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破謬思維 蔡東豪


2009-10-05  NM
 
 

 

最近我為一個以寫作來鍛鍊獨立思維的講座做講者,講座中我特別介紹文化專欄作家林沛理的《破謬思維》,認為是近年最重要的本地出版書籍。《破謬思維》是林沛理在報章雜誌刊登的文章結集,這類具時間性評論文章對讀者吸引力有限,購買者通常是作收藏的忠實讀者。《破謬思維》精彩之處是用破謬這個不多人談論的概念為中心(在沒有人談論破謬的環境下談論破謬本身已是破謬),從作者過去的文章中有條理解釋破謬的重要性,分析破謬的不同層次,最重要是說服讀者破謬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可以通過訓練取得的技能——破謬有得學。

假如林沛理多留意財經,他會發現破謬的市場空間在財經界大至難以形容。香港人花費三數百元食餐飯,事前會諮詢朋友意見或上網搜集資料,至於牽涉金額數十或百倍的投資,依賴的卻是「好過做定期」、「收集已完成」等謬誤。對於生活上大部分事情,我們深明「不熟不做」,但遇上投資,我們卻容許謬誤出現,這是因為我們馬虎,懶得挑戰傳統思維,也是因為我們的從眾心態根深柢固,甘願集體愚昧。財經界需要一百位,一千位林沛理。

今日向讀者介紹一個在財經傳媒常見的詞彙,所有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財經名詞——注資概念。注資的意思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把一些私人持有的資產注入上市公司,而注資概念是市場期待大股東把私人持有的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對股價起正面作用。當傳媒以注資概念形容某上市公司前景,一定是代表股價會上升。

破謬者掛在口邊的是令人煩厭的「點解」。點解注資概念是好消息?能夠合理地解釋注資概念是好消息的可能性有兩個,但我會證明這兩個可能性不可能存在。第一個可能性是大股東以折讓價把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大股東「益」上市公司的機會有多大?我認為是「零」。上市公司大股東或多或少曾經成功過,成功因素普遍包括了數口精和鬥心強。大股東和上市公司之間關係這條數很容易計,大股東持上市公司股權的上限是75%,大部分的大股東持50%左右。打譬如,有一筆支出假如由大股東個人支付,他要從自己口袋拿出100%,但假如由上市公司支付,他間接支付50%(假設他佔上市公司50%),數口精和鬥心強的大股東會怎處理這筆支出?

大股東把私人持有的資產注入上市公司,這件資產一直由大股東私人持有,它的價值是多少、有多大升值潛力,最清楚是大股東本人,他以「筍」價去「益」自己持有50%的上市公司的機會有多大……我信人性,不信奇蹟。

注資概念等於好消息的第二個可能性,在香港上市的國企大股東是國家單位或大型國企,它們有理由以優惠價值把資產注入上市公司。「點解」又要出場,「點解」國企會有較合理的可能性去「益」在港上市的公司?國企管理層是專業人士或是公務員,即是冇人是老闆。當所有人都是老闆,誰有權威和公信力去說服其他人,損害一方的利益去「益」另一方符合國家長遠利益?

自九十年代中期,北控、上實等內地窗口公司陸續來港上市,自此它們每一日都是浮沉在注資概念中,但十多年來它們的實質表現乏善可陳。我相信這類窗口公司都是盡心盡力為上市公司爭取實現注資概念,但問題是內地決策環境政治化,不能單靠努力便能解決問題。國家單位或大型國企可能同時在不同股票市場擁有上市公司,它們注資的考慮相當複雜。在較純樸的年代,國企要實現注資概念已談何容易,我認為今時今日更加是難上加難。

並非所有大股東都處心積慮去「呃」上市公司。「益」的反面不一定「呃」,可以是公道。從小股東的角度看,大股東公道對待上市公司和小股東之間的利益,已心滿意足。可是,大股東以一個公道價錢把私人資產注入上市公司,這行動對上市公司的影響是中性,即不好不壞,一切要看日後發展,屬於未知之數。因此,注資概念頂多是中性。假如投資者相信人性的貪婪,不時戰勝人性的美善,不妨提高疑心。

注資概念是謬誤,相信你是在這裡第一次聽到,不過也很快會忘記,這個欄長寫長有。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6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