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尋找經濟新動力·廣東】中國面板與時間賽跑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933

在曾經由日、韓、中國台灣主導下的液晶面板市場,現在有了中國大陸的新對手——深圳華星光電。這家總投資規模達245億元的公司對廣東產業升級、電子產業鏈的形成意義深遠,但作為這個產業的後來者,華星光電不可能長期依賴政府扶持,它需要與時間賽跑,積累足夠的資本和技術實力,以跟上技術升級的浪潮。

2012年10月26日,TCL(000100.SZ)公佈的三季報顯示,華星光電項目提前三個月實現設計產能10.8萬片,良品率達到95%,成為海峽兩岸產能最大的8.5代液晶面板工廠,並在2012年9月實現經營性盈利(即不計補貼的主營業務盈利)。

這是個難得的好消息。在2012年上半年,華星光電經營性虧損仍達4.8億元。

2010年1月,華星光電8.5代液晶項目在深圳市光明新區正式打樁。用了17個月建成投產、10個月爬坡達產,創造全球範圍內業界最快的紀錄。245億元的投資規模,也使其成為深圳市建市以來單筆投資額最大的工業項目。

從其股東構成來看,一誕生便具有某些先天優勢。其主要股東包括TCL、深圳深超科技有限公司、韓國三星電子。TCL是下游家電企業,自華星光電量產之後,就是其第一大客戶;深超科技是深圳國資委直管企業,代表著政府的扶持;三星電子擁有技術優勢。

但作為液晶面板行業的新玩家,華星光電一出生也面臨著種種風險:如何挖掘人才,形成自己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如何規避折舊成本高、回報週期長的行業定律?如何在新一代技術成熟之前完成自己的資本和技術積累,而不致落伍?

過去,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的企業長期掌控著液晶面板行業的話語權。而中國面板企業的先驅京東方給華星光電帶來的只是失敗的教訓,而非趕超經驗。京東方這家國企自2002年進入液晶面板行業之後,便年年虧損,僅2007年行業回暖那年獲得微利。

搶人搶工期

對於華星光電來說,建廠的關鍵並非那些工地上的活計,而是沒有硝煙的人才爭奪戰。華星光電執行副總裁陳立宜曾說,從零開始不容易,難點在於能不能找到合適的技術人才組成團隊。

項目啟動前,公司就開始從全球招募液晶面板領域的技術專家組建團隊發展核心技術,這在中國電子企業發展史上是沒有的。

在項目成立之時,一些設備和材料廠家前來拜訪。他們看到辦公室裡只有前CEO賀成明一個人,擔心便寫在臉上。賀曾公開稱,李東生董事長每次見面第一件事就是問他找到了幾個人,甚至要匯報這些人的個人簡歷。

「公司的研發和領導層都是從台灣來的。」華星光電工程師李良說。2009年11月,台灣群創光電與奇美電子合併引發高層地震。前奇美電子電視事業部的總處長陳立宜投奔華星光電,負責營運計劃、找人。

據台灣媒體報導,陳租下永康街一棟二樓的公寓,設立人力中介公司。他開出幾個條件:在光電產業排名前40%人才、肯冒險、要更高職位、更大舞台、更高的薪水。人才面試的地點,不是星巴克,就是高鐵的快餐店。

三個月內,一場赤裸裸的挖角戰在台灣上演。剛開始,跳槽者紛紛接到原公司的存證信函(具有保存證據效力的函件),還有人派臥底來假面試,甚至連打掃的阿姨都被懷疑是探子。

華星開出的待遇高出台灣公司4到5倍。例如200萬新台幣年薪跳槽後直接換成200萬元人民幣。凡提早報到者,華星先發100萬新台幣獎金。

之後,陳立宜再採取「人滾人」策略。先挖主管,從資歷五到六年、擔任廠長者開始挖,一個人最高紀錄帶進了十名人才。最終,兩百多名人才流入華星光電。這場人才爭奪戰亦引發了台灣面板業震動。

清華大學液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高鴻錦認為,華星光電的先天不足就在於技術和人才儲備。華星的技術還在國際團隊手裡,但比別的國產面板廠家成套買夏普的技術已經強很多。

挖人任務完成後,華星光電公司建設異常迅速,因為時間壓縮得非常緊。為了趕進度,公司採取了非常手段。例如設備安裝時,十幾噸的設備要運到廠房中,原本應路線暢通,但地板還在搞裝修。「這些狀況對生產質量會有影響,但我們通過其他辦法解決了。」

華星光電還通過租用其他工廠生產線、提前生產樣品,送客戶認證,大大縮短了項目的計劃時間。

創業期的難題

華星光電一投產便陷入巨額虧損。TCL集團公佈的2012年上半年報顯示,整個集團實現淨利潤4.8億元,同比大降43.7%。旗下華星光電的經營性虧損達到4.28億元。

據瞭解,華星光電最大的虧損是折舊成本。國外的第8.5代液晶面板線已運營十年、成本攤銷了五至六年,包括華星光電在內的國內8.5代線仍處於爬坡期,華星的成本攤銷期為七年。

這種壓力轉移到生產細節中。最近,李良和同事們被告知,用來擦拭儀器的無塵布再也不能隨意領取了。一包一百張,領取時李良需制定一個計劃書,說明哪個部分用幾張布。

除了節約,另一個辦法是儘可能地擴大生產來抵消折舊成本。廠裡從開始生產到現在,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2012年上半年華星光電八成面板都是由TCL自行消化,外部採購的客戶也以國內彩電二線廠商為主。從2012年8月開始,外部訂單比例快速提升,客戶包括國內彩電一線廠商以及部分海外廠商。

華星光電預期到2012年第四季度,可以達到整個面板行業的中位數水平,和台灣面板巨頭奇美、友達的水平相當。現在,「約30%以上由TCL消化。其他的則提供給海信、長虹、三星、冠捷等國內外客戶。」李良說。

產能過剩是另一個幽靈。華星光電自2011年10月量產後,就一直未曾盈利。

不過,華星光電2009年開建後,業內已沒有新的液晶項目,預計2013年,液晶面板的供求關係趨於平衡,這將給華星光電帶來機會。

除了短期盈利的難題外,隨著第三代顯示技術的逐漸成熟,時間變得更加緊迫。2011年6月2日,三星移動顯示宣佈其第8代AM-OLED面板試驗線將於2012年5月投入使用。OLED面板是液晶面板之後的第三代顯示技術,三星已經搶佔了此產業的制高點。

陳立宜認為,短期之內OLED在成本上要跟LCD競爭應該不容易,其中良品率是一個問題。一般來講,一個新技術做出來,從開始展示到真正實現量產、商品化,大概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

2015年是一個關鍵點,之前OLED不會造成太大威脅。「最重要的是,兩種技術間並非取代關係,各有優劣」。

政府助推

華星光電從一開始便受到地方政府的強力支持。李良記得,建廠時,大量設備需要進口,深圳海關就搬到廠裡辦公,現場報關。南方電網則專程為華星光電做了電力配套設施。

「從建設到現在省委書記汪洋來過三次,每月接待的省部級領導多達五六次。區領導則更是常見。」李良說。

除了行政支持,深圳市政府還自掏腰包對企業進行補貼。TCL董事長李東生坦言,投產前五年,政府通過稅費減免、補貼的形式使華星光電獲益。

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華星光電經營性虧損達到4.76億元,包括3.3億元的政府補貼。2012年上半年,華星光電在政府補貼4.21億元情況下,實現淨利-0.22億。

工信部制定的目標是,截至2015年,平板電視面板自給率要達到80%以上。華星光電在給南方週末記者的回覆中稱,業內預估,80%的自給率意味著國內電視面板的採購市場將達到8000萬台左右。

然而目前國內只有京東方和華星具備生產面板的能力,根本無法擔負80%自給率的重任。華星光電成為樣板企業。「這也是未來企業底氣所在。」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除了完成產業升級,對華星光電的支持更能帶動整個產業鏈發展。」一名深圳市政府官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目前,華星光電高世代TFT-LCD面板項目帶動了電子玻璃基板、光阻材料、LED光源等上下游產業的發展。以華星光電為核心,深圳乃至整個珠三角地區正在形成年產值超過千億的平板顯示配套產業。

清華大學液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高鴻錦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說,有一次,一家國有銀行的領導曾問他:「為什麼歐美不做(液晶屏),我們做?」高回答,「中國不是要做製造大國嗎?製造大國怎麼能沒有液晶行業?你既然要做這個,就不能哆哆嗦嗦的,要下定決心」。

(應受訪者要求,李良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