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青春的艱難在於孤單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2002704.html

正處在人生時鐘的幾點?如果將人的生命比作一天的24小時,按照能夠活到80歲來計算,一年相當於18分鐘,24歲的大學畢業生相當於早上7點12分,40歲的職場人士相當於中午12點,60歲的退休年齡也只是夕陽西下的傍晚6點,還有很多時間可以開始想做的事。

這是韓國首爾大學消費學教授金蘭都激勵自己的「人生時鐘法」。

一本寫給面臨高考的兒子和自己的學生看的《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讓他成為韓國最受歡迎的青年人生導師。

在這本書中,他和青年人分享對於工作、愛情、人生選擇、理財觀念、人際關係,以及如何面對痛苦迷茫的認識。

作為研究消費趨勢的大學教授、韓國總統府顧問、三星集團等韓國企業的顧問,他出版了多部消費學著作,如《公共家庭論》、《趨勢韓國》、《大韓民國消費地圖》等,成為青年人的人生導師是他的偶然之舉。

近日,金蘭都在深圳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說,青春的艱難在於孤單,身為大學教授的他,想以文字的方式和即將高考的大兒子「促膝長談」,同時寫給自己的學生,但沒有想到會廣受青年人歡迎。

歷練是力量的源泉

在書中,48歲的金蘭都告訴年輕人,「人生從不嫌太年輕或太老,一切都剛剛好」,要用一定的時間去直面自己,將父母的期待、社會大環境、朋友之間的 影響等因素全部拋在腦後,正視最本真、最赤裸、最真實的自己,問問自己,「我最期待的是什麼?」「我做什麼會感到幸福?」「我是誰?」而人生的答案就藏在 你自己的心中。因此,他鼓勵年輕人時常自省,多積累人生體驗,多讀書,多和他人交流分享,多去進行一些發現自我的旅行。

有很多年輕人曾向他傾訴選擇職業的困惑,金蘭都說,快樂的職業幫你實現完整的幸福,穩定和高收入的職業能保障消費的滿足,但享受量化的消費只佔了幸福感的一半而已,快樂的職業可以填補另一半空白,工作讓你感到多快樂,你的人生就會有多大發展。

之所以想要分享成長的體會,金蘭都對本報記者說,他也曾經歷過人生的悲慘時刻,並從中一點點走出來。

25歲那年,他的奶奶、爺爺、父親都相繼過世,11個月內,他主持了三次喪禮,所有事情需要他獨自解決和承受。他說,後來發現如果坦然接受,就會覺得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歷練是力量的源泉。」

他找工作的過程也並不順利。大學畢業後,金蘭都想考公務員,連續三年都相繼落榜,他經過分析,發現自己是典型的「右腦思考型」,要求背誦的考試其實 不適合他,於是放棄了行政考試,繼續讀博士,想進入高校做教授,那時他已經33歲了,在爭取晉陞為教授時,也有兩年時間都沒有成功。

回頭審視一下自己

金蘭都說,現在來看,很多人覺得他已經相當成功了,但當時他覺得自己很悲慘。所以他想告訴年輕人,不要過早地放棄你的人生,也不要過早被挫折打敗。

他認為現在年輕人的問題是,有時候會「心急」,過分看重眼前的成敗,會陷入挫折和痛苦裡。其實人生很長,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長遠看待問題。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第一份職業,而是最後一份職業。「成功並不體現在某一次令人矚目的成就之上,而是靠著每天的小小勝負拼湊而成。」

金蘭都說,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的特點,找到人生的方向。當被問到如何找到自己的特點時,他說,其實,年輕時可以很快找到自己的特點的人不多, 需要在不停的嘗試、挑戰、失敗中尋找,不一定非要一次性找到,自己能做好什麼。重要的是懂得回頭審視一下自己,比如,我現在處在什麼位置,我將要去哪裡, 每天都思考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

面對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社會壓力和不公平競爭,年輕人如何突破?金蘭都說,能夠讓每個人成長的大環境是很重要的,但年輕人不能把失敗歸結到社會不夠好、父母不夠好,很多人會在不好的環境裡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不管環境和條件如何,重要的是你能夠做什麼,能夠如何去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