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從業高管對珠寶行業最深度剖析(第一集) 一生一股百元三泰
http://xueqiu.com/7342316942/30149256
作者為新浪浙江財經自媒體簽約撰稿人,首發新浪浙江財經,轉載須註明出處
半個月前我對一篇點評潮宏碁周大福的珠寶行業報告提出質疑,當時答應過下個月寫一份「有含金量,有深度,有乾貨」的草根調研文章的,這段時間抽空寫了個開頭,我預計描述完我心中對這個行業的所有看法,需要10-12篇,今天先奉獻第一篇,不提三泰電子,不提速遞易,只是上次誇下了海口,這幾天原來的作者催我拿出真本事寫文章出來,那我就談談我這份從事了15年的本職工作。本貼不要諮詢任何三泰電子速遞易的事情,只回覆關於珠寶零售行業的詢問。
本人從2000年進入珠寶零售管理行業,供職於國內知名品牌旗下,從最基本的素K金櫃檯銷售員一直做到了大區經理兼全國營銷總監。親身用15年時間經歷了這個行業的起航-鼎盛-低迷-衰敗過程,是的,你沒有看錯,是「中國珠寶零售行業的衰敗」。並不是泛指整個珠寶行業,也不包括國外的珠寶行業,珠寶首飾這個行業存在的和人類歷史幾乎一樣久遠,不可能消失掉。
查看原圖我個人對珠寶行業的大趨勢概括是:
百業全興它後興,百業欲衰它先衰。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社會上的各種行業都很興旺了,人們錢包鼓鼓的,已經滿足了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以後,才會開始購買珠寶首飾滿足自己變美、區分社會階層等要求,珠寶行業才會真正興旺;同樣的,當其他行業剛開始出現衰敗的苗頭時,珠寶行業一定是第一個先低迷的,因為首飾這東西不能吃不能穿,人們預算吃緊,第一個先砍掉首飾的消費。這個規律在歐美,日本和香港台灣都是經過經濟週期的多次驗證的,屢試不爽,現在輪到咱們中國了。
中國人對珠寶首飾的消費主要分為三大類:婚嫁!自我獎勵自我標榜!投資!其他零零碎碎的消費原因就不說了。
先說最大頭的:婚嫁消費!中國人以前是從來也不購買鑽石的,因為根本就沒這個消費潮流存在!中國人結婚就是黃金!黃金!黃金!然後婆婆從手腕上擼下一個翡翠鐲子,孩子滿月後送幾個純銀的長命鎖。這輩子基本上就和首飾沒有交集了。後來外國電影開始進入中國,我記得是一個什麼「月亮公主」電影,讓國人逐漸開始購買紅藍寶石,96-98年紅藍寶熱火了一段時間,然後迅速消沉。黃金一直雄霸國內首飾市場。
自從20多年前,戴比爾斯DTC集團,開始全面進入中國,專為中國人推出的廣告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一炮打響,中國年輕人結婚,都要買一個鑽戒才算是有面子!別管上面鑽石像小米一樣大,(我說的是真的小黃米,不是手機)一定要是鑽石戒指,才算是完整的結婚儀式!不得不感嘆外國人引導我們落後國家的消費趨勢,實在是太成功啊,從鴉片到煤油燈,從鑽石到婚紗照,從蘋果手機到寶馬汽車,從變形金剛到西服牛仔褲……哎,又跑題了。
查看原圖中國的珠寶老闆們,開始遲遲疑疑,猶猶豫豫的減少黃金的櫃檯數,先放半米鑽石,後來變成一米鑽石……直到2010年前,絕大部分珠寶商都基本捨棄了黃金品種,全力營銷鑽石類,尤其是結婚鑽石品種,從當初的只購買一個女士鑽戒,發展為「男戒+女戒」,又發展為「女戒+男女情侶對戒」結婚三戒,鑽石項鏈、耳環、耳釘、吊墜、手鏈、手鐲、腳鏈、腰鏈、男士皮帶扣、奢侈手機鑲鑽、牙齒鑲鑽、私密處鑲鑽都有了……同樣的,鑽石鑲嵌類首飾的毛利率和淨利率,也一直保持了多年的好日子,從2000-2010年,我稱之為:珠寶行業的黃金十年!
在這個黃金十年,珠寶行業快速而又穩定的膨脹,香港本土的珠寶品牌開始逐步進軍內地,大家耳熟能詳的幾個牌子:周大福,謝瑞麟,周生生,六福,都是因為分到了內地市場的餡餅迅速壯大!還有一些下手比較晚的:金至尊,瑪貝爾MaBelle珠寶,鎮金店,景福珠寶等,基本上都很難再打開局面,尤其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景福珠寶,這個牌子當年在香港的知名度一直不錯,產品的設計和做工毫不遜色!周大福他們紛紛進軍內地,景福老闆竟然完全漠視內地市場,沒有任何拓展,滿足於香港的一畝三分地,直到前幾年開始著急,想要重新殺進內地,卻完全毫無立足之地!令人惋惜!
香港歌星有四大天王,珠寶的四大天王就是:周大福,周生生,六福,謝瑞麟,這個排名絕對分先後!
先簡單說說珠寶四大天王的現狀:
查看原圖周大福進入很早,現在最牛逼!行業內的航空母艦,不僅是珠寶,地產,酒店,名表,豪車,高爾夫,金融,政治都是風生水起,無人可以匹敵!剛剛香港高調高溢價上市!
查看原圖周生生略顯低調,卻也站穩腳跟,在珠寶業務上成為僅此周大福的巡洋艦!
查看原圖六福一直走走停停,發展緩慢,定位模糊,六福集團一直把娛樂業作為大方向,珠寶的直營和加盟一直左右手互博,不過這幾年也算是有一片天地。
查看原圖謝瑞麟,這個香港珠寶中最早進軍內地的(比周大福早),第一個在1987年港股上市的,第一個全力佈局鑽石產品的,第一個推出情侶對戒的,第一個試用貴賓卡營銷的,第一個……現如今已經在中國鑽石鑲嵌品類市場,做到了消費者心中最有高度的品牌之一,但是,謝瑞麟的發展伴隨著創業者「謝瑞麟本人」(第一代老闆姓謝,名瑞麟)的人生大起大落,以及謝瑞麟和兒子謝達峰的大權交替風波(其實掌權謝瑞麟主席的卻是謝達峰老婆),個中詳情,容我慢慢道來。
在這十幾年內,大陸也誕生了一批「區域性珠寶品牌」,我稱之為「地頭蛇珠寶」,都是在當地從一個小店做起,在一個基本沒有充分競爭的環境下,逐步壯大的過程,比如很多人知道的:潮宏碁珠寶(廣東潮汕),明牌珠寶(浙江紹興),老鳳祥珠寶(老上海人最愛),金伯利珠寶(河南地區),通靈珠寶(南京地區,已經過會即將上市)還有溫總理夫人:張.-培.-莉女士創立的戴夢得珠寶(張.-培.-莉國第一批地質勘探工作者,溫總理上任後,張.-培.-莉為了避嫌就將戴夢得珠寶轉讓他人,她的名字竟然是敏感詞??),
浙江人更熟悉的是:紹興明牌珠寶,杭州萬隆珠寶(現更名曼卡龍珠寶,還沒過會等待上市,三泰電子的大管家天圖集團已經投資6200多萬,牛逼的浙商創投也投了幾千萬)等等,
地頭蛇珠寶統一的特徵是:在家是條龍,出來變成蟲。只要向外擴張,遇到當地的地頭蛇珠寶,基本都很難快速壯大,這個原因,我也會在後面詳細談起。
全世界所有的奢侈品行業,珠寶,豪車,香水,皮包,紅酒等,其實都是「家族史企業」,相對低技術含量的工藝和發家模式,都使得這個行業比較封閉,談不上固步自封,但是管理發展相對緩慢,一旦遇到行業的巨大轉型,家族式企業,家長式管理,通常就會發生「反應遲鈍,盲目樂觀,輕視新事物,被動式應對」等弊病,很多企業也許很快就就一蹶不振了。
但是,這一切在2008年開始,到了2009年是珠寶零售行業的分水嶺!珠寶零售商的好日子,基本到頭了!這一年這個行業誕生了「互聯網攪局者」!基本上成為珠寶零售行業走下坡路的最大推動者。我儘量以旁觀者的中性立場描述,使用了「推動者」這個詞,雖然我更想說的是「攪局者」,
而攪局者,瞄準的攻擊目標,恰恰就是:傳統珠寶利潤最豐厚蛋糕最大的婚嫁市場!……………第一集完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鹽湖股份(SZ000792)$ ——國內鉀肥第一股,困境反轉好企 了1111
來源: http://xueqiu.com/1576413227/33152137
一、刷選:
刷選主要是個來源,低pb、白馬股陷入困境、深跌2-3年和別人推薦。關註這個票主要是小小辛巴推薦的,他最近建倉並計劃加倉的股票;另外,曾經的白馬股大牛股,股價單邊下跌了四年了,好股等三年,現在4年了,還可以看看了;pb2倍,不算低;綜合這幾個方面來看,都是值得好好去看的一家公司。
評價:
1.曾經大白馬主要由其
稀缺資源,鉀肥的長期剛性需求和人均鉀肥最短缺的基本國情所共同決定的;從全球來看,蘇聯解體的影響銷除之後,1993~2007年全球氯化鉀的需求量出現了良好的增長態勢,年複合增速達到4%,而03年國內的經濟高速發展和糧食產量的提高,促使鉀肥行業進入一個高景氣度周期,而公司占有全國儲量的97%,占據了絕對的資源優勢,在06、07兩年股價漲了30多倍。
2.陷入困境有行業的因素,也有公司的因素。第一個是行業因素,主要是
金融危機的對價和量的雙重影響,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2009年全球氯化鉀的需求量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從2008年的5500萬噸下降至不足3000萬噸,2010年又快速恢複,但是2008~2013年全球氯化鉀的需求複合增速幾乎為0,在全球氯化鉀產能投放近1000萬噸(20%)的情況下導致氯化鉀供給過剩,價格逐步走低。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2009年氯化鉀價格急速下跌,2011和2012年氯化鉀價格有所恢複,2013年由於加鉀、烏拉爾等重要鉀肥企業產能的快速擴張以及烏拉爾脫離BPC組織,導致2013年氯化鉀價格快速下跌,2014年也一直維持在低位。第二個是公司因素,11年公司吸收了大股東鹽湖集團的化工業務,超級投資,而且一投產就巨虧,使得原本非常優良的資產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現金流大幅減少,資金鏈很緊張,這也是11年之後股價跌跌不休的重要因素之一,pb也降到了2倍以下。
二、選股:
困境反轉好企主要從好企、困境反轉、安全邊際和空間四個角度來考察。
1、好企:
1)光環:
1/行業前景:鉀肥被稱為“品種元素”,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肥料。世界鉀肥資源分布極度不平衡,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德國占據了全球鉀資源儲量的90%以上。中國需要以世界 7%的土地和0.10%的鉀肥儲量資源養活世界22%的人口,使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均鉀肥資源最短缺的國家,這樣的國情決定了對於鉀肥資源的巨大和長期需求;壟斷了世界鉀肥資源的加拿大、白俄、俄等少數公司組成了Canpotex 和BPC 兩個卡特爾,形成了對於國際鉀肥市場的控制;
2/行業地位:亞洲第七,中國第一的鉀肥生產商,擁有占全國鉀資源儲量97%的察爾汗鹽湖大部分開采權,資源優勢無以比擬,掌握稀缺資產300萬噸;
2)底蘊:
1/安全性:負債率69%,有息負債高達354億,在手現金有23億,只夠還個利息,但現金/總資產占比從原來的20%+降低到現在的不到5%,300多億的現金砸到了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上面;
2/盈利能力:毛利率高,60-80%之間,凈利率好的年份在30%+,差的也在20%+,但13年最差只有12%,主要和吸收的化工業務有關;
評價:曾經的絕對大白馬,
稀缺的資源股,但自11年收了鹽湖工業集團的大虧的爛業務,盈利能力降低,負債率提升,現金流減少,收益被大幅拖後腿,估值彈性降低;
2、困境反轉:
1)行業:
1/價格底位導致行業處於底部位置:價格已逼近成本價,擴產受阻,2009年淡水河谷、2011年必和必拓、烏拉爾的擴產收購機會都不同程度受阻或暫定,產能投放低於需求增長,利用率將有所增長,長周期的開發時間確定了行業的周期性機會;
2/未來新礦開發成本上升,利好現有生產者:在鉀礦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最優質的資源一般被最早開發,未來鉀肥擴產的成本會越來越高。
3/
全球氯化鉀庫存下降,行業出現反轉跡象:從庫存端看,北美和中國的鉀肥庫存已經處於近三年來的低位。
國聯證券提供的數據: 根據加拿大鉀肥的報告,截止到2014年3月底,全球鉀肥的庫存為880萬噸,低於2013年底的930萬噸,大幅低於2012年年底的1130萬噸。從2014Q2 加鉀和美盛的產銷數據看,2014Q2 他們的庫存進一步下降,2014Q2美盛銷售250萬噸,生產204萬噸,庫存下降了46萬噸;加鉀2014Q2銷售253萬噸,生產232萬噸,庫存下降了21萬噸。企業庫存和市場庫存的下降主要得益於今年上半年巴西、印度、北美和我國氯化鉀需求的強勁,根據統計2014H1 全球氯化鉀的消費量創歷史新高,達到3300萬噸。
加拿大鉀肥(PotashCorp of Saskatchewan)近期提高了下半年的銷售計劃,並表示今年的出口量將達到歷史新高。公司預測全球下半年鉀肥需求強勁,鉀肥市場已逐漸回暖。加鉀發言人稱,2014年全球鉀肥需求將會超過5800萬噸,是有史以來需求量最大的一年。加鉀首席財政官Wayne Brownlee與瑞士信貸銀行高管談話中透露,今年鉀肥市場形勢出現逆轉使行業向積極、樂觀的方向發展,預計2015年全球鉀肥需求將會超過5900萬噸。
國聯證券的分析:2014年7月底國際主流鉀肥供應商積極謀求漲價,在已經完成北美上漲20美元/噸的形勢下,日本接受價格上漲20美元/噸,考慮將巴西和歐洲價格分別上漲10美元/噸和10歐元/噸,同樣亞洲上漲到320美元/噸。8月12日鹽湖股份宣布價格上調50元/噸,由於各地鉀肥需求旺盛,不排除後期價格上漲可能。對於2015年合約價格,中農 、中化兩家主導的合約價格,可能會到350美元/噸。
江蘇中農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秀麟認為:目前當地下遊需求有所啟動,秋季複合肥生產正值工業氯化鉀旺季,今年年底之前,氯化鉀價格會保持上漲的趨勢,但上漲空間不能確定,供需是決定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
@飛翔飛:
北美氯化鉀本季度末(14q3)庫存量同比減少47%。再加上這次烏鉀事件,氯化鉀進入上漲周期是大概率的事件。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馮明偉:今年,前三季度國內鉀肥市場呈現出先升後跌在逐步趨穩回升的態勢,供求關系仍是影響行情的主要因素。受國際國際其他市場高價鉀肥需求旺盛、供應商漲價意願以及15年大合同談判進展等因素影響,後期海運鉀到貨量將有所下降,陸運鉀將保持較低水平,而國產鉀11月即將停產,預計後期國內市場整體供應偏緊。雖然後期國內鉀肥供應將無明顯增加,但目前單養分價格已達最低,或將有效刺激複合肥冬儲需求;加之今年我國煙草、茶樹以及果蔬等作物種植面積同比增長9.6%,硝硫基複合肥和水溶肥的熱銷激增了對硫酸鉀的需求,此種行情下,預計局部區域鉀肥小幅波動。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馮明偉:未來,中國乃至國際鉀肥供大於求的形勢必將加劇,尤其是在2017年以後,鉀肥供應的增速愈發明顯。預計5年後,全球鉀肥消費量最大的地區仍是東亞、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區,而這些地區未來產能未有明顯增加趨勢,這將加劇全球鉀肥區域供需不平衡的現狀。需要特別關註的是Uralkali與BPC的走向,若二者談判成功重新合作,將影響未來鉀肥國際市場的供應格局,壟斷局面再次加重。)
評價:庫存下降是比較明顯的反轉跡象,也要看是否是季節性因素。7年之後的事情太遠了。
2)業績反轉:
前三季度氯化鉀量增價減少,化工項目同比減虧:氯化鉀銷量增43%,價格降19%,收入增10%+;化工業務繼續虧損,但虧損減少,從去年前三季度的虧損8億到今年的虧6個億。前三季度的凈利潤降低幅度縮窄。
單季度反轉趨勢明顯:三季度公司氯化鉀、化工產品銷售情況良好,實現銷售收入 24.07 億元,同比增長 91.80%,其中
氯化鉀上半年銷量上漲15%,而前三季度銷量上漲43%,第三季度單季度銷量大幅上漲;綜合毛利率同比增加 20.19個百分點至 52.76%;期間費用率 29.17%,同比下降 2.67個百分點。單季度實現凈利潤 2.23億元,同比增加 3.09 億元,環比增長 28.99%。
評價:三季度單季度業績反轉明顯,帶動前三季度凈利潤降低幅度縮窄。
3、安全邊際:
1)pb:2倍,不能算很低,但已經跌了4年;
2)ps和pe:ps3.4,pe30X,都不是很低,不過周期股看這幾個都是沒什麽用的;
3)資產市場參考價:定增價16.29元,現在20元不到一點相對安全。
評價:現在股價還是比較便宜的,基本上是歷史最低區間,這個價格已經包含了行業不景氣,公司吸收了這個鹽湖集團這個爛業務,所以再往下走的可能性較小。(
突然根據340億的在建工程和120億的固定投資,鹽湖集團的這個業務和昔日的美盈森很相似,當時產能增長5-6倍,但訂單沒有起來,前期投資銷售管理大的不得了,攤銷也不低,當時所謂的蘋果概念股也被莫名踢掉了,跌了兩年之後,現在又大牛起來。除非青海國資委是傻子,近500億的錢砸下去,一直虧,前期如果走了彎路,確實可能影響短期業績,但戰略方向上應該不會有大的問題,所以這個現在的爛業務可能就是以後最大的兩點,鉀肥和化工業務同時企業,那可是戴維斯四擊了!想到這個,暗暗高興了一把,這個才是最大的安全邊際。)
4、空間:
1)行業因素:
1/全球新增產能受限,行業弱複蘇還是強複蘇的程度是影響股價反彈空間的最主要因素;
2/1萬噸的碳酸鋰產量現已基本達產。碳酸鋰隨著新能源車的產量爆發增長對公司的影響。在高鎂鹽湖中提鋰技術成熟後,鹽湖股份未來的想象空間不可限量。(
@飛翔飛:)
2)公司因素:還取決於化工業務的減虧程度;
3)市場面因素(市值、股本、價格):300億,盤子有點大;20元,最低價格區間;
評價:鉀肥景氣度複蘇&新能源概念(碳酸鋰)
三、選時:
烏拉爾鉀礦滲水的利好催化,現在可以少量參與一點,分檔低吸,20元、18元、16元、14元。
公司歷史:
1、04年:04年6月百萬噸級氯化鉀項目投產,總產能達到150萬噸;
2、05年:需求旺盛,價格穩中有升,收入增30%,百萬噸級項目逐步達產規模效應突出,生產成本較04年降低20%,凈利潤增75%,市占率從16%提升到18%;
3、06年:農田普遍缺鉀,進口依存度較大2/3進口,價格維持高位,收入增長63%,利潤增長57%,市占率提升到20%;
4、07年:需求旺盛,價格大幅上漲12%,收入增長20%,凈利增長22%,市占率提升到25%;在價格大幅上漲,毛利率提升的情況下,凈利增長和收入基本持平的原因主要是營業外收入增速較低;
5、08年:量減價增,糧食短缺導致糧食價格上漲,促進氯化鉀價格大漲96%,銷量下滑1/3,收入增長30%,凈利增長38%;市占率維持在25%;
6、09年:量增價大減,08年底需求轉弱,價格開始下跌,加上金融危機,09年價格急速下降,全年下跌32%,銷量大漲64%,收入上漲12%,凈利下滑9%;市占率維持在25%;
7、10年:受到08、09年鉀肥價格大起大落影響,下遊官網濃厚,價格前期低位徘徊,後期緩升,全年下滑,價格上漲後,市場逐步降溫。價格下跌10%,銷量增20%,收入增長8%,利潤下滑10%;市占率維持在25%;
8、11年:上半年需求有較大好轉,價格穩中有升,四季度市場價格小幅調整,公司未做調整,同時運力緊張影響,銷量受到一定影響;價格上漲23%,銷量下滑7%,收入增長15%,凈利增長9%;當年鹽湖股份換股吸收鹽湖集團,化工業務一直是虧損大戶,導致凈利增長跟不上收入凈利;
9、12年:11、12年價格有所恢複,需求疲弱,供給增加,市場低迷,價格前高後低,價格略增,收入增長22%,凈利增1%,凈利增速跟不上收入增速主要是制造、人工成本、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增加;鹽湖綜合利用項目在建中;
10、13年:受到國內經濟放緩,加拿大、烏拉爾產能快速擴張,及烏拉爾鉀肥公司退出BPC聯盟,價格聯盟打破,價格一路下行到九月才開始企穩,銷量增加15%,價格下滑25%,氯化鉀收入下滑12%,整體收入下滑2%,禍不單行,銷售財務費用增長30%、70%,導致凈利下58%;化工產品受到原料天氣價格上漲和產品銷售價格大幅下降影響,化工板塊虧損增加;
評價:
1.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一家公司,由於國內農田普遍缺鉀,而國內鉀肥進口依存度很高(從70%降低到50%)的國情下,鹽湖股份經歷了大起,成為07大牛股;
2.08年前氯化鉀價格平穩上漲,價格比較便宜,但08年糧食短缺導致糧食價格上漲,促進氯化鉀價格快速上漲,08年底需求轉弱&金融危機,09年大跌,11、12年價格有所恢複,但13年加拿大、烏拉爾等重要鉀肥公司產能快速擴張劑烏拉爾脫離bpc價格聯盟導致13年氯化鉀價格快速下跌,今年也維持在低位;
3.鉀礦的開發周期很長,一般新礦需要7年多,導致鉀肥產能周期較長;
4.綜合利用項目投資370億,也大了吧,一達產就大虧;
5.09年前凈利潤增速大於收入增速,09年價格下滑較大,09、10年凈利有所下滑,11年吸收鹽湖集團,多元化,收入利潤增長;13年價格下跌、化工虧損嚴重,凈利潤下滑嚴重,14年上半年價格低迷,化工沒有好轉,凈利下滑近一半;
鉀肥行業歷史:
1.縱觀近30多年鉀肥的消費情況,在大部分的時間里鉀肥的需求增長在3%左右,同時出現了兩次比較大的波動,一次是在1991年左右,主要是由於蘇聯解體導致全球鉀肥的供應結構出現了大的變化;另一次是在2008年,主要是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鉀肥的需求量大幅下降。
2.在蘇聯解體之前的1981~1988年全球氯化鉀的需求量每年保持3%左右的複合增速;蘇聯解體使得全球氯化鉀的供應結構出現了大的變化,消費量從1988年的4800萬噸下降為1993年的3300萬噸;蘇聯解體的影響銷除之後,1993~2007年全球氯化鉀的需求量出現了良好的增長態勢,年複合增速達到4%;
3.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2009年全球氯化鉀的需求量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從2008年的5500萬噸下降至不足3000萬噸,2010年又快速恢複,但是2008~2013年全球氯化鉀的需求複合增速幾乎為0,在全球氯化鉀產能投放近1000萬噸的情況下導致氯化鉀供給過剩,價格逐步走低。氯化鉀的價格在2008年之前一直處於平穩上漲的態勢,價格也比較便宜,但2008年糧食短缺導致糧食價格上漲,從而促進了氯化鉀價格的快速上漲,到2008年底,氯化鉀的需求開始轉弱,價格開始下降,再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2009年氯化鉀價格急速下跌,2011和2012年氯化鉀價格有所恢複,2013年由於加鉀、烏拉爾等重要鉀肥企業產能的快速擴張以及烏拉爾脫離BPC組織,導致2013年氯化鉀價格快速下跌,2014年也一直維持在低位。
相關股票:
$冠農股份(SH600251)$ 、
$東淩糧油(SZ000893)$ 、
$中化化肥(00297)$ 、
$加拿大鉀肥(POT)$ 、
$Agrium(AGU)$ 、美盛;
【IPO簡報】呷哺呷哺:休閒火鍋第一股,下周招股擬募資2億美元 首募錢厚-Tcoins
來源: http://xueqiu.com/8301293543/33374437
T姐曰:近日新股市場頗為熱鬧,多家公司都取在年底前上市。據經濟通報道,連鎖火鍋店呷哺呷哺將於下周二(2日)路演。呷哺呷哺籌集至少2億美元,預計下周五(5日)起招股,下月17日掛牌,保薦人為美銀美林及瑞信。T姐先為大家送上一篇呷哺呷哺的概覽文,帶您快速了解一下大陸休閑火鍋第一股。
1.公司簡介
呷哺呷哺餐飲管理公司是一家定位於快速休閑火鍋的餐飲公司。公司開創吧臺式火鍋餐飲,采取U型吧臺設計,店鋪面積小但利用率高。每家餐館面積約200-300平方米,可容納約100名顧客同時用餐。
圖示:公司的U型吧臺設計有利於空間利用

公司以北京為核心城市密集布局,並逐步將餐廳網絡擴大至河北、天津、上海、遼寧、江蘇、山東等地。目前公司共有餐館430家。
圖示:公司目前擁有430家餐館

2013年,公司在快速休閑火鍋市場獲得51.9%的市場占有率。快速休閑火鍋是中國快速休閑餐飲市場的重要部分。根據Frost & Sullivan的研究,2013年快速休閑火鍋市場規模39億元,占中國快速休閑餐廳市場的30.7%、占中國快餐市場的0.7%以及占中國餐飲行業的0.2%,預計未來五年複合增長率為25.5%
2.主營業務及盈利結構分析
2.1 業務系統
公司的業務系統包括食材采購、食材生產、物流配送和餐館運營四個部分。
圖示:公司的業務系統

(1)食材采購
公司的外購食材主要包括肉類和蔬菜,公司擁有130名食材及其他耗材供貨商,與主要供貨商已有平均三年以上的業務來往。公司總體上采取集中采購的方式,近三年集中采購的比例分別為60%、80%和90%。集中采購有利於標準化和規模經濟。
公司為保證新鮮蔬菜的供應,采取直接與多家農業合作社及簽約農戶合作的農餐對接模式。根據合作安排,公司向簽約農村合作社及農戶提供年度種植計劃,並承諾將購買計劃內種植且符合要求的全部蔬菜。公司已經與北京的八家農場及上海和沈陽的兩家農場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
(2)食材生產
公司自己研發生產的食材是湯底及調料,生產地點位於北京的中央食品加工廠,近三年該廠的產能利用率逐步提高,基本滿足公司目前餐飲網絡的需求。
湯底和調料的專有配方經過公司多年研發,並且通過嚴格保密程序保護,是公司招牌火鍋備受歡迎、眾多餐廳食品質量保持一致的優勢之源。
此外,公司在北京及上海簽約兩家第三方食品加工廠根據合同制造安排調配及包裝湯底和調料。
圖示:中央食品加工廠產能利用率逐步提高

(3)物流配送
目前公司建立一套三層物流系統:北京總部的中央配送中心、上海的區域配送中心及位於營運所在城市的三間轉運倉庫。各間物流設施的服務範圍約為400公里,連接公司食材的采購、存儲及交付。
圖示:公司物流倉儲概況

(4)餐館運營
公司通過直營的模式,以“呷哺呷哺”品牌統一經營旗下的餐館。截至2014年6月30日,公司共有421家餐館,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分別有247家、54家和35家。
2.2 收入結構
公司近三年的收入分別為9.97億元、15.08億元、18.9億元,增速為51%、25%。分區域來看,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北京,近三年貢獻的收入分別為87%、79%和74%。這主要是由於公司在北京市場進軍早、以北京為核心進行密集布局。近三年北京的店鋪數占比分別為73.7%、63.6%、61.7%。
圖示:公司的收入結構


圖示:公司的店鋪結構

2.3 成本結構
公司的成本結構中,原材料成本、員工成本和租金成本的占比較大,是影響公司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
圖示:公司的成本結構

近三年,公司食品成本占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租金成本占收入的比重控制相對好,保持在12%-13%的水平,人工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主要原因是市場上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
圖示:公司食品成本、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占收入的比重

2.4 盈利水平
近三年公司的經營利潤率逐步提升,凈利率維持在7%-8%的水平。經營利潤率的提升主要得益於北京以外市場經過深耕,盈利能力有所提高。
圖示:公司的盈利能力

圖示:各地區經營利潤率

3.股東及股權結構
公司的股東包括Ying Qi Investments、GASF和Elite Century Capital。
圖示:公司的股權結構圖

Ying Qi Investments持有公司54.4%的股權,由賀光啟先生通過Ying Qi PTC全資擁有。賀光啟是公司的創始人,在餐飲行業有超過16年的經驗。
GASF是一家新加坡註冊的私募投資基金,向亞洲(包括中國、香港、印度、新加坡及亞洲其他地區)的成長型公司進行投資及持有投資。它隸屬於General Atlantic private equity group,一家專為成長型公司提供資本及戰略支持的全球領先增長性股權公司。該基金最終由General Atlantic LLC的董事總經理管理。
Elite Century Capital是東博資本集團全資擁有的特殊目的公司。東博資本集團由一組成長型投資基金及其臺灣聯屬公司東博財務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組成。
GASF和東博資本集團是公司於2012年及2013年引入的兩名財務投資者,財務投資者的引入有助於改善公司的股權結構,加快上市步伐。
4.戰略與發行計劃
公司的戰略目標是成為快速休閑餐廳行業的最大經營商,並保持在中國火鍋連鎖店經營商的領導地位。公司募集資金的投向主要包括:在全國範圍開餐館、擴大北京物流及生產中心、在上海新建一個物流及生產中心、補充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具體的策略如下:
4.1 外延式擴張
公司計劃於2014年到2018年分別開店42家、120家、140家、165家和185家。除了在成熟的北京地區保持一定的開店速度以外,明顯擴大其他地區的開店速度。
圖示:公司未來開店計劃

圖示:公司開店的資本開支計劃

為了配合新增門店,公司也正在開發餐廳位置數據庫等後臺輔助設備:公司的專職選址小組與主要房地產開發商合作,在中國建立開設新餐廳的地址的數據庫,並維持6至12個月滾動數據。
4.2 推動同店銷售及盈利能力增長
公司主要通過提供優質或創新的菜品及套餐搭配提高顧客人均消費額。公司近三年的人均消費均呈上升趨勢,未來公司也將通過提高人均消費額已推動同店銷售,提升盈利能力。
圖示:公司顧客人均消費逐步提高

4.3 持續提升品牌形象及知名度
公司可能根據與呷哺呷哺品牌互補的不同價值理念開設火鍋店,以吸引具有不同消費需求的顧客群。
4.4 擴大北京物流及生產中心
公司預計在北京物流及生產中心的資本開支總額約為人民幣80百萬元,包括收購土地的約人民幣20百萬元及采購設備的約人民幣60百萬元。預計該物流及生產中心會在2017年之前竣工並開始試產,年產能將約為7,000噸湯底及約10,000噸調料,可以支持500家新餐廳。
4.5 在上海新建一個物流及生產中心
公司預計上海物流及生產中心的資本開支總額約為人民幣100百萬元,包括收購土地的約人民幣40百萬元及采購設備的約人民幣60百萬元。預計該物流及生產中心會在2019年之前竣工並開始試產,年產能將約為4,000噸湯底及約6,000噸調料,可以支持500家新餐廳。
萬達院線成“院線第一股”引發蝴蝶效應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1/148080.html
i黑馬:隨著上周五晚證監會的一紙公告,“院線第一股”的謎底終於揭曉。頭頂“第一股”光環的萬達院線將快速拓展市場,而“意外出局”的金逸影視則前途未蔔。業內預測,國內院線市場或將再掀上市潮。
隨著上周五晚證監會的一紙公告,“院線第一股”的謎底終於揭曉。頭頂“第一股”光環的萬達院線將快速拓展市場,而“意外出局”的金逸影視則前途未蔔。業內預測,國內院線市場或將再掀上市潮。
萬達風光背後存隱憂
據招股書顯示,萬達院線預計募集資金20億元,全部用於影院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萬達院線在全國的影院數量為150家,在全面覆蓋一線城市的同時,也在同步進軍二三四線城市。據招股書顯示,上市成功後,萬達院線計劃到2016年底建成影院260家,銀幕2300塊。在業內人士看來,院線市場很快將呈現出萬達院線一家獨大的景象。萬達院線市場份額、年度業績國內第一的地位也將進一步得到穩固。
盡管“院線第一股”現在風光無限,但其此前備受詬病的問題依然待解。一方面,萬達院線部分三四線城市的萬達影院處於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萬達院線一共有98家全資子公司和1家控股子公司,其中有15家子公司今年上半年呈現虧損。另一方面,截至今年6月30日,萬達院線已開業的150家影院中有89家租賃的是萬達商業地產的物業,占到影院經營面積的67.48%。有院線負責人透露:“萬達院線募資惠及關聯交易方的質疑一直不絕於耳,捆綁萬達商業既是優勢,也暗藏風險。”
金逸遭遇打擊業務受影響
已沖擊IPO兩年的金逸影視再次與上市失之交臂。就在金逸影視準備上會的前一天,武漢國資委在其官網發布嚴正聲明,稱金逸影視招股書中反映的武漢國資委是金逸影視團體票前五大主要客戶的消費情況嚴重失實。盡管金逸影視已於當日針對此事件做出致歉聲明,表明是其對相關信息做了簡化處理,但證監會依舊取消了對金逸影視的審核。
不過業內對其所謂的“簡化處理”也有爭議。有審計人士稱,金逸影視將國資體系內的所有消費進行合並計算、並將上述消費金額合並披露至武漢國資委名下確實不妥。中稅稅務分析師王偉卻認為,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金額是“武漢國資委以及相關國資體系內單位”合計的消費金額,屬於合並列示,因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此也引發業內對於金逸影視招股說明書真實性的質疑。中國科學院科學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之益表示,“武漢國資委”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其條件還不足以達到上市的標準。據金逸影視招股書顯示,盡管2011-2013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為3437萬元、4485萬元、4650萬元,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但凈利潤率卻逐年下滑。對比2013年萬達院線票房收入14.52%的市場占比,金逸影視僅為7.08%。
凈利潤率逐年下滑已讓金逸影視的上市路不被外界所期,而上市前一天被判下場,則為金逸影視未來的發展又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此,保利影業公共事業部總監劉建峰向記者表示,受此影響,金逸影視原本計劃通過融資來進行的項目不得不減緩或暫停進程,需要立即做出調整。後續金逸影視與其他公司談合作也多少會受到影響。
院線市場或現上市潮
萬達院線之後,還有多家院線在排隊上市或是準備沖擊IPO。今年4月18日,行業排名第二的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預先披露招股書,擬募集資金約9.69億元,其中有8.05億元將投資於影院新建及升級改造項目。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影”)也在6月16日公布招股書,擬募集46.18億元,並有11.76億元用於數字影院投資項目。
劉建峰分析,由於直接融資是最好的融資方式,且現在IPO申報剛剛恢複,各大院線公司都將向上市進發,“據了解,位列市場第四的廣東大地就有上市的計劃”。
張之益分析,資本的進入將促使其他各大院線公司加快擴張,提速自己的上市計劃。從目前態勢看,下一個上市的很有可能是中影。然而,值得註意的是,隨著各大院線相繼沖刺IPO成功以及院線的投資放大,院線盲目擴張的現象也將愈演愈烈,這或將引發行業泡沫不斷,投資風險也將相應增大。
【IPO深度解讀】亞洲純核電第一股上市首日大漲20%為哪般?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3878569
說起核電概念對於內地和香港的投資者都不陌生,
$中核科技(SZ000777)$、
$中核國際(02302)$ 、
$上海電氣(02727)$、
$東方電氣(SH600875)$ 、
$東方鋯業(SZ002167)$ 、
$沃爾核材(SZ002130)$ 等等可謂耳熟能詳,
不過真正的亞洲第一家純核電股$中廣核電力(01816)$ ,這個投資者眼中的“大眾情人”終於在今日在港掛牌。中廣核電力自11月24日公開招股以來廣受投資者熱捧,超額認購286倍,已先後引入新加坡主權基金GIC、國開行、中國信達、中國人壽、香港中電集團、高瓴資本、奧氏資本、惠理基金等18名知名基石投資者,發行價為2.78元,募集資金245.34億港元。
今日公司開盤價為3.36元,大漲23.74%。那麽中廣核究竟為何如此受熱捧?且看財說為您細細剖析!

本文目錄:
1.核能如何發電?
2.核電相比其他能源類型優勢及特點
3.我國核電行業發展情況
4.公司核心競爭力
5.公司核心資產有哪些?
6.公司財務狀況解析
7.未來展望
核能如何發電? 說起核電,可謂是讓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因為日本福島核事故、切爾諾貝利事故、美三里島核事故等雖然過去很久但仍舊讓人歷歷在目,陌生的是核電如何發電就象在黑箱子里一樣不被熟知。
其實核電主要利用的是核裂變能,學過化學的朋友可能還會隱隱約約的記得鈾這種神奇的化學元素,其基本原理就是
用鈾作核燃料在“反應堆”的設備內發生裂變而產生大量熱能,再用處於高壓下的水把熱能帶出,在蒸汽發生器內產生蒸汽,蒸汽推動汽輪機帶著發電機一起旋轉,電就源源不斷的產生出來了。
核電擁有其他能源發電不可比擬的優勢,不過行業壁壘極高
不過與此同時核能電廠會產生放射性廢料需謹慎處理、前期投資成本太大、核安全問題等使得核電運營在我國呈現了寡頭壟斷狀況,而這也使得該行業具有很高的行業壁壘。一般核電站運營都需經過如下階段:

投資時間長,前期投資成本大,更重要的是前期階段獲國家能源局批準時間具有不可預測性,在運營階段中廣核電力設計的壽命一般為40年,臺山核電站壽命為60年,中間具有穩定的現金流。
我國核電行業發展現狀
1.核電已成全球第二大發電來源,我國核電發電占比僅為2.1%仍有很大空間 正是由於核電所具備的上述優勢,才使得核電在全球蓬勃發展,成為僅次於火電的第二大發電來源:2013年全球總發電量23127太瓦時(1太瓦=1000吉瓦,1吉瓦=1000兆瓦),其中核電發電量所占比例已達11.3%(英國石油數據)。此外國際原子能數據顯示,2013年已有13個國家和地區核電發電量占比超20%,法國占比最高已達73.3%,而中國這一占比僅為2.1%,預計此占比到2020年有望提升至9%。若按燃料類型劃分的總裝機發電容量來看,我國核能占比更是僅為1.2%,未來提升空間巨大。
2.我國在建核電裝機容量排世界第一,在核電運裝機容量排第六 截至2014年6月底全球共有435臺在運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394.8吉瓦;我國在運核電機組數位20臺,在運總裝機容量為18.13吉瓦,排名全球第

截至2014年6月底我國在建的核電機組有28臺,裝機容量30.748吉瓦,排第一位,在建機組容量約占全球的41.1%。
3.我國核電行業正逐漸褪去福島核事故陰影,迎來“第二春” 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後世界各國對核電態度更為謹慎,我國更是暫停審核核電項目,並在全國開展核電領域安全系統檢查,同時對在運核電機組進行了技術安全改進。
不過今年以來卻頻頻釋放利好消息,行業拐點正在顯現,將逐步迎來“第二春”:(1)4月李克強總理表示要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重點項目建設;
(2)6月習主席則表示在在采取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緊啟動東部沿海地區新的核電項目建設;
(3)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核電項目投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核電設備研制和核電服務領域;
(4)《核電安全法》或在2016年出臺;
(5)11月19日下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再次強調了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要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這意味著未來6年我國平均每年將有6-7臺機組開工建設;
(6)近幾日發改委已正式宣布將沿海核電工作列入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包,12月末或明年1月初第一批沿海核電項目有望通過國務院審批
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
1.在中國核電三巨頭中排名第一截至2014年6月底,中國僅有三家企業擁有核電站控股權,而公司在這三家巨頭中排名第一:按在運裝機容量為11624兆瓦,所占市場份額為64.1%,權益裝機容量為7888兆瓦,所占市場份額為43.5%。
2.受政策扶持,核安全記錄優良,強大的研發能力
在這里財說特別要強調一下公司強大的研發能力,眾所周知核電站的關鍵部位在反應堆,神奇的鏈式反應過程就是在這其中完成。在說此之前財說先歷數一下核反應堆技術歷經的四代演變:從上世紀50年代的第一代到如今正在研究的第四代技術,如下圖所示:

目前世界83%的核電機組采用第二代壓水堆技術,中廣核運營的核電機組也大多采用的是壓水堆(PWR)技術,且是基於法國成熟的百萬千瓦級PWR反應堆技術,不僅如此公司在第二代技術上還進行自主研發發展了CRP1000和ACPR1000技術,擬收購的臺山核電站更是采用了先進的第三代技術,下圖詳細列示了公司采用的技術:
此次上市資產包括哪些? 中廣核電力成立於今年3月,由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對核電業務重組改制而成。
下圖是公司控股及參股的下屬公司:

圖中紅色部分是公司具有控股權的核電站資產(臺山核電完成收購後股權比例將達51%),
下表詳細的列示了公司控股及參股的主要核電站及相關信息。截至2014年6月底公司共運營管理了11臺核電機組,在運裝機總容量為11624兆瓦,權益裝機總容量為7888兆瓦,在建裝機總容量高達13346兆瓦。
公司財務狀況解析1.2014年上半年隨陽江核電站投產,營業收入同比大增19.4%至97.54億元 2014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為97.54億元,同比增長19.4%,增速較之前出現大幅提升,主要是由於核電資產整體利用率和裝機容量的提升(陽江核電站14年3月投產)導致電力銷售收入的增加。這里需要註意的是公司並沒有將寧德核電(46%股權)和紅沿河核電(45%股權)確認為收入。
從營業收入構成圖來看,電力銷售毫無疑問是其主要銷售來源,占比穩定在93%左右,而與此同時需要註意的是服務收入占比正在逐漸擴大。
按有關協議,大亞灣核電站將其凈發電量的70%出售給香港,合同期限到2034年5月止,這一比例將於2015-2018年增加至80%。

2014年上半年電力銷售為90.8億元,同比大增16.6%;凈發電量為24753吉瓦,同比大增19.3%,而這主要受益於控股裝機容量的增加。此外公司2011、2012、2013、2014上半年平均上網電價分別為0.3695、0.3661、0.3684、0.3668元/千瓦時,呈現小幅上漲。與此同時,
2013年6月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於完善核電上網電價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標桿上網電價為0.43元/千瓦時,未來還有提升空間。
2.2014年上半年毛利率52.7%,凈利率31.7%
2014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也出現大幅提升,目前已達52.7%;2014年上半年凈利潤為30.9億元,同比增長31.7%,凈利潤率高達31.7%
3.規模效應顯現,各項銷售服務成本在營收占比出現下降 2014年上半年銷售服務成本在營業收入中占比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占比為46.1%;從下圖可以看到除員工成本以外,各項銷售服務成本均有所下降,其中運營維護費下降服務最大,由2013年上半年的6.4%下降至2014年上半年的3.9%。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鈾燃料成本,目前在中國可從事天然鈾進口及貿易的公司僅有兩家:鈾業公司和原子能公司(中核集團下屬企業)。中核集團從原子能公司采購,而公司則從鈾業公司采購已從行業慣例。公司與鈾業公司訂立的核燃料采購協議期限為10年,正是因為此公司短期內並沒有受到國際鈾價大幅波動的影響。
4.隨業務擴展公司增值稅退稅收入逐年增加 2014年上半年其他收入(主要有增值稅退稅、銀行存款利息收入、政府補助等)為9.89億元,在營業收入占比大幅增長至10.1%。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增值稅退稅收入占了絕大部分比例,公司所處行業特殊享有增值稅豁免和先征後退的優惠。公司下屬企業廣東核電合營公司來自廣核投和港核投的電力銷售收入全額豁免;廣核投來自港核投的電力銷售收入全額豁免,來自廣東電網的銷售收入享全額先征後退;嶺澳、嶺東、陽江來自享增值稅退稅:自投入商業運營起第一個五年退稅比率75%,第二個5年退稅比率70%,第三個5年退稅比率為55%。
5.公司借款成本低約為6%左右,但資本負債率高達200% 公司大多借款來自於銀行借款及集團內貸款,銀行借款中近99%為抵押貸款,利息方面約七成為浮動利息(固定利息多為6.2%左右,浮動利息的實際利息穩定在5.6%左右),期限方面近七成為5年以上。此外,公司已獲批但尚未動用的銀行授信額度為422.435億元
公司共發行有85億元的應付債券,其利息基本穩定在每年4.15億元左右。其發行的應付債券有:
(1)2002年11月11日發行的40億元的由國開行擔保的5年期債券,年利率4.5%;
(2)2007年12月20日發行的20億元的由中國農業銀行擔保的15年期債券,年利率5.9%;
(3)2010年5月12日發行的25億元10年期債券,年利率4.6%。
資本支出方面過去三年雖有小幅下降,但公司預計明年資本支出將高達284.5億元。
未來展望:核電行業即將迎來拐點,在此大背景下中廣核電力先於中核集團上市拔得純核電概念頭籌,借助資本市後所得資金將增建核電機組及收購其他核電站,近年來利潤增長放緩的局面將得極大緩解,
預計未來三年內公司每年盈利將增長20%以上,此外也更有利於公司開展海外業務。中廣核電力將獲政府極大支持,按國家規劃,
未來五年內需再開工建設40臺核電機組,至少需投入6000億元,而總計市場占有率超過60%的中廣核勢必成為低競爭、高增長核電市場的最大受惠者之一。目前公司已進入收支平衡階段,並具備理想的盈利能力,投資風險明顯低於高度依賴政府補貼的其他新能源企業。
中廣核旗下的從事太陽能、風能等非核清潔能源的
$中廣核美亞(01811)$ 及從事鈾資源貿易業務的
$中廣核礦業(01164)$ 已悉數上市,加上目前中廣核電力的上市,
中廣核集團的相關上市平臺已全部署完畢,未來協同效應可期。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一下目錄鏈接: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4
主題投資、新股解讀、熱門個股剖析、投資知識補習等等一網打盡,為您開啟海外投資之路@今日話題 @港股通 @美股新手 @招財資本 @心中無股HK @陳小邪要勝正 @Conan的投資筆記 @老漁2014 @微笑的Chase@小豬愛上牛@greatsoup@數據驅動力
上財說,給您一張財富綠卡,讓您暢享財務自由!

【乾貨】粵豐環保電力:廣東民營垃圾發電第一股 首募錢厚-Tcoins
來源: http://xueqiu.com/8301293543/34149030
T姐曰:環保問題是近些年來T姐一直關心的。無論是作為生存環境還是為了健康考慮,環保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粵豐環保發行價定為2.33港元,對應市值46.6億港元,根據我們2014年的業績預測,發行價格對應公司2014年PE為29倍,從成長性以及在手項目來講,我們認為公司的合理估值為23倍。我們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公司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但公司短期估值偏高。——————————————————————————————
目錄1.核心關註
2.公司簡介
3.股東及股權架構
4.主營業務及盈利結構分析
5.政策準入及行業分析
6.戰略及資本動作分析
7.可比公司分析
8.競爭優勢與劣勢分析
9.成長及重大不確定分析
10.基礎估值
——————————————————————————————
1.核心關註
1.1 公司競爭力、盈利能力與成長來源
公司目前在手4個垃圾焚燒項目。

公司目前運營中垃圾焚燒項目為科維及中科,總裝機容量72兆瓦,處理垃圾能力為3600噸/日,老項目技改完成及新建項目投產後,將新增52.5兆瓦的權益裝機容量,是廣東省最大的民營垃圾焚燒發電企業。

2011-2013年收入分別是1.54億港元,3.87億港元,以及3.9億港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58.9%。 科偉2011年10月17日開始並入集團並表,科偉2012年收入占比的提升源於其全年度並表,科偉2014年4月暫停運行技改。公司於2014年1月1日收購了中科將彌補科偉暫停運營的收入損失。科偉的利潤貢獻顯著低於其收入貢獻度,主要因為其流化床技術高耗能,毛利率低,未來通過技改,毛利率將顯著提升。科維2012年才正式運行,2011年為試運行。
隨著公司的壯大,並購能力及垃圾焚燒發電的運營能力將更加突出,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增長點。根據公司的規劃以及我們的判斷,公司可能會收購剩余45%的湛江項目,以及並購其他項目。
1.2 所在行業未來態勢
(1)城市生活垃圾年增速由3.7%,提升到7%
2013年,收集和運輸的城市生活垃圾1.82億噸,2009年-2013年的複合增長率為3.7%,我們調高增速到7%的主要原因是城鎮化的推進。
(2)垃圾處理率由84.83%提升到90%
2012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84.83%,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十二五” 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要求,到 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90%以上;每個縣都具備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70%以上。
(3)垃圾處理優先采用焚燒發電技術,處理能力占比由27.48%升至35%
2012年底,分析三大主流垃圾處理技術,焚燒占比27.48%,衛生填埋占比69.67%,堆肥占比2.84%,從經濟性、國外垃圾處理經驗、以及國家政策傾向的角度,預計2015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48%以上,出處《“十二五” 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
(4)爐排爐技術是主流,有望在62%的總處理能力占比基礎上進一步提升
機械爐排爐是目前世界上先進的、處理量大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爐,在歐美等先進國家得到廣泛使用,由於機械爐排爐節能、環保,雖然其初始投資比流化床技術大,但是我們預計隨著環保壓力的上升以及借鑒國外的經驗,其占比依然會提升。
(5)垃圾處理費有望提升
目前國內各地垃圾處理費不等,價格區間在50元/噸-200元/噸,而對比國外美國350元/噸,阿姆斯特丹1340元/噸,我們認為垃圾處理費有提升的可能性。
1.3 重大不確定性
(1)新項目取得及整合能力
垃圾焚燒項目的取得需要當地政府的特許經營授權,公司項目運營能力以及政府的公關能力顯得非常重要,公司目前運營經驗不算太豐富,主要深耕廣東地區,未來新項目取得及新項目的運營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2)政策不確定性
目前國家對垃圾發電項目支持態度明顯,包括垃圾發電全額並網、垃圾發電電費的補貼,以及垃圾處理費補貼,國家政策的調整對公司將產生重要影響。
1.4 基礎估值
公司2014-2016年的收入分別為6.56億港元、10.8億港元、8.7億港元,複合增長率為15.19%,凈利潤分別為1.67億港元,1.72億港元,1.83億港元,複合增長率為4.39%。結合公司成長性,以及項目儲備,我們選取港股的光大國際及綠色動力作為參考目標,給予公司20倍PE的合理市場估值。
2.公司簡介公司是一家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專註於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拓展、管理及營運。截止到2014年中期,公司運營中的垃圾焚燒垃圾處理量為3600噸/日,根據歐睿報告, 是廣東省第二大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及中國第十一大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市場份額分別約13.0%及2.0%;在所有非國有企業中, 是廣東省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及中國第四大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公司目前在手4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圖示:公司主要垃圾發電項目

公司2011年10月17日收購了科偉的控制權,科偉采用流化床技術,並與2014年4月份暫停運營技改成為機械爐排爐技術,其余三個項目均采用機械爐排爐技術。公司2014年1月1日收購了中科。其垃圾處理能力及總裝機容量均大於技改前的科偉,故短期內,科偉暫停運營的收入減少會被中科抵消。公司持有湛江垃圾焚燒發電廠55%的比例,目前在建,BOT模式與BOO模式不同的是,BOT在建設期根據工程進度會確認收入,故2014年中期,湛江垃圾發電廠貢獻了部分的建設收入。
3.股東及股權結構公司股權比較集中,黎建文及李詠儀通過全權信托合計持有公司86.8%的股權。黎健文持有臻達55%的股權,李詠儀持有臻達45%的股權。
公司是典型的家族企業,大股東黎健文2003年在在其嶽父資金的支持下創立了科偉,2009年成立科維,2013年成立湛江粵豐,2014年收購中科,引入另外一個大股東李詠儀,即黎健文的堂嫂。
4.主營業務及盈利結構分析4.1 業務系統
公司主營業務通過BOO和BOT模式垃圾焚燒發電,上遊原材料是城市生活垃圾,下遊主要是當地的電網公司, 電網公司必須與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訂立並網協議並購買其電網覆蓋範圍內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全額上網電量.
圖示:核心業務流程圖

4.2 收入結構
公司收入結構主要是垃圾發電的電力銷售以及垃圾處理費為主,公司有運營經驗的主要是BOO項目以及建好的BOT項目,根據香港的會計準則,BOO項目是在項目建成後開始運營時確認收入,而BOT項目則根據工程進度確認建設收入。2014年,公司在建的BOT項目主要是湛江粵豐,故確認了少量的建設收入。未來若公司BOT項目增多,公司的收入結構有改變的可能。
圖示:電力銷售收入占比60%以上

圖示:科偉並表及科維正式運行是增長原因

2011.10.17日收購科偉的控制性權益,科偉垃圾焚燒發電廠於2011.10.17前的業務營運並不作為本集團業務的一部分入賬,由於技改,科偉垃圾焚燒發電廠自二零一四年四月起暫2014.4月起暫停營運;科維2012年正式運行,故發電效率大幅提高。中科2014.1.1被收購,業績於同日被並表。2014年中期,湛江項目取得了部分建設收入。
圖示:電費及垃圾處理費國家政策調整

4.3 盈利結構
4.3.1毛利率下降因毛利率較低的科偉收入占比提升
公司2012年毛利率下降8.1%主要是因為垃圾科偉垃圾發電廠的收入比例增加,由於科偉垃圾焚燒發電廠在技術升級前使用煤炭作為其焚燒過程的輔助燃料及需要更多人手操作導致其整體毛利率較低。

4.3.2成本端,煤炭成本占比30%,預計未來會降低
煤炭及攤銷保養成本合計占到公司總成比比例的50%左右,煤炭成本占比在30%左右,預計未來煤炭成本占比將減小,主要是因為科偉垃圾焚燒發電廠技改 以機械爐排焚燒爐替換流化床焚燒爐, 新機械爐排焚燒爐在焚燒過程中不用煤作輔助燃料。
5.行業分析5.1城市生活垃圾增速有望保持7%
生活垃圾主要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也包括餐廚垃圾、 城市汙泥等。
2013年,我國收集和運輸的城市生活垃圾1.82億噸,2009年-2013年的複合增長率為3.7%,預計城市生活垃圾的增速將達到7%,我們判斷的主要邏輯是城鎮化的推進。
5.2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目前的84.83%提升到90%
2012年,我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4.83%,2013年為86.4%,根據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十二五” 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要求到 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90%以上;每個縣都具備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70%以上。
圖示: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升到90%以上

5.3焚燒法將成為垃圾無害化處理的主流方式,處理能力占比由27.48%提升到35%
5.3.1焚燒法具有一定的優勢,國家政策傾向於用此類方法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常用的處理方法有填埋、堆肥和焚燒等。目前我國垃圾無害化處理方法主要以填埋為主,2013年占無害化處理的72.6%,其次是垃圾焚燒占比24.7%,最後是堆肥,占比2.7%。通過對比三種垃圾處理方法的特性、優劣勢以及《“十二五” 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的要求,2015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48%以上。我們的結論是垃圾焚燒處理方法未來將成為主流的垃圾無害化處理方式,占比將提升。
圖示:2013年垃圾主要處理方式

三種垃圾處理方法比較:

5.3.2日本、西歐等地區以焚燒為主
目前,在國土資源緊張、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城市生活垃圾也在積極向以焚燒的方式處理的方向發展。 美國在 78~92 年關閉了 34%的填埋場,至 90 年代末已建設了3150 多個垃圾焚燒廠,計劃再建設 300 多個日焚燒量 300~3000 噸的垃圾焚燒廠。日本在 90 年代末統計,有 1900 多個垃圾焚燒廠,焚燒量占垃圾產量的 75%。 瑞典 75%的垃圾采取焚燒的方式處理, 德國焚燒占 32%,法國焚燒占 32%,瑞士焚燒占 38%, 丹麥:焚燒占 80%。 我國臺灣地區現有 22 個垃圾焚燒廠,幾乎焚燒了所有的城市生活垃圾。
我國雖然國土面積位列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積水平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尤其是城市化進程中大量土地被轉變為工業用地和商業用地,而填埋法需占用大量土地。自發的城市化進程使越來越多的人擁向沿海發達城市和大城市,造成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經濟發展水平遠高於內地的沿海城市,其人口眾多,但是土地資源非常稀缺,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壓力也最大。而內地人口較少,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壓力不是很大,但是土地資源相對豐富。
雖然焚燒法處理垃圾成本較高,但隨著能源和土地資源的日趨緊張、經濟水平的提高、垃圾熱值的上升、焚燒和煙氣凈化技術的發展、焚燒費用逐步降低以及政府配套政策的出臺,垃圾焚燒處理的比例在不斷擴大。
5.3.3垃圾焚燒符合“減量化、 無害化、資源化“的處理原則
低位發熱量大於 3349 kJ/kg 的垃圾即可充分自燃,大於 4000 kJ/kg 就可進行余熱利用,我國許多城市生活垃圾的熱值大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垃圾中可燃成分將會逐漸增加,所以焚燒法將成為我國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導方法。 作為發達國家廣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垃圾焚燒發電最符合“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三原則。

5.3.4“十二五”規劃確立優先采用焚燒技術,總投資高達 1 000 億
本世紀初,我國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僅36座,且規模較小,日處理能力不過6520噸(2001年數據) 。根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 2012年,我國垃圾焚燒廠已有138座,日 焚燒處理能力已經超過12萬噸,年焚燒量近4000萬噸,比之10多年前已經增加15倍。同時,焚燒處理能力占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比重也由 2001 年的不足3%增加到近30%,且仍在快速增加。
201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了《“十二五” 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根據規劃要求:在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和土地資源短缺、人口基數大的城市,要減少原生生活垃圾填埋量,優先采用焚燒處理技術;其他具備條件的地區,則可通過區域共建共享等方式采用焚燒處理技術;落實到具體目標,該規劃提出以下任務:到 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90%以上;每個縣都具備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70%以上,全國城鎮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能力 58萬噸/日。到2015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2010年全國焚燒占比為 20%),其中東部地區達到48%以上。
如這兩項任務順利完成,則至2015年年底,全國將形成約87.15萬噸/日的處理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至2015年垃圾焚燒的處理能力將從2010年的89,625噸/日,增加近217,530噸/日至307,155噸/日,增幅高達242.7%。根據行業經驗數據,目前國內垃圾焚燒廠噸投資在40-50萬元之間(不含征地成本)。如果取中位數45萬/噸,則“十二五”期間垃圾焚燒市場的總規模可達近1000億元人民幣。
5.4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更適合垃圾焚燒發電
垃圾發電產業的特點是前期投入資本巨大,但一次性投資建成後,運營成本比較小,主要成本就來自設備折舊和維修費用。而且一般以BOT形式興建,政府不出錢,投資方要獨立承擔數億元的初始投資費用,壓力很大。為了滿足垃圾發電廠的產能,必須有足夠的垃圾供應。因此,城市人口多、地價貴、資本充裕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垃圾發電廠數量多,主要集中在江蘇、廣東、浙江三省,各有30多個, 其中在溫州就有7 家。
經過多年的發展,江南沿海省份的大多地級市都已配有垃圾發電廠,最近一兩年各區縣開始新一輪垃圾發電廠建設熱潮。江蘇、廣東、浙江三省逐步呈現出每個縣擁有一家垃圾發電廠的趨勢。從垃圾發電廠的運能來說,每縣一座也是合理的。據統計,中國城市居民平均每天的垃圾生產量在1.2公斤,假設其中 80%用來焚燒,則可近似每人一天提供1 公斤垃圾焚燒。東部縣城的平均人口一般在50萬~60萬,日產生垃圾500~600噸,而縣級垃圾發電廠日處理垃圾量正好在600噸左右。風險點在於,短期內,垃圾焚燒率可能沒那麽高。垃圾供不應求。
而在中國西部,由於人口較稀疏,最近兩年的新建項目主要集中在地級市。西部垃圾發電開展較晚。西部首家發電廠——重慶同興垃圾焚燒發電廠於2005年才投產,之後也只是在區域性大城市興建垃圾廠,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在地級市普及的基礎上,向縣擴展, 2-3個縣可共用一個垃圾發電廠。
圖示:全國垃圾焚燒廠及處理能力逐年提升

5.5垃圾焚燒發電投資運營以BOT模式為主,政策扶持體現在電價補貼及垃圾處理費,並購是企業重要的成長路徑之一
目前,中國各大中心城市競相建立垃圾焚燒發電廠,企業間紛紛斥巨資並購垃圾焚燒發電業務。自 2012年以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審批、上馬速度加快。垃圾發電運營商以BOT(建設-經營-轉讓)模式運營為主並受到政府保護,以補貼、上網電價和稅收優惠為核心收入來源。
5.5.1垃圾發電以BOT模式為主
垃圾發電產業的特點是前期投入資本巨大,但一次性投資建成後,運營成本比較小,主要成本就來自設備折舊和維修費用。目前主要的運作方式是BOT或BOO。
BOT模式即Build-Operate-Transfer (建設—經營—轉讓) ,是指項目在取得政府的特許權後,項目發起人出資成立項目公司,並自主決定項目的規劃、建設。項目完工後項目公司在特許期內(一般為 25-30年)進行運營,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來達到收回成本、賺取利潤的目的。特許期滿後將項目無償移交給政府。
垃圾發電項目的投資方,一般為環保或新能源投資公司,與地方政府洽談,獲得垃圾發電的開發權,同時簽署BOT協議。投資方全權負責發電廠的開發事宜,待建成後,投資方便成為電廠運營商。但投資方拿到開發權後,只負責出錢,不參與實地建設工作,而是將其承包給電廠建造企業,同時還要從垃圾焚燒爐生產廠商購買垃圾焚燒爐。
項目以BOT形式興建,政府不出錢,投資方要獨立承擔數億元的初始投資費用,壓力很大。為了滿足垃圾發電廠的產能,必須有足夠的垃圾供應。因此,城市人口多、地價貴、資本充裕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垃圾發電廠數量多,主要集中在江蘇、廣東、浙江三省,各有30多個。
5.5.2垃圾處理補貼,各地差異較大,且與國外有較大差距
垃圾處理補貼費由焚燒發電廠所在地的政府支付,並沒有全國統一標準,這造成了不同地區的焚燒發電企業的收益差別很大。全國各地每噸垃圾處理費從50元到 260元不等,南方多個省區的補貼費都在每噸100元以上,上海補貼最多,達到了每噸260多元,深圳的補貼在200元左右。南方的垃圾發電廠其補貼收益占到了全部收益六成以上,僅靠發電賺不了多少錢。 西部省份受經濟發展限制,補貼普遍較低,但最低也有50元每噸。相比國外,中國的垃圾處理費更低。
圖示:垃圾處理費比較

各地在垃圾焚燒處理運營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政府支付垃圾處理費不及時,主要是因為沒有明確來源,一直從城市維護費中列支,但目前各地維護費普遍不足,收繳率低。二是垃圾供應沒有保障, 垃圾發電廠補償費高於填埋場,一些城市有關部門認為不劃算,在處理時偏向垃圾填埋場,造成一些垃圾發電廠長期吃不飽。
為解決以上問題, 2009年5月,發改委和住建部將武漢、南京、長沙、黃石和潛江5個城市列為全國垃圾處理費征收試點城市,將垃圾處理費和水費捆綁征收,目的是提高目前垃圾處理費收繳率過低的現象。試點城市的結果顯示,垃圾處理費的收繳率上升到94%,這一舉措已經開始在全國推廣。同時,城鎮化持續推進,城鎮人口增多增加了垃圾產量也擡高了地價,地方政府愈發認識到在節省土地資源方面,垃圾焚燒發電相對於填埋的優越性。未來垃圾處理費將會有保障、有提升。
5.5.3上網電價通過調整到0.65
2012年4月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發改價格〔 2012〕 801 號) 發布後, 進一步規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 通知規定: 以生活垃圾為原料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均先按其入廠垃圾處理量折算成上網電量進行結算,每噸生活垃圾折算上網電量暫定為 280千瓦時,並執行全國統一垃圾發電標桿電價每千瓦時0.65元(含稅);其余上網電量執行當地同類燃煤發電機組上網電價。
該通知還完善了垃圾焚燒發電費用分攤制度。 垃圾焚燒發電上網電價高出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實行兩級分攤。其中,當地省級電網負擔每千瓦時0.1 元,電網企業由此增加的購電成本通過銷售電價予以疏導;其余部分納入全國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解決。
《關於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的發布除了調整價格外,更大作用在於規範垃圾發電行業秩序。 在2012年新規定發布之前,垃圾發電的上網電價是在當地的2005年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之上加0.25元,各地由於實際情況不同,燃煤電價差別較大,但是垃圾發電的建設投資和運營成本隨地區變動很小,這樣就導致燃煤電價較低地區的垃圾發電廠收益相對減少,企業也不願到這些地區投資。 有的垃圾發電廠在燃燒過程中摻雜大量的煤,變相為小火電,騙取國家補貼,有法規禁止此項行為,但難以判斷發電廠摻煤量是否超標。此次《通知》引入“以垃圾處理量折算的上網電量”,較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垃圾發電上網電量的最終確定要根據折算上網電量和實際發電量的關系。
5.5.4稅收優惠
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三項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八十八條的規定,企業從事公共垃圾處理的項目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即征即退。 根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56 號)第三條和第七條之規定,對符合條件的以垃圾為燃料生產的電力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關於調整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及勞務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1]115 號)第二條: 對垃圾處理、汙泥處理處置勞務免征增值稅。垃圾處理是指運用填埋、焚燒、綜合處理和回收利用等形式,對垃圾進行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處置的業務。5.6就焚燒技術而言,機械爐排爐技術是主流
比較成熟和常用的垃圾焚燒技術有機械爐排爐和流化床。機械爐排爐是目前世界上先進的、處理量大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爐,在歐美等先進國家得到廣泛使用,其單臺最大規模可達 1200t/d,成熟可靠。流化床焚燒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比較成熟的垃圾焚燒技術之一,該爐型在日本應用較廣。

在我國,爐排爐技術更多是在大項目、一線城市使用;循環流化床更多的在中小項目、二線城市使用。
圖示:2011 年-2013 年國內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廠行業趨勢(不包括縣城焚燒廠數據)

截至 2013 年,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廠有 159 座,總處理能力為 14.5 萬噸/日,總裝機超過 3000MW。其中采用爐排爐的焚燒發電廠有 93 座,合計處理能力達到 9 萬噸/日,裝機達到 1610MW;采用流化床的焚燒發電廠有 60 座,合計處理能力為 5.2 萬噸/日,裝機達到 1340MW;其余少部分為熱解爐和回轉窯爐。
圖示:2013 年我國垃圾焚燒廠各技術占比-按數量 & 按處理能力


機械爐排爐技術占據主流,迫於環保壓力以及運營收益,預計未來爐排爐技術占比仍將有所提升。
6.戰略與資本動作分析公司未來主要的規劃是通過BOT及BOO模式拓展新的垃圾發電項目,公司目前的項目主要在廣東東莞,個人判斷公司接下來的動作可能是湛江粵剩下的45%股權,以及在廣東省及其省外的並購。
公司尚無明確地收購標的以及對於募集資金的明確投向。
7.可比公司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主要從事垃圾焚燒發電的投資商有數十家,市場上比較活躍的企業有上海環境集團公司、天津泰達股份公司、 江蘇天楹環保公司、 杭州錦江集團、重慶三峰卡萬塔環境產業公司、創冠環保(中國)公司、深能源環保工程公司、綠色動力控股集團公司等。

圖示:可比公司比較
8.核心優勢及劣勢分析公司深耕廣東,是廣東省第二大垃圾發電企業及第一大民營企業,東莞市總共有5個垃圾焚燒項目,公司有3個,占比60%。公司具有一定的垃圾焚燒項目運營經驗,從2012年,公司通過並購以及新建項目加快了發展的步伐,運營經驗日後會成為公司主要的優勢。
公司是典型的家族企業,垃圾焚燒項目的取得一是需要豐富的運營經驗,二是需要取得政府的特區經營權,公司項目主要在廣東,而沒有外省項目的取得經驗,個人認為作為民營企業,公司在項目取得上有一定的難度。
9.成長及重大不確定性分析9.1新項目拓展的不確定性
公司近幾年加快了並購及拓展新項目的進程,收購了中科,取得了湛江粵豐BOT的特許經營權。短期成長看科偉技改及湛江投產運營,而中期我們判斷,運營後,公司將收購剩余湛江粵豐剩余45%的股權;並購或者開拓新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從目前來看,公司儲備項目不多,不像綠色動力環保,兩個商業運營、5個試運營,11項已簽訂協議。新項目拓展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9.2重大財務部確定性
公司業務屬於資本密集型,取得項目的特區經營權之後,需要自己籌集資金進行垃圾焚燒項目的建設,隨著公司業務的擴大,若公司未能籌集足夠的資金,將對公司的業務產生較大的不確定性影響。
10.基礎估值盈利預測:粵豐環保盈利預測

公司2014-2016年的收入分別為6.56億港元、10.8億港元、8.7億港元,複合增長率為15.19%,凈利潤分別為1.67億港元,1.72億港元,1.83億元,複合增長率為4.39%。結合公司成長性,以及項目儲備,我們選取港股的光大國際及綠色動力作為參考目標,給予公司20倍PE的合理市場估值。
@天天靜心課 @方舟88 @港股通 @港股IPO新聞
湘鄂情轉型“一地雞毛”:從“第一股”到“殼公司”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8/148628.html
i黑馬:自從中科雲網宣布甩賣”湘鄂情“後不斷遭遇種種負面消息,然而其股票卻在12月24日意外漲停,似乎透露出這家“瀕危”的企業或仍有一絲生還的機會,昔日的湘鄂情究竟為何陷入轉型困局?而明天的中科雲網又將以何種面目續寫資本市場的故事?

就在中科雲網發布公告稱甩賣原來的金字招牌“湘鄂情”不久,即遭遇了監管機構“點名”。12月19日,證監會通報了包括中科雲網、百圓褲業等在內的18只個股,涉嫌市場操縱違法違規行為的執法工作情況,並稱目前已對涉嫌機構和個人立案調查。
經過多次失敗的轉型試探,中科雲網終於下決心退出老本行,將旗下“湘鄂情”的有關商標以及相關餐飲企業一一售出。中科雲網相關人士表示,公司的戰略轉型方向已經明確,除將網絡新媒體和大數據定為基本轉型方向外,另外一點就是退出餐飲行業。
不過告別過去並非就意味著能夠走進未來,自從2013年5月發布公告意向收購江蘇中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來,湘鄂情開始了多次轉型,包括收購合肥天焱生物質能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收購北京中視精彩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不過,這些轉型皆因終止收購而宣告失敗——舊去新不來的中科雲網似乎正如外界質疑的那樣,“資產已被賣空,而徒留空殼”。
不過,遭遇種種負面消息“圍堵”的中科雲網卻在12月24日意外漲停,似乎透露出這家“瀕危”的企業或仍有一絲生還的機會,昔日的湘鄂情究竟為何陷入轉型困局?而明天的中科雲網又將以何種面目續寫資本市場的故事?
股價波動異常涉嫌操縱市場
“我們也不知道證監會所說的涉嫌操縱市場的違法違規具體指的是哪些行為,猜測也許和上次證監會所發《調查通知書》所指的情況一致。”中科雲網證券事務部門一位人士解釋。
2014年10月14日,中科雲網發布了兩個公告,其中之一稱10月12日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內容顯示因涉嫌證券違法違規行為,證監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已決定對中科雲網立案調查;另一個則是公示中國證監會北京證監局《關於對中科雲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責令改正、責令公開說明措施的決定》,主要是北京證監局指責中科雲網將列入增信資產池中估值2.2億元的陜西房產抵押給了北京國際信托有限公司,抵押金額1.3億元。
“兩個公告所說的違規違法行為不是一回事,此次證監會所提到的立案調查,應該指的是前者。”上述人士回應指出。
自更名“中科雲網”以來,“湘鄂情”的股票從8月初的不足7元一路上漲到10月9日最高點12.45元,不過,其8月30日公布的半年報成績單則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851萬元。
除股價大幅波動外,該公司高管的頻繁更替也同樣引人註目。在此前回複深交所問詢函時,中科雲網披露自上市以來公司歷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共有42位,其中29位已離職、13位在任,而2014年1月20日因換屆選舉,有5名董事、2名監事、2名高管不再繼續任職。同時,根據中科雲網12月17日的公告,董事會秘書再次換人,由公司副總裁王冠英接替上任董秘。
“餐飲第一股”將徹底退出餐飲業?
處於監管層調查陰霾之下的中科雲網,還同時經歷著另外一番考驗,而其與老本行也終於到了不得不說再見的時刻。
根據中科雲網12月16日的公告,該公司已經與深圳市家家餐飲服務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向後者出售“湘鄂情”系列註冊商標,同時將3家相關餐飲企業轉讓給後者,總體轉讓價格3億元。
中科雲網此次轉讓的資產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湘鄂情”系列商標,包括“湘鄂情”“湘鄂緣”“荷舍”“晶宴”等共164項,轉讓價格2.3億元;另一部分是其旗下三家公司100%的股權,分別是北京湘鄂情速食食品有限公司、北京湘鄂情快餐連鎖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楚星湘鄂情餐飲服務有限公司,轉讓價格分別為2200萬元、300萬元和4500萬元。
根據中科雲網對深交所問詢的回複函,截至2014年12月3日,中科雲網還運營著8家“湘鄂情”門店,其中北京和湖北各3家,上海和澳大利亞各一家。2014年1月到9月,8家門店中只有一家實現了一萬多元的微弱盈利。
既然餐飲已經成為一個沈重的包袱,中科雲網此番剝離看來也是破釜沈舟。據《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獲知,此次出售餐飲類資產還只是一個開端。
在2012年到2013年整整兩年的轉型中,湘鄂情為了在餐飲行業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曾花費重金收購了不少團餐和快餐企業。
2012年7月,湘鄂情收購了北京龍德華餐飲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由此進入團餐業務。資料顯示,至2012年底,北京龍德華公司為湘鄂情實現營業收入6000萬元,凈利潤700萬元。2012年8月,湘鄂情收購了味之都餐飲發展有限公司,由此進入快餐行業。從2012年8月到2012年底,味之都實現營業收入5500萬元,凈利潤460萬元。
在剝離湘鄂情餐飲品牌和業務的同時,這些當初曾耗資不菲收購的團餐、快餐業務又該如何處理?對此,中科雲網一位管理人對本報記者表示,這些業務未來也要退出。“將全面退出餐飲行業,但是退出需要一個過程,未來跨度可能會很長。”
截至2014年12月9日,中科雲網出售湘鄂情商標和3家餐飲公司的第一批回款6093萬元已經到賬,占總售價的20.31%。
“為了保障餐廳的運營,購買方允許我們及其他第三方在不更改商標用途和使用範圍的前提下免費使用6個月。”中科雲網新任董秘王冠英表示,但是對於中科雲網全面退出餐飲業的問題,他並未明確表態,只是表示一切以公告為準。
而對於湘鄂情來說,換了東家也並非意味著改變命運。
公告顯示,湘鄂情商標和相關餐飲公司的接手方深圳市家家餐飲服務有限公司系外商獨資企業,註冊資金500萬元人民幣,經營範圍為餐飲管理咨詢。
中投顧問酒店餐飲行業研究員蕭宇嘉認為,作為湘鄂情商標的接手者,利好的一方面是湘鄂情所擁有的商標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都較強,消費基礎較好,但是弊端或許也正在於此,消費者對湘鄂情高端餐飲形象的認知較為根深蒂固,接手者如何改造湘鄂情現有品牌使其大眾化,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
知名餐飲行業戰略管理專家洪生認為,從公布的購買內容來看,3億元中有2.3億元被用來收購湘鄂情商標等無形資產,這個價格仍然顯得有些貴。
“一個高端品牌,已經被證明市場很難做,用超過一億元來收購未免顯得有些不值。”洪生表示,未來要想讓湘鄂情品牌再次發光,不見得非要走大眾化,關鍵要選擇適當降低品牌檔次,選擇一個合理的價位。”
轉型受挫或受制於資金和談判力
湘鄂情如今的“悲劇”實際上早有伏筆,在主業高端餐飲遭遇政策阻力之後,湘鄂情從2013年5月就開始尋找行業外的其他機會,開始了其“謎一般的轉型”。
2013年5月,湘鄂情宣布支付5000萬元意向定金以收購江蘇中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股權;12月,湘鄂情又宣布與合肥天焱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設立合資公司,欲收購對方51%股權;此外,湘鄂情還公告將意向收購北京中視精彩影視文化公司(下稱“北京中視”) 51%股權。
“湘鄂情作為上市公司,尤其是餐飲行業第一股,看得出它相當珍惜在資本市場的資格。湘鄂情在高端餐飲受到沖擊之後,也有投資團餐、快餐等轉型方向,由於後者競爭激烈、利潤水平偏低等,短時間內或不能滿足湘鄂情業績需要,因此湘鄂情投向了政策密集、資本比較熱衷的環保、綠色能源和影視等方向。”蕭宇嘉認為湘鄂情過於匆忙地宣布多次轉型,是為了因避免業績下滑遭到退市的無奈之舉。
不過倉促之下的權宜之計反而讓湘鄂情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挫折像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的襲來,2014年5月,中科雲網公告終止收購江蘇中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權;10月23日,終止收購合肥天焱生物質能科技有限公司49%的股權;11月28日的公告顯示北京中視的收購計劃也以失敗告終。
“環保、綠色能源及影視領域都已經有了一定發展時間,業內不少企業已經形成了競爭力,湘鄂情作為因主業下滑而轉型的企業,資金和談判能力並不強,很難借此實現成功轉型。”蕭宇嘉指出。
因此,湘鄂情的多次轉型計劃更像是為了給資本市場註入的“興奮劑”,正如一位投資人士所說的,因為國內資本市場中企業相關投資行為都會引發股價上漲,所以湘鄂情多次公告轉型也是為了盡可能拉動自身股價上漲,避免股價過低。“不過這些上漲都是不可持續的。”
大數據是“救命稻草”?
告別主業之後,中科雲網何去何從成為外界關註的焦點。上述中科雲網管理人士表示,出售商標和餐飲公司之後,公司將脫胎換骨,成為一家以網絡新媒體和大數據為主業的新公司。
在多次收購計劃失敗之後,目前中科雲網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網絡數據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下稱“計算所”)進行合作開發,不過目前對於產品描述則語焉不詳。
計算所一位專家表示,該實驗室建立已經有15年,專攻大數據處理和搜索,主要面向企業客戶,對後者所掌握的數據進行搜索挖掘以創造商業價值。
據了解,中科雲網已經入股計算所旗下的中科天璣科技有限公司,後者專門負責計算所的市場推廣,其產品已經被淘寶、中國移動、華為以及百度等大公司所采用。中科雲網為此在三年間已經投入過億元,如今似乎也成為其業務轉型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過,業內專家對中科雲網的此番轉型也持懷疑態度。原搜狗和360市場總監、雄心資本王冠雄表示,現在所說的大數據時代還處於市場培育期,即便這一行業中知名些的公司也都是靠其傳統業務盈利來培養大數據業務。
“大數據技術含量非常高,從數據占有、挖掘、清洗、重構到輸出都很難,”王冠雄說,“更何況在互聯網時代,成功的技術和產品很少由學院派主導,因為互聯網是以應用為主導的市場,總是快速叠代,學院派很難做好。”
如此看來,被中科雲網視為“脫胎換骨”的轉型之舉依舊面臨太多的不確定性。
【專欄】窩窩團的納斯達克逆襲:沖擊生活服務電商第一股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0/148843.html
i黑馬:不久前,當幾大團購品牌還在為市場份額、融資傳聞、人事糾紛等爭吵和混戰時,身處混戰之外的窩窩商城(窩窩團),默默向SEC提交了招股書!如果順利上市,它不僅從團購系成功逆襲,還將成為中國生活服務信息領域或O2O概念第一股。那麽問題來了,窩窩還是當年我們認識的那個窩窩嗎?這幾年,窩窩的“里子和面子”都發生了什麽?在幹爹至上的年代,窩窩又依靠什麽HOLD住納斯達克那些精明的投資人?
舞臺有時並不為喧囂而生!
不久前,當幾大團購品牌還在為市場份額、融資傳聞、人事糾紛等爭吵和混戰時,身處混戰之外的窩窩商城(窩窩團),默默向SEC提交了招股書!只能說,筆者和大家又驚呆了。
從公開的招股書看,與美團、點評不同,窩窩更加專註於為中國本地生活服務類商家提供在線銷售平臺,包括線上的窩窩商城、移動客戶端、以及連接線上線下的窩窩電子商務操作系統,幫助他們在窩窩平臺開設網上店鋪,並向消費者直接銷售其服務或產品。窩窩不參與銷售,也沒有任何庫存。
據招股書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9月30日當季窩窩團的商家客戶數量為105,430家,而2013年9月30日當季為69,851家,而在2012年同期,這一數字僅為3.4萬家。截至2014年9月30日當季擁有一家活躍在線店鋪的商家客戶數量為70,417家,截至2013年9月30日當季為55,065家。說明其商城模式下,商戶數的增長速度非常快,成倍增長。
用戶數的增長數據,截至2014年9月30日,窩窩的註冊用戶數量達到3410萬,其中購買用戶超過2330萬。手機客戶端成為窩窩增長亮點,截至2014年9月30日, 窩窩手機客戶端的累計下載量已經達到1,730萬。9月份單月,平臺64%的交易通過手機客戶端完成。而據了解,2014年11月份,其手機端已占比72%。這些消費者將成為為本地生活服務類商家帶來新消費者以及重複消費的重要來源。
可以說,窩窩已無意爭搶“中國團購第一股”,而是要講一個“生活服務電商”的故事,披露出來的多組數據也力圖印證這一點。如果順利上市,它不僅從團購系成功逆襲,還將成為中國生活服務信息領域或O2O概念第一股。
那麽問題來了,窩窩還是當年我們認識的那個窩窩嗎?這幾年,窩窩的“里子和面子”都發生了什麽?在幹爹至上的年代,窩窩又依靠什麽HOLD住納斯達克那些精明的投資人?
追上風,就是最好的時機?
如果站在風口那就趕緊放豬——時下流行的詞,似乎和窩窩套不上。原因是團購概念已經不再成為資本寵兒,而窩窩既不是團購當中最大的,也最不像要上市的,但顯然,它更希望像唯品會那樣,你可以看不明白,但它讓你嚇一跳。
仔細斟酌窩窩選擇的時機,這里邊也下了不少的功夫:
1、中概股尤其是電商股迎來最好的時機。整個2014年,可以說是美國股市的中國概念年。前有京東,中有新浪微博、迅雷,後有阿里作為背書。尤其是阿里上市,某種程度上樹立了中國概念股的豐碑,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電商股的印象變得正面,電商股的估值空間也隨之打開。
2、美國人的錢袋子鼓了。今年美國經濟先抑後揚,第三季度GDP增速達到驚人的5%,美元指數一路走高。山姆大叔心情很好,美國人的錢袋子也打開了,選在美國經濟的風口上市,再沒有比這更好的時間窗口了。
3、從團購行業的現狀來看,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底牌亮出,那就是團購模式依然缺錢,要改變現狀卻還需時日。但生活服務電商和O2O模式,則成為最大的風口。而從窩窩披露的信息來看,早在2012年就決意推出商城模式,轉型生活電商服務平臺,有意避開團購行業的混戰——當然,窩窩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一度被排擠在幾大團購巨頭之外,並被一些人唱衰。
如今看來,選擇走最遠路的人,卻先一步到達。
生活服務電商 窩窩如何hold住?
筆者認為,站在臺風口無非兩種結果:一種是一下被風吹跑吹散,做了炮灰;另一種是乘風而扶搖直上。那麽,面對O2O難得的歷史機遇,窩窩能HOLD禦風而行麽?
首先看數據。根據艾瑞的研究報告數據,截至2014年6月30日,在中國本地生活服務類電子商務服務領域,基於平臺服務的商戶數量以及註冊用戶的排名,窩窩商城已經是最大的本地生活服務類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只要是第一,就是資本市場所歡迎的。
其次,從窩窩布局和公司運營情況看,支撐不錯。從招股說明書披露的要素看:1、窩窩布局最早;2、窩窩在移動端的探索和布局;3、窩窩團隊的經驗;4、窩窩強大的線下能力,等等。
這其中,筆者認為,最具支撐性的應該是窩窩在線下的布局和掌控能力。
生活服務電商與傳統實物類電商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是O2O概念,即將線下服務與線上信息進行連接,同時為商戶提供服務過程中的運營支持。實際上,整合線下資源是核心關鍵,也是許多互聯網公司的短板,就連無所不能的BAT也紛紛遇挫,最後不得不通過註資、收購等方式來補充布局的不足。據窩窩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14年9月,窩窩商城上的在線商戶有10萬家,在全國150個城市有著2000人的地推隊伍。這也構成窩窩發力O2O的核心優勢之一。
再次,如果留意的話,其實窩窩董事長兼CEO徐茂棟是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者,出身於傳統零售行業,曾一手打造山東最大的連鎖超市——齊魯超市。從其經歷看,從齊魯超市,到凱威點告,到百分通聯,再到窩窩,徐茂棟的創業領域基本圍繞生活服務,可以說,O2O讓徐茂棟線上線下的資源找到了盤活的契機。
移動端能為窩窩帶來反轉優勢麽?
移動化浪潮,讓許多領域發生了逆襲或洗牌。而在團購、生活服務電商等領域又會如何?筆者註意到,“移動”一詞在招股書反複提及,那麽它又如何改造了窩窩,能給它帶來逆襲麽?
要知道,美團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其去年460億元交易額中,移動端交易額占比已經達到了90%以上——當然,這其中包括大部分的實物電商交易額——與此相比,窩窩的差異在於,其主打的方向是生活服務電商平臺,而不純粹是團購模式的移動版。
1、窩窩所依托的移動端,不是要將團購從PC進行移動化,而是用移動端重構業務模式。最重要是依托後臺大數據系統,幫助用戶更便捷的連接服務,幫助商家更好的管理客戶。
2、轉變了以低價作為吸引,而註重培育有利於商家的商業生態。比如窩窩今年力推的網店通,在某些程度讓窩窩和商家成為了利用共同體,而不是簡單的渠道合作關系。這也讓它和其他傳統團購系同行形成了真正的差異化。
3、下一步是打通商家後臺、支付系統等,構建更為完善的商業閉環。這方面,其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正在布局,而在支付領域已經可見成效。
總得來說,窩窩已經通過線上的窩窩商城、移動客戶端、以及連接線上線下的窩窩電子商務操作系統,將這三個平臺打造成為一個良性循環的閉環,搭建了一個連接本地生活服務商家和消費者的平臺,也是其差異化競爭力所在。
文/第三只眼(微信:thirdsight)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