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上海自貿區三年:培育百億產業群

如何評估上海自貿區這三年?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莫過於2013年自貿區掛牌之初的28.78平方公里,也就是現在的上海自貿區保稅區片區。

而保稅區片區交出的答卷,是在對標國際先進貿易投資規則的同時,繼續保持了貿易業的規模優勢,同時區域經濟轉型發展也得以加速。

9月28日,上海自貿區保稅區管理局經濟發展處處長肖凡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目前保稅區轉型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正在形成。一方面貿易、物流、高端制造等原有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繼續保持規模優勢;另一方面,文化、技術、租賃、金融、消費等服務新興業態不斷培育成長,正在成長為百億產業群。

百億產業群形成

這些新興業態的培育發展,得益於上海自貿區3年來持續推進的產業開放政策,以及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體制改革。

著眼於探索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對標國際通行規則,上海自貿區率先在投資、貿易、金融和事中事後監管等領域進行了改革創新。

按照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和《深化方案》中“服務業擴大開放”的要求,上海自貿區在2013年明確了23項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2014年又進一步提出了涵蓋18個國民經濟大類的31條開放措施,涵蓋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文化以及社會等服務領域。

數據顯示,上海自貿區掛牌以來到2016年6月底,在28.78平方公里的保稅區域內,已有1669個擴大開放項目落地。這其中包括了外商獨資演出經紀機構、外商獨資的娛樂場所、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等。

此外,自貿區里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改革也在持續深化。截至目前,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已經實施了2013、2014、2015版三個版本,長度也在不斷縮短,從190條到139條,再到現如今的122條。截至今年8月底,保稅區累計新設外資企業6133家,其中以備案方式設立的近90%。

持續的開放也激發了企業投資的熱情。僅以融資租賃為例,3年來,保稅區里累計設立融資租賃企業1890家(母公司1483家,SPV項目407家),運作資產近4300億元。

這些新興業態的培育發展,也使得保稅區在原有的產業結構上得以不斷優化。截至8月底,保稅區累計新設企業2.8萬家,區域企業總計超過3.6萬家。這些新設企業中,服務業比重由8%增至43%,經濟總量中第三產業比重接近97%。

這些企業,也已經開始為自貿區的發展提供動能。“這2.8萬家企業,3年來累計貢獻稅收71億元。”肖凡說。據統計,新設企業2014年納稅4億元、2015年納稅33億元、2016年上半年納稅34億元。

存量企業的轉型升級

對於保稅區來講,在過去23年還長期積累形成了大量的存量企業,這些企業以貿易和制造業為主,它們的轉型發展,也影響著保稅區長期的發展動力。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貿易正在由“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轉變;由“在岸貿易”為主,向“在岸貿易+離岸貿易”轉變;由“貿易功能”向“貿易+投資+金融功能”轉變,這種趨勢,對保稅區的制度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外高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宏告訴本報記者,借助於自貿區形成的進出口、物流等全產業鏈服務優勢,保稅區也在不斷引導跨國公司業務向研發、維修、檢測等產業鏈高端環節延伸。同時,通過發揮自貿區中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功能創新優勢,支持高科技企業的試驗樣品進口、耗材保稅等,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比如,豐田紡織已經將其中國總部及研發中心全部搬入外高橋,實現了由單一生產制造轉型為生產+研發+服務的實體型總部;卡爾蔡司由倉儲貿易型企業轉型為提供產品本地化研發和檢測服務的總部型企業。

數據顯示,目前保稅區內超過2/3的制造類企業都在積極拓展貿易或服務功能。以科技研發、維修檢測、技術培訓等為主的技術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目前已經集聚了藥明康德、美藥典、德爾福等研發技術類企業400余家,從事維修檢測業務的企業100余家,其中以波音為代表的全球維修企業30余家。

截止到8月底,保稅區域各類總部型企業達到310家,總部經濟在區域經濟總量中比重超過40%。其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75家,營運中心達到225家,投資型跨國公司資金管理總部也已起步,5家企業完成了投資型備案,1家企業已獲批舉借外債用於境內股權投資。

3年的創新和改革,改變在切實發生。3年來,自貿試驗區保稅區域的區內企業的商品銷售額、工商稅收占全國128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比重,由掛牌前的51.5%、50%,提高到59.6%、54.1%,半壁江山之勢得到進一步加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9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