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從6月30日中午開始攔蓄,截至7月3日18時,三峽已攔蓄水量約30億立方米。按長江防總的統籌安排,三峽工程按31000立方米每秒控制下泄,最大削峰19000立方米每秒,削減洪峰40%。避免了長江上遊洪水與中下遊洪水疊加遭遇,有效減輕了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
三峽水庫目前水位已達151.56米,隨著上遊來水減少,水位正在回落
截至7月6日上午8點,受連日暴雨影響,長江中下遊幹流全線超警戒水位。為減輕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長江水利委員會對三峽水庫下達調度令,從7月6日9時起,減少出庫下泄流量,從原來的31000立方米每秒,減少至25000立方米每秒。
“現階段3D打印的臨床應用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收費環節,作為醫療項目3D打印的收費尚未獲批,目前也多是用科研經費在做臨床,但這並不是長遠之計。”日前,上海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研究所所長劉錦紛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階段3D打印的臨床應用已經在CFDA(國家食藥監總局)的申請過程中,預期一到兩年或可獲批。
計算機建模比“打印”更重要
“對於複雜先天性的心臟病患兒的治療,常常手術時間會超過5到8個小時。而如果我們可以在術前進行打印、模擬,就可以讓醫生更好地對手術預期有所了解,增加手術的成功率。”劉錦紛說。
據他透露,經過十年時間的發展,3D打印在心臟手術領域的應用早已走出心臟模型打印的初級階段,計算機模擬+打印可以為醫者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以隸屬於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旗下的“兒科3D數字醫學研究中心”此前成功完成的一項血流動力學計算模擬研究為例,通過虛擬手術設計及計算血流動力學模擬,生動展現了預測手術過程中血流動力學參數定量化改變及血流運動軌跡,從而為降低手術風險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眾所周知,心臟是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最早形成並發揮功能的器官,其發育過程中與血流動力學影響息息相關,在運用於治療時,利用計算機血流動力學特性模擬分析,臨床醫生可以開展基於個體化醫學影像數據三維重建計算機輔助3D虛擬手術的設計,從而尋找符合患者個體化最佳血流動力學狀態的手術方案。
目前,這一技術已為諸如心外管道FONTAN手術、肺動脈環縮術、改良體肺分流術,以及氣道畸形、胸骨畸形等患者提供了更為精準的治療方案。
除此以外,研究中心的人員利用計算機重建技術還可以3D打印患者個體化解剖模型,幫助醫生在術前更加直觀地了解患者個體化心血管的解剖學結構,比如心臟缺陷的形態、大小、位置、程度,以及周邊組織的結構等。
“對於疑難、複雜罕見病人我們會推薦使用這樣的3D解決方案,如果得以推廣到臨床,未來有3%~5%的心臟病人可以因此受益。”劉錦紛說。
3D打印產業化仍遙遠
3D打印從夢想走進現實,仍要跨過兩道重要門檻,一道是上遊的“軟件設計”,另一道在於服務的收費環節。
3D打印軟件及服務供應商瑪瑞斯(Materialise)中國區總經理Kim Francois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在目前,日本已經將3D打印技術產生的一些費用納入了保險條目,例如:根據患者CT數據對病竈部位進行三維重建,手術規劃和手術預演這樣的一套服務和處理,保險可以報銷大約1800元人民幣。不過在國內,3D打印仍不屬於合規的臨床收費醫療服務,也尚無保險公司可以提供相應的報銷服務。
“這個行業未來的趨勢一定是產業化,但現在大家都是在靠科研經費在做3D打印手術應用的探索,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劉錦紛對此表示,不過據他透露,目前3D打印服務目前已在CFDA申報過程中,並有望在一兩年內獲批。
產業化的另一個難點在於軟件技術的突破上。
“這些年我們看了很多國產3D打印服務的供應商,它們在打印服務上可以說並不遜色於進口廠商,甚至性價比更高,但是在3D模型的設計上,也就是說在軟件實力上與進口廠商還是有差距。”劉錦紛透露。
他表示,國產3D打印供應商目前的主要競爭仍聚焦在下遊的打印制造環節,但這一環節實際盈利空間有限,但在3D醫療服務的手術設計、計算機模擬上仍有很大發展空間,目前並未獲得國產廠家廣泛關註,包括Materialise在內的進口廠商包攬了國內前期3D打印計算機設計服務,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這些進口供應商占據了市場份額的90%以上。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感到頭疼,因為很多醫院會使用一些盜版的設計軟件,那麽在臨床使用時就會遇到各種問題,但是在國外就不太會遇到這種情況。” Kim Francois說。
近期,部分城市大蒜零售價格超過每公斤20元,多地大蒜價格同比上漲90%以上,不少人驚呼“蒜你狠”卷土重來。
“新華視點”記者在山東金鄉、河南中牟等大蒜主產區調查發現,受天氣影響大蒜產量下降、供應量減少是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但在看漲預期下,遊資炒作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已部署山東、河南、江蘇三省大蒜主產區開展大蒜價格巡查,對具有一定規模的儲存商、批發商進行提醒告誡,並對大蒜冷庫出庫、批發等環節進行摸底調查,發現串通、哄擡等價格違法行為,將迅速予以查處。
批發價同比上漲九成多,有拆遷戶用補償款炒蒜
山東省金鄉縣是“中國大蒜之鄉”,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蒜商匯集於此、撮合買賣,主導著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大蒜價格。
“今年大蒜價格漲得太快了,幾乎一天一個價。”金鄉縣豐盛果蔬有限公司董事長隋雲玉說,5月份鮮蒜上市時,地頭收購價為每公斤4元至5元,6月份幹蒜價格漲到每公斤9元至11元。此後,大蒜價格一路上漲,目前已漲到每公斤約14元。
據金鄉大蒜專業批發市場信息中心監測,近期,大蒜的平均批發價格為每公斤13.25元,去年同期為每公斤6.9元,同比上漲92.03%。
河南省中牟縣也是大蒜的主產區之一。中牟縣冷藏保鮮協會副會長校三保從事大蒜生意已經30余年,“蒜價從7月份開始快速上漲,目前批發價已經漲到每公斤13元,同比上漲九成以上”。
中國大蒜產業信息聯盟秘書長、金鄉縣大蒜產業信息協會常務會長楊桂華說,產量下降、供應量減少是這輪大蒜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去年11月份,陰雨天氣持續了近20天。還未等天晴,大蒜主產地突降大雪,山東、河北產地大蒜凍害較為嚴重。今年上市期,全國大蒜總產量較去年相比減少20%左右。
在大蒜減產的市場背景和蒜價上漲的預期下,許多遊資進入大蒜市場。“一些大的投機商在大蒜上市前會到全國主要大蒜產地考察、收集信息,如果大蒜面積減少了、減產了,就開始囤積大蒜,一出手就是三四萬噸。”從事了38年大蒜生意的中牟縣冷藏保鮮協會會長劉少臣說。
校三保說,今年,中牟縣的一些拆遷戶拿著補償款投到了蒜市,一名拆遷戶存了60噸蒜,前幾天賣出去掙了20萬元,利潤率37%。
有經紀人“炒蒜”已獲益上百萬元
金鄉、中牟等地多名蒜商告訴記者,大多數蒜商收購大蒜後,儲存一段時間達到預期盈利後即賣出,然後再根據行情進行新一輪操作,一輪一輪滾動賺錢。比如每公斤5元收購,過段時間每公斤6元賣出;然後過一段時間以每公斤6.5元收購,再以每公斤7.5元銷售,如此反複。
這種方式在中牟縣大蒜經紀人毛小安眼里就是“炒蒜”,他已從業20年,今年通過“炒蒜”獲益上百萬元。
“‘炒蒜’並不是什麽行業秘密。有時一批蒜在冷庫里不動,就被轉手好幾次。大家在漲價的預期下瘋狂買進賣出,每轉一次,價格就漲一次。”毛小安說,“也有那種五六月份收購大蒜後放到冷庫中儲存,等著來年一次性出售這樣賭徒式的蒜商,但這樣做風險極大,可能一夜暴富但更多時候是一夜賠光。”
隋雲玉說:“當一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會上漲,盈利預期會吸引更多資金參與其中,然後再推高這種商品價格,如此反複,大蒜行業也是如此。從金鄉來看,至少有上千名大小蒜商各自為戰,但沒有一家獨大或者能夠號令其他蒜商步調一致的大蒜商。”
“蒜價能炒高的主要原因是供應量少,如果蒜豐收了是炒不起來的。像2008年,供應量特別大,一噸60元都沒人要,誰進去誰賠錢。”劉少臣說。
據了解,這一輪的大蒜批發價已上漲到每公斤14元左右,比今年4月份的那一輪上漲高2元到3元。業內人士分析,今年5月份新蒜的產量下降了,新蒜的地頭價就比去年高1元到2元,這為“炒蒜”提供了更大空間。
如何破解遊資亂市?
專家表示,大量遊資湧入大蒜市場,甚至有大戶動輒投幾億元囤積數萬噸大蒜,加劇了市場短缺,造成價格異動,擾亂了正常市場秩序,政府應當用有效的市場化手段幹預。
劉少臣說,政府應當重點關註、查處“炒蒜”大戶,因為他們囤積量大,小戶是跟著大戶跑的。對於那些多進少售、只進不售或囤積拒售等加劇市場供應緊張的行為,要嚴厲打擊。
“盡管今年大蒜減產,但大蒜存量並沒有那麽少,今年的價格歷年最高,漲得有些離譜。”劉少臣說,政府需要做的是如何保障蒜農的利益,從供應端穩定市場。
校三保說,比如,大蒜過剩的時候,政府可以采取收儲的辦法,穩定市場價格,保護蒜農利益;在蒜價暴漲的時候釋放庫存,穩定市場。
專家建議,政府應建立大數據庫,動態監測全國大蒜主產區的種植、生產、銷售、庫存、出口等情況,動態發布數據,增加市場透明度,減少炒作空間。許多專家表示,最根本的還是應采取措施穩定種植面積和產量,如推行大蒜價格保險,降低農民種植大蒜的風險,穩定大蒜種植面積。
據了解,由於今年大蒜價格普遍較高,中牟縣周邊的尉氏、通許、扶溝等縣的一些農民也開始種蒜,種植面積在增大,同時蒜種的價格大漲,不算人工,種蒜成本已達到每畝約4000元,同比增加一倍。
“信息不對稱也是農民種植收益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政府應通過對市場信息的搜集和公開披露,引導農民按需種植。”劉少臣說。
北京時間周三(11月30日)晚間,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辦了第171屆歐佩克大會,討論其最新的石油政策。
根據OPEC的聲明,所有產油國達成協議,將合計減產約120萬桶/日。具體來看,自2017年1月起,沙特的日產量將從1054.4萬桶減少48.6萬桶,至1005.8萬桶,削減份額最大,剩余削減部分阿聯酋、伊拉克、科威特承擔最多,分別削減了13.9萬桶、21萬桶、13.1萬桶。值得註意的是,尼日利亞和利比亞不參與減產。
這是8年來OPEC首次做出減產決定,以應對2014年以來油價持續低迷的局面。歐佩克當天表示,決定減產是為了原油市場供需更為平衡。
非OPEC產油國也同意減產。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表示,俄羅斯準備加入穩定油市的協議,明年上半年逐步削減石油產量,最多減產30萬桶/日。不過,因技術問題,俄羅斯只會循序漸進地減產。俄羅斯預計其它非OPEC產油國將最多減產30萬桶/日。
消息公布後,油價暴力拉升逾10%,布油刷新今年10月20日以來高位至52.24美元/桶。WTI原油刷新今年10月27日以來高位至49.82美元/桶。
近期持倉數據顯示,截至11月22日當周,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中持倉量1995504手,減少32035手。大型投機商在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中持有凈多頭276320手,比前一周減少6手。其中持有多頭560573手,比前一周減少20843手;持有空頭284253手,減少20837手。
銀河石化化工團隊分析稱,基於OPEC此番減產協定將產量目標設定在3250萬桶/日,全球原油供應將出現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到2017年下半年,全球原油供需得到平衡,庫存將出現明顯的下降。預計2017年原油價格有望突破60-65美元。
多頭狂歡背後 未來仍存隱憂
油價真能就此走出低迷?或許並沒有這麽簡單。翻看歷史上產油國間的協議和如今美國的頁巖油產量,就會發現未來油價仍然存在很大的壓力。
知名投行高盛就對不大看好OPEC的減產協議。高盛稱,盡管OPEC成員國是否會遵守減產協議仍不得而知,但從往次OPEC的表現就可看出些端倪。該組織自1982年以來總共達成了17次減產協議,但其實際的減產幅度卻只有協議規定的60%。
高盛預計,OPEC在本次減產協議下的產油量將達3300萬桶/日,而非商定的3250萬桶/日。盡管俄羅斯參與減產會進一步改善原油市場的供求關系,但油價不可能長久處於55美元/桶上方。不過高盛也指出,如果OPEC協議能夠如期完全履行,油價將會突破每桶60美元。
事實上,就算OPEC成員國完美履行減產,油價也沒法高枕無憂。今日不如往昔,目前來看,油價的決定因素很大一部分在於美國的頁巖油,OPEC可能已經不再擁有所謂的“定價權”。
有分析認為,頁巖油增長勢頭已經很難遏制,OPEC減產反而會助推頁巖油產量回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減產帶來的市場反應,讓市場重回供大於求的情況。
北美頁巖油鉆井目前的生產成本甚至已低於每桶50美元,已成為了邊際生產者。顯然油價的上限是由生產成本低於OPCE的頁巖油決定。
東方油氣網分析師程瑞鋒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在目前的油價下,美國將會生產更多的石油,預計產量未來存在爆發的可能。
美國頁巖油行業的反應在接下來的數周中就顯得至關重要,尤其是特朗普宣布將取消美國能源工業的就業限制的情況下。頁巖油鉆井數量的任何增加,都將使得這個冬天的石油產量再度反彈。
能化期貨跟漲
國內期貨市場上,與原油相關聯最密切的瀝青、燃油今日大漲逾4%,PP、PTA、甲醇、塑料也均錄得上漲。原油價格短期內的暴漲有助於提升國內化工品的原料成本,但實際上影響恐有限。
首先,目前來看,現貨市場基本面變動普遍不大。其次,除瀝青和燃油外,原油其實並非制備這些化工品種的直接原料。以PTA為例,PTA的直接原料是PX,而PX由石腦油制備,石腦油才是原油常壓蒸餾後的直接產物。因此,原油的價格波動在逐層傳導了石腦油和PX後,其對PTA的影響能力已經被弱化,且也有一定滯後性, PP、塑料、甲醇等亦然。
東吳期貨能化分析師王廣前接受采訪時表示:短線國內化工品價格受金融以及供需影響更大,特別是短線國內資金面偏緊預期升溫下,黑色系代表的大宗商品出現大跌走勢,整個國內商品市場運行氛圍偏空,因此短線化工品市場受油價大漲的提振作用有限,但中期的成本支撐作用還是很明顯的,一旦黑色系代表的大宗商品下跌勢頭穩住,可能化工品市場會迎來補漲機會。
王廣前認為:“原油漲對能化品種提振作用因品種而異,我覺得相關性最大的是PTA和甲醇。PTA目前是成本定價,原油大漲對成本有直接提振,所以跟漲會比較積極。甲醇上遊和下遊需求端如MTBE、二甲醚、甲醇制汽油等很多都與原油相關,油價上漲能帶來甲醇需求的增加,同時也會受到天然氣等與原油密切相關的能源成本支撐。”
雖然成本支撐對能化品種期貨價格有所提振,但在原油價格沒有產生趨勢性大漲的情況下,短期波動更多的來源於投資者心理層面的變化,而從中長期看,這種變化難以改變以供求關系為主導的價格走勢。
玉米澱粉產業概述
1.1玉米澱粉的生產流程
玉米澱粉(cornstarch),白色微帶淡黃色的粉末,用0.3%的亞硫酸將玉米浸漬後,通過破碎、過篩、沈澱、幹燥和細磨等工序制作而成。
加工一單位的玉米,除了可以得到70%左右的玉米澱粉外,還可以得到其他副產品如玉米蛋白粉、玉米皮、玉米胚芽油、玉米胚芽粕等飼料和食品的原料。
在我國,玉米澱粉約占澱粉總產量的94%,其後依次是木薯澱粉(約占3.1%)、馬鈴薯澱粉(約占1.8%)、紅薯澱粉(約占0.9%)以及小麥及其他澱粉(約占0.2%),可以看出,玉米澱粉在我國澱粉產業地位顯著。
1.2我國玉米深加工占比較低
玉米的全身都是寶,初加工產品主要有飼料和食品,深加工主要包括澱粉糖、澱粉、變性澱粉、酒精、酶制劑、調味品、藥用和化工八大系列。玉米粒中含有大概70%-75%的澱粉,10%左右的蛋白質,4%-5%的脂肪,2%左右的維生素。在我國,約有63%的玉米用於飼用,直接用於深加工的玉米約占到26%,剩下的為食用。與發達國家如美國(玉米深加工約占到45%)相比,我國玉米深加工占比較低,2/3以上的玉米主要用於飼用,原澱粉直接作為商品出售的比例較高,低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較多。
1.3玉米澱粉用途廣泛,下遊需求結構改變
一般來說,約1.4噸的玉米(含14%水分)可以提取1噸的玉米澱粉。玉米澱粉是玉米的初級加工產品,不但可以直接的使用,也可以廣泛的用於其他的行業,玉米澱粉的下遊產品多達3500多種,涉及到澱粉糖、醫藥、啤酒、制糖、化工等眾多的產業。目前,在我國,澱粉糖為玉米澱粉的下遊最大的產業,約占到了40%以上。
從2004年到2016年,我國玉米澱粉下遊的需求結構出現了較大的變遷,澱粉糖行業躍升成為玉米澱粉的第一大下遊產業,從22%增加到41%,其後依次是造紙(約占18%)、醫藥化工(約占16%)、食品(約占14%)、啤酒(約占7%)、高端變性澱粉(約占3%)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玉米澱粉的出口量大大的減少,從2004年的12%下降到1%,這主要是由於08年我國政府采取玉米臨儲收購制度,導致我國玉米跟國外的相比價格較高,缺乏競爭優勢。而2016年玉米臨儲制度的取消,玉米價格的重新市場化將會有利於我國玉米澱粉再次打開出口大門。
1.4玉米澱粉的消費呈周期性
玉米澱粉的消費具有較強的周期性,受節假日和季節性的影響較大。根據中國澱粉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我國玉米澱粉的消費量在元旦和春節、五一和端午以及十一和中秋這三個節日點都有著明顯的先增加後下降的消費趨勢。
從長期來看,我國玉米澱粉的消費量在2011年前基本呈現增長的趨勢,2011年達到峰值,之後開始出現下滑,但在2015年消費量又開始陸續回升。從行業的發展周期來看,我國玉米澱粉的消費量呈現平均每五年一個大周期,每2~3年為一個小周期。
玉米澱粉南北方產業的變革
2.1產業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兩地
我國玉米澱粉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華北兩大玉米產區。根據澱粉工業協會出具的行業研究報告,2015年我國玉米澱粉總產量為2051萬噸,從地域上看,2015年我國玉米澱粉前五大生產省份分別為山東(產量1091萬噸,約占53%)、吉林(產量281萬噸,約占14%)、河北(產量279萬噸,約占14%)、河南(產量109萬噸,約占5%)和陜西(產量105萬噸,約占5%)。五省合計占據了整個玉米澱粉行業的91%。
2.2消費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地區,物流流向清晰
我國玉米澱粉的物流流向清晰,主要從東北和華北向華東和華南地區運輸。運輸方式主要分為公路運輸、海路運輸以及鐵路運輸。東北銷往華東及華南地區主要采取海路和鐵路相結合的聯運方式,從遼寧的營口港、錦州港口下水,華北地區的內銷以及銷往華東地區主要采用鐵路和公路運輸為主,少量的通過山東的青島港和河北的秦皇島下水,西北地區銷往西南地區主要采用汽車和鐵路相結合的運輸方式。
我國玉米澱粉主要運往華東、華南、華中和西南地區,其中沿海幾大經濟體占據了較突出的地位,消費量占全國消費的一半以上,據中國澱粉工業協會的數據,長江三角洲地區約占17%,珠三角地區占據了14%,膠東半島占12%,福建地區占7%。
2.3玉米澱粉經歷扶持、限制和寬松三階段
我國國內的玉米深加工受政策的影響較大,經歷了三個重要的階段,分別為大力發展扶持的階段、國家宏觀調控限制階段以及政策寬松階段。
2006年以前,國家對玉米澱粉產業持大力支持態度,鼓勵加工,並大力扶持下遊,提供產品補貼,促使我國玉米澱粉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在此期間,玉米澱粉良好的成長性使我國玉米澱粉產業形成了大力發展的局面。南北方企業大力投產興建玉米澱粉廠,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直至2005年,我國玉米澱粉的產量跨上了1,000萬噸的臺階,到2006年,我國已建成投產和在建、擬建的備案項目總規模達到年加工玉米7000萬噸,約占當時玉米總產量的45%左右。
2006年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由於深加工企業大力消耗玉米,致使玉米的供應緊張,影響到飼料行業以及畜禽養殖業,此外,隨著一大批玉米澱粉加工和其他玉米深加工項目的大力投產,造成行業內部產能過剩,產品積壓,企業經營困難,在此情況下,國家相關部門開始出臺相關的調控政策進行宏觀調控。2006年12月,國家發布《關於加強玉米加工項目建設管理的緊急通知》,明確支出玉米的過快發展導致國內玉米供應出現缺口,列明了“立即暫停核準和備案玉米加工項目,並對在建和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在內的多項舉措。2007年9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印發關於促進玉米深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提出,為緩解深加工業與飼料養殖業的矛盾,決定將玉米深加工業用糧規模占玉米消費總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內;除此之外,《意見》還提出所有新建和擴建的玉米深加工項目必須經國家投資主管部門核準,並將玉米深加工項目列入限制類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10年6月,國家繼續出臺《關於淘汰落後產能的通知》,加快淘汰玉米加工落後的產能;2010年7月,國家將玉米澱粉的出口退稅取消。
2014年起,由於我國玉米產量的遞增,深加工的消費萎縮,原料供應過剩,國家的臨儲壓力巨大,國家開始采取寬松的政策鼓勵玉米的深加工轉化,2014年國家印發《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競購加工國家臨時收儲玉米補貼管理辦法》;2015年1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調整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將玉米澱粉的出口退稅稅率調高至13%;2015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幹意見》,提出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2016年1月,國家取消玉米出口退稅;2016年3月,發改委、財政部國糧局等部委聯合宣布:2016年東北三省一區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新機制。2016年9月,財政部發文《關於恢複玉米深加工產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表明自2016年9月1日起,將玉米澱粉、酒精等玉米深加工產品的增值稅出口退稅率恢複至13%。2016年11月,東北三省及內蒙古下發玉米深加工補貼政策,支持玉米深加工企業,幫助消化玉米陳化糧,其中,黑龍江獲得補貼的企業有21個,吉林有25個,遼寧有3個,內蒙古有16個。
2.4臨儲取消,東北有望奪回定價權
由於玉米澱粉主銷區集中在華東和華南地區,南方企業的運輸成本較低,具有物流的優勢。北方企業雖然具有運輸的劣勢,但是由於其地處玉米生產區,所以具有資源的優勢,因此,南北方因其各自的優勢使得玉米澱粉企業產能分布較均勻。
然而,08年起,我國政府為了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東三省和內蒙古采取了連續8年的玉米臨儲制度,使玉米澱粉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東北的臨儲,剝奪了東北企業的資源優勢,使南方企業的優勢逐漸凸顯,玉米澱粉行業從“南北共進”轉向“北退南進”的格局。據澱粉工業協會統計,2008年起,東北玉米澱粉加工行業產能下降了300萬噸,其中黑龍江下降40萬噸,吉林下降100萬噸,遼寧下降80萬噸,內蒙古下降80萬噸。相反的,黃淮地區玉米澱粉蓬勃發展,共新增270萬噸產能,其中河北新增90萬噸,山東新增190萬噸,河南新增30萬噸,山西地區下降40萬噸。其中,山東省的總產能占據了半壁江山,近些年的現貨定價權也主要集中在山東地區。
由於國家的收儲政策,導致我國國內玉米價格年年走高,2011年後國際的玉米大幅的跳水,不僅讓國庫出現嚴重的供給過剩,也形成了“高產量”“高庫存”“高進口”的現象。直至2016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已增長到36759萬公頃,玉米庫存消費比達到155%,而全球的庫存消費比僅在20%左右,歷年玉米收儲凈剩余非官方統計為2.7億噸。
今年,國家圍繞著玉米“去庫存、市場化”不斷推出新政策。2016年1月27日,中央一號文件公布,並首次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寫進文件中,3月28日,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聯合宣布:2016年東北三省一區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新機制,為應對大範圍的賣糧難的問題,還將適時的安排符合條件的企業入市托底收購,這意味著持續了8年的臨儲政策結束了,也標誌著玉米價格將重新采取市場化機制,東北的資源優勢也將再次回歸。在經歷了產業向南遷移後,未來三年產業很有可能向北遷移,東北有望再次奪回失去多年的玉米澱粉現貨定價權。
我國玉米澱粉行業現狀
3.1玉米澱粉與玉米價格呈正相關
玉米是玉米澱粉生產的主要原材料,約占玉米澱粉生產成本的83%,因此玉米的價格以及產量是影響玉米澱粉成本的主要因素。
山東省和吉林省是我國玉米澱粉的主產區,也是主要的輸出的地區,通過對山東鄒平和吉林長春的玉米與玉米澱粉近年的分析,可以發現兩者的相關性較高,兩地的玉米和玉米澱粉的價格走勢基本一致,只是在強度和幅度上略有不同。玉米澱粉有時會短暫的走出獨立行情,但又很快會成本回歸。
3.2我國玉米澱粉生產企業及產能分布
我國玉米澱粉的產業集中度高,從地域上來看,2015年山東、吉林、河北、河南及陜西五省合計占全國產能的91%。根據中國澱粉工業協會數據,2015年我國產量在10萬噸以上的玉米澱粉企業有34家,企業產能合計2590萬噸,產量達到2002萬噸,占全國玉米澱粉的總產量的98%,排名前十的企業玉米澱粉的產量達到1271萬噸,占全國的總產量的62%,在十強的玉米澱粉企業中,山東占據了七個,吉林、陜西和河北各一個。這說明我國玉米澱粉生產主要集中在以山東為核心的華北和吉林為核心的東北地區。
3.3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開工率持續走高,帶動產量上升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玉米去庫存首當其沖,玉米價格的市場化帶動玉米澱粉企業的生產,16年11月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玉米深加工企業的加工補貼政策的落實更加增加了玉米深加工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使玉米澱粉的開工率一直在高位徘徊,前期玉米澱粉的開工率不斷攀升,最高達到79.02%,近期華北地區由於霧霾的原因,一些中小型的工廠停工導致開工率下滑至75%左右。
2017年第二周,根據天下糧倉對山東、河北以及東北的38家澱粉企業進行抽樣調查結果得出,近期有30家企業處於開機的狀態,其中7家未滿負荷生產,其余的8家處於停機的狀態。本周國內的玉米澱粉企業玉米加工量為395420噸,玉米澱粉的開機率為74.78%,與上周相比上漲了1.53%。16年開機率的提升,也帶動著玉米澱粉產量的不斷的提升.
3.4政策利好,玉米澱粉行業扭虧為盈
隨著玉米價格的重新市場化,玉米的價格不斷下降並逐漸與世界玉米價格接軌,玉米成本的降低使得玉米澱粉加工企業生產積極性高漲。另一方面,玉米去庫存方面主要是鼓勵深加工企業來消化,2016年11月,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政府分別給予年加工能力為10萬噸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業收購2016年新玉米的補貼費用,金額分別為吉林200元/噸、遼寧100元/噸、內蒙古200元/噸、黑龍江300元/噸,意在鼓勵企業生產達到去庫存化的效果。截止至1月13日,我國東北三省以及山東、河北、河南地區利潤可觀,平均利潤水平達到231.6元/噸。玉米澱粉利潤的計算公式如下:
玉米澱粉利潤=玉米澱粉收入+玉米副產品收益(蛋白粉+纖維+胚芽)-玉米成本-加工費
由於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由於玉米深加工補貼政策,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的利潤水平均為358元/噸,與華北地區的山東、河北、河南地區相比,平均高出250元/噸的利潤。由於利潤水平的提升,近期玉米澱粉企業的開工率也大幅的提升。
3.5出口增多
我國雖然是除美國之外的玉米澱粉的第二產出國,但由於玉米價格昂貴,出口量占比很少,只占到玉米澱粉產量的1%,2016年由於玉米臨儲政策的取消,玉米價格的重新市場化,我國玉米的價格逐漸與世界玉米接軌,玉米價格的下跌,使得玉米澱粉加工企業的原料成本大幅下降,玉米澱粉價格與國際相比開始具有競爭力。
我國玉米澱粉的主要出口國為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和菲律賓等。其中印度尼西亞為我國的最大出口國,占到了出口量的一半以上。據中國海關數據,15/16和16/17年我國玉米澱粉的出口量分別為22萬噸和25萬噸,與14/15年度相比,玉米澱粉出口量翻了大概4番,我國玉米澱粉出口量的增長說明我國玉米澱粉的價格日趨合理化。
3.6玉米澱粉價格將延續弱勢
從供應端來看,玉米市場調整為“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玉米的供應量增加,玉米各地的價格持續走低,玉米澱粉企業的成本壓力下降,國內玉米澱粉行業的整體開工率持續走高,其中東北地區的恢複幅度尤為明顯,隨著東北新玉米的上市以及深加工的補貼的落實,前期因為虧損以及糧源供應等問題出現停產或者減產的企業,紛紛提高了生產負荷,行業生產積極性較高,玉米澱粉的供應量充足。從需求端來看,近期,春節臨近,澱粉糖行業、造紙及食品行業的澱粉需求量明顯減弱,綜上所述,在原料玉米價格延續弱勢及需求不佳的情況下,預計短期內玉米澱粉將弱勢運行。
投資建議
玉米產業鏈:
臨儲造成東北地區玉米庫存高企,而目前的東北運力不足造成玉米外運成本很高,所以東北地區庫存玉米消耗的主力仍為當地企業。2017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地區玉米深加工補貼預計會持續,從投資方向來看,符合三大條件的企業將受益。
1、以玉米澱粉為原料的企業,如金黴素、味精、氨基酸等。2017年玉米價格持續低位,玉米澱粉價格下降幅度預計將大於玉米。
2、主生產基地位於東三省和內蒙古地區,在此區域規模化企業受益於“補貼+定點銷售”等紅利。
3、下遊不是完全競爭市場。
從這三個角度,我們認為梅花生物、金河生物未來幾年將受益於玉米去庫存,另外中糧生化、龍力生物和保齡寶我們認為將受益於“成本下降&替代品價格提升&公司自身擴展”
風險提示
玉米原料價格的變動,政策變動的風險,極端天氣等。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3月22日,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新聞辦宣布,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與雪佛龍全球能源公司(簡稱“雪佛龍”)達成銷售與購買協議,收購Chevron South Africa (Proprietary) Limited(“雪佛龍南非公司”)75%股權(其余25%股權依據當地法律規定由當地信托及基金公司持有)和相關權益以及Chevron Botswana(“雪佛龍博茨瓦納公司”)100%股權,總交易額約為9億美元。該交易已在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備案,並有待南非和博茨瓦納相關監管機構審批。
此次收購包括煉油能力500萬噸/年的南非開普敦煉廠、分布於南非和博茨瓦納的820多座加油站、220家便利店和油庫配送設施,以及位於南非德班的潤滑油廠。
南非和博茨瓦納在非洲國家中經濟發展穩定,石化產業擁有拓展潛力。南非的成品油需求近5年來以接近5%的年平均增速上升,年消費總量已達2700萬噸。
中國石化表示,將最大程度保證在南非和博茨瓦納被收購企業中當地員工的整體穩定性以及業務運行的完整性,鼓勵和引導現有員工在各自的崗位上持續提供優質服務。同時,中國石化將與包括當地股東在內的各方合作夥伴精誠協作,延續現有的合作關系。中國石化將在收購完成後策劃和落實最佳的品牌過渡方案,在五到六年的合理過渡期內逐步完成油站的品牌更替。
在過去的5年時間里,中國石化在全球6個國家投資了煉油、倉儲和石化等下遊項目,總投資超過60億美元。本次收購的資產縱跨價值鏈中的煉油、油品和非油銷售及潤滑油業務。
3月30日晚,國內乳業巨頭伊利股份(600887.SH)發布2016年全年業績,收入606億元,繼續領跑行業。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至此目前國內三大乳企2016年業績均公布,整體都錄得較好增長,乳制品市場消費呈現率先複蘇的勢頭,但相比之下,雖然下半年國內奶價有所回升,但位於行業上遊的原奶企業日子依然不好過。
伊利領跑乳業複蘇
公告顯示,2016年伊利股份實現營業收入606.09億元,同比增長0.41%;實現凈利潤56.69億元,同比增長21.80%。另據尼爾森零研數據,報告期,公司在整體乳品市場的零售額份額為20%,比上年增加1.1個百分點,位居市場第一。
如此大的體量下,凈利潤有2成以上的增長難能可貴。年報顯示,在其整體收入比重中,新產品的銷售收入占比達到22.7%。較上年,增加約7個百分點。“金典”、“安慕希”、“暢輕”、“金領冠”、“巧樂滋”、“甄稀”等重點產品的收入占比達到49%,較上年提升3.2個百分點。
同時,伊利加大了在渠道滲透深度。凱度調研數據顯示,伊利常溫液態類乳品的市場滲透率達到77.1%,比上年度提升了0.3個百分點。截至2016年年末,公司直控村級網點已達34.2萬家,比上年度提升了約2倍。
事實上,在近年來相對發展較慢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領域,伊利也在加大布局力度。伊利新西蘭生產基地現有產能發揮良好,所產“Pure-Nutra 培然”嬰兒配方奶粉已獲新西蘭政府官方認證,並上市銷售。而大洋洲生產基地二期也於3月25日正式揭牌,主要用於功能性乳蛋白牛乳深加工項目、UHT奶項目、全脂奶粉生產項目、嬰兒奶粉包裝項目四個單元的建設。同時,作為大洋洲生產基地的重要成果,伊利推出的新一代高科技奶粉“睿護”,也在當日的儀式上正式面世。
根據尼爾森公布的2016中國嬰幼兒行業藍皮書,在“雙獨二孩”和“單獨二孩”政策出臺後,全國預期將在2016年迎來超過1750萬的新生兒,2018年新生兒人數預期達到新的頂峰2188.6萬人。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奶粉行業在2017年將會迎來一次增長,預計到2018年,可能會帶來50億到100億元的市場增量。
值得註意的是,國內乳企整體業績都表現良好,行業中排名二三的蒙牛乳業(02319.HK)和光明乳業(600597.SH)2016年業績也有顯著增長。蒙牛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37.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7%,大單品特倫蘇銷售110億元。因計提旗下子公司雅士利的商譽減值22.5億,以及出售庫存大包粉導致的一次性虧損,當年蒙牛凈利潤虧損7.5億元,在不含雅士利及商譽減值的情況下,蒙牛的凈利潤應為16.9億元。
光明乳業2016年業績也大幅增長,全年收入202億元,同比增長4.3%,而凈利潤為5.6億元,同比增長35%。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內主要乳企的業績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也反映出目前乳制品消費需求有所回暖,但還要保持謹慎樂觀,目前市場總體還偏低迷。另一方面,2016年國內原奶價格偏低,對於企業業績增長也作出了貢獻。
牧業還未迎來春天
相比之下,乳業複蘇的春風還未度上遊原奶企業,包括國內最大的原奶企業現代牧業(01117.HK)、原生態牧業(01431.HK)等均錄得虧損。
現代牧業公布的2016年年報顯示,當年收入48.6億元,較上年48.3億元微有增長,但在凈利潤上,而由於轉型下遊產業帶來的銷售及分銷開支的增長,以及原料奶價格的下滑,當年虧損7.9億元。其中液態奶業務收入15億元,虧損3.6億元。而原生態牧業全年收入10億元,較上年微有減少,但整體利潤從盈利0.67億元,變成虧損0.89億元。
記者看到,現代牧業每頭奶牛的年產奶量為9.4噸,較上年增加3.3%,但是外部銷售價格從4419元/噸,下滑到3956元/噸。原生態牧業的情況也類似,平均奶牛年產奶量已超過10噸,但是原料奶平均售價為3979元/噸,較上年下跌10%。
現代牧業方面表示,國內消費市場依舊低迷,但進口液態奶和複原乳的沖擊,抑制了中國原奶價格的上漲,因此大規模牧場也面臨經營利潤縮減和投資放緩,並加大奶牛淘汰的問題。但隨著國內奶牛存欄量的減少,國內原奶過剩的局面已經有所改觀。
現代牧業董事長兼總裁高麗娜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2016年是公司成立以來業績最差的一年,但隨著奶價的回升整體形勢會有所好轉。
宋亮認為,目前來看,國內原奶產業已經逐漸進入上升通道,下半年奶價可能會全面複蘇,牧業企業的經營情況也會逐步好轉,但隨著奶價的上漲,可能會給乳業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
每年進出上海港的船舶達到200萬艘次,其中危險品船舶近7萬艘次,危險貨物吞吐量達5000多萬噸。長江巨大的船舶運輸量在推動沿江地區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汙染風險。
這就是目前長江沿線的生態環境窘況,更是地處長江下遊的城市最不願意看到的景象。
第一財經記者近日在重慶、湖北、江蘇、上海等地采訪時了解到,隨著長江沿線化工汙染風險仍存,下遊希望國家優化上遊地區化工布局的呼聲日益強烈。
黃金水道上的汙染風險
“對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來說,城市最主要的飲用水水源地又在長江口,面臨的汙染風險尤其巨大。”4月17日,上海市交通委航運處副處長屠偉峰對記者說。
在當日交通運輸部“黃金水道·綠色航運”主題宣傳活動上海座談會上,屠偉峰以船舶汙染風險為例說,每年進出上海港的船舶達到200萬艘次,其中危險品船舶近7萬艘次,危險貨物吞吐量達5000多萬噸。長江巨大的船舶運輸量在推動沿江地區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汙染風險。
“此外,還有大量的過境船舶通過長江口進出長江,其中也有大量危險品船舶(超過進港船舶),對長江口的危險品船舶汙染的防控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屠偉峰說。
4月16日,“黃金水道·綠色航運”采訪團在江蘇采訪時,江蘇海事局副局長徐偉也介紹,長江江蘇段分布著700多家化工企業、117個化工碼頭,年進出港載運危險貨物船舶12萬艘次,危險貨物1.63億噸,占長江全線危險貨物運輸總量的80%,其中散裝危險化學品運輸量7009萬噸、品種200多種。同時,長江江蘇段分布有集中飲用水源地30處,並布置有南水北調東線取水口,監管壓力在全國首屈一指。
長江沿線是目前我國開發強度最大的區域之一。長江江蘇段分布著700多家化工企業攝影/章軻
長江沿線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攝影/章軻
河口是河流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交錯帶,是全球具有最高生物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許多重要經濟水生生物繁殖、育幼和取食場所,被視為全球最重要的生態敏感區之一。
座談會上,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亞瞿也告訴記者,長江不斷地向其河口輸送大量的營養物質,孕育著河口及其鄰近海域,使其成為生產力很高的水域和優良水產物種的繁衍棲息地,如日本鰻鱺、中華絨螯蟹、松江鱸魚、鰣魚、胭脂魚和長吻鮠等;此外,長江口區也是國家一級或二級保護動物如江豚、中華鱘、松江鱸、胭脂魚等的棲息地和洄遊通道。
“然而,由於河口及其鄰近區域工農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加、過度捕撈、環境汙染以及各種海岸工程建設,導致長江口生態環境惡化及河口生態系統全面衰退。”陳亞瞿說。
長江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但長江流域也是我國水環境問題最為突出的流域之一。沿江化工行業環境風險隱患突出,守住環境安全底線壓力大。
環保部門監測結果顯示,目前長江幹流總體水質較好,但部分支流汙染嚴重,部分飲用水水源地存在安全隱患,廢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江湖關系緊張,部分地區生態問題突出。
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近日向重慶市反饋督察情況時說,目前重慶市航運汙染防治還不到位,僅主城區及沿長江幹流的有關區縣具備水上接收船舶汙水能力。部分港口碼頭船舶汙染防治設施不到位,汙水直接排入長江。
督察發現,重慶巿有24個工業園區位於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沿岸,其中長壽、萬州和涪陵等3個重點化工園區部分企業位於沿江1公里範圍內,98家規模以上化工企業沿長江布局,62家危化品生產企業未進入工業園區,存在一定的環境風險。
在長江經濟帶中,湖北省是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是三峽工程庫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
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日前向湖北省反饋督察情況時說,長江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湖北省長江支流總體呈現“好水變少、差水增多”的趨勢。
督察發現,東荊河潛江出境斷面2015年總磷、氨氮年均濃度分別較2013年上升200%、250%;通順河流經潛江境內僅15公里,水質急劇從II類惡化到劣V類,氨氮濃度最高超過130毫克/升;沮河宜昌段受磷化工企業排汙等影響,總磷汙染嚴重。
另外,督察還發現湖北省沿江部分重化工企業環境違法問題突出,沿江8巿(州)87個工業園區,近50%未配套建設集中式汙水處理廠。布局在長江兩岸的部分重化工企業汙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偷排、超標排汙等問題時有發生。宜昌等地區磷化工行業無序發展,加重了長江支流及幹流總磷汙染。同時,碼頭、排汙口監管不力,一些非法碼頭和入江排汙口增加了長江環境風險。
去年11月15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在向江蘇省反饋督察情況也指出,長江保護部署推進不夠有力。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長江江蘇段41條主要入江支流中,劣V類斷面占比20.5%,較2014年、2013年分別上升6.9個百分點和11.4個百分點。
督察發現,南京節制閘、鎮江葛村橋斷面水質嚴重惡化。長江江蘇段分布有30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現場抽查12個,8個存在環境違法問題。無錫市長江窯港,南通巿狼山水廠,鎮江巿征潤洲、江心洲丹陽等飲用水水源一級或二級保護區內存在法律禁止的化工碼頭、水產養殖或修造船基地等,加之沿途危險化學品運輸頻繁,環境風險十分突出。
開發與保護應當齊頭並進
“長江是我國舉足輕重的經濟命脈,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長江口航道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徐慶偉告訴記者,長江幹線貨運量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河運榜首,但“開發與保護應當齊頭並進”。
上海海事局通航管理處許家武、危管防汙處林祥彬介紹,上海港早在2006年就發布和實施《上海海上搜救和船舶汙染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形成了依托地方、統一指揮、分工明確、協調聯動的船舶汙染應急組織指揮體系;構建了完善的“政府-港航企業-船舶”應急預案體系,將政府、專業石化企業、社會單位等各方面的應急力量納入應急反應體系,形成了系統的應急反應體系。同時建成並運行了國家大型設備庫“長江口船舶溢油應急設備庫”,單次溢油應急能力達到1000噸。
林祥彬介紹,但目前上海港尚不具備接收含醫療廢物、廢舊電池、油抹布等有毒有害物質以及貨物殘余物等種類的垃圾、壓載水沈積物、旅遊船餐飲汙水等汙染物的能力。
另外,上海港現有的船舶汙染應急設備器材主要來自國家投資的長江口船舶溢油應急設備庫和社會應急力量,現有設備大多適用於港內及近岸海域的較小規模船舶溢油事故,大型化、高端化、自動化、高海況的溢油應急設備以及化學品應急設備器材較為缺乏,對於大中型、遠海油化品汙染事故針對性不強,應急能力相對不足。
林祥彬介紹,目前,上海港船舶汙染監視手段整體相對落後,溢油監視雷達、紅外遙感監視系統、跟蹤監視浮標等先進的監視手段較為缺乏,難以實現對船舶汙染的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率監視。
有專家分析,長江經濟帶汙染嚴重和“重化工圍江”的形成原因,與過去扭曲的政績觀不無關系,導致沿江各地大力發展重化工業。沿江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不惜將大量高汙染、高消耗的重化工產業轉移至本地區加以扶持發展。
在整個長江水運發展中如何體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就這一問題,本月15日,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局長姜明寶對記者表示,“長江流域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從交通運輸供給的角度看,就是要充分發揮航運的比較優勢,而且要通過自身努力,進一步提升航運的綠色品質。”
姜明寶表示,交通運輸部已經明確,以長江流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約束,制定綠色航運發展規劃,“在提高航道、港口通過能力上,凡是能通過船型開發、運輸組織優化、水庫群聯合調度、科技創新研發、體制機制改革等解決的,就不采取工程建設措施。”
第一財經記者從交通運輸部了解,長江沿線各地目前正加速淘汰低效率高汙染船舶,推動節能環保高效船型的研發和應用,合理布局LNG加註站和港口岸電設施,推動船舶廣泛應用清潔能源。
自2016年4月1日起,上海港在全國率先實施船舶大氣汙染物排放控制區,各類船舶在上海港航行、停靠和作業應滿足一定的用油標準。
徐慶偉介紹,長江口航道管理局開展的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生態環境監測,監測範圍達到5000平方公里,監測內容包括11項學科,涉及項目包括水、沈積物等15個專題。
4月17日,上海橫沙東灘利用疏浚土吹填成陸現場。攝影/章軻
“在航道維護疏浚的同時,我們也承擔並資助了水生生態系統修複工程。”徐慶偉介紹,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先後開展了10余次不同種類生態修複及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共約放流螺螄和河蜆5噸、中華絨螯蟹4.2萬只、長吻鮠6.5萬尾、暗紋東方鲀9萬尾、黃顙魚10萬尾等。
屠偉峰認為,應由國家層面統籌長江沿線化工企業的整體布局,優化沿江化工企業和化工碼頭布局,提高整體風險管控能力,在審批上遊化工項目時應當多聽取下遊省市的意見,盡量將風險降到最低。同時進一步加強各地方、條線管理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形成各條線、各地方齊抓共管長江大保護的良好工作局面。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國務院辦公廳早在2014年就印發了《推進長江危險化學品運輸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方案》,要求優化沿江石化化工產業布局,提高化工園區風險防控能力,構建長江危險化學品動態監管信息平臺,以應對危險化學品生產、倉儲、裝卸、運輸和汙染物處置等環節帶來的挑戰。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此前也表示,今年將“堅定不移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推進實施差別化環境準入,優化沿江產業布局,嚴格控制高耗水行業發展,從源頭防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長江江蘇段,沿江航行隨處可見化工企業和化學品儲運設施。攝影/章軻
三期疊加下A股股ROE進入可持續的修複長周期
在前期一系列的報告中,我們指出:A股整體ROE進入可持續的修複長周期。這一判斷來自於三期疊加下變化:庫存周期、產能周期、償債周期。
庫存周期:工業企業庫存水平在過去幾年降至歷史低位,2016年需求同比增速較好下,經濟從被動去庫存末期走向主動補庫存期;
產能周期:雖然部分產能過剩行業仍在艱難的去產能進程中,但過去5年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資本大量退出上中遊行業,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產能利用率將迎來拐點,工業企業整體產能進入拐點期;
償債周期:隨著ROE拐點回升和融資成本仍在低位,整體工業企業償債意願下降、融資意願回升,資本開支重現擴張跡象,企業償債周期逐步進入尾聲。
我們認為,庫存周期的變化更直接影響銷售凈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產能周期、償債周期的變化更直接影響總資產周轉率和資產負債率。三期疊加下,ROE進入可持續的修複長周期。(詳細觀點,請參見年度策略《慢牛換芯,盈利牽牛》、深度報告《補庫遇上產能拐點繼續配周期》、深度報告《ROE拐點如期而至》)。
在傳導中尋找下一個ROE底部拐點行業
這一輪A股整體ROE進入可持續的修複長周期,是以部分上、中遊行業ROE在持續下行後出現底部拐點回升為代表的,比如:上遊煤炭和有色、中遊鋼鐵、建材和軍工行業等。這輪ROE底部拐點上行首先是由銷售凈利率的顯著改善帶動的,同時伴隨著總資產周轉率和資產負債率降幅的收窄改善。盈利改善的傳導有自需求端向上通過需求量傳導的,也有自供給端從上遊向下遊通過成本價格傳導的,在盈利改善的傳導下,行業的ROE修複有先有後。2016年以來,ROE拐點向上的煤炭、鋼鐵行業均跑贏市場,我們當前的一條行業配置思路是分析行業ROE的相關性,尋找與已出現ROE拐點的行業存在顯著相關性的行業,在其PB仍處歷史低位的時期布局買入。
從從ROE拐點向上的大類板塊出發尋找
從大類板塊來看,ROE在歷史底部出現拐點向上的是上遊資源板塊和中遊材料板塊,時點分別是在16年三季度和16年二季度。
在大類板塊中,中遊制造和上遊資源板塊有一定正相關性(0.674);在各非上遊資源行業中,與上遊資源板塊相關性最高的一級行業是機械(0.7394);二級行業是機械的子行業通用設備(0.6386)和工程機械(0.6157)等。從時間關系上看,上遊資源板塊ROE回升是領先於機械行業的(包括通用機械和工程機械子行業)。
在大類板塊中,與中遊材料相關性較高的板塊為上遊資源(0.5377);在各非上遊資源、非中遊材料行業中,與中遊材料板塊相關性最高的一級行業是機械(0.6672)和交通運輸(0.6052);二級行業是機械的子行業通用設備(0.7456),交通運輸的子行業航運港口(0.7382),輕工制造的子行業造紙(0.7139),其中造紙ROE已在2015年1季度底部拐點回升,所以剔除;航運港口中,港口的歷史ROE修複彈性較小,所以剔除。
從ROE拐點向上的一級行業出發尋找
從一級行業來看,ROE在歷史底部出現拐點向上的是煤炭、有色金屬、鋼鐵、建材和國防軍工,煤炭、鋼鐵、建材的時點是在16年二季度,有色金屬、國防軍工的時點是16年一季度。
在一級行業中,和煤炭行業ROE的相關性顯著的是石油石化(0.8552)、機械(0.7849);在細分行業中,與煤炭行業ROE相關性最高的是機械的子行業工程機械(0.7363)。其中,工程機械已於15年4季度出現底部拐點回升,剔除。
在一級行業中,和有色金屬行業ROE的相關性顯著的是機械(0.7582)、基礎化工(0.7087);在細分行業中,與有色金屬行業ROE的相關性顯著的是鋼鐵的子行業其他鋼鐵(0.7156)(其他鋼鐵包括特鋼、鐵礦石、貿易流通等)。
在一級行業中,和鋼鐵行業的相關性較顯著的行業是有色金屬(0.6536)和機械(0.6496);在細分行業中,與鋼鐵行業相關性顯著的是煤炭的子行業煤炭化工(0.9099);機械的子行業通用設備(0.7867);有色金屬的子行業工業金屬(0.7211)。其中,工業金屬ROE在2015年1季度已經出現底部拐點回升,煤炭化工ROE已與鋼鐵同步於16年2季度底部拐點回升,剔除。
在一級行業中,和建材行業的相關性顯著的行業是綜合(0.8465)、商貿零售(0.8287)、紡織服裝(0.7869)。在細分行業中,與建材行業相關性顯著的是商貿零售的子行業零售(0.8119)、貿易(0.7779);機械的子行業其他專用設備(0.8094)、;汽車的子行業汽車零部件(0.794)、汽車銷售及服務(0.7740)、商用車(0.7356);有色金屬的子行業貴金屬(0.7627);電子的子行業半導體(0.7399);醫藥的子行業生物醫藥(0.7286)。其中,綜合已經在16年2季度出現拐點回升,汽車銷售及服務、商用車在15年4季度出現拐點回升,貴金屬、半導體、生物醫藥ROE過去幾年未處在明顯的下行周期,均剔除。
在一級行業中,和軍工行業的相關性顯著的行業是商貿零售(0.8764)、醫藥(0.7108);在細分行業中,與軍工行業相關性顯著的是商貿的子行業零售(0.8704)、貿易(0.7312);食品飲料的子行業其他飲料(0.8319)、白酒(0.7218);醫藥的子行業化學制藥(0.7614);交通運輸的子行業公路鐵路(0.7492);計算機的子行業IT服務(0.7258);有色金屬的子行業貴金屬(0.7096)。其中,白酒、醫藥、IT服務、貴金屬ROE過去幾年未處在明顯的下行周期,均剔除;公路和鐵路中,鐵路與國防軍工相關性更強,公路ROE修複彈性小,剔除公路。
在下一個ROE底部拐點回升行業中尋找歷史低PB行業
前文,我們篩選了與“兩大ROE底部拐點回升板塊、五大ROE底部拐點回升行業”ROE顯著相關的行業,從中剔除:ROE底部拐點已明顯出現、ROE在過去幾年未處於下行通道、ROE歷史改善彈性較小的行業,篩選結果為:一級行業機械、石油石化、基礎化工、商貿零售;細分行業機械的子行業通用設備、其他專用設備,交運的子行業航運、鐵路;汽車的子行業汽車零部件;食品飲料的子行業其他飲料(啤酒等)。
在這些行業中,PB估值處於歷史低位的有:機械、石油石化、基礎化工、商貿零售、通用設備、航運、鐵路、汽車零部件、其他飲料(啤酒等)。
PB估值和相對PB估值均處於歷史低位的有:石油石化、商貿零售、其他飲料(啤酒等)。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2017年3月以來的乳制品消費複蘇讓下遊乳企收獲頗豐。
4月26日深夜,伊利股份(600887.SH)公布了2017年全年和2018年一季報,數據顯示, 2017年伊利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680.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3%,凈利潤60億元。這一增速也較去年同期明顯提速,2016年,伊利收入606.1億元,同比增長0.41%。記者註意到,在目前大部分乳企年報都已公布,全國性乳企和區域乳企業績都迎來快速增長,並較上一年明顯提速。
主營業務方面,伊利液態奶、奶粉、酸奶、冷飲四大業務板塊全線增長。
其中,伊利的核心業務液態奶板塊收入為557.7億元,同比增長12.6%,增長主要來自於銷量的上升,增加收入55.4億元,核心產品常溫酸奶安慕希銷售129億元,複合增長率超過200%。而經過重新調整之後的奶粉業務板塊也重新恢複增長,2017年收入64.3億元,較上期增加近10億元銷售,同比增長17.8%;冷飲板塊收入46.1億元,同比增長4.1億元,增幅10%,增長則主要來自於產品結構調整,增加收入3.6億元。
當日伊利也公布了2018年一季度的業績,一季度收入195.8億元,同比增長24.6%,凈利潤21億元,同比增長21.2%。在此基礎上,伊利也公布了新的增長預期,計劃在2018年實現收入770億元,利潤總額75億元。
記者註意到,在目前包括蒙牛乳業(02319.HK)、光明乳業(600597.SH)等主要乳企都已公布全年財務數據,2017年各企業業績均現明顯增長。
從數據上看,全國性乳企繼續拉大領跑的優勢,蒙牛乳業2017年收入為601.6億元,同比增長11.9%,凈利潤20.5億元。光明乳業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216.7億元,同比增長7.3%;凈利潤6.2億元,同比增長9.6%,企業增速均較上一年有明顯提速,並進一步拉大與第二梯隊的差距。
而在中高端低溫產品的幫助下,區域乳企的業績也有較大改觀,天潤乳業(600419.SH)2017年收入12.4億元,同比增長41.7%;凈利潤為約1億元,同比增長26.6%;科迪乳業(002770.SZ)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12.4億元,同比增長53.9%,凈利潤為1.3億元,同比增長43.6%;燕塘乳業(002732.SZ)2017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也實現了同比增長12.4%和13.29%。
事實上,2017年,國內乳品加工行業面臨著原輔材料、能源、物流運輸等價格上漲,乳企的綜合成本控制壓力增大,乳企能夠保持這樣的增長實為不易。
“乳企的高增長背後,創新產品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乳品市場的不斷細分和細分市場消費規模的逐步擴大,創新和高端產品符合此輪消費升級的特征,也給企業帶來了更高的銷售和利潤。
公告顯示,伊利產品中,“金典”“安慕希”“暢輕”等重點產品的銷售收入占比達到45.7%;而去年推出的“安慕希常溫酸奶新品”“金領冠睿護嬰幼兒配方奶粉”“Joy Day 風味發酵乳”“巧樂茲綺炫脆層冰淇淋”為代表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約9.2%。
2017年蒙牛也加大了在酸奶和冰品業務的創新力度,酸奶業務推出6個產品系列15款低溫酸奶新產品;常溫酸奶方面也推出結合品牌宣傳的新包裝,全年酸奶業務收入174.5億元,同比增長17%。而冰激淩業務上,2017年,蒙牛冰激淩業務上推出42個新品,當年板塊收入25.1億元,同比增長15%。
而區域乳企則大多選擇推出中高端低溫類新品與全國乳企抗衡,比如新希望乳業的初心系列低溫酸奶等。
值得註意的是,此輪乳企的集體增長或更多受益於三四線以及農村市場。
伊利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速達8.1%,高於城鎮居民2.2個百分點,有效帶動了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的乳品消費增長。根據尼爾森零研數據,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液態類乳品零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8.8%,明顯高於一二線城市同類產品零售額增速,成為拉動乳品消費規模增長的新引擎。
而國內乳企也加快了渠道下沈,爭奪低線市場。數據顯示,2017年年末,伊利在全國直控村級網點近53萬家,比上年提升了54%。而蒙牛乳業也在2017年加大了在細分市場、投資售點、趕集熱賣推廣、增加駐鎮理貨人員、布建鄉鎮門店店招形象等強化縣鎮村市場的滲透力度。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7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整個消費環境在回暖,消費信心也同步回升,相比之下,三四線市場的房貸等壓力較小,消費意願要高於一二線城市。而且長期以來,國內乳企大多都在爭奪一二線城市的市場,導致一二線市場整體飽和,隨著三四線和農村消費意願的提升,對於乳企來說都是新的機會。近兩年來,政府加大對下線市場雜牌和小品牌的清理,給品牌乳企擴張留下了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