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0829「左派」的前世今生(一)橫空出世至席捲全球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29/sense%E9%9A%A8%E7%AD%86130829%E3%80%8C%E5%B7%A6%E6%B4%BE%E3%80%8D%E7%9A%84%E5%89%8D%E4%B8%96%E4%BB%8A%E7%94%9F%EF%BC%88%E4%B8%80%EF%BC%89%E6%A9%AB%E7%A9%BA%E5%87%BA%E4%B8%96%E8%87%B3%E5%B8%AD%E6%8D%B2/

SENSE隨筆130829
「左派」的前世今生:(一)橫空出世至席捲全球
Alan執筆

偶爾看看本地政壇新聞與國際時事的朋友,大概會被報導中的左派右派,左翼右翼攪到一頭煙。 大家都相當好奇為何本地一直被統稱為左派的人士,其政治主張與行事作風均與歐美左派大相逕庭。 更讓人疑惑的是近年冒起的一批自稱左派的激進政黨,事事都與傳統左派對著幹。 要解釋上述怪現象,非三言兩語可道出個所以然,讓我們回帶至二百多年前的法國大革命從頭說起。

左右本用以辨別方向,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國民會議」才賦予價值取向。 激進的「山嶽派」和「雅各賓黨」一般坐在主席台的左面,相對溫和的「斐揚派」則坐在右面。 當時兩者的分歧只在於政治體制的改革上面,斐揚派支持較保守的君主立憲,而雅各賓黨人則鼓吹廢除國王,實現共和。 兩派對於外交、經濟及其他範疇,並無明顯爭議。 無論雅各賓黨或斐揚派均未以左右派自稱或稱呼對方,但「左」予人較激進的印象卻被流傳下來。***

在整個19世紀中前期,左派在歐洲不同地方定義各異。在發源地法國,期間經歷了數次帝制與共和的變革,左右派則被分別泛指為共和與帝制的擁護者。在其他國家,左派被指為古典自由主義者,其政治哲學為個人先於國家,強調個人權利,私有財產,支持小政府式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部分的北歐國家,如丹麥和挪威,仍有這種劃分的殘留痕跡,其右翼的自由派政黨依舊使用Venstre(左派)作黨名。

1948年馬克斯和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 把人群劃分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如左右般截然不同的世界,預言前者終會將後者取代,廢除私有產權,並建立無階級無國界的平等社會。

1864年國際工人聯合會成立(史稱第一國際)***,成為各國社運的精神領袖。自此時始,左派成為共產主義者或社會主義者(兩者有少許差異,但不在此詳述)的代名詞。 此刻的左右之爭已不再局限於政制的分歧,共產主義是一套包含大至國族政治經濟,小至人生哲學的完整世界觀,要把社會從頭到尾徹底革新。

第一國際以罷工為主要抗爭手段,前後於波蘭、英國、法國等地組織或聲援工運。1871年,普法戰爭期間,拿破崙三世閃電式戰敗使巴黎出現權力真空。第一國際組織的「巴黎公社」曾短暫統治巴黎達兩個多月,並作首次嘗試於現實社會中實踐共產主義。*** 然而,巴黎在內憂外患下迅速被法國臨時政府奪回,上萬名公社成員或支持者戰死或被處決,第一國際的總部亦因而遷往紐約。 巴黎公社的失敗,使全球左派運動陷入低潮,1876年,創辦人馬克思與恩格斯於費城召開大會,無奈解散組織。

左派的統一組織雖不復存在,但各地左派改以組黨形式參政,至1880年代,歐美已有16個國家成立社會主義政黨。

1889年,「社會主義國際」(史稱第二國際)*** 在恩格斯等人籌劃下成立,並於巴黎召開第一次會議,發表《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定每年5月1日為「勞動節」,3月8日為「婦女節」,倡議每天工作八小時(這可能是第二國際影響最深遠的傑作)。

第二國際自成立起,內部已存在 “無政府主義”、 “傳統馬克思主義”和 “修正主義”三大派別(即左派內再分成左、中、右三條路線),自恩格斯逝世後,派系分歧加劇,內鬥不斷(這也是左派特色之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全世界已有接近30個左派政黨,在各國組織大批工會和合作社,會員人數超過一千萬。 其中以德國「社會民主黨」最具影響力,該黨有一百多萬名黨員,並以百多個席位成為德國議會中最大黨團。

一戰爆發後,德國社會民主黨率先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支持政府「保家衛國」,而其他參戰國內部的左派政黨亦紛紛表態支持所屬政權。 不同國家的左派政團除了因戰爭產生敵意外,亦因此背離了共產主義中國際主義的核心價值,***俄國的列寧作為最後一根稻草,宣告「第二國際已死,第三國際萬歲」。至此,第二國際名存實亡。

雖然戰後第二國際嘗試重組,但多國的左翼團體均拒絕參與,德國的社會黨國際亦於二戰後以第二國際名義重組,更存活至今,可惜均不成氣候,遠遠不復當年之勇。

順帶一提,1905年孫中山先生曾以社會主義信徒的姿態求助於第二國際,要求接納興中會為成員。但當時的第二國際執行主席 王德威爾德認為仍處於農業社會的中國不具備發動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而拒絕孫中山的請求。 王德威爾德當時大概無法想像共產主義日後在亞洲多個落後國家遍地開花的盛況。

1919年,列寧奪得俄國政權後成立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 號召世界革命,積極向外輸出革命思想並提供援助,中國的國民黨與共產黨都曾屬受助之列。其後數十年間,蘇聯版圖伸延至南斯拉夫以外的整個東歐,中國、北韓、越南、古巴等國的共產主義者先後革命成功,取得政權。 與西歐,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勢力形成對峙,困難全球數十年的冷戰因此而起。***

雖然大部分共產政權嘗試實踐共產主義理論,但效果往往強差人意,而往後更愈偏向國族主義,以及國內專政獨裁,與初時的烏托邦理想漸行漸遠。 共產政權的腐化與帶來多宗人道災難,使不少共產主義信徒感到痛心與悔疚,部分人因而全盤民否定左傾思潮,但同時也有部分人總結經驗,反思,並嘗試改進,發展出新一波左派運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