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能的一玄
國泰君安證券董事長萬建華近日撰文指出,互聯網踐行者們無一例外的轉向影子金融機構,摒棄本來屬於它們的平台功能和中介角色,這說明現在的互聯網上還沒有完全實現獨立的、持久的、經濟上成功的商業模式。
在深入剖析主題之前,先看看開始為什麼引用這樣的觀點,但是引用不代表著我贊同這樣的觀點,其實,目前,互聯網金融在國內的發展模式日漸清晰,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類、小微融資類、理財保險類、虛擬貨幣類和網絡銀行類。餘額寶和百發都屬於理財保險類。其實很難說是傳統金融企業互聯網化,形成了最終的金融寡頭,還是金融企業的兼併重組,誕生了嶄新的「金融服務。無論被動、主動,傳統商業金融機構也在加速向互聯網金融轉型。在最初的壓力緩釋之後,商業金融機構也看到了互聯網金融正在顯現的諸多機遇,它們多年積累的資金、資源和渠道優勢,也隱含著更多的結構性創新的歷史性機遇。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在2013年上半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希望利用已有基礎將客戶的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創造一個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這一切都在表明互聯網金融大行其道是有理論和商業模式實踐基礎的。
作者分析,任何平台型企業做大以後,都會逐漸挖掘出自身的兩種附加屬性:一是金融屬性,二是媒介屬性。 這不僅僅是一種服務的增值,更是發展的必須,否則如何應對越來越殘酷的同質化競爭?
監管部門讓互聯網金融繼續飛一會
深度分析監管機制之前先辯證的認識下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關係。什麼是金融? 資金的來向和去向是金融的渠道,這個渠道已經被打開擴展了,支付模式什麼的那是技術級別,不是金融與非金融的本質區別,互聯網金融就是把銀行的渠道擴寬而已,本質上沒有脫離金融具有的功能,區別是金融的雙向流通渠道寬了。
互聯網金融模式不一,對不同的模式監管的做法不應「一刀切」,適度的監管將會創新企業更多空間。
在行業的發展過程中,監管的因素始終不容忽視。業內人士認為,金融的內涵和種類有很多,不是所有的業務都需要嚴格的拍照和管理。適度的監管就可以。國內的情況是,相對於其他的種類模式,P2P和眾籌融資被認為風險最高,確實存在著一定的監管真空。
監管部門建議,大方向肯定是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但是前提是控制風險。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新的做法都能稱為創新,鼓勵創新並不是鼓勵全民辦金融,其風險之處在下篇文章繼續闡述。
整體來說,監管部門還是持觀望態度,讓互聯網金融飛一會再說。
互聯網金融的思維
銀行單純想的是做產品買賣,其實這更像是WEB1.0時代自上而下的做法。現在是SNS,WEB2.用戶為核心的時代,服務客戶成為主導,應該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事實上,各個商業領域都在經歷這樣一個從B2C到C2B的權利解構和轉移。
互聯網企業和金融企業在互聯網金融上的分野,和其本身的思維差異有很大關係,互聯網公司注重的是用戶的數量,這就要求其不斷的滿足用戶需求,提高用戶體驗。傳統的金融機構強調風險文化,體質約束,轉型難免會慢。
看看實例,百發一個月時間準備,三個小時就完成100億元的基金認購,背後的力量肯定和互聯網積累的用戶資源有很大關係。
互聯網企業和金融公司不會相互取代,而將相互促進。互聯網企業和金融領域的緊密結合,將推動金融產業升級發展,讓更多投資者受益。這才是互聯網金融大行其道的本質。
然而互聯網金融大行其道之時,也是其需要深刻反省以下問題之刻。
互聯網的作用不僅僅是成本更低,更顯著的作用是讓信息的不對稱程度更低!點 對點的接觸,打破了地理的界限;互聯網社區的出現,改變的人類「群體」的構 成界限。群體的構成一旦打破,那改變的就是社會結構。金融,本質是人類生活 的一部分,人類生活需要交易,需要資金融通,才有了金融需求。
當人與人之間 ,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的情況 下。對金融的需要又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就算仍然有「存貸匯」,那還一定是今天的這個樣子嗎?其中有多少份額是不再 需要的,有多少份額是可以替代的?那時的金融行業還會是今天這樣的劃分嗎? 行業即已不同,今天的金融機構還有哪些能熬過漫長又巨大的變革?這個過程當 中,又會產生多少新興的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的運營方式,監管方式與今天又會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