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獨家專訪》「亞洲巴菲特」破解投資中國三大迷思 謝清海:改革紅利將觸發陸股逆轉

2014-03-17  TWM
 
 

 

歐美股市屢創新高,中國股市卻頻頻破底,是許多中國基金投資人心中的痛。被香港媒體封為「股壇金手指」,並有「亞洲巴菲特」稱號的惠理集團主席謝清海接受《今週刊》專訪指出,中、美兩地股市逆轉的時刻為期不遠!

撰文‧謝富旭、歐陽善玲

股市大鱷索羅斯年初的「陸股今年崩盤論」言猶在耳,三月十日,上證指數重挫二.八%,失守二千點大關,投資人對中國股市不僅信心幾乎全失,連耐心都所剩無幾。

五年來,上海A股指數從二○○八年歷史高點,向下修正累積高達六五%以上。香港國企股(H股)也沒好到哪裡去,亦從○八年高點下跌達五五%。誰也沒料到,全球經濟成長速度最強之一的中國,股市竟會有如此與經濟基本面脫鉤的弱勢表現。看空、看衰、甚至看崩中國股市的言論,近日更傾巢而出。

唯有一人獨排眾議,他是惠理集團主席謝清海,敢大聲看好中國股市,不在於他長達二十五年的中國股市投資經驗,而在於他拿得出成績單。

惠理集團旗下的旗艦級基金——資產規模高達十三.三億美元的惠理價值基金(以中國股票投資為主),在過去五年的中國熊市繳出一三○.九%的報酬率;成立二十年來,累計報酬率高達二一七四%,年化報酬率達一六.一%,「亞洲巴菲特」名號,果然不是浪得虛名。

三月十一日,謝清海接受《今週刊》獨家專訪指出,過去五年來,很多人投資中國股市賺不到錢,第一層無法打破的迷思就是:以為上海與深圳兩地股市,就足以代表全中國。

以偏概全的迷思

滬、深股市不代表全中國

他說,「滬、深兩地股市只代表中國整體經濟的一部分,很多中國公司不是還沒掛牌,就是到香港、新加坡、美國等海外掛牌。中國股市過去幾年表現不好,不代表中國企業大多表現不好,許多海外掛牌的中國企業股價依舊活蹦亂跳,即使在中國內部,像深圳創業板就屢創歷史新高,走勢相當瘋狂,與上海及深圳以大型股為主的股市走勢背道而馳。」謝清海心中的投資地圖,已經出現「一個中國、兩個世界」的樣貌。一個是由傳統大型工業股、石油股、礦業股以及金融股等所組成的舊世界;另一個則是由服務業、高科技以及媒體產業組成的新世界。

「中國的未來不在我們所熟知的舊世界股票上,而是許許多多名不見經傳的服務業、高科技以及媒體產業等新世界公司。」「如果基金經理人只會守成式地根據指數權值股投資,當然賺不到什麼錢,那種老套『價值投資法』,講難聽一點,好像是在抽菸屁股,想辦法賺取公司剩餘價值,在中國股市已經不適用了。」

過度恐懼的迷思

經濟轉型難免產生陣痛

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它正在從出口導向轉型成內需消費導向,這個轉型,讓它的經濟走緩了下來,產生許多調整的陣痛,很多問題會被攤出來討論。在這過程中,投資中國的投資人很容易陷入第二個迷思:過度恐懼。

「如果你從媒體報導看中國的話,會很憂心。但如果你進入中國的內部去實地觀察,其實情況並沒有那麼糟。」謝清海說,即使中國經濟成長率走緩,仍維持在高個位數成長。他強調,中國佔有亞洲高達四○%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中國佔全球GDP的份量則高達一五%;他對中國經濟前景樂觀的主因在於,看好中國的經濟改革。拿歷史來比喻,中國現階段的轉型,很像七○或八○年代南韓與台灣經濟的轉型。

謝清海分析,中國股市過去幾年表現不佳,是來自於「三低因素」:經濟成長率走緩走低、利率節節走低,連帶人民幣匯價也走貶。中國股市不缺資金,中國人民有極為充沛的存款水位,可惜這些資金沒有得到很好的配置、流入到具有競爭力的企業部門再去創造更多的利潤,令人擔憂的是,有不少是透過銀行,流到影子銀行的不當資產項目上。

隨著經濟改革推進,謝清海認為,「三低因素」對中國股市造成的不良效果,最快將在今年獲得改善。畢竟,中國股市的表現已落後美國股市好長一段時間了,中國股市的平均本益比已經來到八倍,很便宜,相對於美國股市價格則顯得相當昂貴。「兩個國家的股市在未來能否出現逆轉走勢,是未來幾年很值得注意的投資基調!」

對稱性的迷思

超大型經濟體吸震力夠強

第三個投資中國的迷思,是所謂的對稱性問題。以讓許多投資人坐立難安的中國影子銀行問題來說,謝清海就有不同的解讀。大家把問題聚焦在裡面有多少未爆彈、有多少貪贓枉法、有多少金額,卻忽略了中國經濟與金融規模的碩大,足以稀釋並吸收影子銀行危機爆發後,所產生衝擊波的能耐。

他指出,一三年中國GDP成長七.七%,這七.七%換算成GDP金額的話,相當於一個印尼經濟體。「在短短十二個月內,一個印尼經濟體規模就這樣被創造出來,你說驚不驚人?」而人們在看中國內部問題時,往往忽略了它也是一個規模如此碩大經濟體的事實。

謝清海指出,中國政府負債佔GDP約六○%,遠低於日本、美、加、歐洲等先進國家;其中,外債部分約佔GDP二○%以下,顯示中國政府絕對有能力處理市場擔憂的債務問題。他說:「中國如果爆發影子銀行金融危機,光憑自己的金融實力,就足以自我修復,甚至不必靠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外力奧援。現在市場已過度反應,在我看來,這不會造成中國經濟危機。」

投資中國三大主軸

城鎮化、個人消費、服務業未來十年,謝清海將聚焦在三個主軸:第一、城鎮化;第二是個人消費相關產業;第三則是服務業。

他分析,現在住在都市的中國居民,很多人都還沒有房子,更遑論車子。惠理旗下基金持有中國許多汽車股與房地產類股,即是基於城鎮化所引爆的潛在商機。

而發展服務業是中國政府一定要執行的總體經濟重要戰略,因為發達國家的服務業通常可提供三分之二的就業人口,也通常佔據整體經濟體三分之二的份量。中國大力發展服務業,將是彌補轉型中所造成就業缺口與成長缺口的最重要一步棋。

另外,謝清海也看好能源產業,「不管天然氣、還是電力,甚至是自來水,中國能源價格偏低,造成許多浪費,有效率地利用能源已是國家安全層次的問題,隨著能源價格去管制化,能源相關公司自然是直接受惠者。」其次,節能或乾淨能源產業繼去年的強勢表現後,未來依舊看好。「中國人對汙染問題已到了難以忍受的憤怒地步,為平息民怨,中國政府將致力並鼓勵發展乾淨能源產業。」至於中國金融類股,謝清海雖看好證券業,但對大型金融股則持中立態度。「中國大型銀行股的本益比目前僅有五、六倍,的確很吸引人,但金融股本益比能否回升,牽涉到信心面,短期內要顯著改善恐有難度,且信心面也最難以捉摸!」謝清海深信中國經濟轉型會成功,與其說是來自於對中國政府或中國經濟體的信任,倒不如說是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瞭解。「在中國悠久的文化裡,養成中國人重視子女教育的傳統,中國人渴望成功,也渴望經濟上的成就,這是中國經濟轉型會成功的最深層因素!」針對全球經濟,謝清海不諱言,出生於一九五四年的他,一生經歷過不下五至六次的全球重大經濟危機,加上又在投資領域打滾了二十五年,讓他總是抱持高度的危機意識。

他說,「沒人知道下次金融危機何時降臨,但我現在最擔心的是,美國赤字由中國買美債來予以融通的這種模式,到底還能持續多久?如果中國經濟轉型成功,沒有辦法像以前每年創造那麼龐大的外匯,來繼續購買美國公債,到底誰會接下中國的棒子?一想到這個問題,就會讓我不寒而慄。」其次,歐巴馬政府推出的健保改革雖立意良好,但為了支撐這套制度,政府每年需要挹注龐大的資金,「假使未來美債不再那麼吃香,美國政府財力還能支撐嗎?這也令我擔心。」美股現在的價位,已讓謝清海覺得相當昂貴,投資人此刻進場討不到便宜。他建議,應該提高現金部位,並持有一些黃金,提高中國股市配置,降低漲幅已多的歐美股市比重,將可望在下一波財富重分配浪潮中成為贏家。

謝清海

出生:1954年

現職:惠理集團主席兼聯席首席投資總監經歷:香港摩根建富集團研究部主管、《遠東經濟評論》財經記者學歷:馬來西亞檳城大英義學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