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4-4-23 工作總結 Cindy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h417.html

上午主要做青島啤酒併購戰略發展,以及管理層,股東情況分析。青島啤酒併購發展戰略具體如下:

青島啤酒併購戰略發展
第一階段:1994至1996年末為併購的探索期
在這一時期,青島啤酒的併購主線並不清晰,1994年和1995年收購了揚州啤酒廠和西安啤酒廠,開始了青島啤酒的收購歷程,結果前者三年虧損5000多萬元,後者一年就虧損了2000多萬元,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至 1996年末,青島啤酒的市場份額只剩下2%左右,「有品牌、無規模」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改變。1996年青島啤酒停止了收購步伐,開始了內部整合。
②1997至2000年末為併購的發展期
這一時期的併購路線清晰,其特點是:以低成本擴張為手段,併購對象多為地方性小企業,併購行為較為集中,僅1999年一年就收購了22家啤酒廠,併購的目的是為擴充生產規模。截至1999年末青島啤酒收購了10個省市的25家啤酒生產企業,其中半數集中於山東,初步形成了以青島為基地、以山東為大本營、面向全國發展的集體架構。同時啤酒產量迅速膨脹,1999年末達到107萬噸,一下子成為全國生產能力最大的啤酒集團,但與此同時利潤急速下滑。青島啤酒從1997年 8月開始大規模擴張運動,運用兼併重組、破產收購、合資建廠及多種資本運作方法在華南、華北、華東、東北、西北等全國啤酒消費重點區域控股了38家啤酒生產企業。截至2001年中,全國已有45家企業歸入青島啤酒麾下。青島啤酒的產銷量從1996年的35萬噸急劇擴張,至2001年上半年產量即達121萬噸,市場佔有率由2000年的8.07%上升到2001年上半年的10.7%。1999年則是青島啤酒收穫最豐的一年,把 10多家啤酒企業招於旗下。一輪大肆收購下來之後,公司感覺到,如果滿足於收購那些地產地銷、規模在5萬噸左右的小廠,不僅收購成本高,成本規模擴大得慢,產品的附加值也太低。要做大企業,必須向規模大、技術裝備條件好的啤酒企業進軍。
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為併購的成熟期
這一時期青島由追求數量型擴張轉向追求質量型擴張。一方面表現為,併購數量減少,併購對象由小企業轉向大中企業,而且多位於沿海發達省市,且多數為國內知名的外資企業,如:2001年與2002年兩年間青島啤酒先後三次出巨資取得了(新加坡)私人獨資公司「第一家(福建)啤酒有限公司」、漳州五星啤酒廠、廈門銀城公司的控制權,從而加強了青島啤酒對沿海一線的佈局戰略。另一方面表現為,青島啤酒在減慢併購步伐的同時強化內部整合。近年來,因「水土不服」在中國啤酒市場紛紛擱淺的部分外資、合資洋啤酒便成為目標。2001年青島啤酒增發A股共募集資金人民幣 7.59億元,於是在全國範圍進行了一系列的併購重組,一口氣在華北、東北、華南和華東地區收購或成立了14家附屬公司.當年影響較大的幾次為:2001年5月,青島啤酒開始收購河北廊坊啤酒廠,成立青島啤酒(廊坊)公司,並注資1.5億,使其生產能力由  3萬噸擴大到10萬噸。廊坊市位於河北、天津、北京的交界處,此公司的成立,成為青島啤酒立足於京津市場,拓展華北市場的戰略要地。8月,青島啤酒在北京宣佈以225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亞洲投資公司持有的北京五星啤酒62.64%和北京三環亞太啤酒公司54%的股權,創青島啤酒近年來收購行動耗資之最;這期間,在上海收購了嘉士伯生產廠,還在上海以1.5373億元的價格受讓了丹麥嘉士伯香港公司在上海松江投資的嘉釀(上海)有限公司75%的股權。2001年中急速擴張的負面效應也顯現出來,一些區域性市場如東北、華北等地區,競爭激烈,產品價格不斷走低而企業的促銷等費用卻難以降低,使得部分子公司出現較大虧損,嚴重影響了公司的整體業績。這是青島啤酒10年來的併購速度,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青島啤酒併購的第二階段,其併購的速度最快,併購的數量也最多。在壯大企業規模這一點上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在併購中所產生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下午講中國旺旺,其財務報表可以說是一份很好的發展報告,但管理層作風比較彪悍。確實,分析公司的時候不應該帶有色眼鏡,商業本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董明珠強悍的作風也塑造了現在的格力。不過,我認為,管理層的人品應該另當別論,這是,則應該再多找一些事實數據來支撐提出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