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然氣價改要小步快走

2013-05-27  NCW  
 

 

□ 陳衛東 文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與埃森哲在最近一份報告中提出了“能源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分別是“經濟增長與發展” “環境可持續發展”和“能源獲得與安全” ,而能源價格在其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可靠的能源會提高生產力和收入,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但其中的必要因素是價格信號能真實反映能源生產成本,確保能源消耗的經濟可行性。而能源價格的不確定性是“保障能源獲取與安全”的核心風險因素之一,同時還影響能源架構變革、減緩能源消費和汙染的進度與走勢。

中國的資源價改也在提速。

3月國家發改委公佈了新的成品油價格調整方案:成品油價格決定權雖在政府手里,但已接近市場化定價的改革目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品油價格管理經歷了幾個重大歷史階段,從完全計劃、雙軌制、並軌、原油國際接軌和成品油新加坡聯動,直到今天與國際油價基本接軌。總體看,成品油價改是成功的。首先,持續的價改並未造成國內供給與消費的中斷,保障了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其次,能源生產者保持了極高發展熱情和可持續的發展狀態,逐漸成為全球市場的有力競爭者;最後,國內消費者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消費熱情和能力,主要體現在個人汽車消費持續增長方面。以“能源三角形”架構分析,中國成品油價格改革促進了經濟增長與發展,並保障了石油獲得的安全性。不足也是存在的,比如汽車排放成為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因素,但這更多與社會發展階段相關。

相比煤電價格改革的阻塞,石油價格改革還算是順利的。除石油在中國能源中比重較小、對國民經濟影響稍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石油有一個全球化貿易平台和期貨市場。盡管油價難以準確預測,但油價波動和交易都是透明的。石油是全球最大宗的貿易商品,占全球資源貿易總量40%以上。在規模如此巨大、參與者如此多元的石油貿易平台上,沒人能說自己有定價“話語權” 。中國在油價改革過程中與國際價格逐步接軌的方式是穩妥的,我們從全球獲得石油資源的能力和信心從未達到今天這樣的高度,而自信不來源於“自給自足” ,而來自全球化的競爭能力,來自“買得起,用得起的能力。

目前,全球近半煤炭產自中國、消費在中國。不像石油,煤炭沒有一個全球貿易平台和期貨市場,沒有一個可參照的價格體系。絕大部分時間,中國政府主導了煤炭定價權,市場定價機制一直缺位。一會煤價高了,一會電價高了,煤價電價的調和就像初學做饅頭的小媳婦,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做出的饅頭不是稀了就是硬了,始終做不好。

再看天然氣價改,可知其勢在必行,不改革無出路。從外部看,天然氣國際市場的發展階段雖遠滯後于原油市場,但 LNG (液化天然氣)作為新興的資源貿易形式正快速崛起,與20世紀70年代石油現貨市場興起的態勢相似。隨著 LNG 基礎設施投資、貿易參與者增加和貿易規模擴大,天然氣國際貿易平台與期貨市場終將出現。中國在石油貿易市場已吃了“後來者”的“虧” ,在天然氣貿易領域應抓住時機積極作為,成為最重要的“建設者” 。從內部看,行政化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若不改,生產者沒有積極性,進口商沒有競爭力,最終供給不可持續;不改革,不能體現能源資源優質優價的市場規律,造成資源浪費,能源利用效率受到壓制,單位GDP 能源成本高企,從而影響國家競爭力,經濟發展不可持續。

目前,天然氣在中國一次能源中占比剛超過5%,啓動價格改革對國民經濟衝擊不會太大。

政府應下定決心,選擇“小步快走”的方式,儘快展開天然氣價改。所謂“小步快走” ,關鍵 是逐步放開進口。沒有更多的供應商參與就沒有市場的形成,沒有市場何來市場價格?石油價改目標清晰,不用爭論“價值觀、世界觀” ,就走得較順利。而煤炭因為沒有目標就走不出來,與電價攪在了一起。天然氣如果不樹立國際標杆價格,只是國內自己折騰,恐怕又是一場“煤電價格混戰” ,沒有終了。

天然氣價改“小步快走”

的表現形式可能就是提價。消費者會如何看?油價與國際接軌,因有價格標杆,消費者就不會有什麼質疑,自己量力而行地消費。天然氣也是一樣,沒有公信力的價格標杆才會被罵得多。

總之,壟斷不是解決價格問題的根本辦法。開放進口,開放上游才能真正解決天然氣價格問題。這必然對“三桶油”形成擠壓。中國油企必須儘快提升效率和競爭力來應對挑戰。同時,氣價改革不宜拖得太長,否則中國油企亦可能失去國際競爭力,失去獲得資源的能力,最終拖垮。 “小步快走”應在“能源三角形”結構下兼顧各方利益。

作者為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