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believe in HONEST MONEY, gold, silver, andbitcoin】
上篇主要講的是算法原理...但我估計沒有多少人耐心看完,雖然我自認為已經寫得很淺顯易懂了。即使你不看我的文章,但我強烈推薦把中本聰的論文看完,才能明白其誘人之處。任何精妙的思想都是令人著迷的。Bitcoin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它太精妙了,也太簡單了,正如一位黑客所評價的那樣,"It'stoo simple to crack"(它太簡單了,乃至於無法攻破)——美國人想封維基解密的比特幣賬戶,至今都沒有成功。
下篇我們挑幾個最受關注的問題來談談。
比特幣是貨幣嗎?
去年12月,中國央行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雖然有人把比特幣稱為『貨幣』,但由於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認為它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此舉導致國際比特幣價格在當月兩週時間內就下跌了50%以上,使得這一創造了暴漲傳奇的虛擬貨幣遭遇了一個不愉快的轉折。
關於比特幣是不是貨幣的討論很多,但我覺得這都是無謂的。因為我們把貨幣的提法稍微修改一下就很清楚了:比特幣不是法定貨幣,但和黃金一樣,是一種類貨幣。不是法幣這點很清楚,因為比特幣的設計初衷就是因為不信任法定貨幣而用來對抗現有的貨幣體系,它實現了完全的去中心化,沒有中央銀行的干涉。至於准貨幣,我們來複習一下貨幣的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比特幣其實又大多符合。馬克思說:「貨幣天然不是黃金,黃金天然是貨幣」。黃金一開始不是貨幣,只是商品,因其是貴金屬、稀少、耐腐蝕、耐高溫(早有真金不怕火煉一說)、不堅硬易分割、不生誘等原因,更易充當價值尺度、交換媒介和保值手段等,被各國殊途同歸地當成貨幣使用,這是一個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而黃金有的這些貨幣特性,比特幣都有(比特幣就是類比黃金創造出來的)。
因此完全沒有必要為央行的表態而擔心比特幣的未來。鑄幣權和國家主權一樣,任何國家都會盡全力控制。反倒是如果有那個大國央行支持比特幣,我會比較詫異。對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外匯管制國家,我相信對比特幣的限制和打壓會更多。虛擬貨幣不受地域控制。它們可以在一國內購得並即刻在另一個國家進行匯兌。因為他們不是「真正的」貨幣,所以它們也繞開了外匯管理法規的管控。而且,由於它們沒有資產作抵押,政府也難以對它們進行管理。對於中國富人群體來說,使用比特幣既免去了前往澳門借賭博之名匯兌的旅費開支,又不會惹來他人非議,可謂一舉兩得。因此比特幣一直在挑戰中國控制資本流出規模的決心,被打壓是遲早的是事。
接下來比特幣的定位也就清晰了:無論是現在還是可預見的遙遠將來,比特幣沒有能力撼動現代貨幣發行體系。但和黃金一樣,是法定貨幣體系的重要補充和參與者。
比特幣有價值嗎?
黃金有價值嗎?為什麼?支撐其價值的根源何在?我們從供給和需求來看,黃金基本是不耗損的,因此價值主要取決於供給。但淘金也是有成本的,金價飆升會刺激淘金熱,進而增加產量;如果金價太低,可能淘金的熱情就下降了(當然,目前黃金的儲量大部分已經采出來的,想增加也沒那麼容易)。同理,支撐比特幣價值的基礎就是全網的算力,物化了說就是礦工們挖礦所需的電腦以及耗費的電量。據麻省理工《科技創業》)雜誌的報導,截止到2012年8月,比特幣客戶端的裝機量已經達到150萬,為了挖比特幣,美國人每天用掉的電費就高達15萬美元,目前肯定更高了。礦機的價格基本是由比特幣的兌換價來決定的,因為能夠挖到多少幣可以大致計算出來,比特幣的價格越高,礦機就越貴。也就是說比特幣的價格會決定礦工們的投入,而這是會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的。將來比特幣的波動最終會減小,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價格。
你如果問現在的價格劇烈波動,有泡沫嗎?這沒什麼爭議,當然有泡沫和投機的成分。由於人類的貪婪和瘋狂,任何東西都可能出現投機成分,無論是房子、股票、藝術品,還是豬肉甚至蔥姜蒜。比特幣的諸多屬性讓它成為一種天然的投機商品:交易簡便,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交易;交易成本低;沒有任何監管;存量受限,不會因為價格上漲增加供給;存量太少,並且集中度較高,使得價格波動極大。不過比特幣和鬱金香還是不一樣的,首先是通縮特性,其次是全網算力的支撐。至於比特幣是不是龐氏騙局,目前已經公認不是了。
比特幣套利(搬磚)
比特幣目前幣值還不穩定,經常大幅波動,成交量也不大,因此各交易網站的匯率有不小的差距,有套利的機會(俗稱搬磚)。比如今天早上幾個交易網站的報價如下:
具體怎麼做就不細說了,算的時候注意風險敞口和各種手續費率就好了。
比特幣會消亡嗎?
很難。這東西一旦啟動了,就關閉不了。當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P2P網絡自從啟用就沒有被關掉過,有些網站可能會倒掉,但是種子文件存在於那裡,早晚會被下載的到。用電驢等下載工具的人都深知P2P的威力,一切P2P網絡都如此:一旦啟動,就無法阻止,當今世界上96%的流量都是P2P流量。
但這不意味著比特幣可以高枕無憂,我最擔心的是它的通縮傾向,很可能成也蕭何敗蕭何。比特幣發展的前期,通縮傾向有利於人們持有和接受——如果世界上的錢是固定的,而你能夠買的商品卻越來越多,那會怎麼樣?那會意味著,錢將越來越值錢,換句話說,在比特幣的貨幣環境裡,錢越來越貴而東西越來越便宜。但我們別忘了,經濟學上有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格雷欣是英國伊麗莎白時期的貨幣鑄造局局長,他發現老百姓總是將含金量高的貨幣囤積在手,而將含金量低的貨幣花出去。貨幣的一大主要功能就是流通,可是良幣正因為質優,反而沒人願意去流通了。最後,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比特幣由於總量一定,產出率非常低,要到100年之後,全部的2100萬個單位才會完全創造出來,也沒有負責印鈔票的中央銀行,換言之如果用比特幣來交易,肯定不會發生通貨膨脹。但是,如果比特幣月月升值的話,誰還會傻到用比特幣來交易呢?大家都準備囤積炒賣了,時間一長,不會再有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於是比特幣就被驅逐了。如果比特幣繼續上漲,那麼它的貨幣屬性就會越來越弱,如果比特幣價格下跌或者橫盤,那麼人們才會使用比特幣進行支付。可此時那些奔著賺錢而來的人就會失望而流失。這怎麼看都是個悖論。我們再想想黃金為什麼會退出貨幣體系(金本位結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黃金的產量趕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19世紀金本位時期美英由於黃金不足而出現了經常性的通縮,最終總結了黃金貨幣職能。
因此我認為比特幣將來的歸宿可能會敗於電子貨幣的競爭(萊特幣、無限幣、可可幣、夸克幣、美卡幣或其他新貨幣),由一種更完善的類似的電子貨幣取代。比特幣「非中心化」帶來自由的同時也注定了它無法自我改良和自適應,全球沒有統一的發行管理維護機構,各種相關的問題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導致其面臨「公共地的悲劇」。當然這種變化是漸進的,比特幣也不會突然一錢不值,就像現在各國貨幣共存一樣,只不過某種新貨幣或逐漸成為老大(就像現在的美元)。
研究比特幣的大拿很多,我就不班門弄斧了。看完這上下兩篇,大家應該對比特幣有基本瞭解了,其他內容百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