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7日,倫敦將迎來這個城市的第三次奧運會。
雖然最新調查顯示全英成年人中只有63%對即將舉行的奧運會持某種程度的支持態度,雖然2012年夏天是倫敦近幾年來最陰冷多雨的一個夏天,但 當奧運聖火5月18日從希臘到達英國進行為期70天的全國傳遞時,奧運激情還是在這個以沉靜著稱的國家悄悄燃燒。適逢6月初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登基60週年 鑽石慶,2012這個數字對倫敦更顯特別。
「當然不能跟北京比,奧運第一次到中國的那種巨大的象徵意義,那真是一個歷史性、政治性的時刻。」為倫敦申辦2012年奧運會和里約熱內盧申辦2016年奧運會提供戰略諮詢、1983年到2004年在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任市場與廣播權主任的佩恩(Michael R. Payne)在倫敦對財新記者說,但這不妨礙奧運帶給英國人「巨大的民族自豪感、樂觀感」。佩恩自己也出生在倫敦。
「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性的時候,英國人能有這樣一種正面的感覺良好因素,這跟歐洲其他國家的人們現在比較抑鬱形成對比。」佩恩說。他更希望,倫敦奧運能夠在世界上幫助英國重塑形象——一個既有豐富文化遺產、也有創新和創意的國家。
奧運,迎來了倫敦時刻。
奧運賬本
2012年6月,賽前最後一次匯報奧運的公共資金預算時,英國政府的官員們顯得如釋重負。93億英鎊,2007年定下的這個預算數字總算是沒有超出,還留有近5億英鎊的應急資金,應該足以應對未來一個半月內的緊急情況。
2007年英國政府宣佈93億英鎊的奧運預算時,把全英國人嚇了一跳。要知道,2005年倫敦申奧時提交的預算只有24億英鎊,短短兩年內竟漲了3倍!彼時的工黨政府受到了四面八方的批評,在野的保守黨議員甚至說他們寧可申奧沒有成功。
預算膨脹不是新鮮事,牛津大學賽義德商學院大型項目管理學教授弗利別爾格(Bent Flyvbjerg)和博士生斯圖爾特(Allison Stewart)的研究發現,過去50年來的奧運會,沒有一屆真正的預算不是超過申奧時的預計。去掉通脹因素,平均擴大179%。倫敦超出申奧預算101%(不計通脹),已低於平均水平。
他們的研究中,50年來各屆夏季與冬季奧運會中,實際花費比申奧時計劃超出最少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不計通脹只增加了4%。但弗利別爾格說,這個數字是一個保守估計,因為北京的很多數據並不公開。
主持奧運籌備的英國文化、媒體與體育部(DCMS)自2009年起每季度發佈報告,公佈最新的工作進度和預算調整。公眾可以及時瞭解預算是否超支。
這五年是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的五年,成本問題更顯敏感。媒體翻遍公共賬本,嚴防政府隱瞞成本。借助媒體利器《信息自由法》,英國天空電視台今年 1月公佈了一項調查結果,稱奧運的公共成本實際超過120億英鎊。這是因為除官方口徑中的建設和運營費用,他們把各種與奧運沾邊的花費也算了進來,包括奧 運期間給地鐵司機的加班費、對奧運影響的調查研究費用、用於促進民間體育活動的經費、火炬傳遞的活動款等。
英國下議院公共賬戶委員會今年3月也發佈報告,批評政府的93億英鎊預算不夠完整。議員們認為政府從業主手中收購土地用於建造奧林匹克公園的7.66億英鎊、用於奧運結束後社區後續發展的8.26億英鎊,也應算進來,英國納稅人總共要為奧運掏110億英鎊。
在這樣高密度的監督下,英國政府好歹是做到了93億英鎊預算覆蓋範圍沒有超支。根據2012年6月發佈的最後一次季度報告,奧運賬單中的首要開支是奧林匹克公園、場館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用,總預算67.61億英鎊。
有不少人將其與北京奧運的建設費用194.9億元人民幣(中國國家審計署2009年公佈數字)相比,稱倫敦奧運比北京昂貴數倍。但需要指出的 是,北京的數字只是場館建設費用;若單論倫敦的場館建設,預算是10.51億英鎊。這是因為,倫敦此次為奧運只新建了五個新的永久性場館,儘可能地利用原 有場館,而只要是奧運之後看不到太大利用價值的,就只建便於拆除的臨時場館。有些臨時場館拆除後將用於四年後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的場館建設。
93億英鎊預算中第二大支出就是安保,共超10億英鎊。其中,英國警方為奧運的專項治安費用是4.75億英鎊,外包給保安公司的場館安保費用則 高達5.53億英鎊。後者幾乎釀成了一場醜聞。2007年的預算中,政府估計奧運期間場館需1萬名左右的安保人員,但到了2011年12月才發現這個人數 遠遠不夠,至少需要2.37萬人。倫敦奧組委不得不與負責場館安保的G4S保安公司談判,修改合同。結果是,安保合同總價從8600萬英鎊激增到2.84 億英鎊。為此議員和媒體對政府一頓猛批。
整個預算管理的最大險情出在奧運村和媒體中心的建設。原本這部分計劃是私人部門出資——2008年北京的奧運村和媒體中心便是「社會融資」—— 但遭遇經濟衰退,原本應允投資的開發商中途退出,英國政府只好接手,承擔起總共約15億英鎊的建設成本。不過,後來倫敦政府得以將奧運村出售給開發商,收 回了部分成本。
同樣因為經濟的不景氣,倫敦奧組委(LOCOG)無法依靠商業贊助、電視轉播費、門票收入等收入支撐賽事運作的全部支出——不像北京奧組委最終收支結餘仍有超過10億元人民幣,倫敦奧組委需要英國政府投入10億英鎊的公共資金加以補貼。
這些變故都通過預算中的應急資金和其他項目的節餘消化了,故2007年做出的預算沒有再調高。「這是好事,」弗利別爾格對財新記者說,「與以前一些奧運會都是到晚期才開始調高預算相比,倫敦的預算增加放在了一開始。」
「比如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最終的預算比最初高了800%。他們是到奧運前兩年才開始把預算翻一番,此後又提了兩次。」斯圖爾特補充道。
「倫敦的決策者做得很不好,但管理者做得很好。」弗利別爾格這樣總結,「申奧的時候決策者在對預算判斷失誤的情況下做了決定,但後來交給專業的管理者著手奧運籌備工作後,他們就做到了將成本控制在預算之內。」
奧運煉金術
乘坐公共交通前往觀看奧運的觀眾,在東倫敦的斯特拉特福德站下車後,前往奧林匹克公園的必經之路是一座大型購物中心Westfield Stratford City。規劃者們如此安排,借奧運東風吹旺倫敦「血拼」之心,路人皆知。這座造價17.5億英鎊的綜合購物休閒中心為歐洲最大,有250家店舖、70家餐飲店,還有電影院、保齡球館、賭場等。 這種大型購物中心並非傳統英國購物方式。英國人更習慣逛「街」,所謂的「高街」(highstreet)——倫敦的牛津街、攝政街才是典型的英國零售業的象徵。
但顯然英國人欣然接受這種源自美國的購物中心消費體驗。
2011年9月開業的第一週內,就迎來了100萬人的光顧。奧運讓原本破敗的倫敦東區迅速實現了商業價值:它不在倫敦市區的「交通擁擠附加費」 徵收範圍內,有車族大可放心前往;為奧運新建的軌道交通更將斯特拉特福德跟倫敦市中心的距離拉近至7分鐘,無車族亦可輕鬆到達。
為了讓奧運最大限度實現讓各國遊客掏腰包的潛力,英國政府也在今年早些時候火速推動一項法案,暫停對大型商店的週日營業時間管制。原本,所有大 於280平方米的商店週日營業時間都只能在上午10點到下午6點之間,且不超過6個小時。7月22日到9月9日間,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商店將不受這一限制。
「整個世界都來倫敦、來英國看奧運,」英國財相奧斯本今年3月在BBC的節目上說,「如果我們要(在週日)掛起一個打烊的牌子,特別是有大賽事在週日舉行的時候,會是很大的遺憾。」
這一做法自然是遭到工會和教會的批評,稱「讓人深感憂慮」;商家們則喜上眉梢。一些分析預測,這將為英國零售業帶來2億英鎊的額外收入。
「我們不應把奧運會看作是困難時期某種昂貴的奢侈,」7月5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在拉夫堡大學對英國國家隊說,「在我看來,正是因為現在日子不好過,我們才要盡一切可能利用奧運的機會,支持就業、支持經濟增長。」
卡梅倫說,要確保「把奧運會變成英國的金」。
引誘遊客的購物慾只是英國奧運煉金術的一小部分。素有商業頭腦的英國人知道如何把體育盛事的注意力轉變為商機。奧運期間,英國政府特地在倫敦蘭 卡斯特宮設立了「商業大使館」,舉辦各種投資論壇、商業峰會,包括兩個特別的中國商務日和巴西商務日——倫敦2012年前承2008年北京奧運、後啟 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這種地利也為其創造了和全球兩個最大新興市場「眉來眼去」的絕佳藉口。
雖是困難時期,英國在營銷上的投入毫不吝嗇。93億英鎊的預算中,有400萬英鎊用於在英國內外宣傳旅遊業,以期為英國增加450萬遊客、為英國旅遊業未來四年增加23億英鎊的收入和 7萬個工作機會。另一個花費2500萬英鎊的主題為「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的宣傳活動,在全球十幾個大城市為英國的文化、體育、創意、企業等大打廣告,從柏林的公交車到東京的地鐵站,都貼上了帶有英國象徵性地點和人物的海報。
卡梅倫說他有信心,主辦奧運在未來四年內讓英國經濟受益130億英鎊。
這次奧運的建設中,英國企業獲得了約1600多個合同,已經發了一筆奧運財。但他們不想讓2012成為一次性買賣,而想繼續在未來的大型賽事中 分一杯羹。為此,英國政府建立了一個名為「通向成功的跳板」的在線目錄,列出在大型活動建設和承辦相關領域的英國企業,讓其他國家的組織者能夠一站式尋找 供應商。奧運招標過程中建立的在線競標平台CompeteFor,有15萬企業註冊,也在英國各政府部門的公共採購中推廣開來。
2014年巴西世界盃、2016年里約奧運會、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都已經進入英國企業和政府的視線。英國的經貿和與奧運有關的官員,已經 成了巴西的常客。2011年9月成立的「英國企業俱樂部」就是要幫助英國企業瞭解海外的商機,結合英國政府的外交努力幫企業贏得訂單。這不是少數幾家英國 大企業的俱樂部,幫助中小企業才是重點,包括在英國各地舉辦活動,為中小企業介紹商機、促進社交等。雖然英國政府向來忌諱插手私人部門經濟,但在幫本國企 業尋門問路方面卻是相當積極。昔日日不落帝國的全球網絡和外交才能,算是派上了用場。
讓英國企業頗有微詞的是,由於受到奧運市場營銷規則的限制,即便是參與了奧運建設,在奧運會結束前也不能在公開場合宣稱自己是奧運建設者。企業 希望規則能放鬆,利用奧運品牌效應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這是一個國際奧組委不太可能答應的要求,因為「誰參加了奧運建設,業內該知道的都知道了,而贊助 商的權益要保證,因為是他們為奧運出了錢。」在這個問題上最有發言權的佩恩對財新記者評論。
由於對奧運建設完成狀況的自信,奧運尚未開始,英國已經開始總結這一過程中的經驗,並廣而告之。他們專門設立了名為「經驗遺產」的網站,分為十 大主題介紹經驗:考古、設計與工程、平等與包容、健康與安全、總體規劃與城鎮規劃、採購、項目和計劃管理、可持續性、系統與技術、交通。「這是英國的建設 項目第一次這麼大規模地收穫智識資本。」ODA主席阿密特(John Armitt)評價。
關於如何能按時按預算完成項目,ODA總結道,關鍵在於信息透明。設定一些里程碑,開放讓公眾來評判這些階段性目標是否達到;這意味著問題能夠及早發現、及早報告、用最有效的方式解決,而這一切能夠在一種合作性而非對抗性的健康氛圍下做到。
倫敦奧運也自詡為「史上最綠」的一屆。「倫敦是第一個如此深度地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設計進整個奧運會的籌備和舉辦工作中的。」英國食品與農業部環境大臣斯裴曼(Caroline Spelman)7月9日在一個記者會上說。
經驗是,在採購政策中明確寫入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保證整個過程能夠追蹤這一目標。「如果你一開始就把這些目標寫進採購策略,市場會做出反應。最終你是能夠在預算之內達到這些目標的。」倫敦奧組委可持續發展主任斯塔布(David Stubbs)說。
英國政府的奧運採購過程中採用了「平衡記分牌」,把可持續性、健康和安全都計入考量標準,而不僅是傳統招標中考慮的成本、工時和質量。
斯裴曼告訴財新記者,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不僅沒有讓英國多花錢,反而省了錢。她舉例,奧林匹克公園建設過程中對挖出的200萬噸土壤的去污和 利用,而非從別的地方運來新的土壤,為整個建設工程節約了6800萬英鎊,還免去了繳納垃圾填埋稅。此外,奧運主體育場的天然氣管道回收利用、自行車館的 輕質屋頂,也都節約不少成本。
再造東倫敦
奧林匹克公園園址位於東倫敦下李河河谷(Lower Lea Valley)一帶,曾是倫敦最破敗的地區之一。19世紀的火藥廠等工業污染,直到21世紀初還繼續毒害著這塊土地。一個多世紀來,這裡都是工業和生活垃 圾的傾倒場,頹敗的建築零星分佈在這片300多公頃的地面上,幾座高壓電纜霸佔著天際線。「第一次到這裡來的時候,我都不敢相信這裡可能變成一個奧林匹克 公園。「一位ODA官員這樣對參觀奧林匹克公園建設的記者們說。
東區也是倫敦經濟更落後的地區,往往是移民、少數族裔的聚居地,在經濟和社會方面都更邊緣化。東倫敦的重振工作實際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展開。
帶領倫敦申奧的前倫敦市長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曾說,申奧的最大動機就是重振東倫敦。東倫敦大學教授波因特(Gavin Poynter)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中也寫道,國際奧委會對倫敦的支持,正是由於倫敦非常注重借助奧運來重振東倫敦這樣一個具有高度文化多元性、但又被邊緣化的地區,這讓奧運的巨大投入有了意義。
2005年申奧成功後,倫敦市政府著手買下整片土地。由於這是一片工業廢棄地,居民很少,涉及拆遷的主要就是一些工廠、小商業。一個最成功的例 子是百年老店的煙熏三文魚工廠Forman,依靠拆遷的補償在河對岸新建起一座形似三文魚的建築,開始經營起自己的高檔餐廳。毗鄰奧運主體育館成為他們的 一大賣點。
「如果不是奧運會,東倫敦不可能以現在這種方式發展。「佩恩說。
東倫敦大學教授布瑞米康(Allan Brimicomb)領銜了對倫敦奧運影響的一項多年期研究,從環境、經濟、社會的120項指標加以評估。雖然倫敦奧運的真正影響還要多年以後才能蓋棺定論,但「在經濟方面,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大比例的指標表現出正面的影響。」
「現在的東倫敦跟倫敦市中心、倫敦其他地區之間已經有了很好的交通連結,這會對這個地區產生一個經濟遺產。」布瑞米康說,他曆數斯特拉特福德的一條輕軌、兩條地鐵線、通往國際和國內的鐵路,「交通更便捷,也就更有利於工作機會和商業的發展。」
購物中心Westfield Stratford City是奧運帶給東倫敦的第一份經濟大禮。布瑞米康說,該購物中心已經帶來了8000個工作機會,其中四分之一是當地居民。
「奧林匹克是一個催化劑,啟動了整個過程。」布瑞米康說,奧運的勢頭轉變為投資的動力:宜家也打算在這裡開店,可口可樂則打算建一個罐裝廠。此外,奧林匹克公園所在的五個區,也聯手制定了一個趨同計劃,要在未來30年逐漸趕上倫敦的平均生活水平。
「奧運的籌備是一回事,確保實現你想要達到的目標是另一回事。你可以建很多基礎設施,但不見得能讓所有設施都得到充分使用、吸引對內投資。」布瑞米康說,「不能建好了才想,遺產要怎麼實現,遺產的規劃應該是一早就設想好的。」
在這個方面,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是公認的典範。牛津大學的弗利別爾格說:「巴塞羅那被認為是最成功的一屆奧運會,是因為巴塞羅那人非常好地利用了奧運給這個城市帶來的機會。他們有一整套的計劃,奧運會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讓這個城市重新煥發生機,很成功。」
「倫敦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習了巴塞羅那的模式,」布瑞米康說,「不同在於,倫敦是公營和私營的組合。」這跟經濟衰退私人部門撤資有關,除了Westfield Stratford City,原本的東倫敦重振規劃中幾個項目都暫緩。「但遺產說到底主要還是私營部門的事,只有私營部門願意投資,才能真正達到遺產的目標,而不是靠政府繼續花錢。」
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2011年發佈的一份報告評價,倫敦奧運的遺產規劃比起之前大部分大型賽事都開展得更早,也更有說服力,留 出了充分時間讓各種建議充分辯論、準備和修改。今年4月,倫敦市政府成立了倫敦遺產發展公司,將接管奧林匹克公園和場館的後續開發工作。奧運會結束後,奧 林匹克公園會被重新命名為伊麗莎白女王奧林匹克公園,進入下一階段未來25年的開發工作。2013年起,公園的一部分和五個永久性場館將向公眾開放,卡梅 倫說這將創造另1萬個工作機會。預計這一地區也將再新建1.1萬套公寓和其他社區設施。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今年3月檢查倫敦奧運工作後評價道:「在如何實現長久性遺產的問題上,倫敦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我們已經看到東倫敦重振實實在在的結果。」他稱倫敦為未來的奧運主辦國畫出了一幅遺產管理的藍圖。
回歸體育
「如果奧運會留給我們的只是一些鋼筋和水泥,我不會高興。」卡梅倫7月5日會見英國國家隊時說。
英國政府對2012年奧運會遺產做出的五大承諾,不僅包括再造東倫敦、建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奧林匹克公園,也包括激發年輕一代、讓英國成為世界領先體育大國——後者才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本義。
而調動年輕一代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正是倫敦申奧時的核心承諾。「今天,體育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年輕一代參與,因為今天有那麼多讓人分心的東西、電子遊戲等等,體育並不是一個自動的選擇。」佩恩說,當時倫敦申奧委員會、現任倫敦奧組委主席科沃(Sebastian Coe)總結出這點,並以此作為倫敦申奧的主題信息。
「我們作出的承諾是,如果奧運來到倫敦,我們會讓倫敦成為與下一代溝通交流的平台,」佩恩說,「因為倫敦在大家眼中是一個年輕、嬉皮的城市,這 點上可能勝過巴黎和其他城市,酷、有能量、積極。另一方面,可能有點矛盾,奧運會也在很大程度上有關禮儀、社交,而英國在這方面也比較在行。」
在其他城市都只注重場館、基礎設施的技術比拚時,倫敦憑藉這個願景脫穎而出,打敗原本呼聲很高的巴黎。
而在德蒙特福德大學(De Montfort)國際體育史中心的科爾斯(Robert Colls)教授看來,現代奧林匹克的誕生,與英格蘭傳統公學中體育教育有密切關係——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法國教育家顧拜旦,是在19世紀受到了英格 蘭公學教育的啟發,才在後半生大力推動奧林匹克運動的復興。「公學中崇尚的自省、強身健體,相信健康體魄才能有健康心靈這種古老信念,這些都源自於古典, 就是這樣讓顧拜旦聯想到了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科爾斯說。
不過,遺憾的是,今天的英格蘭學校中,這種體育精神正在消失。「五六十年代的英格蘭,你會看到男孩子們在街上踢足球,夏天的時候玩板球。每天都 踢。現在再也看不到了。」科爾斯說。他認為,這跟上世紀80年代撒切爾當政時的私有化改革出售了許多學校操場有關,因為體育不再被認為是核心課程。
為了2012奧運的承諾,英國政府將投入10億英鎊來促進年輕一代的體育活動,已在7000多所中小學設立課後體育俱樂部,並計劃在2015年前擴展至 13500所。
至今效果還不明顯。據英國下議院公共賬戶委員會今年3月的報告,英國政府投入給各體育團體的4.5億英鎊,至今只讓11萬人開始經常性地從事鍛鍊,比政府最初100萬人的目標相距甚遠。
儘管許多現代體育運動都源自英格蘭,科爾斯說他也看不到有什麼人再提及英格蘭這些傳統。
正在遠離傳統的,也包括奧運會。「本來奧林匹克應該是自由的、國際主義的,今天卻是高度民族主義的、商業化的。顧拜旦強調的奧林匹克精神應該是 業餘主義的,出於對體育的熱愛,但今天的奧林匹克卻是高度職業化的。」科爾斯說。一些國家為了在奧運會上爭奪獎牌投入了數百億美元的國家補貼。奧運會上最 大的贊助商是快餐、啤酒、垃圾食品的生產商,這也是最可笑的。「傳統的奧運會應該是文明的、社會性的,現在卻只是講究贏得比賽。」