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中記載了九方皋相馬的故事。伯樂向秦穆公推薦了位挑柴的九方皋去尋找千里馬。九方皋三個月後來報:「為您找到千里馬了,那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秦穆公於是派人去取,卻發現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很不高興「九方皋連馬的毛色,甚至馬的雄雌都分辨不出來,又怎麼能辨別出千里馬呢?」
伯樂長嘆一聲:「想不到他識馬的技術竟然高到這種地步了啊!九方皋看的是馬的神而不是馬的形。他眼裡只看到了馬的內在特徵而不在於馬的皮毛。因為太注重它的本質,所以忽視了它的表象,這正是他超過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馬牽到大家面前的時候,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千里馬。
徐悲鴻以《九方皋》這一歷史典故題材反覆創作,在1931年完成了史詩般的巨作,畫作的右下角注有「辛未」。1931年那年,正是日本向中國發動918事變,而蔣介石卻提出「攘外必要安內」,準備開展第二次反圍剿的時候。徐悲鴻憂國思才的心跡可見一斑。
徐悲鴻在創作《九方皋》時,畫面上既沒有出現秦穆公,也沒有出現伯樂,而是重點刻畫九方皋的形象。九方皋胸有成竹地端詳一匹黑色駿馬,表現出一種發現駿馬時喜悅但不露聲色的神情。他的背後是兩個陪襯,一個是不懂裝懂的小丑,一個是滿腹狐疑的懷疑者。他的前方是一位健壯的牽馬者。他的側面就是那匹英姿勃勃的駿馬,駿馬回頭深情凝視九方皋,因知遇而雙目放光,躍然欲馳。人馬形神配合,生氣盎然。
徐悲鴻筆下的馬都是傲骨嶙峋,在寬廣的原野上狂奔的野馬,一無籠轡,二無鞍蹬。唯有《九方皋》中的那匹駿馬有韁轡。那是因為這匹駿馬遇見知己,它才心甘情願戴上韁轡,為知己者效力。有人問徐悲鴻先生為什麼這樣畫?他回答:「馬也和人一樣,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者治。」
投資活動就像九方皋尋千里馬一樣,需要穿透現象看到本質,需要路遙知馬力的心態,需要有不為群言所惑的定力,需要有耐得住寂寞去等待知己的淡定。
在信璞,沒有騎上黑馬和快馬的時候,在我們認錯公馬和母馬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伯樂和九方皋,致電我們,投資我們,守望我們。在馬年到來之際,信璞投資感謝社會各界同仁們過去3年來對我們的包容和支持,並致以誠摯的新年問候!
正如徐悲鴻先生所說,「願為知者用,不為昏者治。」無論市場環境如何,信璞將一如既往地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信任夥伴」的投資哲學不動搖,為我們夥伴們的信任而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