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文二路,與阿里巴巴集團毗鄰的一些飯館老闆與服務員,這個夏天越來越多地聽到一個詞:IPO。
這些飯館是阿里巴巴小道消息最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如同杭州城的另一個地方貝塔咖啡一樣,而後者是以「阿里系」的創業者們時常在其中出沒而聞名的。在飯館裡,和菜的口味、行業裡的變化、公司裡的八卦和同事之間的交情一樣,另一個時常被提到的話題是:股價又漲了多少?哪裡還可以買得到?
阿里巴巴集團員工股在進行轉讓與交易的消息,已經傳遍了這座城市。杭州有880萬人口,其中有近3萬人是阿里巴巴的員工,即便不算上親屬,每300人中也會有一個阿里人。
一些早已聞到味道的私營企業老闆,開始託人去阿里集團內部收購股份。他們宣稱:立刻到賬、絕不延期,成交額往往以百萬元起步。
也有人沒讓這些老闆如願。一些淘寶的老員工,「捂」起了手裡的股票。他們在上班間隙拿出計算器,計算自己的財富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看起來似乎誰都知道,阿里巴巴就要再一次上市了。
這個消息越來越像那麼一回事。它最早的跡象出現在2013年3月,理由是「全球銀行家開始密集約訪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
到了6月份,摩根大通董事長兼CEO Jamie Dimon到訪中國,與馬云住在同一家酒店,他們「偶然」的一次相遇,引發了外界關於摩根大通爭取做阿里主承銷商的猜想。雖然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週刊》透露,實際情況是Jamie Dimon與他的同事正好在酒店碰到馬云,雙方握了握手,聊了幾句。
事實究竟怎樣大家不太關心,重要的是,投行正在與馬云頻繁接觸。此前花旗銀行CEO邁克爾·考伯特(Michael Corbat)與馬云剛剛見過面。來自投行行業的消息說,歐美及其他外資銀行家們都已於近期爭相拜訪馬云與阿里管理層。
在銀行業內部,一旦一家投資銀行的最高管理層親自拜訪公司,就表明他們對這個項目與公司的重視,這是一條已經被認可的「慣例」。
如同眾多其它互聯網公司一樣,股份和期權也是阿里巴巴集團的員工激勵方式。此前曾經上市、後來又退市的阿里巴巴只是集團旗下B2B公司,集團其他公司如淘寶、天貓的員工所持阿里集團的股份一直無法變現。對於這些員工來說,機會又一次出現了。
在阿里,員工各自的持股量一度是內部被禁止討論的紅線,最初的交易都遮遮掩掩。這種情況從阿里B2B公司退市後發生了變化—託人購買員工股的消息在內部傳開後,阿里集團內部股份的交易開始活躍起來:有人家裡有些困難、有些人在集團的無息貸款到期了、有些人買房子要付首付,這些都可以通過賣出一點公司股份來實現。
在上一輪B2B上市中,阿里B2B的老員工們依靠公司上市,賣掉股份在杭州買了房子和車子,而在B2B公司退市後,他們同樣也在期待獲得阿里集團的股份。
至於投行,它們做的當然是更大的生意。
它們可以向擬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提供貸款,以貸款的方式買入阿里集團的股份,上市後再賣掉;做阿里集團的承銷商與賬簿管理人;阿里未來發展中可能還會有各種財務需求,可以先期進行鋪墊,為未來可能的合作做準備。
僅承銷費用一項,最高可以佔到融資額的6%至7%,通常大型IPO項目能佔到融資額的2%至3%。以此計算,阿里上市的承銷費用至少可達上億美元。
除了商業利益外,投行很在意能否在一些重大項目中佔有一席之地。「做投行就是在做品牌。」原美銀美林中國區主席劉二飛曾對記者說。
今年5月,阿里集團80億美元的第二輪融資得到市場認可,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包括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瑞穗實業銀行、匯豐、摩根大通、花旗、澳新銀行與星展集團,彙集了歐美以及亞洲的知名銀行。
此時這些投行都清楚,阿里巴巴日後的IPO才是真正的主菜。所有這些先期介入者,都有很大可能成為阿里巴巴上市的資本遊戲的主角—用那個俗得不能再俗、但卻極為準確的詞來說的話,這的確是一場「盛宴」。
在這9家銀行中,德意志銀行與摩根士丹利是阿里集團旗下B2B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的主承銷商,這次它們將可能繼續成為阿里上市的主承銷商。上次上市的另一家主承銷商高盛,並未出現在第二輪融資提供方的名單中。
而來自投行的知情人士還向《第一財經週刊》透露,瑞信將可能是阿里上市的又一主承銷商。
瑞信獲得阿里的青睞,部分原因在於阿里上市的募資額很大,預計過千億元,全球配售時,歐洲的投資者將可能成為重要參與者,作為一家歐洲銀行,瑞信在這方面具備很大的優勢。
此外,在中國公司的大型IPO方面,瑞信經驗豐富—它是建行上市聯席賬簿管理人,建行IPO是2005年全球最大型IPO;此外它還是工行IPO的保薦人,工行在2006年創下219億美元的全球股票最高集資額紀錄。
IPO的市場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大型IPO項目的主承銷商已經由原來的一家主導漸漸趨向於多家主導。一位投行人士相信,阿里IPO將可能有4家主承銷商,除了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以及瑞信外,還有一家是美資銀行,可能是花旗、摩根大通或者高盛中的一家。
此外在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8月總額80億美元的第一輪融資中,也出現了國開金融、中投、中信資本和博裕資本等國資背景的金融機構,它們為阿里提供的融資包括價值40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股、普通股新股,以及40億美元銀行貸款。它們與外資投行一起,成為阿里集團上市的積極推動者。
「這次上市,幾乎是被資本市場推著走的。」在採訪中,無論是阿里巴巴的內部員工還是投行人士,都曾經這樣表示。
阿里內部員工股的價格水漲船高,在這個時候成了一件可以被預見的事情。
第一輪融資被阿里集團用於回購雅虎所持有的其20%股權,在這筆交易中,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不到400億美元。然而在隨後的第二輪融資中,阿里集團的估值很快被推高到800億美元。
一同被推高的,還有阿里巴巴集團員工股的轉讓價格。2013年9月初,在阿里集團內部論壇「阿里味兒」上,員工股掛出的轉讓價格達到28.5美元/股,超過人民幣170元/股。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價格。在阿里內部資深員工張若的記憶中,他所知道的最近五六年的阿里集團的最低股價是3.5美元/股,直到2011年年底,每一股價格還在10美元徘徊。
2012年初,阿里B2B公司將從香港退市的消息傳出,阿里集團的員工股開始出現小幅攀升,漲到11美元/股,這個價格維持到B2B公司當年6月從香港退市。
這時,關於集團將要整體上市的猜測已經在公司內部開始流傳。張若的一位同事以11美元/股緊急買入將近2萬股。到去年年底以17美元/股的價格脫手,賺了將近12萬美元。
到今年年初,媒體報導阿里集團的估值可能超過400億美元後,員工股的轉讓價格漲到了22美元/股,大家開始捂著不賣,外面的人「收」到員工股的難度越來越高。當8月傳出阿里集團的估值到了800億至1000億美元時,員工股轉讓價格再次飛漲到28.5美元/股。
和市場一樣,最初購買阿里員工股的是看好阿里的浙江商人與網商,但隨著股價的上漲,在買漲不買跌的投資心態面前,阿里員工的親朋好友也加入其中,成為新的購買力量。股價越漲,感興趣的人越多,出錢「收」股份的人越來越多。漸漸地,開始有人公開發布買賣信息,參與者都相信,在阿里上市後這些股份會更值錢。
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港交所對阿里巴巴上市的「放行」—當然,對於投行也同樣如此。
知情者說,一個多月前,馬云與高管團隊頻繁前往香港,溝通阿里集團上市事宜。
香港是阿里上市第一選擇。阿里巴巴B2B公司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5年後退市,阿里在香港已有資本市場基礎。此外,無論阿里的B2B、B2C還是支付寶,以及未來的阿里金融,在「大中華市場」的認同度更高。對於港交所的披露規則,阿里也很熟悉。
與港交所相比,美國市場儘管聚集了最多和最好的互聯網公司,但並不一定對阿里更有利。盛大等中概股已經掀起了退市潮,支付寶的股權轉移風波,也給美國市場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而那些事無俱細的披露規則,也是阿里所不熟悉的。
2012年Facebook以160億美元的融資額在美上市,在這個案例面前,美國市場對阿里的預期值很難判斷,阿里未必能獲得市場熱捧的待遇,所以美國成為了阿里上市的備選方案。
在阿里上市這件事情上,香港資本市場呈現了更主動的姿態。以往融資額連續多年排名世界第一的港交所,近兩年來正遭受挑戰,排名一路下滑,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勉強回升到第四名。以阿里目前800億美元估值、25%股份發行募資規模計算,融資額近200億美元,超越所有互聯網公司,並可能成為今年全球的「股王」,這將有助於提振港交所的影響力。
然而在最開始,阿里巴巴卻給港交所出了一道難題:為了保持對公司的絕對控制,阿里向港交所試探性提出以「雙重股權結構」的方式上市。
雙重股權結構,是為了在持股數量相同的情況下,基於持股等級的差異,部分股東可以獲得更多的投票權,這樣的安排背離了港交所一貫的「同股同權」的原則—指每一股擁有一樣的投票權。
阿里還未正式提出這個建議方案,就已出現流產徵兆。港交所初步表態拒絕,「原因在於監管機構認為『同股同權』是對所有股東平等利益的保障。『一視同仁』是香港企業管治的核心價值,所有股東的利益都要保障。」何文琪律師事務所證券和商業律師何文琪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稱。
港交所否決雙重股權結構的提案已有先例。2011年,因為其近一半的全球球迷在亞太地區,英國的曼聯足球俱樂部曾計劃在香港上市。而曼聯俱樂部控制人格雷澤家族為確保絕對控制權,向港交所提出以「雙重股權結構」的方式發行股份的要求,即設立投票權不均等的A股及B股。A類股和B類股投票權比為1:10。這一安排將使得持有全部B類股的格雷澤家族擁有絕對優勢的投票權。
港交所為了保障投資者利益,拒絕了這樣的安排。但需要說明的是,曼聯債台高築,本身也無法滿足在港交所上市的要求。
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中,少數同意雙重股權結構上市的例子是老牌洋行太古公司。當時太古的A股和B股擁有同樣的投票權,但B股的價值只相當於A股價值的1/5。也就是說,持B股的股東只需要擁有1/5的資本就可以獲得和持A股的股東同樣的投票權。不過,太古上市還發生在1970年代,目的是為了保障英國公司利益、防止英國公司被華人公司惡意控制。
到1990年代,包括對怡和洋行在內,港交所連續拒絕了多次雙層股權結構上市的申請。港交所擔心的是,如果總是可以以「例外」的方式同意雙重股權結構,那麼理論上所有的公司也都可以申請。
在全球範圍內,港交所是少數仍然堅持「同股同權」原則的交易所。2012年,新加坡在其《公司法(修正)》中取消了「同股同權」限制。倫敦交易所、紐約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也並沒有規定禁止不同層級的股票可能出現投票權差異的情況。
至少從目前的情況看,港交所還不願意以阿里上市為契機,修改上市規則。
阿里與港交所的溝通和協商像是一場拉鋸戰。為了避過上市規則的瓶頸,阿里又在今年的七八月間提出,在公司制中引入「合夥人制度」。合夥人制度相當於一種合同制,合夥人想要怎麼做,達成協議就可,哪怕規定1%的股票有99%的投票權也可以。
然而上市公司一定要遵循《公司法》。《公司法》雖然也給了公司一定的自由自行擬定規則,但前提是在《公司法》的框架內。如果是公司制,就得有股東,股東是最高權利機關,股東結構之下,才是董事會與管理團隊等。
合夥人制度與公司制,顯然是兩種不同的公司制度。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通常都是公司制。阿里提出的在公司制中引入合夥人制度,可能違反《公司法》對公司制的規定。
在美國,只要投資者接受,哪種公司制度都可以上市。很多像黑石這樣的金融機構,也都是合夥制形式的上市公司。
「合夥人制度在香港是不能上市的,一定要是有限責任公司。」何文琪說。
他認為解決阿里問題的辦法,可能有兩個方案:一是阿里巴巴成立一個委員會,確保保障小股東利益,委員會成員輪流做董事,港交所可能會給予放行;第二個方案就是阿里巴巴成立合夥人有限責任制度,找些願意負全責的人擔責。但上市公司要是發生什麼事情,一定不是小事,小股東肯定要追討。「這個問題得看港交所的態度,是否能獲得通融。」
為了保證「過關」,來自香港券商的消息稱,阿里向港交所提出的建議方案是,在公司制中將要引入的合夥人制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合夥人制度,它更像是一種公司制框架內的管理制度。目的是通過這種規則,讓合夥人可以擁有董事會多數董事的提名權,比如董事會中有9名董事,其中5名可以由合夥人提名,以保證對公司的絕對控制。
根據《第一財經週刊》向相關人士的瞭解,為了保證對所有投資者公平公正,阿里提出的合夥人公司制方案被香港監管機構通過的可能性「仍然微乎其微」,但雙方「還在尋求最合適的方式」。港交所的高層正向香港政府提出建議,為阿里上市放行。
這種局面可能很難讓阿里巴巴在2013年年內上市。相關投行人士向《第一財經週刊》透露,截至目前,阿里仍未向港交所提交申請上市的A1表格。
時間問題在很多時候可能都不是大問題。拋開躍躍欲試的投行、心頭竊喜的阿里內部員工不談,在阿里巴巴集團內部,重新上市也已經謀劃良久。
2011年7月,阿里與雅虎、軟銀達成協議,將支付寶從阿里集團中切離,解決了可能由支付寶股權問題帶來的上市掣肘;到2012年6月,阿里將B2B業務私有化退市,又再次為阿里集團的整體上市鋪平了道路;同年9月,阿里從雅虎手中回購股份,解決了控制權問題,雅虎還給了阿里在2015年底前上市便可再回購10%股份的權利。
作為交換條件,阿里巴巴必須保證上市時首先向雅虎這樣的公司予以回報。最新的公開數據顯示,軟銀、雅虎與阿里方(包括其他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分別為34.7%、22.8%、42.5%。在阿里持股方中,馬云、蔡崇信(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前CFO)的持股比例分別為7.43%、2.15%,高管陸兆禧(集團CEO)與武衛(集團CFO)分別持有0.29%與0.03%的股份,加起來共持股約10%。
早在2011年,阿里就確定了將B2B由展示黃頁升級為交易平台的策略。在剛剛過去的9月4日大促中,阿里旗下內貿B2B平台1688.com實現了單日41.9億元的交易額,刷新B2B網站單日成交額的記錄。
2012年的「雙11」購物節,天貓與淘寶銷售總額超過190億人民幣,這個數據引起了海內外市場的巨大反響。當這個消息在海外被報導後,阿里內部監測到了來自海外的瀏覽量迅速上升。
阿里隨後在淘寶上悄悄啟動了一個小項目的測試:對這個項目進行英文界面優化,選出一些國際瀏覽者可能感興趣的小類目上線,如箱包類,借此試探國際買家的反應。這些品類被優化上線後,從後台的數據監測中發現,瀏覽量有百萬級的增長。這個項目給阿里「國際版的淘寶」帶來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阿里曾在2010年搭建了全球速賣通平台(Ali Express),初步嘗試國際貿易,近兩年它的流量與用戶等排名快速增長。「現在的速賣通有點像2008年時的淘寶,我一個做銀飾的朋友,在速賣通上線不久,一個月銷量達幾十萬美元。」張若說。
更讓人容易將阿里巴巴與重新上市聯繫起來的,是最近一年來阿里巴巴的一系列持續收購、投資和業務佈局。
就在2013年8月,阿里斥資約7000萬美元投資了美國網購配送服務ShopRunner,這家公司是亞馬遜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如果在海外建倉,國際版淘寶可以很快在美國運轉起來。
此前的5月,阿里斥資近3億美元,收購高德地圖28%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更早的時候,它已入股UC瀏覽器與新浪微博;到了8月,它進一步增持了UC股份,並且就投資新浪視頻展開談判。
一位阿里投資的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週刊》透露,阿里投資實際上將人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蔡崇信直接領導,另一部分則由創業元老「十八羅漢」之一、阿里投資負責人謝世煌負責。蔡崇信的團隊人手更多,他們主要用來執行,促成那些已經被謝世煌的團隊「篩選」過一輪的項目。
「到今年下半年,馬云還對我們提出,要開始注意那些文化領域值得關注的項目」,這位阿里投資的內部人士還說。
依靠電商起家的阿里,最近兩年對移動互聯網、物流、數據等關鍵業務進行了佈局,它試圖消除消費者對它進行單一定義的可能—對C端(消費者)來說,阿里就意味著互聯網生活,可以享受到網絡購物、本地生活服務、數字內容以及金融服務,囊括生活中發生「支付」行為的各個方面。這些支付行為,也同時為阿里金融對於傳統金融業務的滲透打下了基礎。
按照馬云對於阿里巴巴未來業務的規劃,這就是所謂的「平台、金融與數據」。到今天,「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被外界視為阿里最富想像力的業務之一。無論是豐富貨幣基金購買渠道的餘額寶,還是信用支付,儘管仍然充滿一些爭議,但都正在展現其互聯網金融的輪廓與方向。就在最近,市場上也再次傳出了阿里巴巴正在籌備「阿里銀行」的消息。
這樣的消息為阿里上市增加了籌碼。所有的投資與併購,既是對未來的業務佈局,在短期內,也是阿里提高估值的潛在動力與現實選擇。阿里和資本市場都需要一個更好的故事,「阿里平台、金融與數據」,比「阿里電商」更受歡迎。
這就是為什麼與當初阿里B2B公司的股價相比,還未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受到了投資方及投行們的熱切關注,它的股價能享受更高待遇。
在阿里集團內部,更容易獲得股份獎勵的部門是銷售。銷售部門壓力大,打牌或者打麻將是最常見的減壓方式。前幾年,大家不知道集團的股份何時能兌現,也不知道它究竟能值多少錢,於是員工股成為籌碼。每次打牌記賬,到了一定時間便請律師擬合同,簽合同交割,與正式轉讓相同。
曾經有一名銷售員工,在牌桌上贏了很多股份,或許是看好阿里集團,他也陸續從同事手中「收」了很多股份。截至目前,他已持有近百萬股員工股,以170元/股計算,資產過億元。
現在,「他已請假環遊世界去了。」張若說。
這大概是很多阿里人的憧憬,這可以理解。阿里巴巴大概是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當中,資深員工的「身價」與公司體量和影響力最不相符的公司了。
它如今與百度、騰訊一起,被稱為B.A.T.,是中國互聯網的重要一極。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者對入口的爭奪及相互間的競爭也才剛剛開始。
曾經的B2B上市公司,在退市前一年股價淪為了不值錢的「仙股」。對於那時流傳的趣聞—百度公司的保潔阿姨,在百度上市後也都可以成為百萬富翁—除了股價高漲時期的B2B業務的員工,阿里集團內部的其他員工還沒有享受過這種感覺,只能略帶羨慕地談論。
現在,我們還可以看看馬云和他對阿里巴巴的憧憬。時間退回到2005年8月,雅虎以包括雅虎中國資產在內、總計10億美元的投資,佔股39%(2010年10月前擁有35%投票權),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最大股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直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一項融資記錄。
從馬云在2011年不顧一切地從雅虎和軟銀手中奪回支付寶的控制權來看,當年接受雅虎和軟銀的這次投資,可能曾被他視為—至少是一度視為—自己所做的最後悔的一件事。然而,那時的馬云的確太需要錢了。儘管他此前已經獲得高盛400萬美元的投資,但那時在他眼裡,根據他事後的一些回憶,「全世界的錢也只有這麼多了。」
這家公司不會重複這樣的經歷。在B.A.T.中,截至9月7日,騰訊市值約920億美元,百度約470億美元;在那些被視為中國互聯網「第二級」的公司中,奇虎360的市值也正在突破100億。只有阿里巴巴的價值,仍然停留在投資銀行的數字遊戲中。
它需要在資本市場重新獲得一個身份,一個與其實際業務體量和想像空間相符的身份。對於這家位列「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陣營的企業來說,無論是意義上還是實際作用上,這個身份都是它與騰訊、百度以及其他對手展開更長遠競爭的保證。
在「泛生活化」的未來業務佈局上,騰訊與阿里巴巴幾乎如出一轍。就在9月9日,騰訊也宣佈了自己的開放云平台,與阿里巴巴和百度的云平台爭奪用戶,構建自己的生態。即便僅僅只是談論電商領域,京東也正在謀劃上市,這家公司被認為是天貓平台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在B.A.T.陣營內部以及其他「勢力」當中,競爭恐怕會發生在很多相互滲透的環節。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充足的資本永遠是一種定心丸。按照目前投行業的預測,阿里集團的估值在800億到1200億美元。一旦順利上市,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阿里巴巴將可能接近甚至超過騰訊目前的市值,成為中國第一大互聯網公司。
在杭州那些圍繞著阿里巴巴大樓的飯館中,「阿里巴巴集團員工股在進行轉讓與交易」的消息仍在流傳,與半年前有所不同的是,可以拿到手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張若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