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Clark0713指正。)
答案是1983年8月16日。
根據公司註冊署的資料,招股書於1983年7月23日發出,其後於25日招股,招股價2元,發行7,500萬股上市,集資共1.5億。7月28日截止。
8月1日,公司公佈超額逾9.63倍,一手中籤率25%,抽最少8手可中1手。
於8月16日當日上市時,成交活躍,但是表現都不錯,最低和最高只相差3個價位,由2.175元至2.25元,但收市報2.2元,上升10%。另外看到當年盈利29仙,派息20仙,以招股價計市盈率是6.89倍,股息10%,以上市首日價計,市盈率7.58倍,股息9.09%。
當年的副主席是最後被人逐出的梁英偉,另外還有袁天凡也有說兩句,他當年的職位是獲多利公司財務策劃部高級經理。但主席沒有接受訪問,大家都應該猜到是誰吧。
|
||||||
▲遠東科技的股東會上,何先生(中坐)是唯一俾面出席的小股東,邱德根馬上趨前打招呼。
據政治經濟風險評估( Asian intelligence )最近一項調查顯示,香港公司管治水平,未及新加坡及澳洲的好,其中一個癥結,在於香港公司不少由家族控制,直接影響公司管理權。 其實,為了增加公司透明度,以及保障少數股東利益,香港上市公司條例早有規定,每間公司至少委任兩位「街外」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然而香港仍有少數公 司,負責決策執行的董事局內根本閉門一家親,容不下外姓人。如遠東系的邱德根家族,以至大生地產的馬清偉家族,「騎呢」之至。
上星期二下午三點,遠東科技股東周年大會,在中環公司總部內舉行。主持會議的主席邱德根甫坐定,看見一大疊會議章程便眉頭皺,對旁邊的細仔邱達根說:「 Duncan ,你讀好唔好?」 「你讀啦,我一陣講咪得囉!」細仔回應。 「我唔識講英文,全部講中文有 冇 問題?」邱德根又問。 「唔使啦!」坐在另一邊的二仔邱達昌,不耐煩的說。而股東大會,在三父子相互「搭訕」下結束。當日出席股東大會的,除了三父子、會計師及公司職員等自己友外,「外人」就只得一名小股東何先生,場面認真「騎呢」。 遠東屬下,有三間上市公司。原本經營開戲院及新加坡唐城的遠東科技,近期轉搞高科技,董事局內四位董事,統統是邱家的人,包括邱德根及三個兒子,公司業績蝕足五年。 而由於宋城及荔園執笠,近月業務只剩番長洲華威酒店、九華徑重建項目的遠東酒店,董事局則由邱家兩仔一女組成,業績時好時壞。反而有「外人」歐陽治寧做董事總經理的遠東發展,由於有中區及荃灣等物業收租,過去十年均連年賺錢。 外人無兒子 咁 叻 在邱德根父子管治下,遠東系三間公司今天總市值,炒埋一碟都只是九億四,較十八年前的十二億還退步。然而邱德根認為,這與董事局無請外邊專才打理無關。 「我有試過請一個在其他公司做董事總經理,但請 佢 返後, 佢 日日都度飲酒,飲到個人手都震埋,唯有唔俾 佢 做,等 佢 自己無癮走。」七十五歲的邱德根,在汀九大宅的沙發上,坐直身子瞪大雙眼說。 「李嘉誠六二年,已經同我買地。人做得好,人有本事,但坦白講, 佢 都係自己話晒事,番鬼佬都要聽 佢 講啦。」 而邱德根對自己七個兒子,共同參與管理三間上市公司讚不絕口。 「好似邱達昌(二仔), 佢 最大優點係夠膽做大生意,一百億 佢 都可以同你做;達根(七仔)就專長電腦,唔係我講自己個仔(叻),廿六歲之嘛,人廿零歲仲未定性, 佢 已經頭頭是道啦。」 獲老父盛讚的么仔邱達根,目前是遠東科技副董事總經理,負責開拓科技項目,讀的卻是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就即係 乜 都做得。老實講,讀 I.T. 都太遲,書出得科技都過時啦……我俾人覺得好細路?無困難!若然人話同你溝通唔到,傾落去都無謂。呢個世界,有好多項目,亦有好多合作夥伴。」邱達根神氣 的說。 ▲荔園是邱德根最深入民心的業務。 ▲邱德根去年在家設宴招待董特首夫婦。後排左三為邱德根太太,前排左起細仔達根,二仔達昌,林建岳,四仔達強,五仔達偉。 ▲細仔邱達根自言一向熟悉公司運作,「因為細個已成日跟在爸爸旁邊行行企企。」 獨立董事常外遊 雖然邱德根不認為董事局「閉門一家親」有問題,但由於三間上市公司分給七個兒子打理及控股,在投資決策上容易出現利益衝突。 「哎,好慘!我現在好後悔當年分做三間公司,一間咪仲好,可以大。現在我想擺落公司,仔就話:『老竇,你擺落去點得?』你知啦,我又多仔,七個仔嘛! 「無辦法啦,手指都各有長短,每個仔各有想法,我現在好想將三間公司合併,但人事分配好難。俾你上去做總經理,再叫你去第二度做經理,你去唔去呀?人只可以上,唔可以落,如果你要 佢 落,不如唔要 佢 ,對自己屋企仔女,你點辦?」邱德根嘆氣的說。 其實,上市公司與大股東之間,若遇上利益衝突時,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便發揮效用,「獨立非執行董事,應該係代表小股東利益,有制衡大股東作用。」會 計師公會兼董事學會理事周光暉說,根據上市公司條例,公司公布業績前,均要由獨立非執行董事組成的「審核委員會」審批,然後才由董事局通過。 「遠科董事會一年大概開兩次會,但兩個非執行董事成日唔香港,唯有寄番張通告俾 佢 啦!」邱達根說的兩位非執行董事,是已退休的中旅總經理馬志民,以及中貿商人鄒小康。而公司內一位高級職員亦說,「公司無 乜 開董事會,因為 佢 係一家人,屋企食飯傾咪得囉。」 ▲邱德根大宅花園建的小屋內,有不少擺設,他身後的是道光年古畫。 ▲邱德根辦公室放滿家庭照。 「家天下」買少見少 遠東系董事局如此「騎呢」,怪不得業績表現麻麻。然而邱德根對此卻另有解釋。 「我跑輸俾好多人,最大缺點可能係唔敢借錢,借錢就會俾人蝦死。有好多公司借得太多錢就失敗,俾銀行對付。」 但實情是,邱德根早於五八年自行創辦遠東銀行,專門借錢俾人。不過其後遠東銀行遭政府逼售予萬國寶通,而他亦於八八年遭廉署檢控,涉嫌造假賬及詐騙貸款等,最後以患上老人痴呆症而免遭起訴。 其實,董事局「家天下」的上市公司,在香港股壇已愈來愈少。以前曾是閉門一家親的金源米業、金利來,以至建生實業,董事局均先後加上一些「外人」予以 平衡。而在七百二十多間上市公司中,像遠東系「家天下」的,大概只有數間。例如由馬清偉八兄弟姊妹控制董事局的大生地產,撇除九七年非經常性出售物業收 益,過去五年盈利徘徊在五、七千萬左右;而去年盈利五千萬,主席馬清偉董事酬金卻是一千萬。 而大馬僑商江祿森,於九六年底收購江山控股後,自己及妻子、兩名兒子均晉身董事局,準備大展拳腳。豈料九七年遇上金融風暴,上市公司經營了無起色,除連蝕三年外,去年度營業額更只有一千八百萬。 現年只有二十九歲的主席兒子江立師,上週出席股東會後,表示會將剛收購回來的新加坡軟件公司搞分拆,好似好多東西要搞。但回顧過去發展,他卻一臉無奈說:「對唔住股東囉!」 ▲江山控股董事江立師表示:「過去幾年蝕錢梗係唔開心啦,覺得對唔住股東囉!」 ▲陳裕光(右)幫外父羅騰祥(中)打理大家樂,業績一直不俗。 其他內容: 遠東系五年成績表 遠東邱家股權分佈 邱德根 慳 家之道 |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38766.html
隨著滬深兩市家電企業年報披露過半,中國主流彩電企業盈利狀況大致如下:TCL淨利潤4.33億元,長虹6.71億元,康佳0.82億元,創維3.48億元(2010年4月1日至9月30日數據),海信8.35億元;而格力電器是42.76億元。
對比鮮明的數據,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目前家電行業中黑電與白電產業發展的迥異局面。從已披露的數據來看,以空調、冰洗為代表的白電市場一路飆升,而以彩電企業為代表的黑色家電企業則盈利頹勢顯現,與白電的距離越拉越遠。
業績難看
在家電市場,彩電企業一直出盡風頭,「3D、互聯網、智能」等時髦的字眼鋪天蓋地地充斥在公眾的視野,白電企業則低調許多。但事實上,或許只有黑電企業自己明白,日子變得越來越不好過了。
今年2月,TCL集團2010年財務報告顯示,去年TCL集團營業收入518.7億元,淨利潤4.33億元。其中,TCL手機業務收入實現利潤6.11億元,TCL多媒體業務虧損8.57億元。對比之下,多媒體業務的巨虧格外顯眼。
然而,業績表現欠佳的並非TCL一家。4月7日,四川長虹發佈2010年報顯示,去年,四川長虹實現營業總收入417.12億元,同比增長32.6%,實現利潤總額6.71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38%;淨利潤4.77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1.48%。
4月14日,康佳集團發佈的業績快報顯示,其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178.4億元,同比增長34.5%;實現淨利潤8203萬元,同比減少45.7%。
此前創維公佈的截至2010年9月30日的中期報表顯示,營業額比上年同期增加11.3%,達111.48億港元,淨利潤為4.13億港元,較上年同期下跌32.2%。
反觀白電企業去年一年的業績,足以令黑電企業黯然失色。青島海爾去年營業收入為605.88億元,同比增長了35.57%;美的電器營業收入為 745.59億元,同比增長57.70%,實現淨利潤31.27億元,同比增長69.24%;格力電器實現營業收入608億元,淨利潤42.76億元,同 比增長分別為42.6%和46.8%;志高控股實現營業額84.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總收入92.77億元,增長48.7%。
三座大山
「用八個字概括現在的黑白電企業——黑不如白,黑白分明。」家電專家劉步塵如是說,「黑電不如白電,二者無論是業績、品牌戰略形象、技術研發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異。」
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產業鏈佈局不完整,中國彩電企業一直以來都被別人「掐著脖子過日子」。目前彩電企業用於採購面板的成本佔據彩電整體成本的 70%~80%,但是因為面板產業鏈上游的關鍵零部件和技術都掌握在日韓等企業手中,其中有些企業如LG、夏普等既做面板又做彩電,掌握強勢的話語權,自 然會影響國內彩電企業的盈利情況。
今年的日本地震更是給本就利潤微薄的國內彩電企業雪上加霜。家電行業研究專家、帕勒諮詢資深董事羅清啟分析道:「日本地震帶給彩電產業的影響可謂牽 一髮而動全身。目前對彩電進行全產業鏈佈局的僅有日本,給中國大陸提供近半數面板的台灣友達和奇美等面板企業中的玻璃基板、濾光片、面板驅動IC等上游零 部件仍然來自日本,一定的週期過後,這種壓力必然從上游面板廠商傳導至下游彩電廠商。」
不過,國內彩電企業已經意識到問題的根源,例如TCL自己投資建立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但羅清啟認為,儘管近年黑電企業在不斷向上游佈局,但短時間內仍無法解決產業關鍵資源受制於人的問題,還面臨著技術、資金、政策等多個環節的挑戰。
除了受到核心技術的制約,對未來產業方向判斷失誤引起庫存壓力也是導致黑電企業盈利不佳的原因之一。奧維諮詢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0年2月到 2010年11月,國內液晶電視主銷型號的價格降幅超過20%, 2010年成為中國平板電視行業發展歷史上,主流產品價格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品牌由於CCFL背光液晶電視庫存積壓,為清 理庫存使得CCFL背光液晶電視價格進一步下降。
在今年2月的業績會上,TCL多媒體首席運行官趙忠堯表示,過於樂觀導致庫存量過大,再加上未能及時把握從CCFL液晶電視機轉型至LED背光液晶 電視機的市場機遇,令毛利率嚴重受壓。不過,他強調,去年第三季末集團已基本完成清理舊電視機庫存,第四季的營運及財務表現均已逐步好轉。而早在去年8 月,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就曾坦言,彩電業務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產品規劃出現了失誤,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互聯網電視,在LED電視上「走慢了一拍」。
而這一問題不僅是TCL一家的問題,在上述彩電企業中,這樣的問題一個都沒有逃過。
相比之下,白電整體向好的原因並不能簡單地歸因於家電下鄉、節能補貼等相關政策,更多地在於其技術創新、產品結構優化、服務升級等內在驅動力。「沒 有最核心的技術創新,就不能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力,主流白電企業如格力、海爾等,牢牢掌握了白電產品的核心技術,而且在中國市場掌握了完整的一套產業 鏈,這正是黑電企業該好好學習白電企業的地方。」劉步塵說。
劉步塵認為,家電行業十幾年來的價格戰,已經使黑電企業陷入了惡性競爭的循環。「中國彩電企業可以說是動不動就打價格戰,只要市場賣得不好,就降價,本就受制於上游面板的控制和庫存的積壓,再加上價格戰,彩電企業的利潤越攤越薄。」
對於彩電企業而言,價格戰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卻也是最沒有辦法的辦法。「價格戰不是不能打,關鍵是有些家電企業將價格戰當成了生存工具,當成企業核心競爭力,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劉步塵說。
迷茫的出路
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日本地震引發上游面板震盪、勞動力價格上漲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黑電為了突破「圍城」,除了進入利潤更為豐厚的房地產外,還將目光投向了白電行業和熱門的「3D」、「智能」概念,但這些並不是中國黑電的「救命稻草」。
黑電企業涉及白電,很大原因在於白電企業豐厚的利潤空間。市場調查公司iSuppli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白電行業2010年的整體銷售額和利潤增 長幅度都達到了30%以上,其中空調國內市場出貨量同比大增61%至5010萬台,冰箱也增長47%,洗衣機的增長幅度也達到了34%。
今年3月,創維躊躇滿志地發力白電,一口氣推出47款冰箱。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學斌表示,白電是繼創維電視產品之後創維B2C業務的又一支柱產 業,集團將戰略扶持,重點投入,計劃用3年時間,跨越產能、成本、規模3道檻,實現戰略崛起。此前,包括TCL、康佳、海信、長虹等國內幾大黑電巨頭都已 經涉足白電領域。
「彩電企業做白電,我一個都不看好。」劉步塵乾脆說。他認為,中國白電市場呈現出海爾、美的、格力「三足鼎立」的局面,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彩電廠商作為新進入者很難突圍成功。
「儘管目前還沒有看到從黑電進軍白電做得相當成功的企業,但是跨界從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實現黑白資源互補。」羅清啟則持有不完全相同的觀點,不過彩電廠商也可能因為要應對已經成熟和強大的競爭對手而攤上高成本,弄不好,新的沒做好,原有的彩電的業績也可能被拖累。
而對於目前概念最火的3D電視、智能電視,業界人士也多不看好。「無論是當年的互聯網電視,還是現在的3D電視、智能電視,由於沒有掌握核心技術, 中國彩電企業始終是在跟風,被動地做追隨型產品。」在劉步塵看來,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大多數智能電視名不副實,屬於概念營銷,並不能為中國彩電企業發展帶來 拐點。
奧維諮詢(AVC)平板中心策略與專項部總監彭健鋒告訴記者,國外彩電廠商如三星,依靠其全球的銷售規模以及電視和手機應用軟件平台的共享,其智能 電視走的就是自主平台的道路,也確立了向內容服務行業轉型的遠景規劃;但國內廠商,目前還是探索階段,初期還很難有足夠用戶支撐起應用軟件平台的商業化運 營。
羅清啟則認為,智能電視主要涉及芯片、面板與操作系統及內容商等多個關鍵環節,相當於電視廠商在此前受制於「面板」的基礎上,未來還可能要依賴芯片」和「操作系統」,加在彩電企業身上的包袱會變得越來越重。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與奧維諮詢(AVC)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內銷彩電零售規模為1046萬台,同比下降5.2%;零售額394億元,同比下降8.2%,這是彩電行業在時隔兩年後再次出現一季度量價齊跌的局面。
|
||||||
上市公司葉 氏化工主席葉志成一家在四個月內經歷大變,老父病危,一家憂心忡忡之際,卻鬧出兩姊妹謀殺親父的噩耗。專程從美來港見老父臨終一面的九女葉美玲,在她生日 那天,拔掉老父的氧氣喉,二家姐葉鳳梅亦攬上身說是她指使,終於雙雙被控謀殺,葉家上下為此四處張羅。律政司最後決定撤銷起訴,葉氏一家如釋重負,事件告 一段落,但下半世差點要在監房過活的葉鳳梅依然認為,香港應准許安樂死。上週六傍晚,一部部名貴房車魚貫駛入山頂加列山道的Kelletteria C號獨立屋,這間豪宅的屋主,正是葉氏老四葉志成,新居入伙不久,加上兩位姊妹甩難,於是便在新居開派對。到訪的親人,個個笑容滿臉,很難想像,葉家上下 在數日前,還被二姊和九妹惹官非一事困擾着。二姊葉鳳梅由當大律師的女兒姚定莊及幼子姚進莊陪同前來,只見她容光煥發向記者揮手,心情明顯十分愉快。甚少 露面的八子葉子軒載着高齡的母親黃蘭到兄長的新居,最遲來的則是獨自駕車前來,葉氏化工另一董事六女葉鳳娟,葉的司機隨後拿着一袋二袋由超級市場買回來的 食物和飲品回來。一眾人等逗留至晚上十時才離開,走時仍高聲談笑,餘興未盡。 有幸脫罪上週五,兩姊妹鳳梅和美玲脫罪後,在法院門外被十多名 記者包圍時,已禁不住掛起笑臉,她們坦言感到「好開心」,更和葉志成大方地讓記者拍照後才乘車離去。葉鳳梅返回舂坎角的寓所不久,於一時許駕車前往金鐘太 古廣場接女兒。記者上前訪問她,戴上寬大帽子的葉鳳梅拉下車門玻璃窗,向記者小聲地說:「你哋唔好咁樣企喺度問,條街好多人望住。」當記着告訴她「我哋做 嘢慣晒㗎嘞」,她即說:「我無做過嘢,我唔慣噃!」她還說自己沒有手提電話,更即時攤開自己的手袋讓記者過目。她不諱言,事件對她打擊很大:「我唔識點形 容事件對我傷害有幾深,但試過因此失眠。」記者問她,她和九妹是否跟老父感情最好,葉鳳梅說:「我哋喊成咁,仲使問?」雖然之前惹來官非,但她仍毫不猶疑 的點頭認同,香港應准許安樂死。但當記者再問她的家人是否支持她和九妹的行動時,她並無回應,只說:「我依家心情仍然好亂,唔想亂講嘢,亦唔想你哋為 難。」 單純似師奶葉鳳梅下車後,跟着急步離開,準備前往中環恒生銀行總行和九妹美玲會合,卻不識路,甚至連自己身在何方也搞不清楚。正如認 識葉家的人,這樣形容葉鳳梅和葉美玲:「佢哋好單純,可以講係名副其實嘅師奶。佢哋一家好齊心,關係好好,唔係裝出嚟嗰種。佢哋好緊張單案,希望盡可能提 供資料協助啲律師,亦都聯絡好一啲知名人士做準備,替佢兩個做人事擔保。」據葉鳳梅的鄰居稱,她是一位好鄰居,從不會為其他鄰居帶來麻煩,對子女很好。已 離婚的她,閒時會到灣仔街市買餸,心情好時會晨早外出打高爾夫球,週日還會陪愛女跑步。葉鳳梅想不到,會有被追訪的一天,除了因她涉嫌謀殺親父外,亦因她 有個上市公司主席的弟弟葉志成。其實葉氏一家一向低調,葉志成過去甚少接受訪問,直至十 二年前他取得青年工業家獎,他才首次向傳媒披露自己的出身。他在行內,也屬於低調一族,其家人更可說是隱形,怎料一現身便兩度成為報章頭條。葉志成尚未做 到家家採用其生產的乳膠漆,但這宗謀殺疑案卻令戶戶知曉葉氏化工這個名字。 關鍵十分鐘二月廿七日早上,葉氏四姊妹,包括次女鳳梅,六女鳳 娟,七女鳳英和九女美玲如常到養和醫院病房探望老父葉容,望着病危的老父,眾人均感到難受。十多分鐘後,葉氏姊妹通知護士,說老父有異樣,護士趕至,只見 葉容沒有呼吸脈搏,同時發現他的氧氣喉被拔去。壽星女美玲說是她拔去老父的氧氣喉,鳳梅則自認是她指使胞妹行事。護士按葉氏姊妹的指示,在浴室找回被拔掉 的一截喉管。十分鐘後,醫生宣告葉容死亡,四姊妹辦妥手續後相繼離開。三個小時後,醫院管理層通知警方,警方根據現場環境調查,認為有可疑,將葉鳳梅和葉 美玲拘捕。其實,八十四歲的葉容近年多次進出醫院,醫生估計葉容最多只可活多兩星期,有些更說他就連事發當日也捱不過。數日前,葉容更試圖自行拔氧氣喉, 醫生之後決定停止對他治療,只替他注射鎮靜劑及止痛劑吊命。葉容的求生意志很薄弱,多次向子女明示或暗示他不想捱下去,因此醫院職員對於葉容去世一事,其 實都不以為然,但始終要依規矩報警。辯方的版本是,葉容當時已去世,兩被告為了令老父「去得好睇啲」才替他拔喉,好送他上路。由於驗屍報告根本無法確定拔 喉時葉容是否仍然在世,就算葉容當時仍活着,亦不能確定拔喉是導致他身亡的原因。既然沒足夠證據入罪,律政司因此決定撤銷起訴兩被告。 低調 君真葉氏低調和團結的「特徵」,三十年如是。葉志成於一九七一年以四千元在堅尼地城北街創業,開設第一家公司恆昌石油行,妹妹則負責接聽客戶電話落單。在 北街開車房的老街坊憶述,他當年和葉志成年紀相若,廿多歲小伙子,理應有偈傾,但葉志成卻老成持重不多言,兩人甚少「打牙骹」。「佢做生意好勤力㗎,成日 揸住架單車周圍送貨,做生意最緊要有腦有計,抵佢發達啦!」他說葉志成、葉子軒兩兄弟感情不錯,一齊運貨捱世界,至於葉容,則甚少露面。 他指葉志成除了勤力老實之餘,亦非常君真:「久唔久我咪問佢攞罐火水嚟使吓囉,要俾錢㗎,十蚊八蚊罐,無打折頭㗎!街坊街里都冇情講。」他看着葉志成最初 租用他隔鄰的單位,幾年後便已買入同一條街另一個大兩倍的單位,生意越做越大。記得多年前葉的妹妹結婚,當時街坊還笑說其妹夫是「駙馬爺」,「嫁」入豪門 飛黃騰達。老街坊多年不見,一見便是在報章頭條。在北街做了三十年收買的陳婆婆亦說,葉家不會主動與街坊攀談,她甚至搞亂以為葉志成的家人是伙記。就連老 街坊也沒有印象,更何況不認識他一家的你我他,相信葉氏一家可以繼續低調下去。 |
|
||||||
不必盯盤、不用短線殺進殺出,找到一家可長期投資的公司,扎扎實實地賺一段,是每位散戶投資者夢寐以求的操作策略。 現在,只要下工夫、掌握五個步驟,你也可以成為股市不敗贏家。 撰文‧歐陽善玲 孫子兵法《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意思是,透徹了解自己及對手情況,作戰才能立於不敗;若只了解自己,而不了解對手,就只有一半機會成功;若對自己及對方皆無所知,那就會每戰必輸。 同樣的道理,投資人成天在股市廝殺作戰,充分了解自己及個股特性的人,每次操作都不會有危險;就算有突發事件造成公司股價重挫,投資人停損出場,也能安全撤退,不至於全軍覆沒。不過,要掌握自己比較容易,要摸透一檔個股、一家公司,卻很困難。 如何找到一家值得長期投資的公司,並徹底摸透?禮正投顧總經理毛仁傑、寶來投信副投資長劉興唐,及鉅豐財經資訊執行長郭恭克,三位專家透過十多年征戰經 驗,歸納出五大條件:一、產業位置,二、公司經營者及團隊,三、公司營運績效及獲利表現,四、財務體質,五、個股進出觀察指標。 步驟一:釐清公司所處的產業位置挑選「舊行業、新機會」中的龍頭股首先,就產業位置而言,毛仁傑指出,所謂「時勢造英雄」,公司所屬產業,要先符合時代趨 勢,經營者才有機會成為英雄。除非像蘋果電腦的賈伯斯,能「英雄造時勢」,否則大部分的經營者都像宏碁前總經理蘭奇一樣,只要面臨產業轉型困境,就毫無用 武之地了。 因此,投資人要從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產業趨勢變化,「看好的產業,又分為兩種:一是『舊行業、新機會』,像台玻;另一是『新行業、新機會』,像太陽能。」毛仁傑分析。 不過,對投資人來說,與其在「新行業、新機會」中找尋標的,不如挑選「舊行業、新機會」中的龍頭股,獲利機會較大。他解釋,舊行業內容一般人較熟悉,當產 業新機會起飛,龍頭股可望因享有高市占率,股價表現占盡優勢;至於「新行業、新機會」,因產業態勢不成熟,且多涉及複雜技術,除非投資人具專業背景,或周 遭有相關行業的人可當導師,否則操作進入門檻高,也難判斷公司投資價值。 劉興唐則建議,投資人可鎖定進入障礙高、政府特許或重要政策扶植的產業。因為,政府扶植產業,多具有高成長特性;而進入障礙高的產業,公司通常能維持穩定獲利,不必擔心在後有追兵情況下,降價求售,若能形成獨占或寡占市場更好。 「進入門檻高的產業,最大特色在於毛利率能維持一定水準。」劉興唐分析,如晶圓代工,不但早年經政府大力扶植,產業進入門檻也高,龍頭股台積電更在製程技 術上遙遙領先對手,至今地位難以動搖。再觀察台積電近兩年毛利率變化,多維持在四七%至四八%高水準位置,相當穩定。像這種產業,選了龍頭股等於贏者全 拿,就很適合投資人長期持有。 步驟二:觀察經營者是否具誠信與才幹可強化持有信心與確認公司競爭力第二步,要看公司經營者及團隊。毛仁傑說,「經營者最重要兩個條件,一是誠信,另一是 才幹,這些從過去行事作風,多少可看出經營者究竟正派與否。像郭台銘拿出自己的股票獎勵員工、張忠謀個人的財富也輸給很多經理人,顯示公司經營者將股東權 益放在第一,而非個人私利,必要時甚至會犧牲自己、照顧股東權益。」經營者操守,決定一家公司是否值得長期持有;而謀略及才幹,則影響公司的競爭力。毛仁 傑指出,一位具有企圖心、遠見的經營者,在公司營運策略或事業規畫上,都能領先市場,提早布局。劉興唐則認為,相較家族企業接班問題複雜,經營者最好由專 業經理人出任,而經營團隊則以具相關技術背景尤佳。 要檢視經營者說話是否可信,最直接作法,就是進入第三步,檢視公司經營績效及獲利能力。劉興唐說,公司獲利數字,是影響股價走勢最重要變數,投資人至少要 掌握公司年度EPS(每股稅後純益)、近四季EPS,以及法人預估未來四季EPS。另外,國內規定上市櫃公司每月須公布營收,這部分也要留意,藉此可檢視 公司是否隨著產業成長,而營收持續擴大。 步驟三:定期追蹤公司績效與獲利釐清業績數字是可信還是吹牛皮「很多公司經營者,會將業績數字講得很漂亮,透過隨時追蹤財報、檢視獲利,就能確認經營者的 話是可信,還是在吹牛皮。」毛仁傑說,每季公布財報,也是觀察公司在整體產業中,是否出類拔萃的好機會。投資人可乘機多方比較,找出獲利穩定向上,或產業 中的佼佼者,汰弱留強。 除了釐清公司營收、獲利數字,還要進一步掌握公司營收結構。「要長期投資一檔個股,就必須清楚知道,這家公司的毛利率、營益率等數字如何。」劉興唐說,毛 利率高,代表公司具一定產業競爭力,像龍頭或利基型廠商就享有高毛利;至於營益率,代表公司本業賺錢能力,營益率愈高,企業獲利能力就愈強,若為負數,就 表示企業本業處於虧損狀態。如果毛利率高、營益率也高,就意味公司產品不但具競爭力,且營業費用也控制得相當好。 劉興唐強調,毛利率與營益率,是衡量企業獲利能力兩項重要指標。公司致力於降低生產成本、控管支出費用,目的就是為了讓獲利數字更好看。換句話說,只有提升毛利率、營益率,公司才能提高本業獲利水準,為企業經營帶來實質效益。 例如,過去五年,鋼鐵龍頭廠中鋼毛利率數字,除了二○○九年下滑至九%外,其餘皆有一八%到二六%的水準;營益率部分,則在一二%至三五%之間。儘管受到 景氣循環影響,波動相對較大,但公司整體獲利能力還不錯,都有兩位數水準。郭恭克提醒,毛利率低於五%以下的公司,最好不要碰。「像筆電大廠,就有毛利率 過低問題,特別是外銷產業,只要匯率一波動,獲利很容易就被吃掉。」但整體而言,長期投資一家公司,最關鍵的兩項數字,還是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及 現金配息率。郭恭克指出,檢視一家公司財報,主要是針對公司獲利能力、經營效率、財務結構及償債能力等四個面向進行分析;而股東權益報酬率,則可直接反映 出一家公司主要財務結構、經營效率及獲利能力。 「一般而言,股東權益報酬率在二成以上,就算是非常好的公司。」劉興唐說,以台積電為例,過去五年,除○九年台積電ROE為一八.四%外,其餘皆超過二 成,表現相當穩健。塑化龍頭股台塑,同樣深受景氣循環影響,過去五年ROE在九.二%至二三.二%間,波動相對大,但也有雙位數表現,成績也算不錯。 至於現金配息部分,「能夠穩定配息的公司,代表公司現金流量高,財務體質也較好。」郭恭克分析。但要注意,有些公司在宣布股利發放政策後又進行增資,或發行公司債等活動,等於是借錢來配發給股東,「為配息而配息」的作法就很不應該,投資人最好避開。 現金流量充足的公司,不但對景氣應變能力較強,展現在企業營運及獲利品質優劣上,也有一定重要性。郭恭克指出,「自由現金流量」是判斷公司能否真正產生現金收入的指標。而所謂自由現金流量,是指公司「來自營運活動現金流量」扣除「資本支出」後的數字。 步驟四:檢視公司現金流量及償債能力找出可長期投資的優質公司郭恭克解釋,「自由現金流量」高低,取決於公司營運活動現金流量,也就是說,實際上能賺進大 把鈔票的公司,其自由現金流量也較高;但要注意,一家公司要維持現金不斷流入,通常也需要不斷投入資金、擴充產能設備。因此,拉長時間來看,一家公司「自 由現金流量」始終為負,就表示這家公司無法產生真正的現金收入,長期而言在產業中恐缺乏競爭力,投資人最好避開。 像去年,台塑來自「營業活動之淨現金流入」為五四四.六億元,扣掉「投資活動之淨現金流出」八十三.七億元,「自由現金流量」高達四六○億元,就是現金部位相當充沛、值得長期投資的優質公司。 另外,公司負債比及償債能力,也是長期投資人必須了解的指標。劉興唐說,「負債比」是衡量一家公司資金槓桿的方式,亦即企業資源由負債所提供的比重。負債 比愈高,代表資金槓桿愈大,當企業營運狀況良好時,能發揮以小搏大效果;但當企業營運走下坡,固定的利息費用,也會壓得公司喘不過氣。一般來說,負債比最 好要低於四○%。 而償債能力,就要看「流動比」(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及「速動比」(速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其中流動資產,是指「一年內」可變現的資產,如存貨、應 收帳款等;速動資產,指能「立即」變現的資產,如現金、股票等。若流動比高於二○○%,就代表企業償債能力具一定水準;若速動比高於一○○%,表示企業立 即償債能力相當穩定。 再以台塑為例,過去五年,公司負債比約在二六%至三五%間,流動比在二三五%至二九五%,速動比則在一七○%到二五二%,均符合優質公司標準。而台積電, 過去五年公司負債比更低,約一一%至一四%,流動比在二五六%至六一三%,速動比則在二二八%至五六○%,都是超高水準,值得投資人長抱。 步驟五:留意個股進出指標從股價表現 掌握交易趨勢在逐一確認公司所處產業位置、經營者及團隊、獲利能力與償債能力後,接著就要進入「實戰演出」部分,即檢視個股進出指標。劉興唐簡單歸納出四項指標,包括技術面、籌碼面、類股強弱及國際股市連動。 先看技術面,常見的指標包括均線、趨勢、波浪理論、價量、KD指標等。投資人可依照偏好,以各種技術指標檢視個股多空。 例如,以波浪理論看台塑走勢,目前股價就相當強勢,為主升段的延續;但就周線角度,可能有過熱拉回疑慮,但回檔修正仍可站在買方;再看中鋼,同樣以波浪理論分析,長線多頭趨勢不變。但是就周線、日線角度來看,中、短期也有拉回整理的可能,投資人可作為參考。 至於籌碼部分,劉興唐表示,董監及外資持股高的公司,籌碼相對安定,對股價長期表現有正面助益。至於投信,因持股轉換相對靈活,一旦持股超過二成,就代表投信資金已上車,此時最好避開,或挑選投信持股在一五%以下的標的。另外,融資比率低的個股,籌碼也會安定許多。 再來,要觀察類股強弱勢表現。例如,近期資金從電子股撤出,轉進傳產股,市場呈現電子弱、傳產強態勢,大盤雖是上漲,但科技股卻漲輸大盤;或有族群走弱,但個股表現獨強情況。因此,投資人可以透過類股相對大盤表現,及個股相對類股走勢,來判斷公司股價強弱。 最後,則是國際股市連動。一般而言,科技股表現要看美股臉色,傳產股表現則與陸股息息相關。 劉興唐指出,像LED(發光二極體)照明龍頭廠Cree股價,因LED庫存升高而重挫,但國內LED廠卻晚了一到二個月才反映。另外,受到中國「十二五規畫」激勵,去年底大陸水泥、玻璃族群股價開始走揚,幾乎也領先國內一季時間表現。 換句話說,投資人如果買進中鋼,建議最好連大陸的鋼鐵股,像寶鋼、鞍鋼走勢一起看;若是長線布局台塑,那就要對大陸的中石化、中石油股價有概念。至於科技 股,則要觀察美國相關族群走勢,像台積電股價變化,就可觀察其主要客戶,包括英飛凌(Infineon)、英偉達(Nvidia)等股價表現。 相信透過上述五大步驟、徹底摸透一家公司,投資人長線布局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穩健獲利。 股市不敗5步驟 步驟一: 進入「鉅亨網」台股首頁http://www.cnyes.com/twstock/ 在右邊方塊輸入股票名稱或代號,按下「搜尋」。 (若非會員,須先註冊) 步驟二: 選取「財務面」底下的「財務比率」,在「財務結構」中,找到「負債占資產比率」;「償債能力」中,找到「流動比率」;「獲利能力」中,找到「毛利率」等 步驟三: 想要檢視公司營收,可回到「上一層」,選取「每月營收」。 步驟四: 要看「自由現金流量」,就選「現金流量表」。將(A)「營業活動之淨現金流入或流出」減(B)「投資活動之淨現金流入或流出」即可。 步驟五: 觀察個股進出指標可選取「交易面」,底下分頁有「技術指標」、「個股比較」等可參考。 其他 透過「公開資訊觀測站」,點選上方「精華版2.0」,輸入股票代號或名稱,按下搜尋,就可簡單查詢公司營收、每股盈餘、股東權益報酬率及股利分配狀況。 |
|
||||||
開藥材鋪三十年的客家夫婦邱敏業及何觀玉(玉姐),四、五十歲才轉行,年半前鑽研滑溜豆腐花殺入元朗阜財街,極速成為該區小食店新寵,月賣豆腐花逾二萬碗! 不過,附近本已食肆林立的又新街,今年被政府「欽點」展開活化,打造「食街」,附近一帶鋪租勢必水漲船高。六蚊一碗豆腐花原本養活一家人,但能否抵禦瘋狂加租卻成為疑問。 亞玉豆腐花位於與又新街一樣旺場的阜財街,在人氣串燒店串皇旁邊。一百呎店面裝潢簡樸,開業不過年半,感覺卻像數十年歷史的老店。一碗碗豆腐花在車仔檔口 上一遞一收,零錢掉在錢堆中發出的「叮叮」響聲,從早到晚沒停過。店內無位,客人索性站在街上吃,不時吐出一句:「好滑呀!」 黑豆花健康吸客 「整豆腐花個過程係人都知,不外乎煮豆漿、撞石膏粉,但滑唔滑同有無豆味,就睇個比例點樣調校。」整天在廚房忙的邱敏業稱,開業之初未掌握好做豆腐花的技 巧,一時太稀,一時嚡,扔掉不少試驗品,「做生意要過得自己過得人,自己都覺得唔好食,點好意思叫人俾錢買?」最花心思是選擇用水,水喉水、蒸餾水、礦泉 水……他們統統試過,最後選了過濾水,因為做出來豆花不會有怪味,為此他們斥逾萬元安裝濾水器。店名亞玉指的正是老闆娘玉姐,兩夫婦開藥材鋪三十年,深知 黑豆比黃豆更有益,開店主打豆腐花,便研製黑豆豆腐花,「黑豆對女人最好,補肝,補腎,補氣血,女人多數血氣唔好,而且黑豆驅風,女人生過仔一定有風,最 好食黑豆。」她經常對客人說。(《本草綱目》有論:黑豆入腎功多,故能治水、消腫、下氣、制風熱而活血解毒。)說到驅風,還有店內無限任添的自家製薑汁, 落多落少,沒有限制,「見過有客人好鍾意薑味,一碗豆腐花用咗三分一支,但又試過有人拎錯薑汁當糖漿,係咁話辣。」由於撞豆漿需要較大力氣,製作豆腐花的 功夫由丈夫操刀。磨豆機的分量每次可做豆腐花兩桶,每桶有八十至一百碗,每日要造三、四轉,所以邱敏業自早上十時提早返鋪頭開始,便在廚房密密製作,玉姐 則不時進出廚房,蒸日賣三百個的缽仔糕。 細細件薄利多銷 為突出懷舊味道,盛載豆腐花用上青花瓷碗,製缽仔糕則沿用傳統瓦缽,但改用直徑兩吋的迷你版,製出缽仔糕僅一口一個,「以前缽仔糕用碗蒸,因為要食得飽, 所以又叫『碗粄』,但依家啲人只係『過口癮』,細細隻剛好,如果想食多啲就買多個囉。」缽仔糕用天津紅豆製,玉姐指,這紅豆較香甜及易變稔,但成本較一般 紅豆高兩成。迷你缽仔糕每個賣兩元五角,五個則十元,一些客人見有優惠反而多買。不少人為了令缽仔糕更煙韌會加入對人體有害的硼砂,玉姐則寧願花點技巧控 制也堅持用生粉,不想客人食「化學嘢」。除了蒸缽仔糕,玉姐大部分時間坐在店裡一角包「客家糍粑」。糍粑即是客家人的糯米糍,「客家人最叻做茶果」,玉姐 雙手戴着手套,把一匙一匙的粉團逐個捏扁,釀入大匙餡料,約一分鐘搓好一個,粒粒體積相近飽滿,「你出面食糯米糍餡料有椰絲,但我哋無o架,客家人窮嘛, 花生、芝麻、黃糖我哋可以自己種自己整,椰絲要外面買,所以我哋慣咗糍粑唔放椰絲。」說起客家的飲食傳統,玉姐有如活字典,她指客家人只會在「十月朝」 (農曆十月初一)食糍粑,做冬食蘿蔔餡茶果,清明則食雞屎藤粑仔,臨近端午節,客家人都食鹼水糉,但他們不用鹼水,而用荔枝柴燒成灰的「灰水」,不會有澀 味,亦不損健康。 鄉里互助人緣好 玉姐夫婦育有兩子,她笑言兩人性格迥異,細仔二十六歲,口花花又大花筒,但對電腦有興趣,現在豐澤賣電子產品;二十八歲大仔阿傑則斯文慳家,從藥材鋪開始 落鋪幫手,他對藥材無興趣,現在做豆腐花反而開心。阿傑每日下午返鋪頭,樓面、收錢、埋數、清潔……直至每夜凌晨三、四點獨自收鋪,日日做到無停手。玉姐 都說這個仔很乖,而且很節儉,他現在的手提電話只是他人生中的第二部,「之前佢一直話想換電話,但睇呢部又話貴,嗰部又話貴。」最後玉姐在去年阿傑生日送 給他,現在阿傑一有空就拿電話出來看小說。問阿傑對幫家人看鋪有否興趣,他說:「有得揀梗係唔使做最好,但我又唔係含住金鎖匙出世,而家咁都幾好啦。」接 着又趕快拿着豆腐花給客人。 除了大兒子幫忙,他們還聘請兩名店員分兩更工作,「呢兩個妹都好幫得我手,記住喺篇文度讚吓佢哋呀。」玉姐多次提醒。其中同樣是客家人的阿Ling說: 「邊度做嘢都辛苦,最重要係老闆好。」採訪期間,一位阿姐忽然走進來,和玉姐用客家話對話一番,然後又自行幫忙工作,原來她是鋪頭的前員工,因不習慣面對 客人而辭職,但她有空反而會來義務幫忙,「唔係幫咩手,不過行過返嚟坐吓,黐下飯食。」玉姐一家每晚都會和員工在鋪內吃飯,就像一家人一樣,採訪當晚他們 在鋪內提早做節。小店只有五個位,但據觀察,不少街坊都愛買完餸來歇一歇,和玉姐閒聊一番。更有街坊專誠幫她購物,「你成日話要食靚橙,幫你買咗喇!依家 食定隔兩日先食呀?你揀先喇。」這天一位師奶拿着兩袋橙走進鋪內,說罷亦坐低叫了碗豆腐花。這天又剛好有個婆婆拿着幾隻「灰水糉」給玉姐一家,這個婆婆自 己在屯門種田,玉姐拿豆渣給她做肥料,大家都說客家話,又成了朋友。 租金狂飆難放心 跨區經營小食店,健談的玉姐很快和街坊熟絡起來,但最令她難以習慣的,是食物價格的變動。她指,開業年半,每袋黃豆二百元升至三百六十元,黑豆一斤十元升 至廿四元,生粉漲得最厲害,每袋由百三元升至四百多,但開店以來只加過一蚊,「如果我係客,覺得十幾蚊買碗豆腐花不如自己整。」亞玉上月賺四萬多元,其實 僅夠一家三口出糧,鋪位將於九月約滿,玉姐最擔心是面臨加租,「我哋個業主都好好人,但如果周圍都加,佢都好難唔加啦。」玉姐與丈夫七十年代末從內地來 港,賣國貨的玉姐認識到隔籬藥材鋪學師的邱敏業,拍拖兩年結婚,八九年在大埔中心開藥材鋪,「嗰陣好多人移民外國,一返嚟就嚟買大堆藥材,後來覺得我哋老 實,索性叫我哋寄過去,睇都唔使睇。」三十年來儲了不少客,但之後中藥愈來愈貴,加上海外唐人回流,年輕一代又不吃中藥,生意愈來愈難做。 成功行家作藍本 當時家住大埔,區內的「亞婆豆腐花」賣到街知巷聞,一向善於下廚的玉姐心想,「人哋做到咁滑無理由我唔得!」朋友鼓勵下,偷偷在中藥鋪一角賣豆腐花,好評 如潮,於是他們放棄老本行將原有鋪位改裝,但舊鋪出不到食肆牌,唯有結業,直至半年後找到現有鋪位,才正式轉型。開業初時未掌握到出品流程,日做十五、六 小時,不到兩個月決定租個單位,一家三口搬來元朗。玉姐笑言,三十多年來到元朗無五次,現在卻開始落地生根,「可以的話,我都想返圍村住,以前覺得烏蛟騰 六點半尾班車好麻煩,而家諗可以返去靜靜地種吓菜都好,而且我鍾意海,好想去返海邊玩吓坐吓。」玉姐邊看着鋪頭一邊說,可惜現在圍村已成空城,海邊也捉不 到魚蝦了。 朝十晚四無停手 開業資料(10/2009) 租金:$172,000*裝修:$150,000器材:$60,000入貨:$2,000雜費:$40,000總投資:$424,000*三個月按金,一個月上期 營業資料(05/2011) 總營業額:$150,000租金:$43,000人工:$18,000*入貨:$17,000雜費:$27,000盈利:$45,000*兩名全職店員 一點意見 串皇力勸:預早尋出路串皇老闆趙柏衞 Wingo「賣幾蚊貨仔,係好睇唔好食。」Wingo指,串皇和亞玉豆腐花已是阜財街最旺,但現時租金實在太貴,盈利僅夠出糧而已。他憶述,十一年前開業 時鋪租約六、七千元,直至去年也不過二萬多,但今年倍增至四萬六千元,一來因為三號幹線落成,令元朗多了人流,二來又新街一帶知名度提升,不過最重要是地 產經紀不斷推高租金,主動叩門籠絡一批「唔知價」兼有父母打本做生意的年輕人。眼看附近的鋪頭「開下執下」,同一個鋪位兩年內轉了四、五轉,Wingo慨 嘆,店鋪沒一定實力都難以抵抗租金上漲,亦啟發只有自置物業才有出路,所以他在屯門買了一個工場,將會發展特許經營。亞玉豆腐花九月約滿,他估計業主很可 能會大幅加租,「就算個業主不問世事,但經紀唔會同你客氣,成條街最旺我哋,唔加我哋加邊個?」他建議阿玉要作好打算,力尋出路。 |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996933.html
在
過去的一百多年裡,併購案曾為這個世界造就了埃克森美孚、美國鋼鐵、AT&T等著名企業,並為這些企業帶來了巨額的利潤。當然,併購也傷害了很多知名的公司。 “企業併購的最大威脅並非來自競爭對手,而是來自於自身,而最根本的就在於併購後的整合不力。”荷蘭經濟學家謝恩克說。 從2006年開始,國內乘用車銷售企業廣匯汽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匯汽車”)開始通過併購擴大規模,其銷售額從當年的96億元人民幣躍升到2010年的523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55%。 被併購企業中,99%的職業經理人選擇了留下,甚至有部分原始股東也留下來成為職業經理人。 以國際標準評估收購標的 對於併購對象的選擇,廣匯汽車首席業務發展官盧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準確評估是保證收購成功的基礎,不論是收購單店還是經銷商集團,都執行一個統一的評估標準。 盧翱表示:“我們的評估完全是按照國際的慣例和標準去做的,包括對企業盈利能力、企業資產狀況、企業現金流等逐個進行分析;我們還會看市盈率,它也是一個決策指標;其他還包括市淨率、企業價值和EBIT(企業息稅前利潤)等。而國內很多併購都是不看的,但這些對我們的決策很有用,可以在項目的盡職調查和評估期,幫助我們盡可能地了解企業現實的問題。” 針對每個收購項目的評估,他們往往都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這也讓盧翱成為廣匯汽車“兩項紀錄”保持者,出差最多以及年休假積累最多的人。 此外,在與被收購方談判的時候,廣匯汽車的內容會細到讓對方覺得很“難受”。盧翱說,不能把看到的情況隱瞞下來,在交割的時候再討論和爭執,這不是有誠意的併購,就像在變相地剋扣收購款一樣。而就是經過如此讓人“難受”的談判,每次收購案後,雙方在交割及之後幾乎從未發生過爭執和糾紛。 對於廣匯汽車而言,衡量是否整合成功,一是看是否符合預期的業績目標,長期來看,則是這個企業能否與廣匯汽車的文化實現融合,得到持續性的發展。廣匯汽車內部設有投資委員會,會對被收購企業的未來做一個評估報告,符合廣匯汽車標準的才會被收購,而不是盲目擴張。 不過,盧翱也遇到過談判失敗甚至被競爭對手哄抬價格的尷尬。他告訴記者,做事情就像做人,需要與被收購方保持一個長期的溝通,他也遇到過非常合適的店面,而且談判過程也很順利,但最後被收購方卻突然變卦不想出售了。此時,他只能鳴金收兵,不會為了收購而刻意地抬高價格或者做出更多的承諾,他會選擇與對方保持長期的持續聯繫,而最終,這些被收購對像在幾年後還是選擇賣給了廣匯汽車。 一個現實的例子是,2009年廣匯汽車併購山西必高奔馳店的時候,這是一個當年虧損800萬元的“爛攤子”,而到了2010年底,該店已經盈利800萬元,並且在2011年從售後服務滿意度全國倒數第一變成了全國第一。 制度留人 顯然,完成收購併不等於是成功的併購,併購能否成功不僅僅取決於被併購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更取決於併購後的整合,尤其是文化和人事方面的整合。 翻看很多收購案,收購方往往都會強勢入主被收購企業,大幅裁撤原有的管理團隊,甚至普通員工,而在廣匯汽車的所有收購案中,卻保持了99%左右的職業經理人團隊的穩定和向心力。 廣匯汽車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王震知道,一個企業的穩定發展離不開一個高效和團結穩定的職業經理人隊伍,現代企業的競爭不只是資金實力的競爭,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競爭。 這使得廣匯汽車對留住原有的團隊“情有獨鍾”。一般而言,收購完成交割後的轉換期是非常關鍵的,“任何一個企業剛剛變動的時候肯定不穩定,比如財務方面的控制,資產安全性,廠商對接、政府關係,還有員工的心態問題,這一時期整合工作的強度是非常大的。我們不僅負責把它收購過來就完了,還要製定詳細的時間表,在'百日'內幫助集團運營、財務、人力資源各個條線跟原股東、原盤子、原團隊完成對接與合作。” 盧翱表示,廣匯汽車在實現資產交割後,會對被收購企業進行一些基本的必要控制,比如財務和資產的安全性控制,其他則會充分授權給職業經理人團隊,不過,這也是要建立在廣匯汽車完整的管理體系完全對接基礎之上。比如廣匯汽車的KPI管理工具、BI分析平台完全接入被收購標的,這樣,在總部就可以實時監控店面的運營情況。 而對於員工來說,如何獲得一個清晰的職業規劃和上升通道,對他們個人的發展而言更為重要。盧翱認為,以更高的工資待遇留人並不是一個成功的解決方案,就如之前的一些私人老闆,在管理方面隨意性特別大,但在廣匯汽車則非常注重“遊戲規則”。“我們對每一位員工都有科學和嚴謹的KPI考核體系。”盧翱表示。 此外,廣匯汽車還為每個人提供了持續發展的平台和路徑,也就是廣匯汽車的L1~L4後備人才發展計劃,包括最基礎的員工到高級管理人員。廣匯汽車公共關係總經理於丹告訴記者,廣匯汽車剛剛結束一起針對總經理的L3培訓,該培訓更多的是針對管理能力、領導力和個人的素質的提升,如果是優秀人才則會獲得一個上升的發展,比如此前僅是一家4S店的總經理,經過培訓之後,則有可能提升為區域分公司的副總經理,而且廣匯汽車還在不斷地併購,需要大量人才,還可以實現跨區域流動。 但是,只有人才也不能保證就一定能夠實現高效運作,背後還需要一套體系化的管理流程和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來支撐。 王震表示,廣匯汽車會做員工滿意度調查,推出一對一面談計劃。讓每一級管理者跟他的員工做一對一談話,了解他們的需求,幫他們規劃未來的發展。同時,在運營管理裡加大了對客戶滿意度KPI指標考核的力度。此外,廣匯汽車還聘請第三方調查公司,對集團下面所有的分公司和部門進行定期抽查,檢驗執行情況。
|
||||||
台灣的智財國力跟世界的差距有多 大?在專利戰主戰場美國,「台灣廠商在美國的專利數加起來,還抵不過一個三星,」一位國內智財權專家,一語道出台灣的弱勢。 美國每年有近三 千件的專利訴訟官司,並且每年以新增五‧六%的速度成長,其中台灣廠商涉及的官司就占了近兩百件。 美國另一個維護專利權的重要擂台,也正是 現在蘋果(Apple)和宏達電打得難分難解的戰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因為關稅法第三百三十七條,ITC有權要求暫停或停止銷售、甚至禁 止進口侵害美國智慧財產權的商品,因此成了專利大戰中,制止對手進入美國最重要的組織。據工業研究院統計,近三年,台灣廠商涉及ITC調查案的比率更高達 三至四成。 專利戰已經打得如火如荼,要上戰場廝殺,台灣卻少了最重要的「專利」子彈。 根據美國智慧財產權人協會 (Intellectual Property Owners Association,IPO)統計,去年在美國申請專利數量前三百大的企業當中,台灣共有鴻海、工研院、台積電等十二家機構上榜,但即使把入榜台灣廠 商申請的專利數全部加起來,還抵不上排名第二、擁有四千五百一十八件專利的韓國大廠三星電子(Samsung)。 如果說專利數量並不能代表 一切,專利要有用、可以賺錢才更重要。那麼翻開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帳本,過去十年,台灣靠著專利和商標賺進的外匯都在兩億至四億美元徘徊,而人口和 國內生產毛額(GDP)是台灣兩倍的韓國,去年卻可以創造超過三十一億美元的智財收入,足足是台灣的七‧六倍,更別提專利順差大國美國和日本,這兩大巨人 的智財收入分別是台灣的三百七十一倍(以二○○九年數字計算)和六十四倍。 三星加碼布局 專利研發人員,比台積電員工多 韓國 雖然和台灣一樣,仍是專利逆超國,但自從二○○三年起,韓國靠專利賺錢的能力大幅提升,拉開與台灣的差距,原因就在於「從二○○一年起,韓國除了研發專利 注重品質,也開始花大錢買關鍵專利,」資訊工業策進會前顧問工程師、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首席顧問袁建中觀察指出。 大幅加碼 研發預算,並將火力集中在取得專利,三星是最明顯的例子。很早就對專利布局展現強烈企圖心的三星,單單是在二○○一年,投入研發經費就超過了十八億美元, 換來在美國的一千四百五十項專利。 三星投入的研發經費占總營收比重不斷攀升,終於讓三星在二○○七年,擠下了日本的日立 (Hitachi),首度登上全美專利排行榜第二名,之後連續三年,三星依舊蟬聯美國專利排行榜亞軍,排名僅次於已經連續十八年雄踞在美國專利榜榜首的 IBM。 同時,三星不斷招募人才,去年散布在全球的研發人員,估計已超過五萬人,幾乎是台積電全球員工數的一.五倍。每年的年報,三星幾乎 都會註明,在美國取得多少項專利,以及在美國的專利排名。反觀,如果在台灣公司的年報裡搜尋「專利」兩個字,大多會是在風險管理部分,找到與某某公司的 「專利」訴訟案進度。 歸根究柢,主要的原因是多數台灣企業家對專利投注的心力還是不夠!工研院技轉中心主任王本耀指出,台灣廠商大多是代工 起家,擅長的是逆向工程,先有了產品,才去想怎麼做,而且業者的研發人力和資源,大多是投入在眼前產品的改良和開發,不重視專利庫的建立,「等到產品做出 來,只要被告,原本賺錢的,也變賠錢了!」 另一個根本的原因是,台灣廠商規模不夠大、口袋不夠深。一位台灣手機大廠高階主管就無奈的說, 「就算我們捧著錢去找摩托羅拉(Motorola)買專利,誰理你!」 為了解決台廠單打獨鬥的困境,經濟部推動專利銀行(IP Bank),最快今年八月底成立,包括智財管理公司和專利基金兩大部分。前者,是為國內廠商提供智權布局所需要的資訊分析、專利評估、法律諮詢,必要時還 可以發動訴訟,一開始將會由工研院創新公司協助成立;而初期規模為新台幣五億元的專利基金,在尋找收購對業者有利的專利的時候,智財管理公司也會提供諮 詢。 不過,像這樣集合眾人之力的專利銀行,日本與韓國早就在做了,而且不論是速度或力度,都遙遙領先台灣! 二○○九年,日本 就成立了株式會社產業革新機構(INCJ),包括夏普(Sharp)、松下(Panasonic)、日立、東京電力等十九家橫跨科技、油電、金融業者共投 資一百億日圓,再由日本政府注資八百二十億日圓,並提供八千億日圓的信用擔保,使得 INCJ的投資能量接近九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三千三百億元);目前INCJ在能源、生技和資訊產業的布局都相當活躍。 韓國為了協助三星和 樂金(LG)等韓國企業因應專利侵權訴訟,也在去年正式成立智財管理公司Intellectual Discovery(南韓發明基金),集結了政府與民間企業的力量,募資七百億韓元;並在今年八月,啟動了半導體和LCD等重要產業超過十個的專利聯盟 (IP Pool),每個聯盟成員將共同購買及管理相關專利。Intellectual Discovery的規模,預計要在二○一五年進一步擴大至五千億韓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三十四億元)。 台企銀彈不夠 政府動作太慢,資金後援也不夠力 台灣新台幣五億元的專利基金規模,比起韓國的一百三十億元,以及日本三千三百億元,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就連 台灣政府的動作也慢了好幾拍。早在二○○八年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台灣就有專利銀行的構想,但是經過與業界和學界漫長的溝通,直到今年政府才開始付諸行 動,在國家級的專利大戰上,台灣已經落後一大步。 台灣從過去半導體業和PC產業,乖乖向德州儀器還有IBM等大廠繳權利金,到近十年來面對 國際大廠進逼,經歷了多次專利戰敗後的鉅額賠款,尤其是當台灣科技業獲利豐厚時,往往是國際大廠拿著「專利權」上門收割的時刻。 聯發科吃足 苦頭 因為兩張紙,被拿走五十億元 最經典的例子,是多次登上台股股王的聯發科,在二○○三、○四年間,連續遭到兩家美國科技公司億世 (ESS)、卓然(Zoran)控告侵權。最後,聯發科被迫和解,分別付出九千萬美元、八千五百萬美元的權利金,合計分別占了聯發科當年度稅後淨利的一 六%與一二%,聯發科工程師辛苦的工作,最後只因兩紙專利權證號,就讓聯發科小股東多吐出一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億元)。 股王 聯發科最後與對手達成和解,付出權利金了事,對手還算平和,最兇險的可能面臨產品銷售禁令,無法出貨,逼得公司面臨倒閉的風險。 台灣企業跑 法院的次數一多,學費繳得夠多,對於專利訴訟的法律攻防策略也越來越熟練,但台灣業者手中握有專利武器不夠多,才是專利強權把我們當成俎上肉的真正原因。 要 打破這項困境,曾和專利巨人IBM打成平手的華碩,技術長吳欽智認為,「研發專利沒有捷徑,不一定要求高明,而是要求實用的專利。」 打專利 戰不能抱佛腳 參與標準制定,韓廠律師隨行申請 除了基本功要練,王本耀建議,專利布局不能臨時抱佛腳,不能等到要用了才來買,平常就可以隨 時注意研究機構或大學是否有好的專利可以收購。而在制定標準時,積極卡位也是一招。 「韓國廠商在參加標準制定的會議時,會帶著專利律師一起 去!事先模擬所有可能的情況,一旦決定使用哪一種標準,就透過網路立即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遞交臨時專利申請。」親眼目睹韓廠在標準設定會議上 的積極舉動,讓袁建中印象深刻。因為美國的臨時專利申請制度,不須花時間填寫專利範圍,申請人還有一年期限可以準備更完整的專利說明書。 不 論是自行投入研發,或是培養專利律師與工程師團隊收購合適的專利,甚至主動參與標準制定,業者更需要體認的是,大環境已經改變,專利不僅是商戰的手段,更 有越來越多的智財公司,不生產產品,專門靠專利收取權利金營生,企業隨時要準備對付專利流氓或專利蟑螂的騷擾,「以前還可以單打獨鬥,現在一定要組織聯 盟,專利銀行雖然晚了也還是要做!要趕快把力量集合起來!」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名譽教授、現任磐安智慧財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劉江彬呼籲。 在 專家的眼中,目前台灣企業的專利能量,連要保護自己都還有難度。面對全面開打專利商戰中,政府和民間企業都要認清現況,只有群鬥,勝算才大 【延 伸閱讀】三星專利數,是鴻海的5倍多 ——2010年在美申請專利件數前300名企業 台灣12家機構3,150件:鴻海874件(第30 名)工研院476件(第64名)台積電435件(第70名)友達365件(第77名)聯發科229件聯電159件威盛144件瑞昱106件 正崴104件 台達電100件 華映82件 英業達76件 韓國三星4,518件(第2名) 資料來源:美國智慧財產權人協會 【延 伸閱讀】台灣專利銀行資金規模,僅韓國1/26 日本3,300億元名稱:株式會社產業革新機構成立時間:2009/7主要股東:日本政府持 股90.5%特色:可用金額最高,除買專利外,還負有多重任務,動向受到關注 韓國134億元名稱:南韓發明基金成立時間:2010年主要股 東:韓國政府、韓國企業特色:韓國第一個和企業共同成立的專利基金,向外大舉採購專利,保護韓國高科技發展 法國41億元名稱:法國專利公司 成立時間:2011/6主要股東:法國政府、Caissedes Dépôts投資公司特色:主要向法國各大學、研究機構購買專利,以免自有專利落入外人手中 台 灣5億元名稱:智財銀行成立時間:預計2011/8主要股東:工研院、台灣資通訊廠商特色:台灣第一個專利智財銀行。初期將以提供專利反訴為主要目的 中 國4億元名稱:中以智庫成立時間:2010/9主要股東:蘇州市政府、以色列英飛尼迪集團特色:中國第一個專利基金,蒐集潔淨能源相關專利 資 料來源:各公司網站整理:林宏達 |
http://www.infzm.com/content/64072
2011年10月18日,*ST盛潤跌停。在此之前的十多個交易日裡,這只股票有過9個跌停板。
不要以為這是隨A股頹勢的正常下跌——從8月10日至9月26日,這只股票曾連續拉出18個漲停板,漲幅高達140%。
有人稱*ST盛潤為「ST金泰第二」,言外之意就是這是只令人瞠目的「妖股」。
事實上,在此前長達5年多的時間裡,*ST盛潤作為一家沒有任何主營業務與營業收入的「殭屍公司」,背負著高達數十億元的債務,只能靠債務重組和變賣資產勉強維繫上市資格。
這家「殭屍公司」為何遲遲不能破產或者退市?支持它持續生存至今的動力來自何方?在苟延殘喘地苦熬數年之後,竟然等來了堪稱特大利好的重組,最大獲益者是何方神聖?
「我們主要做股票經營」
2011年8月10日,停牌一年多的*ST盛潤伴隨著一則重組公告正式復牌。公告稱,公司擬以4.3元/股的價格,新增發行9.38億股股份換股吸收合併富奧公司。富奧公司是由一汽集團將其所屬的9家全資和8家合資零部件企業合併組建而成的。
也就是說,如果重組成功,*ST盛潤將搖身一變成為淨資產近20億元的汽車零部件公司。
而持續下跌,源於市場對9月26日2600多萬股限售股解禁的恐慌。
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南方週末記者來到位於深圳泰然工業區的盛潤股份公司,一位身著便裝的女士坐在前台無聊地玩弄著手機。記者表明身份,並表示想瞭解公司重組後的業務變化情況。該女士愣了愣後,向記者表示,「我們不做業務,主要是做股票經營的」。
這種不經意間的奇怪回答,意外地點明了這家上市公司過去多年的經營實質。
據*ST盛潤的歷年財報顯示,該公司自2006年以後便沒有任何主營業務,之所以至今尚未退市,全靠2006年回撥壞賬準備金和2009年拍賣房產 所帶來的非經營性收入,得以避過「連續三年虧損」的退市門檻。其2010年年報顯示,公司股東權益為-21億元,相當於11000餘名股東人均負債近20 萬元。
有媒體調查發現,一家名為瑞福德投資的企業及其關聯企業(以下簡稱「瑞福德系」)不僅實際控制著包括*ST盛潤在內的三家上市公司,而且在過去數年中以種種手法將*ST盛潤的兩大主營業務安吉爾飲水機和嘉年印刷剝離,使得*ST盛潤成為了僅剩巨額債務的「空殼公司」。
而南方週末記者在隨後的調查中發現,這一「掏空上市公司」的故事背後,更隱藏著一段錯綜複雜的國企改制風波。
「改制富豪」的誕生與內訌
據公開資料顯示,*ST盛潤的前身*ST英達,即由深圳市輕工局轉制而成的萊英達集團,1998年時集團下屬企業達192家,總資產80億元,並曾是深圳市計劃重點培育的六大「超百億」國企集團之一。
然而到了2000年前後,由於前期的盲目擴張,加上對其他企業貸款擔保(其中僅中華自行車貸款擔保金額就高達10億元以上)造成的巨額負債,包括萊英達集團在內的一批大型國企紛紛陷入資不抵債的經營困境。
就在這時,一場國企改制的風潮將上市公司們帶到了命運轉折點:*ST英達從2001年就開始了「金蟬蛻殼」的準備:一方面利用財政部頒佈的「八項計提」政策,令上市公司負債劇增;另一方面則通過司法途徑,將上市公司內尚存的優質資產判決剝離。
一年多的時間,*ST英達淨利潤從600多萬元的盈利變成近10億元虧損;這其實是彼時一批國有上市公司改制潮中毫不起眼的一例。其後的事實證明,這種行為不但沒有達到所謂「國有資產保值」的目的,反而造就了一群新的「改制富豪」。
記者查詢工商登記資料獲悉,在2001年到2003年期間,包括安吉爾飲水股權在內的一批優質資產,均以司法拍賣等形式被轉給另一家公司,其後數年經過多次股權變更後,於2005年2月卻變成了由瑞福德投資控股90%的私營企業。
股東變更背後,更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企業控制權爭奪戰。南方週末記者的調查顯示,在萊英達集團的轉制過程中,當時的董事長兼黨委書記、「改制富豪」李承友曾對企業的控制權得而復失。
這源於2003年底,包括萊英達集團、石化集團在內的五家深圳市屬一級企業整體改制,萊英達集團作為五家國企中唯一「資產為正值」的企業,被視為改制的典範。
然而,就在不到一年時間內,這家「改制典範」的內部矛盾公開爆發:2004年11月23日,萊英達5位副總級高管面見國資委官員,狀告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承友在改制過程中「非透明操作,涉嫌侵吞國有資產」。
一位知悉內情的國資部門人士向記者表示,在深圳國企改制階段,很多企業內部都爆發過類似的「爭奪戰」,像萊英達集團這樣動靜鬧大的,主要還是因為「利益擺不平」。
這一風波的源頭乃李承友意欲成立一家影子公司控制萊英達。他在這一影子公司裡的股權比例高達47%,引發其他「內部人」不滿,結果公司成立不到一週就被舉報,成立不到兩個月即被註銷,可謂「短命公司」。
最後的結果是李承友敗北。萊英達集團隨後進入所謂的「二次改制」。作為萊英達影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在12月底從李承友被更換為郭民,影子公司亦更名為「瑞福德投資」——這就是今天市場所關注的「瑞福德系」的發端。
李承友之前的騰挪一夜間「為他人做了嫁衣裳」。但這位前董事長顯然並非一無所獲,因為公司在上海投入巨資的某地產項目隨後悄然轉手他人,而該項目正是這位董事長「力排眾議」決定投資的。
掏空,再掏空
這場股權爭奪戰中「意外」的勝利者郭民,及原萊英達集團的數名高管,在其後幾年中搭建起了股權結構錯綜複雜的「瑞福德系」,將當年李承友沒有來得及「掏乾淨」的上市公司再度掏了一遍。
2004年上市公司以沒有主營業務為由,要求深圳市國資部門將所持有的嘉年印刷股權交由上市公司託管,加上上市公司原有股權比例,最終達到財務並表標準,從而使嘉年印刷成為繼安吉爾飲水之後的主營業務。
然而在短短一年後,深圳國資部門就以上市公司欠款1600餘萬元的名義,將*ST盛潤所持有的嘉年印刷股權拍賣,並由瑞福德系的關聯公司瀋陽易捷電子機械有限公司以1200萬元的底價收購。
在2004年,嘉年印刷作為主營業務,為上市公司創造了1.4億的營業收入與1600萬元的利潤:一家如此優秀的盈利企業,其控股權竟然被以其年利潤相當的所謂「負債」而拍賣,上市公司管理層和國資管理部門的商業邏輯只能用「匪夷所思」來評價。
並不「匪夷所思」的是,不久之後嘉年印刷便與安吉爾飲水一起,成為了瑞福德系新控股平台盈投控股旗下的兩大主營業務。據媒體引述盈投控股資料顯示,僅安吉爾飲水和嘉年印刷兩家企業,「五年來合計創造產值36.96億元,實現利潤2.56億元」。
除了優質資產之外,控制者們連上市公司的債務也不放過:2006年8月,瑞福德系的幾大關聯企業東方公司、富國公司、萊英達集團和北京太陽管道聯合競購「萊英達集團及下屬公司2.24億元債權」,最終以不到300萬元的價格獲得了這一巨額債權的處置權。
近乎荒謬的一幕在於:此次參與競購的東方公司和北京太陽管道所欠上市公司1700萬元和2600萬元債務本身就是這筆債權的組成部分,而在以區區兩百多萬元代價收購債權後,兩家公司不但抵消了所欠上市公司的巨額債務,還成了上市公司最大的「債主」之一。
而這筆數額驚人的上市公司債權,在公司未來的重組計劃中,變成了新的「財富之源」。
「多贏方案」的背後
2009年,在終於把上市公司「啃」得只剩下一個背負著21億元債務的「殼公司」後,瑞福德系的另一家關聯企業興雅居裝飾工程公司以「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為由,向法院申請公司破產重組。
而之所以要由「自己人」來申請破產,原因在於原有的債主們非常清楚,對於這家淨資產近乎為零的上市公司來說,一旦公司破產就意味著原有的巨額債務「灰飛煙滅」。
正因為如此,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裡,包括招商銀行在內的一批真正的銀行「債主」,不得不誠惶誠恐地以不斷展期的貸款維繫著「殼公司」的生存。
銀行們很清楚,一旦向法院申請破產重組,原本掛在賬上的巨額貸款將立刻變成無法回收的壞賬。
2011年8月10日推出的破產重組方案中,債主們果然等到了期待已久的「好消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萊英達集團「慷慨」地決定,無償讓渡所持股份 的40%,有條件讓渡37%的股份以清償債務。按照這一方案計算,平均每100元債權將可以獲得約3.4股補償,按流通股9.07元/股計算,普通債權人 可以獲得的清償比例約為30%。
在苦苦等待了近10年之後,筋疲力盡的銀行債主們只能對獲得的三成補償表示滿意,但在這一看似「多贏」的方案背後,依然存在著某些難以忽略的陰影和 疑問:上市公司*ST盛潤本身的價值幾乎歸零,但是股價連年上升,2010年5月停牌前已升至9元左右,現在的補償方案,正是按照這一股價做基數計算的。
一旦重組失敗,獲得股票清償的銀行們手中的債權將大幅縮水。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也將昔日的債主們綁到了新的「重組戰車」上,債主們將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資源,以推動並維繫這場關鍵重組的成功。
而一旦重組完成,擅長「左手交右手」的瑞福德系關聯企業不但可以從中獲取高額溢價,還將成為新公司裡舉足輕重的大股東之一。
無論如何,這從來都是一場「內部人遊戲」。但*ST盛潤歷年的流通股東們,先是為一家被掏空「殼公司」埋了單;還將為當年國企時代埋下的壞賬進一步埋單——因為銀行們所獲得的補償只能來自重組後高價進入的流通股東所支付的股價。
在這場長達10年的「股票經營」遊戲中,輸家與贏家早已見分曉。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9/yNNDE3XzM4OTQyNw.html
「發電,虧損;不發電,更虧損。」這是湖南某火電廠的「一把手」郭亮(化名)給出的詮釋。「現在外界對我們有一個誤解,認為我們消極不發電,其實火 電企業不發電才虧損。」郭亮說。他算了一筆賬,以其火電廠為例,如果僅計算可變成本,而不計算固定成本部分,對於火電企業確有2分多錢的邊際收益,但是在 加入財務費用、人工和折舊等固定成本後,將會產生4億多的虧損。
今年以來,國內多地發生電力緊缺現象,一度被認定為2004年以來的最大電荒,隨後發改委年內啟動了三次電價調整,針對電力企業無錢買煤進行了救場。
然而,在調價同時,質疑的聲浪也此起彼伏,火電廠是否真的虧損?現實是最好的答案。本報記者趕赴今年「電荒」幾個最嚴重省份之一湖南省,詳細瞭解一家火電廠的真實運營。
經營成本調查
對於火電廠是否虧損外界主要有兩方面的質疑,一是其真實性,二是虧損是否來自煤炭漲價。解決這些疑問需要兩方面數據,一是整個經營成本總體和構成狀況,二是煤炭的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例。
根據郭亮所在火電廠財務部提供給本報的數據,該火電廠的經營成本主要由燃料成本、財務費用、折舊、人工和環保費等組成,截至11月底,該成本共計約為33.4億元。
其 中,包括煤和油在內的燃料成本為24.8億元,佔總成本的比例為74.3%。其中24.79億元為煤炭成本,油成本僅為0.01億元,與煤炭成本相比,油 料成本可以忽略不計。「截至11月底,我們的入爐煤炭的標煤單價為1042.62元/噸,比去年增加129.15元,根據當前的用煤量,因煤炭價格升高而 同比增加的成本3.07億元,若從總成本看,煤價同比增幅甚至達到了41.24%。」該電廠財務部負責人對本報表示。
該財務人員稱,截至今年11月底該電廠的煤炭採購資金為30億元,主要來源為 銀行 短期融資借款和去年的電費。其中,2.7億來自銀行借款,其餘27.3億元來自收到的上網電費。
如 此,剩餘的電費將用於其他諸如財務費用、其他原材料等的支出。總體來看,除去煤炭成本外,其他成本約為8.61億元,而扣除了燃料費用後的電費剩餘則為2 億元,距離扣除非付現成本的折舊費後的成本支出仍有3.1億元的差額。實際上,在總成本中,除了煤炭成本外,財務成本和折舊成本也比較高。具體來看,財務 費用今年的支出為2.58億元,佔比7.7%,同比增長19.67%。
財務費用主要用於銀行長期借款和短期融資的利息。此前,針對燃煤成本與財務費用究竟誰是導致火電廠虧損的主要因素,備受坊間爭論。從上述數據來看,燃煤成本的成本為74.3%,是財務費用佔比7.7%的近10倍,也就是說,對於該電廠樣本,燃煤成本遠高於財務費用。
除去燃料成本和財務成本,第三大經營成本為折舊費,高達3.4億元,佔比10.2%。然後是維護費用,主要為機組設備運營維護、脫硫成本和原材料費等,為1.4億元,佔比4.2%。
還有人工成本,主要是職工的工資,為0.83億元,佔比2.5%,還有環保費,主要為排污費用,為0.1713億元,佔比0.5%。剩餘為其他費用,佔比0.6%。「整個成本構成中,燃煤成本佔了七成多,只有燃煤成本降下來,才會實質緩解經營狀況。」郭亮對本報表示。
火電虧損真相
按照上述成本,不難算出火電廠的盈虧情況,簡單來算,即由29億元的電費構成的經營收入減去33.4億元的經營成本,火電廠虧損4.4億元左右。
「截至11月底,我們電廠虧損了4.15億元。」該電廠負責人稱,「我們今年負債52.2億元,資產負債率從年初的95.17%提高到103.1%,增加了7.93%。」
對此,郭亮表示,「現在外界對我們有一個誤解,認為我們消極不發電,其實對於我們火電企業來講,是發電虧損,不發電更虧損。」
他告訴本報,如果僅計算脫硫成本、水資源費和消耗性燃料等可變成本,而不計算財務費用、人工成本和折舊等固定成本部分,對於火電企業確有2分多錢的邊際收益。
具 體地,該電廠目前的入爐燃煤單價(不含稅)為1042.6元/噸,電廠的平均煤耗為318克/千瓦時,以此計算,度電成本為0.332元/千瓦時,加上 17%增值稅後為0.388元/千瓦時。而目前的湖南加裝脫硫的火電上網電價為0.464元,由此計算盈利即為7.6分,然後,除去脫硫成本、水資源費和 消耗性燃料等可變成本5分錢後,邊際盈利為2.6分錢。「但這是理論上的,還要加上設備的折舊費、修理費、管理費、財務費和工人的工資,把這些算進去,我 們的度電成本就從盈利變成虧損了。」他表示,「如果我們停機不發電,僅固定成本的折舊和財務費用等算下來一年就有近7億元左右。」
本報通過上面財務的數據計算,財務費用、人工和折舊費用分別為2.58億、0.83億和3.4億,共計6.8億元。
「以 此來看,我們發電越多,這部分費用就會被更多的攤薄,按今年預計的發電90億千瓦時算,對應的固定成本約為9億元,即固定成本可折算為10分/千瓦時,如 果發電70億千瓦時的話,則度電成本則要達到12.86分/千瓦時。」郭亮稱,「所以說,電廠其實是希望多發電,只有多發電,成本才會更多的攤薄,不發 電,這9億元的成本就要白白花掉,發電還能抵消部分虧損。」
「除了煤炭價格造成的成本壓力,由於國家貨幣政策收緊,還導致銀行對於電廠貸 款帶來新的變化。」該電廠財務部負責人對本報表示,「去年銀行貸款的利息為5.8%,而且還能申請到10%的利息下浮,我們最低的貸款利息能達到 5.229%,但是今年以來,銀行四次加息,上浮10%都借不到款,企業面臨資金斷流。」
該電廠燃管部負責人也表示,「這多種壓力下的結果就是電廠的煤炭供需不穩定。我們電廠如果機組全開煤耗約為每天2萬噸,大部分時間是開三台機組,煤耗每天1.67萬噸,以此計算,截至11月底,存煤45萬噸可用24天左右。」
「但是從年內看,年初1月份電廠存煤曾一度降至5.73萬噸,也就是說可用天數僅為3天,遠遠低於10天存煤的警戒線。」上述燃管部負責人稱。
對此,郭亮表示,「煤炭企業可以一月不銷售,但是電廠不能一天不採購,這是個很尷尬的事情。」
在他看來,雖然年內湖南上調了兩次電價,但年中的2分錢調價已經被瘋漲的煤價沖抵,年底3.7分的調價和限價令,能否長期穩定煤炭價格仍需時日,「重要的是,調價只能解決一時,而不能解決煤電之間的長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