今。去年第二季我也沒在高位沽貨,因為『大時代』來得快走得快,我都不懂得走貨;另一方面,即使當時我以每股300元沽貨,對比買入平均價約100元也只是賺兩倍,我覺得『無肉食』,我的投資目標一向不只賺兩倍。我上次買賣港交所是2003年以每股10元買入,直至2007年每股升至250元(賣出),賺20多倍才有意思,所以賺兩倍我也不捨得沽,而且滬港通之後還有深港通,我在等深港通通車。」
港交所股價上周收報179.5元,較4月25日的高位205.4元下跌12.6%,曾淵滄認為,是深港通短期通車的憧憬落空所致,但他作為有耐性的長線投資者,覺得事情沒什麼大不了,「港交所股價早前突破200元,純粹是炒上去而已,原因是港府於上月14日收市後宣布張德江訪港,令市場聯想到他可能會宣布深港通通車,所以便有炒作概念。但是炒完憧憬後,知道誤會了,股價便跌回原位。」
料一帶一路基建項目來港上市
雖然深港通短期通車無望,惟曾淵滄認為,本周張德江訪港推動一帶一路國策,亦長遠利好港交所,「中國將沿?一帶一路,伙拍有關國家興建很多大型基建,涉及巨額投資,除了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借錢外,也需要上市集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股市發展比較落後,內地A股亦不接受外國企業上市,故這些項目上市的最佳地點便是香港。所以隨?一帶一路伸展出去,多條跨境鐵路將排隊來港上市,這些都是大生意,將來港交所的發展不得了!」
曾淵滄也認同張華峰的觀點,他表示內地「權威人士」發表「L形經濟」論後,深港通短期將不會開通,「可能很接近年底才會通車」;但他認為,中國證監會近日加強整頓A股,等市場進一步規範後再讓中港股市互聯互通,對市場長線發展是好事,「深圳創業板近日炒到好得人驚,有些業務原屬舊經濟的上市公司增發新股收購互聯網公司後,搖身一變轉型,估值就炒至逾100倍市盈率,這是中證監不想見到的。過去一星期市場傳聞中證監擬收緊借殼要求,我覺得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料中證監真的正在『度橋』阻止莊家炒殼股,故未來一段時間方向是整頓,待市場規範化後,再讓深港通通車。前年11月滬港通啟動,全民跟?亂炒一通,將上證指數及創業板指數分別炒高1倍及2倍後,再來個泡沫爆破,我覺得目前中證監不想再搞出『大頭佛』,希望將A股市場發展成為企業集資的寶地,而不是讓莊家來搵小股東笨的賭場。」
中港證監同步整頓 短期炒風料遏
曾淵滄認為,隨?中證監整頓A股,香港證監會短期內亦會加強監管市場,令港股炒風轉趨沉寂,「近年莊家很流行一個炒法,某上市公司1股送5股紅股除淨後,趁紅股尚未出來,便將股價炒上。最近已有個別上市公司發行紅股被叫停,所以我覺得香港證監會也正在整頓市場。」
細價股炒風若被遏止,港股成交額料進一步下跌,不利港交所盈利表現。事實上,港股第一季平均每日股本證券產品成交額只有507億元,按年大跌22.6%,令期內港交所的交易費及交易系統使用費收入按年大跌22.9%至3.5億元,故即使聯交所上市費收入按年增長12%至1.84億元,其現貨分部收入仍按年下跌10%至6.49億元,加上其他分部亦沒有突出表現,集團第一季盈利按年下跌9%至14.3億元,而且是連續3季按季下跌(見圖)。
曾淵滄預測,即使不考慮監管機構整頓市場的因素,港交所今年第二季盈利亦按年大跌,原因是去年第二季港股經歷大時代,每日成交額平均約1600億元,而且上市及配股集資活躍,比較基數頗高。他預料港交所8月公布的成績表較差勁,他正部署等其股價屆時下跌後低吸,「買港交所這些優質股,永遠是趁壞消息出現後才買。2012年我一直等,終於等到LME的壞消息出現;今年也等8月公布第二季業績,等其股價被人『質落去』,又是另一個機會。我對港交所長線股價表現一點也不悲觀,深港通一旦宣布,市?便會好轉,成交額及集資額也會上升,屆時港交所又會成為市場寵兒。」
[封面故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516/news/eb_ebb1.htm
林少陽:長和系落難天使趁低吸
1 :
GS(14)@2016-05-17 03:39:32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lumnist/ed5_ed5.htm
【明報專訊】今個5月,愈來愈像是一個先高後低的月份。5月至今只是過了兩個星期,恒指已累積了逾1300點的跌幅。假如今次跌市跟2012年5月份的跌市差不多,則現時只是這次跌市的中途站。本欄對今個5月的看法較為審慎,除了因為這是傳統的淡季月份之外,更重要的是目前看不到重大的利好因素,足以推動港股向上。事實上,即使上月中國公布連串利好的宏觀經濟數據,結果卻成為不少投資者趁好消息出貨的機會。
本周二至四,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將訪港,部分傳媒及專欄作者均預期,屆時將有利好消息公布。若從過去一個星期市場的反應來看,以真金白銀投票的港股,則似乎不太相信張委員長今次會帶來一些對本港經濟或金融市場有驚喜的禮物。即使屆時真的有好消息出現,投資者亦不必太過興奮,因為除非相關措施具深遠經濟影響(如2004年推出的旅客自由行政策),否則屆時很可能再次成為淡友踩多一腳的藉口。
另外,過去7年一直領先全球的美股,年初至今仍然維持強勢。然而,這點反而更加令港股的投資者不太放心,因為美股的強勢並不能協助港股維持於4月的高位,一旦美股回落,本已弱勢的港股或將跟隨其進一步回落。現時要解5月港股之困,看來必須美股破頂而上,港股才有望在現水平企穩或稍作反彈。否則的話,港股或將應驗老外「Sell in May and go away」的傳統格言。
解港股之困 還看美股
上周中港兩地股市的弱勢,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國上市中概股「回家」受阻,以及《人民日報》引述「權威人士」對宏觀經濟前景不太樂觀的言論所打擊。「權威人士」重提「供給側經濟結構改革」,必須透過以去產能以達至供求平衡,而不是繼續行過往強行刺激經濟的老路。從大局看,供給側改革方向絕對正確,然而,年初至今大規模的貨幣寬鬆,以至房地產及商品市場連場的火熱投機活動,卻與上述的政策目標背道而馳。
要重拾H股信心 政府須落實改革
毫無疑問,H股目前已經是全世界最廉宜的資產類別,只是投資者着眼的是企業的前景,要投資者重拾對H股的信心,國家政策必須言行一致。要改革又怕痛的折衷經濟方案,是很難獲得真正的成效的。
現時支撐着港股的少數潛在利好因素,是不少股份的價格已經頗為低殘,以及看淡的投資者佔據大多數(從港股沽空數據逼近1998年以來新高可見一斑)。但是,大市在反彈之前,或者要先等沽盤枯竭後才行,正如2012年經過5月及6月上旬的急跌之後,市况便見回升一樣。
凡事總有周期,去年受惠企業重組的消息,令股價急升的長和系股份,近日因為長和(0001)收購英國電訊商O2遭監管機構否決,以及長建(1038)與電能(0006)合併遭電能股東否決,上周電能派發特別股息的預期再次落空,連串利淡消息打擊之下,近月股價跌近今年低位。
電能跌近今年低位
即使強如長建,亦在重返恒指成分股這「最後一則利好消息」出現之後,股價亦開始露出疲態。趁住未來一個月的市况弱勢,投資者或有機會於較現時吸引的價錢,增持長和系股份。
(作者客戶持有電能股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林少陽 細味.投資]
黃國英﹕美元轉強 擺好陣低吸
1 :
GS(14)@2016-05-24 05:14:28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lumnist/ed1_ed1.htm
【明報專訊】香港市場缺乏方向,向上空間不多,除非是病態賭徒,否則又何必入市攻堅?就算能夠猜中方向,其實也不知道是那類股份會上升,升市中輸錢,其實並不是稀奇的事。近期匯豐控股(0005)之升在於炒美國加息的預期,對於不屑投資於舊經濟股份的投資者,可能根本是了無關係;強如騰訊控股(0700)些新經濟股份,也可以在上佳業績公布後一沉不起,投資者又哪來熊心豹膽,敢於期待股價再創新高?現階段若買入但卻沒有什麼好的指望,沽空又怕被挾空倉,正是進退兩難之局。
現今大市的焦點都落在美國會於何時加息。姑勿論是否真確,但股市炒的是預期,只要有機可乘,就會造成資金的流動、就會造成炒作的動力!全世界都在部署這個預期,因此日本和歐洲的表現就不會太差。美國股市亦出現波動,一些專注海外業務國際品牌的公司,過往因為美元積弱,令到這些公司的海外業務估值提高,有利提振股價,但一旦預期美元轉強,這類股票就會被投資者所捨棄。
搭順風車可短炒美元
巴西市場數天間可以暴挫達10%,其他的新興市場亦普遍不濟。現在美國市場銀行股強、國際品牌弱。綜觀環球金、債皆弱,股、債齊跌,投資者一窩蜂地去買入銀行股。市場資金的流動性還算充裕,但投資者只是因應預期加息而作出相應的部署,投資者應該撫心自問,提前加息的風險有多大?這些流動的資金還會運作多久?如果能解答這些問題,前景就可以一目了然;若是不能解答這些問題,則投資者就會變得一面惘然。
美實力股短線被質可留意
個人認為這種情况不會維持太久,當資金的大潮動了,投資者又豈能不作「弄潮兒」?既然預期美元將會加息轉強,最上算應是買入美元短炒,就算不知後市最終如何,好歹也可以先乘一趟順風車!但要留意,這是短炒美元的動力轉強,只要勢色不對,就必須引刀止蝕,絕不能苟且留戀,否則風雲一過,就只會是殘葉滿街,絕不會給投資者有第二波的機會!美元轉強絕對不可能長久,因此在逆向思維之下,就應該在這一波的受害區域中沙裏淘金,尋找一些形勢逆轉時有利可圖的機會。投資的王道是低買高沽,當時勢令一些實力股份過分地被低估、或過分地被拋售時,就是精明的投資者「人棄我取」之時!現在投資者正好有機會在有利的位置放好槍架、調整好心態、以逸待勞、仔細瞄準,靜待時機一到,就可以乘時而起,發動狙擊突襲,這才是令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竅門!
一帶一路 有的只是空中樓閣
但現今的投資者,總是希望今天入市,明天大賺,後天反手,現實世界又怎會有那麼容易?這些只會是投資者不切實際的夢想,最終只會變成是投資者不可能達到的奢想!心存僥倖從來都是投資者的大忌,最終必定沒有好的下場。
現今香港的市場並不是一個好的投資環境。首先是交投過於疏落,500億的成交已經是常態化,投資者極難在其中可以大手買入或者大手沽出,這就會令投資者很多時都要被迫「坐盤」。但這種操作困難、被迫坐盤,就很容易坐出一個「禍」來!另外是香港沒有概念的憧憬,就算「一帶一路」說得如何天花亂墜,但投資者究竟可以如何參與其中?究竟如何可以分一杯羮?從來都沒有「仙人指路」!有的只是空中樓閣!有說是中國是想藉「一帶一路」來推銷過剩的產能,這難道要投資者去買這些已經產能過剩的公司股票?投資者無所適從,並無投資的路向,令香港的投資市場只會每况愈下,漸漸變成一潭死水!
美股現在的指數亦沒有代表性,最近因為股神入股蘋果而冲喜、生物科技類股票又迴光返照有霎時的衝動、金融類股分又炒加息的預期而有蠢動之勢,但其他的股票卻跌至七零八落,加上臨近期權的結算,正是風急雲怒之勢,一般投資者實在不宜強行出擊,待稍後形勢明朗時才行入市,方為上策!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普通話台財經節目《e線金融網》)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財經新視野]
江宗仁﹕歐銀壞帳驚險 造就低吸機會
1 :
GS(14)@2016-07-08 07:59:15【明報專訊】恒指跌255點,收報20495點,成交金額606億元。英國接連3家房地產基金停止贖回,市場擔心會被強制沽售資產,衝擊房地產市道甚至影響到銀行體系。英鎊失守1.3關口後直線下跌,跌穿1.28水平後才告回穩,相信與破位後觸發大量止蝕,沽壓一發不可收拾有關。受此影響,亞太區股市全面受壓,港股曾跌逾400點,午後在A股微升、歐股開市表現平穩下跌幅收窄,很多股份都見買盤低吸,長和(0001)兩度測試80元關口,尾市亦見資金進場。筆者相信英國房地產基金事件,不大可能演變成什麼危機,焦點其實是歐元區的銀行呆壞帳問題。最終仍可解決,只是過程少不免有點驚險。
英倫銀行降低逆周期資本緩衝至零,甚至即將召開的議息會議可能減息加碼量寬,都是市場預期之內,或多或少已反映在匯價上。但英鎊由30年低位還向下突破,主要是接連3隻總額達100億英鎊的房地產基金停止贖回,引發流動性問題憂慮。若將這放大,例如基金急於拋售,衝擊商業物業市場,會否連帶影響到銀行體系?事件拖累英鎊失守1.3關口,觸發連串止蝕盤,導致跌勢一發不可收拾,令亞洲股市亦爆發小股災,港股曾急挫逾400點。但三大基金規模才100億英鎊,相關的商業房地產項目又不是毒資產,不大可能動搖金融市場穩定性,影響只局限在客戶取回資本身上。只是事件反映脫歐後會有不少意外出現,絕不會是最後一宗。
因此,恐慌了一個上午,午後港股跌幅顯著收窄,英國富時指數跌幅輕微僅約0.4%,英鎊亦回升至1.29水平,但執筆時並未能收復1.3大關。
德法股市似形成大型頭肩頂
英鎊素有「癲鎊」之稱,其波動性之大往往超出預期,很難即時判斷是大波幅還是開始走出趨勢,故昨日雖由低位大幅反彈逾150點子(1萬點子等於1厘),低位出現「槌頭」的利好發展,但也不宜就此判斷最壞情况已過。筆者此前以鎊圓為例,指該交叉盤出現向下突破,或有新一輪危機到來,結果就意外地出現脫歐的局面。以鎊圓的量度跌幅,尚有大約10%水位,要麼英鎊再跌,又或是日圓再漲,但兩者都不是好事情。當然,準不準就只要事後才知了。
另一筆者較憂慮的是德法股市再度向超大頭肩頂頸線進發。歐洲股市始終反彈乏力,由2015年初起就開始一浪低於一浪,當英國富士指數升至年內新高,德法反而貼近周線圖及月線圖保歷加通道底部。這當然與匯率有關,但即使剔除匯率,德法年初至今也跑輸英國。歐洲現在最棘手的問題是銀行呆壞帳,重災區是意大利,當地第三大銀行西雅那銀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 S.p.A.)已被禁止沽空,亦即出事了。翻查彭博數據,該行去年底止總資產達1700億歐元,現時市值才7億歐元,這實際上就是已破產的局面。
德想繼續做領袖 不能不救窮親戚
意大利銀行呆壞帳高達3600億歐元,不良率達18%,根據歐盟規定,在獲得納稅人援助前,股東、債權人和部分儲戶要先承擔部分損失。但據報道,散戶持有銀行達2500億歐元債券,再加上儲戶,按歐盟方式行事便會引發民眾強烈不滿,極可能會有暴亂,政治上絕不可行,這也是當地在銀行問題上拖延日久的主因。但不用損失便獲政府注資,而在現行歐洲央行的量寬計劃下,意大利政府又已類近獲財赤或債務貨幣化背書,一開綠燈,歐洲央行就變成提款機,這是德國無法接受的事。現在局面有點像糾纏多年的希臘問題,問題不是解決不了,只是德國總是拒絕被窮親戚所累,既要做領袖,跟班有事卻又置之不理。筆者相信德國最終仍要讓步,只是過程中少不免有點驚險,本月是很考驗大家低吸的勇氣。
[江宗仁 還看今朝]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245&issue=20160707
新總統利好 美大選前逢低吸 美盛:經濟持續復蘇 美股難大跌
1 :
GS(14)@2016-09-14 05:22:07【明報專訊】道指上周五暴跌近400點,港股周一亦大瀉逾800點,昨日收市倒跌。美盛業務拓展董事暨中國及香港業務主管曾劭科(圓圖)表示,近月聯儲局官員的加息言論令股市波動,但美國經濟持續復蘇,加上低息環境預料仍維持一段長時間,美股仍有上升潛力,再暴跌的可能不大。過往記錄顯示,新總統上任通常為股市帶來好消息,他建議直至總統大選前,可趁低逐步入市。
美股上周五大幅下跌,美債息率更罕有地回升。曾劭科表示,「英國脫歐公投後,美股升得太多需要回調,加息相關言論就成為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未來個幾月股市仍然會就這類言論有波動,但我們仍然預計九月加息機會甚低,預計偏向年底或者下年初聯儲局先會加息。」
美元趨平穩 料10月經濟數據有改善
他指出,目前通脹壓力仍然不大,而即使年底加息一次,上調幅度僅為0.25厘,預計美國將繼續處於寬鬆貨幣環境中一段較長時間。他表示,「美國本土經濟一直在復蘇當中,但當地企業有30%的收入來自國外,早前美元強勢令收入變相減少。隨著美元走勢平穩,預期10月公佈的經濟數據及公司營利情况將會有改善。」
十一月初舉行的總統大選,亦是投資者關注的不穩定因素之一。但曾劭科表示,自1984年起的8次總統選舉中,7次在選舉後的一年,美股均錄得雙位數增長。在新總統上任第一年,大型股的平均增長為16%,小型股的平均增長更達18%,上升幅度更與總統當選人的黨派無關。
選舉次年 美股常錄雙位數增長
不少報道指,特朗普當選將為市場帶來很大的變數,但曾劭科認為,目前希拉里當選的呼聲仍然較高,加上如果特朗普上任,兩個議院仍然扮演制衡作用,預計爭議性太大的政策亦不能夠出台。他指出,「如果特朗普希望連任,他必須在任內和不同黨派的議員合作,替共和黨爭取下一屆的兩個議院控制權。因此他未必像我們預期般偏激。」
小型股上升幅度大 有獲收購機會
近年ETF於美國很受歡迎,大量資金湧入被動式指數投資。曾劭科表示,指數能夠充分反映市場重磅股的增長,但一些不在大型指數範圍內的中小型股,由於被動式資金沒有接觸,即使業務表現良好,也變相出現較大折讓,「這些小型公司90%的盈利來自美國本土,因此受國外事件影響較少。」
針對小型企業投資,風險在於行業表現對個別股票影響很大,但計價往往比較划算,而且能夠專注投資目前較為蓬勃的美國內需板塊。小型公司的另一個優勢是,由於股價基數較低,上升幅度往往較大型股大,另外也有被大公司收購的機會。
曾劭科舉例指,「美盛其中一隻小型股基金,在二百多隻持股中,已有11隻被收購。收購的價格往往較現價有一定溢價,短期內提升基金表現。但基金經理需要頭痛的是,他們需要再進行研究,找另一隻值得長期持有的股票。」
明報記者
[蘇樂恩 基金特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06&issue=20160914
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難動搖 趁脫歐低吸倫敦物業
1 :
GS(14)@2016-09-23 08:01:05【明報專訊】美國聯儲局加息步伐緩慢,加上香港樓價高企,港人前往海外投資物業的意欲熾熱。作為熱門升學地點,加上不少港人較熟悉英國房地產市場,倫敦一直是香港人海外置業的心頭好。英國房地產中介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稱,倫敦物業受脫歐陰霾影響,加上此前價格一直處於高位,預計今年核心區域房產價格將下跌9%。倫敦發展商Crest Nicholson表示,有信心倫敦在脫歐後仍然保有其金融中心的地位,長遠仍然看好其樓市。
明報記者 蘇樂恩
過去兩天日本央行及美國聯儲局分別公布議息結果,聯儲局一如所料維持利率不變。在美國仍然維持貨幣供應寬鬆的大環境下,港元兌多國貨幣的購買力維持強勢,令海外物業價格顯得更為吸引。其中英鎊自從脫歐公投後,兌港元一直維持在大約10至10.1算的水平,遠低於長期平均約每英鎊兌13港元。
雖然低匯價某程度上反映了投資者對英國未來缺乏信心,Crest Nicholson倫敦分部常務董事Trevor Selwyn表示,「不確定性(uncertainty)並不足以令目前成為一個不當的投資時機」。他又稱,在公投之前沒有人想像過英國真的會脫離歐盟,因此公布脫歐結果後,「當天早上市場的確是被嚇到了」。但隨着時間過去,站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回望,相信不少人都同意,事實上沒有想像中差。
金融海嘯時 樓價未受太大打擊
他表示:「當然里斯本條約仍然要啟動,脫歐的真正影響現在尚未完全反映;但倫敦過往對重大轉變的適應能力很強。例如,在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倫敦樓價幾乎沒有受影響。」
第一太平戴維斯國際住宅銷售部主管Thomas McAlister表示,在脫歐公投前大約6個月顧客較為審慎,但隨着結果塵埃落定,加上市場反應遠較預期正面,最近倫敦物業在香港的查詢和銷售亦有所增加。他表示,「不少香港客戶仍然對倫敦的基本面因素甚有信心。另外,本地不少顧客在倫敦置業是為了預備子女在當地升學,因此對短期的樓價波動並不太在意」。
長期求過於供 支持樓價
McAlister及Selwyn均認為倫敦在基建及其他方面,均是難以取代的商貿中心。Selwyn稱,「可能你身處香港未必同意,但我仍然相信,倫敦是世界的中心城市,將來亦將繼續如此」。脫歐公投後有聲音稱,國際機構將遷移總部至巴黎或其他歐洲國家的首都,但McAlister表示,「人們喜歡在倫敦工作,就目前情况看,大機構不太可能將總部搬遷至其他城市」。預計在脫歐尚未實際啟動的這段期間,跨國機構並不會貿然大舉搬遷,於倫敦工作及居住的人口短期內亦不會大規模減少。
作為長遠投資,倫敦樓價不菲,回報率一直維持在不多於4%,但最吸引的地方在於其資產升值前景。Selwyn表示,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倫敦市中心可發展的地方非常有限,長期求過於供支持樓價一直上揚。以Crest Nicholson最近推出的樓盤為例,該樓盤位處倫敦zone 1的南華克區(Southwark),地皮亦是以收購重建的方式取得。他表示,「每一年倫敦需要5萬個新單位供應,但只有2.7萬個推出市面,可見供求非常不平衡」。
第一太平料2019年樓價回升
第一太平戴維斯預期,今年倫敦核心高尚住宅價格將下跌9%,未來兩年樓價漸趨平穩,預計最快2019年才會重拾升勢(見圖)。
至於價格較低的倫敦非核心區,該行預期今年住宅價格將下跌5%,2017年再下跌1%。雖然在脫歐疑慮下,倫敦樓價短期內不容樂觀,但隨着脫歐商議逐步明朗化,他們預期2017至2021年的5年間,倫敦核心區住宅將升值21%,非核心區亦將見15%升幅。第一太平洋戴維斯表示,「脫歐後的未知因素,加上近年接連的稅項提升,令倫敦高尚住宅市場的增長一再延遲」。對倫敦物業有興趣的投資者,可考慮謀定而後動,把握未來一兩年出現的樓市低位入貨。
(海外置業錦囊 - 英國篇)
[蘇樂恩 海外置業錦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245&issue=20160923
劉思明:港股餘震 低吸機會難得
1 :
GS(14)@2016-10-17 08:00:30【明報專訊】恆指高位掉頭向下,跌破近月低位兼50天線,呈向下突破走勢,雖然週末前反彈,但反彈力度不大,成交又見萎縮,加上調整不痛不癢,相信本周仍有餘震,只是希望不造成「失控」情況,急挫可迅速收拾形勢。港股具實力投資者不少,部分股份一直居高不下,倘震倉出現,將是難得低吸機會,因此要好好準備。
恆指上周從24000高位急回,一度跌至23000點邊緣,上週五反彈收復部分失地,收報23233點,全周跌618點或2.59%;國指全周跌3.25%。大市日均成交721億元,高於60天平均約半成。據《明報》港股數據庫,上週五升跌比率74比26,升逾3%佔上升股份不足一成;大市連續4日跌多升少後反彈,反撲力度一般。全周計,升跌比22比78,部分保持逆市不守。
大市上週五反撲力度一般
本報數據庫追蹤的31個行業,只有汽車相關、本地零售服務靠穩,升幅不足1%,但各有超過五成股份下跌;農業及水務有六成股份上升,行業股份偏好。下跌行業,原材料、煤炭及相關跌逾4%,表現最差;其次,航空、百貨零售、內房跌逾3%,跑輸恆指。
趨勢寬度方面,恆指國指成分股高於20天線比例反彈至50%回落,乏力轉強,之後與高於10天線比跌至20%以下,並出現超賣反彈(見圖);高於50天線比例跌穿50%至弱方水平,反映藍籌股普遍中短線呈現轉弱,形勢偏淡。大市稍為好一些,本報數據庫涵蓋約380隻股份,高於10天線、20天線及50天線比例分別為34%、38%及49%。
新能源中線轉淡 宜趁反彈減注
不過行業表現參差,房託、航空、新能源、內房、建築及材料各有約八成股份低收50天線之下,房託、航空、內房、建材更有約七成以上股份已出現「死亡交叉」,20天線低於50天線,形成中期跌勢。新能源部分股份率先反彈,重上10天線,惟中線同樣轉淡,博短線反彈審慎,應趁反彈減注。
上藥神華IGG ASM青島啤看俏
雖然不少行業或股份轉弱,但也不少股份保持中線向好,部分甚至居高不下。如煤炭、油氣、農業及水務、博彩及消閒、醫藥保健行業,各有超過一半股份分別高於20天線及50天線。當中,醫藥、煤炭與科技器材、公路鐵路、軟件服務、食物飲品,有約一半以上股份調整幅度小於升幅24%(以6月份最低位為低位,7月至今最高位為高位,直到上週五收市價,觀察收市相對高位回落幅度,相當於低位至高位升幅比例),表現硬淨。醫藥、煤股、科網及食品股中,以上海醫藥(2607)、神華(1088)、IGG(0799)、ASM太平洋(0522)及青島啤(0168)看俏。
[劉思明 數據尋寶]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506&issue=20161017
江宗仁:樓價難大跌 低吸地產股
1 :
GS(14)@2016-10-19 06:07:13【明報專訊】恒指昨日升356點,收報23,394點,成交金額599億元。長債息靠穩,美匯指數回落至97.6左右,金價升、股市亦反彈。英國9月份通脹升至1%,創下2014年11月以來新高,料匯價急挫帶來的通脹壓力會持續升溫,英倫銀行是否能在年底前減息存在很大變數,英鎊急彈至1.23水平,歐元兌美元也回升至1.1之上,離岸人民幣亦止跌。近期全球市况都非常波動,投資者對於升跌非常敏感,恒指昨日雖升破阻力位23,300點,走勢是改善了,但策略上還是低買高沽,只宜在貼近區間低位的水平買貨,本地地產股可考慮。
亞洲股市反彈,港股升勢非常全面,本欄周一推介的鐵路基建股起動,中鐵(0390)、中鐵建(1186)及中交建(1800)分別升4.5%、5.4%及4%;周一大跌的濠賭股也V彈,資源商品股升、中資金融股升、石油及油服股升,全市升跌比達3:1。既突破區間阻力又升勢全面,理應看得好一點,但6星期以來最大升市,成交額也不夠600億元,現在市場變數很多,機構投資者因升市而興奮地高追的機會有限,現在策略還是宜吸勿搶。
坦白說,全球股市估值確實不廉宜,很主要靠央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支撐,但QE是加碼還是縮減?對資產價格的邊際效用還有多大?通脹回升勢頭有多猛烈?長債息將升至什麼水平?這些問題都未有答案。
地產股貼近區間下限
上周五聯儲局主席耶倫拋出「高壓經濟」,表明要主動追求經濟過熱,周一晚副主席費希爾卻又指低利率不利經濟發展,信息很混亂。雖然市場主流共識是當局會維持鴿派,12月加息後便會按兵不動,但究竟當局在操控孳息曲線有何政策卻是未知數,一旦規模遠大於股市的債市受壓,股市很可能會受到拖累。
當前投資者都做好兩手準備,一旦央行政策有變,資產價格受壓,大家都會爭相逃走,惟股債商品齊瀉的話,經濟肯定會衰退,故心底裏大家也知央行搞不出什麼花樣,只是不定期有火警演習;另外又怕央行更加寬鬆,刻意追求經濟過熱令股市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貪婪和恐懼磨合之際,低吸是正確做法。本地地產股仍貼近區間下限,較急升後的大市更值博。
新盤去貨放慢 為分批加價創造條件
市場對地產股看法分歧,德銀唱淡,指新盤銷情已見頂,近期開價保守兼去貨速度放緩,估值也已回到高峰,預料跑輸大市。麥格理則看好,堅信樓市回升只處於初期階段,明年升勢將更凌厲云云。本港樓價絕不廉宜,除了豪宅外,發展商也不會期望以較同區雙位數字的溢價來推盤,考慮到供應是趨升,更有先套現再作日後部署的考慮。但只要是定價合理,位置質素理想的新盤,去貨絕不成問題,銷售速度減慢,主要是飢餓銷售的方法、營造良好氣氛,為分批加價創造條件。
要樓市顯著惡化,若非大幅加息,便是中國經濟崩潰令失業率飈升。中長期兩者皆有可能,但暫時應不會出現。大致上,新盤還是可以市價推售,發展商去貨問題不大,股價大多數已回落至區間低位,可吸納炒波幅。
[江宗仁 還看今朝]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691&issue=20161019
蘇沛豐:低吸領展 靜待美加息後反彈
1 :
GS(14)@2016-11-28 08:04:07【明報專訊】深港通終於開通,但上周五恒指夜期的表現已告訴大家,市場早已充分反映深港通利好因素,至少重磅股如是。我多番指出深港通難托起大市,但總有些投資者寄望甚殷,買定貨等好消息,今日如見大市炒唔起,失望之下沽貨,反而造成沽壓。至於新加入的百隻合資格港股,當中仍有尋寶機會,但估計大部分都不會即時炒上。
自從特朗普當選,美元升、美債息升、新興市場走資、高息股捱沽,現時可開始吸納高息股。無風險利率(美國債息)升,高息股的相對吸引力下跌,投資者要求更高的股息,股價便下跌。債息之所以升,是因為特朗普話要大搞基建,及振興本土就業和經濟,通脹預期升溫。
下跌目標已達 短線上望54.6元
高息股之前景,取決於債息可升至什麼水平。美國債券已經歷30年大牛市,10年期債息下降軌約於2.5厘,近期由1.8厘左右升至2.36厘,已接近下降軌,明年會否升穿降軌,確認牛市終結?可能會,但估計短期受制於降軌。下月14日聯儲局加息後,主席耶倫照計會暗示不急於再加,到時美元、美債息的升勢料暫時告終,本港高息股可望反彈。領展(0823)股價隨一眾高息股下跌後,股息率4.2厘,有足夠吸引力。股價早前跌穿近半年橫行區,低見50.8元,已大致完成量度跌幅,料已見底,買入長線收息固然可以,短炒則上望54.6元。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沒持有上述股份)
招銀國際研究部策略師
[蘇沛豐 焦點股]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475&issue=2016112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