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尋找下一個王品、上銀與基亞 「三生產業」大爆發 未上市100強投資尋寶圖

2012-5-28  TWM




雖然電子股依然是「未上市100強」的主力族群,但新崛起的生技、生產設備與精密機械,以及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相關的產業,卻成為一股無法忽視的新主流。在電子股逐漸走向成熟及微利時代下,鎖定「三生產業」中的龍頭型企業,將有最大的獲利空間。

撰文‧林宏文

台北市新光醫院溫馨的橘色系走道上,兩位穿著整齊的先生安靜地坐著,旁邊陪伴的是他們的夫人。其中一位許先生,在巴西及四川成都皆有相當規模的工廠投資。 三年前他由國泰醫院轉來時,大腸癌已擴散到肝,經過兩次肝切除手術,並用過多次化療藥與標靶藥,現在已經不太能忍受副作用大的化療。

另一位近藤先生為日本人,是經營日本犬貓飼料進口台灣的老闆,胃癌也轉移到肝,在日本接受一輪化療後,慕名來到新光醫院求診。

他們兩位都在新光醫院接受螺旋刀的治療,主治醫師是新光醫院腫瘤科主任季匡華。

最近,兩人的病情又轉壞了,季匡華認為螺旋刀已幫不上忙,建議他們以「熱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法。由於台灣尚未有熱治療,早在去年季匡華就成立了「台灣癌 症熱治療學會」,準備向衛生署申請專案進口熱療機。但對於兩位癌症末期病人來說,實在是緩不濟急。在季匡華的聯絡下,兩人都已轉到日本京都接受治療。

「他們兩位還在等待奇蹟的出現,也堅持,如果要走,必須有尊嚴地走,不願意再接受太過激烈的化療與放療。」季匡華說,在腫瘤科裡,每天面對的都是癌末病 人,醫生必須做到視病如親,陪伴病人熬過這個人生最後的考驗;同時,更要盡力幫病人找尋各種可能救治的機會。台灣的醫療水準已不輸先進國家,但仍有進步的 空間。

生技類黑馬一:承業

放射治療設備龍頭 市占七成癌症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有關癌症治療的醫療設備需求愈來愈高,過去國內鮮為人知的醫療設備代理與租賃公司,如今因為可以免除病患赴海外治療的不便,業績大幅成長,成為投資市場寵兒。

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高達五.四四元的承業控股,正是靠著與國內近二十家醫院合建腫瘤醫療中心,坐上台灣癌症放射治療設備龍頭,市占率已逾七成。目 前全台有三十萬名癌症患者,有賴承業提供醫療服務,承業的獲利排名也在《今周刊》製作的「二○一二年未上市一百強」中,居第二十九位。

承業控股董事長李沛霖早期即以代理放射治療設備產品起家,他勤跑醫療院所,認識不少放射科人才。因此,當北市聯合醫院萬芳院區要籌設腫瘤醫療中心時,他率 先出資承包,並負責延攬醫療團隊,甚至腫瘤醫療中心的醫師、護士薪水全由承業提供。萬芳院區完全不用出資,承業則取得至少十年合約,以及超過五成的拆帳 比。

如今,承業已經累積了二十家醫院的腫瘤醫療中心合作案,在國內癌症病患人數不斷增加下,許多醫療中心在開業一、兩年後就開始獲利,承業也成為最大受益者。 站穩台灣市場後,目前承業更準備擴展到中國,並已拿下全球第二大癌症放射治療設備商Elekta,在中國華南五省的代理權。

生技類黑馬二:祺驊

轉型做復健器材 第二季回溫不僅癌症病人日益增加,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增加,全球對復健醫療設備的需求也提升。成立已十五年的祺驊公司,原本以生產運動器材所需的馬達及 磁控裝置等零組件為主,一直是Technogym、Precor及Life等國際運動器材品牌的指定供應商,近幾年開始擴展到復健醫療器材市場,為生技醫 材產業增添一支生力軍。

由於醫療院所對於儀器設備的認證時間長,至少要等三、五年,因此許多企業轉型都不順暢,祺驊是少數轉型成功的企業,預計今年醫療器材占營收比重可達四成以上。

台大電機研究所畢業的祺驊執行副總經理李穎哲,是目前祺驊的主要經理人;早年他專注研究馬達及發電機,應用市場以摩托車為主,趕上七○、八○年代台灣及東南亞快速成長的摩托車市場。

祺驊早期原本也做摩托車零組件,所以邀請李穎哲加入,後來祺驊轉型做運動器材,又趕上九○年代以後的健身風潮,如今再度轉型至復健醫療器材,目標是擠進十倍於健身器材的全球市場。

李穎哲說,復健醫療業者對品質要求很高,不論軟硬體都有很大進入障礙,而且作法非常保守。由於日本最大的復健醫療大廠Senoh,○九年財務出現問題,成為日本政府接管的第三家企業,祺驊才有機會敲門合作,並切入復健醫療市場。

祺驊早年獲利不錯,曾擠入《今周刊》未上市一百強名單,但過去三年因為切入復健醫療業,業務調整導致獲利下滑,因此跌出一百強榜單之外。不過,在順利打入復健醫療市場後,預估第二季起業績將會回溫,並預定六月十三日正式上櫃交易。

生技產業近年來吸引眾多投資人目光,去年第四季包括基亞、健亞等新藥研發公司掛牌後,股價都飆漲兩、三倍,吸引更多資金投進生技產業。預料,未來除了新藥 研發公司智擎(排名第六十四名)、中裕、台灣微脂體、台灣醣聯,以及做保健品代工的大江生醫(排名第四十六名)外,醫療設備與器材相關個股,也將有機會誕 生下一個基亞或健亞。

生產類黑馬一:直得

「小上銀」品質受國際肯定場景轉到中國廣東東莞,陳老闆經營的傳統燈飾製品加工廠,在中國工資不斷上漲下,被迫將生產重心移到越南。「越南二線城市現在的 基本工資是六十美元,不到新台幣二千元,但東莞現在基本工資超過人民幣二千元,已接近新台幣一萬元,越南工資只有中國五分之一不到。」陳老闆說,雖然越南 貪汙很嚴重,語言不通也增添管理上的麻煩,但是成本差異那麼大,「我的很多朋友,最近都把需要勞工的部分轉到越南或其他東協國家,至於中國,則增加機器設 備來取代人力。」在這種自動化的趨勢下,可以提高生產力的精密設備及零組件越來越夯。以生產線性滑軌等精密零件為主的上銀,由於廣泛應用到工具機、智慧自 動化、光電、生技醫療、交通運輸與環保節能產業上,營收獲利大幅提升,股價也大漲到三百元以上,成為集中市場的狂飆股。

有「小上銀」之稱的直得科技公司,去年EPS六.七四元,在一百強中排名第十八名。直得科技成立於一九九八年,由夫妻檔創業,董事長陳麗芬及總經理許明哲 都留學德國,先生專精於技術研發,太太則負責營運管理,以微型化線性滑軌元件的研發與製造為主。由於切入的是微型零組件,與上銀的大尺寸產品有所區隔。

陳麗芬說,她在德國念西洋藝術史,先生許明哲則是學機械,當時就已接觸線性滑軌產業。回國後,她與先生分別擔任瑞士商及德商的台灣代表,看到線性滑軌市場不斷成長,便找到機會與德商合資一家專攻大型線性滑軌產品的公司。

後來,許明哲看到微小型的線性滑軌市場也開始興起,但技術層次很不相同,便建議德商應該朝微型化發展。但由於德商母集團規模很大,又已開始與英國伏得風談購併,並未重視這個建議。於是,一九九八年,陳麗芬與許明哲便成立直得,以微型化的線性滑軌為研發重心。

直得成立後,微型化市場還沒有明顯打開,因此也經歷了一段燒錢階段。○四年,直得成功開發出世界最小的三毫米(mm)線性滑軌,讓直得的名號大幅打開,許 多德商還來談合作機會。一直到現在,直得依然保持領先狀態,競爭者以日本的THK及IKO為主,至於德商的開發速度反而落後。

陳麗芬說,半導體產業的興起,是微型化線性滑軌的應用市場得以打開的關鍵。台灣半導體及精密儀器設備急需這種關鍵零組件,直得定位在少有人切入的微型化市場,可以有較佳的發展機會;同時對於大型的線性滑軌也不放棄,要用更新的專利來進攻大尺寸市場。

目前,直得的產品因為物美價廉,已成為許多設備儀器廠商作為日系零件替代品,包括已賣進國內的大立光及瑞士的羅氏藥廠,前者用在生產機台的定位,後者則用在檢測儀器設備。

生產類黑馬二:漢微科

建立高競爭門檻 市場競爭少此外,漢微科以生產半導體業所需的電子束晶圓檢測設備為主,去年EPS達十.八七元,排名一百強的第六名。漢微科已打敗國際大廠美商科磊,成為該領域全球市占八成的領導企業,也是設備及精密零組件等產業的代表性公司。

生產設備及精密零組件產業向來具備較高的進入障礙,一旦建立起競爭門檻,也不容易被取代。除了漢微科、直得,未來包括生產真空鍍膜機的龍翩(排名第十六名)、真空設備製程腔體製造的北儒(排名第五十二名)等公司,也將是這個大趨勢下最受惠的族群。

生活類黑馬:

瓦城、誠品生活等值得留意至於三月掛牌的王品集團,不僅股價一度漲至五百元以上,躋身股王候選人之列,也掀起投資人關注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產業的投資機會。

在今年的一百強名單中,與生活產業有關的企業很多,例如瓦城(第九名)、誠品生活(第三十一名)、F-大洋(第三十六名)、錢櫃(第四十二名)、台灣大車隊(第六十六名)、誠品書店(第九十一名)、華歌爾(第九十三名)等,都是值得注意的個股。

因此,包括生技、生產(設備及精密機械)及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等「三生產業」,將是未來最重要的投資方向。「三生產業」大爆發,不僅是上市櫃集中市場的 投資主流,在此次未上市一百強的調查中,也可看出類似的趨勢。在電子股逐漸走向成熟及微利的時代,鎖定三生產業中的龍頭股,將有最大獲利空間。

太陽能潛力股:有成

不生產硬體拚服務 避割喉戰再把目光移回過去未上市股中的主力部隊電子股。去年是電子業最悲慘的一年,記憶體、面板、LED(發光二極體)及太陽能等「四大慘業」,均出現歷來最大虧損。

不過,在LED及太陽能產業中,卻仍能發現未上市股中有高獲利的公司,例如鎖定歐洲太陽能服務的有成精密,以及LED二次光學的雷笛克,EPS分別為五. 三一元及二.九三元,排名分別為三十二名及一百名。顯示傳統電子公司若能找到創新的產品與商業模式,仍然有出頭的機會。

專攻太陽能模組發電系統的有成精密,是太陽能產業中很具特色的公司。年僅三十六歲的有成精密董事長陳思銘說,八年前他拿出五十萬元創業,最初以經營半導體 設備零件為主。四年前,他覺得太陽能市場大有可為,但由於公司規模小,不可能與其他太陽能大廠做規模競爭,因此,他便以服務創新的理念出發,強化下游終端 市場的整合。

有成精密的經營模式,是結合歐美當地專業團隊,執行在地的業務推廣、系統設計與安裝;並使用台灣高品質又便宜的太陽能模組,加強穩固發電效率、建立網路監控系統、提供即時換修服務、強化售後服務體系。

由於有成不生產硬體,迴避了這兩年太陽能硬體的殺價競爭,反而朝向結合能源諮詢、財務貸款、設備建置等服務,在歐洲市場協助許多個體戶蓋太陽能發電廠,躋身德國太陽能品牌的前三大。過去三年,有成精密的EPS都在五元以上,也連續數年進入未上市一百強的行列。

LED潛力股:雷笛克

模具開發力強 客戶範圍廣至於雷笛克成立至今才四年,但業績成長驚人,主因是切入市場快速成長的LED產業,並以「二次光學」透鏡零組件為主。所謂二次光學,指的是讓 LED光源透過不同的透鏡,形成各種光形的集中與變化,使光源可以更有效利用。例如LED路燈加上二次光學透鏡,就可以讓光源不要太分散,並集中到需要聚 焦照射的馬路上,這就是二次光學的意義。

LED二次光學透鏡產業的競爭者不多,且規模都很小。由於每個產品都需要量身訂做,有少量多樣的特色,而且必須擁有很強的模具開發能力。雷笛克至今已累積 開模數量達一千七百套以上,客戶數目已達二千家以上,而且最大客戶占營收比重不到五%,前十大客戶占不到三成,這些都已構築成競爭同業要進入的門檻。

雷笛克董事長唐德龍說,雖然雷笛克才成立四年,但高中畢業就開始工作的他,已在模具塑膠產業做了超過二十年。他先前已累積不少創業經驗,因此選擇不好做、別人不愛做的行業,快速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產品。

加上LED照明市場崛起,雷笛克獲得國際燈具大廠如飛利浦、歐司朗、LG等三大照明廠的肯定,成為指定主要供應商,造就了今天的成績。目前雷笛克也是LED元件廠如CREE、首爾半導體、三星、日亞化、艾笛森等二次光學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有成與雷笛克的例子顯示,電子產業在激烈競爭下,一定要找出差異化的策略及特殊的利基,否則只能淪為流血競爭。這也是二○一二年未上市一百強的尋寶圖中,所告訴我們永遠不變的投資真理。

5創投嚴選 5大潛力股為了替讀者挑出興櫃市場中的好公司,本刊特別邀請5家創投公司,包括益鼎創投總經理邱德成、中經合創投總經理朱永光、怡和創投總經理楊邦彥、華 鴻創投投資長鄭明松,以及誠信創投生技事業群總經理沈志隆,共同選出最具上漲潛力的個股。以下為挑選出來的5家公司。

1. 漢微科(3658)

股本:6億元

主要股東:漢民科技

主要產品:電子束晶圓檢測設備推薦理由:1. 打敗美國大廠科磊,以專利及技術超前。

2. 半導體產業投資金額擴大,有利銷售。

2. 智擎(4162)

股本:8.12億元

主要股東:東洋集團

主要業務:新藥開發

推薦理由:1. 胰臟癌新藥PEP02二期臨床結果藥效良好。

2. 已與大廠簽訂國內最高授權金額2.2億美元。

3. F-大洋(5907)

股本:20.2億元

主要股東:益航

主要業務:百貨零售通路業推薦理由:1. 今年底將在中國擴點到19家。

2. 今明兩年進入快速成長期。

4. 直得(1597)

股本:4.4億元

主要股東:陳麗芬、許明哲

主要產品:線性滑軌

推薦理由:1. 聚焦發展精密微型線性滑軌,具核心競爭力。

2. 南科二期廠產能開出,年底產量將擴大一倍。

5. 承業(4164)

股本:10.8億元

主要股東:李沛霖

主要業務:儀器設備租賃

推薦理由:1. 從設備代理跨到醫院儀器設備租賃,競爭門檻高。

2. 跨入牙科及眼科自費市場,醫療設備營收比重可望逐年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33

H7N9疫情還沒來 口水戰先開打 詹啟賢重炮轟擊基亞生技背後的祕密

2013-04-22  TWM
 
 

 

H7N9疫情拉警報,但台灣防疫系統從上到下,卻為了誰該出席會議、誰不該而吵翻天,一場充斥著利益算計的搶單攻防戰,活生生在全民面前上演。

撰文‧賴筱凡

未知,是人類最大的恐懼。這是十年前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啟示錄;十年後,未知再度籠罩,新形態病毒H7N9來勢洶洶,但台灣人還沒感受到恐懼,可能就已經被一場疫苗投產口水戰,搞得暈頭轉向。

攤開報紙,斗大標題寫的不是「基亞是不合法規業者」,就是「疫苗風波未熄」,外界霧裡看花,搞不懂兩家廠商怎會搶投產疫苗搶得這麼難看。然而,熟知詳情的人不諱言:「問題就出在一紙國家衛生研究院(以下簡稱國衛院)和基亞簽訂的三五○○萬元技轉合約。」話說從頭,得自四月十二日由衛生署召開的「疫苗備製討論會議」說起,原本計畫邀請國光生技與基亞生技,誰知開會日還沒到,國光生技前一天下午就率先發難,拒絕出席。

「會開車但沒駕照能上路嗎?」儘管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解釋,只是希望先蒐集資料,「防疫作戰還沒開始打,總得知道我們能有多少武器啊。」因此,投產意願、產能、技術都是詢問重點,「我們也向國外四家疫苗廠詢問,國內兩家也問。」四月十二日,衛生署的「疫苗備製討論會議」沒開成,倒是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先高分貝開記者會,直指基亞是不合格的廠商,理由很簡單,「基亞沒有疫苗證照,也沒有CGMP認證過的疫苗廠。」你可能會疑惑,基亞沒有證照的話,稱得上是疫苗廠嗎?關鍵就在於,二○一○年國衛院與基亞簽訂了一紙三五○○萬元的技術授權合約,將國衛院研發的H1N1新型流感與H5N1禽流感等疫苗生產技術,授權給基亞。而這部分的技術,「目前我們一期臨床已經做完,準備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基亞發言人歐朝銓說的,正是基亞得以擠進這次疫苗大戰的重要關鍵。

這紙合約內容載明,除了技轉總授權金為三五○○萬元,成功取得上市藥證後,國衛院還可在銷售階段收取六%權利金。由於基亞並無疫苗廠,國衛院為此還將其中一條產線租借給基亞,甚至簽訂生產合約,替基亞生產三期臨床試驗所需要的疫苗。

最近,基亞與國衛院兩年一簽的生產合約正好要在四月三十日到期,搭上H7N9的防疫列車,「我們與國衛院討論,要將H7N9疫苗的生產列入新的合約中。」就是基亞的這項舉動,直接踩中詹啟賢的大地雷。

這麼說好了,基亞就像一個正在學開車的人,而國衛院就是教導基亞開車技術的駕訓班,以目前基亞臨床試驗僅進行至一期,駕照考試才考了三分之一。「一個還沒拿到駕照的人,你就要他開車上路,還要挑戰開大貨車,這樣能上路嗎?」業內人士直言,安全疑慮才是最大問題。

H7N9是全新形態的病毒,連擁有H1N1疫苗生產經驗的國光生技,都得靠著模擬生產(mock-up)的方式,進一步製造出H7N9的疫苗。基亞H1N1與H5N1的疫苗藥證都還沒入袋,就要小孩開大車地挑戰H7N9疫苗,自然淪為詹啟賢口中「不合格的廠商」。

疫情成商機,疫苗廠見縫插針但事情也非一面倒地發展,會讓基亞與國衛院有機會見縫插針,問題出在於,「現在疫情還不明,就算衛生署要採購,第一批需要施打疫苗的高危險群,如雞農、第一線防疫人員等,差不多是二十萬人。」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長蘇益仁估計,現在還不到大量採購疫苗的階段。

知情人士透露,依照國光生技的生產規模,要將線上排定時程的流感疫苗製程停掉,改投入生產H7N9疫苗,「訂單量沒有超過五百萬劑,對國光來講,根本沒有經濟效益。」「其實,衛生署大可將這二十萬劑的需求,直接委託國衛院生產,就沒有兩家公司爭論不休的問題。」蘇益仁話說得直白。然而,一旦衛生署要再擴大採購,建立在國衛院H7N9疫苗生產經驗上,依照基亞與國衛院簽訂的授權合約,基亞是有優先技轉權的,屆時,基亞就算手邊H1N1與H5N1等疫苗臨床試驗還沒做完,也有機會爭取衛生署的招標訂單。如此一來,基亞也沒有了臨床試驗還沒做完的障礙,直接走捷徑、拿到H7N9的疫苗投產門票。這對投入多年耕耘疫苗研發的國光生技來說,當然不是一件好事。

對此,「這是一種商業謀略,但我們投入H7N9,絕對不是基於商業考量。」歐朝銓也不諱言,確實存在這條捷徑,同樣的問題,蘇益仁也證實。

疫苗大餅有多大,光看○九年H1N1疫情吃緊,國光生技緊急投入H1N1疫苗生產,當年度就翻身轉虧為盈,大賺五.八八億元,逾八成獲利都是H1N1疫苗的貢獻,自然讓投入疫苗研發多年的基亞眼紅。

蘇益仁就評估,若以一劑二○○元計算,一次採購五○○萬劑的成本就高達十億元,「是否要現在就採購這麼多H7N9的疫苗,衛生署要好好評估。」H7N9防疫大戰還沒開打,口水就先漫天飛,看在經歷過H1N1疫情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眼裡,除了搖頭還是搖頭。「台灣有沒有能力可以同時負擔兩家疫苗廠,這是很難、也很需要擔當的決定,但我可以說,如果台灣遇到任何事,都先利益算計,台灣政府沒有能力、沒有這個guts(擔當)來做決定。」因為台灣疫苗市場小,政府要扶植疫苗廠,除了能配合政策,自身還要有走出海外市場的能力。看著兩家疫苗廠未戰先鬧內訌,楊志良感嘆:「疫苗投產不是用錢來算、用成本來算,是要用人命來計算。」否則,等到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就不是向國外藥廠買疫苗就能解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3

國際藥廠、肝癌救星、金主、漂亮話術……完美劇本為何失靈?基亞股價「氣爆」幕後真相公開

2014-08-18  TWM
 
 

 

一顆還未取得藥證的肝癌藥,竟吸引超過600億元資金瘋狂追逐;然而,一份「期中分析」報告,一針刺破這場台灣生技大夢,從此,連續12根跌停板,終結了這場各方人馬穿梭其中的大戲。

《今週刊》抽絲剝繭,揭露基亞話術背後的真相。

製作人‧劉俞青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蔡曜蓮一份在七月二十八日半夜悄悄發佈的肝癌新藥PI-88三期試驗「期中分析」報告,數字不如預期的結果,卻引爆台灣生技業的大「核爆」,不只基亞連續十二個交易日都跌停鎖死,市值蒸發超過三百億元,其他生技股也跟著被拖累。

八月七日,也是基亞連續苦吞九根跌停之後,基亞董事長張世忠選在台北南港辦公室,找了媒體私下會面,就為了宣佈重要訊息:基亞旗下子公司基亞疫苗決定引進策略性投資人,而這個策略投資人正是聯電持股三四%的迅捷投資公司。

消息一出,市場一片譁然。引人關注的不只入股時間點敏感,溢價幅度也驚人。由於基亞疫苗甫於六月十八日以每股十八元進行現增,相隔僅五十天,迅捷便以每股三十元取得基亞疫苗八%股權,溢價幅度高達六七%。

當晚,台灣資本市場傳言四起,聯電此舉到底為誰解套?才會選在基亞最危難的時刻,挺身表態支持,希望用利多消息來強化投資人對基亞的信心,外界都很好奇。

對此,聯電相關人士一口咬定,純粹只是看好蛋白質疫苗前景,才會投資。

事情演變至此,基亞風暴的受關注程度,被推上了最高點。股市各方勢力覬覦,再搭上澳洲國際藥廠與名醫光環,居然吹出基亞多達六百億元的大泡泡,到底基亞是怎麼樣的一家公司?PI-88又是怎麼樣的一顆藥?故事得從澳洲藥廠普基(Progen)開始說起。

一直以來,基亞手上的肝癌新藥PI-88,技術母公司源自於普基。多數投資人以為,普基是澳洲、美國都有掛牌的上市公司;然而,普基卻是不折不扣的台灣公司,不只一手操刀普基轉型的是台灣人,攤開普基前三十名大股東名單,超過半數股權也都由台灣人所持有。

疑點一:與澳洲買家關係?

兩公司交叉持股 張世忠還當過普基董事普基原本是一家工業上市公司,後來被旅澳華僑張榮基與當地台灣人合資買下,將普基轉型成為新藥公司。當時,普基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自澳洲國家醫學院技轉來的一款新藥,也就是後來基亞的肝癌新藥PI-88。

由於新藥開發耗資費時,當時PI-88才剛展開一期臨床試驗,亟需人力、資金,張榮基遂返台募資、找人,才與云辰董事長張姿玲夫婦一拍即合;不只找來大同、力麗、幸福水泥一起投資六.五億元,張姿玲還說服原是慈濟大學醫學系系主任的哥哥張世忠加入。

普基將PI-88專利賣給基亞,轉由基亞負責進行PI-88二期臨床試驗,並以此換得基亞二○%股權;另外,若試驗成功,基亞可享有PI-88銷售的一五%權利金,基亞也以策略結盟的方式,成了普基最大股東,持有超過一三%股權。

按照交叉持股的情況來說,普基與基亞算是母子公司,兩家公司董事長同為張榮基,張世忠甚至還出任普基董事。直到○二年,基亞準備登錄興櫃,基於利益迴避原則,張榮基辭去基亞董座,一度還請來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短暫出任董事長,最後才由張世忠接手。

隨著基亞二期臨床試驗耗時多年,張世忠對外也鮮少再主動揭露這段歷史,但這段期間,普基一直是持有基亞兩成股權的大股東,而張世忠也出任普基董事。

○七年,基亞完成二期臨床試驗,普基決議以十億元買回PI-88專利權,自行完成三期臨床試驗,並出清手上基亞持股,張世忠才辭任普基董事與經理人,基亞持有的普基持股也降到只剩二.○三%,並保有未來PI-88上市銷售的一五%權利金。

光靠這筆交易,就讓基亞在興櫃疲弱不振的股價,短短兩個月內,從二十元急漲到七十二元,讓投資基亞多年卻看不到成績單的股東們,以為真的盼到春天來臨。

疑點二:新藥能賣到全球?

臨床只做台、中、韓 進不了歐美若你以為基亞與普基的關係,到這裡雙方各取所需就畫下句點,那可就錯了!由於普基三期臨床試驗進行不如預期,病患收案進度大幅落後,逼得基亞不得不要求普基將PI-88三期試驗交由基亞完成。至此,基亞才又重新拿回PI-88主導權,張世忠還對外宣稱,「普基是以嫁女兒的心境,深信基亞會是PI-88的最好歸宿」。

兜了一大圈,從澳洲、台灣,澳洲又回到台灣,外界看似遠在澳洲的專利買家,其實都是關係深厚的自家人。

基亞股價最高漲到四七九元,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核心價值就在於肝癌新藥PI-88。儘管張世忠從普基拿回專利後,宣稱基亞將握有更完整權利,可在全球進行三期臨床試驗;但開發了四年,基亞只拿到台灣、中國和韓國三地區的三期臨床試驗核准。

新藥研發最關鍵、被視為全球藥證指標的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卻只見基亞於一○年提出申請,遲遲未見核准三期臨床試驗下文。對此,基亞財務長歐朝銓澄清,「基亞確實有向美國FDA遞件,但考量歐美人種不同,故轉為聚焦亞洲市場。」基亞對外宣稱「PI-88在一二年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可是生技業內重量級大老炮轟:「有孤兒藥資格與核准做三期臨床,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歐朝銓解釋,基亞從未宣稱取得孤兒藥資格就等於三期臨床試驗核准,若造成投資人誤解,未來針對訊息揭露會有調整空間。但一般人不易辨別兩者差異,許多投資人誤以為,基亞手上已經握有全球藥證的入場券,甚至還估計這顆藥的「全球市場價值」。

疑點三:誇大新藥收益?

即使拿到藥證 後續投入的資金更多張世忠還屢屢拿德國藥廠拜耳手上的肝癌標靶用藥蕾莎瓦(Nexavar)做對比,點名PI-88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蕾莎瓦。然而,台灣工銀投顧協理羅敏菁就指出,「蕾莎瓦在○七年就拿到美國FDA與歐盟藥證,還在全球銷售,用途是末期肝癌殺掉癌細胞的標靶藥物。」可是,不僅美國FDA、歐盟尚未核准PI-88三期臨床試驗;就連PI-88的用途也是在於肝癌術後預防復發的藥物,屬於「輔助藥物」,根本無法與蕾莎瓦相提並論,羅敏菁更用「完全是不同跑道的兩種藥」來形容。

「拿蕾莎瓦的價格、市場來推估基亞,根本是誇大了好幾倍。」追蹤生技業多年的分析師說,電視上的投顧老師不斷用蕾莎瓦來對比PI-88,還說如果一顆蕾莎瓦健保藥價高達一千多元,一個月用藥就要三十萬元,全球七十萬名肝癌病人,只要PI-88拿下一成市場,以每年病人用藥費用約五十萬元來推估,一年就有三五○億元的營收。

「這種說法根本不負責任,即使明天就發藥證給基亞,再給它三年時間,稅後EPS(每股純益)也賺不到三元。」生技業內重量級大老不諱言,三期臨床試驗完成、拿到藥證後,上市銷售的行銷費用要花的錢更多,絕非拿到藥證就等著收錢。

疑點四:期中分析一定過?

想抄捷徑拿藥證 卻低估分析難度面對此一質疑,歐朝銓喊冤,生技新藥研發風險大,股價波動也高,著實無從針對每位投顧老師的說法澄清。

這兩年,基亞與張世忠家族大幅買進普基股權,看準的就是PI-88若能成功上市,普基將分得六%至一二%的權利金,市值卻僅一千一百萬美元,對比基亞市值高達六百億元,顯然不相對稱。

至於這次讓基亞泡沫「爆破」的主因──也就是難看的「期中報告」成績,某位生技業重量級大老直言,「基亞股價漲到四百元、市值膨脹到六百億元,公司迫不及待做『期中分析』,想告訴大家,如果期中分析數字很漂亮,基亞不用做完三期臨床,就能直接拿著『期中』數字去申請藥證;但他沒告訴投資人的是,全球靠著期中分析就拿到藥證的公司,可能五根手指就數得完。」期中分析數值揭曉的那晚,張世忠面對媒體詢問,也間接承認自己的「迫不及待」。他說:「期中分析並不一定要公開,但考量到三期臨床時間可能長達四、五年,花費太大;加上股東也很期待,才會決定用期中分析來縮短臨床時程和取得藥證時間。」「誇大」話術成了裹著蜜的劍,張世忠的醫師專業背景又加深了投資人的信賴,搭配股市大戶的「全力支持」與投顧名嘴的「大力喊盤」,讓基亞股價直奔四七九元。直到「期中分析」放榜的當天,多數人都還深信著,基亞新藥夢實現的那天會到來,而且會更早到來。

只是,他們沒料到的是,「期中分析」數據完全低於預期,基亞股價提前宣佈「氣爆」。當國王的新衣褪去,再度印證股市裡血淋淋的一面:沒有基本面支撐的公司,終究難逃市場長期的檢驗。

基亞

董事長:張世忠

資本額:13.9億元

近三年營收與獲利

營收

(億元) 淨利

(億元)

2014Q1 0.86 -1.18 2013 0.73 -4.02 2012 1.34 2.69 2011 0.75 -1.92

一個新藥美夢

讓股價暴起暴落

── 基亞近年股價走勢與大事紀

起步

2010/06/30

股價:25.36元

重新取回三期臨床試驗開發等完整權利

哄抬

2012/04/11

股價:66.6元

基亞宣佈,PI-88獲美國FDA認定,取得美國孤兒藥認定,市場開始預測PI-88的市場規模高達數百億元。

2012/05/30

股價:61.5元

傳言,市場主力在此階段介入,股價急漲。

急漲

2013/12/30

股價:199元

達到三期臨床試驗收案目標。張世忠表示3年內基亞將成為一個有6家掛牌公司的全方位生技集團。

2014/03/17

股價:247.5元

傳言市場另一派主力在此階段強力介入,股價再度上攻。

2014/05/07

股價:443.5元

宣佈將進行期中分析。

2014/07/24

股價:459元

傳Biogen將以100億美元收購。

暴跌

2014/07/28

股價:407元

期中分析公佈,不如預期。

2014/08/07

股價:229.5元

泛聯電集團宣佈買入基亞子公司基亞疫苗8%股權。

揭開基亞漂亮話術 背後的祕密── 基亞遭外界質疑的言論與說明

遭質疑言論

為何已向FDA申請三期試驗,卻不說是否核准?

基亞於2010年8月向美國FDA提出PI-88抗肝癌第三期全球臨床試驗的申請,卻未有下文說明是否通過。

基亞說明

確實有向美國FDA申請三期臨床試驗,但考量歐美人種不同,加上八成肝癌病患集中於亞洲,因為公司策略轉向聚焦亞洲臨床試驗,遂無再更新進度。

遭質疑言論

為何聲稱與普基非關係人,卻持股普基近3成?

早期張世忠曾出任普基董事,雙方並交叉持股。後來基亞掛牌時,稱雙方非關係人,2013年基亞卻持股普基近3成。

基亞說明

目前基亞確實持有普基3成股權,但係因考量PI-88三期試驗即將完成,普基將為基亞生產PI-88,因而參與普基增資。

遭質疑言論

為何取得歐、美孤兒藥資格,卻不說三期試驗未核准?

基亞於2010年6月與2012年4月,分別獲得歐盟與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但取得孤兒藥資格乃須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基亞未提及歐美三期臨床試驗仍未獲准。

基亞說明

取得孤兒藥資格確實不等於獲得三期臨床試驗核准,這部分資訊未來會再揭露得更完整。

遭質疑言論

為何敢說全球市佔率可達6成?

基亞稱PI-88最大競爭者來自拜耳藥廠蕾莎瓦,因此,全球市場規模,每年達19億美元,預估市佔率達6成。但蕾莎瓦已取得歐盟與美國FDA藥證,並在全球90多個國家核准上市,而PI-88只獲台、韓、中國核准三期臨床試驗。

基亞說明

基亞握有PI-88全球銷售權,目前三期臨床試驗確實聚焦於亞洲市場;惟全球八成肝癌病患集中於亞洲,因此初估將可涵蓋大部分市場,未來歐美部分將採取授權方式。

遭質疑言論

為何才剛收完病人,一年就能拿藥證?

基亞去年底對外公告,已達成預定500名病人收案目標,如試驗結果符合預期,最快將於2014年申請藥證。但此前提為「期中分析」數據過關,才得以於今年申請藥證。

基亞說明

由於台灣TFDA已展開審查,所以,當時進度估計確實是以「期中分析」數據過關的假設為前提。

整理:賴筱凡

「期中分析」沒過 該怎麼辦?

這次的基亞三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未過關,就像一個學生只考了59分,按照新藥臨床試驗規定,未來基亞「期末分析」要過關,不只要考60分,還要比60分更好,達到期中數值的兩倍才算過關,因此PI-88在期末分析要順利過關的難度更高了。

原來,澳洲買家是「自己人」──基亞、普基交叉持股、專利權交易歷程1998 普基董事長張榮基返台募資。

1999 基亞成立,普基以20%技術股成為基亞原始股東,由張榮基出任董事長。

2002 基亞持股普基13.3%,成為最大股東,兩家公司交叉持股。

為迴避利益衝突,基亞董事長改由張世忠出任。

2007 普基以10億美元向基亞買回PI-88專利權,並進行三期臨床試驗。

2010 基亞又取回PI-88全球三期臨床試驗專利權2013 基亞、子公司TBG與張姿玲、黃子亮夫婦持有逾28%股權,成為普基最大股東。

整理:賴筱凡

這些基金持有基亞 災情慘重── 截至今年6月底持有基亞的基金與近日跌幅

基金 佔基金

淨資產

比率(%) 持有基亞

股數(千股) 7/25至今

跌幅(%)

寶富櫃 6.00 64 7.80 新光店頭 7.78 125 6.30 日盛首選 5.97 119 5.98 日盛上選 5.22 3665.64 第一金店頭 8.09 102 5.54 台新大眾 2.32 12 5.20 日盛新台商 7.42 61 5.17 新光增長收益3.09 7 5.10 新光台灣富貴 3.52 47 4.62 新光大三通 2.72 55 4.41

華南永昌

龍盈平衡 2.50 7 3.90 新光創新科技 2.85 70 3.82 新光傳產優勢 4.25 16 2.57 第一金中概平衡 2.23 14 2.34

華南永昌

前瞻科技 3.35 18 2.23 德信大發 1.03 20 2.08 日盛高科技 1.43 36 1.51 日盛基金 1.16 35 1.12 註:同時間大盤跌幅2.82%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投信投顧公會

金主、主力、媒體、名嘴

交織出的「基亞大夢」

8月7日下午,基亞重大訊息宣佈,旗下的子公司基亞疫苗要以每股30元的價格,引進「迅捷投資」作為策略性投資人,持股8%。

在基亞連吞九根跌停之後,這筆「適時」的投資挹注,隨即在市場上引發譁然,各種傳言揣測四起。但其中最大的爭議點在於,「迅捷為什麼要用高達67%的溢價買進?」原來,6月18日,基亞疫苗才剛剛辦理4億元的現金增資,發行價格每股18元;短短50天之後,迅捷就用溢價超過6成的30元買進。是迅捷太笨?還是另有其他目的?

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的資料,聯電是迅捷投資的大股東,持股34%,而迅捷投資的舊址,就登記在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聯電的台北辦公室,與聯電的關係不言可喻。儘管第一時間聯電表示「對迅捷沒有控制權」,但這筆投資案仍然可能影響了聯電所有小股東的權益,聯電在迅捷董事會上對該投資案如何表態?應該對外說清楚,給聯電小股東一個交代。

面對外界質疑聲浪,聯電發言人劉啟東以「聯電不排除檢討未來是否持續投資迅捷公司之可能性」,作為回答。

但除了聯電的持股,迅捷投資者到底是誰?表面上董事長為聯電財務處出身的洪炳坤,但業內人士都認定,實際負責人就是聯電董事長洪嘉聰;換句話說,迅捷正是洪嘉聰主導的投資公司。

洪嘉聰為何要幫基亞這個忙?當天同一時間,很多投資大戶的「Line群組」裡,都湧進了許多傳言。其中傳得最盛的,莫過於基亞想透過引進「聯電」集團的招牌,在隔天股市開盤打開跌停板。

但為什麼是洪嘉聰?事實上,洪嘉聰和一群投資界好友在台北市信義路上開設了「吉品魚翅海鮮」餐廳,是頗負盛名的高檔餐廳,而這群好友也因為經常一起投資,在股市被稱之為「吉品幫」。這一次,市場盛傳「吉品幫」也在基亞飆漲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許多人手上都曾經或仍然持有基亞股票。

洪嘉聰是否因此而「挹注」基亞?本刊求證吉品餐廳與洪嘉聰,均無法得到證實。

事實上,除了「吉品幫」,從主力、炒手、媒體、到股市名嘴,都在這次基亞風暴裡,參了一腳,例如鼎富證券前董事長、股市聞人賈文中的左右手彭文榮,在8月11、12日,原本無量跌停的基亞逐漸出現數百張交易的過程中,就扮演了金主的關鍵角色;而彭文榮早在2000年,基亞大股東云辰電子股價大漲時,也是云辰的監察人,雙方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

又例如,一直到這次基亞肝癌藥PI-88的期中分析失利之後,都還有某股市雜誌仍然大力看好,也被外界認定是一路以來,唱旺基亞股價的重要推手之一。

一顆尚未取得藥證的新藥,在台灣股市呼風喚雨,吸引超過600億元資金瘋狂追逐,所有主力、炒家、散戶集體陪葬,基亞暴起暴落的股價,再度見證股市裡人性貪婪醜惡的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00

《專家教戰》「基亞震撼」給投資人的三堂課 風暴過後 生技股還能買嗎?

2014-08-18  TWM
 
 

 

風暴過後 生技股還能買嗎?

基亞暴跌,讓投資人狠狠遭受一次震撼教育。

未來生技股該怎麼買?台灣「生技創投天后」羅敏菁提醒,認真、紮實地做功課,就是防地雷股之道。

口述.羅敏菁 整理.林宏文編按:基亞連十二支跌停,導致生技新藥股全部一起跳水。《今週刊》特別專訪台灣工銀資深協理羅敏菁,她在生技新藥研究、營運及投資經驗長達二十餘年,針對社會大眾對於新藥產業的發展,以及投資人對生技新藥股應具備哪些操作思惟,提出專業見解。以下是專訪紀要:我個人認為,從這次「基亞事件」中,可以為台灣生技股的投資,帶來三個啟示。

制度面的啟示:

因個案提高門檻,恐變成緊箍咒首先是制度面,觀察美國對於新藥股的上市,主要考量的是團隊、技術及市場大小,另外也要取得主辦券商同意支持承銷,這是新藥掛牌的基本門檻。

至於有些人說,是否一定要求新藥取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臨床實驗核可,才能掛牌,這倒是不一定,例如近來許多新股掛牌上市的罕見疾病新藥研發公司,也都還沒進入臨床實驗階段。

近來市場上有不少聲音提出,在基亞事件後,台灣應該重新檢討新藥股的上市流程,必須更加嚴格把關。但我認為,近兩年台灣對新藥的掛牌流程,從工業局推薦到櫃買中心審查,都已做得相當專業,對相關風險的提醒,也都要求公司須註明在公開說明書上。

其實,基亞只是一件個案,不要因為這次事件,讓大家對新藥產業發展失去信心,更不要因此增加各種管制方法,變成產業發展的緊箍咒,這絕對不是好事。

風險的啟示:

成效、 市場規模都可上網查證其次,投資人自己也應該檢討,像生技股這種高門檻的產業,必須做更多、更紮實的功課,否則不該輕易投資。

像拜耳藥廠旗下與蕾莎瓦系出同門的肝癌新藥STORM,在今年三月宣佈失敗,當時大家就相信基亞的PI-88會變成「唯一」治療早期肝癌的藥,但投資人只要去Google搜尋一下,就可以知道這種說法完全錯誤。

此外,這顆藥在歐美被列入「孤兒藥」,也就是病人少於二十萬人,大家只要把藥價乘上病人數目,就可以得知市場規模,顯然也沒有市場傳的那麼大。

所以,投資人只要認真找資料,做一些查證,很多事實都擺在眼前。但在市場一片熱潮下,投資人似乎完全失去風險意識,只選擇性相信某些資訊,當然套牢就難以避免了。

另外,最近市場上有人常說,新藥只要能進到三期臨床,就可以有十億美元的市值,這種說法也不太正確。新藥的價值要先看有沒有效,可以賣到哪些區域,以及市場規模,當公佈成績是真的有效時,股價才應該反映,若是沒成效,當然就不應該漲。

與兩年前比起來,我覺得不管是投資人、媒體、分析師等,大家都在努力學習生技新藥的知識,陸續也可以看到些許進步,但我覺得努力空間還很大,大家都要一起進步。

尤其是投資人,不要拿自己的錢開玩笑,畢竟投資人要對自己的決策負責;而投資人越聰明,不老實的公司想要矇混過關的機率就會越低,市場自然會朝更健康的方向邁進。

產業教育的啟示:

經歷學習陣痛,競爭力更強我覺得,新藥確實是一個不容易理解的行業,即使是像台灣工銀這種專業的創投,也一直在學習之中。

例如,最近蕾莎瓦在復發性乳癌的臨床實驗也宣告失敗了,我們就要對這件事進行深入分析,原因很可能是這個藥已經出來很久了,藥物的作用機轉受到破壞,所以很多病毒已產生抗藥性,當然會無效。

癌細胞不斷在進化,更強的癌細胞也不斷在出現,因此,創投的使命,就是要更努力去選擇投資更新的藥,才能夠創造更好的研發成效。如今,我們在台灣也看到很多企業在做很先進的新藥研發,這些就是台灣的機會。

此外,對於國外許多新藥公司各種資訊的理解,也是我們很重要的工作,像臨床實驗的設計就是一門大學問,這些都需要投資人做功課。

媒體也可以從產業教育著手,我發現中國有很多網站做得不錯,對於個案的分析相當清楚透徹,資料也很豐富,這一點也值得台灣學習。

最後,我特別要提出的是「生技產業的學習曲線」,這是台灣資本市場必須共同面對的一門課,而「基亞事件」,就是其中一段很好的學習過程。

過去大家對電子業有很多學習經驗,現在對生技新藥業也要有學習曲線,對比台灣與美國生技新藥的發展,目前台灣就像一九八○年代的美國,正在努力推動產業發展的時刻,我們有創櫃板、興櫃、上櫃及上市,讓沒有營收、但技術受肯定的公司也可以走向資本市場,這是很大的進步。

但在同樣沒有營收、沒有獲利,甚至沒有產品的公司中,區別哪些是好公司、哪些公司不夠實在,台灣投資人要花費更多心力去學習,就像當年電子股也出現過作假、掏空的公司一樣。

台灣應該好好珍惜這難得的產業發展契機,讓生技新藥成為未來台灣強大的競爭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發生的很多事,就視為是在這場過程中的教材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10

生技飆股基亞炒股實錄

2014-08-18  TCW
 
 

 

七月二十八日到八月中旬短短不到三週,台灣生技股歷經了一場黑色風暴。基亞生技苦嘗超過十二根跌停板、股價腰斬,連累上市櫃加興櫃生技股市值,蒸發超過千億元。這是台灣投資人首度經歷生技「本夢比」破滅的震撼,背後更扯出公司派、媒體和主力,一團糾葛不清的爛帳。

賣壓有多大?基亞八月十二日一度爆出六千多張大量打開跌停,高達十二億元銀彈仍不敵賣單,終場鎖回跌停板,曾有幾天翻紅的生技類股,也跟著再度臉綠。

始作俑者的基亞,是上半年生技股指標,股票掛牌近三年來,只有一年獲利,去年營收不到億元,卻因開發一顆肝癌術後預防復發新藥PI-88,今年股價最高曾攀上四百八十六元天價、公司市值高達六百五十六億元。

然而,PI-88第三期人體試驗的期中報告於七月二十七日揭曉,結果不如預期,必須等一年後期末報告出爐,才知有沒有過關。樂觀氣氛瞬間變色,基亞天天高掛數千張賣單無法成交,連帶也拖累整個生技股族群,包括美時、台微體、合一等個股,都重挫超過兩成。

為什麼如此恐慌?因為,這是投資人第一次身歷其境體驗到,生技不像一般產業,再怎麼差都有一定的基本面,新藥開發萬一沒過關,價值不是一百分變成八十分,而是由一百分變為零分,一旦支撐高市值的夢醒了,股價只能瞬間崩盤。

在基亞這短短暴起又暴落的過程中,背後各種主力、公司派到媒體圈角色,也一一浮出檯面。

角色一:公司派強力做多

估其新藥市場達六百億

基亞的成立,起源於云辰電子董事長張姿玲, 她自澳洲Progen公司取得PI-88的開發與市場授權,並找來自己的哥哥、慈濟大學醫學系主任張世忠接掌公司。

云辰的股價曾有一段歷史:二○○○年時,云辰股價憑著電子安全監控題材飆到一百九十三元,之後卻重摔,有長達十年在十元票面附近遊走。當年云辰的走勢一度引來檢調關注,張姿玲與夫婿黃子亮被依涉嫌違反內線交易移送法辦,之後雖獲不起訴處分,但已給外界留下不佳印象。

基亞董事長張世忠本人,則有著慈濟與醫生的雙重加持,不但形象好、政商關係也頗佳,曾找來國民黨前副主席江丙坤出任公司董事長,當澳洲母廠Progen因PI-88人體試驗病患人數不足,而決定放棄開發,他請來台灣肝癌權威的中研院院士、台大教授陳培哲主持研究,把這個藥從被放棄邊緣拯救回來。

張世忠對自家新藥有信心,法說會上談的往往不是營收、獲利,而是藉由新藥開發濟世救人的理想,因而被法人冠上佈道大會的封號。對外界各種市場規模估計,則大多選擇笑而不辯駁。

到底PI-88市場有多大? 根據台灣研究機構與券商估計,PI-88市場規模高達三百億元到六百億元。

不過,生技業界人士分析,PI-88目前的適應症僅針對早期肝癌患者,且只用於手術後預防復發,不適用末期肝癌、也並非直接用於治療肝癌。而且肝癌在歐美較不常見, 以至於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 都把PI-88歸類為罕見疾病的孤兒藥,市場主要在亞洲黃種人地區。

以台灣為例,肝癌被確診時往往有七成已是末期,肝癌手術案例也未如外界想像般多,據統計,台灣健保給付初次肝癌手術,二○○三年到一○年累計不到一萬四千例,平均一年不到兩千人。

理想中的中國市場雖龐大,但中國地區能在癌症早期發現、有財力接受手術與購買新藥的病患,基亞能搶佔其中多少市場,都是未知數。

在這些侷限下,目前坊間的預估,恐怕都太過樂觀。公司負責人對自家產品深具信心,本就無可厚非。但,為何有一大群投資人也願意跟著一面倒看好?

角色二:主力出沒助漲兩波漲勢,股價直攻四百元

基亞大股東除了云辰外,旗下擁有大慶證券的大慶建設,也是基亞原始股東。

股市聞人賈文中在基亞掛牌前後,就透過關係深厚的鼎富證券大量買超,當時他對外大方承認持有股票,指出自己就是要長期投資基亞;人稱「海哥」的知名大戶林滄海,也曾在搶進台微體之前,與友人一起投資過基亞。

這批有實力的金主不約而同看上基亞,與生技新藥股的兩大特性有關:其一,消息面常處於真空,在新藥過關一翻兩瞪眼之前,短期內沒有營收、獲利可供檢驗,若加上公司派愛放利多,本夢比無限寬廣;其二,股本小、容易鎖籌碼,而且許多新藥股尚無獲利,也就沒有融資券,少了空單對作,更容易拉抬股價。

基亞上市以來有兩波漲勢,走勢與當年的云辰頗為相似,第一波在二○一二年九月,半年內股價從近七十元漲破兩百元。盤整一年後,今年三月再度發動強烈攻勢,股價在三個多月內上攻四百元。市場紛紛揣測,這波漲勢的背後主導人,是與云辰關係密切的謝姓主力與蘇姓外圍股東,還有人繪聲繪影,是海哥回來投資基亞了。

角色三:投資媒體拉抬報導看好股價挑戰大立光

媒體的密集報導,也是基亞股價熱騰騰的主因。《萬寶週刊》被點名是這波讓基亞站上高峰的重要推手之一,在兩年前基亞股價不到百元時,喊出看好基亞站上三百,今年四月更在報導中看旺股價,將會「坐三望四拼五遙望千元」。

二○○○年時,該週刊也曾多次看好云辰,現在又看好基亞,面對市場質疑,《萬寶週刊》社長朱成志強調:「我在看好的是台灣之光!」他表示,自己從二○一一年時注意到基亞,去年在台大聽過張世忠演講,「我只跟他見過兩次面,」他不認為,公司派有炒作行為。

此外,檯面上主要的投資雜誌、第四台老師們,也都不時叫進基亞。而在PI-88期中報告即將揭曉的前夕,媒體表現頗值得玩味。

七月二十四日盤中,主流財經報紙記者收到一則消息,稱美國生技大廠Biogen要用一百億美元收購基亞。

換算此事若成真,基亞股價將上看兩千元,直接挑戰大立光。

當天基亞股價亮燈漲停。

隔天該消息見報後,卻爆出四千多張大量下殺。這則消息後來被證實是謠傳,但仍不免讓人懷疑:大戶們是否藉著放消息而乘機出貨?

基亞股價在各種勢力推動下層層墊高,然而期中報告戳破了這個樂觀預期,市場恐慌來得又急又快,也掀起金主圈的連鎖砍單反應。

市場人士分析,由於基亞是這波生技指標表,作手們除了基亞,也佈局了其他生技新藥股。新藥公司大多無融資券,一些習慣用高槓桿投資的作手,便透過丙種金主(編按:股市合法融資管道以外的資金來源)借款投資。

基亞這波十多天低量鎖死跌停,金主想砍擔保股票確保本金也賣不出去,只好從中裕、美時等主力著墨的個股套現,延伸出多殺多的慘烈走勢,才會使生技股一起崩跌。

而主管機關此時跳進來攪和,讓情勢更為緊張。鑑於基亞多日價量異常,櫃買中心除了強制基亞每二十分鐘只能撮合買賣盤一次,更罕見對沒有融資券的個股祭出預收款券處分,想買股必須先繳足買股金額,使得基亞更難打開跌停。

解套:金主指望大股東傳民間版借券,鎖住跌停

為了自救,投資圈甚至出現「民間版借券」現象。據某位不具名的股市圈內人向本刊記者透露,基亞受災戶找持股大戶遊說,暫時不要出脫股票,並以高達一○ % 利息借股票「鎖住」,避免大戶將股票賣出,以縮減盤面的跌停賣單。

八月七日賣單還有一萬多張,果然父親節當天就減為九千多張,再後一個交易日減為六千多張,營造出賣壓縮減的氣氛。被傳是今年這波基亞墊丙金主的賈文中則透過友人表示,跟這波炒作的主力不熟,否認自己參與。

他反而扮演起分析師解說,這次風波顯然是股價拉高後,一些已經獲利了結的內外圍作手,沒人願意出手打開跌停,要如何收場,得看公司派的態度。

夢碎:拖垮生技股公司聲譽損,投資人卻步

事實上,公司顯然聽到投資人們救股價的呼籲。照規定,三億元以下轉投資不須公告,但基亞大動作宣佈,聯電旗下投資公司注資一億二千萬元到基亞旗下疫苗廠,儼然想藉消息挽救崩跌走勢。

但,被問到為何投資基亞子公司,聯電財務長劉啟東表示,對迅捷投資持股不到五○%,對該公司並無控制權,是該公司本身的投資規畫,與聯電無關。

只是,科技大廠雪中送炭顯然仍不夠打開跌停,被套牢的投資人,最關心的是:到底何時才能止跌?與基亞命運緊緊相繫的澳洲Progen公司, 在PI-88期中報告揭露後,股價已由澳幣一.二元崩跌到○.二元,只剩下原來的六分之一。

但台灣投資界似乎沒那麼悲觀,目前主流的看法認為,云辰已經打開跌停、甚至拉出漲停走勢,「媽媽」解套,「孩子」基亞的解套日也就不遠了。

基亞去年辦理現金增資,包括云辰、大慶建設等大股東的認購價為一百五十元,市場預期,一百六十元附近應可止血。但當云辰再度在跌停板躺平,是否能止得住,沒人說得準。基亞這次重跌,許多生技公司不僅在股價上同遭波及,甚至也擔憂聲譽受到影響。一位新藥公司的董事長直言,基亞事件對生技產業的傷害很大,「會讓大家以為台灣人沒有能力做新藥,」並認為生技股炒作本夢比是很不應該的行為,「不能只有一分就講到十分,還沒做到的事情不要講。」他坦承,會害怕自己公司被「金主」看上。

這次基亞的暴起暴落,或許也讓人們對生技界的投資環境,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延伸閱讀】股價漲近20 倍,飆破400元,不到3週就砍半—基亞近年股價大事紀

●2011年11月23日》掛牌掛牌造夢股票掛牌上櫃,公司宣稱新藥最快2014 年於台、韓上市

●2012年1月30日臨床新進度,股價再漲PI-88 獲准在中國進行第三期臨床,獲投資圈青睞成為飆股

●2012年4月11日》出貨點1:成交量4973張可搭直通車,卻利多不漲PI-88 獲美國FDA 認定為孤兒藥,反遭出貨爆量下殺,5 個月後才起漲

●2012年9月18日新血進場,主力做多新藥股智擎掛牌,基亞獲主力拉抬,掀比價效應

●2014年3月11日對手敗北,股價創新高拜耳肝癌新藥臨床失敗,股價大漲,一路漲破400大關

●2014年7月24日》出貨點2:隔日爆量4674張傳假利多,隔日爆單市場傳出美國Biogen 欲以100億美元收購基亞

●2014年8月12日股價腰斬,拖垮生技股期中報告未過關,自7/28 開始,至8/12 止,連累生技股,市值蒸發超過千億元

整理:蔡靚萱、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90

基亞事件周年 腰斬 的兆元產業風雲再起 生技業大 體檢


2015-08-24  TWM

誰是 潛力股?

受基亞事件衝擊,國內生技股過去一年市況低迷,與美國的火熱氣氛形成對比。不過,不讓第一波生技創業專美於前,已掛牌的九家、即將上市櫃的兩家業者,不論新藥與醫材,第二波生技創業潮,將有機會讓產業再創高峰。

撰文•周岐原、林宏文

研究員•張佳婷

早在主計總處將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下修至一.五六%之前,有一個產業,已經整整領先景氣、低迷一年。它,就是生技產業。

曾經,台灣生技產業是政府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在資本市場是一大群企業、總市值上看新台幣兆元的火熱生意。舉例來說,二○一二年全年,興櫃市場成交量最大的前十名,就有七檔生技股,興櫃向來是資本市場的預備軍,顯見這個族群受資金青睞的程度。

但自從去年七月,眾所期待的基亞新藥PI-88期中分析結果不如預期,引發恐慌殺出,原本業界期待的兆元產業,頓時「消風」了一半。究竟當前市況,比以往差了多少?

台灣︾受基亞衝擊

恐慌殺出 類股市值蒸發逾二千億數字會說話,去年生技股整體市值,一度高達九千多億元,眼看將繼半導體、IC設計和面板等,成為國內資本市場又一個兆元產業;然而, 基亞事件令投資人信心盡失,從研發各種藥物,到生產各式醫療器材,幾乎每一家業者,一年來股價都承受沉重賣壓。

在基亞事件爆發前,類股市值前二十大公司,總計超過五七○○億元,在短短一年後,蒸發超過二千億元。若以成交值而言,生技股從全盛時期占台股整體的八%, 減少至二%,也凸顯市況嚴重低迷的現實。短短一年,曾經聲勢浩大、有機會征戰國際的明星產業,忽然轉為在寒風中哆嗦,前後落差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這些市值最高、理應是資金停泊首選的生技業個股,過去一年多來,竟然只有四檔市值增加,其餘市值全數下降。包括神隆、智擎、精華光、美時等公司,市值減幅幾乎都在五成上下,身處風暴核心的基亞,以及另一家已取得美、日、台等國藥證的寶齡富錦,市值更雙雙銳減七成。

「生技股和過去傳統價值思考不同,比較不像是可以量化產銷過程的製造業,如果業者虧損連年,一定會被市場強力挑戰。」凱基投顧研究部副總經理呂奕達觀察。

生技業的高門檻障礙,不僅讓一般散戶畏懼,即使是專業的創投資金,也不見得想投資風險高的生技業。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表示,很多基金經理人都說:「我們寧可等到晚期、確認可行性後再投資,貴一點也沒關係。」就是沒有意願參與早期投資。

雖然目前尚未傳出有生技業者放棄台股、打算轉投中國股市的消息,但是A股和國內股市的本益比,兩者高低相去太遠,券商私下坦言,「F股(海外企業第一上 市)應該都有在評估」。虞成全認為,未來若中國在上海開放國際板的傳言成真,對有技術、但缺乏資金與通路的國內業者,將是到對岸掛牌的一大誘因。

美國︾生技業火熱

購併頻傳 NBI五年半漲五倍

正當台灣生技業籠罩在淒風苦雨,太平洋另一頭,美國的生技業,卻正在上演前所未有的榮景。囊括生技重點企業的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今年七月一度站 上四一九四點,創該指數成立二十二年來新高紀錄。不僅如此,自從一○年以來,NBI在五年半裡,上漲將近五倍,表現遠較美股其他主要指數更加強勁,也凸顯 這一次全球生技業從購併到發展新藥的火熱進展,正好與國內的緊縮氣氛形成強烈對比。

「(NBI)行情亮眼,主要原因是能見度高。」德盛安聯投信副總經理傅子平直言。他指出,去年聯準會主席葉倫曾罕見公開點名,以生技與社群網站為首的小型 股,市價估值已明顯偏高,一度引發生技股價重挫;但生技業因購併頻傳,盈餘成長動能強,一年以後,指數仍舊創下新高。

其實,美國生技產業也經歷過一番長期沉澱,才醞釀出這一輪可觀的榮景。以NBI指數為例,○五至○九年間,指數就幾乎在八○○至一千點上下波動,○四年默 克藥廠(Merck)發現旗下治療關節炎的藥物「偉克適」(Vioxx),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與中風風險倍增,將該藥物停售、下架,後來甚至付出四十八.五 億美元的天價賠償,與病人達成和解。

此事件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新藥規格更加要求。「對業者來說,影響程度之大,就好像學生段考一下子要多考三科。」傅子平形容。

美國政府緊縮新藥規範,影響深遠,以致後來兩、三年,許多藥廠的產品來不及調整、跟上新的標準,實驗結果全都被打回票。就在產業面臨升級考驗時,又遭逢金融海嘯,生技業無法取得充裕資金,市況跌落谷底。這和當前台灣的市場氛圍,有異曲同工之妙。

台灣可複製美國經驗

小藥廠可靠一顆藥 讓股價大漲這五年,美國各藥廠一方面比氣長,努力撐過金融海嘯;二方面還得蹲馬步練功、反覆與官方溝通實驗結果,結果是帶來新的成長動力。

以創立二十四年、總市值已超過六百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九二兆元)的雷傑納隆藥廠(Regeneron)為例,該公司推出的黃斑部病變藥物采視明 (Eylea),經過八年時間,終於敲定以拜耳為合作夥伴,並取得FDA認證、正式上市銷售。由於采視明銷售極為出色,雷傑納隆藥廠股價也連番大漲,○九 年底以來,股價從十八.二八美元,上漲至今年最高五七六.三美元,漲幅竟達到三十倍之多!

雷傑納隆就靠一顆新藥,在市場聲名大噪、股價暴漲,對國內生技業者來說,具有高度示範意義,只要前期研究精選適當市場,公司規模再小,也能靠關鍵藥物,讓公司營運如虎添翼。「台灣業者很有機會挑戰全球市場。」呂奕達指出。

利多一:孤兒藥

美國鼓勵開發 適合國內小藥廠「孤兒藥可能是台灣業者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台灣工銀前資深協理羅敏菁分析,孤兒藥因為屬於罕見疾病用藥,臨床實驗人數較一般藥物少,也 較容易對其他藥廠授權;此外,美國政府為激勵藥廠開發孤兒藥,規定上市後可享有七年美國市場獨占權,形同專賣,適合規模較小的台灣藥廠,集中精力進行研 發。

「現在有不少業者,正依循美國標準進行實驗,其中有幾家相當具有潛力。」羅敏菁樂觀指出,相較於前一波生技創業潮,領導人多半為海外歸國人士,而即將再次 湧現的生技創業潮,則多半有民間企業支持,而且因為政府介入不深,研究人才與領域都更多元化,可望出現百花齊放的盛況。

其實,對台灣而言,生技產業如果度過這次因資本市場而起的風波,可望發展得更加穩健,甚至成為台灣最具戰略價值的產業之一。意義在於,全球生技產業多半各 走各的路,各國研究重點不一,例如韓國發展生技產業,仍以三星、LG兩大集團作為領頭羊;台灣則是各自努力,還沒有出現足以領導同業的重量級廠商。也正因 為各國擁有不同主流市場,台灣的生技業者,不至於會遭遇「紅色供應鏈」的問題,挑戰反而在於能否做出具本土特色、又能打入全球市場的產品。

「雖然過去一年來台灣生技股劇烈修正,但我已看到國內第二波生技創業潮出現,而且將遠比第一波要精采。」生技新藥股王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認為,不論新藥或醫材,都有許多好公司陸續成立,十年後,生技業創造兆元產值不會是夢想。

確實,如果細究九○年代蓬勃發展的電子業,關鍵就在於不斷有人才、資金投入新創企業,如今生技業前仆後繼的創業潮,將是產業得以成長與繁榮的關鍵。

利多二:人才多

第二波創業潮 質量都不遜於首波在第二波創業潮中,創業的人才與品質都不下於第一波,例如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加持的醣基、哈佛大學精神科權威蔡果荃創辦的心悅、學名藥四大 天王之一的趙宇天創辦的泰福生技、生技天后許照惠成立的潤惠、已三度募得國際資金的喜康生技,還有由安成藥業董事長陳志明轉投資的安成生技及新源生技等, 這些都是新藥領域備受矚目的新案。此外,在醫材領域也有張有德成立的益安等,在這些海內外權威專家的投入下,讓台灣生技產業得以開枝散葉,衍生創造更大產 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波創業潮中,第一波企業也不寂寞,而且角色更吃重。以近來好消息不斷的安成藥業來說,近幾年不斷衍生創業,包括延攬愛力根 (Allergan)資深副總湯丹霞,共同創立新源生技並擔任董事長,另外也邀請老將沈志隆擔任新源生技總經理;至於在安成藥業部分,則力邀全球第一大學 名藥廠Teva美洲區副總裁陳貞如擔任總經理等,這些布局,都讓陳志明董事長率領的安成藥業集團,影響力愈來愈大。

利多三:銀彈足

資本市場追捧

仍須靠購併做大

此外,資金也是引爆第二波創業潮的重要原因。事實上,雖然說台灣生技業指數一年來表現不佳,但資本市場對生技股的熱絡程度,卻也是全世界少見,當然也引發 更多國內外資金投入生技業,尤其是專業的生技基金,從國內的鑽石生技、潤泰集團旗下的資金,到眾多國際私募基金頻頻拜訪國內生技業者,也讓第二波創業的規 模與品質都有同步的提升。

其實,在第一波創業的生技企業中,確實有機會衍生出幾家國際大廠,但若只靠自己的有機成長恐怕不容易,跨國購併將是產業做大、做強不可或缺的要素。

事實上,對比美國生技指數NBI之所以持續走高,不斷發動跨國購併案,讓企業強強聯手的動作,絕對是指數創新高的關鍵;對比台灣的生技業至今跨國收購仍然很少,只有島內的拉抬與炒作,指數當然是震盪劇烈,難以與國際市場掛鉤。

其實,在台灣生技業尚未跨足海外購併,國內老牌製藥公司美時早已成為國際私募基金購併標的。前年底,國際藥廠艾威群(Alvogen)集團就已入股美時, 之後便進行一連串的合併收購,其中還將兩家韓國子公司併入,原因就是台灣生技股的本益比(或本夢比)較韓國高,國際藥廠看到台灣資本市場這個大好商機,當 然不會放過賺錢的機會。未來台灣資本市場若能持續維持熱絡的高人氣,台灣企業當然就有向外擴張購併的基礎與本錢。

利多四:老年化

中、印龐大人口 是可觀需求來源一位生技業董事長就說,台灣電子業過去雖然成功,但如今愈來愈辛苦,可以歸納出兩點:一是電子業很喜歡把部門切割出來掛牌,再賺一次股票 錢,對金錢遊戲的興趣比經營產業更高;其次,很少企業有能力向外擴展或購併,最後公司愈做愈小,競爭力愈來愈差。如今生技業已進入關鍵時刻,這兩點生技業 都應引以為鑑。

不過,不管資本市場如何變化,老年化的全球趨勢,讓全球對生技醫藥的需求不斷攀高。「當所得增加一倍,你不會多吃一倍食物,但很可能願意多花一倍以上的醫療費用。」台經院生技中心主任孫智麗也是對國內生技產業前景樂觀期待的一員。

孫智麗分析,生技及醫療產業除了聚焦現有的歐美市場,中國與印度龐大人口,也是相當可觀的需求來源。例如中國可能在一八年,就成為全球第一大藥品市場; 「超過二十億人的醫療需求,正在快速成長。」回顧過去數十年來的發展軌跡,孫智麗認為:「股價或許會泡沫化,但產業本身的需求不會。」因此等到產業調整完 成,下一輪台灣生技股的發展,勢必更精采。

購併、研發新藥不斷 美生技前景大好!

── NBI 5大熱門飆股

公司名稱 市值

(億美元) 2010年以來漲幅(%) 近年營運重點Regeneron 609 3052 堅持多年成功的黃斑部病變藥物「Eylea」熱賣,因此連續3年被《科學》雜誌評選為全球生醫業最佳雇主,帶動市值暴增Alexion 433 739 以研發孤兒藥為主的藥廠,主要產品包括風溼免疫用藥與心肺急性發炎用藥,股價較10年前上漲近30倍Biogen 743 506 今年獲利預測雖降低,但阿滋海默症藥物「Biibo37」仍被市場視為最有希望成功的產品。

Gilead 1709 442 研發出治癒C型肝炎的「Sovaldi」與「Harvoni」兩款藥物,使得股價大漲,但也因藥價極高飽受爭議Celgene 1037 364 癌症與免疫疾病藥物大廠,今年7月14日宣布購併免疫疾病藥廠Receptos,金額達72億美元資料來源:Nasdaq、Google finance

無限可能的新藥公司

如今市值逾600億美元的Regeneron,靠一款明星商品暴起,充分顯示新藥公司難以預期成敗的特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