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705冷戰
講者:掌門
《冷戰The Cold War:A New History》(2005) John L. Gaddis
Def.「冷戰」泛指戰後的一段漫長時期, 以 美國為首奉行民主制度的資本主義集團國家, 與以 蘇聯為首奉行集權制度的共產主義集團國家之間, 在地緣與及國際戰略上面緊張對峙的全球政治格局.*** 此一全球對峙,其背境則是信奉「自由主義」民主制度與及信奉「共產主義」集權制度的意識形態抗爭.
顧名思義,「冷戰」幸未釀成 “熱戰”, 包括韓越兩場「代理人戰爭」在內,四十五年中大國之間從未宣戰過. 由於欠缺戰爭臨界事件, “冷戰始於何時?” 成為一個有趣話題. 一般簡單地將冷戰視為緊接著二戰的歷史時期. 如定義「冷戰」為官式敵對, 那麼「封鎖栢林1949」戰後首次軍事危機可視作開端. 也有論者認為二戰未終,剖分德國之時冷戰已然啓動. 至於冷戰的終結,共識敲定為「栢林圍牆倒塌1989」事件.
冷戰也有另一個“象徵主義” 起始點, 那便是著名的〈喬治.肯南 長電報〉.
二戰甫一結束,美蘇兩集團便就地盤割分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 1946年頭 史太林提出重劃 土耳其邊界與獲取東地中海海軍基地的要求, 杜魯門和 艾德禮Attlee一口拒絕; 並且進一步將蘇聯遲遲不從 伊朗北部撤軍之事提交 聯合國安理會審議.*** 這是聯合國首次處理國際危機, 結果是蘇聯幾個月後屈服撤軍.
這是戰後美蘇之間的首次外交衝突, 由於事情來得太快,美國國務院很想盡早知悉蘇聯的意向, 於是向 駐莫斯科大使館十萬火急地連下了幾份要求分析對方外交政策的指示. 當時任職使館的年輕外交官 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 遂於1946年2月22日匆匆寫就了一封八千字的電報回復華盛頓.***
該電報獲得總統和決策層的超高度重視, 並根據其核心論旨制訂了後來的一系列「冷戰政策」,**** 包括關鍵性的「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 成立「中央情報局CIA」. 冷戰政策的延伸度極長遠,基本上跨越五六位總統, 到了 80年代 列根任內才作出重大改變.
電報內容後來整理成論文,在外交專業雜誌上面發表, 成為有關冷戰事務的指導性理論文件.*** 肯南本人也迅速躋身國務院外交決策層,成為首席策略師,並且歷任數朝, 幾乎參與了所有重要冷戰政策的制訂過程. 雖然他的正式職銜從未晉至最高級別, 卻有論者認為他才是美國冷戰時期外交事務的實際決策人.
長電報的利害之處是界定了「冷戰」和提出了結構成因. 其核心論旨認為:莫斯科姿態強硬,處處尋釁, 並非因為西方集團國的威脅侵犯,而是源於內部統治的需要.***** 蘇聯領導人以專制主義高壓治國, 必須把外部世界描述為「資本主義帝國」對「共產主義理想國度」的無限敵視, 據此取得統治的正當性,與及人民的支持和犧牲.
這是西方在今後很長時間內無法改變的政治現實, 西方只能適應局勢,訂策遏制.*** 鑒於歐洲是全球事務的核心, 可推導出應變之道首在此地的結盟策略, 尤其是關乎德國的處置.
長電報訂明了戰略框架,但未有提出任何具體政策. 為此,杜魯門總統責成 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制訂冷戰的總體政策; 而馬氏則指示 肯南負責構思和草擬. 正是肯南拋出了定局性的西方集團國結盟綱領, 此綱領獲得執行,影響極其深遠.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
的正式名稱是「歐洲復興方案the Europe Recovery Program」, 在字面和法律意義上並無 民主西歐和共產東歐的分際. 即是說,蘇聯及東歐集團國家也可以參與進來. 但在實際政治盤算中,美國決策層當然作出了區分, 肯南早就看準蘇聯必會拒絕,也不會準許下綫國家加入,*** 這也立即成為了事實.
馬歇爾計劃簡單來說就是以金錢為誘餌, 驅使(亟需資金進行戰後經濟重建的) 西歐諸國認同美國擘劃的歐洲新秩序, 其構成是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的外部軍事壓力, 與及消弭各國內部的左傾政治力量.****
作為首條和定局性的冷戰政策,馬歇爾計劃用意頗深,一石四鳥:
1認識到對歐洲民主制度威脅最大的不是蘇聯的軍事幹涉, 而是諸國內部因為經濟困難而導致左翼政黨上臺的可能性.***** 防患於未然,是故經援重於軍援, 事後看來,這確實是非凡的識見. (換了今天,沒有政治家膽敢向短視重利的選民提出這麼 “吃大虧,蝕大底” 的方案, 計劃金額約相當於美國GDP的一成. )
2經援會先起心理作用,繼而經濟作用, 從而扭轉歐洲社會和政治氛圍一向的左傾趨勢. 當時法國和意大利共產黨的勢力仍甚龐大, 智識分子間社會主義思想更是濃厚之極.
3蘇聯必定不準下綫國家拿美國的錢, 如此或可離間東歐集團國的凝聚力.
4美國可以藉此取得今後冷戰大格局中的地緣政治主宰地位(ie霸權), 和道德制高點.***
美國財大氣粗,策略成功; 而蘇聯可說是眼睜睜中了圈套. 東歐諸國人民自此對蘇聯的政治和經濟高壓政策日益心懷怨憤, 後來爆發為「布達佩斯事件1956」和「布拉格之春1968」, 紅軍彈壓,流血終場. 西歐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者至此與蘇聯離心離德,劃清界綫, 而美國可說在意識形態戰綫上取得了勝利.
1949年初史太林封鎖栢林,動機不明, 立時氣氛緊張,形勢一觸即發. 西方國家以空投物資回應,雙方沒有動武. 年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簽訂, 史太林當即解除栢林之圍. NATO是一個超國家機構 (總司令向由美國將領出任,首位是 艾森豪威爾將軍.), 各國政府無權節制參進了NATO的本國部隊.
當初,NATO並無足夠常規陸軍因應近在咫尺的東歐「華沙公約國」龐大兵力. NATO的優勢在於空軍和原子彈壟斷, 於是 艾森豪制訂了低成本的「核武防禦戰略」. 即在小型軍事衝突中採取被動的防禦態勢, 而在大型戰爭迫近的時刻威脅動用核武.*** 換句話說, 核防禦戰略= 常規防禦+核武阻嚇. 這一戰略的前提是核武壟斷.
遲至1945年7月美國才成功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其時德國剛已投降. 原初開發用來打擊德國的秘密武器, 於是改為投放亞洲市場,結束了「太平洋戰爭」. 原子彈的出現加深了美蘇之間的不信任, 史太林直接指出:“原子彈訛詐是美國的政策”, 此言非虛.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s〉
這個博弈論概念, 指的是一個國家為了促進自身安全而採取的行動,往往會威脅或損害到其他國家的安全. 其他國家採行的針對性反制行動,又會反過來損害該國的安全利益. 結果各方陷入互不信任的漩渦, 事與願違地 整個系統反而更不安全.**** 這概念適用於原子彈場景. 更有甚者,由於欠缺反制原子彈的戰術手段, 對應之法只能是 “以彼之道, 還施彼身” ,也來製造原子彈. 後果就是沒有盡頭的「對稱性軍備競賽」.***原子彈市場就是按這種邏輯運的.
美國人起初預期原子彈壟斷地位可以維持六至八年,不料49年8月蘇聯成功研發了首枚原子彈, 其時美國擁有的現貨不足200枚. 幸好核武遊戲的現實是 “硬體武器” 和 “投放技術”(當年是長距轟炸機, 現今是彈導飛彈.) 完全分離, 而美國在遠程投放方面擁有明顯優勢 (B29轟炸機外號 “同溫層堡壘”.). NATO部署在英國的原子彈,其遠足以阻隔蘇聯的突襲,而其近可以投到蘇聯的國境.
因應情勢,杜魯門制訂了三項軍事對策, 從而為冷戰的軍事抗衡格局永久定型:
a擴大常規軍力規模,駐師數十萬於歐洲;
b製造更多數量的原子彈; 和
c秘密下令研發威力大1,000倍的核武「氫彈」.
美國採行「核阻嚇戰略」, 但無意再次實際使用核武, 無論是戰略性的(如廣島長崎.), 抑或是戰術性的(即在戰場上使用者.).*** 其實蘇聯也是一樣想法,雙方都知道使用核武的後果不堪承受. 此所以,在漫長的冷戰期間核武不單從未被考慮動用, 甚至從未被威脅使用,就算「古巴飛彈危機1962」亦然.
肯南從不贊同核戰略,他在一份致杜魯門的絕密備忘錄中論說:戰爭是實現政治目的之手段, 而非目的本身. (這是有名的 克勞塞維茨信條:「軍事是外交的延伸.」) 政治目的是改變對手的生命,而不是消滅對手的生命.**** 所以,戰爭應該是有限度的,起碼不應否定生命存在的原則,但核武卻違反這項原則. 肯南的意見並不為杜魯門所採納.
杜魯門把核武的規劃,研發和生產打包, 全由文官負責,軍方不得與聞. 軍方屢番向總統施壓, 要求明言在甚麼情況下,軍方可以動用原子彈. 但是杜魯門堅拒表態, 並且三令五申, “只有總統有權決定在甚麼情況下動用原子彈.”***
蘇聯急起直追,雙方的核彈數量和投放技術迅速接近, 於是甘乃廼Kennedy總統(1961年上任) 改變了美國的大戰略. 他在外交上繼續採信 肯南的「骨牌理論」,對共產主義實施「圍堵政策」; 但在軍事上卻改信 泰勒Taylor將軍的「彈性反應策略」,而揚棄艾森豪的「核武防禦策略」.*****
美蘇的核武打擊力量同時提升和超越實用門檻,導致「核武阻嚇」成為雙向遊戲. 雙方均囤積重貨在手,又都絕對不敢投放市場, 最後達成共識,是為
〈保証相互毀滅策略〉.
「保証相互毀滅」顧名思義不是毀滅對手, 而是「互相毀滅」; 然其真意又不在「互相毀滅」, 而在於「(條件達成之下)保証(會這樣做)」這點上面.**** 換句話說,為使核戰不致發生,雙方在核武使用上面達成共識, 促成核戰發生之後無人能夠僥倖存活,以杜絕使用動機.
這策略的具體內容有兩點:
A雙方必須建設足夠多數量的核武, 致使即便任一方動手突襲,受襲方的殘餘核武仍可報復性毀滅突襲方;****
B提高雙方的核武存量和核武行動的透明度, 使「互相毀滅」更具保証性. 這需要建立互相監察制度.*** 例如開放天空,容許對方人造衛星監視核彈基地.
這確實是人類史上最吊詭和最荒謬的軍事妥協, 雙方並非透過裁軍,而是透過建設「毀滅保証」的軍力達致戰略平衡.*** 理所當然地,「保証相互毀滅」的儲備限度達成後,多餘的存貨即可汰除. 所以, 裁減核武行動反而得以即時展開.****
下一位改變美國大戰略的是 列根Regan總統(1980年上任), (從未真正執行的) 「星戰計劃」顛覆了「保証相互毀滅」平衡. 星戰宣稱的內容是建設人造衛星武器系統,在太空軌道上面截擊洲際導彈, 從而改變核遊戲的對稱性本質. 由於研發費用極其高昂,列根看準蘇聯雕敝不堪的經濟根本無力支應, 他的用意在於迫使對手立即回到談判桌,並達成限核協議.*** 列根的博弈簡單地成功了.
greatsoup在11樓提及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ily2.php?node=1518115098867&issue=20180209
【明報專訊】台灣飲品品牌「天仁茗茶」在港的特許經營商賓仕國際去年遞表申請上市,消息指公司最快今日進行上市聆訊,惟即使成功通過,估計亦會待至農曆新年假期才能上市。透過初步招股文件,可以側面推算目前香港「珍珠奶茶」等連鎖茶飲市場,規模約在5.5億元左右,相當於港人每年消費近2000萬杯,據了解,目前除天仁茗茶市佔高踞首位,分佔第二及第三名分別是貢茶和歇腳亭。
明報記者 余慕恩
根據行業報告,天仁茗茶在港的市佔率第一,銷售份額為24.3%,緊隨其後的「競爭者A」則擁22.2%市佔率,排名第三的「競爭者B」則有15.9%的銷售佔比。據了解,兩者分別為貢茶及歇腳亭。以截至去年10月的12個月計,天仁茗茶錄得1.34億元銷售額,相當於整個香港連鎖茶飲市場的規模達5.5億元。
天仁市佔率最高 年收入1.3億
按分店數目計算,坐擁29間分店的天仁茗茶略少於貢茶及歇腳茶,分別設有35及32間分店。事實上,台式手冲飲品店市場中除了上述3家連鎖店外,近年引入亦有其他品牌來港,包括走較高端路線的茶湯會,於2016年來港開設第一間分店,現有8間分店、另一品牌COMEBUY在港亦有8間分店。
截止去年3月底止,賓仕年度利潤為2826萬元,按年上升33.6%,收入則按年增加22.75%至3.68億元,至於目前佔集團收入約三成的天仁茗茶,於2012年在港開設第一間分店,賓仕國際取得獨家授權,專利費為每月總收益的2%,每半年支付。賓仕擬繼續向海外品牌擁有人尋求特許經營權,並將專注引入知名品牌。
天仁茗茶佔集團收入三成
除天仁茗茶外,賓仕國際亦有引入其他品牌,包括日本芝士蛋糕「徹思叔叔」、英國朱古力「Hotel Chocolat」及日式拉麵「九湯屋」等特許品牌,目前合共於港成立38間自營零售店,及1間管理零售店。
賓仕國際1990年代專營玩具貿易生意,隨後開展糖果及甜點業務,於1999年引入味覺糖品牌、2000年引入台灣肉乾商新東陽,之後一直從事食品行業,陳錦泉、陳紹璋及周永江主要股東。
截至2017年8月底止五個月計,集團收益約1.697億元,按年增長28.5%,其中分銷及零售業務分別佔56.7%及43.3%;溢利及全面收益總額錄661萬元,按年跌13.8%;資產負債比率109.8%,負債權益比率63.8%。
greatsoup在13樓提及
我好想買
greatsoup在16樓提及
無咁大資本
太平天下在17樓提及greatsoup在16樓提及
無咁大資本
揾人夾份搞。學食神,1變2,2變4...變到16上創仔,32就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