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代小小超安撫股東寶哥哥收買老人心 李華華

2009-05-26  AppleDaily





 

揸住電訊盈科(008)嘅股票,無論係陳年儲落定天價高追,心裏總有N個謎團未解,好似最近私有化「種票」爭議,電盈母公司盈拓擺晒陣話要上訴至終審法院,雖然未知會否獲得接納,但究竟8號仔使唔使孭呢筆巨額訴訟開支,o依家都冇人答到,要「分甘同味」嘅話都唔少嘢。

咁 重大嘅孭數責任懸而未決,電盈小股東大聯盟惟有先發制人,決定搵5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履行應有責任,要求唔好再嘥8號仔嘅錢打官司。大聯盟成員陳仲翔好開心 咁同華華講,上月底一口氣增持8號仔40萬股嘅獨董、身兼東亞銀行(023)主席嘅寶哥哥李國寶好好人,火速應承聽朝10點45分立法會例會開會前,喺議 事廳門外接收請願信,又會喺記者面前同小股東傾吓偈,最重要係佢表明願意將聲音帶入電盈董事會。點都好,總算有個希望吖!

提點咪濕身跣親

今 年70歲嘅寶哥哥仲好細心吩咐秘書話,叫電盈啲公公婆婆小股東嚟中環要小心啲,尤其係呢排大雨滂沱,千祈唔好淋濕身,仲要留神避免跣親;如果天氣唔好,佢 好樂意安排另一個時間再約見收信,真係照顧周到噃。陳仲翔就強調,大聯盟成員一定會出席6月26日嘅股東會,咁到時有乜訴求,就要視乎事情發展嘞。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9

老店新傳人 把老人生意當精品經營 百年茶莊「王德傳」要做茶飲界星巴克

2011-6-13  TWM




在茶香中長大的王俊欽,是百年「王德傳(興)」茶莊的第五代傳人,八年前,以全新的經營概念重啟沉寂多年的祖傳茶莊,把賣茶這門父親口中的「老人生意」打造成精緻品牌,甚至成功進軍大陸市場。

撰文‧林讓均

走進台北市長春路的「王德傳茶莊」,在撲鼻茶香以及典雅復古的裝潢中,訪客彷彿置身清末民初的舊日時光。

這家歷史可上溯至一八六二年的老商號,在二○○二年重新開幕後,重現台灣百年前的傳統街屋格局,店中復古櫥櫃陳列了一整排亮眼的大紅茶罐,角落則有線條素雅的明式桌椅。

但在如此中國味十足的茶香氤氳中,卻望見天花板懸下的威尼斯手工絲吊燈。這種交融中、西式古典風情的風格門市,顛覆了過去人們對「茶行」的既定想像,也帶動兩岸精品茶行的開店風潮。

「王德傳」可說是兩岸第一家走向高價精品路線的茶飲名牌,而這一切的幕後推手,就是王德傳茶莊的品牌總監兼第五代傳人王俊欽。

親自造訪中國六大茶山

今年四十五歲的王俊欽,從小跟著祖父喝茶、在茶香中長大,朋友口中「喝茶成癡」的他,原本以為自己理所當然會接手當時名為「王德興」的祖傳茶行,把百年家族事業傳下去。

然而,王俊欽的父親卻認為賣茶是「老人生意」,於是關閉了位在台南的茶行,自己也改行賣皮鞋,當然也不希望獨子王俊欽繼續經營賣茶生意。

然而,這並不能抑制王俊欽對茶的熱情。早在大學時代,王俊欽就喜歡趁著寒暑假探訪台灣各處的茶葉產地,退伍之後第一次出國,去的是中國杭州,為的就是尋找 知名的西湖龍井茶。近年,他也經常尋訪雲南深山的千年茶樹,每一回總要在山路上顛簸數日,但他卻樂此不疲,至今已去過中國六大茶山。

「我家賣茶已經一百多年,但做品牌是從我開始的。」王俊欽說,華人是喝茶的民族,但若論品牌力,兩岸加起來共八萬多家茶莊,卻抵不過一個英國來的「立頓」(Lipton)茶葉品牌,想來就沮喪。

王俊欽為了重新開張已關閉二十多年的家族茶行,不僅辭去原本的建築工作,還因緣際會在台北市永康街頂下一家咖啡廳,先賣起了咖啡,目的就在於幫讀理工的自己,換一顆「服務」的腦袋,並快速累積通路經驗。

但賣茶和經營品牌終究是兩回事,何況在中國精緻茶飲市場上,幾乎沒有前例可以參考,王俊欽於是請出現任味全零售事業群總經理的姊姊王雅鈴,來為品牌操刀。王雅鈴多年前任職寶僑家品(P&G)時,曾經成功打響「飛柔」、「沙宣」等洗髮精品牌。

姊姊操刀鎖定年輕女性客層籌備「王德傳」品牌期間,王雅鈴親自做了好幾場焦點團體訪談,藉此抓出「王德傳」高檔、風格化的品牌調性,並鎖定最會帶動流行風潮的二十五至四十五歲女性作為目標客群,打破「七成以上是男性,且年紀多在五十歲以上」的茶飲消費者刻板圖像。

王俊欽自己也到巴黎、香港等地的精品茶鋪去考察,最後把茶飲定調為「消費品中的精品」,並且將「王德傳茶莊」的第一家門市開在鄰近台北市中山北路商圈的長春路上,以凸顯精品調性。

提升產品力的責任也落在王俊欽肩上。王俊欽彙整過去幾十年喝茶經驗,到兩岸各地知名茶鄉找茶農契作生產,並親自品管、監工。在台灣的梨山、杉林溪與南投名 間鄉等地,王俊欽找到了幾十甲的契作茶園,甚至在雲南省臨滄縣、海拔一千四百公尺的千年古茶園中,都有茶農為他提供普洱茶葉。

另一個迥異於傳統茶行的作法是,王俊欽除了供應普洱、鐵觀音與烏龍等傳統暢銷茶,也完整陳列了「綠、白、黃、青、黑、紅」的中國六大茶系,還主打年輕人青睞的綠茶、紅茶,並且研發出採用有機新鮮花瓣的「陰滯花茶」系列,在在引發話題。

二○○二年,重新定位與包裝的王德傳茶莊正式開幕,但業績真正上軌道是在一年之後。

「我們採『不二價』策略,剛開幕時,好不容易等到客人上門,客人一聽說不打折、不賒帳,常轉頭就走,但是為了堅持品牌經營,也只能讓他走。」王俊欽笑說, 正因為堅持與傳統茶行走不一樣的路,「王德傳」很快就獲得肯定,順利以專櫃的形式進駐台北一○一大樓、誠品與SOGO百貨等主流通路。

味全入股,衝刺大陸市場而諸如台積電、宏碁、花旗等龍頭企業,還有外交部等政府單位,也經常大量採購王德傳茶葉當禮賓伴手禮,王德傳還一度獲選 APEC(亞太經合會)的唯一指定茶品。慢慢的,王德傳的名氣也逐漸在中國傳開,曾經有陸客一年內回購四次,且一次就購買新台幣四十、五十萬元。

「王德傳茶莊不只把店做得很漂亮,更重要的是,它能夠開展出多樣化的茶飲風貌,而且走的是競爭門檻高的高價精品路線!」也愛喝茶的美食家葉怡蘭說,多樣、豐富且具文化美學,正是台灣茶要走上國際舞台的關鍵。

頂新集團四位董事長都愛喝茶,早就風聞王德傳的名號,甚至味全董事長魏應充還曾特地派人到王德傳茶莊買茶,除了自己喝,也把王德傳茶葉當成伴手禮,送給對岸的合作夥伴,意外發現王德傳在中國市場大有可為。

去年底,味全便以新台幣一億元取得王德傳五一%的股權,而這正好彌補王德傳想往中國大規模展店的資金缺口。去年下半年,王德傳在上海開出一號店,預計五年內要在中國開出三十家店。

不過,葉怡蘭也提到,台灣茶葉品牌業者也都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讓習慣喝咖啡的年輕人改喝茶飲,「想要切入年輕人市場,就得有能力和星巴克搶客人!」 此外,近年來飲料品牌業者也紛紛跨足新形態茶飲市場,例如御茶園旗下的OH CHA、泰山旗下的御奉茗茶,就紛紛在台北市忠孝商圈開起茶飲品牌的旗艦門市。

門市走精品風格,並率先研發出小號「隨手罐」、切入上班族市場的王德傳茶莊,顯然已頗有「茶飲界星巴克」的架式。

事實上,王俊欽打的正是這個算盤,他在台灣市場持續實驗新店型,例如近日就將在長春路總店二樓,闢出可以舉辦各種文化講座的「茶沙龍」(Tea Salon)空間,為的就是創造一種可以吸引年輕族群的文化氛圍。

自從○二年接班之後,短短八年間,王俊欽不僅延續了百年祖傳的茶莊命脈,每一年營收都有近二○%的成長,去年兩岸營收更逼近一億元大關,早已突破傳統茶行一年營收頂多數百萬元的格局,原本反對王俊欽賣茶的爸爸,現在則是全力支持、出資相助。

「我們現在規模還小,但我希望未來國際上講到中國茶,就會想到『王德傳』!」喜愛以茶會友的王俊欽,打算讓全世界都喝到他的好茶。

王俊欽

出生:1966年

傳承:第五代傳人(2002年接班)現職:王德傳茶莊品牌總監

經歷:霖園建設現場組長

學歷:逢甲大學水利工程系王俊欽接班後最重要的三件事:‧走出格局,首家做品牌的茶行。

‧當精品賣,開出首家風格茶莊。

‧將茶定價,不二價、不賒帳。

王德傳茶莊小檔案

成立時間 1862年創立「王德興茶行」2002年登記為「王德興茶葉公司」

品牌名 王德傳茶莊

創辦人 王俺尚(第一代)

董事長 王雅鈴

資本額 4490萬元

股東結構 味全持股51%據點 7個(3家門市、4個百貨專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2

八大日系家電業績分化老人轉型 佈局高端產業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29/zNNDE5XzQwNTYzNQ.html

一季財報一季愁。

近日,日本家電企業2011年財報陸續出爐。松下預計上一財年虧損7800億日元,夏普虧損2900億日元,索尼虧損2200億日元,均飽受利潤下滑之痛。

受日本大地震、泰國洪水、日元升值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日本家電製造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不過,分析人士指出,日本企業正在逐步捨棄中低端家電製造業務,向利潤更高、門檻更高的商用領域邁進。

遲暮之憂

有人說,日本家電企業已經老了。仔細算來,它們大部分已過耄耋之年。在經過幾十上百年市場風雨的洗禮之後,這些企業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根據此前的預計,松下2011財年全年虧損額為4200億日元,但後來的數據顯示,這一預計太過樂觀。最新的財報顯示,松下淨利潤虧損額預計超過7800億日元。這創下松下公司有史以來最大虧損紀錄。

創虧損紀錄的還有夏普。夏普公告稱,在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財年內,該公司預計將淨虧損2900億日元。

索尼則以2200億日元的數字,迎來了它第四個虧損年頭,其中電視業務連虧8年仍未停歇。

松下總裁大坪文雄曾解釋稱,「全世界的企業一窩蜂地湧入了平板製造業,這壓低了面板價格,導致無法突出我們的技術優勢。」

日本企業在決定液晶電視走向的面板產業上的確出現過錯判:先是認為液晶電視代替CRT電視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導致在面板投入方面行動遲緩;接著松下又押寶等離子,而等離子最終被邊緣化。在面板業務上有優勢的夏普,產品線過短,主要依靠電視業務,如今正面臨行業的普遍虧損。

家 電分析師梁振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日本家電企業競爭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在於陳舊僵化的心態。「一方面研發人員相對老化,另一方面研發心態 老化。」梁振鵬說,這主要表現在日本彩電企業固守原有的陳舊產品設計思路,對智能電視等新興細分市場缺乏研發興趣與推廣激情。

無獨有偶,家電營銷專家趙為民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認為,日本家電沒有抓住新一輪互聯網經濟的浪潮,技術、管理、文化和組織等方面均創新不足。

老樹開花

「僵化」讓百歲之年的日本家電企業出現凋敝之勢,不過傳統業務的虧損或許只是企業的一面,另外一面,新興業務的佈局正在展開。

針對業績虧損問題,2月20日,松下電器中國公司公關部相關人士在回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中表示,「我們正在轉型中。」

松下首先考慮的是改善盈利能力。上述公關人士稱,松下總裁大坪文雄在2月初表示,要在整個松下集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業務模式,同時計劃加速推進目前正在實施的收益構造改革,從而在2012財年使業績實現「V」字恢復。

按 照大坪文雄的規劃,松下首先要實現電視和半導體業務的盈利,其中3個等離子工廠合併為一個,液晶面板轉向小尺寸的非電視用途,且面板業務中電視以外的用途 將佔五成;第二是強化白色家電、太陽能及車載電池業務,在太陽能業務方面,松下的目標是居日本市場份額首位;最後,在整體解決方案業務方面,將構築機器互 連、維護及相關服務的「三重盈利」業務模式。

松下的願景是,到2018年公司創業100週年時,成為電子產業第一的環境革新企業,這一目標被視為松下正從一家電子企業轉型為能源企業。而從大坪文雄2012年的規劃中也能看出,公司要強化太陽能、車載電池等方面的業務,收縮家電方面的面板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經「有多家全球企業決定採用」松下醫療顯示器的同時,索尼也在朝這個領域邁進。

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表示,索尼將借助圖像傳感器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醫療設備業務。在索尼削減部分產品銷售目標之際,醫療設備業務有潛力成為索尼的主要利潤來源。

不過,從目前來看,索尼仍然強調電子業務為其核心業務。按照平井一夫的說法,索尼將繼續推動核心的電子業務的增長,包括數碼影像、智能手機和遊戲業務,並扭轉電視業務。

顯然,在核心業務中,平井一夫把普通LCD電視剔除在外。索尼認為,普通電視已經廉價商品化,因此不應繼續在這個市場上浪費資源。

索尼中國公關部人士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的戰略很清晰。」

同樣虧損的夏普,目前不願意透露公司任何關於轉型的規劃。「這個需要保密,如果有變化,要到4月份才能公佈。」夏普商貿(中國)有限公司公關課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轉型高端

事實上,稱日本家電企業沒落並不恰當。

《每 日經濟新聞》記者整理了日立、松下、索尼、東芝、富士通、三菱電機、NEC和夏普這八大企業2011財年業績預測數據發現,雖然松下和夏普的虧損都創歷史 之最,但8家企業總銷售額依然達到439100億日元,下滑幅度只有4.3%。在這些企業中,日立利潤將達到2000億日元,三菱電機為1000億日元, 東芝為650億日元,富士通利潤為350億日元。

美的製冷家電集團總裁助理王金亮向記者表示,日本家電業並非沒落了,而是瞧不上低利潤業務,轉型高端製造業了。

平井一夫認為,索尼擁有多樣化業務,但需確定旗下哪些業務正在生產廉價的、低附加值的產品,從而將這些業務分離出去。索尼還應協調不同業務的合作,從而降低成本。

除了松下、索尼正在擴展利潤更高的能源、醫療等領域外,日立的業務範圍早已涉及基礎設施、信息技術、電力系統和高功能材料。

2月9日,日立(中國)有限公司發佈「中國事業戰略2015」,以期到2015年中國市場銷售額達到1600億元,相較2010年提升1.6倍,支持其千億規模的是ATM、火力發電系統、鐵路系統、電梯、建築機械、高性能材料、醫療設備等眾多領域。

東芝亦然。公司業務範圍涉及社會基礎建設、能源電力、半導體、電子元器件、信息系統工程、IT終端產品、家電等等領域。

可以看出,八大企業中,沒有虧損的企業涉及業務廣泛,家電產品僅是其中一項;而虧損的企業正在全力開闢新的盈利業務,收縮不賺錢的或者附加值低的產品線。從這個角度來看,說日本家電企業沒落為時尚早。

家電研究專家於清教說,日本產業結構「十年一換」的規律在家電行業得到充分體現,這是行業趨勢所逼。松下走新能源、環保領域路線;索尼進軍鋰電池業務、3D電子產品和網絡服務;夏普強化液晶電視和白電,主打健康節能牌。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則還在打價格戰,忙電子商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51

父師老人家其實係黃牛黨 - scalper!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817579
今年10月初上次在Yam GroupReunion Gathering裡,我貓王講過我以前有個師父,這位老人家當年是樹人的大專生,也是香港第一、二批使用技術分析的炒家!不過,其實當年怎對我詳細講解過,看他經常把股價的全年高低位除以2,又或者把重要的高低除以2,除以2又除以2,反反覆覆就計到個入市價位?

這位老師父當年收入豐厚,不過他知道知識的重要性,不斷的閱讀!並邀請我與一起炮製炒股公式,當然炒股公式不易為之,事到如今我倆在炒賣上有很大的分岐!自從他找到軸心交易的方法,縱是在平凡的行情裡,也可以做多個買賣盤!但找貓王覺得只關注即日操作,有時有點見樹不見林的感覺,例如今天下挫4百多點,過於埋頭於即市操作,可能會犧牲了較可觀的利潤!

Pivot Trading Method (國內多翻譯作: 軸心交易)


Yesterday's High, Low or close to calculate today's resistance and support:

R3: Resistance 3 = High + 2*(Pivot - Low)
R2: Resistance 2 = Pivot + (R1 - S1)
R1: Resistance 1 = 2 * Pivot - Low PP:
Pivot Point = ( High + Close + Low )/3
S1:
Support 1 = 2 * Pivot - High
S2:
Support 2 = Pivot - (R1 - S1)
S3:
Support 3 = Low - 2*(High - Pivot)

我師父這位老人家已可奢談退休,但他當年是學界柔道選手,對炒賣的鬥志絕對不讓,現在還可以八小時多目不轉睛的釘著三個螢幕!這是炒盤者(scalper)的特質。如何定義炒盤者?他們可能執著一些市場漏洞頻密的進行交易,亦有善於計算高低位的炒盤者,經常與大戶或其他對手打游擊戰,緊緊釘著每三數個價位的跳動,快速的掌握著市場氣氛。所謂高頻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亦即是炒盤者的一種,而炒盤者亦有以炒為樂的散戶,而筆者敢說90%的炒盤者都是這一類型!

炒盤者(scalper)這個名好字像有貶意,其實他們的工作也不易為。上述的軸心交易公式只不過只是其中之一,我貓王的計算永遠有偏差,可能還有些心法領略不到!所以,由於在分行工作很忙,「波段交易」(Swing Trading)較為適合我,其實,很難定義「波段交易」何為,它範指一些短線的買賣策略,一般炒家是依技術分析作為買賣指標的,大概持貨的長度超過一天或至兩星期不等,也有長至兩個月的,或者說,差不多不打算長線投資的都叫波段交易。大部份「波段交易」的教材都是注重捕捉趨勢的,事實上,「波段交易」的專家多認為利用趨勢加速的情況,可賺取可觀的收益!我想講的,是「波段交易」炒家必須要與炒盤者區分,因為兩者用的工具不同,否則東施效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68

266萬老人幸福秘訣:政府鬆手!

2013-11-11  TCW
 
 

 

想像一下這樣的生活:早上到溫泉飯店,泡完溫泉後,到教室寫書法有如神助;午覺醒後,復健師和老同學們已經等著我去上課,順道打幾圈麻將,手氣不錯!喔,護士來提醒我吃藥;時間過得很快,傍晚了,坐飯店巴士回家陪孫子!

這是日本愛知縣一家溫泉旅館,跨足經營「日間托老所」提供的服務。像和民從餐飲業跨足經營養老院,「異業」參一腳的案例,在日本並不罕見。

最會做小孩生意——巧虎的經營者巧連智(Benesse),老小通吃,母公司有一六‧四%營收來自照護事業,穩坐日本第二大照護企業;日本第一大電力公司東京電力,亦轉投資照護事業。

關鍵一:照護保險制度透過政府給付降低風險,保障企業

銀髮是筆好生意,巧連智的照護事業營業利益率約六.六%,比鴻海集團營益率三%多出一倍。日本住進私費養老院得先繳新台幣九十到一百五十萬元的保證金,加上三分之一收入來自照護保險,被倒帳風險低。

因此,大如電力公司跨入養老院,小到溫泉旅館開設日間托老所,試圖在銀髮市場找到新成長引擎。

二○○○年,日本政府開辦高齡照護保險,十年間(二○○一至二○一一年)照護產業產值成長七五%,達新台幣二兆一千億元,市場爆量。

日本能,今年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達二百六十六萬人的台灣,為何沒辦法出現像和民般,把異業優勢引入的養老院?一來沒有照護保險,經營風險高;二來缺乏市場機制,經營者提升品質動力低。

養老院經營有三大塊——吃、住、照護;在日本,照護有九成由政府給付,呆帳風險降低,企業較願意投入。

更重要的是政策鬆綁;這是日本政府經過六年摸索,才學到慘痛教訓。

二○○○年後,日本雖讓企業加入照護相關事業,但仍不准企業介入長期照護機構,只能由政府補助非營利機構經營,導致日本照護保險支出大幅增加。二○○六年為了減輕負擔,日本政府開放讓原本給健康老人住的私費養老院,也可以經營照護機構,領政府照護保險。

關鍵二:市場競爭機制透過服務優勢,消費者會汰弱留強

專門研究日本照護產業的學者李光廷指出,首先,這解決日本每年有四十二萬人排隊、進不了養老院的問題。其次,競爭促使企業提升品質,降低苛刻老人的機率。

統計二○○六到二○一三年間,日本付費養老院家數由一千七百三十二家增加到五千二百三十九家,擴增兩倍。

在台灣,政府對養老院經營者資格比日本嚴格:只有非營利機構或自然人才能申請老人福利機構(包括安養和照護機構),營利事業法人不得申請。

政府還規定床數,非營利組織經營必須高於五十床、低於兩百床,自然人須高於五床、低於五十床。

養老院的營運模式類似飯店,規模越大越能攤平固定成本。打個比方,若政府規定飯店都是非營利事業,不能分配盈餘;又說,想營利可以,床數限制五十床以下還不能連鎖,會有業者想開飯店嗎?

或有讀者好奇,台塑養生村和潤福銀髮專用住宅,難道不是企業經營?其實,它們僅是出租老人住宅,並非內政部規定的老人福利機構,不能提供插管等醫療護理服務。至於多家大型養老院(例如雙連)達三、四百床,是因為二○○七年才有兩百床以下的規定,不溯及既往之故。

政府把企業當賊防,築起層層高牆,促使部分業者把心思花在走小門,私下用不同名字連鎖,更有不肖業者違法超收床位,苛刻老人。

按台灣法令,日本的巧連智、東京電力、和民居酒屋、溫泉旅館,都不能開設照護機構,民間創意也被鎖住。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劉順仁指出,比起醫療產業,老年更像服務業,政府只要由上管好資訊揭露、監督品質,民間會做出選項。

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退休後,不指望兒女侍奉,只希望用半生積蓄,有權利選擇更好的熟年生活,但目前的選擇顯然不夠。

長期來看,鬆綁照護機構經營資格與規模,讓消費者有多元選擇,讓市場汰弱留強,才是政府面對高齡社會應做的事。

【延伸閱讀】台灣管制多,反而讓品質變差——日本、台灣養老院制度比較

日本資格限制 社團、財團法人、營利法人皆可 台灣資格限制只允許醫療機構、公益法人或者自然人申請

日本床位限制至少10床以上,無規定上限 台灣床位限制非營利組織規定50~200床,自然人規定5~50床

日本保險制度開辦照護保險,依自理程度,政府補助從新台幣17,000到83,000元 台灣保險制度無照護保險,試行「長期照顧10年計畫」*

註:長期照顧10年計畫指65歲以上老人,50歲以上身心障礙或55歲以上原住民,經各縣市政府評估後,可由政府指定機構提供照護服務。

資料來源:日本厚生勞動省、《老人福利法》、台灣長期照護協會網站整理:曾如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26

解決偏鄉及老人領藥問題 一張處方箋 宅配藥局把藥送到家

2013-12-23  TCW  
 

 

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創辦人王照允有感藥師的工時長,為了能充分發揮專業,決定「走出去」,幫慢性病患者把藥送到家,患者無須付費,還節省時間和交通費。靠著與散戶、安養中心合作,照顧行動不便及偏鄉的患者,照顧的床數已達一.五萬張,是台北榮總總床數的五倍。

撰文‧辛曉昀

「我是王藥師,幫您送藥過來了……這顆白色藥丸一天三次;這個是噴劑,一天一次;這顆藥吃了會頭暈,房間門口到廁所的走道要清空哦!萬一早上醒來頭暈時絆倒就麻煩了……。」宅配藥師不只仔細地向陳老先生介紹長期服用的藥物,還注意到患者的居住環境,才短短十分鐘,就讓病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貼心服務。

這是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創辦人王照允的工作內容,把藥親自送到客戶家。只要慢性病患者將自己的處方箋傳真過去,或是上網到「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填寫資料,宅配藥師便會把藥物送達,並且不收取任何費用,所有費用都是向健保署申請。

王照允創業三年、員工數二十人,今年營收已上看七千萬元,是台灣首創宅配藥局。而他之所以有宅配藥的創業點子,其實是來自於接下家裡的藥局,有感於時間幾乎被綁在店面經營有關。

大膽創業 卻一度吃閉門羹他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土木工程系,返台後進入台北醫學院醫藥學系,畢業後接下家裡的藥局,卻發現每天從早上八點半開業後,一路工作到晚上十點半的工作模式十分疲累;結婚後、有了小孩,更不適合這樣長時間的工作,於是他決定改變工作形態。

他靈機一動,「何不把藥物送到病人家中呢?不僅發揮藥師的專業,還幫助不易領藥的患者。」於是決定在大樓的十五樓開設「宅配藥局」。

「很難想像,整個三芝只有四家藥局,而且都擠在同一條街上,住在偏遠一點的老人領藥真的很不方便。」王照允分析著。雖然實施醫藥分業後,大眾可去社區藥局領藥,照道理已經比以前只能跑醫院領藥方便,但是偏鄉、行動不便的長者卻還是沒有辦法享受這種福利。

他確定有宅配藥的需求市場,於是大膽創業。但沒想到這個分析上絕對可行的創業點子,一執行卻吃了閉門羹。

「很多人都把我們當詐騙集團,只因為我們不收任何錢,我們的收入是從健保署來的啊!」即使他花許多時間和客戶溝通,別人也難以相信這樣的經營模式,前三個月散戶的數量才三十人。甚至還招來有人質疑他們非法在網路賣藥。

「三個月後,我和另一位創業夥伴陳文志必須找到另一條出路,思考著安養中心有許多長者,他們一定也有慢性病藥物的需求,所以我們就開始一家一家安養中心寄宣傳廣告。」明厚老人養護中心的林小姐表示,與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合作約三年,當時安養中心也有藥物宅配方面的需求,於是開始與政昇合作。

「雖然安養中心的合作藥局不只我們一家,但是我們專注於『藥事服務』,沒有門市等外務的干擾,而且藥局門市有地區的服務限制,我們卻突破了它,盡可能觸及每個角落。」王照允說,「當我們與安養中心合作,散戶就放心得多,也樂意成為我們宅配客戶的一分子。」三個月後,業務得到了大幅度的進展,總處方箋數暴增至一千張。

與安養中心合作效益大

在這所有的服務都走向「網路」的世代,創辦之初王照允還諮詢了北醫的同班同學,也是現任「愛情公寓」創辦人之一的林東慶,如何讓公司符合網路的趨勢,兩人不時地談創業的行銷、經營。

「二○一○年有一家日本上市公司SMS︵Senior Marketing System︶,專門做網路醫療及長期照護資訊的公司來台拜訪愛情公寓,想了解台灣的網路市場,剛好王照允的公司與SMS有著相似的目標,於是我就介紹給彼此認識。」林東慶說。

SMS對「宅配藥局」的模式相當感興趣,鼓勵他們以「安養中心」為主、「散戶」為輔的經營建議,公司的營收才會穩健。而且同樣花三十分鐘,只能服務兩位散戶,但如果是去安養機構,宅配藥師是直接與護理人員溝通,一次就可照顧到二十張處方箋,與安養中心合作的效益明顯大得多。自此,政昇反轉之前以散客為主的經營策略,轉而主攻安養中心。

全天候解答用藥問題

鎖定安養中心之後,平均每季處方箋的數量以二○%的速度增漲,王照允更算出一一年底將出現資金缺口,因此詢問SMS是是否願意入股。SMS在雙方見面之初就很有投資興趣,於是便拿下五三%的股份。

由於這是全新的創業模式,期間還引起健保署調查。「健保署曾經懷疑我們非藥師送藥,位在十五樓的藥局也是讓人疑惑」。提起政府的調查,王照允一點也不擔心,表示「我還打電話給調查的專員,看看他有沒有需要協助的地方,我都可以給他資訊。」除了宅配藥物,另設有「即時藥物諮詢」二十四小時專線,無須等待轉接的過程,只要電話一撥出,政昇的藥師馬上為病患服務,即使來電者並不是他們的客戶。在幫安養中心評估藥物交互作用時,也累積了龐大的中文資料庫,便請SMS的工程師建立一套軟體,打造全球唯一中文版的「藥物交互作用查詢系統」,能夠更快速地處理患者用藥的問題。

一○年第一季的處方箋數才一千張,月營業額不到十萬元,截至一三年第二季,已與三百家安養中心合作,處方籤已累積超過上萬張,服務床數比台北榮總的病床數還多五倍,此部分業務占了公司營收九成;宅配的服務範圍也從台北地區擴增至嘉義,明年初將在高雄設點,持續擴張宅配藥局的服務範圍。

「雖然現在才損益兩平,但是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才訓練成本,就是因為非常看好未來的發展潛力。慢性病的醫藥市場一年約七百億元,目前營收才七千萬元,至少還有一百倍以上的成長空間!」王照允信心滿滿地說。

在台灣日趨高齡化的趨勢下,王照允搶先進入宅配藥物的市場,未來的事業版圖還不只如此。除了藥物送到家,像是送餐、到府沐浴、居家修繕……等等,王照允期待未來可以更多元化地經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加入政昇處方宅配藥局的網絡,這是﹃Health for two﹄的概念,多一個城市的人加入,我們就能照顧到更多偏鄉的人。」他說。

王照允

出生:1974年

現職: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創辦人兼執行長學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台北醫學院醫藥學系家庭:已婚,育有三子

政昇處方宅配藥局

成立時間:2010年

創辦人:王照允、陳文志

主要業務:藥物宅配

主要客戶:老人安養中心

員工人數:20人

合作安養中心數:250家

近三年營收:

2011年1500萬元

2012年3500萬元

2013年7000萬元(預估)

王照允的創意煉金術

1.解決問題

台灣第一家宅配慢性病藥物,解決居住在偏鄉的慢性病患者領藥問題。

2.雙方合作

安養機構年長慢性病患者多,雙方合作讓宅配藥局收入穩定。

3.追蹤領藥

貼心追蹤客戶用藥情形、領藥通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97

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離世:107歲老人的百年傳奇經歷回顧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705.html

父輩的影響

1905年是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從寧波老家鎮海郊區朱家橋鎮來滬創業的第4個年頭,當時他在上海經營著一家名為「錦泰昌」的顏料行。同年,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旅日歸來的老闆兼攝影師任景豐購置了法國造木殼手搖攝影機以及14卷膠片,邀請京劇名家譚鑫培,拍攝了《定軍山》中「請纓」、「舞刀」、「交鋒」等幾個片段。這一舉動,後來被認為是中國電影誕生的標誌。

後人對邵玉軒的零星記載,大多沒有離開這幾個關鍵詞:為人謙和,經營有方。在眾說不一的有限史料中,有一點頗為一致:邵玉軒1920年去世時,清末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上海灘著名大亨虞洽卿、前蘇浙總督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闓等晚清與民國風雲人物紛紛為其題詞致哀。不難發現:邵玉軒思想開明,人脈廣泛,生意經營得極其成功,當時應該是十里洋場極有影響力的商場人物。

上海灘創業的20年,正是中國風雲突變的20年,邵玉軒的家族生意正是在這個時期崛起。多年後,他的幾個兒子「深諳市場、遠離政治」的經營之道,與他的經商智慧如出一轍。

邵玉軒跟電影初次結緣,是在一次跟朋友的遊玩中。那天他們偶然看了一場電影,雖然還處於默片時代,但老百姓對於一塊白布上出現活靈活現的山水人物充滿了好奇。散場後,邵玉軒跟朋友打聽起了他關心的問題:一部拷貝多少錢?一部影片可以放映多少場?每場觀眾大約多少?票房如何?成本多少?贏利多少?那一次,邵玉軒隱隱感到:經營得當的話,賣電影,比賣顏料掙錢得多!

1907年,邵玉軒迎來了四子邵逸夫的誕生。因其前有3位大哥、兩位大姐,排行老六,所以邵逸夫後來被港人稱為「六叔」。在3位大哥仁傑、仁棣、仁枚之後,這位「仁」字輩新丁取名「仁楞」。

在吳儂軟語裡,「仁楞」並無不妥;但換成北平或其他方言,這個名字多少有些不雅。三位大哥依次號「醉翁」、「邨人」、「山客」,邵仁楞給自己取的號是:逸夫。

「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一生從商,終生忙碌。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後能鬧中取靜,忙裡偷閒,安逸度過一生。」邵逸夫後來這樣解釋。

入行與「六合圍剿」

邵氏家族進入電影業,始於大哥邵醉翁。邵醉翁,1914年畢業於神州大學法學科,從影之前在金融界、商貿界摸爬滾打,先是與人合資辦「中法振業銀行」,同時在南北各地兼營三十多家商號,後因經營「華友蛋廠」失利,開始尋求新的投資渠道。

1922年,法租界有個叫「小舞台」的娛樂場所,每日都有戲曲、評彈、評書等各色娛樂活動。因老闆經營不善,債台高築,最終只得抵押變賣。邵醉翁就這樣成為「小舞台」的新主人。接手後,他將「小舞台」改名為「笑舞台」。一字之差,觀眾一目瞭然:此地為娛樂大眾而立。

「笑舞台」的主要業務是上演文明戲。當時與他聯手創業的兩位骨幹,便是後來在影史上被稱為中國第一代導演的兩位大家:張石川和鄭正秋。邵醉翁排演的第一出舞台劇,居然出人意料地大獲成功。身邊朋友於是誇他:你有寫劇本、做導演的天才。

不到一年,張石川和鄭正秋離開「笑舞台」,創辦了「明星影片公司」,推出《孤兒救祖記》。該片的成功,奠定了它在業內的龍頭地位。邵醉翁深受觸動,電影這個新興行業果然如他所料,有利可圖。1925年6月,邵醉翁創辦了邵氏家族的第一家影業實體:天一影片公司。

邵逸夫後來解釋:之所以叫天一,就是天下第一、天下一家的意思。他沒有提到另外一層意思,老膠片易著火,按《易經》說法,「天一生水」,水能避火。

天一開業短短半年,邵醉翁一鼓作氣執導了3部影片:《立地成佛》、《女俠李飛傳》、《忠孝節義》。傳媒學者李亦中後來評價說:這一快速、多產的特點,此後一直貫穿於天一制片公司的日常運作。

「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這是邵醉翁為天一公司確立的製片宗旨。在後來的很長時間裡,邵逸夫旗下的邵氏兄弟,沿襲了這一宗旨。

《立地成佛》描寫了一個橫徵暴斂的軍閥,在愛子死後,遣散妻妾、散盡家財,削髮為僧、立地成佛的故事。問世後,它在評論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一度被批為「反動影片」,「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直接對立」。

邵醉翁1933年接受採訪時回應說:我覺得什麼都有新舊,只有道德沒有新舊之分。就現在而論,還應適當提倡舊道德,忠孝節義不過是解釋略有不同。

「守舊」是邵醉翁和他的天一公司留給外界最深的印象。天一公司的片頭,是一尊佛像。在當時新舊文化激烈衝突的大背景下,很少有生意人會如此清晰地亮明自己的價值取向。不僅如此,邵醉翁還在辦公室供奉佛像。天一的片場按他的要求,四壁刷成明黃色,很多第一次來的人,都疑心「進了佛堂」。

《立地成佛》原本打算在中央大戲院隆重上映,卻與明星公司的排片檔期發生衝突,首映不得不推遲。天一與明星由此結怨。1926年7月,明星公司聯合大中華百合、民新、華劇、友聯等6家公司組成「六合影片營業公司」,獨家發行6家公司出品的影片,以此控制片商,封殺天一。這就是「六合圍剿」。

以今天的眼光看,天一公司是典型的家族企業: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二弟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三弟邵山客任發行。不久,邵醉翁娶了紅演員陳玉梅為二房太太。在當時,再找不到第二個家族,有這樣的電影生產勢力。

邵逸夫當時的身份是攝影師,他使用手搖式攝影機,出任了大哥執導的影片《珍珠塔》的攝影,上下兩集,合計20大本。

天一自1925年創立,到1937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的12年間,共拍攝了101部故事片,製片速度幾乎達到50天一部。「邵氏兄弟善於揣摩大眾心理,搭准市場脈搏,比同行領先一步,推出新題材與新樣式,以此吸引觀眾,爭取更多票房份額。」這是內地傳媒學者李亦中對邵氏兄弟早期創作的看法。

胡蝶是天一公司最為後人熟知的影星,她曾在回憶錄裡這樣寫道:「簽約兩年,共主演15部影片。公司出片神速,一部影片常常十來天就拍攝完成。剛上完一部戲,下一步就接踵而來,中間沒有任何休整。」

後來影人流傳的聲音中,有一種充滿了對邵醉翁和天一的不滿:天一雖為大公司,實則連小公司都不如。一般電影人不到末路,絕不會進天一,而從天一出來的,也大多是因為忍無可忍。

面對六合公司的聯合封殺,邵醉翁帶著邵氏兄弟離開上海,赴南洋發展。

下南洋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中心,離泰國、印尼、爪哇、怡保、吉隆坡都很近。那個時候那裡沒有電影,對中國人來說,是很新鮮的玩意,所以我們幾個兄弟很成功。」邵逸夫後來說。「我們有6組流動放映車,每組由一人掌管。全套器材,在貨架上,去鄉下放電影。」

邵逸夫當時剛中學畢業。他隻身一人在北平度假,突然收到三哥發來的電報,就這樣來到新加坡,做起了電影。

後來的邵逸夫,扛著手搖放映機,在馬來西亞的橡膠工廠裡給工人們放電影,身上都是毒蜂蟄的皰。香港媒體談到這段創業史,說:邵氏王國,是放映機連格搖出來的。

1920年代的新加坡,雖然本地影院不少,但是放的影片大多來自歐美。那個階段,邵氏兄弟成立了「邵氏兄弟有限公司」,這一稱號後來成了家族的終身品牌。邵氏兄弟依然堅守中國傳統古典題材,放映一些天一出品的古裝片,同樣極受歡迎。

「當時南洋華僑七成以上為小商人、苦力和僱農,依舊過著中世紀的被剝削生活,保持著強固的鄉土觀念與先輩的生活習慣,世界觀很不進步。」電影史學家鄭君裡如此分析邵氏兄弟當時的成功,「邵氏很多帶有封建意味的作品,能在南洋各地盛行一時,不僅因為它們能夠滿足大部分下層華僑的鄉土觀念,同時也因為它們並不違背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奴化教育。」

1941年元旦,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在《星洲日報》以整版篇幅為自己做廣告。「1941年,我們在星馬、印尼、泰國、安南,已經擁有了139間戲院。」除了提到的這些名下產業,邵氏兄弟在當地還有兩家大型遊樂場。1942年2月,日軍佔領新加坡,邵氏所有戲院充公。淪陷時期,在大哥的主持下,邵氏兄弟依舊堅持以稗史為題材,拍攝一些受普通觀眾歡迎的影片。香港媒體後來評價說:在大時代裡,邵氏拍投機、無聊的低級電影,迎合了觀眾的逃避心理。 

與兄長們的做法有所不同,邵逸夫當時因放映抗日紀錄片、散發抗日傳單,被日本憲兵隊抓走。幸運的是,未遭嚴刑拷打,兩週之後,他被釋放了。

「當時我以為我死定了,所以就照實說,我是放抗日電影,但是那都是真實的紀錄片。」邵逸夫說,「他們又指我發了10萬傳單,我說豈止10萬,是50萬!」

據邵逸夫解釋:日本憲兵隊徵用的很多士兵,其實都是邵家兩個遊樂場的警察。當時邵氏兄弟還經營著「新世界」、「大世界」兩大遊樂場,僱傭了50名警察。淪陷後,這些警察進入了憲兵隊。「這些警察聯名保我,說我這個人沒有問題,所以我很快被釋放了。」

邵氏兄弟一開始經營,就在為日後龐大的影視帝國勾畫藍圖。為了更好地宣傳自己的演員、影片和影院,邵氏兄弟在1946年成立了邵氏出版印務館。到1958年,他們將這種宣傳策略做得更為專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出版了邵氏正式的宣傳物《南國電影》,最初銷量便達到10萬冊。

《南國電影》的問世,主要是為了從宣傳陣地上,迎戰另一家影業公司——「國泰」的《國際電影》。國泰的掌門人陸運濤,是新加坡首富陸佑之子,也是後來邵逸夫在香港遇到的最強勁的對手。

返港「救」業

創業30年之際,邵氏兄弟在南洋已經擁有了131家影院和十來家娛樂場所。不同於新加坡的局面大開,邵氏兄弟在香港的經營遇到了重大危機。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產大亨歷來是最強勢的金主。富豪榜上絕大多數的席位,是為地產界名流預備的。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逐漸眼熱,一心想進入地產業。此時,由邵邨人和兒子經營的「邵氏父子公司」,正在同業的競爭中岌岌可危。

邵邨人是兄弟中性格較為保守的一個。他知道投資拍片可能會獲得高額回報,但擔心個中風險,所以一直以放映為業。經營戲院回報率低,但是風險小。進入50年代後,邵邨人進入地產業,選擇清水灣的地皮作為未來邵氏父子公司的片場。因為邵氏父子在香港製片業務急劇萎縮,邵邨人將其中一個片場以270萬變賣,隨後在九龍彌敦道置地,興建了二十多層的「邵氏大廈」。邵逸夫來港後,便在這裡暫時棲身。

得知邵家在港的電影業務大不如前,剛剛結束第二次歐美採購之行的邵逸夫連夜從新加坡給二哥寫信。十多天后,收到回信。二哥明確表示:目前家族影業處境維艱,已無心戀戰,冀家中弟兄能有一人,來港主持邵氏影業。

1957年初秋,邵逸夫離開了打拚30年的南洋,隻身來港。這一年,他50歲。半年後,「邵氏父子公司」更名為「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出任總裁。他的時代來臨了。

明星戰略

就在邵逸夫抵港的前一年,老演員王元龍領銜成立了「港九電影從業人員自由總會」,一年後更名為「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台灣當局聲明:為阻止宣揚赤黨思想的影片流入台灣,非「自由總會」會員機構拍攝的影片,不准進入台灣市場。「總會」成立後,香港影壇正式出現左右兩派。

1950年代,因為內地政局風雲突變,香港影業公司無法進入內地市場。為了讓邵氏的影片不致喪失台灣市場,邵氏兄弟加入了自由總會。

深諳市場的邵逸夫很清楚:左派只在官方主導的市場有競爭優勢,但香港是純市場環境,所以他的對手一直在那些自由派中間。放眼整個香港影壇,眼前最強勁的對手,依然是從新加坡就開始較量的陸運濤。

在後來的影史記載中,陸運濤這位13歲便奔赴瑞士、英國,修讀文學和歷史的海歸派,不僅作風洋化,而且視野開闊,極其喜愛文藝。早在1948年,比邵逸夫年幼8歲的陸運濤便成立了國際戲院有限公司,同時大舉引進寬銀幕、新式放映機。他以從事電影發行進入電影圈,旗下四十多間戲院,1951年成立國際影片發行公司,這便是「國際電影懋(mào)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懋」)的前身。

1953年,陸運濤的「國泰機構」正式登陸香港,成立子公司,設立「粵語組」,試探粵語片市場。電懋比起邵氏,最明顯的優勢在於劇本創作。很顯然,與文藝氣息濃厚的陸運濤相比,編劇是邵逸夫作為製片家的短板。電懋旗下當時最有名的編劇是姚克,由他編劇的《清宮秘史》在內地受到了官方的猛烈批判。除姚克之外,電懋另一位大牌編劇是作家張愛玲。當時大多數的一線明星,全部跟陸運濤的公司有合約。

面對勁敵,邵逸夫雄心勃勃地開始了在香港的出擊。他從美國之音電台挖來一個主持人擔任公司的宣傳經理,這就是日後成為邵逸夫左膀右臂的鄒文懷。重金相邀之下,鄒文懷來到尚未掛牌的邵氏兄弟上任。他對邵逸夫提出的惟一要求是:宣傳部門的所有職員,由自己決定。

明星戰略是從大哥邵醉翁開始就貫穿整個邵氏家族經營戰略的重要主題,邵逸夫面臨的處境,就是邵氏此時白手起家,沒有一位明星。據盛傳已久的版本,當時他和鄒文懷二人聯手,制定了一份挖角名單,最經典的一戰,就是挖來了電懋的頭牌女星林黛。

在二哥邵邨人經營的時代,邵氏父子曾不惜重金,聘請林黛主演過3部邵氏影片:《亂世妖姬》、《梅姑》和《追》。不過,經驗老到的陸運濤,早已師從好萊塢藝人的經紀理念,用各種方式控制藝人私下跟其他影業公司接觸,以防挖角。

因為電懋一直有人「照看」林黛,鄒文懷始終得不到接近她的機會,只好將電話打到林黛的住處。一番激將之後,林黛答應赴宴,坐在了邵逸夫對面。據說當日邵逸夫親自給林黛斟茶,林黛也在仔細打量眼前的邵氏總裁——他就是那個一手興建了清水灣影城的六叔?

跟三哥謹慎求穩的經營策略不同,邵逸夫一到香港,便拿出了自己的大手筆。他在香港買下清水灣當時佔地65萬平方尺的地皮,打算籌建好萊塢之外的另一個夢工廠——為期7年才竣工的邵氏影城。

毫無疑問,兩次歐美之行,讓邵逸夫深受震撼,也明白了構建工業藍圖的諸多要義。香港地少人多,對於最擅古裝題材的邵氏來說,拍攝場地無處可尋。邵逸夫拿出50萬,按照圖紙,籌建了中式古代街道和極具中國田園意韻的鄉村永久外景。當他和他的清水灣影城出現在香港大小報端時,連同林黛在內,香港同行頓時明白了六叔的來頭。

陸運濤當時給林黛開出的片酬,已經極為可觀。邵逸夫將準備好的合約擺到了林黛面前:電懋的兩倍!當時全港最紅的女星,就這樣成為了邵氏的簽約藝人。為她量身打造的第一部影片,便是後來紅透香江的黃梅調《貂蟬》。

關於黃梅調在香港的盛行,後來學者說法不一,比較一致的結論是:當時京劇在粵語地區並無市場,因戰亂滯留在港的京劇大師馬連良,甚至連基本生活都靠香港朋友接濟,以致長期負債。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香港人並不熱衷皮黃。反倒是黃梅戲輕柔婉轉的嗓音,打破國粵界限,進入尋常百姓家。

1957年5月28日,《貂蟬》公映,好評如潮。連續半個月場場爆滿,創下了當時最好的票房成績。一年後,這部影片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影展中,一舉囊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最佳音樂5項大獎。這部戲不僅讓邵氏名利雙收,也捧紅了從台灣來香港發展的導演李翰祥。

《貂蟬》走紅後,李翰祥成為各大老闆眼中苦求不得的名導。之所以同行們挖不走他,就是因為當時邵逸夫手上有一份跟李翰祥長達8年的合約。「我當時才30歲,8年一點都不覺得長。老實說,不要說8年,就是80年我都簽。那年頭,只要有人肯出錢,讓我做導演,怎麼說都行。」李翰祥後來這樣回憶。

事實上,邵氏對於旗下導演和藝人的掌控,極為嚴厲。邵逸夫本是通過挖角在香港起步,最懂如何力保自己不被以牙還牙。

「其實《貂蟬》是我最臉紅的戲,拍得很壞,但能獲那麼多獎,實在出乎我的意料。」李翰祥後來說。《貂蟬》之後,邵氏乘勝追擊,再度推出林黛擔綱女一號的大型古裝片《江山美人》,影片上映一週,票房突破40萬,刷新了邵氏自己的紀錄。在1959年的第六屆亞洲影展上,這部影片史無前例地囊括了全部的12項大獎,也讓林黛第三次捧起「亞洲影后」的獎座。一年後,李翰祥執導的《後門》再一次上演了囊括了新一屆亞洲影展所有獎項的這一幕。邵逸夫和他的邵氏兄弟,成為業內所有人刮目相看的黑馬。

1960年,香港10大賣座影片,邵氏獨佔6部。陸運濤的電懋,只有3部。

《後門》雖然大受獎項肯定,但是因為採用黑白攝影,太追求導演個人風格,票房並不理想。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春風得意的李翰祥正大談特談個人藝術追求,邵逸夫突然發火,「我拍電影不是為了獲獎!」

李翰祥十分不解:當初《貂蟬》獲獎,六叔您很高興啊?

「《貂蟬》能賺錢,《後門》呢?」邵逸夫說。

「那我就拍一部又能獲獎又能賺錢的片子!」

邵逸夫清楚:李翰祥心裡想的,除了獲獎,還是獲獎!是時候給這位狂熱中的年輕人潑潑冷水了。後來將近三年時間,李翰祥沒有獲得任何片約。

邵逸夫內心最在乎的,到底是電影藝術,還是票房生意?1980年代,在一次採訪中,他回應說:「我經營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純藝術的電影,我不敢肯定這年頭會有很多人喜歡。少人看,就少得益。所以我寧願專心向大家都中意(喜歡)的娛樂著手。如果香港人喜歡藝術,可以去藝術中心。我寧願捐錢給藝術中心,做藝術節。但是拍電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雪藏」李翰祥的第三年,電懋老闆陸運濤親自抓了公司的一個項目:籌拍《梁山伯與祝英台》。其實早在1920年代,邵氏在上海創立之初,就已經拍攝過《梁祝痛史》。令邵逸夫大為光火的不是自家題材被人翻拍,而是電懋一直擅長時裝片,如今卻想跑到古裝片這一邵氏的拿手地盤分杯羹。

「用最快的速度,拍出邵氏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以下簡稱《梁祝》)!」冷板凳上的李翰祥,在接到邵逸夫新命令的同時,正式「解凍」。

在邵氏影城外面,清水灣的路上,李翰祥遇見一位濃眉大眼的女子,行路步態中透出幾分男兒的幹練之氣。這位邵氏藝人,讓李翰祥迅速堅定了自己心中那個大膽的創意:起用女藝人,反串梁山伯一角!——這位在路上被李翰祥撿到的女主角,就是後來邵氏另一當家花旦凌波。

黃梅調《梁祝》只花了半個月就關機,鄒文懷抓住反串的噱頭大肆宣傳,吊足了外界的胃口。這是邵氏和電懋首次發生題材撞車的「雙胞案」,香港媒體說:梁祝生前未能完婚,死後化蝶,卻生出了雙胞胎。

《梁祝》在李翰祥的家鄉台灣引起了極大轟動。當時舉家出門看《梁祝》、萬人空巷的情形是很多台灣老人至今深刻的記憶。很多痴迷的影迷,連看十次以上,台北看完趕到高雄繼續看。1963年的第二屆台灣金馬獎上,《梁祝》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反串出演的凌波,領取男女演員哪個單項獎都不合適,組委會於是為她專門設立「最佳演員特別獎」。

邵逸夫從《梁祝》獲得的最大震動來自凌波——一個默默無名的藝人,一夜間成為不輸林黛的頂級明星。他深受啟發,這個心得對他後來的整個事業帶來巨大影響:要想讓邵氏家族的電影事業持續發展,一定要不斷培養新人。

電懋就這樣被邵氏殺了個措手不及。類似的事情在邵逸夫身上多次發生。70年代,鄒文懷跟他分道揚鑣自組嘉禾公司後,兩人成為競爭對手。邵逸夫在一次去日本出差的途中,發現嘉禾新片《啼笑因緣》因故暫停膠片洗印,趕緊給香港打電話,要求公司立即搶拍。邵氏用20天拍完,改名《故都春夢》,提前上映,票房不俗。這種策略,直到邵逸夫入主TVB,依然沿用。

摸索轉型

邵氏和電懋的競爭,在1964年陸運濤夫婦發生空難後基本終結。如果邵逸夫願意講述,這肯定是他五味雜陳的一年。這一年,邵氏當家花旦林黛因為感情問題自殺身亡;清水灣影城正式竣工,14間攝影棚全部落成,邵氏電影王國初具規模;邵逸夫的兒子邵維銘突遭綁架,交出300萬贖金才破財消災。

得知兒子化險為夷,邵逸夫又回到清水灣繼續工作。「全世界最忙的製片家」,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英文報紙《ChinaMail》曾在頭條以這樣的標題形容他。幾乎所有與邵逸夫接觸過的採訪對象口中都有一句大同小異的話:邵逸夫精力過人,工作時間驚人。他每天都跟員工同時上班,其他人5點下班,他一般會工作到10點。如果是在試片室看片,他會回家吃完晚飯,回來繼續看。不管工作到多晚,第二天他依然準時出現在辦公室。

如今的清水灣邵氏影城,昔日的3層辦公樓依然矗立在院內進門右手位置。二樓最右側便是邵逸夫當年的辦公室,他對面的房間屬於鄒文懷,過道旁邊是看片室。邵逸夫最喜歡在那裡看片,除了看邵氏影片,也看其他公司的影片。他的最高紀錄是一天看了9部電影。

陸運濤離世後,邵逸夫在香港已經沒有對手,但是昔日風頭強勁的黃梅調也已式微,新的出路在哪裡?《新生晚報》是邵逸夫經常看的報紙,他每天必讀的版面,是一個名為「何觀」的影評人寫的影評。在一片「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讚譽中,他批評邵氏電影「太過陰柔,缺陽剛之氣,是女星的天下,長此以往,發展不均」。「何觀」,就是後來開創新武俠電影的名導張徹。

張徹對邵氏女影星如數家珍。邵逸夫對他印象極好:你總批評我們捧女星,那我以後就叫鄒文懷多多宣傳男星。

「不!您錯了邵先生。邵氏電影,從劇本開始,就是為女星量身而寫,男藝人一直不過是她們的陪襯。要想治本,必須從劇本開始改!」張徹說。

1967年,受內地紅衛兵運動影響,香港左派電影機構已經瀕臨絕路。邵氏新片、由張徹執導的《獨臂刀》在這年公映。這部令邵氏所有高層提心吊膽的新片,上映首週,票房突破100萬,刷新了香港影史紀錄。主演王羽也從起初月薪200元,一舉躍升至6000元。這種薪酬,已經可以比肩邵氏一線花旦的待遇。從此,電影的男星時代來臨。

《獨臂刀》之前,另一位來自台灣的導演也拿出了自己的新武俠代表作《大醉俠》,但是因為票房不佳,邵逸夫並不高興。這位失意導演名叫胡金銓。後來,他拿著一個只有36場戲的劇本,再次出現在邵逸夫的辦公室。邵逸夫沒有細看劇本,呵斥他回去重寫。從影半生的邵逸夫不相信一部只有36場戲的劇本,能夠拍出一部及格的電影。胡金銓後來把這個劇本帶回台灣拍攝完成,打破了台灣的票房紀錄。這部戲就是《龍門客棧》。

錯過的往事

邵逸夫「看走眼」的故事,被外界提得最多的,並非胡金銓,而是另外兩位與他失之交臂的知名影人——李小龍和許冠文。

1970年,在好萊塢受挫的李小龍帶著被華納兄弟槍斃的電影項目《無音簫》返港。他對那些期待他加盟的香港公司開出的條件是:片酬1萬美金,拍攝週期不能超過60天,還有,劇本必須讓他滿意。

外界流傳的版本是:邵逸夫聽到這番條件後,冷笑回應:開什麼玩笑?一個武師,真敢開口!他難道不知道,邵氏300元一個月的武師一大把嗎?

「其實這些都是外界杜撰的。」邵氏影城現任製片總監黃家禧說。他1970年進入邵氏,工作至今。除了方逸華,他可能是跟邵逸夫最親近的工作夥伴。「當時李小龍從美國回來,張徹找他試鏡,我們都已經打算用他,但是他一部戲要1萬塊美金。我們自己的藝人,狄龍和姜大衛當時才1萬港幣,1萬塊美金是6萬塊港幣。狄龍和姜大衛已經成名了,還是1萬一部戲,怎麼可以給李小龍1萬美金呢?給了你1萬,狄龍和姜大衛怎麼辦?」

後來鄒文懷的嘉禾公司用7500元美金拿到了李小龍的合約,由他主演的《唐山大兄》上映3周,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本土影片。嘉禾也憑藉這部影片賺得的350萬首輪票房,成為香港知名電影公司。

許冠文後來主演的《鬼馬雙星》,也是送到邵逸夫門前,被拒絕後落入鄒文懷手中的大餡餅。這部喜劇片的最終票房是625萬。

「許冠文的問題也是一樣,」黃家禧說,「他是拍李翰祥的《大軍閥》成名的,拍了兩三個戲之後要做導演。但是他要的片酬,比李翰祥還要多。如果給了他滿意的價錢,我們自己的導演怎麼辦?」

邵逸夫和鄒文懷,究竟因為什麼原因反目成仇?外界一直盛傳,因為方逸華進入邵氏高層,鄒文懷大權旁落,負氣出走。「其實事實不是如此。」黃家禧認為,邵鄒矛盾的核心,是製片理念發生分歧。「鄒先生拍戲,只求賣座,不管製作費,結果有很多地方就會有浪費。方小姐呢,是管錢的,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不需要,她會控制得很嚴格。因為這個問題發生矛盾,所以鄒先生就離開了。」

方逸華當時主要負責財務和採購,據說,任何採購項目都必須由她簽字。曾有這樣一個段子:一個劇組,拍攝時臨時需要一箱雞蛋,因為沒有打報告,全體工作人員只能現場等著打完報告、簽完字,戲才能繼續拍。這個說法也被黃家禧推翻了。「當時我們用過雞蛋,但是經常戲拍完,雞蛋就不見了。方小姐來了之後,就會過問。比如這個雞蛋,我們用完可以賣給我們的餐廳,這樣拍攝成本又回來了一塊。」黃家禧說,有些導演不善於拍攝大場面,他們把20個人放在大禮堂拍一個大場面,方逸華看到後不允許這麼做,一定要堅持配到足夠的人數才拍攝。

我問眼前這位與邵逸夫、方逸華共事四十多年的總監:有人說方逸華進入邵氏後,影片製片開始下降,所以他們說「成也蕭何敗蕭何」。黃家禧回答:「沒有方逸華,就沒有今天的邵氏。邵氏的很多事情,都是方逸華在打理。而且她也是邵逸夫現在最信賴的伴侶,邵逸夫的很多慈善事業,都是方逸華在身後支持和推動。如果沒有她,邵氏可能早就賣掉了。」邵逸夫的兩個兒子,一個從事地產,一個從事發行。而方逸華,始終在忠實地執行邵逸夫的意圖。

起伏

1971年,邵氏(香港)成為上市公司。1974年,邵氏影片產量達到創立以來的最高峰,一年之內,出品了50部影片。這一時期,邵氏的全球戰略穩健推進。在新加坡建成總統戲院後第五年,邵氏再添3條院線。包括新加坡在內,邵氏機構的全球連鎖戲院已達230間之多。為了吸引各地觀眾,邵氏出品的電影經常剪出多個版本,尺度最大的送歐美,最小的送南洋,中間的,則在香港上映。同時,邵氏還為拷貝配上不同語種的音軌,發往世界各地。

就在邵氏兄弟的影視帝國日漸壯大之際,邵逸夫於1973年和1975年,先後痛失二哥和大哥。

這一時期,邵氏在香港的基金會成立,開始了在香港和大陸解囊捐助的義舉。1974年,為表彰邵逸夫熱心公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特授予他「皇家CBE」勳銜。1977年,他再度被女王冊封為爵士勳銜,成為香港娛樂圈獲得爵士頭銜的第一人。

結緣TVB 

1980年6月26日,TVB原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辭世。這位地產大亨1967年創辦TVB,開設翡翠、明珠兩個台,採用粵、英雙播音,港人習慣稱之為「無線台」。

7月23日,董事會宣佈:邵逸夫成為董事局新任主席。接棒後,邵逸夫展開了與邱德根主政的亞洲電視(以下簡稱「亞視」)之間的收視大戰。接下來的所有情形,與邵逸夫在邵氏的征戰如出一轍:還在擔任首屆董事的時候,邵逸夫便說服利孝和,成功地從亞視前身「麗的」電視台挖來當家花旦汪明荃。直到今天,汪明荃依然被稱為無線大姐大。為了培養新人,無線在1971年創辦「藝人訓練班」,今天絕大多數的香港知名藝人,全部畢業於此。他們也是後來TVB自制劇的主要演員。幾乎所有亞視的王牌節目,無線都有應對的翻版:亞視選「亞洲小姐」,無線就選「香港小姐」;亞視斥巨資拍攝電視劇《一代天驕》,無線便搶拍出黃日華主演的《成吉思汗》,且率先播出。

歷史上,無線和亞視之間,先後有8次著名的收視大戰,無線始終沒讓亞視嘗到甜頭,築牢了自己的香港電視龍頭地位。香港媒體一直有兩種聲音:一說無線「無賴」;一說無線「棋高一著」。邵逸夫從不理會這些聲音,他心中有著更大的版圖要去拓展。

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電影製作,正式告別電影圈。清水灣邵氏影城繼續保留,並參與製片。這一年,邵逸夫夫人黃美珍在美國病逝。10年後,90高齡的邵逸夫與62歲的方逸華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登記結婚。入主TVB後,方逸華成為董事局行政主席。

2003年10月,投資22億的無線電視城啟用。這裡很容易讓人想到離它不遠的清水灣邵氏影城。電視城有22個錄影棚和兩個影視拍攝基地。它比舊影視城大三成。全年生產節目超過17000小時,發行海外四十多個國家,覆蓋用戶超過3億。

我到TVB的當日,正是冬至。雖然是粵港一帶十分重視的節氣,但是戲劇製作部裡,所有的小會議室,都坐著三五成群開創作會的主創。「我們有一條生產線,就是有量化、有規模、有體制的生產。如果要做一個強有力的產業,必須這麼做。其實現在想來,TVB跟邵氏的模式很像。」TVB知名監製梁家樹說。他和TVB另一位名監製曾麗珍一起,每年要監製500到600集自制劇。

據梁家樹透露,TVB分工極細,拍攝自制劇時,每天會有兩個組,一個外景一個內景。一線藝人可能白天出了外景,夜裡回來趕內景。不止一個TVB藝人說過:工作最辛苦的時候,走路都能睡著。時常有一線藝人,在一個棚裡拍著一部戲,進入化妝間之後化好妝,進入下一個房間就拍另一部。

效力TVB六年的女藝人葉璇曾經對我說:「TVB是一所大學,它用人情世故教會你作為一個藝人該學習的一切。我所有的技能,包括後來發展出來的技能,都是TVB給我的。」

影視帝國

「我生產電影,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這些觀眾都喜歡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愛情故事……他們懷念祖國大陸,也懷念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是邵逸夫在1964年,接受邵氏自宣刊物《南國電影》採訪時說的一段話。

今天,越來越多的電影學者通過這段話,找到了打開邵氏秘密的鑰匙。「影視帝國」,這是學者對邵氏家族企業並無爭議的稱呼。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東亞與太平洋中心研究室主任傅葆石博士評價邵氏說:「由於只能在歐美世界處於邊緣地位,邵氏兄弟公司成功地在香港發展成為華人電影工業的中心,在60年代後為全球各地的華人生產和放映電影。國語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保證了遠離祖國大陸的海外各地中國人能夠形成自己的社團群體。邵氏兄弟公司在他們的電影中構建的文化中國,勾起了全球華裔觀眾的懷鄉情結和民族情懷。邵氏兄弟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員和導演,都是所謂的南來文人,在1949年後離開中國大陸,他們的根仍在大陸,他們所有的懷鄉情結和離異感都化作創作的源泉,通過創作電影來表達海外華人眼中的中國文化。」

在影視帝國大業終成之際,邵逸夫於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用以表彰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每年獎金金額高達100萬美金,因而也被稱為「東方的諾貝爾獎」。到2005年,邵逸夫對內地的捐贈累計達33億港元。

對於外界一直關心的、邵逸夫的健康狀況,黃家禧透露,邵逸夫現在十分健康。他最近一次見到邵逸夫,是上週去邵逸夫的家中。輪椅上的邵逸夫需要戴著助聽器跟他講話。那天他們微笑著打招呼,邵逸夫習慣性地衝他揮了揮手。如今在家的邵逸夫,每天必看TVB,今年所有的自制劇,他一集不落,全部看過。方逸華每週會帶他進城喝兩次茶。

「這麼多年過去了,你看邵逸夫從前的那些對手的公司都不在了,但是我們還在,而且還建了新的影城。」黃家禧說。在香港地鐵裡,播放著一部將於12月31日上映的新片——邵氏今年出品的電影《潛罪犯》的預告片。它是TVB今年熱播劇《潛行狙擊》的電影版。

據一位電影學者介紹:邵逸夫曾表示,不再接受任何媒體訪問,功過留給後人評說。也許多年後,他會有更多往事內幕被公眾知曉,也有可能,那些往事會和他從不示人的內心一樣,成為永遠的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18

孫正義的原子小金剛 要與日本老人搏感情

2014-06-16  TWM
 
 

 

「孫社長,鎂光燈閃個不停,你會不會覺得頭昏啊?」「老實說,我是覺得還好啦,……請大家多拍點照片吧!我來擺幾個pose!」六月五日,軟體銀行(SoftBank)舉辦機器人發表會,站在軟銀社長孫正義身邊的機器人Pepper,以流暢的肢體動作加上絕對人性的應答,令人對「他」大感驚豔。

Pepper預定明年二月正式問世;孫正義坦承,目前約六萬元台幣的定價「沒有獲利空間」;一般認為,未來軟銀的利潤,可能來自於使用者「綁約」之下每月繳付的資訊傳輸費,以及銷售專用的App,如大笑、跳舞等應用程式。

孫正義說,Pepper是他二十五年來的夢想。「小時候為了看《原子小金剛》卡通,常急忙從學校跑回家。但小金剛不會流淚,不懂得痛苦、高興或悲傷,我覺得它好可憐,當時就想,如果機器人也能有感情就好了。」藉由法國新創企業Aldebaran Robotics協助開發、鴻海集團代工,終讓他圓夢。

「Pepper不會飛、不會變身, 為什麼大家還想買?」發表會後,孫正義在自己臉書上提問,回應者多半說是為了陪伴長輩,避免罹患失智症。孫正義苦心打造的原子小金剛,能否成為日本高齡化社會的解方之一呢?明年見分曉。

(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2

“聖誕老人”行情坐鎮 美股再漲可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478

美國股市,聖誕節,股市,S&P 500,標普 500

本月第一個交易日,標普500未延續感恩節前創新高的勢頭,收跌0.7%。但一些市場人士對年末的“聖誕老人”反彈行情仍有信心,相信美股不會受到上周末銷售不佳的影響,將以止跌回漲為今年畫下圓滿的句號。

12月以往就是美股的“好日子”。據金融研究與財富管理機構Bespoke Investment Group統計,12月不但在美股表現最佳的月份之中排名第二,也是過去五十年道指表現第二好的月份。

標普道瓊斯指數的指數投資策略主管Tim Edwards將股市12月與全年其他11個月相比的表現稱為“聖誕分數”,因為一年有12個月,如果實力均等,12月應得分約為0.08(即十二分之一)。所以只要12月得分高於0.08,就表明當月股市表現高於一般水平。Edwards發現,過去二十年來,美國與全球其他股市的平均“聖誕分數”為0.36,相當於比一般月份的盈利高三倍。

美國西雅圖資產管理公司U.S. Bank Wealth Management的高級投資策略師Patty Edwards認為,如果整個假日購物季美國汽油價格仍在低位,同時消費者保持購物熱情,聖誕節就很有可能帶動12月美股走高。

信息供應商S&P Capital IQ的美股策略師Sam Stovall認為,季節性因素、強大的企業基本面和美股當前估值處於或低於長期平均水平都增加了年底美股繼續上漲的幾率,也許會再漲2%。

Greywolf Execution Partners的首席技術分析師Mark Newton認為,12月是道指、標普500、納斯達克、羅素1000和羅素2000指數表現最佳的月份之一。他提到,衡量股市動量的指標發出了警告信號。今年9月和10月股市下挫使許多動量的常用技術指標都降至幾乎兩年來最低點。雖然10月和11月有所反彈,但動量指標的疲弱態勢並未改變。

不過,在見到一些價格突破、比如股指跌至數周或數月新低以前,Newton認為上述擔憂都只是次要因素。美國股市,聖誕節,股市,S&P 500,標普 50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23

聖誕老人是怎麽變成“芬蘭人”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434

QQ圖片20141225104856

你可能聽說過芬蘭有個聖誕老人村。沒錯,在芬蘭位於北極圈內的Lapland有一個名叫Rovaniemi的小鎮,你可以全年無休的見到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為什麽會在北極圈?這確實有點奇怪。事實上,早在3世紀,聖誕老人的原型St. Nicholas,一個大胡子的發放禮物者住在土耳其。1866年,Harpers magazine上的插圖稱,聖誕老人住在“北極圈”。

1927年,芬蘭廣播主持人Markus Rautio在節目中稱,聖誕老人的工作室在芬蘭靠近北極圈的Korvatunturi被發現。此後,全球人民開始逐步接受聖誕老人住在芬蘭。

然而,Korvatunturi接近芬蘭與俄羅斯邊境,距離州府Rovaniemi很遙遠。將Rovaniemi設為聖誕老人村花了數十年的時間,事實上是一個商業上的決定。

Rovaniemi在二戰中遭到炮火洗禮,遭受重創。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提供了資金,對該地區進行重建。當時,芬蘭建築師Alvar Aalto基於馴鹿的頭和鹿角設計了這座小鎮。

旅遊業是芬蘭經濟重建的關鍵。1957年,《紐約時報》上介紹“歐洲北部的荒野”,其中提到,在芬蘭的夏天,太陽永遠不會落山。

要看伐木工人在仲夏站在水流湍急的水中伐木,那就該去芬蘭的Rovaniemi。

隨後,為了吸引更多遊客,芬蘭旅遊局在1984年決定,將Rovaniemi及其周邊地區打造成“聖誕老人村”。

當年12月,Lapland的州長Asko Oinas宣布Lapland為“聖誕老人之地”。

Santa Claus Village Post Office Postmark, Nappapiri, Finland.

1985年,距離Rovaniemi數英里外的聖誕老人村開業,配有一個郵局,該郵局使用特別的“北極圈”郵戳。

1989年,芬蘭16家最大的公司成立“聖誕老人土地協會”,以營銷聖誕老人主題。該協會把“聖誕老人”從Lapland送到遠在美國加州的Beverly Hills進行宣傳,促進旅遊業。

聖誕老人村已經完全產業化。郵局員工打扮成精靈的樣子為顧客提供服務,該郵局每年收到50萬封寫給聖誕老人的郵件。如果你願意支付7.90歐元,你就可以收到來自聖誕老人的回信。當地郵局每年要寄出上百萬的郵件,遊客們對“北極圈”的郵戳趨之若鶩。

08sld9

聖誕老人村一年接待遊客約50萬人,現在,聖誕老人村正在獲得中國遊客的歡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9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