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軟體並非萬能 亞馬遜開「硬體」書店 文青趕流行,紙本書獲利回溫

2015-11-16  TWM

以網路起家的亞馬遜,成立實體書店,推翻「軟體正在生吞活剝這個世界」名言,紙本書獲利回溫,可說是文青趕流行的結果,連虧損四年的實體書店龍頭邦諾,今年也轉虧為盈。

以網路起家的亞馬遜,十一月三日成立第一家實體書店,間接推翻著名創投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二〇一一年那句名言:軟體正在「生吞活剝這個世界」。他在《華爾街日報》專欄如此寫道:

「身為全球最大書商的亞馬遜,現在已是軟體公司,以高性能軟體引擎為核心能力,幾乎任何東西都可在網路銷售,零售商店已無存在的必要。此外,連鎖書店博德斯(Borders)瀕臨倒閉之際,亞馬遜重新調整網站,首度聚焦Kindle閱讀器的電子書,宣傅力道更勝紙本書。書,如今也成了軟體。」

老實說,現在沒有實體書店,天也不會塌下來,亞馬遜此時卻在西雅圖開了實體書店。

電子書銷量減獨立書店成長添動能

原因就在於,一〇、一一年時出版商和書店擔心市場會朝電子書一面倒,但如今卻是多元發展的景象。

《紐約時報》九月分報道,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of American Oublishers)指出,今年前五月電子書銷量下滑一〇%,且獨立書店數量有增無減。這並不代表電子書末日將至,而是電子通路去中間化(disintermediation)的過程中,有作家在亞馬遜等平台自行出版,連帶擠壓到出版商的市占。書要轉成電子版幾乎沒有成本,所以出版商大可打價格戰,但在已有獲利的情況下,它們不走血海策略。

上市的出版商很少,但成績都很穩健。出版《傻瓜書》(For Dummies)系列的約翰威立(John Wiley &Sons),凈利率上揚一一%;旗下有大出版商阿歇特(Hachette)的法國拉加代爾(Lagardere),輿在美園出版《哈利波特》小說的學樂(Scholastic),利潤率也有二%,比亞馬遜還高。這些獲利多為紙本書的貢獻。

一〇到一一年我任職於俄羅斯第一大書商艾克斯摩(Eksmo)一時,大家聞電子書色變。

如今,掌管非小說部門的柯耶夫(Yevgeni Kapyev)表示,紙本書銷售比往年好,部門第三季銷量年增兩成,動能來自於全新的書籍種類,如成人著色繪本。

這當然可說是文青趕流行的結果,但千禧世代現在是書市的主力,為獨立書店的成長添加養分,書店裡有氛圍、可以互勤,還有推薦書籍功力一流的店員。甚至連大型零售商也開始善用實體優勢。德國連鎖書店杜斯曼(Dussmann)的「文化書店」(culture store)位於柏林市中心,占地廣大,以銷售書籍輿CD為主,是柏林的重要地標。儘管書籍和CD看似夕陽商品,但書店去年營業額逵三五〇〇萬歐元,輿一三年不相上下。店內到處可見來看書或廳音樂會的年輕人,離開時手上拿的是剛買的紙本書。

黑膠唱片熟賣帶動類比技術捲土重來就連電子書之戰不敵亞馬遜的實體書店龍頭邦諾(Barnesand Noble),近期也傅來佳績,經過四年虧損後,今年再度轉虧為盈。

輿十五年前相比,書市現在更加多元紛陳。數位化並沒有毀掉書市,反而逼他們各自發揮優勢:出版商鎖定潛在暢銷書,價格上不妥協;無名作家遭出版社婉拒後,創意行銷自己作品;傅統書店則強調個人體驗。亞馬遜成立實體書店,並非認輸,上架書籍會是數據精算的結果,亦即由軟體建議買哪些書,但顧客現場買更有快感。我相信這樣的經營模式有存在空間。

我們在一〇年深怕書市小命難保,是看到之前音樂市場被數位化打趴。殊不知,美國〇九年黑膠唱片銷售量逵二五〇萬張,超過九一年以來歷年成績,一四年增至五六〇萬張,到了今年上半年銷售金額更年增五二%至二.二六億美元,超過音樂串流公司在免費方案的廣告營收。串流取代音樂付費下載模式的同時,許多樂迷深信黑膠唱片的音質更好,帶動了類比技術捲土重來。

安德森當初大膽預言,當然是從投資角度出發。數位科技浪潮造就許多英雄,也有不少企業折腰,但類比世界仍能走出一條活路,讓人不禁叫好。我現在只看電子書了,但前陣子發現我家小孩和玩伴更愛看紙本書。選點子書還是紙本書,純粹是個人喜好,不代表哪種形式更進步。我相信一百年後,手排變速箱、訂製西裝、手捲雪茄,乃至於紙本雜誌,都還不會消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85

【紙本停刊】後生仔搞免費飲食天書 肥佬買起變身《飲食男女》

1 : GS(14)@2017-07-29 03:42:05

蔡瀾1998年第一次帶團,便跟《飲食男女》合作,首期和江希文一齊浸溫泉做封面,更有誇頁報道。



1997年創刊的《飲食男女》,是本港第一份飲食雜誌,她剛剛宣佈下星期結束紙本。《飲食男女》前身是由三位年青男女創辦的免費飲食指南《去邊好》,之後被黎智英收購,並改名為飲食男女。創刊號籌備了半年,大家猜第一期封面是誰?原來是楊采妮,每本更附送華園牛肉乾,總共送出8萬包。最初主力做飲食專題,書出版第一期後,專欄作家李碧華曾親筆寫信讚賞,當時更邀得不少猛人撰寫專欄,其中一個是食家蔡瀾。「那時我在《飲食男女》寫食材,又寫世界好酒店,結果出了幾本書,我都可以算是半個《飲食男女》的人。我喜歡看《飲食男女》,第一期看到現在,期期都有看,是一本香港飲食百科全書。」蔡瀾說。當年互聯網未普及,還有像黃頁形式的餐廳資訊,會介紹當年流行的disco蒲場,更有不少大膽的報道,如飲人仔湯、食腦專題、巨龜三味等等,作風大膽。



蔡瀾:好大的損失,好可惜呢!「除了飲食以外,旅行都很厲害,第一個派記者去歐洲、北歐等不同國家,是去到哪裏都會有報道的雜誌,我一見到都說這麼大手筆,可謂不惜工本。」蔡瀾說。《飲食男女》亦是全港第一本旅遊雜誌,在1998年2月6日首次推出旅遊專題「漢城(現稱首爾)」,其後更不停期隨書附送旅遊guide book,創當時先河。蔡瀾同年第一次帶團,便找《飲食男女》合作,首期和江希文一齊浸溫泉做封面,更有誇頁報道,之後不少女星如任葆琳、李珊珊都有跟團去玩,並作當地報道。蔡瀾說:「好大的損失,好可惜呢!飲食旅遊方面好少像它這樣齊全,在香港找不到,甚至在國內都找不到。我覺得它有獨立生存的本事,如果不受政治因素影響,可以有好多廣告。」受到紙媒生存空間影響,印刷版《飲食男女》亦要告別了。



前身是由三位年青男女創辦的免費飲食指南《去邊好》,之後被黎智英收購,並改名為飲食男女。圖為《壹週刊》<壹盤生意>1996年10月25日報道。

《飲食男女》下星期出版最後一期紙本。

記者:何嘉茵攝影:梁志永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28/201038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0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