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七出省、五出境”:雲南拓寬孟中印緬經濟走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6683.html

“七出省、五出境”:雲南拓寬孟中印緬經濟走廊

一財網 章軻 2015-08-25 11:36:00

雲南省處於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要道,與越南、老撾、緬甸三國接壤,擁有面向“三亞”、肩挑“兩洋”的獨特區位優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8月25日從雲南省交通運輸廳了解到,依托“一帶一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國家戰略,該省正在推進“七出省、五出境”公路通道建設,落實《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貨物及人員跨境運輸協定》,以促進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構建“互聯互通”交通運輸支撐體系。

三年道路投資過千億

雲南省處於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要道,與越南、老撾、緬甸三國接壤,擁有面向“三亞”、肩挑“兩洋”的獨特區位優勢。

雲南省交通運輸廳總規劃師張發春介紹,雲南共有17個陸路口岸,其中對老口岸兩個,對越口岸4個,對緬口岸11個,口岸數量居全國第二位,且有瑞麗、猴橋等10個國家一類口岸。

截至今年6月30日,雲南省已開通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25條,從事國際道路運輸的企業共51家,經許可從事國際道路運輸車輛1267輛。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6月,雲南省與周邊國家完成國際道路旅客運輸量113.62萬人次,周轉量1446.22萬人公里;貨物運輸量421.74萬噸,周轉量15747.35萬噸公里。

張發春介紹,雲南交通2013年實施“三年攻堅”計劃以來,預計到2015年底,將完成高速公路投資1200多億元,建成通車里程將接近4000公里,昆明經磨憨出境至老撾至泰國曼谷公路國內段、昆明經河口出境至越南河內至海防公路通道國內段、昆明經瑞麗出境至緬甸皎漂公路通道國內段、昆明經騰沖出境經緬甸至印度公路通道國內段、昆明經清水河出境至緬甸的公路通道國內段等“五出境”公路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

張發春介紹,根據《雲南省“十二五”道路物流園區規劃》,“十二五”期間,雲南省依托中越、中老泰、中緬、中緬印4個外向通道,建設了河口、磨憨、瑞麗、騰沖4個口岸門戶國際物流樞紐。目前,磨憨國際物流中心、河口口岸物流園區已完成一期工程,下一步將加快推進物流園區及物流公共信息交換平臺的建設。

經濟走廊潛力巨大

打通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戰略,讓雲南省沿邊城市找到了發展的巨大潛力。以瑞麗為例,本報記者拿到的《國家公路運輸樞紐瑞麗汽車客運中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稱,瑞麗市交通區位條件將發生根本改變,從單純口岸型公路運輸樞紐一躍成為公、鐵綜合型交通樞紐。

根據該研究報告預測,2020年瑞麗火車站的旅客發送量將達到84萬人,遠景年將達到320萬人,成為滇西地區最大的鐵路旅客集散地。預計2020年接待遊客人數將達到450萬人次,累計旅遊收入將達到40億元。

在中緬兩國至今尚未單獨簽訂便利運輸協定的情況下,雲南省德宏州與對應的緬甸地方政府和特區管理機構及交通部門加強協調溝通,建立了定期會晤制度,以推進中緬兩國間的跨境便利運輸。

德宏州政府副秘書長藺如程介紹,2007年,瑞麗市政府和緬甸木姐地方政府就開通瑞麗—木姐跨境便利運輸達成共識。2008年,雙方就開通瑞麗—木姐國際定線旅遊車輛形成共識。目前,德宏州瑞麗口岸與緬方開通了跨境貨物便利運輸,從瑞麗口岸出境的中方運輸車輛在緬甸境內的縱深里程由原來的15公里增加到220公里。

中國與印度總人口近24億,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兩個極其重要的區域市場。預計2015年雙邊貿易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以上。

雲南省保山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楊永魁對記者表示,打通昆明-保山騰沖-緬甸密支那-印度雷多國際大通道,將有效縮短運輸距離,對拓展雙邊貿易、開拓南亞市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報記者從保山市政府了解到,圍繞“一帶一路”的戰略目標,保山市正試圖將自己打造成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戰略門戶樞紐和我國“通向南亞第一市”,正在建設以騰沖為起點,以印度阿薩姆邦的雷多為止點,全長602公里的中印國際大通道。保山、騰沖兩個機場正在進行擴建改造,大理至保山段鐵路計劃於2019年建成。

西雙版納與老撾、緬甸接壤,毗鄰泰國,國境線長966.3公里,占雲南省邊境線近四分之一。磨憨國際道路運輸管理站站長段貴明介紹,2011年-2015年,西雙版納州累計投入口岸建設資金約1.6億元,組織實施建設口岸項目近50項。《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建設共同總體方案》近期上報國務院,盡早爭取中老兩國領導人的正式簽署。

仍存在諸多困難

本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作為經濟欠發達的邊遠省份,雲南省對接“一帶一路”戰略仍存在諸多困難。

德宏州政府反映,國道G556騰沖至瑞麗公路騰沖至隴川段一級公路改造項目是滇西保瑞口岸經濟帶環線公路唯一的瓶頸路段,加快改造迫不及待。

統計數據顯示,該項目沿線涉及的3個國家一類口岸、2個國家二類口岸,2014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了雲南省對緬貿易總額的80%、全國對緬貿易總額的1/3。此外,騰沖和瑞麗是滇西兩個重要的旅遊聚集極點,2014年雙方的旅遊人數累計超過了3000萬人次,但道路不便捷,制約了雙方旅遊的相互交流,成為了滇西黃金旅遊環線打造急需解決的問題。

楊永魁對記者表示,正在推進的怒江流域國內及國際段航道整治及航運開發、緬甸密支那至八莫航道改造和港航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應享受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開發的同等支持政策。此外,為加快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建議將緬甸密支那至班哨公路(密班公路)納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早期收獲的項目規劃,在政策方面給予傾斜支持。

段貴明反映,目前西雙版納的交通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他說,泛亞鐵路中線玉溪至磨憨段還未開工建設;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資金投入不足,聯檢查驗和配套設施滯後,信息化水平低,口岸交通和物流基礎薄弱。此外,由於貨物吞吐量不大,部分口岸利用率較低,對外貿易規模小,國際貿易合作領域偏窄,口岸帶動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龍頭效應還未充分顯現。

段貴明建議,國家加大對西雙版納的口岸升級轉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批準立項建設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經濟合作區,啟動中老跨合區建設,促成中老雙方開通磨憨口岸貨運通道和關便利化政策支持。

采訪中,西雙版納州交通運輸局有關人員也向記者反映由於中外車輛管理模式、技術標準不統一而帶來的困擾。如目前我國的荷載標準是按照總軸數來核定載重量,而老方是按照不同的單軸來核定,造成在中方不超載的車輛進入老撾屬超載。在發放行車許可證時,運輸工具載重噸位難以核定。

為此,專家建議交通運輸部盡快建立和完善全國國際道路運輸信息管理系統,以便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快速查驗和發放行車許可證,促進快速通關;盡快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跨境貨物及人員便利運輸協定》的實施,統一國際道路交通標誌、標識、收費和車輛技術標準,建立規範化、制度化的國際道路運輸管理體系。

雲南大理三塔。攝影/章軻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976

中國在印尼首個高鐵項目遇阻?中印官方否認稱只是溝通上的誤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516.html

中國在印尼首個高鐵項目遇阻?中印官方否認稱只是溝通上的誤會

一財網 米可 2016-02-05 12:32:00

於1月21日正式開工的印尼雅萬高鐵項目在近日被外媒曝出遭遇挫折,因“未考慮安全規定”、“沒有獲開工許可”而擱淺。針對這一消息,中國和印尼的官方紛紛出面否認並表態。

於2016年1月21日正式舉行開工儀式的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至萬隆高速鐵路項目在近日被外媒曝出遭遇挫折,因“未考慮安全規定”、“沒有獲開工許可”而擱淺。

針對這些消息,中國和印尼的官方紛紛出面否認並表態。

只是溝通上的誤會

中國鐵路總公司有關負責人4日公開表示,此消息不實,相關項目進展順利。

據新華社報道,該負責人稱,印尼雅萬高鐵項目是中國和印尼政府及企業間友好務實合作的重要項目。該項目的規劃設計、工程建設等完全符合國際規範。中印尼雙方政府和企業正密切合作,全力推進項目各項工作。目前,雅萬高鐵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有關雅萬高鐵項目“存在不足(未考慮安全規定)”的消息不實。

印尼總統府發言人約翰也迅速對此澄清,表示整件事情只是溝通上的誤會,雅萬高鐵建設工程已在進行。“例如在證照方面,公眾得到了錯誤的印象,就好像整個工程都沒有許可證一樣。那是錯誤的。要是沒有證照,沒有通過環境評估,就不會有開工典禮。”約翰如此表態。

雅萬高鐵項目回顧

此前,在雅萬高鐵的競標項目上,日本曾與中國有過激烈競爭。去年8月,中日兩國企業就該項目遞交各自的建設方案。隨後,印尼國有企業部長里妮·蘇瑪爾諾對媒體強調,融資方式而非技術水平是印尼作出這一決定的關鍵原因。中國方案符合印尼政府“不占用國家預算和使用國家擔保”的要求,但日本方案要求印尼政府為項目貸款提供擔保,因此被否決出局。

也就是說,印尼選擇中國主要出於資金方面的考慮,而日本對於沒能取得合約感到失望。

雅萬高鐵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一條高速鐵路,該項目也是中國鐵路2016年“走出去”的良好開局。它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成的中國企業聯合體,與印尼國企聯合體共同組建的中印尼合資公司承建,是國際上首個由政府主導搭臺、兩國企業對企業(B2B)進行合作建設和管理的高鐵項目,也是中國高速鐵路從技術標準、勘察設計、工程施工、裝備制造、物資供應,到運營管理、人才培訓、沿線綜合開發(TOD)等全方位整體走出去的第一單項目。

雅萬高鐵全長150公里,連接印尼首都雅加達和第四大城市萬隆,最高設計時速350公里,計劃3年建成通車。高鐵建成後,雅加達抵達萬隆的時間將由現在的3個多小時縮短至40分鐘。與此同時,也將直接拉動印尼冶煉、制造、基建、電力、電子、服務、物流等配套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並優化投資環境。作為東南亞最大經濟體以及中國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重要合作夥伴,該高鐵的建設也有利於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編輯:繆琦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34

英國退歐後“避稅天堂”夢難圓 引資只能緊抱中印美

在英國退歐之前,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幹事阿澤維多(Roberto Azevedo)一半戲謔一半嘲諷地說,如果英國脫歐,其所有在WTO下的貿易協定全部需要推倒重談,否則英國就幹脆選擇把自己變成個免稅島。

目前看來,英國確有此願。

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前幾日就表示,為了應對退歐對公共財政造成的潛在損失,英國有意將公司稅率從目前的20%降至15%以下,意圖將英國打造成為“避稅天堂”。

不過,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並不認為此舉可以奏效,與之相反,如果大幅降低企業稅,英國將惹怒一些歐盟國家領導人,並為此付出高昂代價。

另一方面,為了維持英國在“後歐盟時代”的經濟競爭力,英國政府唯有選擇繼續加強同中國、印度和美國等國的經濟貿易聯系,並將為此陸續派出高級別代表團進行遊說。

“避稅天堂”意圖遭打擊

在公司稅方面相對於歐洲大陸的優勢,一直是英國各貿易促進部門在全球各國吸引投資的利器之一。在退歐之前,英國的計劃還只是到2020年將公司稅降至17%以下。然而,如果將公司稅降至15%以下,將接近愛爾蘭12.5%的公司稅,進而令英國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公司稅最低的國家,打造避稅天堂之心昭然。

英國商務大臣賈偉德(Sajid Javid)

7月6日,英國商務大臣賈偉德(Sajid Javid)也呼籲,政府應實施多項企業稅及個人稅調降措施,以緩和英國脫歐將帶來的經濟放緩。

不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份內部備忘錄顯示,OECD不認為英國在退歐之後可以通過成為避稅天堂來吸引全球投資者。

“退歐給英國競爭力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會促使英國在稅收改革上變得更加激進。” OECD的稅務負責人聖阿芒斯(PascalSaint-Amans)在上述內部備忘錄中認為,持續這樣操作將令英國變身為避稅天堂類型經濟體。

目前OECD國家的平均公司稅在25%左右。而英國早先宣稱要做二十國集團經濟體中在稅率方面最具有競爭力的經濟體,且已經推出了針對企業和其子公司的稅務優惠制度,譬如允許企業在一些收入上支付更低稅率,並對其在避稅天堂的子公司免征所得稅。

不過,OECD認為,如果英國想要極大提升其對於企業的吸引力,需要引進一套非常慷慨的稅收體制。譬如英國在脫歐之後,可以選擇性地向一些外國投資者提供一次性的稅務優惠,而這在歐盟成員國之內是被禁止的。目前歐盟委員會還在加緊嚴查盧森堡和愛爾蘭等給予跨國公司優惠稅收政策的行為,英國脫歐之後將不再需要顧忌歐盟在此方面的限制。

英國保守黨的右翼黨員認為,如能夠繼續削減公司稅,將有益於促進投資和工作。

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的稅務部門負責人羅伊-喬杜里(Roy-Chowdhury)也同意OECD的分析。他認為,如果英國試圖提供違背歐盟公平競爭原則的稅務裁決或稅收優惠,有可能起到相反作用,企業將因擔憂歐盟報複而產生顧慮。

“所有的稅務政策應同歐盟緊密一致,這樣對於商業界而言才能產生更大的確定性。” 羅伊-喬杜里表示,所以盡管退歐派宣揚自主自治,“我相信現實是,(英國)將同歐盟保持非常緊密的一致。”

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

貿易團奔赴中印美

奧斯本提出的振興英國經濟五點計劃中,第一條即為“推動新一輪來自於中國的投資”。

英國駐華大使館臨時代辦羅廷(Martyn Roper)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在退歐公投之後,中英兩國都很清晰地表達了兩國政府間的承諾,“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尋求同中國增強合作的機會,我不覺得這有任何改變。而且中英在貿易和投資方面也可以繼續得到改善。”

英國首相卡梅倫則表示,在近期英國將持續派出高級別貿易團奔赴中印美等重要貿易夥伴國家。6月底,卡梅倫同英國高級別商業顧問19人團在唐寧街10號開閉門會議。

會議上,卡梅倫向業界領袖表示,希望業界能夠幫助在未來幾個月的政治真空期幫助穩定英國社會情緒,且英國政府將建立一個部長級小組,由賈偉德作為小組組長來統領、應對英國退歐之下的商業事務。

賈偉德則表示,“我們必須確保全世界都意識到,英國還是敞開大門做生意的,而且仍是對貿易和投資具有極大吸引力的場所。”此前英國財政部為英國出口定下宏偉目標:到2020年英國對外出口要達到每年10萬億英鎊的目標,2014年英國對外出口額為5070億英鎊。

羅廷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雖然目前正就英國脫離歐盟的過程進行談判,然而中國和英國的雙邊關系不會被改變,中國的商人、學生和遊客訪問英國的方式也不會被改變。

“我們的商品及服務照常為中國運輸和提供;我們的專業知識依舊和中國共享。英國依然向中國開放——無論是對中國人民、貿易及投資,還是對雙邊合作和未來提供絕佳的機遇。”羅廷表示,“英國首相卡梅倫已經註意到,英國人民都想和中國這樣的重要合作夥伴建立最強的經濟聯系。”

羅廷表示:“我們將全身心致力於實現去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時雙方達成的目標——將兩國提升為21世紀全球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特別是攜手解決全球議題、發展我們兩國未來的經濟、加強我們兩國的貿易和投資聯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403

印度邊界警衛力量提議在中印邊界新建54個哨所

據新華網消息,印度《商業標準報》8月8日報道稱,部署在中印邊界的“印藏邊境警察”(ITBP)一名負責人日前提議沿所謂“麥克馬洪線”新建54個邊境哨所,以此來進一步提升偽“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藏南地區——編者註)和中印邊界地帶的“安全狀況”。

“麥克馬洪線”是1913-1914年西姆拉會議期間由英方代表命名、非法劃定的一條所謂“邊界線”,直接導致了中印之間長期懸而未決的邊境問題。歷屆中國政府堅決不承認“麥克馬洪線”,認為其是非法、無效和沒有約束力的。

一名印度官員透露,負責印度“東北部邊界總部”事務的ITBP總督察拉瓦特(ManojSinghRawat)8月7日拜訪了偽“阿魯納恰爾邦”首席部長佩馬•坎杜(PemaKhandu),並與之討論了上述提議。

他還提出,計劃在偽阿邦首府的霍龍奇(Hollongi)地區建立一個ITBP永久營地的計劃。報道稱,將該營地駐紮在“阿邦”首府地區,而不是在遙遠的梅加拉亞邦首府西隆或阿薩姆邦的提斯浦爾,這在指揮和控制效率上被認為是必要的。

這位ITBP負責人還告知佩馬•坎杜,他們計劃在全邦開設新的防禦區,比如在帕西卡德、阿洛等區域。他稱,除了保衛邊界地區,即將部署的準軍事部隊還將保衛該邦所有必要的政府設施、辦事處和機構。

據報道,偽“阿魯納恰爾邦”首席部長佩馬•坎杜同意將盡可能與之擴大合作,以擴大準軍事部隊在該邦的建立。

今年以來,印度在中印邊界爭議地段小動作不斷。印度政府此前批準了改善印中邊境地區基礎設施的計劃,包括鐵路、公路、後勤基地、先進的飛機場和聯系前方哨所的通信網絡等。今年3月,印度空軍還宣布了其在藏南地區兩座野戰機場的重啟和現代化升級舉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51

印計劃在中印邊境部署導彈 軍報:耍心機必自食其果

解放軍報今日刊文評論印度在中印邊境部署導彈,文章標題就評論道“耍心機玩套路,必將自食其果”。該文指出,印度此次部署“布拉莫斯”導彈的背後,是“制衡與對抗”的思維在作祟。近年來,印度國內“珍珠鏈戰略”和“中國威脅論”等言論甚囂塵上,反映出“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恐慌心理。

全文如下:

有消息稱,8月3日,印政府已批準陸軍采購近百枚升級版“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並計劃部署在該國東北部地區。該新聞甫一公布,引起媒體普遍關註。印度將超音速導彈部署在國境線的舉動,已經超出了自身正常的防衛需求,對我國西藏、雲南腹地造成了嚴重威脅。

“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具有優越的俯沖打擊能力,適合在以山地地形為主的中印邊境使用。從外形設計來看,該型導彈整體采用梭鏢式氣動布局,在彈身表層塗有印度自行研制生產的雷達吸波塗料,使其隱身性能和突防能力大幅增強。此外,該導彈可在飛行末段下降至距地10米左右的高度,進行低空蛇形機動靈巧地躲避反導系統攔截。如此特色鮮明的設計有利於導彈生存能力的提高,尤其在山地作戰中,有利的地形更是為之提供了良好的掩護遮蔽,使“布拉莫斯”如同一條靈活迅猛的“眼鏡蛇”盤踞在中印邊境地區,時刻伺機而動。

從作戰性能來看,作為戰術導彈的“布拉莫斯”飛行速度可以達到2.5至2.8馬赫,動能超過了亞音速導彈的9倍之多。戰場上,這款導彈不僅能大幅縮短發現和命中目標之間的時間差,提高攻擊的突然性和有效性,更能憑借驚人的動能殺傷能力,對導彈發射架等時敏目標、移動目標和深埋於地下的指揮中心等堅固目標進行毀滅性打擊。

盡管“布拉莫斯”憑借獨特的技術優勢贏得眾多頭銜和美譽,但它卻依舊有不少缺陷:其一,最大作戰半徑有限,戰略意義不強。作為戰術級導彈的“布拉莫斯”在高空彈道的最遠射程僅為290千米,如若考慮地形因素和隱蔽效果,全程在低彈道巡航,則射程將迅速減少為100千米左右。如此之近的射程,極大地弱化了“布拉莫斯”的威懾作用,只能針對短距離的戰術目標進行有效打擊,但對於縱深戰略目標就“鞭長莫及”。其二,“身寬體胖”,難以運載。由於“布拉莫斯”導彈長8.4米,重約3000千克,且不提中小型戰機難以掛載“體重超標”的“布拉莫斯”導彈,就連類似蘇-30MKI這樣的戰機也只能勉強攜帶1枚。其三,最大彈道高度較高,易被識別。有資料顯示,“布拉莫斯”導彈正常巡航高度為14000—15000米,而這一高度恰好是防空識別系統最佳識別範圍。如若在實戰中,“布拉莫斯”一味追求低空隱蔽,則導彈的速度、射程均會受到影響。

基於上述缺陷,印度此次部署“布拉莫斯”導彈的實際作用相當有限。較短的射程無法對我國的縱深地帶構成威脅,而如果掛載在戰機上擴大覆蓋範圍則極大地削弱了戰鬥效能且不利於自身防禦。同時,面對地形複雜多變的藏南地區,“布拉莫斯”即使擁有先進的目標識別系統,也難以對移動目標產生致命性打擊效果,只能對大型的固定目標構成實質威脅。

不難看出,印度此次部署“布拉莫斯”導彈的背後,是“制衡與對抗”的思維在作祟。近年來,印度國內“珍珠鏈戰略”和“中國威脅論”等言論甚囂塵上,反映出“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恐慌心理。據外媒報道,印軍在東北部邊境部署諸如蘇-30MKI型戰機、“烈火”系列導彈、無人偵察機等新式武器裝備作為威懾中國的武裝力量,處心積慮地營造出邊界的優勢軍力。此番部署“布拉莫斯”導彈勢必會加大中印關系的競爭性和對抗性,給地區穩定帶來負面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63

海外股市受持續看好 美中印成“香餑餑”

11月17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8692,連續10日下調。人民幣貶值承壓,引發市場層面的擔憂。未來人民幣匯率會持續下跌麽?在人民幣匯率持續下調的當下,該如何進行海外資產的配置?

在“《財經》年會2017:預測與戰略”上,無論是監管層,或學界多表示,中國經濟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幣長期貶值。而在海外資產配置層面,“新三駕馬車” ----美國、中國和印度,將是未來全球長期資金配置的可選之地;同時,海外股市多被看好,海外債市被看空;黃金和大宗商品是否值得配置,還需觀察。

人民幣持續貶值或停止

人民幣匯率持續下調,未來人民幣匯率會持續下跌麽?與會人士表示,中國經濟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幣長期貶值;同時,中國比較早地對宏觀審慎政策進行了探索,在宏觀經濟政策留有余地 ,未來匯率調整處於相對主動地位。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黃曉龍表示,匯率更多的是一個宏觀變量,匯率的調整反映市場的變化。匯率變化均與國際經濟相關,背後反映的是國際經濟體系的不均衡,需要更多地通過匯率看到後面宏觀周期的變化,進行跨周期的資產配置,通過逆周期的宏觀審慎管理來為資產配置、投資和經濟活動,創造穩定的宏觀環境。

“中國自2002年就開始了對宏觀審慎政策進行探索,強調了對匯率的改革和市場的供求關系,通過尊重市場提高了匯率的彈性和靈活性。“黃曉龍指出:“這就使中國在宏觀經濟政策上留有余地,也使得中國在未來的調整中處於相對主動的地位。”

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指出,雖然人民幣短期面臨貶值壓力,但中國經濟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幣長期貶值。匯率貶值背後無非是銀行貨幣錯配、企業外債、主權債和通貨膨脹等4大問題,但這些問題中國目前都不存在,而匯率貶值也根本沒那麽可怕。

一個國家30年來順差已成為常態,且當前順差依然是世界第一,其經濟增長速度也排在世界前列。余永定說,此外,這一國家還擁有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加上強大政府執政效率、政策資本管制,你覺得這個國家的匯率會大幅貶值20%嗎?根本沒有這樣的先例存在。

看好海外股市

未來,中國經濟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幣長期貶值,但在人民幣匯率承壓的當下,該如何更為高效的進行海外資產配置,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

當前,我國海外資產配置比例較低,但是擁有巨大的潛力。招商銀行副行長趙駒表示,主要發達國家海外投資額超過了GDP的50%,與之相比,中國海外投資累計不足GDP的3%。從個人財富配比來看,發達國家個人財富在海外的投資比例達15%到20%,中國占比僅為5%到6%。

“向美國、中國和印度這‘新三駕馬車’方向進行配置,將是未來全球長期資金配置的可選之地。”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長姚余棟建議。

姚余棟解釋,短期內美聯儲還將加息,只是加息的節奏還難預計。加息後全球經濟將承壓,進入新平衡時代。日本經濟叠入老齡化陷阱;歐元區受到脫歐困擾,難以見到改革成效;新興市場也比較困難。現在可能會出現的就是“新三架馬車”———美國、中國和印度。具體而言,美國經濟增速明年或突破3%,且如果美國即將上任的新總統川普將進行切實有效的改革, 在未來兩至三年內或將保持2.5%到3%的增速。中國經濟供給側改革取得初步成效,6.5%7%的經濟增度是大概率事件。再看印度,其通貨膨脹率下行,匯率機制已比較靈活,經濟總量已突破兩萬億美元,相當於2003年時期的中國,其經濟發展將邁入快車道。

總體而言,當前,美國、中國和印度共占全球經濟總量的40%,這一經濟總量占全球新增GDP的60%,“新三駕馬車”將是未來全球長期資金配置的可選之地。

進行海外資產配置,中國、美國和印度被業內人士看好,具體到投資類別,又該如何選擇?諸多業內人士看好美國股市,看空債市。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股票業務部負責人黃海洲建議,其一,跟美國國債相關的資產配置可能要減倉,甚至要做空;其二,有機會應做多股權類投資;繼續看好美國股市。“美國經濟企穩,通脹開始上揚。最重要的參照系是1945年到1955年,這期間,美國股票的平均收益率十年期是17%,美國國債的平均收益率是-4%,這一數據在今天值得投資者參考。”他說:“同時歐洲走出負利率,其股市也值得期待 。但是,黃金和大宗商品是否值得配置,還需耐心等待。當前,通貨膨脹有助於支持黃金和大宗商品的價格,但美元指數上漲對於這一價格具有壓抑的功效,哪一力量更為強大,還需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799

新開發銀行批準中印新項目 2017年貸款將達25億美元

11月24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下稱“新開發銀行”)副行長兼首席運營官祝憲在上海舉行的媒體通氣會上表示,銀行董事會已經批準了在中國和印度的兩個新項目:福建莆田平海灣風電項目(20億元人民幣)和中央邦道路項目(3.5億美元)。兩個項目於新開發銀行在上海舉行的第七次董事會上提交,並獲批準。

新開發銀行行長K.V.卡馬特說:“這兩個新項目與新開發銀行董事會此前批準的第一批項目一樣,都是為了滿足成員國的基礎設施需求。這些項目有都符合新開發銀行的願景:為成員國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項目調動資源。”

“隨著兩個新項目的獲批,新開發銀行2016年已批準了七個項目,總金額超過15億美金。當前,新開發銀行正在各成員國開發更具特色和亮點的項目儲備。”卡馬特補充道。

在福建莆田平海灣風電項目中,新開發銀行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供20億元人民幣的主權貸款,支持250MW(25萬千瓦)的海上風電項目建設。該項目為平海灣共計700MW(70萬千瓦)一系列風電建設計劃的第二期。就裝機容量而言,該項目將成為中國海上風電領域最大的項目之一。福建莆田平海灣風電項目每年預計發電8.73億度,每年預計減排87萬噸二氧化碳。

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副行長兼首席運營官祝憲表示,這是第一個發展中國家海上風電項目,對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有積極推動和示範作用。新開發銀行著眼於綠色能源,第二期項目完成紅至少每年能減排90萬噸二氧化碳。“在經濟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的進程中,更多使用可持續綠色能源,能減輕華東環境壓力,同時改變能源結構。”祝憲對記者稱。

在印度中央邦道路項目中,新開發銀行將提供印度政府3.5億美元的主權貸款,以升級改造中央邦約1500千米的主要地區道路,從而改善各種氣候條件下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強道路養護及相關資產管理。

據記者了解,新開發銀行首批項目名單對成員國基本做到了全面覆蓋,其中包括目前獲批項目主要包括:為巴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銀行提供3億美元的轉貸,支持巴西60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為中國上海臨港弘博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提供以人民幣計價的約8100萬美元貸款,用以支持該公司的100兆瓦太陽能屋頂發電項目,銀行還為印度和南非新能源項目以及俄羅斯中心水電站提供資金支持。

祝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明年的工作重點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將在支持約15個成員國的基礎設施項目,貸款規模爭取達到25億美元;第二,繼續進行人民幣本幣的籌資,同時做好其他國家本幣籌資準備工作,並進行國際評級的準備,以備在國際市場發硬通貨債券;第三,擴充隊伍,人員組成達到100至150人。

“去國際資本市場發美元、歐元等其他貨幣的硬通貨債必須有評級,因此新開發銀行現在是兩條腿走路:本幣籌資、本幣貸款的同時,做好評級的準備工作,為未來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鋪路。”祝憲稱。

據記者了解,目前新開發銀行發行的標準化信貸產品主要分為主權式貸款、準主權式貸款和非主權貸款,未來可能有股權投資類的基金化的產品。目前主權貸款必須由政府背書並承擔擔保責任,一般項目從申請到下批耗時約6個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42

中印外交將進入“武漢時間”,鄂印雙邊貿易已達19.35億美元

4月27日零時13分,印度總理莫迪專機抵達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湖北省副省長童道馳到機場歡迎莫迪。

根據外交部此前發布的信息,27日至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同印度總理莫迪在湖北武漢舉行非正式會晤。

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為何選在武漢?新華視點援引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的話稱,此次非正式會晤選在武漢,不僅因為武漢是中國中部第一大城市,擁有深厚歷史底蘊,與印度地方邦交往日益密切,經貿合作不斷擴大。同時,莫迪總理到訪過北京、廣州、西安、杭州、廈門等中國城市,可謂東南西北都到過,但未到訪過中部。相信武漢之行將成為莫迪總理的全新體驗,進一步增進他對中國的了解。

第一財經記者還發現,湖北、武漢與印度自古就有交往,湖北與印度近年來的經貿合作也在不斷擴大,印度留學生規模在湖北省留學生人數國別排名中位列第二。

據考證,早在春秋時期,楚國商人將我國所產的絲和絲織品,經漢江、滇池、禪人地運往古印度,又從印度販回琉璃、璣、珠等商品。這條楚印商道,從今天的漢江流域經雲貴高原到達緬甸和印度,是我國最早的絲綢之路。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曾到訪武漢。1924年5月25日,應湖北教育界、佛學界的邀請,泰戈爾在徐誌摩的陪同下來到武漢。在漢期間,泰戈爾在武漢輔德學校作了“中國此時並不需要物質之進步,更急需的是精神之複興”的公開演講。

在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是抗戰的主戰場之一。印度派出的援華醫療隊也曾經在武漢救死扶傷,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2010年11月15日,時任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印度外長克里希納,在武漢舉行中俄印外長第十次會晤。會晤後,三國外長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和印度共和國外交部長第十次會晤聯合公報》(下稱《公報》)。《公報》提出,三國外長重申中國、俄羅斯、印度三國合作不針對其他任何國家。三國外長強調,應本著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的精神,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妥善解決國際貿易摩擦。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湖北省與印度的經貿活動不斷擴大。根據湖北商務廳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烽火通信、瀛通通訊等5家湖北企業在印度設立公司,中方協議投資額達354.8萬美元。武漢企業在印度投資項目亦有4個,投資金額204.5萬美元,主要涉及鋼鐵、光電子等產業。

2017年,湖北省與印度進出口總額19.35億美元,同比增長19.2%。其中,出口17.75億美元,同比增長17.9%;進口1.6億美元,同比增長36.8%。

作為教育大省,湖北與印度在教育領域一直有著密切的合作。三峽大學與印度亞洲教育集團合作成立“三峽大學印度中文學校”,雙方就學術交流和學生互換,推薦優秀學生和教師到湖北高校學習漢語等方面達成意向。

此外,截至2017年年底,湖北省共有印度留學生1312人,在全省留學生人數國別排名中位列第二。

“印度與中國均為10億以上人口的大國,互為邦鄰,更加需要達成共識,積極開展雙邊合作。”25日,武漢大學印度留學生代表阿迪木告訴武漢本地媒體記者,他非常期待印度總理莫迪此次到訪武漢,能夠為兩國關系打開新局面。阿迪木表示,這是許多在漢印度留學生共同的心聲,希望以此為契機,讓兩國在人工智能、軌道交通、移動支付等經貿領域及教育領域展開更多的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00

多因子驅動中印投資 具體路線或將三步走

——海上絲綢之路系列研究之三

此文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三篇。在首篇對中國、印度、東盟整體情況的綜述鋪墊下,此篇專題主要介紹了印度的經濟發展、資源稟賦等背景,並深入分析了中國企業投資印度的驅動因子,列出了中國投資印度的產業順位及相關挑戰。最後我們還對東盟與印度承接中國產業的路線進行了對比總結。

一、 殖民統治造就“二元分化”,自由化政策促經濟增長

1.1殖民統治影響深遠,民主與傳統矛盾中共存

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在歷史上多數時候分布著松散的邦,歷史上頻繁被外族入侵造就了印度分布著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等100多個民族,且民族之間、各民族內部並無統一的宗教信仰(例如:印度斯坦族雖大多信仰印度教,但仍有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或耆那教等)。因此,多元化成為印度文化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18世紀中期,英國殖民者開始統治印度,並先後成立了東印度公司與印度政府進行管理,甚至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還加冕為印度帝國皇帝。1947年8月,由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實力大幅下降,同時印度本土的獨立聲音漸起,英國便放棄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英帝國統治下的印度領土範圍已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英帝國離開後,印度雖與巴基斯坦分拆,但仍占有“南亞次大陸”的絕大部分。殖民統治者雖然遺留下了一個統一的印度,但各民族在歷史上的隔閡以及宗教間的矛盾卻從未消彌。

殖民統治除了給印度帶來了統一的福利之外,還在這片土地上播撒了西方民主觀念的種子,這也導致印度建國後實行議會民主制,並沒有針對其特殊的文化設置相應配套制度。雖然印度式民主形式上比較完善,從選舉制度到政黨制度均陽光透明;但民主的另一面卻充斥著低效與腐敗。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多元的傳統文化使得偏好及利益沖突成為常態,廣泛的民主和自由又保證了幾乎所有的群體聲音都能夠公開,政策頒布往往費時良久;長期外族侵略的歷史和種姓制度的存在使得底層人民幾乎沒有反抗精神,民主仿佛成了“空殼子”,腐敗橫行已成為對印度式民主的“最佳”註腳。

在印度,民主與傳統既相安無事,又矛盾重重。民族與宗教、種姓類似,成為了分割印度社會的標誌,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除此之外,時有發生的宗教沖突事件和頻繁發生的強奸暴力等極端事件則不斷將看似抽象的矛盾具象為微觀事件。具有多元文化的印度社會“二元分化”的特征愈加明顯。

考慮到印度受殖民統治等歷史因素影響深遠,民主與傳統的矛盾將長期共存,這造就了印度特殊的社會生態,也是研究印度問題的一把鑰匙。

1.2自由化刺激經濟,莫迪新政迎考驗

1.2.1建國初期僵化的經濟體制制約經濟發展

1947年印度獨立後實行以經濟計劃為主要形式的半管制混合經濟體制,重視公有經濟,並優先發展重工業,在對外經貿領域采取封閉的保護主義。在僵化封閉的體制下,印度經濟增長緩慢。1961~1979年間,印度GDP年均增長率僅為3.4%,落後於同是擺脫殖民或半殖民地背景而建國的中國及部分東南亞國家。

1.2.2 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改革之路並不順暢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拉吉夫·甘地開始進行經濟自由化的改革嘗試,不僅大幅放寬了民企管制,還取消了大量貿易許可證,並嘗試推行國企改革。另外,拉吉夫·甘地在教育與產業等領域均大力扶持IT產業,這也為後來印度發達的IT產業奠定了基礎。在拉吉夫·甘地的改革嘗試下,上世紀80年代印度經濟增速對仍落後於部分鄰國,但整體增速有所擡升,差距也顯著縮小。

但由於印度貿易逆差擴張且儲蓄率長期低於投資率,積累資金並不足以支撐各項投資,印度政府只能采取對外負債的方式擴大投資,導致了80年代中後期的外債規模擴張與儲備總額縮水。外債壓力的增加制約了印度進一步改革的空間,直至拉吉夫·甘地下臺,印度改革也未見起色,改革之路難言順暢。

1.2.3 20世紀90年代確立自由化改革之路

90年代初印度由於貿易常年逆差與龐大外債規模經歷了一段困難時期,但拉奧上任後的一系列舉措穩定了局勢,並采取更加徹底的自由化改革,包括對內的自由市場化改革與對外的擴大開放政策。在改革紅利的驅動下,印度經濟增速明顯加檔,在上世紀90年代至莫迪上臺前維持了年均超過6.5%的經濟增速,超越了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尼等東盟國家,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僅次於中國。進出口貿易與服務貿易占GDP比重持續提升,外商直接投資(FDI)凈流入規模也顯著增長。但是在擴大開放的同時,由於國內工業化水平不高,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有限,印度貿易逆差逐年遞增;另外,國內投資對外部融資的依賴造成了印度外債規模顯著擴大。可以說,市場化改革與自由開放雖然拉動了印度90年代至今的經濟增長,但其內在固有的歷史遺留問題及其導致的制度缺陷給經濟的持續增長與進一步升級,帶來了較大阻礙。印度90年代自由化改革雖然集中於市場化與開放貿易及外資投資,但並未完成土地改革、稅制改革等更深層次的動作。印度未來的進一步改革仍有相當空間。

1.2.4 2014年莫迪上臺後執行新政,仍面臨諸多考驗

2014年5月,人民黨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議會下院多數席位,人民黨領袖莫迪就任印度總理。莫迪曾在古吉拉特邦成功創造出特有的改革模式(即“古吉拉特模式”),外界在其上任之初就將其視為“改革派”,部分外媒甚至將其喻為“印度鄧小平”。

莫迪上任後就展現了“改革派”的作風,“莫迪新政”結合印度廉價勞動力豐富、基礎設施簡陋、IT業發達、法律制度落後等情況,提出“印度制造”、“智慧城市”等全新概念,並全力踐行“印度制造”戰略,同時全方位推進此前從未取得明顯突破的土地、勞工、稅收等領域的制度變革。

最值得關註的就是“印度制造”戰略。該戰略於2014年8月15日莫迪在“印度獨立日”首次提出,並於9月25日由莫迪在新德里正式啟動。“印度制造”戰略通過印度國內廣闊的市場吸引FDI,利用國內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較大規模的IT與醫藥領域人才,發展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目標產業主要是汽車及零部件制造、建築、采礦、石油開采、紡織服裝、生物技術、醫藥制造、醫療保健、電子、港口及航運、可再生能源、航空、國防工業、電力、機械、食品加工、IT、皮革制品、傳媒、航空航天、鐵路、高速公路、旅遊、火力發電、體育健身等25個行業。上述產業除IT、醫藥制造等印度優勢產業外,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基建、公用事業相關的產業。

莫迪還在2015年提出了“智慧城市”戰略,具體計劃為在全國建設100座智慧城市,並要求在在大多數邦至少有2座智慧城市分布。政府將為該計劃提供基礎設施、公共交通、網絡連接、電子政務等服務,同時鼓勵采用公私合作模式(即“PPP”)融資,並支持金融公司和IT企業參與該計劃。智慧城市涉及的行業主要有電子政務、公民服務、垃圾處理、水處理、能源管理、智能交通、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

作為“印度制造”戰略的輔助,莫迪在制度上也進行了深刻的變革。在關鍵的征地領域,莫迪於2015年提出了征地修正案,針對基建和重大項目取消了2013年法案關於征地需獲得絕大多數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家庭同意的條款,可以直接按市價征地。這避免了征地過程中低效的談判與博弈。雖然該法案遭遇了國大黨以“侵占耕地”為由的反對未能獲得議會通過,但莫迪政府通過放權給邦政府,分而立法,新征地法案的制定和落實得以繞過議會。在勞工領域,印度現存包含《1947年勞資糾紛法》、《1948年工廠法》及《1970年勞動合同法》等在內的龐大勞工保護體系,對女性就業以及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招工、裁員均作了較多限制,不僅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的效率,也使得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在擴大規模上保持極度的謹慎。莫迪政府有針對性地推出了《學徒條例》、《勞動法》及《工廠法》修訂法案,放寬了上述諸多不合理限制,企業主將獲得更多自主權。前二者已獲議會上下兩院(聯邦院、人民院)批準,但《工廠法》修正案未能獲聯邦院通過,不少勞動者也進行了遊行抗議,莫迪決定在人民黨控制的部分邦政府先行試行,之後再推廣至全國。在稅收領域,莫迪政府於2014年7月推行統一商品及服務稅(即“GST”)改革並獲議會兩院通過,對遺留多年的複雜稅制進行了簡化,降低了原先較高的稅負,中央對稅收的控制權也得以提升。

在“莫迪新政”實施的三四年間,印度經濟增速維持穩定,且領先於全球主要經濟體;貿易與國際收支也呈現顯著好轉,經常項目逆差持續收窄,外債規模也開始回落,甚至前幾年的高通脹也回落至正常區間。但工業增加值占比持續回落,工業生產指數同比的震蕩中樞也未見擡升,甚至出口規模在近年全球經濟複蘇的背景下還有所下行,這些均顯示“莫迪新政”著力打造的“印度制造”戰略目前仍難以看到成效,各項改革仍需深入。如何在“印度制造”戰略實施過程中克服歷史遺留的特殊社會生態和現存落後制度的重重阻力,如何走出一條符合印度自身特點的改革之路仍將是未來幾年莫迪政府面臨的重大考驗。

二、 資源豐富但人均水平低,服務業發展遠超制造業

2.1多種資源稟賦豐富,難耐人多利用率低

2.1.1 地理位置與地形條件優越,自然資源數量豐品種多

印度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地形條件。其地處南亞次大陸中心,南部沿海是溝通西亞與大洋洲、東亞與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同時擁有長達7600公里的海岸線和200萬平方公里規模的海洋經濟區。印度還擁有全球第七大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且平原占比近40%,山地高原海拔也較低,地形整體平緩,便於交通與耕作。

印度擁有全球僅次於美國的耕地規模,達153.5萬平方公里,占全部國土面積的51.6%;盛產稻谷、小麥、玉米、薯類、豆類、棉花、花生、芝麻、甘蔗、煙葉、茶等多種農產品,其中黃麻產出量居全球首位。印度森林面積達77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23.7%;林木蓄積總量達27億立方米,居世界前列。印度礦產資源豐富,擁有近百種礦藏。雲母產量居世界第一、鐵礦資源居世界第五的印度擁有世界上最高品位鋁土礦,可采儲量居世界前列;鈾、釷儲量豐富,可供核能發展;煤炭儲量豐富,位居全球第三。印度油氣資源相對較少,原油可開采儲量為57億桶,煤層氣儲量有2803億立方米,頁巖油技術可采儲量為5.2億噸,頁巖氣技術可采儲量為2.7萬億立方米。豐富多樣的資源稟賦為印度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2.1.2 人口眾多結構年輕,人均資源占有量低

印度人口基數龐大,2016年年中統計的人口規模達13.24億,僅次於中國。距聯合國預測,2022年左右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龐大的人口給印度帶來了勞動力優勢,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則保證了印度在未來幾十年“人口紅利”的持續性。另一方面,人均資源占有量低成為了龐大人口的一大弊端,這也直接導致資源品種豐富儲量可觀的印度難以稱得上是資源大國,也難以像俄羅斯、巴西等國可以依賴出口資源來發展經濟。另外,受自身制造業效率低下的影響,印度資源利用率並不高。

由於受種姓制度等歷史遺留問題影響,印度初等教育現狀堪憂。若參照15歲以上成人識字率為初等教育水平,截至2015年,印度在初等教育上遠遠落後於中國及部分東南亞國家,勞動力素質相對低下,這也將影響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本積累。

2.2印度服務業產值占比高,制造業發展相對滯後

自上世紀80年代印度嘗試改革以來,其實際GDP增速在大多數年份超過全球經濟整體增速,印度GDP占全球比重已從1%左右上升為2.98%,基於購買力平價的GDP占比則從不足2.5%的水平增長到2016年的7.2%,人均GDP增長接近6.5倍。按2016年世界銀行公布數據,成為世界經濟重要一極的印度已是全球第七大經濟體。

從產業結構上看,印度目前的三產體量占比與上世紀80年代初時相比發生了顯著改變。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類似,農業產值占比顯著下滑,目前已低於1980年的一半;但制造業產值占比經過窄幅的波動後略微下行,2016年的28.85%較1980年的29%甚至還低了0.15個百分點;服務業產值占比則顯著上行,2016年已達到53.8%的水平。從支出結構看,消費一直以來是印度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方,投資的貢獻在2007~2008年達到頂端後有所回落,凈出口在多數時候貢獻率為負,近年來伴隨著逆差規模的持續收窄,凈出口對經濟的負貢獻也有所縮小。

整體而言,印度服務業發展較快,但制造業由於歷史遺留、制度僵化等因素發展緩慢。所以印度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這也導致印度經常項目的常年逆差。另外,征地制度的教條、相互割裂的邦族與民主的泛濫也影響了基礎設施等投資項目的落地。

三、 中印雙邊關系存波折,經貿合作曲折中前進

中印建國時點相近,雙邊關系卻存在波折。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中印睦鄰友好,但1959~1961年的西藏叛亂導致中印關系轉冷,直到80年代中後期雙邊關系才有所好轉。之後中印關系還經歷了一些波折,目前中印關系隨著中印首腦武漢會晤而開始轉好。隨著雙邊關系的變幻,中印經合作在曲折中前進。

3.1地緣問題致中印之間存波折,武漢會晤後雙邊關系開始好轉

中印兩國同為世界文明古國,有著數千年的友好交往歷史。兩國建國時點相近,但建國後雙邊關系卻存在波折。最近兩國元首在武漢的會晤宣示著中印雙邊關系的好轉。

2018年4月27~28日莫迪訪華建立互信。印度總理莫迪在4月底與習近平主席在武漢進行非正式會晤,雙方通過非正式會晤的方式加強了彼此的戰略互信,雙邊關系有望告別洞朗對峙後的寒潮重新迎來發展。

3.2中印經貿合作風雨兼程,雙邊貿易額增長顯著

盡管中印雙邊關系由於歷史遺留問題時遇波折,但中印經貿合作並未因此而風雨飄搖。作為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印經貿合作的需求促使了雙邊貿易額在受到中印關系波折的幹擾下也能夠在中長期有顯著增長。

中印貿易額從上世紀90年代的11.63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844.99億美元,漲幅超過72.5倍,年均漲幅接近24%;其中除了2009年與2012年等少數幾年外,其余年份雙邊貿易總額均為正增長。中國已多年位列印度第一大貿易夥伴;按2017年數據,中印貿易總額也僅次於中國與歐盟、美國、東盟、日本及巴西等五個經濟體的貿易額,且印度進口中國商品相對於其向中國出口商品而言增長更快。來自中國的產品占印度總進口的比重與其占中國總出口的比重均持續上行,而中國從印度進口的產品占印度總出口的比重及其占中國總進口的比重在2010年後常年回落,直到2017年才有所反彈,所以中印雙邊貿易差額在近年持續走高。我們認為,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顯著強於印度產品是導致中印順差擴張的重要因素。

細分到行業層面看,中國向印度出口較多產品的領域是機電設備、化工、金屬制品、紡織品與塑料橡膠;而印度向中國出口較多產品的行業為礦產品、金屬制品、珠寶首飾、化工、紡織品等。中印雙方在金屬制品、化工、紡織品等領域進出口規模均較大,說明雙方在這些領域的合作相對緊密。

3.3中國對印度投資較快增長,規模偏小未來空間可期

在中印雙邊貿易不斷發展的同時,中國對印度的投資也有所前進。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數據,盡管2016年中國對印度投資流量同比減少86.8%,但投資存量仍可達到31億美元,為2003年的3077倍。與中國對外投資總額對比,中國對印度投資流量的同比波動更劇烈,且中樞較高;印度承接中國對外投資存量占中國對外投資總存量的比重也從2006年的0.03%上升到2016年的0.23%,2014年曾達到0.39%的高位。雖然中國對印度投資規模不大,且波動較劇烈,但年均增速仍超過125%。

中國對印度的投資規模雖在近年快速擴張,但投資規模整體仍偏小,與雙方的經濟體量及經貿合作水平並不相稱。2016年,中國對印度投資流量僅占中國對外直投總流量的0.05%,按存量計,中國對印度投資規模也僅占中國對外投資總規模的0.23%;自2000年4月至2016年底,中國對印度的投資僅占印度吸引外資規模的0.5%;考慮到中國與印度兩國龐大的經濟體量及中印之間較大的貿易規模,中國對印度的投資規模顯著偏小,未來增長空間可期。

目前,中國在印度成規模的投資項目數量不多,主要集中在機械、電信、家電、電力設備、汽車等領域。其中三一重工、柳工機械、華為、中興通訊、海爾、日立電器、特變電工、比亞迪等集團對印度的投資項目規模較大。另外,2016年華為、隧道股份、中國水電等企業還承建了印度的大型工程項目;中國近年還在印度開建了兩個產業園區——特變電工集團開展的古吉拉特邦電力產業園與北汽福田牽頭開展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汽車產業園,萬達、華夏幸福及中微小等集團均有意向在印度投資建設產業園區。

四、 市場潛力地理優勢凸顯,產業前景助推中企投資

盡管2016年來印度接受中方的投資流量下滑明顯且存量有限,但考慮到雙邊關系在武漢“習莫會”後有好轉跡象,加上印度的經濟規模、增長前景、市場潛力及優越的地理條件,印度承接中國產業投資的前景可期。

4.1印度市場規模與潛力吸引中國產業進入

印度是全球第七大經濟體,而且近三年經濟增速領先全球主要經濟體,具有可觀的經濟規模及增速。同時,印度還具有全球第二的人口數量,與中國的人數差距逐年遞減,且年輕化程度較高。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最新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2024年印度人口規模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另外,近年來印度的人均GDP增速也很可觀。無論從經濟體量還是人口規模看,印度的市場規模及潛力均可對中國產業形成強大的吸引力。結合中印龐大的雙邊貿易規模以及目前中國對印投資額較低的現狀,印度市場將持續構成對中國企業的吸引。

4.2印度地理條件優越,成承接產業理想地點

吸引中國產業資本投資的除了印度的市場規模與潛力外,優越的地理條件也使得印度成為承接中國產業的理想地點。

中國經歷多年的經濟發展後積累了較多資本,2015年中國也成為了資本凈輸出國。產業資本對外投資除了要關註當地市場之外,還要將地理位置與交通條件作為重要考量標準。印度地處南亞中心,且與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接壤,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另外,中東與東非距離印度較近,東南亞的緬甸、泰國、印尼也與印度有海上交通的便利性。可以說在印度投資建廠可基本覆蓋整個南亞市場,還能輻射到中東、東非及部分東南亞地區。另外,印度較平緩的地勢與東、西、南部漫長的海岸線將給在印企業對外貿易提供交通便利。

考慮到目前中國企業布局全球的動力逐年遞增,而地理位置對中國與中東、東非、南亞及東南亞西部等地區的經貿合作有一定的限制,投資印度以獲得對上述區域市場的輻射或提升中國企業向印度投資的動力。

4.3印度勞動力成本較低,部分領域存投資良機

印度人口稠密,勞動力供給充足,與中國相比有明顯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產業工人平均薪酬超過印度的5倍,大學生起薪中國是印度的接近5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是吸引中國產業投資印度的一大因子。

印度制造業發展相對落後,莫迪“印度制造”計劃的落地需要依賴基礎設施的建設。盡管印度基建規模較大,但公路、鐵路交通管理相對混亂,設備也亟待更新;電力、通信服務仍有一定提升空間。中國在基建積累的優勢可以有所發揮。考慮到印度目前公路運營效率低下主要受習俗影響,且短期難以改變,加上公路對征地的需求較高,印度征地周期長且具有較高不確定性,所以路橋投資目前尚不適合中國企業。鐵路尚未對外資完全開放,故投資需等待取消或放寬外資限制的政策出臺。目前值得投資的細分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力與通信行業。

印度的能源供應以火電為主,占比可達68.3%,可再生能源占比為29.9%,而核電僅占1.8%的比重。印度的電力供應主要以火電為主,這與中國相似。再結合印度的資源稟賦、較為平緩的地形條件和低廉的上網電價,中短期中國企業參與印度的發電領域的空間並不大。但輸變電領域卻是中國企業可以參與的。上網電價低、電網輸送損耗大是印度電力行業的弱點,中國企業的輸變電技術正好可以幫助印度提升電網輸送效率。印度目前存在較大的供電缺口,尤其是南部與東北部的電力缺口分別達到22.2%與12.9%,極大限制了當地制造業的發展;加上供電不穩定,外資投資印度一般都自備發電設備。考慮到印度市場的龐大規模與投資印度的外資存量與未來的增量,中國的輸變電企業在印度有著很大的投資發展空間。

印度擁有全球第二大的電信網絡,電話普及率超過80%,移動用戶總數近10億,占電話用戶比重接近98%,基於其龐大的人口基數與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印度通信產業發展迅速。不僅給通信設備公司提供了發展良機,伴隨該市場而興起的4G及移動互聯網服務也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考慮到印度龐大的通信市場及與中國類似的城鄉市場二元分化特點,中國的通信設備企業及移動互聯網公司在印度投資發展的機會不可小覷。

基建領域除了輸變電、通信設備及互聯網外,路橋、鐵路、發電等領域的工程承包也將是中國企業可以爭取的機會。由此派生出的機械與建材領域也將誕生較多的投資良機。

除了基建領域之外,部分制造業也存在不錯的投資機遇。制造業的機會主要集中在汽車與家電制造領域,這得益於印度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分化的需求結構。考慮到汽車與家電的上遊產業繁多,玻璃、鋼鐵、有色金屬壓延制造、機械設備、橡膠制品等行業也會誕生適合中企投資的機會。另外,印度的生物醫藥領域也有較大的投資價值,鑒於其擁有比較先進的生物醫藥技術,該領域的投資合作或將幫助中國企業獲得一定的研發能力進而取得技術進步。

服務業的投資機會則主要分布於金融與IT領域。金融領域的機會主要體現在對印度產業的投資上,作為體量龐大、增長顯著的經濟體,印度可供基金投資的機會可能並不亞於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另外,考慮到印度龐大的人口及廣大的制造業發展空間,保險業務在印度也將有較好的投資機會。IT領域的投資則主要受益於印度自身豐富的軟件人才,通信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給中企投資印度IT產業帶來了吸引力。

五、 中印投資合作或將“三步走”,廣闊前景下仍需克服挑戰

我們對中國投資印度的順序劃分為基建工程-一般制造-服務業&高端制造的 “三步走”。雖然中國投資印度的前景廣闊,但在投資合作的過程中仍需克服部分挑戰,一些不確定因素也會對投資合作造成幹擾。

5.1印度承接中國產業或將經歷“三步走”

由於中國近年來勞動力與土地等價格上漲擡升了企業成本,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有走向海外的需求。盡管印度勞動力成本較低,但考慮到印度營商環境仍需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仍偏向選擇東盟國家而非印度。

中國對印度的投資將從基礎設施建設與工程承包等領域入手,一方面是上述項目大多處於印度政府亟待發展的領域,且與印度政府合作具有較高的可信賴程度,還能利用較為廉價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基建與工程項目較一般制造業而言對營商環境(包括交通、勞工制度等)的要求偏低,在印度目前的環境下可操作性更強。

印度政府正在改善營商環境上加大努力,從基建與制度上完善制造業發展的基礎。可以期待未來印度的經營環境將出現顯著改善。屆時印度市場的吸引力將充分顯現,中國制造業將增大對印度的投資,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將受到廉價勞動力的吸引而搬遷印度。

在印度基建設施與征地、勞工、稅收等制度不斷完善的背景下,中國對印度的一般制造業投資將迅速跟上,醫藥、通信、IT等產業投資也會有所跟進,服務業的投資將迎來井噴。服務業不僅會受到印度營商環境改善後龐大市場的吸引,還將給予對印投資的中國產業及其他相關產業以配套的服務。

綜合來看,印度市場雖然龐大且具有長期持續的增長前景,但基礎設施的相對落後與歷史、宗教、民族等諸多因素影響下的征地、勞工、稅收等制度的混亂共同作用,導致了目前印度營商環境不佳,給大多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進入與適應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鑒於“印度制造”與“數字印度”戰略的實施,印度政府正在加快節奏改善營商環境。通過對各產業對營商環境的要求差異及產業發展規律的研究,中國產業在印度經營環境改善的過程中將按照基建工程-一般制造-服務業&高端制造的順序逐步增加對印度的投資。

具體來說,首批入駐印度的將主要是路橋、鐵路、發電等領域的工程承包及輸變電、通信、互聯網、工程機械、普通建材等產業投資項目,目前上述大多領域已有少數中國企業涉足。待印度的供電、交通、通信等基建條件好轉及相關制度有所完善之後,第二批進入印度的將是包含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內的一般制造業,主要是鋼鐵、有色、家電、化工、輕工、紡服、汽車、機械設備、電子等產業,目前汽車、家電等領域已有一兩家中國企業投資。在印度制造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中國的服務業與部分發展較為成熟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將陸續進入印度,通過投資來分享其高速發展的紅利,我們認為服務業投資的重點將集中於金融、房地產、商貿零售等領域,技術密集型產業會以生物醫藥、IT、高端制造業為主。

5.2印度承接中國產業仍面臨挑戰與不確定性

在印度承接中國產業的廣闊前景之下,中國產業進入印度仍面臨著潛在的改革不達預期與地緣政治等風險的挑戰。

5.2.1 社會生態特殊而堅固,印度改革或不達預期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印度營商環境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30位,盡管印度當局正在努力改善這一點,但短期進展緩慢。印度不良的營商環境主要是指較差的基礎設施及征地、稅收、勞工等制度過於複雜混亂,也包含當地習俗帶來的交通擁堵與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

印度的征地困難已廣為人知,在絕對的民主與土地私有制度下,並未經歷“圈地運動”的印度農民所有的地塊往往狹小而錯亂,一個征地項目需要若幹所有者共同投票表決,80%的通過率與繁瑣的流程是制約征地便捷性的桎梏。

稅收制度在2017年7月開始實施的GST(商品和服務稅)改革後雖有所簡化,但仍稱得上複雜冗繁,中央與邦政府在利益上的博弈導致印度的GST執行被劃分為中央GST、邦GST、中央直轄區GST與綜合GST的“雙軌制”GST,且稅率檔次過多、稅收申報複雜不僅導致了偷稅漏稅的頻繁,還增加了稅收的不公平性,增值稅中性遭到嚴重破壞。

印度的勞工制度主要由《勞資糾紛法案》、《工廠法》、《雇傭法》等二十多項法律及各邦的地方法規共同組成。冗雜的法律導致印度的勞工制度異常複雜,在招工、裁員等事項上企業往往要進行複雜的申報流程,甚至裁員還需要向政府報批。加上印度民族與宗教的多樣化及部分習俗會帶來曠工等影響企業效率的行為,印度複雜的勞工制度嚴重制約了企業的運作效率。

基建落後主要與征地困難有較大的關聯性,交通效率與工作效率的低下則與當地的民俗有關。印度的宗教習俗決定了人對牛有著無比崇拜,牛不僅可以在馬路上自由行走,車輛還需遇牛讓行;牛還可以隨意吃市場上的食品,牛車在印度幾乎隨處可見,印度的交通效率受到了顯著影響。多樣化的宗教習俗還要求印度人在特定的時點參加集會或者行禮拜,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要求各異,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另外,不定期的罷工也會明顯影響工作及交通效率。

盡管印度當局在莫迪上臺之後已開展各項改革,但考慮到上述問題多是漫長的歷史與宗教發展造就的特殊社會生態的產物,根深蒂固。改革短期獲得明顯進展的難度較大,所以不能排除印度改革可能會不達預期的風險。

5.2.2 中印歷史遺留問題可能產生幹擾,貿易保護與地緣政治或造不良影響

在當前中美博弈升級、地緣危機頻發的背景下,兩國關系有可能會受到幹擾。

同時,在經濟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受到挑戰的環境下,貿易保護主義蠢蠢欲動。若印度對中國的部分產業實行貿易制裁,也將顯著影響中國對印度的投資進展及雙邊的經貿合作。另外,印度曾經受到多種文明影響,文化多源的同時民族林立且宗教派系夾雜其間,導致印度一直難以完全擺脫民粹主義與極端事件的侵擾。這些也將對中印經貿合作帶來潛在風險。

六、 系列總結:交叉對應投資東盟,印度適合分步排序

考慮到我們“海上絲綢之路”系列報告間隔周期較長,故特在此添加一段總結回顧,以對比中國投資東盟與印度的驅動因子異同與各自承接中國產業的方式。

6.1東盟印度市場規模龐大且前景可期,梯度特征與統一規劃為各自優勢

東盟與印度同作為全球主要的新興經濟體,其經濟體量相當,且具有較高的經濟增速。東盟的高速發展主要得益於各成員國經濟一體化進程與對外合作的雙引擎驅動,而印度的快速發展則受益於經濟自由化改革釋放的紅利。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東盟是由十個發展階段不一資源稟賦各異的成員國組成,梯度差異明顯是東盟的顯著特征;而印度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龐大的人口、遼闊的疆域與優越的地理條件是其主要標誌。

東盟各國及印度均毗鄰中國,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也屬於中國產業“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就目前投資規模看,中國投資印度的存量遠低於中國對東盟的投資,甚至不及2016年單年中國投資新加坡一國的流量,這跟東盟的梯度優勢及良好的營商環境有關,也受到中國-東盟經貿合作開啟較早的影響。

東盟作為由十個成員國構成的經濟共同體,與印度作為一個統一的大國之間有著根本區別,加上兩者擁有迥異的資源稟賦、產業架構、地緣優勢,東盟與印度吸引中國產業投資的驅動因子也有所不同。東盟吸引中國產業投資的驅動因子主要有以下四點:①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廣大的發展潛力;②廉價的勞動力與土地成本;③發展的梯度優勢及資源、產業分布的不均衡形成的投資多樣化機遇;④與大多發達經濟體及新興經濟體的較低關稅稅率。而印度吸引中國投資的因素主要是:①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廣大的發展潛力;②可覆蓋南亞、中東、東非等多個地區的優越地理條件;③廉價的勞動力成本;④統一的產業規劃及長期具有確定性的產業前景。

綜合而言,東盟與印度同樣具有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廣大的發展潛力,且兩者勞動力價格對中國的產業投資均構成吸引力。但印度的征地困難使得中國企業在印度拿地的周期更長,且具相當不確定性,從而導致印度在土地獲得成本上難以與東盟比肩。印度吸引中國投資的獨特優勢一是在於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可以覆蓋南亞、中東、東非及東南亞西部;二是其具有統一的產業規劃,部分領域的投資前景具有確定性。而東盟的獨特性在於其具有的梯度優勢,資源、產業分布的不均衡給中國產業“走出去”創造了多樣化的機遇;另外,東盟具有歐美日澳等發達經濟體及東盟、印度、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的關稅優勢,將促使以出口和對外投資為主的中國產業加大布局力度。

6.2兩者承接中國產業方式相異,東盟交叉對應印度分步排序

根據上節6.1所述,東盟及印度在組成結構、增長驅動、主要標誌、對華經貿合作現狀、營商環境、資源稟賦、產業架構、地緣優勢及吸引中國產業投資的驅動因子上均有顯著不同,決定了兩者承接中國產業的路徑與方式存在差異性。經過研究,我們認為中國產業對東盟的投資是交叉對應式的,需要綜合分析各國發展現狀及前景、地緣優勢、資源稟賦、產業結構、成本水平、相關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來選擇投資目標國。而中國對印度的投資將是分步排序式的,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基建工程-一般制造-服務業&高端制造“三步走”,具體產業何時進行投資主要取決於印度自身營商環境的優化進度。

總結而言,東盟與印度吸引中國投資的驅動因素的差別與發展現狀的不同決定了兩者承接中國產業路線的相異性。就東盟而言,其成員國明顯的梯度優勢使得中國大多數行業均能在某國或某幾國找到相應的投資機會,是交叉對應式的。而印度改革的漸進性決定了中國的投資將是分步排序式的。

另外,東盟與印度的投資對中國企業來說均存在不確定性的挑戰,但兩者的不確定性有所區別。

東盟的不確定性主要有兩點:①東盟一體化目前較歐盟尚顯不足,各國貨幣體系與金融市場仍相對獨立,給中國產業進入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政體上的差異帶來的不確定性與保護本土產業而設置的壁壘也會是潛在的政策風險。②在當前全球貿易保護傾向加強、民粹主義與恐怖主義有蔓延趨勢的背景下,東盟的穩定性與行動一致性存在受到挑戰的可能性,中國產業或面臨此類風險。另外,南海爭端近期雖有所緩和,但仍可能是激發東盟部分國家民粹主義的潛在風險點。

印度的潛在風險則是:①漫長的歷史與宗教發展造就的特殊社會生態根深蒂固,改革短期獲得明顯進展的難度較大,不能排除印度改革不達預期的可能性,這將影響進入產業的營商環境。②中印之間尚有歷史遺留問題存在,雙邊關系的穩定性仍可能受到幹擾,投資印度的中國產業或面臨相關潛在風險。(張明系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研究員)

本文系平安證券宏觀固收團隊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系列研究的第三篇,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張明宏觀金融研究”微信公眾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155

資源稟賦中印東各異 產業承接東盟占先機

——海上絲綢之路系列研究之一

 

我們之所以看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價值,是因為其將中國、東盟、印度三個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連接起來了。中國、印度、東盟三大經濟體在人口年齡結構、產業結構和發展程度上均存在較明顯梯度,因而存在緊密的合作空間。我們考慮用三篇專題來對“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研究,並將這三篇專題歸總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系列,而該系列的研究重點將放在中國、東盟和印度之間的合作上。本文是該系列的開篇之作,主要對中印東三大經濟體進行橫向比較,並得出初步結論。

印度東盟體量相當,東盟各國分化明顯

中國體量優勢顯著,東盟內部分化嚴重。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GDP水平,中國均遙遙領先東盟與印度。東盟與印度的經濟總量雖大致相當,但東盟的人均GDP水平超過印度的兩倍。東盟內部在經濟總量與人均GDP水平上均分化嚴重。

經濟增速整體相近,東盟各國仍顯分化。從近幾年數據看,中國、印度、東盟的經濟增速差距並不大。相較之下,東盟內部分化較明顯,各國經濟增速與人均GDP排序大致相反,說明東盟內部各國正由分化走向收斂,經濟一體化進程有所成效。

人口與資源分布各異,中國資本技術整體占優

印度東盟人口年齡結構相似,中國東盟勞動力素質較高。按2016年數據,中國與印度在人口規模上都超過了13億,近乎東盟的兩倍。結構上中國有明顯“老齡化”趨勢,而印度、東盟仍有“人口紅利”可待挖掘。勞動力素質上,中國東盟優於印度。

中印東盟資源各異,有較強互補性。中國擁有資源的總量較高,但人均占有量低。印度耕地面積占比較高,礦產資源豐富。東盟的海洋與旅遊資源極其豐富,還擁有馬六甲海峽這樣的“黃金航道”。三者資源總量豐富,種類各異,存在較強互補性。

中國資本轉為凈流出,整體創新能力領先。從2014年開始,我國資本從凈流入轉向凈流出,而印度與東盟的資本凈流入仍在上升階段。這給我國的產業資本向印度和東盟轉移提供了基礎。另外我們發現中國的創新產出能力較強,整體創新能力強於印度與東盟;印度的各項創新指標與東盟整體相當。東盟內部則有所分化。

經濟結構各不同,消費引領成共性

三者經濟結構存差異,消費與服務業引領成共性。雖然印度與東盟在中國之前達到消費與服務業引領的狀態,但這更多與各國的發展模式與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另外,中國經濟結構的波動率明顯低於泰國和東盟。

東盟各國經濟結構差異顯著,發展水平相近國家結構仍各異。橫向比較,經濟較落後的菲律賓、老撾、柬埔寨等國的消費占比偏大,緬甸、文萊、印尼等國的投資占比領先,新加坡、泰國、文萊等經濟相對發達的凈出口占比靠前。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消費貢獻率居前;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國投資貢獻率領先;緬甸、文萊、老撾等國凈出口貢獻率靠前。

中國市場體制發展較成熟,印度市場體制仍待健全

中國歷經多年經濟改革,市場經濟運行相對成熟。改革開放後,我國歷經多年經濟體制改革,並確立了價格機制、建立了金融市場、成功加入了世貿組織(WTO),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隨之逐步建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和匯率市場化逐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到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已經比較成熟。

印度上世紀90年代改革促經濟騰飛,複雜社會生態制約改革徹底推進。90年代印度開啟了經濟自由化之路。隨著改革的推行與貿易的開放,印度經濟開始騰飛。但印度複雜社會生態根深蒂固,影響難以徹底消除,改革也難以徹底推行。至今印度的稅收、勞工與征地等政策仍較落後。莫迪上任以來,雖然其推進的 “印度制造”戰略帶來了營商環境的進步,但其就稅收、征地及金融領域進行的大刀闊斧式改革效果並不十分顯著。現存的種種制度弊端或將制約印度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東盟各國政體不一,經濟體制改革殊途同歸。盡管東盟十國由於歷史原因,政體不一,但均通過適合自身的經濟體制改革引入了市場機制,同時對外開放,殊途同歸。隨著國內改革與東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各國經濟前景仍將向好。

中國產業海外投資需求增加,亞洲投資是重點

中國面臨產業升級換代,海外投資需求有所提升。經過近四十年改革開放歷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國內產業也紛紛開始轉型升級,部分產業對海外的投資需求也迅速提升。按目前規模,第一產業低於第二產業,第二產業低於第三產業。且第三產業海外投資凈額增速顯著高於第一、二產業。促使產業進行海外投資的趨勢性因素有二:①我國開放程度不斷提升,海外市場給國內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率先進行海外投資將有利於占據未來國際市場競爭的先機。②國內勞動力成本與土地價格的上升使得企業成本上升,企業有動力向土地、勞動力更廉價的國家或地區進行投資。

中國對東盟投資額遠高於印度,產業選擇需因地制宜。2016年度中國在亞洲投資額排名前十的國家及地區中有六國屬東盟國家。而中國向印度的投資額僅有向東盟投資額的1%左右。東盟在承接中國產業方面較印度已占得先機。中國在東盟及印度的投資前景都向好。具體到產業,需要聯系到印度和東盟各國的經濟總量與結構、生產要素分布和經濟體制及發展階段進行綜合考量,因地制宜。(張明系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研究員)

本文為平安證券宏觀固收團隊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系列研究的第一篇,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宏評債論”微信公眾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1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